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30 10:09: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xx鎮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xx鎮是地理標志產品“xx蜜瓜”的核心產區和全國優質蜜瓜的重要產區,也是xx蜜瓜的產銷集散中心,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全國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特色產業發展基礎好。近年來,xx鎮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蜜瓜產業發展基礎,研究確立了“一鎮一業、一片一區、以蜜瓜生產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思路。依托xx蜜瓜產業園,全域謀劃布局、分片規劃引領、集中示范帶動、著力提質增效,蜜瓜特色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鎮穩定種植蜜瓜5萬畝,規劃早中晚熟三大種植基地,形成了露地直播、育苗移栽、延后栽培、日光溫室、連體拱棚五大栽培模式,建成了天成線下、珍寶線上兩個交易市場,年銷售蜜瓜40萬噸,占全縣蜜瓜產量的80%以上,帶動本鎮和周邊乃至全縣群眾實現餐飲、零售、包裝、勞務等三產收入2億元,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蜜瓜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向好。
二、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弱項
一是產業發展基礎仍然薄弱,發展活力、動能不足。xx鎮地處xx湖區,裕東公路作為xx蜜瓜主要外運通道,路面較窄,承載能力明顯不足。xx蜜瓜交易市場以群眾自建原生市場為主,建設主體復雜,缺乏統一規劃布局、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市場建設運營不規范,管理服務能力弱,市場缺乏活力,發展動力不足。二是群眾品牌保護意識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蜜瓜種植多以農戶小塊經營為主,品牌培育、保護意識不強,好品質賣出好價格的鮮明導向還未全面形成。專業合作社作用發揮不好,規?;N植、標準化生產、抱團發展的意識不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仍然較弱。三是產業化程度低、鏈條短,增收的渠道不夠寬。蜜瓜產業發展缺乏資金雄厚、技術先進、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帶動,新技術、新模式推廣運用難度較大,二產斷檔、產業發育不完全的瓶頸一直沒有從根本上破除,產業發展進程慢、體系不健全,聚集效應發揮不充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的產業優勢沒有真正釋放出來。
三、下一步發展打算
下一步,xx鎮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決策部署,堅持以產業富民、綠色發展、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為導向,在強基礎、穩規模、提品質、強品牌、提效益上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和經營體系,著力提升發展能力,答好全鎮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
一是著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夯實高質量發展新基礎。積極爭取裕東公路由鄉道四級改造升級為省道三級加寬擴建項目和鎮區蜜瓜交易市場至北仙高速連接工程,暢通蜜瓜外運通道。結合蜜瓜特色小鎮規劃和示范村建設,加快“三縱三橫”主干路網建設,規范餐飲、住宿、包裝、物流等主要功能區設置,完善市場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立健全市場統一管理和準入制度,申請組建專業市場管理隊伍,形成規范高效完備的市場管理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
生態農業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通過運用生態學、美學、經濟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布局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將農業開發成為以保護自然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集生態農業建設、科學管理、旅游商品生產與游人觀光生態農業、參與農事勞作、體驗農村情趣、獲取生態知識和農業知識為一體的一種新型生態旅游活動。由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態農業旅游的內涵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到農村生態環境中進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動具有參與性,并貫穿了生態意識;三是促進農業、農業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不但包括生態農業體系中有旅游開發價值的部分,還包括在于有鮮明特色的鄉村環境中的其它能給游客帶來生態啟發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質、精神等旅游資源和生態旅游服務設施。生態農業旅游是建立在生態農業基礎上的資源綜合利用的生態模式。它是將生態農業生產、生態旅游活動、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開發的一種生態型旅游方式。它強化了生產過程的生態性、趣味性、藝術性、生產豐富多樣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觀賞、娛樂、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務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農業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種形式,它既具有生態旅游共同特點,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態旅游的個性特征,它的興起和發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論基礎,也有特殊的經濟、社會、環境意義。
二、恭城縣紅巖村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實證分析
(一)紅巖村概況
紅巖村位于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距恭城縣城14.7km,距離桂林市中心122.7km。紅巖村屬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熱同期,十分適合柿子、柑橘等農作物的生長。村內無工業污染源,空氣環境質量高,森林覆蓋率達95%。紅巖村有農戶95戶,人口395人。過去,紅巖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恭城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紅巖村堅定不移地發展生態農業,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漸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態家園。
(二)生態農業中的循環經濟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廣大農村能源短缺,紅巖村人決定走生態農業建設之路,實施以養殖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以種植為重點的發展戰略,實現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在這個良性循環鏈中,養殖業的發展為沼氣提供充足的原料。辦沼氣可照明、做飯,這樣既凈化、美化了環境,保護了生態,同時又可利用沼氣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給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質,減少了其病蟲害的發生。生態肥的使用和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的普及,使紅巖村生產的“恭城月柿”個大、形圓、肉厚、質軟、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費者青睞,暢銷國內外?!肮С窃率痢毕群蟊恢袊禺a之鄉命名活動組委會和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月柿之鄉”和“中華名果”稱號。
(三)從生態農業到生態農業旅游的產業延伸
“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生態鏈催生了當地的生態工業和方興未艾的以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為中心的鄉村旅游,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體”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對生活的快節奏和激烈競爭壓力,向往農村的清新空氣、田園生活和民族風情。紅巖村人抓住機遇,從2003年開始建設集農業觀光、生態旅游、民俗風情表演、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推行“人畜分離,規模養殖,集中供氣,統一管理”的沼氣建設理念和模式。幾年來,紅巖新村共投資1100多萬元,建起了農家別墅、瑤寨風雨橋、滾水壩、梅花樁、觀景臺、月柿節主會場、大型停車場等旅游基礎設施。修建了景區大門,修通了直通紅巖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園觀光小路,開設了平江河水上樂園,建起了垂釣小區。到目前為止,全村共建有獨立別墅43幢、開辦旅游餐館29家,共有客房250余間,床位500余張。開辟了4條旅游線路,可進行觀花采果、自助探巖、垂釣、水上游樂、民族風情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拘纬闪耸?、宿、行、娛、購、游相配套的服務體系,形成了富有紅巖村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動力機制。詳情為:(1)需求系統,即城市居民對田園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統,即月柿節及各類媒體的宣傳;(3)引力系統,即良好的生態、休閑環境,優質的柿子、碰柑等農作物,濃郁的民族風情;(4)支持系統,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農家別墅區等良好旅游設施,村旅游協會。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萬的游客人次為紅巖村帶來了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萬元。2005年底紅巖村通過國家級驗收,成為農民自己管理的“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6年10月3日,紅巖村再次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月柿節,標志著日漸紅火起來的生態旅游已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2006年底,紅巖村以其集農業觀光、生態旅游、風情表演、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突出特點,入選“中國十大魅力鄉村”。
三、創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紅巖村是“富裕家園生態農業示范點”、“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也是中國農業旅游的一個縮影,因此在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內容過于單調、特色農產品未能實現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續發展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議。
(一)加強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盡管目前紅巖村的生態環境良好,但畢竟生態環境脆弱,并且隨著游客的增多及經濟利益的驅動,環境衛生的處理、旅游資源的保護等問題將直接影響紅巖村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完善景區的環境管理制度、加大環保的投資、采用先進的治理技術及建立環境跟蹤監測系統將產生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進一步豐富生態農業內涵,做強做大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應該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已有優勢,不斷豐富生態農業內涵,調整和優化種植業、養殖業和能源結構,實現旅游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的轉變,提高旅游經濟效益,做大做強生態農業旅游。具體措施:一是加大農業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全面改造傳統種養技術,發展“三高”(高產、高質、高效)生態農業;二是繼續研究探索沼池建設新技術,提高其能量轉化效率和沼氣使用效能;三是從旅游開發的角度發展生態農業,使全縣由傳統經濟型農業向現代旅游型生態農業轉變。例如,在水果品種選擇、搭配時不僅考慮其經濟性能,還要考慮其觀賞價值和旅游功能;在養殖方面不僅考慮發展沼氣積累糞肥的需要,還應考慮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紅巖村的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形式簡單,旅游景點過分地依賴時令和特色產品。按照生態性、休閑性應合理的增加一些娛樂、康體或飲食文化等項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數,提高經濟效益。紅巖村作為恭城典型,其生態農業主要以果樹為主,果子成熟的時候旅游者比較多,這就無形中形成了季節性的旅游,出現了淡旺季。為了旅游更好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發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據地域土壤條件種植四季果樹和當地的特色舉行節日旅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農業生態特色開展會展和重大會議來宣傳恭城的旅游??梢赃\用像海南的博鰲論壇一樣的方式來彰顯恭城的“中國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的魅力。
(三)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及專業人才引進
高質量的旅游源于高質量的服務,高質量的服務源于高質量的員工。紅巖村現有的生態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偏低,亦沒有專職講解員,尚不能滿足廣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養生態農業旅游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是培育高質量的生態農業旅游服務的軟環境,已成為紅巖村旅游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建立社區參與旅游機制加強生態意識
研究表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程度直接影響到旅游地的旅游發展。社區居民只有在開發旅游的過程中得到切實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積極的參與旅游發展;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能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紅巖村建立社區參與旅游機制是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建設綠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級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這雖然會給旅游者帶來舒適的感覺,但值得引起我們思考的是,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態和本民族風格的建筑樣式。其實從旅游者的角度來看,體驗瑤族的特色民居是他們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漸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種旅游資源開發保護的成功。提倡綠色飲食,游客在菜園里自己挑選蔬菜決定飲食。目的是讓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態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這些策略都需要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能更好的實施。
(五)加強法制建設,抵制不良社會風氣
紅巖村的旅游主題是生態旅游、休閑旅游,因此必須具備健康、自然及和諧的內涵。但如只顧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會風氣進村,實際上就玷污了生態旅游本身的含義。紅巖村在旅游開發初期曾被報道受到了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盡管只存在個別現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將對紅巖村將來的發展產生致命的影響。
今年以來,31個省(區、市)全部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機制,各地各級鄉村振興局相繼掛牌,鄉村振興全面提速。6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施行,鄉村振興戰略邁入有法可依、依法實施的新階段。
當前,做好下半年鄉村振興工作,必須加快構建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提升鄉村產業現代化,激發鄉村振興動能。
下半年,鄉村產業發展要聚焦地方主導產業,優化區域布局,拓展鄉村多種功能,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繼續加大鄉村產業鏈、供應鏈推進力度,開展50個全程試點縣建設。推動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促進脫貧地區產業提檔升級等。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繼續以縣為單位開展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加強現有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等項目整合,示范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發展,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
另一方面,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上半年,農業農村部制定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組織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持續深化農村改革,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完成53萬個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實現鄉村振興,要推動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效益,推進共同富裕。
發展特色農業,構建品牌體系。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一些鄉鎮盲目效仿成功經驗,跟風發展某類產業,產生了農產品產出過剩,市場價格下降,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問題。為避免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問題,要從產業選擇和培育上大下功夫,尋找適合本地發展的特色農業,形成產業競爭力。同時,要強化品牌意識,推動“品牌興農”“商標富農”,從而優化品牌發展環境,加強對產業的保護,形成品牌的強大影響力、帶動力。
促進產業融合,提高綜合效益。單純發展農業,存在發展前期投入大,農產品產出情況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以及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難以幫助農民實現穩定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通過產業融合,形成產業鏈,能夠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有效降低單一發展農業的風險。
注重人才培育,帶領共同致富。發展特色產業、長期穩定致富,都需要人才。一是要培養本地人才。實現農民增收,離不開農民自身的主體作用。然而在現實中,一些農民并沒有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存在“等靠要”思想,把希望寄托在國家提供的保障上。因此有必要引導廣大村民學文化、學技能,提高本領,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二是要推動人才“上山下鄉”,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用知識和才能建設美麗鄉村,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從而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關鍵詞]生態 旅游 農業 問題 對策
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的基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決定著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并影響著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緩解資源、環境和人口壓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業收入,同時協調經濟與生態的關系,使其納入良性循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可以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資源,有助于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農業的內涵及特點
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內涵。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以開發田園旅游資源為重點的新型生態旅游業。它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是農業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高效農業,把農業生產、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由一產向三產延伸滲透、農游兩業交叉融合的新興產業,并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體,已成為當今旅游業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點。它既具有生態性、生產性、商品性、觀賞娛樂性、參與性和教育性等多種功能,又有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特性。
生態旅游農業具有與傳統農業不同的特點:①以生態農業生產為基礎,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為達到農業可待續發展與緩解旅游業壓力,為人們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悅的休閑娛樂場所,必須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重視農業生態環境的整治,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②以旅游經營為重點,重視有效開發旅游資源,按照旅游業發展要求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活動的,切實保證在農業發展的同時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和體驗品嘗等服務;③具有高效益、低風險特點,經營生態旅游農業可獲得農業和旅游業兩種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當由于氣候條件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條件的不穩定性造成農業生產減產時,常可通過旅游提高農業附加值而相對減小農業風險,而旅游淡季時農業生產又可彌補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娛樂性和參與性。生態旅游農業活動包括農業觀光、鄉村度假、民俗鄉情體驗等娛樂性和參與性都很強的活動,讓游客通過參與多功能復合型旅游活動,獲得豐富的旅游體驗和精神享受;同時農業可為游客提供參觀、品嘗農產品和體驗農事等各種形式的旅游服務。
二、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重復建設嚴重且開發深度不夠。近幾年來生態旅游農業景區(點)的數量不斷增多,很多景點的投資者就是當地的居民,他們缺乏市場觀念和科學的開發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經營開發模式倉促上馬、開山修道,為了降低成本,都會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審查評估,沒有深入的市場調研、科學的規劃和市場定位,造成后期經營、管理以及資金方面的困難。這樣就導致高質量的項目相對較少,不少生態旅游農業區功能設計簡單、重復,層次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場競爭力不強;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種單調、花樣少、更新慢,而且多為未經加工或簡單加工的初級農產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態農業特色。
第二,開發時對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嚴重。目前一些景區的經營人員以及游客生態保護意識淡薄,不少景區也缺乏保護生態環境的物質設施和技術裝備。隨著游客的紛至沓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游客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以及飯店、“農家樂”等服務系統產生的污物沒有得以妥善處置,廢物到處堆放,污水隨地排流,不但影響了景觀,而且污染了環境;工具排放的廢氣、娛樂設施產生的噪聲等使景區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質量;物種的不合理配置,嚴重影響了旅游區物種的生長發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態平衡。
第三,基礎與配套設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態旅游農業景點(區)中,僅有少數景區公共汽車可以抵達其附近的城鎮、景區或景區內部,多數景區離公共汽車站較遠,也沒有旅游專車,游客到達景區極不方便。此外,景區內部交通條件通常較差,路面過窄或路況不好,旅游旺季擁擠堵塞,雨天泥濘不堪。這些都成為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此外,景點(區)內郵電通訊配套設施落后,還缺少一定規模的旅游接待機構。景點缺乏相關配套服務設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開發資金不足,融資問題嚴重;二是許多景點才剛剛起步,規模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得較少。此外,旅游行業管理不規范、缺乏科學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夠以及淡薄的市場意識,都嚴重制約了生態旅游農業的健康發展。
三、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對策
第一,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旅游農業景點(區)規劃,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農業特色。要根據當地農業旅游資源實際和發展水平,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綜合規劃,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覽方式規劃,旅游區區位選擇和范圍的劃定,區內農林牧漁各旅游小區的布局設置規劃,旅游基礎設施和交通線路的布局規劃等。生態旅游農業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農業內涵,這是其發展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農業企業 核心競爭力 制度創新 循環經濟
一、貴州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現狀分析
(一)我國農業企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
進入21世紀,農業企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第一,中國進入WTO,能夠改善我國的農業資源配置和生產結構調整和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環境和進一步擴大了農產品企業的出口;第二,進入西部大開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期,農業作為最受關注的行業,它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為農業的大力發展提供了機遇;第三,在2008年,農村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種田積極性也將空前高漲,農業經濟發展步入黃金時期。貴州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二是非耕地資源豐富,宜種性廣,全省有宜林、宜牧、荒山7500多畝,還有廣闊的山塘、水庫、湖泊水面可供養殖業發展。三是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四是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勞動力資源有了較大的開發,外出打工人員和回流人員不斷增多,勞動力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二)貴州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劣勢。
貴州省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缺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區位方面劣勢。貴州的鐵路以貴陽為中心,黔桂、川黔、貴昆、湘黔四條鐵路干線貫穿貴州,形成以貴陽為中心、溝通貴州各市縣的公路網。但貴州的高速路很少。處于內地,不利于產品出口;遠離大中城市為主體的特色農產品消費群體;地處山區,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不利于產品生產、運輸、銷售。
2、信息方面劣勢。由于區位偏遠、城市較少、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落后等因素,決定了貴州省信息化水平明顯低于東部、中部地區,甚至還落后于相對發達的重慶、四川等西部地區,這種差距的影響更甚于經濟上的差距。
3、科技、人才劣勢。貴州的特色農業發展剛剛起步,生產和加工的科技支撐非常薄弱。
4、市場劣勢。貴州農村經濟具有很強的“農民農業”特點,農業生產力低下,非商業性特征明顯。
5、規模太小,基礎設施薄弱。貴州所有特色農產品都存在著規模太小、總量不足問題。
針對當前存在的劣勢和不足,我省發展特色農業應當做到:樹立市場農業觀念,搞好區域布局規劃,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實行技術性推進,實現產業化經營,加強市場信息體系建設。
二、培育與提升貴州省農業核心競爭力
(一)農業企業外部環境的對策。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征、特殊的產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貴州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省,復雜多變的生態環境,為各種動植物的生長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發展特色農業的潛力很大。發展特色農業是貴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最富有活力的增長點和發展極。
1、特色食品。
一是穩步形發與發展本地黑糯稻、蛋白玉米、甜糯玉米以及苦蕎等糧食作物;二是大力發展“雙低”油菜籽、花生及精加工和深加工產品; 三是適當調減小麥播種面積,增加馬鈴薯和雜豆種植面積,特別要大力推廣馬鈴薯脫毒技術,引進優良薯種,發展無公害馬鈴薯,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四是大力發展反季蔬菜,應充分利用貴州立體農業的氣候條件和望謨、冊享、羅甸、榕江等的熱資源條件,發展辣椒、茄子等早熟蔬菜品種。五是大力開發富硒產品。我省六枝、水城、威寧、金沙、丹寨、開陽等縣具有豐富的硒資源。六是大力開發名特優水果。
2、生物藥業。
貴州是全國四大中藥材產區之一。要進一步擴大名優藥材的種植規模,建設中藥現代化生產基地,發展藥材種植;二是加快藥業產業化進程,特別要大力扶持和組織實施GMP改造,提高技術含量和產品檔次;三是加強宏觀調控和執法監督約束機制,積極引導、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藥材資源;四是大力培訓農村中藥材技術力量,特別要重點培訓中藥材種植大戶和專業戶,不斷提高種植和加工水平。
3、畜牧養殖業。
畜牧養殖業是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最具有法力和優勢的產業。要集中力量,加大資金和政府投入力度,切實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和大規模的優質畜牧養殖基地。加強“良種繁育工程”,大力引進、繁殖、培育市場需求量大的優良品種。充分利用國家“以糧代賑”退耕還草的扶持政策,加快人工草場和草地改良,積極開發和利用桔桿、牧草資源,特別是發展蛋白飼料生產。
(二)健全農業企業內部管理。
1、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
提高農業企業的知識創造能力,包括提高研發能力和科技轉化能力,進而提高農業企業員工的文化程度和企業整體技術水平。在研發方面,應堅持自研與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完善的對外合作機制,建立科學的研發與經營的分工機制。 在人才方面,全面引進人才,留住人才。
2、構建循環企業模式,促進節約型社會發展。
循環經濟理念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為“低消耗、低污染、高質量、高效益”的生產方式,節約了大量的資源,能夠取得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節約了成本,能夠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這必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的拉動力。貴州農業企業強化循環企業模式必然能夠得到預期的影響和實現經濟利益。
3、實現規?;⒁惑w化經營。
首先,要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有能力、有資金開發原料基地的大戶,可以通過“反租為包”等各種可實現形式,使土地適度向企業原料基地大戶集中,從農民手中獲得土地使用資源。其次,通過自發籌集、銀行貸款、政府支持等渠道為企業搞活資金、融得發展的資本。
4、處理好專業化與多元化戰略的關系。
貴州的農業企業應該逐步放棄劣勢的傳統糧食業務,積極開發勢頭較好的醫藥種植,花卉業以及農業加工業。進而發展到飼料、化肥以及農藥行業,進行多元化提升。
參考文獻:
[1]韓中和,企業競爭力――理論與案例分析,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鄧玲,曾武佳,循環經濟與四川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路徑選擇,四川社科界,2004(5)
一、
進展情況
1、2月2日召開的全區重點工作推進會議上,成立了沾化區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小組,由區委副書記**任組長,**副主任、**副區長、**副主席任副組長,抽調冬棗辦、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冬棗研究院、下洼鎮、富源辦等單位多名同志組成了沾化區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小組。2月13日召開了全區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小組啟動會議,確定了辦公地點在水利局四樓,集中辦公,統一協調、管理全區冬棗產業發展。
制定了《全區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小組成員分工》、《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小組財務管理制度》、《車輛管理制度》、《請示、報告制度》、《考勤制度》、《學習制度》、《重大經濟事項決策制度》、《差旅費管理辦法》等各項規章制度,便于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小組開展各項工作。
2、2月21日-22日赴河北農業大學進行對接,召開產學研對接洽談會,請劉孟軍教授及團隊為沾化冬棗產業健康發展出謀劃策,提出發展意見。
3、2月22日組織泊頭鎮部分棗農赴下河鄉、下洼鎮、大高鎮參觀冬棗大棚建設,舉辦冬棗管理培訓班。
4、2月25日,區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調度會議在區水務局四樓會議室召開。區委副書記、區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小組組長**主持會議,副組長**、**、**及全體小組成員參加會議。
**通報了與河北農業大學產學研對接洽談會有關情況,并就下一步重點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一是盡快啟動“冬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項目建設,本項目擬與“棗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對接共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實體性運營公司進行經營管理;二是抓緊安排召開冬棗產業座談會,征求不同層面的意見建議;三是盡快起草“關于加快推進冬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要突出問題導向,按照有措施、有辦法、有時間節點、有責任分工的要求充實完善;四是籌備好冬棗產業推進工作專題會議,起草好有關會議材料。
**強調:“冬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要加快,設計上要采取寬行密植、適度規模化種植模式,按照全程機械化、管理智能化、營銷電商化的運營方式,建設占地面積500畝以上的“冬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園區涉及鮮棗種植資源圃、棗樹優勢品種示范區、不同種植模式示范區、設施栽培示范區、新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區,探索以冬棗為主的鮮棗亞周年供應、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種植經營模式,以此引領全區棗業向規?;?、設施化、機械化、周年化、現代化方向發展。關于“加快推進冬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起草工作,要本著問題導向,突出方向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同時,盡快啟動兩條采摘長廊建設。采摘長廊要與旅游相結合,高標準規劃設計、統一標識,方案要盡快出臺。關于冬棗節籌備工作,總體方案要早著手、早研究、早籌備,可以找國內專業團隊進行策劃,力爭在形式上、檔次上上一個新臺階。
5、目前正在編制《關于加快推進冬棗高質量發展意見》、《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實施方案》、《培訓計劃》、《重點工作實施方案》等有關方案及推進措施。
6、冬棗產業化推進工作小組2月27日赴下洼鎮、2月28日赴古城鎮開展冬棗產業調研,征求部分合作社及種植大戶對冬棗產業下一步發展的意見建議。
7、3月11日,在下洼鎮召開沾化冬棗產業“四型”提升工程動員會議。省“千名干部下基層”鄉村振興服務隊,區冬棗辦主任、冬棗研究院院長郭慶宏,鎮班子成員、中層干部,各村黨支部書記,鎮內優秀企業代表、棗農代表參加會議。深入開展沾化冬棗產業“四型”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生態型、民生型、健康型、智慧型冬棗產業。
8、3月12日副組長**、**帶領小組成員及各鄉、鎮、辦事處分管負責人赴淄博源泉、臨沂馬泉等地考察學習水果業采摘長廊建設的先進經驗。
9、3月20日在古城鎮舉辦20人參加的培訓班一期。
10、3月25日在馮家鎮大流村舉辦冬棗春季管理及二代冬棗管理技術培訓班一期,馮家鎮本鎮鄉土人才和100余戶冬棗種植大戶參加培訓。
11、3月25日,利國鄉分管領導、冬棗辦主任帶領曹坨村、吳廟村主要負責人及部分冬棗種植大戶8人,先后到馮家鎮大流村、富源街道車王村參觀學習了二代冬棗種植及現代管理模式。
12、3月底下洼鎮、大高鎮、泊頭鎮、富源辦、馮家鎮掀起二代冬棗嫁接、冬棗大棚設施建設。
13、4月4日在下洼鎮召開了全區冬棗春季管理現場會。參會人員包括各鄉鎮(街道)鄉鎮長(主任)、冬棗辦主任、部分冬棗產業重點村黨支部書記及棗農代表200余人。
二、
懇請支持方向
1、在省級層面開展科研工作,以省農科院、有關高等院校為依托,建立冬棗研發中心,加快推進沾化冬棗品種改良和栽培模式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