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9 14:53: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素質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時代,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意義非凡:
(1)學生長期受到文化環境的熏陶,心智將得到訓練,精神面貌將得以改善。
(2)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能培養學生“學以致知”的情趣,幫其建立超功利的學習目標。
(3)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文化視野也將進一步開闊,自身的思維能力將得以提升,能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
(4)科學教育符合“科教興國”的發展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2大學體育教育
2.1大學體育教育的本質
大學體育的教學內容有顯性內容和隱形內容之分,顯性內容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隱形內容則是隱藏在體育知識、體育技能中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大學體育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向學生傳輸體育技巧,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在于在運動中,幫助學生理解體育文化,樹立體育精神。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是人們在運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其中,體育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體育價值觀,它能對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起到規范作用。體育精神是體育活動的動力來源,具有凝聚、感染的作用,對于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特別是團隊合作精神有重要作用。
2.2大學體育教育現狀
2.2.1大學體育的教育地位雖然體育教學被認為是智育、美育以及德育結合的素質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卻不受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1)高校領導對體育教育功能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體育不重要,無節制地壓縮體育教育的時間,學生獲得體育鍛煉的機會減少了。
(2)許多大學體育老師人為地將體育教育中的智育、美育、德育分離開,在制定教學方案時,一味地向智育靠攏。即只談運動,議鍛煉,沒有發揮美育、德育的功能。
2.2.2大學體育缺乏人文教育一直以來,我國大學體育的教學內容單調,缺乏創新和人性關懷。以體育考試為例,老師和學生都非常重視體育的結果,而忽視體育的鍛煉過程,大都采用相同的考核標準,沒有體現個體差異。如為了取得好的成績,部分老師盲目地增加訓練。不僅達不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讓學生產生厭倦和抵觸心理。
3大學體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關系
3.1加強體育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
身心素質是大學生發展其他素質的基本前提,從這一點上來說,體育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較其他學科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更為密切。
3.1.1體育促使學生的人性提升我國的體育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注重修身養性的圓滿性,強調內在和諧之美。開展體育鍛煉,一方面,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理念深入學生的內心,幫助其樹立博愛精神,讓學生真正做到融入自然環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3.1.2體育教育能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人的智力水平主要表現在記憶力、思維力、判斷力等方面。體育運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質,還能促進學生的大腦發育。[3]美國科學家通過多年的實驗研究發現,運動對腦內海馬的影響最大,而這部分區域正好負責人的學習和記憶。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血液循環加快,能為大腦的細胞提供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提高大腦細胞的反應速度和工作效率,大腦能借此在大腦皮層的各部建立緊密聯系,思維能力、記憶力、學習能力將得以加強。研究還發現,經常參加運動的人在同等條件下更不容易疲勞,判斷力也更強,這有利于將其大腦的潛力釋放出來。
3.1.3體育教育能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首先,團隊運動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其對自己的能力有更深刻的認識。其次,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勢必要克服各種生理或者心理障礙。因此,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抗挫能力。另外,體育賽場上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局勢瞬息萬變,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再者,相關研究表明運動時所做的動作能給人以成就感。因此,團隊運動能改善學生的精神面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其形成樂觀進取的拼搏精神。
3.1.4體育教育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體育活動是由老師引導,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將得以提升。其次,體育教育中包含大量團隊活動,如籃球、足球等,能增強班與班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相互激勵,學會互幫互助。此外,從事各種體育活動,學生的角色時常會發生轉變,這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處事能力。
3.1.5體育文化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校園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參與和實踐體育活動的導向性群體文化。它的產生和發展依賴于特定的校園環境,其主體是大學生。大學生作為追求時尚的高級知識分子,不但能繼承和發揚傳統體育文化,還能從中汲取精華。因此,校園體育文化具有時代性、時尚性,它的存在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還增強了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提供了平臺。
3.2大學體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3.2.1人文素質教育能改善學生的體育觀念一方面,人文素質教育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轉變他們應試思想,學會站在力學與美學的角度去思考體育運動,讓學生了解體育中所蘊藏的美學元素、藝術價值,從而消除對體育的排斥和忽視心理,積極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另一方面,人文素質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終生體育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始終保留有體育鍛煉的動機,能在平常生活中積極鍛煉,主動學習和探索體育知識,由畏學、厭學變為樂學、善學。
3.2.2體育教育與科學教育聯系緊密體育教育與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跳遠、投擲運動中起跳、投擲的角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最終成績。再如,劇烈運動過后喝鹽水可以及時補充流失的離子,防止出現血鈉癥等不適反應。學生在學習生物、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之后,將進一步了解運動時人體物質變化特點以及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的規律,掌握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提高運動能力的訓練方法以及訓練和鍛煉效果評定的生化原理與方法,懂得運動生物化學進行體育鍛煉,進而提高自己體育鍛煉的能力。
4結語
音樂是一門感染力非常強的藝術,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聲音動人的學科,它以聲音為其表現手段,展現的是人類心靈的幽靜、氣質的高雅和道德情操的高尚。當代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經常會出現情緒不穩定、心態不平衡等心理問題,音樂教育正是以培養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愉悅作為教育目標的,優美多變的音符、清新悠揚的旋律、活力四射的節奏、極富生命力的曲風等等,所有的這些都在不同層面強烈的吸引著當代的大學生們。經常欣賞音樂作品和從事與音樂有關活動的人,都能夠有效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和不穩定的心理,面對各種壓力和困難時也顯得應對自如,因為音樂能夠啟動人們情感的閘門,激發人們豐富的情感,旋律輕快的音樂會讓人精神煥發、心情放松;節奏鮮明的音樂會讓人充滿斗志、勇往直前;憂傷凄涼的音樂會讓人無比沉靜、心如止水;極富特色的音樂更會讓人心情舒暢,這樣的音樂,不僅培養人們高雅的氣質,更是促進人們內心世界的和諧。鑒于此,作為普通高校的教育方,應該結合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時代特征,投其所好,有計劃的引導他們選擇一些樂觀、向上、積極、陽光的音樂作品,有條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比賽、開設音樂鑒賞課等途徑,進行不斷地品味和欣賞,為大學生們在面對各方面壓力及難題的時候開辟一方心靈的世外桃源,幫助他們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增強自我控制力和心態調節的能力,進而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2音樂教育能有效促進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
“德育和美育均是通過作用于人的心靈,觸動人的精神,來達到使受教育者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作為美育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感性去感染人、打動人、熏陶人,并將此種情感內化為理性認識,使受教育者產生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動力。通過審美教育的熏陶,把學生帶入藝術的天地,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知、理解、鑒賞等能力,在形成健康的審美觀的同時,也培養了高尚的道德品質。正如著名音樂家賀綠汀說的那樣:“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把音樂教育看作是一種道德力量,視作一種對學生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通過多種形式的音樂教育,讓廣大的學生自覺的按照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確的善惡觀、是非觀、榮辱觀,主動的調整各種關系,理性的應對各種問題,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共同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發展。這樣的美育教育效果是一般德育教育所無法比擬的,必然更加切實有效推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3結語
1.心理素質的社會性與實踐性
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質時指出:“人的木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可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主要反應是在他們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實踐性和社會性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質的內潛性
作為素質的組成部分,心理素質還具有潛隱性的特點。心理素質表現為一種本質的潛在力量,大學生的外在氣質、性格等,并不能靜止地體現其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質結構是否完善,只能通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可見,內潛性是大學生心理素質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質的穩定性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穩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的,這種遺傳素質給予心理素質第一種穩定的特質,它很難隨環境及大學生品質的改變而改變。其次,在大學生經過發展和成熟階段后,其心理素質水平及結構也已相對穩定,無論是個體努力還是外界環境的強制性輸入,都很難改變其心理素質的穩定性。
4.心理素質的可塑性
除了穩定性外,在大學生個體發展和成熟階段,其心理素質還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輸入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心理素質的可塑時期,我們不能否認在個體進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質的穩定性不是絕對不變的,但在大學生群體價值觀念、心性品質的發展與形成時期予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質結構、符合其社會角色的心理素質水平,無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之一。
二、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與合作??梢园汛髮W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比作四個系統:課程系統、學生系統、專家系統、社會與家庭系統,這個四個系統共同組成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四維結構。在這個四維結構中,課程系統是基礎,學生系統是課程系統的深化和發展,而專家系統是對課程系統及學生系統的監控與干頂,社會與家庭系統是對前三個系統的輔助和支持,每個系統中都可以有針對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選擇教育途徑。
1.課程系統
大學生課程系統包括規范的課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學科滲透教育??梢栽诖髮W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養課中開設心理素質教育的專題,同時開設心理學、心理訓練等選修課程,使大學生明確心理素質的內涵與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與心理防御知識,以此來引導和開發大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促進其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
2.學生系統
大學生學生系統是以學生為主導的心理素質教育系統,包括如大學生心理協會的社團組織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心理電影、“心理一角”等社團活動以及各種社會實踐中,學生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可以使學生積極地把課程系統中輸入的知識轉化到實踐中,并內化為心理素質,在無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完善心理素質結構。
3.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是指以專家為主導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包括講座、報告、個別談心及團體咨詢,設計專業的心理測驗并建立心理檔案。由于心理專家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權威性,這種專家系統中的活動更易為大學生所接受。同時,專家系統可以對課程系統及學生系統進行監控與干預,使各個系統協調動作,積極配合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
4.社會與家庭系統
社會與家庭系統是以社會人士和家長為主導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這個系統與以上三個系統不同,并沒有明確的內容但作為大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導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心理素質教育的各個系統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有系統之間發揮聯動作用,教育者根據學生的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教育途徑,才能保障心理素質教育順利實施。
三、開展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現階段,我國教育界關于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并沒有進行統一的規范,學者們對心理素質教育內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鑒眾多學者的觀點,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和創新素質教育三個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參照學者們的理論研究,結合社會實際需要以及大學生自身發展要求,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應該至少包括如下幾點:
(1)性格特征素質教育
性格特征素質教育以培養大學生意志力、耐挫力、獨立性、責任感、自我調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水平為目的。在自我認知方面,使大學生了解認知發展規律、特點,通過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使大學生正確、全面的認識自我,學會冷靜、客觀地分析和思考問題。
(2)自我調控教育
自我調控教育包括情緒控制、情緒調節和行為控制三個方面。大學生是年輕的群體,心理發育程度決定了其情緒及情感波動較大,使他們了解情緒變化的特點,并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及情感波動,形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與調節能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待人處事,從而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與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與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點,提高大學生克服困難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果斷、堅毅的意志品質,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這種能力也正是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素質。
(4)心理動力素質教育
心理動力素質教育包括成就動機、榮譽感、抱負、求知欲與進取心。動機是個體始動和維持活動,并驅使活動朝著一定目標進行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行為的內在力量,它表現在指向目標、滿足需要的實施過程中。
大學生作為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正確而堅定的人生動機,強烈的榮譽感與抱負心,不斷的求知與進取,是大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祖國建設需要和自身發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開展的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
心理防御機制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個體應付挫折情境時,為防止或減低焦慮等精神壓力所采取的一種習慣性的適應行為。自我防御機制是一種緩解情緒緊張、維持心理平衡、調節行為表現,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種挫折反應,又是一種應激策略,既是一個潛意識的精神內在過程,又是一個可以進入意識層面、并能被主體繼發認知的行為方式。
顯然,只有既能減輕內心痛苦,又能適應外界環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機制,否則,不論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機制。當內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緒沖突時,防御機制開始起作用,在心理學上,影響防御機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際關系、社會支持、性別等(本文主要篩選對大學生群體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較為頻繁、很少尋求社會支持的年齡階段,因此,正確引導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對大學生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可以選擇在大學生中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如人際關系的防治與防御教育。由于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導致人際交往障礙,出現交往恐懼、人際關系緊張、溝通不良等現象,甚至會產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獨的心理,嚴重影響正常人際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大學生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交往觀念,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技巧,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增強其心理防御能力。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的關注重點,應該放在“新生現象”教育、學習壓力防治教育、就業壓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等“社會支持”范疇的心理教育上。
3.創新素質教育
眾多學者針對心理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表明,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強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質量,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創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經發現或發明成果的基礎上能夠做出新的發現、提出新的見解、開拓新的領域、解決新的問題、進行新的應用、創造新的事物,創新能力是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創新素質是主體通過有目的的創新行為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心理取向。
關于創新人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高創新力所具有的7種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狀態、具有克服障礙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內在動機驅動、具有適度的冒險精神、希望得到認可、具有為獲得認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沒有完全概括創新素質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創新素質的基本構成因素,即創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動機、創新過程中的毅力和獨立精神以及創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運的感覺)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時,強烈的好奇心、頑強的毅力、勇敢的進取精神是創新人格的必備因素。
根據以上關于創新能力的理論,大學生創新素質應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觀察事物的習慣,并能將此進行發散性思維;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并敢于對權威性觀點提出疑問。(2)凡事總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堅定的立場,能耐心聽取并接受別人正確的見解,從中發現問題或受到啟發。(4)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5)凡遇到問題總是喜歡在解決方法上另辟蹊徑。因此,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可以針對以上特點設計教學內容,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其創新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馮正直,王滔,吳明.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
[2]王有權.對心理學中自我問題的探討[M].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2.144.
[3]張大均.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3).
[4]崔景貴.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1).
關鍵詞:貴州高校影視教育素質教育現狀分析對策趨勢
影視教育是高等院校文理科各專業都適合的選修科目,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它為嘗試跨學科教學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其有利于多學科整合,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而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最為強調的即是培養學生這樣的綜合素質,從標準概念來界定素質教育,指的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盵1]
一、貴州高校影視教育在當今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實施
(一)影視課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功用
在電視電影普及化發展的背景下,一定程度已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格局,影視藝術教育成為了一種被廣泛普及的教育形式,為當代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工作提供的良好手段與途徑,集中體現了大教育的觀念。在傳統學科教育中,各學科大多是少有交界,幾乎是相互畫地為牢,這樣的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社會需求。在迫切需要開展跨學科綜合知識教育的背景下,開設影視文化課程,為我們提供了跨越的可能。其原因在于影視文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影視是一種新興化、年輕化、復雜化的文化,且充分利用了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具有十分強的現代性與科技性。影視的這一系列特性注定了影視教育的綜合性。
(二)當今貴州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
在當今貴州的各大高校中,素質教育強調的是思想政治素質、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法律素質、道德素質這幾大方面。從大的背景來看,全國大學的學科設置和課程結構改革,逐漸實現了各個學科的綜合叉,促進了文化素質教育。貴州的高校顯然也是跟進全國的這種整體步伐的,例如在一些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增設了人文社會學科,而許多文科院校也增設了一系列理工商貿的課程,在貴州綜合性大學中,利用了多學科的優勢,更加著力于推進文化素質教育。隨著教學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貴州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的結合,廣泛開展了各類社團實踐及活動,包括文藝會演、文藝創作、社會各類文化展示活動及新媒體藝術交流。充分激發了學生在大學文化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文化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了文化修養及素質。
同時,在一些方面貴州高校還迫切需要加強,不足之處表現在心理素質培養的缺乏、創新能力教育不夠、競爭意識培養力度有待提高。需要各高校從行動上切實重視素質教育工作,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素質教育教師隊伍,并切實加大教育資金投入,貴州素質教育工作定能取得長足的發展。
(三)影視課程與素質教育相接軌
從理論上來說美育中的影視藝術,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改善當代大學生知識單一、狹窄,拓寬其知識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影視作為以活動畫面構成的影像語言系統,其場面調度、光影構圖、鏡頭運動、色彩構成及機位、景別等組合形式和表現手法,如同語言文字一般具有獨特的表意功能和語法結構,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地視聽語言技能。視聽媒介語言隨時代地發展將成為未來大學掌握地必備技能,是素質教育十分強調的。在提高視聽語言技能的同時,影視教育也同時能夠提高大學生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面對影視,大學生不但能從光線、色彩、線條、畫面、構圖、音響、音樂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還能從主題、環境、情節、人物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影視傳媒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和觀念,陶冶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實地落實了教育部強調的以美育推進素質教育中之處的“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還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盵2]另外,影視審美教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還有著塑造大學生人格的作用,是培養大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進行影視審美教育,讓學生在優美的色澤聲音畫面中領略美好的情感,營造良好的環境與心境,這是最高層次的素質教育。
二、貴州高校影視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需進行的調整與改善
(一)貴州高校影視教育近況
貴州高校影視教育在素質教育的運用中呈現出了鮮明的兩面性,實踐得良好之處首先表現在交流性的顯著提高,貴州高校影視教育的相互交流與十幾年前比較,無論是同國外同業、同行的交流還是貴州省內各高校之間的交流都有很大的進步。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在素質教育的指引下,社會構架日益開放給大學生影視作品創作帶來了豐富的題材與內容,注入了新興意識的觀念,當代大學生的影視創作觀念與當代媒體的影視創作觀念趨于同步,大學生們毫無障礙地汲取最新的創作觀念與手法,因此形成了從過去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逐漸轉變為主動創造的良好態勢。近年來,貴州高校影視教育最大的進步無疑還在與硬件上的改善,即影視攝錄設備的更新。影視攝錄設備的小型化、輕型化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在設備上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小。最后高校和學生家長對大學生影視創作提供了大量技術方面、資金方面及精神層面的鼓勵和支持,也十分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全面學習影視課程。
另一方面,貴州高校影視教育在素質教育的實施中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由于擴招所帶來的大量的生源,過去培養影視專業學生的“精英化”教學方案已無法適應“大眾化教育”的實際要求,專業師資機器設備的不足,學生入學藝術素質參差不齊等都成為了制約貴州高校影視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時由于學習人數的劇增,學習質量無法得以保證,在影視教育這一對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十分重要的學科中,教學實踐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也無法達到素質教育的良好初衷。最后貴州高校影視教育最尷尬的問題還在于學生的結業問題,由于高校輸出人才的質量與用人單位輸入人才的標準的脫節,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與相對滯后發展的影視類專業設置之間的矛盾等,貴州高校影視類學生的就業狀況不盡理想。
(二)貴州影視教育發展問題的解決與趨勢預測
1.提高影視教育質量的途徑
首先,面對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影視類招生的熱潮,要切實提高貴州高校影視教育的質量,增強影視教育在素質教育中運作的功效,我們必須保證數量的同時也保證質量。有專家指出“本科是通識教育,而碩士層次才是專業教育”[3],也就是說本科階段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綜合知識和認識問題的思考方式,而到了碩士階段,才會就影視教育某一個理念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學習與實踐,這或許是解決“精英化”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矛盾的途徑之一。其次,營造良好的影視教育氛圍,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也是十分重要的,具體來說,需要貴州政府與教育機構支持聯合舉辦大學生電影藝術界,大學影視教育高層論壇,聯合全省高校從事影視教育的教師,成立貴州省高校影視教育研究會。為學生們的理論學習提供實踐的平臺的同時,也加強了高校影視教學研究人員和相關傳播學、電影學、文學教學研究人員的交流溝通,以此才能不斷提高貴州省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促進我省高校影視教育隊伍的成長。
另外,與實際社會需求相結合地制定可行地影視教育目標是提高我省影視教育質量及有助于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對策之一,要充分開展影視藝術教育的實踐,讓學生的學習走出校園,與貴州電影制片廠、貴州電視臺以及一些民營性質的文化傳播企業合作,強化學生學習實踐的環境,使學生們得以適應影視藝術學科發展迅速的特性,以此培養我省的影視人才才能夠具有素質教育強調的綜合素質,才能夠在社會生活中具有競爭力。
2.素質教育實施中影視教育的發展趨勢
針對以上提及的貴州省影視教育的諸多優勢、劣勢及解決方法,可以看到針對影視教育在素質教育實施中所強調的聯系實際,全面發展,“精英化”教學與“大眾化”教育之間矛盾的彌合是將來幾年內還有待許多研究者提出各種不同解決方法來探索的問題之一,即是探討出高校影視教育未來發展模式的問題。另外,加大貴州各高校各科研部門對于影視教育的探討與研究,舉辦各類影視類的社會活動,以此促進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參與市場,更好的將理論知識得以實踐運用,是高校影視教育的另一趨勢,也是素質教育得以貫徹實施的必然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徐宏.文化素質教育與人才成長: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論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01
[2]俞國新.高校素質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科研成果集.2000-01-01
[3]黃會林.廣播電視教育與管理文集[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06
[4]姜敏.影視藝術教育:影視藝術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01-01
[5]賀熊飛.世界教育藝術大觀:透視教育的第三只眼[M].遠方出版社
[6]金冠軍.影視傳播教育:品學、藝理、技能的通境[M].上海三聯書店,2010-06
[7]王志敏.中國影視專業教育現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1
此論文為2011年貴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校研人文2011008
項目名稱:貴州高校影視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注解:
[1]俞國新.《高校素質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科研成果集》,2000-01-01
關鍵詞: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一、信息素質教育的內涵
信息素質一詞最早由美國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資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信息素質教育就是根據社會信息環境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培養和提高社會個體的信息覺悟、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檢索、評價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一)信息意識教育。信息意識是指對知識信息重要性的認識和對知識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們從信息的角度對社會中各種現象、行為的感受、理解和評價這種自覺的對信息的心理反應。信息意識在信息素質結構中起著先導作用,影響著人們對信息需求和對信息需求的準確表達,支配著人的信息行為。信息意識教育目的在于激發個體潛在的信息需求意識,并能充分準確地辨析和鑒定信息的價值,合理的利用信息,從而形成一種對信息敏銳的思維感知能力和對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獲取和評價信息的能力、組織和保持信息的能力、傳遞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創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終身學習的能力。它是一個人信息素質的核心所在。具體說來,其中獲得、評價信息是指對信息的捕捉和發現、采集和優選;組織和保持信息是指對信息的分類和綜合、查錯和控制;傳遞和交流信息是指對信息的輸出和接受與溝通;用計算機處理信息是指對信息的檢索、排序、存儲和變換;創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并且能夠利用信息不斷地自我更新知識,利用新的信息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個信息活動中,用以調節信息創造者、信息服務者、信息使用者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會個體遵循一定的信息倫理與道德準則來規范自身的信息行為與活動。它是保證信息素質發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調節器。主要內容包括尊重知識產權、培養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動中堅持公正、平等、真實原則,遵守有關信息活動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的自覺性等。
二、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現狀
學校方面:我國的信息素質教育發端于1984年教育部頒發的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課的文件。由于該文件的規定,全國各高校有條件的才正式開設文獻檢索課。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圖書館規程明確了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任務,文件和規程從宏觀上規定了高等院校必須開展信息素質教育。但對于信息素質教育目標、教學規劃、教學要求及教學效果的評估缺乏指導性意見,各高校的文獻檢索課自行開設、自行選用教材。信息素質教育并沒有得到與其角色相當的重視。迄今為止開設文獻檢索課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數院校并沒有把文獻檢索課作為一門方法課、基礎課開設并真正重視起來,往往只把它當作一門普通課程甚至選修課看待。同時,信息素質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難以全面的展開信息素質教育。圖書館和網絡建設等信息素質教育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進步,尤其是校園網的建設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圖書館的主要效能還體現在提供紙質材料的查找和安靜的學習環境。對于網絡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娛樂上,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信息檢索的極少。
大學生方面:信息意識淡薄,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信息缺乏敏銳性。信息欲望不強,對信息素質教育的關注程度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綜合利用技能較差。主要體現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現在不能有效地將檢索需求表達出來。不熟悉檢索系統的檢索語言、檢索運算符以及相關的檢索技巧;檢索策略不夠合理,不能及時根據檢索結果有效的進行調整。搜索范圍主要在國內資源上,類型多為紙質資源。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檢索和光盤檢索能力,但網絡檢索能力亟待提高,極少進行國際聯機數據庫資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憂,主要表現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包括閱讀不良信息等。
三、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途徑
(一)提高對信息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信息素質成為評價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已成為一種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指出:“誰掌握了知識和信息,誰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權利”。同時,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終生教育。據統計,人的一生當中大學階段所獲得的知識只占所需知識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獲取,因此大學生只有通過良好的信息素質教育才能變“學會知識”到“會學知識”,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4)
(二)改革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對于信息素質教育,人們一直有一些誤解。把信息素質教育理解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簡單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養,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組合和創新等信息綜合運用能力;把文獻檢索看作是寫論文、搞科研的前期資料準備工作,忽略了它在發現知識、生成知識方面的深層作用,未將它的全部功能和意義挖掘出來。而在實際檢索當中,人們存在著重檢索、輕利用的傾向,人為地將文獻檢索和利用隔離開來,將查找資料與后續成果隔離開來,這樣對學習和全面體會文獻檢索的重要性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這些偏頗的認識,導致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的縮水和抽條。為了全面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增強大學生的信息綜合運用能力,必須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1.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信息素質教育逐漸被關注是近幾年的事,長期以來,其相關課程一直以來處在選修課的層次上。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必須高度重視信息素質教育,把相關的信息素質教育方面的課程設置為公共基礎課。同時,在課程設置上,應綜合考慮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在加強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礎上,開設信息意識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關課程,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獻檢索為基點,綜合培養大學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創新的能力。鼓勵大學生通過檢索到的各種可利用信息資源去開發新的知識,讓其在撰寫論文或專業設計當中親身體驗文獻檢索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與價值,從而增強和提高他們的信息素質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質教育成為文獻檢索教育的更高層次,培養大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
2.全面融入,專業教育和綜合實踐相結合。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終生學習能力的教育,是一種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進行大量的運用練習素質才能不斷地提高。因此除了專業的信息素質教育之外,還要將信息素質教育融入到學習生活中。具體說來:其一是將信息素質教育縱向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結合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和各年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層次劃分。低年級的大學生進行信息基礎理論教育,培養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資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紀的大學生進行信息能力教育,綜合培養大學生的檢索、分析、組合和再創能力。要通過畢業設計和論文的撰寫全面鍛煉和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其二就是將信息素質教育橫向貫穿與大學生的各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單靠開設一門信息檢索課,無法實現信息素質教育的目標,必須將專業的教育融入到各門課程的學習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計算機相關課程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教育;在專業課的教學中要介紹本學科的文獻信息及獲取渠道,專業的代表著作、專業期刊、主要數據庫,專業網站等信息源,介紹本專業的研究態勢、發展趨勢、研究成果,使大學生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外,方便大學生進行信息檢索和創新,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5)
(三)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主體作用。圖書館作為院校信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應該加強軟硬兩方面的建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以培養兼職的信息素質教員和高信息素質的大學生。
在硬件建設方面,一是要加強校園網建設,建立數字圖書館,開設公共流通系統、公共檢索系統、光盤檢索系統、國際聯機檢索系統和網上查詢系統等;二是建立電子閱覽室、多媒體信息中心等,提供豐富、齊全的電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閱讀、復制、打印各種文獻資源的手段。在軟件建設方面,一是定期開展校園信息活動,舉辦不同專題的信息素質教育講座、學術研討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二是通過校園網設立信息素質教育主頁,圖書館設立學習主頁,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載軟件、閱讀器的應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數據庫、著名網站等。中外文文獻信息檢索工具的利用、光盤數據庫檢索、有關搜索引擎應用和技巧等知識。同時鏈接一些本學校各學科專業緊密相關的網址以及網站內容的簡要介紹,并不斷地更新這些內容,以此來提高圖書館用戶收集信息的效率和準確性,使信息素質的培養落實到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中。
參考文獻:
1.衛麗君.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探析.科技情報開發于經濟,2006;16:235
2.陳萬忠.當代信息素質教育論析.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40
3.賈紅英.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問題研究.情報科學,2005;8:1176
[關鍵詞]物理教學 素質教育 方法 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1-0039-02
積極推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實現科教興國,培養“一專多能”的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物理學作為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落實素質教育更是責無旁貸。搞好物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賦予物理教學新的教育理念,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素質教育的內容及培養目標[1] [2]
(一)素質教育的內容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品質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當今社會一種新型的和適用較為廣泛的教育,是創新教育的一種典范模式。
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幾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
(二)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
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康、學會審美、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教”和“學”的結合[3],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學過程是一個 “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怎樣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指導學生教學實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們都很喜歡做物理實驗,都喜歡動手操作。顯然,實驗就是物理教學中一個很好的結合點。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科學。
“教”與“學”的結合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內容上的結合,也可以是特點上的結合,還可以是模式上的結合??傊?,只要能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都值得我們關心和利用??梢?,注重“教”、“學”結合,找到并利用好其結合點,是開展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注重“理論”結合“實際”,把素質教育貫穿于物理教學之中[4]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一門最適合開展“實踐-理論-實踐”教學模式的課程。因而,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一定要把理論知識的講授落到“實”處,密切聯系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事例,這樣才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理論知識,掌握和應用理論知識,才利于學生進行反思和設想,構思和設計更多、更優的解決方案。
素質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的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實現“文憑—水平”、“知識—能力”的轉變。要解決傳統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只會學習不會做事,只有知識沒有能力的弊端,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結合“實際”,多在“實際”上下工夫。
(三)注重教法改革,加強學法指導,保障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思想的不斷更新以及辦學條件的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教育發展的需求,甚至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想改變這一弊端就要注重教法改革,加強學法指導,變“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獨立思考的空間。
現代教育模式提倡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的思考,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舞臺。加強學法指導,就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堂上有目的的自學、討論、交流,課后針對個別人作相應的輔導等。在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個性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應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調節課程進度和難度,可以給學生介紹多種學習方法,讓學生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自由發揮的舞臺,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愛上學習,進而能夠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宗旨。
(四)注重“能力培養”和“個性化發展”的結合,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當今社會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具備特定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具有獨立思考和開拓創新的意識。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必要前提,而個性化發展則是獨立思考和開拓創新的重要源泉。素質教育的重要職能是發展人的個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潛能都能得到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國內的大學畢業生和國外的大學生相比,最突出的不足之處就是“個性化發展”受到制約,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創新的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情感交流來引導和感染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在個人品質、價值取向上有正確的定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三、在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5]
(一)優化教學目標
不同的物理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根據大綱、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要體現科學性、全面性和針對性。其中,知識目標、德育目標、能力目標要有內在的統一性,認識目標和技能目標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合理的教學目標確定后,教師要緊緊要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并努力全面落實教學目標。
(二)優化教學過程
教師要根據社會需求、教學目標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把握好教學內容,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實際,在認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精選教學內容,將教師自身的知識融入教學之中。講授要突出重點和難點,抓好關鍵知識點的聯系,構建適合學生實際的認知結構和教學過程。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首先要明確物理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其次是每個環節的基本要求應明確,教學內容、教師指導活動及學生活動安排要合理,體現啟發性和“雙主性”。
(三)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在汲取各科教學方法精華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本校物理學科實際的、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多種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教師在創設逼真的物理教學情境的同時,要重視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教師在注重培養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既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
(四)優化教學手段
要注意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傳統的教學媒體同先進的教育技術結合起來。要重視直觀教學,充分運用實物、掛圖及幻燈、錄像等教學方式,打破課堂教學對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使物理教學情境形象、逼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選擇教學手段時,既要重視使用傳統的教學媒體,又要積極使用現代化網絡媒體和教學手段,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具體,突出重點和難點,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四、總結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它是以培養學生的健全個性、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等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重和把握好物理課程的學科特點,運用符合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處理好“教”和“學”、“理論”和“實際”、“能力培養”和“個性化發展”的關系,這樣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 參 考 文 獻 ]
[1] 張芳.中學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1.
[2] 燕國材.素質教育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初探[J].物理教學,2001(6).
關鍵詞:高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作為了21世紀的高職生,除了應具備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應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以及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約束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人際合作能力和公共協調能力等。高職院校要培養和提升高職生的這些素質和能力,就必須構建人文素質教育體系,開設人文課程,營造人文素質教育氛圍,開展校內外的人文實踐活動。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構建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對其價值進行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決策者和被評價者,使他們能夠制定更好的教育決策、教育或學習計劃,促進教育改革,完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效果。
一、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的內涵
教育專家顧明遠認為,素質教育的內涵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具有國際視野、德智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學者徐涌金認為,人的素質是個體內化了的具有深層意蘊的品質特征,是蘊藏在人自身的尚需開發出來的身心潛能,并可通過人的言行舉止得到外在的表現。
教育評價就是對教育的價值進行判斷的過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主要是指高職院校、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在系統、科學、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質教育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所實施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否符合高職人才培養需求,是否符合高職生個體需求作出價值判斷的活動過程。
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和其他評價一樣,都是在科學、系統、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整理與分析。雖然最終的評價結果是由人的大腦判斷產生的,但這一判斷是在對各種信息進行科學分析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的目的是為高職院校、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決策依據,以進一步提高人文素質教育質量,保證高素質高級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的意義
(一)為構建并完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提供科學決策
沒有科學的決策,就不可能有效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也難以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效果,或者說沒有科學的決策,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根本就無法科學有效地開展實施。通過教育評價的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決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并據此做出正確決策。通過教育評價,不僅上級相關主管部門能夠及時客觀地了解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狀況,而且高職院校的相關領導也能夠知曉自己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各項工作。通過評價的實施,可以檢測本校各項人文素質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明確本校人文素質教育資源的利用情況,可以了解本校每位人文素質教師的特長與潛能,從而為本校人文素質管理工作改革、人文素質課程建設、人文素質環境建設、人文素質師資隊伍建設、人文素質社會活動的開展等提供正確的指導和科學決策的依據。
(二)為高職人文素質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正確指導
人文素質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如何開展教學工作的,自身的教學水平發揮如何,教學效果怎樣,學生對其人其課接受與否等等問題人文素質教育評價得到回答。也可以說,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是對人文素質教師教學工作進行檢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通過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可以對相關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信息反饋,從而為人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為高職人文教師總結教學工作中的經驗教訓、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供正確的指導。
(三)為檢測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效果提供科學依據
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知識技能和人文素質統一發展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開展的情況如何,教育教學效果怎樣,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提供科學評價依據。
對高職生人文素質的評價是整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的起點,也是終點,更是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的重點和方向。只有對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整體進行科學的評價,才能客觀、有效地評價高職生的人文素質。
三、構建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一)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體制機制進行評價
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體制機制進行評價的內容和范圍主要包括領導體制、組織機制、工作機制、經費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評價獎懲機制等。領導重視程度的大小是人文素質教育效果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評價首先是對領導體制進行考察評價。
考察評價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主管領導的分工情況,分工合作情況,相關教育指導委員會的組織情況、運作情況;相關教學科研機構的設立及運行情況;人文素質教育專題研究會議的召開、決策及落實情況,聽取相關工作匯報及解決實際問題情況;將人文素質教育列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情況,高職院校教務、人事、財務等部門相互配合、參與人文素質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教研科研經費等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情況;對教師和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情況進行考評的辦法及相關獎懲措施的制定與實施情況。
(二)對高職人文素質師資隊伍水平進行評價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師的水平決定著整個學校人文素質教育水平的高低。相關教師人文知識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強弱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因此,對高職人文素質師資隊伍水平的評價也應納入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評價內容主要包括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師隊伍的人數、學歷結構、學源結構、專業結構,其主要授課情況,開展講座或報告的內容、次數、參與學生人數、效果情況等,組織人文素質教育社團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情況,撰寫或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情況,參與編寫或出版教材論著情況,主持或參與人文素質教育類各級課題的研究及獲獎情況等。
(三)對高職人文素質課程體系進行評價
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課程建設情況是評價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文學、哲學、藝術等學科的課程開設是否齊全,每個專業、每個學期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的開課門數和上課學生人數,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在該校各專業所開設所有課程中所處的位置、影響以及學生修讀此類課程的成績情況,該校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所處的位置及影響,相關教師在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所取得的明顯成效及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設置、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滿意度情況等。
(四)對高職校園文化活動進行評價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各種校外人文社會實踐活動是對高職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如果一所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各種校外人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該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知識、人文素質、人文能力、人文精神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該評價體系主要是針對高職院校所開展的各種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及效果情況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和各種校外人文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次數,學生參與人數,活動效果,學生滿意度等。
(五)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環境進行評價
高職院校校園環境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氣氛是否濃郁,直接影響著高職生的生活習慣、精神風貌和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因此,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評價就必須包括對校園文化環境進行評價。該評價體系所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校園綠化美化,建筑布局、風格,各種標語牌等人文景觀的布局及內容以及由整個校園環境所反映出來的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學風精神等內容。
主要從以上五個方面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情況進行了解,在評價方法上主要采用查閱相關檔案材料,召開相關領導、教師、學生座談會,進行實地考察、個別訪談,在科學設計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科學統計與分析,并在此基出上進行總體評價,并提出不足之處和改進意見。被評價院校結合評價結果進行改進,以切實提高本校人文素質教育效果。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尚處于摸索階斷,更為完善科學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指標體系,還有待于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繼續進行不斷教育實踐與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N].光明日報,2010-0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