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9 14:52: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城市的特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特色;園林規劃;方法
中圖分類號:S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3-0219-01
楚雄市是楚雄州府所在地,是全州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景觀蘊藏豐富,其中彝人古鎮、州博物館、紫溪山、峨碌公園、青山湖、彝海公園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特色景區。在楚雄市中以丘陵地貌為主,因此在城市布局上也多為團狀及點狀,且楚雄市森林覆蓋面積廣,水文條件優秀,這些都為建設生態園林城市提供了條件。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需要將本市的山水優勢發揮出來,根據自然環境的分布發展生態旅游休閑區,在滿足建設特色楚雄市生態園林城市的同時為當地創造出旅游經濟價值。
一、構建以西山為代表的城市大盆景
楚雄市中山體多,其中以紫溪山、西山(即峨碌公園)等為代表,因此在發展中可以將這些山體作為主景,并加強對城市周邊山體的保護及管理,通過自然防護手段來保護及恢復周邊山體。首先西山地理位置適宜開展自然風景帶的建設,因此可根據城市的布局及綠化建設將城市建成一個完成的大盆景,使生態景色與城市景色可以和諧統一。其次,根據山體景觀分布及植物分布來建設以自然風景為主的主題公園,提高公園綠化建設的品味,同時根據市民需要及城市特色來對山體公園進行改良,利用其生物多樣性的優點來開展教育活動,為人們科普自然知識,同時這些山體公園還可以為游客提供不一樣的游覽體驗。
二、營造城市水體景觀,構建和提升城市形象
楚雄市應立足于整個流域范圍內的水資源,按照點、線、面結合、層次豐富、特色鮮明的原則和要求,形成一江、兩河、兩片區、三湖、六園、九點的城市水體景觀規劃結構,完善、改造現有水系,促進城市人工景觀與水系、山體的有機聯系,創造秀麗怡人的濱水景觀,突出特色城市定位。建設科學、節約的水循環系統,通過水體景觀的提升,體現生態化、人性化的規劃設計理念。
三、推進以茶花為特色的城市綠化建設
山茶花是是楚雄市G化建設中的一種特色植物,其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因此在城市綠化中需要對其存在的價值進行挖掘。
第一,在綠化中以山茶花作為基礎建設特色景點,并在路邊、街頭種植山茶樹,鼓勵群眾種植山茶花,使山茶花成為楚雄市的特色植物;第二,開發山茶花的經濟價值,積極發展以山茶花為主的經濟企業,可以通過加工山茶花或是制成山茶油來增加其所創造的經濟價值,為企業開展山茶項目提供幫助;第三,加強對山茶花的宣傳,以山茶花作為商標來生產產品,使人們對楚雄市的山茶花產業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有利于商品的銷售及品牌的宣傳。
四、打造具有特色和高品質的城市精品景觀
生態園林城市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城市的綠化,因此需要對楚雄市山水、森林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合理的規劃將山水資源的優勢展現出來,形成具有獨特韻味的生態城市。
第一,城市綠化,建設生態城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綠化工作的進行,在綠化中根據楚雄市的城市特點進行規劃,同時需要注意尊重本地的特色,在保證綠化生態效益的前提下盡量節約建設成本;第二,加強園林城市的管理工作,在生態園林城市管理中需要保證綠化建設的質量,并對城市園林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同時需要注重對生態園林城市規劃設計的管理,保證城市生態景觀的協調性;第三,提高楚雄市原有的園林質量,對于已經建成的公園可以通過加強基礎建設,增加公園綠化來進行改善,從而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閑娛樂環境,并提供相應的綜合服務內容,使公園綠化可以在城市中起到應有的作用;第四,對于一些城市空地及街頭區域可以根據城市特色來建成相應的小景點,這樣既可以為市民提供休閑場所,又可以使游客感受到楚雄市的特色風貌。
五、加強城市建筑物墻體立體綠化
關于城市建筑砌墻體立體綠化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將建筑物內外的所有墻面進行綠化,目的是為改善氣候、綠化空間和打造綠色城市等。綠化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例如對居住房屋墻面、陽臺的綠化,橋梁中橋面、橋柱的綠化,景觀立體花壇的綠化等。而將楚雄市建設成生態園林城市的過程中,要加強墻體立體綠化設施,其可以在建設中提供綠化生態條件,使城市建設過程更加順利。
六、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城市環境的優劣對城市居民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為了保證城市居民可以有良好的精神風貌,需要生活環境的多方面來進行整治。
第一,治安環境,城市治安可以說是影響著居民潛在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加強整治力度,為群眾營造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第二,文化環境,文化可以說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因此在環境治理中需要加強對文化的宣傳,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精神引導,為建設文明、和諧、誠信、積極、進步的城市提供幫助,使市民可以有良好的精神追求及對城市的認同感;第三,衛生環境,結合城鄉環境工作并對其進行提升改造,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城市衛生的管理,要確保市容市貌的整潔,避免出現臟亂情況影響城市的整體形象;第四,水文管理,水資源不只對市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其還與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系,保證城市用水的安全,避免出現水污染。
七、結語
建設生態園林城市不僅是為了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其還是為了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在發展過程中已經為生態所帶來的損害需要及時彌補。楚雄市山川秀美,哀牢、烏蒙兩山在此交匯,森林覆蓋率高,再加上元江水系及金沙江水系為本市帶來了充沛的水源,為城市的生態園林建設提供了天然的優勢。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其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來不斷的完善,通過探索及創新來為楚雄市生態發展提供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穎.關于生態園林城市規劃建設的幾點思考[J].住宅與房地產,2016(3).
[2] 孫麒.生態園林城市規劃建設的若干思考[J].科研,2016(12):00163-00163.
[3] 何良兵.關于生態園林城市規劃建設的幾點思考[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3):00304-00304.
關鍵詞:規劃 ,城市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should start from the overall, design its unique c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city a few, that is, ecological, human nature, and the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thus make the designers in the city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uitable design concept grasp, have unique solutions.
Keywords: planning, city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生態型的城市
生態城市的規劃主要包括提高經濟總量和發展生態經濟、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和提高環境質量等。編制生態城市的規劃,必須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按照上述指標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活動和生態活動,合理的確定城市的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
同時,必須考慮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從而真正實現城市生態化的目標,并且要體現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要用生態建筑原理科學的規劃設計居住區的布局,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物質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城市居住區設計必須堅持以下原則:首先是要合理布局;然后是堅持節能低耗無污染;最后是應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絕大多數城市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就是保護和提升。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從實踐經驗看,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才是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的可行之路。
2 人性化的城市
城市是由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產生的人口相對集中的生活空間。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社會活動都是在城市當中進行的,所以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F代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城市作為人口集中的人類生活空間同樣需要一個安全、舒適和文明的環境。因此,創造一個安全、舒適、文明的生括環境,使城市環境適應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的依據。
改造環境,享受自然。在規劃與設計城市總體布局時,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要求無論規模大小、無論位于何地,都要在基本設施與布局上均等,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從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出發,人性化設計理念要求對周圍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使其在為人類服務時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產物,在規劃與設計總體布局時,首先應該體現對他們的關懷。在交通、建筑及公共設施等方面特別體現城市對弱勢群體的扶持與幫助是現代城市對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3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地域特色是指相當規模地理區域內所擁有與其它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特征,是高度復合文化地圖的表征。其中,自然環境的特色包括與眾不同的日照、溫度、濕度、風向、風力、雨量、地形、地貌、土質及生物等自然現象;社會文化特征包括與眾不同的社會體系、人口結構、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人文現象。不同的自然環境是塑造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的基礎,而社會文化特征也是改造與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依托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特性,尋求地域特色,是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思路之一。本文以泉州為例說明對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如何進行規劃。茶文化是泉州文化特色的代表。泉州的茶文化,也是一面反應尋常百姓生活方式的鏡子。茶文化是應交往需要而產生的活動,喝茶活動幾乎滲透到泉州人民生括的各個空間:家庭、辦公室、酒店、茶室等等,已經成為泉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茶藝居”的設置與布局成為泉州市的規劃與設計其生活服務配套設施考
慮的重點。規劃以組團為單元,在組團中心結合住宅底層設置茶藝居,使之成為大合院的公共會客廳。結合住宅單體以及戶外空間,形成多層次規模不等的交往場所。城市會因為創造者的差別而展現出不同的個性。如何利用城市現有的自身條件優勢來發展個性,是對規劃與設計者在對城市進行總體布局時提出的要求??茖W分析的城市的歷史、規模、經濟、地理等條件,區分優劣,取長補短。
因此,博采眾長,重點發展與自身優勢條件相適應的特色城市是參與競爭的出路,也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出路。在城市規劃與設計總體布局時尋找城市自身的優勢,發展城市的特色和個性是城市發展的必然。
4 歷史文化古城
城市是一個活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讓它活得更加和諧,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時又不傷害原來的脈絡和空間肌理構成。我國有很多歷史文化古城。對于歷史文化古城的規劃和設計的重點就在于古城內部旅游產業的選擇與協同發展模式,處理好古城文化遺址保護與舊城改造、環境整治綠化與古城文脈復興的關系。保護歷史文化古城應該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必須落實古城保護的具體內容,對歷史街區、自然風景區、重點文物、風貌控制區、文化景觀敏感區等要進行規劃控制并落實具體的保護措施。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應該在整個城市范圍內,非常明確的指出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區域、古城整體保護方案、歷史街區或歷史保護區、文物古跡的分布范圍以及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及管理。最后,協調古城保護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三者的關系。保護歷史文化古城的策略:
第一,科學規劃,在保護中尋求發展。規劃是著眼全局,在整體范圍內進行部署和安排,在空上和時間上對整體進行協調,以期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在舊城改造過程中,由于其內容的復雜性、涉及對象的多樣性、目的的綜合性,必須設計一個全局性、綜合性的規劃。要想協調好舊城改造與歷史文化保護間的關系,合理解決拆與留的矛盾,一個具體詳細的舊城改造規劃顯得非常必要。
第二,以城市的規劃和設計為主要依據。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是建設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綜合部署與具體安排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基本依據,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舊城改造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必須符合城市的規劃和設計的目標,以城市的規劃和設計作為建設的主要依據,以城市定位與發展為目標,結合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確定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內容。
第三,規劃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歷史文化古城都經歷了豐富的歷史積累,是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淀。但城市建設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有時也可能是斷斷續續的,城市
的規劃和設計很難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就位。因此,任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時應該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要給子孫后代留下選擇余地。
參考文獻
【1】馮志剛.淺談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J].科技創新導報,2008,5:47.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個性化;方向
引言
目前,衡量城市規劃設計先進合理的標準正在發展潛移默化的變化,這其中以自然生態視角下的平衡理念,以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及因地制宜的實用化理念最為突出。很多優秀的城市規劃設計也均是從上述視角展開的,體現出了以下幾種發展方向。
1 城市規劃設計的人性化的方向
城市是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產生的人群聚居空間。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體。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學習和所有社會活動都提托城市而展開。因此,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一定要堅持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個舒適、安全、文明的城市環境。城市規劃設計恰恰就擔負著創造這樣一個舒適生活環境的責任,讓城市環境更加適應人的綜合需要,不僅是人性化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的依據,也是人性化城市規劃設計的目的。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總體布局時,城市人性化設計的理念要求無論位于何地無論規模大小,都應該在基本設施與布局上公平均等。從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出發,對環境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使其在完成對人的服務的時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在規劃設計總體布局時,應當更好地體現出對人的關注和關懷,在各項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上要體現出對弱勢群體幫助。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關注好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生命線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交通安全、重大氣象災害預防等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質量,使之城市發展相適應。人性化的方向在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顯得更加重要,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城市規劃設計的重點關注點。
2 城市規劃設計的生態城市方向
生態城市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最早是錢學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構想。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的生態城市規劃已經發展成為包括提高經濟總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提高環境質量的綜合命題。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是把生態觀念作為設計思維,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編制生態城市的規劃,需要建立健全由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要素構成的規劃指標體系。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時,需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合理的確定城市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生態資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同時要充分考慮對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的保護。在完成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前提上,要認真做好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真正實現城市生態化的宗旨,體現出城市特有的生態環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風格和城市特點。運用生態建筑原理規劃設計居住區的布局,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共同形成的物質生活環境、社會生態系統。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堅持以下幾項基本的設計原則,一是要要堅持節能低耗無污染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布局;二是要充分利用生態技術對城市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進行有效處理。三是要利用好原有生態基礎,在保護的基礎上提升生態系統的實踐價值。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作為當前最為突出的發展趨勢已經得到了很多的應用,從實踐經驗上看,更好地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是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的的關鍵所在。
3 城市規劃設計的地域特點方向
地域特色是指各地區與其它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以及差異化的社會文化特征,既包括自然環境中的日照、濕度、風向、溫度、風力、地形、地貌、雨量、土質等自然現象;也包括社會文化特征中的社會體系、生活方式、人口結構、風俗習慣等人文現象。依托社會文化特性、自然地理環境、突出地域特色,也是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會在城市規劃設計者的手中,展現出不同的個性。其中更好地利用城市現有的地域特色,科學分析的城市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條件,區分優劣,博采眾長,發展與自身優勢條件相適應的特色城市是城市健康發展的選擇。城市不僅是居住地,更是一個活的文化遺產,如何使其更加和諧,更具生機和活力,并且不同傷害原來的脈絡和空間是地域特色城市規劃設計的現實命題。對于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古城,在規劃設計中應當遵循以下策略:一是在保護中尋求發展的策略,規劃和設計要放眼全局,協調好改造與保護間的關系。二是在舊城改造中要以城市未來定位與發展最為最終目標,結合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需要,確定地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景觀的保護內容。三是要遵循留有調整空間的策略,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古城都經歷了多年的積累,是當地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沉淀。然而城市建設是連續的過程,很多規劃和設計無法一步到位,在規劃和設計中要為未來發展留有空間和具體??傊?,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尋找城市自身的優勢,發現這些優勢,利用這些優勢,發展城市的特色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需求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4 結語
本文對城市規劃設計方面應該遵循的相關原則和要求進行了論述,提出了城市規劃設計人性化、生態化、特色化的發展方向,以期為城市規劃設計者在實際規劃中把握方向,拿出更具特色的方案。
參考文獻:
[1]孟欣慧.城市綠地中園林建筑及小品規劃探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2.
[2]馮志剛.淺談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J].科技創新導報,2008,5.
[3]邵雅靜.規劃生態城市.發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6,1.
關鍵詞:生態理念;生態園林;規劃設計
城市的生態環境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要想美化城市環境,優化城市的環境建設,需要做好城市的綠化工作,注重建設生態型的園林,優化城市的空間,為城市帶來自然的氣息。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借助生態的理念,進行園林的規劃設計。
1 我國園林建設的現狀
1.1 園林建設
在城市的園林建設中,宏觀失控是比較典型的問題?,F階段,在城市建設中,人造景觀比較多,投資失去控制。每一個城市都應該具有自己的特點,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很多城市追求園林建設的潮流,當某一個城市的園林具有自己的特點時,其它城市紛紛效仿,沒有考慮到所在城市的實際情形,不結合城市的人文歷史情況,園林的建設與城市的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不相符。有些城市投入較多的資金,園林設計規劃較為成功,但是,這只是個例,并非對所有的城市相適用。很多城市園林建設講究氣派、聲勢、速度,沒有借鑒經驗,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比較粗放。此外,城市的園林建設內容比較簡單,產生生活以及旅游污染,影響到園林的綜合效益。
1.2 園林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1.2.1 隨意提升設計的標準。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很多建筑采用昂貴的材料進行裝飾,城市的綠化量減少,園林整體缺乏自然的美感,與人文以及社會的發展不協調,盲目追求設計的效果,實際情形卻并不理想。
1.2.2 規劃設計有待科學。很多園林規劃設計沒有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周邊的環境沒有仔細調查,人口稠密的地方綠化面積不足,沒有充分發揮綠地的功能,只注重擴大規模,生態景觀的效益比較小。設計的內容比較單調,平面綠化的面積比較多,立體綠化的面積比較少,重視草坪,輕視樹木,植物都是進行孤立的種植,忽視群落的立體種植,景觀的功能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1.2.3 植物的群落設計相對簡單。在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重視方案構思以及立意,對生態功能考慮比較少,人工的群落結構過于簡單,種類比較少,生物的多樣性比較低,群落的穩定性比較差。設計人員在設計人工群落時,需要考慮到生態學的法則,重視自然的景觀效果,以人為本,并體現生態設計的理念。
1.2.4 設計理念有待創新。部分園林在設計方面偏好異域風情,大量引進外來樹種,外來樹種不能適應當地的環境,植株的成活率比較低,增加了病蟲害發生的幾率,經濟成本增加。在進行園林設計時,應當注重地方特色,結合當地的氣候以及環境等,吸取園林成功規劃設計的經驗,對設計理念進行創新,并形成獨特的風格。
1.2.5 缺乏專業人才。城市園林規劃設計涉及的學科比較多,綜合性比較強,但是,國內在這一行業起步時間晚,學科建設以及實踐活動比較缺乏,需要進行調整。在創建園林城市方面,專業人才比較缺乏,高層次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數。
1.2.6 輕視空間的布局和造景。很多園林在規劃設計方面,只是重視總體的格局,注重景觀的硬件設計,忽視景觀的功能效果、造景功能以及生態效益,人為綠化比較淺顯,對于樹種、群落結構以及植物的空間布局情況掌握不到位,一些設計人員不了解植物的生態學特點,在工程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后,設計的缺點就體現出來,植物不能作為園林的主體要素,也不能為人們提供良好的服務,所以,在配置植物時,需要注重植物之間以及植物和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使人與植物的關系相協調,人類在園林中能夠享受到生態帶來的效益。
1.2.7 缺乏地方特色。通常而言,城市的園林綠化應該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實際的情形是城市的園林設計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種植草坪,引進外來的樹種,對于鄉土樹種較少關注,引進的樹種成活率較低,建設成本增加,樹種的組合比較簡單,沒有形成地方的特色。
2 園林規劃設計的生態理念原則
2.1 植物景觀的多樣性
按照美學園林以及人們的觀賞要求,進行合理的規劃,展現園林植物的美感,保持自然和藝術的和諧之美,增強園林的觀賞性。設計人員在對植物進行配置時,需要了解植物間的觀賞性能以及造景功能,對植物配置進行合理的把握。
園林景觀設計在統一中注重變化,根據均衡的原則,對于體量以及質地不同的植物進行配置,在樹形、線條以及質地等方面表現差異性以及變化性,但是,變化和差異中需要具備相似性,不僅有生動活潑的感覺,還能產生和諧統一的美感。例如,如果植物的色彩比較濃厚,體量較大,質地表現粗厚,枝葉繁茂,給人以沉重感;如果色彩比較素淡,體量較小,數量較少,質地表現輕柔,枝葉比較疏朗,給人以輕盈感。
2.2 人性化的設計
通過園林綠化,能夠使城市具有一定的特色,如果生態設計沒有注重美感,缺少文化內涵,就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結合中國的園林文化,與自然規律以及人文相結合,對園林的生態功能、審美觀念、意境創造進行綜合考慮,使園林規劃更具有生態內涵。園林景觀設計應當以人為本,結合園林要素的相互關系,注重綠量,設計合理,表現園林植被的寓意,融合當地的民俗、文化以及文物等,城市的園林綠化能夠體現地方特色,形成標志,給人們創造足夠的活動空間。
2.3 注重生態功能
1.1都市農業的概念與發展
都市農業是指在城市空間地域范圍內(含功能輻射區域)具有一定生態空間格局,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體現城鄉融合、服務于城市功能的,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產業化、市場化的生態農業系統[1]。它是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既能為社會提供生產、生活物質,又能有效協調城市與自然、都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人們既能享受都市生活的各種便利,又能享受到回歸自然的樂趣。同傳統農業相比,都市農業地域范圍更廣,功能更豐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上半葉就開始對都市農業展開研究;德國最早在1919年就開創了“市民農園”的發展模式;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都市農業方面的研究與實踐;而美國在20世紀50、60年代正式提出都市農業這一概念[2]。到目前為止,都市農業在發達國家,從理論到實踐都趨于成熟,已形成類型多樣、功能齊全的都市農業產業,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我國上海市在20世紀90年代率先提出發展都市農業,隨后北京、深圳、廣州等地也開展了都市農業的實踐與探索,并在設施農業、觀光農業、莊園農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1.2都市農業的功能
都市型農業是一個具有復合的系統,其主要功能有三個:(1)生產功能。這是都市農業作為一種產業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具體表現在為都市生產和提供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要的農副產品,同時,還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農產品出口創匯(一般稱之為創匯農業)。都市農業的生產功能還表現在技術上的創新、輻射、示范帶動作用上。一般來說,都市農業由于其擁有雄厚的農業科技力量,它代表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最先進水平,因此它是該區域農業技術的輻射源。同時,通過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實現區域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農民增收[3]。(2)生態功能。都市農業自身具有“潔、凈、美、綠”的特色,能減輕城市工業“三廢”污染的危害,降低城市噪音,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建立人與自然、都市與農業和諧的生態環境,為市民提供幽靜、清新的棲居環境。(3)生活功能。都市農業的生活功能包含社會文化功能和休閑觀光功能,具體表現在都市農業通過開辟景觀綠地、市民農園、花卉公園、農業教育園地等,為市民提供休閑觀光娛樂園地,讓市民體驗農業生產,讓青少年接觸農業文化,獲取一些農業知識。
1.3都市農業的形態
都市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具有更豐富多樣的形態。一般來說,都市農業的形態表現為:①設施農業——以環保、溫室為主體的保護地栽培,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的生產和培育;②觀光農業——以森林綠地、花卉、特色農業栽培為主,輔之其它自然和人文景觀等,構成綜合型的旅游資源;③綠色農業——主要是指規?;a的農業高科技開發區,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生產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④莊園農業——以大戶承包的經營方式,成為專業化生產,綜合經營的農業莊園;⑤市民農業——有市民參與或租賃耕種的某種農作物;⑥加工農業——以當地或周邊地區的農作物產品為原料,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
2生態城市的概念與內涵
2.1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是人、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最好形式,是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標志,也是城市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生態城市(ecopolis或ecoville)的概念產生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1年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4],在“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過程中,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尤尼斯基(O.Yanitsky)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生態城市”這個理想城市模式,旨在建設一種理想的人類棲居環境。其目的是想通過技術和自然的融合,使人類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也即是說,“生態城市”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生態城市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思想和最高目標,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高級形式和高級階段,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人居模式。現代生態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華德(E.Howard)的“田園城市”,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在1930年布魯塞爾展出的“光明城”規劃中提出了“綠色城市”這個概念,到了20世紀70年代,全球環境危機的爆發導致環境保護運動愈演愈烈,在全世界掀起的一場“綠色革命”,“綠色城市”、“綠色住宅”、“綠色建筑”等構想相繼被提出,例如1977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的《馬丘比丘》明確提出了建設適宜人居住的城市觀。生態學開始被融入建筑學、城市規劃中,以及后來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等觀念,直接形成了現代的“生態城市”思想。自20世紀80年代,尤尼斯基(O.Yanitsky)第一次提出生態城市概念之后,生態城市建設真正開始走向實施階段。
2.2生態城市的內涵
(1)從哲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本質是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即“天人合一”,這是生態城市的價值取向所在。
(2)從經濟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經濟追求效益,而不是粗放型增長經濟。因此應充分采用可再生利用,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技術,建立生態農業,實現生態化生產。
(3)從社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應當從生態的角度來考慮和處理,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提高人們自覺的生態意識,建立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4)從城市學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其結構合理、功能穩定,處于動態平衡中。它具備良好的生產、生活和凈化功能,具備自組織、自調節、自抑制的功能,保證生態城市的持續穩定。能實現物流、能流、信息流、生物流的高效利用,同時,保證了自然的演化過程和發展。生態城市的空間結構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建筑廣泛應用于其中,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城市景觀成為城市文化的空間構成與表現。
(5)從地域空間角度看,生態城市是城鄉融合、互為一體,這里的“城”與“鄉”只是分工上的不同,與傳統的城鄉對立的二元經濟模式有著本質區別??傊?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生態城市,它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它們不是孤立的,它們共同構成了生態城市的外在表征和內在實質,同時也構成了我們建設生態城市的主要內容。
3發展都市農業與建設生態城市的互動關系
從上面對都市農業和生態城市概念、內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兩者都包含著追求“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吧鷳B”是兩者的交叉點,發展生態城市離不開生態農業的發展,而都市農業則完全包含了生態農業的內涵。發展都市農業必將促進生態城市的建設,而生態城市的建設也離不開都市農業的發展。可以說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具體表現在:
3.1都市農業形成農業景觀,是塑造生態城市特色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都市農業不但為城市提供美化綠化用的花卉苗種、觀賞性的奇蔬異果,同時它的生產基地也成了市民的觀光休閑地和綠色屏障。都市農業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強烈的表現了城市的現代氣息,它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塑造城市的特色。例如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伴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迅速推進,農業用土地大量被占用,農業勞動力大量外流。為了阻止農業滑坡,在都市圈中保住這一基礎產業,于是提出了建設多功能都市型農業的構想,經過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鑲嵌模式的“綠色農業”[5],成為東京都一道亮麗的景觀。新加坡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建國以后,政府在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力倡導花園城市運動,有計劃地推進城鄉綠化和特色園林建設,并資助創建具有觀光旅游特色的都市型農業體系,一舉成為享譽世界的“花園城市”。此外,都市農業的存在,可以使城市的“熱島效應”變成“綠島效應”。
3.2促進傳統型農業經濟向生態型農業經濟轉型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
生態城市的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如工業、能源、交通、建筑、綠化、通訊、文教、環保、醫療、宣傳等。因此,促進傳統農業經濟向資源型、知識型和網絡型高效持續的都市農業型的生態經濟的轉型,以生態產業為龍頭帶動區域經濟的騰飛;促進城市及整個區域生態環境向綠化、凈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演變,為社會經濟發展建造良好的生態基礎,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
3.3發展都市農業能有效防止城市“攤大餅”式地
向外擴展,促進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保障了整個區域和城市內部的生態空間通過在城市邊緣、中心區以及控制區建成一些現代化的都市農業園區,完成綠化隔離帶的建設,使之成為城市的綠色屏障,同時也成為市民休閑的重要場所,在空間上保障了城市的生態化建設。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以看成是都市農業為城市發展提供了綠色生態緩沖帶。建設生態城市,就是要對自然由無序蔓延變為合理分布,建立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同步協調的資源配置機制和合理布局。
3.4發展都市農業可以促進實現城鄉環境一體化
通過河流、農田林網等城市與周圍的農業自然景觀連為一體,實現城市和鄉村互相融合。發展都市農業,也可以避免在城市中建設大型開放綠地需要占用額外的土地,將城市建設成為高效緊湊的可持續生態城市形態。
4發展都市農業、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議
我們在建設生態城市的同時,提倡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但在發展都市農業和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時候,必須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必須協調好發展農業與建設生態城市這兩者的關系。畢竟,都市農業是以生產為其首要功能,在生產過程中,一定要搞好污水、廢氣等的處理和循環利用,同時合理布局各產業,例如,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畜牧業,在加強環保處理的同時,盡可能的安排在遠郊區。
(2)堅持科學規劃,突出特色,優先抓好有廣泛影響的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堅持從實際出發,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各種治理措施科學配置,發揮綜合治理效益;建立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建設進程,使都市農業的發展和生態城市建設規范化、法制化,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科學化;發展和保護、建設與管理并重;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脫貧致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
關鍵詞:生態旅游 生態資源 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4-187-02
在人類文明數千年的發展史中,人類總是試圖控制并改造自然,并將自然環境其納入自己固有物質資產范圍。在這一過程中,人類不但創造出了可觀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將自然生態環境逼到了崩潰邊緣。當代人類文明的核心主題開始由如何控制和改造自然,轉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性發展方式。生態旅游城市的發展愿景,即是這一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生態旅游城市的規劃本質上強調生態與旅游的有機結合,在城市規劃的實踐中,應該將其統一起來,運用生態學的思想指導城市規劃??茖W設計生態旅游產品,在培養地方支柱經濟鏈的同時,保護區域生態旅游資源,達到經濟效應與環境效應的平衡發展。本文將以新疆布爾津縣總體規劃為例,探討沿邊城市的生態旅游規劃中人、城市與資源環境的和諧問題。
1 新疆布爾津縣生態旅游城市建設的基礎分析
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的前提是對基礎性資源的分析與評價,通過對布爾津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的價值評估,形成對地域生態資源開發方式、品味特質以及開發價值的客觀認識,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布爾津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的重要地位及開發序列,并為制定生態旅游城市規劃提供科學的依據。
1.1旅游資源類型豐富齊全、單體數量多
縣境北踞阿爾泰山,南盤科克遜山,襟抱布爾津河與額爾齊斯河沖積一洪積平原。境內一、二類資源具有較高的科考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資源空間分布具有較強的規律性:從南到北依次為雪山:冰峰、森林、草原、綠洲、濕地、荒漠等;北部景點較為集中:處于重要的規劃旅游線路上,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有較大的旅游發展潛力。也是布爾津縣的“城市名片”。
1.2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在空間上組合有序
由于布爾津縣是全國唯一與哈、俄、蒙三國交界的沿邊城市,其獨具特色的文物古跡將成為該地區重要的旅游資源。布爾津縣境內有包括喀納斯湖羊背石、圖瓦民俗村等在內的文物古跡,有達升依不拉克墓地、喬拉布拉克古墓群、喀納斯湖石堆墓等具有神秘外域色彩的古墓群,有古老動情的巖石壁畫以及栩栩如生的草原石人??h域北部的禾木喀納斯蒙古族鄉擁有原始奇特的自然風光,同時該鄉也是中國圖瓦人的主要聚居地,由于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圖瓦人一直保留著古老的人文景觀,蘊藏著原始的文化特征。
1.3獨特的旅游資源。品位高、具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特色是旅游資源吸引游客的關鍵性因素,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作為新疆喀納斯湖為重點的生態旅游區的接待基地,布爾津在地區旅游空間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點。布爾津縣與阿勒泰地區其他縣市協調組織,重點開發和宣傳以喀納斯湖為重點的生態旅游區、以生態旅游、科考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為主,將沿邊西域的自然及人文風貌作為差異性競爭的核心。
2 生態旅游城市的人、自然環境、城市三者關系探討
2.1布爾津生態旅游城市規劃的系統構成
生態旅游城市的規劃涉及到經濟學理論、美學原理、地域分異規律以及生態學原理等大量的基礎理論,規劃人員需要從大量的基礎素材中挖據出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資源。在確定了優勢市場后,對項目進行設計,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系統結構規劃,通過清晰、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得城市的生態綠后規劃的核心內容與系統結構呈現出高度層次化和概念化。
2.1.1基礎層面
對象城市的資源特色及其自然環境決定了其生態旅游規劃的基礎條件,其中其資源特色是城市規劃所要考慮到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未來城市的支柱產業,綜合規劃需要考慮到客源市場的分布及其需求特征。
新疆布爾津縣域旅游資源豐富,其一、二類資源具有較高的科考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縣境內喀納斯湖屬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地理區域上,布爾津縣近鄰新疆六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的阿勒泰,處于重要的規劃旅游線路上,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有較大的旅游發展潛力。
2.1.2核心層面
生態旅游城市規劃的中心任務就是以目標市場和城市資源的為基礎,規劃未來城市旅游的核心競爭能力,建立以旅游為支柱的地方經濟產業鏈。生態旅游有別于傳統的生產制造產業,旅游服務體系的構建是以有形的生態項目與無形的旅游服務組成的,規劃工作的核心工作即是將這二者在空間上有機統一起來。
作為布爾津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生態旅游城市的規劃項目將西域沿邊地域風貌為主體,以人文景觀為陪襯,利用天然地域組合,充分挖據了西域古建筑群的設施功能,并遵循與自然景觀相協調的設計原則,重點打造以生態觀光旅游、科考探險旅游以及民俗旅游為重要產品的生態旅游項目。
2.1.3輔助層面
生態旅游城市的綜合開發離不開城市基礎設施的支持,城市交通、通信、能源以及城市功能性設施等作為生態旅游的輔助層項目,其完善與優化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地方旅游服務體系的質量。
為形成生活的環境友好生態圈,布爾津的城市規劃根據目標游客的品位、價值特色以及客源需求合理劃定了其輔助功能設施的規模。在布局合理、完善和功能齊全的旅游生活服務設施的同時,盡可能得與地域環境形成協調和互補的關系。
2.1.4目標層面
生態旅游城市的規劃目標是通過對區域資源及建設項目的統一設計與策劃,在凸顯地方資源特色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濟利益與生態可持續性的雙向發展。規劃目標的確定將會對地域功能基礎設施及輔助設施的規劃建設起到宏觀指導作用。
旅游城市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旅游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布爾津地區規劃的最高目標,由于該地區獨具特色的邊貌風景,一旦其自然風貌遭到破壞,將不僅使得大自然億萬年的杰作毀于一旦,同時也失去了生態旅游經濟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因而,布爾津在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采取原址靜態保護,結合展陳的方式,將旅游區建設為良性循環、自然與人協調發展共存的區域空間。
2.2構建人、自然與歷史文化的和諧生態圈
生態旅游城市的規劃以人與生態資源協調共生的觀點為指導,在規劃中突出區域性建筑特點,尊重民族的歷史傳統,并將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思想融入到社區建設單元。遵循可續發展觀的理念,強調人、社區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區文化環境。
2.2.1構建和諧生態循環系統
生態旅游城市建設中,建設和諧的循環生態系統是目前困
擾大多數旅游城市的主要問題。城市的生態旅游規劃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將包括自然環境、人文景觀以及民族風貌等物質文化因素納入系統規劃范圍,并將人作為城市規劃的基本單元。
在布爾津縣的城市規劃中,規劃人員有限考慮到了作為生態系統血液的自然水系因素。將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放在優先位置,在水自然的利用方面,在農業灌溉技術中引入滴灌、畦灌和豎井灌溉方式;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方面,將生活污水和工業生產污水經處理后用于農業灌溉和城鎮景觀,以緩解水資源的時間分配不均的壓力,促進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建設和諧、健康、有序發展。
2.2.2社區參與的自然生態管理體系
協調并改善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關系,生態旅游管理體系的建立是維持并保護生態循環系統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非生態化的人類生活及生產活動,無疑將對自然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因而社區參與機制的建立是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生態旅游的核心內容。在城市規劃中強調社區的參與不僅有利于傳統生活方式的保持與發揚,也有助于改善居民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
從布爾津縣的總體布局結構上看,居住用地按組團圍饒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突出地方多元文化特色。在社區集中管理方面,建立社區環境指標的責任制度,將生態旅游資源的與社區文化生活進行合理組織。在居民生活管理方面,發展集中供熱,改善民用燃料結構,控制煤煙污染,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促進城市大氣環境空氣質量的改進。
3 結語
布爾津縣的總體規劃確定了縣城以建設新疆園林生態旅游城市為目標的中期規劃,以人與生態資源協調共生的觀點為指導,以城市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與旅游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布爾津地區規劃的最高目標,將旅游區建設為良性循環、自然與人協調發展共存的區域空間。
參考文獻:
[1]洪劍明,冉東亞,生態旅游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2]楊志峰,何孟常,毛顯強等.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王建軍,李朝陽,田明中.生態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體系構建[J].地理研究,2006,25(3).
[4]建設部,關于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工作的意見[Z],2006.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城鎮體系規劃(2003-2025)[R].2004.
[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R].2006.
關 鍵 詞:城市規劃 規劃與人文精神 歷史文脈 功能布局 城市建筑 生態城市
0.引言城市規劃的定義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如何打造一個城市的風貌、建設一個和諧、生動、合理的空間體系,是現在規劃建設中十分熱門的話題。城市規劃必須注重個性特征,城市個性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是獨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識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的個性特色已湮沒在程式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個性化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突出特點。打好“文化牌”,彰顯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課題。美國城市建筑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無論是歷史文化名城羅馬、威尼斯,還是現代國際大都市巴黎、紐約、芝加哥,座座堪稱文化藝術宮殿、建筑博物館,處處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進這些城市,就仿佛走進了他們的歷史。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必須處理好建設與繼承的關系,在發展中傳承歷史文化。否則,城市一旦失去歷史陳跡,猶如人失去鮮明的個性,得到的利益是暫時的,而遺憾卻是永遠的。
由于城市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象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提供了每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環境空間特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認識該城市的山、水、林和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要素,發掘、保護、利用、開發、改造自然環境空間特色,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圍繞個性建設特色城市。與此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的和諧與持續發展的戰略。
1.規劃與人文精神
城市規劃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會議第四次會議發表的《雅典》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區原則影響了現代城市規劃將近半個世紀。這種功能主義的原則,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學派提出挑戰,使城市規劃、建筑開始從古典的放射、圓形廣場一類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功能主義又使城市規劃、建筑逐漸陷入機械主義,它刻板地分區肢解了城市的有機結構,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多方面聯系,破壞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結果是使城市形態單調、布局混亂、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義的影響,城市空間因最大限度的商業性開發,破壞了城市生態環境,污水、廢氣、噪聲、交通事故等給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因此城市在拋棄了人文精神的同時,便從“文明中最偉大的創造”變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壞”,也給人類帶來了生存危機。
20世紀60年代,重新關注城市的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城市規劃中的人文理念開始復蘇。與此同時,國際規劃、建筑界人士開展了“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城市人民”。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將得到完全意義上的復興與再生,人文因素將是21世紀城市文明的靈魂。
人文因素在中國的造城運動中是歷史悠久的。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國城市運動中的代表作之一,彰顯出皇權的氣勢和霸氣?,F代的城市建設也需要這種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在繼承與發揚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為城市打造一種文化的底蘊。
1.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現
1990年6月2日,國際建筑師協會第十七次大會發表了《蒙特利爾宣言》。其開頭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現,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形象?!笔澜缃ㄖ繁砻?,人類的建筑活動不僅是一項物質生產活動,而且還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數是由于建筑藝術的魅力營造出來的。建筑是時代的象征。希臘雅典衛城建于公元前5世紀,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護神雅典娜帕提農神廟。衛城建筑群是雅典這個黃金般的古典時期的紀念碑,是雅典全面繁榮昌盛的見證。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建筑主要是國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專為榮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權。這個時期建造的盧浮宮東立面、旺道姆廣場、凡爾賽宮及園林,都體現了路易十四“偉大的時代”的“偉大的風格”。建筑語言常常是民族的語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銀行香港大樓,他以“中文的構思、英文的設計”,使這幢大樓滲透著深刻的人文含義:塔身,象征著雨后春筍;風格,體現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樓的外表面,展示出寶石圖案。有學者說,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語言場教養、熏陶和塑造出來的。維也納的建筑群及人文環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大師;德國的一批具有藝術特色建筑群和濃郁人文精神的城市,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學家、科學家、音樂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強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個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廣大居民,提升這座城市的文明素質,使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發展的推動力。
2.杭州城市建筑的歷史文脈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總稱,包括村莊聚落、集鎮聚落與城市聚落。杭州城市聚落發展的實質是杭州市區建成區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1山麓孤丘原始聚落萌芽階段(公元前222年以前)杭州城市聚落萌芽于杭州市區地域范圍之內的山麓孤丘,主要分布在海拔10米和25米兩層等高線上?,F代的考古發現如良渚文化的首次發現地“老和山遺址”,就在這一地帶。
2.2沿“陵水道”發展階段(公元前222年——公元610年)公元前222年秦置錢塘、馀杭、馀暨三縣后,錢塘縣就成為今天杭州城市聚落的發端。這些聚落中心,均位于當時水運交通線“陵水道”的沿線。陵道即陸道,陵水道是挖土修筑陸道而形成的人工渠道?!傲晁馈痹诮窈贾菥硟鹊男薪浡肪€,是從臨平鎮寶石山麓利用淺灣向西沿武林山(即今西湖群山)山麓一線繞行至南邊吳山岬角后,再折南而至鳳凰山麓的古柳浦,然后再西行從狹中渡浙江抵西陵通會稽。
2.3沿“江南河”發展階段(公元610年——1919年)公元610年,隋在秦漢“陵水道”的基礎上疏鑿“江南河”,江南河南終端即為運河杭州段,分為杭城北段與杭城段。江南河杭城段的河堤將天然形成的西湖人為地圈固起來,至唐代增筑湖堤,加高水位,使西湖之水成為運河的水源,同時又成為運河東岸沿河堤發展起來的杭州聚落的淡水源。
2.4城區建筑風格卻有三次較大的變化。第一次是隋唐五代時期,杭州建城規模擴大,開始出現城墻,城市布局隨之以坊巷格局體現;單體建筑的風格,由于中原移民南遷帶來了北方建筑的痕跡,即土木建筑逐漸趨于主流地位,大型的宗教建筑也隨著城市建筑的大量興建而出現。第二次是南宋時期,由于皇室遷都杭州,使南宋時期的杭州建筑也隨之有了北方皇室的華麗氣派,可從留存至今的南宋京城圖、皇城圖和大量南宋繪畫看出當時的情景。這一時期的杭州建筑特色,包括西湖園林建筑,開始出現了依山傍水順勢、精雕細琢的皇家園林,畫家、文人設計而造的私家園林,對杭州西湖的建設及其對外影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是元明清時期,由于杭州是東南重鎮,也是歷史時期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城市之一。
3.杭州新人文精神與城市規劃建設
3.1城市功能布局
杭州城市未來將形成組團式的分區空間結構和組合式多中心格局,使城市的中心區、三個副中心、六個組團和其他各區塊功能更加合理、明確,各功能區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城市中心將歷史遺留下來的過多功能尤其是生產功能、農業功能,通過全市整體調整,向其他功能區疏解、歸并,以增強現代服務功能,充分體現主城的繁榮繁華;通過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引導,使城市各大功能區,主體功能突出,配套功能完備,特征明顯,品位較高。在未來城市總體功能布局上,體現大氣和諧;在分區功能布局上,體現精致和諧。
3.2城市中心空間上的三大和諧。
杭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城市,城市中心空間上必須重視三大和諧。
3.2.1西湖與城市的和諧。杭州之所以被譽為“人間天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于西湖與城市組合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精致和諧,景觀融合,既各展風采有相得益彰。因此,通過合理的保護和整合,使西湖與城市在人文內涵和空間尺度上保持和諧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