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2 15:56: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綜合素質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教育;綜合素質;教育;中學生
國家要富強,發展教育是必由之路。一說到教育,人們表述頻率最高的莫過于“素質教育”這一概念了。中學階段全面推動綜合性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較扎實的理論水平,較強的創新意識、實踐動手能力、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對我國全面普及中等教育以及社會綜合型人才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下實施綜合素質教育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后,人類社會進入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的生產、占有、使用、分配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源的再生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靠教育?!笆陿淠?。百年樹人?!比瞬诺呐囵B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教育和引導[1]。因此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
綜合素質教育是充分發揮每個人潛能的教育,是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是注重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素質特殊要求的體現,是著眼于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是使人的素質綜合發展的教育,是使人的適應性與創造性相統一的教育。
二.當前中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走訪、調研發現,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里,90%以上的學生能清醒地認識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已是當務之急;30.2%的學生對自己的綜合素質表示比較滿意;50.8%的學生對自身綜合素質現狀表示擔憂;17%的學生則對自身綜合能力表示懷疑,沒有自信。這表明,中學生生綜合素質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素質教育流于形式。
綜合素質教育應該貫徹于人才培養的始終,特別是在學校這樣專門實施系統教育的機構,但是,我國長期對于人才和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沒有發生變化,仍以成績、升學率作為考核機制,導致了綜合素質教育在整體教育環節的弱化。尤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更看重升學率,看重教育的結果,忽視教育過程,重視統一規格教育,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即使是在呼吁新課改的大環境下,也無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著較大的距離。
中學階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加強對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對于提高人才質量,起著關鍵的作用。學校對人的教育是系統性的,在學校里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還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學習如何做人。家庭教育觀念對于一個人影響卻是直接的,潛移默化的,而很多家庭在教育的觀念上是重呵護、輕鍛煉,重知識、輕品德,重身體、輕心理,有的甚至為了讓孩子一心一意學習,除學習之外的任何事都是家長全包。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觀念與學校教育理念具有了較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性影響了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和培養的效果。
(三)學校的教育與社會現實的大環境嚴重脫節。
學校的綜合素質教育的內容涵蓋是比較全面的,培養目標是符合社會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人才。基于這樣的人才可持續發展理念,學校教育總是想方設法凈化育人環境,努力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充滿生機和活力、公正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和能力。但是,隨著社會上很多不良的現象,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對人生價值觀的影響,使一些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損人利己,甚至喪失了良知和道德,這就給身心發育尚不成熟的中學生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四)教育資源不平衡
從經濟格局來講,自此改革開放以來,就形成了沿海高于內地,東部高于西部的經濟發展現狀,經濟發展的差異導致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雖然國家近幾年對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教育資源、設備、人才建設方面都投入不少,但總體還是西部條件較差。即使是一個地區,也存在著不平衡,其中教師的素質也存在著差異,這些都制約了素質教育的平衡發展和效果。
三.實現中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成才,提高綜合素質教育和培養的途徑
綜合素質教育,是個重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政府、學校各方通力配合,積極合作。
具體說來主要途徑有: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大學生價值導向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激發了人們對物質和個體價值的追求,同時西方追求“人權”“自由”“金錢萬能”的價值導向的滲透,加上網絡文化迅速的傳播渠道,加劇了不良社會風氣的傳播,面對紛壇復雜的社會現象,學校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觀念是搞好綜合素質教育的關鍵。不能沉浸在理想的教育教學中去實施對學生的教育,這種教育容易使學生對學校的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產生認同危機感,此時如果教師不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進行價值導向教育,本身人生目標不很明確的大學生就更容易迷失自我。
(二)呼吁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對中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光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是要靠家庭、社會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和培養,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達到綜合素質教育的目標。學校采取的是正面引導,積極教育的方式,這種方式有它的優點,但也有局限性。家庭環境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個人早年的成長經歷對一個人的性格、人格結果影響深遠[2]。社會風氣的世風日下和整體道德的急速滑坡,以及社會中出現的種種丑惡的現狀都是用實踐驗證著我們教育的無力,我們必須讓社會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爭取到家庭和學校的認同,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氛圍,才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三)從人的發展立足,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
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才觀念,從人自身發展去實施教育,尊重環境,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并且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上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完善考評手段,才能推動綜合素質教育有效實施。評價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分數、知識、升學率,而應該包括政治理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創新實踐素質,身心素質等方面,這樣才能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將來立足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提高教師素質和教育水平。
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的教育的不平衡,教師素質和水平也曾次不齊。俗話說“:名師出高徒?!遍_展綜合素質教育對教師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秀的教師隊伍。政府和社會就應該多給予扶持,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這樣一來可以改善教育效果受制于教育資源不足的局限性;二來提高了人才質量,也能為社會提高更多更好的服務,同時還可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是雙贏的舉措。這些都是搞好綜合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
(五)深化教學改革,加大“第二課堂”的作用。
開展綜合素質教育必須深化教學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進行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只有根據中學生所具體的共性和獨特個性進行因材施教,凸顯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并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采取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能取得學生的認同。多利用“第二課堂”探索多種培養方式,注重理論聯系實踐,注重人文精神培養,注重創新教育。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只會念書和考試,缺乏動手實踐能力,沒有創新精神和生存技能,那么這樣的學生很難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也無法立足于社會,更談不上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偉大復興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奕杉.當前中學生思想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 教育教學研究.2012第44期
[2] 岳霞. 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反文化現象淺析. 中國商界[J].2011. 10(上)
[3] 曲士軍.談談中學生的教育問題. 新校園(下旬刊) 2009(5)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師;素質教育;培養與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71
注: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中小學音樂教師綜合素質培養研究》成果論文,課題編號為:11090037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先行,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當前,要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提高教師的素質,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素質。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高全民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具有“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功能的綜合性。提高初中音樂教師的綜合藝術素質,有助于他們更好的搞好其教學工作,全面通過學生的素質,推進我國素質教育的進程。
在初中階段,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初中音樂教師在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加強人文教育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其素質,才能培養出現代化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推行的有力途徑,在學生的身心發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助益作用,是一個學生基本素質中蔚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獨特的功能優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多方面的綜合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是培養一個學生成才的必備基礎。是學校教育的重點素質教育之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也在不斷的深入,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一致認同。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中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有著獨特的藝術教育功能,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學校要加強對這方面內容的重視,首先提高音樂教師綜合素質,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音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1、音樂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實現“寓德于教”的關鍵。
2、音樂教師應具備崇高的敬業精神和先進的教育觀。
3、音樂教師應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文化底蘊。
4、音樂教師應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學規律的教育技巧。
二、中學音樂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
音樂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未來教育水平與人才的培養質量,音樂教師要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未來的設計者、學生智力的開發者,成為學生的向導、顧問、教練和橋梁。為此,筆者認為,要加強中學音樂教師素質的培養,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1、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加強學習。態度決定一切,教師的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動方向。作為新形勢下的一名中學音樂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就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從修剪枝杈的“園丁”轉變為啟迪學生智慧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把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轉變為新型的朋友關系、伙伴關系。
2、把握課堂教學,提高組織能力。課堂是教師施展本領、展示才華的地方,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既定的任務,教師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如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課程標準的準確把握;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充分了解;對教學環節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對教學用具的精心選擇;對課堂突發事件的預見等等。同時,通過制定規則、及時鼓勵、協調關系、樹立威信、紀律控制等各種措施對課堂實施有效的管理,從而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這些工作,既是教師的必修之課,也是教師能力構建的必由之路。
3、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拓展音樂教學渠道,敢于嘗試,勇于創新。對于任何成功的事情都可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中學音樂教育自然也不會例外。現在的時代是網絡的時代,作為網絡時代的中學音樂教師,就要及時學習、掌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勇于“觸電(電腦)”、“觸網(網絡)”,用現代教學手段來武裝自己,不斷拓展音樂教學的途徑和渠道。
4、注重教學研究,反思問題成因。長期以來,教師一直囿于教科書、參考書的圈禁,很少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施展自己的創造性,教學研究似乎只是專家的事情。然而專家并不處在教學的第一線,并不能及時發現課堂上的問題。因此,培養和造就專家型的一線教師就成為改革和改進中學音樂教學之必須。而新課改的實行,為專家型教師的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教師的能力構建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平臺。研究的途徑之一是反思,而反思在本質上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是兩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因此,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彌補缺陷,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素質培養的途徑和渠道。
中學音樂教師的素質培養看似一個簡單問題,實則需要深鉆之功。有句話說得好,功夫在詩外。當教師把功夫下到的時候,綜合素質自然會得以提高。換言之,當一名中學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余的時候,他的努力、奮斗、積累,即他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1]宋智.新課程標準下的創新型音樂教師素質[J].黃河之聲,2008(17)
[2]吳云.淺談中學音樂教師素質[J].才智,2009(24)
[3]郭海林;侯戰杰.音樂欣賞教學與音樂教師素質之關聯[J].藝術科技,2010(03)
[4]李洪玲.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素質的再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08)
[5]周怡.中小學音樂教師素質談[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4)
關鍵詞:素質教育;中學音樂;時效性;策略探討
中學音樂教學是實現素質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其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激發中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中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中學音樂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中學音樂教學對于素質教育的發展的意義
中學音樂教學對于提升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文化修養有著積極的作用,首先中學音樂教育能夠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讓中學生在音樂的陶冶中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有利于其健康個性的塑造和養成。其次音樂教育還能夠培養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中學音樂教學重要是針對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的培養,其實質就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通過對音樂作品創作背景、主題思想及情感的講解,引導學生積極闡述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探討,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進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中學音樂教育最大的作用是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現代素質教育理念相符合,中學音樂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能夠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培養出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人才。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學音樂教學實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素質教學方法
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點內容,教師是素質教育理念的實施者和執行者,需要充分發揮其職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此中學音樂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需要音樂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應試教育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尤其是音樂專業知識,即教師自身所具備的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賞析能力、音樂表達能力等,只用教師具備了扎實的音樂教學能力,才能更好的實現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最終目標。
(二)創新教學模式,改革中學音樂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案
部分教師受傳統應試教學理念的影響較深,在教學中形成了“一言堂”、“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學的內容主要圍繞教材,忽略了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因此中學音樂教師要主動的學習和了解教育部出臺的各種最新教育方針,并根據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創新教學模式,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最佳教學方案。一方面中學音樂教師可以通過音樂作品創作背景、過程的講解,讓學生探討音樂作品蘊含的豐富主題和情感思想;另一方面,在進行音樂作品演唱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進行演唱,豐富學生的情感教學。
(三)改革課堂教學內容,創設豐富的教學模擬情景
中學音樂教師要了解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的內容要圍繞學生開展,以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活躍性。中學音樂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活動流,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需求有著充分的了解,選擇學生當下感興趣的題材進行音樂教學,并引導學生抒發和闡述個人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學習心得,讓學生充分了解到音樂的魅力所在,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引入合作教學方法,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和水平
合作教學是指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通過布置學習任務,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探討,團結協作,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目前合作教學在我國各學校進行了廣泛的推廣和普及,并在實際法的教學活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一方面在音樂教學中引入合作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激發學生音樂的興趣,并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共同努力,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學生的集體意識,營造出良好的班級學習氣氛;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合作教學模式,同時也是提高教師素質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現,合作教學的主題設置要緊緊圍繞教材內容,并能夠適當的拓展;班級分組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個人之見的差異性,實現各小組間整體水平的相近;做好課后總結評價工作,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工作,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并以此為基礎對教學方案進行深入的改進,因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五)建立教學考核機制,激發教師工作熱情
由于音樂課程屬于“課外性”課程教學,因此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敷衍教學現象,為此中學需要建立對音樂教師的考核制度,將學生的音樂學習侵情況、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嚴格的考考核,同時完善獎懲制度,對于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對于工作懈怠的教師進行頭口批評或者記過處罰,充分調動音樂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有效提升中學的音樂教學整體水平。
三、結語
隨著現代素質教學理念的深入發展,中學音樂教學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提升中學音樂教學的整個水平和效果,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內容,提升中學音樂教學的實效性,進而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文文.對流行音樂與中學音樂教學的結合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
[2]劉翠珍.芻議流行音樂對中學音樂教學的影響[J].音樂時空,2015,17.
(一)品德素質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靈魂。思想品德教育則是地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地理學科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極其豐富,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的。素質教育能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而地理教育正蘊含著這些豐富的內涵。例如:通過世界地理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地球,認識世界,掌握世界各個國家,特別是一些重要國家的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樹立全球觀和國際觀。通過中國地理的教學,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培養熱愛祖國、奉獻祖國的精神。通過鄉土地理的教學,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為家鄉的經濟發展奉獻的思想。通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學,使學生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了解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學生的經濟意識和人地協調思想。
(二)知識素質教育功能
文化知識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核心。盡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地理學關鍵是對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教育。地理素質教育要求我們不僅為學生傳授地理基礎知識,而且要加強地理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豐富的地理基礎知識和掌握熟練的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學生日后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必須具備的。如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和旅游業等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中,都離不開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相當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地理素質教育要將二者兼顧起來,既要為學生傳授地理基礎知識,又要訓練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時,地理素質教育還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地理學科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特性,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地理學科又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學科。在學習地理時,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總結、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發展變化的規律,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關系等。這種綜合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記憶、觀察、理解、對比、分析、歸納、綜合的能力。不僅在學生的學習上有了科學的方法,而且在將來的工作中也有了豐富的智慧。
(三)身體素質教育功能
身體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地理素質教育中也滲透著體育教育,為體育鍛煉創造了良好的機會。應試教育時的地理課,是封閉的課堂教學。地理素質教育可以使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進行野外考察和調查,學生可以進行爬山、游泳、探險等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鍛煉了意志,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會獲得地理課本和課堂中所不能學到的知識,也是其他學科難以完成的。
(四)美育素質教育功能
美育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升華。美育也是地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質教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地理素質教育在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和創造美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內容。如各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那廣闊的平原、雄偉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國風光,各種美麗的建筑物和現代化的都市,這些都能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人類創造的美,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和人類的智慧結晶,人類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地理教材中有豐富多彩的地理圖片,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欣賞各種地理圖片,使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鑒賞美,從而創造美麗的心靈,提高美的素質。
二、鄉土地理的教學能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提出,為鄉土地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添補了地理課程的一大空白。在應試教育下,學生學習地理主要是為了對付高考,而素質教育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參加高考,主要是學習有用的地理,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大好機遇下,地理教學中就有了充足的時間進行鄉土地理的教學。鄉土地理添補了中學地理的一大空白,同時又是地理素質教育的良好素材。鄉土地理教學可以使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把本鄉本土作為地理教學的大課堂和天然實驗室,把各種地理景觀作為地理教學中形象生動的“教具”和“標本”,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資源觀、環境觀、生態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出適應21世紀發展與需要的、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參與競爭和迎接挑戰的高素質跨世紀人才。
三、可持續發展為地理素質教育提供了發揮優勢的舞臺
中學生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于中學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良好的素質教育不僅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能夠樹立起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然而現階段,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中學在實施舞蹈專業學生教育時更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忽略了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素質教育。為了全面培養高素質的舞蹈人才,本文通過分析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結合當前中學舞蹈教育面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及想法,希望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中學舞蹈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
中小學課堂;素質培養;舞蹈教育;審美觀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如何進一步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已經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就必須堅持以“德、智、體、美、勞”作為教學的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素質教育擴展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然而,目前很多中學只重視學生的基礎課學習,忽略了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特別是作為舞蹈專業的中學生,學校為了迎合市場和取悅于家長,過分強調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只把專業成績當作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由此往往造成不少中學舞蹈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比較優秀,而在思想品德或綜合能力上卻落后于同齡階段所應具備的品質和水平。這種畸形的教育模式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在藝術道路上的成長,更嚴重的會使學生無法適應將來的社會環境與生活。因此,對于中學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應該利用好舞蹈教學所具備的獨特育人優勢,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
一、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中學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全新目標與要求,其本質內容是為培養德才兼備的中學生所服務。而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對于中學生“德、智、體”的全面開發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舞蹈不僅可以培養中學生對舞蹈藝術的興趣愛好,更可以借此培養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陶冶思想情操,提高身體各方面的機能與協調性,增強動手動腦能力,在豐富知識文化框架的同時,逐漸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激發對“真、善、美”的追求,為形成具有創新意識的良好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對于中學舞蹈專業學生的教育來說,如何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素質教育將發揮其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同時,在中學舞蹈教學中引入素質教育,也為今后中學舞蹈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分析
在全面推進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舞蹈教育的價值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在很多地區的中學里已經相繼開設了舞蹈專業課及招收舞蹈專業學生,這為舞蹈藝術在中學生中的普及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辦學理念的制約及客觀環境對舞蹈教學的要求,目前的中學舞蹈教育還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
在現代的中學舞蹈教學理念中,雖然已經意識到傳統的教學方式需要進行改進,應當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同日常的專業課學習緊密結合起來,但畢竟多年遺留下來的教育觀念仍然驅使中學的舞蹈專業教學更側重于專業技術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由于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投放在專業動作的學習與矯正上,迫使這些學生被動地喪失了陶冶自身情操、提高自身修養的機會,并且長期枯燥乏味的專業學習也導致一些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容易產生易怒、抑郁或者煩躁等不良情緒,這樣不僅會影響到正常的舞蹈學習,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學生身心發育不健全。
(2)受社會客觀環境影響
當前社會由于價值取向發生改變,結果至上的思想使人們忽略了對過程的關心,特別是在中學舞蹈專業教育中,各類舞蹈比賽的成績決定著一個學校舞蹈教育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更關系到一個學校開設舞蹈專業的必要性。因此,在激烈競爭的環境里,“唯金牌論”讓各個中學的舞蹈專業教育不得不背上沉重的成績包袱,在關系到切身利益的時刻,只能選擇犧牲學生全面發展的權益,將主要的教學精力集中在專業知識的培訓上。并且,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許多學生和家長已經達成一項共識,即把獲得舞蹈成績看成是未來出人頭地的追求,這種錯誤的觀念也造成他們甘愿將大把的時間投入到日常專業學習中,主觀上忽視了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
(3)受專業化、精英化教育策略影響
很多開設舞蹈專業的中學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更多地是參考專業性院校的教學內容,這種“模仿式”的教學策略使中學舞蹈教育的初衷偏離了方向,使原本教育重心應該放在素質培養層面變成了向專業化看齊、向精英化邁進的局面,這種本末倒置的教學狀況嚴重地違反了國家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精神。并且從國外先進的舞蹈教學經驗來看,舞蹈教育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歡迎,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舞蹈藝術教育能夠改變機械化學習對人們思維上的桎梏,能夠促進智力的開發、提高身體各項生理指標能力、塑造優美形體、樹立健康人格。如果中學的舞蹈教育丟掉了這些作用,僅僅成為獲取某種名聲或利益的手段,那么舞蹈教育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和應有的價值。
三、中學舞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策略
區別于傳統的舞蹈教育,現代的中學舞蹈教育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突出人才的創造力與良好的品格,而不是局限于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深入挖掘,既要發揮出舞蹈教學所獨有的育人功能,又要為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發揮整體效應。為此,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在緊隨時代步伐的同時,將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完美地統一結合起來。
(1)重視學生文化素質培養
作為一名中學舞蹈專業學生,文化基礎對其今后的藝術人生具有重要的影響,對于處于學習黃金年齡段的中學生如果浪費掉寶貴的學習機會,文化上的空白只能使其作為一個毫無任何內涵的舞者,其在藝術上的造詣也會受到制約。因此,重視對中學舞蹈專業學生的文化課學習,讓文化課不再成為藝術專業的“副科”,將有助于學生全面豐富知識結構、開闊眼界、提高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此外,在常規基礎文化課之外還可以根據情況開設一些文學賞析等選修課,通過對其他多門類藝術的欣賞,幫助舞蹈專業的中學生獲取專業上的靈感與審美能力的提升,進而更好地認識與理解舞蹈藝術。
(2)提高學生專業綜合能力
很多中學舞蹈專業學生只能按照老師的要求與舞臺表演的設定去“機械”地完成一套動作,對于動作或作品的內涵缺乏深刻的認識,使動作或表演失去了靈魂。這一方面是因為長期灌輸式教育帶來的后果,抹殺掉學生自主探索、創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不足。因此,在中學舞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從低年級開始就可以適當地加入舞蹈編創常識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開啟身體的表現功能,逐步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通過自身對動作的詮釋,讓動作的演示不再屬于模仿,而是融入自己的情感,彰顯出自己的動作韻味。并且,為了加深學生對于舞蹈、音樂的理解,也可以借鑒音樂專業教學中的視聽練習,讓學生吸取一些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而促進對舞蹈音樂的感知能力;
(3)增強和其他藝術門類學習與交流
舞蹈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涉及到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巧,比如舞者在舞臺上的神韻以及動作處理方式就和戲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與其他多門類藝術的融會貫通,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兼容并包中完成自身藝術上的升華。為此,在開展舞蹈教學時可加入一些多樣化的藝術手法和手段,例如在講解舞臺站位、走位時可建議學生多學習一些戲劇中的基本知識,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神態、手部及腳部動作等,這樣會使學生既增加了舞臺表演經驗,又豐富了文化知識;再比如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學習人體繪畫,尤其是人物速寫,讓學生領悟人體線條上的美,增加對動作美感的把握,自我糾正錯誤的、缺乏美感的動作造型。此外,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舞臺燈光布局、服裝道具等方面的知識,這些都會對整體上提高學生綜合的專業能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總結
中學舞蹈教育的目的與出發點是為了塑造優秀的專業人才,結合常規的舞蹈教學,加強對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鍛煉,將使學生在掌握扎實基本功的同時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與深厚的藝術修養。因此,我們應充分重視對中學舞蹈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在素質教育的理念指導下,努力培養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作者:陳慧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
[參考文獻]
[1]薛鰻.談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培養[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02).
[2]郭俊英.淺談藝術中專舞蹈專業學生的音樂素養問題[J].學周刊,2011(06).
[3]馬嘉.對“三位一體”舞蹈教與學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2).
[4]譚偉平,宋克慧,彭慶文.懷化學院“三位一體”通適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10(10).
[5]趙楠.論舞蹈專業學生視唱練耳能力的培養和提高[J].音樂天地,2009(01).
關鍵詞:素質教育;平衡點;應試教育
1基本概念簡述
1.1素質教育的概念:
素質教育,顧名思義,是以全面提高個體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包括對創造性能力、自學能力、社會公德、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勞動觀念與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審美觀念與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尊重個人并且結合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基礎之上,實現對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健全的人格的培養,并且能夠良好適應和正確處理所處環境及問題的根本目標。
1.2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即應付考試的教育,是指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最終目標而采用機械化教學方式實施的教育模式。應試教育只關注對受教育智育的培養,忽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例如根據一次《北京青年報》對北京市中學生的調查顯示:中學生每天的平均學習時間是9.7個小時,但是48.8%的中學生睡眠時間少于8小時,大部分學生都承受著很重的學業負擔。由此看來應試教育唯學業是圖是一種普遍想現象,但也是一種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教育方法與模式。
2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2.1二者的聯系:
如前所述,素質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教育,是培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綜合方面的能力。而作為只培養受教者智育的應試教育,就成為了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素質教育包含了應試教育,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2.2二者的區別:
2.2.1教育目的不同。
素質教育是以提升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其旨在培養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全面適應和應對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相反,應試教育把分數作為中心,作為目標,教學始終圍繞提升分數,提升升學率開展。嚴重忽視了個體其他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2.2.2教育內容不同。
素質教育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審美素質等方面,它包括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還有對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而應試教育的教育內容主要著眼于基礎知識的學習,以此來培養受教育者在進入社會后能夠不被不科學的現象或者事物蒙蔽,實現對社會環境的科學認知。
2.3教育方法不同:
素質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基于受教育者的興趣、個性化需求來實現的。在了解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之后,因材施教的培養其綜合素質,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對于應試教育來說,其教育方法則是統一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基礎知識的教育,缺乏針對性,同時也是一種讓受教育者被動學習的教育模式。
2.4教育對象不同:
素質教育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受教育者的,旨在平等但有差別的實施針對性教育,達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的目的。而在應試教育方面,卻忽視了大部分的受教育者,在我國,高考和中考,甚至大部分地區的小升初考試都是一味的強調學生考試分數,以一條分數線這樣一條分水嶺這種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的方式來隔絕了本應平等的受教育者,實現對少數人的教育,對多數人的淘汰。
2.5評價標準不同:
素質教育實行的是受教育者的個性化教育,淡化了應試教育中對分數的追求,對升學率的強調,旨在提升個體完善和發展。例如現在部分地區的學校在招生過程中,對有藝體特長、但文化課成績不是特別優秀的考生設置一些綠色通道;而應試教育實行的“一刀切”教育模式,以分數為評判標準,難免有失公允。綜上分析,其實對于教育與應試教育來說,二者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
3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必要性。
3.1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其綜合素質:
如前所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所以,對于應試教育只強調分數這一弊病,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十分必要。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對少數人的淘汰和對全體受教育者的整體教育的有效結合,讓受教育者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以此更能良好的適應和應對社會環境。
3.2有利于教學方式的改革和發展,以及整個教學水平的提升:
目前在我國,應試教育模式仍然大面積存在。雖然部分省份和城市早已施行素質教育試點,但是很難擺脫應試教育帶來的根深蒂固的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對于施行素質教育起到很大的阻礙作用。然而,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能在我國找到一個中庸的位置,這對于我國整個教學方式的改革和發展,以及整個教學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動作用。
4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途徑
4.1家庭樹立對受教育者科學的教育觀念:
眾所周知,家庭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方式對于每個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分數、排名,甚至現在出現的“學區房”這一概念都在極大程度上的表現出來應試教育在我國社會環境中留下的極強的負面影響,以及造成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畸形心理,不得不承認,家長這種不理性的教育觀念忽視了孩子身心的平衡與健康發展;另外有些家長對孩子基礎知識的學習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總覺得不能像上一輩人那樣逼孩子學習,不能視高考為唯一出路,以致于任由孩子自由發展,但是這又極容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在基礎文化知識上的缺失,以致于長大進入社會后缺乏對社會環境的正確認知。所以家庭科學的教育觀念對于受教育者的成長十分必要,家長應該在督促其學好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基于孩子的興趣和自主有效的選擇,有針對的實施引導和教育。
4.2教育部門應該加強對教材和考試的改革與建設:
之所以現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我國比重失衡,就是因為在人口基礎如此龐大的社會,競爭壓力大,教育部門指定的教育政策大多傾向于精英淘汰式教育。另外,現在大多數地區的中考或者高考中,雖然會將體育等一些科目作為考試內容,以此強化對所謂的“副科”的重視,但仍然存在集中訓練后應付考試,并且考評系統不嚴格,以致學生考試雖然合格但是根本沒有以正確的動機去學習,更談不上培養綜合素質能力了。所以教育部門應該從根本上加強對教材內容和考試要求的改革,在教材中豐富知識內容講解和社會實踐指導,激發孩子動手積極性,加強孩子合作意識,一定程度上弱化學生、家長、老師對于文化課分數和排名的重視,在考察筆試成績基礎上增添日常表現,并且將把“副科”轉變為“主科”,附以同等學習要求等等,建設一套不具明顯傾向性的教育政策體系,為下級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據和具體指導。
4.3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根據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教師在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嚴格對教師職業能力素質的考核,提升教師自我綜合素質與能力,使其能夠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能通過教學情景設置,帶領學生實地參觀、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等多種形式能夠對受教育的個體差異進行準確的把握,并以此制定個性化的教育和引導方案,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同時重視學生基礎文化知識掌握,實現對整體的受教育者的有效教育。
4.4新聞媒介加大對能力優秀青少年的事跡傳播:
由于我國一千多年科舉制度的影響,應試教育對現有我國教育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應該借助新聞媒介的力量,加強對綜合能力優秀者、在個別領域能力卓越的青少年的事跡宣傳,深化社會大眾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認識,讓廣大群眾理解在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對于受教育者在適應和應對社會環境中的重要作用。
5結語
主持人:現在,很多地區不再以學習成績作為升學擇校的唯一標準,而將“綜合素質”納入招生考核的范疇之內,這是一種教育觀念上的進步。但是,由于“綜合素質”的評定并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那么,將這樣一個容易摻雜進人為因素的評定標準與決定學生命運的招生制度掛起鉤來,是否合適?“綜合素質”如何評判才能做到公平公正?以上問題是很多學生和家長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天,請同學們一起暢所欲言,談談你們對將“綜合素質”納入招生考核的評定范圍的看法,說說你們的建議。
施玉玲:“綜合素質”到底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方面就是制定“綜合素質”考核內容的基本依據。
李小波:我覺得早就該將“綜合素質”納入招生考核的范疇之內了。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說是福州的一名學生,中考成績達到了普通高中的標準,但是因為“綜合素質”僅僅是合格,而不被當地任何一所高中錄取。這件事情發生后,在很多中學生和家長中引起反響,他們紛紛表示再也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學習成績上了。
馬濤:對李小波說的這條新聞,我有另外的看法:憲法規定,每個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既然這位同學的學習成績達到了高中錄取線,那么,他就應該享有接受高中教育的權利。我覺得素質教育的初衷并不是要淘汰誰,而是要讓更多的人取得更好的成績。
于小燕:那位中學生失去上普通高中的機會的確是可惜,但我認為,不能因此就去批判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以前的綜合素質教育為什么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無法改變“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模式?就是因為素質教育沒有和招生制度掛鉤,無法真正產生威懾力,以致素質教育永遠都是一種形式主義。
王子涵:思想品德書上寫著,我們中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沒有完全定性,很多思想領域的問題都處于“再發展”階段。如果在這個時候就把我們的思想品德定性為“不合格”是不公平的,就像被判了刑一樣,我們會覺得永遠都抬不起頭。就說前面的那名中學生吧,有誰能想象此次“落榜”,對他的心理造成了怎樣的傷害呢?
主持人:大家的辯論很精彩也很激烈,幾位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有一點是有共性的,就是要想讓素質教育真正普及,就必須要有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來真正制約“應試教育”。接下來,我想請同學們就“綜合素質考核”在具體的實施中將會遇到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楊子:爸爸曾經告訴我說,“綜合素質評價”其實就是說說而已,你不用害怕,根本就不會動真的。開始我還不相信,后來看報紙上說廣州市推行中招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已經有段時間了,但至今并沒有發生一例因為“綜合素質評價”不合格而影響升學的現象,我才相信了我爸的說法。如果所有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是優良,那干脆就不用評了。
彭志剛:我覺得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一種考核標準,是很難做到公平公正的。思想道德又不是一個具體有形的東西可以觸摸,沒有行動表現根本無法給出相應的評價。老師說,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有50多個指標可供參考,但比如關心家鄉建設、遵守公共秩序、關心環保等,并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半年就能表現出來的!
金健昆:現在的學校和老師就是追求升學率,對了,還有家長,也只知道天天問:“考試了嗎?多少分?”為了升學率或者是在一些利益的驅使下,老師在對學生做出評價的時候,就很難站在公平的角度上,由此將產生不良的后果。因此,設置“綜合素質考核”比不設置的后果更嚴重。
信依霞:我相信大多數老師還是能做到公正公平的,只是在具體操作上,會存在某些情況。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采用“A”“B”“C”“D”四個等級,可在一些老師和家長的眼里,除了“A”外都等于“有問題”。事關升學大事,你說哪個老師在寫評定結果的時候不是慎之又慎呢?誰的學生誰不愛呢?而這個時候情感的天平往往會發生傾斜,使“綜合素質考核”形同虛設。
王茹然:聽說綜合素質的主要評價者是學生本人、同學、教師與家長。我覺得這個評價根本不可行。就說學生本人和家長吧,誰能對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情做出公正的評價呢?再說同學,大家都是未成年人,相互間無法避免會產生摩擦和不快,如果因此而只關注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同學間的相互評價就會變成互相“挑錯”和“指責”。這樣一個由未成年人做出的不一定公正的評判,很有可能會決定另一個未成年人的升學大事。將綜合素質考核納入升學評定的范疇,是不是有些太不慎重了呢?
:除了王茹然剛才說的學生本人、同學和家長外,另一個評判者就是老師了。但是,作為成年人的老師,往往會用“傳統”的眼光看待我們這些未成年人。在老師眼里,我們這些富有創新精神和充滿叛逆個性的孩子都成了“另類”的“壞小孩”。要知道,成年人“標準化”的眼光,并不一定能反映我們的真實情況啊!
主持人: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尖銳,足以見得將“綜合素質”納入招生考核范疇的改革舉措在廣大中學生和家長中的反響是相當巨大的。與原來單一的以分數為標準的錄取方式相比,“綜合素質考核”的納入是一種進步。但其在具體操作和實行中仍存在著很多困難,特別是如何才能真實有效地考核出學生真實的“綜合素質”,如何監管素質考評中出現的不公正客觀的現象等,都讓廣大中學生及其老師、家長甚為擔憂。那么,同學們有沒有好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來,以供教育制度的制定部門參考呢?
程旭東:無論怎么說,“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是一項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改革嘗試,是值得肯定的,關鍵在于如何執行。我覺得學校的任務不一定光是去考核,也可以引導學生們去提高素質,比如可以組織同學們去社區和福利院等地方獻愛心,按照出勤率和表現有針對性地打分……我覺得考核不是目的,真正把同學們的思想等綜合素質提高才是根本。
高小傳:我注意到山東省教育廳的一個要求:對可能加重學生負擔和大量占用學生校外活動時間的項目,如社會藝術水平等級考試結果等,將不作為標志性成果和認定特長生的依據,不與升學掛鉤。我覺得這個提法非常好,能夠杜絕為了綜合素質考核而在藝術水平等級考試中作假的事情發生。而對于因為“綜合素質”考核而容易引發的另一些“腐敗”現象,作為教育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力度,使素質教育考核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寧國海:一方面,“思想道德”很容易被摻雜進人為因素,很難做到公正公平;另一方面,我們對應試教育已經是深惡痛絕。所以我有個建議,就是把考試分數和綜合素質的評分放在一起,取其平均值來決定錄取與否,這樣似乎比單一的憑借哪一個指標作為標準更具有客觀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