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5 16:51: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學的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中寶貴的文化形式,是中國科學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國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的進步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有過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堅實的本體論基礎而持久的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理路,“儒必通醫”就是最好的說明。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歷程,西方的醫學思想和醫療模式也開始輸入中國。由于西方醫學在治療技術上的方便性,使之國人在醫療實踐中能夠接受西醫的治療方式,但是,正是這種實用主義和“全盤西化”的價值承諾形成了對中醫學和中國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現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來的“全盤西化”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數典忘祖、思想淺薄、急功近利成為學術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醫學也成為被否定的內容之一。為了提供否定中國文化的理性基礎,自覺的不自覺的以西方的哲學思想判釋中國文化的方法就成為時代的風氣,以西方的醫學模式判釋中醫學以比較兩者的優劣,成為這個時代中醫學研究的重要特點。如果說以西方醫學技術上的特點做為可接受的標準還帶有實用主義的特點,從而還能在經驗論的層次上證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盤西化”對中國文化及其對中醫學的否定就是對中國文化理性自覺的背叛,而成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時至今日,隨著對西方科學文化產生的一系列誤區的深入認識,中醫學在醫學實踐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療效被肯定,中醫學也日漸受到重視。但是,對中醫學的肯定仍然是在經驗論的層次上,遠沒有在哲學理性上實現自為而自在的統一。尤其對于解決這一已經產生了幾千年的中醫文化的繼續發展的理路問題而言,就更需要哲學的根據和支持。
問題表明,對中醫學的正確認識及其發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醫哲學的研究作為基礎。然而,以我們已經熟悉并習以為常運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學思維進行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不能產生正確的結果的。以西方哲學的模式為坐標系進行中醫學的研究,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正確的方法是,應對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產生中醫學的哲學思想進行發掘,進而研究中醫學的科學性,以對中醫學的發展方向作出推定。這些是研究中醫學發展應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應當成為一切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應投以相當大的精力進行研究的問題。
但是,對于中醫學發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對的問題既是中醫哲學帶來的也是以哲學對中醫學提出的本體論承諾出現的。這表現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醫學學科的科學性及其產生的哲學基礎與我們所熟知并運用自如的現代科學和哲學對其進行研究而產生的誤區,另一方面則要求中醫學本身能證明自身的科學性和哲學基礎,即中醫學的學科性在本體論哲學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學形式與哲學方式的統一──中醫學是中國哲學形而中論的自在自為的統一。
就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學原理與中醫學有怎樣的相關性以及中醫學表現出怎樣的規律,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哲學和中醫學的關系,表明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在與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的統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學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義。如果說由于中國文化的哲學基礎生成了中醫學的學科形式,從而表明了中國文化的一以貫之的理論特點,那么,中醫學就在其內容和形式中展現出的基本規律將代表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基本形式。因此,應當說,進行中國哲學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國哲學奧秘、并認為中國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具有獨立的哲學形式,就應在《周易》、《道德經》和《內經》及《論語》等儒家和道學經典的研究上下功夫,這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方法,同樣,這也是研究中醫哲學的基本方法。
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進行的研究,以發現其基本規律,這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問題,這已成為現代以來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全盤西化”、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學推定中國哲學的研究一樣,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進行西化式的推定。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對哲學的承諾及其原理的推定,應當認為這些推定的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學和西醫學對中醫學理論的異化。
【關鍵詞】中醫學;傳統文化;互動;影響;作用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兩者來說,其關系特別密切,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具有互動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源頭,儒學、道學、佛學三大文化從自身角度給中醫學提供智慧,給中醫學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我國歷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也在深深的影響著中醫學的發展,為其發展提供動力。同時,中國傳統哲學也為中醫學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做了有利的指導。反之,中醫學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強大的實踐基礎,其作為自然科學實踐活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幫助,使其有效的載體。從歷史發展上來看,兩者相互影響,相互關聯,成為一種互動關系。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置入中醫學,不僅可以讓傳統文化更具深遠影響,同時讓中醫學發展提供有利的方向,對中醫藥的發展提供現實意義。
現實生活中,中學生因為繁重的學業十之八九近視,我也不例,這時我想到了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古人的智慧來幫我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我找到了中醫學針灸,只針灸了幾組穴位:陽白、太陽、翳明、臂膈、太沖等,明顯減緩了我近視的加深,讓我嘆服于中醫的神奇!中醫爺爺輕描淡寫的說:“疏肝明目,由字即意,疏通了肝臟的經絡,眼部供血暢通,癥狀自然就緩解了?!?/p>
1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儒學、道學、佛學對中醫學的影響;歷史不同時期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中國傳統哲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1.1儒學、道學、佛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中醫學在儒,道,佛的共同指導和作用下形成和發展。從空間的角度來看,這三種思想共同確立了中醫基礎理論體系。這種空間結構是:道家思想構成了中醫認識論,方法論,生活觀和中醫藥的基本問題,儒學主要構建中醫理論體系,解決話語權力問題,釋家的思想是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有力補充。
儒家哲學己成為中醫藥的指導思想,建立了嚴密的中醫藥科學體系,成為中醫藥“話語權”的代表。釋家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處方,保健等等這些對中醫藥的影響或多或少。然而,深厚的道家哲學和嚴謹的儒家哲學,奠定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豐富性和深刻思想。嚴格的制度和深刻的思想使得把釋家學說納入中醫理論體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用作輔助影響。
1.2歷史不同時期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
(1)春秋秦漢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一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孕育與奠基。在春秋秦漢時期,隨著我國政治趨于穩定,我國傳統文化也迎來了繁榮時期,此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唯物主義雛形奠定了中醫思想基礎,尤其是在當時比較流行的陰陽五行說成為中醫理論的核心內容;因此可以說,春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化為我國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2)兩晉至隋唐時期出現民族文化大融合一一中醫學分化融合和臨床發展。在兩晉與隋唐時期,我國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文化交融特點,此時西方的思想以及文化開始融入中原文化,并且成為我國此時的歷史文化主要特色,此時的中醫也開始呈現出這一特點;在文化交融過程中,我國中醫與西醫的思想開始出現碰撞,并且出現一些明顯的兩極分化,甚至一些西醫思想的引進使得我國醫學領域開始出現臨床醫學的雛形。由此可見,此時的文化交融是中醫學分化以及臨床醫學發展的推動力。
(3)宋元明清時期出現理學思想爭鳴一一中醫學學術流派峰起。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我國歷史文化呈現出多種思想流派,其中理學思想占據領導地位,也正是這種百家爭鳴的歷史文化現象,使得我國中醫學領域也開始出現多種流派,譬如現在流行的養生學流派就是在明清時期興起的,還有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也都是在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的,這為中西學領域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3中國傳統哲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中國傳統哲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的靈魂。中國傳統哲學是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貫穿中醫藥理論體系的主線,是中醫藥進一步改進,豐富,發展和創新的基礎。無論中醫理論的建設還是中醫理論的發展,中國古代哲學對中醫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為中醫理論提供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指導,同時也為中醫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直接依據。為中醫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智慧啟示,不僅可以作為推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己經滲透到中醫理論體系中,成為中醫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哲學是中醫學的綱,它辨證的思想體系為中醫學的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中醫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引。只有在這個綱領的指導下,中醫的實踐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為不斷的經驗積累來完善中醫學理論??梢哉f,中醫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臨床療效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離不開中國傳統哲學的指導,這也是中國傳統哲學對中醫學產生深刻影響的明顯體現。
2中醫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醫學的發生發展與古代傳統文化關系密切,了解我國傳統成語文化對更好地掌握中醫理論,中國傳統成語文化不僅能準確生動地表達語言信息,還述說著根植于其中的深刻的中醫內涵,如“沁人心脾”、“沁人肺腑”、“安內攘外”、“肝膽相照”等。
2.1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載體
中醫學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在萌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自然和人文學科的知識,同時也為我國自然與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中醫學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杰出代表,體現了中華優秀文化的核心內涵,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所以,中醫學不單純是一門專門醫學,它博大精深,廣涉旁通,“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容涵蓋,因此不應該從單純的醫學角度來看到中醫學,而是應該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認識中醫學,將中醫學當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來展開研究。
一、道教哲學的道本體論和中醫學
道教哲學與中醫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以中醫學為主體性而言, 在哲學上表現出以《周易》、 道教、中醫學三位一體的道本體論的系統關系。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在中國文化中可謂一以貫之。表現為道統文化特性的中國文化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為最高目標, 因此, 盡管中國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 但都沒有離此鴻的。就中醫學自身的發展而言, 以道的哲學思維方式所受的影響就更是顯而易見。就中國文化的歷史而論, 由于社會實踐中的問題所引發, 對道的抽象和身體力行成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體內容。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道規范自己的理論體系, 并直接的影響了《易傳》的形成和歧黃之術的理論體系。表現在哲學思維上形成了所謂的“醫易相通”和“醫道相通”的哲學觀。道教為徹底貫徹和實現道家的終極關懷問題,以人生的終生修道為實踐, 在練功的實踐中由于對中醫學的需要, 實際中的道教與中醫學的關系就必然表現為道教學者以道的哲學觀對中醫學的具體運用, 以及在修道的實踐中以自身的練功實踐對醫道的理解而發展為道教醫學。因此, 道教學者是在修道中身體力行的發展了中醫學,并結合練功的機制, 對中醫學的陰陽、 氣血、經絡、三焦、精氣神、以及辯證施治和理法方藥等理論及實踐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其中,不但以醫道對身體的作用加深了對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體理論推動了中醫學的發展, 為中醫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為人稱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孫思邈等人。
顯然, 中醫學是主體存在價值關系的主體自為的學問, 而道教則是超越主體存在的自為的價值從而達到自在的學問。具體而言, 中醫學在道教哲學的影響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學觀制定了中醫學的醫學模式,而道教則具體的應用了中醫學對人體理論的認識,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內丹理論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鑒中醫學有關精氣神的理論的結果。這些, 都表明了中國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
我們在當代討論道教哲學與中醫學的關系問題, 最重要的當屬道教哲學的道本體論的問題, 非但如此, 就人類哲學自身進步的需要, 也極需從道教哲學中汲取營養, 以走出當代哲學的困境, 所以, 對道教哲學的研究應當是當代哲學研究中的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體論哲學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為形而上學。所以,對道教哲學及道教醫學的研究是相當薄弱的, 因此, 應當引起重視, 這不但為中醫學的繼續存在和發展之必需, 以推動中國傳統醫學模式的進步, 為人類作出新的貢獻之必然; 就走出當代的哲學困境而言, 對道教哲學的研究也必然在發現其對本體論的貢獻中認識到其重大的理性意義和社會實踐意義。
因此,道教哲學的道本體論意義的研究是相當重要的,以道本體論對人的存在及醫學模式的定位, 將決定中醫學的今后的發展方向。表現為當代氣功熱形式的文化現象, 已透視出道教本體論哲學的潛在性影響。但進一步對氣功理論的深入研究受到當代思維方式的限定而出現重重困難, 因此, 對道教本體論哲學的正本清源──對道教哲學在哲學發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體上對人的存在的終極意義的關切和可能實現的方法論中實現當代哲學的革命, 是道教哲學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 在對道教哲學的終極關懷所能實現的道路中, 反觀中醫學的理論和實現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合理定位, 以發現西方醫學模式中的問題, 并在人類存在的問題中發現其本質性的問題, 以此映現出道教本體論哲學的重要性, 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使人類的存在方式和所實現的價值與自然之道真正的統一起來 ,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從自為轉向自在。顯然, 這已超出了醫學模式所研究的問題, 也正是這樣, 才顯現出中醫學的整體和全面性, 因為中醫學歷來主張人的生存環境的自為不但是醫學應注重的, 同時也是政府和社會應與其統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醫”的主張在當代不失其重要的社會和歷史的意義。
二、道的形上學及其對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統一
道的形上學問題及其在哲學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學的形式來定位, 其中需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其中主要的問題是道教哲學何以能夠成立, 及其道教哲學的優越性何在以及對當代哲學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意義。
道教哲學何以能夠成立, 這一問題自在于道教的思想體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義哲學, 毫無疑問, 道教的思想體系中處處充滿智慧, 如果從黑格爾的哲學標準定義哲學, 則道教哲學并不屬于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哲學體系。道教哲學表明, 道教哲學以“道”的本體論規范主體的修為與“道”合一, 這種哲學在中國哲學中的本體論地位始終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學, 并以“道”規范主體的修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質上是“道”哲學的統一性。今天看來, 這種哲學在人類哲學中盡管有相當多的內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現的重要性是相當明顯的, 因為主體的存在本質及其實現在本體中的地位是人類哲學的終極關懷之所在。顯然,其中的形而上學與《周易》的形而上學同出一轍,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醫學體系的形上部分與《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學統一, 這在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文化的整體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醫學不僅是醫學, 而是關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學問。中醫學所包含的道德和倫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關系, 天人合一及運氣學說的規則 ,都表明實際上的中醫學被中國哲學所包容。
但是, 應強調指出的是, 中醫學的哲學因其對主體的關懷所必需, 導致其重要的理論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終極關懷中汲取。如果說中醫學的發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對主體的終極關懷的理論形式而成功的解決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論和醫療實踐中的問題, 那么, 這一歷史事實所反映的道教哲學中的關于解決終極關懷問題的成就本身就成為當代重要的哲學問題。
老子在《道德經》中規范了道的本體論意義并在相當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體的方法論?!吨芤住吩诨镜囊饬x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學問題。關于人的存在的本質性問題, 這始終是哲學的重大問題, 但西方哲學對此已無能為力。由于《道德經》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對這一問題的限定, 使之對人的本質性存在的形式問題沒有在基本的哲學意義上給出, 所以, 人類的存在的所有問題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質性問題是當代哲學應重點解決的問題。中醫學在映射這一問題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質性問題, 尤其《內經》中的有關論述, 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經》及《內經》的哲學思維對當代的哲學發展及對中醫學的繼續進步將有極重要的意義。這已在近年的中國文化熱中顯見端倪。筆者在對人的存在的本質性問題的研究中, 結合西方哲學中的問題, 受《周易》的道器之論之啟發, 形成了形而中論的哲學。 形而中論的哲學認為, 人對存在的認識,是以形作為主體認識、并分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點,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體地位實際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間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時空的方式建立起對形的認識, 因此, 形而中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建立在時空的本體論基礎上,并且與中醫學的時空觀統一。 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將能很好的解決一系列的重大的中醫學的哲學問題。(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關的具體論述請參看筆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醫學的醫療模式及其在當代的發展道路
自晚清開始的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在中國近代和當代文化中的主體性地位以來,對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及其哲學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維模式及其哲學的中醫學范疇幾乎都以西方哲學的模式進行了解釋。對于這些解釋, 已成為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學本體論在西方哲學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學作為主體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確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及其哲學。 因此,從本質上重新把握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及其哲學───道家和道教哲學對中醫學的重要性及其在當代的發展方向, 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思維方式和其產生的對思維的形式的統一性是哲學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識形式將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 哲學只是從形式中所發現的基本規則。因此, 就中醫學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認其是不同于西方醫學的獨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學就是與西方哲學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與西方醫學是西方哲學所生成的醫學形式一樣,中醫學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形式。所以,從中醫學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學思維, 體認其自在的哲學, 也許是比以西方哲學為主體的研究方式對發現中醫學的哲學模式更為有利。
長期以來, 有關中醫學的哲學的研究, 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其哲學思維屬于辨證法的思維方式或樸素的辨證法, 由于中國哲學的自在方式產生的中醫學, 使以西方哲學中的辨證法的方法認識和研究中醫學形成相當大的曲解, 由此導致不但不能從本質上認識中醫哲學, 而且對中醫學的研究和發展形成了相當大的障礙。因此,從哲學上的正本清源就是當代中醫學研究的重要任務。
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是中醫學的主要理論之一, 兩者的理論關系在哲學中的統一, 構成了獨具理論特色的中醫的治法和治則的諸要素, 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的關系反映出中醫學中的認識論的哲學體系, 是與中國哲學的本體論一脈相承的。探討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的關系, 分析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國哲學內涵 ,是哲學的重要任務, 而道教學者在修練和醫療實踐中總結出的功理功法, 無疑是對問題的解決, 而這些應在當代加以研究的。
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是對疾病認識并采取相關的醫治方案的中醫學的重要的理論,兩者反應出的對疾病的認識,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體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當深刻的。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 病因辨證等, 辨證雖有相當多的方式, 但以陰陽為體。 《周易》有“一陰一陽之謂道”之論, 是辨證的總綱。施治與辨病施治雖表現為“同病異證 ”、“異病同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較為復雜的關系, 但只要在陰陽上辯病識證, 就可事半而功倍??傊?,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一種高級的綜合性的學術修養, 與形而下的西方醫學絕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醫醫療特點的存在, 中醫學人才的培養的教育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 這關系到中醫學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就目前我國的中醫學人才的培養教育體制而言, 由于與中醫學自在的規律相悖, 已嚴重的阻礙了中醫學的發展, 降低了中醫的醫療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醫學人才也青黃不接。
我認為, 中醫學的發展道路應在以下的改革中進行:
1, 改革中醫學的教材。應編寫中醫哲學教材, 增加開設以“道”為基本內容的“中醫哲學”課, 鍛練加強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 使學生建立起一定結構的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 以利于中醫學的學習和中醫的醫療實踐。不但如此, 還應在普通小學教育中, 增加以中醫學為基本的世界觀和養生學教育, 真正的使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生產高素質的中華民族而言, 這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
2, 中醫人才的培養道路, 應走“師徒制”, 這是中醫學內在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模式之傳承所必需的, 這不但為中醫學技術的口授心傳特點所決定, 更多的則是中醫學的道德倫理的特色所限定的問題。實踐表明, 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醫圣手。但現代的中醫教育體制下少有這樣的人才出現, 其中的教育體制不可不徹底的反思。
3, 中醫學問中, 向有“學醫三年, 天下無不治之病; 行醫三年, 天下無可用之方; ”之論。因此, 中醫學不同于其它學問, 其所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是中醫學者終生所追求的學術問題。所以, 政府在醫學的管理模式上, 應尊重中醫學的學術特點, 保護和禮遇中醫學人才, 使其學術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為其創造優越的學術研究和生活環境, 使優秀的青年能夠走進學習中醫學的大們并為此而貢獻。這是保護和發展中醫學的當務之急。轉貼于
4, 改革中醫學的醫療模式, 采用以中醫診斷為主、西醫醫療儀器診斷為輔;中藥和道教內丹療法為主、西藥為輔的治療方法。
5, 抱樸子葛洪有“食補不如藥補,藥補不如氣補 ”的重要的醫療思想, 因此,中醫療法應采用以重在內養精氣神、以合大藥為內藥的治法治則為主, 輔以中藥調整和治療的道教醫學體系。道教醫學體系的實行, 不但可徹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們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當的程度上補中醫和中草藥資源的緊缺。因此:
6, 中醫院的辦院方針應以道教內功為主, 藥物為輔; 療養與治療并重的醫療模式。 對患者授以道教內丹功法、四時養生、動靜相宜為輔的醫療思想,在練功中輔之于中藥。這一醫療模式的實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持之以衡并長期受益。
中醫學的特質內涵毋庸置疑是中醫學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醫結合的根基所在。故中西醫結合教學理應準確把握和充分體現中醫學這一特質,方可科學地優化教學的內容結構,完成教學目的。
1 中醫學的自然觀—天人相應
東方文明主張“道法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相應關系,所以說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天人關系問題。中醫學的天人相應學說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和文化母體之上,從而構成了中醫學有別于西方醫學的一大特質。中醫學把天人相應的觀念滲透到中醫學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人全形論》)強調欲想健康長壽,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靈樞·本神篇》)?!胺虬俨≈忌?,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大恐”(《靈樞·口問篇》)。凡此種種,無不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
西方文明卻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們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醫學必然也是將人與自然看作是各自獨立的實體對立存在,故生物醫學模式的形成則是將征服自然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科學成就應用于醫學領域的結果。
2 中醫學的整體觀—形神統一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闭J為把握 “道”,就能夠明察萬物,從而奠定了中醫學的整體觀。這種以察同為特點的思維模式不會重視差異的實體,而是強調通過體驗、靈感、頓悟、直觀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體間共同擁有的規律性關系,彰顯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形神統一、身心一元。在對疾病的認識、預防、治療、轉歸、預后等方面,非常重視“神明”、“情志”的狀態,注重形神統一、身心和諧的整體。
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察異,在對事物的認識上著力尋求事物間的本質區別,故原子論、還原論是西方科學研究的立論基礎,分析法、歸納法成為西方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將人視作一個普通的機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實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無疑是西醫學的核心。所以察同察異各有側重。
3 中醫學的治療觀—辨證論治
中國文化歷來重感覺、重表象、重動態。所以,中醫學是從整體、宏觀、動態、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機、靈活處治。如八綱、六經、臟腑、經絡、三焦、氣血津液、衛氣營血等多種獨具特色的辨證方法,顯然是中醫理論精華之所在。中醫學講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體體現為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標本兼治、內外兼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因勢利導、因異制宜等豐富的辨證論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靜態。故西醫學強調概念,注重邏輯與分析,分門別類、窮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質、結構的狀況,研究細胞、分子、基因的變化,追究細菌、病毒的來龍去脈,疾病分類、辨病論治遂是西醫學優勢。
4 中醫學的預防觀—治未病
中國文化主張適應、順應自然?!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是中醫學預防思想的集中體現;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及“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則又強調身心健康狀態的重要性。
西方文化要求探索世界的本源、本質、變化。西醫學進入了實驗醫學階段,追求對疾病溯源的探索,重治療而輕預防。
5 中醫學的調理觀—陰陽自和
中國文化強調順應而不是抗爭,側重主觀而不是客觀。因此,中醫學在強調辨證論治的同時,重視通過扶持人體的“正氣”去戰勝“邪氣”,更注重治療過程中的自我調節作用。如 “凡病……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傷寒論》,就是中醫學典型的自我調理觀。他如針灸、推章、氣功、食療、音樂療法等的非特異作用,都是基于調其 “自和”,而達其“自愈”為宗旨的。
西方文化則強調抗爭和對抗,側重征服。故西醫的醫療方向是以對抗性為基本原則的,重視借助理化手段改變病理,強調直截了當的結構修理。
6 中醫學的功能觀—司外揣內
《易傳》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梢娭袊鴤鹘y文化是重視“形而上”,輕視“形而下”的。所以中醫學重“道”輕“器”,重“神”輕“形”,重規律輕實體,重功能輕結構。如中醫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均疏于其結構形態的論證,卻重視其功能價值的闡述。
西方文化側重物質性探求的實體中心論。故西醫學對大到肌肉、骨骼,小到細胞、分子,所有可被認知的部件形態均被逐一解剖觀察。誠然,結構決定功能,了解結構才能準確把握功能,而死的結構卻不能盡顯活的功能。所以中西醫學對于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各具特色。
7 中醫學的思維觀—取類比象
中國文化強調通過假物取譬去“心悟”、“體認”的認知方法。 “醫者意也,善于用意,即為良醫”(孫思遂·《千金翼方》)就是取類比象。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四氣五味以及整體觀、辨證觀、功能觀等思想都是取類比象的結果。用模糊學等現代宏觀科學知識來衡量的話,取類比象這種思維觀也是一種思維科學,甚至不失為是一種高級的思維科學。
西方文化重視憑借工具、實驗手段以還原的思維模式。故西醫學對人體進行了極其細微的分析與實驗,比較精確的掌握了人體基本構造、理化性質、致病因素、治療手段的特異性,逐步完善了西醫學的學科體系。
8 中醫學語言觀—哲學意蘊
中國文化以注重整體、直覺、感悟、辯證、動態、功能、察同而見長,其語言就帶有先驗、類比、愈向、思辨的文學和哲學的特征。中醫學的語言每每既有文學之美,又有哲學意蘊。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王冰·《素問·至真要大論》注釋),淺顯而不乏生動,通俗卻寓意深刻,抽象需會意揣摩。
1討論時間的設置
根據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在完成中醫學與古代哲學、臟象、經絡、診法、養生與防治等各階段教學任務后,布置思考題,分別在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體質學說、診法、防治原則部分授課后,安排4學時進行專題討論。
2討論專題的選擇
討論專題的選擇,根據教學大綱內容及目標,選擇不同章節的內容而形成。我們在設計討論專題時,注重中醫傳統思維方法的橫向性聯系及中醫基礎知識點和面的聯合,這是討論專題能否深入觸及中醫基礎理論脈搏的關鍵。如討論人體氣血化生的生理過程及其相關臟腑的作用等等。
3實施方法
將2011級中藥專業普通班作為試驗班,以8—10人為1組,每組以教師為主持人并負責解答,學生主講的教學形式實施。學生推薦1人為代表,在充分準備基礎上進行脫稿論述,可以采用以口述為主,板書和多媒體等形式為輔的方式;論述完成后,請組內同學進行提問,批駁,整組同學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上臺進行總結’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討論專題,并能夠在理解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基礎上,從中醫的病理生理角度進行中醫專題分析。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勇于積極表達不同意見,激發學生能從興趣出發深入思考專題,調動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主動性。
4討論式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的必要性
國際21世紀委員會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合作、學會共處,適應社會發展”。目前,中醫學基礎的授課對象是剛入學的新生,他們普遍缺乏相應的中醫專業基礎內涵培養過程,所以,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容易感覺興趣缺失和動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師的課堂授課方法無法吸引他們的學習。經實踐發現,在中醫教學各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主動討論和展示學習能力的多種機會能使他們的學習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討論式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作為“導演”,對學生的中醫思維加以引導和啟發,學生則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中醫思維探索及建設活動。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問題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積極狀態。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會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來尋求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基本規律的實質,如果學生就這些不同觀點和看法展開討論,就會引起學生對中醫學的高度興趣和注意,從而產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協同性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習。
我們認為中醫學的五大優勢,即:病因學優勢、理論優勢、治療優勢、藥物優勢、經驗優勢是中醫科研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以陰陽五行為基本理論的中醫學,在很多時候已經穿上了神秘主義的外衣,陰陽五行理論的應用幾乎與陰陽先生的應用沒有區別,或者難以劃清二者的界線,這是目前困擾中醫界的主要理論問題,也是中醫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中醫科研要不要涉及中醫學這一基本理論核心?這一理論核心又將如何指中醫學科研及其臨床。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中醫學的科研和臨床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否則中醫學真的會陷入近乎“玄學”的境地,為此,本人提出,還原我們先人的生產。
生活場境,認識中醫學的五大優勢,由此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在中醫學形成之前,我們的先人一定用他們的勞動和智慧觀察、分析了各種自然和生命現象,形成大量的“經驗”,同時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理論假設,并用勞動和生命驗證這些理論,其中不乏各種形式的“人體實驗”,部分假設形成了相應的理論,這就是中醫的科學精神之所在。陰陽五行就是其中的成果。它也是《臨癥中醫視角》的靈魂,也將是醫學科學,乃至現代科學的靈魂?!昂畡t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陰陽應用永不會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觀點永遠是我們臨床思維的準則,“五行”關于系統的五個屬性的認識永遠具有指導意義。以陰陽為核心的哲學理論,以五行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在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注重整體平衡、注重整體調節、因人施治,這樣的理論在過去、當今和未來都具有相當的先進性和科學性。這就是醫學的理論優勢,把這樣的理論應用于現代醫學研究,這就是中醫學科研的重要內容。在病因學研究中,我們的先人無法明悉細菌及其屬性,但是,他們以“瘴氣”、“疬氣”命名之,這些認識在現代醫學科學條件下已經沒有優勢。但是,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認識到了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影響,也認識到了飲食不當,如過度飲食、飲食失衡等對機體的影響,還認識到了過于安逸等生活方式對機體的影響,并積累相應的臨床診斷和干預方法,所有這些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都具有特殊的意義。關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所有致病因素,這與現代醫學模式不謀而合。這正是目前中醫學臨床及科研的重要領域。一直基于勞動和實踐的中醫學,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積累了大量的臨床治療經驗和方法,有些是上述中醫學理論的直接演繹,有些則是沒有經過理論的純粹經驗,形成了多樣化的臨床治療方法,中藥、食療、藥膳、針灸、推拿、貼敷,等等,對這些治療方法進行相關的現代醫學研究,規范其臨床應用,明確其臨床適應癥和副作用,這又是中醫學科研的重要內容。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在還原論基礎上的科學研究,沒有放在中醫學陰陽、五行理論的基礎之上,使得這樣的研究缺乏了中醫學的靈魂,也失去了中醫科研的意義,這是需要糾正的。中醫科研需要還原論,但不只是還原。中醫學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藥物應用經驗是現代醫學所不難比擬的,其范圍之廣、數量之多是當今醫學所不及的,這些藥物一是可以為現代藥理研究提供初選依據,二是,我們要利用陰陽五行理論,對藥物進行陰陽五行的基本分類,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據先人的應用經驗,進行大膽的臨床應用研究。
一、整體的思維
傳統中醫學以“天人合一”的哲學世界觀為基礎,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去把握整個世界,所謂“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傳統中醫學認為,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會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傳統中醫學追求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例如,望聞問切是中醫全面系統了解病情的手段,通過表面現象認識事物內部的本質,體現了整體的全面的哲學思想。中醫治病的思路就是從整體出發,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機制對抗疾病。中醫給予病人更多的時間和關注,它治病重在整個人體而不是人體的某個部分。因此,中醫學在討論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問題時,不僅著眼于人體自身,而且更注意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與現代的醫學模式相比較,傳統中醫學更早地從宏觀上勾畫了“生物-心理-社會”的生物醫學模式,并且給這一現代醫學模式增添了新的內容-天人一體觀。
二、個體化的思維
個體化思維是傳統中醫學的獨有特點,辨證論治是傳統中醫學的精髓,它決定了傳統中醫學是一門個體化的醫學。辯證的證其實包括了兩個含義:一是癥狀,一個是證型。就一個病人而言,很多癥狀可以歸納為一個證型,但不是一個證型能包含這個病人所有的癥狀。雖然相同的疾病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具體到人表現出來的癥狀卻是不盡相同。傳統中醫學追求的是疾病與個體體質綜合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化差異,所謂的“一人一方”。例如,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治療的病癥大致相同,后三個方子都是在四君子湯得基礎上加味而成。但針對濕聚的輕重程度不一樣,病人表現出的癥狀不完全相同,所以選方也有相應的差別。四君子湯最平和,脾虛就有濕,四君子湯用茯苓來健脾利濕。若濕邪較重,胃脘不適,舌苔厚,就非四君子湯所能奏效,就要在四君子湯得基礎上加上陳皮,即五味異功散。若濕邪進一步加重,胃脘脹,舌苔厚膩,痰多,就要在五味異功散的基礎上加半夏,為六君子湯才是藥證相符。若濕邪夾雜寒邪,胃脘脹痛,舌苔厚膩,痰多,嘔逆,瀉泄,這時非六君子湯所能及,而要用香砂六君子湯??梢?,同一種病,同一個證型,病情輕重程度不一樣,所用的藥物也不一樣。病重藥輕達不到治療效果,病輕藥重則損傷正氣。中醫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中醫個體化思維的特征。中醫重視個體化差異,集中表達了中醫以人為本的思想。
三、細致的思維
傳統中醫學需要細致的思維,細致的思維貫穿在傳統中醫學的整個診療過程中。西醫以病為核心,中醫以證為核心,證是千變萬化的,從而決定了傳統中醫學思維方式的細致性。傳統中醫學考慮的問題面面俱到,它不僅要考慮病的方方面面,還要考慮患者的方方面面,所謂“西醫治病,中醫治人”。在具體的用藥上,傳統中醫學既要考慮藥物的性味與歸經、作用,又重視組方的原則和配伍的技巧。例如,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盆腔炎這個病,西醫認為是炎癥,治療以消炎抗菌為主。中醫則根據患者以白帶多為主癥,治以健脾祛濕為主。又考慮到病程遷延,反復發作,每勞累或經期加重的特點,認為與人體氣虛有關,佐以補氣。再者,慢性盆腔炎一般認為炎癥宜清熱解毒,但就中醫來看,寒涼太過則易戕伐脾胃,“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中醫的這些考慮,思維方式非常貼近病情。如果中醫用簡單的思維診病療病,只能使中醫庸俗化,從而失去中醫真正的魅力。
四、靈活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