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9 14:53: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慧中小學智慧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小學是基礎,中學是關鍵。小學畢業生向初中過渡,兩個不同的群體呈現不同的認識能力及個性傾向,而兩類不同的學習環境、教學方法、教學要求又往往使相當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能力的培養出現斷層。因此,針對中小學生的不同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連貫地進行素質教育,使學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識、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是個重要課題。
一、應持之以恒進行啟發式教學
學生獲得知識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堅持啟發式,教會學生掌握開啟知識寶庫鑰匙的能力。這種能力被人稱為“智慧窗戶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觀察力、智慧倉庫的記憶力、智慧中樞的思維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華的創造力”。17世紀西方教育家夸美紐斯也非常注意開發學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觀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主要有聽、說、讀、寫幾方面的要求。朗讀能力的形成除長期堅持朗讀訓練外,最重要的一條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含義,理解句、段、篇之間的聯系,能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教師在教學上要注意貫徹啟發原則,講讀課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注重問題的階梯性,引導學生循序漸進,了解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為什么而寫”等,促進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學就堅持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語文素質的訓練,到中學后,仍然堅持,使之進一步完善,深化和發展。
二、應持之以恒地進行情感教學
情感是聯系師生心靈的紐帶,是課堂教學的劑,是陶治學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語言教學應持之以恒地進行情感教學。朗讀,要讀出抑揚頓挫的語氣,講讀要把全班同學帶入課文所體現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學生帶入“人在畫中游”的美麗畫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熱愛祖國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學。
三、持之以恒地進行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部分,它側重于實踐,是綜合知識的運用,與課堂教學同時開發大腦功能,培養和發展各種能力。它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使學生接觸社會新信息,獲得新知識,擴大知識面,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開展課外活動,應針對中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愛好和特點,因材施教,內容要豐富多采,形式要靈活多樣。
在學校改進項目這一大學和中小學的伙伴關系中,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履行著不同的使命,也使用著不同的工作語言系統。研究者的工作性質往往是未來取向和批判維度的,這使得他們在進入學校以后往往能夠通過診斷發現學校在日復一日的常規工作中已經習以為常的操作背后的問題。他們也往往因注重于對現實中的教育問題提出理論上的解決策略,而忽視了理論指導在現實中具體應用的問題。實踐者直接面對著豐富復雜的教育對象,他們更關心某些具體的舉措在實際運用中的效果,他們可能會在某個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這種探索可能是自發的,但大多數時候也暗合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對于組織和個人來說,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難將這些實踐智慧上升為顯性的操作性知識。在信息不發達的傳統社會,實踐智慧往往隨著其持有人的離開而中斷。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學校因為某一位知名教師或者校長的離開或者辭世而無法繼承和發展其教育教學經驗的事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學校改進項目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學校改進項目往往集合了眾多教育理論者和實踐者,這使得探討學校發展和改革、成員來源多樣化的學習共同體得以可能存在,而這一學習共同體提供了廣泛的相互交流的渠道。不僅通過理論者與實踐者的對話了解學校發展的真正需求,通過規范、引領和導向取得理想的項目效果,也包括不同學校的相互學習,改變各自為戰的格局,相互吸收經驗和教訓。
學校組織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既與國家公共權力機構不同(可以強制實行某種組織形式和規章制度),也與醫院等技術標準嚴密的公共服務機構不同(專業規范直接影響著組織的制度結構)。在學校這樣一個工作標準并不嚴格、技術環境并不確定的公共組織中,以教育教學經驗形式存在的實踐智慧的影響并不能達到塑造人們行為的程度,知識的傳播更多的是通過學校之間模仿同領域成功者的形式和做法實現的。例如,學校的主要產出是“高素質的人才”,但是,何為“高素質的人才”,何為“素質教育”,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學校往往是非常模糊的。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往往簡單地以成功的學校為榜樣,圍繞一些可見的經驗性知識形成一系列模糊的共享觀念,在模仿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探索,這類似于新制度主義的組織趨同。
同時,對于學校組織來說,在某個階段內,這些零散的經驗性知識和模糊的共享觀念因為成本的關系很難成為較為系統和明晰的操作性知識和實質理論。我們知道,全聚德的烤鴨技術許多年來都是由師徒口耳相傳的,傳統的學徒實踐至少要一年以上,這種基于實踐經驗的知識在現代社會面臨大規模復制生產的問題。2007年,全聚德開始使用微電腦控制的電子爐進行烤鴨的制作,以解決工藝流程的標準化和自動化。這代表著凝聚在手工工藝中的原生態的經驗智慧向操作性知識轉化。事實上,按照現代標準看來仍是原生態的這些經驗智慧在過去也曾經作為行業秘密的操作性知識存在過,只是由于人類社會知識的積累和發展,曾經的操作性知識已經成為行業里耳熟能詳的基本技能了。近幾年來,在美國學校改進項目中廣泛流行的最佳實踐就是這樣一種將教育教學中某種技術、方法、過程或者活動通過優化形成比較標準的行動方案進行推廣的機制。
對于從事學校教育的實踐者來說,真正達成學校改進目標的實現往往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校長和教師先前的實踐經驗被重新激活;第二,實踐者在學校改進中能夠得到大量操作性知識和實質理論;第三,校長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對新的理論的消化與解讀和項目完成后實際運用理論的背景十分相似。這三個條件基本都與知識的本質和管理有關。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如果希望達成比較理想的學校改進效果,首要的任務應該是尋求共同話語基礎。
第一,共同話語的定位應該是教育教學理論的前沿。在項目進行前應該了解目標領域里發生過的事情,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尤其是最新的進展。如果不了解這些前沿領域,項目很可能會經歷不必要的失敗甚至重蹈覆轍,或者獨自摸索出來的經驗在別的國家、地區以至學校已經是陳年往事了。學校改進究其實質是對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革。這些變革需要教師改變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需要校長和教師主動尋求研究者的指導和幫助,這要求教育實踐者具有求知的熱忱。
第二,共同話語應該來自學校發展和改革的實際需求。目前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學校改進項目基本都是以學校作為主體、以目標作為導向的,因為學校直接面對學生和家長,能夠最直接地感受利益相關者和教育環境的變化和需求。在學校生活中,大到教育愿景的確立,小到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的具體實施,這些都需要傾聽一線校長和教師的聲音,需要他們身體力行。教育研究者應該對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表現出自身的敏感,傾聽和了解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校驗和改進理論,以專業精神和素質很好地回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并發現、肯定、傳播、推廣在項目實施中積累的經驗,這要求教育研究者具有務實的作風。
第三,共同話語應該建立在雙贏的伙伴關系上。從診斷問題到評估發展狀態,從尋找解決方案到啟動行動計劃,研究者和實踐者必將持續面臨角色、知識和價值觀的沖突,這要求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具有有效的合作機制。目前,在北京市豐臺區小學規范化建設中呈現出來的政府(區教育行政部門)、大學和小學三方合作,在傳統大學和中小學校的伙伴關系中增加了政府一極,為這一方面的機制創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網絡教研的特點
國際互聯網已經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工具,它不僅是信息最龐大的載體和傳播媒介,更是檢索信息、獲得信息的最有效的途徑。網絡教研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悄然興起的。
網絡教研是一種知識的流動
我們的網絡教研以其特有的功效存在于天河部落中,網絡教研不但是平時實地教研的延續,更是教師們知識傳遞的集散地。教師們不限時間、地點開展教學研究,既能圍繞教研主題進行學習、討論,又能更深層次地促使大家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談出自己的體會。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知識,如果只靠平時的實地研究,這些經驗或想法是流動不起來的(畢竟實地教研時發言面是有限的)。有了網絡,大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示出來,讓更多人閱讀,這就是一種知識的流動。這種利用網絡開展的教研活動,使“停留在個人頭腦中的經驗和秘密”(自己的知識)成為公開的“脫離人頭腦的知識”,形成“社會知識”。當自己的知識向“社會知識”存在形態轉換時,當個人的知識寫成書籍或在網絡公開后,就轉化為“社會知識”;當“社會知識”被個人學習吸收,并融入了個人的智慧得到發展,就轉化為個體知識,個體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可以產生新的知識。這正是網絡教研的魅力。
網絡教研是一種知識的共享
利用網絡進行教學研究,不但是讓知識流動起來,更是為了讓知識實現共享,進而達到教育均衡發展的目的。通過網絡教研,互動、交往、討論、對話、知識共享與內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教師們在網上瀏覽、學習、共享資源和思想,既開闊了視野,又提高了理論水平,在攝取大量知識的同時,發揮自身智慧優勢,有力地促進了自身的專業發展。一個蘋果交換了,還是各得一個蘋果;一個思想交換了,換過來的結果是擁有兩個思想。網絡教研給教師們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交流思想、共享思想的平臺。
網絡教研是一種知識的創新
通過網絡教研,我們學會用數字化的智慧反過來促進知識的進化。利用網絡開展教學研究,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教師們的認識水平都有較快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網絡的書面交流,使教師必須認真學習、仔細思考,才能就某一個觀念、某個教法展開討論。這就是網絡帶來的魅力。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不斷地發揮自己的長處,才能通過網絡教研使知識流動起來,大家的智慧得到共享,并因而產生出新的知識。教師的知識與智慧都在其中得到共同增長。從智慧的層面來說,“社會知識”只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才能被我們所利用,才能成為我們智慧中的一部分,融合成一個整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并在這一過程中,重新得到發展,最后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網絡教研的制度
網絡教研的制度和其他制度不一樣,必須照顧它的獨特性,即在時間、空間上不能作什么規定。因為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與其他任何人進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互聯網的核心思想是“沒有控制的中心”,這種“去中心化”的特點從側面反映出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媒體呼喚更加開放和自由的傳播環境。二是公眾渴望得到更多自由與權利,包括“話語權”、“知情權”、“民主參與權”等。換種說法就是,網絡是個自由發表看法的地方,觀點不被限制,思維不被禁錮,時間不限定,地點不集中。教師在學校、在家庭里、在酒吧里都可以隨時登錄學習、教研。除此之外,如何制定網絡教研的制度?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是可以制定的。
網絡教研必須有明確的主題
網絡教研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活動,提高自己的理論與實踐水平。讓知識流轉起來,達到知識共享,共同創造新的知識,這是網絡賦予網絡教研的一條生命線。為了保證教研的有效性,如果沒有明確的主題,教師知識的獲得或付出都是盲目的、游離的,這樣不能組織起有效的教研。
我曾組織了一次關于作文教學研究的主題網絡教研活動。在開展活動前期,我作了廣泛的調查,得知教師們最迫切想了解的作文教學問題。于是,我精心設計出四個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根據一線教師的需求而設定的,結果參與者眾多。四個問題共有6174人次瀏覽,寫帖子數為138帖,其中不乏經典帖子。還有,2006年11月份的網絡教研,我提出了三個話題,它們都是圍繞著作文該如何教的問題,不僅包含了我們各個學校共性的作文問題,而且范圍更加開闊,讓不同層面的教師都有話說。
網絡教研必須有任務驅動
網絡教研是一種大規模的教學研討行動。因此,任務明確,調動教師積極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認為要關注教師關心的熱點問題。其次,任務要布置明確。第三,實地教研與網絡教研結合,使任務落實到人,這樣才能使教研活動順利得以開展。
這個學期,我又開展了一次讀專論活動,針對本學期特點,我尋找了一些關于“有效教學”、“基于知識點的教學反思”、“小學語文教改的熱點問題”等文章提供給教師閱讀討論。到目前為止不到一個月,閱讀量達到4000人次,回帖數227帖,很多教師都寫出了自己的思考。
網絡教研必須有相對應的范圍
網絡教研雖然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但是事實上還是要有一定的范圍才好。因為,既然是教研,必然有它的時令性,不可能無限期地討論下去。所以,原則上必須限定某個時期作為討論時間,這樣可以相對集中地研討必須研討的問題。同時,與本學期工作做好協調。
網絡教研值得注意的問題
新型城鎮一定是智慧的、綠色的、低碳的、生態的、宜居的。
在河南省,濟源市正在將智慧、綠色、低碳、生態、宜居新型城市建設的夢想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曾是夏王朝的都城,中華民族許多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如愚公移山、黃帝祭天、女媧補天、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均產生在這里。
濟源建設智慧城市的條件得天獨厚。
這個面積1931平方公里,人口70萬的河南省省轄市,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新型有色、裝備制造、能源工業基地,也是河南省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市,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多年來,濟源市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國文化模范城市、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等多項榮譽和稱號,濟源一直走在建設智慧、綠色、低碳新型城市的路上。
智慧城市 破解經濟問題的密鑰
隨著現代科技和工業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已成為創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廣、滲透性最強的高新技術之一。信息化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成為提升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而傳統的城市管理手段和辦法已無法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交通擁堵、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災難應對、突發應急、信息遺失及不暢等瓶頸問題。
根據資料顯示,英國倫敦大學教授麥金托什的研究指出:“現今,與微電子芯片的研制和生產有關的就業人口已達到全球人口的3%,與科技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睋澜玢y行測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其超過實際應用程度的75%時,該城市的GDP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將增加2.5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可促進經濟增長翻兩番,完全有可能實現“四倍躍進”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
由此可見,智慧城市是工業化向信息化全面轉換的跨越式發展之魂,智慧城市也是創建財富倍增器的蛙跳式的發展之機。
隨著智慧城市的實現,將能更加優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資本、貨幣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政治資本,達到大力節省資源和能源,提高整體效率,促進經濟協調、推動社會進步,改善生態質量的基本要求,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所謂智慧城市,就是集自我創新功能、時空壓縮功能、自動識別功能、智慧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數字化、網絡化、精準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體。如何才能把工業化、信息化融合在一起,智慧城市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項。
智慧城市將實現兩大革命:一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流通方式和公共服務的巨大變革;二是政府決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的革命性進展。所以,在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下,智慧城市是恰逢其時的選擇。
這正是濟源市選擇智慧、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的初衷。
建設智慧城市 濟源市基礎堅實
濟源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夯實了基礎。
在經濟上,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6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95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56.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 15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 926元,城鎮化水平、城鄉一體化水平、人均財力、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等多項指標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城鎮化率達到55%。
濟源工業支撐強勁,始終堅持“工業強市”戰略,工業經濟結構優化提升。至2013年,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72.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6%;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4%。產業集聚區建設從零起步,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5億元,入駐規模以上企業68家,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54.4%,成為轉型升級的新載體、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創造了濟源速度。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8%,公共機構人均綜合能耗下降21.1%,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分別下降23.4%和33.1%,連續5年躋身環境質量良好城市行列。市財政累計投入涉農資金18.4億元助推“三農”發展,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濟源市是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自2005年被確定為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以來,濟源市始終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發展思路,大幅度提升城鄉基礎設施。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城鎮組團建設深入推進,小城鎮建成區面積由41.6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居河南省前列。
在信息化方面,濟源基礎雄厚。“十一五”以來,濟源市累計投入7億元,著力推進信息化基礎建設、電子政務和兩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明顯的建設與應用成效。
完成基礎投入3.9億元,實現了廣播網絡100%全覆蓋,光纖網絡100%鄉鎮全覆蓋,互聯網帶寬入戶率達到了12.56%,有效地促進和服務了本地信息化發展。2012年,無線城市建設累計投資1億元,改造3G基站14個,光纜220公里,無線接入點(AP)1 853個,駐地網戶線11 000戶;“無線城市”門戶網站系統開通運行,移動“警務通”、無線電量采集系統、“農信通”系統等行業無線應用穩步推進。
電子政務建設及應用穩步推進。高標準完成了國家基于互聯網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試點工作,探索出的成本低、覆蓋廣、效果好的電子政務建設“濟源模式”在全國推廣。電子政務內外網及服務集群系統建設已完成投資近2 000萬元,已基本覆蓋全市各市直單位、各鎮(街道)等黨政機關及部分二級機構和企業。充分利用河南省已開展的中原數據基地,積極探索適合濟源的云計算中心建設模式。企業基礎信息共享系統功能得到完善,2011年至今利用該平臺增加稅收3 300萬元。
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順利啟動,投資1 000多萬元啟動了數字化城市管理建設項目,創新性將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與12345市長熱線辦公室進行整合,實現辦公場所、工作人員、硬件設備、工作機制等四位一體化管理。數字濟源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通過驗收,2012年8月,數字濟源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通過了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驗收,建立了覆蓋全市域的多尺度、多類型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立了數字濟源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完成了國土資源管理、森林防火應急指揮、大地基準管理、120應急指揮等行業應用和公眾服務等領域的應用示范系統,為“智慧濟源”建設奠定了基礎。
兩化融合工作成效顯著,企業信息化累計投入1.5億元,60%的大中型企業基本實現生產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豫光、濟鋼、聯創等一批大中型企業建設了ERP系統、辦公OA系統、自動化控制系統。豫光、濟鋼兩家企業連續4年入選“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豫光集團應邀參加2012年6月份的全國兩化融合成果獎。
注重資源整合,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黨員遠程教育接收站點506個,開通比例達91.8%。整合涉農服務資源,建成了“市有中心、鎮鎮有站、村村有點”的三級新農村信息服務平臺,率先在全省實現了信息服務站點100%行政村全覆蓋,提前四年實現了省定規劃目標。正在建設的農業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包含組建農村綜合信息網、農業農村信息資源數據庫、涉農地理信息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數字鄉鎮等內容,有利于完善市、鎮(街道)、村農業信息體系,構建現代農業信息發展架構,從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進程,提升農村綜合信息服務水平,目前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
建設智慧城市 濟源市蓄勢待發
世界銀行指出,整個20世紀的100年,人類消耗了2 650億噸的石油和天然氣、1 420億噸煤炭、380億噸鋼、7.6億噸鋁、4.8億噸銅。到了新的世紀,財富積累和增長大約是上世紀的3~4倍,如果還用這種方式創造財富,地球能不能承受?
在新形勢下,節能減排、環境友好成為21世紀的整體趨勢,也是未來可持續的要求。而智慧城市正是適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事實上,也只有借助智慧城市,才能實現綠色發展的整體目標。
由此看來,綠色智慧城市的基本元素,數字式的、智慧式的都是要體現綠色本質,為發展提供“動力”,其中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通過五大創新共同構成智慧城市的發展動力。當然還要體現發展的“質量”。同時,智慧城市還要支撐發展的“公平”,這個表現在共建共享、共同發展、機會平等、社會和諧、宜居幸福幾個方面。
在摸清家底的同時,濟源市也根據城市發展情況,總結開展智慧城市所具備的優勢條件。
首先,市委、市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高度重視。2011年濟源市就提出要建設“智慧濟源”,并將建設任務列入了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市政府相繼出臺了系列文件,開展“四項整治、六項規范”活動,加強中心城區的建設,明確要求要實施智慧化管理,實現管理全過程的制度化、信息化、智慧化。領導重視,為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其次。濟源市信息化發展已經累積了深厚的基礎。2005年以來,濟源市先后被確定為“國家信息化專家資源委員會中西部地區信息化調研基地”和“國家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試點”,推動了全市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創造了電子政務的“濟源模式”,在河南省政府信息化目標考核中連續幾年都位列第二名。2012年,濟源市又啟動了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市創建工作、兩化融合信息平臺建設工作,完成《智慧濟源總體規劃剛要》編制工作。全市信息化發展已具備了廣泛的基礎。
第三,濟源市面臨的資源整合的難度相對較小。智慧城市建設的難點在于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需要全市各部門的主動建設和通力配合。目前濟源市在信息化建設上已初步形成了頂層設計、資源整合的格局,率先在河南省出臺了《濟源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電子政務工作的意見》(濟政〔2010〕31號)文件,形成全市信息化項目統一管理的工作格局,成效明顯。同時由于濟源市面積小、人口少、系統少,整合的難度也相對較小,在還未建設的項目方案設計上,從一開始就統籌考慮,按照共享的原則進行建設,這相對進行多個大型系統的整合困難要小很多。
第四,信息化體制機制比較完善,從2006年開始,濟源市將原設在發改委的市信息中心與市行政審批便民服務信息中心進行整合,成立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統籌全市信息化工作。2010年,在機構改革工作中,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更名為市電子政務辦公室,加掛市信息中心牌子,并承擔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負責全市信息化工作。雖然經歷了機構改革,但是全市信息化工作機構從未拆分過,這為濟源市信息化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避免了多重管理、政出多門的問題。
根據新形勢的要求,濟源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適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建設智慧城市 意義深遠重大
資本主義新興以來,困擾世界的兩大難題一直未解決,那就是增長停滯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不同地區的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日本、墨西哥都經歷了相同的困境。
中國的經濟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已經高速增長了30多年,未來中國經濟還能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同樣會陷入增長停滯、中等收入陷阱困境嗎?如何破這個難題,應該尋找怎樣的抓手?
智慧城市的提出和推行是破解經濟增長停止魔咒的一個選項和抓手。
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就是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改善城市發展環境,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濟源信息化基礎廣泛,具備了加快推進的條件。創建國家級“智慧城市”試點,加快推進“智慧濟源”建設,對濟源來講意義重大。
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建設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城市建設,也都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來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城市的快速發展,在推動物質文化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發展難題。當前,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針對這種情況,世界各國也都在積極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來推動城市發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這一現代化的城市發展模式。從一些發達國家的建設經驗來看,將信息技術引入城市管理,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能夠有效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因此,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國家、河南省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爸腔鄢鞘小苯ㄔO在我國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經呈現出了很強的發展勢頭。在《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中明確提出,河南省要“實施數字河南、智慧中原、無線城市、中原數據基地和光網城市等重大工程”。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明確提出,要在全省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因此,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智慧城市”試點,也是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戰略部署的具體體現。
開展“智慧濟源”建設,是濟源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選擇。近年來,濟源信息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設應用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隨著濟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整個城市對信息技術應用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特別是隨著濟源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創建工作的開展,以及濟源“城鄉一體化”示范市建設的穩步推進,如何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提升中心城區發展水平,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大力開展城市建設,無疑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手段。
建設智慧城市 關鍵在頂層設計
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對智慧城市的統一認識。由于各地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信息化開發能力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異,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還存在很大差距,有可能造成各個城市盲目建設、城市間應用形成更多孤島和難以連通的問題,導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而建設智慧城市有五大戰略要點:一是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設計);二是基礎框架的布設、融合、標準(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基礎);三是數字生產、數字流通、數字分配、數字消費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核心);四是全方位物聯網、監測網、計量網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主導);五是市政管理與家庭智能生活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啟動)。
濟源市根據智慧城市建設規律,設計了智慧城市規劃文本。有了規劃文本,接著就是進入標準統一融合的設計文本,最后進入到多元智慧的運行文本,從制度文本、設計文本一直到運行文本,并以此來設計濟源市智慧城市的整體藍圖。
在文本規劃中,濟源市堅持按照“四化同步”的相關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緊緊圍繞濟源爭當中原經濟區“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以信息化為引領,從整合各類數據、信息、知識和服務的角度入手,深化信息技術在智慧城市各領域的應用,提供面向領導科學決策服務、面向各政務部門的業務協同服務和面向社會公眾的便民公共服務,全面提高濟源市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發展水平。
為確?!爸腔鄢鞘小苯ㄔO的前瞻性、先進性、實用性,發揮其引導和規范作用,規劃建設過程中堅持統一規劃、加強協調,統一標準、統籌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原則,并做好夯實基礎、保障安全,政府主導多元投資諸多事項。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科學統籌規劃、高標準設計。正確把握基礎設施與應用系統、硬件與軟件、專業數據與信息共享、當前應用與擴展應用、成本與效益的關系,提高整體建設應用效益。
智慧城市建設,不僅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大光纖網絡、無線網絡和電子政務網絡的建設力度,積極開展物聯網、車聯網的建設,搭建全市云計算中心。還要強化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在做好“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建設的同時,同步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建設,不斷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信息化投融資體制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對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加大投入,積極探索電子政務建設、服務、運維外包模式,進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資金使用效率。在社會化應用方面,還要發揮政府組織推進、政策導向作用,不斷運用市場規律,鼓勵社會資金多元化投資“智慧城市”建設。
從濟源市實際出發,依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建辦科〔2012〕42號)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相關要求,濟源市通過構建“1個共享庫、3大體系、5個平臺、9+X行業應用”的統一架構,實現創建國家智慧城市的目標。
“1個共享庫”指的是:城市公共基礎共享資源庫,包括了城市基礎空間數據庫、人口基礎數據庫、法人基礎數據庫、宏觀經濟數據庫、建筑物基礎數據庫等公共基礎共享資源庫。
其中,“3大體系”分別是:面向領導的科學決策體系、面向政務部門的業務協同體系和面向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體系。
智慧城市的發展首先需要科學的決策,科學的領導決策對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果和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領導的日常行政管理中的決策工作可以按照行政決策的影響時間和范圍,分為長期戰略決策、日常管理決策和突發應急決策三類。
長期戰略決策是針對具有宏觀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則性等特征問題的決策,比如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政策、方案等,這種工作難以照章行事,既需要有長期跟蹤研究的經驗,又需要有符合時代的創造性思維。對此,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歷史文件、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以制定明確具體、現實可行的區域發展的方向、目標和思路等。
日常管理決策指政府在日常性、常態化管理中的決策,它需要規范、穩定、配套的制度和推動這些制度正常運行的組織管理流程,如決策、執行、協調、績效考核、督查等。對于此類管理決策需求,應按照業務流程組織決策、執行、協調、考核、督查等各類信息,以保障城市管理持續不斷地運行,并通過長期而有效的改進,讓城市日常管理步入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
突發應急決策是指政府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事后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對此,信息化可在事前事件報警、事發輔助決策、事中實時監控、事后善后處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支撐,以保證對突發應急事件進行決策的實效性。
智慧城市的建設,政府還需要協調機制來實施決策結果。隨著城市的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發展中的一些綜合性問題,如城市運行管理、環境保護、智能交通、流動人口管理、外籍人口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社會保障管理與服務、公共衛生、土地房屋管理、中小企業服務、地下綜合管線管理、企業信用、個人信用、城管執法、文化執法、衛生執法等。這些跨部門、跨層級的問題,是單個政務部門難以獨立解決的,既需要同級部門間的跨部門合作,也需要上下級部門間的跨層級協同。
針對此類綜合性問題,首先需要領導做出決策,同時也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固化領導的決策,如果缺乏信息技術的支撐,則決策結果難以落實。通過建設統一的政務協同體系,可以在領導決策的基礎上,支撐現有政務部門之間的關聯工作,實現部門間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電子政務由“信息孤島”、“信息煙筒”、“縱強橫弱”到“縱橫并行”,解決各政務部門各自為政的問題。協同體系所支持的協同模式則有多種,如信息交換、信息共享、基準數據、數據比對、數據核實、流程控制等。
智慧城市的重要體現是智慧的公共服務。
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目標應包括:
政府一站式服務:要真正實現政府面向公眾的一站式服務,而不是公眾到各個政府部門辦事。
規范的辦事途徑:政府應規范辦事途徑,為公眾提供辦事咨詢呼叫中心、物理辦事大廳、網上辦事大廳等合理、方便的辦事途徑。
由公眾對政府服務進行績效考評,由目前政府所提供的服務大都在政府進行內部考核轉變為由公眾進行考評,考評結果應對政務部門的設置和經費有一定影響。
針對這些目標,可以采用信息技術集成、整合全市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可以提供的電子化公共服務資源,實現統一有效管理,讓市民、企業輕松方便地獲取所需的“一站式”信息和服務,提升政府服務使用率和滿意度。
“5個平臺”分別是:濟源市統一的呼叫平臺、統一的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統一的視頻監控平臺、數據交換平臺和應急調度平臺。
“9+X行業應用”:9指的是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社區管理、智慧教育、智慧農業、智慧政務、智慧城鎮、智慧安全九個行業應用,“X”指的是提升智慧城市建設的其他行業應用。
建設智慧城市 濟源市精心勾畫
充分利用濟源現有城市資源優勢和信息化基礎,按照濟源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十二五整體規劃要求,遵循“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嚴要求”的總體要求,運用新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地理空間信息等技術,以信息資源開發為主線,以資源整合和業務協同為重點,有層次、有重點地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中的應用,著力促進信息技術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改造和技術創新,努力促進區域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同步互動發展,以構建科學高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體系、智慧化社會服務體系、打造全國一流智慧城市為目標,突出特色、高點定位、注重實效,全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著力打造精確、敏捷、高效、全時段、全方位覆蓋的城市管理運行模式,促進城市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深化“一個融合”:深化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四者的高度融合。
實現“兩個跨越”:城市管理模式的跨越、大眾生活方式的跨越。
提升“三個水平”:提升物聯網和互聯網應用水平、政府決策支撐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務水平。
構建“四個體系”:構建“智慧濟源”基礎信息網絡體系、資源共享體系、安全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
建設智慧城市 濟源市追求卓越
智慧城市的基本建設,按照我們現在國內發展水平來講,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因此必須注重三個方面最基本的要求。
中國很多城市進行的智慧城市推廣還僅僅停留在一些簡單的運用或者某一項技術的運用,沒有達到智慧城市的整體要求。
雖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但它要服從整體設計的總方案,智慧城市要代表整體城市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比如數字人口管理、數字地籍管理、數字經濟管理、數字政府管理、數字環境管理等,所以智慧城市能夠達到這種功能和運用的能力,才能說智慧城市進入到現代信息的基本融合。
濟源市在規劃中,不但要進行告便準基礎設施建設,而且將設施和應用緊密結合,與生活宜居,產業發展內融合。
在數字化城市管理方面,完成對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的升級改造,設立高位監管的數字城管專職機構;拓寬數字城管信息采集渠道;建立聯席會議及市領導點評工作機制,并基于濟源實情,建設物聯網監管系統(渣土車、混凝土運輸車等管理)、工地管理子系統、地下管網智能監管子系統等,進一步整合其他政府部門的相關業務數據和資源,打造大城管格局。
在建筑節能方面,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提升城市在建筑節能監督、評價、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完成濟源市建筑節能信息化監測工程。
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加快供水系統智慧化建設應用。在城市水源地、泵房、處理車間、主管網等主要供水設施上,在城市供熱鍋爐房、換熱站、壓力管線等重點設施上,在城市供氣站、減壓箱、供氣管線等重點設施上加裝監控、壓力感應、報警等智能化設施,全面顯示運行狀態,對管線爆裂等險情及時報警并有效處置。同時搭建平臺方便用戶繳費、查詢相關信息。加強排水節水系統智慧化建設。改造提升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濟源東區、小浪底北岸灌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功能區建設。重點建設在道路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供水管網工程、供熱管網工程、燃氣管網工程、環衛設施工程、生態綠化工程、節能建筑工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綠化景觀項目、低碳節能建筑工程等方面大力開展建設及智慧化提升工程,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支撐。
加強地下管線與空間綜合管理智慧化。按照“十二五”規劃,建設各種地下管線的基礎設施。同步利用物聯網技術、傳感技術等建設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形成地下管線的智能監測體系。
在管理與服務方面,提供決策支持。建設領導決策智能支持平臺;基于公共數據庫、通過城市運行監測平臺,開展數據統計與挖掘應用,實現對城市運行情況的及時掌握,智能化地提供高發問題、頻發問題等綜合分析,服務領導決策。
通過“濟源之窗”政務門戶網站,建設政府信息公開系統,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建設信息公開與公共服務工程,開展若干信息公開與信息服務項目建設,實現政務信息公開和對公眾的信息服務。
通過“濟源之窗”政務門戶網站,建設網上虛擬辦事大廳,拓寬辦事渠道,建立流水化辦事流程,提升網上辦事的效率及市民滿意度。
在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完成智慧政務協同辦公平臺建設,建立覆蓋城鄉的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整合各部門服務數據,建立政民互動平臺,實現覆蓋全市各級政府實時在線交流,實現用戶和網站的交流,意見建議信息的反饋與處理,增加互動性。
在基本公共服務智慧化建設方面,大力開展濟源市教育城域網基礎設施,加大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實施遠程教育、多媒體教學,實現教育均衡化發展。同時,以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為支撐,形成縱向貫穿市鎮村,橫向覆蓋公安、民政、人社、計生等社會保障部門以及全部醫療衛生機構,確保各業務系統信息實現網上交換、集中管理、資源共享。該項目將重點建設市級衛生信息平臺、數字化醫院、一卡通以及統一標準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新農合、基本藥物和綜合管理等應用系統,全面推進無線醫療技術,逐步推進物聯網技術的行業應用。
在智能交通方面,建設包含“4大工程、15個具體建設項目”:一是“交通信息智能監管工程”,包括智能交通指揮中心,低碳交通運輸綜合數據中心,交通運輸終端設備物聯網工程,交通運輸行業視頻聯網監控平臺和智能交通指揮中心深化應用;二是“綜合執法信息化工程”,包括交通運輸綜合執法管理平臺,路上不停車稱重技術監察平臺,源頭治超監管平臺;三是“智能管理運營工程”,包括交通運輸綜合業務信息平臺,基于RFID技術的城鄉一體化公交車輛跟蹤管理平臺,出租車智能調度與電召信息系統,基于RFID技術的水上救援平臺,交通監察對講指揮平臺,交通運輸行業辦公系統;四是“公眾出行智能信息服務工程”,包括公眾出行信息服務平臺項目,嘗試推行“公共自行車租賃”工程,構建步行、自行車、公交、出租等相互補充、協調運轉的城市客運體系,發展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車交通為主的慢行交通體系,有效降低城市交通能耗。
在智慧安全方面,將公安、住建、規劃、交通、消防、環保、安全等各個部門所在管轄范圍內布置的視頻監控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同時打造“護城河”工程,對市一環、二環及市區主要道路實現卡口系統全覆蓋,搭建統一的城市管理智能監控平臺,進一步擴大城市視頻采集及監控范圍,利用固定監控探頭和移動信息采集車等多種方式實現對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面可視化、自動化監控及問題上報,形成基本覆蓋政治中心區、軌道交通、公交車輛、公共場所、在建工地、餐飲企業、地下空間、公園森林等重點場所的監控網絡,并可根據實際需要,將視頻資源查看、控制等權限進行分級分對象管理,實現視頻資源的統一調度管理,避免重復建設和部門間難協調等問題,最終實現城市管理社會化、精細化、流程化。
在智慧社區方面,建設智慧社區服務平臺,達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務全方位”的目標。以構建和諧社區為目標,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著力完善社區商業、文化休閑、醫療、健身等基礎設施,重點發展社區衛生、家政、托幼、修理、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務。高度重視養老產業發展,加快整合養老資源,建立社區、養老院、家庭等多層次的養老體系,推動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壯大,滿足人口老齡化的需求。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的建設,需結合物聯網、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各種信息技術進行融合應用,發展社區政務、智慧家居系統、智慧樓宇管理、智慧社區服務,實現遠程監控、安全管理等功能,使居民生活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在產業與經濟智能化方面,出臺濟源市產城一體化規劃,依托現有優勢產業,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自主創新和產業配套能力,向集約化、系統化和精深加工發展,深入開展兩化融合等方面的法規和制度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濟源市鋼鐵、鉛鋅、能源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促進兩化深度融合,通過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的帶動及自身科技創新等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重點建設虎嶺、玉川、高新三個產業集聚區信息化建設,搭建智慧園區綜合平臺,提高監管水平和服務能力。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重點項目支撐,濟源市將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擬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城市公共平臺項目、智慧衛生醫療信息系統、智慧交通信息管理系統、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統、智慧社區管理信息系統、智慧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智慧農業管理信息系統、智慧政務管理信息系統、智慧城鎮管理信息系統、智慧安全管理信息系統等幾十個項目,來實現智慧城市建設目標的目的。
濟源智慧城市建設的美麗夢想
理想城市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我們的理想城市應該是經濟高速發展,同時又低碳、生態、綠色、智慧、宜居,讓人有美麗幸福的感受。
而標準體系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設無序發展的保障條件。
據了解,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歸納起來由五大類別的標準組成,即智慧城市基礎標準、智慧城市支撐技術標準、智慧城市建設管理標準、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標準、智慧城市應用標準。當前,對于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需要在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如何遵循現有標準;二是如何針對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重點研制新標準;三是如何根據智慧城市不同場景需求,制定標準實施指南。
智慧城市不只是物聯網建設,還應打破交通信息孤島,形成多方面的信息數據共享聯動。智慧城市是一個長期目標,仍需不斷探索創新。
建設低碳、生態、綠色、智慧、宜居,經濟高速發展,又讓人有美麗幸福的感受城市是濟源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同時濟源也極力在智慧城市建設形成一系列標準,為其他的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有區別,但也有聯系,因此實施素質教育不僅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育,還要把傳統教育中的精髓繼承下來,并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和創新,現就學校在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師培養、學生評價、教學管理和德育教育等方面談一下做法。
1 教學方式――變“教會”為“會教”
二千多年的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張,傳統教育雖然也認同這一主張,但并未真正實行過。傳統教育觀念下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填鴨式”、“滿堂灌”,只管自己教,不管學生學;太多的注重教會學生知識,較少關注自己如何教,導致重復勞動,低效勞動,老師累,學生苦。
基于這種情況,學校在教師的教學方式上要加以引導,要在老師如何教上下功夫。告訴教師運用啟發式,根據學生情況、教材情況,靈活設計教法。學校需要讓老師平時多學習,多探索,在備課上下功夫,變“教會學生”為“會教學生”,變“教會學生知識”為“教會學生學習”,努力使自己由一個“教書匠”變為一個“教學藝術家?!?/p>
2學習方式――變“學會”為“會學”
傳統教育下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學會知識,但方式多是被動的。素質教育下學生仍要學會知識,但改變的是知識獲得的過程、方法,要變被動為主動,也就是“會學習”。學校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要轉變學生學習的“老師讓我學,我才學”的觀念,把“我要學”,主動學習作為知識獲得的主要途徑。這正像孟子所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因為“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保ā睹献?離婁下》)
3教師培養――變“一桶水”為“長流水”
傳統教育下缺乏對教師培養的關注,而素質教育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就必然要有高素質的老師,因此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要由原先提倡的“教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的觀念轉變為“教給學生一桶水,老師要有長流水”的觀念。為此,我們在教師培養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3.1鼓勵每位老師參加旨在提高學歷水平的各種教育,如自學、函授、脫產進修等。
3.2認真貫徹國家繼續教育政策,落實教師學習效果。
3.3支持教師參加上級教研部門開展的業務活動,提高教師業務教學水平。
3.4創造機會,派骨干教師外出參觀學習,學習先進教學理念。
3.5認真開展教學方面的各項活動,努力讓老師在活動中提高教學能力。
3.6鼓勵教師在教學之余開展學科研究,形成教學心得、教學總結、教學反思、教學論文等材料。
3.7建立教師業務素質成長檔案,考核評估教師業務素質水平。
在教師培養上,學校還采取其他多種方式,努力讓教師成長為知識型、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讓他們的知識之水源源不斷的流向學生。
4學生評價――變“單維度”評價為“多維度”評價
傳統教育評價學生常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這就是所謂的“一考定終身”。素質教育并不排斥考試,評價學生也不排斥成績,但我們要改變這種單一評價模式,從多角度多方面即“多維度”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情況。
學校的具體做法是:制定學生評價維度指標,建立學生評價體系,從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效果、實踐操作、身體發展等方面,以“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方式來衡量學生,從而實現以“多維度”來全面、客觀、科學評價學生的目標。
5教學管理――變“重結果”為“過程、結果并重”
傳統教育要教學質量,素質教育也要教學質量,因此不能忽視對教學質量的監督、檢查、評估。傳統教育對教學質量的評估多以終結性的測試成績為主,而素質教育對教學質量的評估應以發展性的過程實施為主,所以我們學校在教學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5.1建立教師常規教學制度,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
5.2加強教師教學過程的監督檢查,如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評改、學生反映等環節,我們都有相應檢查,從而實現向過程要質量的目標。
5.3形成教師集體備課、合作交流、總結反思教學機制,讓教師在集體智慧中提高教學效率。
5.4建立教學效果不定時抽檢制度,隨時發現教師教學中遺漏欠缺,及時讓老師做好補償教學。
5.5開展多種形式的業務學習交流活動,支持教師參加業務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6德育教育――變“壓服”為“說服”
傳統教育忽視學生的德育教育,且德育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對犯錯的學生習慣以“壓服”,這樣做教育效果不理想,往往形成“老師在時一個樣,老師離開時一個樣”,學生時時離不開老師,無形中加重了老師的德育教育負擔。
啟航書法教室,在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于2005年成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一貫堅持“提升欣賞層次、鍛造優秀品質、樹立成功信念”的勵志教學理念,家長和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迅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斷增強。學生不僅切切實實提高了書寫水平,而且發展了個性,培養了素質,更增強了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這種教學模式在社會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如何在少兒書法教學中體現勵志意識呢?以下談談我的淺見。
“勵”從力,厲聲,本義:勉力,努力?!皠钪尽痹~意是指奮發志氣,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如:勵志讀書、勵志圖強。引導孩子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在書法教學中,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需要鍛造優秀品質,激發學生寫字熱情。
一、在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彰顯勵志意識
1.學書之始,激趣勵志,引發學書欲望
歌德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鄙賰涸趯W書伊始,對書法知識了解甚少,正因為少,學生就會對陌生的書法產生好奇心,因此教師要把握住這一特點。首先,要向他們介紹書法中的基本知識,如什么是“文房四寶”,并把“筆、墨、紙、硯”的故事、傳說和歷史講解得形象具體;其次,還要向他們講解如何執筆、運筆和控制筆墨等等知識,讓學生一開始就“聞其聲,見其形”,就有躍躍欲試的沖動。另外,向他們介紹身邊的榜樣。因為榜樣能誘發高尚、正確的思想動機,落實到進步、良好的行動上。它是幫助少年兒童形成奮發向上思想和行動的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動力,它能激勵學生,讓他們動之以情,有始有終地保持寫好字的熱情,有了熱情就有了寫字的欲望,欲望正是一切成就的起點。
2.學書課堂,競爭勵志,樹立學書信心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發展規律決定他們具有競爭的天性。因此,在寫字教學中創建競爭機制,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激發他們敢為人先的意識,還能培養同學們之間互相合作的精神。首先,自己與自己挑戰。自己在臨摹字帖中的字時,學會臨對比研究再臨的方法,經歷一個不斷完善過程;有基礎的學生,引導他們學會背帖,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自信就會油然而生。其次,自己與他人比賽。比賽的內容不僅體現在寫字的技巧上,還可以是執筆、寫字的姿勢、愛護書寫工具等行為習慣。同時學書過程中配合獎勵形式,學生寫得好的字,老師用紅筆給圈圈,10個圈獎1個“優”,達到一定的“優”獎勵學習用品。學生在“環境浸化”的作用下,就會逐漸地形成競爭意識,這樣他們在學書過程中就會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這不僅利于培養學生濃厚的學書興趣,還能使他們在興趣中樹立學書的信心,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品質,把他們的內驅力充分調動起來。
二、在教學評價的每個細節體現勵志意識
啟航書法教師一直堅持采用小班制,在具體的教學中,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調控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益,學生在課堂上有好的學習狀態就會有好的發展,并通過成績等各方面表現出來。少兒的心理特點是最喜歡表揚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時采用鼓勵的方式,能增強教學的活潑性、新穎性、趣味性,啟發孩子的興趣,調動孩子的內驅力,啟動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愉快、寬松的氛圍中健康成長。但每個學生有各自的個性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其學書的態度和方法。老師要針對不同的個性區別對待。
1.對有良好的學書態度與方法的學生,及時調整他們的目標
真正能激勵你奮發向上的是確立一個既宏偉又具體可行的遠大目標。許多人不知道,他們之所以達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標,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太小,而且太模糊,使自己失去了主動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標不能激發你的想象力,目標的實現就會遙遙無期。因為有條理的目標可以激發毅力,所以對待這樣的學生,老師評價的導向是肯定和激勵。如學生楷書的基礎打扎實了,可以建議練習行書、隸書等不同書體,朝更高的目標努力。啟航書法教室有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會臨摹多種字體,當學生欣賞到自己的作品時,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2.對學書出現不良的心理傾向的學生,注意疏導他們的情緒
少兒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有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心理傾向和學習心態。老師要根據成因,區別對待。如少兒在學書過程中,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思想呆滯、動作遲緩、潦潦草草草草、馬虎了事、盲目抄帖、不求方法等等,其原因各有不同,老師對于不同類型的孩子應施用不同的方法教導,要及時抓住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教學評價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并且要花更多的時間為他們講明學書的意義和重要性,耐心地為其指出不足之處,并做示范講解。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80%~90%。因此,老師要多表揚少批評,激勵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充分體驗由趣到情、由情到恒的心理轉變過程,從而形成堅定的學書意志品質。
3.對初具書法能力的驕傲的學生,引導他們的方向
一些初具書法能力的學生,他們的書法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些自滿、驕傲的情緒,以為自己有了一定水平了,以為了不起了。這種情緒對學習書法是非??膳碌?,老師要扭轉他們這一思想,讓他們再一次靜下心認真地研習。這時采用暗示引導的教學評價會取得良好的效果。⑴對比激勵,讓他們認識自己現有的水平。用一些高出他們水平的作品讓他們去欣賞,找出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讓他們欣賞認識自己的作品,讓其找出不足。打消他們驕傲自滿的情緒,激勵他們再接再厲。⑵故事激勵,引導他們理解認識我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可以講一些書法家臨池不輟的故事,讓他們覺得自己學得不精、學得不夠。⑶談話激勵,讓他們談一談以后在書法方面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學習,如何“更上一層樓”。雖然這只是幾個簡單的步驟,但是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復雜的體驗,就能激發興趣,便于他們更好地學習。
三、在課堂外刻刻不忘延伸勵志意識
結合課堂教學,可以在課外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經受鍛煉,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進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1.閱讀勵志書籍,摘錄勵志名言,精選書寫內容
在課外加強字外功夫的修養很重要,讀書是最好的途徑之一。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敝R的力量,在于它是一盞啟迪智慧、驅逐蒙昧、開闊眼界、把人引向光明的明燈。而書籍,恰如點燃明燈的火種。在課外引導學生閱讀名人傳記、書法家故事,從這些有成就的人身上學到優秀的品質。如王羲之潛心苦學墨當飯、懷素種芭蕉學書、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從而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成功并非偶然,它與勤學苦練、持之以恒有著緊密的關系。而摘錄的勵志名言可以放聲朗讀,以達到語言激勵的效果。
精選書寫內容,有助于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書法藝術不僅形式美,而且內容更美。無論是臨摹還是創作書法作品,其內容多為積極、儒雅、健康向上的古今詩詞歌賦、名言警句。書法作品的內容或是愛國憂民、激人自立、催人奮進,或教人求真、勤奮,或要人惜時、有恒、專心等等??傊?,學習書法的過程,也就是品味、體驗詩文佳句含義的過程,是理解、汲取其中思想營養的過程,是啟迪人生的過程,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過程。
2.創設平臺,幫助學生樹立成功信念
“學有所獲”是學習者共同的追求。自己辛勤耕耘,都想得到收獲。威廉?詹姆斯指出:“人心中最深切的稟質,是被人欣賞的渴望。”在書法教學中,開展各種活動可以為學生學習書法創設展示自己的平臺。教師要多創造這樣的機會。在這幾年里,我們的學生在全國以及省、市、區和學生所在學校舉辦的各類書法比賽中獲獎達300多人次。徐金晶等15位同學榮獲“全國優秀學員”稱號,邱浩洋等5位同學榮獲“小書法家”稱號,黃丹等10多人的書法作品在今年《中小學書畫》雜志作專題刊登。在“首屆全國青少年書法級別評定大賽”中,啟航書法教室被授予“教學成果獎”銅牌。我們也積極參與和舉辦各種展覽,讓學生在實踐中經受鍛煉,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進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鼓勵學生參加一些正規的書法大賽,如能獲得好評或獲獎,對學生學好書法將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3.協同家長,共同構建通向成功的橋梁
關鍵詞: 導學案 高中語文教學 運用策略
一、導學案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運用的優點
1.導學案是實現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轉變的重要手段。
導學案強調對學生學習的引領和指導,尤其是明確了“導”是為“學”服務的,明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2.導學案是實現“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內外自學相結合”轉變的有效途徑。
導學案既包括學生的課堂學習,又包括學生的課外自學,可拓展學生學習的有效時空領域,真正實現高中語文課堂的“能力生根”。
3.導學案是實現“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向“傳授知識與培養智能、提高素質并重”轉變的重要教學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利用導學案中的“知識鏈接”部分,直接呈現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文學、文化常識。除此以外,還可以將課堂研討問題提前呈現,便于學生在預習中搜集資料,積極思考,培養智能,提高素質。
二、導學案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運用存在的問題
1.導學案教學有時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導學案教學要求學生自學原來由教師講授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課外增加自學時間,學習負擔自然加重。據調查,需要20分鐘講授的內容,如果制作成導學案,那么中等水平的學生需要40分鐘甚至更多時間才能掌握。如果每科每天都有一份導學案,每個學生每天就需要280分鐘,也就是4個多小時不間斷的學習時間,這還不包括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和做鞏固練習的時間。如此學生就會不堪重負,甚至放棄自學,出現抄襲作業的現象,學習主動性逐漸喪失,缺少動力,實效不高。
2.制作導學案可能會加重教師的負擔。
制作合格的導學案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師需要研究學情,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知識漏洞,預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生成相應學案。討論、制作學案、打字、排版、付印、分發,這些工作對于每天備課量和作業批改量本來就很大的語文教師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挑戰。對教師而言,每制作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導學案,至少要用4個小時的整塊時間,再加上與備課組同事討論、修改、打印和復印的時間,估計總共要用7小時左右。如果每節課都要通過討論、制作、定稿三個環節制作導學案,那么會讓教師不堪重負。
3.導學案教學可能會抑制教師的教學個性。
為了省事,部分教師不能結合所教學生和課堂教學實際精心編制導學案,表現在:一是直接從網上下載導學案,下載的導學案不能體現教師的教學個性;二是采用備課組集體備課的導學案。部分教師直接使用主備教師編撰的導學案,而不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再備課,這樣的導學案不能體現教師的教學個性。上述兩類導學案不僅會影響教師“教”的質量,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的質量。
4.“導學案教學”可能會使課堂顯得沉悶。
在導學案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理解不到位,把導學案誤當做“練習冊”或“試卷”。在設計導學案時,注重學生識記性的知識的檢測,而忽視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對導學案的講評,語文課堂成了導學案講評課,堂堂如是,節節如此,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日久生厭,導學案不但不能達到實現“能力生根”的積極效果,反而成為推進高中語文課堂“能力生根”的絆腳石。
三、導學案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運用的策略
導學案應該是引領和指導學生學習的一雙隱形的手,是有效連接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活旋鈕,而不應該是鉗制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鐐銬。運用導學案的高中語文課堂不應該是戴著鐐銬跳舞,而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師運用導學案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1.導學案的設計要“活”。
(1)導學案的設計形式要“活”。在導學案的運用實踐中,教育界同仁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導學案設計的一些既定模式。然而,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多,有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等,有必修課和選修課,還有講讀課與自讀課,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不能邯鄲學步,人云亦云,一定要立足具體情況,設計出與之相匹配的導學案,并在課堂實踐中不斷開拓導學案的新形式。比如對于筆記量大的課型,教師可以運用紙質學案;對于需要大量運用影音文件和圖像文件的課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學案代替紙質學案,這樣既能形象生動地呈現給學生學習的內容,又能省去教師打字、排版、打印、復印等繁瑣的工作,讓導學案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2)導學案的設計問題要“活”。在導學案的設計中,問題探究是關鍵。問題設計的合理與否決定導學案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發揮正作用還是副作用,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也就是說,問題設計的好壞決定著導學案運用的成敗。因此,教師應該在問題設計上多花心思。
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不能閉門造車,不能僅靠教參,更不能照搬教輔。一是教師需要博覽群書,厚積薄發,注重提高自身綜合素養;二是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吃透教材,預設問題;三是教師需要充分調研學情,立足學情設計教學問題,編制導學案。如筆者在教學高中語文選修課《情真意切釋猜嫌》一課時,就讓學生精讀課文,每人設計2-3個問題,巧妙地把握住學生在自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從學生處獲得一些值得深入研討的問題,為設計教學問題,編寫導學案“掘”來了源頭活水;四是教師既要分工協作,集體備課,又要緊密聯系教學實際進行再備課,體現集體智慧中的自我。
2.導學案的運用要“活”
(1)導學案運用的時處要“活”。導學案作為實現高中語文課堂“能力生根”的一種創新手段,并不是一種必需手段。強調導學案的重要性與合理性,并不意味著時時處處都要運用導學案,每節課都要運用導學案。教師應該把導學案視為一種教學工具和手段,對其使用應該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的主動性權利應該把握在教師手中,不應該被教育行政管理所干預,教師應該像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所強調的一樣要有“拿來”的勇氣,需要時就“拿來”為“我”所用,要用到實處,不必要用導學案的課就要敢于舍棄,不能把導學案視為解決所有教學問題的萬能鑰匙,更不能不加分辨、取舍,為了節節課使用導學案而人為加重教師的負擔,讓教師淪為被導學案鎖著的“奴隸”。
(2)導學案運用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靈性。導學案只是一種預設,并非一成不變。在導學案的使用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過程對導學案預設問題有所取舍。如果教師把導學案理解成試卷,把每一節課都打造成試卷講評課,什么內容都講,唯恐少講、漏講,每個問題都用固定的所謂“參考答案”鉗制學生的思維,那么這樣的課堂無異于穿著“導學案”的新鞋走著“滿堂灌”的教學老路,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更無從談起。
教師在運用導學案時,要充分利用學生能在課前利用導學案自主預習,搜集資料,思考教學問題這一優勢,認真斟酌,把教學機智用在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引領上,用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上,減掉不必要的提醒和指導,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與選擇權,給予學生更大的積極思考、彰顯自我、發揮靈性的學習空間,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能力生根”。
誠然,導學案并非斬斷一切教學“妖魔鬼怪”的上方寶劍,它亦是一把雙刃劍,用之得當,則事半功倍;用之不當,則事倍功半。只要語文教師能充分利用教學機智,那么導學案一定會發揮極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