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3 15:39: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學的基本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原則;教學;結合;科學
一、聲樂教學中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原則
科學性和藝術性是一個相統一的原則,體現了聲樂教學的基本特點和規律。因為,歌唱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科學涉及到技巧、方法、要求,藝術則是最后的藝術表現。俞子正教授在《聲樂教學論》一書中指出:“只有聲音沒有真實情感的表現是機械的,缺乏生命力的,也是沒有藝術感染力的,違背了聲樂藝術的本意。因此,在我們的聲樂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學生學對學習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的重視。聲樂教學的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傳授科學的歌唱方法和技能。如何能夠做到科學?聲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器官構造,講述發聲的基本原理??茖W、系統地進行聲樂訓練。二是聲樂教師要將科學的方式、方法運用到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生理條件、心理素質、音樂修養、文化修養)各有不同,這就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因素進行因材施教。選擇適合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因此,在聲樂理論和演唱技能的講授中,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生,教師范唱要嚴格、規范,遵循科學的訓練體系。對聲音的概念、定義的表述都要準確、縝密。三是歌唱訓練的科學性。歌唱的藝術表現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經過歌唱技能和藝術表現力的訓練、培養。因此,聲樂教學不是簡單的對聲音技術的訓練,我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讓學生產生對聲樂學習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激發學生創作能力;引導學生去了解、分析樂曲,啟發學生對音樂、對藝術的理解能力;運用技巧和創造力表現音樂形象和思想感情,達到技術與藝術的統一。
二、德、技、藝相結合的原則
聲樂是一門德、技、藝相結合的藝術,它通過歌唱者的聲音,通過強弱、高低等聲樂技巧使歌曲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傳授聲樂演唱的方法、技巧,還要傳授如何表達歌曲的思想性。教師一定要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是非的分辨能力,要有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良好的社會道德責任感。教學時在選擇曲目中,在異彩繽紛的作品中選擇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在對作品的講解教唱過程中,堅持把握德、技、藝相結合的原則并貫穿于整個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努力培養出符合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德藝兼備的聲樂教學與歌唱人才。總之,藝術與技術是一對不可分的孿生兄弟,應永遠同時存在于聲樂教學過程的始終。
三、因材施教和針對個性原則結合
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這更是聲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學生的嗓音條件等都是不確定的因素,針對個性的訓練是聲樂教學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們知道,藝術雖然有科學性,但在求同的同時更重視其個性。我們要注重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個性”是藝術的生命與靈魂。聲樂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聆聽和觀察來進行教學。也就是說,聲樂教師在面對各種各樣不同類型、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學生時,如同醫生看病“望聞問切”一樣,對不同“患者”開出不同的“處方”,要有對癥下藥的本領。“病”不同,“藥”也不同,教師需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因材施教。對于那些具有非常個性化(特殊嗓音)的學生,不僅要采用特殊的教學方法,而且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特長和提點,找到學生演唱的亮點。因此,因材施教就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聲樂教學并非講述性的課堂教學,而是集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于一身的有機整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解和認識聲樂藝術的客觀規律也是如此。聲樂教學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教與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要參與藝術實踐和舞臺實踐活動。因為學生最終的目標就是走向舞臺,對面觀眾。有舞臺經驗的歌者告訴我們,在面對眾多觀眾時的歌唱感覺和在課堂上的演唱是兩樣的,站在舞臺上需要良好的歌唱表演心理素質,其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是需要后天的培養,所以藝術實踐是聲樂教學的必要環節和重要內容,同時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與完善,是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生專業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在聲樂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經之路。因此,學生在藝術實踐當中熟悉觀眾,熟悉舞臺,這樣才能培養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提高演唱與藝術表現水平。聲樂教學中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融合的原則,做到“教學做”一體化。綜上所述,聲樂教學的基本原則是教學實踐中積累出來的規律性的原則,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作為聲樂教師要認真地學習和掌握,并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地體驗,以提高聲樂水平。
【注釋參考】
[1]俞子正.《聲樂教學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小學數學 解題教學 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212-01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突出解題教學的重要性,通過解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解題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沒有遵循解題教學的基本原則,問題來源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礎,學生不易理解;解題方法單一、思維不夠靈活;問題的呈現方式較為單調;對問題解決缺乏合理性的評價,這些都導致解題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本文從以下幾方面膚淺闡述小學數學解題教學應遵循些基本原則:
1 問題的來源應以生活化為基礎,讓學生易于感知
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他們的理解能力,問題設計的情境應取之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便于學生感知,易于理解。因此,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儲備,設計富有情趣和實際意義的問題背景,以學生的形象思維為主,讓他們更加容易理解與接受,這樣解決問題學生才感覺到有價值。但從蘇教版教材的編寫特點看,很多問題設計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既無相關的生活經驗或模型可供參照,對于一些具體的數學概念缺乏一定的實際經驗,這給他們的問題解決帶來很大困難。教學時,教師不妨進行適當的重組,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如教材選用“一輛汽車3小時行12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5小時行多少千米?”這道例題對于剛學習乘除法應用題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對速度、時間、路程以及三者之間關系還缺乏一定的理性認識,甚至對于實際生活中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更沒有充分的事實根據,只是理想狀態下的數學問題,學生不易感知。如果將例題適當改編為:“王老師買5支相同的鋼筆用去20元,若她要購買9支這樣的鋼筆,需要付多少元?”這樣運用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背景進行適當改編,這樣的數學問題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學生易于感知,更能理解。因而在解答這一問題時,他們則顯得更為得心應手。
2 問題設計的呈現方式應多樣化
要改變傳統的解決問題“純文字化”的表述模式,特別是對于中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文字表述的應用題,學生不易理解,更找不到其中蘊含的數量關系。因此,對于數學問題以怎么樣呈現方式展示出來,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比如可以結合填表、漫畫、情境圖、數據統計等形式展示出來,引導他們學會分析每一種不同的呈現形式的應用題,從不同角度分析蘊含的數量關系,培養他們問題解決的能力。如:利用平均數解決問題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測量一個星期的氣溫,并將之形成一張圖表展示出來,然后求出一個星期的平均氣溫;再如,蘇教版教材中運用大量的師生對話的形式,展示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這樣“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便于學生理解。
當然,教師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內容呈現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將“純文字化”的表達模式有機地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情景劇表演等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既直觀形象,又圖文并茂,生動有趣,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滿足各種不同層次多樣化的學生的需求。
3 突出問題解決的過程,提倡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化
對于數學問題解決時,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引導他們將自己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大聲說出來,并積極倡導解決方法的多樣化。對于數學解題教學時,教師決不能僅僅局限于問題解決本身,而是讓學生親自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方法,以形成策略,從而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但實踐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局限于“唯一”答案、“唯一”解題方法,相對“程式化”的數量關系等,對于學生“怎么想,如何做”更是置之不理,這些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師要適度地引入開放性解決問題,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將問題解決的過程展示出來,沖破傳統應用題解決思維的封閉性,給學生創設一個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升數學思維能力。例如教學過程中設計這樣一道例題:王麗服裝廠接到生產1200件襯衫的任務,前三天完成了40%,照這樣計算,完成任務還要多少天?通過一段時間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小組匯報總結了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1)1200×(1-40%)÷(1200×40%÷3);
(2)(1-40%)÷(40%÷3);
(3)3÷40%-3。
當然,這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是分不開的,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討論,給學生充分思維的空間。
總之,數學學科教學離不開問題解決,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是該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小學數學解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研究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注重“生活化”問題教學,把解決問題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把握問題解決的本質;突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性教學,讓學生領悟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法,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探究教學;基本原則;地理課堂
一、興趣性原則
地理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地理學習的最有效動力,就其內涵而言,地理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地理學習活動或地理事物現象的一種力求認識或趨近的傾向,這種趨向和一定的情感緊密相連[1]。日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比較穩定、持久的興趣,那么必然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習動機。
案例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某教師在“用觀測日影的方法,粗略測定學校所在地的經度”教學中,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出示如下案例: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五名北軍俘虜乘坐氣球,從南軍大本營里士滿出逃。途中遭遇風暴,被拋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神秘島。為了知道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這五名北軍俘虜中的工程師史密斯,在島上選了一片開闊而平整的地方插上一根桿子。當桿子的日影最短的一剎那,史密斯看了看手表,時間(西五區)剛剛17:01,于是便向他的同伴們宣布:神秘島的經度大約是西經150°。接著向學生提出實踐活動要求:上述案例提供了一個測量當地經度的方法,但具體做法需要同學們開動腦筋,自己去設計和實踐,希望經過大家的努力,能夠較準確地測量出我們學校所在的經度[2]。
案例1中,為激發學生課外觀測的興趣,教師通過創設實踐情境,提出一個測量當地經度的方法,同時指出這一方法的實際用途,使本來枯燥的地理課外觀測活動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含義,也由于教師向學生提出富有一定挑戰性的觀測要求而變得充滿趣味,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科學性原則
地理探究教學以理性認知為主要特征,具體操作中必須淡化對孤立的、瑣碎的地理事實的記憶要求,通過地理技能、地理思維的培養帶動地理知識的學習,突出對具有概括性、應用性、可遷移性的地理內容的教學。所以,地理探究教學應該遵循科學性原則,突出地理學科本身的科學性,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思維能力、地理科學思維品質及地理科學素養等。
案例2:“人類活動與溫室效應的關系”探究教學
某教師在進行“人類活動與溫室效應的關系”探究教學時,組織了如下三個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培養學生認識問題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
活動1: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溫室效應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影響利弊均有,請舉例說明其利弊。
弊: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危及沿海城市、港口;冰蓋斷裂,冰山解凍,威脅航行……
利:中高緯度氣候變暖,降水增加,適合農業發展;便于人類對亞寒帶地區的開發和利用……
活動2:《京都議定書》是世界各國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共同制定的重要文件,但美國最終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為什么?美國的這些觀點是否有說服力?
提供美國國會辯論中反對簽約的觀點:中世紀歐洲,波蘭可以種植葡萄,英格蘭不結冰,格陵蘭島一片蔥綠……氣候變暖是全球自然現象,無須干預……地球具有自我調節功能……
美國國會中贊成簽約的觀點:2萬年前的冰期,全球溫度比目前低4℃,按照目前氣溫變化速度,上升4℃只需100年……
活動3:提供世界氣象組織關于溫室效應問題認識的研究歷程,組織討論。
學生搜集證據和討論結果:對目前人類的居住地和已經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影響方面,全球變暖利小弊大,且利的方面存在相當的不可預知性;科學界對于溫室效應問題的認識尚未統一,尚不能有科學的結論;人類在溫室效應問題面前必須慎重!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開展全球合作是目前可采取的最好措施[3]。
案例2中,教師通過向學生提供具有思辨性質的課程資源和相關教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充滿了地理學習的思辨性,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較好體現了地理探究教學的科學性。
三、適度性原則
教師在設計探究教學問題時,不宜過易或過難,最好由易到難,依次遞進。適度的探究,既可調節學習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探究教學的實效性。
案例3:“地球的公轉”探究教學(片段)
某教師在進行“地球公轉運動”的教學時,為較好地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立體示意圖,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與四季變化,安排了如下探究學習活動(片段)。
課堂上,一個學生坐在前面的椅子上扮演太陽,并伸出單臂表示太陽直射光線。另一個學生扮演地球。
教師:如何表現地球上的赤道和回歸線?
學生:以他的腰帶作為赤道,再在他的胸部和臀部上用紅粉筆畫上南北回歸線。
教師:一切準備完畢,地球開始公轉(“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
學生:錯了,“地球”公轉的方向應該是逆時針。
教師:地球重新開始公轉(“地球”調整方向,重新轉一圈)。
學生:地球應該是歪著脖子圍繞太陽轉,否則太陽直射點總在赤道上。
學生:不是歪著脖子,而是歪著整個身子。
教師:這個意見很好,說明你們進行了仔細觀察(地球又重新轉一圈)。
學生:太陽直射點看不清楚。
教師:“地球”請慢點公轉,在二分二至點上停留一會兒,讓大家看看太陽直射什么位置。
……
學生:冬至和夏至及春分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看得比較清楚。秋分時地球背向我們,看不清楚。
教師:請大家上臺觀察。
學生:這回看清楚了,仍然直射赤道[4]。
“地球的公轉運動”是課堂教學中較難處理的內容。案例3中該教師的做法,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也促進了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而且該教師在設計探究學習活動時,對探究學習的適度性把握較好。首先,該教師正確估計了學生的學習潛力,探究問題比較接近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其次,探究問題目的明確,由易到難,依次遞進;第三,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進行適度指導,保證探究學習的順暢。
四、激勵性原則
激勵是一種教育手段,同樣是一種教育原則,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恰當地對學生的探究行為進行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是一種有效的促進劑,也是一種對內因施加催化作用以改變學生外在表現狀態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思想狀態以波動的、快速前進的方式發展。
案例4:“常見的天氣系統”教學片段
某教師在“常見的天氣系統”教學時,組織學生進行氣旋與反氣旋異同特征比較的探究。
教師:氣旋與反氣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能引起不同的天氣現象,這兩個概念具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
很多學生都舉了手,但也有幾個學生未舉手,于是教師便指定一個未舉手的學生起立回答問題。那位學生面露難色,紅著臉,聲音很低地說:“我說不好?!?/p>
教師走到他跟前平靜地說:“說不好沒關系,誰也不能保證站起來就能說好,大膽地說就行了?!痹诮處煹墓膭钕?,該生回答了問題。
“雖然沒有百分百地答對,但對知識的掌握也還不錯,以后繼續努力”,教師及時鼓勵了他。
過后教師又提問了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經過剛才的激勵,該生的回答明顯比之前有了自信。
“這次回答比上次有進步,能更詳細地闡述你的理解嗎?”
在教師又一次的激勵下,該生進行了令人較為滿意的回答。
“答得很好,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案例4中,對于信心不足的學生,教師沒有說“你很勇敢”、“你肯定行”之類的空話,而是非常體貼地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就行了”, 為學生搭了一個臺階、豎了一把梯子,激勵學生由膽怯變得自信。之后,對該生的回答又進行鼓勵。適時激勵是探究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到好處的激勵可以激活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夏志芳.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培英,馬賀山.普通高中地理課程分析與實施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何美瓏.新課程地理課堂[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關鍵詞:新課程;實施;化學教學;基本原則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1-0065-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6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它反映了教學的規律,是教師課堂教學的行為準則。在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實施中,部分教師過度地追求先進的教學手段,過多地追求時尚的教學模式,過分地追求所謂的高效課堂,無形中違反了化學教學的基本原則,違背了化學教學的基本規律,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施效果。有感于此,筆者參考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并結合高中化學教學的具體內容,將高中化學教學應當遵循的六條基本原則總結如下,供參考。
一、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觀察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或過程的清晰表象,達到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深奧為淺顯的教學目的。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實現教學的直觀性:教具直觀,即教師通過模型、圖片、實物等,形象地展示所學內容。例如,在學習乙烯的結構時,就可以讓學生觀察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以幫助學生理解乙烯分子中化學鍵的鍵角和∏鍵的不穩定性;多媒體直觀,即教師借助電視、電影、動畫等,將微觀或抽象的內容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比如,在學習可逆反應的概念時,即可借助動畫演示二氧化硫和氧氣反應生成三氧化硫的正反應,以及同時發生的三氧化硫分解的逆反應;實驗直觀,即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引導學生直接觀察物質的顏色、狀態、化學反應的現象等,得出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此外,教師也可以采用語言直觀進行教學,如手語教學的恰當應用。
二、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獨立思考,自覺地掌握知識與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古往今來,教育家都很重視啟發性教學。孔子在教學中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觀點;《學記》中則提出了“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思想,它們都是對啟發性教學很好的詮釋:即教師的作用重在引導、激勵、啟發和點燃。比如,在進行“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展示一定數量錯誤的離子方程式,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每個離子方程式的錯誤類型,最后由學生自己歸納出離子方程式常見的錯誤方式:①違背事實;②拆分錯誤;③量的錯誤;④守恒錯誤;⑤順序錯誤;⑥隱含錯誤。這樣,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自覺地掌握了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
三、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化學教學要按照化學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進行,使學生逐漸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而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秾W記》中“不陵節而施”的觀點,就是在談教學中的循序漸進原則。例如,高中化學中氧化還原理論的學習,就應該分階段逐步推進。在高一年級初學時,可以讓學生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即氧化劑與還原劑、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氧化性與還原性;然后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的表示,重點掌握用雙線橋和單線橋法表示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在高二年級學習時,安排學生重點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包括一般型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氧化還原型離子方程式的配平、缺項型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信息型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等;在高三年級的復習中,教師應帶領學生整合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表示、配平、規律、綜合計算、氧化性與還原性的比較方法、應用等。只有通過以上循序漸進式的教學安排,學生才能真正順利地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理論。
四、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出發,進行有差別及分層次的教學,使學生的個性得到長足的發展。比如,對于有化學天賦和特別愛好化學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建立化學課外興趣小組或化學競賽小組,以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而對于個別學習化學有困難的學生,則可以采取業余時間單獨輔導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和成績;此外,同一學校不同類型的班級,化學教師在教學中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講解不同的內容,恰當的取舍習題,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五、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采取靈活多變的復習方式,牢固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并轉化為長久記憶,最終升華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歷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知識的鞏固問題??鬃犹岢龅摹皩W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的論斷,就是對鞏固性原則的很好概括。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現鞏固性原則的途徑主要有:首先,通過形式多樣的復習進行鞏固。比如,單元復習、模塊復習、專題復習等;其次,通過及時的檢測進行鞏固,可以是課題檢測,也可以是專項檢測等;再次,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行復習。比如,學習沉淀溶解平衡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如表1的新舊知識整合,以實現對化學平衡知識的長久鞏固。
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關鍵詞】高中物理 新課標 教學 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26
新課改時代的產物新課標,是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嚴格遵守的教學綱領性文件。面對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我們的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仔細研讀新課標,在充分理解新課標的情況下把握高中物理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以便為我們的高中物理課的教學提供一個新的進步的階梯,也為我們的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提供條件。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近幾年來的高中物理課的教學經驗以及對新課標的理解談一下在高中物理課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首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把培養學生分析力、思辨力為基本的教學目標,并將這一目標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在所有的高中課程中,物理算是最為困難的一個科目。很多學生之所以選擇學文科,主要是因為文科沒有物理這頭“攔路虎”。當然,選擇理科的學生中很多學生的物理成績也是不甚理想的。因此,我們高中物理課的教師也很是為難。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就要首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思考問題的方法,引領學生的思維朝著開闊的視野發展。因為物理課程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要想學好物理,就要有那種思維的脈絡。只有掌握好了方法,學生才可以順利地學好它。眾所周知,物理這一學科的相關內容大都是英美等國的學者、科學家研究出來的理論和成果,他們的思維和中國人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故要想學好這門學科,學生首先要做的就是開拓自己的思維,將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學好,結合相關理論常識,把握其中的要點。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暢通無阻,物理也不再會是其高中生涯中的一大痛處了。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引導學生思維的發散和拓展,為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高中物理知識點與我們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之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為教師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實現最終的課堂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生活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物理這門學科的相關知識點很大一部分也是來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知識點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生活現象與教學知識點聯系起來,這樣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對知識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就可以很好地進行學習了。例如,在高中一年級的物理教學中,會涉及到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教授,這時教師就可以以生活中奔跑在馬路上的汽車為例進行講解,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進而過渡到對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的相應概念。由于學生對這一生活現象相當熟悉,因此,他們可以順利進入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進而有效地把握課堂教學的知識點。還有在講解重力這一知識點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的真實場景,相信學生可以迅速地把握并運用好這一知識點解決相關的習題。類似的知識點還有很多,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緊密聯系,為豐富我們的物理教學課堂、充實學生的見聞、活躍整個課堂教學和學習氣氛奠定基礎。這樣進行教學,學生也會有強烈的興趣和熱情,教師的物理教學質量也會取得一個飛躍的進步。
然后,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引導學生恰當選擇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也可以指導學生將多種學習方法緊密結合,以順利開展整個教學活動,也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在此過程中只是一個配角,很難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新課標打破了這一傳統觀念,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師的教學,也活躍學生的思維。在新課標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合作學習的方法以及探究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這些學習方法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也可以充分地采用和實施,相信學生面對這一新的學習方法,肯定會積極響應,課堂教學也會變得異常活躍。高中物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實驗驗證的方法來獲得最終的理論常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探討,進而把握得來的理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要給予指導和幫助。對于相對簡單的物理知識,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自學,然后通過課堂小測驗的形式對他們進行檢驗,相信他們可以很好地掌握知識,也能夠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小測驗,這樣學生也可以在物理的學習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對其今后的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
最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理解為主,將教師的講解放在次要的位置,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也是我們新課標中的一大特色。
新課標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在教學中起著主導的地位。這就強調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現象,也相應地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次序。很多教師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教師的教學之上,而忽視了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真正學習的能力。新課標就解決了這一突出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多地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了顯要的位置。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一改往日的做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點播。這樣,就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生也可以很好地把握所學知識點。而且對于這些知識點,由于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分析理解得來的,因此,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可以充分地理解和運用,這也就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課改理念的指導,課堂教學要把握好以下四個原則
1、在教學理念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我們雖然不可能把每一節課都上得很精彩,但是我們可以把“講堂”變成“學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對有必要討論的問題,給學生留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有效訓練。教學中注意做到兩點:一要給學生留足自學的時間;二要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
2、在教學內容上,體現任務明確、重點突出的原則
根據教材的系統性、單元的教學重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每堂課學生的學習目標,圍繞教學重點,確立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突出學生課堂展示的過程,想方設法突破知識難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在教學方法上,體現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原則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評價獲得的知識和思想,不一定是速效完美的,但是學生參與了探討,才能更感受知識獲取的喜悅和團隊的力量,甚至受益終身,這是最高層次的教學效果。
4、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原則
要讓學生學得有效,教師的教是主導,一部戲演得怎樣,要看導演的能力如何,因此教師更要嚴格要求自己,教師要做到: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教學情境的有效導入、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課堂觀察的積極有效、課堂掌控的原則與靈活、教師教學語言(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的藝術、通過反思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問題及注意事項
1、雖然有理念和指??思想,但每個教師進行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程度不同,教學時間和經驗都很有限,每個學校的學生有不同的學情,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和困惑,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和總結的摸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班級管理辦法,才能有效開展課堂教學,下面這些問題,是大多數老師在課堂上會遇到的問題。
(1)探究討論時經常是小組內一位同學唱“獨角戲”,其他同學當陪襯,不知如何參與,或是動不起來,也發揮不了作用,該如何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2)一開始討論后,學生七嘴八舌地說,但說的什么不甚了解,甚至常乘機開小差,亂成“一鍋粥”,教師半天收不回來,怎樣能養成按需自覺討論的良好習慣?(3)學生在黑板上展示時,既興奮又混亂,怎樣才能防止學生浪費時間,且使得小組分工有效?(4)小組長自己學還可以,不知如何帶領其他同學學習,不會合理組織小組分工合作,即便定了小組規矩,可也是執行不到位。那么,如何提高小組長的管理和組織能力?(5)學生講評時,有的講得頭頭是道,抓住了要領,有的條理不清,住不住重難點,反而浪費時間,學生講解時要注意哪些方面會更有效?(6)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何體現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課堂上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是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管理不到位的一種體現,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課堂討論時、展示時、講評時,這三個方面的培訓和管理做到及時到位,那么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師要注意以下細節。
(1)小組討論環節要注意。①要想讓課堂討論時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首先要花時間告訴學生對于預習的內容應如何學習、記憶、理解,掌握自學策略。第二天,老師再根據前一天導學案或預習作業的反饋情況,確定當堂討論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討論要點”,讓學生知道重點要討論什么內容,然后將任務均衡地分配到小組,做到有的放矢。②討論時小組內一定要做好分工,在充分獨立思考后,水平相同的組員首先互相交流,即先“對學”,這樣可以盡可能的節約時間,提高效率。③兩個人討論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數學組長要及時組織全組進行交流討論,即“群學”。為了保證交流的效果和紀律,老師平時要經常召開數學組長會議,聽取各個數學組長匯報課堂討論的組織情況,在數學組長的交流中,找出組員討論的好辦法。如:小組六人一組的,可以組成1帶6,2帶5,3帶4,這樣的幫助學習方式。④課堂討論時,數學組長要記錄好組員發言、紀律等表現情況。初期老師可以每節課下課以后,召集數學組長反饋當堂討論、訂正、記錄筆記、有無開小差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交由組里討論解決,以免形成不良習慣。⑤為避免討論成為個別同學的“獨角戲”,討論可以采用組內輪流發言的方法,統計每個同學的發言數量和質量來促進組員的討論,形成良好的參與討論的習慣。⑥討論結束后,數學組長要組織組員有序地進行以下活動:用雙色筆來訂正導學案或預習作業,記錄知識要點;在充分的獨立思考后,仔細觀察黑板上其他同學的展示步驟,了解其解題思路,查看是否有錯誤,并做好質疑準備;學有余力的小組可組織練習,例如課本和練習冊上的題目等有價值的練習。
(2)在黑板上展示環節要注意。①展示要在小組進行適當的討論后,具體要幾分鐘,教師可根據巡視全班討論情況而定,再安排展示小組及展示內容。②小組展示時要求:數學組長可根據展示的內容,安排本小組是個人展示,還是多人合作展示,以課堂效率為主;展示時除了看題目外,解答過程要求脫稿,讓學生上黑板現場演練,這樣可以鍛煉學生分析題目,找準主要信息,提高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會運用彩色筆及學習工具展示。如:白色書寫過程,紅色標注重點、易錯點、知識點,并運用形象教具等幫助理解;要注意展示版面的合理布局,書寫字體大小適中,標注要簡練,圖形要規范醒目;為了避免總是個別學生展示,可由數學組長根據題目安排小組組員輪流上臺展示,當然遇到比較難的題目,可以靈活安排、調換。小組內要對展示的組員進行指導策劃,幫助組員吃透問題,并達到最優化展示效果,并優先鼓勵“后進生”進行展示。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基本原則 創新策略
小學既是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鞏固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的興趣,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進一步創新提供借鑒。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1.堅持與時俱進的教學原則?,F代社會的發展狀況瞬息萬變,教師的教學思想也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適時地作出調整,堅持與時俱進的教學原則,不斷吸收先進的教學手段,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的先進教學方式,為學生的課堂學習營造生動的情境氛圍,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愉悅,在良好的情境氛圍中加強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增強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不斷得到提高。
2.堅持教學方式多樣化的原則。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大都非常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忽視了對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只會學習死知識,而無法將學到的語文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當中,這樣的語文教學方法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豐富語文教學的課堂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和強大魅力,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水平。
3.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將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絕對的權威,使學生的管理者,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能力的發揮,對于學生的個性成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現代教育應該積極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指導學生掌握正確學習語文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充分體現創新教育的價值,鼓勵學生自主性的學習,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改進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策略
1.積極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秉承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及時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方法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例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給了學生課堂參與發言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發揮了主體地位。教師布置學習任務,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讓大家進行討論學習,這是區別于學生個體學習的集體學習方式。
2.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逐漸被應用到了現實的教學過程當中,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引進多媒體的教學技術,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原來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還能使學生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元素相融合,使語文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效地改善了語文教學的環境,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3.采用提問式與鼓勵式教學方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提問式的教學策略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重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合理地設置問題,使所提出的問題符合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提問,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并且對教師講解的知識能夠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理解。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學生都渴望得到別人特別是老師的尊重和欣賞。賞識與鼓勵能讓學生信心百倍,導致成功,而抱怨往往會讓學生自暴自棄,導致失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抱怨。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和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的具體特點,激發其創新興趣,發散其創新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 從而更加有效開展創新教學。素質教育背景下對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策略進行創新,不僅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有積極影響,而且對于小學老師提高語文教學策略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創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積累了豐富經驗,但仍有些問題學要提出與解決。本文旨在研究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的進一步創新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房貞政.更新教育觀念 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N].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