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數字化教育的理解和建議
時間:2024-03-30 17:47: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數字化教育的理解和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字】數字化網絡 計算機教學 教學平臺 教學方法
一、前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基于網絡的教學方法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了數字化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計算機教育作為職業院校學生的基礎教育之一,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培養現代化的人才,起著重要作用。
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越來越收重視,再加上網絡教學具備其獨有的特殊性,使得數字化網絡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備受重視。近年來,數字化網絡的開展給學校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和挑戰。因此,結合職業院校的教學實際,研究數字化網絡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數字化網絡與計算機教學
1、數字化網絡在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首先,數字化網絡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是時展的必然結果。信息時代下,社會信息量大,知識更新的速度也不斷加快,人才競爭更加激烈,在這一環境下,社會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育也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重視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與此同時,在計算機教學中引入數字化網絡,具備了完善的終身教學體系,使學生在學習認知的同時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為學生吸收新知識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梢哉f,數字化網絡是職業院校計算機教育的一大進步和發展。
其次,數字化網絡強有力的支撐給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爆發力。數字化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相連,建立了資源共享的平臺,實現了不受限制的服務,可快速傳輸多種數據信息,而且其多向交流的方式也使學生的計算機學習更加方便快捷。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開展網絡教學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學校教育的必然選擇。
2、數字化網絡應用于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的特點
首先,教學的科學化。數字化網路在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充分顯示了網絡多媒體和超鏈接的特性,打破了傳統計算機教學的線性化,是其逐漸趨于多媒體化和非線性化;同時,數字化網絡的應用使得計算機的教學得到了快速更新,網絡教材資源豐富,知識更新速度快,讓計算機教學更加的科學化。
其次,學生的主體化。在網絡化計算機教學中,職業院校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實現了主體化的轉變。傳統的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居于被動地位,操作能力弱,生搬硬套和死記硬背的情況較多,學生總是被迫的接受知識。數字化網絡和多媒體進入到教學課堂中,學生帶著學習任務通過網絡進行專研,自定步調、自定目標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化。
另外,教學組織形式的多元化。數字化網絡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使整個教學朝著個別化學習、協同學習、課堂教學、遠程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的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三、數字化網絡在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1、數字化網絡在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中的主要應用方法
視頻播放。視頻播放的教學應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視頻廣播;一種是視頻點播。視頻廣播是通過網絡管理中心向學生播放教學視頻和錄像,它實際上是一種課堂直播的教學模式。另一種是視頻點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對網絡服務器中的學習視頻進行選擇性的點播,其內容多種多樣,既有電視教學視頻,也有課堂教學視頻。在這種視頻播放方式中,教師可以對視頻內容進行優化和設計,使其更符合學生的教學要求。
WEB教材。WEB教材是數字化網絡對傳統計算機教材的改革,它主要是把教學內容做成網頁的形式,讓學生更加方便快捷的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點,同時,這種教材不在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運行方便,編制難度也不大,因此,十分方便。
BBS論壇和聊天室。教師和學生需要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因此,數字化網絡就為計算機教學提供了師生交流的平臺,讓師生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通過文字、語言以及郵件的方式進行異地實時的交流。
目前,數字化網絡在中學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中,除了上述的幾種應用方式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方式,這些方式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都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2、數字化網絡在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改進
首先,數字化網絡在計算機教學中,要加強其對教學的評價功能。計算機學科操作性較強,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尤其是職業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學生的專業基礎相對來說不是很好,很多東西理解起來有困難,這需要合理的教學評價來幫助教師進行教學的改進和完善。網絡化在為計算機教學帶來方便和高效的同時,也實現了為教學進行合理評價的功能。教師對數字化網絡的重視,往往只放在計算機的課堂教學上,而對教學的評價則沒有得到其應有的發揮。因此,教師在以后的網絡教學中要重視其對教學的評價作用。
其次,數字化網絡在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中應該重視建立必要的監控平臺。學生們還處在人身的重要成長期和青春期,教師在利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謹慎,防止學生在網絡學習中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想充分發揮數字化網絡資源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就必須建立合理的監控平臺,重視對學生的控制管理。
進入新世紀,我們的教育工作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也面臨著難得的發展和創新的機遇。數字化網絡資源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探索,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因為,結合職業院校的特點,我們逐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符合新時展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魏江平.計算機網絡技術在職業院校教學中的應用[J]
[2] 蔡開裕.計算機網絡[M]
關鍵詞:終身學習;碩士研究生;數字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TP3-0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2-7800(2012)012-0017-03
1理論基礎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數字化學習也得到了各國的重視,尤其是在一些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日本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推動數字化學習產業繼續不斷向前發展,目前,我國的數字化學習發展和國外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但是近幾年,國內的數字化學習正飛速向前發展,國內的專家對數字化學習的定義具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介紹的是由李克東教授所提出的數字化學習的定義。數字化學習是指學習者在數字化的學習環境中,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以數字化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它包含3個基本要素:即數字化學習環境、數字化學習資源和數字化學習方式。筆者在編制調查問卷的時候,將定義中的3個要素融入到問卷中,使問卷的維度變得清晰明了。
2問卷調查情況
筆者根據東北師范大學的實際情況編制了關于終身學習背景下碩士研究生數字化學習現狀調查問卷,該問卷包括碩士研究生數字化學習的基本情況、學習態度與了解程度、學習環境與資源、學習方式、學習效果、影響因素6個維度,一共26道選擇題,14道單項選擇題,12道多項選擇題。為保證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首先將該問卷在小范圍內進行試用,根據試用者提出的寶貴意見,筆者經過多次修改,最終形成了該問卷。在研究的過程中,采取集中發送和收回的方式對問卷進行處理,共發送問卷166份,回收到有效問卷 161份,有效率為97%。問卷收回之后,利用Excel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3在校碩士研究生數字化學習現狀分析
3.1碩士研究生數字化學習的基本情況
(1)平均每天用于上網學習的時間。調查顯示,有35.4%的學生每天用于上網學習的時間在2h以下,每天基本沒有上網學習的比率占到16.8%,而每天上網學習時間超過3h的學生只占30.4%,說明大部分學生每天用于上網學習的時間很少。雖然信息技術在不斷的發展,但學生還都局限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不習慣或者缺少方法利用網絡來獲取知識。
(2)平時用于學習的社會性軟件。調查顯示,有47.8%的學生平時利用微博進行學習,還有29.8%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使用了博客,從這兩個數據可以得出,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微博和博客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喜歡。但是社會性軟件種類很多,經過調查,學生平時還應用了RSS閱讀、社會性書簽、Media2.0、SNS,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小,說明學生們對社會性學習軟件認知還不夠深刻。
3.2對數字化學習的態度與了解程度
(1)數字化學習與碩士研究生未來發展的關系。調查顯示,有60.2%的學生認為研究生的未來發展與數字化學習有聯系而且關系緊密,只有2.5%的學生認為兩者之間沒有關系,可見絕大部分學生平時多多少少接觸到數字化學習,并且已經意識到了數字化學習的重要性。
(2)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所采取的解決辦法。調查顯示,選擇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或者電子資源的學生占87.6%。向教師或者學生當面請教的占49.7%,這個數據說明,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習慣向教師或學生求助而不是尋求數字化學習的解決方法。從古至今,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引領學生們培養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習慣。
(3)對數字化學習的了解程度。調查顯示,有65.2%的學生對數字化學習只是了解一點,這是一個很高的比例,對數字化學習非常了解的學生只占6.8%,從這兩組數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說明在校的碩士研究生對數字化學習還不了解,雖然有時候也會進行數字化學習,但是對數字化學習的總體認知還不夠深刻。
(4)數字化學習的優勢。調查顯示,有54%的學生認為數字化學習具有海量的學習資源,有50.9%的學生認為不受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26.7%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有15.5%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有8.7%的學生認為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從這組數據中可以得出,資源的豐富和時空不受限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也說明環境和資源這兩個數字化學習要素的重要性。
(5)數字化學習的目的。調查顯示,選擇搜索與本專業相關資料的占44.7%,有44.1%的學生認為數字化學習可以拓寬知識面,有29.2%的學生希望可以通過數字化學習改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習能力,有28.0%的學生進行數字化學習的目的是撰寫論文,13.7%選擇了做科研研究。這幾組數據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進行數字化學習的目的停留在找資料、學習方面上,而選擇改變學習方式的學生比例很小,說明大部分學生對數字化學習的認識不夠深刻。
3.3數字化學習環境與資源
(1)進行數字化學習的場所。調查顯示,有85.1%的學生進行數字化學習的場所是寢室,在圖書館自習室進行數字化學習的學生占24.8%,這兩組數據揭示了一個事實,個人具備電腦的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居多,這對數字化學習的展開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條件。選擇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數字化學習的學生只占9.9%,一方面說明學生還不習慣或者沒有掌握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數字化學習的技能,另一方面說明多媒體教室的配置不符合數字化學習的要求。
(2)數字化學習場所的網速對數字化學習的影響程度。調查顯示,學生們進行數字化學習場所的網速不是很穩定,有將近60%的學生認為網速對數字化學習非常有影響,只有2.4%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說明本校的數字化學習場所網絡的速度和穩定性還有待改進。
(3)平時進行移動學習的設備。通過調查有50.9%的學生選擇了智能手機,有35.4%學生選擇了平板電腦,說明在科學技術水平提高和人均生活水平提升的情況下,高端的移動設備受到了廣泛人士的熱愛,還有一少部分學生使用了PDA、MID、UNPC設備,但所占比例很小,說明這些移動設備普及率不高。
(4)在移動學習環境下進行學習的形式。在移動學習環境下,學生們使用最多的方式是電子書,占到59.6%。使用網絡視頻、音頻的學生卻很少,一方面說明移動設備的網速緩慢,影響觀看視頻、音頻的效果,另一方面說明了視頻、音頻本身方式單一,缺乏實用性。
(5)學生對學校數字化圖書館的了解程度。調查顯示,有16.8%的學生對學校的數字化圖書館非常了解并且經常使用,44.7%的學生偶爾使用,不了解的學生只占10.6%,說明大部分學生對學校的數字化圖書館還是比較了解的。
(6)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形式。學習資源是數字化學習的三大要素之一,數字化學習只有具備了合適的資源才可以順利地開展。
(7)數字化學習資源對學習的幫助作用。調查顯示,認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對學習有幫助作用的學生占90.1%,認為幫助一般或沒有幫助的學生只占9.9%,這說明,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絕大部分學生已經應用到了數字化學習資源,并且對自己的學習起到了幫助作用,產生了良好效果。
(8)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缺點。調查顯示,有57.1%的學生認為資源類型繁多,篩選難度大,具體結果如圖1所示。資源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學生是否可以順利地完成數字化學習,因此學校、教育機構等應該建設優質的學習資源,給學生呈現具有創新性、可利用性的資源。
圖1資源的缺點
3.4數字化學習方式
調查顯示,73.3%的學生選擇登錄學校的數字化圖書館下載資源,具體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了解到,教育網站、講課課件、在線題庫、論壇、QQ討論組被使用的幾率接近。
圖2數字化學習方式
3.5數字化學習效果
讀研期間,每位碩士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在邁向社會時為自己的競爭力增加獲勝的籌碼。調查顯示,認為數字化學習對自身專業技能提高有幫助的學生占87%,認為幫助一般的學生占13%。
調查顯示,認為數字化學習對今后就業有幫助的學生占83.2%,認為沒有幫助作用的學生只占16.8%?,F階段,社會需求的是創新性全面發展的專業技能人才,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通過數字化學習的方式可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現代社會是一個創新型的社會,因此一個人的探究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碩士研究生只有具備高強的探究能力,對新鮮事物的發掘能力,這才是創新型的人才。調查顯示,有82%的學生認為數字化學習對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幫助作用,認為沒有幫助作用的學生占18%。
3.6影響數字化學習的因素
(1)學校圖書館進行電子資源使用的培訓講座滿意程度。學校的數字化圖書館具備了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但是想要充分地利用好這些資源需要一些搜索和使用的技巧。調查顯示,有43.5%的學生對學校圖書館進行電子資源使用的培訓講座滿意,滿意度一般或不滿意或沒有聽說過此類活動的學生占56.5%。
(2)自身獲取信息的能力。調查顯示,平時利用搜索引擎搜索資源,但信息量大,耗時多的學生占57.8%,23.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技術一般,只有12.4%的學生可以獲取到自己想要的資源,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獲取信息能力較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加強這部分技能的訓練。
(3)數字化學習的障礙。調查顯示,有55.3%學生選擇了網絡環境復雜,難以保持長久的學習這一項,具體結果如圖3所示。
圖3數字化學習障礙
4結論與對策
4.1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數字化學習的意識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建設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思想,因此作為碩士研究生更應該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碩士研究生在校時間一般為2~3年,在校期間應該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為進入社會后奠定下扎實的基礎。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數字化學習的出現為如何提升終身學習能力提供了可能,因此碩士研究生不僅需要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更需要培養數字化學習的意識。從調查問卷的結果可以得出,大部分學生對數字化學習不是特別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程度,對數字化學習詳細的內涵缺乏深刻的認知。在課堂上,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數字化學習,培養數字化學習能力,除了課堂,學校圖書館也應該加大宣傳力度,使學生們了解數字化圖書館的功能,獲取到需要的學習資源。
4.2建立多種數字化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比較單一,而數字化學習的方式卻豐富多彩,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數字化學習基本上可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數字化(電子化)圖書;第二階段是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課程;第三階段是可移動性與可視化相結合的數字化學習。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適當地開展數字化學習,使傳統學習與數字化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在課下,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數字化學習方式,吸取各種方式的優點。
4.3構建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環境
數字化學習環境是數字化學習三大要素之一,也是能否順利開展數字化學習必備的條件之一。調查顯示,在計算機機房、多媒體網絡教室、語音實驗室進行數字化學習的學生所占比例相當小,一方面說明這些場所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學校應該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進行建設,搭建適合碩士研究生學習的網絡平臺,建設在線虛擬學習社區,加強學習的互動性;另一方面說明學生不掌握學習工具的使用方法,因此學校在日后的工作中,應該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的能力,學校、老師、學生共同努力建設一個適合碩士研究生發展的學習環境。
4.4提供高質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數字化學習資源也是數字化學習三大要素之一,開展數字化學習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學習資源就是數字化學習的靈魂,缺少了資源,數字化學習就不會開展成功。目前數字化學習資源有很多的缺點,學校應該提供優質而系統的數字化學習平臺,這些資源按照學科進行分類,學生可以方便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學校的數字化圖書館作為學生獲取資源的重要平臺,在今后的資源建設工作中,更應該打造精品資源庫,將已有的資源進行整合與處理,為各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探索
一、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方向
毋庸置疑,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教學的數字化信息化發展,是教學和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教學必須要順應發展潮流,推動教學的規范化、科技化、高端化。
(一)教學的必然選擇
大凡了解電子技術教學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在電子技術教學上,學生的淘汰率和后進率非常大,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原因就是電子技術知識不容易掌握,教學不易實現直觀化、操作化,而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以及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融入,有效地彌補了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和其它相關電子科目教學時的直觀化、操作化不足的缺點,所以說,這是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的必然選擇,在全面已經提到過,隨著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對科技操作要求的加大,中職教學必然會朝著信息化、數字化教學方向發展。
(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更加數字化、信息化,融入了更多的科學和科技元素,筆者認為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可以拭目,電子技術數字化、信息化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寬泛,要求的技術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不僅僅是軍事、工業、航空等領域應用數字化、信息化,而且數字化、信息化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比如電腦、手機、電視機、空調、廚房設備等都實現了數字化、信息化,那么,在中職的電子技術教學中,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不至于被時代所淘汰,就一定要選擇數字化、信息化,迎合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的相關建議
前面已經提到過,數字化、信息化是中職技術教學的一個方向,在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中,只要掌握正確、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就一定能發揮好數字化、信息化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的成功。
(一)注重科技知識的普及
數字化、信息化操作有時會讓一些中職學生們感覺不十分適應,原因是在中職院校就讀的學生普遍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對數字化、信息化知識理解的不深、掌握得不透,所以說,在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普及,一定要實施一次數字化、信息化基礎知識的再教育,然后再實施電子技術基礎教學,否則就難以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而且僅僅做好基礎數字化、信息化知識普及還遠遠不夠,還要想方設法地對電子設備、電腦程序等略顯高深,但是也十分常用的設備、操作等知識進行普及,為實現有效、高效的教學奠定基礎。
(二)注重科技設備的投入
必須要正視一點,目前在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中,只有極少一部分中職學校實現了全程或者全規模的數字化、信息化教學,而且大多數的電子技術教學的中職學校只是上了少量的數字化、電子化教學設備,實施上機操作時,電子計算機數量嚴重不足,只能實施二人或者幾名學生在一機上操作,或者分組、輪流式的操作,導致在有限的時間里未能從事更多的有效學習,尤其在學習電子技術基礎中的重點和難點課程,而且還需要實施教師遠程指導操作時,根本就無法實現,這是很遺憾的,設備不足是阻礙數字化、信息化教學中最大的障礙。故此,在今后的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中,必須贏得主管教育部門、贏得學校的領導層、贏得贊助單位和企業的鼎力支持,贏得支持后,才能進一步加大投入、活化資金,讓更多設備運營到中職教育教學的數字化、信息化課程中來,確保在中職電子技術基礎的教學中,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獨立操作一臺機器,保證數字化、信息化教學的硬件充分滿足需求。
(三)注重科技教學的實效
教學實效、教學成效是所有教學中的第一要求,中職學校的教學也不例外,尤其在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在應用數字化、信息化設備和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講求教學實效,注重在課堂教學中隨時跟進、隨時提問,對學生們提出的疑難問題作以準確的解答,對學生們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方面產生的疑問更是要予以有效的破解、及時的幫助,確保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教學的順利進行。例如,在學習《基本模塊》時,可以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直接顯現常用電子儀表的使用,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信息化、數字化來檢測電子元器件,尤其在晶體管放大電路的學習中,更可以清晰、科學、有效地操作,如此一來,就實現了數字化、信息化教學的成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應該取得的教學實效。
(四)注重科技發展的質量
科學技術是不能馬虎的,科學技術是容不得半點瑕疵的,尤其在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中,千萬不能用所以然、差不多等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去應付了事,而是要在數字化、信息化的保障之下,確保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教學的質量。這里所說的質量似乎不太容易理解,其實展開了說,就是要在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中,保證知識的清晰度、保證技術的清晰度、保證設備的清晰度,做到這三個“清晰”,就可以有效保障和有效提升中職技術教學發展的質量。例如,在學習《時序邏輯電路》和《其它常用電路》等教學內容時,知識點增加、知識難點加大,單憑教師的口述和簡單的模擬操作和實驗已經很難實現教學的成功,這時如果通過電腦或者視頻教學,再結合教師的遠程輔導操作,就可以幫助學生們實現時序邏輯電路和555集成電路的成功學習,從而讓復雜的知識簡單化,生澀的知識直觀化。同時,在確保教學質量、科技發展質量的基礎上,也就充分保障了中職學生們對電子技術基礎的學習效果。
三、總結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將是科技化、信息化全盤融入的階段,而這一發展方向恰恰是推動中職電子技術基礎教學邁上更高臺階的有效舉措,達到了這一標準,從而在教學科學化、規范化的基礎上,成功完成教學,并成功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電子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在創造和獲取有效信息方面,不少教師還存在一些問題,還停留在獲取信息的技術層面,對有效信息的觀念層面還不夠了解,尤其在分辨、選擇甚至創造美的信息這一點上認識程度還很低,對于信息美學、媒介美學了解很少。因此,我們有必要從信息審美角度出發,進行教師媒介素養與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美學研究,讓教師了解美的信息的傳達與接受,認識美的信息對人發展的促進作用和感染力,了解學生的審美感受,從而積極搭建和利用美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現和利用美的信息進行有效傳達,并且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使用教學工具和傳播資源,使學生們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進行知識建構,進行有效的學習。
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而讓教師了解、認識媒介素養的重要性,內化并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水平,更好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這正是我們進行本項研究的重要目的和意義之所在。
一、研究目標及思路
當前,視聽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普及,宣告了以單一的印刷文化為中心的社會文化格局的徹底改變,我們進入了“讀圖時代”“影像時代”和“移動時代”,而且是一個全方位傳播、多媒體介質流動迅速、信息增殖迅猛的時代,這些都對我們的教育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為媒介素養關乎教師如何甄別、創造易于學生接受的美的信息,如何把握合適的傳播媒介與技術。為此,我們的研究內容從教師的教學設計角度出發,思路是研究學生學習的影響機制,方向是創建美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目標是促進教師媒介素養的提升,從而使教師教學與學生習得處于最佳契合點,達到高效教學,最終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從實際情況出發,首先選擇比較簡便易行,又比較科學正確的研究方法,舍棄那種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又難以控制變量關系或過于煩瑣、復雜、偏重數據資料的對比實驗方法。其次是考慮研究方法既要注重實效,又要便于在研究的同時推廣應用研究成果。因此,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我們采取文獻資料法、演繹法相互結合的方法,輔以調查、實證研究,進行相關單位和教師的調研、訪談、分析,以及對四項假設的分項驗證等,從而完成課題的研究并形成重要成果,使研究工作既科學正確又簡便易行,并做到及時推廣應用。
二、研究過程
在初期研究中,我們進行了總體的研究假設。
第一,教師媒介素養程度決定著學習環境創建的數字化水平與美學水平;反之,教師媒介素養受到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影響。
第二,創建數字化學習環境,是教師技術素養與技術能力的體現,能為學生提供重要的學習載體和便捷的學習工具。
第三,學習環境及內容的美學水平,是教師信息素養與審美能力的體現,美的學習環境及內容能為學生提供直接的審美感受和學習訴求。
第四,學習環境的數字化水平和美學水平是兩個不同的指標體系,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后者的受關注度較小,但影響作用更大。
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成果的有效性,本課題將從學習環境的數字化水平與美學水平兩個方面進行調研,以天津市教師為主要調研對象。調研方式主要有資料收集和實地調研兩種。其他地區調研主要通過網絡、圖書資料和新聞媒體等渠道進行資料收集。實地調研的重點是教師,具體調研教師創建數字化學習環境的水平和實際情況,并且對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美學水平和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分析。
通過假設驗證,我們試圖揭示美學因素在信息化、數字化教學中的基礎作用,試圖分析并總結教師媒介素養在數字化教學中的兩個顯性指標體系,即學習環境的數字化水平和美學水平,進而分析教學過程及學習效果中的隱性指標。(下表為部分調研數據)
三、研究成果
研究以教育學、傳播學、美學和生態學等相關理論為基礎,借鑒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相關實踐經驗,以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美學水平及影響機制等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的優化建議與對策。
首先,在前期的調查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值得思考的現象。例如,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直接導致教師技術失態以及學生接受障礙,教師課件中粗糙的圖像、不合理的文字堆砌等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教學元素,直接導致學生的抵制情緒和厭惡心理,更不要說使學生認真專注地學習了。因此,我們從教師的教學設計角度出發,研究學生學習的影響機制,研究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美學生成機制,最終形成教師媒介素養的提升途徑和方法,并通過研究對前文所述第一點假設進行驗證和總結。
其次,我們所要研究的教師的媒介素養,至少包括技術素養和信息素養兩個方面。對教師技術素養的研究也就是上述第二點假設,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知道用什么方式來傳遞教育信息,包括什么時候用黑板,什么時候用計算機,什么時候用網絡,甚至什么時候說,什么時候寫等。比如,物理教師講宏觀及微觀世界,借助課件模擬場景,學生們一目了然,而數學教師講解一元二次方程,使用計算機演示就不如直接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推導,帶著學生思考,這才是合適的技術選擇,才能真正體現學習環境的創建水平和教師技術素養的內涵。對教師信息素養的研究也就是上述第三點假設,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知道自己傳遞的教育信息是否恰當,要經過甄別和取舍,之后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美術教師教學生畫畫兒,就得簡單地從點、線、面來開始,怎么畫點、畫什么線條、處理怎樣的面,簡單明了地分辨好的、美的信息,學生便容易理解和學習。我們的研究就是通過這些符號和信號的審美意蘊來傳達美的信息,激活學生的審美感受,以便使教師在教育傳播過程中處理好美的信息,包括美的文字、美的語言、美的圖像、美的聲音、美的視頻,等等,從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現和利用美的信息進行有效傳達,讓我們的學生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從而實現我們的高效教學。
最后,美的感受讓人舒適,美的信息讓人精神愉悅,反之亦然。就像我們走進一間屋子,清新、干凈、整潔的環境會讓我們感到舒適和安逸,長久駐足也不會覺得煩悶,而臟亂差的環境肯定會讓我們反感,覺得厭惡,想早早地離開。再比如,我們聽音樂,優美動聽的音樂會讓人感到心情愉悅和寧靜,因而伴著這種音樂我們就會感到舒適和放松,同樣,圖書館、閱覽室里的輕松音樂也會讓學生學習起來很輕松,效率也高。相反,有很多噪音的地方,如垃圾場、裝修中的房屋、喧囂的廣場等,身處這樣的環境之中,再怎么也不會踏下心來看書和學習。還有,我們看電影,為什么很多橋段讓人記憶猶新?為什么有些電影鏡頭讓人終生難忘?比如《泰坦尼克號》中男女主人公在船頭擁抱“飛翔”的鏡頭,《卡薩布蘭卡》中男女主人公眼神對視的鏡頭……這些經典瞬間或讓人心潮澎湃,或讓人潸然淚下,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觀眾能從這些鏡頭中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些鏡頭、這些畫面給我們一種美的感受、美的震撼,因此我們記憶猶新,也會終生難忘。這些都是信息美的作用,然而對此,我們卻很少關注。心理學家馬斯洛把審美看成人的高級精神需要之一,認為“審美是一種高級需要,美在自我實現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因此,通過對第四點假設的驗證和總結,形成我們的研究成果,使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地理解、建設性地使用合適的教學工具和美的傳播資源,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進行知識建構,有效地學習。
提高教師創建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能力和美學水平,首要是提升其媒介素養,讓教師理解媒介及其應用,善于分析和把握媒介的教育作用。其次是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水平,這一點要從教師對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上下工夫。最后是提升教師的審美水平,這一點也是很基礎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需要從整體培訓和個人培養兩方面入手,加強審美意識與素養的相關培養和訓練。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信息系統,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203
0 引言
數字化校園建設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題之一[1],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進人新的歷史階段,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內高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與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是國內各高校目前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熱點,許多高校正在投入資金建設新的管理信息系統或對原有的管理系統進行改造。而同這種高漲的建設熱情不相協調的是高校對數字化校園的概念及需求在認識與理解上存在偏差。其中一些高校存在著跟風行為,看見別的高校實施了數字化校園,在沒有具體分析本校實施信息化建設的條件(不僅僅是技術條件,還包括管理水平、自身的主體意識等軟條件)下就決定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由于這些高校的決策者、管理者對自己組織的信息化需求尚未有足夠的認識,對信息系統的認識也較膚淺,以為數字化校園就是將學校原有的系統進行整合,就是計算機硬件加軟件,是一件很簡單也很容易的事,對其建設的復雜性、艱巨性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開發出來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很難達到預期目標,容易造成騎虎難下的局面,從而出現一次又一次地“交學費”現象。為此,筆者結合參與我校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體會,對當前影響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主要因素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1 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
高校校園信息化建設大體上經歷了3個階段[2]:第一階段以硬件集成為主,建設的重點是校園網硬件平臺的搭建,這在大部分的高校已經完成;第二階段以應用系統為主,建設的重點在學校各部門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上,如許多學校已建成“綜合教務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等。第三階段則是在前兩個階段成果的基礎上以軟件集成為主的數字化校園建設,這也是當今大多數高校正在進行建設的重點。它實際上是要建成一個更大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原有的許多單獨的管理系統將成為這個集成系統的各個功能模塊。
通常概念下的企業MIS是一個以人為主導,利用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通信設備以及其他辦公設備,進行信息的收集、傳輸、加工、儲存、更新和維護,以企業戰略競優、提高效益和效率為目的,支持企業高層決策、中層控制、基層運作的集成化的人機系統[3]。它涉及到人的主觀因素,是一個具有社會開放性、隨機性、動態性和歷史局限性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它不是一個純粹的結構化問題,而是一個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問題[4]。
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在討論MIS時,更多地是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進行的。而基于數字化校園的管理信息系統則可以這樣理解,以人為主導,挖掘先進的管理理念,應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把學?,F有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服務等有關的資源進行整合和集成,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信息化,以學校戰略競優、提高辦學效益(主要是社會效益)和工作效率為目的,支持學校高層決策、中層控制、基層運作的集成化的人機系統。它可以實現統一的用戶管理、資源管理和權限控制、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實現校務管理和后勤服務過程的優化、協調,從而創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傳統教育模式難以實現的目標”[3][5]。它與企業MIS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如以人為主導,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硬件與軟件環境,都以提高工作效率與效益為目的;但二者在應用環境,在系統目標實現等方面存在差異。如在系統目標實現方面,企業更多地是希望通過MIS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學校更多的是希望能為學??茖W管理和運行提供一個高效、可靠的管理手段和良好的支撐環境,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一個良好的現代化工作條件和平臺,從而提高高校的辦學效益、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因此在開發基于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時,在進行系統設計與需求分析時必須考慮這種差異的存在,而不能照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原則與設計方法,應根據高校管理自身的特點與需求來進行設計與開發。
2當前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存在的問題
唐曉波在《管理信息系統》[3]中總結出了MIS開發的5個方面的先決條件:一是科學的管理基礎,即要求管理業務標準化、信息流程程序化、定額精確化、實體編碼化、報表統一化和決策科學化;二是領導重視;三是業務管理人員積極性高(才能產生需求趨動);四是要有配套的開發隊伍,包括組織內的和組織外的隊伍;五是要提供適當的資源條件。
分析當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情況,發現常常是在5個先決條件只能滿足2-3個條件的情況下決定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并沒有做到首先衡量組織是否具備了科學的管理基礎,即是否具備了上述“六化”,以及管理中間層是否具有積極性等就由領導決定進行MIS的開發,因此必然會產生先天的不足,存在許多問題。
目前在一些高校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時,無論是用戶方還是系統開發商都存在著不同的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整個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影響了預定目標的實現。
首先在用戶方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校缺乏長遠規劃
數字化校園建設是為了加速校園信息化、提高學校競爭力而進行的一項浩大的工程,它不僅影響校園的方方面面而且還將規范學校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活動,因此。必須按照學校的發展規劃進行數字化校園目標設計與建設,要能夠滿足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滿足學校眼前的需要。目前的問題是有的高校在沒有確定長遠發展目標或規劃的情況下就匆匆上馬數字化校園建設,必然導致系統無法很好地適應未來學校發展的需要。
(2)不注重現實診斷及業務流程分析
在啟動數字化校園建設之初,沒有認真梳理、診斷現行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的科學性,不重視對整個校園信息化實施后的業務流程進行分析與梳理、調整及規范。要避免讓新的管理系統去適應現有的已經落后或即將淘汰的管理模式與流程,必須要有超前的戰略眼光,充分估計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影響,不管眼前困難有多大,陣痛有多強烈,必須要有跨越式發展的勇氣,借助信息化的動力去改變原有的不科學的流程,因為再好的信息技術如果不與先進的思想、理念、工作流程相結合,在現實中就毫無用處。因此可以借鑒一些國內外大學的經驗和做法,聘請有關專家,幫助確定現有工作制度、流程中哪些是與未來發展相佐的,哪些是需要修正的,哪些是可以保留的[6],并根據信息化建設的規劃、目標設計出合理的、科學的、高效的業務流程,根據完成流程所需設置相應的部門與辦事程序,也就產生了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需求。
(3)缺乏系統工程觀念,注意了系統的分解,而沒有強調整體性
學校的管理是一個全面、完整的系統工程,決不應該分割成若干個獨立的“部門”或“區域”,而應當進行總體的全面規劃和設計,否則,有可能出現前期投資、后期無用,只能推倒重來的現象,不利于保護前后期投資。
(4)信息化的需求趨動不強烈(即來自中間管理層的抵觸)
如果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僅僅來自于決策者的一個決定,而不是來源于基層的需求,在實施過程中將產生許多“人為”的障礙。畢竟實施數字化校園后,各部門的工作流程多少會發生變化,調整,而人是有惰性的,要將熟悉的流程改變,接受一個新的系統,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免除不了會產生許多意見、牢騷,會有抵觸心理,而新系統在開始時往往又不是很完善,這時提的意見,作為決策者就要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故意的,以我校為例,在實施新的教務系統時,由于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都有一個新的適應過程,加之開發商沒有進行及時的培訓,導致意見很多,許多教師抵制,整個工程進展緩慢。
一般來說來自基層的需求才具有強大的推動力,最理想的是基層有強烈的需求,領導也有共識并支持,事情就很順利,否則就比較難。所以在學校員工還沒有充分的信息化準備時,決策者要想順利地實施信息化必須采取“觀念先行”的策略,去引導觀念的轉變與需求的產生,形成需求趨動。
(5)過分強調系統功能的“唯一”性
許多高校在進行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時,一般是針對本校的功能需求進行“量身定做”式的開發,強調了系統功能的唯一性而忽視了系統功能的通用性。在重新審視與設計整個教學管理流程時,除保留原有好的科學的先進的管理方法,還應注意通過系統集成商學習其他學校的好的經驗,系統商有多年、多校開發的經驗,他們比較了解各學校的好的管理流程,接受他們的建議,盡量使特定的需求減到最少(并不是說自己的特殊需求越多,管理就越先進,實際上特定的需求越多意味著越不想改變現狀),以免給日后系統升級留下隱患。
(6)相關文檔資料不注意收集與保存
在試用各子系統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許多問題,不同的使用者會發現不同的問題,會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見,而校方沒有事先形成一套完整的意見收集與反饋機制,導致很多意見只是說一說就沒有了下文,既沒有書面的保存,也不系統,也不能將所有的意見分類鑒別是屬于開發商的缺陷還是使用者的問題,導致的后果就是開發商可以拖延時間,為其不按時履行合同留下借口,對校方是非常不利的。
(7)需求表達不清楚
由于前期準備工作不足,各應用子系統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進行需求分析,對一個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東西進行需求分析,難免會顧此失彼,加之不是專業的開發人員,對需求的表達缺乏專業性(盡管按國家相關標準,應由開發商根據與用戶溝通的結果形成最終的需求分析書,但多數開發商會將此轉嫁給用戶,甚至用戶不能及時提供需求分析還成為了開發商不能及時履行合同的重要理由與索賠依據)。
在實施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過程中,我們認為一個負責任的開發商應以用戶的合作者來介入校園數字化建設,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甲乙方關系,畢竟中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要依賴雙方的合作來推進,應該要產生雙贏的結果。但現實中開發商們缺乏這樣的責任感,因此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讓人失望的缺陷:
(1)缺乏完整的《項目組織實施方案》和《項目計劃書》,導致項目實施進度不受控,項目實施質量不受控,項目投資不受控。
(2)中心數據庫不統一,數據不能共享,當數據出現不一致時,需要管理員人工調整,造成后續不可預見的隱患無法估計;校內各應用系統間的數據交換還需要人工操作,不能實時進行。
(3)系統集成商與原有應用系統開發商的聯系不夠,造成一些應用子系統無法與整個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集成,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不能發揮效力。
(4)需求調查不夠。由于用戶的需求在開始時肯定是不清晰的,不夠明確的,隨著軟件的編寫而逐漸明確,因此用戶在試用各子系統時,必然存在功能上的改進或定制需求,要求開發商對程序進行不斷修改才能較好地滿足用戶需求,但開發商為了省事和節約成本,對用戶的需求響應不及時,甚至建議用戶在某個模塊上采用市場上的軟件,由開發商代買。
(5)開發商的實施人員不到位,經常長時間的無項目實施人員在現場:有些項目僅開始一部分調研工作就沒有繼續實施,分批到校的實施人員間溝通脫節,且到校的實施人員不能及時將用戶的需求反饋給軟件編寫人員,造成同一問題多次向不同的現場實施人員反映后仍無任何結果。
(6)開發商對系統的培訓工作沒有落實到位,系統文檔資料不全。實施人員將試用子系統安裝后,沒有及時提供相關的使用說明書或手冊類的文檔,也沒有及時組織培訓,導致某些子系統安裝后一直未能正常試用,影響了用戶對系統功能的判斷,最終影響開發商完成開發任務。
3影響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因素
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王欣等[7]認為MIS的影響因素可從其組成要素進行分析,包括人員(信息系統的開發者與各級應用者)、數據、軟件質量、硬件、過程(確定“做什么”,確定“怎樣做”,“實現” 和“完善”)等。
雖然這五個方面的因素都會對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產生影響,但其應用的成敗并不完全取決于技術、資金、網絡系統、應用軟件與軟件實施,而主要取決于組織自身主體意識、組織的管理水平[8],甚至組織的領導者。當組織不知道自己近期和遠期目標是什么時,管理中的隨意性、有規矩不遵守等現象都阻礙了組織向規范化發展的進程,都會影響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
MIS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有技術的原因,也有非技術的原因,唐曉波在《管理信息系統》中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即設計問題、數據問題、費用問題以及運行問題,而吳會松認為,MIS開發失敗最終多是因為需求的原因而產生[9]。同樣的,在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中,選擇正確的的開發方法與合適的開發工具只是保證開發成功的必要條件,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分析才是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成功與否的關鍵。而要做好用戶需求分析,不僅是開發商的事,用戶自身的需求認識也是至關重要的。從前面的問題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影響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因素應包括這幾方面:符合高?,F實與長遠發展需要的系統目標的設計與規劃、科學的管理流程設計、詳盡的需求分析、負責任的系統開發商。
4改善的措施
既然需求分析是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成功的充分條件,那就要全面、深入、發展地進行用戶需求分析,不僅開發商要重視,用戶自己也要重視,配合。一是要保證需求分析的時間(程序員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差),以保證需求分析的完備性。二是要有資深用戶的參加,盡量不漏掉重要的細節。需求分析是對一個很復雜系統的分析,需要分清人、財、物、信息內部和它們互相之間的關系和作用,因此,需求分析應該由多方面的人員共同參與。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聽、 問、 論、 手、講、 定,就是先讓用戶講述,問清其中的疑問,再與用戶進行深入的討論,如果條件許可,還應親手在現行系統上進行足夠的實踐,最后再確定(即寫出需求分析說明書),如果對其中的內容有不同看法,這個過程就得進行反復,有時得反復多次。
除此之外,還要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10],以解決目前數字化校園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需制定出長遠的發展規劃,根據現實與長遠發展需進行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規劃與設計。高校要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管理部門、業務部門、學術機構、技術部門等方面的意見,確定本學校的具體建設目標、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
(2)以應用為引導,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流程設計與改進。在建設數字化校園中,根據高校的發展需求與具體用戶的使用需求對原有流程進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發現其存在問題,設計新的流程改進方案,并進行評估,最后制定與流程改進方案相配套的組織結構、人力資源配置和業務規范等方面的改進規劃并組織實施,保證流程的持續改善。在進行流程設計與改進時,應用是第一位的,要搞好應用就必須重視基礎性的底層工作,一方面要進行用戶的需求引導和需求培養,使得建設的系統滿足用戶需求,用戶樂于使用;另一方面,要在有關管理部門的統一協調下,建立面向全校的基礎數據庫、資源庫等,形成高度共享、可靠維護、及時更新、能提供決策依據的數據倉庫群。
(3)保證數據的標準統一、各功能模塊的接口規范。避免出現信息孤島,提高數據的共享性。標準化問題并不僅僅是一個學校內部的問題,因為很多數據不僅僅是學校內部各部門間的交流,也交互于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教育管理部門之間以及學校與社會的其他組織機構之間。所以,教育部門及各個學校要集中解決各個層次信息的標準化問題,包括分類標準、編碼方式等等。沒有統一的標準,數字校園將是一個個的孤島,形不成統一的數字空間。管理制度的規范化、制度化是實現現代化管理的基礎,而信息標準化是管理制度規范化在技術上的具體體現。同時,系統之間的接口規范也需要在信息化建設中被定義并嚴格執行,這是學校信息化建設順利完成的重要保證。
(4)加強領導和監控,引進工程監理。一方面,高校可仿效企業建立CIO機制,通過推動跨機構的協作,明晰職能部門在數字化校園中的職能,推進各類有利高校的信息化變革,去除多余的工作流程和行政機構。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系統開發商的監控,可仿照建筑工程引進監理,重視項目實施過程中相關資料、文檔的收集,特別是用戶與開發商之間的往來文書,這些文檔在判斷雙方履行合同職責,維護雙方權益時是非常重要的依據,在系統實施的開始就應有專人全程介入,收集、保管、整理。
(5)加強各類風險的規避。為了規避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風險,高校在建設中應采用“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因為這種方式能夠解決學校信息化中的實際問題,并避免一次性投入過多資金,從而實現高校內部營造信息化環境的緩沖過程。當然分步實施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確保各種數據和軟件接口之間的標準統一性,這需要在整體規劃中予以關注。
(6)慎重選擇系統開發商。在系統開發商招標中,除了審核相關資歷外,重點要看該企業是否實施過類似規模高校的數字化校園工程,實施的效果如何,如果可能應作實地調查訪問。有的企業確實有實力,但由于承擔的項目太多,顧此失彼,就有可能不是全力投入,最后影響整個工程項目的進展,因此筆者認為,實力固然重要,但責任心更重要。
[參考文獻]
[1]陳厚峰.給數字化校園正名[J].計算機教育,2004,6:44-45
[2]谷秉銀.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23:255-256,260
[3]唐曉波.管理信息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4
[4]袁兆山.MIS設計方法及走向[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l996,6:47-50
[5]李興國等.高等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初探[J].教育信息化,2002,6:49-50
[6]藺素珍.關于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5,3:25-26
[7]王欣,陳建華,韓潔平.信息系統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J]. 情報科學, 2002(20),4:426-427
[8]季獻忠等.誰在影響中國企業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12
論文摘 要:信息化是高校實驗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1],而教學資源數字化是實施和實現教育教學信息化的基礎。本文從高校實驗教學和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和實際出發,以“信號與系統”課程實驗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網絡化實驗教學平臺構建、電子學習(E-learning)資源開發、虛擬實驗資源開發和利用、創新和完善實驗管理及考核與成績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模式革新的探索。
一、高校實驗教學的現狀
實驗教學與理論課不同,受實驗設備和教學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實驗教學數字化資源建設似乎難度更高。目前,高校實驗教學的現狀為:
1.取得了長足進步
實驗教學得到了普遍重視,實驗室和實驗教學的概念從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擴展到了經濟與其他科學領域[2];實驗教學成本大大降低,新的實驗設施和教學實驗室建設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績;信息技術正逐步應用于實驗教學。
2.存在的問題
實驗教學本身具有對實驗設備、實驗場所和授課時間等因素依賴性較強的特點。目前,實驗教學資源的建設大多局限于實驗教材的電子化、CAI課件的制作、實驗報告規范和要求等。一般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學程式,即教師講解實驗原理、演示實驗步驟或例程;學生按指定步驟實驗并“填寫”實驗報告的方式。
與理論課一樣,實驗教學數字化資源建設和真正應用也應受到足夠的重視。
二、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理解
于文秀在《光明日報》發文指出:有效地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對于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問題意識的培養乃至懷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發現的興趣,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業能力極佳的路徑。[3]
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投資行為和硬件設施、信息網絡建設的過程;也不只是片面地將計算機等工具應用于教學。而是在現代教育思想和先進理念的指導下,通過信息環境的支持,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理順教師、學生和資源三者間的關系,革新和開發教學資源,為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和為教學效果的提高提供基礎性條件和可靠保證。教學資源數字化遠不只是將教材電子化,不是教材和講義的簡單重復。而是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認知和學習規律、現代學習評價和考核方式的綜合應用。
實驗教學數字化可以解決目前實驗教學資源相對單一的問題,促進新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應用、促進教學效率和成效的提高。信息化是實驗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教學資源數字化則為教育教學信息化的基礎。
三、實驗教學資源數字化
基于對教學資源數字化的理解,從實驗教學和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和實際出發,以“信號與系統”課程實驗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筆者進行了網絡化實驗教學平臺構建、電子學習(E-learning)資源開發、虛擬實驗資源開發和利用、創新和完善實驗管理以及考核與成績評定機制等方面的探索。
1.依托信息環境,構建網絡化教學平臺
依托信息環境,根據教學目標,參考教材[4],筆者構建了“信號與系統”實驗教學網絡平臺。一級菜單設濾波器、電路響應、方波信號分解與合成、信號抽樣與恢復、綜合測試、第二課堂、有用鏈接等;二級菜單,對應“濾波器”設置:E-learning、虛擬實驗、低通、高通、帶通、帶阻等;三級菜單,對應“低通”設有:知識講座、問題引導、操作參考等。
2.積極轉變教師角色,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和電子學習模塊資源
教學資源數字化要求我們及時理順教師、學生和資源三者間的關系。教師不能再維持自己的“專家”角色,而是和學生協作,指引和幫助學生獲取、組織、解釋、轉換及重組各種教學信息和資源;教學也不再是“滿堂灌”,而是以適當的教學資源為媒介,通過個性化教學、任務驅動、師生協作、自主探索的方式進行知識建構。
據此,要求構建包括CAI課件、電子講義等在內的一系列數字化教學資源。根據教學需求,利用Captivate軟件結合Matlab和Photoshop等軟件設計和開發了信號抽樣和恢復實驗、線性電路零輸入響應和階躍態響應實驗等的電子學習模塊軟件資源。這些資源的設計和開發,使學生能在課前課后,不拘泥于實驗場所和地點,根據自身需求互動式地進行個性化學習。這些用Captivate制作出的E-learning軟件模塊與普通CAI課件相比,最大特色就在于它與學習者之間有更多的交互(Interaction)操作,更易于激起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更好。當然,這需要花更多時間來準備和加工這些教學資源,而且還應盡量做到信息技術和教學目標的無縫結合。
3.開展虛擬實驗研究,實現“虛實”結合
在“信號與系統”實驗教學改革中,利用Java、Matlab、SQL Server等軟件設計和開發了幾個典型的虛擬實驗,如濾波器、方波信號分解和合成、信號抽樣和恢復、常見電路響應等虛擬仿真實驗。這樣,學生可在課前、課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交互式學習,還可方便地修改實驗參數、設計實驗步驟、創設實驗情境進行“研究式”和“協作式”學習,而不再是“按圖索驥,生搬硬套”,也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譬如,在濾波器實驗中,有了虛擬實驗器件,學生可利用分立元件或集成運放自行設計構成各種濾波器電路,自行修改其中元器件的參數并可以方便地進行比較。這種方式還允許部分學生有個性地“先行”,對于現行的班級授課制也是一個有益補充。
虛擬實驗方便學生更改實驗電路、大膽設想和創設實驗情境并證實設想的正誤;也有利于培養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實驗能形成和提高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和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兩者可以而且應該很好地結合起來。
4.學、練、評相結合,構建數字化評價與管理體系
在每個實驗中設置了若干知識主題,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對每一主題根據需要設置了“知識講座”、“問題引導”、“操作參考”等模塊。系統能記下學生的操作次數、學習時間長短及操作類型,這幾個指標可為教學管理和評價提供原始數據。此外,每個實驗都有“在線測驗”模塊——利用Captivate軟件對每個主題設置了“問題池”和相應的答案,這樣每次學生進行測試時能進行隨機抽取試題,并當場判斷學生答問是否正確,給出量化成績。基本做到學、練、評這三者相結合,實現了實驗教學管理和成績評定數字化,提高了教學效率。
5.積極開展網上“第二課堂”建設
在實驗教學網絡平臺中設置了“第二課堂”,加強師生課后交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生活和激起學習興趣,正所謂“在玩中學,在學中樂”。師生可以借此討論主題、各抒己見,可以是電子制作或系統的設計思路、工具和元器件選擇及注意事項;可以圍繞某一數學公式,從公式特征、形式到公式物理意義,進而討論其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
四、實驗教學資源數字化應用與教學模式革新探索
上述探索與研究的部分成果已在本校信息工程專業2005級、2006級兩個年級的“信號與系統”實驗教學中得到了初步應用。學生能借助網絡信息環境,利用數字化資源進行實驗前預習、討論甚至自行提出實驗方案,開展實驗后討論、總結和實驗數據分析。革新了傳統“按部就班”式的實驗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積極性,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使用信息反饋表表明:81.1%的學生認為網絡化教學平臺的設計和開發符合自學和實驗需求;92%的學生認為基于Captivate的相關習題和在線測試模塊十分有利于對有關知識的學習和自測;87.8%的學生覺得網絡教學平臺易于使用。當然,有部分同學提出建議,下一步可結合學校圖書館資源加強教學資源的建設,特別是在實驗數據處理與實驗結果分析方面的資源建設。
五、結束語
筆者立足現實、結合網絡環境,對實驗教學資源數字化進行了有益探索,并以此為基礎開展了革新教學模式研究。資源數字化有利于充分利用網絡環境和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有助于實現教學模式的革新,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熊大紅,高志強,李坤.高校實驗教學信息化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2):88-89.
[2]牛瑞霞,張榮明.淺談高校實驗教學信息化[J].廣州化工,2006,34(6):59-61.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識碼]A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推動了數字化教學的發展。用戶在各種數字終端前養成的新的閱讀使用習慣,對教育出版的生產方式、產品形態及服務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出版企業在國家政策、行業發展趨勢等多方因素的推動下,充分發揮編輯的積極作用,嘗試教育數字化出版,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出版的有效融合,探索運用數字化手段有效傳播教育內容,尋求教育出版自身的創新發展,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
一、教育數字出版的探索
1. 出版實踐
筆者參與研發的明博“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是以數字化教學應用為核心,與教育內容提供商密切合作,探索從內容加工到數字產品發行,到終端應用,再通過信息反饋影響內容加工的一種傳播循環模式。目前“優課”已完成1.0、2.0、2.1及3.0多個版本產品的開發與升級,在對正版紙質教材數字化的基礎上,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多媒體化和知識化。
在內容加工環節,首先由出版社等內容提供商提供紙質教材作為加工的核心與基礎資源;由編輯進行加工整理,維護知識點,實現到章到頁的關聯。同時,“優課”電子書還基于原版原式的紙質教材,通過熱區等方式針對教學個性需求增加多媒體素材。
在終端應用上,我們采取賬號模式將用戶信息與數字內容、教學應用相綁定,實現了全國18個省1萬所學校40多萬師生的應用實踐。針對這些應用體驗,我們會根據不同用戶的特性,安排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調研(或問卷抽樣、或用戶座談、或專題走訪、或情況普查),獲取反饋信息,為后續教育數字出版提供借鑒。
通過實踐我們看到,用戶對集合了正版教材和配套資源的一體化應用服務整體上表示認可,認為這種模式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有的幾個資源方面的問題。
(1)網絡數字資源零散,缺乏和教材的有效銜接。對教師的影響主要在于兩點:一是資源分散,教師搜集整合成本高;二是資源多且雜亂,教師經常面臨不好選的困境?!皟炚n”嘗試通過關聯點將資源與原版原式的教材章節和頁面關聯銜接,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效果。
(2)網絡上現有內容的表現形式以文本為主,多媒體化程度不高、交互內容更是缺乏。多數資源是紙質教材教輔內容“搬家”,是簡單的文檔模式,很少用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形式來表現?!皟炚n”通過與出版社合作,引入配套圖像、音頻等素材,與專業的資源制作商合作,引入了視頻、動畫等素材,同時積極開展互動資源的工具研發探索。
(3)現有數字資源和教學結合不緊密。數字環境下的課程設置、資源呈現方式、教學模式、評價方式、教學管理等理論及實踐方面研究不夠,還未形成數字環境下的“教”與“學”與傳統的“教”與“學”模式的有機結合。“優課”通過將應用與資源整合,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提供相應的教學內容,同時通過跟蹤記錄學生學習情況,有助于輔助教師教學。
同時我們注意到,一方面,我們對現有資源問題解決得并不徹底:比如我們主要通過手工等方式進行內容的關聯、內容的更新,這影響了效率,在未來的大規模應用中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師生對數字內容的要求也在持續增加。比如數字內容對教學方式變革的支持,必然要求從教材等核心內容到各類素材擴展內容,其設計到實現都需要與課程改革思想同步;同時應配合教學系統,對教學方式和過程進行系統性地支持和引導。
“優課”在資源的設計開發過程中通過編輯實現資源的科學性、準確性。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編輯以教學設計為核心,在數字化的環境下,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對教學對象、教學場景和教學內容資源本體進行分析,開發和整合出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編輯的工作主要依托“優課”數字化教學應用平臺,根據各學科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和用戶需求,針對用戶及其教育教學內容進行規劃、組織和設計,以促進用戶的有效學習。其具體工作是制定正確的教學策略、選用合適的傳輸媒體、測試最終教學產品的可用性并對其進行評估和修正。例如,在多媒體化方面,由編輯基于對原版原式教材的理解,設計多種教學策略,使用熱區等可見或不可見方式,在教材的相應位置增加多媒體素材;在知識化方面,引入領域專家創建知識體系,由編輯進行整理和維護,并測試可用性。同時,編輯還維護教材章節頁面、知識體系以及數字化素材內容之間的關聯。
總體而言,在相關實踐中,編輯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定位策劃
在教育數字出版中,相同的內容,不同的多媒體呈現方式和交互方式,帶來的效果將大相徑庭。如何迅速準確理解用戶的區別性需求,采集到所需要的內容并能夠進行呈現個性形式的定位策劃,是對編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皟炚n”的數字資源從以文字內容為主,發展到音視頻、動畫,甚至微視頻等多種資源并重,就是持續定位策劃的結果。
(2)內容編排
教育內容對權威性有獨特的要求。有了原始內容,怎樣加工篩選編排,并進行簡單的權威性判斷,是編輯的初級技能。具體涉及文字信息的編排,各種資源文件的命名,資源格式及質量處理,交互設計的布局等。
(3)知識提煉
在融合知識智能化處理的教育數字出版中,要求編輯有對內容知識的基本提煉能力,能準確判斷內容與知識的關聯是否正確。具體指編輯根據自身的專業學科背景,能快速地對各種資源進行知識點提煉,包括文字提煉、圖像內涵的提煉、音視頻及動畫等的知識提煉,提煉的知識點應準確、全面。
(4)推薦
不同地區、不同個性的教師對資源的選用是有區別的。教育數字出版需要針對用戶的使用偏好,或群體的使用偏好,有針對性地推薦資源,讓用戶感覺易用、好用。這要求編輯除了準確判斷用戶偏好外,還應該包容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內容資源。同時,好的推薦還應該同優秀的個性化推薦技術相結合,這一點,“優課”還需要持續努力。
(5)反饋
與傳統出版不同,教育數字出版能通過技術手段快速收集用戶使用資源的反饋。編輯應當及時跟蹤用戶反饋,將反饋分成不同的等級并處理。對于文字錯誤等應及時更新,對于用戶反饋的好的建議,可定期與作者或內容提供者進行溝通,以利于教育內容的持續優化。
二、未來教育數字出版的構想
技術發展在改變教育出版產業的幾乎任何一個方面,包括改變呈現方式、縮短流程等。未來教育數字出版沒有現成的路線圖,探索教育數字出版的基石還應該是用戶。我們要理解他們——教師、學生、家長及各級教育管理者等相關用戶在關注什么,從而構架教育數字出版的未來。
1. 用戶關注的問題
通過前期實踐,我們總結出用戶關注的主要問題。
(1)權威性。準確和權威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數字出版內容必須具有準確性、權威性,才會被用戶采納;特別是教材等核心出版內容,其信息必須要讓用戶信服。
(2)簡單易用。相對于傳統的紙加筆的教育模式,信息化帶來的復雜操作成了阻礙用戶的第一道門檻。特別是教師們,其專長在于對知識的講授,對于數字應用,他們普遍希望越簡單越好。
(3)富媒體互動化。富媒體互動化是指用圖、文、聲、像組合出各種豐富的表達方式,取代以前單純用文字表達的描述方式。富媒體互動化是用戶喜愛的最直觀的數字出版呈現方式,也將是用戶最常用到的內容形態。
(4)智能化。即使使用數字化的方式,屏幕上承載的信息也極為有限;此外,同時呈現太多的信息也會分散用戶注意力,影響使用。因此,在適當的時候,根據用戶偏好,智能地顯示相關信息,是兼顧內容的豐富性和易用性的關鍵。
(5)面向教育過程。和大眾閱讀產品相比,教育數字出版產品在“閱讀”或“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教育數字出版產品應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全環節內容的有機結合,包括教育全流程的多個環節,因此,那些脫離了實際教學過程的產品,將是一堆素材的堆砌,充其量只不過是一些“展品”而已。
(6)可定制。教無定法。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板書等方式來展示各具特色的授課內容。在教育數字出版中,提供可定制修改的內容,保存為教師自己的副本,是教師的基本需要。
(7)自適應。每個學生的學情都是不同的。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供自適應的內容和題目,突出重點,是提高學習效率,也是為學生減負的關鍵。
(8)不斷更新。信息的傳輸效率提升是信息時代帶來的顯著特征。教育數字出版能夠讓用戶眼中錯誤、陳舊的信息更快地被消除,同時引入最新信息,幫助師生更好地教與學。
2. 教育數字出版架構
教育數字出版的產物不應再是單一的出版物,而是簡單易用、富媒體互動化、智能化、面向教育過程、可定制、自適應、不斷更新的,伴隨了一系列協作創作和閱讀使用支持功能的權威內容服務。圖1呈現了教育數字出版未來構想的總體架構。
總體架構中包含課標(即國家課程標準)、知識圖譜、多媒體互動內容、拓展內容接口、應用功能及參與者。以課標為基礎和核心;將課標中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利用領域專家和知識挖掘技術形成可視化的知識圖譜;將知識的教學素材多媒體化和互動化,形成供師生教學使用的核心資源;在核心資源之上,提供更加豐富和具有擴張性的各類拓展內容接口;在拓展內容之上,是各類應用功能,其中包含最基本的創作、出版和閱讀使用。參與者至少包含:內容提供商(如傳統教育出版商、新型內容提供商、自由團體)、應用功能開發商(技術廠商或個人)以及用戶(以師生為主)。
(1)知識圖譜
將課標中涉及的知識體系,結合信息技術對大量資源的數據挖掘,構建成可視化的知識圖譜。知識圖譜的構建便于建立知識與多媒體素材、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關系,所有的學習資源都可以通過知識點進行關聯。知識圖譜對所有知識點按照知識認知的順序進行前后關聯,能夠幫助教師進行備授課、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也有利于系統進行個性化的自適應調整,智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知識圖譜的構建,需要用到至少兩方面的力量。
一是內容提供方。需要借用領域專家的知識,構建一個基礎的知識圖譜訓練集;同時,在后續應用過程中,需要編輯持續對系統自動優化的知識圖譜進行維護和更正。
二是技術提供方。需要利用數據挖掘等技術,根據教育各學科特性,建立適應不同內容、不同學科的知識圖譜算法。
(2)多媒體互動內容
相對于傳統的紙質書本表現形式,數字內容能夠根據需要,提供更豐富形象的展示方式,主要體現為多媒體互動內容。多媒體互動內容可具體分為多媒體內容和互動內容兩大類。
多媒體內容包括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以及3D模擬教材等。
互動內容包括:互動練習題,利用各種有趣的交互方式進行答題,系統可以對用戶作答情況進行自動批改和實時反饋;仿真實驗,提供支持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的仿真實驗,并且支持工具器件拆解組建連接、實驗藥品添加、實驗環境創建、動態監測實驗數據等功能;語音評測/分析,支持用戶的聽說評測,可根據用戶發音,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對比標準發音,給出優化建議,從而達到提高聽說水平的目的。
要建設符合教學需要的多媒體互動內容,需要依托專業出版機構的權威力量,由編輯依據教學需要進行策劃設計,結合教學應用場景有針對性地開發。
(3)拓展內容接口
拓展內容接口應包括以下方面。
教學資源動態更新接口。對于有時效性的教學資源或素材,在紙質教學環境下,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更新周期。通過動態更新接口,最新的素材或實事動態可以及時到達用戶手中。
拓展性資料檢索接口。在紙質教學環境下,紙張承載的內容十分有限,通過拓展性資料檢索接口,用戶可以方便地訪問各類知識的拓展性資料。
學習效果統計接口。在紙質教學環境下,教師掌握學生的情況需要靠大量的人工統計來實現,從而阻礙了教師對學生個性化的關注。通過學習效果統計接口,智能化的分析結果將直接匯總到教師手中,并應用到學生的自適應學習中去。
擴展內容接口應由技術提供商提供基本的數據傳輸接口,傳統出版機構或新型內容提供商提供相對應的擴展內容。
(4)應用功能
應用功能是為內容提供商和用戶提供使用數字出版內容的功能支撐,它至少包括創作、出版、閱讀等基本功能,第三方技術廠商也可以基于其上擴展出其他的功能應用。
3. 角色分工
單個企業所掌握的資源和具備的能力無法滿足未來教育數字出版的需要,只有整合和優化整個教育數字出版產業鏈,保證從上游的內容提供商到下游的終端設備各個環節緊密協作,才能將更大范圍、更多種類的資源集中起來,完成資源的合理分配,從而實現培育新型教育數字出版模式的目標。
提供經過精心策劃編輯的專業內容和相關學科管理資源,是教育出版機構與生俱來的優勢,而不斷涌現出來的技術服務商和網絡運營商,則豐富了教育產品的媒體形態和銷售渠道,為教育出版數字化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發揮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的技術提供商、渠道商和內容提供商的不同優勢,采取角色分工、共同開發、合作共享、融合發展、有效運營的新方式,將會使現代教育數字出版資源的產業鏈分工更加明確,利益分配更加合理,教育服務更加有效。
在未來教育數字出版模式中,編輯將是數字內容的設計師和建設者,通過數字出版系統對信息進行收集、分類、編輯、審核,然后通過系統向用戶,并且通過系統從用戶那里接收反饋信息,產生互動,實時更新。
然而,教育數字出版涉及面較廣,是教育學、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數字技術、藝術設計、編輯出版學、傳播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的綜合體,對數字產品和服務的調研策劃、開發制作、營銷推廣、銷售服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編輯工作的細分在教育數字出版中就成為可能。結合教育數字出版需要完成的工作,編輯分工應包括:策劃編輯,類似于內容產品經理的角色,重點負責內容產品組織、策劃,并跟蹤產品立項到售后反饋整個過程;文字編輯,主要負責細節的具體執行,參與產品的設計,成為內部測試者,執行具體的產品反饋修正;富媒體編輯,具備一定的技術和學科背景,負責落實多媒體和互動內容的具體設計、組織開發或整合多媒體和交互內容;學科編輯,具有很強的學科背景,能夠快速準確鑒別出資源的內容質量,負責知識體系的維護和資源的匹配;網絡編輯,具有一定的學科和技術背景,有較強的市場敏銳度,負責密切跟蹤用戶使用情況和市場反應,通過與技術手段配合,快速優化資源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