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2 14:52: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產業發展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葡萄采摘旅游;旅游產業;葡萄產業;敦煌市陽關鎮
采摘觀光旅游是以當地農民為主體,以農民所擁有的果園、菜園、花園、花圃等自然資源為特色,讓游客在園內摘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樂趣,同時以滿足城市居民追求綠色,緩解壓力,放松心情為目的,給游客以奇、異、野、土、嘗、購等吸引力,并擁有觀賞、參與、科考、休閑、健身、求知等多種旅游功能的一項親身參與收獲、娛樂于一體的較高層次旅游消費。
一、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優勢
(一)環境優勢
一是光熱資源豐富。光照時間長,全年日照時數為3 246.7 h,年總輻射量為6 882.57 MJ/平方,日平均輻射量為18.86 MJ/平方,屬于光能富集區。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僅為42.2 mm,而蒸發量高達2 460 mm,是降水量的59倍。高溫、干燥、日照長、溫差大的自然條件對葡萄病蟲害的發生和生存極為不利,是我國無公害葡萄產品生產的最適區域之一。二是由于境內的土壤多為沙質壤土,質地均勻結構疏松,通透性好,酸堿適中,四周被“瀚海戈壁”包圍,形成了天然的生物隔離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為敦煌陽關鎮葡萄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使產出的葡萄含糖量高,品質優良,色澤艷麗,酸甜適口,深受消費者青睞。
(二)旅游資源優勢
陽關鎮有陽關、玉門關、渥洼池、壽昌城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并投資興建了野麻灣度假村、新工壩游樂園、高老莊度假村等現代觀光景點,重點打造文物古跡游覽和鄉村旅游.
(三)旅游產業基礎優勢
2011年陽關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龍勒村被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建成以鄉村觀光休閑、農家餐飲、采摘體驗為特色的葡萄農家園十余家,人均年收上萬,接待游客過十萬,農家園極大地拓寬了農民的增收途徑。
二、對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于2013年7月選取陽關葡萄產地陽關鎮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20份《旅游業的發展對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優化升級政府游客調查問卷》和100份《旅游業的發展對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優化升級游客調查問卷》抽樣調查,其中有效問卷各為18份、92份,有效率各為90.0%和92.0%?;靖采w陽關鎮政府及來此游客日均量的三分之一。通過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使用a信度系數分析及相依樣本t檢驗、分層聚類分析等分析方法,對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評價與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前景評價的一致性,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分層聚類分析等進行量化分析,定量研究游客和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的評價分析。
(一)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調查分析
1. a信度系數評價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與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前景評價的一致性。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以1-5代表“較差”到“很好”的表述來評價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評價及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前景評價。通過a信度系數測量累加李克特5點量表,經spss19.0 計算量表的a信度系數為0. 754,表明量表中各個研究變量內部具有較高的一致性。通過比較評價結果的均值,反映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前景評價均值高于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評價均值,說明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前景評價好于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評價。
2. 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的吸引力評價與游客對旅游促進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產業發展評價相依樣本t檢驗。本次調查選取了游客對陽關鎮葡萄產業的旅游吸引力評價與旅游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評價,各用a、b表示,以“1”-“4”代表“一般”的表述到“很強”。為了反映被調查者對于這兩個變量評價的差別,使用spss19.0相依樣本t檢驗比較兩個變量的均值,在此基礎上建立原假設H1:游客對陽關鎮葡萄產業的旅游吸引力評價與對旅游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評價總體上沒有差別。經spss19.0 計算變量“游客對陽關鎮葡萄產業的旅游吸引力評價”的均值為2.59,小于變量“游客對旅游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評價”的均值為2.85。因為p-值0.160>0.05,所以接受沒有差別的原假設H1,說明被調查者對這兩變量的評價近似,較多的游客評價為“強”。
3. 游客對旅游促進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產業發展方面分析(多選)如圖1所示,在游客對葡萄旅游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方面分析中,有83.72%的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擴寬銷售市場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81.4%的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促進當地居民增收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65.12%的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推廣品牌營銷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的58.14%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優化產區布局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的32.56%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創新開發葡萄產業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4. 游客對旅游促進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產業發展建議分析(多選)如圖2所示,在游客對推動當地葡萄旅游產業發展的建議分析中,有73.9%的被調查者建議為規范葡萄觀光市場,有69.77%的被調查者建議為擴大宣傳,有69.6%的被調查者建議為嘗試開發葡萄高端旅游產品,有60.47%的被調查者建議為深度開發葡萄周邊商品。
(二)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
1. 如圖3所示,在當地政府對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評價分析中,有75%的被調查者評價為成立各類葡萄后加工龍頭企業,同樣有75%的被調查者評價為標準化集約化發展,有66.67%的被調查者評價為“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有58.33%的被調查者評價為品牌化發展,有33.33%的被調查者認為葡萄觀光旅游產業規模初具,有28.33%的被調查者評價為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和質量監督制度。
2. 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評價分析。如圖4所示,在當地政府對陽關鎮葡萄旅游產業發展評價分析中,有91.67%的被調查者認可將葡萄旅游納入全鎮旅游體系中,有83.33%的被調查者認可發展集觀賞采摘餐飲休閑葡萄觀光園,有58.33%的被調查者認可開發葡萄酒相關旅游產品,有41.67%的被調查者認可開發葡萄相關旅游產品。
3. 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旅游推動葡萄采摘產業發展分析。如圖5所示,在當地政府對葡萄旅游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分析中,有83.33%的被調查者認為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66.67%的被調查者認為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58.33%的被調查者認為創新產銷模式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50%的被調查者認為擴展市場需求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33.33%的被調查者認為轉移吸納勞動力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三、研究價值
綜合以上調查及以往文獻,筆者整理出研究農業采摘旅游產業具有以下意義:一是促進結構調整,推動農業轉型。采摘旅游作為傳統農業的后續產業,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可形成旅游業帶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服務第一、第二產業的良性結構。農業采摘旅游拓寬了農民致富途徑。同時,農業采摘旅游使當地村民重視環境資源的價值,農業采摘旅游有利于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最終使農村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三從促進城鄉交流來看,鄉里人進城,城里人下鄉,尋求差異,形成了都市與鄉村的一個過渡帶、銜接帶、綜合帶。從經濟角度看,城鄉經濟的互補互哺,有力地拉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文化角度看,城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文化生活的品位影響了農村。實際上也形成了城鄉經濟、文化、社會的過渡和銜接,從而帶動了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同樣帶動了農村的社會進步和文化建設,推動了城鄉統籌和城市化建設進程。這對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村的城市化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一)規劃始行
敦煌市陽關鎮當地政府應對當地葡萄采摘旅游進行系統性規劃和協調管理,制定當地葡萄采摘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編制當地農業采摘旅游綱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充分考慮區域旅游總體發展情況和旅游發展潛力等各方面因素,使規劃既切合當前實際,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同時又具有一定前瞻性,推動當地葡萄采摘旅游快速發展。
(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交通、水電、餐飲、住宿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與旅行社、酒店等其他涉旅企業的聯系合作。為游客提供觀賞、品嘗、購物、農作、休閑娛樂等多項服務。
(三)豐富產品內涵
敦煌市陽關鎮應進一步豐富葡萄采摘旅游產業內涵,合理搭配品種,分散采摘季節,減弱季節性,同時探索開發主題農業采摘旅游活動,進一步增強農業采摘旅游產業吸引力。增強采摘旅游產品的參與性、趣味性,滿足游客多層次需求,形成集觀光旅游、度假休閑、旅游商品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采摘旅游規模產業鏈。
(四)創新經營管理模式
對敦煌市陽關鎮政府葡萄采摘旅游可實行政府+公司+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農戶+農戶模式和個體農莊模式。成立“農業采摘旅游”協會,盡快出臺“葡萄采摘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及評定辦法等制度。通過管理委員會來規范監督農業采摘旅游經營戶的各項服務質量及服務標準,定期進行評價并發放相應的星級證書,構建葡萄采摘旅游內部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務,實現葡萄采摘旅游產業內部管理體系,進一步優化管理和服務,實現農業采摘旅游集約化與規?;洜I,統一收費標準來規范市場環境。
(五)加強人才培訓
當地政府應建立科學的人才機制,重視農業采摘旅游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科學的選人、引人、用人和培養人機制。通過與相關高校和其他地區的旅游企業合作,提高農業采摘旅游產業從業人員素質,提升管理水平。
(六)品牌化建設
葡萄采摘旅游產品重復性高,同質化競爭強。因此,當地政府應強化品牌建設,實行標準化管理。樹立本土品牌,統一品牌形象,利用現代媒介加強品牌營銷。
(七)注重營銷
當地政府應強化調研市場信息,增強營銷投入,注重營銷策劃,采取多樣化的營銷方式,與其他涉旅企業合作,通過當地葡萄采摘旅游協會、政府組織,舉辦葡萄節會等方式,整合營銷。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全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加大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的力度,不斷擴大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知名度與影響力。
(八)加強生態保護
當地應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農村資源。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制定并貫徹實施“農業采摘旅游”發展開發規劃。葡萄采摘旅游產業開發應與資源環境相適應,妥善處理應“農業采摘旅游”開發而產生的垃圾、廢水等,保持生態平衡,保證鄉村清潔,形成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武英,范巍.采摘觀光旅游開發之探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6):107.
[2] 張莉,楊建軍.敦煌市葡萄產業發展的SWOT模型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9):37.
[3] 余生明,陳翠蓮,李葆榮,余海正.對敦煌葡萄產業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甘肅林業科技,2011(1):60.
[4] 劉洋,劉玉梅.論我國采摘旅游的現狀與發展方向[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8(4):91.
[5] 李海平.從農家樂旅游發展看山區新農村建設--以?報?福?鎮?2?0?0?0?年?至?2?0?0?5?年?農?家?樂?旅?游?發?展?為?例[J].商場現代化,2007(6):232.
[6] 廖軍華淺析當前我國農家樂旅游的發展[J].湖北農業科學,2009(9):2324.
[7] 陳義彬.經濟欠發達山區農業旅游發展研究--以廣東梅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2008(3):442-443.
[8] 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19(4):33-37.轉引自李加林,童億勤,時媛媛,李菁.中國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2009(1):92.
[9] 王永強,馮軍.海南“農家樂”旅游可持續發展探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5):30.
[10] 趙世釗,張洪智,吳羽,等.安順市農家樂旅游現狀及對策分析[J].安順學院學報,2009(6):57.
[11] 郭煥成,孫藝惠,任國柱,等.北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2008(4):460.
高鐵時代正式向我走來。距離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隨著5月11日京滬高鐵的試運營。市召開這次高規格的全市“迎接高鐵時代,加快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反映出市委、市政府對高鐵重大發展機遇的科學掌握和對高鐵旅游的高度重視。這是省五個高鐵沿線鄉村和三個跨線鄉村第一個召開高鐵旅游大會的鄉村,謹代表省旅游局表示熱烈祝賀。下面,就市高鐵旅游發展談幾個問題。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高鐵旅游的特點
以及京滬高鐵即將通車,國高鐵建設進入全面收獲期。高鐵作為一種現代高速交通工具,對旅游的影響十分廣泛,歸納起來可以用10個關鍵詞來詮釋。第一個關鍵詞:高速度”速度是高速鐵路技術水平的主要標志,各國都在不時提高列車的運行速度。法國、日本、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高速列車的最高運行時速,分別達到300公里、300公里、280公里、270公里和250公里。武廣高鐵運行時速達到350公里,廣州到武漢最快僅用2小時57分。京滬高鐵運行時速將達到300公里以上,隨著武廣、鄭西高鐵的相繼通車。不到5小時即可實現京滬陸路通達。第二個關鍵詞:公交化”各國高速鐵路幾乎都能滿足4分鐘一列(日本為3分鐘)最小行車間隔。京滬高鐵平均每8分鐘一趟車,每天5個始發站平均發車150班次,年雙向流量1.6億人次,濟南站的人流量將達到2000萬人次,實現了高密度”公交化”運行。第三個關鍵詞:同城化”高鐵的建成運營實現了大城市之間或大城市與衛星城市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功能再劃分,兩城或多城變為“一城”即“同城化”高鐵把山東變成了北京和上海的近郊。早上從北京、上海動身,中午到山東旅游、休閑、吃魯菜,變得觸手可及。同時,京滬高鐵的建成將在山東省內形成圍繞濟南、青島兩地若干個“小時旅游圈”以濟南為中心,1小時旅游圈”將覆蓋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棗莊等;2小時旅游圈”可達東營、青島、煙臺、日照、臨沂等;以青島為中心的1小時旅游圈”將覆蓋濰坊、煙臺、威海、日照,實現了省內各鄉村同城化。第四個關鍵詞:目的地”山東地處京滬兩大旅游中心鄉村相互吸引、輻射的交叉地帶,連接中國人口最稠密、經濟發展最快、旅游消費能力最強的經濟區域。借助京滬高鐵的開通,山東作為高鐵沿線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輻射半徑將大幅擴展,客源流量與市場規模將呈現增長態勢,有可能出現“爆棚”效應。第五個關鍵詞:度假倉”即旅游綜合體的概念。度假倉式的旅游目的地要素齊全,行、游、住、食、購、娛全部包含在內,一站式解決游客的多種消費需求。近年來,各重要旅游目的地都在積極適應這一需求,從抓單體項目時代轉向集群式、集約型發展時代,把大項目裝進旅游度假區,或者將旅游度假區打造勝利能完備的綜合性度假倉。第六個關鍵詞:過境地”京滬兩大國際都市綜合優勢突出,將會對沿線鄉村形成“虹吸效應”游客對沿線旅游產品有所選擇,同質化旅游產品許多可能會被過濾掉。特別是旅游基礎設施落后、缺乏特色旅游資源、綜合實力與競爭力較弱的地區,極易出現游客“過而不入”現象,區域旅游競爭格局中淪為“過境地”第七個關鍵詞:零換乘”即在高鐵站區內實現高鐵與城市公交、輕軌、出租車、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的對接。高鐵站區內規劃建有完善的公交、客運、出租車以及通往機場的大巴、通往景區(點)旅游巴士??奎c和出入口,實現鄉村各類交通與高鐵的無縫對接”鄉村輕軌、地鐵的規劃設計也都充分考慮到與高鐵的有效銜接,預留通道和出入口。第八個關鍵詞“一條龍”行、游、住、食、購、娛一站式服務。重點推廣聯動發展模式,使景區、旅行社、旅游交通、娛樂場所、餐飲業等相互間聯動合作,形成“景區+旅行社”景區+旅行社+旅游交通+購物”景區+旅行社+旅游交通+娛樂場所+餐飲+購物”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使各方利益達到最大化,游客得到最大的旅游價值。第九個關鍵詞:自由行”旅游者不再主動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和服務,而是以高鐵為主要交通工具,什么時間走,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買什么,完全由個人決定。旅游產品的設計相應地能夠滿足高鐵自由行游客的要求。第十個關鍵詞:周末游”過去,周末只能在鄉村近郊休閑旅游。高速鐵路的發展為旅游帶來了全新的出行方式,周末到數百公里以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成為可能。周末以家庭游、個人游為主的自助方式將逐漸取代組團式出游,周末游”將成為高鐵旅游的主要出游方式。
二、充分認識高鐵對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和挑戰
京滬高鐵沿線24個站點之一。京滬高鐵開通后,京滬高鐵在設曲阜東站。年單向旅客輸送能力可達到8000萬人次,將對的鄉村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京滬高鐵與京臺高速、104國道和日東公路等形成的高速交通體系,將大大提升的可進入性,游客的數量和層次將會大幅提升。高鐵開通后,巨大的客流將會產生強大的購物、餐飲、休閑、商品和服務消費能力,直接帶動旅游產業鏈條的完善和提升,高鐵經濟”必將成為市今后經濟發展的引爆點。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一)京滬高鐵對市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一是加快推進市旅游目的地建設。京滬高鐵將縮短客源地與市之間的感知距離。使更多的境內外游客選擇來旅游,也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入境游客的二次分配”高鐵效應帶來的大量游客的涌入,將對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形成“倒逼機制”加快推進市旅游目的地體系建設進程。二是加速市旅游區域合作進程。京滬高鐵的開通運營,肯定引起高鐵沿線旅游鄉村以及旅游產品的重組,這為市融入高鐵旅游時代,不時深化與相關城市的旅游合作發明了條件。三是促進市優化客源市場。京滬高鐵沿線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43.3%2010年,北京市民出游率達到2.1次、上海達到2.5次,江蘇達到1.7次。高速鐵路網的形成將使更多的高端客源來休閑旅游,同時將進一步激活商務、美食、會展旅游市場,形成更具消費能力的中高端旅游消費群體。四是推動旅游產品提檔升級。高鐵旅游將帶動休閑游、體驗游、養生游、修學游等新興旅游產品發展,直接促進酒店住宿、餐飲娛樂、旅行汽車、特色購物等各要素產業發展。
(二)京滬高鐵對市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挑戰。京滬高鐵是一把“雙刃劍”對旅游業發展有促進作用。游客會流向設施完善、產品獨特和服務優良的旅游目的地。單純依靠門票收入的旅游目的地將極有可能成為高鐵旅游經濟的中轉站”無法分享客源增加帶來的更大效益。市如果不能加快旅游產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豐富旅游產品結構,推進旅游產業優化升級,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落伍。二是對市旅游交通體系的挑戰。從地理位置上看,市正好處于至北京2小時、至上海2.5小時的黃金分割點”上,這一優勢將會推動市成為區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因此,主要景點之間道路狀況、旅游交通網絡、交通工具的多樣化水平,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對市旅游接待設施建設的挑戰。高鐵游客對高端住宿設施、餐飲設施、娛樂設施、綜合服務設施等要求較高。市目前酒店規模檔次較低、旅游演藝項目缺乏、旅游購物欠發達、集散中心功能不完善,高鐵對市旅游接待設施形成了考驗。四是對市旅游服務和人才的挑戰。高鐵旅游”使沿線鄉村間的合作與競爭加劇。這種競爭不只是旅游產品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包括旅游規劃人才、市場營銷人才、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務人才等。目前,市還沒有做好充沛的準備。
三、有關建議
做好高鐵旅游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件大事。從旅游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快實現高鐵與城市交通的零換乘”迎接高鐵時代到來。實現高鐵與城市交通的站內“零換乘”一是加快推進鄉村交通與高鐵的站內銜接。要在高鐵站區內規劃建設完善的公交、客運、出租車以及通往機場的大巴、通往景區(點)旅游巴士??奎c和出入口,真正實現鄉村各類交通與高鐵的無縫對接”使不斷涌入的游客及時分流到市區、景區;要與周邊鄉村做好交通銜接,開通旅游直通車,提高市的可進入性。二是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建設。有關資料顯示,自助游散客已經占到游客總量的80%以上,成為旅游者的主體。市要積極適應這種新趨勢,充分考慮高鐵游客、自駕車游客等散客的需求,高鐵站區、火車站、汽車站等人流相對集中區域,建設信息化水平較高,咨詢、預定、服務功能完善的鄉村旅游集散中心。
(二)加快實現旅行社對高鐵游客的一條龍”服務。旅行社是旅游產業的龍頭。必需充分發揮旅行社的作用,做到旅行社對高鐵游客的一條龍”服務。一是加快推進旅行社向高鐵站點聚集。要協調鐵路部門,支持重點旅行社在站內設立經營點或柜臺,實現旅行社與高鐵游客的零距離”對接。二是深入推進旅行社與旅游要素的有效銜接。借鑒棗莊市的做法,引導和推動旅行社與景區、賓館、餐飲、汽車公司、購物商店等捆綁經營,共同推出打折優惠活動,讓利游客。三是為旅行社“一條龍”服務提供條件和支持。主要是租用場地、稅費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三)打造高鐵特色旅游產品。一是推出有競爭力產品。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有價格、品質雙重競爭優勢的一日游”周末游”旅游產品,真正形成市場優勢。二是加大特色旅游產品的宣傳營銷。省旅游局正在組織編寫《山東不可不去的一百個地方》山東不可不吃的一百種美食》和《山東不可不買的一百種旅游紀念品》高鐵開通后,將在高鐵沿線鄉村投放。市要抓緊整合包裝外地特色旅游產品,積極參與推介,搶占市場先機。
(四)加強區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強鄉村間的對接。要主動加強與北京、上海、濟南、泰安、青島等其他高鐵沿線及跨線城市的對接。共同打造適應市場需求的跨地區產品組合。建議重點加強與泰安的合作,聯合打造最具競爭力的高鐵世界遺產旅游板塊”
一、 項目指導思想及建設背景:
1.據農業農村部消息,農業農村部關于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工作,要突出服務鄉村振興。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眼鄉村產業發展需求,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選擇盤活利用模式。要統籌考慮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和歷史文化傳承,選擇適合本地實際的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模式。鼓勵利用閑置住宅發展符合鄉村特點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創意辦公、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以及農產品冷鏈、初加工、倉儲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支持采取整理、復墾、復綠等方式,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規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政策,為農民建房、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2.為了積極落實國家“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揚泰機場二期工程的建設是勢在必行。隨著機場提檔升級,人流、物流、產業流將會迅速聚集,得天獨厚的優勢,臨空經濟區建設將成為丁溝的載體和平臺,將大批發展要素吸引到這里,機場經濟圈正在崛起。
3.光線中國電影世界項目是我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將在空港新城規劃區內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攝影棚組群。西浦光線電影學院落戶,既凝聚著西交利物浦大學多方面的資源優勢,又涵蓋光線傳媒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品牌IP等多領域的實質內涵。兩個項目將對地區影視文化旅游全產業鏈發展,空港新城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4.丁溝鎮朱橋村朱套組位于啟揚高速機場互通高速路和安大路機場連接路交匯之間,緊鄰機場。朱套,名如地形,四面環水,村落房屋之間小巷多,風景秀麗,有“小江南”的美譽。小村落民風淳樸,人文歷史悠久,明朝的舉人進士韓如善和朱三嘚曾居住此地。目前,除去首批拆遷戶,該組還有65戶人家,309人,耕地445畝。該地段將受益于機場利好輻射
二、項目方案、方式,建設規模、實施進度及投資分析(另詳):
1.鄉村游(農活體驗、果蔬采摘、捕魚)機場旅客變游客;
河道和村道整理;各種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完善;農田、八邊地、河流由公司集體承包,統一規劃,有機生態種養殖;
2.民宿居民交閑置房屋入股或租賃,一戶一方案,改造裝潢預算和施工監理(不新增建筑面積,舊房改造)。首批50個床位(經濟型、中式精品型、鄉村田園風型、集裝箱型)。
3.餐飲農家樂,特產便利店,鄉村酒吧,燒烤(200人次)
資金來源:政府鄉村振興項目資金+村企合作企業資金+農戶個人資金=1000萬
三、項目組織、勞動定員、運行操作:
公司運行:揚州市源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戶
項目名稱:水韻朱套—小江南
四、項目社會效益分析、風險分析:
項目效益達成村居環境好,人人有事做,戶戶有錢賺,文旅品牌響。
風險分析:1.堅決守住法律和政策底線,不得違法違規買賣或變相買賣宅基地,嚴格禁止下鄉利用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所,嚴格禁止私搭亂建;2.公司與農戶,公司與集體的合同合法合規,要有法律約束效應。村民要樹立集體意識、抱團意識、規范意識和大局觀念;3.特種行業經營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措施;4. 經濟下行,消費滯后,管理可能落后,收益周期延長; 5. 政策性拆遷;
一、項目基本情況
·鄉村情緣建設項目是2012年水保局、人防辦兩單位引進悅程生態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項目。該項目總投資5009.63萬元,擬建地址位于市葉坪鄉黃沙村319國道旁,占用林地面積900畝,年接待游客6萬人次。項目以“森林公園、自然景觀、民族風情”為主題,開發具有特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集休閑、旅游、度假、避暑、觀光、會議、現代農業、花卉、科普、體驗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園。項目建設五大功能區,即:生態休閑體驗區(包含瓜果采摘、農耕體驗、特色花木園、動物生態放養、小資垂釣);登山區(規劃有登山健身、拓展訓練、叢林探險等功能);商務接待避暑休閑區(包括住宿、餐飲、會務、娛樂、休閑等功能);綜合服務區(包含行政辦公、保衛、消防、后勤服務、員工生活等區域);配套設施(大門牌樓、廣場、道路、綠化、停車場、污水處理、防噪防污、廢渣廢氣及油煙治理、給水排水,消防、通訊、供電等。
二、項目進展情況
·鄉村情緣建設項目于2012年10月水保局、人防辦等兩單位引進。2012年11月市中韻工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完成了悅程生態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鄉村情緣建設項目申請報告》(可研報告)。2012年12月,水保局、人防辦根據項目引進相關要求,征詢了財政局、發改委、國稅局、地稅局、林業局、國土局、旅游局、水利局、消防大隊、環保局等相關部門的意見建議,相關部門基本同意引進該項目;同月水保局、人防辦等單位領導到悅程生態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考察,認為該公司符合我市招商引資條件,有實力和誠意來我市投資生態旅游開發。
2013年初,該項目所有資料已報商務局,但一直未進入項目預評審。主要是由于當時我市還未出臺《市旅游產業發展扶持獎勵政策》,該公司同意待政策出臺后再進一步洽談。2013年2月18日,該公司曾總到跟蹤“·鄉村情緣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我局根據瑞府辦發[2013]17號文件《關于印發市旅游產業發展扶持獎勵政策的通知》向曾總進行了溝通和傳達;3月6日我局邀請該公司曾總到位和旅游局賴裕軍局長、商務局劉俊良副局長商談“·鄉村情緣建設項目”有關事宜,對《·鄉村情緣建設項目申請報告》提出了修改意見,旅游局建議該地原為知青點,應增加知青有關的建設內容;商務局建議明確建設用地數量,突出社會經濟效益,特別是增收稅費多少,同時要附地形圖等,當時曾總表示同意修改,到現在沒有回應。下午到項目建設地點了解山地糾紛情況,該地(黃沙村爛泥垅)涉及石下垅、排坊下、華屋、陂下等小組,屬葉坪鄉林場,2003年鄉政府委托黃沙村委會管理,同年黃沙村委會承包給羅志林經營,因羅志林經營不善,2013年初羅志林未經過村委會同意轉讓給他人,村委會和周邊群眾不同意,要求進行公開招租,現石下垅、排坊下小組部分村民在該地種果。4月10號,我局主要領導電話聯系了悅程生態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曾總,進一步商談了該項目的實施情況。該公司曾慶賀總經理借口很忙,一直未到,只是偶爾電話聯系,該公司的投資意向不明確。我局主要領導將于明天到會見曾總,進一步確定該公司的投資意向,并對該公司報請商務局的項目預評審做進一步跟蹤。
“以煤補農”是*特色的“以工補農”,因為我縣基本上沒有什么地面企業或非煤企業,反哺農業唯有依靠煤炭企業?!耙悦貉a農”總體說是一個農業投入問題,其內容就是將我縣部分煤炭收入專項用于新農村建設,逐步解決比較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和“煤農二元結構”問題。
1、產業帶動。就是依托煤炭企業去帶動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倡導鼓勵煤礦企業“地下轉地上,黑色轉綠色”、“一礦辦一企,一礦帶一業”,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格局。鄭村鎮湘峪村辦煤礦,連續幾年,幾乎把煤礦的所有收入都拿出來,共投資3000余萬元用于發展旅游產業,搬遷民居、整修城堡、修建廣場牌樓、停車場等,使明代建筑“三都古城”旅游景點初具規模。加豐鎮僅87平方、公里面積,境內有年產幾十萬噸到l000萬噸大小煤礦十座,是礦井最密集的地區,他們把“以煤補農"資金捆綁使用,扶持非產煤村,積極發展畜牧產業,扶持建立了養豬、養雞、養羊等四個養殖園區。臥虎莊村20*年投資350萬元,成立惠豐科技養殖公司,生豬飼養量4000頭,年出欄一萬頭。上坪村雞場養雞1.5萬只,年銷售土雞蛋18萬斤,年收入l*萬元。全國十佳小康村之一的長畛村,依托村辦煤礦,興辦第三產業,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龍城大酒店,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搞得十分紅火。端氏、加豐、侯村等l3座煤礦建立坑口瓦斯發電站,在給煤礦增加收益的同時,也給附近村民送上了潔凈的生活用氣,全縣目前約有8900戶居民使用了煤層氣。其中加豐、鄭村等3個鄉鎮18個村3600戶農民免費用氣。
2、興辦公益。就是鼓勵煤礦企業出資捐款參與農村交通、供水、通電等基礎設施和農村教育、文體、衛生、養老等公益事業發展,全縣煤礦用于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資金累計約1億元左右。鄭村鎮20*年利用“以煤補農”資金,投資6000余萬元,修建了貫通全鎮的一級出境公路,平坦寬廣,標準高,水泥鋪面,質量好。今年,又投資400萬元,動工建設覆蓋十幾個村,涉及數千人口的集中供水工程,解決農民飲水困難問題。侯村、夏荷、永安、長畛、五里廟等產煤村,從煤炭收入中拿出不等資金,采用不同形式,補貼移民新村建設和農民住房建設,這些地方統一規劃,統一修建,統一標準,統一格調的農民新居氣派大方,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中村鎮的所屬煤礦,近年來投資300余萬元,完成了各村的綠化、美化、整修等工作,這些舉措,改善了生態環境,盡到了資源型企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義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結對幫扶。就是引導煤炭企業跨區域與無煤鄉村結對子,開展“一礦幫一村,共建新農村”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縣共有246個行政村,其中有煤礦的村僅35個,就有200余個村既無煤礦,也無企業,這些純農業鄉村,基礎條件較差,集體經濟薄弱,經濟發展緩慢,為了實現共同發展,我們以“窮富結對,企村聯姻”的辦法,采取“協商自愿,循序漸進,結對幫扶,互利雙贏”的形式,鼓勵引導煤炭企業自選區域,自擇項目幫助純農業鄉村發展經濟。鄭村鎮半峪煤礦近幾年累計投資1500多萬元,在固縣鄉云首村和當地聯合辦起了“萬頭”種豬繁育場和“萬頭育肥場”兩個大型養豬廠,無論規模技術和效益在全縣都是一流的,年出欄生豬2萬頭,帶動了柿莊、十里等五個鄉鎮農村養殖業的發展。
4、基金助弱。就是憑借煤礦企業的資金優勢,建立“扶困濟弱”的幫扶基金。主要用于貧困學生就學、特困人群救助、殘疾人員幫扶、農民大病醫治、農村老黨員和卸任村干部補貼等方面。據縣煤炭局不完全統計,2003年至20*年,全縣煤礦用于助學方面基金約260萬元,用于特困、殘疾人群救助資金約380萬元,用于社會賑災資金約2000余萬元,對工齡達一定年限的農村干部和建國前入黨的老黨員都有一定數額的補貼。凡有煤礦的村,對本村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學生給予1000—2000元獎勵,對年滿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發放500—600元補貼。
二、在煤礦整合過程中“以煤補農”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煤炭經濟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煤炭屬一次性能源,總有挖完的時候,所以煤炭企業一般都會經歷起步一興盛一繁榮一衰落的過程。我縣煤炭產業,真正起步還沒幾年,可以說還沒有真正發展到興盛階段。正處于上升時期,今年以來,根據《山西煤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政策走勢及我縣煤炭企業的目前情況,不僅以“以煤補農”受到沖擊,煤炭產業自身都受到嚴重影響。具體是:
1、煤炭企業面臨產業整合的考驗,開工不足。我縣44座煤礦中,除5座縣營煤礦2002年改制外,其余39座,鄉村煤礦(占85%),普遍存在起步遲(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辦),規模小、產能低、設備差“先天不足”的缺陷,絕大多數因整合而關閉,煤礦數量銳減,開工嚴重不足,春節后幾乎沒有生產。從09年省政府制定的煤礦復產條件看,安全門檻空前提高,一些持有“六證”的煤礦也因短期內整改無法達到復產標準而放棄復產念頭,即便有條件有信心整改也因無法預測未來整合的政策變數思想動搖。目前全縣44座煤礦僅復產7座,占生產礦井27%,還是最近才批準生產。煤炭企業有波動、有擔心、有牢騷、有怨言,似乎前途未卜,既影響了有煤礦的的鄉村“以煤補農”工作,又暫時影響了全縣的財政收入。
2、煤炭經濟呈現減收下行壓力,出現虧損。煤炭產業作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可謂“一樁擎天”,煤礦數量減少,煤炭產量下降,勢必出現行業虧損,最終會影響全縣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據業內人士稱,去年全縣年產煤500多萬噸,今年半年時間即將過去,估計全縣煤炭產量很難達到400萬噸,減收三成已是定局。原來依靠煤礦支撐和發展并且相當富裕的尉遲、加豐、五里廟等產煤村,已經出現經濟危機,車輛封存停駛、欠費造成停電,群眾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完全依靠煤炭經濟維系的縣級財政到底會受多大程度的波擊,恐怕在后半年至年底就會顯現出來。
3、“以煤補農”政策受到嚴重沖擊。
“以煤補農”政策實施以來,盡管有范圍、區域限制,時間不長,受眾不廣,分布不均,但畢竟還是惠及了一些地區農村和一方百姓,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鄉村煤礦在“以煤補農”方面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它除了按政策規定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稅后,所有收入基本上都用于了“補農”,沒有過多的消耗和“跑冒滴漏”,較之其它形式的“補農”效果更明顯。但在整合過程中,恰恰是鄉村煤礦這一塊受影響最大,煤礦企業自身難保,“以煤補農”不會不受沖擊。產煤鄉村一下子可能“由富返貧”,新農村建設缺乏動力支撐,可能中途停滯;農村富裕勞力失去就業崗位,農民增收困難;靠煤炭帶動的其它產業如運輸等也會受到影響;“以煤補農”工作失去財力源泉,會舉步維艱;財政收入成在煤,敗也在煤,會出現大起大落。我縣“三農"發展面臨潛在危機,甚至誘發不穩定因素。
4、產業結構必須面對調整的痛苦挾擇,應盡早謀劃科學發展。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只靠一種資源一個產業去支撐,不僅是危險的,而且生命周期是很短的。我縣產業結構中“一業獨大”、“一柱擎天”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下,面對全省產業整合的大趨勢,不能在“危”中尋“機”,果斷轉身,發展煤炭的接替產業,很容易使經濟發展由大起走向大落,出現“經濟衰敗,財政崩盤”。當然,一個產業在最賺錢的時候要放棄,去尋找另一產業去創業發展,是會很艱難痛苦的。但煤炭產業調整的大政策,大走向,整合重組的大趨勢、大格局迫使你不得不去轉型,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是早調整還是晚調整,是主動調整還是被動調整,是提前調整還是滯后調整,是局部調整還是全方位調整,結果都是不一樣的,我縣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面對“浴火重生”的痛苦抉擇。
三、推進“以煤補農”工作的思路和建議
近年來,縣鄉村都出臺了“以煤補農”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大膽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為煤礦企業服務“三農”搭建了一個平臺;為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創造了一個載體;為企村共建新農村提供了一個機遇。如果說煤炭資源的有償使用是政府對企業的硬約束,那么“以煤補農”政策機制則頗具可持續發展的軟效應。為了使煤炭產業在整合中健康發展,引導煤炭企業積聚更多的資金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造福人民,積極推進“以煤補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議:
1、要加強政府引導。“以煤補農”的前提和基礎是興煤穩企,沒有煤炭企業的興旺發達,就沒有“以煤補農”的財源動力。在產業整合過程中,政府雖不是主體,但不能放棄引導的責任,在當前煤炭企業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引導幫助煤炭企業尋找接替產業,支持它們投資發展非煤產業項目,實現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逐步走向經濟多元化。我縣煤炭及其延伸產業是在全縣人民及廣大農民群眾經過多年努力做出重大奉獻和犧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議省政府對*這樣的重點產煤縣當前煤炭生產受到重大影響和波擊的情況,予以關注,可否從非煤產業發展基金中切出一塊,支持和引導*縣逐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由煤向非煤產業的平穩過渡,避免縣域經濟出現大起大落。
以實施省、市《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為契機,各地依托當地農村旅游資源,突出地方特色,重點將景區、景點周圍、城市周邊建設成全市休閑農業的重要集散地,有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增收致富,逐步形成由“政府引導、基層(單位)主導、社會參與”的發展格局。
1.1強化領導,靠實責任天水市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連續多年與農業等49個成員單位簽訂了旅游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各縣區將發展旅游產業擺上了重要位置。各級農業部門也明確了工作機構、靠實了工作責任。初步形成了部門聯動,共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合力。
1.2廣泛宣傳,推介品牌充分利用黃金周、小長假、“伏羲文化旅游節”等節假日進行宣傳推介,邀請天水市具有代表性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單位和產品)積極參加省內、國內各類旅游推介會、交易會,加大對農業高新技術園區、麥積區朱家后川村等農業休閑目的地和休閑農產品的宣傳,一批具有高旅游價值的農業旅游產品得到了社會認可,如“航天牌”和“后川農家樂”已成為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知名品牌。甘谷大漠行麻鞋、秦安縣王尹興農草編繡球和秦安縣河灣桃花景觀圖片同時亮相“中國美麗田園圖片展”。
1.3制定政策,優化扶持2012年,天水市人民政府同時出臺的《關于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意見》(天政發〔2012〕115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意見》(天政發〔2012〕116號),為進一步有效落實土地流轉獎勵政策,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休閑農業等經營主體用地問題,加快休閑農業發展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礎。2014年11月《天水市休閑農業發展實施方案》正式出臺,明確提出要著力打造山地生態綠色休閑度假區和民族風情體驗區的發展思路。
2天水市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天水市各地積極引導當地發展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明顯優勢特色的果木園林觀光游、農村居民民俗游、高新技術示范園區科技游、綠色旅游帶生態游等休閑農業和旅游農業,較好地實現了農業從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產品生產、生態保護、休閑服務、文化傳承等功能的拓展,有力地促進了傳統農業向休閑農業發展的轉變進程。在麥積區,農家樂接待旅客人數年均遞增20%,累計接待游客400萬人次,旅游創收10675.3萬元。2011年3月,麥積區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3年11月,秦安縣何灣桃花入選“中國美麗田園名單”;2013年12月,秦安縣南苑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區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14年12月,秦州區羅玉大櫻桃專業合作社被省農牧廳認定為“甘肅省休閑農業示范點”。
3天水市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天水市的休閑農業雖然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發展還處于起步摸索階段,發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全市休閑農業缺乏總體布局規劃,重復建設,低檔次“農家樂”比較多,經營規模普遍偏小,經營運營和服務品質良莠不齊,很難保證穩定的客源和良好的經濟效益;二是旅游休閑功能單一,綜合競爭力差,缺乏特色休閑體驗項目和觀光度假型產品;三是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較低,尤其缺乏商務休閑度假設施和休閑項目,難以滿足商務、公務客人的需要,綜合競爭力差;四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存在著很多游客“不回頭”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客流量增加與知名度提高;五是休閑農業宣傳不夠,知名度不高;六是休閑農業工作經費空白,基層工作斷層。
4天水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充分利用隴東南、大關中的農業旅游消費市場,利用本地特色涉農旅游資源和市場需求,通過市場運作,提供農產品采摘、鄉村生活體驗、休閑娛樂等活動,增強農業旅游的知識性、參與性,延伸農業旅游內容,提升農業旅游的休閑功能,打造城市休閑型農家樂旅游品牌,用豐富的農業旅游服務項目,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4.1加強領導,強化宣傳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創新思路,精心組織、狠抓落實,進一步加強對休閑農業的領導。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氛圍。通過舉辦或參與各種節慶,節會以及農博會、農展會等活動,搭建平臺,設立窗口,展示休閑觀光農業風采,擴大市場占有率。通過項目策劃包裝,打造精品亮點,實施品牌戰略,推進休閑觀光農業有序、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4.2建立示范點,發揮品牌效應通過重點支持示范點建設,不斷探索總結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和好經驗,帶動和吸引民間資金投向休閑農業產業,逐步形成“有重點、有特點、有亮點”的特色農業旅游和休閑農業品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4.3強化培訓,提升經營水平加強對休閑農業有關人員的培訓培養,重點加強休閑農莊或農家樂負責人、經營者的培訓,培養一批發展休閑農業的帶頭人,提升各經營主體的經營水平,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4.4拓展思路,抓好品牌文化在繼續打好“城市牌”“假日牌”的同時,將天水的文化特色和當地的產業特色相結合,打好“文化牌”“餐飲牌”和“特色產業牌”。讓游客通過品嘗健康農家菜、享受恬靜綠色的慢節奏、參與古樸快樂的農事活動、體驗各具特色的鄉村民俗,真正體味綠色、環保、健康的休閑農業的自然魅力。
4.5科學規劃,落實資金扶持各級應當從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出發,科學規劃,設立休閑農業發展專項經費,加大投入,用于支持休閑農業指導管理和發展建設工作,攙扶休閑農業企業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的補貼,促進“政府引誘”功能的發揮,逐步吸引農民自有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到發展休閑農業、建設美麗鄉村的新農村建設中來。
4.6加強管理,完善相關政策休閑農業是介于農業和旅游之間新型產業,建議按照“以農為本”,多部門聯合,加快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工作精神,從開辦登記、誠信經營、技能培訓、監督管理、扶持政策、信息披露等方面出備可行的管理政策。
[關鍵詞]綠色崛起;綠色經濟;新型城鎮化;綠色金融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5-0042-07
[作者簡介]戴星照(1963―),男,江西安福人,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主要從事區域可持續發展、流域管理研究;周楊明(1977―),男,江西蓮花人,理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管理研究;(江西南昌 330022)黃寶榮(1977―),男,江西九江人,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環境政策與管理、可持續發展管理學研究;(北京 100190)嚴玉平(1971―),男,江西新余人,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村生態環境調控、生態政策研究。(江西南昌 330046)
[基金項目]江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江西綠色崛起戰略研究”(20133ACA10012)、江西省對外科技合作項目“江西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2011BDH80021)、江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生態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121BBA10041)和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項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人地關系演變及機理研究”(PK2013007)的階段性成果。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or green development of Jiangxi Province, a framework for green development is built up and four paths to green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he four paths include developing green economy, carrying out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ing beautiful rural area and developing green finance. To facilitate the framework implementation,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green economy; new urbanization; green finance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任務艱巨的嚴峻形勢,江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十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結合江西發展的具體實際,在省委十三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戰略方針,把“綠色崛起”確定為江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實質上,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①而“綠色崛起”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實現的經濟崛起,是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經濟崛起為核心,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和最合理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實現經濟增長的科學發展模式。②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將綠色崛起戰略視為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方式。因此,生態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對江西綠色崛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為了推動江西綠色崛起的前進步伐,有必要厘清江西實現綠色崛起的優勢,分析面臨著的諸多現實困難和挑戰,提出江西綠色崛起的總體思路、路徑選擇及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江西綠色崛起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從“山江湖工程”到“生態立省、綠色發展”再到“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江西歷屆省委省政府都把促進人與自然間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江西綠色崛起作為一項最重要的發展戰略。近30年來,圍繞“綠色、振興、崛起”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在全省上下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與廣泛的社會經濟基礎。③但是,要想實現綠色崛起的目標,仍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還很艱巨
江西經濟基礎較差,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自1985年以來,江西經濟發展在中部一直處于落后水平,GDP總量一直徘徊于倒數第一、第二名。雖然近幾年發展較快,但經濟總量小和人均GDP低。2012年,江西省GDP達到12948.5億元,在中部六省中僅高于山西省。
江西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能否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是江西目前面臨的最現實、最緊迫的任務。江西人均GDP要在2020年趕上全國平均水平,未來幾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需保持比全國高3.8個百分點以上。如何做大經濟總量和提升發展質量,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粗放式發展導致資源環境的壓力持續加大
近年來,隨著重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急劇增加,江西資源環境壓力明顯加大。2000-2011年,江西省能源消費總量由2505.0萬噸標準煤增加到6928.2萬噸標準煤,總用水量由217.64億立方米增加到262.86億立方米,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由42083萬噸增加到71196萬噸,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由2220億立方米增加到16102億立方米。城市建設用地總面積持續增加,從1999年的495.9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986.44平方公里。2000-2011年,建筑企業水泥消耗量由373.13萬噸增加到3685.63萬噸,鋼材消耗量由62.02萬噸增加到961.72萬噸,木材消耗量由65.71萬立方米增加到634.17萬立方米。④未來一段時間,江西仍處于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轉變的階段,城市化水平也將持續提高,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環境污染控制和資源節約力度跟不上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步伐,將會引起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能源告急,勢必動搖江西綠色崛起的根基。
(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面臨制度、技術、人才等多重制約
有色、鋼鐵、汽車、石化、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在江西國民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較大。這些產業具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特點,并且增長速度較快,積累了大量的落后產能,加重了江西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升級生產工藝是實現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必由之路,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標,還面臨著制度、技術和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約。
(四)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有效支撐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
江西自主創新能力還嚴重不足。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江西專利申請受理量合計12455項,專利授權量合計7971項,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僅893項,在全國居于中下水平。①2012年,江西科技進步綜合水平在全國排名第25位。自主創新面臨著創新意識不強、投入不足、人才匱乏等方面的制約。盡管江西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但大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都缺乏相應的核心技術和設備,沒有自主知識產權,難以有效支撐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
(五)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導致城鄉二元結構尤為突出
2012年江西人口城鎮化率為47.51%,相對于全國和中部地區平均水平依然較低。大量人口集中在農村,嚴重制約江西經濟順利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同時,自改革開放以來,江西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總體上逐漸拉大,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17:1,2009年擴大到2.8:1,2012年縮小為2.4:1。加快城市化,將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解決農村勞動力剩余、農民就業不足、增收困難等方面的問題,是確保江西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江西現有城市發展方式總體是粗放的、外延式的,城鎮化面臨著眾多的資源環境制約,如水資源安全、能源供應安全、土地資源安全、糧食供應安全、環境壓力加大等。
(六)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隨著江西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和經濟規模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也不斷加大。總體而言,目前鄱陽湖及其流域仍處于“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在②:上游地區水土流失依然嚴重;江河湖泊污染加重,鄱陽湖及五河水系水質總體呈下降趨勢;生物多樣性還在減少,生態功能還沒有得到完全恢復;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排放不斷增加,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水平在全國排位靠后,與先進省市差距較大。
二、江西綠色崛起的戰略框架與路徑設計
(一)戰略框架
基于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借鑒江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結合江西綠色崛起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江西應以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為目標,以綠色經濟為主線,綠色創新為動力,深化對外合作,著力打造以“山江湖工程”為骨干的生態安全體系,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產業為支撐的綠色經濟體系,以綠色低碳和城鄉一體化為標志的綠色城鄉體系,以社會和諧為核心的社會安全體系,以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培育為導向的綠色制度體系,力爭把江西建成為全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低碳”的綠色經濟強省,成為全國率先實現綠色崛起以及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典范。
江西綠色崛起的戰略框架設計需要從目標層、路徑層和策略層加以考慮。目標層是綠色崛起路徑的選擇依據。在緊緊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目標的基礎上,按照資源環境基礎理論、綠色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選擇綠色崛起戰略的實現路徑,并針對具體路徑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在上述思路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推進江西綠色崛起的戰略框架,如圖1所示。
同時,在促進江西綠色崛起過程中要著力實現以下三大戰略轉變:一是在資源開發模式上,從資源依賴和資源密集型向資源節約和創新推動型轉變,從單純依賴開發自然資源向節約資源、開發替代資源和優化資源組合轉變,特別是注重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的開發以及相關制度建設。二是在污染控制模式上,從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以及生產和消費全過程控制轉變,把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整合到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各項活動中,貫穿于各項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以及法律、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三是在管理模式上,從部門分割的封閉管理轉向多部門參與的綜合協調管理,塑造良性的治理結構;在具體管理上,要從偏重生產管理轉向生產與消費管理并重,加強消費領域的需求管理和政策制定。
(二)路徑設計
江西走綠色發展道路,必須結江西省情、發展目標和面臨的問題,把握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以盡可能低的經濟和社會成本,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綠色化”。按照資源環境基礎理論、綠色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綜合考慮江西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確定江西實現綠色崛起有如下可選路徑:
一是發展綠色經濟。把握綠色發展重點,以綠色經濟為突破口,以盡可能低的經濟和社會成本,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在綠化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綠色新興產業,構建低碳、高效、包容的綠色產業體系,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綠色化”,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是建設新型城鎮。以新型城鎮建設為突破口,轉變粗放的、外延式的城市發展方式,破除城市病,創新城市發展道路,逐步推進與綠色經濟轉型相輔相成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包含綠色大都市、綠色城市和綠色小城鎮在內的綠色城鎮體系,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載體與平臺,為城鎮居民提供宜居的現代城鎮空間。
三是建設美麗鄉村。從戰略層面統籌江西城鄉發展,審視江西農村發展出現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以鄉村綠色崛起為突破口,將以“輸血”為主的農村建設方式轉變為“輸血”與“造血”協同并進的秀美鄉村建設方式,培養和穩定鄉村建設的主力軍隊伍,引導鄉村發展綠色經濟,改善鄉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解決農村發展問題,助力江西城市發展與經濟崛起。
四是發展綠色金融。以創新金融制度為突破口,把與資源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融合到金融活動中,制定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政策,加大綠色公共投資,通過金融措施引導社會經濟資源助力綠色發展,實現江西綠色崛起的目標。
以上路徑反映了江西綠色崛起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這些路徑并不是相互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在實踐中應該力求兼容并包,有機統一,形成合力,共同開拓江西綠色崛起的新境界。
三、促進江西綠色崛起的對策建議
江西綠色崛起的關鍵在于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立低碳、高效、包容的綠色產業體系;創新城鎮發展方式,建設綠色城鎮體系;發展鄉村綠色經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引導社會經濟資源助力綠色發展。
(一)發展綠色經濟: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綠色產業體系
1.以建立綠色產業體系為導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根據綠色經濟發展的要求,首先調整三次產業間的比重,其次調整各個產業內部的結構。在第一產業中,要大幅提高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的比例,增加對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投資,做好綠色營銷,打造和鞏固江西農產品綠色、有機、生態的“金字招牌”,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美譽度和附加值。在第二產業中,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可再生能源、再制造、資源回收利用等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堅持綠色生產,豐富綠色產品,打造綠色工業品牌。在第三產業中,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生態旅游和金融保險、信息會展等現代服務業。
2.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契機,促進傳統產業的綠色化發展
“綠化”傳統產業對于減輕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確保江西資源環境安全至關重要。根據江西經濟各部門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建議把農業種植業、畜禽養殖業、鋼鐵、有色、水泥、稀土、化工、電力、礦產資源開采九大行業作為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的重點。制定促進這些重點行業綠色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方案,包括編制分行業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的專項規劃,制定促進行業綠色發展的財稅政策,加大行業綠色轉型投資,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引進和應用,推動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建設,淘汰行業落后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和綠色示范建設等,促進傳統產業的綠色化發展,使其成為引領江西綠色崛起的中堅力量。
3.以綠色新興產業為突破口,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能提高江西資源環境績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而且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和就業增長點。除了《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所包含的光伏、風能、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綠色食品幾個產業外,還應大力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再制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林下經濟、城市礦山、綠色生態旅游等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這些綠色新興行業盡管可能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和拉動作用有限,但是從長期來看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有望成為江西新的經濟和就業增長點。
(二)建設新型城鎮:創新城鎮發展方式,推進新型綠色城鎮化
1.制定綠色城鎮化總體規劃,以綠色城鎮建設引導產業發展與綠色轉型
江西城鎮化應轉變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舊思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城鎮聚集效益為依據,充分利用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關系,創新城鎮發展方式,綜合考慮人口流動、產業選擇、科技進步、外向型經濟以及資源環境的需要,制定江西綠色城鎮化總體戰略規劃,合理規劃城市分工和產業布局,以城鎮發展來引導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城鎮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2.推動城鎮發展向內涵式轉變,強調城鎮發展的集約和高效
江西現有城市發展方式總體是粗放的、外延式的,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規模、土地鋪張浪費、城市功能不全等“城市病”日益嚴重。江西城鎮化必須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以“低碳、綠色、宜居”為目標,以集約高效的城市發展理念為指導,突出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加強城市內部管理和城市間分工合作,提升城市建設質量和運行效率,充分發揮城市土地的經濟產出功能、生態服務功能、社會保障功能和文化承載功能,建設“低碳、綠色、宜居”的江西城鎮體系。
3.以京九鐵路與浙贛鐵路為十字形骨架,建設贛北昌九城市群、贛東北生態城市群、贛西低碳城市帶、贛南蘇區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群
建議重點以京九鐵路與浙贛鐵路為十字形骨架,具體應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撐,以高新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應用為特色,打造贛北昌九城市群,建立在全國甚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綠色低碳發展城市群;以發展、壯大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產業為目標,打造以景德鎮、上饒和鷹潭為核心的贛東北生態城市群;以傳統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為依托,將萍鄉、宜春、新余等傳統工業城市打造成贛西低碳城市群;以紅色文化旅游業、綠色生態農業和綠色礦業為依托,建設以贛州、瑞金為核心的贛南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群。
4.加強綠色低碳小城鎮建設,形成協調的綠色低碳城鎮化格局
建議參照國家財政部、住建部、發改委在全國所推動的綠色低碳小城鎮試點建設工作,在江西每個縣主推一到兩個綠色低碳小城鎮試點建設。創建一批生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良、管理機制健全、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綠色低碳小城鎮,形成城鄉和諧相融的綠色低碳城鎮化格局。在低碳規劃、生態增綠工程、可再生能源應用、綠色建筑、文化旅游產業、綠色低碳交通體系、鎮村建設統籌、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實施一攬子建設項目,并重點實施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公共建筑節能、城鎮污水管網建設、環境污染防治、商貿流通五類重點建設項目。
(三)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綠色經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1.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引導鄉村發展綠色經濟
鄉村經濟發展應從決策源頭調控生產力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的原則,著力促進經濟與生態的融合,打造生態名牌商標,造就優勢品牌,加快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一是農業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時調整綠色產業結構;二是農業發展要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推進農業產業化;三是加快鄉村特色綠色品牌發展,重視農村合作社建設。
2.增加務農收入,為鄉村建設儲備人才
伴隨鄉村人口數量的下降,農村人才流失日趨嚴重。調查表明,2011年江西農村實用人才35.3萬人,僅占全省農村人口總數的1.1%。農村實用人才的缺乏,特別是年青實用人才的不足,加速農村勞動力老齡化,使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困難加大,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鄉村缺少活力,環境改善難以顧及。當前,秀美鄉村建設最緊迫的任務是依托綠色經濟發展的契機,形成有競爭力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和品牌,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增加務農收入和鄉村創業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在江西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仍然能夠吸引一批優秀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
3.加強鄉村住宅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建設現代化村莊群落
江西鄉村住宅建房缺乏規劃、布局散亂、侵占大量的優質耕地、缺乏必要的給排水以及垃圾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缺乏特色、千村一面等現象依然十分突出,影響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秀美鄉村的建設,并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危及我國糧食安全。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鄉村住宅建設的規劃和管理,根據鄉村自然狀況,優化村莊布局,劃定集中建設區,因地制宜設計建筑風格,注重建筑的節能、環保以及宜居性和特色,限制對耕地的侵占,禁止對重要水源地的破壞,加強村莊綠化,加強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設綠色、低碳、秀美、宜居、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村莊群落。
(四)發展綠色經融:加大綠色公共投資,引導經濟綠色增長
1.制定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政策
加快對江西省財稅政策“綠色化”改革,發揮稅收在推動綠色轉型中的積極作用,積極完善現有的財稅政策。逐步開展環境稅和碳稅試點工作,逐步推進稅制改革的“綠色化”進程。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綠色信貸”的投入,在信貸審核和決策過程中,要將節能、環保等因素作為發放貸款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鼓勵社會資金進入綠色環保行業。建立和完善綠色采購制度,通過政府或企業的綠色采購清單,引導和培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的市場,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對于資源輸出地的生態補償,防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