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9 15:01: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人畜矛盾和草畜矛盾是造成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農牧交錯帶的人口密度雖低于農區,但比純牧區顯然要高得多,人口多造成養畜多,而牲畜頭數的增加,加劇了人畜之間、草畜之間的矛盾,在全年自然狀態下放牧的傳統草地畜牧業,形成天然草場上牧草的供給與牲畜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季節性不平衡,從而造成對天然草場的致命破壞。在早春牧草萌芽返青,當受到牲畜啃食后,牧草的光合作用能力減弱,嚴重影響后續生長;牲畜在吃到少許青草之后,寧愿多跑路吃青草而拒絕干草,既消耗牲畜體能,又加劇對草場的破壞。
1.2的農田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劇了該地區土地荒漠化農牧交錯帶農田的格局,主要相對集中于山麓地帶河流沿岸,丘陵谷地及盆地中,并由此向周邊擴展。隨著人口的增多,逐步開墾到丘陵坡地,形成丘陵坡地的旱作農業。這些地區人均占有耕地多,農業基礎條件差,形成經營粗放,廣種薄收,豐欠波動很大的特點。在該地區由于集中聯片開墾,破壞了原來的草原植被和自然景觀,加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在每年季風季節時,地表的大量地表熟化土壤隨著大風刮向遠方,造成地表土壤的貧瘠化,這是該地區生態惡化導致貧困化的重要因素。
1.3人口的增加和人為的掠奪式經營開發是造成農牧交錯帶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加加大了人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增量,而這種增量造成對自然資源的透支,所有這一切自然轉嫁到對資源過度掠奪和占有上。在對草原缺乏長期有效投入的情況下,草原及農田的退化、沙化而導致貧困化就成為這一區域經濟惡性循環的怪圈。以陰山北麓為例,解放初期的化德縣,耕地僅為3.2萬hm2,耕地與草地之比為1∶6.3,植被覆蓋率達到80%;而在“十一五”期間,耕地與草地之比為1∶0.5,土地沙化面積為原來的11.3倍,在此期間人口增加了5.6倍,人口密度達到65.3人/km2,這一標準大大超過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以20人/km2為宜的標準。
1.4不科學的農牧業交錯帶家畜飼養方式在農牧交錯區,家畜飼養量的確定也和其他地區不同。在農區,由于天然草地很少,飼養家畜的數量主要取決于飼料來源、飼料價格、經濟條件和勞力,有飼料來源,有經濟條件的可以養很多家畜。在純牧區,飼養家畜的數量主要取決于冬季草場的承載能力,管理較好的牧區入冬前淘汰多余家畜,就是為了減少冬春草場的壓力。而在農牧交錯區,家畜飼養量則往往確定于夏季草場,甚至是全部草場的承載能力,在冬季飼草不足時就用作物秸稈和糧食進行補飼,因而造成草場嚴重過牧,導致沙漠化的發展。
2內蒙古農牧交錯帶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建議
2.1調整農業的生產方向和生產格局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總結,我們對農牧交錯區沙漠化治理的方針進行了重大調整。以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為第一突破口,讓農民先吃飽肚子,并初步解決人口壓力與資源承載力的矛盾。同時,以封沙育草、植樹造林、恢復植被為第二突破口,改善生產與生活的環境條件,促進生產的發展。
2.2改善農牧業交錯帶沙化現象治理的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保障是草原荒漠化治理中發揮“硬約束”的作用,能讓人們自律的最好辦法。在不斷完善草原法律法規的條件下,制定《草原荒漠化治理實施細則》,并依據草原法盡快制定和完善基本草原保護、草原植被恢復、草原征占用補償等方面的配套法規,同時還要加快地方特色配套法規的制定。使得草原荒漠化治理、草原保護的行政法律法規覆蓋草原生態保護的方方面面,以便能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2.3強化農牧業交錯帶荒漠化治理的科技保障在面對自然災害,我們利用現代化的高科學技術來治理惡劣天氣與各種鼠蟲災害。在草原保護與建設當中,近幾年在技術層面不斷出現新的研究技術和解決對策。通過利用這種發展趨勢,進一步提高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科研水平。同時對當前的干旱天氣、降水量較少、風沙天氣采取切實可行的技術,從而提高內蒙古草原地區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關鍵詞】荒漠化,防治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U418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當今我國荒漠化防治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在防治中的科學性顯得尤其重要,荒漠化防治現狀及對策的分析,直接關系到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效果。
二、荒漠化防治的意義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環境問題,我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哪陌l生與發展,已給我國廣大荒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等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與威脅,甚至危及到區內居民的生存,成為危及我國廣大荒漠化地區和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此危害具有長期、頻繁、廣泛、多樣、嚴重和深遠性。因此,加強對荒漠化的防治對促進生態平衡、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國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探析
荒漠化是指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耕地、草原及林地退化。嚴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喪失生產能力。荒漠化類型多樣,程度嚴重,在我國西北地區主要表現為風蝕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地區表現為水蝕作用形成的紅漠化,華北地區的土地鹽堿化,青藏高原地區凍融荒漠化等。下面以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西北地區為例,簡單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本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流難以到達;東部是遼闊坦蕩的內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特別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對水汽的阻擋作用明顯。因此,本區形成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大,降水稀少,大風日數多且集中。由于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風的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再加上大風日數多,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
2、人為原因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過程,而是多塊分散土地逐漸
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為這一過程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人類活動則大大加速了這一過程的發展,在荒漠化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到決定性作用,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
(一)過度樵采。一方面,在缺乏能源的地區,人們樵采植被作為燃料,解決生活用能問題。另一方面,農牧民為增加收入,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挖藥材、發菜等,嚴重破壞草場。
(二)過度放牧。為求得短期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載放牧導致牧草生長能力和土壤結構破壞,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過程。
(三)過度開墾。西北地區人口的迅速增長,盲目擴大開墾規模,導致生態用水緊張,植被退化,綠洲荒漠化日趨嚴重。
(四)水資源利用不當。在內陸河流和山麓沖積扇區,河流中上游綠洲超量用水,或者在沖積扇上部過度開發地下水,使河流下游或沖積扇邊緣植被因缺水而衰退,導致荒漠化發生和發展。
(五)在工礦、交通建設中不重視環境保護,破壞植被、污染水源和棄土棄渣等也會造成荒漠化迅速發展。
四、我國荒漠化防治主要措施
1.充分發揮政府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主導作用
從目前形勢而言,仍需要采用政府引導為主,多渠道投資為輔的治理模式。政府部門必須把荒漠化治理作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重要任務,應繼續著眼于該地脆弱的環境問題,勇于面對困難和矛盾,調動多方力量,精心籌劃,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最終推動草原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突出工作重點,統籌規劃,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在今后荒漠化治理工作中,地方政府要以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五期工程等國家重點項目為依托,突出重點,規模推進。在治沙區域上,以渾善達克沙地等沙地為治理重點,采取“封飛造管并舉”的綜合治理措施,在鞏固前期治理成果的基礎上,尋求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在治沙模式上,突出林草結合,加大有經濟價值樹種的比重,提高生態經濟綜合效益;在運作機制上,發動社會力量特別是農牧民主體參與工程建設,推動生態建設的多元化進程;在管理方式上,通過林權落實到位,保證補償資金的積極兌現,將責權利落實到戶,促進荒漠化治理主體的積極性。
2.加強研究,標本兼治,進一步擴大治沙成果
荒漠化治理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它不僅需要穩扎穩打地擴大治沙規模,逐步向荒漠化核心挺進,更需要步步為營,保持并提升原有的治沙成果。只有標本兼治雙管齊下,才能打好這場利國利民的大戰役。關鍵問題之一是做好荒漠化核心地段的調查規劃,為今后治沙工程的順利展開提供可行性方案。面對第二階段治理的“遠山大沙”,各級政府、研究人員及相關工程施工部門要加大對荒漠化核心地段的實地調查研究,采取充分的樣本,全面分析數據,保證治沙方案設計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目前絕大多數沙漠的核心地段成沙歷史久,原因復雜,治理難度大。針對核心地段荒漠化治理這一綜合性強、涉及研究領域多的難題,要綜合國家和地方的研究力量,特別是需要整合高校、研究單位和民間組織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調查研究。
3.加大資金投入,合理配置資源,協調解決治沙難題
充足的資金保障是下一步治沙工作順利進行的有力支撐,與之相對應的高效的資源配置同樣在今后的荒漠化治理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調研組在綜合分析不同類型的治沙專題會議的基礎上,提出資金投入與配置方面的兩點建議。
一是繼續加大對治沙投資的力度。建議國家主管部門在風沙源工程二期規劃中,通過科學預算加大對沙源地防沙治沙生態建設資金的扶持力度。資金投入額度應與社會經濟發展幅度相當,同時考慮到新一輪治沙工作難度增加的實際困難。
二是合理配置資源,防止資金投入“一刀切”現象。特別是各旗縣人口密度、牧區人口、人均草場面積等指標均不相同,若繼續采用“一刀切”的財政補貼標準,就會造成不同地區的財政可支配數額差異進一步擴大,不利于防沙治沙工作的差異化管理和整體推進。在今后的工作中,國家政府部門應在充分調研的前提下,依據不同地區的基本情況,合理配置資源,采用劃分更加精細的標準下撥資金,實現資源的最高效利用。
4.創新荒漠化治理模式,增加治沙的附加值
荒漠化的治理不能僅僅限于“種樹種草”、“圍欄封育”等簡單的傳統模式,必須突破治沙技術層面的限制,從經濟學與生態學相結合的角度,把荒漠化治理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荒漠化治理的生態經濟模式。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荒漠化治理與發展經濟相結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今后荒漠化治理工作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學習與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治沙技術和經驗是非常必要的。以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為例,當地草原的畜牧業發展與畜產品深加工、畜產品的國際分工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兩個國家圍繞國際市場需求,采取牧業―奶、肉加工業―牧業―奶、肉加工業的良性循環,通過畜牧業促進奶產品和肉類加工業的發展,等等。諸如此類的經驗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五、結束語
隨著我國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不斷完善,荒漠化的防治工作將會得到更人的重視,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荒漠化防治工作將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廣庭.土地荒漠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12
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作為《公約》締約國,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別是黨的十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我國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約束和激勵并舉的制度體系逐步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行動體系逐步形成。
自2000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呈現“雙縮減”,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20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為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
但是,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分布有沙漠、四大沙地。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4多;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近1/5。
“在防治中,要堅持沒有保護就沒有發展,保護就是最大的l展、最好的發展的理念。全面落實荒漠生態保護紅線,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力度,把所有的荒漠天然植被都保護起來。”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說,同時要堅持科學治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立足旱區實際,大力發展節水型林業,以水定林,適地適樹適草,科學防治。
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態問題,也是民生問題。統計顯示,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區,土地荒漠化,嚴重影響著我國北方近一半土地的生態面貌和生態安全。治沙和治窮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不從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沙區的“窮根”就鏟除不了;如果沙區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問題得不到改善,防沙治沙也無法長久。
一、鄂爾多斯市荒漠化動態分析
土地荒漠化面積的變化可以反映鄂爾多斯市2000―2009年間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面積變化的總態勢。圖1為鄂爾多斯不同年份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面積變化圖。從圖中可看出2000年以來荒漠化發展。2000―2009年荒漠化總面積增加了96513.14公頃,其中輕度風蝕荒漠化面積減少了111350.56公頃,但中度風蝕荒漠化與中度風蝕荒漠化總面積分別增加了213933.33公頃和59168.56公頃。而其他類型的荒漠化面積減少了65238.19公頃。趨勢是雖然局部荒漠化土地得到遏制,但荒漠化總面積在增加。
總的來看,2000―2009年來,水域的面積持續減少,沼澤地也有少量的減少。未荒漠化土地以少量變為輕度荒漠化或不變為主。輕度、中度、重度荒漠化土地以逆轉或不變為主。城鎮、工礦、居民點用地有少量的變為未荒漠化土地或變為荒漠化土地。
二、荒漠化動態變化與氣候
鄂爾多斯2000-2009年之間荒漠化土地變化總趨勢是荒漠化土地面積再增加,但輕度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積在增加,表明該地區荒漠化發展雖整體得到遏制,局部地區得到逆轉,但總的變化趨勢不容樂觀。本文認為鄂爾多斯荒漠化土地的動態變化的原因多種多樣,試從氣候變化方面進行探討。
影響荒漠化變化的氣候因素包括降雨量、蒸發量、大風日數及氣溫的變化等。本文利用鄂爾多斯四個旗的1980-2006年的降雨量、蒸發量、風速、氣溫數等氣象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荒漠化動態變化的氣候原因分析。
(一)降水與荒漠化
鄂爾多斯地區屬于典型的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干旱、大風,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熱干燥。降雨量分配不均及變化大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980―2006年降雨量的變化幅度在199.24―399.38mm之間。由圖2可知研究區的年、月降雨量非常不穩定,雨多發生洪災,雨少形成旱災。夏季降雨量多過春季降雨量。牧草的返青期降雨量少,春旱限制了牧草的生長,降低牧草的質量,強化了荒漠化發展的可能性。
(二)氣溫與荒漠化
溫度作為一個主要氣候因子對環境狀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溫度影響無霜期,10℃以上積溫、蒸發量等,這些因子對植物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根據鄂爾多斯四個旗的1980-2006年的氣象數據,從圖3可看出,年平均氣溫緩慢上升。降雨量變化不大而年均氣溫有上升趨勢,這導致了蒸發量的增加。使得水域蒸發量變大,水域面積減少。而蒸發量多過降雨量對植物生長也是不利的。
(三)蒸發量與荒漠化
鄂爾多斯四個旗的1980-2006年間蒸發量在475.1至2910.7mm之間變動,而降雨量的變化幅度為199.24至399.38mm之間,蒸發量遠遠大于降雨量。干燥度一般反映各地區的干濕程度,即指植物的最大蒸發量與降雨量之比,計算公式為K=E/R。K為干燥度,E為蒸發量,R為同期降雨量。K大于1,表示降雨量不足需求,K小于1,表示降雨量有余。以伊金霍洛旗為例,1980-2006年的干燥度范圍為1.2至12.7,表明降雨量不能滿足植物的生長。
總之,1980-2006年間氣溫的特點是明顯升高并且不穩定,變率大,在降水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增加了蒸發量,使得地表長期處于干燥、疏松,這有利于荒漠化的發展。特別是冬季氣溫偏高,土壤粘度降低,抗風蝕能力減弱,容易形成風蝕荒漠化。
(四)大風日數與荒漠化
一、荒漠化現狀、成因及危害
(一)荒漠化現狀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濕潤、半濕潤地區,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表現在耕地退化、林地退比、草地退化而使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鹽漬化以及石質荒漠化。
根據全國第四次荒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截止2009年底,中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2.37km2,占國土總面積的27.33%。監測表明,我國土地荒漠化整體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續凈減少,但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等省(區)共212個區、縣仍在擴展。
(二)荒漠化成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變異形成荒漠化的過程是緩慢的,而人類活動則激發和加速了荒漠化的進程,成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1)充足的沙源
充足的沙源是土地沙漠化的物質基礎,從地質歷史角度來看,第四紀時期,大多沙漠均埋藏有古風成沙(如騰格里、毛烏素沙漠),這些古風成沙為地質歷史時期沙漠的形成、發展提供了沙源。地層中的古風成沙,記錄了沙漠在中更新世以前已經存在大片沙漠,而且風成沙與黃土、古土壤或湖相地層迭覆出現的特點,證明沙漠并非從形成就持續至今,而是在第四紀氣候震蕩變化的調節下經歷了沙漠非沙漠的多次轉變。
(2)氣候條件
氣候變化的范圍涉及到整個地球,氣候變化結果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強。如毛烏素沙漠地區1953―1986年出現干旱年份5次,其中1979―1983年連續干旱,1965―1975年平均降水量(252.4 mm),比前10年減少了6.2%,而蒸發量(2600 mm)增加了5.1%,可見,氣候的變化趨勢是向更干旱方向發展。在我國北方,沙塵暴頻繁活動季節為冬春季節,這與當地的干旱季節相一致,據研究起沙風速為大于5 m/s,而這些地區多年平均風速為2.9 m/s,最大風速可達31 m/s,多年平均風速大于5 m/s的大風天數為38天,無疑為風沙活動與沙的運移創造了條件。2001年春節數次沙塵暴使內蒙古沙漠界限向前推進了2 m,沙塵隨風襲擊了北京市,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波擊到南京、上海等南方城市及韓國。
2、人為原因
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過度放牧、粗放經營、盲目墾荒、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過度砍伐森林、不合理開礦等是人類活動加速荒漠化擴展的主要表現。亂挖中藥材、毀林開荒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為活動。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鹽漬化。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堿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占37%,過度放牧占33%,不可持續農業耕種占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占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樹木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我國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過度放牧
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表現在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使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鹽漬化以及石質荒漠化。特別是在干旱年份,草場生產力急劇下降,而牲畜數量卻得不到及時調整。草場超載過牧,導致了大面積的土地沙化。
(2)毀草毀林墾荒
據衛星遙感調查結果,黑龍江、甘肅、新疆、內蒙古4?。▍^)1986―1996年毀草墾荒1.17萬平方公里,而其中一半在開墾幾年后撂荒,成為新的荒漠化土地。由于違背自然規律的濫墾,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失去植被的保護,在干旱、大風等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土地因風蝕嚴重沙化。
(3)亂采濫伐
荒漠化地區的植被多是重要的薪柴和藥材資源。據有關資料,柴達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2萬多平方公里,到80年代中期,因樵采已毀掉三分之一以上。
(4)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一些地區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大面積的土地荒漠化,如塔里木河下游地區因農業過度用水,使輸往下游的水量急劇減少以至斷流,造成了下游地區植被的衰退、死亡及大片土地的沙化。
(5)森林資源的不合理開發
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使森林遭受破壞。雨水沖刷裸地,造成水土流失,進而出現溝壑,導致水災。在干早時期,風把干燥表土吹走,造成山地巖石,寸草不生。這就是破壞森林造成的惡性循環的結果。
(三)荒漠化危害
1、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破壞
很多物種絕滅,土壤退化,土地生產力下降?;哪瘣夯巳藗兊纳姝h境,加劇風沙、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在中國北方沙區、每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為30―10d。有些地方出現沙塵暴;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侵蝕模數平均在5000―8000T/km2Y,最高達20000T/km2Y,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達16億噸,使下游河床年平均抬高10cm(劉愛民等,1997;Naveh Z.,1997)。
2、制約了當地國民經濟的發展
1991年全球范圍內由荒漠化造成的損失為422.08億美元,其中灌溉農業損失107.85億美元,旱作農業81.89億美元,草原232.34億美元(安鳳生等,2011)。數據顯示,我國荒漠化土地占國土面積的27.46%,約有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00億元。2003年,中國重沙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中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與發達地區差距更大。中國已是世界土地退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土地退化是危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周霞,2013)。土地沙漠化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為我國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安鳳生等,2011)。
3、造成受影響地區人民生活的貧困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道,全球25%左右的人口靠已經退化的土地維持生計,每年因土地退化而導致生產力喪失的成本大約為400億美元。在一些地區已經陷入“土地退化―陷入貧困―過度利用―土地惡化―加劇貧困”惡性循環之中?;哪延绊懙饺蜿懙孛娣e的25%和世界近25%的人口,給全球許多國家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生存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并成為導致貧困和阻礙與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周霞,2013)?;哪仁遣缓侠斫洕顒拥慕Y果,又是人民貧窮的根源。中國的貧困縣幾乎都集中分布在荒漠化地區?;哪由盍素毨С潭龋瑪U大了地區差距。據調查,全國農村人口的1/4生活在荒漠化地區,其人均農業產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4.2%,是東部地區的1/5?;哪沟铆h境惡化,土地生產力嚴重衰退,危及當地人民的生存發展,加重了貧困程度;同時荒漠化威脅交通、水利、工礦設施及國防基地的安全,影響生產,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
二、光伏發電技術現狀及發展
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目前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PV系統)、太陽能熱發電(CSP系統)和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建筑及太陽能空調、太陽能海水淡化等等方面。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核心技術是光伏電池的光電轉化率,因此,世界各國正在積極努力開發生產各種光伏電池。目前從晶硅薄膜、單晶硅、多晶硅電池到非晶硅薄膜電池、染料敏化電池。太陽能電池已進入第三代電池階段,目前染料敏化電池的成本僅相當于晶硅電池的1/10,而轉化率已達到11%,達到晶硅電池的最大效率的一半之多,技術經濟效果頗佳。單位成本降低80%,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從而使系統成本大大降低,使太陽能光伏發電可以與常規能源發電相競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陽能光伏發電必將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
光伏發電具有“無噪聲、無污染、能量隨處可得、不受地域限制、無需消耗燃料、可以無人值守、建設周期短、規模設計自由度大、可就地使用等優點都是常規發電和其它發電方式所不能比擬。太陽能的主要缺點是能量與功率密度低,為滿足大規模能源需求,減輕環保壓力,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還得依靠建立大型集中能源基地,必須占用大量土地,充分利用荒漠地區的自然條件及特點,構建荒漠地區大規模綜合能源基地和治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三、荒漠地區開發太陽能資源的意義
在荒漠化地區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一是可解決當地大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使當地環境不適宜農牧樵采的地區農業人口轉為產業工人,減少農牧樵采規模和面積,減少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利于生態環境改善;二是太陽能資源開發可提供大量能源,減少當地居民對生物質能的需求,改善環境;三是荒漠地區太陽能電站太陽板可減少太陽的直接輻射、有效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量,促進植被的恢復與生長;四是大規模的太陽能板能減弱地表風速,可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改善當地的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荒漠地區規模化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首先,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綠色就業:在可持續低碳世界的體面工作》,僅可再生能源領域近年來就創造了230萬個就業機會。預計到2030年,這一領域的投資將達到6300億美元,這將至少創造2000萬個額外的就業機會。其次,節能減排,用光電代替煤電,減少溫室氣體和有害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改善大氣質量。
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大多地形地貌屬山前沖擊、洪積平原,場地較開闊,起伏不大,地表為荒漠草原植被,分布有耐旱植物,多有荒漠化現象。而甘肅省位于我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處,東西長1655km、南北寬530km,面積達45.37萬km2,全省海拔大多在1000m以上。太陽輻射強度大,光照時間長,地勢海拔高、陰雨天氣少、日照時間長、大氣透明度好,有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年總輻射量在4800MJ/m2―6400MJ/m2之間,年資源理論儲量67萬億kW?h。各地年日照時數在1700h―3320h之間,自西北向東南呈逐漸減少趨勢,河西走廊地處戈壁荒漠,面積廣闊,是甘肅省太陽輻射豐富區,多年平均太陽輻射量6363.79MJ/m2,多年平均日照小時數3287.8h。太陽能資源豐富,開發建設條件十分優越,比較適合建設大型光伏電站。
甘肅省大部分荒漠地區處于甘肅北部和中部地區,這些地區日照時間長,大氣透明度高,地勢平坦、太陽能資源相當豐富,北部地區年太陽輻射在6680―8400MJ/m2,中部地區年太陽輻射在5850―6680MJ/m2之間,荒漠地區年太陽輻射平均值在6000MJ/m2以上。僅以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中的未利用地測算,按年輻射量6000 MJ/m2計,則甘肅省荒漠化未利用土地上的太陽能年輻射總量達5.09x1014 MJ/a,約合1.42x1014kWqh,若按平均15%的轉換率計算(目前商業化的單晶硅、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率在14%―16%之間),逆變器損耗按40%計,年發電量可達1.28x1013kWqh,可完全滿足2050年中國總電力需求(2004年中國電力科學院預測2050年中國總電力需求為9.27x1012kWqh)。由此可見,甘肅省荒漠化地區太陽能資源儲量大,開發潛力高,作為未來中國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具有重要意義。
甘肅省荒漠化土地的范圍涉及面積約2.4x107hm2,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約19347753.7hm2?;哪恋乜偯娣e占全省總面積的54.8%與新疆、內蒙古、青海等省份相比,具有利用電負荷中心近、電網覆蓋率高、土地平坦、交通發達、開發利用成本低等優勢。因此全面落實國家構建荒漠化地區可再生能源基地的戰略部署,加大開發利用甘肅省荒漠地區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對甘肅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乃至生態環境改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截止2014年11月已經獲得路條的光伏發電項目已經達到了10631.4MW,并網項目達到4527.5MW。
參考文獻:
[1]嚴陸先.構建荒漠地區大規模綜合能源基地的設想[J].科技導報,2008(8)
[2]尹淞,郝繼紅.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應用綜述[J].電力技術,2009(3)
[3]張守一,葛新權,張真真.把沙漠建成太陽能發電的基地[J].華北電力技術,2010(2):42―46
[4]方創琳,楊玉梅.綠色太陽能源時代的呼喚[J].百科知識,1997(2)
[5]張恒旭,劉玉田.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在荒漠治理中的作用[J].可再生能源,2014(9)
[6]石建忠,陳期舜等.甘肅省土地荒漠化狀況及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06(9)
高考命題以考查能力立意,側重考查知識遷移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命題選材新穎,多為教材所無,設問角度別致,耳目一新,不落窠臼,體現能力考查,達到高考選拔的最終目的。解題過程需經過提取信息、調用知識、探究問題等三個必經的環節,且整個思維過程中各環節雖有先后之別但實為相互滲透相互啟發的狀態。環境保護類試題的命制及解答也不例外,資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試題設置情景陌生,設問角度多從環境問題的表現、影響、成因及應對措施等角度著眼,而解答此類題的關鍵首先在于正確提取信息,在試題情境所展現的圖、文、表、材料中已經蘊含了足夠解答所設問題的信息;其次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除創新思維類試題(這類試題純粹考查考生快速自學能力)外,試題解答需用到的知識皆為課標規定的主干知識,是考生自學即可掌握的知識,其困難在于能否把試題材料所蘊含的信息與需調用的知識形成關聯,并探究得出解答途徑,最后用富有邏輯的專業語言描述和闡釋出來。整個解題過程完美體現了思維能力的考查,體現了課程標準能力培養的理念。解題所用到的知識雖極簡單但解答問題所需要的思維張力卻極大,這一點大大區別于以往考試以考查知識立意的命題形式,一個人雖學富五車但若沒有思維能力一定無法解答現行高考試題,這正是現行高考命題的優勢所在,且要求考生必須具備創新思維能力,避免死讀書,讀死書。
二、分類解答
(一)環境污染類
環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三個主要方面,命題涉及成因、危害與治理措施。不同環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結合其特點進行具體分析。例如,赤潮產生的原因為:沿海地區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過度海水養殖,造成海水富營養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適宜的水溫、鹽度等環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體交換不良的港灣和沿岸海域容易發生赤潮。同一類型的環境污染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帶來的危害也不相同。如我國北方區與南方區酸雨類型不同,是因為能源利用的占比不同,北方以煤炭利用產生的硫酸型酸雨為主,南方以石油利用產生的硝酸型酸雨為主。針對造成污染問題的成因采取相應治理措施:不同的污染問題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應不同,只有針對具體造成污染問題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一般來講,根本措施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凈化處理后達標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凈能力。對于全球性污染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如大氣污染的防治主要包括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潔凈煤技術、開發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機動車污染、控制工業污染等。水污染的防治在農業生產中應采取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發展生態農業,加強氮、磷污染防治等措施;工業生產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潔生產和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應堅持“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的原則。
例1(2015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Ⅱ)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1示意河套平原地區。當地將黃河水通過引水渠引入區內灌溉農田,農田灌溉退水經過排水渠匯入烏梁素海。近年來,烏梁素海出現污染加重趨勢。
(1)分析近年來烏梁素海污染嚴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烏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參考答案】(1)河套灌區的農田退水絕大部分排入該湖,化肥、農藥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劇;當地工業與城鄉生活廢水也都排入該湖。所在區域氣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進入和排出,吞吐量較小,流動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積累,污染逐漸嚴重。
(2)①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改變種植結構,采取綠色生產;②嚴格執行工業和生活廢水的排放標準,控制入湖廢水排放量;③及時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凈化;④嚴格執行環保法,加大違法排污處罰力度;⑤加大環保宣傳,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等。
【解題思路】本題首先是讀圖分析能力的考查,必須正確提取圖示信息方能與設問構建關聯,由圖示可知河套平原總干渠發出的各支渠流經農田后,進入總排干渠,然后匯入烏梁素海。第(1)題,由于農田灌溉退水經過排水渠匯入烏梁素海,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化肥隨灌溉水流入烏梁素海,造成其嚴重污染。當地工農業、城鄉生活廢水也排入該湖,加上所在區域氣候干燥,降水少,蒸發量大,湖水以水渠進入和排出,吞吐量較小,流動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積累,濃度加大,污染逐漸加重。
第(2)題,針對烏梁素海污染物來源主要是河套平原灌溉退水從農田中帶來的農藥化肥和泥沙等,因而要控制農藥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對于工業和生活廢水污染,應該嚴格執行工業和生活廢水的排放標準,控制入湖廢水排放量,對湖區及時清淤,在湖泊邊緣可以設置沉淀池等工程設施,種植水草,采用生物措施凈化,同時加大違法排污處罰力度,加強環保宣傳,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等。
(二)生態破壞類
生態破壞包括森林破壞、草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大氣增溫、臭氧層空洞等。每一種生態破壞問題都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征,針對不同地區的區域特征可以判斷該地區容易出現什么樣的生態破壞問題。產生生態問題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與區域特征有關),也有人為原因(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活動造成的)。對這些基礎知識要有一個把握,如森林具有強大的生態效益: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過濾塵埃、提供旅游休閑地等,能為人類提供各種生態服務,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積砍伐,無疑會影響和破壞森林的生態功能,帶來生態災難,包括洪水、旱澇、物種滅絕等;草地退化的原因包括自然與人為兩個方面,自然原因包括氣候變暖、降水減少和干旱頻繁發生等。人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載放牧、盲目開墾、規劃利用管理不當、濫采濫挖等,在我國,鼠害和蟲害也是重要原因。草場退化導致載畜量下降,草地生態環境惡化,使當地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保護草地的措施重在控制人口增長、改善經濟結構、加強經濟發展。物種滅絕的防治措施有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環境;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建立瀕危物種種子庫、動物庫等,以保護遺傳資源;國家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
例2(2015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Ⅰ)近年來,我國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護環境??λ固氐貐^土層薄,保護土壤尤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區修建公路,開挖石料和堆放棄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結束后,仍在原地維持土壤的生產功能。
指出為達到保護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區開挖石料和堆放棄料前后應采取的措施,并簡述理由。
【參考答案】措施:之前,將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護措施(四周圍擋,表面覆蓋)。之后,將土壤再覆蓋在石料開挖場或棄料堆放場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區土層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區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護。
【解題思路】該題以喀斯特特殊土層條件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設中,如何保護土層,保護土壤的肥力,保護好生態環境。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審清題意,在“開挖石料和堆放棄料的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從開挖石料、堆放棄料之前和之后分別采取的針對性措施的區別,同時需注意結合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嚴重的特點。該題難度較大,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分析和推理能力。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侵蝕作用強烈。在開挖石料之前,應收集表層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過程中,可建設圍墻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棄料后,應對棄料進行壓實,把收集的土壤平鋪到棄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復耕復種。
(三)資源開發類
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資源開發問題主要表現為資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消耗激增。應對資源短缺問題的措施包括“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伴_源”的具體舉措有不斷增加資源的探明儲量,擴展開發的范圍和渠道,開發新的資源和能源?!肮澚鳌钡木唧w舉措有加強節約,利用科技,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源的浪費。首先要掌握需要調用的各種資源問題的相關基礎知識。如淡水資源短缺涉及空間與時間分布不均、工農業需求量大、利用率低、水污染導致的水質型缺水等,解決措施側重“開源”方面,主要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人工降雨、海水淡化、合理利用地下水等。土地資源開發與防治要掌握土地退化的原因,即人類經濟活動對土地施加的壓力過大,使自然狀態下較脆弱的環境被破壞;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牧業措施等。生物措施是指因地制宜,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恢復生態林,營造經濟林,加強對植樹種草的科學管理等;工程措施是指修建水庫、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壩等;農牧業措施指在突出農田基本建設的基礎上,保護耕地、提高肥力,發展舍飼養畜、把牧草栽培納入農田耕作范圍等。我國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措施包括實行耕地總量不減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質量等。
例3(2015年山東文綜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鋸泥是石材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石粉與水的混合物,我國北方某石材生產基地每年產生大量鋸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質地細,難處置,大風時易漫天飛揚,雨天則隨雨水流入河道。近年來,某企業在該基地利用鋸泥生產加氣磚,加氣磚質量輕,保溫效果好,是一種新型建筑材料,圖2為鋸泥產生過程及利用示意圖。
從資源、環境的角度分析該企業利用鋸泥生產加氣磚的積極意義。
【參考答案】實現廢棄物回收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占用土地,節約土地資源;加氣磚保溫效果好,節省能源;減輕空氣污染;減輕水污染。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區域資源、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區域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面對資源、環境問題,在開采、利用、生產過程中,總會產生環境問題。圖示方式主要是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治理了環境,增加經濟收入。有利于保護資源、環境,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根據材料,該企業利用鋸泥生產加氣磚,實現廢棄物回收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減少占用土地,節約土地資源。加氣磚保溫效果好,有利于節省能源。可以減輕空氣污染,減輕水污染。
三、能力測試
(原創)圖3為2009-2013年美國肯塔基地區(石灰巖廣布)土地不同等級荒漠化土壤侵蝕量變化統計圖,讀圖回答1~2題。
1.該區荒漠化治理重點是()
A.潛在荒漠化土地
B.輕度荒漠化土地
C.中度荒漠化土地
D.強度荒漠化土地
2.據圖推測可知()
A.強度荒漠化土地與無荒漠化土地土壤覆蓋厚度相當
B.潛在荒漠化土地植被覆蓋率最高
C.中度荒漠化土地生產力高于輕度荒漠化土地
D.該地區實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原創)讀中國某區域圖(圖4),回答3~5題。
3.最適合建風力電站的地方是()
A.克拉瑪依市B.烏魯木齊市
C.達坂城區D.吐魯番地區
4.目前陸地風力發電的缺陷是()
①干擾鳥類②強度具有季節性③發電量?、苷加么罅客恋?/p>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5.影響該區域城市等級大小的主導因素是()
A.地形分布B.綠洲分布
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原創)讀世界某區域圖(圖5),回答6~7題。
6.圖示沿海地區難以利用土地分布面積較廣,主要原因有()
A.全球氣候變暖
B.寒流與副高影響
C.過度墾殖和灌溉
D.常年受東北信風影響
7.圖示地區魚類和海鹽加工工業發達,影響兩類企業布局的共同主導因素是()
A.市場B.原料
C.交通D.勞動力
(原創)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圖6為哈爾濱市2011-2013年兩年間霧霾生消時間統計曲線圖。
說明哈爾濱市霧霾生成與消失時間特點,據此對人們日常鍛煉時間提出建議。
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晉南某大學生就業失敗遠走南疆,發現和田地區荒地甚多,當地農民僅用于粗放牧羊。即承包1500畝荒地種植棗樹,引進優質棗樹苗,種植過程中曾遇到許多問題,最終獲得豐收。圖7為和田地區位置及積溫、降水分布圖。
(1)評價和田地區種植棗樹的地理條件。
(2)當地沙塵暴頻發,棗樹苗難以成活,試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3)沙質土壤潔凈無污染,但土壤貧瘠,且蟲害影響棗樹生長,為收獲綠色無公害大棗,不使用化肥、農藥,試提出提高土壤肥力及防治蟲害的措施。
(4)喜獲豐收,紅棗大如鴨蛋,品質優良,滋補營養豐富,專家贊稱“和田軟玉”、“保健丸”,獲綠色食品認證,擬售價每千克600元,產品希望打入全國高端市場,請提出最簡便的促銷方案。
【答案與解析】
1.A由圖可知,潛在荒漠化土壤侵蝕量最大,故為該區荒漠化治理重點。
2.D強度荒漠化土地與無荒漠化土地土壤侵蝕量相當,但其原因不同,強度荒漠化土地是由于過分侵蝕,已成石漠化,上覆土層極薄甚至沒有,即沒有或極少有土層可供侵蝕;無荒漠化土地因水土保持措施得當,植被覆蓋了最高,雖土層覆蓋厚度最大但被侵蝕量最少。土地荒漠化等級越大土地生產力越低。從2009-2013年土壤侵蝕量的變化趨勢知土壤侵蝕量越來越小,可推測該地區實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3.C達坂城區處于峽谷,因狹管效應風力最大。
4.B風力發電裝置的風葉長達6米,對飛鳥形成極大危害,風力發電占用很大土地面積,風力具有間歇性和季節性,這都是風電站的弱點;風力發電量要看其裝機容量,大的風電場裝機容量相當于一個三峽發電量。
5.B該區域地處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城市等級大小受制于所處綠洲的大小。
6.B該地地處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受副高、東南信風和本格拉寒流的影響,降水稀少,沙漠廣布。
7.B魚類易腐爛變質,曬海鹽需要海水,因此二者均屬于原料導向型工業。
8.霧霾多生成在凌晨3-6時,多消失在凌晨5-9時。建議鍛煉時間選擇在上午9時以后。
一、教材圖像解析
1.地理圖像的類型和功能――了解良藥之功效
地理圖像的設置是為了更有效地闡述問題,是對教材文字的有力補充。因此,很有必要在圖像解析前了解地理圖像的類型及其主要特點和功能(表1)。
2.教學目標和圖像――病理分析
圖像設置是否有針對性地對課程標準內容和教材案例加以詮釋、說明和延伸即圖像的有效性。圖像針對的具體目標可認為是圖像的靶向。現就教材涉及的圖像,以列表比較形式分析圖像靶向和針對靶向是否具備有效性(表2)。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教材所用的圖像的主要問題表現為:①景觀圖比例太大,而且不具有代表性,甚至出現圖文不符的情況。②邏輯關系示意圖的呈現雖然邏輯較清楚,但考慮得并不全面,各要素之間還可以進行再關聯和進一步加工。③專題地圖出現圖名和區域不相符的情況。
二、圖像靶向處理
該節設置的教學目標是“以我國西北地區為案例,使學生理解荒漠化的過程、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將“荒漠化的過程、成因,荒漠化防治”設為主要靶向目標,針對靶向目標使用的圖像稱為靶向圖像。下面舉例說明怎么利用靶向圖像去解決靶向目標。
1.靶向目標――什么是荒漠化
靶向圖像:荒漠化景觀圖片(沙漠化景觀、礫漠化景觀、石漠化景觀)。
處理過程:
【設疑置問】①結合圖片找出圖中景觀的共同特征,并推測可能的原因?②西北地區的荒漠化主要是哪種類型的荒漠化?
【引導總結】荒漠化的定義: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土地退化,使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的現象。
2.靶向目標――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因素
靶向圖像:①圖2.1 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人教版);②圖2.2 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觀的變化(人教版);③圖2.3 荒漠化效應和水―氣―生相互作用(人教版);④圖2-4濫牧、墾荒造成的環境惡化(湘教版)。
處理過程:
【設疑置問】觀察圖2.2 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觀的變化(人教版),思考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學生活動】觀察圖2.1 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人教版),運用整體性原理繪制西北地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響和聯系的關系圖,利用關系圖闡述西北地區自然地理要素是怎么圍繞“干旱”這一特征相互影響的。得出關系圖(圖1)。
【觀察分析】觀察圖2.3 荒漠化效應和水―氣―生相互作用(人教版),得出植被減少既是荒漠化的體現又是荒漠進一步加劇的根本原因。為荒漠化的人為因素――植被破壞找到切入點。
【學生活動】學生在仔細閱讀并理解教材“圖2-4濫牧、墾荒造成的環境惡化”的基礎上,再對原圖進行完善,并繪制出一幅符合“人類活動導致的荒漠化”這一名稱的關系圖(圖2)。
3.靶向目標――荒漠化的防治
靶向圖像:①(繪圖3)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②圖2-6 “三北防護林(湘教版);③圖2.11 固沙植物(人教版); ④圖2.12 沙坡頭草方格沙障(人教版)。
處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