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1 15:14: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民消費水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真正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提高農民消費水平,首先要讓農民的錢包真真正正的鼓起來,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減輕農民負擔,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工業化水平,農產品加工業是重點,按照國際上通常的劃分類別,農產品加工業涵蓋了食品、飲料和煙草加工,紡織、服裝和皮革工業,木材和木材產品包括家具制造,紙張和紙產品加工、印刷和出版以及橡膠產品加工等方面,覆蓋了幾乎農業工業加工的全部領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正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加強農村公共品供給,奠定消費堅實基礎
農村公共品是指農村社區集體參與共享的物品或服務,它是相對于由農民或者家庭消費的私用品而言的。農村公共品包括交通設施、農村電網、農村市場、水利設施、文化教育、科技推廣、優撫等基礎設施和服務。
農村公共品供給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障礙性因素。目前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普遍存在設施老化,新建和更新改造投資不足,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地力下降,農用工業發展落后。農業機械老化且不配套,利用率低;農業科研機構、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健全,力量薄弱、經費短缺;農村交通、通信設施落后,農村法律、文化服務機構不完善。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增加了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并明確提出今后國家新增公共事業支出要主要用于農村。近幾年來,國家對農村電網進行投資改造,改善了農村的用電條件,又從2001年開始,實施節水灌溉、人畜飲水、沼氣推廣、小水電建設、草場圍欄、鄉村道路硬化等“農村六小工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我們還要在政府增加對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拓展地方公共物品的融資方式等方面注入更多力量。
發展社會公益保障事業,把基本消費落到實處
【關鍵詞】 消費水平、經濟發展、建議、對策
一、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
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經濟因素有國民收入總額及其提高速度,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消費與投資人口總數及其增長速度,價格水平的變動等。
消費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費基金的多少,而消費基金又來自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總額大,增長速度快,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水平就高,收入總額小,增長速度慢,則消費水平就低。
在國民收入為一定的情況下,消費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積累與消費的比例,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任何社會要擴大再生產,都必須有一定的積累,在積累效果不變或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積累的增長就意味著社會物質技術基礎的增強。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質保證,反過來,消費的增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又會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積累的增加。目前我國存在積累過度的現象。
造成居民儲蓄率上長,甚至實際利率下降也選擇儲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項改革的推進,人們存款以備將來購買住房、養老、子女教育,醫療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的支出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在當前市場高收入階層想要的已經有了,邊際需求欲望下降,消費結構或支出結構升級。而低收入層受購買力限制,商品購買量增加緩慢。由此導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斷的增加,消費市場需求不旺。
在消費基金確定的情況下,人口的數量與消費水平成反比,人口數量大,增長速度快,人均消費水平就低,人口數量小,增長速度慢,消費水平就會高,我國人口基數大,且人口增長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億人口,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據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會財富,新生產的各種消費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將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環境所進行的各種努力,如醫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普及,住宅條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質量的提高等都將因為人口總數的較快增長而受到影響。因此目前我國的消費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費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我們就要控制人口增長,充分發揮計劃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實現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水平的高低與物價水平成比例關系,我國近些年來,居民的貨幣收入提高了但物價也上漲了,某些物價上漲程度還高于平均工資的提高速度,因而影響了消費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實際消費水而下降了,我國目前物價已由低谷逐漸緩慢的向上攀升,這說明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比較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地區之間,城 鄉之間表現得非常明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城市發展較快,大部分農村發展比較慢,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城鄉之間的消費水平差異比較明顯。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一直在農民人均消費水平之上。城市和農村的恩格爾系數都較高,這表明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消費都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對較平穩,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尋找新的消費熱點,農村的MPC變化相對較大,表明農村居民目前還處在一個消費熱點之中,但消費支出變化不大。
導致農村消費增長率低于城鎮居民的消費增長率的原因除了農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農村的消費環境滯后,配套設施不齊全 , 如有些農村沒有通電,或有電的地方供電極不正常而且電費極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購買積極性。其實,農民每消費 1000 億元將對農業部門產生 427 億元的直接需求,對工業,運輸,郵電,商業飲食以及其他服務部門分別產生 395 億元, 36 億元, 85 億元, 57 億元的直接需求,綜合推算,農民每增加消費 1000 億元將對整個國民經濟新增 2008 億元的消費需求,可見,今后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必須依靠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的拉動力。
三、提高我國消費水平的建議及其對策
我國目前存在在消費率過低,儲蓄過高的傾向。因此我國今后的消費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費率,而提高居民消費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為此提出以下的建議:
1 、積極發展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培育城鎮新的消費熱點。
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層次正處于對彩電,冰箱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階段,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開拓農村的消費市場,要解決好幾點金融問題。
⑴把消費信貸引入農村,這是以農民日益增加的儲蓄為基礎的,由于農村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的消費市場,且農民的消費熱點產品貨源充足,所以在農村開展消費信貸在一定程度上釋放被抑制的消費需求。
⑵建立農業保險機構,以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我國是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自然災害一方面使得農民的收入減少另一方面,也使農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的不確定,增加儲蓄,因此,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就要完善和發展我國的農業保險。
城鎮居民面臨著消費斷層問題,即原有的主要以彩電,冰箱,VCD等家用電器為代表的消費層次已經得到滿足,消費已經飽和,處于一種儲幣待購的狀態。因此,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顯得格外重要,對于我國城鎮居民而言,住宅消費及住宅裝飾業應成為培育重頭戲。目前我國城鎮居民進入住房數量與質量并重的提高階段。隨著福利分房的結束,個人對商品房的消費,已經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價過高,無法使百姓安居樂業,也無法使住宅建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其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銀行商品房抵押貸款的規模擴大的商品住房及裝飾業必然成為消費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家庭轎車將成為我國消費領域發展的熱點。目前我國汽車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公務用車改革方案已經出臺,長期以來,靠公款買車的局面已經改變,目前, 1400 萬輛汽車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車為個人所有,雖然目前從消費領域談轎車進入家庭領域還為時過早,但私人買車那部分先富起來的高收入階層,如律師,三企白領等購車數量不小,且據調查,我國約有三十萬個家庭在近兩年內有購車意向。約三百萬個家庭將購車列入了自己的消費計劃,所以家庭轎車必然成為我國將來的消費熱點。
教育消費將成為消費熱點,教育消費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為提高自身業務競爭能力的培訓支出,它屬于服務性消費,知識經濟時代,人人都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很多人還要不斷變換工作崗位,這就產生了再學習的強大需求。教育成為一種產業就要滿足群眾對非全日制教育的種種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熱已標志著教育消費已成為一個消費熱點。
2 、發展消費信貸。發展消費信貸是促進內需擴大的必然選擇。發展消費信貸,可以聯通生產與消費,疏導巨額儲蓄適當向消費領域分流,解決現實購買力與消費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增長,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發展消費信貸首先要轉變消費觀念,由過去的“積蓄-消費-積蓄”的單一的消費方式轉化為“貸款-消費-積蓄還債”的新型消費方式。提倡適度的超前消費。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降低消費信貸成本拓寬個人消費信貸能力,針對不同的消費信貸品種上和貸款對象,在利率,期限,還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第三是建立擔保機制和個人資信調查機構,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決擔保問題。第四是積極發展信用卡業務。如加強透支功能等。
3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一般 包括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住房保險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原則。這實際上是又一次消費品按勞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員有基本的消費金。醫療保險制度則可以為廣大職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提高職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險制度中,住房公積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資中的住宅消費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費的能力,對保證住房投資和住宅消費達到較高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失業保險制度是社會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對于保障下崗職工的最低生活消費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消費經濟學原理》 尹世杰、蔡德容 經濟科學出版社
[2] 《居民消費統計學》 易丹輝 中國人大出版社
在這個暑假中,本人通過對我縣經濟發展網上資料的查閱和調查問卷的形式總結了十六以來我縣農村居民消費的基本情況及變化趨勢,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推動農村居民消費的措施和建議,據此做出報告。
一、農村居民消費的基本情況和變化趨勢
(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演變。我縣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演變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一是XXXX年為消費水平緩慢增長階段。由于這一時期前兩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產品價格低,農民負擔高。因此,進入新世紀的前三年,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總體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二是XX年為消費水平快速增長階段。我市在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使我市的農業經濟迅速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長。
(三)消費方式的演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收入水平決定消費水平,而消費結構的變化是消費方式轉變的結果,消費方式的轉變反過來又促進消費結構的變化,并轉化為拉動消費市場的動力。近年來農民消費方式主要有以下變化:一是由滿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質量提高轉變。在食品結構上,主食消費比重下降,各種副食消費不斷增加,膳食結構向營養、科學型發展。在衣著消費上,農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礎上,更注重時尚化。XX年人均衣著支出140.1元,同比增長35%。二是由重食物消費向物質和服務消費并重轉變。食物消費更多表現為生存型消費,而服務型消費更多表現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費。服務消費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農民消費觀念的積極轉變,也反映出農民消費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與市場化結合消費向更高的市場化消費轉變。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消費的市場化進程明顯加快,現金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上升。
二、擴大農民消費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農民收入問題。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發現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為前提的。近兩年,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農民的購買力提高了,對收入的預期也提高了,消費水平就明顯提高,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但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現金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因此,要進一步擴大農村消費,還要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穩定增長。
(二)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預期的不穩定,是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近幾年,我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養老、醫療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保障體系,但這些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存錢養老、存錢防病的思想在農民中還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預期的不穩定,越來越高的教育投資,婚喪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農民不敢貿然消費。
(三)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和消費環境欠佳是影響消費的重要環節。主要表現在:一是家庭設備、日用品等有賴于新型業態如連鎖超市在農村的延伸,而目前農村商業流通組織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暢,成本過高,商品價高質次、假冒偽劣嚴重等問題,不能滿足農民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和適應農民消費方式的轉變。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交通、通訊、自來水等近幾年雖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還遠遠落后于城鎮,運行成本、運行費用高也使得農民對一些耐用消費品買得起用不起,限制了農民的消費。
三、進一步推動農村消費的措施和建議
(一)增加農民收入。從長遠看,增加農民收入是推動農民消費的根本措施。要增加農民收入,既要全面貫徹黨的農村經濟政策,又要不斷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水平。隨著近幾年農民增收各項政策的全面、強力出臺,今后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將進入常規階段,對農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間接的、有限的。今后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決定的生產積極性,而是農民生產經營水平。因此,今后農民增收的核心應轉向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水平上來。
(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在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保障體系,使更多的農民從傳統的儲蓄養老、家庭養老的方式中解脫出來;使更多的農民參入醫療保險,看得起病,吃得起藥,降低因病致貧的風險。進一步理順農村信貸關系,落實農村信貸政策,簡化信貸手續。進一步降低學生學雜費,特別是高中、大學階段的學雜費,使農民不致為了讓孩子上學而貧困或債臺高筑。
我國農村信息消費現狀及原因分析
農村信息消費的獲取媒介比較單一。因為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而信息消費的高額成本是一般農村家庭所不能承受的,農村居民獲取信息的渠道仍然還是電視,這種單一的信息傳播媒介嚴重影響著信息的傳播,導致信息供給的分類和針對性明顯不足。
有效信息資源供給少。因為農業生產具有高風險性,需要及時獲取農業信息,以迅速的采取相應的措施,但是農村的信息設施少之又少,只有有限的計算機和多媒體設備,這將導致信息的堵塞,成為農村信息化發展的障礙。
農村居民信息素養偏低。信息素養的偏低,是影響農村居民信息消費的關鍵因素。由于農村居民知識水平較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嚴重制約了信息消費能力的提高。網絡的普及增強了農村的信息消費意識,推動了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但隨著網絡的發展,對農村居民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農村受知識水平,交通和信息在傳播上落后,有時候會導致農村居民因為虛假信息的傳播上當受騙,蒙受經濟損失。
信息消費水平總體偏低。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長期持久收入的預期不足,這個是影響農村居民信息消費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又因為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受氣候和市場的影響明顯,所以農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屬于暫時性收入,收入的不穩定性使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降低。另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落后,政府用于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專項資金不足,嚴重阻礙了農村信息消費水平的提高。
加強我國農村居民信息消費的政策建議
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擴大農村居民信息消費需求。消費最終取決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們才會增加消費。所以為了進一步啟動農村的信息消費市場,必須盡一切可能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優化農業內部生產結構,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勞資分配格局,完善城鄉一體化市場,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農民就業基數培訓,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加強農村居民的教育,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素養。農村居民作為信息消費的主體,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素養是提高信息消費的必須軟件。因為農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知識面和視野都比較窄,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信息素養,所以,要想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水平,提高他們的信息消費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關鍵。要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加大對農村居民的教育投入力度,借鑒西方還有大城市的信息培訓方式,加大對農村居民的宣傳和講解,使他們對信息產品和服務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從多方面培養農村居民的信息素養,從而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能力。
發揮政府的帶頭作用,建設多元化的信息供給模式。政府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帶頭人,應首先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支持,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各個部門打造適應農村需要、貼近農民生產和生活的信息服務網站,保證農村居民可以暢通無阻的接收到農業信息。還要強化涉農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為農村提供準確有效的信息,加大涉農信息的開發和應用,為農村居民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務。
完善信息消費環境,提高消費質量。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不斷完善外部環境。另外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建立和健全針對農村居民信息消費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農村居民在信息消費過程中安全的保護。還要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針對農民群體的價格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價格,使農村居民可以消費的起。
(一)山東省消費現狀
一是消費率穩定在47%左右,低于同期全國和世界消費水平。1999年以前,山東省消費率一般維持在50%左右。2000年開始持續下降,2005年降至42.96%,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同時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呈“一增一降”的逆向發展:政府消費從2000年的23%增加至2009年的33.29%;居民消費則從2000年的36.97%降至2009年的28.94%。2005年以來,山東省的消費率一直穩定在47%左右,低于全國同期消費水平。發展經濟學家H.錢納里曾指出,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居民消費一般為61%。山東省在2007年居民人均GDP已達到1034美元,而居民消費率卻僅為29.1%,相差31.9個百分點。
二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逐年提高,但與國內廣東、浙江等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2010年山東省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12億元,增長18.9%,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2.3%。在國內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但與廣東、浙江等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廣東省的消費貢獻度一直維持在49.4%-54.6%的水平上,浙江省則維持在43%-47.64%的水平上,而2008年以前山東省一直在43%的水平徘徊,低于兩省同期水平。
三是與投資相比消費增長相對緩慢,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偏低。1998-2010年山東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4%。投資增長快于消費增長9.3個百分點。其中,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9%。2001-2004年,由于山東省多年財政政策累積效應的釋放,經濟進入了持續擴張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投資率和投資貢獻率一度高達51.84%和54.7%。
(二)山東省消費結構分析
一是恩格爾系數逐步降低。山東省居民消費中食品、衣著等生存資料所占比重從2003年的53.96%減少到2009年的45.8%,而醫療保健、交通與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居住、雜項商品與服務等發展資料則從2003年的39.56%上升到2009年的46.82%。2004年到2009年,山東省恩格爾系數逐步下降,并保持在33%的水平。
二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緩慢,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拉大。近年來,山東省城鎮居民消費水平一直保持迅猛的增長勢頭,而同期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增長則相對緩慢。全省農村居民消費不僅占比有所下降,且絕對值也相對較低。200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消費不到城鎮居民消費的1/3。自2000年開始,山東省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異逐漸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比重基本維持在3:1左右。2000―200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2118元提高到6119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5603元提高到17811元。農村居民消費增速明顯低于城鎮居民。2000年城鄉消費水平為2.6:1,2009年城鄉消費水平為2.9:1。
二、擴大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一)更新發展觀念,確立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理念
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消費、投資和出口的關系,真正確立以消費為目的、生產為消費服務的觀念。雖然消費、投資和出口并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是歸根到底,消費是根本,既是生產的起點,又是生產的歸宿。只有把生產建立在消費的基礎上,不斷擴大消費需求,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才能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才能真正體現以民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的發展戰略。
(二)加快新興消費市場的發展,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新興消費的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對促進就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開拓農村市場都具有現實意義。隨著生活節奏和商務活動頻度的提高,家務勞動社會化有新的消費需求,現代化的大型家政服務中心、經濟型快餐業、嬰幼兒護理、婚慶與家庭等有著良好的消費需求。人們追求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文化娛樂、休閑旅游、教育健身、觀光農業等新興市場已經成為新的消費時尚。當前應積極推動以住宅、購車、旅游等為重點,以大型家政服務中心、經濟型快餐業、嬰幼兒護理、婚慶等一系列新的消費熱點形成為契機,從金融體制、社會保障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充分發揮新興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在消費需求,促進就業、現代服務業和農村市場的發展。增加居民收入,推動全省消費結構升級。
(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的即期消費需求
要以醫療體制改革為契機,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居民提供較完善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有效緩解居民對未來的支出壓力,穩定居民消費預期,提升消費信心。擴大社保覆蓋面,建立城鄉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補貼的長效保障機制,是提高全民整體消費水平、消除貧富差距的保障。提高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保險的參保率,妥善解決進城農民工的社保問題,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為農民工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把增加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投資和供給政策落到實處。落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步伐,為農村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醫療保障。
(四)調整收入分配制度,提高農民消費能力
把農村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轉變為現實購買力是實現消費需求增長的重要基礎。一是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使農民放心消費。推進“家電下鄉”等政策的高效運作,進一步擴大補貼范圍、簡化補貼手續。二是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擴大農民工就業。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創新土地流轉模式;發展優質、高效、高附加值農業,增加農民經營收益;把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結合起來,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改革農村稅制,減少農民負擔;控制農用生產資料價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保護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增長。三是調整商品供給結構,適應農村市場需求。進一步完善農村商業流通體系,加大對適合農村市場需要的工業品生產銷售支持力度。
Abstract: Studying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ianjin rural consumer for investigation object in recent years, analyzes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atus and causes of Tianjin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path.
關鍵詞: 農村居民消費;收入差距;對策建議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income gap;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F3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131-02
0引言
近年,我國經濟實現快速增長,但是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偏低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我國,農村市場占整個國民經濟的市場份額十分龐大,但其消費份額與其所占比例卻極不相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低于城鎮居民的差額從1978年的262元擴大到2007年的11113元,擴大了近42倍。因此,研究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我國經濟的內生性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1天津市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現狀
通過對天津市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消費變動趨勢分析,天津市消費需求變化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1.1 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不斷上升,但城鄉消費差距逐漸擴大 近年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天津農村居民消費增長迅速,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l991年的732.87元到2008年的4593元,年均增長11.4%,但是,隨著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上升,其差距也逐漸擴大: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從1991年的1585.71元到2008年的13422.47元,年均增長l3.4%。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比由1991年的2.16上升到2008年的2.92。
1.2 恩格爾系數呈下降趨勢,農村居民消費基本處于小康階段
2008年,天津市農村恩格爾系數為39.9%,比城鎮恩格爾系數37.3%少兩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593元,比2000年增加2200元,增長91.1%。
1.3 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雖有改善但升級緩慢,城鄉差別較大 近年來,天津市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繼續改善,支出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吃的質量逐步好轉,食品消費結構逐步優化。對糧食的消費日趨減少,對蛋奶類高營養產品的消費有所增加。食品衣著等低級需求比重持續下降,醫療保健、交通通信等高級需求比重上升。二是大件消費品支出增加,家庭設備電氣化程度有所提高。表1所示。但同時,對于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城鎮居民已趨于飽和且進入了更新換代時期,消費需求正在從以家用電器為主的消費浪潮過渡到以汽車住房為主;而農村居民還處于需求增長期,普及率低,且照相機這類高檔消費品,農村居民占有量較少,消費正在從以吃穿為特征向以用為特征的方向轉變。可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速度緩慢。
1.4 消費支出增長,但消費品市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貢獻小2009年天津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430.83億元,比2006年增長79.16%,同比增加1074.04億元,但是農村社會消費零售額僅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并且近幾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率不增反降,表2所示??梢娹r村消費品市場并不活躍,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貢獻較小。
2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2.1 農村居民的收入低在衡量影響消費水平的諸因素中,收入是制約消費水平的首要因素。對農民人均消費與人均純收入的相關分析表明:農民人均純收入與人均消費增長相關系數達0.996。所以提高農民收入,農村消費就會迅速增加。但由于其收入長久以來得不到提高,導致消費需求相對較小,居民消費增長緩慢,這就不利于盡快使農村巨大的潛在需求轉為現實的購買力,這正是農村消費市場難以啟動,農民消費水平低的關鍵因素。
2.2 預期支出增加,擠壓農村居民的即期消費一是居高不下的教育支出。教育用品及服務消費經幾次上漲后,價格處于高位運行,導致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支出居高不下。二是快速增長的醫療費用。醫療價格大幅上揚和新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尚未健全,導致了農村居民醫療費用大幅增加。
2.3 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制約消費規模從城鄉收入水平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天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分別由1991年的1844.98元和1168元增加到2008年的19422.53元和9670元,年均分別增長14.9%和13.2%,增長幅度差距達1.7個百分點。2008年,占全市人口近40%的農村居民消費僅占全市居民總消費的1/5強,這成為影響天津消費率水平偏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3提高天津市農村消費水平的對策與建議
3.1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優化農業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多種經營;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產品結構向以深加工為主的產品結構轉變;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就業結構向以從事非農業為主的多元化就業結構轉變。同時,天津市政府應加強對農產品優勢產業帶的支持,統一提供良種、加強對綠色產業領域的開發,推行無公害種植業和養殖業,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和各地自然經濟條件,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集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再次,充分利用當地優勢發展特色經濟,例如薊縣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便可以著力發展旅游產業,并提供與之相關聯的產業集群,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3.2 完善農村教育和社會保障體系,減少農村居民即期消費的顧慮當前因醫療、保險和教育等相關制度不完善,農民預防性儲蓄大幅增加,約束農村居民即期消費。因此,完善和健全上述相關制度及軟硬設施,將有助于促進農村居民消費。一是加大農村醫療投入,降低農村醫療合作制度的準入門檻,擴大其覆蓋面,加強培訓交流,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讓農民得到實惠。二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切實減輕農村居民教育費用支出。目前,九年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取得初步成效,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減少因教育投入不足轉嫁給學生的不合理費用,同時探索貧困家庭的政府貼息助學貸款辦法。三是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救助農村五保、特困戶生活制度,解決好失地農民轉型群體和進城農民工的社保生活問題,保護其合法權益。
3.3 調節收入分配,縮小不合理收入差距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還要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著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一是要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城市化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逐步消除農村人口轉移的障礙,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二是建立農村居民收入穩定的增長機制。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進一步探索現代農業的組織方式,穩定農資價格、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切實貫徹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收入穩定持續增長;完善人力資本培育的合理制度,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建立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穩定機制。
參考文獻:
[1]陳永梅,肖志勇.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變化特征與提升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11).
[2]付岳瑛.試論提高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途徑[R].西安航空技術高等??茖W校學報,2005,(7).
關鍵詞財政農業支出;實證分析;農民消費
一、引言
從“全面小康”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推進可以看出,國家非常重視農村、農業、農民相關問題。新農村建設是在新形式下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消費水平的提高不僅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增長,更關系著和諧社會和小康目標的實現。因此,政府應不斷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改善財政支出結構,制定有效的財政支農政策,以多種方式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消費能力。我們在貫徹財政支農政策和評價財政支農效率的時候,需要弄清楚財政農業支出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之間的關系,由此為人們提供理論基礎,并提出政策建議。
由于近幾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低迷和消費能力偏低的情況,國內不同的學者和研究結構提出多種觀點。薛譽華(2002)通過分析我國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超緩的原因,認為提高廣大農民文化知識水平、發展規模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消費的根本所在。李長英(2004)通過基準壟斷模型及其擴展模型的分析,認為鼓勵國外和城市企業向農村直接投資是提高農民消費能力的有效途徑。孫偉艷等(2004)通過分析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特點及作用,得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是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也是農民增收的有效組織形式的結論。宋元梁(2005)通過建立動態計量經濟模型分析城鎮化與農民收入進而消費增長的關系,認為加速城鎮化建設是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江勇(2006)在其文章中指出,農業農村經濟整處在新的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時期,發展勞務經濟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因此可以通過發展勞務經濟來解決農村富余人員,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消費。本文結合當前的國家農業政策,專門從分析財政對農業的支出與農民消費水平的關系入手,以新的視角討論新農村建設中政府對農業財政支出是增加農民收入消費的有效途徑。
二、建立模型的理論依據
根據各種消費能理論,建立消費函數的一般形式為ct=a0+a1yt+a2ct-1+a3yt-1①
其中,ct、ct-1在這里分別代表農村居民t期和t-1期的消費,yt、yt-1分別表示t期和t-1的農村居民收入,此式子說明人們當期的消費不僅與當期的收入有關,還受到前期收入、前期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符合消費理論的觀點。然而yt-1與ct-1之間呈現高度的相關性(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指出:當期的消費主要取決于當期的收入),即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因此,我們建立模型的時候首先要合并高都相關的解釋變量從而減少解釋變量的個數,達到消除多重共線性的目的。
另外,我們還必須知道政府對農業的支出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凱恩斯的乘數理論表明,當政府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政府支出,便能夠增加社會需求水平,成倍的刺激居民消費和國民經濟。同樣的,在農業經濟中,政府投資興建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為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優化了農民交易的交易條件,從而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促進了消費。也就是說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導致農村居民消費同方向增加,屬于正向的效應。我們可以從關于乘數的數量關系式來得出財政農業支出與農村居民收入之間的關系:yt-yt-1=d0(gt-gt-1)所以,yt=(gt-gt-1)+yt-1②
其中,gt、gt-1分別表示t期和t-1期政府財政農業支出,d0為財政支出的乘數,我們將②代入①式中得到下面的式子:ct=a0+a1{(gt-gt-1)+yt-1}+a2ct-1+a3yt-1,把gt-gt-1用gt來表示,即gt為模型的另一解釋變量,合并yt-1與ct-1得到:ct=b0+b1gt+b2ct-1③
三、財政農業支出對農民消費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的收集
根據我國財政體制的改革及其現狀以及數據的可取性,我們選取了1986年至2005年的數據為樣本,使用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決算數據)作為我國農業財政支出(g)的度量指標。用國民經濟核算中農民的最終消費項下的農村居民消費(以當前的消費水平)作為農村居民消費項(c)的度量指標。
(二)檢驗分析
1.模型參數估計
我們在進行計量經濟模型分析的時候將把③改寫成標準的計量經濟模型為ct=b0+b1gt+b2ct-1+t④
其中,t為隨即誤差項,并且假設隨機誤差項符合經典假設條件,在回歸的過程中,我們由于選擇了ct-1解釋變量消除自相關性,再利用函數D(G)從而計算出gt,并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對④式進行回歸分析。在這個公式中,我們最為關心的就是gt的系數b1的值,即政府財政支出的變動對農民消費的作用。利用Eviews3.1軟件進行回歸得到的結果寫成標準形式為:
ct=1480.580+6.00536gt+0.90254ct-1
t=(2.439922)(3.353716)(20.83622)
R2=0.970158R2=0.966427DW=1.5445F=260.0744
其中括號內數字代表為對應的t值。
2.經濟意義檢驗
從上面可以看出,b1=6.00536大于0,表明隨著政府農業投入的變動增加,農民的消費隨著增加,這是符合經濟意義的。而b2=0.90254大于0,說明前一期的消費水平(包括前期收入、財產等在內的因素)對本期消費的綜合影響是正的,這在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函數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也符合經濟意義。
3.統計檢驗
整個模型的擬合優度很好,R2為0.970158,表明被解釋變量中有97.0158℅由模型中的2個變量來解釋,同時,由于n=20,k=2,查F分布表,得到臨界值:F0.05(2,17)=3.59,又F=260.0744>3.59=F0.05(2,17),所以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情況下,回歸模型從總體上說是顯著的。再有c、gt和ct-1的t絕對值均大于2,查t分布表可知對應于0.05的顯著性水平,這些值都是顯著的,或者根據t統計量伴隨的概率p值也可以看出,分別為0.0267、0.0040和0.0000均小于0.05,所以模型中每一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都有顯著的影響作用。
由于模型中含有滯后的被解釋變量ct-1,屬于自回歸模型,所以轉換成Durhin檢驗的h值檢驗法。根據Eview3.1軟件輸出結果中計算h==1.038,取a=0.05時,h=1.038<1.96=Z0.025,所以模型不存在一階自相關性(這樣ct-1也自然與t不相關),經偏相關系數檢驗和BG檢驗,表明也不存在高階自相關性。
此外,gt和ct-1的相關系數為0.267855,說明模型中解釋變量之間并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并且2個解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值均較?。ㄟh小于10)。由于在模型檢驗中加入了權術變量,從而消除了原本存在的異方差性,所以我們可以說此模型通過了全部的檢驗。
4.模型的經濟分析
從模擬結果可以看出,由于b1為6.00536,說明當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政府財政農業支出的變動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有成倍的正比關系,即政府對農業財政支出的變動每增加1億元,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就同方向增加6.00536億元。這是我們在進行財政支農的時候最為關心的數據,也是我們在制定支出政策時的依據。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農村居民當期的消費還受到前一期綜合因素的影響,并且也是顯著的,因為上期消費的總體水平每變動一個單位,本期消費就將同方向變動0.90254個單位,也就是說如果上期消費每增加1億元,當期消費將增加0.90254億元。從數據表格和模型的定量檢驗都表明,財政對農業的支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居民的消費,它的乘數效應確實能夠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起到很大的擠進作用,能夠進一步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國家政府應該認識到加大財政農業支出的必要性,擴大支出進而提高農民收入,最終達到刺激消費大幅提高的目的。只有政府當局努力完成此項任務,我們才能達到全面小康,和諧社會才能實現。
四、政策建議
由此可見,國家應該努力增加農業的財政支出,加大對農村基本公共物品的提供,尤其是農村教育、環境保護、醫療衛生和養老保險等公共物品的供給,保證農民增收的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還要調整財政支農支出的內部結構,將有限的財政支農資金安排在“刀刃”上,注重資金的使用效益,比如提供農民急需的大型水利灌溉設施、大型農用固定資產、良種的培育、主要的農產品基地和全國性的市場信息,來增強農業市場的競爭力和直接改善農業生產的條件。并且還應加快城鄉互動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改善農民市場交易的外部條件,更好的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參考文獻
[1]趙衛亞.計量經濟學教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M].中譯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薛譽華.試析我國農民收入現狀及增收措施[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7).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