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1 15:14: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沙漠治理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庫姆塔格;沙漠;防沙;治沙;造林
庫姆塔格沙漠位于鄯善縣境內,距離鄯善縣城內僅有1.5km,東西長62km,南北寬40km,總面積約1880km2。集旅游、沙療、影視拍攝、沙雕、寫真、汽車拉力賽、考古(古樓蘭遺址在此)等功能于一身。沙漠北側僅一溝之隔,是樹木參天、綠蔭蔥蔥、葡萄成排,溝內流水不斷、泉水潺潺的景色。沙漠南側和西側受東北季風影響,每年冬、春2季在大風的作用下,使沙漠不斷前移,經過長期積累,逐漸形成心月形沙丘,經過長年累月堆積連成一體,促使沙漠面積逐年擴大,嚴重威脅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土地沙化面積逐年增加,“沙進人退”現象時有發生,道路交通時常受阻。
沙漠治理已提到鄯善縣縣委、縣政府和縣林業主管部門重要議事日程,同時,上報自治區列為國家重點沙漠治理項目。2015年10月,國家防沙治沙會議在鄯善縣召開。
1 沙漠防沙治沙造林原則
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適地適樹的原則;節水灌溉原則;低投入、高生態效益原則;治理后發揮生態林主體性原則。
2 規劃
庫姆塔格沙漠防沙治沙造林制定了科學的實施方案,在規劃設計中,積極借鑒鄯善縣以往生態林建設的成功經驗,充分應用節水灌溉技術,篩選抗旱、耐鹽堿生態林樹種進行合理培植,庫木塔格沙漠危害主要來自南側和西側,共分3期完成。
3 水源
庫姆塔格沙漠防沙治沙造林采用打井方式鋪設低壓管道,采取滴灌方式植樹造林,大大節約了水資源。
4 選擇防沙治沙造林樹種
庫姆塔格沙漠造林采取喬灌搭配混交造林,主要采用樹種有:喬木:胡楊;灌木:紅柳、梭梭、沙棘、枸杞、花棒、毛條、沙拐棗等。這些樹種耐旱、耐鹽堿,生命力極強,適應在沙化嚴重、土地瘠薄的沙土中生長。
5 防沙治沙造林方式
采用“喬、灌、草、網、帶、片”相結合的防沙治沙造林體系,有效提高了防御風沙危害的能力,阻礙沙漠前移,遏制土地沙化,促進植被盡快恢復,采取了喬木株距為3m,灌木株距為1m,行距均為3m的造林模式。
6 林內效益
為了有效利用林內資源,在種植梭梭、紅柳等灌木時接種大蕓,增加林副產品收入,沙棘果實制成飲料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枸杞既是中藥又能保健,對增加林內直接經濟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作為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一直面臨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等難題。
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全區防沙治沙效果呈現“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轉變。據2014年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全區荒漠化土地比2009年減少41.69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34.32萬公頃,“綠帶”鎖住了“黃龍”。
而在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之外,荒漠化治理也為農牧業生產提供了生態屏障,推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促進了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
“組合拳”治沙
內蒙古多年來堅持科學治理、綜合治理的方法,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防沙治沙。以烏蘭布和、巴丹吉林、騰格里三大沙漠主要分布區――阿拉善盟為例,當地因地制宜,實施成效顯著的防沙治沙“組合拳”,有效阻止沙漠蔓延。 在實施沙漠生態工程中,企業把沙區農牧民由“生態難民”變成了“生態富民”。
阿拉善盟林業局副局長喬永祥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在與風沙的長期抗爭中,阿拉善盟摸索出以灌木為主,灌木、喬木和草相結合的經驗,形成以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為主的生態屏障建設格局。
阿拉善左旗(縣)巴彥諾日公蘇木(鄉)浩坦淖日嘎查(村)位于廣袤的騰格里沙漠邊緣,從1992年起由林業部門實施飛播造林。如今置身其中,花棒、沙拐棗等沙生植物隨風搖曳,曾經的荒蕪大漠煥發勃勃生機。“過去房前屋后都是沙丘,羊沒有草吃,人也快生活不下去了。”牧民王翠英說,“現在草木多了,風沙少了,生活也變好了。”
在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的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芒來嘎查,一眼望不到邊的梭梭林令人震撼。但多年前,芒來嘎查風沙頻繁、土地貧瘠,不少世代生活于此的牧民紛紛搬離。
“梭梭林阻止烏蘭布和沙漠擴展蔓延,保護黃河、賀蘭山和附近的鐵路,牧民還能在梭梭上嫁接肉蓯蓉增收?!卑⒗谱笃炝謽I工作站站長劉宏義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由于這片沙漠的邊緣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適宜人工種植梭梭。當地2011年規劃的40萬畝梭梭造林地,目前已完成35萬畝造林面積。
此外,2010年啟動、總投資4億余元的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效果初顯。當地林業部門遙感數據和地面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多年生態建設,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形成長350公里、寬3公里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帶,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建成長110公里、寬3公里至10公里的生物治沙鎖邊帶,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形成一定的鎖邊林帶,流動沙丘趨于固定,局地環境改善。
赤峰市位于內蒙古東南部,距北京約500公里,渾善達克、科爾沁兩大沙地貫穿東西,沙化土地占國土總面積的22.4%。2000年以來,作為京津地區重要生態屏障,當地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為依托,啟動實施區域性防沙治沙工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的生態建設理念,將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納入各地黨政領導的年度工作實績考核內容,采取規模治理、集中治理等方式提高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綜合效益。
當地提出“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植樹造林、防沙治沙;以工業化的思維調整林沙產業結構,鼓勵各地大力發展灌木飼料林基地、木本糧油原料林基地、用材林基地和林果經濟林基地;將生態建設與發展地方經濟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牧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沙地增綠、農牧民增收的成功之路。
在創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機制方面,赤峰市全面推廣“工程招投標造林”、“合同制造林”、“先造后補造林”等管理模式,提高生態建設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在工程規劃上,當地還注重改變過去規模小而散的做法,打破鄉村界限和各項工程界限,突出規模效應,降低建設成本;在組織形式上,則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實現政府、企業、個人等多方參與治沙。
衛星監測結果顯示,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基本形成長400公里、寬1―10公里的鎖邊防護林體系,科爾沁沙地生態狀況呈現持續向好逆轉態勢。
治沙背后的致富模式
內蒙古近年來把防沙治沙與調整沙區農牧業產業結構、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牧民收入緊密結合,探索和創建了類型多樣的產業化防治模式。
牧民烏尼爾道格陶,曾是在庫布其沙漠里生活40多年的“生態難民”。風沙一次次威脅著他的土屋,他一次次用鐵鍬“搶救”自己的家園?!白鰤粢矝]有想到,這一輩子還能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他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2007年,他和另外分散居住在庫布其沙漠深處的幾十戶牧民沒花一分錢,就搬進了當地一家治沙龍頭企業投資興建的牧民新村。
“我搬到這里后,由一種身份變成了幾種身份?!睘跄釥柕栏裉招χ鵀樽约骸岸ㄎ弧保核米约旱摹盎纳硰U地”使用權入股企業,成為企業的股民;他每年都參與沙漠治理,成為企業的生B工人;在企業為自己建的半畝大棚中種植蔬菜,成為菜農;在企業為自己建好的標準化棚圈中養羊養牛;閑暇時在緊靠新村的旅游景區為游客牽馬、拉駱駝掙錢。
這些來自散居在七星湖周邊杭錦旗獨貴特拉鎮道圖嘎查(村)的牧民,擁有面積廣闊的草場,但沙化嚴重。企業把分散居住在4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牧民搬出來,為的是打造“生態無人區”,讓沙漠得到自我修復的同時,也讓牧民過上嶄新的生活。
在實施沙漠生態工程中,企業把沙區農牧民由“生態難民”變成了“生態富民”:農牧民的農牧產品產銷、看病就醫、上學等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企業為沙區老百姓建設了一些沙漠小鎮區和沙漠農牧民學校,讓老百姓同樣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關鍵詞:寧夏北部地區 土地沙化與沙漠化 環境地質問題 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P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149-02
寧夏北部地區地處干旱、半干旱氣候氣候地帶,東、西、北三面為毛烏素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所圍限。受自然條件和人類經濟活動等因素影響,土地沙化與沙漠化較為突出。據有關資料[1~2],目前,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遷移速度有加快的趨勢,局部已逼近賀蘭山西麓。因土地沙化與沙漠化的形成具有分布面積廣、治理難度大的特點而成為該地區最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之一,嚴重制約寧夏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通過對該問題的認識,找出切實可行的防治辦法,對加快該地區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1 土地沙化與沙漠化
1.1 土地沙化與沙漠化的程度與分布范圍
由于寧夏北部地區所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在低緩丘陵及臺地上,土地沙化與沙漠化現象普遍,尤以黃河以東陶樂東部,靈武、鹽池縣北部的毛烏素沙漠南緣和永寧縣西北部騰格里沙漠南緣土地沙化與沙漠化最為嚴重,地表呈流動沙丘及沙帶成片分布。其余地段呈流動沙丘及沙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石質荒漠相間分布。
結合地面調查并參照寧夏自治區水科所《應用遙感技術編制寧夏土壤侵蝕圖研究報告》中風力侵蝕指標,依據地表風蝕形態特征,植被覆蓋程度,將該地區土地沙化與沙漠化類型劃分為潛在沙漠化土地,正在發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強烈發展沙漠化土地、嚴重沙漠化土地四類[3],見圖1、表1。土地沙化與沙漠化(輕度以上)面積1143.6km2,占全區土地退化面積的24.0%,強烈發展及嚴重沙漠化土地面積776.6km2,占沙漠化面積的67.9%,中度沙漠化土地占土地沙漠化面積的32.1%。
1.2 土地沙化與沙漠化發展進程
該地區經過多年的治沙工作,土地沙化的趨勢有了明顯的逆轉,實現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如銀川市以西平吉堡一帶的平鋪沙地經治理已轉化為耕地及果園等。但根據2009年開展的第四次荒漠化與沙化調查工作表明: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處在一個“整體進一步好轉、局部地區土地荒漠化仍潛在危機的階段”。由于自然條件限制,加之治理過程中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該地區從總體上尚未扭轉十分嚴峻的局面。
2 土地沙化與沙漠化的成因
造成土地沙化與沙漠化的因素有多種,主要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2.1 氣候原因
2.2 地形地貌
地形起伏對風力侵蝕影響,主要是對較大范圍風力活動的影響。起伏大的山體能對風力起屏障作用,能分散風力或形成風口;平坦的地形有利于風力大范圍活動。寧夏北部地區土地沙化與沙漠化區地貌主要是比較平坦的緩坡丘陵、戈壁,因而造成較大范圍內風蝕強度大。
2.3 植被覆蓋程度和地表巖土抗風蝕性
植被覆蓋與沙化程度呈明顯負相關關系。寧夏北部地區各類草原植被覆蓋度均較低,且植被覆蓋度由于季節和耕作的影響很不穩定,尤其在大風季節覆蓋度幾乎等于零。春季風沙多,秋季風沙小,均與大地植被覆蓋度相一致。地表巖土多砂質和砂礫質土,抗風蝕能力弱,風力侵蝕強度也就大。
2.4 人為活動
不合理的人為活動是誘導和加速土地沙化、沙漠化的最直接、最重要原因。寧夏北部地區生態較脆弱,人們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意識相對缺乏;貧困和缺乏收入來源又驅他們只好采取低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式經營方式對土地資源的過度利用(放牧、采集干草、打沙蒿、鏟草皮和收集薪柴等)。另外,寧夏北部地區的采礦活動對土地的沙漠化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3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4 防治對策
該地區的土地沙化與沙漠化防止在地方各級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就。2009年開展的寧夏第四次荒漠化與沙化調查工作表明,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治理處在一個“整體進一步好轉、局部地區土地荒漠化仍潛在危機的階段?!苯鼛啄?在全球氣候變暖及人類活動加劇的大趨勢下,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亦有加劇之勢,持續開展防治工作,從根本上扼制土地沙漠化的發展,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針對寧夏北部地區沙漠化發展地區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特點及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其防治對策可分為社會化防治和技術性防治。
4.1 社會化防治
(1)加強法治宣傳,依法防治。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寧夏回族自治區防沙治沙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通過全社會防沙治沙意識的增強,使土地沙漠化治理走上了法治化軌道。建立起法律、法規為依托、政府主導、科技支撐、工程拉動、政策扶持、經濟互動、產業鞏固、綜合治理的防沙治沙運行機制。
(2)以靈活的政策將治理環境與脫貧致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控制人口增長,實施移民政策,調動群眾治理環境積極性,進而提高群眾治理環境意識,促進地質環境轉為良性發展。
(3)對于賀蘭山北部地區分布的礦區,從制度上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治理措施是邊生產邊治理,減少礦山固體廢料及粉塵排放。使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4.2 技術性防治
(1)對于沙漠區,強烈發展的沙漠化地區,以提高環境質量、改善人類生存與生產條件為目標,應采用禁牧遷人,提高環境質量,逐步恢復其自然生態。由于沙漠中的喬、灌木資源已大面積消失,現存稀疏的植被已無力抗衡,靠自然恢復生態難度較大,亦采用飛播種草等綜合措施。
(2)對于嚴重發展的沙漠化地區以生物固沙為根本,以畜牧業為中心,加強高效草地建設,推行的退耕還林、還牧,舍飼圈養、生態移民等措施,建立生態經濟型畜牧業;施實休牧、輪牧,同時,對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段,應因地制宜地發展沙產業,輔以人工種草或固沙工程[6~7]。
(3)對于正在發展的沙漠化、潛在沙漠化地區以生物固沙為主,以節水為關鍵,推廣節理灌溉,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保護、培植和合理利用沙地資源,加強草原建設,退耕還林,長遠規劃,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水利樞扭工程,進行揚水,發展林網帶工程,減少風沙,提高植被成活率[6~7]。
5 結語
賀蘭山北部地區東、西、北被毛烏蘇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所包圍,賀蘭山橫亙中央。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其環境處于不利位置。受西北季風、長期干旱少雨的氣候影響,使得該地區土地沙化與沙漠化日益嚴重。筆者通過對賀蘭山北部地區土地沙化與沙漠化環境地質問題的初步研究,簡要分析了土地沙化與沙漠化的成因,提出了合理、經濟而有效的防治對策,為振興地方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寧夏地質工程勘察院.寧夏回族自治區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報告[R].2001.
[2]寧夏工程地質勘查院.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地質調查報告,2001.
[3]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科學研究所.應用遙感技術編制寧夏土壤侵蝕圖研究報告,1994,2.
[4]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委會.中國自然資源叢書—— 寧夏卷,1996.
[5]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寧夏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總第15期.
(貴州大學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03)
【摘要】我國西北地區土壤沙化危害嚴重,引起土壤退化,生態失衡和環境污染。經過長期治理,西北地區土壤沙化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土壤沙化形勢尚未根本轉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綜述了西北地區土壤沙化研究現狀,系統分析了過去在土壤沙化防治工作中的不足與缺陷,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和解決措施,以求為未來西北地區土壤沙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 土壤沙化;西北地區;干旱;土地利用;沙漠
土壤沙化是在風蝕和風力作用下,有機質含量較多的土壤或可利用土地變成含沙量較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最終變成沙漠的過程。在我國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區,近年來由于過渡放牧、農田開墾等人為原因,造成大面積植被破壞,土壤因失水而變得干燥,土壤黏性降低,土粒分散。而在風力減弱地段,風沙顆粒逐漸堆積于土壤表層而使土壤沙化。因此,土壤沙化過程包括土壤的風蝕過程及較遠地段的風沙堆積過程,土壤沙化會使土壤貧瘠化、粗?;?,相應的土地演變成荒地[1]。
1 西北地區土壤沙化研究現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西北地區先后建立了多個治沙中心和綜合試驗站,通過對土壤沙化地區考察和研究,基本明確了土壤沙化地區分布范圍和基本特征。70年代后期,針對土壤沙化趨勢,國家相繼啟動了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中西部退耕還林 (草)工程等。90年代以后,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3S技術不斷完善,許多學者開始利用3S技術研究西北地區土壤沙化過程,研究人員掌握了大量精確數據,提高了土壤沙化研究的科學性和可信度[2]。新世紀以來,我國土壤沙化趨勢整體得到初步遏制,土壤沙化程度減輕,植被狀況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毀林開荒、水資源濫用、過渡畜牧等人類活動,西北地區土壤沙化面積仍然處于擴展狀態,但擴展的速度已經趨緩。
2 土壤沙化防治工作的不足與缺陷
2.1 違背自然規律,防治脫離實際
在防治土壤沙化過程中,存在違背自然地域分異規律,盲目改變本地固有景觀格局的現象。我國受青藏高原隆升影響,土壤沙化地區分布相對世界同緯度帶偏北,自然帶的分布決定了沙漠土必然是西北地區土壤類型的典型代表,因此,試圖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的方式完全代替原有土壤沙化區是不可能的[3]。在內蒙古部分人工林區,因為降水稀少,氣候干燥,樹木生長所需水分難以獲得有效補充,只能勉強維持存活,這些人工林既無法阻擋風沙肆虐,也沒有可利用的經濟價值,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造成了新一輪的生態退化。
2.2 單純依靠政府,社會力量參與不足
傳統觀念和認識上,多數人認為政府是防治土壤沙化的唯一力量。以至于無論是在政策和法律制定層面還是在具體規劃以及實施方面都忽視了市場機制的重要性。事實上,通過防沙治沙,減緩甚至逆轉土壤沙化趨勢,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以市場為導向,實行企業運作方式投資土壤沙化區冶理與開發的做法應給予充分肯定,國家應當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其中,使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成為防治土壤沙化事業的積極力量,這是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管理體系,使之與防治土壤沙化事業相配套,這方面工作顯然落后于土壤沙化緊逼的步伐。
2.3 注重工程建設,輕視保護工作
植被保護是防治土壤沙化、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對策之一。長期以來,對西北部分土壤沙化地區雖然投入巨大,效果卻不明顯,主要原因是邊治理邊破壞,治理的步伐跟不上破壞速度,僅僅片面強調治理,注重興建大規模工程,沒能把以防為主、保護優先作為首要原則加以落實[4]。防治土壤沙化首要考慮的是對現有可利用土地給予有效保護,對植被相對較好的地區利用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功能進行修復,防止土壤沙化繼續蔓延產生新的生態破壞,這也是防治土壤沙化最基本的措施。然而很多現實情況卻是,已經經過治理的地區得不到長期有效的保護,濫牧、濫伐、亂挖等破壞現象依然存在,以致陷入到治沙后造沙、造沙再治沙的惡性循環之中,那么我們治理土壤沙化的速度永遠跟不上土壤沙化發展的速度。
3 未來防治對策探討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不利自然背景下,要遵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原則,進行全面規劃,逐步建立起防、治、用相結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協調的防沙治沙體系,努力改善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建議未來西部地區防治土壤沙化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3.1 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
防治土壤沙化工作應當結合西北地區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生物措施或生物與工程相結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喬灌草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要根據立地條件選擇植物品種,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降水較少,水分條件相對較差的干旱土壤區應該實行圍封保護,休牧禁牧,禁止濫采亂挖、亂砍亂伐,封沙育林育草,可適當增種防沙抗旱的特有植被,重點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對于極端干旱、植物生存條件極端惡劣土壤沙化區,不宜硬性安排植樹造林。
3.2 提高科技含量,注重人才培養
眾所周知,防治土壤沙化工程是一項跨多門學科,多個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必須進行廣泛的研究才能有足夠把握展開治理,要重視科技在防治土壤沙化工作中的作用,增加技術設備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創新能力,加強沙地綜合開發利用方面的合作。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使西部地區的礦產、水、植物等資源能夠可持續利用。強化土壤沙化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完善土壤沙化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包括土壤沙化綜合治理技術與可持續經營模式研究和示范、土壤沙化綜合治理效益評價等[5]。
西北地區教育基礎薄弱,應當加強地方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大力培養專門的治沙造林人才,培養基層技術人員,引導人才合理分布,充分發揮現有技術設施、設備的作用,推廣、普及治沙造林成果和成功經驗,從而推進土壤沙化防治實踐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3 拓寬融資渠道,立足實際,著眼未來
防沙工程的背后有著強大的資金支持,而資金支持不能單獨依靠政府投入,應當拓寬防治土壤沙化融資渠道,促使土壤沙化治理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土壤沙化的治理要與農牧民的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在改善生態的同時,配套后繼產業的發展,立足生態建設成果的轉化利用,加快培育和開發穩定增收致富的產業,實現退耕還林后“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走出一條生態改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三贏”之路[6]。
此外,土壤沙化趨勢之所以難以遏制,一方面源于很多人對防治土壤沙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把防治土壤沙化與生態環境條件的改善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在我國防治土壤沙化工作中,雖然涌現過很多先進模范,但是由于防治土壤沙化工作具有周期長、回報慢、風險大、后續資金難以為繼的特點,治理者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來冶沙,結果卻是生態環境雖有所改善,可很多治沙者卻因此陷入經濟困難的窘境,很難對其他民眾產生示范帶動效應,也極大削弱了他們的治沙積極性。因此,對已經治理好的土壤沙化區,國家應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使治理者擺脫經濟困境并有所收益。同時,對承包治理土壤沙化區的人員應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以減少低效的勞動。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生態環境建設,片面追求短期利益。防沙治沙是一項利在千秋,功卻不一定在當代的工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生態環境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并沒有將生態環境指標納入到政府政績考核標準,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在土壤沙化防治工作中目光短淺,好大喜功,治標不治本,不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結果更是事倍功半,土壤沙化趨勢難以得到有效遏制[7]。應當在我國土壤沙化趨勢明顯的地區建立監測和預警系統,將環境成本納入到經濟核算體系,將生態建設指標作為政府政績考核標準,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通過多種方式宣傳教育干部群眾充分認識當前防治土壤沙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健全完善各級治沙工作機構,實行專項工作目標責任制,從制度上掃清阻礙防治土壤沙化工作的體制機制障礙。
參考文獻
[1]季方,樊自立,趙貴海.塔克拉瑪干沙漠土壤沙化發生條件及對土壤性狀影響[J].中國沙漠,1996,2:161-165.
[2]張仁健,周家茂,曹軍驥.中國沙漠化及其防治[J].中國粉體技術,2007,1:1-5.
[3]張榮群,劉黎明,張鳳榮.我國土壤退化的機理與持續利用管理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3:52-54.
[4]高照良.黃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區的土地沙漠化研究[J].泥沙研究,2012,6:1-10.
[5]白一丁.發展沙產業:治理沙漠化的可持續發展思路:以鄂爾多斯地區為例.內蒙古:內蒙古大學,2011.
[6]康曉達.西部地區沙漠化問題及其防治對策[J].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2:35-38.
關鍵詞 國務院八七分水 水權調整 優化完善 生態補償 省區
1. 國務院批復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計委和水電部“關于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報告的通知”。這是我國首次由中央政府批準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該水量分配方案由國務院辦公廳以(1987)61號文通知各省(市、區)作為西線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黃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黃河地表水資源量580億m3,可供分配水量為370億m3,輸沙水量210億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現在看來,在那個時期已經考慮到了黃河水資源承載能力,統籌考慮生活、生產用水,但并沒有生態環境用水,僅協調河道內與河道外用水。方案經歷了較長時段的枯水期和嚴重斷流的考驗。
但是25前各省區對于水資源需求不像現在一樣嚴峻,同時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學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發展估計需求相當大,文件稱“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黃河流域,工農業需水量較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當時分配43.1億 m3,時至今日該省使用耗水15億 m3,只占其分配指標的三分之一,當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難因素,導致山西省大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嚴重而引發生態環境問題,可以預見其未來即使扭轉目前用水狀況,其用水量也很難達到分配指標。
2.南水北調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2.1西線南水北調工程不確定性
八七分水作為西線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黃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線的不確定因素,很難說何時能夠上馬。西線經過了幾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國務院一度暫停了前期工作。西線主要問題在于生態環境的要求,以及長江及西南地區水資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大力發展,特別是我國政府承諾的節能減排目標,促使我國大力發展綠色水電能源,隨著規劃和開工建設大型水電站,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建立,這都給西線的建設增加了不確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調工程中東線的確定性
隨著2014年南水北調中東線的通水,我國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區水資源短缺得到局部緩解,受水區局部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態恢復有了可能。原來黃河受水區缺水狀況將有所變化。
因為黃河流域自身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一直很突出,特別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區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來保證,黃河的水資源應該首先滿足本流域生產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為前提?;谏鲜瞿纤闭{西線引水工程不確定性和中東線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對黃河“八七分水方案”進行適當調整,使其逐步趨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區政府相繼批復了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
黃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國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黃河流域各省區的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
國務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區總量,沒有劃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細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黃河取水總量控制指標細化體系是精細調度的基礎。因此,各省區政府在流域機構的協調下相繼批復了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
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的頒布實施,將有利于加強分級總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黃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長之時,有利于避免區域水資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協調?。▍^)內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權轉讓;有利于流域與區域的統一管理;有利于黃河水資源的統一配置和調度管理。各省區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的實施,將更易顯現干支流、各省區內部各市、各省區間實際用水與方案的不協調性及不合理性,將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調整與完善。
4. 國務院批復第二次水資源綜合規劃
2010年國務院批復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m3以內,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7000億m3以內;在該規劃里涉及到黃河總水量由國務院八七批復的580億m3減少到現在的535億 m3,也就是說現狀黃河來水量比國務院批復“八七分水方案”時減少了45億m3,即處于逐步減少趨勢,而流域各省區用水量卻趨于增加,這其中尚未考慮流域生態環境用水量及其趨勢。
各省區政府在流域機構的協調下相繼批復了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標進行的,以后如何協調或調整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使其適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變化。
5.對八七分水中優化、完善與調整
結合國務院分水的背景與現狀的黃河水量變化、流域各省區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態環境需水,在南水北調西線生效前和東中線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對八七分水中370億m3做必要的完善與調整,進一步優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態保護補償水量
“三江源”地區號稱“中華水塔”,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發源地,是我國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功能區,不但對維護西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東侵襲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態保護區應當建立起一個長效生態補償機制。青海省提供了黃河水量的一半以上,當年僅分配14.1 億m3,建議給予生態環境用水2~3億m3或更多。
5.2寧夏、內蒙古適當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經考慮了黃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別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發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寧夏、當前農業用水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應在節水中求發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個時期需從黃河引水接濟,分配用水量20億m3。其它沿黃各?。▍^)一般增加用水量約30~40%。
寧夏、內蒙古屬于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國家發展側重地區,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標,并大幅度地實施了水權轉換措施解決工農業、城市與農村用水矛盾,而當時并沒有考慮生態環境治理用水量,為了持續發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議給予兩自治區區各5億m3,重點解決荒漠治理用水。
轉貼于 5.3河北、天津隨著南水北調中東線的通水減少依賴黃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個時期需從黃河引水接濟,分配用水量20億m3。隨著南水北調中東線的通水減少依賴黃河水量,建議核減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決黃河自身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所需要增加水量。當然,隨著“引黃入邯(邯鄲)”2010年11月開始引黃河水,規劃中河北省將來達到15億m3。同時,北京有可能利用黃河水。
5.4山東省的用水指標水權置換方式
山東省也已超過了國務院分水指標,雖然有東線南水北調的補給,但由于山東省經濟和工農業發展迅猛,用水仍依賴黃河水。建議山東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標可通過水權置換方式獲取,以解決超指標用水問題,比如給予用水指標富余的陜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權不同方式的補償機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過援建對口支援等方式,主要還是針對解決兩省水資源利用存在問題,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區內部采用水權轉換解決工農業、城鄉和區域用水矛盾問題,引用到流域各省區件,以解決流域內各省區存在用水指標余缺問題,或者采用遞進收取水資源費,至少要對超指標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資源費,從經濟上給予制約。
5.5甘肅省用水
甘肅省也面臨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資源,特別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濟金”,以及通過甘肅“景電”向民勤供水,將來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如大柳樹水利工程的建設“引黃濟民”工程,將極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態。
5.6充分利用水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益
在我國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高效利用水資源,但是節約用水畢竟是有限度的,要認識到水資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減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實,水資源是天然可再生資源,每年都在不斷更新。從年內角度看,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經對汛期和冬季降水統計,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國水資源每年更新來源于海洋季風大氣降水超過90%以上。根據中國水資源公報,我國每年超過2.2萬億m3河川徑流水資源沒有被利用入?;虺鼍沉?,而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別是西南。
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間差異很大。特別是南方河流水能資源豐富而開發利用程度低,華北地區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約引黃河水100億m3,而長江流域只有18%,潛力巨大。
作者通過對黃河流域預測2013年將結束自1986年以來較長時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現一個平水年較豐的時期,隨著污水資源化的全面使用,結合跨流域調水以及“洪水資源化”2015年將是北方環境修復成為一個“拐點”。
5.7建議調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態環境建設
在我國大江大河中,我們母親河黃河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大面積環境惡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黃河流域還是水資源時空分布差別極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較少的河流,同時還是水資源利用千差萬別的流域,怎樣合理把有限的黃河水用好,在解決好流域自身發展需要同時,把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好。
黃河流域西北寧夏、內蒙一帶生態環境惡化,不但影響下游,而且對我國華北地區也帶來不利影響,所以兩自治區生態環境治理事關重大。
建議調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態環境建設,改造荒漠化地區如河套地區相鄰的毛烏素沙漠、庫布其、烏蘭布和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南緣。
把少量黃河水留到生態脆弱區改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進行生態工程建設,再造“河套”和沙漠變綠洲將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李東.淺析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與水電開發率(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0(5):31~35
中國水資源公報[R].水利部,2008
李東.高壩大庫是我國大江大河長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考試吧2010-11-20
李東.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技術分析.水信息網2009.12.28
植樹加種草多管齊下
沙塵暴曾是澳大利亞的一塊心病。澳大利亞是個干旱國家,陸地面積的75%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許多地方氣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層缺乏植被的覆蓋,導致了土地的逐漸沙漠化,一旦刮起大風,沙塵暴就會發生,尤以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區的沙塵暴最為頻繁。
僅1983年的那場席卷墨爾本的沙塵暴,就灑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生的一次沙塵暴,卷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圍繞地球環繞了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沙塵暴的頻頻光顧,讓政府不得不撓頭反思。
正像澳大利亞首席環境學家安德魯說的那樣,沙塵暴是澳大利亞人早期只關心經濟效益,根本不考慮環境的“惡果”,也是各國工業化階段面臨保護環境和發展的客觀矛盾。
上世紀20年代,澳大利亞許多地方的森林大遭砍伐,成了煉礦的燃料。1788年以來,澳大利亞被砍伐的樹木高達200億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降雨量減少,土地大面積,繼而引起沙塵暴。
痛定思痛,澳大利亞政府和民間環保組織開始考慮如何治理沙塵暴。除了制定有關管理法規,包括聯邦議會1936年頒布的《草原管理條例》、1989年制定的《土壤保護和土地愛護法案》,還提出了以生物措施為主,利用植樹、種草等多種生物和工程措施綜合治沙的戰略。
植樹種草據說是最有效的防沙辦法,澳大利亞為此開展“綠色澳大利亞”運動。在一些城市,政府免費給蓋房子的居民發放樹苗,不種植者將受罰。街頭巷尾的樹下無一例外地都鋪上了木屑或透氣膠粒一類的東西,這樣既不影響樹木對水分的吸收,風吹過時也不會揚起浮土。在建筑物與圍墻之間的狹小地帶,人們也精心種植花草,并在花草邊鋪上碎木屑。
在植物治沙方面,澳大利亞根據干旱程度對植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種植了不同植物進行防沙治沙。對年降水量大于500毫米的海岸沙丘,他們先種草使流沙固定,然后種豆科等植物,最后種喬木和灌木。對于年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內陸沙丘,則主要是種草。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瞄準沙窩“三板斧”治沙
干燥的沙塵源是形成沙塵暴的基本條件。澳大利亞土地荒漠化主要由于草場退化,廣闊的平原地區也是沙塵的發源地。為此,澳大利亞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
澳大利亞牧場治沙,最值得稱道的是其“三板斧”措施:
第一,嚴格實行輪牧制度,減輕草場的負擔。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
第二,大力推廣圈養制度。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圈養,在生態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第三,科學搭配畜群數量和種類。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么、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另外,在農耕地區,農民的社會責任感也相當強。為了減少土壤流失,許多農場的坡地上種的都是多季作物,因為坡地上的單季作物在翻耕時會造成更嚴重的土壤流失。不僅如此,農民們還盡量避免在干燥的日子翻耕土地。
為了順利實施上述制度,澳政府健全了相關的法規,同時嚴格執法,對違反法規的人嚴懲不貸。
治沙固沙去沙漠淘金
植樹、限牧是澳大利亞對付沙塵暴的主要措施。不過澳大利亞人并沒有就此滿足,又推出另一高招一把治沙固沙與發財致富結合起來。
為了保證一些沙漠地帶的長久安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澳北方地區推出了“沙漠知識經濟”戰略,開始在沙漠淘金,以此長期地、可持續地促進沙漠地帶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
所謂“沙漠知識經濟”,就是在沙漠地區及其周圍應用傳統或現代治理沙漠的技術知識,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F代沙漠知識包括生物學、生態學、科學用水、建筑設計、農業和園藝生產系統、道路建設和保養、礦業、邊遠地區衛生教育服務、太陽能和其他新能源系統等。傳統沙漠知識是在沙漠地區進行土地和牧場管理、旅游經營、人煙稀少地區社會行政管理等。
北方地區政府算了這樣一筆“聰明賬”:將沙漠開發建設好,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將沙漠的沙固定了,就可以達到對沙塵暴長治久安的目的。因此,治沙治荒、保護環境成為推廣“沙漠知識經濟”戰略的核心環節。北方地區政府一方面派出專家,到小企業和當地土著人社會推廣和傳授治沙知識;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稅、發放補貼和長期無息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公民尤其是土著人在沙漠地區開辦私人農場。農場的經營方向必須是生態農業,把治沙固沙與發財致富結合起來。雖是個體經營,但治沙固沙的柳條樹、灌木和草籽都由北方地區研究和開發咨詢委員會下屬的研究所統一發放,按規劃和標準的種植方法栽種,因此成活率高,治沙效果非常明顯。
本刊記者:據說國家對治理塔河投入107億元是治理大江大河的“待遇”,國家如此重視塔河治理,是針對塔河發生的什么問題?
陳保留:塔河近期治理項目開始之前,塔河下游的生態惡化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原有的植被,特別是胡楊林大面積枯死;土地沙化加劇;地下水位下降,在下游的考干、阿拉干等地區,地下水下降最嚴重的已經達到12米,超過了胡楊林能夠吸收到的程度;沙塵天氣達到一年160多天,直接影響尉犁縣和庫爾勒市;塔河尾閭區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魯克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合攏,嚴重威脅作為戰略通道的218國道。下游的生態惡化危及到曾經人口規??捎^的英蘇村和耕地面積曾達到40多萬畝的農墾二師的5個團場。
同時,塔河的幾條源流不同程度出現問題,葉爾羌河下游的200多公里和田河下游300多公里范圍也出現與干流相似的生態惡化情況,隨著這兩條河自身下泄水量的減少,下游的天然胡揚林植被也在萎縮,這也威脅到塔河干流。
2000年前后,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塔河流域的生態問題得到國家的重視,原國家政協副主席錢正英等有關領導、專家多次對塔河流域進行考察。自治區政府在水利部、黃委會的幫助下,完成了塔里木河水資源調查和應對方案,這就是近期治理規劃的前身。2001年2月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上,總理主持會議通過了方案,就這樣塔河流域的近期治理項目上馬了。
記:塔河近期綜合治理規劃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了已經取得了哪些效益?
陳:塔河近期規劃的核心是:在源流地區通過節水等一系列工程措施確保在多年平均來水的情況下,進入干流的水量達到46.5億方,在干流區域通過河道工程治理保證在多年平均來水的情況下,大西海子下游下泄的水量達到3.億方。
之所以在源流地區選擇“節水”作為主要手段,是因為塔河流域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農業,而最直接、最快的就是依靠農業灌溉面積的擴大。但是過去灌溉浪費的水量十分大,所以通過減少水資源的無效損耗,把節下來的水、排泄的水用于生態一漩復,有著很大的空間。措施包括推廣滴灌、修筑防滲渠、減少和改造平原水庫、地下水的合理開發、退耕封育、水量調度控制、監測站網和水文站網的建設等等,同時也包括必要的統一管理的機構建設。另外,還啟動了從博斯騰湖向塔河下游的應急輸水工程。
按照塔河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通過目前已實施完成的源流節水措施,應實現每年節水19.4億方,新增地下水開采能力2.6億方(塔河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明確:塔河近期綜合治理實施完成后,實現工程節水26.6億方,新增地下水開采能力4.58億方),2000年到08年利用博斯騰和塔河兩方面水源,9次實施了向大西海子下游輸水,22.89億,塔河下泄9.4億,水頭6次到達臺特瑪湖,通過9次輸水,下游兩側地下水位有了明顯回升,胡楊林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恢復,減少了局部鹽積化狀況,沙塵暴從每年17次減少到8次使218國道保持暢通無阻,農二師的產值也比99年增加了4.3倍,人均收入增加6078元,增加了近3倍。
記:實施塔河近期綜合治理規劃的時間只剩下一年多時間了,工程大部分已經完工,但是第一個關鍵指標――46.5億方水進入塔河干流沒能實現,原因何在?
陳:到去年年底,源流地區每年節水達到22億方,按著理論算法除了輸送損失外到達塔河干流的水量應該很可觀了,可實際上到達塔河干流的水量并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2008年,在源流多年平均來水量增加18億方的情況下,下泄干流的水量反而減少了17億方。原因在于這些節約出來的水被當地擴大的耕地消化了,整個流域項目區比規劃的耕地面積增加了600多萬畝。
我們規劃報告里面明確了,流域內近期禁止增加擴大耕地和灌溉面積。前提就是集約經營、提高單產,在節水的情況下來發展而不是盲目無序擴大規模。這個前提條件沒有做到沒有做好,原因很復雜。開地搞成了既成事實,新開的地也面臨生存的問題,不給水就要偷水搶水,給了水,資源平衡無法保證。
記:工程效益被新開墾土地抵消的現實是否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重要的認識,即河流水資源管理不能局限于水,不僅需要工程治理,還需要制度治理和觀念的改變?
陳:前幾年實行限額供水還稍微容易一些,這幾年我們頭疼的就是怎樣控制限額用水,不要超標引水?,F在是越往后越難,節約出來的水很容易被盯住和用來開發新的土地,引出了副作用和反彈。
現在關鍵還是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根源在機制和體制上。比如在源流區建立分水閘、引水渠的樞紐等等,為當地水資源分配、防洪、灌溉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因為這些閘口不是統一管理,而是由地方水利部門各自自責,其中牽涉到很多的利益分配,無法真正達到水資源合理利用分配。
這需要從管理體制方面著手解決,比如,去年經過自治區政府批準,三個重要的控制性閘門交給塔河管理局直接調度管理,第一個是阿克蘇河上的西大橋閘,第二個是塔河上游的塔里木攔河閘,第三個是大西海子水庫的泄水閘。收歸塔河管理局直接調度管理效果如果好的話,可能按照這個思路把全流域的各個河段上的大型的控制性樞紐逐步分期分批的交給塔河管理。目前只是調度權的統一管理,不包括人財物的。
機制方面也需要改革,需要實行占用水資源的經濟補償機制,我們打算推行兩個機制,一是水費補償機制,你超出用水限額指標,多占用的水必須交補償費。二是實行占用生態水補償機制。就是如果你超出限額用水導致下游生態用水不足還要交生態水占用補償費,用嚴格的經濟措施讓用水者自己權衡,以杜絕超限額用水的現象。
記:目前實施的規劃叫做塔河近期綜合治理規劃,是否還會有后續治理規劃?如果有的話后續治理規劃將針對什么問題?
陳:現在正在實施的近期治理規劃的目的是盡快遏制塔河流域尤其是干流下游的生態惡化,規劃項目實施以來,一些突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是近期治理規劃具有應急性和權宜性,在深度、廣度方面暴露出不足,對水資源承載能力的認識不夠,缺乏全流域的有效協調,這些問題比較突出。
隨著流域經濟發展,各方面都提出了對水資源新的需求,流域內的城鎮建設、農業增長、人口發展都使水資源供需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要滿足流域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對水資源的需求,急需綜合規劃來指導協調。我們正在著手做一個全方位的、比較長遠全面的塔河治理規劃。
記:生態用水被擠占是許多河流面臨的問題,塔河近期綜合治理規劃的重要目標也是在調節好生活生產用水的前提下解 決塔河生態用水的不足,塔河作為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它的生態用水有什么特殊意義?
陳:一條內陸河流如果開發利用不合理,會導致河流的斷流和斷流點的不斷上移,同時沙漠化也會不斷追隨著斷流點上移,這是沿河的縱向的變化。無論是上游還是中游的開發擴大到一定程度,河流的中游或上游就會逐步變成河流的尾閭,下游生態惡化的一幕就會在這里重演,塔河就處在這樣的形勢中。葉爾羌河也提供了這樣的例證,水多年下不來,得不到保證,下游植被在衰敗,沙漠化在擴展。
河流的萎縮不可避免地導致流域的生態惡化,人們明顯感覺這兩年阿克蘇的氣候比庫爾勒都差。阿克蘇的意思是白水,說明歷史上這個區域水量很大,到處都是白茫茫一片,空氣濕潤,氣候適宜,沙塵天氣相對較少。這幾年到阿克蘇感覺就不一樣了,開荒太多,自然植被都變成人工植被了,有點風就會揚沙,揚沙天氣明顯增加。
記:人們對塔河中游修建的束水堤(生態堤壩)有一些批評意見,認為不利于胡楊林的生長而帶來生態負面影響,規劃設計時是否考慮到這一點?
陳:從某些方面來說是有一定影響,但是塔河中游修建束水堤是通過許多科研院所的多方論證的,我們的設計更多考慮的是通過工程加強對水資源的控制能力,盡量減少汛期沿河漫溢形成的少則幾百萬方多則幾千萬方的海子、積水洼地等對水量的無效損耗,也是為了加快汛期水量下泄的速度,在上中下游水量極不平衡的狀態下,通過束水堤盡可能提高到達下游的水量。以前阿拉爾來了洪峰以后,需要一個月時間輸到恰拉,現在有了堤防以后時間縮短了,二十天就可以到達。另外,在修建堤防的同時,我們布設了五六十個生態閘,可以通過人工調度來滿足不同時候、不同河段的生態水的需求。比如,在連續幾年來水不足情況下,今年集中澆灌下游,明年把下游閘口關掉打開中游閘口,實行輪灌。沿河野生植被具有一定的抗旱性,3―5年灌一次水就能保證存活,這樣來保障沿河植被的起碼需求,我們可以根據來水水量情況打開和關閉閘口。
大水漫灌對河道兩岸的自然植被是有益的,但是在目前水資源這么緊張的情況下,最大程度減少水資源的無效損耗,實行人工調節,顯然是必須的,否則下游生態水無法得到保障。記:這兩年因為塔河中游沒有水,棉農開始靠打井灌溉,如果這些井所用的地下水是靠塔河補給的,這會不會造成塔河地表水的進一步消耗?
陳:對塔河兩岸的地下水來說,就是靠地表水下滲來補充的,地下水的開采,也是在消耗塔河水。在沒有開采的情況下,地下水和地表水有一個自然平衡的轉換。地下水可以開采,但需要做專門的可開采量的測算,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轉換控制在一個平衡范圍內。在某個區域內地下水開采超過一定的標準,平衡就會被打破,地下水回補的速度就會低于開采的速度,會造成水壓減小,水量不足,水井可能會報廢。什么事情都不能過度,必須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我們在近期綜合治理規劃項目里規定塔河流域新增開采地下水的上限為4億方。
記:地下水的開采將對胡楊林產生什么影響7目前對地下水的管理似乎存在著漏洞,從生產和生態結合的角度應當怎樣管理地下水?
陳:胡楊根系非常發達,有縱向和橫向的兩類根系,縱向根可達到地下四五米以下。近期綜合治理實施前,塔河下游多年沒水的情況下,地下水已經降到8―12米,這對胡楊林來說就非??膳铝?。一般情況下沿河的胡楊生長區域內,地下水基本上都能滿足供給。因為每年塔河都有洪水,只是來水量和洪水量大小、多少的問題。以后我們會采取進一步的工程措施,通過人工渠系最大程度滿足對兩岸植被的需水。
以后對水井的管理,還是要統一規劃。沒有合理的水量調配,必然產生過度打井取水的現象。從管理職能來說,河道范圍內是塔河管理局管,河道范圍外歸地方水行政部門管理?,F在看來需要部門間的協調管理,河道范圍外的需要與自治區水行政部門進行協調,他們有地下水管理權,同時也必須要跟土地部門一起做河道及工程管理范圍的確權劃界。記:塔河是一條內陸河,越向下游含鹽濃度越大,在自然狀態下塔河可以靠漫溢來分散鹽分的匯集,現在的束水堤和壓鹽水向干流排放是否會加大下游鹽分的富集而使下游環境更加惡劣?
陳:這是肯定的,河流在流動輸送過程中自然會帶入鹽分。下游尾閭畢竟是一個區域最低的地方,鹽分也會向那里富集,在自然狀態下,最終大部分鹽分會被集中到臺特瑪湖的。另外,上游也有地勢低洼的地方,這些湖泊洼地,也是集鹽的地方?,F在這些地方變成耕地肯定會對土壤鹽分產生影響?,F在農田壓鹽及壓鹽水的處理還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對塔河水質影響很大,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