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1 15:56: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麗鄉村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概念規劃;村莊;發展空間;詳細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20世紀90 年代末期,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出現的新形勢,城市規劃學界借鑒國外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開始探討一種獨立于傳統規劃的,以城市整體發展策略和土地空間開發的政策綱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規劃,即城市發展“概念規劃”,也有稱“戰略規劃”、 “戰略性空間規劃”以及“空間戰略規劃研究”。最早的實踐以“廣州市總體發展概念規劃”為代表。
2概念規劃及其發展態勢
概念規劃是介于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之間的一種規劃,它強調的是思路的創新性、前瞻性和指導性,是屬于一種宏觀發展思路的探討和研究。它淡化了設計的表象,使規劃成為綱領性、戰略性的文化、指導和協調發展與建設。“概念規劃”有別于傳統的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城鎮體系規劃,它更加強調對城市發展問題的診斷,發展策略的研究以及政府行政、城市經營的建議等,以作為城市法定總體規劃制定或修編的前期準備。這種新型規劃較法定規劃更少形式和內容上的約束,賦予規劃師更加自由發揮的空間。
3規劃愿景
安吉縣鶴鹿溪、六莊村地區及其周邊是安吉縣內一片非常完整的黃浦江源頭區域的近郊農耕區,其間風景優美、土地平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非常適合農耕文化系列的旅游開發。該區塊既可以填補安吉平原地區旅游開發欠缺的空白,又可以優化提升安吉旅游產業。
如何解決城市建設用地不斷蔓延的問題,保護及有效利用農田,并在保護鄉村地區的基礎上,如何優化發展,使該地區成為安吉旅游新的增長點以及平原地區美麗鄉村的示范村,是本次概念規劃需解決的問題。
4安吉美麗鄉村―鶴鹿溪、六莊村空間發展概念規劃與村莊詳細設計
4.1基地現狀
本規劃區處在安吉縣縣城西部邊緣,距縣城遞鋪鎮約8公里,距孝豐鎮約4.5公里,規劃用地面積為8.25平方公里,東、南、北三面環山,中間為黃浦江源頭的南溪、西溪沖擊平原,土地肥沃。區內田園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皆較為豐富,鶴鹿溪是一條具有觀光、休閑、游覽等功能的河流段落,已有鶴鹿溪漂流項目在經營;鶴鹿溪村周圍分布著諸樂三、胡宗南舊居。
4.2規劃目標
建設富有特色的集高新農業開發、農耕文化展示、旅游產業優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等功能的安吉縣平原農村地區美麗鄉村示范村落。
4.3規劃理念
1)因地制宜的空間布局理念
規劃強調生態保護、農田保護、自然環境保護、農村文化延續等現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
2)“珠落玉盤”狀田園村落布局理念
現狀六莊村的村落空間布局較為分散,無成片大型集中的村落,規劃依托這種散落形態形成“珠落玉盤”狀的村落布局,每個村落形成8―10戶左右的小型聚落,每個聚落周圍種植高大喬木,村落周邊為自家種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家禽、牲畜。這些聚落就像明珠一樣散步在大片的農田中間,形成宛如畫卷的田園村落布局。
3)農耕文化特色展示的單元村落設計理念
田野上的小型村落是歷來文人墨客欣賞、描述的對象,是田園美景的點睛之處,規劃認為單個村落的形態、內容、環境、建筑等均應圍繞農耕文化展開,塑造農村特有的世代相傳的文化特征和古樸的農村地域風貌。
4)“阡陌”狀的道路交通組織理念
規劃對現有的田埂、機耕路等進行梳理,形成“阡陌”狀的道路交通網絡,規劃道路采用小斷面、高密度的形式,強化田園風格,強調低速慢行,營造宜人尺度。
4.4總體規劃(見圖1)
4.4.1功能分區
規劃將本區劃分為三大職能區域,五個功能分區。三大職能區域分別為生產、旅游、生活職能;五個功能分區為黃浦江源漂流及濱水景觀區、鶴鹿溪村村莊建設分區、村南基本農田保護區、六莊村農耕文化展示區、縣道以南果蔬種植區。各個功能分區功能為:
A區――黃浦江源漂流及濱水景觀區:水上運動項目及優美的自然水岸風光展示,為主要旅游項目之一。
B區――鶴鹿溪村村莊建設分區:黃浦江源漂流景區旅游服務、接待中心之一,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未來鶴鹿溪、六莊及其自然村農居拆遷安置地。
C區――村南基本農田保護區:該區用地全為基本農田,規劃確定為保護區塊。
D區――六莊村農耕文化展示區:劉莊村及其周邊區塊規劃確定為展示平原地區農耕文化以及安吉美麗鄉村的旅游開發區塊。
E區――縣道以南果蔬種植區:該分區主要以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為主,未來形成一定規模的果蔬基地,不僅解決安吉縣城自身的農產品供應,還盡可能做到出口,創造經濟效益。
圖1總體形態示意
4.4.2開發控制要求
本規劃區域是有別于城市建設區、風景旅游區、純生態保護區的特殊區域,結合旅游、生態、生活三大職能,借用生態區敏感等級劃分理念,將本區劃分為三級:一級敏感區為絕對保護區,是生態環境極好,本無建設的區域,如南溪濱水區、基本農田區、果蔬種植區等,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確定為0%。二級敏感區為相對保護區,即原來有一定量的建設用地,但是其相對于整個區塊來說建設量的比重較小,仍以生態環境為主體的區域。這個區域的界定與控制較模糊和困難,指標存在不確定性和無依據性,規劃從現狀建設用地量和生態敏感次級控制區的經驗規定將建設用地指標確定為15%。三級敏感區為村莊建設區,該區域為生態環境最薄弱的地區,現狀建設了大量的農民住宅,規劃利用這一特征,將其劃為建設區。通過現狀實測已建建設用地比重和農戶戶數數據,規劃建設用地比例確定為40%。
4.5 鶴鹿溪、浦前“特色小鎮”
鶴鹿溪、浦前村是本區人口規模最大的村落,達到3000人以上,接近一個郊區小鎮的規模,但村內公共配套設施發展不全,沒有正規的農貿市場,商業設施僅為小雜貨鋪,醫療設施不全等等,配套設施及村級經濟發展極為緩慢。
規劃立足本區旅游業開發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意在將鶴鹿溪、浦前村規劃成為堪比歐洲、美洲風情小鎮的“特色小鎮”,其主要特色為:
古樸、典雅的胡宗南、諸氏故居;
充滿生活氣息的鶴鹿溪古溪;
獨特的民居建設方式;
優美的鶴鹿溪景觀帶和充滿趣味、刺激的漂流;
完善的旅游休閑和村民服務的配套設施,包括醫療、體育、娛樂、教育等。
4.6 村落農耕文化展示區
針對農耕文化展示區,采用示范點詳細設計的方法,選擇了三個較有特色、有一定規模、鄉村氣息較為濃厚的村落,即六莊村、南莊村和十莊村。(見圖2)
圖2 農耕村落示范點指標與控制
5結語
總之,城市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綜合體,特別是在我國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急劇演替的過程中,規劃面臨著新的現實要求和變革壓力。概念規劃走向微觀化的嘗試過程可能預示著理性規劃,這需要眾多規劃界人士、更多的規劃實踐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魏清泉,吳超.概念規劃的特點、原則和方法[J].規劃師,2003,8(19):20-24.
關鍵詞:鄉村治理;善治理念;美麗鄉村;城鄉統籌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2-0075-02
一、善治是鄉村治理的基本趨勢
治理(Governance)主要用于與公共事務相關的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進行了全面的界定:“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1]。我國學者則從不同角度分析治理和鄉村治理的內涵,徐勇認為“鄉村治理是通過公共權力配置與運作,對村域社會進行組織、管理和調控,從而達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動”[2];黨國英認為“鄉村治理是指以鄉村政府為基礎的國家機構和鄉村其他權威機構給鄉村社會提供公共品的活動”[3]。可見,對社會的公共治理目標是能夠使公眾盡可能廣泛地參與發展決策,保障公眾政治自由和參與決策權利的政治意愿,“治理明確肯定了在涉及集體行為的各個社會公共機構之間存在著權力依賴”[4]。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成為實現治理目標的重要范疇?!吧浦巍本褪橇己玫纳鐣卫?,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是國家與公民社會良好合作的一種新穎關系,善治“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和二者關系的最佳狀態”[5]。
鄉村善治就是通過治理農村社區以實現農村社區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動態管理過程。善治理論提示我們鄉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賴于形成鄉鎮政權和公民社會合作共治以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體系,善治理念是改善鄉村治理的必然選擇[6]。首先,善治理念所提倡的多中心理念,為我國鄉村治理中各種組織性因素提供了完善其組織和人事的基本準則。其次,善治理論有助于實現我國鄉村治理改革模式由國家權力本位型向公民權利本位型的轉化。再次,善治理念所提倡的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治理理念,有利于“信任”社會資本存量的提升和合作型治理精神和文化的培養。善治的網絡治理理念有助于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尤其是政府之外的主體在改善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鄉村善治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鄉統籌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城鄉統籌是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為目標,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平等、和諧、協調發展的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7]。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就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統籌發展的有序轉變。因此,城鄉統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正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是實現統籌發展的過程與手段,而城鄉一體化是城鄉經濟社會融合協調的現代社會結構的實現狀態,是統籌發展的價值目標。
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的具體內容包括城鄉經濟一體化、社會一體化與城鄉居民生活均等化。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縮小城鄉公共事業發展差距和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等戰略舉措正是圍繞城鄉一體化的具體目標實現而展開的,這與鄉村善治的推進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城鄉經濟一體化是城鄉統籌的基本要求
城鄉經濟一體化可以構建更大的區域統一體和重建城鄉之間的平衡。城鄉經濟一體化需要通過有效的鄉村治理解決農村土地資源合理配置與農村土地有效利用的根本性問題。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協調城鄉資源配置關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8]。鄉村善治的基本目標是充分發揮鄉村自治的基本功能,完善農民集體組織的運行和決策機制,實現土地要素功能的一體化、土地要素地位的均等化與土地要素流動的自由化。
(二)社會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延伸
實現城市與農村的融合和平等化,通過實行城鄉空間結構優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實施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等措施實現城鄉地位平等和城鄉共同繁榮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城鄉統籌是對區域經濟系統中城市與鄉村兩個共生單元的綜合考慮、相互兼顧,以保持二者協調、持續發展”[9]。因此,未來的鄉村治理應當圍繞農村社區形態的轉變,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的社會化職能,為農村居民融入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綜合平臺。
(三)城鄉居民生活均等化是城鄉統籌的最終目標
城鄉居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統籌城鄉發展正是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民社會保障、增加農民權益等手段實現城鄉和諧發展。一方面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實現農民的市民化,通過農村人口的城鎮化以及農村人口待遇的普遍提高向市民轉變。未來的鄉村治理應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以保護農民權利特別是土地權利為核心,使農民能夠以土地的權益來分享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成果,并建立保障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生存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善治的內在品質
鄉村治理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政治現象,涉及國家的權力建構,影響農村的社會穩定。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鄉村善治作為一種目標追求實施起來,在現實中仍存在著種種問題或困境。如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對當前的農村治理模式進行調整和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美麗鄉村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工程、新載體,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踐的又一重大創新。美麗鄉村建設應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為主線,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著力構建有利于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永續發展的農村產業結構形式、農村建設管理模式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美麗鄉村是實現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核心內容,美麗中國戰略是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時期提出的,“體現了中國現階段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的轉變,是中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手段”[10]。在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需要積極貫徹“善治”的鄉村治理理念,以謀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為最終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區和諧,而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密切聯系的。
1.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統籌性推進
美麗鄉村建設首先應將新農村建設放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格局中來謀劃部署、統籌推進。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具體實施途徑,“美麗中國”是一個集合和動態的概念,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中國實踐,而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基礎和保障[11]。美麗鄉村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城鄉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生態富民與綠色鄉村的基本目標。
2.以人為本理念下的主體性參與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它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合理利益與個性發展[12]。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需要培養村民的主體性意識,鼓勵和保障農民直接參與鄉村公共事務,這種參與應該是有序化的制度性參與。村民的主體性參與也符合直接性參與民主政治的治理理念,強調公民對公共行政和政治生活的直接參與,有利于激活公民精神和培養現代公民,是政治和行政民主最充分的體現。因此,村民的主動性和直接下的政治參與是鄉村治理的重點,包括制度化參與和而非制度化參與都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
3.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諧性構建
公平和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鄉村法治和公平是解決中國鄉村治理問題的重要保證。善治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基于民主和法律的治理,亦即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將管理社會事務和保護公民自由等都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公平法治的治理理念是為了構建真正的鄉村和諧,包括村民之間、村民與集體之間,以及村集體與鄉鎮之間協調合作的社會關系。鄉村善治的實現要求在鄉村治理主體上、鄉村權力流向上和空間上的多中心,要求變單一的自上而下權力流向為上下左右互動的多元權力流向。通過對鄉村和諧社會構建,能夠促進鄉村治理主體間對公共權威的高度認同和相互合作,增進公平與效率,因此完善我國鄉村治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鄉村治理機制創新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學者們一直所討論的話題。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局限于鄉村的自我完善,而是應當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完善多元、自治、有效的鄉村治理機制。傳統的鄉村治理是由政府主導下的治理模式,即所謂的“鄉政村治”,但這種制度設計和實踐中帶有濃郁計劃經濟色彩的治理方式,正被市場經濟催生出的多元治理模式所打破。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由于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樣化,嵌入市場因素的鄉村治理模式成為鄉村治理的趨勢和必然。我國鄉村治理應當適應多元化中心的趨勢,充分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功能,政府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轉變職能,通過制度性安排來構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機制。
參考文獻:
[1]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2]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黨國英.我國鄉村治理改革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08,(12).
[4][美]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統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5]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6]劉峰.走向鄉村善治:改善我國鄉村治理之多維理論考察[J].湖北社會科學,2006,(9).
[7]周琳瑯.統籌城鄉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8]付光輝,劉友兆.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城鄉統一土地市場構建[J].中國土地科學,2008,(2).
[9]劉榮增.城鄉統籌理論的演進與展望[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4).
[10]張偉.美麗中國戰略的內涵、緣起及實施路徑探討[J].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1.1鄉村景觀的概念
景觀一詞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學科之間有不同的解釋。在地理學中,景觀就是存在的一種景象,是一個地方的風景特征,是這個地方獨一無二的景象。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景觀又被分為特殊的3類:純自然景觀,鄉村景觀,城市景觀。在純自然景觀中,顧名思義,就是純天然,不經過人工雕琢。而鄉村景觀則是在鄉村人為下進行輕微的雕琢,沒有很大的建筑或者風景。而城市景觀就是把鄉村景觀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具有獨特的城市文化背景。
1.2鄉村景觀的特點
1.2.1自發性。
鄉村景觀的存在不是經過特殊雕琢,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必然形成。在有農村形成以后必然有鄉村景觀,鄉村景觀的體現在農民辛勤勞作下無意中產生。它沒有經過農民刻意的雕刻,也沒有為了好看而特殊制造,鄉村景觀完全體現農民為生存對自然做的一些輕微改造。鄉村景觀的形成是人類與自然最初的相處,它是自然環境下的一處美麗風景線。鄉村景觀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自發性,是人類依賴自然的體現。
1.2.2生產性。
鄉村景觀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生產性。在農村中,人們為維持生活,只有對大自然的土地進行勞作,對土地進行耕種,這一切是為生存。而鄉村景觀也在這種情況下無形中形成。從鄉村景觀中可以看出村民們對自然的改造,可以看出村民是為生產生存對大自然的一種粗略開發利用。所以,鄉村景觀具有一定的生產性。
1.2.3地域性。
鄉村景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這些文化差異的影響下,鄉村景觀也不同。不同地域,生產方式也不一樣,在我國南方和北方明顯可以看出在田地方面的差距,所以鄉村景觀在地域性方面非常明顯。在社會的飛速發展下,鄉村的文化也越來越進步,鄉村景觀也會隨著地域文化的發展而變化。
2鄉村景觀在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啟示
鄉村景觀作為一種獨特的景觀,在現在園林中也應用起來,體現園主的返璞歸真不忘本。鄉村景觀對園林設計具有深遠意義,在園林設計中,我們可以參考鄉村景觀的特征,加入園林設計中,讓園林更有一番風味。
2.1鄉村景觀的藝術再現
目前,大多數的西方國家,在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都加入一些鄉村景觀。這也是鄉村景觀的一種藝術再現。我國在園林設計中,應該分析研究西方園林設計的目的,適當加入一些鄉村景觀。在城市景觀中,鄉村景觀也是一道風景線。在公園設計中,可以直接加入鄉村景觀,體現我國美麗的田園風光。
2.2耕作景觀的再現
美國風景園林師丹•克雷、埃克博和羅斯認為農民是“首席的風景園林設計師”。農民的辛勤勞作,在勞作中體現的風景園林,是汗水的結晶,具有很大的意義。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應當加入一些耕作景觀,可以作為整個風景園林的特殊設計。中國土地中梯田就是美與使用相結合,對我們的視覺有一定的沖擊力,使我們看到時產生不同的情感。
2.3把鄉村帶入城市
“把鄉村帶入城市”是美國的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最令人矚目的貢獻。在現代的城市建設中,他認為把鄉村景觀引入城市公園,是城市對大自然回歸的一種體現,能夠很好地解決城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城市人的生活減少很大的環境壓力。
2.4變化的風景
在過去園林中的設計,人們都希望看到的景觀能夠一沉不變。但是,在如今的社會,這種不變不再適應。一些設計師認為,景觀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行一些變化,這樣更能適應現代的環境。鄉村景觀隨時間的變化有不同的動態,反應季節變換,自然界的繁榮與蕭瑟。所以,現代的設計師要抓住這一重點,進行新方向園林的設計研究,使園林更具活力。
2.5體現地域性的設計元素
關鍵詞:安吉縣 美麗鄉村 道路景觀 城市廊道
1.研究背景
1.1安吉城市文化背景
安吉地處浙江省西北部,隸屬湖州市。安吉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縣名取自《詩經》“安且吉兮”之意。安吉鄰近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等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地處長三角經濟圈的幾何中心,是杭州都市圈的重要西北節點[1]。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縣,安吉的“美麗鄉村”的名片影響深遠。安吉還是中國十大“竹子之鄉”之首,竹資源極其豐富。另外安吉人文薈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千年古剎靈峰寺,有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吳昌碩先生之紀念館等等。
1.2 安吉繞城東線項目建設背景
繞城東線作為安吉繞城環線的東段,是安吉縣近期重點工程,是杭長高速下口安吉的第一道外環線,對加快城東區塊開發建設,完善縣“七縱七橫一環”道路框架極具意義。
安吉繞城東線景觀項目南北走向,南起安吉大道,北至靈芝路。道路全長2280米,其中部有雙洞隧道段約660米。東側綠化帶長1587米,西側綠化帶長1486米,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26米,中央有隔離帶,東西兩側人行道寬度各1.5m,兩側綠化景觀帶各20米。道路等級是城市主干路,設計行車速度為60km/h。景觀設計內容包括兩側綠化帶景觀、行道樹、人行道鋪裝、環境設施和景觀小品等。
2.設計概念
2.1景觀設計概念抽提
(1)生態人居
安吉縣多年來堅持生態立縣和城市協調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試點與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全縣美麗鄉村創建覆蓋率達95.7%[2]。安吉于2009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2012年獲得國內第一個以整個縣域綠色生態建設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 美麗鄉村的“安吉樣板”將安吉的生態名片暢響全球。因此在安吉繞城東線設計中,力求呼應生態人居的理念,因地制宜營造人居城市的模范。
(2)竹鄉文化
安吉毛竹蓄積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國第一,是著名的“中國竹鄉”,以“城在林中,屋在竹中,人在綠中”的美景,用翠綠的世界迎接八方來客。安吉的竹海盛名在外,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安吉的竹文化亦是源遠流長,展示安吉人民智慧厚重的民風。因此在安吉繞城東線設計中,竹類易作為主體植被廣泛應用。
(3)秋色葉景觀
安吉的綠色竹海給人印象深刻,不過到了秋冬之交,安吉的秋色葉樹種亦是城市景觀的一大特色。一來安吉適宜的秋色葉樹種豐富,季相表現良好,美不勝收,另外紅色黃色的葉色可以作為春夏綠竹的補充,豐富了安吉的城市色彩和景觀層次??梢姲l掘安吉秋色葉景觀的潛力,是安吉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大方向。
(4)昌碩文化
安吉是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的故鄉。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吳昌碩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享有盛名。在安吉繞城東線設計中,通過融合吳昌碩文化元素的景觀小品的設計著力弘揚昌碩文化。
2.2 設計定位和設計主題
作為安吉的城市廊道塑造,設計景觀定位為“生態綠道,文化走廊”,以呼應安吉美麗鄉村理念,同時也傳達出安吉生態文化內涵。景觀設計主題為“綠竹環廊,彩鏈炫秋”:以安吉的青碧竹海為基調背景,秋色葉樹種構成安吉繞城東線植被的骨架,成為安吉另一個有特色的景觀風貌。
3.景觀設計策略
3.1主線景觀設計
主線景觀是道路兩側綠帶。整體塊面從車行視角考慮,以設計車速60km/h計算,每秒車行距離約為16m。根據經驗,15-20秒的空間變化節奏令人較為舒適,因此將隔離帶和兩側綠帶設計為200m-300m的塊面大小,以粗放型的喬木林及地被為主,大色塊的形象體現整體之美。靠近人行道一側,考慮人行速度,適當縮小灌木和地被的塊面尺度。
3.2道路交口節點景觀設計
繞城東線和自南向北與安吉大道、后寨路、蕪園路和靈芝路四個道路有交叉口。人群停留此處時間相對較長,因此結合周邊規劃用地性質,設計多樣的活動空間。不種植高大喬木,以免影響視線,設計采用精致細膩的手法,突出優美的樹形、花灌木的明快色彩和錯落的層次[3]。同時用低矮灌木修剪色帶結合條石和花壇分割空間,提供人流集散和駐足點的開放空間和文化小廣場。
3.3植物配植策略
(1)以喬木為骨架。大喬木形成主要景觀,喬木與自然生長的矮灌木地被相結合,既體現生態性,又保證層次豐富的視覺效果,與道路兩側環境相協調。(2)突出色彩季相變化。以竹林為背景的綠色長廊,采用適宜安吉環境的秋色葉植物增添繽紛色彩,形成一定的氣勢。另外地被植物選擇鄉土野花組合,突出野趣和生態效益。 (3)以鄉土植物為主,適當運用新優品種。發揮植物多樣性原則,不僅滿足春景秋色的景觀效果,亦大大提高環境質量。竹類價格低廉,資源豐富,選用安吉本土常見易得的竹類品種,如青竹、菲白竹、安吉錦毛竹、紫竹、孝順竹、烏哺雞竹等。無患子樹源充足,在安吉生長良好,高大挺拔,樹源豐富,秋葉葉色橙黃美麗,選用作為行道樹樹種和綠化帶主要樹種。其他秋色葉樹種選用如無患子、銀杏、黃山欒樹、烏桕、櫸樹等。(4)遠近期結合。密林和片林結合;重視植物的生長態勢,慢生和速生結合;同一品種也注重植物規格的變化。(5)設計風格多樣。種植設計中采用多面觀賞布局,片植、點植相結合,配置簡潔大方、色彩豐富、疏密有致。充分考慮植物觀賞視線和植物自身的生長需要,突出可識別性。
3.4景觀小品和鋪裝設計
道路選用富有特色的路燈,整體燈光色調以暖色調為主,烘托溫馨的夜景氛圍。主要節點和開放空間增加富有安吉本土文化特色的景觀燈,比如竹節造型,竹茶印畫和昌碩文化紋樣的燈具小品的運用。
鋪裝采用低碳而經濟的環保生態材料透水材料和本土材料。廣場鋪裝的花紋結合安吉文化特色,緊扣竹茶印畫和吳昌碩文化的人文氛圍。
4.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風景園林價值觀已不斷趨近“藝術審美―社會功能―生態效益―文化價值”的漸進式疊加式發展[4],安吉繞城東線是安吉便捷的交通路徑,城鄉過渡的生態通廊,也是文化展示的人文走廊。目前安吉繞城東線建設正在施工,不久將投入使用,有理由預感,繞城東線將成為美麗安吉的一道新風景線。
參考文獻
【1】 鮑曉軍,卜慶軍.安吉竹產業升級影響因素分析【J】.產業觀察,2011,(10):168-171
【2】 安吉縣統計局. 安吉縣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3-03-29
結合“新常態”的特征,以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觀規劃為例,從旅游景觀意象規劃、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設計,旅游景觀基礎設施建設、景觀空間的概念規劃四個方面探討鄉村旅游景觀如何傳承歷史文脈,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新常態 鄉村景觀 景觀規劃 傳承 創新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5)07-0129-02
1 概念解讀
1.1 何謂“新常態”
新常態的“新”就是“有異于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新常態的以下幾種特征與鄉村旅游景觀規劃密切相關: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要求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個性化的鄉村旅游景觀。
2)“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提高新技術、創建新的鄉村旅游產品、新的鄉村旅游消費模式成為必需。
3)“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建設差異化的鄉村旅游景觀、提高安全與衛生質量標準是提高競爭力的前提。
4)“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生態性與景區承載量是保證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基礎。
李迪華教授說,新常態下景觀設計學行業必須實施“反規劃”,保證城鄉建設項目的生態內涵和生態游憩功能。鄉村旅游行業可持續發展唯有主動轉型、繼承傳統并堅持創新,才能沖出傳統發展方式的“重圍”,實現提質增效的“新生”。
2 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觀規劃實踐
2.1 規劃背景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業部辦公廳啟動了“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按照《農業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美麗鄉村”創建試點申報工作的通知》,最終確定了1100個鄉村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郴州市北湖區三合村有幸入圍“美麗鄉村”創建試點。2014年,三合村又被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評為“中國生態文化村”。
在國家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在市統籌城鄉發展示范村的幫助下,三合村積極整治西河河堤,重點扶持農業產業合作社,建設綠色農莊等,村容村貌持續改善。目前,三合村正為創建4A級生態旅游名村做全面規劃。
2.2 三合村概況
北湖區華塘鎮三合村位于郴州城西北面,距市城區21公里,盛產糧食、烤煙、林果、瓜菜、煤炭等,是生產農業重村。三合村建于明清年間,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風景秀麗,鳥語花香,西河兩岸古木參天,古橋古戲臺隱于青山綠水之間。近幾年,他們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開發設計出集鄉村休閑、婚慶攝影、蔬菜觀光、古文化欣賞等為一體的農家樂旅游模式。建設標準化農家屋28家,完成了村內環境綠化美化、道路改造、供排水設施等基礎設施及服務配套設施建設。
但三合村離創建4A級生態旅游名村還有一定距離,留下了諸多問題使現在的評價標準大打折扣:
1)村莊雖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在景區中卻感受不到濃厚的文化氛圍。村中原有一排古老的大青石板臺階反映了村莊的歷史與滄桑,現已經被破壞殆盡,反映村莊文化的節點太少;
2)村民住房被“穿衣戴帽”,丟失了原有的古香古色的韻味,也可用“古韻新風”自圓其說;但部分住房被整體重建成安置房形式,“小洋房”代替了“炊煙裊裊”,缺少“鄉土氣息”;
3)基礎服務設施比較落后,加油站、診所等公共建筑缺失,環境衛生不達標;
4)旅游開發類型比較單一,仍然以觀光為主,游客在村中的滯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低。目前為村民創收的途徑僅有現在的蔬菜主題餐廳。
以上所存問題直接影響了三合村旅游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三合村必須把握好現有資源,做出相應的規劃整改,打造新型鄉村旅游景觀。
2.3 三合村旅游景觀規劃策略
2.3.1 三合村旅游景觀意象規劃
意象是由“每一個感官產生反應,綜合之后形成的”,一個可加工的意象必須與周邊事物有可區別性和它作為獨立個體的可識別性。這與“新常態”下追求差異化、多樣化的特征相吻合。提起江西婺源的景觀意象,就會想到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以及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提起周莊便想到集駁岸、拱橋、水巷、古宅等水鄉之美于一身的“中國第一水鄉”。
筆者認為,三合村的鄉村意象應以本土自然風光為基礎,以鄉村文化為核心,使人們頭腦里形成整體感覺和印象,應從以下四點規劃:
(1)三合村村名的由來。三合村是由三條河匯聚在村前而得名,現今人們依然可以欣賞到汨汨的河流拍打撞擊,不得不對三合村的歷史產生漫無邊際的聯想。因此,可在村口立石注明三合村的由來,引導游客前去參觀,并把三河交匯處設計成特色景點。
(2)三合村的“五古”元素。三合村的“五古”是最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其一,古名人。據說歷史上這個小村莊曾出7位省部級干部,可以通過村中老人的敘述將名人故事記下,起到教育感化作用。其二,有三百年歷史的古戲臺(目前正在修葺)。可將古戲臺作背景,在不影響古戲臺功能的情況下表演當地的昆曲,作為招牌節目。其三,樹齡達幾百年的古樹群,古樹多以側柏、楓楊居多,樹齡高的已達460年。古樹群的規劃已經較成熟,目前劃分出了愛之林、愛之路,并將兩樹相依的婆娑姿態定為“情投意合”、“珠聯璧合”、“百年好合”,成為戀人喜愛的婚紗攝影基地。其四,流淌在村頭的古西河。人們都有親水性,但目前的西河還屬于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姿態。沿著西河設一條健康步行小道是非常有可取的,適當點綴一些親水平臺。其五,建于清代的古花橋(如圖1)。古花橋用石木建造,橋亭相間,不僅可以過河通人,還可避風擋雨。橋身中軀設有觀音送子的神座。橋身由七個大石墩支撐著,在每個石墩上均雕刻有雅致的龍頭,其寓意為龍在風浪中追波逐浪的雄風壯態。走在古橋上可以感受到三合村前輩石藝家高深的文化和藝術水平,體會祖輩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
(3)三合村的村落建筑。鄉村建筑反映出鄉村居民生活的某一側面,是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三合村村落建筑因山就勢,建造隨意,不同于北方鄉村規劃整齊的布局形式。建筑青瓦屋頂,青磚砌墻白泥灰勾縫,馬頭墻頂上點綴著白色線條。部分建筑已被粉刷裝飾,暫且可當作是古村新貌。而被推倒重建的“小洋房”若布置成城里的小旅店,便會“農味不濃”,使得體驗鄉俗民情的成分降低,必將成為制約旅游發展的瓶頸之一。三合村不是浙江的諸葛村、不是皖南的宏村、西遞,新常態下必須塑造出典型的湘南民居特色,才能給游客留下鮮明印象。
(4)三合村的景點設計。三合村應該把反映傳統農耕文化、農村生產的典型景象提純、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現于景區中。在民居建筑與道路之外的空間上,布置一些“軟組織”景物,如井臺、石碾、籬笆、菜園、水塘等,以過渡和緩解民居和道路之間的生硬沖突。景點的夜景照明宜突出明月的清輝、星光閃爍的夜幕掩映,正是時時處于光污染包圍中的城市游客所追求的新奇體驗。景區停車場的建設可對車位進行隱性處理:可設計成“稻谷堆”,使停車場呈現“稻谷場文化”;可設計成拱頂綠坡,使鄉野大地呈現起伏之美;也可蔭蔽于豆棚瓜架之下。
另外,三合村的產品體驗性設計也是形成鄉村意象的重要方法(將在下一節講述)。
2.3.2 三合村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設計
經濟“新常態”下,要想在激烈的鄉村旅游市場中獲勝就必須創新,營造新奇的、具有濃厚地域文化背景的產品,形成主題明確、個性突出的風格。三合村的旅游產品設計應給游客帶來豐富的體驗性。例如,做豆腐是常見的農家活,但湖南南岳開辦“農家樂”的農民卻吸引游客參與豆腐的加工制作過程,讓游客一邊學習做豆腐,一邊品嘗鮮豆漿,引起游客的濃厚興趣。筆者認為三合村的旅游產品創新設計應從以下幾點著手:首先仍然以觀光性、體驗性較強的采摘柑橘、草莓、蛇瓜等蔬果活動為主;其次,依托烤煙生產基地,創造供游客參與熏烤農家烤煙的全過程,并讓吸煙人士品嘗鄉土氣息的香煙。也可以依托湖南傳統陶瓷產業的優勢,再現陶瓷制作活動。如收取合理費用讓游客動手制作自己想要的坯體形狀,并在坯體上繪制圖案,并參與燒制的過程,不僅可以體驗到無窮的樂趣,并能了解傳統陶瓷的生產工藝;最后,景區中再現村民制作本土特色清明糍粑的農家活動:古樸的農具,農家的稻米,充滿鄉野氣息的野菜,穿著整潔樸素的村民用精湛的手藝將這一活動不斷演示,將大大提高游客參與的積極性。總之,村落中天人合一的環境,健康、樸素、簡單的生活,可以讀到的歷史,可以看見的美德,正是其獨有的魅力所在,形成了鄉村與現代化城市間的巨大差異,從而大大提高了鄉村的旅游吸引力。
2.3.3 三合村旅游景觀基礎設施建設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旅游地的發展分為介入、探索、發展、穩定、滯長和衰弱(或復興)等六個不同的時期。三合村旅游還屬于探索、發展的起步階段,基礎設施由于經濟不發達,建設也比較落后。三合村應從以下三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建設加油站、醫療所、商店等公共場所,外觀形象上維護和突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路燈、垃圾桶、公廁的數量應適度增加,衛生情況需要定時檢查并設專門的監管室。
(2)村落內建設垃圾轉運場、集體沼氣池,進行環衛處理、污水處理。
(3)三合村旅游景觀的食宿設施建設雖然不能追求“原汁原味”,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檔次,應與當地的民情風俗、鄉土特色相吻合,在保證安全、舒適、衛生的前提下,在“奇、野、土、特”等方面別具一格。提供給旅游者一種“完全的鄉村的生活”。
2.3.4 三合村景觀空間概念規劃
三合村擬規劃面積5520畝,總體規劃沿著西河布置成折線形狀(如圖2),三合村的主題定位為打造“唯美三合?森林濕地生態村”,“愛尚三合.婚紗攝影藝術村”,“和美三合?綠色發展特色村”。
以鄉村旅游為背景,運用信息設計的方法,研究鄉村旅游信息視覺化設計的流程,在社會需求分析和數據庫建立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鄉村旅游信息的篩選與整合及視覺轉化與表現,為提高鄉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推廣宣傳旅游資源,為新農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綜合體的轉變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
鄉村旅游 信息視覺化 設計流程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變化,鄉村旅游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選擇?;ヂ摼W的飛速發展,信息的傳遞打破了更多的時空障礙,其傳播方式和途徑發生的量的超越和質的改變。信息視覺化設計將一系列信息數據轉化成視覺圖表或圖標,使繁復的信息更有效地傳遞給信息受眾,以實現“用視覺去思考”的最終目的,實現信息的高效有序傳播。
一、研究背景
旅游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鄉村旅游作為新興的旅游產業,成為政府關注的焦點,因其明顯的特色和多樣的性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為社會熱點。2006年我國把旅游主題確定為鄉村旅游年,這更加凸顯了鄉村旅游的重要性。2014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提到,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開發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推動鄉村旅游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建設一批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規范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完善鄉村旅游服務體系。黨的十發出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充分利用美好鄉村建設成果,經營美好鄉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實現十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緊密聯系十建設美麗鄉村的號召,以鄉村旅游推動新農村的建設,實現鄉村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雙贏。
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轉變,使得鄉村旅游市場日趨活躍,對鄉村旅游的需求日趨增長,人們對鄉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信息視覺化設計是區域旅游發展和區域形象塑造的重要載體,該研究可提高鄉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更好地宣傳和推廣旅游資源,擴大影響,在區域范圍內,結合信息時代的發展和要求,為新農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綜合體的轉變提供有力保障。同時,為其他區域鄉村旅游發展提供現實參照,還可為區域內其他產業的信息視覺化設計提供示范。
二、鄉村旅游信息視覺化
(一)鄉村旅游
我國的鄉村旅游活動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接待活動。真正意義上鄉村旅游的興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鄉村旅游是在鄉村地區開展的旅游活動,即旅游開發的行為發生在鄉村地區既包括以鄉村事物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也包括以非鄉村事物,如觀光資源、溫泉和宗教場所傳統資源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是城市與荒野間連續體內人們文化特點的旅游。鄉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是與城市不同的環境,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形成鄉村旅游自身的特點,主要的客源市場是都市居民,是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村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族風情為資源,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特產、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活動。
(二)信息視覺化
信息視覺化是對大容量信息整合、歸納,從而進行視覺設計的―種方法,其本質是從抽象數據到視覺化結構的映射,是交互式的視覺展示。信息視覺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視覺化的一種手段,最終是要實現從視覺化中進行數據挖掘,為決策服務。鄉村旅游信息視覺化是旅游信息呈現的獨特途徑和形式,是對信息架構運用藝術化、視覺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實現清晰的信息傳達、有效溝通及使用。
三、鄉村旅游信息視覺化設計流程
鄉村旅游信息視覺化以市場調研為依據,實施社會需求的分析,以數據庫的建立為基礎,通過信息篩選與整合,利用視覺轉換與表現來實現。
(一)社會需求分析
社會需求分析是人們借助各種途徑了解和掌握并分析相關信息的能力。社會需求分析的質量和水平,是信息視覺化設計的前提,也是信息視覺化設計的驅動力,其水平直接影響整體水平。社會需求分析主要借助一系列的市場調查和信息收集來完成,通過實地調查、問卷調查以及大量文獻信息、電子信息、網絡信息的收集整理。
鄉村旅游的社會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社會需要哪些鄉村旅游信息視覺化,或者說哪些鄉村旅游信息可以通過視覺化,以提高人們旅游的方便快捷,這就關系到鄉村旅游數據庫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篩選與整合;二是社會需要怎樣的鄉村旅游視覺信息,即通過對鄉村旅游信息的視覺化設計能否實現積極準確的引導人們,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影響人們旅游中的出行、游玩、休閑,甚至影響人們的旅游決策,這涉及到信息的視覺轉化及表現。
(二)數據庫建立
信息是人們傳達意思的內容。信息由一系列有效數據組成,數據是信息的原始形態。通過這種數據按一定程序經過電子計算機處理、加工才能產生有助于實現特定目的的信息。數據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是數據的內容。數據庫的建立主要是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并實行統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想要對什么信息進行視覺設計,就決定了要收集怎樣的數據類型,即這些數據是數量的、序列的、范圍的還是什么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這些數據與我們想要表達的信息是否存在本質的聯系。
鄉村旅游信息視覺化,通過視覺傳達設計的相關原理把信息視覺化、符號化、圖表化,使信息更方便、快捷地傳達。鄉村旅游數據庫包含鄉村旅游的方方面面,主要分為兩大塊,即鄉村旅游消費者信息和產品信息。消費者信息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消費者旅游動機,一般來講劃分為三種(農事活動為主――回歸鄉村、休閑度假旅游、村寨景色為依托的環境旅游――生態綠色的鄉村旅游、農村文化風俗為目的的旅游――體現為舊地重游、實踐學習的旅游形式);二是消費者消費意向水平;三是消費者喜好。產品信息涉及到五個方面:一是屬性:根據消費者鄉村旅游動機,目前的鄉村旅游產品的主要類型有:休閑旅游(農家樂、漁家樂)、觀光旅游(觀光農業、科技觀光、古村落觀光)、收獲品嘗(采摘節、垂釣)、學習體驗(夏令營旅游)、運動休閑(溫泉、高爾夫球、攀巖)、以及復合產品等;二是規模:占地多大、客容量多大、同時可接納住宿、就餐人數等。三是特色優勢;四是位置和交通;五是價格。以上信息數據,可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形成一個鄉村旅游信息平臺。
(三)信息篩選與整合
信息的篩選和整合是將已經收集到的信息依據設計的目的,選擇有用的、有代表性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是一個由繁到簡的篩選過程。毫無保留地將全部信息呈現給讀者是不合理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在信息網絡時『弋,我們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如何使我們更方便地獲得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信息還需要加以分析、解釋并表達,信息篩選和整合的質量嚴重影響信息結構及視覺化設計的整體效果,建立明確、合理、清晰的信息關系是信息篩選和整合的關鍵。
鄉村旅游涉及到的信息包括很多:旅游位置、景點特色、消費水平、條件、行程等;在信息篩選與整合的過程中,首先要設定涉及目標,突出中心概念;其次要對已經收集的信息進行認真的篩選,去粗取精,保留最有價值的信息,或者說受眾最感興趣的鄉村旅游信息,比如:鄉村旅游景點分布、景點特色、線路等。通過對鄉村旅游現狀的調研,分析其旅游資源、客源信息、線路信息、交通信息等,通過對信息的篩選和與整合設計,使得信息的傳達更明晰有效。
(四)視覺轉化與表現
信息視覺轉化與表現是指將信息形式轉化為視覺形式并合理表達,即信息內容的視覺轉化與表達。信息是抽象的,如何對信息進行視覺轉化和表現是信息視覺化的核心。信息通過視覺轉化使信息傳達更方便、準確、更易識別,因而更有魅力和價值。鄉村旅游信息的視覺轉化主要通過視覺信息圖形(圖標)、視覺信息圖表、視覺信息地圖三種形式表現。
1.視覺信息圖形(圖標)
康德說:“繪畫、雕塑甚至還包括建筑和園藝,只要是屬于美術的視覺藝術,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圖樣的造型,因為造型能夠給人帶來愉快的形狀去奠定趣味的基礎。”圖通常表達一定的視覺內容所要傳達的信息,而形是一定內容上的適合形式,具有形式美的表現力,圖形所要表達的必定是具有內容的美的形式。鄉村旅游信息涉及到旅游主客體的方方面面,如何使旅行者在繁雜的信息中快速、準確地鎖定所需信息,視覺信息圖形(圖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將鄉村旅游的特征、旅游項目、客容量等通過圖形(圖標)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得人們能更加快捷地捕捉信息,為決策服務。
2.視覺信息圖表
視覺信息圖表是以數據為依據而設計出來的,表現事物的客觀內容、信息含量大,視覺信息圖表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其內涵也遠遠超過語言所能表達的范圍。理查德?烏爾曼首次提出“視覺信息圖表”的概念,他將視覺信息圖表設計看作是一種構造信息結構的方式,認為信息結構設計師的根本任務是設計對信息的表達,即信息結構設計師應該能夠提取復雜環境和信息中的內核并將其以清晰、美觀的方式呈現給受眾。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傳達方式,將文本形象化、時空層次化、信息秩序化,通過對圖像、文字、符號、色彩等視覺元素的綜合運用來處理一些單靠文本或數據很難解釋的信息間的相對關系,并試圖通過視覺語言提高信息傳達的感染力、豐富性及交流的效率。
鄉村旅游視覺信息圖表不限于常用的數據圖表,它所涵蓋范圍更大,它將鄉村旅游信息量化,將視覺審美藝術與準確的鄉村旅游數字文本信息結合在一起,用適當的視覺語言將數字與數字間的關系有效地組織和歸納,形成既生動又容易識別的圖表格式,使人們以最少的時間消耗和最大的趣味性去閱讀鄉村旅游的信息,幫助讀者理解過于乏味的描述性文字。
3.視覺信息地圖
視覺信息地圖的設計關鍵在于讓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因此,信息地圖是一種做減法的設計。視覺信息地圖是人們認識和了解事物的重要資料。鄉村旅游信息地圖可解決區域范圍類旅游的信息傳遞。主要有鄉村旅游區域分布視覺信息地圖、鄉村旅游交通線路地圖、旅游項目特色地圖等。日益發展的鄉村旅游業使得人們對鄉村旅游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如何通過鄉村旅游信息地圖一目了然的找到目的地才是一張好的視覺信息地圖的標準。
四、結語
一、麗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加強旅游資源和鄉村資源的整合力度,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業配套建設,全力提升鄉村休閑旅游服務質量,積極開展鄉村休閑旅游宣傳推介活動,全市鄉村休閑旅游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業績。為進一步發揮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積極開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萬”旅游富民工程創建活動,目前止,全市創建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346個,其中省級特色村27個、市級特色村38個,省級特色點16個、市級特色點79個;累計啟動農家樂綜合體創建項目39個。今年1至9月份,全市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點共接待游客936.04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1%;總營業收入6.8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1%。
二、麗水市鄉村休閑旅游呈現的主要特點
(一)鄉村休閑旅游資源品位獨特
麗水的自然環境以山地丘陵為主,占總面積的87%,是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綿綿高山孕育了眾多江河,是甌江、錢塘江、飛云江、靈江、閩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頭區。甌江是麗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貫穿全市9個區縣(市),境內長309.4公里,流域內山高水深、景觀多變,眾多的鄉村就分布在多樣復雜的山區地形中,造就了美麗的鄉村風光。麗水同時是長三角地區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由于地勢起伏升降大,氣溫差異明顯,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體氣候特征,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避暑勝地。麗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蘊育了黃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華僑文化、劍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橋文化、畬族文化、甌江船幫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獨具農耕文化的魅力。
(二)鄉村休閑旅游開發理念創新
由于獨具特色的鄉村休閑(山村)資源優勢,我市一直以來都將發展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作為以農興旅、以旅助農,推動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亮點來抓。為全面落實“綠色崛起、科學跨越”戰略總要求,打響“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區域品牌,進一步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引領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轉型升級,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國率先提出“農家樂綜合體”的概念,在全市謀劃創建養生養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風情型、參與體驗型、鄉村民宿型、休閑農莊型等六大類型的農家樂綜合體。
(三)鄉村休閑旅游與大景區聯動發展
目前,我市有4A級旅游景區18家,旅游景區的建設對鄉村旅游(農家樂)拉動作用明顯。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遂昌原生態農產品的暢銷,七山頭土豬、黃泥嶺土雞、金竹山茶油、北界紅提等原生態精品農業迅猛發展。圍繞“經營山水、統籌城鄉,全面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發展戰略,遂昌縣把農家樂休閑旅游作為富民強縣的戰略性產業來抓,立足小山村,發展大產業,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得到迅猛發展,成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點。更難能可貴的是,全縣上下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全民參與、惠及全民”的旅游經濟發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認同。
(四)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多種模式并舉
為逐漸緩解我市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同質化、低端化等發展階段的矛盾,我市導入多種模式促進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一是“工商資本”模式。通過招商引資,由工商投資者選擇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與經營。村民將閑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給公司獲得租金收益,同時可以為公司提供勞務支出獲得工資收入。二是“協會+經營戶”模式。即通過提高經營戶的組織化程度,以協會為經濟主體開展經營管理和宣傳營銷的模式。目前麗水全市已經建立起了市、縣、鄉、村四級農家樂協會,實現抱團發展,避免了經營戶之間的惡性競爭,加強了行業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農家樂鄉村旅游合作社是農家樂經營戶自愿聯合,通過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來滿足共同的經濟和社會需求的社團組織。同時,我市通過政策創新與公共財政的引導投入,調動了各方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市鄉村休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麗水市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休閑旅游同質化現象明顯
麗水目前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特色不突出、農味不濃、野趣不精、鄉韻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戶一景”的格局。農村城市化、產品趨同化傾向嚴重;忽視游客對參與度、休閑度的訴求,休閑娛樂型與休閑度假型旅游產品明顯不足,至于康體養生、民俗體驗、科普科考、尋幽探險等高層次的專題類鄉村旅游產品則更少;與農林牧業發展結合不緊密,對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等旅游產品缺乏深層次開發;大部分鄉村住宿設施表現為“城市賓館”的簡單版,偏好功能性供給,缺乏主題、特色和鄉村風情。
(二)鄉村休閑旅游基礎配套建設相對滯后
由于麗水屬于全省的經濟后發地區,道路、能源、消防、環保等基礎性和功能性設施投入不足,鄉村休閑旅游點的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處理,原生態的自然山水、傳統村落景觀、特色民居和民俗風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干擾。部分村民受傳統生活習慣影響和小農意識制約,環境保潔意識差,村莊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約我市鄉村休閑旅游發展。遠離長三角地區的區位劣勢尤其成為主要的制約因素。
(三)鄉村休閑旅游管理體制機制有待理順
鄉村休閑旅游是一種涉及面廣、關聯度高的綜合性產業,其行業管理涉及農業、林業、水利、旅游、食品監督等多個政府職能部門,造成許多鄉村旅游地出現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行業標準或規范缺乏,進一步限制行業發展。
(四)鄉村休閑旅游發展要素制約明顯
一方面,麗水作為我省的欠發達地區,政府對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主導資金投入不足,同時由于我市經濟不發達,很難吸引好的客商投資鄉村旅游項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的規模化開發。另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由于美麗鄉村建設涉及農辦、農業、林業、水利、建設、交通、國土、旅游等多個部門,而各個部門對建設項目各有要求,資金下達方式各不相同,項目和資金整合度不高,也導致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等問題。另外,鄉村休閑旅游從業者總體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統和專業的學習培訓。目前我市鄉村休閑旅游粗放經營現象嚴重,嚴重制約了其可持續發展。
四、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一)提高認識,實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近期連續出臺了推進美麗城鄉建設、打造生態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態旅游業發展意見兩個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旅游業作為我市的第一戰略支柱產業的主體地位,麗水鄉村旅游正迎來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全方位推進我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必須要努力實現在思想認識、發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識。
(二)規劃引領,在打造“第一支柱產業”中凸顯支柱作用。
根據發展定位,在對鄉村休閑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把鄉村休閑旅游作為一個重要產業納入建設整體規劃,制訂出契合實際的鄉村旅游近期、中長期發展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鄉村休閑旅游可持續發展。突出一縣一主題、一縣一特色,著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同時,加快建立鄉村旅游法規體系,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鄉村旅游促進計劃》《鄉村旅游地規劃與建設條例》《鄉村旅游經營者上崗管理條例》《鄉村旅游質量投訴與責任事故處理條例》等配套措施,引導村旅游步入規范化發展軌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鄉村休閑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產品保持頑強生命力的重要因素,鄉村旅游的開發重點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三農”文化。全市各縣(市、區)要進行全面統籌,實現差異發展,推進“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等發展戰略。在發展鄉村旅游產品時,要突出農村生產生活形態,深入挖掘農耕文化、森林文化、漁業文化、養生文化、風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斷豐富鄉村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要加快推進“農家樂綜合體”創建,實現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由低級向高級、同質化向差異化、單體經營向集群布局三大轉變。通過“吃、住、行、游、購、娛、養”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業、宜游、宜養鄉村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和鄉村休閑養生旅游集聚區。
(四)推進融合,實現鄉村休閑旅游業轉型升級
要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和產業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資源、水利旅游資源、農業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和鄉土文化資源等,通過融合發展,逐步形成依托農家、連接戶外的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格局和模式,并通過戶外休閑運動、鄉土娛樂活動以及參與性的勞動體驗活動等,推進鄉村休閑旅游轉型升級。同時,鄉村休閑旅游產品的開發必須緊緊圍繞“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的區域品牌定位,將養生元素融入鄉村休閑旅游產品,讓人們在休閑旅游的同時得以養生,符合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
(五)加強保護,做足鄉村休閑旅游特色文章
鄉村休閑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護和傳承好鄉村本土文化,突出“鄉村”特色,盡量消除“鄉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保持農業在生產活動中的比重,使農村回歸它最質樸的美麗。另一方面要保護和挖掘當地民俗文化,要培養鄉村休閑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對自己獨特的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確保傳統核心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盡量避免資源的簡單粗放使用,杜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開發。
(六)狠抓投入,推進“1311”鄉村休閑旅游示范村建設
為有效優化我市旅游產品結構,提升整體旅游品牌形象,切實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今年,我市提出實施旅游“1311”行動計劃,重點圍繞5A級旅游景區創建、高等級旅游景區攬、旅游招商引資以及鄉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進行全面推進。下一步,我們通過標準制定、政策扶持、責任落實方案實施和計劃落實等措施,按照成熟一個評定一個的要求進行積極培育和扶持,使之成為我市鄉村休閑旅游重要平臺和窗口。
(七)培養人才,提升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