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8 17:47: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新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竹產品;企業創新;校企合作
自古以來,竹子這種似樹非樹的禾草類植物,對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著長遠深刻的影響。中國人民培育、研究、利用竹材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古代社會中竹材在建筑家具、樂器文具、農具工具等方面都有應用,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F代竹產品不再局限于圓竹產品的造型、結構和工藝,有了較大的突破和變化,甚至有很多竹產品企業提出“全竹家居”的理念。但目前許多竹產品企業的產品雷同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互相抄襲現象屢見不鮮。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導致大量竹產品處于低端市場,竹產品企業在整個市場中處于劣勢狀態,急需轉型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
1 觀念創新
我國有幾千年的竹材應用歷史,對竹材料有著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傳統的習慣與評價方式,人們對竹材還保留著陳舊、原始、易腐等觀念,這種思想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隨著新材料的應用,很多竹制產品已經逐漸被淘汰,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人們已經很長時間未使用過竹制產品,例如現代家具都是以木制品或是其他材質產品為主,雖然竹地板等竹制產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出現,但主要銷往國外市場,國內銷量較少。針對目前市場狀況,企業應該加強產品文化推廣,幫助人們重新認識現代竹產品,甚至需要顛覆以往人們對陳舊竹產品的認知。推廣產品時可以結合國家低碳政策與竹文化等優勢進行全面宣傳,營造現代健康、時尚、綠色的竹產品新文化內涵。
2 材料創新
近幾十年來,人們利用對木質材料創新的經驗與現代工藝技術,結合我國竹材的資源優勢和竹材料的特點,先后研發了一系列的新型竹材料,例如竹膠合板、竹集成材、竹重組材、竹纖維等等。這類竹材料改變了以往圓竹的結構與形狀,改變了其物理與化學性能,大大擴展了竹材料的應用領域。新材料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許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竹集成材由小竹條膠合而成,制板要求竹條精度高,工序較多,工藝復雜,竹條之間用膠量多,影響其安全性能,制約了其在餐具或家居產品上的應用范圍。竹條之間也容易開裂,影響整體板材的應用。竹集成材色差較嚴重,以至不同竹竿的竹條各項性能差異較大,其中若出現少許竹條的質量或色差問題,就容易影響整體竹集成材的強度和外觀效果。竹材料的創新出發點存在較大的問題,很多企業及高校研發機構趨向于強行將竹材改性,以適應其設定的目標,例如先確定將竹材用作室內墻板,再將竹材改性以達到室內墻板的各類要求。理想的方式應該是先研究目標產品所需的各類要求,再確定材料的選用,例如需要一種強度高、價格低的生物質材料,再聯想到竹材,對其進行合理的工藝技術加工得到最終的產品。只有充分了解和順應竹材的特性,體現竹材料的優勢,才能為竹材最終產品提供性能價格優良的基礎材料。
3 產品創新
現代竹產品應用廣泛,種類較多,發展迅速。竹產品不僅實用價值高,而且裝飾效果良好,體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與韻味。不論是實用物品還是裝飾物品,讓人感受其優良性能的同時,也有一份回歸自然的輕松與愜意。竹產品在室內環境應用時,用于美化室內環境,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例如竹家具、竹地板等;竹制藝術品在應用于室內軟裝時,體現出大自然別樣的風情,與其他工業材料藝術品有較大的藝術涵養區別,例如竹根雕、竹筒雕、竹烙畫等;竹制生活用品在使用時,能給人帶來特殊的親和接觸感,例如竹碗、竹筷、竹盤等。社會進步帶來良好的物質條件,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已有的竹產品,需要不斷進行創新與設計。文化品質與綠色生活是現代人們對產品的需求,竹產品在文化與環保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竹產品的文化底蘊能夠帶來高品質的藝術文化氛圍,體現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企業應該把握良好的機遇,設計與開發順應現代趨勢的竹產品,結合可行的技術工藝,按照現代的審美要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結合,滿足人們物質與心理的需求。
4 人才創新
社會的發展帶來激烈的競爭,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才對企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行業內缺乏專業的竹產品專業人才,目前大部分竹產品企業的工作人員都是從木制產品企業中轉型而來,雖然竹制品與木制品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巨大的專業差別,這批工作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木制品企業的生產經驗與運營模式,在前期發展時期會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發展經驗,但在企業成熟拓展時期,卻會因為專業知識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企業的發展。竹產品企業有兩種人才創新模式,第一種是加強對現有員工的培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培訓的專業知識較多,技術、管理、經營、法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都需要補充,培養方式多種多樣,加強對中高層領導、設計人員、技術人員的培訓,增強科技能力、市場能力、領導能力,鼓勵員工下車間學習專業知識,參與生產實踐培訓,在實踐中補充專業的不足。第二種是加大對竹產品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強與各大專業院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的合作,形成研發、生產、銷售合作道路,為竹產品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也為合作院校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發展地方經濟,互利互補,這需要企業、學校與政府的多方面合作,需要不斷的深入發展。提高竹產品企業科技含量,加速專業人才培養,提升企業員工素質,對竹產品行業良好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 結束語
新時代下,竹產品企業需要改變以往作坊式經營模式,擺脫勞動密集與資源消耗運營模式,結合現狀進行創新與變革。需要不斷加大竹企業與竹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提高企業與產品的知名度。提升竹產品的設計水平,拓寬新型竹產品應用領域,增強核心產品的競爭力。加強竹基材的研發力度,推進竹加工技術的發展,為竹產品提供技術實現基礎。積極與高校研發機構合作,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推動竹產業的健康合理發展。結合國家政策與竹文化基礎實現竹產品企業的轉型與升級,逐步實現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促使整個竹產品行業穩定良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敬軍.近百年日本竹產業興衰史研究[J].世界竹藤通訊,2015(2).
[2]楊開良.我國竹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經濟林研究,2012(2).
摘要:高校科技查新工作正面臨從狹義科技查新向廣義科技查
>> 高校協同創新發展與價值分析 大學的協同創新發展 高??萍紕撔禄顒又械目萍疾樾鹿ぷ?優化師資管理機制改革實現高校協同創新發展 推進產業協同創新發展建議 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協同創新的原生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 高校協同創新工作路徑初探 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協同創新工作探究 校際協同創新視域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 基于區域產業視角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規劃 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的制度瓶頸及突破 高職院校專業群與產業群的協同創新發展探討 新時期創新發展高校科技產業工作對策研究 科技查新在企業科技創新發展中的作用 產教對接——工業園區與高職教育協同創新發展模式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智能快遞多主體協同創新發展研究 試論科技查新對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性 加強科技協同創新 促進地方高??蒲泄ぷ鲀群l展 我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趨勢研判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鄭菲,陳朝暉,王學勤,等.中國科學院查新檢索聯合服務體系建設與服務模式探索[J].圖書情報工作,2010(7):96-100.
[5]鄭瑞珍,洪凡.構建與拓展區域科技查新聯合體[J].情報探索,2010(4):30-32.
[6]楊守文,季淑娟,王婷.BALIS學科化聯合信息服務的創新模式探索與展望[J].圖書館學研究,2011(3):78-81.
[7]2011年浙江省科技查新咨詢協會全體會員大會在金華召開[EB/OL].[2015-03-16].http://.cn/dynamic/news/2725-2011.
[8]王建專,王有志,梅偉.江蘇大學圖書館:走出深閨開創藍海[EB/OL].[2015-03-16].http:///html/dv_453183998.aspx.
[9]周紅煒.通過校地協同創新構建區域性科技創新情報信息服務平臺之實踐:以惠州學院圖書館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17):112-116.
[10]劉穎,黃傳惠.嵌入用戶環境:圖書館學科服務新方向[J].圖書情報知識,2010(1):52-59.
[11]馮君.高校圖書館開展科技查新服務新思路[J].江蘇科技信息,2009(12):9-10,20.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 創新過程 企業 應用與控制管理通信技術 無線通信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創新過程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創新情況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微處理器的發展
計算機系統的核心是微處理器,目前微處理器發展進程中,最明顯的是尺寸一直在縮小。當前處理器的微型化方面受制于量子效應等多個方面。從當前處理器發展的情況來看,紫外光源對處理器性能提升作用不大,主要是因為其波長短。實現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微處理器的發展。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分組交換技術發展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分組交換技術發展,采用分組交換技術對數據加以分割,并讓其長度成為相同數據段,之后再在每一段數據前加入相關的信息,標識數據發送位置,之后再按照該標識來對數據進行傳輸。其方式是采用逐段方法使用通信鏈路,大大提高通信效能。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
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納米科技的發展
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再加上信息處理量的大增,處理速度變成關鍵性衡量指標。當前,計算機處理信息是依靠電子元件來完成的,所以,電子元件性能還可繼續提升。但是,其實現跨越性發展卻較為困難,這嚴重制約了計算機發展的高速化。為此,計算機今后的發展轉向納米元件方面,這大大提升了集成度。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創新趨勢
1.未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創新趨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在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這勢必對計算機技術要求將更高,需持續進行創新,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的新需要。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納米技術發展提速
隨著政治經濟等的全球化,電子計算機元件將大量采用納米技術,這打破了電子元件本身性能的束縛,能制造量子計算機或者是生物計算機,實現計算機性能方面的新跨越,這也可以認為是計算機未來發展主流。因為納米技術不再受計算機處理速度、集成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需大力推進納米技術。在納米方面實現新突破后,量子計算機與生物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存儲能力等將快速提升。
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體系結構實現新突破
近年來,計算機體系結構在設計上強調多任務并行運算,可采用同一機器進行多任務。為有效提升計算機與用戶之間交互性,需側重集群性計算機系統方面的研究,強化計算機系統的兼容性與可靠性,對改善計算機自身體系結構意義重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體系結構實現新突破。
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網絡技術與軟件技術的發展
計算機因為網絡而發展空間更為廣闊。也就是說,計算機的發展與網絡是相輔相成的。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與發展,人與網絡間的關系更為密切,這使互聯網云技術發展將更為迅速。未來計算機將與網絡關系更緊密。計算機將發展為網絡終端,數據、運轉軟件都在網絡服務器內創建。軟件是計算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比計算機硬件性能與操作系統來看,軟件本身性能作用是非常大的。從當前使用的系統來看,企業采用工業臺式計算機,企業工程區域發展速度加快。數據庫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在數據內容解決方面將不限定在符號、數字方面,在多媒體信息方面還能超越當前的單一代碼的文件儲存方法。軟件性能構成主要是程序語言,這主要考慮到互聯網通用性,多種類型語言使用互聯網新技術。在工作性能協調方面為軟件計算機發展目標,采用網絡技術作為支撐,能讓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協同工作。
多媒體性能的進步和發展,是將路由器、服務器和轉換器等多種互聯網所需要的設備、技術顯著提升,包括內存、用戶端、圖片等多種硬件性能。使用互聯網的人員并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去主動到互聯網內查詢信息。與此同時,藍牙技術快速發展并被大量運用,這使得多媒體通信、個人區域網、無線寬帶、數字信息等速度提升加快。未來新一代網絡多媒體軟件開發,需結合多媒體工作經驗,充分發揮計算機無線網絡,這出現了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多媒體嵌入化、智能化以及零件化發展較快。多媒體電腦硬件系統自身結構和軟件需同步發展,這提升了多媒體性能??偟膩碇v,多媒體性能自身數字化推動了技能持續拓展。由于多媒體性能提升大大推動了電腦生存與發展,數字多媒體芯片逐漸變成多媒體性能核心。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創新發展
計算機技術創新是持續不斷的,計算機發展的原則是穩定、顯著、快速,計算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選擇判斷。不斷的選擇,進而有效提升計算機發展進程。因此,與計算機科技對比來看,更需要不斷關注計算機的合理性選擇和科技使用。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創新發展需要推動計算機創新發明
計算機科技產品的很多創新發明是社會需要才出現的,然而,還需要指出的是,受到多種條件的影響,例如參加人員、經濟條件、組織規模等。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創新發展和企業相配合會大大推動計算機科技創新發展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創新發展和企業相配合會大大推動計算機科技創新發展。傳統、封閉性的科技體制構造、體制文化以及體制結構出現了和計算機科學技術情況相匹配的新變化。從這里可以發現,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充分依托社會進步的,但是社會進步、社會需求量也提升了計算機發展進程,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由于計算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出現了一些和其相匹配的科技。計算機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等有重要的意義,成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必需品。此外,計算機、軟件、互聯網等的系統組織、納米等相關技術的使用,為計算機技術的多元化、高速化與智能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是未來計算機技術不斷努力的重點環節。參考文獻:
面向未來,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政策層面來看,2016年1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同志系統論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2016年3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3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創新發展得以充分體現;2016年5月從國家層面提出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創新發展依然居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教育領域的實踐層面來看,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社會發展趨勢,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領域顯現出了精彩紛呈的創新發展局面?;ヂ摼W+教育、創客教育、STEM教學、深度學習、Scratch編程教學、大數據、3D打印、游戲化學習、自適應項目制學習等成為教育領域關注與實踐的熱點。
國家的創新發展驅動戰略如何落實到教育實踐層面?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如何培養?落實國家的創新發展戰略,需要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造就更多有夢想、有追求的“筑夢人”。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教師是一個關鍵因素,特級教師更是肩負創新教育使命的領軍人。
特級教師,是我國教師隊伍中一個特別的群體。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校長、上海市特級教師陳永平曾撰文指出,特級教師的“特”,并不在于其職稱系列和榮譽上的“特”,而在于特級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呈現出來的“專業有特長、經驗有特點、教育有特色”。特級教師行走在教育一線,既有理論素養,又有實踐支撐,他們在年復一年的教育教學中磨礪,造就了教書育人的“工匠精神”。
我們2013年策劃了“特級教師大講堂”欄目,從教學思想、研究成果等方面對特級教師進行了全景展示,受到一線教師及社會廣泛認可。3年多時間,本刊持續關注特級教師這一群體,共有近40位優秀教師在“特級教師大講堂”欄目開壇布道。本期,我們特邀其中幾位,以“特級教師談創新教育”為主題,通過關鍵詞述評、一句話談創新教育、教育漫談、教育會客廳等形式多維度展開對創新教育的思考與評述。期待為您帶來實踐創新的思考,引領前沿的教學行動以及如何創新教育的真誠建議。(王曉波)
[關鍵詞]淺談;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80年代以來,我國對高新技術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采取多種促進科技進步措施。如國家科委負責實施生物技術、信息、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五個高技術研究的“863”計劃,支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和開發。同時我國農業在實現商品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正轉向高產、優質、高效并重發展。但從研究領域看,大多數研究局限于城市的傳統工業,缺少對傳統農業改造的研究和探索。這嚴重阻滯我國農業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進程。因此,我國對農業的科技創新還不夠快。但我國增加了對其的研究與發展投入,逐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1農業科技創新
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農業科技創新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各方面的問題都很重要。一要突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二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農業安全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1.1農業科研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科學研究是在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多系統型體制,簡稱“四個方面軍”,即國家、地方(省和地市)、高等農業院校和中國科學院有關科研單位等組成。他們各有各的分工和范圍。截止2003年底,全國從此業人員9.57萬人,科研5.7萬人,生產經營2.57萬人,省屬機構47186人,地市屬37502人。目前,全國高等農業院校60余所。我國的農業科研機構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好,涉面越來越廣,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1.2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的整體情況
50多年來,在不同歷史時期,各級農業科研單位認真貫徹“理論結合實際,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科技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努力攀登科學高峰”的方針,不斷努力,為我國“三農”和農業科技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查閱《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匯編》得知,從1964-2005年期間,全國各級農業科研單位、農業和綜合性高等院校、技術推廣單位和部分企業等,共取得國家獎勵重大農業科技成果1631項。其中種植業占的最多,1207項,74%。在農業科技成果獲國家發明獎中,動植物新品種類成果占49.2%,應用技術類32.3%,新產品類18.3%,在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動植物新品種類占27.5%,應用技術類45.6%,新產品類11.4%,軟科學和應用基礎類15.5%。結合獲獎范圍可看出,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多,發展方向廣,但不足的是大獎項較少,國家獎勵的農業科技成果總體數量呈下降趨勢,獲獎等級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存在后勁不足,創新機制和體制不順等問題,科技創新還不能全面支持農業生產發展需要。
1.3農業科研成果與轉化
科學技術是潛在生產力。當今世界競爭激烈,根本上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只有把它應用于生產實際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我國就此專門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我國的科技工作者也作出相當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它是一個較薄弱的環節,其轉化率僅35%左右,而發達國家70%-80%,遠遠高于我國。分析我國的科研成果轉化存在問題,主要是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礙因素,及農民對成果吸收轉化的障礙因素等。
1.3.1農業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礙因素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成果的無效供給;農業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長,利用周期短,導致適用技術供給相對缺乏;農業科技成果低償或無常償轉化,影響科技人員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農業科技生活轉化的周期長,影響成果推廣的速度。
1.3.2農業方面的障礙因素
我國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土地細碎化,不利于農業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高素質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實現角色轉換,留守人員多年紀偏大,婦女居多,文化素質較低,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差;現行的農產品價格體系,致使農業比較效益變差,農業科技投入缺乏外部刺激和內在動力。所以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緩慢,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2發展趨勢
農業科技創新走向大眾化、專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已成為顯而易見的發展趨勢。將產生巨大生產力,促進農業快速發展。主要表現在:
2.1信息化趨勢
農業創新發展已與信息化密不可分。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從60年代開始,80年展,90年代,已成為時展趨勢,與此相關的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對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改造產生深刻影響,氣象和病蟲害測報預警、精細灌溉、精準施肥等將以全新面貌出現。
2.2智能化趨勢
在農業中運用智能技術,對復雜的過程進行量化和集成,綜合和分析,達到科學認識和決策管理,基礎是系統的模擬模型。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土壤–植物–大氣系統的水循環(SPAC)等模型研究;隨計算機技術發展,農業專家系統(AES)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得到長足發展;1996年,國家863計劃設置了“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項目;在農業應用方面,中國農業大學已建立了虛擬土壤–植物系統實驗室,在虛擬玉米方面得到很好應用。這些與國際接軌的成果,標志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上升到一個新臺階。
2.3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趨勢
動植物育種,微生物發酵、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必形成一個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浪潮,將使農業進入一個高生產率、高效率和高速度發展的新階段。
2.4集成化趨勢
隨技術進步,農業技術分散性會減弱,慢慢走向規范化、集成化。
2.5可持續發展趨勢
1 機電一體化技術概述
1.1 機電一體化淵源
機電一體化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領域,其起步發展較晚。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其逐漸與傳統的機械技術交匯融合,形成了早期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此后,以微型計算機為代表的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向機械工業領域滲透,機械和電子已不再彼此分離。新形勢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展現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代表著機械工業技術革命的前沿方向。新環境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已經綜合了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傳感測試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接口技術及軟件編程技術等群體技術,正朝著以實現高功能、高質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諸方面技術要求的最佳功能價值系統工程技術方向發展。
1.2 機電一體化技術現狀
機電一體化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的技術水平。特別是隨著機電一體化越來越成為制造產業發展的主導,其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工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須對其發展給予足夠重視。目前,引領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前沿的主要是美日及西歐國家。日本在智能傳感器、智能工業機器人及柔性制造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西歐則在研發集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生產及管理于一體的柔性系統,以實現制造業的機電一體化。美國也在更新自己的裝備制造產業鏈,發展實現設計—生產—質量控制一體化的新型加工技術。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在機電一體化技術方面存在底子薄、基礎差和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但是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自主創新發展,目前我國在先進數控技術、工業自動化控制儀表等多個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 新時期機電一體化技術展望
機電一體化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的學科專業,其處于制造技術的發展前沿。近些年來,在微電子技術及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推動下,新時期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呈現出智能化、系統化、微型化等新的發展趨勢。
2.1 機電一體化技術智能化趨勢
隨著機電一體化技術與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其也越來越表現出智能化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在工業生產加工領域,需要機器完成更加復雜困難的任務。這就要求機電產品具有一定的智能,能夠獨立的進行推理判斷、自主決策。智能化的發展主要與機器人技術聯系緊密,隨著模糊數學、神經網絡、灰色理論、心理學、生理學和混沌動力學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將更好的取代人,使社會的生產生活變得更加簡單便捷。
2.2 機電一體化系統化趨勢
機電一體化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其發展不是孤立的。它是隨著社會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完善的。特別是依靠計算機技術和通信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能夠不斷吸收融合其他加工制造領域的先進技術,實現自身的體系化發展。未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將更加開放、更加靈活。通過開放式的總線結構及豐富的擴展接口,機電一體化可以將機械、動力、環境及人等各因素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這將極大釋放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潛力,增加其應用的對象范圍。
2.3 機電一體化微型化趨勢
微型化是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另一重要發展趨勢。隨著工業生產加工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需要在微小的尺寸上進行更加精細的加工。這就要求相應的加工設備能夠微型化。同時,微型化的設備不僅占用空間小,而且能夠集成實現功能的復合擴展??紤]到各種微型機器人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將更加普遍,傳統笨重的機械電子設備將朝著小型化、輕量化、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方向發展。機電一體化中具有智能、動力、運動和感知特征的部件也將逐漸朝著微型化的方向發展。
3 結論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也得到了長足進步。在新時期新環境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創新發展表現出智能化、系統化和微型化的發展趨勢。相比過去,機電一體化技術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綠色商業 發展模式 綜述 研究框架
在關于中國綠色商業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的資料收集和整理過程中筆者發現關于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研究文獻極少,然而關于綠色商業和商業模式的文獻和研究成果頗豐。本文將關于綠色商業和商業模式兩方面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
關于綠色商業研究的現狀綜述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一百提出“發展綠色商業”并創建了“綠色商業發展基金會”,開始了我國“綠色商業”的新紀元,“綠色商業”成為商業的時尚。自此,“綠色商業”的研究拉開了帷幕,曹靜(2000)進行了“商業綠色營銷市場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論商業企業的綠色經營”的思考,熊凱(2004)明確提出“綠色商業”的內涵,從商品及商業配套設施、商流與物流、營銷三方面進行分析。此后柴艷萍等(2006)從環境倫理和商業的角度提出構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商業的構想,朱成鋼(2006)指出應該“建立與綠色消費相適應的商品流通業”;特別是2006年中國商業經濟學會與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聯合組織“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戰略”課題的研究,引起了學者和業界的廣泛關注。
劉建湖(2007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提出構建“以綠色商業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體系”,強調了綠色商業的產業經濟生態功能,沈小靜、宋超(2010)對我國商業綠色采購體系的構建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商業綠色采購的概念,認為商業的綠色采購主要是在商業流通過程中,以批發和零售為主要業態的商業流通企業應采取對環境最小化的不良行為,從外部獲取商業企業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即商業流通企業以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方式從外部獲取綠色產品和服務用于銷售和自身使用的行為;在2007年第二屆中國綠色商業發展高峰論壇學術交流中,高觀分析了“綠色商業發戰略問題”,周殿昆論證了“構筑綠色商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等學術觀點,這些研究成果和觀點從宏觀視覺論證和詮釋了綠色商業對我國的商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并從理論上探討了綠色商業事業在我國商業經濟實踐中的發展前景、機制構建和實現路徑。2010年首屆中國綠色商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論壇會議全面總結了我國綠色商業創新發展經驗和成就,通過行業論壇峰會巨大推力,進一步提升了一批優秀綠色商業企業的品牌形象,為中國綠色商業創新發展樹立了標桿,促進了商業企業綠色品牌的自主創新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提升。
部分學者還對我國綠色商業的發展障礙進行了深刻分析和論證。主要的研究結論有:企業缺乏綠色營銷運作的的動力和能力使得綠色商業難以推廣;綠色商業作為一種商業模式與經濟發展水平錯位;消費者綠色消費觀念滯后;綠色市場秩序混亂、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規范等制約著綠色商業的發展進程。寧薛平、文啟湘(2007)對綠色消費障礙進行了分析,構建了綠色消費模型,提出綠色消費障礙類型,諸如市場需求障礙、價格障礙、消費環境障礙。
關于商業模式的研究現狀
商業模式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現在1957年,但對于商業模式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引起國外研究者的廣泛重視,2005年以來我國學術界對商業模式的研究掀起熱潮。目前關于商業模式的研究日漸成熟。Osterwalder等提出了商業模式演化的五個階段。目前,有關商業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商業模式的概念、要素和類型。王偉毅、李乾文從創業視覺對商業模式進行研究,提出商業模式是創業者創意開發的最終成果,對商業模式的本質進行了研究(2005)。Michael Morris等(2003)指出,商業模式具有生命周期,包括規范期、強化鞏固期、適應期、修正期和再造期。何駿對上海社區商業進行研究,把上海社區商業發展模式歸納居住區商業模式、街坊型商業模式(2007)。2005年商務部頒布了《關于加快我國社區商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側重點,對我國城市社區商業發展模式的現狀和改革作了深刻、獨到的分析。陳紅華(2005)分析了國內外社區商業的差異性:國外社區商業以購物中心為主,一般通過政府合理規劃,布局經過嚴格設計;而中國社區商業以住宅底商為主,往往是開發商獨立操作,布局隨意性很強。李曼(2006)從社區商業發展的優勢進行了研究,提出社區商業具有的優勢在于它是整個城市商業信心相容的基礎,是未來商業重要的投資對象和商業地產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途徑。張曉娜(2008)對社區商業選擇的商業模式進行了研究。梁云(2009)對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城鄉市場網絡化模式、供應鏈網連接模式、產業聯動模式、小城鎮商業模式、龍頭企業(市場)帶動模式,并以重慶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目前,理論界對我國綠色商業的研究和商業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不夠系統,鮮有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不夠,技術操作層面上的較多,缺乏多學科的理論支持,理論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對我國綠色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研究非常必要。
中國綠色商業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框架設計
以中國的綠色商業模式為研究對象,以多學科理論為依據、構建綠色商業模式體系,轉變商業業態類型以引導和培育我國消費市場,提升我國商業的國際競爭力,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中國綠色商業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的主要內容及重點、難點。首先,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視覺、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對相關概念、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主體進行界定,并對管理控制理論進行闡述。
其次,為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體系進行構建,這是該研究的核心內容。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運用商業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等理論,深入分析綠色商業的特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的有效結合,明確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趨勢。第二,分別從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結構維度和關系維度出發,研究綠色商業體系的構建及相應商業模式的設計,結合政府推動、企業自主行為以及消費者需求的發展趨勢,構建出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評價體系,從而建立起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控制平臺。第三,為政府綠色商業發展的合理規劃及企業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選擇提供建設性意見。第四,從外部評價和自我評價兩個層次,建立科學的管理評價體系,通過實時的評價、反饋,使我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得以規范,不斷修正管理控制體系,更好地推動我國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廣泛運用。
再次,在深入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理論研究的結論進行實證檢驗,結合實際案例對綠色商業發展模式進行實證研究,總結出成功經驗,查找問題,給出建議。
實證研究工作量很大,費時費力,調研數據的取得有一定難度,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的構成要素龐雜,梳理取舍困難,確定綠色商業模式評價體系要素和標準復雜,構建評價體系難度大。
中國綠色商業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理論框架設計。研究方法方面:首先,運用多學科交叉分析法,如經濟學、新經濟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系統論等多學科理論對綠色商業發展模式進行探討;其次,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理論和模型相結合,在構建理論框架的基礎上,選取多個省份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區、城鎮綠色商業進行訪談、問卷、實地考察等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第三,比較分析的方法,對比分析傳統商業模式和綠色商業模式,總結綠色商業模式的發展趨勢;第四,典型案例法,選取有代表性的綠色商業企業,設計相應的研究框架進行剖析,提出改進建議。
研究思路方面:在相關文獻梳理基礎上,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以多學科理論為依據,以綠色商業為主線,以綠色商業發展模式研究為目標,充分分析綠色商業的體系構建,歸納出綠色商業模式的評價體系,并設計科學的評價體系對綠色商業模式的發展進行實時評價、反饋、修正和動態優化。最后結合實證研究的結果和具體案例,為政府和企業提出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