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2 15:56: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 課堂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inciples
Methodology of Vocational College
HE Heng
(Ya'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an, Sichuan 625000)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ar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self-confident culture bridgehead system, however,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er confid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osition significantly weakened theory class,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such as the infrastructure is weak curriculum, course content duplication, faculty shortage,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pace with enrollment, teaching workload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there is no time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o time for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theory and social practice significantly out of lin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震動。部分高職院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管理不到位,加之高職大學生學習基礎差,功利性強,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部分學生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更加艱巨復雜,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工作更是任重而道遠,思想政治教育進入課堂教學或課堂教學節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方法是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順利開展的需要,是培育“四有”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實事求是原則方法
實事求是原則方法是指在課堂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始終堅持以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指導,做到主觀符合客觀,認識和實踐相統一。實事求是原則方法要求講實際,辦實事,有求實精神,反對主觀主義,杜絕教條主義,避免形式主義,去提高課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把這一原則始終貫穿于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和一切方法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要遵循高職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實際,實事求是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的實際,就是指學生的知識、思想和個性心理發展特點。認清學生的實際,是尋找教學規律和方法的依據。①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要根據高職大學生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抓住切入點、找準結合點,厘清事實,澄清價值導向,把理論實際知識講透、講懂,主動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積極推進理論創新,解決解答高職大學生關注的社會實際問題,引導他們作出自己的判斷,實現師生間心心相印。課堂思想政治教育援引材料要廣泛,要實際、要緊扣高職大學生身心特點和社會熱點,這樣才能引起他們心理的共鳴和近體效應。
課堂教學還要通過舉例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用事實說話的功能,克服照本宣科地講解現象,舉例必須尊重客觀事實,要有科學依據.做到科學可靠、真實準確,還要有啟發性和趣味性,選材要力求具體、生動、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才能激發高職大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愛學樂學好學。舉例也要有針對性和時代性,應做到新穎、富有朝氣,必須是新信息、新知識、新材料和“熱點”問題的例證。教學實踐經驗表明越是緊密聯系高職大學生活的例證內容越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2 民主平等原則方法
民主平等原則方法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師生要平等相待,尊重高職大學生的人格和民利,創造條件讓高職大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然后集中他們的正確意見,對正確的訴求加以采納,對合理的要求予以滿足,同時針對高職大學生們的思想實際,按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要求加以正確的引導。堅持民主平等的原則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理論教師主導作用與高職大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在教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時,盡可能運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師生角色互換,讓高職大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主動學習思考、自我評價分析,融入到所創設的教育情境中。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要協助分析解決所遇問題,這樣不僅能調動高職大學生們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而且還有利于鍛煉高職大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當眾表達的勇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創造民主性的工作方法,又要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②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要求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在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這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能使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和高職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能得以充分發揮。
課堂民主平等原則方法還體現在師生雙向活動。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向高職大學生傳授基本理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方法、學習能力等的同時,促使他們通過本身的心理活動接受其傳授的思想、觀點、知識、方法和能力等。如果高職大學生失去了積極性,那他們就變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引進和使用材料應考慮高職大學生的接受程度;可以在教學中采取多種形式對材料進行分析,可以課內分組討論,還可以課外繼續商量,從而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活力與效益。
3 滲透融合原則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要求各種教育力量協調配合,高職院校教育途徑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團活動教育、專業滲透教育、校園文化熏陶和教書管理服務育人。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相對獨立性,其本質未發生明顯變化,但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滲透,相互包容,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融合各種教育方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對高職生的思想、行為、情趣、能力、知識等產生綜合作用,發揮綜合效應。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環節中自覺滲透德育內容,在愛國教育中滲透自然美,在品德教育中滲透人格美,在人生價值教育中滲透社會美,引領高職大學生全面發展,培育他們的崇高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精神和為人民服務意識。課堂教學滲透融合學校各項管理工作有助于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強化高職大學生道德行為規范教育,提高他們思想政治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發展。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職大學生以身作則,熱愛本職工作,明白良好的職業道德、言行舉止和熱情優質服務是他們努力的方向,通過滲透融入工作服務理念,使他們真正體會到學校對他們健康成長的關心,切實感受到他們在良好的育人氛圍和育人環境中全面發展。
4 激勵感染原則方法
激勵感染原則方法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理論課堂教學中以高職大學生的客觀需要和主觀動機為根據的,在無意識和不自覺的情況下,使學生受到一定感染感化、或環境熏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質,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愛因斯坦曾表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強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雹奂罡腥驹瓌t方法具有形象、生動、自然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感彩。它強調運用感情力量,寓理于情,對教育內容保持親和的積極的和興奮的情緒,不覺得有外界力量強迫,使高職大學生保持信息接受系統的開放狀態,在情感感染中不知不覺地比,潛移默化地接受某種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經驗告訴我們,學生無時無刻不在留意教師的每一句話和他們的行為舉止,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就是高職大學生活生生的榜樣。
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要常通過語言激勵感染方式對高職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信息傳播過程中,語言作為信息源的載體,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可以采用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名人案例通過富有激情的語言去激勵感染高職大學生,對他們思想行為進行評價時,語言應該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程內容而異,因發生情況而異。好的評價源于認真地聽取學生發言,發現思考新意,真誠鼓勵性評價使被評價的高職大學生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達到師生的心理和諧,使他們都更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真正課堂語言評價魅力還體現在對學生正確的回答、良好的表現及時予以表揚鼓勵,不要吝嗇鼓勵,要錘煉自身的語言,努力使自己的評價語言豐富、生動,富有情感、智慧,給學生新鮮感,以美的享受,從而把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到最佳,激發全體高職大學生的靈感和無窮的學習動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巧用行為示范來對高職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獲得的信息量,大部分來自行為方式。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一些體態語言往往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課堂上多用信賴、鼓勵和贊揚目光注視學生,與其心靈溝通使其受到教育、啟發、激勵和心領神會。課堂上保持微笑也能釀造輕松愉快的氣氛,易激發高職大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和熱愛學習的興趣,也是對他們的一種贊許和鼓勵。手勢、鼓掌,豎大拇指等有效的體態動作可以增加傳播信息力度,增強活動效果,給課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可以讓高職大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認可的幸福。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言行舉止就像一支無形的筆在學生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痕跡,塑造著學生的靈魂。一個道德高尚、治學嚴謹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所給予學生的絕不僅僅是知識,他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影響一定是最為廣泛、深刻和持久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其主導作用的核心就是自身人格魅力在課堂上的展示。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要有自身道德、心理和審美等高尚人格,要有寬容、真誠和樂觀的優良品格,要有尊重、信任和關心高職大學生的良好品質,要有廣博的心理學、倫理學、法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還要有對高職大學生的高度責任感、堅強意志和不斷創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注釋
① 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8.
一、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方法的含義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對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所采用的經驗性的語言活動。例如通過課堂中的討論活動、提問以及師生間的談話等,這一類型的對話活動受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指導。在傳統的單向灌輸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話只能達到傳遞知識的目的,而缺乏雙主體之間的互動與民主平等的精神,更沒有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真諦。而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方法則是在一種雙方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精神流和溝通,這里的“對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情景中,建立起來的民主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一種關于生命和成長為主題的共享精神、知識、情感、意義和價值的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話方法能使性格各異、擁有不同思想、不同需要的主體雙方在相遇過程中互相理解和共同創造,不是單一的訴說自己的思想而是相互汲取對方的知識和智慧,從而使@些互相獨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差異性和獨特性的基礎上達到一種有機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方法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的交流和對話,期待達到的是一種所有人都從中受益,實現雙贏的結果。
總的來說,對話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之間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以社會多元的文化價值觀與思想政治道德為基礎,以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為媒介而進行的語言、思想、精神等方面的雙向交流,使主體雙方相互溝通與相互理解,從而達到提升個人的生命質量和個人價值,構建完滿的精神世界的目的的方法的總和。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方法的特點
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方法區別于傳統的獨白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單向、灌輸的方式與特點,其主要特點如下。
(一)民主平等性
思想政治教育對話的雙方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人是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思想政治教育對話也是民主和自由的,它需要自由的交流和展開。沒有民主與自由的對話,思想政治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就不可能呈現出真實的思想、情感、態度、需求、經驗,也不能達到雙方獨立意志的自由表達和相互尊重?!白杂刹粌H在于實現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別人的意志。自由還在于不使別人的意志屈服于我們的意志?!彼枷胝谓逃龑υ挿椒ㄗ鹬厝烁衿降?,保羅?弗萊雷指出:“一般說來,對話指一種平等的交談以達到兩種視界的交融。沒有平等,就成了教訓和被教訓、灌輸和被灌輸,就好像水遇到了油,談不到對話和交流,也撞不出美麗的火花?!眰鹘y的單向灌輸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在教育活動中自然而然的將教育者擺在主導位置,是最主動的教育資源掌握者,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對話的發起者主要為教育者,對話關系的維持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質。而對話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教育者主導的一邊倒的思想模式,將教育雙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還原對話本身的面貌。
(二)雙向互動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主客二元對立的思想為基礎,局限在“主體―客體”的模式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方法強調的是“主體―主體”的模式。馬丁?布伯在其“我―你”、“我―它”的關系中就說明了“我―你”間的關系是主體與主體間的平等關系,而“我―它”間的關系是一種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對象性關系。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一種主體間的“我―你”關系。在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話中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都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因此它是一種雙主體性且強調雙向互動的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方法中的對話是雙向或多向交流,不是教育者一方的對話,而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它倡導的是雙方自由意志的表達和對等的交流機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對話的過程中實現的是多維的和多重視界的溝通和理解,雙方不僅僅是停留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也不存在一方想征服另一方的情況,而是雙方受到彼此影響以克服各自思想和認識上的偏見和不足,產生出新的視界,從而達到進一步探索真理的目的。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學科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諸多成果,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原理體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很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很多方面有待擴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建設,有助于提高學科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學的結合更加密切,有必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支持,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一、從人的心理、意識、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講授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的科學性
人的心理、意識、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識的基礎,思想意識是心理的高級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發端,是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動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條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中,心理、思想和行為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為的順序,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發展的。
所以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識,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當中,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這樣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學的基礎之上。從人的心理、意識、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要性講授教學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教學邏輯。
二、從方法論角度,論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能夠轉變我們研究的角度,即從教育者向對象轉變,從靜態到動態轉變,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建設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也必然要從方法論的角度來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從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出發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對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社會日益多元化,人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得到增強的現代社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需要加強對教育對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關注教育對象的心理需求。對對象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和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研究成果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要性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手段。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結合為思想政治教育擴寬了研究視角,通過對對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規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對象的心理需要,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從時代的發展變化出發,論證思想政治教育學借鑒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僅為政治服務,更向培養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進入十三五規劃時期,社會各項改革全面深化,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加上互聯網帶來的各種沖擊,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提升黨的宣傳輿論力度,占領思想意識形態的陣地,就必須關注人本身的需求,關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真正解決教育對象的各種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素質,促進教育對象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道德甄別能力,增強他們在各種價值觀紛呈的社會環境中適應社會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滿足教育對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要性教學可以從人的心理、意識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聯系的視角著手,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方法論角度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證。時代的發展,很多科學研究也取得了諸多成果,發展了新的理論。在心理學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積極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借鑒這些新的理論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發展。在將來,隨著以人為本思想的深入、學科建設的需要、實踐的需要,心理學的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和內容這四個方面,論述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努力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科學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問題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3)-02-0017-01
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會、家庭等多方面教育主體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既豐富和完善了一部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根據社會的進步與時俱進地開創了許多新方法,但從實踐層面總結來看,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
一、從教育者主觀方面看
1. 重理論灌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理論宣教中的灌輸作用不容置疑,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太注重灌輸教育也存在許多不足,產生一些弊端。一是理論宣教的內容存在理論與社會現實、理論與學生生活實際脫節,使一些學生產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喊口號的感覺,對現有的政治理論不感興趣,甚至存在厭惡情緒。二是理論宣教形式相對單調,忽視了其他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動對象,忽視了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主體的一面。
2. 重言傳、輕身教
“身教示范”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應是既重言傳又重身教的榜樣示范。但是,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卻只重“言傳”,而忽視了“身教”,課上課下、工作里外出現言行不一者比比皆是。另外,隨著我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生活領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延伸到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或多或少地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以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從根本上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揮。
3. 重傳統輕現代和重現代輕傳統現象并存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理應成為一股合力,各自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共同應對和解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然而,事實上,在具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卻存在著兩種極端的傾向,一是,慣用傳統方法,對現代方法利用不充分,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單一化、空對空、說教式的模式,嚴重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二是,現代方法被過度應用,使傳統方法的主導地位日益受到排擠。
二、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施層面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研究和發展是為其在實踐中正確應用而服務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在于落實到實施過程中,并發揮了較好的實際效果,能夠做到拿之即用,用之有效。因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客觀實施效果應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所在。但從各高校的實際層面來看,一些新方法、新舉措、新主張在實施層面上還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施中缺乏可操作的規范和指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中有著居于不同層次且差異顯著的具體方法,能夠透徹理解和把握這些方法體系,并熟練掌握每一種具體方法在實施過程中的必要條件、應用范圍和注意事項,是方法實施的基本前提。由于實施層面的這些限制,使得許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為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概念或假設,而不是現實可行的實施舉措。
三、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的結構和內容方面看
從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情況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已形成了自身完備的理論基礎和體系框架,但在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方面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是重視方法論的研究,只從宏觀上關注理論基礎和方法的體系化、全面化建設,對具體方法研究不夠,對各類各種方法在方法體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缺乏必要的厘清,特別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及實施要求亟待確認;另一種是重視具體方法的研究,卻缺乏理論概括和深入,而且很多研究或是經驗的總結不具備普遍適用性,或是涉列面過窄不夠全面等等??傊壳安]有形成一個可以適用于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
總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和理解思想教育方法存在的以上問題和不足,認真查找原因,逐步加以完善,并努力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學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張福記.李紀巖主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 艾紅梅.《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施看方法研究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J].《現代教育科學》.2010,(3).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德教
1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所謂傳統文化,也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起來并且滲透于民族整體意識和行為之中,世世代代傳遞、流動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經過千百年封建社會積淀起來的長期流傳的觀念形態的文化。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之外,還包括歷史、文物、書法、服飾、陵墓、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
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文化發展、積累和傳遞的方式和工具。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活的生命?!皞鹘y并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2]”。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維形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傳統文化一方面通過歷史繼續發展、積累和傳遞。同時,另一方面又用潛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繼承和發展。而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并且,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以及人們所達到的思想政治素質,成為該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前進和發展,他們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把該社會的文化含量推向新的水平。那么從長遠的歷史階段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目標、內容和環境。任何文化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我們這里論述的中國傳統文化特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是經過中華民族長期實踐和思想家們概括提煉的,指導著中國人民的生活行為,并推動社會發展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它們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華。這些積極因素成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達到的結果,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這些積極因素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例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中都有很多傳統文化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也要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凡是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并對其發生影響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內容。其中,文化環境是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起決定性影響的宏觀環境之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環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同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以及人們所達到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必將把傳統文化的發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又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創造條件,離開了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失去一定的載體即特定的支撐。
2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及其規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邏輯到方法論,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富有道德傳統的中華民族在其數千年的歷史實踐中,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超越局限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超越局限的關于如何推進道德理論教化的理論思維成果。如果說對前者的繼承,有益于我們增強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民族特色、認同感、豐厚感與感染力的話,那么,對后者的繼承,則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歷史經驗的自覺借鑒,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性。
2.1從教育對象的特性中求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正確認識教育對象是制定教育目標的依據、是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是增強教育效果的前提條件。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也注意從教育對象的特性中來探求德教的方法。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教化的施行應遵循相應的規則、運用相應方法,并且從不同的視角提出德教方法確立的基本的方法論,如效仿法、神啟論、比附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這些方法論的掩蓋下,更為實質的則是基于對教化對象的深刻分析和全面認識從而確立德教方法的方法論。如荀子強調教化“必由其道”,做到“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3];董仲舒強調教化對象“知其氣”、“知其聲”、“知其行”、“知其物”,才能“言雖約,說必布”、“事雖小,功必大”[4];張載強調“知其人”,才能“教人使人德[5]”等等,都明確地表露出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掌握教化對象的特性與德教方法的確立之間基本關系的深刻認識。2.2從遞替相關的多個層次分設德教的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之一是教育要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之間保持適度張力,中國古代德教目標的設置體現了這一規律。在中國傳統德教理論中,作為最高的德教目標出現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但中國思想家們在強調“圣人”這一最高理想人士對于德教過程的目標意義的同時,始終沒有將其設置為整個德教過程中的唯一的目標,而是在“涂之人百姓”與“圣人”之間設置了種種相互關聯而又前后繼替的目標人格。如孟子將這一相互關聯前后繼替的目標人格設置為“善——信——美——大——圣——神”:“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澤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盵6]此外,中國傳統德教理論中大量的“士”、“君子”、“賢人”、“成人”、“大人”、“大丈夫”之論,其實也是對個體德化過程中不同階段所應實現的目標人格的不同表述。
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理想人格的不同表述,實質上是從多個層次為教化對象確立了一個前后繼替、緊密關聯的德化的目的鏈,前者為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推進。因此,中國傳統德教的目的理論,表現出理想性與現實性、終極性與階段性的高度統一,從而使得德教目的給個體接受教化的行為、個體進德的行為以巨大的牽引力和感召力。
2.3從整體系統的視角觀照德教的運作
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貫思想,就是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的整體主義思想。所謂整體,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主要指的是整個社會、民族和國家。受這種中國傳統整體性思維的影響,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較少從局部的、靜態的、孤立的層面看待德教的動態運作,而總是從整體的高度,從德教活動的實際推進方法、從德教內部各部分的相關互動、從德教與相關系統的互動之中來觀照整個德教活動。
中國古代思想家從歷時的過程性和共時的展開性兩個視角出發,對德教活動進行觀照,得到了很多成果。如從歷時的過程性出發,朱熹得出了對教化的階段性與連續性及各階段的不同特性的認識:“古之教者,有小學,有大學,其道則一而已。小學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學是發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講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古人由小學而進于大學,其于灑掃、應對、進退之間,持守堅定,涵養純熟,固已久矣。大學之序,特因小學已成之功”[7]等等;從共時的展開性出發,在教化與環境方面,古代思想家強調環境習染對個體德性發展的影響,并由此主張“擇友”,“以友輔仁”,“擇處”,“擇不處仁,焉得知”。在觀照德教運作的過程中運用整體的、系統的方法,使得中國古代思想家在許多方面都深刻地揭示了德教的社會性及其運行的社會條件,揭示了德教運作的內在機理。這種觀照德教運作的方法,使得中國傳統德教理論具有了濃厚的辯證色彩、系統色彩。
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繼承和創新的過程。它除了要受到社會存在的影響以外,更有賴于對自身發展經驗和傳統的揚棄。因此,我們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吸納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以便拓展和豐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關鍵詞:美學思想政治教育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學者鑒于美學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研究文獻比較少,西方各國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學科研究主要是通過道德、倫理、美育等研究來體現,對美的關注體現在人性美、道德美。美國學者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理論[1],促進了道德發展的階段,揭示了道德觀念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影響著道德教育。柯爾伯格主張,盡管社會文化背景有所差異,但我們的底線道德發展歷程和階段總體是趨同的和一致的。這些階段構成了較為固定的順利,并長久發展下去。英國道德教育學家麥克菲爾的德育課程是以道德情感為主要線索的。他認為有道德的人該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道德主要靠發自內心的相互體會與理解,而不單單僅靠講授,德育要致力于“教學生如何關心他人”。除此之外,威爾遜的新道德學習道德哲學,庫姆斯的關于價值探析的分析理論,鮑勒諾夫曾經提出的樸素道德理論等,梳理的評價理論和保拉洛夫的道德理論研究了行為科學,考察了人格的發展路徑,并注重對人的美的研究。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厘清建立了邏輯。辛普森(Simpson)將其放在“杜威的藝術與教學”之前:杜威認為的“老師是藝術家”,反映了教學方式和方法的的藝術性功能和我們的環境適應力緊密相連。這個觀點涵蓋了以下幾個關于道德的思考:教師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和改善社會活動中作為藝術家。西方的教育美學研究領域關系到教學方法的美學意味、教學內容的審美性改造、關于審美教育的教學理論方面,研究的宗旨都是實現教育價值最大化實現。[2]相關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領域:首先,重視“隱性”教育,同時配合“顯性”教育,教育中“教育”和“延遲”的結合不會產生強迫感,從而造成思想意識形態上出現障礙。其次,應重視個性化學習,并著重培養合格人員的學術水平。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特別關注人類自治,個人主義和個性的觀念,充分體現了上述教育理想。三是在西方國家,學校思想意識形態教育重視廣泛的參與性,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試圖用所謂“普世價值”來宣揚資產階級意識的合法性。
二、國內研究現狀
自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來,國內研究從美學的角度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領域,并且還建立了意識形態和政策研究的細分。早期代表學者主要有王宰林、雷才明、陸道廉、袁芳仁、錢立火、梅廣才、檀傳寶等。陸道廉認為,美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美育建設可以有效促進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王宰林認為,美育除了增強大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還有自身的特殊功能,是德育、智育、體育不能取代的。[4]袁方仁等人認為,審美教育是大學生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5]因此,我們應該按照美的規律和邏輯去塑造人。從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出發,用美學理論,用審美的觀點和原則,審美的方法來幫助大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需要堅持創新的美學思維模式:樹立學生的審美觀;教育者和受教者建立和諧統一的審美關系。自2000年以來,知識界開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并開始從多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美學視角多角度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這段期間主要的學者包括了陳章、郭長偉、丁兆罡、周芳、魏曉文、程衛國等。丁兆罡認為促進學生個體成長和全面發展,需要凈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環境,創造和諧友善的外部條件至關重要。[6]郭長偉則主張,美育可以提高人們審美的能力和水平,借助鑒賞實踐,整體審美的品味和層次可以獲得全方位提高。[7]他把崇高和優美作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趣的目標。陳章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極具人文色彩的教育活動。具有豐富的美學含義。[8]從美學視角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實踐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習的影響和效率。
關鍵詞:柏拉圖;《理想國》;“洞穴比喻”;思想政治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9)05-0056-05
《理想國》對話是眾多學科研究的共同經典,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研究維度。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為探討正義精心謀劃了一個理想城邦,并為培養城邦中的理想公民和哲學王建構了一套系統的教育規劃方案。第四卷中柏拉圖特別指出當政者只需要做好“教育和培養”[1]140一件大事就行了,可見《理想國》的教育目標是指向執政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務于政治,這種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特征,實質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2]。而第七卷中提出的經典的“洞穴比喻”,既是從整體上把握柏拉圖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線索,又是反觀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重要參照。
設想有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它通過一條長而斜的通道與外界相連,有一些囚徒從小就生活在洞穴里不見天日。他們的頭頸和腿腳都被鐵鏈束縛不能轉頭,只能固定一個姿勢看著洞穴的后壁。他們身后點燃著火把,在火與囚徒之間有一堵矮墻,墻后面有人舉著木偶,做各種動作,并不時交談。囚徒們終其一生只能看到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并自然認為影子就是真實的事物。不過有一天,一個人被解除了束縛并被強拉出洞穴,他的眼睛一下從幽暗到陽光,感到非常痛苦。起初他只能看到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到陽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陽自身。每一次轉向光,他都會眼睛痛,恨不得返回到從前的狀態。可一旦習慣于新的明亮世界,他便會為自己脫離以前的黑暗愚昧而慶幸,并為仍然生活在洞穴的同伴感到遺憾。這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它是柏拉圖一系列理論的精華和總結,深度挖掘和分析該學說,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提供學科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支撐。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論原理反思
格勞孔說那是“一個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1]275,蘇格拉底說“不,他們是一些和我們一樣的人”[1]275,喻示沒有確立正確價值觀的人都是被囚禁在洞穴中的囚徒,他們沉湎于感性世界,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卻還自得其樂?,F實生活中,那些沒有確立正確價值觀的人總是以為自己已經認識了真理并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甚至認為在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已經清楚地知道真實世界??蓪嶋H上,“洞穴比喻”描述的情況從古至今未有改變,我們只是生活在不同時代,被囚禁的方式相應有所不同而已。這洞穴就是感覺經驗世界中籠罩和局限我們思維和認知模式的傳統觀念,這洞壁仿佛就是那些模糊受眾視線的各種錯誤思潮和價值觀,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些錯誤思潮的影響,并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們通過這些錯誤思潮所了解的,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虛幻的影子。因為錯誤思潮是對社會的歪曲反映和錯誤描繪,是通過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現實世界的真實做出了各種不同程度的折射。因此,在各種錯誤思潮的干擾下,現代社會中一些人仍處在各色各樣的“洞穴”之中,久而久之,他們被人云亦云的各種觀念干擾,連思維方式也被左右,很少反思自己倫理道德標準的有效性和有限性,都認為自己持有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在這一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學需要挺身而出并有所作為,進而實現由洞壁表“象”到洞外真“相”的華麗轉身。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之學”,思想政治教育是該學科的中心概念,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學本身并不提供某種價值觀內容,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象”加以反思,形成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是走出黑暗洞穴、認清可見世界是何以可能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人們從日常觀念的洞穴中拉出來,幫助人們認清自己是傳統的或流行的價值觀念的囚徒這一事實,幫助人們解脫精神枷鎖,反思自己的生活,反省自己的價值系統,并改進自己的生活方式[3]。這關乎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切身利益,它帶領人們脫離被事物假“象”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真“相”的人類知識處境,超越人類認識的嚴峻困境;通過“批判與改造其‘現實生活’,從而超越‘人與自然’和‘人與人對抗性’關系的生產和社會形態所具有的矛盾和困境,追求‘人的解放與自由’,實現以幸福生活為根本的價值旨歸”[4]?!独硐雵返谝痪砭吞岢隽巳藗儗τ谡x的論證不是普通的題目,而是關乎我們應當如何生活的問題。而且《理想國》剩余篇幅也都是圍繞我們應當如何生活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的。所以,《理想國》所致力追尋的正義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想具有內在一致性,正義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本體。其實,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定位很容易被模糊視線,處于洞穴囚禁之中。人們習以為常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學歸屬至教育學學科范疇,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諸多問題都陷入了教育學的思維方式。而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學是法學門類中理論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是一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之學”,而非有關“思想政治”的“教育學”。“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5]。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論原理正是在“反思的維度”中確立起來的,是使人們在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過程中達到理論自覺,實現“自我意識”向自身的返回[6]。也就是說,使存在者在其外觀中顯示自身,實現表“象”的覺醒、真“相”的顯現,間接地通過有意識的理性,與自己的本質融為一體,最終達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還原或復歸,是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7]。黑格爾說“熟知非真知”[8],“熟知”中隱含著“無知”。那些立即可見、可聽、可觸、可算的東西,始終只是理念的投影,這種最切近的而又陰影般的東西把人囚禁在洞穴之中而人并不自知?!岸囱ū扔鳌币馕吨藗儗τ谡鎸嵤澜绲睦斫馊菀资翘摶枚鴼埲钡模覀儾粦獙F象世界的感覺與理念世界的真理混為一談,畢竟眼睛看到的是現象,用思想才能把握到本質,只有超越“熟知”的因襲,才能達到對“真理”的洞見。不僅如此,“洞穴比喻”還指引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論原理進行深度闡思,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對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反思之學”,本身是不直接研究某種價值觀的,而是研究某種價值觀教育是何以可能的。這正如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所寫,“這是一種‘偏見’,猶如生理學是‘教人消化’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認識論原理反思
走出洞穴的人看到了更加明亮精彩的世界,返回去告訴身處洞穴中的人,企圖拯救這些囚徒同伴。在剛回到洞穴時,他的眼睛會由于突然從陽光下轉到黑暗中而不能看見任何事物。在視力適應黑暗環境前,他不得不與其他囚徒一起識別陰影。囚徒的同伴會譏笑他,說他上升之旅回來后卻把視力弄壞了,眼睛弄瞎了,與其這樣歸來,不如不要上去,所以斷定上升走出洞穴是不值得的。這時如果走出洞穴的人宣稱要解放他們、啟蒙他們,把他們往上拉,他必將遭到這些人的強力反對,激起眾怒,甚至被他們殺掉。所有這些比喻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反一定是艱難的。這個走出洞穴的人就是城邦有意培養和造就的哲學家,是理想城邦的哲學王。雖然哲學家的興趣在可知的理念世界,最高的目標是追求善,然而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永恒的真理,他不得不放棄個人興趣和思辨的幸福,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在柏拉圖看來,哲學家是能看到永恒事物的人,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有責任指引、帶領、啟蒙無知的人,盡管這樣做不被理解而且反遭時代唾棄[9]。蘇格拉底其實就是那個走出洞穴的自由的囚徒,本是下去喚醒和解救同伴,卻慘遭殺害。走出洞穴囚徒的命運不但喻示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被雅典人處以死刑的悲慘境遇,同時也昭示“價值觀前見”是阻撓哲學家與洞穴中懵懂的眾囚徒達成價值觀共識的內在干擾。這里,可以把深藏于囚徒內心已有的主觀抉擇依據、評判走出洞穴是好是壞的觀念稱之為“價值觀前見”,“價值觀前見”是囚徒在幽暗的感性世界中形成的進行價值判斷的衡量標準?!皟r值觀前見”造成了“主體間性”[10]跨越的障礙,這里,“主體間性”是指“我”所認識到的價值無法超越“我”的“價值觀前見”,以至無法直接通達真理性的價值觀本身。這些都是哲學家解救囚徒走出洞穴需要突破的關鍵困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認識論原理需要厘清的重要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的價值觀培育活動,促成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所傳授的價值觀形成價值認同,達成價值共識,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認識論的終極目標。每個人的先天稟賦、成長環境、生活經歷、教育程度等都影響著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并且都容易使人誤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和客觀的,進而把意見當作真理,對價值觀教育自然會有本能的排斥和抵觸。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論難題。同理,自由囚徒乃至哲學家企圖解救同伴走出洞穴本是好意,可事實上,這些囚徒不知道外面的天,認為背棄以往會帶來巨大的恐慌和災難,以為思維超出了日常表象的范圍,便會走進魔窟,因而,他們不但不感恩,反而譏諷和仇視他。蘇格拉底引導人們向真知靠攏,對于迷茫的人們,他痛心疾首;對于失落的社會,他針砭時弊;對于雅典市民給予的死亡,他泰然自若,為了探索真理甚至向死而生[11]。把握了時代精神的哲學家,不被時代認可,卻反遭傷害,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只得發出悲涼感嘆。其實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論原理,便不難理解這一悲劇發生的必然。囚徒們感到洞穴中的生活真實而愜意,有備而無患,突發的帶大家走出洞穴讓囚徒們措手不及,違背了他們的意愿、傳統觀念和評價尺度,或者說違背了在囚徒們頭腦中已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前見”?!爱斁终呙浴钡摹皟r值觀前見”對價值觀教育造成了內在干擾和阻抗,因此要考慮到認識主體的認識層次,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使已自由的囚徒與洞穴中的囚徒實現“靈魂上的真正相遇”?!办`魂上的真正相遇”實質上就是摒棄主觀的“價值觀前見”,達成不同主體間價值通約的狀態,即跨越“主體間性”的鴻溝?!爸黧w間性”是價值觀認同的核心認識論問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形式上以理論的方式呈現和論證真理性的客觀價值觀,這是實現主體間價值交流的重要環節,也就是幫助人們對客觀價值觀既在感性直觀上“知其然”,又要在邏輯上“知其所以然”。而康德的認識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識界”,人只能用他先天固有的機能和范疇去看待現象界,看待世界,沒辦法超出主體的“意識界”而抵達真理和價值的客觀性。最終是馬克思把認識的真理性問題看作是建立在客觀世界基礎上的實踐問題,突破了“主體間性”,使認識真理成為可能?!叭说乃季S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問題,這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離開實踐的認識問題,是一個經院哲學的問題?!盵12]47
總之,價值觀共識的形成是以價值判斷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導受教育者進入反思判斷,實現不同價值判斷主體間認識論的跨越,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架起跨越“主體間性”的橋梁,激發心靈中的向善原則,無限接近并最終抵達客觀價值觀真理。用海德格爾的話說,“真理的本質乃是自由”[13],是真理之光的無蔽閃現,即一種解蔽、去蔽、無蔽的展開狀態。因此,重返洞穴并非下降,而是另一種形式的上升,是對真理的進一步貼近,有了黑暗的經驗才更渴望光亮,上升與下降是同一條路,只有重返才能找到真理,才能達成理想與現實的和解,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14]。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原理反思
“洞穴比喻”形象地對“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1]275進行了區分,洞穴中的眾囚徒喻指被影像蒙蔽、缺乏真知灼見、沒受過教育的人或無知之徒,走出洞穴的囚徒喻指自由求索、洞見真理、受過教育的哲學家或有識之士。是教育解除了囚徒的束縛,使其沖破黑暗洞穴現象世界的迷霧上升到洞外光明的理念可知世界。囚徒的“頭頸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著洞穴后壁”[3]喻指舊式的教育,它束縛著人的身軀,禁錮著人的靈魂?,F代社會中,人們也容易生活在被抽象知識、教學技巧、升學壓力所包圍的“洞穴”之中,模糊了教育本來的樣子。柏拉圖在第七卷中明確闡述了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靈魂的轉向與歸位?!敖逃龑嶋H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職業中所宣稱的那樣,他們能把靈魂里原來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里去,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知識是每個人靈魂里都有的一種能力,而每個人用以學習的器官就像眼睛。整個身體不改變方向,眼睛是無法離開黑暗轉向光明的。同樣,作為整體的靈魂必須轉離變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觀看實在,觀看所有實在中最明亮者,即我們所說的善者。”[1]280因此,靈魂本身具備知識,能夠識別善,只不過身處現象世界由于各種誘惑蒙蔽了雙眼而處于被遺忘或暫時的休眠狀態,教育就是喚醒和回憶起靈魂中已有的知識,促進靈魂的轉向。柏拉圖所強調的靈魂轉向,不是認識從低到高的發展,實際上是認識方法和世界觀的轉變,要求發展人的理性思維能力,使靈魂向它的本真狀態回歸,這既道出了教育最本質的真諦,也為我們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原理提供了重要啟示。柏拉圖的教育是以善為本的教育,“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識問題”[1]262,教育要使人從眼睛看到的感覺世界,進入一個用靈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教化不是知識的施與,而是對本體實在的引導和挖掘,激發并滋養本體的一切潛能,實現從自為到本有的靈魂本真狀態。另外,重返洞穴追求真理的過程是艱辛的,需要經歷恐懼、痛苦,走出洞穴,才能看到事物本真,探尋真理,求達至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靈魂轉向的歷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從解救囚徒失敗以及蘇格拉底的悲劇中汲取教訓。走出洞穴的人義無反顧地回到“洞內”,為懵懂的囚徒指引光明的道路卻不被歡迎和理解,喻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百姓大眾能夠接受的方式予以告知和教化,通過恰當的方法漸進地引導他們認識客觀事物。灌輸式的教書匠往往僅停留在知識表層的承接,而啟發式的引路人卻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接近真理。學生受到教化之后不是成為“紙上談兵”的純理論書生,而應成為柏拉圖口中的、把“善的理念”用于生活各個方面的善者。所以,在方法論層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啟發式教學,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輸,不是簡單粗暴、生拉硬套,而是把學生潛在的知識誘發和引導出來。再出色的哲學家、教育者也不可能把理念知識強加到人的頭腦中,而是使人們把握正確的靈魂方向,從消極的被動解放,達到對理念自由積極的喜愛,觀照到理念和真理,認識“真善美”的意義,促進其自身生命的成長,實現馬克思所言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這一引導和啟發過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某一理論和觀點由淺入深地加以邏輯分析和推理論證,以達到理論理解上的明證和清晰。另外,“知而不行,是為不知”,唯有“學而時習”,才能知行合一。應把“認識論”層面的價值觀教育落實到“實踐論”層面,在價值觀理性認同的基礎上完成由知向行的轉化和契合,實現持久的悟性與踐行。馬克思也說,價值認同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和契合,既是《理想國》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和最困難的一環。我們可以借助“情感”這一橋梁達成,因為沒有情感認同的理性認同會導致知行分離,情感是把某種價值觀落實在行為的意志中的原始動力。黑格爾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15],價值認同就不僅是理性的邏輯認同,而且是感性的情感認同,由此才能進入實踐行為的認同[12]48。自由的囚徒重返洞穴企圖解放同伴,用理性的光芒照亮前往洞外的征途,雖一路艱辛甚至被嗤之以鼻,但仍義無反顧;柏拉圖為達成政治理想從理論建構到身體力行,費盡周折三赴西西里雖未如愿以償,但仍鍥而不舍;蘇格拉底孜孜以求追尋真理直至被判處死刑,他臨危不懼,欣然用生命獻祭真理。他們無一例外都掌握了真理并以各種方式理性地實踐正義,他們在情感上是自覺自愿的,在靈魂上是自由快樂的,通過實踐傳遞善的理念,濟世救人的同時,恒久地確立了一種向善的道德維度,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并與崇高同在。
總之,囚徒和哲學家看似天壤之別,但根本差異在于對知識的領悟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是要揭示真理,但并非單純地揭示真理,目的是用理性之光照耀自己和他人的靈魂,學習理性的思維和方法。正如黑格爾所言,沒有人能替別人思考。無論是作為啟蒙者的哲學家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方法論層面,不是“授人以魚”只傳授現成的知識真理,而應“授人以漁”,教授理性訓練和運用的能力,達到理性運用的自覺。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堅持不移的精神必不可少,但面對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還需要“轉換思路”,啟發誘導,因材施教,遵循規律,循序漸進,最終實現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