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0 14:53: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振興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學生;社會實踐;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和“魂”,它不但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而且為鄉村振興始終沿著持續健康的發展道路定位導航。沒有鄉村的文化振興,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作為與地方經濟發展最緊密聯系的高職院校具有服務鄉村振興的優勢,高職院校每年暑假都要組織數量龐大的學生開展“三下鄉”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活動,其中送文化下鄉是“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重要內容之一,因此高職院校要充分發動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探索繁榮鄉村文化的各種途徑,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內涵
關于鄉村文化振興,學術界對此進行多方面的探討,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如范建華、秦會朵從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是在繼承原有優秀鄉土文化基礎上,與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機融合,形成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作出貢獻的具有中國特色鄉土的文化。李軍明、向軾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對原有鄉村文化進行重新整合構建成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新型鄉村文化。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從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角度出發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是滿足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現實需求。沙垚、王昊從主體、空間、時間、實踐的四維框架出發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以農民為主體的文化、能夠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文化、能重新鉤連歷史和當代的文化、也能超越職業化的文化實踐。從上述所列的內涵可以看出,學術界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內涵的表述雖然不同,但是他們所表述的都體現了共性的東西對原有文化的重新構建。綜上觀點,筆者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對原有傳統鄉土文化的重新構建,在重構的過程中通過剔除其不合時宜的傳統鄉土文化因子,順應時展潮流,融合現代優秀文化因子,從而把鄉村文化打造成具有獨特韻味的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優秀鄉土文化,從而使傳統的鄉土文化得以振興。
二、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意義
(一)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價值引領。鄉村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組織、生態五方面統一協調發展的全面振興,其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在鄉村振興中起價值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形成鄉村文化產業拉動鄉村產業振興。我國在幾千年的農業耕作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各有特色的鄉土文化,這種經過長期改造、傳承和發展積淀而成的文化資源形成鄉村文化產業,以此拉動鄉村產業振興。二是通過挖掘鄉土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生態理念,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優化鄉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生態振興。三是通過挖掘傳統鄉村社會中長期形成的治理智慧,如鄉規民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淳樸民風等促進鄉村組織振興。四是通過挖掘古代商人長期在外闖蕩過程中形成的“注重誠信”、“敢于打拼”、“勤儉致富”等的優良品質激發農民創業活力促進社會振興。(二)鄉村文化振興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倳洀娬{:“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1]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漫長的農耕社會所積淀的農耕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的農耕文化是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華文明流傳至今生生不息的靈魂,傳統的農耕文明在凝聚鄉村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代表傳統文化傳承的農耕文明不斷受城市文化的沖擊,廣大鄉村地區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不復存在,淳樸、敦厚的民風逐漸衰落,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但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且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鄉村的逐漸流失。因此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三)鄉村文化振興是滿足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內在要求。總書記強調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保?]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農民對物質需求基本得到滿足,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期盼有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鄉村文化建設步伐滯后,跟不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難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改變落后的農村文化面貌,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期盼和需求。
三、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途徑
(一)助推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提升鄉村文明水平。思想道德建設在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起著引領和指導作用。因此,鄉村文化振興首先要大力推進村民思想道德建設,切實提高廣大村民和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職學生可以利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借助于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優勢,積極參加到鄉村思想道德的建設中去。一方面,高職學生可以通過掛職鍛煉等方式與深入各鄉鎮黨支部,并與之結對共建,還可邀請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他們作新時代黨的最新方針政策的專題報告,提高村民特別是黨員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理論素養。另一方面,高職學生通過參與舉辦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幫助廣大鄉村群眾樹立正解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明辨是非,在傳承優秀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去其陳觀陋習,全面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跟時代步伐,真正做到“聽黨話,跟黨走”。(二)助推拓展鄉村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鄉村基層文化機構的建設與發展,這給鄉村文化帶來了新的活力,為鄉村文化建設開啟新征程,但還存在著文化資源缺乏、文化內容單一、文化建設可持續性不強的問題。高職學生社會實踐的加入,可以拓展鄉村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一是高職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文化資源,給予鄉村文化建設的直接的幫助。二是高職學生通過開展以鄉村文化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深入農村并協同鄉村文化人員共同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增厚地方文化底蘊,增強地方文化自信。三是高職學生可以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幫助鄉村建立電子圖書館,集合網上文化資源,這不但實現高職院校與鄉村基層文化機構可共享圖書資源,而且還能引領村民健康學習,拓展網絡文化資源。四是高職學生利用自身社會活動面廣和活動能力強的優勢,向社會各界宣講鄉村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向鄉村文化機構捐贈、捐購其所需要的書刊資料,聯系城市各類文化組織給鄉村基層文化機構傳經送寶,不斷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活力。(三)助推開展鄉村文化活動,提升鄉村文化品位。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開展一系列的鄉村文化活動進行,因此鄉村文化活動是鄉村文化發揮作用的主渠道、主陣地,對于提高鄉村群眾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義。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文化活動具有天然優勢。一是高職學生既可以為鄉村文化活動出謀劃策,也可以出人出力,協助鄉村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具有朝氣活力高職學生的參與不但為這些活動增光添彩,而且大大增強活動效果。二是高職學生發揮高職院校自身文化優勢,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獨立為村民舉辦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宣傳活動。三是提升鄉村文化活動品位,促進鄉村文化活動繁榮發展,從“送文化下鄉”到“種文化下鄉”,發揮高職學生較高的文化活動能力,通過言傳身教,幫助鄉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提升組織和參與鄉村文化活動的能力。(四)助推創建鄉村特色文化,培樹鄉村文化品牌。鄉村特色文化,既是鄉村文化品牌的源泉,也是鄉村文化中的精華,更是鄉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挖掘和創建鄉村特色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職學生可以借助本校具有文化研究資料和自身人才的優勢,在開展社會實踐時,協同鄉村文化干部和當地有較高文化修養的行家里手,從歷史、地方、經濟、人文、區位等方面入手,挖掘或策劃鄉村文化品牌,尋找可以打響鄉村文化品牌的路徑和內容。具體可以通過查閱當地鄉村文化的歷史文獻資料,通過文獻資料疏理并挖掘當地鄉村文化的特色和亮點,著力打造鄉村特色文化名片。也可以通過實地調研和走訪相關人物,深入了解鄉村特色文化傳承,形成相應的調研報告,為創建鄉村特色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議。同時加強宣傳推廣,實現鄉村特色文化與文化旅游、文化產品相結合,打造響亮的鄉村特色文化品牌。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前景廣闊。為了進一步地發揮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還需要高校、地方政府與鄉村的通力合作,進行無縫對接,資源共享,并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N].人民日報,2018-9-23(1)
[2].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J].山東社會科學,2019,4:176~181
關鍵詞: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鎮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江蘇作為“魚米之鄉”和沿海發達省份,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經引起關注。高卓、王?。?018)[1]分析了農業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王瑋、黃春曉(2018)[2]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現狀和發展路徑;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本文擬從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出發,分析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從規劃視角提出優化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策略。
1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
促進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對于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傳承優秀農耕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1.1促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
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鄉差別是重點。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建設是解決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為城鄉差距最小省份,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改善農村民生,優化城鄉布局,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服務均等化,可以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1.2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產業升級
農業現代化是徹底走出傳統農業社會,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有多種發展路徑,休閑農業是一種重要路徑,有利于實現江蘇的農業現代化,也有利于江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
1.3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城鄉消費升級
農業休閑小鎮擴大了農業和旅游業發展空間。一方面,厭倦城市生活的人們向往鄉村田園風光,希望去鄉村、小鎮、田園去旅游和體驗生活,去升級消費層次;另一方面,地處鄉村和小鎮的人們希望通過休閑農業發展來實現現代化和收入提高,當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費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蘇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
江蘇“魚米之鄉”特色鮮明,耕讀文化傳統深厚,歷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匯區域,農業文明源遠流長,人文景觀遍地皆是,風格迥異的吳韻漢風概括了江蘇的文化特征,“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作為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優秀文化傳統需要進一步傳承創新,休閑農業小鎮可以有效地擔負起這個重大歷史責任。
2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面臨的問題
江蘇是中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內基本都是平原,河網密布,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條件較好,但是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2.1工業化和城市化使鄉村環境面臨污染破壞風險
作為長三角、長江經濟帶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組成部分,江蘇省是工業最發達省份。拓展的城市、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等不斷侵蝕鄉村資源,在沿江和蘇南地區尤為明顯,太湖、淮河等環境治理壓力大,農村面源污染形勢嚴峻,水、土壤、空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休閑農業發展。
2.2城鄉差距使鄉村公共服務設施不足
休閑農業小鎮需要現代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與支撐,作為鄉村建設較好省份。城鄉差距和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的不足,影響了鄉村地區的現代化,也影響了休閑農業的發展。
2.3文明建設不足,優良傳統文化傳承不夠
作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說,江蘇為三江之首,耕讀傳統深厚,南北交匯的地理區位和通江達海的開放胸懷,使江蘇文明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鄉村地區相對較為封閉,蘇北農村尤甚。鄉村封建思想影響和市場經濟沖擊,使優良傳統文化沒有得到較好傳承,封建迷信、賭博、拜金等現象屢見不鮮,影響了現代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發展。
2.4休閑農業特色沒有凸顯
魚米之鄉的農業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先天優勢。由于地域分割和過于強調農業某一方面優勢,導致各地農業產業單一現象突出,蘇南、蘇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內陸各有優勢產業,但是沒有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養生度假、民歌民謠、節慶活動、手工藝品、特色農產、餐飲住宿、文化展示等綜合考慮,影響了農業休閑功能發揮。
2.5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侵蝕
由于鄉鎮企業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圍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時有發生,使水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生態保護,很多地方農作物種植品種較為單一,河湖圍網養殖較多,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過度,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了一定破壞。
2.6現代服務支撐體系不足
現代特色小鎮離不開現代服務體系支撐,很多特色小鎮都是在傳統小鎮基礎上建設,傳統小鎮處于城鄉之間,缺少像大城市那樣現代服務支撐體系,醫療衛生、休閑養老、購物娛樂、交通出行、教育培訓、政府服務、餐飲住宿等較為缺乏,影響了休閑農業小鎮建設。
3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由于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中面臨這樣和那樣的一些問題,建議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中,選用如下一些規劃策略。
3.1立足魚米資源,打造水鄉特色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和傳統稻作發達區,水域面積比例較大,淡水資源豐富,坐擁長江、淮河、大運河、太湖、洪澤湖等河流和湖泊,東臨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鄉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實、螃蟹、魚蝦、海水養殖捕撈等資源豐富,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金湖荷藕、長江三鮮、太湖三白名聞天下,在規劃中,充分發揮水鄉觀光、農事體驗、特色美食、休閑宜居、健康養老、會議會展等休閑農業產業。
3.2發掘文化資源,傳承吳韻漢風
作為南北文化交匯之地,兼具南北方特點,沿江及蘇南是吳文化發源地,吳語軟儂,淮北又是楚漢風云之地,漢風濃郁,蘇中兩者兼具,形成中國特有的文化遺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名城和勝跡眾多,歷史遺跡和血脈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發掘。
3.3注重城鄉結合,發展生態優勢
特色小鎮是城也是鄉,是城鄉的橋梁,與城市相比生態優勢明顯,與農村相比,現代設施豐富。要注重城鄉結合,發揮生態優勢,打造生態宜居之地,成為市民綠色家園和城市化新的發展空間,成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使生態特色貫穿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始終。
3.4保護人文資源,實現古今融合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薈萃,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徐州、揚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蘇州地區為吳文化的中心,在眾多人文資源和古城古鎮中,可以追憶歷史,在高鐵高樓旁又可以感受現代,在規劃休閑農業小鎮中,保護好古跡,又體現現代文明氣息,實現古今融合。
3.5結合功能分區,培育農旅混合城鎮
隨著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全省各功能區逐漸明晰,相互有一定差異,發展路徑也不同。蘇南走在現代化前列,蘇中蘇北追趕越來越快。長江城市帶、沿海經濟帶、長江城市群、江淮生態功能區特征明顯,規劃建設農旅混合休閑農業特色小鎮。
3.6結合國家戰略,發展宜居鄉村
由于“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沿海發展戰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時疊加在江蘇,要充分依托國家發展戰略促進自身發展,在規劃建設時,在國家各種發展戰略疊加中找準自身定位,為國家發展戰略添磚加瓦,規劃宜居宜業現代休閑農業特色小鎮[4]。
2009年3月3日中科院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報告指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機遇和挑戰并存。中國特色低碳道路的戰略取向應包括四個主要方面:一是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率,實現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逐步脫鉤;二是在資源環境績效的前提下,抓住戰略機遇期,利用目前國內外相對較好的資源能源條件加速完成重化工業化任務;三是選擇重點行業特別是清潔煤發電和煤炭多聯產等,提高這些行業在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與產品方面的國際競爭力;四是積極參與國際氣候體制談判和低碳規則制定,為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此報告與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相呼應。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這一任務的完成狀況不僅是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而且影響著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站在發展低碳經濟與全球環保的高度,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去衡量區域實力,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模式必須著眼于在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穩定、協調而持續地發展。使振興統一于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框架內,將區域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價值準則定位在保持其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的基礎上,推動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內的廣義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上。因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過去一直是以資源性產業為發展重點,企業對資源過度利用使部分資源已瀕臨枯竭,最終結果企業不僅失去了原有的資源優勢,而且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因此,振興老工業基地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戰略應用于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立足東北地區實際,加強政府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使命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可持續發展的成效。
二、東北老工業基地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導致資源衰退
地大物博的東北,在幾十年大規模開發之后,面對的是資源枯竭的難題。由于東北地區走的是資源型的發展道路,長期以來對資源過度開采,使得煤炭、木材、鐵礦、石油以及有色金屬等資源日益減少甚至瀕臨枯竭,更由于當時的技術設備水平有限,致使很多的資源沒有被完全開發,這樣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現象嚴重,后備資源不足。
(二)對經濟目標的極致追逐導致環境危機
生態環境,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振興東北的一個突出矛盾。在礦區,東北三省采煤沉陷區達到了1000平方公里以上,受影響居民25萬戶、70多萬人。瓦斯等毒氣不斷排放,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在林區,由于長期過量采伐林木,生態嚴重破壞。大慶市由于開采石油也造成森林面積下降,沙化面積已經占到了大慶市總面積的84%。由于地下水資源嚴重超采,遼寧一些地方出現了大范圍的地下漏斗。
(三)社會負擔沉重,產業競爭力改善任務艱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的老工業基地對科技創新重視不夠或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術,缺乏體制創新,效率低下,產業整體技術素質提高緩慢,資源利用率不高,企業缺乏核心競爭能力,創新機制尚待規范,社會負擔沉重,產業競爭力改善任務艱巨。
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
(一)依靠科技進步,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發展戰略
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促進資源性產業轉產。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大力培育發展接續替代產業。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可以按照循環經濟和新經濟發展模式,建立一種比較先進的新型經濟形態,改變原有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國家要在財政、稅收、信貸、引資方面給予強大的政策支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改善生產要素的配置,促進企業增加其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經濟效益,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抓緊建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對于資源已經或瀕臨枯竭的城市,要選擇好產業轉型方向,重點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因地制宜,盡快形成新的主導產業。要統籌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積極轉移剩余生產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資源型企業歷史遺留問題。
(二)依靠制度創新,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發展戰略
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東北地區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因而在加快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過程中,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是現階段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過去在環境觀念和環境管理制度上存在許多不足,因此要提高環境意識,實施環境管理制度創新。面對環保產業空前的發展機遇,東北地區可確定在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環保服務等領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謀求振興,從挖掘清潔能源產業的潛力入手,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核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產業。農村的經濟發展,以畜禽糞便的循環利用為切入點將種植和養殖業緊密聯系起來,構建農業廢棄物良性循環利用模式。盡管具體戰略有所不同,我們在東北振興過程中,要把環境保護這項基本國策貫徹到各個領域。
(三)依靠人本思想,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人口發展戰略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國有工業仍占工業的較大比重,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要大大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有利于解決老工業基地所有制結構較為單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的問題,可以為老工業基地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緩解就業壓力。通過調整改造,從而擴大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生產要素的需求,有利于吸納再就業勞動力,我們必須把經濟的發展和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以形成兩者的良性互動。在老工業基地,也可結合國有資本的戰略性重組,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必須依靠國家的支持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解決企業辦社會、就業和再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問題等社會問題,同時把國家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注入化為內生性的變革力量,增強企業“造血”功能,強化自生能力。
要充分認識加強林業建設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目前我縣的林業發展狀況有三大特點:一是在森林資源的培育、管護和利用上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組織、法制和工作體系,特別是近兩年我縣的森林資源的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備,采取了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政策,在林政林保工作中開展了“森林綠劍”行動,有效保護和增加了林草植被。二是加強林業種苗工作,為林業重點工程提供充足的合格苗木。堅持因地制宜,切實加強重點工程的建設,在不同土質、地段大力保護和發展生態功能強、經濟效益好的灌木林,實行灌喬草合理配置,綠色通道工程與道路建設和河渠整治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建設。三是城市綠化把美化環境與增強生態功能結合起來,逐步提高建設水平,鼓勵軍隊、社會團體、外商造林和群眾造林,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造林綠化格局。目前我縣的森林履蓋率僅為15.1%,兩年來的新植幼林以達到13000多公頃,縣內的主要風沙區的沙漠化有所緩解,林分結構趨于合理,基本實現山川秀美、生態狀況步入良性循環,林產品供需矛盾得到緩解,建成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這為振興發展梨樹經濟提供有力條件。在縣城經濟發展中,我縣應合理配置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商業園區、生態園區、畜牧園區及政治文化發展區域,水源資源、環境為主體,拓寬建設規模,使其達到合理布局。以五至十年為一個發展階段,精心設計宏偉蘭圖。
二、解放思想、加強管理、營造環境、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
要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林業本身思想上要解放。進一步擴大林業對外開放,為振興加快梨樹發展提供各種環境基礎,充分利用林業、工業兩種資源發展吉林省經濟建設。針對我縣林業基礎薄弱、建設任務繁重的情況,要加大引進力度,著力引進資金、資源、良種、技術和管理經驗。努力擴大林業利用外資模,鼓勵外商投資造林和發展林產品加工業。大力招商引資,爭取項目,獲取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林業項目開發,盡快做到“生態綠化”完備基礎。為招商引資提供良好的環境,一是要深化國有林場改革,鼓勵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則,采取聯合、兼并股份制形式組建跨地區的林場和苗圃聯合體,實現規模經營,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二是農村小型公益林以政府投資為主,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凡是納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資源,政府都要給予支持和合理補償。三是加強對林業投資者的金融支持,個人造林育林要放寬貸款條件,林業經營者以林木抵押,申請銀行貸款。四是對林業投資者可減免各種稅收,相關部門給予扶持。只有這樣才能為縣域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三、以民營、個體、私營企業、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并存為主體,加大綠色家園的建設速度
[關鍵詞]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特色農業產業
1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之間的關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之間擁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其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策略,是促進三農發展的基本架構[1]。對于“美麗鄉村”建設來說,相應概念來源于2003年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并在2013年于全國范圍內推廣落實;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來說,其主要針對鄉村發展問題與薄弱環節提出解決辦法,符合農村群眾的現實期望。能夠看出,“美麗鄉村”與“鄉村振興”戰略處于同根同源的地位,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支持與指引下,“三農”發展架構逐步成熟。第二,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均是在一定時期內推行的工作安排,其內容的設定均具有時代性特點,著重貼合社會發展實際情況與現實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美麗鄉村建設來說,“美麗”是沒有盡頭的,但是“美麗的目標”卻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具體而言,必須長時間推行美麗鄉村建設,并結合農村地區現實發展情況與建設需求,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路徑、主要內容等實施更新調整。第三,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表現出相互補充、搭配的關系。其中,鄉村振興屬于戰略層面的部署,而美麗鄉村建設則為措施層面的內容。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能夠生成更具體的政策內容以及舉措方案,驅動著美麗鄉村建設內容進一步豐富,最終達到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的效果。無論是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來說,還是對于美麗鄉村建設而言,均需要為農業發展升級提供支持,讓區域農業逐步發展成為“有奔頭”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提升農業生產對優質人才的吸引力,促進農業生產與弄農村生活升級,并讓鄉村逐漸轉變為住戶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2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的現實價值分析
在當前的發展中,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解決更為關注,相應問題的解決成效不僅關聯著國計民生,也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性。基于此,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并迅速、廣泛推行,為三農問題的更好解決提供支持。對于美麗鄉村建設而言,相應工作的展開與鄉村振興戰略推行之間有著極高的重疊性,能夠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更好落實,也切實滿足了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方面的現實需要。實踐中,出于對促進鄉鎮振興戰略推進提速增質的考量,必須要精準把握著力點,強化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促進農村更好發展。通過美麗鄉村建設相關工作的展開,促使基層干部與農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增強了農民群眾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更好保護了農村特色文化,并達到了推動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更好發展的效果,整體支持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與成果鞏固。因此,聯動展開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3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的展開路徑探究
3.1打造生態工程,強化公共設施建設
(1)優化整體規劃一方面,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前,相關人員應利用科學規劃布局理念適時打造生態工程。相關部門需實行優化調整整體布局規劃,利用點與面的結合來全方位加強鄉村振興。具體來看,相關部門應依照該地區的實際情況,科學布局鄉村內部的教育區域、商貿區域、農業生產場地與文化廣場等,在合理優化多項資源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鄉村教育,適時提升該區域村民的教育水平,完善地區教育質量。(2)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在實行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參與者可利用適宜理念及時改造舊危房,通過對扶貧工作的結合來規范農戶的房屋建設,增強農屋建設標準,做到美觀、實用與安全,在妥善解決相關矛盾后,增強鄉村各項布局與功能的合理性,更為合理地打造出以生態為主的美麗鄉村工程。實際工作中,應當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設定為打造美麗鄉村、持續優化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條件等方面,加速農村地區生態工程建設;設定美麗鄉村試點,并充分發揮出試點的區域帶動性作用,促使區域美麗鄉村升級版建設成為現實;持續加深美麗鄉村建設模式,驅動重視建設轉變為建設、管理與經營并重,把握政府部門占據的主導性地位,同時落實多元投入機制,促使美麗鄉村生態宜居環境常態化保持;搭建并引入全域美麗鄉村骨干體系,重視農村地區家前屋后和村內公共空間清理項目的切實落地,以此構建起一批宜居村莊;重點推進區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先行先試開展村企合建、市場運作、民間投入等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有序推進各級美麗鄉村建設,驅動生態工程加速提質。(3)完善基礎設施在以往城鄉發展中,城市居民可基于廣場、公園休息閑聊、鍛煉身體,而農村區域的公共設施不全,農村的勞動人員與孩童同樣向往廣場公園等基礎設施,其希望能夠在公園中運動鍛煉與游玩,因此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共建美麗家園過程中,應逐漸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不可安于現狀,需從農村居民需求入手,加快公園、廣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此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此外,鄉村振興發展期間必須做好交通設施建設,從公路、高鐵、橋梁等交通設施入手,切實提高農村交通條件,以此拉近城鄉間關系,關注民眾利益,確保農村區域能夠緊跟時代進步而發展,使鄉村居民能夠實現舒適宜居生活。因此,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共建美麗家園期間,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使新時代農村能夠展現出新面貌。(4)做好衛生治理在農村地區長期發展中,對于生態保護及衛生管理內容存在忽視,且受到物質條件及受教育程度限制,在農村發展期間可能出現各類環境污染問題,如垃圾亂堆等,此外,新能源在農村現已未實現規?;占?,造成了一定能源浪費。針對上述問題,應以生態建設為核心理念,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同時推進新能源入村入戶工作,針對農村現有問題著手解決,同時持續推進廁所改革,全面消除旱廁,使利民政策能夠切實落實??紤]到垃圾亂堆現象,應貫徹落實垃圾分類政策,做好地方性垃圾收運處理站建設,從生態建設與基礎設施方面改善農村環境,切實推動美麗家園的建設。
3.2多渠道發展鄉村產業
(1)發展鄉村旅游業在新時代產業發展中早已推出了“旅游+”模式,并依托于該模式形成了“旅游+農村”體系,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動過程中,應以共建美麗家園為目標,依照農村區域的具體情況來合理拓展旅游業,若該類旅游業帶有適宜的生態特色,不僅能為廣大游客帶去適宜的體驗感,還能增加該地區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在保證區域農業效益的情況下有效提升廣大村民的整體收入。結合當前鄉村旅游產業來看,其主要以采摘園、農業工業園、特色民俗為主。①采摘園。將農村特色耕種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構建采摘園區,由旅客自主動手采摘,實現體驗消費。②農業工業園。打造主題式工業園,將特色養殖業、種植業以工業園的方式建造,并增設工業園市場及特色小吃,在提供體驗式產品的同時,帶動當地特色產品發展。③特色民宿。以當地民族習俗、文化傳說為主題改造房屋,以此完善鄉村旅游體系,健全配套設施。(2)發展特色種植業在發展鄉村產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還需適時強化科學技術,管理人員精準找出該地區適宜的種植品種,利用適宜的科學技術來發展該類品種,增進該品種種植與栽培效果,提升該品種的優良性,有效縮減農業市場的各項風險。最后,相關部門管理者還可在該鄉村搭建與農業種植相關的信息網絡平臺,將農業種植信息投放到該平臺中,并利用適宜的網絡宣傳來強化區域特色種植業的發展,從而借助多項渠道來發展該地區的農業產業。(3)實現協同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需要著重發展農村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形成特色農業品牌,以此助推美麗鄉村建設[2]。此時,要求深入挖掘、開發農村地區的優勢特色,并針對特色農業產業實現規?;ㄔO與集群化發展,在鄉村內逐步建設起優勢產業帶。在實際產業規劃期間,應注意打造協同效應,整合村落、鄉鎮力量,以區域為單位展開統一管理。在協同發展建設期間,應做好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建造區域性產業園、物流園等,以行業為單位成立區域產業聯盟等地方性產業發展組織,在區域協同發展中整合力量,突出優勢,繼而帶動區域整體發展,從產業角度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4)延伸產業鏈充分發揮出鄉村之間的聯系性優勢,整合、延伸農業產業鏈,組建現代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村地區優勢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另外,應當重視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持續性優化發展,結合鄉村文化推行文旅融合產業建設,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以此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更為良好的經濟環境。例如:①發展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價值,使作物能夠以產業鏈下端的產品的形式進入市場;②打造無公害等農村地方品牌,并做好農產品等級劃分,用于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的需求,以此逐步形成品牌優勢,繼而實現農產品增收;③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體渠道銷售農產品,構建“線上+線下”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以此促進農產品銷售。
3.3充分發揮村民主體性,強化生態文明建設
在建設美麗鄉村期間,相關部門需將村民主體性發揮出來。一般來說,在實行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其重要建設目的促進鄉村效益,更好地為村民提供便利,因而應采用適宜方式來發揮村民作用。其一,在實行各項鄉村發展與惠民政策前,該地區管理人員應仔細問詢當地村民的具體意見,若其對該項政策存有異議,則應通過討論與研究來完成對應修改。其二,在發展鄉村建設的進程中,村民綜合素養的培養較重要,相關部門可依照該地區發展的特色,為相關村民制定適宜的培訓計劃,即廣大村民要利用該項培訓來提升自身的農業種植、管理水平,了解該區域具體的農業產業結構,利用自主自治意識的提升來強化對該鄉村的歸屬感與榮譽感,繼而有效增強鄉村建設水平,提升生態文化工程的建設力度。其三,按照國土空間規劃文件指導,做好農村區域“三生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劃分,調整農村零散化土地板塊,進行空間整合,以此提升農村土地利用率。而在農村土地空間規劃期間,規劃主體不僅限于專業規劃人員及當地政府人員,還需引導當地農村居民參與其中,選取農民代表作為紐帶銜接農村規劃項目與當地居民,以此彰顯村民主體地位,使其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美麗家園建設中,此外,由村民參與其中后,可極大提升農村國土空間規劃效果,繼而切實滿足農村居民的現實需求。另外,在推行美麗鄉村的優化建設工作中,應當著重整治鄉村環境,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實踐中,需要在村黨總支部的指導下,由黨員帶頭整治村莊環境衛生,同時積極引導農村群眾參與其中,切實發揮出農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農村群眾廣泛監督的作用,促使農村群眾明確責任,自覺清掃、相互監督,提高群眾的參與度,營造共同愛衛生、講文明的良好氛圍;結合不同鄉村在產業、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
3.4強化村級文化建設
在建設村級文化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落實以下幾項工作內容:第一,在開展村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管理者應設置多種與村級文化相關的文化教育活動,利用該項活動可適宜增強村落內部文化的特色性,比如,相關管理者可設置“戲劇村莊”“村莊節令故事”等活動,并借助該項活動來深入挖掘出村莊內部的特色文化,增強村級文化建設的合理性。第二,部分村落受歷史影響,其內部存在一定數量的文化遺產,在實行村級文化建設期間,管理人員需精準保護該地區特色的文化遺產,將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文化保護相結合,設置不同形態的“鄉村記憶”檔案館、村志館與博物館等,在歷史記憶的影響下,增進鄉村內部的地域特色,繼而把當前各類鄉村打造成廣大村民的精神家園。第三,在農村環境內定期舉辦多樣性文化實踐活動,如文化節活動,以此助推農村文化建設,逐步形成價值性更高的文化品牌,推動鄉村發展成為農村居民的人文家園、精神家園。第四,針對村落“老建筑”,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好修復管理工作,保留村落文化細節,使“老建筑”成為農村美麗家園建設工作的見證人,在推進美麗家園建設的過程中,實現文化保護與傳承。在強化村級文化的建設工作中,還要著重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在農村環境中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理想的環境條件支持。對于不同的鄉村來說,其在長時間發展中所形成的文化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性,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需要著重提取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弘揚與傳承,而這也是美麗鄉村建設中要重點完成的任務,特別是要關注對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包括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手工藝文化等等,可以結合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實現對地域文化影響力的持續性擴大,實現文化振興[3]。
3.5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的優化建設
農村地區的發展依賴于農村集體經濟,因此在推行美麗鄉村建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優化建設,持續性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農村地區更好發展提供更為優質的經濟基礎。在當前的實踐中,可以依托兩種方式強化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即鄉村集體資產盤活以及依托農村產業提升經濟水平,必須要結合鄉村地區的現實情況與需求選取不同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在此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強化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水平,具體包括:第一,在農村地區推行合作組織帶動模式,依托農業合作社的建立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突出當地產業優勢,充分挖掘農村資源,并根據資源特色打造優勢產品,在農業合作社的幫助下實現統籌管理。為避免出現利益分配不均、等現象,要求農業合作社由村民代表構建委員會,并搭建監督監管機制,做好權力約束,以此切實保障各村民利益[4]。第二,推行龍頭企業帶動模式,結合集體土地、資金等獲取更多經濟收益。在情況(下轉第30頁)資源與旅游風景條件,發展旅游產業,同時結合仙海水利風景區的特點,在當地鄉村發展康養、旅養產業,同時康養、旅養產業為鄉村帶來人流與老年人,與當地老年人形成交往活動與聚落空間。同時,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深挖歷史文化融入鄉村風貌與鄉村產業中,打造適合旅游與老年人的產業與產品,例如旅游裝備,民宿(包括旅游型民宿,康養性民宿),餐飲,書法國學堂,中醫文化體驗店,禪茶文化店,仙海文創產品店等。同時打造中醫藥材耕種體驗店,茶樹采摘體驗店等,重構生產生活聚落空間,讓外來游客有所體驗,讓本地村民尋回耕種生活的習慣與樂趣。通過吸引同齡人,注入活力產業的方式,重構活化鄉村產業聚落空間。
4結語
這應該是地方政府對當年7月份國務院的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快速反應。這是國家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后出臺的又一個重要的產業振興規劃,列入重點推進的文化產業一共有九個: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其中位列最后的一項在實施中卻是最引人注目的:各地紛紛新建了動漫產業基地,杭州還把自己定位為“動漫之都”。
幾年過去,今天我們即使以一個普通消費者的簡單感受來判斷,“動漫產業”離“振興”這一目標也相差甚遠,反倒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大學里一擁而上增設、擴招的動漫專業畢業生找工作很困難,當然還有從一開始就沒停息過的質疑:所謂“基地”不過是以“動漫”名義進行的地產開發項目。這也不是無端指責。就在10月23號,陜西西安一幢10層建筑爆炸起火,部分坍塌1人輕傷。一看詳細報道,原來這起事故就發生在該市動漫產業園3號樓2層,事主卻是一家制藥企業。
一定會有人不耐煩:為什么要以國家的名義振興這么一個勞什子產業?對此我只能附議前面一半。我也覺得“振興”的主體和方式有待商榷,但這個產業本身的意義和重要性則遠遠超出它所處的行業本身。舉個老生常談的例子,蘋果之父喬布斯也是皮克斯的創始人,所以一直有人堅信《玩具總動員》和iPhone之間存在某種深層聯系。弗雷德里克·馬特爾在他所著的《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一書曾詳盡闡述了日本如何通過漫畫、流行音樂等實現它的“重返亞洲”戰略。在那里,漫畫同樣上升到國家戰略。臺灣企管界也有一個說法,把“85后”這一代稱為“動漫游戲的一代”,認為他們與“60后農耕一代”和“70后工業一代”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都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公司的管理方式都要適應這種文化背景做相應調整。
簡單來說,雖然中國目前仍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已經開始想依靠自己多年的辛勤積累來完成向全球最高端產業群的布局與升級,并借此提升國家的整體形象與軟實力,這是合理和必然的選擇。只是在具體的操作上,由于經驗不足與路徑依賴,使用了以前振興制造業的方式來推動文化創新產業,于是難免會出現類似我在開頭提到的種種違和感。
一、東北三省與蒙東地區合作現狀
(一)區域合作的政策規劃體系和機制平臺初步建立
2007年,國務院批復《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把東北三省與蒙東地區五盟市作為一個統一整體規劃安排。隨后,又陸續制定了《東北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等區域專項規劃,為四省區間加強產業對接合作,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了機遇,創造了環境。2010和2011年連續兩年召開四省區行政首長聯席會議,簽署了一攬子協議和行動計劃,通過高層協商機制的推動,四省區合作的領域明顯擴展,合作的形式不斷創新,合作的舉措更加有力,合作的成果日益擴大。
(二)互聯互通的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形成
東北三省與蒙東地區山水相連,陸路相通,正在逐步構建由鐵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東北三省與蒙東地區的跨界鐵路為“五橫兩縱”。公路有“一縱六橫”7條國道相連接,2010年,根據國家高速公路網、國道網規劃調整方案,完成了東北四省區公路網布局方案的調整工作。海拉爾、滿洲里等機場已開通至哈爾濱、沈陽、大連等機場的直達航線。同時,四省區正協調推進蒙東地區直通東北三省的煤制氣、煤制油管道和電力外送通道建設。
(三)能源跨區域合作取得重大進展
煤炭、電力等能源合作深入推進,以呼倫貝爾煤電基地為代表的蒙東大型能源基地建設,有效地增強了東北各省大中城市和工業密集地區的電力負荷能力。2010年,遼寧省從內蒙古調入煤炭4000萬噸,凈受入電量222億千瓦時。呼倫貝爾至遼寧±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去年9月份投入運營,遼寧省受電通道增加至4個,電網整體受電能力提高150萬千瓦。
(四)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扎實推進
按照協同推進、分區治理的原則,共同推進實施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治理工程和嫩江、松花江等重點水域污染防治工程,對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協商建立了交界地區護林防火、林區治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聯防聯動、信息資源共享等機制。2010年國務院批準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對有效保護和建設北方生態屏障,提高林區人民生產、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相關省區各級政府正在深入研究、共同協商溝通、推進落實。
(五)產業合作務實展開
東北三省與蒙東地區在產業上有明顯互補關系,蒙東地區以能源和有色金屬加工支援東北三省,東北三省以資金、設備、科技等輻射帶動蒙東地區的發展,共同在煤礦、電站、煤化工項目、運煤通道、港口建設等領域開展了務實有效的跨區域合作。內蒙古正積極推進在遼寧綏中建設港口碼頭、臨港產業園區;遼西蒙東經濟聯合體、哈大齊呼綏滿“4+2”旅游合作、興安旅游聯盟等合作機制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2010年,東北三省在內蒙古實施合作項目343項,涉及煤化工、能源、鐵路、鋼鐵、醫藥制造、礦產開發、農牧林產業化、綠色食品生產加工等多個領域,到位資金360億元,既為蒙東地區優勢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東北三省經濟發展和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東北地區產業整體競爭力。
二、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經濟布局受地區行政區劃分隔
東北地區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濃厚,區域合作主要靠政府推動。而地方政府在推動區域合作的過程中難以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在現行體制條件下,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的經濟布局,造成在經濟建設和發展方面各自為政、獨立發展、區域分工不發達、區域協作不緊密。生產要素流動受行政導向、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行政性區際經濟關系掩藏和削弱了市場性區際關系,使東北地區內在的經濟聯系被弱化,增加了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發展的障礙。
(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整體協調
東北地區的基礎設施結構性失衡較為嚴重,缺乏整體協調性。東北三省是全國基礎建設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但蒙東地區基礎薄弱,欠賬較多,地區間與省區間基礎設施建設不協調,生產性基礎設施與環境基礎設施不協調,交通、通訊、環境保護等設施還沒有成為區域合作的有力支持。蒙東地區與東北三省的溝通以及東北三省之間的溝通網絡還很不完善,跨界、跨省區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水平與質量均明顯落后于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與合作需求。蒙東地區與黑龍江煤炭進遼寧鐵路運輸困難,電力外送和油、氣管道建設落后。
(三)產業分工與合作有待深化
目前,產業合作的規模、范圍和水平層次較低,區域合作不緊密;產業結構趨同,內部競爭,重復布局;產業鏈條短,上、中、下游配套關系發展不充分;區域空間結構重置,沒有形成良好的經濟梯度;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和帶動力不強;產業分工與合作,靠政府推動的多,市場主導的少,等等,導致各地區優勢不能得到發揮,影響了區域整體效益。
(四)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不夠
目前,東北三省與蒙東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還缺乏更為有效的區域協調機制,蒙東地區土地荒漠化和土壤侵蝕,東北西部山地和丘陵水土流失、土地石質化等問題,給東北地區農、林和牧業乃至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幾點建議
(一)完善協調發展的規劃體系
盡快出臺《東北地區“十二五”振興規劃》、《東北地區綜合交通運輸規劃》等重點規劃,適時組織編制《東北三省西部與蒙東地區合作發展規劃》。在新形勢下,科學規劃東北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格局,準確提出推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途徑措施,協商制定重點合作領域的區域性政策,同力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的戰略地位,在新起點上謀劃推動東北全面振興。
(二)構建大東北運輸物流網路
統籌考慮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口岸以及電力通道有機銜接,統一規劃出海通道、入關通道、運煤通道和國際通道順暢,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加快推進綏芬河―滿洲里、赤峰―綏中、通遼―沈陽、莊河―奈曼等連接四省區的高速公路網絡和齊齊哈爾―滿洲里、通遼和赤峰―京沈客運專線以及錫林浩特―赤峰―綏、白音華―開魯―阜新、阿榮旗―訥河等跨區域鐵路建設,提高跨省區通道的暢達性,構建暢通的大東北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協調建立順暢的東北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和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打造覆蓋整個東北地區的堅強物流網絡,積極推進東北地區物流托盤化產業發展,實現區域內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對接”、客運零距離換乘,拉近城市之間距離,降低區域經濟發展成本。
(三)構筑東北生態安全屏障
研究編制東北生態和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統籌實施。組織實施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繼續支持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沙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建設工程;分期分批搞好松、遼、嫩上中游水系治理工程。加快建立區域生態建設管理和協調機制,密切區域間聯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資訊互通、上中下游和界河兩岸協調行動、聯防聯治的跨區域水源地保護和全流域治理機制;探索建立重大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工程共建、得失互補;建立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信息互聯共享平臺,共同強化生態安全預防,促進東北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實現生態東北的建設目標。
(四)構筑互惠多贏的產業合作格局
合理確定產業分工,科學布局產業,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鼓勵四省區互設“飛地”,發展“飛地”經濟。東北三省應積極在蒙東地區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擴大合作規模,增加相互投資。支持大連、沈陽等中心城市產業有序向蒙東等地轉移,共建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四省區要統籌推進蒙東地區能源外送通道建設。發揮各省區優勢,集聚東北整體能力,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聯手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共建一批產業創新平臺和載體。積極推動地方銀行跨省區經營,建設區域產權交易市場、社會信用體系。協商建立東北四省區旅游市場營銷聯盟,共同打造和推出高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大東北精品線路,推進大東北無障礙旅游區建設,協同構建大東北區域旅游板塊,打造大東北旅游目的地。
(五)共同打造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和樞紐
加快編制出臺《中國東北地區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規劃綱要》。四省區要站在國家“向北開放”的全局高度,加強協調互動,互補互通。要統籌各地口岸擴能、連接通道和跨境涉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提升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長吉圖經濟區、呼包鄂經濟區和綏滿經濟帶等重點區域的引領帶動作用,合理布局區域內產業和參與國際分工與產業轉移,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深化與周邊國家的能源資源等多領域合作,提升帶動東北地區整體對外開放水平,全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向東北亞開放的橋頭堡和重要樞紐,形成沿邊沿海開放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六)建立共同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