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8 16:14: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互聯網 虛擬經濟 趨勢
一、前言
網絡虛擬經濟已經愈來愈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在周圍便利店都隨處可見,如今,網絡虛擬經濟已經影響到現實經濟發展,在渠道建設、采購方式、銷售方式、誠信評價、監管制度等方面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網絡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逼迫實體經濟緊跟步伐,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既是沖擊,也是機遇。同時,新型的網絡虛擬經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標準限制和規范制約,對網絡虛擬經濟形成巨大的挑戰與轉機,網絡虛擬經濟的規范化逐步形成。
二、網絡虛擬經濟的三個階段
網絡虛擬經濟的發展首先是以網銀開始的,網銀的出現使隨時轉賬匯款成為現實,轉賬的便利吸引了不少有需求的人士,但此時網銀的管理只是掌握在各家銀行手中,并且也有許多人對網銀的安全性存在嚴重懷疑,網銀轉賬即“網銀”是網絡虛擬經濟的第一階段,人們在這個階段中體會到了網銀帶來的好處,便捷、迅速,擺脫了各種繁瑣的手續。當網絡購物興起時,人們逐漸將網絡虛擬經濟當作了一種交易手段和消費方式,網上購物即“網購”便是網絡虛擬經濟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是基于前一階段轉賬功能基本完善了的網銀構建的,此時網絡虛擬經濟與大眾的互動性大大提高,網購的便捷、選擇范圍的拓寬以及價格的優勢催生了人們消費方式的轉變,普及了大眾對于網絡虛擬經濟的認識,更是培養出了許多大型“網店”。此后,網絡虛擬經濟又發展到第三階段網上信貸即“網貸”。信用貸款一直以來存在,現實中的信貸由于門檻高、程序繁瑣,存在許多苛刻條件,不能滿足人們多樣的經濟需求,此時網貸也應運而生,開始出現各種信貸平臺,信用貸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網上借貸也發展出一個相對穩定的模式即P2P模式,這種模式具有借款快、本金來源于社會、本金儲備較大的優點,在個人貸款方面,網貸借助互聯網平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企業間的交流打破了時空、地域限制,有效地減少了信息不對稱,信息量大、信息傳遞效率高,因而獲得快速發展。P2P網貸起源于英國,2007年引入中國,2016年我國全年累計成交量已突破2萬億元規模,給現實中的信貸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當然網上借貸也滋生出了許多不法的商機,例如屢屢被曝光的“裸貸”,這對于網上借貸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監管層也制定了相應的規制政策,使網上借貸的標準愈發地嚴格起來,促使網貸向規范化、制度化邁進。隨著《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監管政策落地,網貸行業從一個無監管、無門檻、無準則的三無狀態行業發展成為重監管、逐步規范的行業。
三、網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演進,網絡虛擬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作用也日益明顯。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影響兼有正向和負向的雙重作用,虛擬經濟的發展提高資源的社會化配置效率,有利于分散市場化風險,同時,它也能導致資金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結構性失衡,使社會大眾熱衷于追逐便捷、高效的盈利項目與賺錢模式,忽視了實體經濟穩扎穩打的內在需求。網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關聯、互相滲透。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虛擬經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虛擬經濟是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要求而產生的。虛擬經濟的良好運行離不開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擴寬了視野,從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資金籌措等多方面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兩者之間并非“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的關系。虛擬經濟的發展規模與速度要與實體經濟相互匹配,才能起到集中社會閑散資金、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正向作用。當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適應實體經濟發展要求時,它對實體經濟發展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倘若虛擬經濟游離于實體經濟外盲目擴張,會給實體經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四、網絡虛擬經濟的發展趨勢
如今網絡虛擬經濟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這時候各個網絡商家應認識到網絡已經達到飽和狀態,此時下一步的商機應轉為與線下實體相結合。例如:“三只松鼠”的線下擴張,“小米之家”的擴張,都表明各種行業的商家都將開拓線下市場當成下一步計劃。2016年9月,三只松鼠第一家實體店在安徽蕪湖開業,在唱衰實體店的質疑聲中,具有體驗和互動功能的“三只松鼠投食店”卻在開業僅僅一周時間即取得110萬元的銷售額,獲得驕人銷售業績。馬云先生也說過,下一個時代將會是實體經濟復興時代,網絡虛擬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瓶頸,倘若沒有技術性大革新的情況下,發展空間和速度將逐漸放緩,與之相對的實體經濟經過網絡虛擬經濟的沖擊,經營不景氣的商家各個倒閉,為實體經濟的重組、洗牌構成了先決條件,剩余的商家也在幸存中實現了對自身的改革創新,隨著網絡虛擬經濟轉入實體經濟,競爭將不可避免,這可能會產生第二次實體經濟的革命。而商家在此次革命中將不斷地創新、重組、整合,變得更加適應社會經濟新情況,會出現老牌實體經濟與新興的網絡虛擬經濟相結合的情況。
五、結束語
網絡虛擬經濟發展迅速,也越來越多地融入我們的經濟生產、社會生活中,在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因為虛擬經濟所具有的信息優勢、時空優勢、性價比優勢,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網絡虛擬經濟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突破固有思維模式、追求更高效率和更大價值的過程,反過來也促使實體經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與弊端,在發展理念、經營模式、技術升級等方面不斷創新,以更好地適應經濟形勢。網絡虛擬經濟只有與實體經濟高度融合,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取得突破。
⒖嘉南
[1]石英.薛艷肖.金劍秋.《吳江市網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研究》.電子商務,2013.2.
[2]梅波.《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商業經濟研究,2015.18.
獨享利潤變為分享利潤
在一些老板的經營理念中,總是存在著“有錢自己賺”的心態。有的企業經營效益比較好,卻不去主動利用資本市場,害怕上市讓別人分享利潤。結果,不僅沒能借力發展,而且要自擔經營風險?,F代企業經營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分享利潤,這是發展的真諦。因為分享利潤也是分擔風險,這樣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共創、共享、共生、共贏。
小生產觀最突出的是“有多少錢干多大的事”,大資本觀最具代表性的是“用別人的錢來賺錢”。要學會用活資本、用好資本,以資本整合資源。500強大企業,無一例外是靠資本托起的。企業要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也必須充分發揮資本的作用,以資本助力發展,強化競爭。
一股獨大變為股權社會化
一些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大多是由家族企業成長起來的,具有很強的家族特征。因此,這些企業的股權結構,在初期基本上是一股獨大,家族股權占絕對比重。這與現代企業發展趨勢是大相徑庭的。現代企業的重要趨勢之一,就是股權高度分散化、社會化?,F代西方的一些大企業,股權占到5%左右就是大股東,如諾基亞、西門子、英國移動等信息通信企業,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不超過5%。所以,必須適應這一趨勢性的變化,加快調整股權結構,推進股權社會化進程。
壟斷經營變為聯合經營
過去,企業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做大企業、做大市場,其目標取向就是通過做大,實現一定程度的壟斷經營,從中分享壟斷利潤。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在利潤越來越平均化的今天,壟斷經營從而獲取壟斷利潤已經行不通了。相反,企業之間謀求聯合經營,通過建立戰略聯盟,既競爭又合作,發展競合經濟,共同打造產業鏈、共同經營產業鏈,產業分工,“服務外包”,“離岸經營”等等新的經濟現象,成為現代經濟的新音符。我國企業別無選擇,只能主動加入到全球經濟大合唱中來,才能形成共鳴。
自我決策變為外部人決策
現代企業治理結構變化的兩大趨勢:一是決策越來越外部人化。這就是“內部人”委托“外部人”經營和決策的“獨立董事現象”,用以解決企業的內部人控制問題。二是監督越來越內部人化。與決策外部人化相對應,監督更加趨向從“內部人”中產生和行使,以加強監督的有效性。正因為如此,中外企業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國外企業失敗主要原因在于執行,中國企業失敗主要源自決策。我國企業內部人控制問題比較突出,不解決這一問題,企業就不可能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偏重實體經濟變為實體與虛擬經濟并舉
現代經濟條件下,虛擬經濟往往通過概念、符號、創意等,攫取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發達與落后也主要反映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差別上。發達國家往往憑借虛擬經濟優勢,不斷吞噬發展中國家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地區之間的發展也同樣如此,經濟越發展,虛擬經濟越活躍,并形成對實體經濟的強大優勢。虛擬經濟正在“取代實體經濟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動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要協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發展,堅持在提升實體經濟水平的同時,注重發展虛擬經濟,以在新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我們處在一個競爭高度激烈的社會環境中,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各國之間的競爭日益劇烈,這對各個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和考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想要在不斷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不斷地促進企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使企業處于長足的發展進程中,“經濟全球化”、“低碳化”等一些名詞開始不斷地涌入我們的視線。
1 我國企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1.1 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嚴峻風險
隨著虛擬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部分實體企業的發展目標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軌道,出現了實體企業的經濟要素開始大量流向虛擬經濟的趨勢,這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構成了致命性的威脅,使得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實體經濟的長遠發展。相對于實體企業需要長期投入和生產才能獲得收入的特點而言,虛擬經濟表現出明顯的短時期投入、低成本投入、即時、高效益收入的潛在優勢。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在投入產出方面表現出來顯著的不平衡,導致人才流失、資本外溢,全部倒向了虛擬經濟,從而引發了實體經濟企業資金短缺、投入不足、人力財力匱乏等嚴重影響企業發展的問題,這對實體經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降低了生產水平,將實體企業的科研和創新扼殺于搖籃之中,同時,實體企業人員和資金的倒向對于虛擬企業而言是一種寶貴的資源,進一步促進和加速虛擬企業的繁榮。這一切最終導致實體企業的終結,虛擬企業向巔峰發展,企業布局不合理,企業鏈出現嚴重的缺失。
1.2 中小企業出現生存危機
中小企業是所處的行業中,在人員、資產、與經營規模方面都相對大型企業而言較小的社會經濟體。它是形成市場競爭的主要力量,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稅收,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維持社會穩定方面起著支柱性的作用。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與非公有制企業數額巨大,占整個企業經濟的相當大的比重。然而,國家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國情和政策對我國中小企業的長足發展有著嚴重的影響,甚至危及到部分中小企業在未來發展的命運,今后將會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因為難以實現節能減排的要求而面臨破產、倒閉的后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國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對中小企業在這一方面的投入,而把節能降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國有大型企業的身上。
2 改善現狀,促進我國企業經濟發展的策略探討
2.1 打破傾斜,政策支持,促進轉型
實體企業和虛擬企業都是我國企業大軍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我們必須正視眼前存在的實體企業和虛擬企業之間嚴重的兩極分化,努力采取措施,打破這種趨勢,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機平衡。由于兩類企業本身發展水平和程度上有著一定的差距和明顯的優劣之分,國家在征收稅費方面應該合理的做出調節,政府需要對稅收制度的內部結構進行優化,完善和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增值稅的改革范圍,降低間接稅收的比重。可以根據實體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業務經營好壞的基礎上對其酌情降低稅收或者延期收入,而相對于快速發展的虛擬企業就應該加大稅收收入,從而能夠平衡實體企業的空缺,這樣一來可以增強實體企業的信心,增大實體企業的利潤收入,使其可以繼續堅持走實體企業的道路,同時也可以有效的削減二者之間的差距。[1]當然,政府一定要對虛擬企業的相關人員做好思想工作,鼓勵其扶持和幫助實體企業,明確指出實體企業的或缺性,不影響虛擬企業發展的積極性,使其能夠接受這種稅收方面的傾斜。這樣還遠遠不夠,實體企業本身也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夠煥發出自己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斷地拓寬自己的業務空間,實現業務內容的多樣化、廣泛化,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和質量,使自己的業務也能夠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夠激發出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能夠在虛擬企業面前展現出自身強大的優勢。
2.2 調整結構,改善環境,加大投入,鼓勵創新
該研究已經指出,中小企業在節能環保的發展趨勢下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因此,要想能夠繼續保持中小企業在我國企業鏈中的活力,就應該著重從這一層面入手。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中小企業必須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這一問題,樹立清潔生產的理念,把節能減排視為其核心問題去處理。這就需要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低碳經濟[2]。低碳經濟以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身份被引入到我國的企業發展戰略中,將會對我們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轉變和進步,勢必引發一場浩大的經濟增長的浪潮。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必須快速進入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抓住此次發展機遇,不斷提升自身的發展水平。要嚴格立足于自身企業發展的現狀,有效整合外部資源,嚴抓技術創新,為低碳經濟的全面實現做好基礎性工作。除了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我國中小企業在實現低碳經濟戰略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急需政府和國家的大力支持。最主要的問題是中小企業在資金和技術和人才方面的不足,國家和相關部門對大中小型企業的重視和支持程度方面應該適度的做出傾斜,不能過度的支持大型企業而完全對中小型企業置之不理,讓其自生自滅,這種想法不利于我國整個企業鏈的良性發展。所以,國家應該適度的為中小型企業傾注資金和人才投入,鼓勵和督促大型企業扶持和幫助中小型企業的低碳經濟建設,為其進行相關的指導和技術支持,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自從2011年,移動互聯網進入實體經濟創業投資領域,其逐漸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如短信、微博、在線音樂、在線游戲和在線視頻等3G業務迅速發展。清科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投資案例為31起,總價值為3.18億美元。中國投資企業中初創型企業所占比例比較大,而且發展態勢良好。[1]2011年移動互聯網實體經濟創業投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主要表現在投資案例數、投資規模和發展速度等方面。IDG合伙人張震指出,移動互聯網作為IDG資本投資的一個重要領域,其已經超過了無線互聯網投資,占數字新媒體投資的50%以上。對此,業內一致認為,移動互聯網領域投資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為以下四點:(1)Wi-Fi布局逐漸合理、智能手機不斷普及,為企業生產和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2)企業管理者“開源”理念引入計算機操作系統、運營平臺和售后服務等領域,這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并促進了新技術的應用;(3)企業客戶群逐漸向高端發展,他們可以承擔更高的服務費用;(4)企業融資能力不斷增強,資本助力促進企業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進入2012年,《創業邦》邀請了中國重要領域的投資者,對2010年創業趨勢進行判斷,主要包括清潔能源領域、新農業領域、消費品領域、百姓醫療領域和互聯網領域等。清潔能源領域作為一個全新領域,其發展速度必將落后于其他領域;新農業領域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必將出現寡頭化現象,其發展速度相當較快;百姓醫療領域主要以仿藥為主,其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發展速度很快;消費品領域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其主要向企業上市方向發展,其發展速度最快。總之,自從2011移動互聯網進入中國實體經濟創業領域以來,移動互聯網促進了中國實體經濟創業的發展,并為中國實體經濟創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二、移動互聯網深挖細分實體經濟創業領域
一般來說,創業者必須選擇好自己的細分客戶,不要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傳統經營領域,這些領域的行業壁壘比較低,競爭非常激烈。隨著中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手機的普及率也逐年上升,移動互聯網為中國實體經濟創業提供了機會。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具有兩大發展趨勢,即服務對象的變化和用戶行為變化。(1)服務對象變化。目前,中國智能手機使用用戶的數量大概在7000萬左右,這一數字還會逐年變化,未來可能突破3億。2001-2005年,智能手機用戶都是高收入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手機價格的降低,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急劇增長,,為中國實體經濟提供新的創業機會。例如,移動互聯網可以為民工提供專業社交應用,為保安提供娛樂游戲等等。[2]因此,中國移動互聯網絡正與國外接軌,實現移動互聯網的國際化發展,也為中國實體經濟提供創業機會。(2)用戶行為變化。移動互聯網為中國實體經濟帶來新的創業機會。如,IM語音的發展,使得很多用戶用說話來代替打字。未來的移動互聯網絡可能實現“語音小秘書”這一功能,用戶通過發送語言指令,這些指令由特殊團隊進行處理和完成。“語音小秘書”這一功能不同于“Siri那種語音助手”,其是在用戶習慣的基礎上進行研發的功能,更加接近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因此,移動互聯網的競爭將突破App端的限制,向更豐富的領域發展,即用戶體驗領域。同時,手機終端和應用模式的轉變,促使移動互聯網實體經濟投資領域細化。在2011年上半年,中國實體經濟投資既集中在無線增值服務領域、手機游戲領域,又集中字手機應用軟件領域、手機應用商店領域、無線營銷領域和移動搜索領域。[3]目前,我國移動互聯網已經趨于平衡發展,各種應用軟件層出不窮,且都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如Android操作系統上的樂蛙科技、地理位置服務基礎上的移動廣告聯播平臺和照片分享基礎上的社交網站等。很多移動互聯網投資企業注重科技創新,不斷進行細分領域投資,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同時,移動互聯實體經濟投資機構主要注重三個方面:(1)選擇“三力”的企業。目前,我國移動互聯網進入了時尚時代,企業必須具有快速的市場應對能力、產品模仿能力和產品創新力。只有具備以上“三力”才能保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因此,投資人在選擇合作開發商的時候,更加關注“三力”企業;(2)應用商店服務企業和應用數據分析企業。投資者對這兩類企業的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把握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明確投資方向,屬于迂回投資策略;(3)無線營銷類企業。這類企業主要從事軟件中植入廣告的活動,其具有投資時期短,產品效益高的特點。目前,我國不少實體經濟注重這方面的投資,主要包括手機游戲、位置服務、在線支付、在線視頻、在線閱讀和移動廣告等,將移動互聯網投資領域進一步細化。因此,移動互聯網加深了市場的挖掘程度,并細分市場領域,提高了實體經濟創業投資范圍。
三、移動互聯網提高實體經濟創業投資機會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中國實體經濟創業提供了投資機會,主要表現在拉動市場內需、挖掘經濟作物潛力、擴大節能市場和提高民營企業上市率。
(一)拉動市場內需
中國擁有13億人口,其消費潛力非常巨大。隨著中國老百姓收入的不斷提高,市場消費內需也隨之增加。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人均消費水平偏低。從經濟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移動互聯網促進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種行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回報率會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所以這一領域值得長期投資。穩定的回報率可以防止企業過快發展,進而健康、有序和持續的發展。事實上,相對于消費周期長的產品,消費周期短的產品更容易在短期內樹立知名品牌,如服裝、日用品、保健品、電子產品和體驗用品等。移動互聯網拓展了消費領域,將消費品牌分為強勢知名品牌和弱勢知名品牌兩種。強勢知名品牌企業肯定被投資人看好并選中。弱勢知名品牌企業可能在團隊的帶領下,在2-3年內發展成為強勢知名品牌,進而被投資人看好。
(二)挖掘經濟作物潛力
目前,我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投資力度,農業相關行業迅速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農業逐漸向上游產業發展,經濟作物基地和有機食品基地紛紛建立,為實體經濟投資創造機會。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水利等農業相關產業建設也在加快。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水利設施逐漸完善,但是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需要重新進行規劃和修繕。很多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儲備水利監測公司和規劃服務類公司紛紛出現,使得水利建設領域成為新的投資熱點。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農業政策不斷變化,但是一直支持農業發展養殖、重視和粗加工,并鼓勵農民采用現代的經營理念進行管理。隨著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農產品必須向現代化和職業化方向發展。我國政府從農業政策和稅收方面,對農業企業和養殖企業進行優惠,鼓勵這些企業加強自身質量監管,并逐漸向基地和農莊方向發展。[4]從我國2011年農業投資案例分析,經濟效益好的農作物逐漸實現規模性種植,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甘草的人工種植基地建設。另外,綜合性茶葉品牌連鎖企業,實現了基地種植、粗加工、渠道營銷和品牌樹立等。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有機茶葉市場也成為移動互聯網的特殊領域,為實體經濟創業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
(三)擴大節能市場
中國政府既對農業提供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又對新能源提供各項補貼,以此來促進節能企業的發展。截止到2009年,新能源市場發展的非常好。隨著節能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節能企業逐漸擴大市場范圍。當歐洲市場出現光伏補貼危機,美國市場進行太陽能“雙反”調查時,海外節能市場出現了劇烈振蕩,節能企業的收入不斷下降,如很多傳統晶硅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急劇下降,致使傳統節能設備生產商出現資不抵債的問題。節能技術的發展對新能源行業影響很大,如薄膜太陽能作為光伏組件發展的趨勢,中國很多節能公司并未進行生產。又如金屬極硅薄膜技術已經被中國媒體報道多次,而基于印刷工藝薄膜太陽能技術卻未被報道,這為光伏設備效率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都帶來不少機會,成為中國實體經濟創業投資的關注重點。然而,節能行業不景氣的同時,從事切割液回收和輔助設備生產的公司如雨后春筍一樣層出不窮,如太陽能逆變器公司,這充分證明旺盛。因此,從事傳統品牌的節能公司應該吞并其他企業,以此來壯大自己的經營規模。節能企業中風能行業,存在很大的問題。風能資源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風力時強時弱,非常不穩定。截止到2011年8月,中國政府不再對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供應商提供直接并網服務。風電產業鏈中的設備制造、主機建設和零部件提供等方面,并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所以風力發電產業并未形成閉環。因此,中國節能企業發展尚不完善,存在很大的生存空間,所以節能企業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傊?,移動互聯時代促進了節能企業的發展,讓節能企業很快的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來,拓展了節能企業的市場范圍。
一、中國何時迎來P2P監管元年?
即將到來的2016年值得P2P行業的人士期待,這一年很可能成為中國P2P監管的元年。這是由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政策環境及行業發展趨勢所決定的。
1.在政策層面,互聯網金融已經提升至國家戰略體系,這是P2P監管亟待完善的重要驅動力。
2.從P2P行業的發展趨勢看,P2P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監管體系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內在要求。
3.從國外P2P監管的經驗看,中國P2P行業已走到強化監管的關鍵節點。
二、英美P2P監管的啟示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對100名P2P領域的研究人士所做的調研顯示,69.36%的研究人士認為,從金融發展水平、金融監管體制等因素比較,英國對P2P的監管模式更值得中國P2P行業參考。
1.英國對P2P監管的適度性有助于釋放中國互聯網金融進行創新的積極性。
2.英國重視P2P平臺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功效,這對亟需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中國而言,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3.英國式的P2P平臺進入機制更易于被中國P2P行業所接受。
4.英國的行業自律組織對中國P2P行業的監管具有重要意義。
三、中國P2P監管面臨的挑戰
為了更客觀地評估中國P2P監管可能面臨的挑戰,計算機世界研究院對100名P2P領域的專家進行了調研。調查顯示,從研究者的角度看,中國P2P監管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 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趨勢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2.立法滯后導致互聯網金融監管出現“真空”。
3.征信體系落后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倍增。
4.監管理念難以跟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求。
5.中國投資者對P2P平臺的風險認識不足。
四、中國P2P監管何去何從?
【關鍵詞】期貨市場 發展歷程 問題成因 前景分析
一、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期貨市場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距今已經有近20年的發展歷程,在近20年的時間里,我國的期貨市場經歷了產生、整頓和清理三個主要過程,到今天,已經具有了一個比較規范理性的期貨市場體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國家的期貨市場出現了恢復性的大幅度增長。在基礎經濟法規制度的完善建設下,我國的期貨市場發展環境和監督力度大為增強,商品期貨的品種和創新不斷加快,金融期貨市場正在穩步建立和發展。隨著期貨市場規模的不斷拓展,其行業實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超強的市場功能已經逐步顯現。期貨市場對資源和產業的整合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期貨市場特殊的交易方式和我國的國情影響,我國的期貨市場在發展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期貨交易制度不夠完善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期貨交易起步晚,在交易制度上存在很大缺陷,與美國的期貨交易相比,國內的期貨交易時間只有工作日的日間4小時,如果遇到國際形勢或突發時間影響,其隔夜風險非常巨大,以黃金期貨為例,隔夜跳空現象非常頻繁,讓很多投資者難以適從。
(二)期貨交易主體分布不合理
期貨市場的交易主體主要包含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兩大類,但在我國期貨交易市場中,這兩大類參與者中的機構比例偏少,絕大多數參與者以散戶為主,在總體參與者的90%以上,嚴重影響了期貨市場的穩定。
(三)期貨交易品種數量偏少
我國的期貨上市是采取行政層層審批制,新品種期貨的上市必須經期貨交易所研究審核后上報證監會,在證監會審核通過后上報國務院批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過十多個部委審核批準,一旦某一部門不予通過,則新品種難以上市,這樣極大地增加了新期貨交易品種上市的難度,造成期貨交易品種數量不足,類別不夠豐富
(四)期貨市場國際影響力和創新度不足
與國際期貨市場相比,我國期貨市場的迅猛發展仍是緩慢的,無論是在交易數量和金額上都相形見拙,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這我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另外,我國的期貨交易創新度不足,在期貨市場的運行和品種類別上沒有完全具體地結合中國實際國情,為期貨市場的整體穩定發展帶來了不利因素。
二、我國期貨市場穩定發展的措施分析
要穩定發展我國家期貨市場必須立足國情,針對當前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大致可以從以下方面實施新措施進行優化:
(一)完善期貨法律制度和強化期貨交易制度
期貨市場的興盛是與健全的法律制度息息相關的。健全的期貨法律制度有利于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從制度上加強交易監督和風險防范,促進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在期貨交易制度建設中,必須不斷提升監管水平,在探索和總結新問題和新辦法的同時加大對期貨市場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懲處力度,以制度為準繩,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并實現期貨市場的穩步運行。
(二)創設風險監管制度,協調交易主體分布
發達國家的期貨交易市場都有相對完善的監管模式,我國也應該建立尊重市場規律,以行業自律管理為基礎,政府行政監管為引導的期貨市場監管制度,在提高各種監管模式有效性的同時更好地保證期貨市場的穩步高效以及高競爭性。完善風險監管制度的同時還應協調各交易主體,對我國期貨交易的主體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減少期貨市場的認為沖擊,使其健康發展。
(三)優化期貨交易品種結構,開發新品種
當前,要進一步發展期貨市場則優化期貨交易品種勢在必行。為保證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期貨市場應該引入更多的供給量大、價格波動頻繁并且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商品。隨著期貨市場的不斷完善,新的期貨商品將會不斷增多,最終將會覆蓋整個實體經濟。這些多類別期貨的上市,必將推動我國的期貨市場產生質的飛躍。
(四)創新期貨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影響力
我國期貨市場的創新是一個長遠的過程,隨著股指期貨的推出,我國期貨市場的種類實現了由商品向金融轉變的第一步。當前,政府應該加強期貨市場的宣傳和引導工作,培育更多的期貨投資者,結合我國國情,實現制度、品種和交易者的創新,實現我國期貨交易的長期迅猛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三、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前景探究
我國期貨市場發展雖然受到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其本身超強的發展趨勢卻仍然明顯,其力度更有加強的趨勢。中國期貨市場正以強勁的態勢穩步發展:
(一)高速增長和穩步發展趨勢維持
我國期貨市場經過近20年的發展歷程,其規范力度和控制監管力度不斷完善,雖然受國際經濟影響,期貨市場交易金額存在很大波動,但是這個波動范圍仍然處于可控制的高位期,期貨市場擴大化發展的趨勢并未發生任何改變,其交易金額和規模仍維持高速增長和穩步發展趨勢。
(二)期貨市場行業結構及發展空間將不斷延伸
隨著我國期貨市場的縱深發展,行業結構將日趨多元化,單一的期貨經紀公司類型將被優化。另外,期貨公司自身的發展空間將會不斷的延伸和拓展,2007年起,我國政府對期貨市場的嚴格監管開始放松,政策環境的重大變化必然使期貨行業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引導促使其不斷擴張與發展。
(三)與國際期貨市場差距將進一步拉近
擊全球的金融危機讓我國對期貨市場及其延伸效應認識加深,這樣更有利于我國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樹立期貨產業體系觀念,開拓更科學的期貨管理方法,推動期貨業健康發展,在與發達國家期貨市場看齊的同時更努力發展自身特色,縮小差距的同時提升自我競爭力。
隨著中國國際經濟地位的提高,其在國際經濟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基礎下,與之緊密相連的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空間將是無可限量的。
參考文獻
[1]孫澤生.對期貨市場功能定位的再認識[J].新金融,2011,(4):31-34.
[2]丁楠.中國期貨市場的合理性與差異性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6):38-43.
【關鍵詞】經濟金融化 經濟結構調整 發展
一、經濟金融化概述
(一)含義
經濟金融化指的就是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使用的有效工具,借助這種金融工具使國民生產總值與經濟總值之間的比值逐漸提高的一種趨勢。經濟金融化程度和國民生產總值、經濟總值之間的比值成正相關的關系,金融化程度越高,兩者的比值就越大,金融化程度越低,兩者的比值就越小。
經濟金融化現象
經濟和金融之間是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關系,二者在經濟環境良好的情況下可以逐漸融合成一個整體,因此,人們稱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為金融經濟。
社會經濟關系逐漸顯現出金融關系化的特點。社會經濟金融關系程度越高,所使用的金融手段就越多樣。當前的經濟金融關系主要有股利關系、股權關系、債務關系、債權關系等,在經濟關系逐漸呈現出金融關系化特點的過程中,金融關系的表現形式會越來越豐富。
在經濟金融化的過程中出現了金融傾斜,這主要是由于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之間發展不協調形成的,二者之間的不平衡發展,造成了經濟發展地位的失衡,其實質是金融較大幅度傾斜于間接金融,社會經濟活動以間接金融為主要融資方式。金融傾斜的形成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它主要受經濟社會發展因素的干擾,例如金融體制、銀行制度、貨幣信用、商品經濟等。
(二)經濟金融化現狀
從理論上劃分社會經濟可以分為貨幣經濟與實體經濟。貨幣經濟向實體經濟領域發展可以稱為經濟貨幣化的過程。在金融創新挑戰貨幣職能的過程中,用金融總量代替貨幣總量,產生了研究現代經濟運行和金融經濟融合程度的經濟金融化理念。經濟金融化導致經濟結構調整上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指標明顯超過理論極限值,不符合發達國家的金融實踐經驗,金融相關率無法準確反映我國金融經濟的現狀。同時在經濟結構上,盡管金融資產總量發展較快,但是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緩慢,有時甚至會出現股票流通值下降、金融資產回升的現象,因此,經濟金融化對經濟結構調整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
二、經濟金融化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
世界各國經濟在全球化、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進程中顯示出的經濟金融化特點,不僅代表著金融的發展,同時還顯示著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使金融發展與改革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支持。但是由于經濟金融化的影響是經濟結構調整本身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在經濟金融化中仍存在著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矛盾。
經濟金融化可以改變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對比關系,進而影響到經濟結構調整。以中國為例,在總量上,貨幣經濟指標持續走高超出發達國家金融實踐經驗數值,不符合我國金融發展現狀,同時金融結構發展緩慢且不穩定??偨Y性的講,實體經濟結構與金融經濟結構之間的互動及匹配嚴重不協調,一方面金融結構的優化落后于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另一方面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民營企業在金融資源的獲取上明顯不成比例。因此,經濟金融化僅是一種發展趨勢,是對特定階段經濟發展狀況的概括與總結,從本質上說,發展經濟金融化、實現金融化目標的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我國經濟金融化處于起始階段,從發展的角度看,需要加快經濟金融化進程,將提高金融經濟的運行效率與運行質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作為經濟金融化發展的重要目標。
三、經濟金融化影響下的經濟結構調整形式
(一)金融效率、金融滲透與產業結構升級
金融滲透指的是金融活動在拓展廣度與深度上發揮金融資源主導作用的客觀過程,同時也是經濟金融化過程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金融滲透程度指的是金融經濟中的微觀經濟主體在總體中所占比重,金融滲透程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而提高,因此具有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的特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主要是:實現第一、二產業的內部升級,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加快生產要素向二、三產業流動,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服務行業的比重。
如果不在金融滲透過程中使用金融機構與金融工具,那么低次產業的金融滲透會明顯低于高次產業。安全性高、盈利性強、發展前景好的產業,金融滲透能力較好。此外,企業區域、企業規模與企業性質的不同會影響金融滲透的程度。
金融效率與金融滲透相輔相成,在實際發展中,如果沒有金融滲透作為基礎,就無法實現金融效率。同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缺少金融效率作為支撐,那么金融滲透就可能會對產業結構調整造成不利影響。
(二)民營經濟金融化
中國民營經濟金融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營資本逐漸增多、且快速滲透到金融體系中去。二是民營企業資本通過民營金融機構實現了產業與金融之間的融合。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金融投資獲取高額利潤、回避政府對民營資本投向等原因上可以看出,民營產業有向金融尋求合作的趨勢。
民營部門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向金融領域發展,意味著民營產業內部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改變了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差值。隨著金融成分在民營企業中的增多,民營經濟產業結構轉型不斷升級,一方面為金融機構中的資本結構注入新的力量,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營效率。另一方面民營資本滲透進金融領域造成金融內部體系結構的改變,為經濟金融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
四、總結
經濟金融化是在實體經濟滲透到金融領域中不斷發展實現的,同時反過來還會促進金融經濟向實體經濟的滲透。通過對經濟金融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分析,提高了對經濟金融化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關系的認識,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金融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鑒依據。
參考文獻:
[1]王芳.經濟金融化與經濟結構調整[J].金融研究,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