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1 14:47: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業智能制造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TH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1)22-0102-01
自動化生產是新時期工業經濟的先進理念,機電一體化、機械制造自動化等均是工業自動化的具體表現。積極推廣智能制造技術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1 傳統制造模式的缺陷
不可否認,傳統手工制作對當時的工業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在倡導科技創新的今天,傳統制造技術卻顯現了多方面的缺陷。
①生產質量低。我國工業包括重工業、輕工業等兩大類別,重工業指的是采掘業、原材料加工等,輕工業則指化工等行業。傳統的工業制造生產依賴于手工操作,許多產品的質量無法保證,如:機械制造行業靠手工打造金屬物件,產品的尺寸、形狀等指標很難達到高水平。
②生產時間長。傳統工業制造因缺乏先進的工藝流程,制造人員幾乎憑借個人經驗制造產品。對于一些先進的制造工藝未能及時采用,如:采煤行業中煤礦開采工藝落后,造成礦工每天的煤礦開采量量少,且礦工需持續工作12 h以上才能保證足夠的產量,作業時間超出預期范圍。
③生產效益少。企業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工業制造,但由于生產產品質量不達標,成批產品無法走向市場銷售,這造成企業出現貨物囤積現象。此外,由于質量問題引起的各種補償問題均給企業經營造成很大的阻礙。早期我國工業呈現出生產投資大,回收效益少的狀況。
④生產設備缺。根據我國工業發展歷程可知,早期工業產品的制造生產70%以上均依賴于手工操作。這不僅是國內工業技術落后的表現,也是工業生產設備不足的象征。由于缺乏機械設備從事相關生產,手工制造才會一直占據工業產品加工的主流,制約了工業自動化進程的加快。
2 智能制造技術的工業運用
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對工業經濟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全國各地開始積極開展工業技術創新活動。經過近30年的技術改革,我國的工業制造生產已經掌握了自動化、一體化、智能化等多項技術。有了先進技術為支撐,我國的工業經濟效益開始翻倍增長,智能制造技術在工業中的運用更加普遍。工業生產自動化中引進智能制造技術的優點如下:
①人機操作。智能制造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實現了“人機操作”,企業在制造高精度、高要求、高質量的產品時,必須要使用智能化操控系統保證自動化生產的質量。如:機械制造行業中,對于金屬產品的精度要求十分嚴格,若依舊安排人工制造加工時無法達到精度指標的。企業可利用計算機與數控設備建立連接,用計算機編程后輸入程序指令,機械自動化生產可保證產品精度符合要求。
②自動設計。智能機器具有強大的推理、預測、判斷等功能,制造設備可參照接收到的數字信號或程序代碼設計工業產品。產品研發人員把某個產品的重點參數及程序代碼輸入智能機器中,則可通過自動設計將產品模型顯示在計算機上,讓企業根據產品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方案投入生產。如:許多企業采用CAD、proE UG等自動化設計軟件,獲得的產品模型更加精準。
③虛擬生產。虛擬技術依舊以計算機為核心控制,并結合信號處理、動畫技術、智能推理、數據預測、模擬仿真等功能,對工業產品的生產流程進行模擬。虛擬化模擬生產可及時發現設計產品存在的問題,對生產制造工藝做進一步改學原料比例調整提供依據。
3 結 語
總之,隨著工業經濟效益持續增長,企業致力于擴大生產規模,制造產品的數量相比之前更多。面對這種狀況若依舊采用傳統的生產制造模式,則難以滿足生產效率指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孟俊煥,孫汝軍,姚俊紅,張秀英.智能制造系統的現狀與展望[J].機械工程與自動化,2005,(4).
面向工業互聯網的大數據相關應用系統,從功能視角看,主要由數據采集與交換,數據預處理與存儲、建模、分析和數據驅動下的決策與控制應用四個層次五大部分組成。
數據采集與交換層主要實現工業各環節數據的采集與交換,數據源既包含來自傳感器、SCADA、MES、ERP等內部數據,也包含來自企業外部的數據,主要包含對象感知、實時采集與批量采集、數據核查、數據路由等功能。
數據預處理與存儲層的關鍵目標是實現工業互聯網數據的初步清洗、集成,并將工業系統與數據對象進行關聯,主要包含數據預處理、數據存儲等功能。
數據建模層根據工業實際元素與業務流程,在數據基礎上建構用戶、設備、產品產線、工廠、工藝等數字模型,并結合數據分析層提供數據報表、可視化、知識庫、數據分析工具及數據開放功能,為各類決策的產生提供支持。
關鍵詞: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模式;路徑創新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3-0035-03
引言
《中國制造2025》,將“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作為主要戰略任務之一,提出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發展戰略、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等具體任務。而《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開展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推薦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重點推進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打造智能協同制造技術服務平臺,形成智能制造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以推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為主攻方向,提升工業共性技術能力,促進產業化創新和轉型升級,促進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個全新的智能工業體系,打造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鏈,構成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新動力。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現代傳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礎上,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為主要特征,包括從智能制造單元擴展到車間、生產線、企業、供應鏈等環節在內的制造生態系統。智能制造的實現主要通過信息―物理系統(CPS),實現網絡信息系統和實體空間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決策與控制,從而推進整個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為此,對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模式、現路徑等內容的研究,顯得非常有現實意義。
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新模式
(一)“政府+企業”發展模式
“政府+企業”發展模式指智能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政府作為其主要支配力量,政府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人才等資源,企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優先享用政府資源,受政府相關政策的保護,從而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成長為智能制造業的“舵手型”企業。這類企業往往涉及一些與國家利益直接相關的產業領域,或是與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息息相關,因而這些企業受到政府部門的調節和支配,能夠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成長起來。
(二)“智能制造業產業化創新平臺”協同發展模式
智能制造業產業化創新平臺由政府和產業鏈上的“舵手型”企業共同發起,平臺由“舵手型”企業以創新的商業模式驅動運營。激發平臺的產、學、研和企業的協同創新智慧,通過該平臺共享和增值,促進創新要素發揮乘數效應的作用。該創新平臺的有效運營由政府的產業政策驅動,全面涵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利益相關方,促進智能制造業的良性發展。保證所有相關基礎技術與組件的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開放、實時的運行環境,數字生態系統的優化整合、數據分析以及協同的功能,促進智能制造業產業化創新平臺的共享運行。面向智能制造的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建立起智能產業部門的協作,發展網絡化協同制造新生產模式,支持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制定智能制造的共性技術標準、關鍵技術標準和行業應用標準與規范,并在相應領域推廣;實現智能制造產業系統中的物理對象與相應的虛擬對象之間無縫協同融合;推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實施智能制造重大產業工程,強化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基礎技術和產業支撐能力,加快構筑自動控制與感知、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等制造新比較優勢,增強智能制造業數字化連接能力、數據增值能力、網絡集成能力、智能認知能力、智能優化配置的能力,促進全產業鏈的智能協同。
(三)“工業4.0”引領發展模式
發達國家大力推進再工業化與制造業回歸,推進網絡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重點關注互聯網、智能技術對制造業發生的作用,其中CPS是網絡世界與實體世界的融合,具有在空間和時間維度感知和處理外部環境復雜性的能力,對產業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產生巨大影響。在美國,這種影響將重點發生在智能生產設備、流程、自動化、控制、網絡和新產品設計等產業。CPS能夠實現管理大數據、提升機器互聯、建設智能化、提升對設備管理彈性和自適應能力等目標。對制造業的硬件設備、工廠、移動設備、物流、服務和人和過程進行連接、整合、分析和動態調整,具有跨界協同的特征。要重點推進能適應“工業4.0”的智能制造業發展模式,提升智能化制造業的CPS能力。首先,實體空間的數字化能力,將設備、移動終端、工廠、流程、服務等供應鏈中所有環節等“實體空間”要素,進行數字化呈現與連接的能力,實現萬物智慧互聯;其次,大數據基礎上,網絡空間對數據進行集成分析,發展人―機智能交換,提升認知層的智能決策能力;最后,網絡―實體空間交互能力,形成智能價值網絡、商業生態,實現智能協同增值。
二、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創新路徑
(一)提升重點領域智能機器人智慧能力
面向《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聚焦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智能企業的智能機器人的智慧能力提升,攻克智慧機器人關鍵技術,圍繞重大科技領域,培育智慧生活、現代服務、特殊作業等方面的需求,重點發展人機協作智慧機器人、雙臂機器人等標志性智慧機器人產品,引導智慧機器人向中高端發展,推進專業服務機器人實現系列化、商品化,促進服務機器人向更廣領域發展。
(二)大力發展智慧機器人關鍵零部件
從優化設計、材料優選、制造工藝、裝配技術、專用制造智能裝備、智能產業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實施技術創新,突破技術壁壘,解決智能工業機器人用的關鍵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壽命短等問題。聚焦感知、控制、決策、執行等智能制造核心關鍵環節,突破關鍵核心與關鍵零部件,開發智能工業機器人、增材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等核心技術裝備,以裝備為支撐,全面提升高高性能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和驅動器、智能控制器、智能傳感器、智能末端執行器等五大關鍵零部件的質量穩定性和產業化生產能力,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
(三)推進智能制造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產業化創新
積極跟蹤智能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推進新一代智能機器人共性技術產業化創新,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機器人的創新平臺。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組建面向全產業鏈的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打造政產學研用(企業)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載體。重點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深度學習等基礎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突破高性能智能機器人的設計、精確參數辨識補償、協同作業與調度、編程等工業機器人的關鍵技術;重點突破智能制造模塊化、標準化體系結構設計、信息技術融合、生肌電感知與融合等服務機器人關鍵技術;重點開展,突破機器人通用控制軟件平臺、人機共存等新一代智能機器人核心技術。同時,推進智能制造共性關鍵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以及檢測體系認證與應用。
(四)打造“舵手型”企業和“智能工廠”
引導企業開展產業鏈橫向和縱向整合,支持互網企業與智能制造企業的共享聯合,通過聯合重組、合資合作及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智能化管理水平高、創新能力強、市場競爭力和產業整合能力強的“舵手型”企業,打造市場滲透力強的智能制造機器人知名品牌,充分發揮“舵手型”企業帶動作用,以“舵手型”企業為引領形成良好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形成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局面。通過“舵手型”企業,打造“智慧工廠”,以制造資源、生產操作流程和產品為核心,以產品生命周期數據為基礎,應用仿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實驗驗證技術等,使產品在生產工位、生產單元、生產線以及整個工廠實現智能化生產和運營。在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以及智能化都成熟的前提下,從基礎IT與自動化,到業務流程變革,再到系統集成,參照CPS以及工業4.0的技術標準,建立智能車間、智能化工廠、智能化企業以及整個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
三、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供給側對策
(一)加強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
實施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分布規劃,在制造的優勢行業、重點企業,開展智能制造發展的應用示范,政策鼓勵企業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和智能企業,推進智能制造和智能生產;分層推進智能化技術應用,推進智能技術產業應用。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泛在信息的強力支持下,推進智能化制造產業支撐能力建設,加強工業互聯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制造企業的互聯網化和智能化,突破和發展智能化關鍵共性技術和高端核心智能工業軟件、智能制造裝備及其關鍵部件和裝置研發和生產,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智能制造產業創新升級、推進智能制造的制度環境,促進智能制造產業的升級發展。
(二)促進創新體系有效智能協同
智能制造產業化水平的關鍵是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我國在工業無線技術、標準及其產業化,關鍵數據技術和安全核心技術等智能制造產業和工業互聯網領域,發展水平還很低。制造業總體技術水平還處于由電氣化向數字化邁進的階段,而智能制造的支撐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按照德國工業4.0的劃分,發達工業國家智能制造推進的是由工業3.0向工業4.0的發展,而我國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的同步推進。不斷探索“互聯網+”與各行業融合創新的新模式,以網絡為紐帶,實現人、機、物的互聯互通,加快高速、互聯、安全、泛在的基礎網絡設施建設,智能制造的實現設備、生產線、制造系統、產品、供應商、人之間的智能互聯;強化創新驅動,持續推進智能制造企業融合創新,引導機器人產業鏈及生產要素的集中集聚,形成合力,推動智能制造產業健康發展,實現創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技術革命的趕超,促進智能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三)示范應用帶動制造業智能化升級
激發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提升智能制造業的集成創新、產業應用、產業化創新、試點示范成效,支持產學研用合作和組建產業創新聯盟,聯合推動離散型數字化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智能制造產業應用。支持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和應用服務,推動形成包括多元化主體和多元化路線的產業創新和技術擴散體系,多方參與、多線并進的開放性創新機制,建立面向智能制造重點行業的工業云,采集產品數據、運營數據、價值鏈上大數據以及外部數據,實現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智能優化,加快構建以智能制造“母工廠”為核心的系統層面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載體。制定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規劃,促進各項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鼓勵機器人產業向高端化發展,聚集重點領域,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及能源管理優化,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分類實施流程制造試點示范與離散制造試點示范,以應用為抓手,帶動制造業智能化升級。
(四)建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風險補償機制
加強智能制造產業領域的資金扶持,以產業政策推動形成多元化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智能產業創新格局,鼓勵以解決智能制造產業現實問題為宗旨,引導組織智能制造產業聯盟合作和關鍵技術攻關,強化面向產業聯盟的獨立評估與信息公開機制,加快我國智能制造企業的整體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模式形成,主動對接國際智能制造技術產業標準,設立智能制造產業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智能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投入力度,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為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等專項資金支持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產業化創造條件,積極探索建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風險補償機制。
關鍵詞:智能制造 機械 啟示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制造業向著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一代工業發展,社會對機械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同時對人才的質量和綜合素質也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新要求。筆者將從智能制造基礎和內涵出發分析智能制造高職院校機械教學影響和啟示。
一、智能制造的含義及關鍵技術
制造是從概念到實物的過程,通過制造活動把原材料加工成適用的產品,智能制造是在網絡化、數字化基礎上融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形成的人、機、物之間相互交互與深度融合的新一代制造系統。智能制造系統的本質特征是分布于各個地方的單個制造者自主性和整個制造系統的自組織能力,實質就是應用快速可靠的通信傳輸網絡建立的分布式多自主體智能系統。
智能制造系統的基礎技術。
1.數控機床技術
數控機床技術是智能制造的基礎,智能制造系統最終產品的生產都依賴于數據機床技術。
2.計算機技術
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夠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縮短產品生產周期,在制造過程綜合利用計算機技術使生產從概念、設計到制造聯成一體,做到直接面向市場進行生產,可以從事大小規模并舉的多樣化的生產。
3.工業控制技術、微電子技術
利用工業控制技術、微電子技術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的機器人開創了工業智能新局面,使生產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使制造過程更富于柔性,擴展了人類工作范圍。
4.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為了用技術系統來突破人的自然智力的局限性,達到對人腦的部分代替、延伸和加強的目的,使那些單靠人的天然智能無法進行或帶有危險性的工作得以完成,從而使人類的智慧能集中到那些更富于創造性的工作中去。人是制造智能的重要來源,在制造業走向智能化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5.通信網絡技術
構成智能制造系統的基礎就是高可靠實時通信網絡,通過通信網絡高速可靠實時傳輸智能制造系統中各個制造者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通信網絡技術主要包括嵌入式網絡技術、高可靠無線網絡技術,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和異構網絡間無縫交換技術。
二、智能制造對機械教學影響及啟示
機械專業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機械專業的人才將是工業4.0時代弄潮兒,為了適應智能制造工業發展的需要,在機械人才培養方面必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作為機械專業人才培養主要搖籃,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只有滿足智能制造的需求,才能立足于未來工業發展,否則培養的人才將被現代工業社會所淘汰。因此在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對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是大勢所趨。
1.不斷完善機械專業教學內容
智能制造所需要的機械人才已經不再是僅僅懂得機械專業的人才,而應該是對計算機技術、工業控制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智能制造基礎技術都要熟悉和了解的人才,這就需要學校在進行機械專業課程設計時要在加強傳統機械專業課程的同時,增加計算機技術、工業控制和微電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課程,老師在教授傳統機械課程的同時,把計算機技術、工業控制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教學中,從而使學生熟悉在機械制造工業中如何應用計算機、人工智能等技術,充實學生的技術儲備,為學生的就業打好基礎。
2.在機械專業教學中不斷創新應用教學方法
智能制造對機械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不僅要加強對機械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還要熟悉了解計算機技術、工業控制和微電子技術和人工智能知識,這就產生老師傳統教授機械知識的教學方法不一定適用于這些新知識教學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計算機技術、工業控制和微電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教學方法,并結合適用于機械專業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新的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理論實踐能力和學習的方法習慣。同時要不斷提高任職教師能力素質,加強學習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相關知識。
3.逐步完善改進教學模式
智能制造需要新的理論知識體系,原來的機械專業知識的教學模式可能已經不再適應新知識的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不斷研究新知識理論,探索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能夠牢固、快速掌握新知識。
三、小結
一、工業4.0的概念及現實意義
近年來,為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德國政府推出了“工業4.0”計劃,美國制造業產生了“工業互聯網”概念,我國也于2015年5月推出了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除此以外,日本、韓國、法國也不甘落后,分別推出“再興戰略”,“新增動力戰略”和“新工業技術法國”方案。工業4.0概念,正在引發全球性的關注。
德國2013年4月報告《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報告認為:在制造業領域,技術的突破和發展將工業革命分為四個階段。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簡單智能化,而目前物聯網和制造業服務化宣告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的到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深度網絡化為重要特征的。推動工業4.0的原動力是互聯網。工業4.0的實施過程,實際上就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在工業4.0時代,虛擬世界將與現實世界相融合,物聯網、服務網、數據網將取代傳統封閉性的制造系統,智能工廠的定制通過App完成,到那時,我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內容將徹底被顛覆。
德國工業4.0,不僅為中國的工業生產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而且與我國正在實施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戰略,不謀而合。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點是智能制造。連接,是工業4.0不變的主題詞,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也是從互聯開始的。將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思維融入到制造業中,通過物聯網實現產品制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信息互聯和大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在搭建智能網絡的基礎上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對端的高度集成,在生產形態上,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使整個生產的過程更加柔性化、個性化、定制化。
工業4.0的核心是單機智能設備的互聯,不同類型和功能的智能單機設備的互聯組成智能生產線,不同的智能生產線間的互聯組成智能車間,智能車間的互聯組成智能工廠,不同地域、行業、企業的智能工廠的互聯組成一個制造能力無所不在的智能制造系統,這些單機智能設備、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及智能工廠可以自由地、動態地組合,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制造需求,這是工業4.0區別于工業3.0的重要特征。
工業4.0是數據。數據是區別于傳統工業生產體系的本質特征。在工業4.0時代,制造企業的數據將會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所有的生產裝備、感知設備、聯網終端,包括生產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數據,這些數據將會滲透到企業運營、價值鏈乃至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是工業4.0和制造革命的基石。數據又可分為產品數據、運營數據、價值鏈數據和外部數據。通過對采購、倉儲、銷售、配送等供應鏈環節上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將帶來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并將極大地減少庫存,改進和優化供應鏈。利用銷售數據、供應商數據的變化,可以動態調整優化生產、庫存的節奏和規模。此外,基于實時感知的能源管理系統,能夠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實時優化能源效率。
工業4.0是創新。工業4.0的實施過程實際上就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制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面的創新將會層出不窮。
第一是技術創新。未來工業4.0的技術創新在三條軌道上進行,一是新型傳感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大數據在信息技術創新體系中不斷演進,并為新技術在其他行業的不斷融合滲透奠定技術基礎。二是傳統工業在信息化創新環境中,不斷優化創新流程、創新手段和創新模式,在現有的技術路線上不斷演進。三是傳統工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它既包括信息物理空間(CPS)、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等一系列綜合集成技術,也包括集成工業軟硬件的各種嵌入式系統、虛擬制造、工業應用電子等單項技術突破。
第二是產品創新。信息通信技術不斷融入工業裝備中,推動著工業產品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使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一方面,傳統的汽車、船舶、家居的智能化創新步伐加快,如汽車正進入“全面感知+可靠通信+智能駕駛”的新時代,萬物互聯(IOE)時代正在到來。另一方面,制造裝備從單機智能化向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到智能工廠演進,提供工廠級的系統化、集成化、成套化的生產裝備成為產品創新的重要方向。
第三是模式創新。工業4.0將發展出全新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在生產模式層面,工業4.0對傳統工業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從過去的“人腦分析判斷+機器生產制造”的方式轉變為“機器分析判斷+機器生產制造”的方式,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智能工廠和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領制造方式的變革。
第四是業態創新。伴隨信息等技術升級應用,從現有產業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活動,將會發展成為新的業態。進一步來講,在新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將會形成引發產業體系重大變革的產業。就目前來看,工業云服務、工業大數據應用、物聯網應用都有可能成為或者催生出一些新的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制造與服務融合的趨勢,使得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加速重構產業價值鏈的新體系。
第五是組織創新。在工業4.0時代,很多企業將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現代管理理念,進行業務流程重組和企業組織再造,現有的組織體系將會被改變,符合智能制造要求的組織模式將會出現。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智能工廠將會加快普及,進一步推動企業業務流程的優化和再造。
企業組織管理創新,也是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的重要內容,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九大原則、四大核心要素、四個管理域中都涉及如何圍繞企業獲取可續的競爭優勢,不斷優化企業的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
二、溫州企業對接工業4.0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之初,溫州小商品制造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搶占全國市場,創造了溫州制造業的輝煌。如今溫州電氣、服飾、鞋業、汽摩配、泵閥五大支柱產業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一定的制造實力與規模。
溫州制造能否走上工業4.0快車道,重現過去的輝煌,擺在了市政府和各企業的面前。正值市政府重振溫州實體經濟,打造時尚產業,轉型溫州制造發展之路時刻,迎來了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難得的機遇。據悉,在溫州制造向溫州智造躍遷的路上,溫州民企中也涌現出了一些擁抱工業4.0的急先鋒,他們結合企業自身特征,選擇適合自己的智能化制造路徑,成效初顯。
樂清康泰電器是一家集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于一體的電子企業,經由市科技局、溫臺生產力促進中心牽線,與臺灣管顧鉅群聯盟和華宇企業管理公司開展合作,進行生產線的診斷與優化,改善電氣設備、車間管理,達到精益生產和智能制造管理,獲得了“施耐德供貨商大獎”。
報喜鳥服飾從2014年開始布局工業4.0智能化生產,通過近一年的規劃、實施、試運行,第一條智能化生產線已經改造完成,通過工業4.0智能化生產,克服服裝個性化生產品質和生產效率降低的瓶頸,率先實現“個性化縫制不降低品質,單件流不降低效率”這一服裝定制的最高生產目標。接下來,報喜鳥將以工業4.0智能化生產為支撐,打破個性定制難以規模生產的瓶頸,做深全品類個性化定制領域。計劃到2017年,定制將占公司自有品牌總銷售額的50%。
然而,由于溫州的制造業大型企業少,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工業制造技術在工業2.0-3.0的階段上。在走向工業4.0的路上,仍有許多制約條件。
1.溫州企業工業設備大多數處于中低端技術水平,需要完成自動化改造,達到工業3.0階段,才向工業4.0智能化沖刺。工業設備技術條件仍待提高,工業技術基礎薄弱制約企業發展。
2.工業4.0需要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除了大型企業有一定高級人才聚集之外,中小企業人才普遍不足。人才招聘困難,聚集困難,流失容易,是中小型企業的通病,不管是高級管理人才,還是高級技能人才,中小型企業普遍短缺,這是掣肘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工業技術設備需要升級換代,技改資金如何融資又是一個難題。中小企業資本金大多帶有沾親帶故因素聚集的、家族式的居多。雖然資金的聚集比較容易,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但是聚集帶有很大的排外性,一般只限于家族成員入股,不利于擴大化再生產,不利于企業設備升級換代。
4.從目前看,許多中小型企業主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對工業4.0的認識只略有知曉,認為目前還用不上。很多企業還不知道工業4.0狀況。企業界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認識不足仍然存在,輿論宣傳不夠,行業協會理論水平不足,無力引導企業了解,掌握工業4.0知識。
三、溫州發展工業4.0的建議
雖然,制約溫州工業4.0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技術設備先進性不高,高級別人才不足,中小型企業融資的局限性及中小型企業主的認識不足等。針對上述制約因素建議如下:
1.高級人才引進企業實行兩條腿走路,即直接引入企業。另一種是引進人才有難度。我們不妨遠程聘用,即高級人才可以不在企業辦公室上班,卻時時在辦公的電腦上。人員在國內國外都如在工廠一樣,通過互聯網就象上班一樣解決企業的技術、管理、設計、方案、問題等等,使受聘人員身在家庭心在工廠。為愿意受聘用但又不愿意來溫州的人才找到解決辦法。
2.政府牽頭建立以高校為依托,溫州龍頭企業參股的科研中心,負責溫州企業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既可解決中小企業人才不足,資金緊缺的局面,又能為溫州在知識產權研發領域開創成果。
3.普通高校畢業生學非所用嚴重。高技能高技工人才短缺,亟需培養。溫州高校應該多招技能技工專業,對準溫州支柱產業,為企業輸送人才。
4.出臺鼓勵企業股份向高管和職工擴張以及允許向職工集資政策,使企業走出家族內部集資的藩籬。引進企業高管、職工的股金,以及債券集資,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5.成立溫州工業4.0指導委員會,實施政府發展計劃,制定計劃進程,指導分析企業具體方案,解答企業管理技術疑難。
6.根據市十三五規劃,制定溫州工業4.0中長期發展規劃及近期行動綱領,以及溫州五大支柱產業的特點,制定優先發展產業和重點扶持的產業,支柱產業緊跟世界先進技術潮流,制定企業工業4.0具體實施方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楊海成先生在主席致辭中說:“此次大會召開之時,恰逢中國制造 2025頒布和互聯網 +全面推動,在我國與德國及其他友好國家密切合作之際,我相信,本次大會將會提供豐富的“大餐”,幫助參會嘉賓洞察和了解全球先進企業的經驗和優勝之道。 ”在會議期間,來自大中型骨干企業、行業研究機構和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多位專家、學者暢談“工業 4.0”和“智能制造”,本刊記者輯錄片斷于此,以饗讀者。
走向智慧工廠時代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楊海成
基于中國制造 2025整體規劃,中國制造業將走向何方?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到了一個基于智慧和網絡的智能機器大生產時代,這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要特征。過去,機器替代人的一部分體力,今后,將替代人的一部分智力,這將使人類進入到一個智慧的大生產階段。中國制造從傳統工廠向數字工廠的邁進,需要大量付出,從數字工廠邁向智能工廠,則更為艱苦,在國家戰略框架的引領下,中國的制造業一定能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定能走在全球制造業的前列。
數字化工廠是工業4.0的基礎
同濟大學中德先進制造技術中心執行主任沈斌教授
工業 4.0的核心是“產業價值鏈相關的活動、能力和速度,實時掌握所有信息,在任何的時間點導出優化的價值”,可以概括為“信息”和“速度”。工業 4.0的基礎,首先是數字,企業的所有活動都要數字化,數字化工廠是邁向工業 4.0的第一步,數字化工廠是工業 4.0的基礎。
工業4.0有多遠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
第一,工業 4.0是否已經來臨,還是懸浮在空中?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最大區別在于,以前是生產效率、生產質量的大幅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基核心點在于規?;谒拇喂I革命更著重于靈活性,即柔性和智能,同時深度考慮資源要素,其核心點是以智能設備為支撐的數字化、智能化和萬物互聯。工業 4.0本質上依然是制造模式的變革,制造裝備的變革。現在信息化的平臺、環境和設備都已出現并已相對成熟,完全可以支撐起工業 4.0,不過自身需要繼續向更完善、更精細化的方面發展。
第二,工業 4.0不是單獨的工業 4.0革命,還將帶來更廣泛的社會相關變革,是一種系統化的變革。
從Physical到Cyber,再到Physical
中航工業信息技術中心首席顧問寧振波研究員
想了解智能制造,必先深入了解 CPS,欲深入了解 CPS,必須了解 Cyber。Cyber被譯為“信息”,但其實 Cyber的含義與信息 (Information)概念迥異。Cyber有控制、網絡、協同、眾創、虛擬的含義,Cyber實質上指的是一種控制機制,而控制的載體才是信息 (Information)。所以,現在 CPS,只能有一個譯法,那就是:賽博―物理系統,而非信息―物理系統。
在 Physical物理時代,制造業用的方法是制作出實體后的試錯法,而在 Cyber時代,能通過建模的方法,來確定是否可以投產。Cyber空間中的 Physical,是指從數字樣機到實物產品。所以未來的制造模式是從 Physical到 Cyber,再到 Physical。
加強中德交流,共同發展
德工業4.0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萬林博士
除智能生產外,德國業界把“智能服務”添加到工業 4.0的范疇中,這就使得整個產業都實現了數字化,可以實時地獲取數據,憑借數據支持在產業鏈中隨時對解決方案進行優化。工業 4.0可以實現了人―物體―系統的有機結合,開創大規模生產下的個性化定制模式。
針對工業 4.0,全球幾大國都提出了相似的方針對策,本質區別不大。中德之間要增加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這對兩國戰略目標的達成都會大有裨益。
深入研究中國的智能制造戰略
什么是工業4.0?
“互聯網+制造”就是工業4.0?!肮I4.0”是德國推出的概念,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我國叫“中國制造2025”(兩化融合),這三者本質內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個核心――智能制造。
工業4.0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德國所謂的工業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后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
2015年中國有幾個概念非?;?,第一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第二就是工業4.0,第三個就是“互聯網+”?!盎ヂ摼W+”是巨大無比的概念,“互聯網+”里面有“互聯網+金融”叫做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零售”、“互聯網電子商務”,而“互聯網+制造”就是工業4.0。它將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可以說,工業4.0是整個中國時代性的革命。
工業4.0有哪些特點?
互聯:互聯工業4.0的核心是連接,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數據:工業4.0的核心就是數據。企業數據分析就像汽車的后視鏡,開車沒有后視鏡就沒有安全感,但更重要的是車的前擋風玻璃――對實時數據的精準分析。
集成:工業4.0將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CPS形成一個智能網絡,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以及服務與服務之間能夠互聯,從而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對端的高度集成。集成是德國工業4.0的關鍵詞,也是長期以來中國推動兩化融合的關鍵詞。
創新:工業4.0的實施過程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制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面的創新,將會層出不窮,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到模式創新,再到液態創新,最后到組織創新。
轉型:對于中國的傳統制造業而言,轉型實際上是從傳統的工廠,從2.0、3.0的工廠轉型到4.0的工廠,整個生產形態上,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實際上整個生產的過程更加柔性化、個性化、定制化。這是工業4.0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
工業4.0有哪些技術支柱?
工業4.0九大技術支柱包括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大數據、工業機器人、3D打印、知識工作自動化、工業網絡安全、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這九大支柱中會產生無數的商機和上市公司。
哪類公司最有前景?
結合中國工業現狀來看,未來十年,中國工業4.0領域將有充足發展的三類公司有:
第一類是智能工廠,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傳統的工廠轉型成智能工廠,第二種是一出生就是智能工廠。
第二類是解決方案公司,為制造業公司提供智能工廠頂層設計、轉型路徑圖、軟硬件一體化實施的工業4.0解決方案公司。
第三類是技術供應商,包括工業物聯網、工業網絡安全、工業大數據、云計算平臺、MES系統。
除這三類以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知識工作自動化等技術供應商也會面臨巨大的發展前景。
這是一次巨大的產業革命,錯過了工業4.0也就錯過了這個時代!誰最終贏得第四次工業革命主導權?第四次工業革命以2013年德國漢諾威為標志,宣布這一輪工作革命以智能制造為核心。
中國為什么選擇德國標準?
第一,中國政府認為,德國路徑比美國路徑更容易實現;第二,美國的工業空心化嚴重。IT公司出現工業4.0挑戰大,缺少基礎設施的落地,德國工業技術雄厚,是生產制造基地,生產設備供應商加IT業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戰略選擇上,中國政府的策略是,緊盯新一輪產業發展的潮流,選擇工業4.0,推出中國版的中國制造2025,尋找機會彎道超車,后發先制。
工業4.0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一期剛剛開始,預計要30到50年的時間發展引進,按照國家工信部部長所說:德國是從工業3.0串聯到工業4.0,中國是2.0、3.0一起并聯到4.0。
工信部和中國工程院把中國版的工業4.0的核心目標定義為智能制造,這個詞表述非常準確。由智能制造再延伸到具體的工廠而言,就是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智能工廠是工業4.0的兩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