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6 16:20: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世界經濟的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 影響
我國經濟的增長是當今世界經濟的增長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其中制造業的發展顯得十分的突出。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我國的經濟加強了與世界經濟的聯系,特別是在對外資的大量引進上,這也使得我國成為了全球第三大的外資進行直接投資的流入的國家。另外,近幾年,很多的熱錢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涌入到了我國的金融市場,涌入的這些資金也使得我國在外匯儲備上的數量實現了很大的增長,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
一、我國全球經濟大國的地位
(一)我國所顯示出來的全球性制造大國實力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我國制造業在1990年的增加值只有1170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綜合的2.6%;到2001年時,我國的制造業的增加值則達到了2.3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的20.7%,并成為了世界第一的制造業的大國。另外,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結果指出,對GDP的增長貢獻率來說,我國制造業在1980年到2010年期間,貢獻率平均達到了32.1%。目前,我國在制造產品產量的種類業同樣居世界第一,種類達到了220多種,這也使得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的全球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從1990到2000年,我國制造業的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從1.8%提高到了4.7%。
(二)我國在全球投資大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就我國吸收外商的直接投資的情況來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還不到100億美元。而后在2012年,我國所吸引到的外商投資的金額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這一數字也占了全球跨境的直接投資金額的8.9%,排名世界第二。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國吸引到的外商的直接投資的存量已經達到了8320億美元,占到了全球的3.7%,排名世界第六。2013,全球的直接投資下降,我國繼續保持了5.3%的外商投資的增長率,同時1176億美元的外商實際投資還創造了歷史的新高,這也進一步鞏固了我國作為發展我國家當中的最大的投資東道國的地位。
在外商直接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對外的直接投資也實現了快速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我國企業選擇了向國外擴大市場和投資規模。在2003到2012之間,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從23億增長到了842億,占全球的比重也從不到1%提高到了6.1%,并排名世界第三。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國對外的直接投資的存量高達5319.4億美元,占到了全球比重的2.2%,排名世界第十三位。在2013年,我國企業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投資,去實現新的突破,相應的投資規模達到了902億美元,這也使得我國在全球跨境的直接投資中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三)我國正式躋身于全球金融大國行列
本幣在全球的影響力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金融實力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一直在積極的去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在區域雙邊和多邊的貨幣互換,本幣的跨境貿易的結算等眾多方面獲得了比較大的發展。2013年,人民幣也首次超過了港元和瑞典克朗成為了全球十大交易的最頻繁的貨幣之一,排名第七,每日平均的人民幣交易額達到了全球交易的總量的2.2%。
另外,在跨境貿易的支付當中,人民幣所占的份額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2009年七月,我國啟動了跨境貿易中人民幣的結算試點,自啟動以來,用人民幣來作為國際貿易中的支付方式的結算業務也獲得了持續的增長。2011年的同比增長率就高達394%,實際的結算金額達到了2.5萬億元,這一數據也相當于我國的對外貿易在當年的總額的10.5%。隨后,2012也繼續保持著41%的增長率和2.94萬億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這一金額還創造了跨境人民幣的結算額的新高,相當于2012年貿易額的12%。
二、我國經濟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一)我國的經濟發展對世界實體經濟所造成的影響
世界銀行的相關統計計算顯示,我國GDP的年均增長的速度從1980到2012間達到了10%,這一期間我國對世界GDP的增長貢獻率達到了13.4%。同期,全球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是3.2%,其中0.42個百分點是來自于我國經濟的增加所做出的貢獻。特別是在過去的30多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量所占到的全球增長量的比率逐漸的上升。這一指標從1980-1990年期間的3.8%,在1990-2000的十年時間里提高到了9.2%,并在2000-2010年期間達到了20.9%。隨后,這一指標繼續上升,并在2010-2012年期間上升到了25.2%。
我國的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包含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我國的經濟增長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的情況下,在帶動全球的經濟走向復蘇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雖然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逐步的回落,但是由于經濟的規模在持續擴大等方面的影響,我國對全球經濟的增長貢獻率繼續地保持著上升的勢頭;第三,我國在對全球經濟的增長貢獻率上取得了明顯的上升,并且超越了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另外,我國的經濟增長也逐步地改變了全球經濟中的“南北”格局,促使了全球經濟的重心的“東移”。我國的經濟增長也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發展我國家的經濟地位。
關鍵詞:中國;世界經濟;作用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0-02
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走向世界也已成為必然,與企業經濟的融合度也越來越高。就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來看,經濟一直保持著穩定。快速的增長速度,被視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F階段,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新常態,在新常態下,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宏觀調控的目標要適應這種轉變,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使中國經濟大船能行穩致遠。而這種穩健的發展勢頭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為世界經濟的增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中國經濟的主要表現
1.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逐漸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速度也在不斷加快[1]。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動綜合國力的提升,使得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加大。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進入到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科技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而這些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2]。
2.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形成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經濟活動更加活躍,市場行為得到了約束和規范,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同時,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使得市場經濟更加活躍,對市場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中國市場需求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投資商進行投資。
3.對外開放不斷深入
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 對外開放的實施使得我國從封閉半封閉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在對外開放政策的依托下,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也越來越頻繁,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F行社會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持續實施,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了中國經濟,認識到了中國這片富饒的土地,從而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資,既活躍了中國經濟市場,同時也帶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3]。
二、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1.中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
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等因素息息相關,科學、合理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是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的保障。而世界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較好的發展,除了科學的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外,與中國經濟的增長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對于中國而言,自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中國是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同時,中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口,尤其是出口貿易,中國出口增速一直好于全球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占全球市場份額較大。2004年11月29日[4],在奧地利林茨市舉辦的世界銀行論壇上,羅蘭――貝格爾公司監事會主席羅蘭貝格爾指出:2003年中國對世界增長做出的貢獻占34%,對全球進出口增長的貢獻占34%,對投資增長占60%。由此可知,在世界經濟增長中,中國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已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之一。
2.中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
在世界經濟增長中,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世界貿易、投資以及價格三方面來實現。中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在對外貿易規模中一直身居世界前列。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5],2010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9727.6億美元,2011年為36421億元,2012年為38667.61億美元,2013年為4.16萬億美元,2014年的為43030.38億美元。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著平穩定的增長速度,中國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而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必然會帶動世界經濟的增長。首先,促進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亞洲是中國主要的貿易伙伴,主要以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曼谷等,中國與這些亞洲國家貿易的頻繁往來,帶動了亞洲經濟的增長;其次,促進亞洲以外的國家貿易增長。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頻偏,貿易對象從亞洲開始走向世界。如拉美地區國家出口初級產品供應的增加,正好中國的需求,中國與拉美地區的貿易往來帶動拉美地區經濟的增長。據相關數據顯示[6],2014年,中國與美國的雙邊貿易額達到了5906.8億美元,其中美國自中國進口4666.6億美元,占美國進口總額的19.9%。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帶動了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的經濟的更好發展。
3.帶動了世界投資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一直保持平穩的增長速度,而在世界經濟增長處于低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世界各國投資帶來了巨大機遇。中國的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國的企業來華投資。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7],全球最大的500強跨國企業已有400多家在華投資,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車巨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世界IT產業也開始進軍中國市場?,F行形勢下,外商投資已遍及中國制造業、服務業、農業、IT業等諸多領域。外商在華投資規模的擴大,中國每年實際利用的外資也在不斷上升,2011年實際利用的外資為1160.11億美元,2012年為1117.2億美元,2013年為1175.86億美元, 2014年為1285億美元,2015年為1262.7億美元。另外,中國在吸收大量外來投資的同時,也積極的到國外去投資。截至2015年底[8],中國2.02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3.08萬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8個國家(地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達10978.6億美元,位居全球第8位,境外企業資產總額達4.37萬億美元。
4.中國市場給國際產品價格帶來的影響
價格作為反映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指標,經濟的發展很容易受到價格波動的影響。就現階段來看,國際貿易商品價格在經歷一段下降的時期后逐漸回升,甚至有許多商品的價格回到了最初的高峰水平。S著價格的持續升溫,所有的商品價格均在上漲,其中上漲幅度最大的就是石油、初級農產品和礦產品。根據供求關系,對需求彈性一般的商品,當一種產品價格上升時,市場需求會相應降低。原料價格上升過快會造成出口企業訂單減少[9]。對于中國而言,中國石油、礦產品依然以進口為主,而中國市場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國際產品的價格?,F行社會形勢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中國市場對國際產品有著較大的需求,使得國際產品市場價格上升,各國通過中國的大量進口獲取巨額利潤,從而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使得其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F行社會形勢下,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在推動世界經濟貿易增長、投資增長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快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也有助于推動世界經濟的增長。未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深入中國經濟的研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羅伯特?蒙代爾.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J].中國流通經濟,2012,2:4-8.
[2]江錦凡.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機制[J].世界經濟,2014,1:3-10.
[3]李金珊,趙云旗.論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J].財政與發展,2015,5:18-25.
[4]周林彬,黃健梅.法律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基于改革的實踐[J].學習與探索,2012,3:139-141.
[5]阿巴斯(QaisarAbbas),王金營.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比較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15,2:14-20.
[6]張幼文.亞太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及其發展特點[J].世界經濟研究,2013,2:14-17.
[7]羅元錚.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J].世界經濟,2014,12:13-16.
[8]權衡.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經濟――邁向一體化互動發展[J].國際展望,2014(5):1-15+150.
自從200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籌備建設以來,中國和東盟的經濟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中,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1984.74萬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73144.32萬億美元,增加了5.1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6.2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949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441美元,增加了4.7倍。同期,東盟10國的GDP總量由5986.23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1781.48億美元,增加了2.6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1.36%,人均GDP由2000年的1159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01美元,增加了2.1倍。同期,歐盟自由貿易區的GDP總量由2000年的62557.9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22001億美元,僅僅增加了0.9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5.72%,人均GDP由2000年的19850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9322美元,僅僅增加了0.98倍;北美自由貿易區的GDP總量由2000年的112051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79267億美元,僅僅增加了0.6倍,年平均增長率為3.99%,人均GDP由2000年的21412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455,僅僅增加了0.7倍[1]。
2中國和東盟經濟對世界經濟影響實證研究
2.1樣本數據選取本文采用GDP總量、GDP增長率和人均GDP三個方面分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在模型中,用CGDP代表中國GDP、CRGDP代表中國GDP增長率、CPGDP代表中國人均GDP,AGDP代表東盟GDP、ARGDP代表東盟GDP增長率、APGDP代表東盟人均GDP,WGDP代表世界GDP總量、WRGDP代表世界GDP增長率、WPGDP代表世界人均GDP。2.2中國和東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相關分析是對中國、東盟和世界經濟波動相關性強弱演進的歷史路徑的分析,考察中國、東盟和世界經濟的協動性的強弱[1]。從相關分析來看[2~5],自2000年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以來,中國經濟對外開放逐漸增強,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波動的相關性逐漸增強,而東盟國家的經濟開放性強,其經濟波動與世界經濟波動一致。由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東盟以及世界的經濟增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導致了經濟增長率呈現下滑的趨勢。但中國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有效阻止了經濟的快速下滑。2000~2011年中國和東盟對世界經濟增長率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488和0.892(圖1),比較分析說明東盟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程度高,經濟開放程度較高。2.3中國、東盟經濟增長率與世界經濟增長率的協整關系2000~2011年,根據Eviews中格蘭杰檢驗結果顯示,中國GDP增長率是世界GDP增長率的格蘭杰原因在5%的顯著性檢驗區間獲得通過,而東盟則在10%的置信水平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正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東盟經濟和世界經濟有著重要的正向關系,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表1)。協整是對非平穩經濟變量長期均衡的關系的統計描述。協整關系是非平穩變量之間存在的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根據中國、東盟和世界的ADF檢驗如下。中國、東盟GDP增長率與世界GDP增長率,由WRGDP對CRGDP、ARGDP作回歸的OLS估計,結果如下。模型公式表明,中國GDP增長率增長變動0.01,則世界GDP增長同方向變動0.4348;而東盟的GDP增長率變動0.01,世界GDP增長率變動0.9337。東盟的經濟變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大于中國經濟的變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2.4中國和東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00~2011年,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中國和東盟的經濟均呈現快速增長,其中,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本上呈逐年增長趨勢,中國由2000年的0.35%增加到2011年的1.2%,東盟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變化不大。中國和東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受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影響都略有下降(表2)。
3FDI對中國和東盟經濟的影響
圖2和圖3顯示,中國和東盟對自身信息沖擊具有正向反應,并且有逐漸加強的趨勢。中國GDP對FDI的信息沖擊,在第一年沒有變化,而在第二年出現負向反應,隨后一直為正向效應,且逐年加大。東盟對于自身的信息沖擊一直為正向效應,總體呈逐年減少趨勢。在中國和東盟,FDI對來自其自身及GDP的信息沖擊都即刻做出正向反應,這表明經濟的增長與FDI的流入密切相關。VAR模型方差分解顯示,如圖4和圖5,中國GDP對來自自身和FDI的影響逐年減少,趨于穩定趨勢,到2011年,僅僅只有40%的變化來自自身因素分解解釋,來自FDI因素分解解釋的達到60%。同時期,東盟的GDP的影響主要來自于自身因素,達到了90%以上,而對來自FDI因素的影響雖然逐年在增加,但僅僅只有10%以下的變化來自FDI的分解解釋。對于FDI,中國的FDI來自自身的分解解釋達到60%,剩余的由GDP分解解釋。東盟的FDI來自GDP因素的分解解釋達到90%以上,其他的來自自身的分解解釋。由此得出如下結論:①在中國,FDI的流入重要是靠自身的因素,GDP因素的影響弱于來自FDI自身因素;②在東盟,GDP對于FDI流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FDI自身因素影響很小。
4結論
論文關鍵詞:國際,營銷,經濟全球化
1、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和原因
1.1冷戰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創造了政治和社會條件。
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完全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即涵蓋國際流通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亦即世界經濟再生產過程的全球化日益興趣。其主要表現,即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包括了國際流通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的全球化。
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出現的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由資本向全球擴張來推動和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的高度發展和產業資本向全球擴張(其具體表現是工業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世界范圍內便興起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具體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飛猛進、國際分工深入發展、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席卷全球的市場化改革和冷戰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創造了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
1.2現代高新科技突飛猛進,推動現代生產力快速發展。
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來,現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進展,主要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隨著現代高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從科學發明到技術創新再到生產中應用的周期大大縮短,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即所謂“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表明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極為迅速。有關資料表明畢業論文的格式,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工業產品的周期,在18世紀約為100年,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初期為30年,20世紀中期為10年,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新技術產品的轉化周期已經縮短到5年以內。據發達國家的測算,手工業、傳統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為1:10:100,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世紀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F代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和擴散,大大推動了生產力和世界貿易的發展。
1.3國際水平分工深入發展,加強了各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性。
國際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則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國際水平分工。一般說來,當達國家之間、新興工業國之間在工業生產上的分工,屬于水平型國際分工。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工業的過程中,也逐漸參與了工業生產的國際水平分工。例如,現代波音客機(約有450萬個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國際水平分工基礎上的高科技產品。有7個發達國家的1500家大企業和分布更多國家的1.5萬家(其中包括中國)中小企業參與協作制造龍源期刊。目前全球有40%的產品是由跨國公司生產的。國際水平分工是當代各國之間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基礎,是當代世界市場不斷發展和擴大的基礎,它將各國生產過程密切結合起來,使國民再生產過程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這是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興起的根本原因和堅實基礎。
2.國際營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1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或核心是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全球的優化配置和使用,必然會促進世界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的增長。隨著現代科學和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轉移和擴散,會改造和優化生產力的各種要素,推動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萍歼M步在今后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顯著,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意味著世界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隨之改革,使國際分工日趨合理,促進國際分工。各國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推動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國際競爭的發展,優化世界資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經濟的整體效率,還可優化國際經濟關系結構。
2.2推動世界經濟有序運行。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的國民再生產過程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從而要求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各國之間進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國際范圍內按照經濟合理的的原則組織生產和經營,要求有關國家協調它們之間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但是,在當代這種再生產過程的國際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國家利益基礎上的。這樣,便產生了再生產國際化過程中的國際共同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正是為了緩解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這種矛盾,于是,以國家和國際機構出面組織的國際經濟協調便應運而生。在當代世界經濟領域中,國際市場活動受到3種機制的調節: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各國政府單獨制定的自主經濟政策和措施的調節;在國際協商基礎上若干國家政府的聯合調節,即國際經濟協調。在這3種調節機制中,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在當代世界經濟運行中具有重要地位畢業論文的格式,因為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缺陷需要國際協調機制予以矯正,而各國的調節政策也需要國際協調機制予以協調(如關稅政策的協調等)。國際經濟協調的核心和目標,是要調節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共同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實現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有序運行,促進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增長。由此可見,在當代國際經濟活動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競爭和合作并存,而國際協調成功與否,則制約著各國經濟的興衰。
3.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營銷和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3.1世界經濟進入全球競爭。
80年代以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正處在兩大潮流之中。一是現代高科枝的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和現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充分顯示出當代世界經濟競爭本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二是世界各國,包括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都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適應前一個潮流即現代高科技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謀求高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發達國家之間展開了一輪高科技發明權、領導權和控制權的爭奪戰。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國相繼卷入了爭相發展高新技術的國際競爭的大潮之中。展望未來,21世紀上半葉這種國際競爭將會更加發展、深化和激烈。
3.2世界各國在競爭中求合作。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同時,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和相互合作的關系也日趨增強。其根本原因是現代高科技、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產業的國際轉移的迅速發展。在國際分工日益發展和深化的基礎上,各國民族再生產過程日益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同時,任何一國都不可能擁有發展本國經濟所需要的全部資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進技術,也越來越難于壟斷技術,一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生產要素配置越來越需要通過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才能實現。這就要求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按照比較優勢和比較利益原則來決定取舍,充分發揮國際分工和各國技術、經濟互補性的國際經濟效益。因此,在現代科技和國際分工深入發展的基礎上,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不斷加強;同時矛盾和利益同在,競爭和合作并存,而國際協調的成敗則制約著世界經濟的沖突和合作、停滯和發展。這可以說是當代和今后一段較長時期內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基本特征。
4.國際營銷對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
4.1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
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資本主義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水平、階段和地位。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劃分是這個體系的基本特征。從資本主義發展的幾百年歷史來看,發達國家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則處于不發達狀態。
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資料劃分,在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屬于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工業國)的僅有22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愛爾蘭、荷蘭、新西蘭、冰島、挪威、盧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發達國家則是原來經濟落后、現在正逐步發展(民族經濟)的國家,一般稱為發展中國家,其中絕大多數是過去受帝國主義統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龍源期刊。據世界銀行有關資料統計,這類國家和地區共有160多個(社會主義國家包括在內)。
4.2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實際是市場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是競爭型經濟,是利益和風險同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經濟。所以畢業論文的格式,從總體上看,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發展經濟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全球化給各國帶來的共同機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國共同發展的機遇。因為全球化使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各國生產和經濟發展。第二,給各國提供了提高經濟效益的機遇。第三,給各國經濟體制趨同帶來了機遇。這是因為,全球化實際上是各國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建立能夠相互融合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共同挑戰主要有:第一,優勝劣敗的挑戰。既然全球化實際上是市場經濟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國卷入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過程,有競爭就必然存在優勝劣汰的法則。第二,金融動蕩的挑戰。金融是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國間的金融活動的關聯度日益密切,一旦某個國家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其他國家便會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4.3 發達國家在貿易、投資、貨幣金融領域的斗爭與協調
發達國家間的經濟關系表現在很多方面,但主要是由貿易、投資、貨幣金融領域的關系構成。
投資領域的矛盾和競爭。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和歐共體之間在投資領域的矛盾和競爭日趨激烈,即所謂的“投資戰”。發達國家間的相互直接投資約占它們對外直接投資的80%左右,而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約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9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投資領域的矛盾和競爭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
一、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失去增長動力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勢頭戛然而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治理機制失靈,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狀態。
1.發達經濟體遭受重創。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重創發達經濟體,世界經濟因此受到嚴重拖累。據世界銀行統計,美國、日本、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分別從2007年的2.2%、2.1%和2.7%下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又分別下降為-2.5%、-5.4%和-4.0%。世界經濟的增長率從2007年的3.6%下降到2008的1.9%,2009年則降為-2.2%。危機至今,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緩慢。從2010 到2015 年的6年間,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依次為2.53%、1.6%、2.32%、2.32%、2.4%、2.4%,日本為3.9%、-0.5%、 1.8%、1.6%、 0.2%、0.4%;歐元區為1.7%、1.6%、-0.7%、 -0.5%、0.8%、1.5%。
2.國際貿易和投資增速持續低迷。長期以來,貿易和投資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大重要引擎,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增速明顯放緩,已經從1990年到2008年間平均增長7%,降至2009年到2015年間平均增長3%的水平。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對外直接投資增速也持續放緩,至今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貿易和投資增速持續呈現低迷狀況,也反映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動能不足。
3.保護主義抬頭。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空前嚴重的經濟衰退,為了實現經濟復蘇,一些國家紛紛采取保護主義措施。曾經的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政策被束之高閣,代之以嚴格的投資限制和嚴密的貿易壁壘,如:限制別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從別國撤回企業以挽救本國經濟,對來自別國的投資活動以種種借口加以阻撓,以本國內部法律規定限制國家間的經濟交往活動等。保護主義嚴重阻礙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擴大,延緩世界經濟的復蘇。
4.排他性、封閉性、碎片化區域安排紛紛出籠。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確保自己的霸權地位不動搖,美國在現有國際規則和世界貿易組織之外拼湊和構建新的多邊協議,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 ”(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其目標是通過這兩個協定建立起一整套協作機制,引領世界貿易、投資規則制訂。這兩個協議的參與國以發達經濟體為主,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則被排除在外,具有明顯的封閉性和排他性。美國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繼續主導制定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的話語權。這種既想為國際社會定規矩,又刻意將廣大發展中國家排除在外的霸道做法違背時代潮流,使本來就極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復蘇前景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5.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缺乏協調,世界經濟面臨諸多風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自2009年起,美聯儲連續啟動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也緊隨其后啟動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其目的是制止經濟衰退,推動經濟復蘇。除了貨幣政策,歐元區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削減福利支出,以求避免發生債務危機。受發達經濟體經濟政策的影響,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采取應對策略,以防止利益受到損害。發達國家所實施的經濟政策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效果,如:引發股市和樓市泡沫,推高發展中國家的通脹和金融風險,導致債務風險擴大,挑起貨幣戰爭等。在發展中國家,受美聯儲貨幣政策特別是加息政策的影響,股市下跌、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資本外流,經濟波動劇烈??梢哉f,世界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缺乏協調性,使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充滿不確定性,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的復蘇。
二、中國為世界經濟開出標本兼治新藥方
面對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局面,國際社會對G20杭州峰會表達出高度期待?;趯κ澜缃洕l展狀況和經濟全球化逆轉態勢的科學判斷,中國提出了建設“創新、開放、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新理念,全面表達了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的中國觀點。中國給世界經濟開出的“藥方”,是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引領經濟全球化邁向新階段,推動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的偉大戰略抉擇。
一要解決發展的動力問題。目前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傳統動力已經減弱,新的動力還未形成,培育新動力和實現動力轉換是當務之急。這要求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推動以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各方面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發展。
二要解決一體化發展問題。開放是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實現各國共同發展和繁榮的必由之路。實現開放發展就是要克服世界經濟發展規則和發展路徑的排他性、碎片化和封閉性弊端,構建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良性制度環境。
三要解決發展方式問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高度聯系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誰也不能獨善其身。為此,世界各國要高度警惕和防止保護主義抬頭,積極開展創新和產能合作,努力實現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主動對接各自發展戰略和規劃,大力推動政策協調和聯動,提高全球經濟共贏。
四要解決公平正義問題。包容是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包容就是要努力破除制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各種體制和機制障礙,推動發展中國家走上工業化道路,形成自我發展能力,同時要擴大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先進帶后進,富國幫窮國,讓經濟增長惠及所有人。
“創新、開放、聯動、包容”體現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無疑是解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面臨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的有力手段。
三、中國方案助推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
全面貫徹和落實“創新、開放、聯動、包容”的新理念,必將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
其一,建立創新驅動發展模式,打造世界經濟發展新動力。中國倡導二十國集團成員國積極調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相結合,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并重,通過創新、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方式,為世界經濟開辟新道路,拓展新邊界。這種把創新置于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首要位置的觀點,既是對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也是對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推廣,有助于世界經濟徹底擺脫復蘇乏力、增長脆弱的局面,為世界經濟迎來新一輪增長和繁榮打下堅實基礎。
其二,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經濟和金融穩定,共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中國倡議二十國集團成員國要結合本國實際,統籌財政、貨幣、結構性改革政策,努力擴大全球總需求,全面改善供給質量,為實現全球經濟復蘇和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一主張無疑是科學務實的,對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協調經濟政策,共同應對經濟和金融危機,推動世界經濟釋放活力,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其三,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融合。此次G20峰會把貿易和投資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提出了重振貿易和投資的重大政策構想和合作機制,首次決定啟動貿易部長定期舉行會議的機制,并提供了中方倡議的《二十國集團貿易投資工作組工作職責》,為二十國集團更好發揮全球經濟治理作用,促進貿易投資增長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機制保障。為了實現降低貿易成本、促進貿易和投資政策協調、推動服務貿易、加強貿易融資、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處理貿易和發展問題等重大貿易和投資發展目標,在中方引領下,峰會達成了《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這一綱領性文件的提出,為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其四,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國提出建設創新、開放、聯動、包容型世界經濟,旨在倡導所有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國際關系準則,積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積極貫徹“創新、開放、聯動、包容”的理念,就是要推動國際規則和治理體系改革,提高發展中國家在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就是要構建系統完備、惠及所有國家的國際規則,不搞排他性、封閉性和碎片化安排,反對一家獨大和贏者通吃,力求使所有國家共商規劃、聯動發展、共享成果;就是要規劃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愿景,加強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水平。
其五,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包容性發展。據統計,現在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全球約有1/3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2美元。要實現世界經濟復蘇、釋放增長活力,就必須消除貧困和饑餓,推動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中國積極倡導合作共贏國際關系新準則,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核心位置,推動國際社會合作支持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呼吁各國關心不同階層和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需要,討論公共管理和再分配政策調整。中國的倡議反映了經濟最不發達國家要求擺脫貧困和落后的強烈愿望,體現了發展中國家迫切要求實現工業化的訴求。
其六,積極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努力開拓實現世界經濟復蘇新途徑。“一帶一路”戰略契合了中國、沿線國家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順應了區域和全球合作的潮流,得到60多個沿線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的積極呼應和熱情參與。通過“一帶一路”,將沿線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建設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開展金融、貿易、投資等各方面廣泛合作,既能夠促進沿線各國的發展,又增進各國間的相互聯系,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強勁增長注入強大動能。
關鍵詞:世界經濟周期;區域性經濟周期;國際傳導;協動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周期性波動相關性逐漸增強。尤其是近段時間以來,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呈現了明顯的世界經濟協同性。因此,回顧和理清世界經濟周期的脈絡,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當前的全球經濟衰退,并從中尋找新的理論研究方向。
一、世界經濟周期的概念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世界經濟周期的概念進行界定。從定性的角度,Canova和Dellas(1993)給出了世界經濟周期定義的簡單描述,即世界經濟周期是在國別總量經濟的跨國周期中存在的共同特征。而對這種共同特征,宋玉華(2004)加以進一步的明確,她認為世界經濟周期就是在世界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響,導致世界主要國家的實際經濟活動呈現同步的擴張、衰退、蕭條和復蘇,表現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運行形態,這種運行形態會重復發生,最終形成持續時間不同的世界經濟周期運動。從定量的角度,Gerlach(1988)用波譜分析研究經濟周期的跨國行為,發現大量國家的產出運動在經濟周期頻帶上是相互聯系的,世界經濟周期是多國工業生產指數的變動在一定的周期頻帶上的高度相關性存在;Gregory等(1997)則用時間序列相關性來界定世界經濟周期,即全世界(國家)的經濟時間序列(數據)表現出一個序列相關的共同特征。
二、世界經濟周期是否存在
(一)世界經濟周期存在的研究
很多實例證明國家之間的確存在經濟周期的共振現象和經濟波動的傳播行為。如,Dellas(1986)發現在英、美、德、日四國間,幾乎存在長久的同一的經濟周期。Backus,Kehoe,Kydland(1992)擴展了RBC(真實經濟周期模型)模型,建立了包含跨國經濟協動現象的I—RBC模型,在這個擴展的開放經濟理論里,國家之間的消費是高度相關的,由此說明國家之間的協同性是存在的。Sarkissian(2001)也認為國家之間的消費波動與世界經濟波動高度相關,特別是在蕭條時期更是如此。而Canova,Dellas(1993)發現顯著增強的國際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和全世界面臨著的共同的外部或內部經濟擾動是生成跨國的經濟周期行為的共同因素。Baxter,Kouparitsas(2004)的研究發現,如果兩國之間有較高的雙邊貿易相關度,那么這兩國之間的經濟周期相關度就會提高;同時,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的國家之間的周期相關度一般會比較高。Ravn(1997)的研究表明,除OECD國家政府支出顯示了較弱的正相關性外,其他經濟變量(包括產出、消費、總投資、出口和進口)都顯示了很強的正相關性,并表現出良好的跨國協同運動性。Kouparitsas(2001)研究發現,七國集團的經濟周期存在著極高的相關性,尤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束以后更是如此,他認為世界經濟周期(特別是發達國家之間的世界經濟周期)的確是存在的。
(二)世界經濟周期不存在的研究
Hickman,Filatov(1983)的研究發現,經濟波動的國際傳導通常表現得相當微弱,這種微弱的傳導很易于被國內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趨勢所控制而失去擴散能力。唐海燕(1999)也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初期或以前時期,各國經濟周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時間錯位,同一時期各國所處的經濟發展周期中的不同階段所產生的抵消效應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世界經濟周期性特征。Kollmann(1996)通過與完全資產市場的對比,發現在不完全資產市場(即國際金融市場只能買賣債券合約)的兩個國家實際經濟周期模型里,國家之間消費的相關關系比完全資產市場情況要明顯弱得多。Selover(1997)在研究美國和日本的經濟互動關系時,進一步發現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因為相互驅動而導致同步波動的假說并不成立,兩國經濟趨向同步波動是因為低水平的或者弱的沖擊所致。
(三)區域性經濟周期增強而世界性經濟周期減弱的研究更多的學者研究了區域性經濟周期的存在。所選擇的區域范圍主要集中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東盟兩個區域。Clark,Wincoop(2001)比較了美國各州的經濟周期和歐盟內部的國別經濟周期的協同性,指出無論在過去20年還是40年中,美國各州之間經濟周期的協動性都要強于歐盟國家經濟周期的協動性,即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存在消除了由于區域邊界而衍生出的大量交易成本和經濟波動的非協動性。此外,Chiquiar,Ramous,Francia(2004)認為美國和墨西哥兩國之間貿易與投資關系的加強,導致了美墨兩國之間經濟周期的協動性增強。在東盟區域經濟周期方面,DavidD.Selover(1999)研究了東盟國家之間的經濟周期傳導的相互依賴性。他們主要考察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及東盟國家,與它們的主要貿易伙伴——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歐盟之間的經濟周期的國際傳導,用主成分分析法、自回歸分析法和光譜分析法研究了貿易量的相關性,并找到了東盟區域經濟周期存在的證據。Choe(2001)研究了十個東亞國家的經濟周期與雙邊貿易的影響,并得出經濟波動隨著區域內貿易依存度的加深而具有顯著的同步性。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世界性經濟周期在減弱。Heathcote,Perri(2002)利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以幫助理解沖擊的國際相關性、國際資產貿易程度及宏觀總量的國際關系等之間潛在的相互作用。他們的研究指出,1972至1986年間,美國與歐洲總量、加拿大和日本之間的GDP、就業和投資相關性分別是0.76、0.66和0.63,但在1986年至2000年間,這些相關系數降低了,分別為0.26、0.03和-0.07,他們認為,金融全球化導致國際借貸的自由化,從而導致資產風險的分散化,并伴隨著經濟的區域。在后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與其伙伴國之間的產出、就業和投資的相關性就大幅度降低了。JamesH.Stock,Markw.Watson(2003)研究發現,即使在七國集團內部,經濟周期的協同性也降低了,并發生了明顯的分化,即出現了歐洲區域國家和英語語系國家各自內部的協同性增加。
三、世界經濟周期的產生與傳導
綜合學者們的研究,世界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國家沖擊、技術沖擊、石油沖擊、需求和供給沖擊等。Dellas(1986)研究發現,世界范圍的共同沖擊(如石油沖擊、共同的技術進步等)是產生世界經濟周期的驅動力量??堤睾婉R克(CantorMark,1988)建立了一個兩國家模型,每一個國家有相同的工業,但這些工業受不同的國家特色(主要以技術為主)的沖擊。他們的研究證明經濟周期風險來源于國家特色的技術沖擊,而國際證券市場正是經濟周期的媒介。Stefanc.Norrbin,DonE,Schlagenhauf(1996)指出,特定國家沖擊和特定技術沖擊是世界經濟周期的重要來源,而特定國家沖擊是產出波動的最重要的因素。Bruno(1997)建立兩國家、兩產品模型,并假定國內外投資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以及資本的使用效率各不相同,結果表明,國內外投資品的替代彈性是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產生的重要變量,特定國家的技術沖擊是造成兩國經濟波動的根源。MichaelBergman(1996)利用產出和通貨膨脹兩變量的VAR模型檢測了德國、日本、瑞典、英國和美國等五國的宏觀經濟波動的原因,結果證明需求和供給沖擊是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因素。同時,他們還發現,德國、英國和美國三國的經濟周期的頻率具有極大的相似性,而他們產出和通貨膨脹的誤差方差的50%以上來源于供給沖擊,日本和瑞典產出的90%以上的誤差方差來源于供給沖擊。
世界經濟周期的傳導渠道主要包括貿易傳導和金融傳導。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貿易渠道的傳導,近期的研究則更多關注金融渠道的傳導,而這是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相適應的。Dellas(1986)的經驗研究發現,經濟擾動的跨國傳導中,貿易條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認為貿易和資本的流動并不能解釋世界經濟周期的產生。國內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是宋玉華(2007)等,其研究表明貿易發展與經濟周期的協動性具有正相關關系。早期的研究中,金融交易主要是指國際貨幣借貸和國際資本投資,基于這種認識,學者們主要研究了利率在世界經濟周期傳導中的作用。Choudri和Cohen(1980)、Cantor和Mark(1988)、Baxter和Crucini(1995)等的早期研究確認了這些傳導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Daniel(1981)、Flood和Marion(1982)等的研究發現實際利率和相對價格是擾動跨國傳導的因子。Blankenau等(2001)則從另一角度確認了世界利率在傳導外部沖擊方面的作用,能夠導致凈出口、凈外國資產及產出等的跨國波動聯系。Cantor和Mark(1987)、Stockman(1990)等認為資本邊際產出是生產率沖擊多國傳導的重要因子。Jansen,Stokam(2003)從國際直接投資角度對世界經濟周期的協動性進行了分析。他們指出,在1995年以前,并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投資關系與國際經濟周期的協動性有關,那時密切的貿易關系一直是兩國經濟周期的協動性的重要原因。WilliamBlankenau,M,AyhanKose,Kei—MuYi(2001)認為作為世界經濟波動向小型開放國家傳導的眾多的渠道之一的世界真實利率是世界經濟周期向小型開放經濟傳導的重要機制,并指出世界真實利率對世界經濟周期有著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凈出口、凈外國資產和產出等。
四、中國與世界經濟周期的協同性
關于中國與世界經濟周期的協同性,僅有較少的學者進行了研究。胡鞍鋼(1994)分區段將中國和美國、中國和世界GDP年增長率波動特性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1960—1979年中國與美國、中國與世界的相關系數非常小,而1980~1989年,相關系數相應增大。秦宛順、靳云匯和卜永祥(2002)以1987-2000年間的季度GDP數據為分析對象,得出中美經濟周期波動的關系為弱相關,中日經濟周期的關系為負相關。余芳東等(2001)分析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隨世界經濟的趨強而走強,隨世界經濟的趨弱而走弱,經濟周期的“拐點”與世界經濟動態的一致性越來越明顯。
[關鍵詞]經濟周期非周期性相關性GDP增長率
一、世界經濟非周期性波動對周期性波動的影響
我們以GDP的增長率作為衡量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指標分析問題,主要的采用世界總體GDP的增長率,以及中、美、歐盟的GDP增長率,為了便于和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研究,我們估且將世界經濟的周期也按照我國的周期劃分標準進行。在這里我們主要考察我國經濟周期的兩個周期階段(1980年~2001年,2002年至今)。
注:數據來源與統計局官方網站(其中2008年為IMF預測數據)
可以看出,世界經濟GDP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的,但如前述,非周期波動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如2001年美國網絡泡沫經濟危機,世界經濟GDP增長率由2000年的4.8%下降到2.5%,美國經濟出現了最大幅度的下滑,由3.7%降到0.8%。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美國大量投資銀行破產和一系列銀行的國有化,歐洲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出現大量資產價格扭曲,冰島、巴基斯坦等出現國家危機。這些事件都說明:經濟周期性波動中非周期性波動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按照IMF給出的預測,中國09年的GDP增長率可能會在9.6%。
二、經濟周期與非周期波動下的世界經濟相關性分析
1.世界各經濟(國家)體的相關性分析
注: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從相關系數的結果來看:在改革初,由于我國經濟開放程度和經濟政策的滯后效應,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關性不是很大。2002年以后,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關系數高達0.7019,與歐盟之間的相關性達到了0.5772,我們與美國的經濟相關性也呈現出增長的趨勢。2001年以前美國對歐盟經濟的依賴性比較大,2002年以后呈下降趨勢,但對世界經濟的依賴性卻在增加。同一時期中國與歐盟經濟的相關性在增強,總之,各經濟體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并且在不斷地轉移和變化。
2.我國外貿依存度分析和外貿市場結構分析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經濟區域體的發展,世界經濟的緊密性越來越強。我國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5096.5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億,增長了4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也由2001年的43.96%增加到2007年的67.1%。我國主要的貿易體還是亞洲市場,其次是歐洲和美國市場。這幾年里除了歐洲市場的貿易市場結構基本保持不變,我國對日本和美國和亞洲市場的貿易市場結構都出現了下浮,尤其是次貸危機后,2007年一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市場就下降了1.9%,對日本也下降1.1%。
三、我國外貿企業應對非周期性事件的機制
1.政府應建立應對非周期性波動預警機制
對于每一次非周期性波動,企業的靈敏度明顯落后于政府,所以政府要根據世界經濟形式的不斷變化,提供給企業準確、豐富的商業信息,同時政府應建立應對非周期性波動預警機制和指標防范體系,爭取做到建立事前防范、發生時建立合理的處理機制、事后有效治理機制,發揮政府應對危機的宏觀調空作用。
2.完善對外貿易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和制度建設
對外貿易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我們主要從兩方面進行:第一:切實有效地發揮中國進出口銀行政策,積極配合國家宏觀產業和外貿政策,擴大出口信貸業務規模,發展進口信貸。第二:加強中小企業制度和法制建設、創立和發展信用制度、完善企業稅收制度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