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教育綜合知識和教育理論
時間:2024-04-17 15:59: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綜合知識和教育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前化學(教育)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學科及專業基礎課程內容過于“學術化”。長期以來,受“重學術、輕專業”傳統思想的影響,化學(教育)專業課教學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都是以高等化學專業知識傳授和訓練為中心,而與中學化學教學的需要和特點聯系專業課程的開設卻很少,從而影響了從教者職前技能、從教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2.化學專業教育課程占比重過低。目前化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教育專修課程在教學計劃中所占比重只有7%,這一比重大大低于當今西方國家教師教育專業教育課程占課程20%-30%的水平。同時,作為提高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教育實習也從過去的12周縮減為現在的8周。這與教師專業化理論對職前教育的要求差距很大,這樣很難培養出合格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能力。3.通識教育課程綜合性不強。目前對化學教育專業所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整體來看綜合性不夠,缺乏學科之間的綜合,即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之間的綜合,學生學到的知識都是單科化的,他們很難掌握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無法綜合處理不同學科的信息和概念,背離了開設通識教育的真諦。4.面向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夠完善。目前化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研究基礎教育的教育理論、課程內容、實踐課的課程所占比例較少,不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所設置的課程跟不上基礎教育的變化。
二、化學(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構想
教師的素質結構體現了教師專業化程度,教師教育的課程結構是決定教師素質的主要因素。而化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又是化學教師專業化的落腳點和決定化學教師專業水平高低的核心因素,根據教師專業化理論,化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應作如下改革創新。
1.設置綜合性的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人文精神、健全人格與教師氣質,以及認識事物、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處理社會關系和與人交流、協作的能力。因此,我們建議對化學(教育)專業開設政治理論(包括哲學)、外語、高等數學、普通物理、體育、計算機理論及應用等通識課程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人文科學基礎課程,如人類學、倫理學、人口生態學、大學語文、藝術教育等課程,同時開設與化學相關學科的綜合課程。提高通識課程在總課程中占的比例,優化課程內容,突出課程內容的綜合性,使學生從宏觀整體上把握人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
2.設置適合教師教育特色的化學專業課程體系
化學專業課程既是為培養化學專門人才而設置,又是化學教師教育的核心內容,體現學科的“學術性”。然而,我國教師教育特色化學學科專業課程設置過于重視學術性,而削弱了專業性。目前化學(教育)專業學生欠缺的并不是化學專業基礎知識,而是化學與社會、能源、材料、生活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及化學專業與中學化學教育密切聯系的相關知識。因此,從教師教育化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出發,應在大一和大二開設專業基礎課,大三開設環境化學、材料化學、生命化學、化學與能源、化學與社會等課程,并加強學科內、學科間的相互滲透。選修課應增設學科前沿性知識、與基礎教育課程相關的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學科在當前基礎教育新課改中的變化及要求,并有效將化學學科教學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方面進行;實驗課程的設置上應建立一套全新的實驗教學體系,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使學生形成并發展綜合的、現代的實驗研究與實驗設計能力;在實驗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應突出綜合性、開放性及學生自主性,并加強討論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這樣對提高化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
3.豐富化學教育系列課程
化學教育的課程設置是為學生未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因此,化學教育系列課程應該在心理學、教育學的基礎理論及相關學科課程基礎上,開設化學教學論、中學化學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化學史、化學教學藝術、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化學與社會、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等課程。同時,化學教育課程應注意聯系中學化學教育教學實際,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4.化學教育實踐課程多樣化
教育實踐課程是教師教育專業最突出的體現,是提高學生教學技能的重要途徑和核心環節,是教師教育專業教學計劃中不可缺少的教學過程?!敖逃龑嵺`不只是傳統意義的一個教學環節,而是一個教學過程,而且,與其他理論課的一門一門結業不同,它是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間斷地進行的最為完善的教學過程,是包括教學技能訓練、教育見習、教材教法研究、模擬教學和教學實踐等內容在內,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實習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程?!?/p>
在我國的體育教育上從上個世紀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很多的優秀的體育教學人才的出現為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跟很多的行業一樣,都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在體育教育專業中的學生,由于綜合素質比較低,所以很難達到體育教育的目標,不能成為合格的體育教育人才,這也是目前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現狀。成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需要具備理論和技術多方面的能力,掌握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具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都是一個優秀的體育教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質和條件。
二、體育教育專業理論教學的模式
策略指導。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講,與普通的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體育專業的學生中,在神經系統的分布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特比是在靈活性及興奮性上占據著比較高的比例,而在其他類型中占據的比重則比較低。體育專業的學生在了解自己專業的特點后,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能力,保證自己上升到高一個階段,在此同時也不要放棄對文化課程的學習,要保證充分的勞逸結合,是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同時進步提高。開拓知識面。學生的知識面窄,統一造成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匱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專業知識課程的更新換代較慢,課程種類比較單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要做出積極的改進措施,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引導和互動,能夠為學生指出正確的方法和理念。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所有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到達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工作中,要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這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不要將教學的重點單純的停在理論知識的教育階段,也要提高對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要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相結合并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實踐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三、加強體育教育專業理論教學的主要途徑
(一)創新教育理念
根據目前我國在體育教育中的現狀分析,改變目前在體育專業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課程結構,同時改變現在的教育理念。要從整體的課程出發,按照規定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按照大課程的教學理念,將教學工作與多媒體及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對學生的教學要注重在主要的知識點的講解,保證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理解、掌握并在實際中熟練運用。
(二)制定策略引導
制定策略引導主要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性格,制定不同的教學引導策略。在體育專業的學生與其他普通專業的學生相比,一定要保證學生可以有足夠的營養攝入,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基本條件及必備因素,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和生理特點制定合適的強度訓練。
(三)實行多媒體教學
在教學工作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輔導對于目前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同時還可以在教學工作中更形象的進行教學工作。在體育專業的教學工作中,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對于體育教學而言,不但要保證教學方法的改進,同時也要保證教學手段的改進,要做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同時也可以多多的鼓勵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多從網絡中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
四、結語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模式
一、確立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體育教育一切活動的宗旨是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科學完整的培養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每一環節都應當以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為依據,這既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出發點,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歸宿。根據我校體育教育多年辦學的成功經驗,明確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修訂的指導思想,按照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既要掌握“必須夠用”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基本的專業實踐技能,關鍵是要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因此,在培養目標方面,應適應經濟時代的要求,進行“高素質、廣適應、能力強、重創新”的人才培養。
二、轉變觀念,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人類即將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之際,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歸納起來就是要實現兩大轉變。首先從單純重知識的傳授向同時加強能力轉變。教學過程中,以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的理念為先導,從傳統的重視知識傳授的思想轉變為重視素質、創新、敬業、合作和開拓能力的培養;摒除單一知識領域的局限,重視學科交叉、滲透和整合,形成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第二,從單純的“教學”向“全面的教育”轉變。根據體育教學發展規律,努力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為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知識、素質與能力的三維空間中,綜合考慮調整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者結合起來,融為一體。進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真正實現科教興國。
三、調整課程設置體系,改革教學內容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是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課程設置既要考慮社會需要,學科發展需要,又要考慮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當前,我校體育系的課程設置從內容上首先多為強調知識技能掌握方面的內容,而忽視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培養方面內容的設置,忽視人才的個性特征的培養。其次過多強調學生從事學校體育教育的工作能力,忽視了其它學科,特別是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教育。要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以一種充分發揮學校在全面教育人、培養人方面的優勢,全方位造就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觀念。在課程結構構建上體現提倡寬口徑、厚基礎,開設系列選修課程“注重基礎,重視知識、提高素質、培養能力、突出個性、因材施教”的指導思想,在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時,以“社會需求、學科體系、學生發展”為三大支柱建立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妥善處理基礎與專業、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主干學科與相鄰學科、教育學等方面的關系,精心設計適應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要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增設教育類課程和社會人文課程,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進行整體優化,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強化人文類基礎課程,突出師范性,適度增加職業道德、個性人格以及創新能力等的培養,把掌握知識與技能、發展能力、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個性品質陶冶等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拓寬學生就業空間。
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綜合素質教育
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實踐環節,要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尋找理論與實踐最佳結合點和切入點,使學生參與性教育活動正規化、系列化。教育實習應以課程教學為主,并擔任一定的課余運動訓練和班主任工作。目前,放任自流的教育實習嚴重影響了學生能力的培養。為此,要盡可能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放手讓學生實踐,如組織各種體育運動俱樂部、體育教學小組、心理咨詢工作室、各種興趣小組等。突出學生未來崗位教學能力的培養,并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實踐管理與評價體系,作為培養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普通高校來說,在非教學或跨教學方面的培養形式除參與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實習等常規措施外,我們應該創造條件建立教學、訓練、教育實習基地,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外的訓練、競賽組織管理、裁判、社區體育指導等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其理論水平與實踐技能,全面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較成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及適應現代化職業崗位的各種綜合素質。
五、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制度
針對學生反映強烈的教學方法過死,教學實踐形式單一,學生難以參加教學和社會活動,課堂信息量太小,考核評價形式單一等問題。在術科課堂中,教師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理論課教學中,力圖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運用一些基本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考核評價方式上,體育院校轉變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標準的評價方式,開始從內容、標準、方式上對原有考試模式有計劃地進行改革,使之從主要反映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方面轉移到綜合體現知識水平、能力強弱、素質高低的軌道上來。同時,還對選拔優秀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獎學金等制度進行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培育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需要??傊?,構建新的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傳統的評價內容,堅持推行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考核,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評價,使之更加符合培育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漢升.面向21世紀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J].體育學刊,1997,(3):69-72
[2]季可異.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廈門: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一、小教專業課程整合的邏輯起點
課程是專業建設的載體,而課程設置則主要取決于課程的目標定位。因此,討論小教專業課程設置的結構與內容,首先需要明確小教專業的課程目標與定位,這是其邏輯起點。從專業屬性方面看,小教專業首先應該定位在“小學教育”,而從專業層次方面來看,則應該將其定位在“高師本科”。
(一)小學教育
小學教育涵蓋了“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學”兩層含義。定性在教育是指小教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系于教師教育的語境之中,需要遵循教師教育的辦學規律。因此了解和把握新時期教師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至關重要。隨著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師教育的實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傳統終結型的教師教育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新時期教師教育的要求?!敖處熃逃慕K身化”、“教師教育的一體化”、“教育智慧的實踐養成性”等關鍵詞都要求教師教育的培養模式打破傳統的職前職后分割的局限,打破傳統的教師教育知識傳授模式的局限,走向教師教育的終身可持續發展以及實踐—反思型成長的培養模式。這是今日教師教育發展的時代趨勢。教師教育的發展總體呈現出持續發展性和實踐養成性特點,小學教育專業教師的培養則更需如此。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學教育的專業性主要體現在小教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上。[1]這種特點要求小教專業的課程設置也體現出上述特點。這就需要小教專業的課程打破現有的條塊分割的現狀,以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為中心,來統整不同學科不同方向的課程。
(二)高師本科
定格在本科指的是小教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在高等教育框架內設定的,需要按高等教育中培養本科學歷人才的標準來培養小學教師。重新思考小教專業的本科定位,需要考慮其職前教育的特點,不能盲目地將其拉升和提高。但是這種職前教育的特點與單純的職業教育有所不同,它兼有一定的學術性??梢哉f,本科層次的小教專業是一種介于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之間的教育模式,它一方面需要考慮到職業教育的實踐特性,同時又需要在此基礎上作一定的理論提升,用正確的理論來引領小教專業的發展。這種職前教育的定位反映到課程的設置中就要求防止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脫節,強化課程設置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
二、小教專業課程整合的具體內容
課程整合是一種在實踐取向理念的指導下所開展的課程結構的調整和安排,主要包括學科知識與學習者經驗的整合,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以及學科知識與教育實踐之間的整合三種。高等院校小教專業的課程整合主要是從學科建設的需要出發,涉及到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以及學科知識與教育實踐課程間的整合。
(一)學科課程知識間的整合
小教專業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主要關注的是教育專業課程與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的整合。其中包括兩個維度:一是指各自專業學科內部的整合,如教育類課程的內部整合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研究方法等不同科目的整合。學科類課程的內部整合(以語文方向為例)包括大學語文、文學概論、兒童文學、古代漢語等課程的整合;二是指不同專業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包括教育類學科與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的整合。限于篇幅,這里主要討論第二種課程的整合問題。
1.教育類課程的轉變與整合
實現教育類課程與學科類課程的整合,應從教育類課程的角度入手,首先,需要對教育類課程進行新的認識。傳統的教育類課程的培養目標主要是試圖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于教育活動的理解和認識能力。由于教育類課程理論性太強,顯得過于抽象和空洞,加上師生在教學活動中都缺少小學教育的實踐體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容易出現理論架空的現象。基于此,有學者便指出:“教育學科不是純粹的教育理論,而是結合小學各學科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教學場景,分析和探討具體的教育問題,教育理論沒有懸浮在教育實踐的‘上空’。”[2]因此要實現傳統教育學科的轉變,教育學科需要主動與各學科知識聯姻,以此尋找教育理論的立足之基。其次,從教育類課程的結構來看,教育類課程“要改變課程強調學科本位、結構單一、缺乏整合的現狀,強調教育課程的綜合化、整體性建設,打破幾十年不變的‘老三門’格局,實現課程結構多元化”。[3]因此,要從整體上設計教育學科與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方案,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多角度實現二者之間的相互整合。整合的過程就是新課程的開發過程。因此,小教專業的課程建設需要突破傳統課程結構的束縛,加大開發新課程的力度,爭取多開設一些綜合性強、實用性高的課程。
2.學科類課程的轉變與整合
“綜觀國內小學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目前大致有三種:分科模式、綜合模式與‘綜合+方向’的培養模式。”[4]而其中以“綜合+方向”的分科培養模式居多。分科的方式有如下兩種:一種是大文大理的方式呈現;一種是分語文、數學、外語三個方向。無論哪種分科方式,都是基于如下假設:學生只有掌握了精深的學科知識才能勝任小學的教育工作。從實際的小學教育實踐來看,小學教師所需要的是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橫向了解和準確的掌握,而學科高深知識對于小學的教育教學作用不大。因此,從學科類課程的內部來看,需要以學科的基礎知識為中心來設置和安排課程內容,同時需要加強不同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相應的學科基礎知識,教師是否能用一種合理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是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也即教師需要在懂得了“教什么”的基礎上,更需要掌握的是“如何教”、“為什么教”等問題。因此,從學科知識走向與教育學科的聯姻也是勢在必行。只有在這種聯姻的前提下,知識中所蘊含的教育性含義才能真正被挖掘出來,也才能真正避免教學活動知識傳遞式的尷尬,而實現教學活動的教育性。
(二)理論與實踐課程間的整合
1.理論類課程的轉變與整合
傳統的教師教育理論課程強調學科本位,注重學科內部的邏輯結構,忽視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忽視理論課程與教育實踐之間的聯系。課程的培養目標只是在于關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而忽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實踐體會和感悟。因此要轉變小教專業理論課程的局面,首先,轉變課程目標的知識本位觀。要認識到課程的教學活動不僅僅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和符號,更主要的是通過課程的教學讓學生獲得一種真實的體驗。知識作為符號的存在是一種外在于我們的存在,而只有當知識與學生的實踐經驗和感悟連接起來,才能夠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并進而形成相應的能力。其次,加強理論課程的實踐針對性。理論型課程應該改變自己高高在上的局面,將理論與實踐的小學教育聯系起來,提高理論課程的實踐針對性。如增設一些家校合作、班隊管理等方面的專題應用型課程。再次,創新理論教學的多元模式。理論的教學活動應該改變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模式,實現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如多采用講座、論壇、討論等形式來開展理論教學,也可以帶著學生到小學的班級中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邊學習理論知識,邊進行實踐感悟。
2.實踐類課程的轉變與整合
教育的智慧是一種實踐型的智慧,需要通過實踐的反思才能獲得,因此實踐類課程對于教師成長和養成至關重要。在與國外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類課程做橫向比較之后發現,西方發達國家的小學教育專業非常注重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活動。[5]然而遺憾的是實踐類課程一直是我國教師教育課程中的薄弱環節,因此也造成了學生在接受了教師教育的課程之后動手能力仍然不強的現狀。因此,加強小教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實踐類課程是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實踐化的課程模塊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開展,在此首先需要樹立一種大的實踐課程觀。傳統對于教師教育實踐型課程的理解主要包括教育見習、實習、研習等活動,認為只有當學生走進了小學才能算是實踐類課程的開展,這是一種狹隘的實踐課程觀。我們需要在傳統的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確立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大的實踐課程觀。在這種大的實踐課程觀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社區教育服務、教育技能比拼、評課說課比賽等形式來豐富自己的學習活動。其次,實踐活動要與理論指導結合起來,加強理論指導的規范化。在學生的見習和實習等實踐活動中,應實行導師負責制,在大學導師和實習學校的導師的雙重幫助下,幫助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認識實踐和感悟實踐,從而在實踐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三、小教專業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
小教專業課程的整合一方面可以通過調整課程的外在比例和結構來實現,同時更需要從課程內部的具體內容入手進行整合。下文主要從課程內容的角度簡要談談三種不同的模塊式整合策略。
(一)主題化的課程模塊整合策略
在課程統整理念的指導下,“主題”是與課程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的分科內容、零散經驗相對而言的一個概念?!霸谡n程內容的組織中,主題是指不同內容共同指向的核心問題?!保?]“主題”在這里表達的是整合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主題化的課程模塊整合是指圍繞特定主題進行的不同學科內容之間的相互整合,它所關注的是教育智慧形成的知識綜合性。在這里可以采用綜合課程的一種形式———跨學科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組織和設計課程內容。這種課程設計強調以一個特定的主題為核心,選擇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來對其加以解釋和支撐,從而將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相互連接起來。主題化課程的開發需要經過以下幾個環節:首先,選擇和確定主題。主題的選擇可以結合教育中的熱點問題,也可以是實際教育活動中的某個環節(如關于如何開展備課、班級后進生轉化等)。主題的確定應該體現出基礎性和開放性,從而使不同學科的知識能夠在此主題之上很好地連接起來。其次,組織合適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需要涉及到不同學科的不同知識之間的融合,因此需要多學科教師相互溝通合作才能完成,在此可采用集體備課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的開發。再次,確定課堂教學形式。主題化的課程教學需要打破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一般可采用講座或討論的形式開展教學,條件許可的話可以同時請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進入同一個課堂與學生就某一主題多方位展開交流,讓學生從不同教師的不同知識出發,從多個視角綜合地理解某一特定的主題內涵。最后,及時評價與反饋。由于主題化課程的開發是一個不斷修復完善的過程,因此接受實踐的反饋尤為重要。這種反饋既可以是學生層面的反饋,也可以是來自教育專家的反饋,還可以邀請小學教師來進行評課之后的反饋。而唯有在這種反饋之后,課程的開設才能夠更加符合實踐的需要。
(二)情境化的課程模塊整合策略
情景化的課程整合模式是指圍繞某一現實的教育教學情境為中心而進行的課程整合,它所關注的是教師教育智慧形成的情境生成性。師范生教育智慧的形成體現在他們能將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教學情景相結合,能根據不同的教學條件、教育對象和復雜多變的教育問題、現象做出相應的判斷和裁決,從而采取不同的適合特定情境的行為和方式。因此,教育智慧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教學情境的浸染,教師專業能力形成的這一特性決定教師培養要重視個體實踐活動的參與,重視教師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與教學客體的相互作用,重視理論與情境一體化的建立。[7]師范生在既定的教育教學情境中,能夠在實際的情境背景中形成對于教育活動的更為真實的體驗和感受,這種課程模塊的整合與教學策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單純理論課程課堂教學的抽象性,給教學帶來真實的教育體驗,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在情境化的課程模塊整合實踐中,最為關鍵的內容是如何選擇和處理情境的布置。情境化的課程整合的初衷是為了讓師范生在一個更為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來認識教育和感悟教育,因此,情境設置的真實性就成了情境化課程模塊整合的關鍵所在。當然,在職前教師的培養過程中,由于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做到百分百的情景教學的真實化。但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首先是通過大學教育學院與小學的合作,讓師范生直接進入小學課堂去對教學現場進行觀摩,并在此過程中運用多種不同的知識對于真實存在的教學情境加以認識和體驗。其次可以通過對真實教育場景中的教學錄像進行分析與討論,并且以教學錄像為載體,結合不同的知識展開案例教學。第三種方式是讓學生通過微格教學的形式走上講臺,自主地感受作為一名教師的多種體驗,并進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三)實踐化的課程模塊整合策略
四位一體 管理體制 綜合評定 考核評定
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各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一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
“四位一體”教育教學的管理體制是指: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學與時事教育、學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師的課堂教學與班主任、政教處、共青團(少先隊)干部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學校的德育任務。
1.制訂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教育教學計劃。在開學初,學校德育領導小組召開政教主任、班主任、團總支書記(少先隊輔導員)、政治(思品)教師聯席會議,根據思想政治(思品)課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課的內容,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校本學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訂“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計劃。計劃包括:本學期德育工作的重點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課哪些內容作為本學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思想政治(品德)課怎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教學,向學生提出哪些行為要求;政治思品課教師、班主任、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共同開展哪些教育活動,內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誰牽頭組織等。
2.根據計劃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統一、內容統一、行動統一。
3.學校德育領導小組負責監督“四位一體”教育教學計劃的實施,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共同搞好學校德育工作。建立“四位一體”教育教學,有利于發揮思想政治(思品)課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學校整個德育工作的開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學生撰寫小論文、專題講演會、英模報告會等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地對學生進行“知行統一”教育的教學結構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中小學思想政治(品德)課的內在要求。一方面,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恰當運用實際材料講清理論基礎知識,使學生懂理論,掌握基本觀點。另一方面,教師必須逐步培養學生學會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實際問題,使學生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覺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組織學生搞好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教師組織學生到社會做調查,是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思想政治課授課之前或授課之后,師生堅持向社會做調查,了解社會生活實際。把調查上來的材料運用于課堂,進行理論聯系實際教學,這樣做有利于教師講清知識理論,學生弄懂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
3.組織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定期召開小論文宣讀會。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覺悟三統一的重要一環。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和宣讀小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思想政治課學到的理論、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梢姡處熃M織學生撰寫小論文,定期宣讀小論文,是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動課。思想政治活動課是和政治課有聯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課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它是圍繞思想政治課的有關內容或在思想政治課的理論、觀點指導下開展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須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適當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富有教育性的活動,如主題班會、講演會、知行統一匯報會、小論文宣讀會、知識競賽等活動。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知行統一體綜合評定制度
對思想政治(品德)課進行整體改革,充分發揮其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僅要在教材內容、教學管理體制、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而且,必須在考試方法上進行改革,打破單一筆試、一張考卷定成績的考試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知行統一綜合評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師、班主任、政教處和共青團(少先隊)干部組成“四位一體”的評委會,把學生知識理論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情況綜合起來,評定學生政治課思品課的學習成績的制度,它包括理論知識考試評定和行為表現考核評定。
1.理論知識考試評定:把每個學生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分數平均作為一學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論知識成績,然后根據這個成績做定性評價,90分以上為優,70~89分為良,60~69分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
2.行為表現考核評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師、班主任、班長、團書記組成評委會,根據思想政治(品德)課向學生提出的行為要求及《守則》、《規范》內容,制定行為表現考核標準。采取自評、小組評、最后評委會總評的辦法,給學生評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增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作出了明確的界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驗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彪S著課程改革全面、深入的開展,關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也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而全面,對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尤其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有實際的指導意義。雖然兩者提出的時代背景不同,但在教育本質上是相通的。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論
(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p>
杜威認為,有什么樣的生活就要有什么樣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們就得過面包生活,接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戀愛,我們就得過戀愛生活,接受戀愛的教育。陶行知將“教育即生活”改為“生活即教育”豐富了教育的內涵,一切的生活都是我們教育的內容,使教育從書本到人生,從狹隘到廣闊,從字面到手腦并用,從耳目到身心全顧,即處處是生活,處處是教育。與“生活即教育”有連帶關系的就是“社會即學?!薄6磐摹皩W校即社會”就像是把一只小鳥從天空中捉回來關在籠子里一樣,要把社會上所有的東西吸收到一所小小的學校里,這不容易實現。而“社會即學校”則是把學校的一切放回到大自然中,體現它的本真。在“社會即學?!敝?,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因此要先做到“社會即學?!辈拍苤v到“學校即社會”,先做到“生活即教育”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二)“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的“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意思是教的法子依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例如種田要在田里做,那就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敖虒W做”的中心是“事”,就是實際生活?!白觥辈皇仟M隘地指用手做,而是要做的事情需要用什么器官,學就用什么器官,教也用相應的器官,并且不僅要“做活”,也要產生新思想、新價值。這一理論擺脫了傳統教育中只讀課本和只識字的教育,提倡真正的教育是實踐基礎上的認識,只有根植于“經驗”的知識才是真知識――“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三)教師觀
陶行知將教師稱為指導員,他們指導學生“教學做”,與學生共教、共學、共做、共生活。他反復強調教師的責任不是教,而是教學,教學生學。教師既不能把學生當成書架子、字紙簍,也不能走向另一極端。好的教師應該是將教與學聯系起來,教師要承擔指導的責任,學生要擔負學習的責任。教師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生學的法子,學生學得快教師就教得快,學生學得少教師就要教得少。另外,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不會年年“依樣畫葫蘆”,從而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陶行知的教師觀既否定了傳統教育中“教師中心”說,也糾正了現代教育派提倡的“學生中心”說。他還指出,教師要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盡可能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以及社會各類人,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提問的自由。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主張的教師學習方法之一。教師要想教學生,首先要用教學生的材料教自己,因為師生共學、共做要比“為學而學”的效率高很多。另外,陶行知還提出教師可以通過體驗、看書、求師、訪友、思考的途徑來學習,“個人的學習不如集體學習,偶爾學習不如經常學習”。為了保持經常學習,教師最好將個人自學與集體學習、求師訪友結合起來。
二、生活教育理論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啟示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是在他教育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并逐漸成熟的,這是扎根于中國本土的理論成果。而我們在當今的新課改過程中,不僅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更應該繼承和發揚我們歷史上留下的寶貴財富。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反映了教育客觀規律并被實踐檢驗,雖然當下的情形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所不同,但他的許多教育觀點對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仍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課程內容要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克服以往書本中心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备嬖V我們,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周圍的生活可以作為教育的資源,而教育的空間也不單單局限在學校,教育應該服務社會,應該鼓勵學生走出去,走進大自然,走入社會。比如開展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活動,教給學生如何把不同的垃圾進行分類,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這些都是每天發生在學生生活中的實實在在的小問題,開展這樣的活動,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形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
一、重視通識教育課程,增強全面性
小學教師對小學生的啟蒙是全方位的,小學教師應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具有寬厚的文化底蘊和較強的藝術修養、人文修養與科學精神,以適應21世紀小學教育對高素質師資的迫切要求。因此,應重視通識教育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為其打下寬厚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促進各種素質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
1.加大通識教育課程的比例
根據師范類學生培養特點,特別是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特點,可以適當增加公共必修課的比重。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重視通識教育課程,認為廣博的通識教育知識是未來教師從事教學的必要條件。根據唐松林的研究,國外的通識課程在整個課程設置中所占的比例為美國40%、日本37.7%、德國33.3%。借鑒國外經驗及國內的教學實踐,根據我國師范教育培養的特點,應當大力研究通識課程結構,設置更適合專業發展需要的通識課程。設置的公共課程所占總課時的比例至少應達到30%。普通教育課程的設置要在原有政治、英語、計算機和體育課程的基礎上,調整課時比例,增加課程內容。注重加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教學內容,增強基礎文化科學知識的課程內容,強調文理滲透,強化綜合素質教育。
2.增加通識教育課程的門類
為了培養精于素質教育的復合型小學教師,必須增開素質類課程,構建以德育類課程、工具類課程和素質類課程三位一體的通識教育課程新模式。一是改革德育類課程的教學,實行“理論講授+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模式,減少政治課的學習時數,加強社會實踐,通過指導師范生參與社會實踐,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來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二是通過強化工具類課程來加強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增開一些新的工具類課程,如外語、計算機、大學語文、高等數學、應用寫作、演講與口才等。三是增開素質類課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開設的課程可以包括中國近現代史、人文科學概論、中國文化概論、外國文學、中國文化、實用寫作、科技發展史等內容。還可以開設一些美學藝術類的課程,如美學概論、藝術思潮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品位,使學生整體素質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二、整合學科專業課程,增強綜合性
學科專業課程是教師教育課程的核心和基礎,教師所掌握的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學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從世界各國小學教師培養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小學教師必須從事多門課程的教學,每一位教師不僅能勝任一個班級的幾門主要學科的教學,還應具有指導多種課外活動的能力。再加上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和綜合性,現代小學教育強調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新型教師。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科專業課程改革也要與學科的發展趨勢相適應,體現綜合性,注重課程內容的整合。我們應按照少而精、博而通、深入前沿的原則和思路,重新選擇和確定學科專業課的基本內容,對學科專業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應注意學科知識內容的綜合,形成綜合化的知識結構,培養教師洞察、剖析、選擇、整合和遷移的能力。如大學語文、大學數學等課程,避免了學科知識劃分過細、每一部分都力圖自成體系的弊端,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和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對本學科知識進行模塊式重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課程內容體系。小學教師的學科知識強調博而通,應簡化課程內容,主干課程要少而精,更新課程中的陳舊知識以及實用性和基礎性不強的知識,反映該學科的前沿內容,使課程內容體現出時代的強音和可持續發展的特質。為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寬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走上工作崗位后,在任教學科上有廣泛的適應性,同時在某一學科領域有較深厚的功底,學有專長,每個方向的學生在扎實掌握本方向的學科專業知識外,還應掌握2~3門的相關學科的內容,本學科內部以及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形成內在聯系,建構新的知識體系,適應跨學科教學的需要,為他們將來成為小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打下堅實的學科基礎。
三、拓寬教育專業課程,增強實用性
教育類課程是師范院校區別于其他院校,師范專業區別于非師范專業的重要標志,是提高教師教育專業化水平、教師職業專門化程度的重要保證,體現了教師教育的特色。
1.增加教育專業課程的比例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認知方面的偏差,教育類課程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開設門類少,且學時數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一般只有15%左右,從國外教育類專業課程比例來看,德國是25%、英國是25%、法國是20%,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實際情況差距甚遠。因此,應提高教育專業課程在總課時中的比例,大約占到總課時的20%~25%左右。作為教育類課程,既要為學生的發展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從而開設教育概論、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科研方法等課程,又要注意結合未來小學教師的工作來設置課程,開設兒童心理學、小學語文(數學或英語)課程與教學論、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現代教育技術、小學生心理輔導、德育理論與班主任工作及小學班隊工作原理與實踐等課程,增加教育理論教學及技能訓練的力度。
2.增強教育類課程的適切性和實用性
教育類課程的設置最好不斷線,每學年、每學期都有此類課程,使學生在系統連貫的學習中形成豐厚的教育理論素養,為學生形成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扎實的教育科研能力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尤其要注意教育專業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時代性,摒棄一些陳舊的內容,介紹教育改革的動態和發展新趨勢,反映當代新穎的教育理念,加強與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的聯系,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而不是一般教育理論的泛泛傳授,激活知識在踐履層面的活力,加強教育理論課程與教育實踐課程的整合,如關注學生教育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和提升等。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增強工作后的適應力與創造力。
四、強化教育實踐課程,增強連貫性
教育實踐課程是具有綜合實踐性的重要課程,主要包括教育見習和實習,是教師職前教育的必要環節,對于學生理解小學教育,熟悉小學生,鞏固專業思想,學習與掌握教育規律、培養教育教學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必要的環節。
1.延長教育實踐的時間
小學教師的經驗知識只有通過教育實踐才能獲得。國外教師教育都很重視教育實踐這一環節。在集中實踐方面,美國大約為一個學期;德國非常強調教學實踐,并且規定兩年見習時間;法國將教育實習系統化制度化,安排了熟悉性實習、陪同實踐實習、責任實習。英國更是把實踐看成重中之重,與地區小學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有累計32周的教育實習。相比之下,我國小學教師課程方案的教育實踐環節比較薄弱,教育實踐課時偏少,而且形式單調(一般只安排6~8周的教育實習),開設時間晚(一般安排在第七、八學期),短暫的實踐不能使師范生對小學教師的專業特性形成深入的認識?!督逃筷P于大力推進教師課程改革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師范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因此,延長教育實習的時間是切實可行的,筆者認為教育實習的時間達到英國的一半———16周左右是可行的。
2.采用連貫性實習的方法
實踐中可采取連貫性實習的方法。連貫性實習是一個貫穿于高師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教育實踐活動。其內容安排隨著年級的遞增而漸趨復雜,且低高年級的實習內容能連續和繼承,最終熟悉、掌握教師職業的全過程。小學教育專業的教育實踐課要從學生一入校就開始,直到畢業,應貫穿于整個學程,分散到每個學年,采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在不同時段開展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深入小學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這樣既可以增加教育理念學習的針對性,又可以使認識與實踐的結合走向深化。從學生入學起,每個學期應安排一周見習(分散與集中相結合),重點在于體驗和見習,使學生在大量接觸專業課程期間就能對將要從事的教育活動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第七學期安排10周教育實習,使學生對小學教育工作及其改革發展有一個整體的、持續的了解,使他們畢業后能順利任職。通過連續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調查等方式,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的交替進行促進二者的融合,加深學生對教育實踐的感悟和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教育實踐性知識,為他們成為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的當代研究型、反思型、專家型教師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他們一畢業上崗就能成為一名骨干教師,縮短其專業成長的周期。
3.豐富教育實踐的內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