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6 09:35: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教學步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模因論 生命周期 大學英語聽說課堂 教學步驟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5-0057-02
一、引 言
模因理論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上,用來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模因論為語言演變引入了信息復制的觀點,也為外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啟發我們以模因論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為切入點,找到其與課堂教學步驟的關聯性,提高英語聽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模因論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
模因復制傳播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①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須能感染新的個體,進入他的記憶。同化有兩個條件:一是個體必須和模因載體有接觸,通過思考、重組現存認知因子,獨立發現模因;二是所呈現的模因必須分別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②記憶(retention):此階段模因停留在個體的記憶中。模因在宿主的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和影響其他個體的可能性就越大。③表達(expression):指的是在與其他個體進行交流時,模因從記憶儲存中被提取出來,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進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質外形這一過程,常有的表達手段有語言、文字和圖片等方式,最突出的表達手段就是話語。④傳輸(transmission):模因傳輸通常要借助于有很強穩定性的載體和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變形。常用的載體有書本、照片、人工制品和光碟等。
三、模因論與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步驟的關聯
模因的生命周期規律告訴我們,語言學習必須經歷一個從接受再到產出的漸進的過程,找到模因論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及聽說課堂教學步驟的關聯性不僅可以對學生理解語言學習的過程提供幫助,而且可以使教師提高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任何一位語言學習者都可以是語言模因的宿主或模因載體,在經過教師授予的一系列強化訓練之后,如背誦、模仿等,我們可以人為的縮短語言理解和輸出的過程,還可以增大長期記憶中的信息量,在與人交流中實現有效的交際。根據模因論的四個階段,筆者把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分為四個步驟。
1.模因論的同化階段與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中的輸入
在模因的同化階段,學生要發現模因,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任何一種聽說教學材料都是一種能夠被學生所注意、理解和接受的模因。教師首先通過介紹教學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知識,借助材料的首次播放將語音知識與信息等傳播給學生。同時要求教師在選材時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易被感染而融入到材料的語言環境中去,如那些與日常生活較貼近、故事情節較強的影視材料。同化是指成功的模因必須能感染新的個體,進入他的記憶,而通過觀看視聽,使學生更多的接觸到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價值觀等,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進入到記憶中。
2.模因論的表達階段與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中的輸出
當學習者的大腦中儲存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后,他們就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表達了。教師則通過對學生表達的反饋,幫助學習者更好的理解語言、更好的產出語言。聽說讀寫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只有通過語言表達,才能使學生將所聽到、看到的知識與語言表達的進行對比,從而將錯誤的信息反饋到大腦,糾正錯誤,充實腦海中的語言模因庫。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反復表達自己的觀點,把教學材料中輸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教師通過學生的表達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評,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使課堂充分的活躍起來。當學習者在使用英語時,模因因子在記憶中被釋放出來,由記憶模式轉化成為宿主能夠感知的有形體,并且讓他人也能感知這一模因。學習者表達自己的觀點,接受了模因就達到了電影教學中的輸出的目的。
3.模因論的記憶階段與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中的鞏固
課堂上說選擇的教學必須通過反復觀看來強化常用俚語和句式語法的學習,從而更充分的掌握英語國家人們的口語特征、詞匯使用特征和思維方式。為了更有效地鞏固學生的記憶,需要通過反復觀看來建立和完善學生的模因庫,增強學生對電影中文化知識以及內容的理解。記憶是指模因在記憶中的保留時間,模因在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和影響其他個體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模因必須能夠感染新的宿主進入他的記憶,從英語教學的過程來看,只有經過反復的鞏固,才能夠被長期記憶。
4.模因論的模仿階段與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中的創新
學生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掌握知識,最基本的在于舉一反三,而不是機械模仿。針對固定句型,提煉功能句式,給出相應詞匯反復替換操練,從模仿到背誦,由詞匯、句型到對話,學生儲存了大量信息,逐步形成用外語思維和表達的習慣。但是,模仿復制的過程,并不等于按部就班,而是模因的重組。教師必須教授學生根據不用的語境用不同的地道的表達方式表達同一思想,要讓學生創新思維,在活動中鞏固并創新所學的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所選擇材料的話題與具體的生活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用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模因以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
四、利用模因理論提高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質量
1.豐富同化方式,進入學生的記憶。
動機是英語學習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模因生命周期的同化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材料,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欲望,也就是要幫學習者找到模因載體。如何較為準確地為學生挑選有利于實現教育和教學目標的現場文本,是教師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之后,在播放教學材料之前,應先介紹背景,讓學生對背景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而向學生導入目的語國家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可加深學習者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感性認識。
2.反復觀看材料片段,強化記憶。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記憶階段,由于記憶有很強的選擇性,因此只有少數模因能夠被保存下來。就需要教師有效的摘取材料中經典的部分,通過講解,強化學生的記憶。通過剖析材料中涉及的思想及各色人物,體察影片中西方人的情感世界、道德觀和生活觀,并將其與本國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相比,還能夠增強學習者進行中英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對比意識和語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識,最終全面提高英語語言的綜合表達能力。
3.復述表達電影片段,加強傳輸。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表達階段,教師應創造形式多樣的語言模因輸出,通過結合具體的生活和現實環境,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比賽,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及表達。具體可以采取復述、配音以及角色扮演三種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外語思維模式。復述內容、配音以及角色扮演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用所學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這一系列的活動都能夠熟練地、有效地讓學生參與進來,那么一定可以提高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的質量。
(1)復述內容。復述是指播放完聽說材料之后,使學生對材料的內容進行概述,這樣的訓練有助于提高邏輯表達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材料的內容與具體的生活和現實環境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引導組織討論,讓學生有機會在掌握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輸出,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表達能力。
(2)配音。配音是一種最吸引人、最有挑戰性,且很有趣的活動。以聽說課堂上長選用的材料――電影為例,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幾個場景來讓學生進行配音,畫面靜音播放,學生對角色配音,同時對非角色對話部分進行旁白。這項活動要求大量的準備工作,需要學生先把人物對白記下來,通過劇情對人物的了解,再模仿演員的腔調說話。而配音的過程中,學生會為了說出更長的話語而有意識的去記憶模板,這有利于加強知識的傳輸,真正的掌握地道的口語表達方式。另一方面,選擇配音的片段也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教師需要選擇一些發音標準的影片,這有利于學生學習到地道的發音,同時也可以學到許多新的口語表達方式。例如,電影《夏洛特的網》,主要講述的是一只名叫威爾伯的小豬與小女孩芬之間的友情和威爾伯與蜘蛛夏洛特之間的友情。最后的威爾伯得救,但是夏洛特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它們在草棚里對話的片段,不僅語音純正,而且語速適中,難度不大,適合學生配音。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英語聽說課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可在角色扮演活動中,選取材料的部分片段,組織學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并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樣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聽說模仿,一遍一遍的重復演練。學生運用想象、動作、手勢以及表情和一些簡單的實物道具,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感到有趣、真實,另一方面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訓練口語,記住常用的口語表達,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英語水平。這樣,就可以將材料里學到的語言模因與真實的語境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模因,提高語言的輸出能力。
4.鼓勵創造性模仿,充實基礎模因庫。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傳輸階段,可要求學生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后寫出自己的體會,充分的發散思維、創新思想,讓學生根據所接受到的模因材料,重新組織并運用在自己的知識里。而作為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電影教學可采用以下兩種常見的訓練方法:
(1)觀后感。研究完一部電影之后,讓學生從劇情、人物特點、文化差異或者口語句型等方面展開,寫出自己對電影的真實感受,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的運用腦海中的模因材料,重新組織運用到寫作中。而寫的同時也能更深刻的理解電影,并加深印象。以電影《第九區》為例,毋庸置疑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作品,雖然披著科幻的外衣,講的卻是地球上一些種族隔離、屠殺的罪行,威庫斯的變異讓他感受到了人類對待異己的真實態度,他體驗到了自己曾經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可怕。這促成了他立場的逐步轉變,一開始他一心為了變回人才和克里斯托弗并肩作戰,最后他卻愿意犧牲自己為克里斯托弗父子贏得逃離地球的時間。人類冷漠對待變異的同胞,最終導致他反省而站在原本異己力量的一邊。這其實也是一個隱喻,人類對待異己的態度就是對待自己的態度,終究會有自食其果的一天。
(2)發散思維寫作。發散思維寫作是指根據電影的結局,讓學生發揮充分的想象力進行寫作。例如電影《盜夢空間》,影片的最后柯伯似乎從夢境的最深處醒來回到家中,當他在旋轉陀螺,然后去和孩子擁抱了,但陀螺卻一直轉著直到畫面結束。雖然知道字幕過后有陀螺停下的提示,但是整個夢境中他是不會清醒的,否則畫面語言上沒有理由做出諸多夢境中的暗示,那個停下的畫外音代表什么?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有足夠空間去思考。如果這一切還在夢境中還會發生什么事情,在寫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寫作,還可以檢驗學生是否看懂了電影。
五、結 論
模因論的提出為語言教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通過將模因論與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相結合,了解模因論四個階段的特點與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將理論運用于現實中,將課堂常見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潤色,充分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幫助教師提高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傅福英.從模因論的視角重新思考外語教學[J].教育學術月刊,2010(2)
2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
3 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11)
4 何英玉、蔡金亭.應用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任務型;外語教學;認識誤區
一、引 言
任務型語言教學已經在世界許多國家成為主導性的語言教學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教育部明文規定推廣實施任務型教學法。我國教育部制訂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倡導任務型教學途徑。香港特區更是實施任務型外語教學的先鋒。但我國內地不少教學單位和個人缺乏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理論的正確認識,陷入重重誤區,在實施過程中操作走樣,然后又把不良效果歸咎于任務型教學法,形成惡性循環,致使新課標的實施步履維艱。同時,對于任務型外語教學的誤解和質疑與日俱增。任務型外語教學認識誤區中最有影響和負面作用的觀點包括教學方法“技巧”論、形式聚焦排斥論和交際語境缺失論。要使任務型外語教學得到順利實施,必須認清、批評和走出這三個誤區。
二、教學方法“技巧”論
教學方法“技巧”論把任務型教學途徑視為教學技巧。新課標倡導的任務型教學途徑是方法(method),它同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等方法并列,是交際法(曾被稱為途徑)的新發展,是統管全局的外語教學方法,而不是局部的教學技巧(technique)。這種誤解嚴重阻礙任務型外語教學的實施。下文對照任務型外語教學的方法特征論述“技巧觀”的表現形式及負面作用。
1.任務型外語教學的方法特征
任務型外語教學途徑是交際法的新發展分支,既然是方法就有它區別于其他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教學設計和教學步驟。它的語言理論基礎是功能主義語言學,語言學習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改造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哲學觀。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即正確、清楚、得體、真實使用語言的能力。教學內容以交際任務安排,即采用任務教綱。課堂教學活動以交際活動為核心,練習活動支持交際活動,并為完成交際任務服務。教材為交際活動服務,教師根據交際任務的需要去選用教材。師生關系體現兩個主體,即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在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無疑是主體,但應盡量發動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使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調整學習進度,積極主動參與并完成交際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具有選擇語言的權利和控制學習速度的自由。教學步驟分任務前活動、任務中活動和任務后活動。任務前活動主要包括設置背景、講授語言知識、說明完成任務的步驟等。任務中活動是交際性任務和反饋材料的準備。任務后活動主要包括反饋和評價。教學考核的目標是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考核的內容應是交際任務。語言交際任務在任務型外語教學中是核心。交際任務是教學目標的表達方式,是教學內容的主體,也是教學考核的內容??傊?,任務型外語教學途徑是系統的教學方法,不是局部的教學技巧。
2.“技巧觀”及其負面作用
將任務型外語教學理解為教學技巧的理論偏差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不少教師把任務型外語教學視為教學步驟的一部分。有些教師把它作為傳統課堂教學步驟的最后一步,即語言知識的應用性活動。有些教師把它作為激進交際法課堂教學步驟的第一步,即盡量使用已學知識完成交際性任務。第二,有些教師認為任務型教學途徑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有的教師聲稱一星期內應用了直接法、聽說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幾種教學方法,還有一些教師自認為一堂課上既用了任務型教學法又用了其他幾種教學法。其實質也是把任務型教學途徑看作教學技巧了。
把任務型外語教學作為傳統課堂教學步驟最后一步的教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完成了某個應用性任務就是采用了任務型教學途徑。他們樂觀地認為自己一直在貫徹任務型教學途徑,不值得重新研究。把任務型外語教學作為激進交際法課堂教學步驟第一步的教師認為,先輸出后輸入違背了語言學習規律,因此不能貫徹任務型教學途徑,當然沒有必要實施和推廣。將任務型外語教學視為語言知識的應用性活動是片面的。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任務教綱的外語教學活動中也有語言練習活動;采用語法教綱的外語教學活動中也包括交際任務。它們的根本區別在于任務教綱以交際任務為中心安排教學內容,環式輸入語言知識、語言因素和話語形式為交際任務服務;語法教綱以語言知識為中心安排教學內容,線性輸入語言知識,交際活動為鞏固語言知識而進行。認為任務型教學途徑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的教師其實自己已經證明了他不在實施任務型教學途徑。因為一個教程的教綱(教學內容安排)一旦確定,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也基本固定了。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材和教學考核等都得按一種方法設計和選用,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其他方法的技巧。然而,同時使用兩種教學方法在理論和操作上都是不可能的。
實施推廣任務型外語教學必須掌握它的理論基礎,學會教學目標的設定和表達、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活動選擇和組織、教材的選用、師生關系的處理、教學步驟的操作和教學考核的設計和實施。如果對任務型外語教學缺乏整體理解,就會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出現種種偏差。在自稱任務型外語教學的教案中,總體教學目標出現用掌握、理解、熟悉等動詞表達非行為性具體教學目標,而不會用構建、演示、評價、解釋等動詞表達行為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仍然與教科書一致,根據語言知識傳授和操練的需要去組織教學活動,而不是根據交際任務的需要選學語言知識和收集教學資源。以離散的語言知識考核代替整體交際能力考核。只有把任務型外語教學作為先進的方法實施和推廣,才能避免上述種種偏差。
三、語言形式聚焦排斥論
語言形式聚焦排斥論者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忽視語言形式聚焦,不能系統教授語言知識,不利于語言能力的培養。本文觀點是任務型語言教學不是單一的聚焦意義教學,既有意義聚焦,也有形式聚焦。其教綱設計屬意義聚焦,教學步驟中包括意義聚焦和多種形式聚焦。
1.任務型外語教學理論包括形式聚焦
事實上,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提倡者并沒有忽視語言形式。Nunan(2004:9)指出,在交際法語言教學剛問世的一段時間里,語法在語言課程中的地位似乎相當不確定,一些語言學者認為聚焦語言形式沒有必要,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只要聚焦意思,使用語言的能力會自動獲得。而近年來,這種觀點受到不斷的挑戰,現在課堂教學中聚焦形式應有地位,語法是構建意義的基本要素的觀點已經被廣泛接受。Nunan在給教學任務下定義時指出,為了表達意思而啟用語法知識,強調意義和形式密切相關(Nunan,2004:4)。Littlewood早在1981年將交際語言教學作了強式和弱式的區分。強式交際語言教學不聚焦形式,弱式交際語言教學承認形式聚焦的必要。他在闡明弱式交際語言學教學時強調:學習者必須盡可能高度獲得語言能力。那就是,必須發展熟練處理語言系統的能力,達到自然靈活表達意圖的程度。并指出語言系統的組成部分必須被理解為交際系統的組成部分(Littlewood,1981:6)。綜上所述,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忽視語言形式的觀點與事實不相符合。
2.任務型外語教學形式聚焦的類型
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形式聚焦體現在教學步驟中,而不是大綱設計上。教學步驟中的形式聚焦分為非交際性的和交際性的。非交際性形式聚焦一般包括操練語音、詞匯或語法的單項練習,可以在交際任務進行之前、之中或之后進行。任務前的語言練習為完成交際任務排除障礙,通常是教師根據學生的現狀預先設計的或者教師和學生共同磋商確定的活動。任務后的語言練習通常是對完成任務所需的重點語言項目或學生掌握得不夠牢固的語言項目進行強化。任務中的語言練習活動大多數是隨機的,非預先設計的。在交際任務進行中教師或學生發現某種語言項目影響任務的成功完成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那些語言項目進行解釋,并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操練。上述非交際性形式聚焦活動是教學步驟的組成部分,支持完成交際任務,它們與其他意義聚焦活動共同構成完整的教學過程。
交際性形式聚焦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指的是用一種語言項目完成的以非語言為內容的交際任務,它的交際性在于任務中的交際者之間存在信息差,交際者為獲得產出而積極參與交際。它的語言聚焦性在于使用一種語言項目。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任務本來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知識去完成任務。否則,如果刻意限制學生使用可選擇的其他語言項目,這種任務便失去交際性。另一類是以語言本身為內容的交際任務。Ellis(2001)把它叫做增強意識任務。這種任務能通過一系列歸納和演繹的步驟使學習者注意某種語言特征。Ellis闡明了增強意識任務與其他交際性聚焦任務兩方面的基本區別。一方面,增強意識任務關注的是外顯知識。也就是說,這種任務不僅僅讓學生注意到所聚焦的語言特征,還要理解它的構成和作用。另一方面,增強意識任務不是以普通文化內容構建的,而是以語言本身作為任務內容,學習者用自己的語言討論語言點的意義。盡管某種語言點是任務中的焦點,并不要求學習者在任務中使用,只需對其進行思考和討論。這種任務的“任務性”不在于被聚焦的語言點,而在于學習者為任務的產出而參與的討論。
四、交際語境缺失論
交際語境缺失論的主要觀點是中國學生在國內學習外語缺少真實的交際語境,不利于組織交際活動,因此,交際法,包括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不適宜在中國實施。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國學生在國內學英語是外語學習,不是二語習得。任務型語言教學只適合二語習得,例如,中國學生在英國、美國或澳大利亞學習英語。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認識并走出這個誤區。
1.外語和二語課堂同失真實社會交際語境
外語學習和二語習得課堂語境基本相同,除課堂組織活動外,所有活動都不是真實交際活動。真實社會交際活動不可能搬入任何課堂,無論進入哪一種課堂里,都失去了真實的語境。眾所周知,社會上的商店、飯館、菜場、旅社、銀行、醫院等場所都不能搬入課堂。因此,不管在什么課堂里,這些語境都是假定的,有關活動都是模仿的。二語習得課堂語境并不比外語學習課堂語境更優越。
2.外語和二語課堂共有功能際語境
外語和二語課堂雖然同失真實社會交際語境,但共有功能際語境。交際活動與非交際活動的根本差別在于活動中是否存在信息差。功能際活動雖然不是真實的社會交際活動,但具有信息差,完全可供外語學生用目的語進行交流,能讓學生獲得交際能力。例如,當教學敘述個人經歷和家庭背景時,教師可設置“找朋友”的功能際活動。站著的一半學生按照自己持有的“信息卡”上的信息同坐著的一半同學進行逐一口頭交流,找到手持同樣“信息卡”的同學。在教學描述某個地方時,教師可讓學生進行看圖找差異。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必須通過語言交流才能獲得足夠的信息完成交際任務,這樣的活動雖然一般不會在真實社會中發生,但存在信息差,具有交際的功能。這種功能際活動不受教室環境的限制,面廣量大,能滿足培養交際能力的需要。功能際任務同真實社會交際任務一樣具有語料語境、情景語境、交感語境、文化語境和篇際語境。
語料語境是指教學資料具有趣味性、多樣性和真實性。趣味性指語料與學習者的經歷密切相關,能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多樣性指語料包括書面的、口頭的、有聲的、無聲的、文本的、非文本的多類型多體裁的教學資源。真實性指語料主要取之于社會真實交際材料,如報刊文章、說明書、通知、菜單等實際使用的語料,而不是為了進行語言教學而編排的語篇。
情景語境包括背景、活動的參與者、活動的目標和參與者所要達到的目標之間的關系以及信息交流的渠道。背景指課堂本身以及想象中的真實社會背景,包括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兩個概念。任務型外語課堂教學中活動的參與者包括教師和學生。他們應是雙主體關系。在組織活動時教師是主體,在活動進行中學生是主體,師生是語言交際的合作者。在任務型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活動的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應該而且能夠保持一致。任務型外語課堂教學中信息交流的渠道是真實而多模態的。
交感語境指的是交流一方對于對方的了解、估計和照顧。在完成交際任務的過程中師生、同學相互溝通,相互體貼,能估計對方接受的能力,并在交流過程中根據對方的接受情況,在語速、話語輪回切換、話題切換、措辭、體語使用等方面隨時作出適當地調整。
文化語境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過程存在的文化信息差,交流的前提之一是對話者雙方之間就某一話題存在信息差。沒有信息差就沒有交流。交流的前提之二是對話雙方之間信息差距不能大到防礙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
篇際語境指語言教學中所選語篇之間的連貫性。人們的思維是連貫和系統的過程。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和工具。能引起連貫和系統思維的教材才能使學生迅速和牢固地記憶所學的話語形式。任務教綱一般按同一話題設置一個單元的相關任務,為完成同一話題下的任務所收集的語篇具有較強的連貫性。
3.二語和外語課堂并存課堂社會交際語境
外語和二語課堂教學中雖然沒有真實的社會交際活動,但都有課堂社會交際活動。課堂是社會組成部分,課堂組織活動本身就是社會交際活動。只要高度重視課堂社會活動,根據交際任務的特征恰當利用課堂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同時在課堂交際任務中盡量使用目的語,就能使課堂組織活動成為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總之,真實交際語境不是實施任務型外語教學的必要條件,二語課堂語境并不比外語課堂語境更優越。在兩種課堂里語料語境、情景語境、交感語境、文化語境和篇際語境都能得到利用,而且都具有課堂社會真實交際語境。
五、結 論
綜上所述,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明確倡導的任務型教學途徑是系統的教學方法,不是局部的教學技巧,是交際法的新發展,具有明顯的先進性特征。任務型外語教學兼顧了意義聚焦和形式聚焦。外語和二語課堂同失真實社會交際語境,共有功能際語境,并存課堂社會交際語境。只要大量利用模仿性社會交際活動,創設功能際活動,恰當組織課堂社會活動,外語課堂教學同二語課堂教學一樣能采用任務型外語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 Branden k.Tasks-base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 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 Nunan D.Tasks-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打造高效課堂
英國薩克雷有句名言:“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睂W生有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將會對進一步學習產生潛移默化的推動力。
1.多角度激發學習興趣,強化自主學習的行為
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其潛能便會得到開發,主體性便會得到弘揚。因而,教學應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
2.教給學生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僅有學習的興趣是不夠的,若沒有自主學習的方法,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時間一長,遭受學習挫折后,自主學習的興趣也就因此而減弱。因而教學還必須適時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學習結果自我反饋,提高自主反思的能力
傳統教學中的總結,都由教師來做,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如果把這一環節讓學生來做,就給學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不但能使思想得以升華,而且能培養主動反思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質量。
二、規范教學常規,打造高效課堂
1.改革備課,為上課打好基礎
自主高效課堂要求自己要加強備課,要建設高效的課堂首先要有充分的備課,為提高備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朔鹘y備課方式中教師過多地把時間花在書寫上的弊端,把更多時間放到教學內容設計、問題設計、學法設計、學法指導的準備上來。
2.改革學生作業,實現課堂四十五分鐘向課余時間的有效延伸
(1)分層布置作業。
(2)改革作業的批改方式。采用教室閱覽、學生參與、教師檢查反饋方式進行批改,引導師生特別要重視二次作業與批改工作。
3.創新課堂教學步驟,提高課堂效率
加拿大語言學家H.H.Stern認為,外語課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大要素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決定著外語課程教學的成效性。因此,Stern提出外語課程的每一個模塊教學設計均受語言教學大綱、文化教學大綱、交流活動教學大綱和一般的語言教學大綱的綜合指導。對于這種綜合大綱指導下的外語課程設計方法,Stern將其稱為theMultidimensionalCurriculumApproach(簡稱MDCA)。MDCA強調教師要將課堂的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導入活動(Pre-activity)、課中學習討論活動(While-activity)和課后拓展提升活動(Post-activity)三個階段,并完成輸入、協商和產出三大基本任務。同時Stern指出,學生通過外語學習外語語言還要學習其它學科的知識。由于《計算機網絡應用英語》課程是一門與計算機專業相結合的英語專業用途課程的導讀課程,兼顧計算機專業和大學英語課程的要求,以指導學生掌握計算機專業英語專業知識,加強學生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的技能操練,和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與本專業知識相關的交流與溝通能力的培養。我們以此為教學目標來組建《計算機網絡應用英語》課程的單元教學框架。由此,本著實現本課程的教學成效最大化,《計算機網絡應用英語》課程采用的是基于Stern的MDCA理論研制的“大學英語專業結合單元設計LCCL模型”為其教學模式。
二、按照LCCL模型設計課例
基于SternMDCA理論研制的“大學英語專業結合單元設計LCCL模型”指導下的每個單元教學過程及其每一個教學步驟都圍繞教學內容的四維要素制定教學目標,即語言技能目標(Language)、專業拓展目標(Content)、交際活動目標(Commutationactivities)和學習策略(Learningstrategies)目標。四維教學目標指導下組建的教學步驟結合學生個體獨立查閱網絡及圖書館文獻資料,課外合作學習小組開展與主題相關的學習和討論活動、撰寫小組合作學習報告,課堂小組集體演講匯報學習結果、并接受教師和同伴對演講的評估等教學方式。每一個教學步驟都有與單元教學過程中四維教學目標(Unitobjectives)相應的教學目標(Lessonobjectives),并在教學程序上進行系統設計,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教學活動、教學材料、教學手段、作業布置、教學評估等環節②。
1.教材編制
為了編制《計算機網絡應用英語》,除了專業老師的指導外,我們利用網絡資源、圖書館圖書資料等各種渠道收集專業英語教材,查找與本課程相關的章節,通讀各種版本的參考教材之后,整理教學材料,并編制講義。每個單元上課之前,教師通過“新理念外語網絡教學平臺”將單元講義與相應的課外自主學習任務提前發給學生,供學生下載學習。
2.與專業教師共同備課
《計算機網絡應用英語》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既要涉及計算機專業知識又要符合英語語言學習規律,要求兩個學科知識的有效結合,于是課程組與專業課程教師開展合作備課。由專業課程教師來指導計算機專業知識,英語教師負責語言操練與應用設計。大家共同協商、探討,編制恰當的教學大綱,然后根據教學大綱進一步制定符合“卓網工”學生需求和特點的教學計劃,并且反復討論相應的教學材料,進而設計課程的六個單元(章)及其每一課(節)的教學內容與基本要求。
3.課堂教學方式
①《計算機網絡應用英語》大班課堂上采用圓桌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討論學習內容,培養學生溝通與理解能力;②小班課堂上,學生就課外自主學習任務的成果進行匯報展示,培養學生PPT制作能力、英語演講能力等;③課堂教學主題、課外作業與評估相結合,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培養反思、自主學習、搜集文獻、閱讀、概括匯報等能力。(本文來自于《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三、教學效果
有效課堂,四個字分量不小。什么是有效?大容量,快節奏,還是理解的準確率?怎樣才算有效?教師講解分析得透徹?學生參與的程度?還是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老師這一塊尚且可以用時間和教學內容來量化,學生這一塊怎么衡量?在新課程的理念之下,我們由過去的注重結果,到現在的越來越注重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無論教育還是教學都是一個非常微妙而又精細的活動,任何一個環節疏忽都會導致教育的失敗,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就生物課堂來說,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課型,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但有效課堂還是有幾個必備的要素不能忽略。
1.精心的課堂設計
筆者感言:藝術由來十年功,絕非事事往前沖。未得妙筆丹青手,怎見楓林一飛鴻?
生物個體和生命現象是最優美的藝術作品。生物課堂的設計不僅要顯示出其科學性也應該體現出一定的藝術性。課堂設計對每一位生物課老師的創造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我認為課堂設計主要包括:明確、具體、集中的課堂教學目標,完整、有序的教學步驟,科學、多樣、實用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靈魂,便于落實、便于組織的教學目標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實施。教學步驟是完成教學目標的流程,順序不能忽視,有序、完整的教學步驟,使課堂不會零亂或虎頭蛇尾。教學方法體現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學識水平,方法不當,適得其反,科學、多樣、實用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吸收和掌握。注重課堂設計有助于梳理教師的思緒,便于駕馭,便于完成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學習氛圍
筆者感言:雙手揮來怎舉平?難得往日心鏡明。莫道春風不化雨,潤到心田也顯靈。
有效課堂必須注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人際關系首先是師生關系,教師尊重愛護學生,學生尊敬欣賞老師。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沒有高低、貴賤、優劣之分。從教學效果來看,師生關系至少影響到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學生對教師所教學科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學習的勁頭甚至動機;影響學生和教師交往的頻率;甚至影響學生的健康心理,學生的思想、志趣以及學習方法和生活習慣。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體驗到平等、友善、寬容和關愛,同時會受到激勵和鞭策、感化和召喚,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會有自信,敢于自己去主動參與課堂和思考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而非無動于衷,置之不理。在這樣的課堂上,沒有對錯誤的嘲笑,只有善意的提醒和彼此欣賞的微笑,只有師生共同成長帶來的快樂。但就目前我見到的課堂當中,以上所說的都是極其罕見的,只有偶爾出現一次。絕大多數的課堂還是教師主控下的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來完成教學目標,多數學生沒有自信,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甚至說一段完整的話都不能做到。所以說,課堂上沒有學生暢所欲言的積極參與討論的氛圍,是無法達到有效的。
3.多邊、多重、立體的課堂對話
筆者感言:眾為狐兔我為雕,默默不語氣難消。待到秋來豐收日,莊稼何時長成苗?
什么是對話?什么是真正的對話?對話的目的是什么?對話應當遵循什么原則和策略?理清這些對開展對話教學很重要。對話是一種特定的溝通和交流方式。這種方式突出參與各方的平等性、差異性和互補性,彼此之間的人際關系,表達意見和觀點的自由和權利等諸多方面。對話不僅是一種哲學思想,更是一種教育教學的策略。從表層意義來講,強調師生的平等交流與知識共建。從深層意義來講,它挑戰師生關系、知識本質、學習本質等方面的思維成見和一元論。依據建構主義教育學的觀點,對話可分三個層面:學生與教材知識的對話;學生與教師、同學的對話;學生與自己的對話。對話是每個同學都能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和看法,徹底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經過碰撞、爭論、交流、融合從而讓真理脫穎而出,對話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最自由、最徹底、最無拘無束的交流和溝通,在對話過程中探索和發現真知灼見。這也包括通過文字,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科學家對話、與每一個生動的生命現象對話、與深邃的思想對話和高貴的靈魂對話、與自己生活的世界對話、與自己的情感體驗對話等。課堂上的對話具有特殊性、多重性、立體性,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打造有效課堂必須注重課堂對話,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有效課堂,不可能只言片語能講清楚。以上所言,難免帶有理想化,畢竟是管中窺豹,井底觀天??傊?,知為行導,行為知證,知知行行,行行知知,也許就會領悟。
一、掌握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征
1.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實施方向和預期結果,是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對落實課程標準、制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向、明確教學重點、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過程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教師依據學習者的需要和學習內容的分析來確定目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將教學目標具體化。所以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在新授內容之前,將教學目標明確告知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予以掌握。教學目標有兩種表述方法:第一,從教師教學的角度提出的目標;第二,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提出的目標。
2.明確分析學生的學習起點
接受新知識,必須建立在和它有緊密聯系的舊知識基礎上。學習起點能力,是指學生已具有的與學習新知識相關的能力水平或知識儲備。傳統教學雖然強調備課時要備教材、備教法,但大部分教師只注重備教材,對學生的學習起點――如: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有的教師認為教學就是傳授知識,且傳統備課中對“學生情況分析”不作要求。但是,一節好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必須全面分析學生,把握學生的思維方向。通過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學習需要、個性特征及差異、認知水平等學情分析,將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知識儲備、接受能力作反復比較,從而讓學生具備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構建新的知識網絡能力,也對于學生學習和鞏固新知識更有利。
3.合理地安排學習步驟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主體,許多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思路選擇教學方法,確立教學步驟,通常是填鴨式的灌輸方式,談不上有的放矢,更難保證教學的效果。教學過程的調整沒有計劃,只是依照教學內容的深淺和教師的猜測斷斷續續地發生,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所以,科學的教學設計應該以學生為本,注重選擇適合學生特點以及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和媒體。因此,教學設計需要根據教學與學習規律來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步驟設計至少需要四個相互聯系滲透的環節:第一步,復習導入,從而找到新知識立足點;第二步,出示新課標要求,從而明確學習目標;第三步,講授新知識,從而形成新知識網絡;第四步,鞏固課堂,從而促進新知識的遷移升華。只有合理安排教學步驟,教師才能準確地掌握課堂節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科學測量學習結果
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知識的理解性和拓展性應用要求較
高。所以在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時要有針對性,要做到量化,要正確認識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類別。廣義的知識目標學習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程序性知識。檢測上述兩類知識主要是通過對學習結果的測量與評價。如果要檢測預定教學目標和預期學習效果,就必須要有科學檢測學習結果。
二、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體會
1.以教育理論,指導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既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又是人類的一種重要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我們了解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要有科學、完善的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我們應該用科學教育理論指導課堂教學,使其成為教學內容的血肉、教學過程的靈魂,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設計的水平。
2.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
素質教育下的歷史教學,要改掉以教材或教師為本的教學傳統,真正地樹立起“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及“學生至上”的意識,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與實際情況,應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分層教學,降低教學中心,深入了解學生。因而教師不僅要進行知識儲備、技能培訓,還包括情感培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縮短師生距離,調動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完成學習任務。
3.強化教學目標管理,規范教學
教學規范與否,關鍵在于課堂設計。規范教學環節包括規范備課、上課、教學效果測評等。要規范教學的上述環節,可以通過集體備課這一重要教學活動,規范教案,明確教學目標,共同分析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共同商討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學習任務的測量方案。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集思廣益,共同論證學生的起點能力和學習情況;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以目標導教、導學、導測,從而保證最優教學效果、實現最優化教學
過程。
4.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 語文 初中 “三四五”
新時期的語文課堂教學,要能夠與時俱進,從學生的主體需要出發,結合學科特點進行師生課堂雙向交流,著眼于學生的生命主體教學。力求使教學過程最優化,使教學活動更加科學化,在減負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率。
一、“三四五”課堂教學的含義
初中語文“三四五”課堂教學可以說就是課堂的“三個教學步驟”、“四個環節”、“五個課型”的簡稱。細化來說,“三個教學步驟”說的是課前、課內、課后;“四個環節”說的是學習、探究、點撥、拓展;“五個課型”說的是閱讀課、寫作課、復習課、測試、專題探究。在長時間的實踐探索中,“三四五”課堂教學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開辟出了新的教育模式,突顯出其較強的生命力?!叭奈濉背踔姓Z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它能夠更加全面、立體地進行教育活動,創建高質量的教學課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三個教學步驟”的實施
1.課前預習。預習課中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除去一些必要的背景介紹之外,要相對弱化教師的指導分析,保證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思考,促進學生的情感活動,讓學生在沒有教師指引的情況下有所感觸,啟迪學生的思維。根據學生的獨立理解和分析,挑選中文中的經典語句,完成預習作業。一些好的文章最好能夠熟讀或背誦,深刻理解文中情理。
2.課堂情境教學。有效的課堂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將情境的創設與教學內容聯系到一起,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深化學生記憶。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文中作者的情感,筆者嘗試讓學生課堂前先寫一個小隨筆,內容是“與父親的故事”,課堂上以歌曲《父親》進行渲染,讀自己的隨筆,讓他們能夠對文章的基調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熟讀文章體驗爸爸的“嚴中有愛”,感受爸爸在去世時“她”的體驗,了解父愛的偉大。之后,在課堂上進行“父愛比較”的活動,與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親形象作比較,讓學生口頭評價兩位父親的行為。通過生動細致描寫的分析,積累感知具體形象,領悟作品主題的方法,感悟作品內涵,內化個人經驗。
3.聯系學生課后生活。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發現,感受生活中的點滴。新學期的開始,為了能夠幫助學生盡快過度到正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展開一節生動的“探討”課。說一說假期里的喜聞樂見,要求條理性強,敘述完整。然后針對某一現象對其展開討論,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練習語言表達力,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強化學生的觀察力。
三、“四個環節”的實施
“四個環節”的實施過程也可以說成是“先學后教再拓展”的一個過程,能夠對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進行有效增強。由學生先獨立學習探索,提出問題;然后就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嘗試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觀察和了解,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生進行點撥;在學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分析和探索之后,再進行拓展。摒棄了傳統教學中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更加科學的方式給教學關系一個新的定位,給予學生更深層次、高效率的認知。且這一過程中還能有效避免教師自我臆斷情況的出現,適時給予學生點撥和引導,強化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獨立探索期間,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信息,可以是互聯網上的內容,或者是從期刊雜志上選取的文章等,在查閱的過程中,學生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篩選、分析和重組,最大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眼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搜集整理的能力。
四、“五個課型”的實施
“五個課型”說的是閱讀課、寫作課、復習課、測試、專題探究。
1.閱讀是學生、教師、作者和文章之間的對話過程,重點是閱讀中所產生的情感共鳴,所以在設計中要重視前后內容的銜接和補充,處理好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為目的,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為學生搭建閱讀成果的展示平臺。學生獨立選擇自讀方式,強化積累字、詞、句,做好勾畫。
2.寫作是學生表達自我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內心世界的一種體現。盡量選擇半命題、自命題的模式,降低全命題寫作的出現次數,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寫自己能寫的,寫自己樂意寫的,寫學生有話可說的。降低寫作技法方面的要求,鼓勵學生一起參與到作文的點評中,多采用激勵性語言,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
3.復習是學生對之前知識的一種鞏固,所謂“溫故而知新”。復習課在實施過程中,根據教材的特點構建知識結構,可以嘗試編制圖表使知識集中化、條理化,將短暫的記憶化為長效記憶,將分散的知識點集中,便于學生復習。或者采用比較法進行復習,將易混淆的知識對比記憶,強化知識的使用范疇。
4.測試是對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果的檢驗,能夠使學生更加明確已掌握知識的范圍。而測試材料要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尤其是閱讀測試材料,要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正確導向,關注材料的內涵,促使學生對生活、世界的認識,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和世界觀。
5.專題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課堂,將社會、生活等與學習緊密聯系,要有一定的理論依據,考慮專題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從學生的實質水平出發,處理好難和易的關系,不要選擇難度過大的專題,否則易失去信心。
總結:新時期,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而初中語文“三四五”課堂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初中語文“三四五”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的素質教育,結合實際情況,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的,是一種富有較強生命力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一線教師要不斷進行總結探索,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多種問題,致力于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學生的全面進步,開創初中語文教學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孫曉敏. 初中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及其發展策略的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