時間:2022-06-13 09:08: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素質教育真正的內涵,是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通力配合的系統工程,它提倡學生走向社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鍛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素質教育還強調體育、美術、音樂的教育作用,因為體育是一個人的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音樂能將人的道德素養、情感素養和美感素養連接在一起,繪畫能在年輕的心靈中樹立人的美感。應試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教育。應試教育是一種異化現象:教育本來是要以文化滋潤人的精神,培養人的獨立生存、自由創造的能力。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已經成了一種外部強勢力量,異化教育就是通過知識灌輸,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規范,從外部傳授給受教育者。
二、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關系
(一)素質教育是長遠目標,應試教育是短期目標
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受教育者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會解決各種問題的,這需要學習。學習的途徑很多,集中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已經被歷史證明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對于學校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教書育人,在培養孩子智能、體能的同時,讓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素質教育。
減輕學生負擔,不準為了考試而補課,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培訓班等等。這樣的嘗試又出現了問題,我們的招生制度主要看的還是學生的成績,學生有除了考試成績之外再多的能力,也很難被發現和衡量,也就無法成為升學的憑證。因此,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似乎對立起來了。其實,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關系。不是對立的關系。前面已經提到了,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但是現實告訴我們,最終目的的實現又離不開應試教育。在中國現有的狀況下,成功的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結合起來。素質教育是長遠目標,應試教育是短期目標。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應該是這個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相結合的,不斷交替、融合的過程。也是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圍繞這兩個目標齊力合作的過程。
(二)應試也是一種能力,應試教育亦屬于素質教育
知識是素質形成或提高的基礎,素質是知識內化和升華的結果。能力是素質的一種外在表現。素質教育是包括應試教育但又不止應試教育,還有其他很多方面。應試教育屬于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傳授那些適合于學校集中式教育的、帶有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學會如何考試是一種技能,是能力,是素質的一個方面。教育者在傳授知識并培養其各種素養、技能的同時,教會他們如何應試,如何獲得一個通往更高知識殿堂的通行證,無疑是一件好事。因此,應試也是一種能力,應試教育亦屬于素質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平衡點;應試教育
1基本概念簡述
1.1素質教育的概念:
素質教育,顧名思義,是以全面提高個體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包括對創造性能力、自學能力、社會公德、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勞動觀念與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審美觀念與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尊重個人并且結合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基礎之上,實現對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健全的人格的培養,并且能夠良好適應和正確處理所處環境及問題的根本目標。
1.2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即應付考試的教育,是指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最終目標而采用機械化教學方式實施的教育模式。應試教育只關注對受教育智育的培養,忽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例如根據一次《北京青年報》對北京市中學生的調查顯示:中學生每天的平均學習時間是9.7個小時,但是48.8%的中學生睡眠時間少于8小時,大部分學生都承受著很重的學業負擔。由此看來應試教育唯學業是圖是一種普遍想現象,但也是一種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教育方法與模式。
2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2.1二者的聯系:
如前所述,素質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教育,是培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綜合方面的能力。而作為只培養受教者智育的應試教育,就成為了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素質教育包含了應試教育,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2.2二者的區別:
2.2.1教育目的不同。
素質教育是以提升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其旨在培養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全面適應和應對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相反,應試教育把分數作為中心,作為目標,教學始終圍繞提升分數,提升升學率開展。嚴重忽視了個體其他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2.2.2教育內容不同。
素質教育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審美素質等方面,它包括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還有對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而應試教育的教育內容主要著眼于基礎知識的學習,以此來培養受教育者在進入社會后能夠不被不科學的現象或者事物蒙蔽,實現對社會環境的科學認知。
2.3教育方法不同:
素質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基于受教育者的興趣、個性化需求來實現的。在了解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之后,因材施教的培養其綜合素質,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對于應試教育來說,其教育方法則是統一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基礎知識的教育,缺乏針對性,同時也是一種讓受教育者被動學習的教育模式。
2.4教育對象不同:
素質教育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受教育者的,旨在平等但有差別的實施針對性教育,達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的目的。而在應試教育方面,卻忽視了大部分的受教育者,在我國,高考和中考,甚至大部分地區的小升初考試都是一味的強調學生考試分數,以一條分數線這樣一條分水嶺這種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的方式來隔絕了本應平等的受教育者,實現對少數人的教育,對多數人的淘汰。
2.5評價標準不同:
素質教育實行的是受教育者的個性化教育,淡化了應試教育中對分數的追求,對升學率的強調,旨在提升個體完善和發展。例如現在部分地區的學校在招生過程中,對有藝體特長、但文化課成績不是特別優秀的考生設置一些綠色通道;而應試教育實行的“一刀切”教育模式,以分數為評判標準,難免有失公允。綜上分析,其實對于教育與應試教育來說,二者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
3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必要性。
3.1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其綜合素質:
如前所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所以,對于應試教育只強調分數這一弊病,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十分必要。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對少數人的淘汰和對全體受教育者的整體教育的有效結合,讓受教育者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以此更能良好的適應和應對社會環境。
3.2有利于教學方式的改革和發展,以及整個教學水平的提升:
目前在我國,應試教育模式仍然大面積存在。雖然部分省份和城市早已施行素質教育試點,但是很難擺脫應試教育帶來的根深蒂固的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對于施行素質教育起到很大的阻礙作用。然而,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能在我國找到一個中庸的位置,這對于我國整個教學方式的改革和發展,以及整個教學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動作用。
4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途徑
4.1家庭樹立對受教育者科學的教育觀念:
眾所周知,家庭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方式對于每個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分數、排名,甚至現在出現的“學區房”這一概念都在極大程度上的表現出來應試教育在我國社會環境中留下的極強的負面影響,以及造成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畸形心理,不得不承認,家長這種不理性的教育觀念忽視了孩子身心的平衡與健康發展;另外有些家長對孩子基礎知識的學習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總覺得不能像上一輩人那樣逼孩子學習,不能視高考為唯一出路,以致于任由孩子自由發展,但是這又極容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在基礎文化知識上的缺失,以致于長大進入社會后缺乏對社會環境的正確認知。所以家庭科學的教育觀念對于受教育者的成長十分必要,家長應該在督促其學好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基于孩子的興趣和自主有效的選擇,有針對的實施引導和教育。
4.2教育部門應該加強對教材和考試的改革與建設:
之所以現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我國比重失衡,就是因為在人口基礎如此龐大的社會,競爭壓力大,教育部門指定的教育政策大多傾向于精英淘汰式教育。另外,現在大多數地區的中考或者高考中,雖然會將體育等一些科目作為考試內容,以此強化對所謂的“副科”的重視,但仍然存在集中訓練后應付考試,并且考評系統不嚴格,以致學生考試雖然合格但是根本沒有以正確的動機去學習,更談不上培養綜合素質能力了。所以教育部門應該從根本上加強對教材內容和考試要求的改革,在教材中豐富知識內容講解和社會實踐指導,激發孩子動手積極性,加強孩子合作意識,一定程度上弱化學生、家長、老師對于文化課分數和排名的重視,在考察筆試成績基礎上增添日常表現,并且將把“副科”轉變為“主科”,附以同等學習要求等等,建設一套不具明顯傾向性的教育政策體系,為下級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據和具體指導。
4.3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根據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教師在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嚴格對教師職業能力素質的考核,提升教師自我綜合素質與能力,使其能夠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能通過教學情景設置,帶領學生實地參觀、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等多種形式能夠對受教育的個體差異進行準確的把握,并以此制定個性化的教育和引導方案,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同時重視學生基礎文化知識掌握,實現對整體的受教育者的有效教育。
4.4新聞媒介加大對能力優秀青少年的事跡傳播:
由于我國一千多年科舉制度的影響,應試教育對現有我國教育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應該借助新聞媒介的力量,加強對綜合能力優秀者、在個別領域能力卓越的青少年的事跡宣傳,深化社會大眾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認識,讓廣大群眾理解在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對于受教育者在適應和應對社會環境中的重要作用。
5結語
關鍵詞: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高中歷史教學;比較研究
在我國教育正在大規模改革的前提下,應試教育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和發展。所以本文就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背景下,通過分析高中歷史教學,分別從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質量等幾個方面進行詳細合理的論述,進行比較研究,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教學方法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應試”教育方法常常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課堂上推行一刀切和滿堂灌的方法,只是被動的接受和完成教師分布的任務,扼殺了學生的對待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獨特見解,主要因為教師都以服務于高考為宗旨,重結論和輕史實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學習過程都由老師包辦,這種應試教育的方法可能導致歷史教學進入到死胡同。
與應試教育不同,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更加注重學生的創造性,要求教師在不斷充實教學素材的同時,擯棄落后的教學方法,不斷推陳出新;素質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奇心,對于有獨特想法的學生,更加注重表揚和引導,幫助學生自我發散思維的發展,避免學生只注重對歷史科準答案的死記硬背;另外,還可以幫助教師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歷史教材的具體內容,探索和創造多種歷史教學方法。
二、教學理念
由于受到歷史原因的影響,應試教學理念深入人心,應試教育的前提下,教師、教材和考試占有主導地位,學生在常規條件下就是要聽老師講課,循規蹈矩,基本上就是對教材過于依賴,只是對歷史材料進行機械的訓練、死記硬背以及猜題和押題等;教師比較注重于對教材的傳授,重視學生的專心聽見和知識的記憶,對課外的活動僅僅流于形式,實踐項目開展的比較少,逐漸形成教師教教材,學生背教材的的思維定式和教學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和害怕考試的情況。
在推行素質教育后,在很到程度上改變了過去落后的教學理念,更加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能力的培養,在思想和情感上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教師在改變教學理念過程中,要兼顧理念的繼承和創新,保證歷史教學與學生學習能夠同步。高中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和把握現代教育理念,有效的融入到實際的教學中去,更加注重對學生意向、思維以及人格方面的鍛煉。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能夠有效指導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教學結果,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終點,是檢驗教師教學成果的重要標準。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歷史教學目標設立主要重視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具體包括知識點的教學以及對知識點的學習掌握程度,關鍵是記憶和掌握,應付考試,只重視對學生學習成績;在制定歷史教學目標時,大部分老師收到教學大綱的影響,很容易脫離課標設計教學目標,或者僅僅參考一些參考書和教案,未能把握其中的精髓,或者僅僅斷章取義,僅僅把大綱的要求一點不剩的交給學生,沒有給學生留下積極思維的空間和余地,嚴重的抑制了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不允許學生有任何的形式上的標新立異,教師僅僅為提高學生考試成績而教學。
在推行素質教育后,教學目標更具有層次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考慮到學生的的情感、興趣以及心理等因素,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合理的衡量,使歷史課程教學標準化。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對教材的實質內容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能夠實現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另外,素質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目標的確立,實現與教材內容結合,確立一個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樣可以有效提高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以及職業素養。
四、教學質量
在應試教育大背景下,學生的優劣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考試的成績,這就使得教學質量和水平比較低下,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無法有效端正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和態度;教師如果一味地對學生灌輸課本知識,沒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可能導致學生對歷史產生不同程度的厭倦心理,就會直接導致學生成績下降,從而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素質教學前提下,教師會因材施教,注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差異性,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是學生能偶得到較好的發展,提高自身基本素質,保證歷史教學的質量。在新課改的條件下,教師采用層次教學,就是針對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學生進行備課,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與應試教育相比,能夠有效的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通過以上各方面的比較研究發現,傳統的應試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具有局限性和落后性,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教育改革的桎梏,因此,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不斷從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質量等方面進行改進,保證高中歷史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高效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何九江.試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學苑教育.2013(12)
[2] 岳曉杰.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導入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
韋志榕老師在講座中舉到一個案例時說“聽老師們說這個案例在高考中出現過”,當時筆者就在想課程專家與高考的命題專家并非是同一班人馬,可他們選了同一個案例,這說明新的課程改革與目前的高考要求之間是有共通之處的。而這個細節也引發了筆者“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是否可以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接軌”的思考。
一、理性地看待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接軌的可能性
“片面追求升學率”作為對高考教育評價功能的一種反應,給教育帶來的是制造應試教育,阻礙素質教育。因此,許多人將高考看成是推行素質教育的“絆腳石”,認為不廢除高考就難以推行素質教育。對此,筆者認為要實現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接軌,首先要理性地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1.應試不是素質教育的絆腳石。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永恒的競爭手段,考試本身是中性的?!皯嚒睂τ凇敖逃北緹o可厚非。教育學將狹義的教育定義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而判斷受教育者是否發生了“預期的變化”以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均需借助考試才能了解。因此,考試是評價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有考試即有應試,應試的作用積極與否,取決于考什么和如何考。升學是應試,就業也是應試,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充滿了考試。每個人一生都在應試。作家梁曉聲在《一種愿望,一種理想》一文中談到“考試自然不是擇優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最好方式,但的確是最公平的方式?!笔聦嵣?,應試教育并非中國的“特產”,也存在于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世界教育報告1991》中,就曾把“應試教學”專門作為一個討論與分析的項目。
在我國,素質教育難以順利推行根源并不在高考,而是在于重視教育和學歷、信奉讀書至上的社會傳統文化。而圍繞高考所出現的諸多問題,根源也不全在高考本身,甚至不在教育本身,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根源。推行素質教育的“絆腳石”,與其說是高考,毋寧說是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社會矛盾。從道德素質看,不經過考試競爭而升學,極易導致弄虛作假、請托送禮等歪風盛行,學生身處其間,耳濡目染,很難想象能培養出多高的道德素質。關于高考對素質教育的積極作用,劉海峰認為,高考至少可以提高考生的文化素質、學習能力、心理素質,此外,還能在磨練意志、培養合作精神、面對失敗、知恩圖報等方面培養考生的品德。這不也正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嗎?
2.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素質教育不是不考試,只要考試仍然作為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而存在,則無論何種教育都擺脫不了考試的“緊箍咒”。問題的關鍵并非“應試”本身,而在于如何正確運用考試的教育功能以及考試的內容、方法以及對考試結果的使用等。盡管當今中國確有許多學校一門心思撲在應試教育上,并由此帶來很多問題,但并不能對其成績尤其是在知識教育上的成就全盤否定。被認為學習環境寬松、素質教育成功的美國,就曾因升學考試太過容易而出現教育質量問題。據20世紀九十年代初的調查,在21~25歲具有高中學歷的人當中,只有不到60%的人閱讀水平達到高二程度,即使在有大學學歷的人中,也僅有80%的人達到這一程度。有2/3被調查的大學教師抱怨說,他們越來越多的是為大學生補中學課程。2006年6月,美國公布的一份有關“國際數學和科學學習趨勢”的教育報告指出,美國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已遠遠落后于東亞地區的同齡人。報告認為,東亞教育體系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有能夠激勵學生的考試。
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也明確提出:“應試教育”不是對以前和現行基礎教育的概括,而是對其中存在的單純以升學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應試教育”不是要否定現行的教育。所謂“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雖然有人稱“高考制度不改,所有的課改只能是讓老師們戴著鐐銬跳舞”,但筆者常年駐守高三,從未有這種“戴著鐐銬起舞”的感覺。恰恰相反,每一屆學生都讓筆者感到自身的價值,尤其是看到在地理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活躍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讓筆者感到應試的過程也是素質提升的一個過程。借新一輪的課改,我們完全有可能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接軌。
二、僧多粥少的現狀――接軌的必要性
高考是進入高等教育的“敲門磚”,既關系到高等教育生源質量,又直接關乎考生的前途命運。因此,高考自建制伊始便一直甚為社會所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高考規模的迅速增長,高考的社會影響愈來愈大。
1.僧多粥少,選拔性考試必不可少。2007年除了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報考人數呈下降趨勢外,其他省區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升幅最大的是河南,2008年報名人數87.8萬,與2006年對比報考人數上升9.8萬,招生人數46萬,而錄取率僅為52.97%,比2006年下降了6%。2008年除了北京、上海、江蘇報考人數呈下降趨勢,江西基本持平外,其他省區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升幅最大的也是河南,考生達98.8萬人,比2007年上升11.4萬,而2008高考河南普招計劃只有448332人,錄取率只有45.38%,比2007年下降了7.59%。在高等教育機會極為有限、社會競爭壓力十分強大的情況下,應試教育自然也難以抑止。正如有中學校長直言不諱地指出,高考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是絕對不可取消的。作為中學校長,就該理直氣壯抓升學率,這絕對是學校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個標準。不怕考試、敢于考試(因為今后到社會上需要應付的考試太多)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內容。
2.適者生存――戴著鐐銬起舞。據報道,2008年高考全國平均錄取率為57%。這就是說,想邁入教育部門認定的所謂正式高校的學生,只有一半多點,還有近一半的學生將被正規高校拒之門外。
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高考是不會取消的。身處高考大省的我們,面對的情況是報考人數的逐年上升和高校的有限擴招甚至是下降;身處普通中學的我們,面對的是學生填報志愿時的滿臉的無奈。應試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素質的提升也是我們的必需?!棒~”和“熊掌”要兼得,就必須借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考試的接軌。
三、借課改之風,實現應試與素質教育的接軌
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接軌呢?
1.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為接軌奠定思想基礎。拿到新教材、課程標準,看了課改區的課例后,筆者一個深切的感受是:面對新的課改,我們不缺乏知識和技能,缺的是新課程的教育教學觀念。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一提到“人才”,人們馬上想到專家、教授、工程師、學者等。其實,“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勞動者也是人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類別、多層次、多結構的,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人才,也需要社會科學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思想家、理論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無數事例反復證明:具有高學歷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沒有高學歷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也完全能夠在實踐中逐步成為某一方面的優秀人才。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觀。新課標與老的教學大綱相比,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教學目標。除了保留原有的知識、技能目標外,新增了“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斑^程與方法”目標旨在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掌握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學習,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倡導以活動帶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涵蓋的內容則更加廣泛,包括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公民等。
新課標全方位的目標體系,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價值觀,為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個體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領悟新課改的理念,體會地理學科的價值。高考前夕,學生與筆者聊天時問“是不是課改后可以走班上課,想上誰的課就上誰的課?”筆者說:“那可不一定,我問你們,要是高考不考地理你還會選我的課嗎?”問完之后,出了一身冷汗。“想想如果不高考,自己的地理課憑什么去吸引學生呢?”忐忑不安中筆者參加了新課程培訓,從中得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定會讓地理課堂再現生機與活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形成對地理學科的正確認識,“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集中體現了我國現代地理教育思想的精髓。這就要求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并運用地理科學知識解讀現實生活,增強地理教學的感染力。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教學要“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終身學習與發展有用”。地理課程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廣闊的外延,它應該關注并能夠影響學生的生命歷程,促進每個孩子的終身學習與未來發展。這是時展的需要,也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高中地理新課標正是以人地關系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建立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努力使學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學觀點、科學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養成建康的情感,積極的生活態度,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良好的行為方式。
3.充分認識教材,找到接軌的切入點。筆者記得一位教師在匯報課上的口頭禪總是 “書上說了……”,連學生討論時也是“書上就是這么說的”。當時就想起一次試卷講評課上,有一道題問的是某地旅游資源的類型,有的學生答的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的學生說應該是“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答“景觀”的同學拿出課本說“書上說的就是景觀?!庇谑菃枴暗降啄囊粋€更合理呢?”一致的結論是“旅游資源”更合理。兩個事例聯系在一起后得出結論:我們的課本應該叫教材,是教學的素材,而不是本本。
從古代單調乏味的科舉應試到現如今頻繁變換花樣的高考改革,無不反映出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與漫長。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應試教育是成功的,至少在過去是這樣。因為我們就是應試教育條件下培養出來的人民教師,我們的長輩也曾是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建國人才,正是我們這些“80后”,“70后”,“60后”以及更年長的中國人用應試教育武裝出來的頭腦助推著中國的騰飛與發展。
不過,筆者并沒有肆意宣揚我們目前的教育依然要堅持應試教育,而否定素質教育的倡導與開展之意。時代是不斷更新的,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教育亦是如此。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扼死中國教育的與時俱進。就像我們從一個幼兒到一個成人的發展過程,如果我們的四肢都在不停地生長,而體內器官卻還滯留在嬰幼兒的狀態,那么,可想而知,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夭折或等待死亡。應試教育就像一部發舊、生了銹的機器,它所制造出來的產品已經逐漸地跟不上時展的需要和步伐了。新世紀的中國需要新的人才。事實證明,也只有高素質的創新能力人才,才能來承接強大和振興中國的重擔。要培養高素質的高技能的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人才,我們的教育事業就必須引入和推行適合國情的素質教育。也只有素質教育才能為中國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類似于諾貝爾獎獲得者那樣的優秀人才。
然而,素質教育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復制或照搬,怎么教?教什么?也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困惑和尷尬。再加之,招考制度也沒有把素質教育列為升學的必考科目,素質教育的成果與成績也根本不納入考學總分,所以,素質教育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種虛設和口號。這也就是素質教育為什么成不了學校主流教育的原因所在。
現在,沒有一所學校敢于拋開應試教育,大搞特搞素質教育,其原因就在于素質教育不如應試教育來得實惠,來得顯性。大凡名師或名校,基本上是靠抓教學成績而成名的,他們很少有能夠與素質教育的研究和開展掛上鉤。事實上,目前的教育現狀之所以會出現空喊素質教育口號,實抓應試教育,是與我們的高考指揮棒密不可分的。只有敢于和勇于從考試評價體系入手,我們的教育現狀或許才會真正的有所變化。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就像我們的左手和右手,都是必不可缺的。只不過,應試教育是注重了基礎知識的積累,而素質教育則是注重了綜合能力的提升,兩者并沒有太大的矛盾和沖突。強調素質教育并不等于否定學習成績,相反,它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的積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人們之所以認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存在著些許不同與差異,其原因在于我們目前還缺失一種科學合理的教育評價制度和體系。
總之,我們的學校教育不管是行應試教育之實也好,還是空談素質教育之名也罷,隨著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就像我們的雙手那樣,它們會找好各自的定位,搞好各自的分工,最終融合在一起,從而達成一種和諧共生的美滿結局。
關鍵詞: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平衡
普通高中是基礎教育向更高層次教育的過渡,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為高校選拔合格新生,為社會培養后備力量。所以,高中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今后各方面的需要打好基礎,這同樣也是高中化學的任務。如何完成任務,如何將任務完成得更好,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哪里,是教以更多更豐富的知識能力,還是讓其考出更高的分數,這個難題擺在了所有教師的面前。這就是教師最需要處理的問題――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全體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應理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找好兩者的平衡點。
原國務院副總理在解讀素質教育時曾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庇纱丝梢姡刭|教育不僅是化學學科的任務,而且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高考、會考、期末、期中等等考試的根本不在于測試學生考多少分,而是考查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識。
所以,作為高中化學老師,我們要轉變觀念,端正教育思想,從以前單純培養學生應試能力的誤區中脫離出來,充分認識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時刻不忘自己肩負著素質教育這一神圣的歷史使命,自覺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從原來的題海戰術中脫離出來,從備課、上課、實驗等各個環節積極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而不是單純地去獲得更高的分數。當然素質教育也并不是簡單地將考試的百分制變為等級制,舉辦各種特長班、興趣小組或者各種活動,也不能無原則地放松對學生的要求,更不能放棄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
但是,應試教育又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高考、會考的成績對于一個學生而言又有太重要的作用,會考成績是否合格意味著學生是否掌握了這門課的基礎知識,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高考成績的好壞關乎學生能否進入更高一級學校繼續學習,能進入什么樣的學校學習,可以說是關乎學生一生的命運。所以,在目前的條件下,考試又似乎是唯一的考驗教師教育水平、學生學習水平的方式,這個又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一切似乎走進了一個怪圈,這個也就難怪有的學校會出現“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的情況了。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真的是針鋒相對嗎?就不能相結合嗎?在我看來,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構建素質教育的教學方式
對課程進行優化,使之更能適應教學改革。實現教育內容的綜合化和現代化,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強化活動課程,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優化育人環境,打破教學方法上的注入式、記憶式的傳統方法,探索啟發式、激勵式、開發式等科學化的教學方法。
二、構建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
對考試系統等進行優化,使之不僅能夠準確地按照教育的性質、方針和目標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也能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日后運用到實際生活生產當中。該評價系統要建立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要切合實際、靈活多變,易于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修改,能全面地評價學校辦學、教師授課、學生掌握的情況,以便教師在以后的工作中調整授課重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三、構建素質教育的授課體內容
對授課內容進行優化,使之能指導日常生產生活。將更多有實際價值的內容加入到教材當中,擺脫過去假、大、空和難、偏、怪、不切實際的教學內容,把更多更貼近生活的常識、知識、經驗加入到新的教育當中,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用。
化學作為基礎學科,在做以上改進的情況下還要有適合本學科的變化。
為了適應新的教育方式,我們教師也要進行改變,不僅應該讓學生掌握必需的化學知識和答題策略,使之能夠順利地通過各種考試,還應該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對化學的濃厚興趣以及嫻熟的化學技能,使他們能夠在知識和技能上同步提高,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傳授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我們更應重視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此外,還應加強實驗教學,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使學生變“高分低能”為“高分高能”。
雖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相符甚至相互矛盾,但在更深層次上,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都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識。即使素質教育者們在口頭上高聲疾呼應試教育的弊端,也無法否認考試是一種相對公平的測量手段,無法否認其對教育以及其他活動的指導作用,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無論什么樣的素質教育也無法擺脫考試這種衡量教育水平的方式。素質教育也沒有摒棄考試,而是由原來的用考試成績的高低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教育好壞和學習成果的方式轉變為更加全面、真實、切合實際的綜合性、全方位的考核方式,考試成績仍然是其中的一項。知識教育、應試能力也應該作為素質教育考查的一部分,只不過是作為一種能力出現,而不是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3]李嵐清.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6).
[4]李妍.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新課改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將以往對學生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改為以學生為主題開發學生創造性的素質教育。初中化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學科,必須研究如何通過化學基礎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養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使之具備科學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與此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以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彼淖兞艘酝滩闹羞^分重視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忽視學生能力培養的弊端,而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重視了科學態度、學習方法及興趣的培養;重視了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及自學能力;重視了通過介紹中國化學工業發展狀況及最新成就,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這些都體現了貫徹素質教育的總目標。那么中學化學教學如何體現素質教育呢?
一、要轉變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提出的,它們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不同,即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使學生全面發展,是否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八刭|教育”與“應試教育”存在明顯的差異:
素質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試教育只重視智育。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應試教育只面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素質教育著眼于素質的全面提高;應試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素質教育是師生雙向活動,變講授為訓練,優選最佳的教學方法;應試教育則為“滿堂灌”,學生被動地學習。素質教育目標是當堂理解,重視學科能力的提高;應試教育是大搞題海戰術,學生不堪重負。
應試教育是以追求升學率為根本目的,扭曲了教育的本質,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我們要毫不猶豫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
二、化學基礎知識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在化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中突出觀點的教育及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初中化學教材是按義務教育大綱編寫的,它的體系是必學與選學相結合、課堂教學為主與閱讀和家庭小實驗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比較科學的體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會和家庭,使化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科學技術、生產勞動相聯系,是一本進行化學素質教育的好教材。
三、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大綱》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化學實驗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學中要堅決反對“黑板上畫實驗,課堂上講實驗,課下背實驗”的應試模式,要把教材中選的82個演示實驗認真做好。做到課前進行周密的準備,使現象明顯,效果良好,讓全班學生都看清楚;實驗時要做到操作規范化,并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從具體觀察上升到抽象思維。對10個分組實驗應要求學生做好預習,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聯想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認真做好記錄,填寫實驗報告,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對于8個選做實驗和10個家庭小實驗,在課外活動中老師應指導和鼓勵學生做,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善于自學和勇于創新的意識。
四、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