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0 15:36: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產品發展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海南省商務廳消息,該廳出臺六項措施推動海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擴大海南農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據介紹,電子商務正成為海南農產品流通的一大創新推動力,有力地推動著農產品傳統流通模式的轉變,減少了中間環節,更有效地形成價格機制,使農民在農產品價格形成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特別是電子商務的跨地域特征,將有力幫助海南農產品打破有形市場的物理局限,拓展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對擴大海南農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第一,加強電子商務的發展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強化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規劃的科學引導,加快Ⅸ海南省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的編制,積極制定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強社會信用體系、電子支付和農產品網上交易規范,創造良好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
第二,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配套體系建設。海南省商務廳將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和農產品電商服務業的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市縣按照產業結構進行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吸引國內外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及配套服務企業入駐。加大對農戶的培訓,提高農民的電商意識和掌握網絡技術、品牌營銷,讓更多有條件的農戶“觸電”。
第三,實施電子商務示范帶動工程。加快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培育工作,支持???、三亞、屯昌等有條件的市、縣創建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園區,發展以村、鎮、縣為單位的農產品供銷產業群,力爭在重點地區、重點品種和重點環節率先突破,以示范帶動普及,提高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應用率。
第四,推廣多樣化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流通模式。在零售電子商務的基礎上,發展海南農產品B2B的大宗農產品網上交易模式,形成規模效益。要針對海南農產品的特點和市場目標,積極探索、推廣多樣化的電子商務營銷模式。
[關鍵詞] 農產品物流 政府職能 河北省
農產品物流是以滿足農產品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收購、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分銷、信息等環節進行一體化綜合,為實現農產品價值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農產品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物理性經濟活動。它是農業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接生產,一頭連接消費,在整個農業經濟和市民消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的現狀
當前,河北省農產品物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物流體系不健全,經營分散。雖然背靠京津,每年有大量的農產品運往京津等大城市銷售,但當前河北省內尚沒有統一完善的農產品物流體系,農產品物流基本為分散、初級的小規模儲運,即使某些地區或產品初步形成了產銷一條龍的服務,但整個物流體系還很不健全,缺乏統一的管理和規范運作,農產品經營分散。
2.物流主體規模普遍較小、缺乏競爭力。目前河北省各市、縣出現一些物流公司,其中包括一些農產品物流企業。這些企業有的是私營物流公司,有的是農戶或多個農戶合作從事農產品物流,也有供銷社專制的。數量上雖然已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在公司的規模和效益上來看,多數是以簡單、零散的方式從事小規模運銷,運行不規范,不具備完整的物流企業應有的資金、設備、管理能力,缺乏市場競爭力。
3.缺乏現代農產品物流方式?,F代物流業和農產品市場的發展,要求有現代物流運營方式與之相適應。但當前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還處于初級時期,很多物流企業運送、銷售農產品以及獲取利潤的方式還停留在依靠降低車輛噸位上的成本。這種粗放的經營模式已逐漸不能適應市場和經濟的發展。
4.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條件有待建設。河北省許多地區處于太行山區。許多山區和內陸地區交通網絡急待建設,更難以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統和多式聯運網絡。此外,目前多數公司采取汽車運輸,其中多為敞篷卡車,設備低級落后。由于缺乏和外界有效、便捷的物流設施和設備,使得農產品物流不暢,直接導致了農產品物流經營效益低下。
二、河北省農產品物流中政府的職能定位
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當前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此階段政府需要發揮重要的作用,促進河北省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此過程中,政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科學的農產品物流發展規劃。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已經明確了“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戰略方針。各級地方政府應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農產品物流發展規劃,并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從而引導省內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建立和健全,并加以落實,確保河北省農產品物流體系有序、健康、快速地發展。
2.提供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物流的基礎設施屬于一種準公共產品,它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撐。在促進河北省農產品物流體系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應將提供物流基礎設施與省市綜合規劃相結合,重點建設地區偏遠的農產品生產地區以及特色農產品生產地區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集約化、高效率為原則,加強公路、水路的建設,同時開發建設農產品物流基地,并發展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
3.加強行政指導和市場監管。各地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農產品物流業的行政管理。一方面通過行政許可、征收等硬性手段規范農產品物流企業的經營;另一方面通過行政指導和獎勵等柔性方式來積極引導農產品物流的健康發展。應以柔性方式為主,剛性手段為輔,同時多依靠法律手段進行適當管制。
4.推動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是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技術支撐。加快農產品物流的速度、抵抗來自于國內外各地市場的競爭、提高農產品物流的運行效率和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提高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首先要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抓起,如建立信息網絡傳輸平臺、網上支付系統及電子商務認證體系等。此外還要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并做好信息技術推廣工作,實現農產品物流各環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5.培養農產品物流人才。專業化的農產品物流人才是保證農產品物流順利發展的關鍵性要素。目前河北省乃至全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現有物流從業人員尤其是農產品物流從業人員能力偏低、人才匱乏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強和提高省內相應大專院校物流專業的建設和學生的教育質量,另一方面要有步驟地做好對現有農產品物流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
三、結束語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是必然的趨勢,需要政府在基礎設施、人才培養、監管指導、協調指引等方面從分發揮職能,從而促進河北省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健康、穩定、快速、有序的成長,推動河北省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推動河北省農產品物流市場的良性發展和循環。
參考文獻:
[1]侯茂章 夏金華:重視和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J].農業經濟,2004.7
1.以科學規劃為統領,合理布局農產品基地
松原市在組織開展農業資源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松原市農業發展實際,立足農業基礎條件和區域特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制定了《松原市2011~2015年農業發展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規劃》、《松原市2011~2015年棚膜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推進五大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即以扶余、長嶺、前郭及乾安部分鄉鎮玉米產區為重點,建設50萬公頃的優質專用玉米生產基地;以前郭灌區、哈達山灌區、拉林灌區為重點,建設20萬公頃的優質水稻生產基地;以扶余風沙土區和前郭、長嶺西北部蘇達鹽堿土區為重點,建設10萬公頃的花生、葵花、綠豆、芝麻、紅小豆等優質油料和雜糧雜豆生產基地;以長嶺縣三青山、巨寶山和前郭縣長龍、洪泉和寧江善友鎮為重點,建設2萬公頃的脫毒馬鈴薯生產基地;以寧江區新城鄉、經開區興原鄉、農業高新區為重點,建設2萬公頃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為使基地建設科學規范,發揮最大效益,以典型帶動、參觀學習等方式,加強對基地建設主體的管理和指導,制定實施基地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提升基地的規范化管理水平。產業基地的科學規劃及建設,有力地推動了農業規模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為實施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2.以科技服務為支撐,提高農產品基地技術水平
松原市把提高科技服務水平作為關鍵性措施,不斷提升科技對農產品基地的支撐。一是緊緊圍繞農產品基地,推廣和轉化農業科技成果。幾年來,一大批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的節本、提質、增效、節能的農業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先后與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航天育種中心等多家院所建立合作關系,聘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為科技顧問,引進、推廣和轉化農業高新技術成果70多項。其中農產品生物保鮮技術,使農產品的保鮮時間在自然狀態下提高了3倍以上,在恒溫狀態下可提高30倍以上。二是加大技術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到田率。建立健全了市、縣(區)、鄉鎮、村屯、示范基地五級技術服務網絡,堅持技術服務長期化、經?;⑿б婊?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成立了種植業服務中心,設立了120科技服務專車,建立了專家答疑信息系統。并在基地指派一名專家作為技術負責人,全程跟蹤服務,因地制宜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新品種引進選育、高產紀錄競賽等。多次聘請省內“12316”有關專家來到基地,辦班講課、現場答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提高了基地員工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和業務素質,為建設高標準的試驗示范基地奠定了技術基礎。三是推廣和引進新品種,促進產業的提升優化。積極引進美國大紅3號、合作903番茄、津優12黃瓜等新品種40多個,推廣三茬果菜復種技術、綠葉蔬菜多茬次栽培等技術10多項,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標準進行生產,從而大幅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初步形成了名優新特蔬菜體系、露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體系、反季節蔬菜體系等多重體系、多樣種植的發展格局。
3.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引領農產品基地標準化進程
幾年來,松原市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優質農產品基地標準化進程得以推進。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80萬畝,推動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不斷涌現?!肮?基地+農戶”和“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股份合作農業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得到創新和發展。一是以基地為平臺,龍頭企業、市場、專業合作社得以發展壯大。如:以優質糧食及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為平臺,做大做強的吉安生化乾安酒精有限公司、紅光米業、三青山粉業、民樂農工商總公司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以優質油料和雜糧雜豆生產基地為平臺的雜糧雜豆產地批發市場得以繁榮,以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為平臺的三岔河、八郎瓜菜市場及協會進一步發展。二是以品牌效應為帶動,農產品質量大幅提升。全市共有省級名牌產品21個,省級農博會名牌產品65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有機食品78個,綠色品牌58個,無公害品牌99個。全市農產品注冊商標已達270個,其中吉林省著名商標37個,前郭爾羅斯大米、扶余老醋、長嶺粉條、扶余四粒紅花生、乾安黃小米5種產品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實施品牌戰略,帶動了全市農產品整體質量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將分散的千家萬戶小生產者聯結成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以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為依托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產業鏈,初步實現了農產品生產過程可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
[關鍵詞] 流通 現代化 農產品 市場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進程中,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要“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現代流通方式”;要“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亟待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快流通領域市場現代化的發展步伐。
一、流通現代化的內涵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流通現代化”的新概念。隨后,學術界開始對流通現代化進行了相關研究,先后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對流通現代化的界定上并未達成完全一致。為了避免歧義,本文試就流通現代化的內涵做一界定。
要了解流通現代化的基本含義,首先應界定流通的涵義。所謂流通,廣義上是指在實體經濟范疇內,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或與商品流通直接有關、直接由其派生并直接為其服務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總和或總稱。它主要包括:農產品流通、工業消費品流通和工業投資品流通。在本文中,流通不是指廣義的流通概念,即與生產過程相統一的流通過程,而是指狹義的流通概念,即與生產過程相分離的流通過程,通常稱為商品流通。其次應界定現代化的涵義。就現代化的本質來看,現代化是一個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分層次、分階段的歷史發展過程,是經濟、科技、政治、文化等諸方面綜合平衡的動態發展過程。換句話說,現代化表達著一種向前和進步的發展趨勢,并將這種趨勢動態地展示為一個歷史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態。就當代來看,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商品流通扮演著重要角色。
那么,什么是流通現代化呢?依據筆者的認識,流通現代化是指商品流通現代化,是指在實體經濟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中,憑借先進理論、思維方法、經營管理方式和科學技術手段,對傳統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所進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統、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流通現代化的核心是“現代化”。它主要包括流通制度現代化,流通組織現代化,流通方式現代化,流通技術現代化,流通觀念現代化和流通人才現代化等六個方面。
二、我國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現代流通是農業產業化的先導性力量。市場經濟越發達,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產品流通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和社會的安定,及時解決農產品流通中所存在的困難與問題,這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滿足人民需求和保持市場繁榮穩定,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現任商貿部部長指出,我國許多農村地區農民之所以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民在流通上所下的功夫不夠,農民生產出來的東西賣出去比較便宜,而買進來的東西卻相對較貴。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農產品流通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與問題有:
1.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低下,消費水平不高。2005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為3255元,不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的老少邊窮地區,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更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農民收入結構中相當部分的收入來源于農村本土之外,那些收入水平較高的外出務工農民的生活消費需求只有通過城市才能實現,而留守農村的農民因收入水平低使得他們的消費水平就顯得更低。
2.農村生產流通組織化程度低,流通主體組織在變革中緩慢發育,整體乏力。我國農產品生產以家庭小規模方式為主,農產品交易以簡單的交換形式為主。個體生產、分散經營的組織形式,嚴重弱化了農戶的市場主體力量,使之在農業商品經濟關系中處于極其弱小的地位。與國營流通企業,如糧食、棉花、供銷等經營部門相比,雖然農民合作、合伙經濟組織真正代表了農民利益,但是由于其數量有限,經驗不足,組織分散,所以力量也就比較單薄。目前,我國有42%的農戶自己銷售農產品,45%的農戶賣給個體商販,只有3%左右的農戶是通過訂單銷售。就這種銷售結構看,以訂單銷售為主的現代農業銷售模式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遠未建立起來,這實際上也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比較低的真實寫照。
3.農村市場建設滯后,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比較低。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工業品商品化率高達98%以上,農產品中蔬菜、水果商品化率90%以上,水產品、畜產品商品化率70%以上,糧食40%以上。當前,雖說我國農產品市場初成體系,但從總體來講,仍然是數量不少,規模過小,層次不清,檔次不高,它們大多數是以簡陋的大棚市場、露天市場和馬路市場為主,設施比較落后、陳舊,交易方式為傳統的一對一式的現貨交易,現代化的大宗農產品交易手段少,期貨交易、遠期合約交易更少。同時,由于缺乏市場信息的形成機制和信息傳播手段的落后,這就使得我國本來商品化程度就比較低的農產品在市場流通中顯得非常困難,這實際上也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產品收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農產品市場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嚴重滯后。導致這種滯后的原因,一是硬件建設跟不上。大多數市場沒有配備信息設備,致使市場信息情報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市場信息方式簡單,有的市場根本沒有信息服務;二是信息資源不能共享。缺乏一個把政府、市場、客戶和生產者聯接起來的網絡,市場供求信息不能快速傳遞。雖然當前涉農部門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絡,但網絡在鄉、村出現斷層,農民不能及時獲取信息或獲取信息成本過高,導致農民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盲目性;三是信息資源開發深度不夠,前瞻性、準確性、權威性較差。我國絕大多數地區農產品產銷之間聯系十分松散,農民憑感覺生產,產品憑運氣交易,初級交易仍以田間地頭等場外交易為主。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村批發市場僅有9.23%的市場全部或部分采用了電子商務交易技術。
三、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對策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政府除了幫助農民解決怎么種、種什么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幫助農民解決怎么賣的問題。為了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政府應大力推進流通方式創新,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構建順暢的農產品流通體系,著力解決小農戶和大市場的對接問題。
1.制定我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發展規劃。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從經濟發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結合我國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經驗,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發展規劃,并形成方案,有步驟地組織實施。
2.抓緊建設農產品流通網絡信息體系。建議整合已有的與農產品流通相關的信息網絡資源,構建全國集中統一的農產品流通網絡平臺。對農產品流通信息進行全面、及時、科學地收集、加工、分析、處理和。同時將此項工作與電子商務、連鎖超市、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建設結合起來。近期,可以從建立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網絡起步,構建信息流樞紐,并與農村經濟信息網絡合作并網,同時采取適當方式大力解決農民和商戶上網問題。
3.實施農產品批發市場現代化工程。編制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標準,編制全國及地方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規劃和整頓規范方案;參照國際慣例,將農產品批發市場界定為社會公益性事業,設立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專項基金予以扶持,并在信貸、稅收上予以政策傾斜。同時加強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監管,加快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此外,對目前全國22000多個農產品集貿市場要逐步推行超市化,這項工作可先從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做起。
4.實施農產品流通主體組織化建設,重點培育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按照農產品流通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推動商戶企業化,在稅費、資金和經營上予以支持;重點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運銷企業、進出口企業、物流配送企業和大型食品連鎖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場為依托,以企業為龍頭,培育多種形式的生產基地+商戶、加工企業+商戶、運銷公司+商戶和配送中心+商戶的企業聯合體;加快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外資引進力度,借鑒國外先進的運作經驗,實現農產品流通領域多形式的中外合資與合作。
5.實施農產品流通質量優化工程。首先,要制定實施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規劃。包括制定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標準、市場準入制度、檢測制度,制定農產品經營者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實行質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饋制度。其次,要推動農產品優質流通計劃。包括開通優質農產品信息網站,推動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鼓勵生產者與市場、商戶聯合,鼓勵商戶專營和優質配送服務等等。
參考文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要成為商品走向市場并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離不開品牌建設。為此,在今年江山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祝朝國等多名代表提出了“實施農產品商標品牌戰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建議。
代表們認為,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及農產品市場化速度不斷加快,具有地區性品質和特色的農產品數量逐步增多。但由于受傳統農業經營觀念的影響,廣大農民的商標品牌意識十分薄弱,許多農產品因沒有商標而出現無名無姓、包裝簡陋、不易識別等問題,極大影響了這些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少數農產品加工企業雖為農產品注冊了商標,但也只是徒有其“牌”。
代表們建議,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農產品品牌建設對發展效益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品牌的培育與保護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樹立商標品牌意識以及開發利用商標的觀念。加強政策引導,積極扶持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民辦理農產品商標注冊,培育地方特色主導產業,形成地域品牌,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從而有效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辦理結果:力推“品牌興農”鋪設富民之路
對祝朝國等代表提出的建議,江山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辦理。市政府及工商、農業部門組織人員對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認真調研,確定要通過實施“品牌興農”工程,以培植農業龍頭企業為抓手,發展效益農業為主線,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切實推進商標品牌戰略,積極發揮品牌效應,為農民群眾鋪設一條品牌富民路。具體做法是:
一是深入宣傳,強化意識。市政府有關部門狠抓商標法的普及宣傳與推廣實施,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和“4.26”知識產權日等時機發放宣傳材料,并在市級主流媒體上定期組稿、系統宣傳,從商標常識及馳名、著名商標的認定條件、方法、商標維權等進行系統介紹,著力提高廣大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商標品牌意識。
二是分類指導,提高質量。按照“普遍指導、重點扶持、注冊保護”的原則,江山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實施商標品牌戰略發展規劃。依據規劃,采取分類指導、循序推進、依次提升的方法,引導迅速崛起的綠色食品產業積極申請注冊商標,變無牌為有牌;對有一定規模、產品有一定知名度的,鼓勵其逐步做大品牌,變小牌為大牌;對已獲得省市著名商標的,實行跟蹤指導,幫助其創造條件,變大牌為名牌。根據企業特點和規模,篩選了40余家規模大、經營效益好、產品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作為創牌、樹牌重點幫扶對象。制訂了品牌聯絡溝通機制,專門列出掛聯企業人員名單,實行定期不定期上門走訪措施,從創牌、樹牌、護牌三個不同層面,為企業指導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征求意見建議,進行重點扶持。
三是立足市情,注重特色。向農產品加工企業提出一系列商標使用合理化建議,引導企業善于運用商標、提高商標質量,在產品外包裝上突出使用商標,廣告宣傳圍繞商標搞好創意,讓商標變成產品的核心。培育和組建農業企業,形成“農業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組織種養大戶按照要求統一種養,組織經紀人統一按商標注冊名稱對外銷售,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四是政策扶持,營造氛圍。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對農業龍頭企業申報獲得浙江省著名商標、浙江名牌和國家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品牌,市政府獎勵每只10萬元;對新被農業部認證中心確認為國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農產品,由市財政給予一次性獎勵5萬元;對新被農業部認證中心確認為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的,由市財政給予一次性獎勵1萬元;對新被省農業廳確認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由市財政給予一次性獎勵5000元。
關鍵詞:農村區域規劃 農村發展 經驗 啟示
中圖分類號:F3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107-02
一、發達國家農村區域規劃的經驗
(一)英國的農村區域規劃經驗
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最早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其農村區域規劃實行的也比^早。英國的《城鄉規劃法》最早始于1947年,以這一法律為基礎,他們給每個城鎮與村莊劃線,目的在于建立一個適合當時情況的統一規劃體制,以便有效解決當時土地占用引發的矛盾和問題,并為更加合理的規劃提供可能,也為地方政府執行規劃以及通過購置土地落實規劃提供財政支持。
英國一直以來都注重“集鎮”的發展,并推出了相應的扶植政策,通過鼓勵各地發展集鎮,來為那些離開農業的居民找到新的就業機會提供幫助。英國的集鎮也是從村莊發展而來的。當一個村莊要發展為集鎮時,首先,要考慮它是否具備支持鄉村腹地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它與鄉村人口的關系能否成為地方服務中心,是否有利提高當地的就業率。其次,還要考慮村莊是否有適合發展工業的土地和便捷的公路、充足的水源,以及居民能否得到基本的社會服務,例如醫療、教育、污水處理服務等等。這樣分析之后,人們發現,在英國能夠適合發展成為集鎮的地方其實是十分有限的,全英國僅有1000個左右。能夠發展為集鎮的村莊,一定是具有某方面的發展潛力,而且其未來發展還不能對周遭的環境造成影響。
在英國,居民參與鄉村規劃設計,已成為農村區域規劃制定和實施的基本模式。因為只有當地居民,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么,知道他們應該如何在當地生活。所以,居民的愿望與規劃師思想的有效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應該怎樣安排下水道,應該如何布置公共交通等事項,都需要與當地居民進行充分的溝通。鄉村布局時,考慮的因素較多,沒有哪一種規劃思想能夠適用于所有鄉村的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十分重要。所以,英國在進行農村區域規劃時,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當地居民進行討論,其目的就是讓當地居民充分地表達其意愿和觀點。
(二)美國農村區域規劃的經驗
美國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村莊,在美國農村,農戶大多是在鄉村各自的農地上分散居住的。因此,美國的農村區域規劃具有獨特之處。美國進行農村區域規劃時,主要考慮這樣四個原則。第一,滿足當地民眾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最大限度地綠化美化鄉村環境;第三,充分尊重和發揚當地民眾的生活傳統;第四,恰當地突出鄉村固有的鮮明特色。
美國鄉村的基礎設施基礎很好,其開發建設投資是由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共同負擔。其農村區域規劃的實施是由開發商來承擔的。具體來看,美國聯邦政府投資建設連接鄉村間的公路;地方政府籌建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供水廠等;開發商負責鄉鎮社區內的交通、水電、通信等配套生活設施的建設。
美國政府也在引導鄉村進行“生態村”建設,強調保持鄉村土壤肥力,保護水源和空氣清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些都為美國鄉村地區進一步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三)韓國農村區域規劃的經驗
在上個世紀60年代,韓國的城鄉收入差距還比較懸殊,其農民生活水平也很低下。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韓國為了促進鄉村發展,掀起了以農村開發為核心的全國發展戰略,有些類似于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韓國通過其“新農村建設”,實現了鄉村發展和城鄉收入差別減小。
在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一階段,政府設計規劃了多種工程,用以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比如建設鄉村公路、橋梁、新農村會館以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韓國政府為項目實施免費提供鋼筋和水泥。先建設哪些項目,也是由當地農民根據當地生產生活情況自己決定,以使建設項目更好地滿足當地人的實際需要。
在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二階段,政府是實行分類指導的方針。韓國政府首先對鄉村進行分類,對于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村莊,重點培養人們的“自立”精神,并繼續支持村莊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對于農業發展潛力大的村莊,倡導“自助”意識,重點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農業生產的基本裝備水平,同時合理布局村莊,促進多種經營發展;對于發展基礎比較好的村莊,重點是協助其產業發展,比如,促進其鄉村工業發展、農副業發展、種植業發展、畜牧業發展等,政府鼓勵并支持農民采用機械化等先進生產技術手段,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設施。
在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三階段,從時間上看已經進入21世紀。其“新農村建設”由初期的政府主導的、具有“官辦”性質的鄉村運動,已經發展成為完全由民眾參與的民間社會運動。在這一階段,人們開始致力于促進民主法制建設、社會道德建設、集體意識教育等方面。
韓國的“新農村建設”運動,改善了鄉村環境,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促進了其鄉村的文明發展和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促進了國家在城鄉之間得以和諧發展。
(四)日本農村區域規劃的經驗
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已經成為經濟發達的國家,但其農業和鄉村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鄉村人口老齡化、農地資源越來越有限等。但其雄厚的工業基礎還是對農村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日本的科技發展也助推了日本農業和鄉村的進一步發展。
在日本,農產品大多實現了精細化生產,并形成了特色農產品的加工產業。這適應了日本社會對于農產品質量要求提高和加工程度提高的新要求?,F今日本居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普遍較高,由此又帶動了日本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等新興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因此,單一的鄉村規劃,已經不能滿足日本鄉村區域發展的現實需求,結果使得日本的農村區域規劃轉而開始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在日本的鄉村建設中,最具特色并值得我們借鑒的就是“一村一品”。日本鄉村的“一村一品”規劃,目的是通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來提升農村的經營效益。突出農產品自身特色可以增加其附加價值,突出農產品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突出農產品的加工傳統與特色還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通過多層系地挖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就提高了當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也拓展了農產品的消費客戶群體,結果是極大地提高了鄉村農業的經營效益。
日本的“一村一品”規劃,與農產品的市場開發策略緊密結合,使大分的農業縣面貌煥然一新,使日本鄉村成為經濟發達、生活安定、環境優美的典范?!耙淮逡黄贰币巹澦鸬木薮蟪晒Γ呀浭惯@一舉措在日本逐步推廣開來,并且引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相效仿。比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就發起過“一州一品”運動,泰國也在全國開展過“一村一品”的農村開l運動等。
日本農村以其自然條件和物產為依托,以其特色核心農產品為中心,進行鄉村規劃設計,促進了地域經濟發展。其鄉村發展規劃綜合了地域特色產品、生產經營技術水平、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使其綜合性規劃設計同時滿足了當地生產的要求和市場的要求,因而取得了成功。
總之,在規劃之初,務必要對農產品生產區域特點、市場需求走勢等因素,進行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綜合分析。要以差異化和個性化為特點,科學合理地制定農村區域發展規劃。而且要避免集中化、綜合化的規劃可能引起的同質傾向。區域規劃的內容,已經不僅僅是農產品,還要進一步擴展到景觀環境改善、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公共福利等多個方面,并且還要由農村發展聯系到城市消費,最終才能使農村區域規劃促進城鄉之間經濟協調發展。
二、發達國家農村區域規劃給我們的啟示
由于各國國情的不同,我們不能照搬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村區域規劃模式。但是,發達國家在農村區域規劃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教訓也值得我們記取。
(一)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需要獲得政府的支持
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其本身就需要技術、資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輔助與支持,離開了政府的支持,農村區域規劃就無法制定和實施。農村區域規劃不僅能為農村區域發展提供宏觀發展方向,也能為農村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政策支持。
通過農村區域發展規劃,能夠促進實現國家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在這一過程中,各級政府應積極推出扶植和支持政策措施,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為農村區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時,在規劃背景下,農村區域也要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比如,美國每五年修改一次農業法,并且由政府主導制定長遠而系統的發展規劃,以此來對農村區域規劃進行規范。
(二)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需要農村居民的積極參與
農村區域規劃的對象是鄉村,這是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因此,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現實需求,需要充分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來保護農民的權益。比如,日本制定了《農業振興法》《村落地區政治建設法》《土地規劃利用法》等,就是為了應對農村區域規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傷及鄉村和農民利益的問題。
另外,在規劃過程中,英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普遍會主動引導農村居民參與其中,從制定規劃開始就悉心聽取農民的意見和建議,在實施過程中,在每個具體階段,都要吸引農民直接參與其中。通過農民的直接參與,不僅使其意愿直接體現在農村區域規劃中,而且也調動了農民參與規劃落實的積極性,這極大地減少了規劃實施可能面臨的阻力,保障了農村區域規劃的順利開展和預期的效果。
(三)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需要突出重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
發達國家在農村區域規劃上,更加追求“生態文明因素”的凸顯和那些“可以留給后人的東西”,即對于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存的保護。這些觀念都值得我們借鑒。
目前,我國在許多傳統村落和鄉村環境,都得到了較好保護。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郊區與城市的距離越來越近,近郊區的大量農地轉變成了建設用地,這就使鄉村的環境和文化遺跡受到了侵害,可以留給后人的鄉村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存越來越少。從農村區域規劃的角度來看,這被認為是“城市病”正在郊區和鄉村蔓延,工業文明正在蠶食鄉村傳統文明。
未來我們在制定農村區域發展規劃時,必須以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為基本理念,倡導發展太陽能、秸稈汽化燃燒技術等,以實現農村資源因地制宜多樣化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對于鄉村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存的保護。還要充分考慮低碳排放、節能減排、環境承載力等問題,以促進農村區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 鄧蓉,鄭文堂,華玉武.梯田的悠久歷史與梯田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現實價值[J].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2015(12)
[2] 桂俊榮.國外農村建設與中國新農村建設對比研究[J].世界農業,2013(11)
[3] 郭永奇.國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經驗及借鑒:以德國、韓國、日本為例[J].世界農業,2013(3)
[4] 李錦宏.區域規劃理論方法及其應用――基于欠發達、欠開發地區視角[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5] 孫碧榮.日本農業區域規劃發展分析[J].世界農業,2013(6)
[6] 楊山.鄉村規劃理想與行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 葉齊茂.發達國家鄉村建設考察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8] 趙穎秀,鄧蓉.京郊農業低碳化發展研究初探[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2(4)
[9] 鄭文堂,鄧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J].現代化農業,2015(2)
[10] 鄭文堂,鄧蓉,胡寶貴等.論北京都市型現代循環農業發展[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3(4)
1、編制規劃,強化監管。圍繞生態示范區建設,結合我區農業的產業發展特點,我們先后編制完成了《縣區優勢農產品發展規劃》、《農藥投入、病蟲害綜防規劃》、《農用薄膜使用回收規劃》、《縣區畜禽禁養區劃分方案》和《縣區畜禽養殖園區建設規劃》,這些規劃或方案的出臺,為我區的生態高效農業發展指明了發展目標及空間布局。同時,加快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規劃》,加強對各類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的監測,保證農產品的優質安全。
2、加強宣傳,強化意識。利用網絡、《農家報》、廣播、電視等媒介,加強對綠色生態農業的宣傳,使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成為各級領導、所有企業和廣大群眾的共識;以萬名農民素質培訓為載體,加大對“兩高”農藥危害性的宣傳力度;認真組織參加農業部、省、市開展的“生態衢州上海推介會”、***農業博覽會、***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會等綠色農產品推介活動,通過展示展銷,不老神雞、一品紅、阮小二香鴨等一大批綠色品牌脫穎而出,并已在省內乃至國內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3、抓好示范,分步推進。以保護農業生態,控制環境污染,改善農田質量,確保生產安全為重點,通過實施“811”養殖污染治理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工程、農田氮肥減量增效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四大農業生態環保工程,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對135家規模生豬養殖場進行排泄物治理,建成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示范點5個、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中心3個;規模畜禽養殖場的排污已基本達到排放標準,糞尿綜合利用率達100,農村清潔能源率達43.9。努力提高秸稈綜合利用,全面禁止,秸稈利用量達20.8萬噸,秸稈利用率達到93.57;推廣平衡配方施肥30萬畝次,全區化肥使用強度265公斤/公頃;農藥使用量2.98公斤/每公頃;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面積37467萬公頃,綜合防治率達74.10。
4、依托優勢,創優品牌。立足當地資源和市場優勢,通過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標體系和無公害生產技術規范,積極開展農業新品種、無公害農業新技術的引進推廣普及工作,在全區建立了一品紅椪柑、三元豬、營養稻米、茶葉等綠色無公害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以柑桔、糧食、畜禽、毛竹、茶葉、蔬菜、瓜果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快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業企業申報無公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提高我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5、加強治理,改善環境。努力探索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與合理排放途徑,實施畜禽飼養場排污申報和許可證制度,積極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指導工作。指導各鄉鎮開展清潔能源利用工作,農村清潔能源率達43.9;加強部門間協作,做好烏溪江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對湖南鎮畜禽養殖污染情況作了進一步調查,摸清了全鎮畜禽養殖數量,為污染整治工作提供依據;協助鄉鎮做好養殖業主及群眾思想工作,重點抓好規模30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的異地搬遷。
三、存在問題
雖然,我區在治理農業環境,發展綠色農業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配套法規措施還不健全,資金投入還不足,保障機制還不完善等,具體表現在以上幾方面。
1、農業面源污染不能有效控制.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特別是高毒農藥在蔬菜、果樹、農作物上,不能全面禁用,控制面源污染形勢嚴峻。
2、動物飼料、獸藥使用不合理。獸藥超量使用,以及違規使用禁用藥品、添加劑,導致動物產品污染加劇。
3、農村生態環境不容樂觀。我區畜禽養殖大多集中在村莊內部,由于排污設施建設滯后,畜禽糞尿橫流的現象在我區農村隨處可見,畜禽養殖污染也進一步惡化了我區農村生態環境。
4、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規模及“三品”檔次不高,還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5、拉動生態農業發展的綠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及規模不能適應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需求。
6、農業科技開發與推廣體系、農業信息網體系和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四、對策建議
雖然,我區在治理農業環境,發展綠色農業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配套法規措施還不健全,資金投入還不足,保障機制還不完善等,必須采取措施予以改進。為此,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對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和農村環保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部門協作,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一,注重產業提升,推動農業發展生態化。要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重點抓好高毒高殘留農藥的檢查管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建立產業化與標準化互促互動機制,強化檢測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業投入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借助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優勢,努力找準農業經濟、旅游經濟的結合點與突破口,大力推進休閑觀光農業和“農家樂”旅游業;圍繞城郊農業發展,培植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強綠色營銷,培育綠色農產品市場,推動綠色消費,形成消費環節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促進機制;加快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開展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認定、申報工作,打響綠色生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