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7 15:5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衛校學生;生活質量;WHOQOL-BREF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658-02
衛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 必須具備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學習、工作的需要。世界衛生組織 ( WHO) 的定義,生活質量是指不同文化體系和價值體系中的個人對于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與其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它涵蓋了個體的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與周圍環境的關系[1],適應了現代生物-心理-社會( 環境) 醫學模式。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傳統的健康評價方法受到挑戰,與健康有關的生活質量的探討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為了了解鎮江衛校學生的生活質量,我們嘗試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量表),以期從不同角度評價衛校學生生活質量狀況。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 抽取鎮江衛生學校護理專業2010級6個班,共計324名衛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剔除無效問卷后,共有有效問卷296份,有效回收率為 91.35%。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5人。
1.2 方法與內容 采用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1], 該量表由26個條目組成, 包括生理、心理、環境、社會關系領域 4 個維度的總的生存質量及總的健康狀況,每個條目分別按 1~5 級計分,得分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好。其中第21條“您對自己的性生活滿意嗎?”不適合衛校學生, 依據高中生生活質量評價辦法[2]改為“您對自己青春期的變化適應嗎?”。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預防醫學老師擔任, 在調查員的指導下, 由被測學生自行填寫, 調查人員復核, 檢查, 及時補漏, 確保問卷合格。
1.3 統計分析 經調查人員核實評分后, 所有數據錄入計算機, 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性別對衛校學生生活質量的影響 從表1可見,男生社會關系領域得分高于女生,在心理領域、環境領域得分均低于女生,但差別在統計學上無意義(P>0.05)。
2.2 不同來源衛校學生生活質量的比較 結果見表2。來自城市的衛校學生在社會關系領域得分高于農村衛校學生(P
2.3 自述健康狀況對衛校學生生活質量的影響 結果見表3。自述健康衛校學生生活質量各領域及總的生存質量和總的健康狀況高于自述非健康狀態的衛校學生(P
3 討論
自南丁格爾開創現代護理專業以來,以女性為主角的護理學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研究和活動領域,具備了相應的護理理論體系。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護理技術不斷發展,人們對護理專業的觀念也在更新。護理不再被看作是女性的專屬,全球每年男性護士的數量在逐漸增加[3]。近幾年,我國的護理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據我校近4年護理專業招生情況看,選擇護理專業的男生越來越多。為了了解他們的生活質量,筆者對其中31名男護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與265名女護生進行了對比。
不同性別衛校護理專業學生生活質量研究表明,男生在社會關系領域得分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男生生性活潑、好動、喜交際有關。女生在環境領域得分高于男生說明女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于男生。
男生在心理領域得分低于女生,分析原因,男護生最大的壓力是來自社會各界的偏見,病人不接納他們,還擔心女性護士的歧視。應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使他們認識到從事護理工作男性比女性有著更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在能體現男性優勢的手術室、急診科、外科等科室工作。以激發他們的工作激情,使他們看到護理工作的價值和發展前景。
來自城市的衛校學生在社會關系領域得分高于來自農村的衛校學生,說明城市衛校學生在社交能力方面強于農村衛校學生,這與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觸不同人群有關。來自農村的衛校學生在心理領域、環境領域得分高于城鎮學生,這與來自農村的學生從小參與了更多的勞動有關,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好。
自述健康的衛校學生在總的生活質量、總的健康狀況及其它各領域得分均高于自述非健康的衛校學生,說明衛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提醒我們需要對衛校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呼吁有關部門應重視衛校學生的生活質量狀況,有區別地針對不同性別、不同來源、健康狀況的衛校學生加強教育,提出一些針對性措施改善衛校學生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方積乾.生存質量測定方法及應用[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
關鍵詞:心理咨詢 案例 分析
本文是一例關于高中生因生活經歷及自我不合理認知帶來的自卑心理而引起的嚴重心理問題的心理咨詢案例。根據學生的情況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幫助來訪學生識別不合理信念,建立恰當的認知模式,取得了較好的咨詢效果。
主人公小C,是高一年級的男生。出生在一個石油工人家庭,自幼性格乖巧溫順,父母疼愛有佳。從小懂事聽話,遵守紀律,自尊心強,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完美。上小學后學習成績優異,樂于幫助同學,擔任班干部,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初三父母離異,由母親撫養,心里難以接受,不愿與他人交流,學習成績滑落較大。覺得對不起母親和老師,感到非常的自責和內疚??歼M高中進入普通班級,平時作業表現良好,但是一到考試就發揮失常。上課擔心老師提問,非常的緊張,起來回答問題,感到呼吸急促,聲音很小,只有自己能夠聽到。喜歡一個人做事,獨來獨往。
在班主任眼里,小C很少與同學交流,不愛說話,經常躲著同學們走路,但是對老師和同學都很有禮貌。近半年,他要求上課不要提問他,老師們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不去干擾他。平時學習表現不錯,課下作業完成的很好,但考試成績卻很糟。
小C能自愿前來咨詢,咨詢師觀察到小C身體消瘦,發育正常,微微駝背,走路很輕。進入咨詢室時顯得很緊張,坐下后能主動說話,語速慢,聲音低,言語條理清楚。整個敘述過程注意力集中,情緒平穩,無過度激動的狀態,對咨詢結果有良好期望。
通過來訪小C個人陳述、周圍人反映及咨詢師的觀察,分析產生心理行為特征的原因為:來訪小C正處于青春期,情緒容易波動。在這期間父母的離異和母親的期望使其產生強烈心理反應和心理壓力。小時一直受到師長的肯定和贊賞,抗挫折和抗壓力能力較差。另外個人的敏感、內向、被動、苛求完美、易受外界影響的性格,傾向于將失敗歸因于內部因素,將成功歸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讓來訪小C的心理問題更加凸顯。
綜上所述,咨詢師和來訪小C共同商定,確立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為緩解抑郁、焦慮的情緒,減輕自卑感,改變非理性觀念,改善錯誤的認知模式和不恰當的歸因方式,增強自信心。最終目標為完善其個性,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提高有效處理各種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強其自信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來訪者的心理健康和發展,達到人格完善。
咨詢師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對來訪學生小C進行六次咨詢,具體過程如下。
1.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第1、2次咨詢)
采用攝入性會談收集來訪者的有關資料,了解來訪者的基本情況、精神狀態、行為特點以及求助動機,咨詢師通過共情、理解、關注等技術與來訪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納。
2.領悟階段(第3次咨詢)
咨詢師采用合理情緒療法,通過提問引導來訪者回憶小學時代得到的周圍親人、鄰里的夸贊和自己參加學?;顒訒r的情緒體驗和自我感受,引導來訪者進行自我審查,使來訪者自己領悟到自己自小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認為自己做事要得到最佳的結果,并得到親友、長輩的普遍贊同。通過面質提問等技術進一步使來訪者認識領悟到這種思維模式是錯誤的,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所產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如 “考不好就沒有光明的前途,同學和老師會看不起我,母親也會對我感到失望”。列舉出來訪者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事件,并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使來訪者領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后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自己應該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負責;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種癥狀。
3.修通階段(第4、5次咨詢)
咨詢師主要幫助來訪者了解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指導來訪者尋找和確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學會區分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同時鼓勵來訪者主動體會自己不同的信念對自己情緒和行為產生的不同影響,自己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在家庭作業中完成RET自助表。咨詢師綜合運用與不合理信念的辯論、語義精確法、布置家庭作業等技術,修正來訪者原有的非理性觀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4.再教育階段(第6次咨詢)
鞏固前幾個階段所取得的結果,幫助來訪者進一步擺脫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維方式,使新的觀念得以強化,并對來訪者的溝通技巧予以指導,從而使來訪者在咨詢結束后能利用學到的心理知識、方法技術應對今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什么是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一般由8~10名具有相似困惑問題、有共同解決目標的成員組成。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觀察、體驗、分享來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通過參與各種發展身心的練習活動,學習社會技巧和嘗試各種行為方式,從而掃除個人成長和發展中遇到的障礙,促進個體成長、適應和發展的助人過程。
團體心理輔導與個別輔導最大的區別在于求詢者對自己的問題的認識及解決是在團體中通過成員之間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來實現的,這就使團體心理輔導具有獨特的優勢,首先,一個輔導老師可以同時指導多個求詢者,團體輔導比個別輔導更經濟。其次,團體中的同伴感、歸屬感的形成對成員認識自己、改變和完善自己、學習適應社會的態度和技巧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青少年屬于人際關系的敏感期和發展的關鍵期,因此團體心理輔導被譽為最適合青少年的輔導方式。最后,團體是一個溫暖的環境同時又是一個現實的縮影,成員能自然、坦誠地開放自己,許多人真正的問題才會暴露出來。當成員有機會發現和識別自己不適應的行為,才會善用小團體進行各種有意義的學習和活動,在小團體中能夠有所改變,這種改變會延伸到團體之外的現實生活中。
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他們處在相似的身心發展階段,有共同要面對的發展課題和成長困擾,成長中的青少年,更關注同伴對自己的評價,更容易接受來自同齡人的反饋和建議,而團體心理輔導可以為他們創造一個安全的同伴交流的氛圍,提供探索自己、相互模仿、彼此支持的學習環境,在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中去體驗去實踐。因此。團體心理輔導對促進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而言是一種非常必要的手段。
二、確定團體心理輔導主題為“高一新生學校生活適應”的團體輔導研究與實踐
我校是省級重點中學,每年都有許多來自全省各地的優秀初中畢業生進入我校開始高中階段的學習。他們對新生活充滿著激情和自信,但高中生活向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論在學習能力還是在人際交往方面,不論獨立能力還是協調能力方面都要求他們有更多的自主性。對于備受關懷,有著較強依賴性的高一新生來說,無疑是一道難關。其中初中的佼佼者,在令人羨慕的贊揚聲中,開始了重點高中的生活。兩個月過去了,期中考試是對他們學習效果的一次檢驗,有些學生的考試成績第一次出現了紅燈,嘗到了一個“困難”學生的滋味,他們無法接受,不知如何面對老師、父母和同學,自憐、自卑、甚至恐懼。經過努力考上了重點中學,一方面他們都有較高的自我期望。另一方面父母、親朋好友及教師對他們也充滿希望。當他們學習成績沒有達到預定目標時,會產生自責并承受外部壓力。住校生則由于寄宿在學校,他們基本的生活規律是寢室――教室――食堂三點一線。比起普通學校的學生他們接觸社會、接觸父母的時間要少,生活比較單調。每天接觸最多的是同學,如何處理好與同學的關系,成為他們人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長期的工作經驗中,我們發現高一階段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心理轉折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使許多學生不能有效應對環境中的變化,個別咨詢中還發現,高二、高三階段的問題很多都因高一階段的問題積累而造成的。
總體上來講,高一新生自己有較明確的生活目標,所以學習比較自覺、努力,自我意識較強,但主動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欠缺一些,由于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夠成熟,所以有時可能會發展到徒慕虛名和自我封閉的程度:他們最關注的是學習成績,一旦學習不適或學習成績不理想,會引起極大的煩惱和失落,產生自卑感。如何早日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如何在新環境中繼續保持和發揮自己的優勢。如何實現自己理想目標,許多學生出現困惑,有的學生自信心動搖,有的學生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怎樣盡快適應高中生活、順利完成初高中的角色轉變,怎樣對高一新生中有不適應問題的這個群體實施特別幫助?高一新生團體心理輔導便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本次團體心理輔導的具體過程
第一階段:團體形成
宣傳動員。通過講座介紹團體心理輔導的活動形式:發放宣傳頁,讓全體高一師生了解心理咨詢中心將要進行的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時間安排以及活動進程。②招募團體成員。通過宣傳了解到信息而自愿報名者。班主任老師通過入學兩個月的觀察、交談等發現適應困難的學生,轉介到咨詢中心來的。③篩選成員。依據報名表中自述的不適應情況確定面談對象。進行心理測試。篩選確定成員并與成員父母簽訂參加團體的意見書。④簽訂團體“誓約”:保守秘密,真誠坦率。
第二階段:內容設計
學生適應不良有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如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但是學校生活的適應是學生作為主體與外在客體之間的適應過程,學生自身因素在適應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找出適應不良的個體因素如個性、心理發展水平等并有針對性地去改變,是解決當前、乃至將來適應問題的根本,也是提高學生心理適應的關鍵。心理學理論認為,認知療法理論是基于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它強調人的非適應性常常是受不正確的扭曲的認知影響而產生的。協助學生合理的認知、評價自我以及他人和周圍的環境,使學生在情緒的自我管理、人際溝通等方面得到全新的體驗和感受,從而能有效處理學校生活中的困擾和問題。本次團體心理輔導把重點放在解決學生不適應的內在因素方面。
第三階段:過程實施
本次團體輔導活動設計為為十次連續的輔導活動,每周兩次。每次1.5~200小時(要確定時間。時間的把握也是心理輔導的一個標尺)。第1~3次為相識、接納階段:通過自我介紹、互動游戲、討論分享建立真誠、安全的人際氛圍,同時訓練學生傾聽、同理心等基本技能。第4~6次為了解、解釋階段:對學校生活的態度、行為及感受的個人自我了解和表達、學習情緒的ABC理論、找出自己認識的偏差與非理性的地方,使學生能認識到其過去面對環境變化時適應不良的情感和行為與他們的非理性認知有關。主要活動形式是討論、心理劇角色扮演和辯論。第7-8次實際應用階段:加強情緒ABC理論、非理性與理性的辨別的實際應用與練習,使學生能分享他人的經驗主動改變自己的認知更接近于現實和實際。并進行人際溝通、情緒調適的訓練。采用腦力激蕩、心理劇角色扮演、互動游戲、討論形式進行。第9~10次樹立信心、激勵自我階段:通過自我評估、自我肯定的訓練,鼓勵學生以不同以往的態度、行為、反應面對的學校生活,體驗變化帶來成功的快樂,將在團體輔導中的學習經驗遷移至現實生活情境中,增加學生的面對未來挑戰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