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0 15:36: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海綿城市的理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海綿城市;居民參與度;嘉興
本文為嘉興學院大學生研究訓練(SRT)計劃項目:“嘉興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問題研究”(項目編號:SRT2016C030)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29日
一、引言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的良好的“彈性”,亦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當今中國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水危機: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洪水、城市內澇、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棲息地喪失等,水資源問題嚴重。為了解決水資源問題,國家開展了海綿城市建設工程,2015年4月嘉興市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海綿城市的建設,有利于協調社會、經濟、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因此我們對嘉興市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居民的參與度問題的調查研究不僅立足于推動嘉興市海綿城市更好更快地建設,更希望可以為浙江省甚至是全國范圍內建設海綿城市積累好的經驗,引導我國海綿城市的構建。
二、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現狀
(一)調查基本情況。對于嘉興市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問題的研究,我們小組分別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實地詢問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獻調查法這四種方法進行調查,首先我們分別對城東再生水廠濕地公園、煙雨小區、嘉興市體育中心等區域的居民和嘉興學院在校大學生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其次我們小組著重對范蠡湖公園和南陽新村的居民采取了實地詢問法的調查方式。此次我們小組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57份。
受訪者主要集中在18~25歲這一年齡段,為49.04%,而這其中有93.59%的人是學生;其次是65歲以上的退休老人,占22.29%;41~65歲占21.66%,其中大多數是上班族,占了52.94%,退休老人占了35.29%。此外,26~40歲占7.01%,并多為一般的上班族。(表1)
(二)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現狀。數據顯示,未參與到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受訪者達到了77.07%,這其中,有76.86%的人只是希望能夠配合工程建設,其余各有35.54%的人希望可以進行雨水利用回收或是向政府建言獻策;而有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僅占22.93%,其中有81.08%的人認為他們只需配合工程建設,有51.35%的人有向政府建言獻策,而有32.43%的人則表示他們有進行雨水的回收利用。(表2)
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當問及居民是否參與到海綿城市的建設中時,幾乎近80%的居民表示并沒有參與工程建設,有很多人表示平時上班或是上學很忙碌,并沒有太多時間參與工程建設,又或者是工程有建設要求,他們不能參與其中,也不知道有何參與方式,只能盡可能地配合工程建設。由此可看出,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居民參與的人數和參與方式很少。
三、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比例小。受訪者中對嘉興市海綿城市建設了解一點的占了近乎一半,為44.59%,這其中又以41~65歲年齡段為主;對此不是很清楚的占了38.22%,主要是18~25歲和65歲以上兩個年齡段;而對該建設非常熟悉的僅占17.2%,這其中絕大多數是41~65歲這一年齡段。(表3)
對于什么是海綿城市建設,絕大部分人只是了解一點,甚至有不少人只是聽說,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例如:在采訪過程中,有幾位受訪者向我們反饋,認為海綿并非天然材料,將海綿長期埋在房子底下,吸水儲存水,是否會對環境和他們的房子帶來不利影響。這顯然是對海綿工程片面的理解,從而體現出我們政府建設海綿城市的宣傳不到位、不徹底。
(二)居民對海綿城市的了解渠道少。了解嘉興市海綿城市的渠道占大多數的是其他,為66.74%,這其中主要以學生和退休老人為主;其次是政府宣傳,為38.22%,其中退休老人占了近一半;網絡消息為29.94%,其中大部分是學生和一般上班族;新聞播報為17.83%,其中以W生和退休老人為主;此外是雜志廣告,占7.01%。(表4)
在調查過程中,許多學生和老人表示是工程開始建設之后才知道的,說明政府宣傳工作不夠到位,以至于造成了許多人對海綿工程的不明白、不理解。
(三)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負面影響。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認為最無法忍受的問題是出行堵塞的人占了61.78%,噪音影響占44.59%,工期較長占43.95%,破壞原有環境占37.58%,幾乎沒有影響占29.3%。(表5)
海綿城市對小區的建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舊小區,而這些小區的主要居住人群是一些退休老人或是租住的上班族,因而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尤為明顯。而對道路的建設則使大多數人感到出行堵塞。而大多數工程都由同一個公司承包,造成了該公司的建設壓力較大,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嘉興市政府將海綿城市的一個試點放于南陽新村,但是南陽新村本身屬于舊的居民樓,據居民介紹,居民樓至少已有80多年的歷史,由此來看海綿城市在南陽新村的建設意義不大,反而破壞了以往的環境,甚至對居民樓的根基造成損壞。
四、提高海綿城市建設居民參與度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調查走訪,我們了解到很多人不了解、不清楚海綿城市建設,對此政府應該反思,并且加大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宣傳力度,通過報紙、廣播、網絡等各種可以利用的渠道進行宣傳告知,不論男女老少都要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海綿城市建設,同時一定要宣傳到位,不能讓他們片面理解,斷章取義,而要告訴他們海綿城市建設的真正內涵所在。
(二)減輕負面影響,增加參與途徑。走訪中聽到了不少反對聲音,歸根究底是海綿城市在建設中給居民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比如對原有環境的破壞、交通堵塞、噪音污染、工期太長等等。對此,政府應該選擇認真負責的施工團隊,盡量減少建設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成立督查考察組,監督工程建設進程,成立專家咨詢組,對施工建設給出最優方案,減少環境破壞,節約經濟成本;同時,政府也應該增加居民參與的途徑,使居民參與其中,既能減少居民的不滿,又能提高海綿城市的實際效用。
(三)借鑒國外經驗。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國外發達國家走在世界前列,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應該結合本國城市城情,借鑒國外經驗,比如瑞士政府采用稅收減免和補助津貼等政策鼓勵民眾建設節能型房屋,使雨水得到循環利用,節省了不少水資源。這樣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參與度,居民的熱情參與和積極配合是工程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主要參考文獻:
[1]吳丹潔,詹圣澤,李友華,涂滿章,鄭建陽,郭英遠,彭海陽.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1.
[2]林傳統.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設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6.21.
[3]鞠茂森.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和政策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5.3.
[4]劉治彥.“海綿城市”建設的幾個要點[J].人民論壇,2016.S1.
[5]張鼎肅.美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文史博覽(理論),2016.7.
[6]梁永祥.海綿城市景觀建設如何與城市快速發展協調――以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與加冷河修復為例[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9.
Abstract: The city wetland patches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pai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city landscape restoration. Based on discussion of Sponge City, and Elastic Resto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wetland patches restoration in Dounan district of Dianchi Lak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wetland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propos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about reorganization of landscape patches, water network repairing, etc. It is aimed to find the entry poi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with the landscape toughness development and sponge city, in order to build more way to get a solution to restore elasticity and toughness of the city.
關鍵詞: 景觀斑塊;彈性修復;海綿城市;濕地
Key words: landscape patches;elastic restoration;sponge city;wetland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0-0181-04
1 背景
城市景觀是自然與人力在不同條件相互作用的產物。一個城市長期生產力、繁榮度和宜居性,從根本上由城市的可持續性(承載能力)和彈性(應對能力)決定。[1]我國以農業立國,在歷史長河中,城市被良田所圍繞,對于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昔日城市中的綠地斑塊如農田、濕地、林地等被各類建筑、道路、廣場等人工斑塊所代替。城市化地表斑塊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不透水斑塊取代了透水良好的自然斑塊,自然水過程受到影響,城市環境惡化失去原有彈性,導致城市生態系統嚴重退化[2]。
過度開發使得城市景觀破碎化,許多涵養水源的綠色彈性空間相繼消失,城市綠網破壞,河流、湖泊等水體受到污染甚至斷流。如此矛盾的局面正需要城市規劃師在城市規劃中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鍵點,建設具有良好生態基礎設施系統的城市[3],保護好城市的彈性景觀斑塊,通過綠色、藍色以及灰色廊道的連接形成生態屏障,組建城市韌性(抵抗災害的能力),從而創造彈性宜居的城市環境。
2 相關概念辨析
城市過度發展,生態環境變化,水土流失、洪澇災害等“城市病”被廣泛關注,傳統觀念中被認為是廢棄物的雨水,也被重新審視,[4]人們逐漸意識到雨水作為一種可循環資源,影響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關系城市的生態健康狀況,塑造城市的景觀斑塊,組織城市的緩沖空間。城市綠色緩沖空間往往是城市彈性斑塊的有機構成體,反作用于城市景觀及生態系統,確保了城市的物、能平衡與資源的良性循環。(如圖1)
2.1 海綿城市與彈性景觀
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韌性”與“回彈”能力,有效保護和修復城市水生態,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涵養城市水資源,復興城市水文化[5]。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發生。西方國家對雨水的利用由來已久,形成了最佳管理實踐(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簡稱BMPs)、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水敏型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簡稱WSUD)、綠色(雨洪)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簡稱GI)等措施。這些都是海綿城市(Sponge City)雨水管理的重要理論基礎。(如表1)。
彈性景觀(Resilient Landscapes)是城市中用于抵抗自然災害,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韌性空間,強調基于人工參與的同時注重自然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合理設計城市的彈性景觀斑塊,將不同功能的生態空間與雨水管理、生物棲息、公共休閑和審美需求相結合,連接城市“綠色”和“藍色”斑塊,為城市生態環境搭建起重要的生態保障屏障。城市濕地斑塊構成城市景觀,組織城市能源循環,如“海綿”一般,在應對城市生態失衡與自然災難時,為城市生物提供安全庇護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證城市景觀的穩定與持續發展。
2.2 濕地斑塊與彈性修復
濕地斑塊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被認為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最佳利用方式。[10]國內許多學者認為,濕地(Wetland)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是一種復雜的生態系統。城市濕地(Urban Wetland)是指位于城市中,由水文、地貌、植物、動物等要素構成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防洪、污水凈化和氣候調節等特定功能的一種水陸生態系統。[11-12]濕地斑塊對城市的建設貢獻主要在于連接了城市(人工斑塊)與水域(自然斑塊),形成了半自然半人工的中間過渡地帶,是重要的城市水陸樞紐與彈性緩沖空間,是城市與自然間的天然屏障,具有以下的生態學意義:
2.2.1 疏導水流,涵養水源
對于城市,濕地斑塊無疑是良好的水流“儲藏器”,隨著城市無序擴張,河渠硬化,防浪堤高筑屢見不鮮。城市給、排水不暢,下雨時地表徑流增大,形成快速排水模式,水資源難以保存。[13]城市污水處理不當,水體受到污染,濕地斑塊支離破碎,蓄水能力嚴重不足,導致城市土地河流的水源安全問題。
2.2.2 凈化水體,形成良性水網
濕地的植物,在長期自然演替過程中,對水體中的污染物有著一定的過濾、吸附和降解作用?!耙跃G養水”的生態支持模式[14],在其自身生態承載力允許條件下,會促進水循環,形成良性水網絡。在城市生態環境中,許多濕地斑塊以及綠地斑塊被河流廊道等聯系成綠網,對城市水流起到層層凈化的作用,形成天然依水而生的緩沖空間。
2.2.3 可持續發展,形成城市綜合“海綿體”
可持續發展,需要可持續經濟,首要就是對環境的低影響開發,低成本維護,低干擾管理,讓城市可以自由的呼吸,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是城市中水的資源化,從而進行景觀的彈性組織與資源循環利用。[15]水流的循環利用帶來的是能流的循環持續,既促進了城市的物質、能量循環,又可以調節城市的自然環境。[16]
將濕地的彈性修復融入城市建設中,恢復景觀斑塊在應對城市問題中的穩定作用,從廣義的角度理解海綿城市理論,發揮城市綠河流濕地等水陸交界面對雨水的吸納、緩解作用,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斑塊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和緩解的能力,采用融、滯、消、散等措施,建設具有自然緩解、自然容納、自然重構的城市綜合“海綿體”(如圖2)。[17]
總體來說,濕地的彈性修復設計,需要城市在防御自然災難時做到以下4方面內容:
①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形成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屏障和緩沖空間;②調節城市旱澇的基礎上,加強綠地應對災害的能力;③以城市綠色空間涵養水源,從而調節城市生態,減少自然災害;④形成綠色彈性景觀斑塊,化對抗為共生,使城市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提升。
3 城市的彈性景觀――濕地斑塊修復設計
3.1 研究區概況
云南滇池是城市發展中與湖爭地,導致城市生態破壞的例子。1950年-1970年隨著“圍湖造田”運動,滇池先后萎縮近30km2水域。1990年“防浪堤”建造工程的啟動,阻斷水陸能量交流,沿湖濕地斑塊嚴重破壞,城市生態系統失穩,蓄水、凈水能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發,昆明城市人居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研究區位于滇池湖岸東側水陸交接處,北緯24°53′11″-24°53′34″,東經102°46′4″-102°46′30″,面積約24hm2,是斗南片區城市空間與滇池水域空間最后的生態屏障。研究區全年平均降雨789.6mm,有旱、雨季之分,降雨量集中于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6%-90%。隨著斗南片區發展,城市生活生產廢水肆意排放,導致滇池水體富營養化,維持該地區生態平衡的彈性景觀――濕地斑塊,在“造田”運動中消失殆盡,植被減少,生物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研究區主要面臨以下城市問題(如圖3):
①濕地退化,蓄水困難,內澇嚴重,交通受限。研究區較為平坦,在雨季后存在內澇問題,主要道路被雨水淹沒,嚴重影響區域交通。濕地斑塊退化,場地無法儲存雨水,造成二次污染。
②水體富營養,水陸交接面硬化,生態失穩。作為水陸媒介的駁岸系統有著重要的生態學作用。研究區均為水泥駁岸,阻隔水陸物質能量傳遞,造成濕地景觀斑塊彈性缺失,水體富營養化嚴重。
③水體分離,排水困難,濕地斑塊缺乏彈性。研究區水體分離,水網不聯通,不能引導排水,造成雨季水體倒灌,植被受損,動物生境破壞,濕地斑塊彈性不足,應對措施不夠,無法達到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與穩定。
3.2 彈性修復設計與措施
彈性修復,即在分析場地存在的主要城市問題基礎上,運用生態設計、柔性恢復等方式進行場地各個景觀斑塊的修復和重建設計,以較低影響,增強其景觀與生態系統應對生態擾動、人類活動及自然災害時自我修復與重回穩定的能力。
通過對景觀斑塊的研究比較,依據研究區獨特的水文、地理氣候等條件,進行濕地生態系統的韌性修復,形成城市中良好的彈性景觀斑塊。尊重場地原有景觀記憶,延續場地景觀斑塊的演變脈絡,減少對場地的破壞。通過水體網絡的重構組織場地綠地斑塊的修復與更新引導場地產業的轉型達到濕地景觀斑塊的韌性修復,做到低成本修復、少管理維護和弱生態破壞,營造良性、有序的城市景觀過渡帶。柔化城市邊界,促進水陸生態系統物、能循環,形成依托于滇池周邊城市的彈性濕地景觀斑塊。(如圖4)基于對水陸交接帶濕地斑塊修復設計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3.2.1 整合地形,構建濕地骨架,通過水網聯通形成彈性蓄水空間
在原有肌理基礎上,根據場地降水、污染物種類等影響因素,利用研究區原有魚塘,緩和邊形成曲線水陸界面,增加水岸邊長,創造供濕地鳥類等生物生存的小環境。增加觀賞度的同時活化了水岸,使水、陸之間的物質、能量傳遞界面增長。
梳理地形,將研究區低洼內澇地塊整理開發形成“濕地泡”,設置長淹沒區、半淹沒區域、偶爾淹沒區域,與邊界原有魚塘鏈接形成凈化網絡,恢復濕地斑塊的生態功能,創造動植物的生活生境,形成應對雨水的彈性空間。
3.2.2 軟化駁岸,路網修復,形成多級式水體凈化模式
進行水循環交流,將防浪堤岸進行適度開口,形成沿堤內流濕地泡,在防浪堤外增加立體綠化,形成水陸生態廊道,解決水泥堤岸高筑的生態隔離問題,同時也阻止雨水倒灌造成的堤頂路塌方,路網斷裂。運用廠區拆卸廢料加工形成空中景觀高架系統,為濕地恢復提供空間,借鑒海綿城市理論形成水網凈化系統,通過過濾池、氧化池、潛流濕地凈化泡、表流濕地凈化泡、末端強化池等多級式水體凈化池,形成彈性可淹沒區,收納雨水,在必要時業區轉型后的花卉大棚澆灌使用。
3.2.3 更新地塊產業,借鑒海綿城市等理論,形成水循環系統及景觀修復機制
海綿城市是關于水循環的智慧,城市濕地作為彈性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綠地斑塊的緩沖空間,為城市的生態健康及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在研究區中依據不同條件,設置雨水的儲存裝置利用自然集水槽與大棚集水設施,從源頭留住雨水。
通過產業更新,在溫室大棚區通過立體綠化、無土栽培等技術栽植花卉、中草藥等植物。防止澆灌廢料中氮、磷等物質流入場地水系統,抬高廠區地平面在其底部形成1m的水槽用于收集雨水與澆灌用水,應用生態、物理等水處理方法,由濕地泡凈化后排入研究區水網系統,既能夠保證水體的自然循環,又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濕地、湖泊的水體安全。在濕地內部形成完整水循環系統,從而完成濕地斑塊的景觀修復,達到城市水陸交界帶的柔性回歸。
3.3 小結
對滇池斗南片區濕地斑塊的修復研究,通過梳理研究區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找到濕地斑塊恢復的切入點,重構濕地斑塊水網,以海綿城市理論研究入手,形成水循環系統網絡,組織濕地斑塊的柔性恢復,為動植物生存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將研究區融入城市環境,尊重場地記憶,促使產業轉型,把斗南片區的經濟支柱產業――花卉貿易與地塊產業銜接,形成特色鮮明集聚科研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城市彈性斑塊,達到水陸交接面濕地與城市發展的和諧,使城市中的景觀斑塊得到彈性修復,韌性重構及景觀更新。
4 結語
城市發展對自然的掠奪造成綠地斑塊支離破碎,水生態惡化、生物生境缺失,城市失去彈性和應對災害的韌性。海綿城市理念對城市建設帶來了健康發展的契機,為僵硬的城市加入地下和地上水系統的互動[18]。城市中的彈性景觀空間、綠地斑塊等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扮演著城市保衛者的角色。濕地作為城市景觀斑塊的一員,人們更應該意識到保護城市彈性空間與水環境安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城市彈性空間的景觀修復研究中應該站在建設廣義的“城市海綿體”水循環的角度上,對綠地斑塊進行組織與重構,尊重場地精神,保證場地內部與外部生態循環的自我穩定。
濕地斑塊是城市水岸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提供城市中動物生存的必要環境。對城市濕地景觀斑塊的修復研究,既能對城市景觀斑塊的彈性進行重構,也能對城市的水安全、水循環和水環境進行恢復,達到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穩定與長久發展。濕地景觀是海綿城市組成的一個重要環節,斑塊間的連接性十分重要。單一的濕地僅僅是城市眾多彈性景觀斑塊中的一員,對水循環、水網絡的影響有限,需要在城市規劃與設計中考慮綠色生態斑塊、藍色水體斑塊與灰色基礎設施斑塊的連通性,通過韌性修復與設計形成統一的綜合網絡,才能使彈性斑塊在城市的資源循環及應對自然災害中達到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托尼黃,王健斌.生態型景觀,水敏型城市設計和綠色基礎設施[J].中國園林,2014(04):20-24.
[2]Grimm,N.B., Faeth,S.H., Golubiewski, N.E., et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319): 756-760.
[3]俞孔堅,張媛,劉云千.生態基礎設施先行:武漢五里界生態城設計案例探析[J].規劃師,2012(10):26-29.
[4]劉頌,章亭亭.西方國家可持續雨水系統設計的技術進展及啟示[J].中國園林,2010(08):44-48.
[5]車生泉,謝長坤,陳丹,等.海綿城市理論與技術發展沿革及構建途徑[J].中國園林,2015(06):11-15.
[6]沃夫岡?F?蓋格,陳立欣,張保利,等.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技術――愿景與傳統[J].景觀設學,2015(02):10-21.
[7]Lloyd ,S. 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R]. CRC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1.
[8]吳偉,付喜娥.綠色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進展綜述[J].國際城市規劃,2009(05):67-71.
[9]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01):11-18.
[10]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保護[J].水土保持研究,2005(01):145-148.
[11]王建華,呂憲國.城市濕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國城市濕地保護[J].生態學雜志,2007(04):555-560.
[12]仇保興.城市濕地公園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意義[J].中國園林,2006(05):5-8.
[13]劉濱誼,張德順,劉暉,戴睿.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13(03):6-10.
[14]洪菊華,宋文靜.遼河生態恢復規劃與實踐研究――以沈陽市遼河干流生態恢復規劃為例[J].價值工程,2016(07):24-27.
[15]王春曉,林廣思.城市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 以美國費城為例[J].風景園林,2015(05):25-30.
[16]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堅.城市濕地的生態功能[J].城市問題,2003(03):9-12.
關鍵詞:水資源;海綿城市;風景園林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0-0226-02
一、序言
水是一種可循環利用的持續性資源,是維系我們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園林綠地中不可或缺的景觀要素。我國城市公園綠地對雨水的利用起步晚,未形成系統有效的雨水利用策略,如今,水資源的緊缺、水資源浪費、城市內澇、生態環境的退化等問題,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生活。隨著我國城市內澇問題的加重,雨水景觀利用問題在2013年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提出在全國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鼓勵雨水自然、生態的處理方式。因此,如何將城市建設發展與水資源的利用結合起來,更好地做到遵循自然、順應自然,并實現雨水利用帶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
二、國內外海綿城市的動態
(一)國外海綿城市
國外海綿城市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雨洪的利用上。美、德、澳、日、英、新西蘭等發達國家走在探索的前列,改變以往國外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做法,在雨水系統資源收集、管理、循環利用上,并成立了國際雨水集流利用系統協會,各個國家研究制定了不同性質的國家級地方政策法規,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國家的水資源匱乏問題,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行雨水貯留滲透計劃。80年代末民間“日本雨水貯留滲透技術協會”成立。90年代頒布“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把雨水滲溝、滲塘及透水地面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1996年開始對地下儲雨裝置給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補助金,并形成制度。德國是最早對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國家,上個世紀初期就已經了“對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統的建設和測量”,1989年就出臺了雨水利用設施標準(DIN1989),它以德聯邦水法、建設法規和地方法規形式對水資源循環利用提出要求,引導水資源保護與綜合利用;采用經濟手段控制排污量,征收雨水費用(也稱為管道使用費);技術上,德國城市雨水利用主要體現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等三種形式。受美國BMPs影響,德國采用雨水系統的措施類型是“濕地過濾溝系統(MR)”。目前德國“第三代”雨水利用技術及標準已經實施,柏林等一些城市已將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環境、城市生態建設等結合起來進行設計,已建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目前在政府的引導下,德國雨洪利用技術已經進入標準化,已經形成針對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管理較為系統的法律法規、技術指引和經濟激勵政策。美國城市雨洪管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水量調控。20世紀30年代,主要重點是控制洪、減災和疏浚河道;第二階段是水質改善。從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重點是點源污染的控制、防治水土流失、濱水區環境的保護和完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等。1972年,美國聯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對非點源水體的污染控制和源頭控制與研究,技術處理上強調工程和非工程、生態與自然措施結合的方法;第三個階段可持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今,重點是控制非點源、雨水循環、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維度綜合運用等。1990年,美國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環境資源署提出了低影響開發(LID)的理念與技術體系,它是彌補BMPs技術上的缺陷,在BMPs基礎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綜合技術體系。LID是一種基于微觀尺度控制的場地設計策略,其原理是通過滲透、過濾、蒸發、截留等方法模擬雨水的自然水文過程,將徑流控制源頭,減輕城市排水管負擔,結合景觀設計,創造出優美的空間環境。澳大利亞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設計(WSUD),2000年就政府與規劃部門召開了“水敏性城市設計――城市區域的可持續排水系統”會議,它與BMPs相比,包含內容更為廣泛和全面,核心是城市生態系統,注重水質的保護和改善,把雨洪管理與城市給排水和城市規劃設計相結合,倡導多目標的發展方式,維持城市水資源的良性循環發展。英國1999年提出可持續的排水系統(SUDS),該系統從宏觀的角度優化集水區域,全面考慮雨水徑流的水質、水量、景觀和生態價值等因子,通過過濾式沉淀槽、洼溝等與BMPs技術措施結合,改善城市整體水循環和區域水生態系統。
(二)國內海綿城市
我國城市的雨水系統研究開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結合國外成熟的雨洪控制系統技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作為試點,水利部于2001年頒布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標志著雨水系統控制技術的初步成熟。2004年,深圳市引入低影響開發理念,與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聯邦環保局開展相關技術交流與研究,簽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沖擊開發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協議框架。編制城市綠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術規范,積極探索在城市發展轉型,建設“低影響開發城市雨水系統研究與示范”項目的光明新區,轉變城市雨水系統從快排為主到“滲、滯、蓄、用、排”的建設理念,為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2014年2月出臺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設施運行管理水平。切實加強城市暴雨內澇防治工作。一是實施“城市排水(雨)綜合規劃綱要”并編制“全國城市排水規劃的設施建設。二是圍繞加快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推進低沖擊發展和建設模式,加快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滲水、蓄水、凈化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它強調以彈性、慢排緩釋和控制源頭分散為理念,整合降水、地下水循環系統性、地表徑流等給排水各個環節,以應對復雜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為建設新型城鎮化提供重要保障。城市綠地是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城市的海綿體。綠地是城市最重要的透水性下墊面,承擔著城市雨水徑流滲透、城市水循環的平衡、生態環境的修復等作用。海綿城市建設其實就是構建一個低影響雨水系統,通過滲透、停滯、積蓄、凈化、排水等其他技術手段,使水循環徑流更加順暢、自然。我國在城市綠地建設中強調“大”字優先,違背城市可透性的基本原則,忽視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出現大尺度的硬質鋪裝廣場、大水面等,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
三、對高校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提出的挑戰策略
風景園林學是規劃、設計、保護、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學科;是以維護人類居住和生態環境的健康與安全為目標,如何有效保護和恢復人類生存所需的戶外自然境域?作為高校的風景園林專業,應該把構建生態安全系統、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和水循環系統納入教學中,并更新園林設計教學理念、技術實踐研究和掌握風景園林行業規范標準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基礎學科教育,培養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
規劃設計是風景園林學科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加大投入基礎學科研究,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需求,拓展風景園林學科領域。從基于建筑學視覺到BMPs、LID、MR、WSUD、SUDS、LIUDD等水文水力學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再到雨水處理、植被選擇、后期維護管理、國家政策法規、技術規范制定等都需要在實踐需求去完善解決,縮小學科專業與社會需求之間差距。
(二)更新教學內容與理念
改變以往的教學體系課程,增加一些水文水力學相關的課程,聘請一些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面與雨洪管理、雨水收集、水生態生態環境、水文學方面有實戰經驗的教授授課。對風景園林專業教師隊伍進行培訓,加強對雨洪利用的研究,編寫與之相關的教材,更新教學理念,開設相關課程設計。
(三)擴大學科交融
本學科的融合需要市政工程管理、建筑學、生態學、農學、城市規劃學、給排水、經濟學、藝術學、歷史學、風景園林學、管理學等專業門類的知識,交替運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綜合應用各種科學和藝術手段,更好地協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
(四)多渠道拓寬實踐平臺
國內一些較出名的園林設計公司、設計院和企業已經與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向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等交叉、新興領域擴展,開拓水生態修復領域的市場,實現雙贏。建立長期校外實習和就業實踐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專業實習實踐,是提前了解行業現狀的重要平臺。
四、結語
在國家新的政策下,國家確定16個城市成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以海綿城市為目標,發揮利用雨水資源的優勢,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生態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因此,風景園林專業人員正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不僅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作為一個園林專業教育工作者希望在新時期、新形勢政策、新技術理念的指導下深刻理解風景園林專業的特征,明確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多學科知識,拓寬眼界,強化專業素質的培養,培養出更加適應社會需要具有扎實知識和技能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
關鍵詞:城市道路;景觀規劃;生態
1城市道路景觀規劃現狀
1.1生態失衡
有的小城鎮,盲目模仿大城市的地下排水設施,而不考慮自身的自然地形,結果出現了水土流失現象,導致生態失衡;有的為了滿足機動車通行不斷的擴寬街道,大面積的硬質鋪面取代了原本自然化的地表,同時又移除街道上原本的樹木,不僅破壞了街道的綠地系統,而且也導致生態失衡;還有的小城鎮,為了追求綠化量,盲目大面積地種植草坪,不僅浪費了水資源,也導致生態失衡。
1.2缺乏個性化
有的小城鎮,在街道景觀建設時,盲目照搬照抄大城市的樣式,沒有考慮城鎮自身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地域特色,導致拆除了原有的景觀小品或基礎設施,建成了寬闊的馬路和大的廣場,形成千街一面的現象,失去城鎮的特色,致使小城鎮街道歷史的記憶大量遺失。
1.3未因地制宜地使用外來樹種
有的城市在進行綠化時,需要外來樹種,這些物種不適應該地區氣候,導致綠化成本提升。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選擇樹種,根據每個地方的不同氣候,種植適合本地區的植物,種植的面積以及種植量應該同城市規劃相關,一般選擇本地區的樹種,這樣成活率比較高。對城市綠化起到的作用也比較突出,因為這些樹木生長能力比較強,在抵御自然災害方面能夠發揮出優勢,而且這樣的樹種比較容易管理,投資也比較少。
2園林規劃在城市道路景觀中的應用
2.1生態設計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保護生態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道路規劃、設計時,建設者們開始注重生態理念在道路景觀設計中的運用。道路規劃設計與建設中,應努力把生態理念落實在一些具體的設計方法上。生態學的本意,是要求規劃設計者更多地了解生物,認識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賴的生存方式,將各個生物的生存環境彼此連接在一起。這實際上要求我們具有整體的意識,小心謹慎地對待生物、環境,反對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為。不能把生態理念簡單地理解為大量種樹、提高綠量。此外,生態學原理要求我們尊重自然,師法自然,研究自然的演變規律;要順應自然,減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環境,降低道路景觀的養護管理成本;要根據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營建道路景觀類型,避免對原有環境的徹底破壞;要尊重場地中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護和利用好自然資源,減少能源消耗等。因此,荒地、原野、取土坑、棄土坑、再生、節能、野生動物、植物、廢物利用等等,構成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理念中的關鍵詞匯。
海綿城市是當前新穎的城市建設理念,道路在海綿系統中承擔著輸送雨水徑流的作用,是海綿系統的“動脈”。在“海綿城市”的背景下,適宜的城市應當考慮建設重要的海綿綠色廊道。如采取透水鋪裝、多功能樹池、旱溪、生物滯留帶、植草溝、雨水花園、雨水濕地、蓄水模塊等一系列的措施,并進行系統化、集成化地使用。
2.2個性化設計
個性化是人類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逐漸形成的帶有濃郁地方色彩和歷史傳承性的地方文化。個性化主要體現在建筑、歷史古跡、民風民俗、產業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宗教、藝術等多種文化資源,它不可移植、不能復制、不會再生,其潛在價值和精神內涵是構建城市形象的文化資本,也是城市形象建設的核心內涵。
道路景觀設計的觀念被明確提升到一個專業的高度后,雷同的設計方法將會被摒棄,代之以個性化的道路景觀設計,給城市道路賦予文化特色,增強道路的可識別性。個性化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求空間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不僅要考慮城市的地形、氣候、歷史因素,還要體會公眾對其的心理期盼以及未來可能發展方向等制約條件。以至于在滿足人們生產生活各方面要求,創造優美環境的同時,帶給人們那些可識別、可觸摸、可回味,在人們頭腦中早已形成的記憶符號,進而提升城市魅力。道路設計時,景觀設計也要同步進行,先確定一個總體風格特色,來指導道路設計,從某些方面來講,道路設計要服從景觀設計確定的原則。設施的選擇,要服從景觀風格,統一考慮設施的造型、布置,達到風格統一,布置協調合理。
大約每個城市中心都有公交車和無所不在、不舒適的公交車站,但是許多城市正在請景觀設計師改善騎自行車者的體驗,對他們的公交車站進行靈巧和功能性的設計。一個實例就是奧蘭多、佛羅里達國際車道沿線的雕塑公交車站。WaterGeiger設計了這些白色、曲線型的纖維加強型聚合板,把藝術帶入到公共空間里,同時也為公交乘客提供急需的陰涼地。其他創意性設計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和綠色屋頂結合而成的遮蓬,或是其他顯著的設計如馬德里藝術家聯盟Mmmm在巴爾的摩Highlandtown社區東南大道上設計的車站,那里的車站結構是14英尺高、7英尺寬的“BUS”字母。
張家口市為舉辦冬奧會,對奧運沿線進行風貌景觀提升規劃,設計以“觀、賞、品、鑒”4個字為出發點,即觀一路北國風光,賞一路生態之旅,品一處塞外文化,鑒一場品質冬奧,展現“自然、生態、人本、寄情”的理念。以自然風光為背景,因地制宜構筑大地景觀,給駕駛員、游客空間四維體驗,選用當地材料及植被,對沿路進行環境的整治和改造,并將本地區的文化元素集合奧運元素注入景觀設計中,在提升文化內涵的同時,采取一定量的具有文化特色及視覺沖擊力的造型表現,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冬奧會景觀線路。
2.3因地制宜設計
關鍵詞:城市建設項目;征遷;難題;應對措施
1引言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建設項目也在快速發展,同樣的,城市建設項目的發展也在一方面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城市項目建設需要占用土地,城市建設用地的增長也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其中對土地征遷的處理就是一大重要影響因素,它關系建設項目是否能順利進行、對城市經濟發展是否有積極作用。對土地房屋的征遷若處理的好,可以推動城市建設項目的提速增效,促進城市化的發展;若是處理不好,會引起民事糾紛等,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阻礙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2城市建設概述
城市建設水平是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衡量標準,城市建設是促進城市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城市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對城市進行規劃,不僅體現在居民居住環境的改造,還在于對城市內部基礎設施等物質設施的建設。良好的城市建設項目促進城市建設的發展,從而促進城市的合理布局和規劃,最終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建設是城市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它可以為管理城市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城市建設具有過程性和周期性的特點,城市建設可以為城市發展創造效益,屬于經濟工作的范疇。城市經過規劃和建設后,可以充分發揮其為社會服務的作用,對城市建設項目的合理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服務,促進城市化的發展,保障社會穩定。
3城市建設項目中的征遷難題
城市建設項目中征遷問題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政治、文化與社會的經濟發展不符。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項目越來越多,但是政府的管理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步伐,尤其是相關法律相對來說落后,而且老一代的思想文化與現在的時展也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說明在城市建設中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就形成了城市建設項目的征遷難題。
3.1對征遷工作的實施主體認識不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征遷工作的實施主體只能是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具體工作事宜主要由該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但是由于城市建設發展快,城市用地的需求量大,政府的工作量也會加大,為了減輕工作量,政府部門可能會把自己的工作交一部分給其他部門做,再加上,征遷工作對某些人來說有利可圖,征遷工作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城市建設項目的質量。不利于城市經濟發展。
3.2征遷政策不合理
在征遷過程中,征遷政策部分可能會出現問題,諸如征遷政策沒有及時頒布、政策內沒有明確的補償標準,亦或是補償安置不到位等各種問題。征遷政策可以很好的指導征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如果征遷政策沒有及時頒布,征遷工作可能會處于混亂狀態,征遷工作的混亂會影響城市建設項目的正常運行。如果征遷政策里面沒有明確的補償標準,被征遷戶得到的補償不一致,可能會引發被征遷戶之間的糾紛,不利于城市內部的社會穩定,而且沒有明確的補償標準,建設單位可能會進行暗箱操作,從中獲利,不顧人們的利益,征遷糾紛的發生也會影響城市項目的建設。另外,正常來說,補償費應該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被征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如果征遷補償標準太低,拆遷戶就會鬧事。在城市建設項目的征遷過程中,有的征遷補償費沒有按期到位,有的征遷后所住的安置房存在質量問題。在拆遷中,大部分人是通過租房過渡,每個月的過渡費都是一大筆支出,如果不能按期拿到征遷補償費,拆遷戶的正常生活就會受到影響,這會引發拆遷戶的不滿情緒,造成拆遷戶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矛盾。由于是安置房,部分人員想從中獲利,安置房的質量本來就是一個大的問題,再加上,征遷工作人員沒有進行定期檢修,房屋的質量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拆遷戶與政府的矛盾也會增加。
3.3拆遷戶的綜合素質不高
在征遷政策這方面,部分拆遷戶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或者,征遷政策內的專業性內容太多,不能充分理解征遷政策。還有部分拆遷戶為了盡可能多的獲取賠償,有去相關政府部門鬧事的,也有少數成為“釘子戶”的,若給這些“釘子戶”單獨額外的賠償,就會出現不平等賠償的情況,同樣也有在征遷前搶種、搶建等情況,這就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這都是拆遷戶的綜合素質不高引起的問題。
3.4征遷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
對于城市建設項目的征遷政策,群眾擁有知情權,尤其是拆遷戶,征遷政策對于他們應該都是透明的。征遷政策中有一些專業性、理論性強的內容,沒有那么通俗易懂,為減少這種由于內容出現誤解的情況,征遷政策是需要加以宣傳解釋的。目前存在的情況是,征遷工作把重點放在了拆遷實務上,不重視甚至是輕視征遷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還有就是,人們沒有專門的渠道了解征遷政策。這就導致人們對征遷政策的不理解或者是誤解,從而影響征遷工作的進行,不利于城市項目的建設和發展。
4城市建設項目征遷難題的應對措施
城市建設項目征遷難題的應對措施主要在于,政府的主體作用,市場的導向作用,以及社會法律和保障體系。下面將針對上文提到的難題,提出應對措施。
4.1發揮地方政府在征遷工作中的主體作用
征遷工作的實施主體只能是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在城市建設項目的征遷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一般可以成立相關部門組成的指揮部。所以,在征遷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工作中的主體作用,政府用正確的思想安排好征遷工作,指導建設單位做好征遷工作。建設單位需要擺正工作的態度,把人們的利益放在首位,積極支持政府的工作,在遇到問題時,也要積極與政府進行溝通,交流意見,做到征遷工作更好的完成。
4.2完善城市建設項目的征遷政策
征遷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都需要在征遷政策中進行完善,盡量把解決措施進行規范化。城市建設項目確定時,就需要提前制定合適的征遷政策,檢驗征遷政策,如果符合實際情況,及時頒布征遷政策,用來指導征遷工作的實際操作。完善征遷政策,需要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對土地的使用權給出明確的指示,另外還需要確認征遷政策的透明化、合法化。征遷政策中應該包含明確并且合理的補償標準,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建設單位,亦或是普通群眾,都需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所有的拆遷戶,減少或者是避免補償不均的情況,明確的補償標準也可以減少那些為了獲得高的補償費用而鉆空子的情況。
4.3提高拆遷戶的綜合素質
拆遷戶綜合素質不高是拆遷糾紛的一個重大的原因。因此,政府和建設單位需要對拆遷戶進行宣傳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介紹征遷政策,做到讓拆遷戶了解征遷政策,支持征遷政策的實行。同時,加強他們的法律意識,遵守法律。堅決打擊投機倒把的人,堅持賠償的原則,減少政府額外的賠償支出。對法律的敬畏可以有利于對群眾進行管理,推動征遷政策的科學實行,減少拆遷戶方面的阻力,促進征遷工作的順利開展。
4.4加強征遷政策的宣傳力度
加強對征遷政策的宣傳力度,并對征遷政策進行解釋,減少群眾對征遷政策的疑惑,征遷政策的公開有利于人們對政策內容的了解,推動政策的順利實施。征遷工作不僅要重視拆遷實務,還要重視征遷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建立完善的協調機制,對征遷工作的實行進行跟蹤,實時掌握征遷的實施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賠償費的按期到款以及安置房的質量,維護群眾的基本權益。同時,加大對政府征地拆遷權利的約束和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政府的權利過大,從而進行暗箱操作,從群眾身上獲取利益,對政府的監督有利于提高征遷工作的公開性、公正性,促進城市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
5總結
綜上所述,城市建設項目征遷難題主要體現在政府主體和拆遷戶各自的問題以及兩者的矛盾,征遷政策的實施和宣傳也是城市建設項目的難題。因此不管是政府還是拆遷戶都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緩解政府與拆遷戶之間的矛盾,遵守自己的責任,共同完善征遷政策,并對其進行宣傳解釋。從而促進城市建設項目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社會的穩定,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衛軒.濰坊:用法治思維破房屋征遷難題[N].中國建設報,2016,08(001).
[2]李宇超.海綿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3]本報記者,陳運軍,殷磊,張明蕾.圍繞“共同締造”破解征遷難題[N].廈門日報,2015,08(A02).
[4]鞠茂森.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和政策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5(03):7~10.
[5]李風郟,恬甜.開化:15年征遷難題一朝解[N].浙江日報,2015,02(012).
[6]陳偉,吳群.長三角地區城市建設用地經濟效率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4(09):142~149.
關鍵詞: 海綿城市 低影響開發技術 水文功能 景觀設計
一、“海綿城市”調研背景及意義
現當代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出現諸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最離不開人們日常生活的,那就是水污染問題。據調研分析,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水體受到污染和城市植被覆蓋率具有一定關系,我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為39.59%,35.72%。在城市建成區綠化率方面的國際標準是50%以上才合適。這說明隨著城市工業污染的不斷加重,過慢的綠地增長速度不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當今城市環境非常缺少潔凈的水資源、缺少綠化景觀,所以建立一種新型的生態景觀城市必須具備雨水的海綿技術、擁有自己的水的凈化系統和良好的土壤凈化技術?!昂>d城市”是符合這種新型的生態景觀城市建設要求的。那么如何理解“海綿城市”呢?
目前國內有“海綿城市”應用的實例,例如其在六盤水市河道的應用。沒應用前的河道污染嚴重、破壞了濕地的水文功能。通過將河道改造成一個生態廊橋,將其支流改造成活的生命體,然后將兩者節點形成一系列的海綿體以便吸收雨水和污水,目的是截留雨水和地面的污水,這樣湖里的富營養和污染就不會出現,水就會變得清澈見底,經過三年改造,現在整個河道煥然一新,強大的水文功能使兩岸植被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由此可見,對海綿城市濕地水文功能的研究和濕地水資源的合理保護和分配是十分重要的;對海綿城市濕地不同種類的植物特性和應用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海綿城市”中的水文功能與景觀設計的關系和融合更是重中之重。
二、“海綿城市”水文情況與景觀設計建設現狀調查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建設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海綿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城鎮化和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城市建設的重大任務。
1.分析“海綿城市”建設成功的例子
美國漢諾威康斯伯格生態社區,由于當地地下水位較高,kronsberg城區是漢諾威重要的地下水儲存地,這也是漢諾威政府一直遲遲沒有在kronsberg城區進行建設的原因之一。該項目提出了“近自然的水管理”概念和方法,目標是通過一些接近自然的排水方式盡可能地將雨水就地滯留并下滲,最大限度地減少流失量,讓城區的雨水流失量和地下水保持在未開發前的狀態。整個雨水規劃中的幾個大型雨水滯留區都很好地結合地形設計,由于地勢東高西低,在場地的西邊緣最低洼處,規劃了一個可作為公園綠地使用的大型滯水區域,下暴雨時可滯留大量雨水從而起到防洪作用,平時是可進入的休閑綠地。雨水順應東高西低的地勢沿地表可形成溪流景觀。
2.嘉興“海綿城市”建設情況
經過調研,作為江南水鄉城市,海寧水系發達,河流密布,但水資源相對有限。統計顯示,嘉興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20.76億立方米,居全省倒數第二。2013年嘉興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76.1立方米,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國際嚴重缺水標準,利用再生水和雨水資源是嘉興尋找非傳統水的重要出路。不僅如此,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由于多種原因,嘉興水質情況總體頗讓人擔憂。
早在2011年,國家水專項辦公室把嘉興列為示范城市,并設立了“河網城市雨水徑流污染控制與生態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研究課題,主要內容是研究如何利用低影響開發技術服務于嘉興建設海綿城市。
6月調研時正好是梅雨時節,這讓嘉興部分城市道路積水嚴重。但是在嘉興勺園停車場,寬闊的停車場的地面卻無積水,雨水快速滲透地面,被“吸收”了。秘密就在腳下那片看似平常、但有別于傳統混凝土的路面:停車場的路面鋪設了專用透水混凝土,底下安裝了1公里多長的網狀盲管。下滲雨水被土壤吸收后,再經管網流進調蓄池進一步調蓄滲透后,達標排入河道。由此就有效收集了雨水,既降低了路面積水的程度,利于人們雨天出行,又將雨水進行了二次利用,緩解了城市用水的壓力。
除了對勺園生態停車場的實地調研外,我們還對蔣水港綠道、長綠道等在建的低影響開發示范工程進行實地調研。這兩個地區經過改造后現在整個河道煥然一新,植被的多樣性豐富了許多。我們不難發現河岸的植物高度由河及岸呈現出由低向高的排列,這利用梯田高度和植物高低的落差逐級下滲,使河水經過層層過濾,得到凈化;更重要的是這種梯田式的景觀設計有防洪作用還可凈化濕地之間的高差,使人放松身心。近看河水,我們發現河水變得比原來清澈了許多,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這得益于兩岸的植被種植。植被將河道改造成一個生態廊橋,將其改造成活的生命體,然后兩岸的植被形成一系列海綿體以便吸收雨水和污水,目的是截留雨水和地面的污水,這樣河里的富營養和污染就不會出現,水就會變得清澈見底。
那么是哪些植物有截留雨水和地面的污水的功能呢?通過分析和查閱資料,我們發現有幾種植物可調節河川徑流、提供水源、改善水質等作用,其獨特的水文功能對維持流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里舉兩種植物的例子: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種植吸附污染物的濕生植物,具有調節與改善水質的功能。
植草溝:用植被覆蓋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徑流和移除污染物,改善水質,保留植被維護景觀品質,提供生物棲息的空間,且植草溝設置及維持保養的費用低于傳統的地下管線。
通過這些擁有獨特水文功能的植物不但可截留雨水和地面的污水,凈化河道的水源,還可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開放的水域還達到供親水及視覺美化的效果。強大的水文功能會使這兩個低影響開發建設示范工程實驗地的水質越來越好,生態環境越來越優美,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三、結語
“海綿城市”的生態系統中不同高低、不同作用的植物組合是擁有水文功能的基礎,結合地形與當地環境通過美學角度將植物的高低落差和不同的作用進行科學的組合與設計是水文功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根據這個出發點,景觀設計所從事的內容就包括在一個限定的地域環境下,用科學的方法通過美學角度將不同功能、不同作用、不同高度和顏色的植物有序搭配并種植起來,既能給所在地區凈化空氣、涵養水土,又能起到穩定生態環境,美化生態環境的目的。這說明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景觀設計與水文功能是相互交融、息息相關的。這兩者的美好結合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既具有功能性,又具有自然生態美觀性;不僅能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更舒適的生存空間,而且對于當今城市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海綿城市”這種全新的城市建設理念遵循了自然法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在經濟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效益,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實施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該系統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參考文獻:
[1]車伍,張偉,王建龍,等.低影響開發與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解決城市嚴重雨洪問題措施[J].建設科技,2010(11).
[2]李秀嫻.淺談海綿城市的建設[J].江西建材.2015(9).
[3]陳家剛.生態文明與社會公平[J].新華文摘,2008(2).
關鍵詞:屋頂花園;推廣價值;植物選擇;推廣前景
中圖分類號:S7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083-04
1 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私家車數量增多,已逐漸超出了城市生態荷載,形成了霧霾和PM2.5指數高居不下的狀況。而城市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建筑密集區綠地面積有限,更使得這一問題難以解決。2013年,保定市全年僅有74 d達標。而經過三年關于“城中村氣化、揚塵治理、散煤整治”的治理,2016年上半年183 d里,保定市有72 d達標,達標率約占40%。盡管如此,保定市在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排行中仍列倒數,優良天數占比遠遠小于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甚至小于京津冀地區的平均水平。因此,保定市空氣質量的改善需求十分迫切,選擇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來幫助改善保定市的空氣質量迫在眉睫。而屋頂花園能夠吸收PM2.5,降低大氣含塵量,能夠作為減少污染排放的輔助,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可行方案。
2 屋頂花園的含義和推廣價值
屋頂花園(綠化)是指在各類古今建筑物的屋頂、露臺、天臺、陽臺或大型人工假山山體上進行造園,種植樹木花卉的統稱。從功能上看,屋頂花園具有一定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1 環境效益
植物和水是降低污染物濃度的最佳選擇?;诒6ㄊ锌諝赓|量較差的現狀,屋頂花園能夠吸收空氣中存留的PM2.5及有害氣體,提高城市的生態自凈能力,恢復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根據研究,1000 m2屋頂綠化可以年滯塵100~220 kg,能降低約25%的大氣含塵量。同時,如果從屋頂花園分類的角度來比較不同類型屋頂花園的滯塵效果,花園式屋頂花園因其相對復雜的喬灌草復層植物群落而具有更強的滯塵能力,比簡單式屋頂花園滯塵率高10%以上。
此外,屋頂花園還能夠調節城市小氣候,緩解熱島效應;滲水滯水,緩解內澇;促進生態循環平衡,使生活污水及垃圾得到利用和降解,減少運輸成本;減少過度使用空調制冷制熱,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2.2 經濟效益
建有屋頂花園的居住建筑因其獨具特色的屋頂環境而在市場中具有更大競爭力,建筑所有者能夠收取更高租金。具有屋頂花園的公司或企業能夠吸引高層次的客戶及人才。而對于商業建筑來說,屋頂花園可作為商場的創新模式吸引更多顧客,滿足各類人群的活動需求。相對傳統意義的商場,兒童和老人更愿意選擇帶有屋頂花園的商場停留和購物。其附屬的室外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人們在商場的時間和行為,使得商場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購物空間,而成為多功能的綜合時尚生活中心,間接提高了商場收益。同時,對原有建筑進行改造,在其附屬停車場設立屋頂花園能夠提升周邊項目的價值,促進新商戶入駐和城市的更新。
此外,屋頂花園能夠降低屋頂能耗,對屋頂具有保溫、隔熱、延長壽命的作用,能夠對突如其來的暴雨進行下滲和滯留,減少部分雨水管和排水渠的維護費用。
2.3 社會效益
屋頂花園提供的緩沖區使人們在喧鬧紛擾的高樓間仍能感受到田園氣息。屋頂上寬廣的視野給人以開闊的胸懷,使人精神愉悅,釋放壓力,提升了都市居民的幸福感,為城市中心區親近自然提供可能,也為同一棟樓的人們提供一個比較方便的交流空間,從而推動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來說,在地下建筑上興建屋頂花園,可通過植被的覆蓋使其與周圍景觀統一,在保持原有景觀特色的基礎上,又能使該地段空間得到充分的應用,滿足人們多種活動需求。
3 保定市推行屋頂花園的政策與現狀
目前,屋頂花園的推廣價值逐漸被人們意識到,已經在我國一線城市及省會城市得到推廣。2014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要加大立體綠化的建設力度,應因地制宜、分類制訂實施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的強制性政策,大力推行立體綠化,提升城市景觀效果。但就目前來看,屋頂花園在保定市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未能得到廣泛推行,其服務對象少,僅在個別新建居民區和商業建筑推行嘗試,如市區新建樓盤文津花園、保定地區高碑店市的悅百匯購物中心屋頂花園等。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7.69%的居民對屋頂花園的概念表示非常熟悉,63.46%的居民表示知道一點,28.85%的居民不知道,但想要了解。這說明當前大多數保定市居民對屋頂花園的認識不足,但期待了解。也從側面反映了保定市對于屋頂花園的宣傳力度不夠。盡管屋頂花園具有諸多優點,但基于保定市的經濟水平和發展狀況,城市建設者對屋頂花園的推廣仍存在著疑慮和觀望心理。屋頂花園的資金投入,屋頂花園對植物選擇和建筑荷載要求高,建造后維護管理難,景觀利用和維持的不確定性,缺乏屋頂綠化的相關規范和政策的制訂,居民對其認識不足以及態度的不明確性均阻礙保定市屋頂花園發展(表1),其中資金問題、老舊建筑屋頂承重問題的解決以及增進認知這三方面最為關鍵。
但同時,隨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加之其他城市屋頂花園的成功實踐,保定市城市建設者對屋頂花園的研究不斷深入,居民對城市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屋頂花園在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背景下,其推行必將在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保定成為一種趨勢。4 保定市居民對于屋頂花園推廣的意向分析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2.69%的保定市民支持屋頂花園在保定的推廣。盡管保定市居民對屋頂花園的認識不夠,但人們對其表示出較大的興趣,有59.62%的居民表示沒有接觸過或去過屋頂花園,只有11.54%的受訪者表示工作學習和生活場所附近有屋頂花園。但88.46%的居民希望工作學習和生活鏊附近建立屋頂花園。在家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超過90%的居民愿意將其改造成屋頂花園。超過60%的居民更愿意選擇帶有屋頂花園的醫院或購物中心進行就診、購物。這表明屋頂花園在保定還沒有展開,但人們對其推廣充滿期待。
但當問及是否愿意為具有屋頂綠化的住宅承擔一定費用時,有63.46%的居民表示如果住在頂層愿意承擔部分費用,而如果不是頂層,只有40.38%的居民表示愿意承擔。對于具有屋頂花園的公共場所,如醫院、酒店、購物中心,有34.62%的居民表示能接受其收費略高或開展一些盈利項目,有40.38%的居民表示如果收費高的不多就可以接受。這表明對屋頂花園費用的負擔,成為屋頂花園推廣的限制因素之一,但大多數居民可以理解并可以負擔部分費用。
關于屋頂花園最適的推行場所,居民認為前三位應當是星級酒店、商場購物中心、公司大樓(圖1)。而關于屋頂花園最適的推行方式,結合保定市的發展情況,超過40%的受訪者認為應更多推行注重生態功能,維護費用較少,施工條件較易的簡單式屋頂花園。也有居民表示應等比例推行簡單式屋頂花園和花園式屋頂花園或對居住建筑、商業建筑分情況處理。
5 保定市屋頂花園的種植要求和植物選擇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地處京津石三角腹地,屬南溫帶亞濕潤氣候區,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氣候涼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
相比于傳統意義的地面綠化,屋頂花園供植物生長的環境較為惡劣,對植物的要求較高。屋頂的冬季氣溫更低,夏季氣溫更高,且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建筑群周圍具有風效應,因此應當選擇一些喜光、耐寒、耐熱、耐干旱瘠薄、抗風,短時耐水濕、耐修剪、淺根性、生長緩慢的植物材料,選擇一些抗性強,便于養護管理管理的地被植物,也可利用屋頂光照和溫度的特點選擇彩葉植物及一些瓜果經濟作物種植。同時要考慮種植土的容重和厚度,保證屋頂的安全荷載,做好防水,設置保護層。
在保定市屋頂花園具體植物的選擇方面,應在滿足以上要求的基礎上,借鑒華北地區其他城市的應用經驗,可以選擇以下植物供保定市屋頂花園應用參考。
喬木如:白皮松、側柏、圓柏、海棠花、龍爪槐、黃櫨、紫葉李等;灌木如:大葉黃楊、榆葉梅、紫丁香、錦帶花、三裂繡線菊、迎春、珍珠梅、平枝兆擁齲惶儔救紓何逡兜亟?、虄夞x錄盡⒔鷚花、紫藤等;地被植物如:景天類、佛甲草、垂盆草、百里香、馬藺、鳶尾、蜀葵、耬斗菜、蓍草、肥皂草、麥冬等。
6 保定市屋頂花園的推廣前景及建議
海綿城市建設是河北省“十三五”期間城鎮化建設中重點開展的工作之一。屋頂花園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被大力鼓勵和推行。
根據保定市市民對屋頂花園意向的調查情況,保定市屋頂花園具有推廣的可行性,大多數保定市民對此表示支持,希望能盡快實施,但也對建設屋頂花園帶來的費用、屋頂的防水、夏季的蚊蟲表示擔憂。因此在保定推廣屋頂花園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屋頂花園應以其安全性為基礎,并應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建筑類型給予不同的設計方案。一些老建筑和防水差的建筑不宜進行屋頂綠化。而符合荷載等條件適合進行屋頂綠化的建筑也要分析其建立屋頂花園的類型。
如:保定市實行屋頂綠化,可先從新建星級酒店和一些購物中心入手,建立盈利性屋頂花園,通過花園式屋頂綠化,實現較為豐富的植物群落配置和活動空間,獲得較高使用度。而對于公司大樓和居民區的屋頂綠化,則考慮多數簡單式屋頂綠化而個別實施花園式屋頂綠化,既能實現屋頂花園的生態效益,又符合保定市的經濟水平。在高校建立屋頂花園則應選擇花園式屋頂花園,注重其植物科普功能。
以河北農業大學西校區為例,學校在“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中計劃建設生命學科實驗教學樓,在其頂層建設成符合本校特色的觀光樓頂。在調查中,有92.86%的受訪者希望在學校建立屋頂花園,有71.43%的受訪者更希望建立花園式屋頂花園。受訪者認為,在學校建立屋頂花園更應注重其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并應設置創新的服務設施,如自主種植區、開放活動區等,能夠美化環境、突出學校特色,提高空氣質量,減輕學校部分道路的積水。更重要的是,屋頂花園的建立能使人們愉悅身心、釋放壓力。
根據調查結果(表2),若在校園中建立屋頂花園,應在滿足荷載的條件下,種植較多植物,并側重靜空間的設置,致力于營造適合人們放松身心、觀景、休息、讀書、散步的環境,但也有必要設置一定供人活動聚會的開敞空間。受訪者認為,園林小品、假山、水景等景觀則可有可無。
其次,保定市其他場所屋頂花園的推行更應考慮市民的意愿、需求和參與度,滿足人們的各種活動尺度,滿足不同年齡段使用者的需要,注意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共距離的應用,花園式屋頂花園應區分好戶外商業空間、休閑體驗空間、休息交談的私密空間以及散步的開敞空間,宜注意以人為本,注重形式更要強調功能,使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被使用。
最后,屋頂花園的推廣及后期維護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保定市應完善相關政策鼓勵屋頂花園的實施,加大對其的宣傳力度,初期適當進行資金支持,給予城市建設者推行屋頂花園的信心,保證屋頂花園的推廣能夠持續下去,助力保定的綠色騰飛。
7 結語
園林綠化在提高城市品質,改善空氣質量方面不可或缺。根據2016年保定市政府工作報告,綠地率為38.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25 m2。屋頂花園作為城市綠化中的一種形式,其發展已經有了一段歷史,并已經在眾多城市推廣開來,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保定更是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能夠充分發揮空間效益,是一種沒有土地成本的最經濟的綠化方式。這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而言,無疑是一舉多得。它既能增加城市綠量,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吸碳滯塵、美化環境,又具備環境、社會、經濟效益,是建設綠色城市的必由之路,也指引著未來城市發展的新方向。如今,屋頂花園越來越多地獲得了人們的認可、政策的支持。其推廣具有可行性,對于改善保定市的空氣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黃金.屋頂花園設計與營造[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西奧多?奧斯曼德森,林韻然,鄭筱津.屋頂花園, 歷史?設計?建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王仙民.屋頂花園―設計與案例解析(美麗中國建設立體綠化叢書)(精)[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13.
[4]林小峰.中外園林景觀品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