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6 16:13: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地理的學科素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地理教育國際》指出:通過教育,培養人們對自身所處周圍環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興趣,一方面具有鑒賞奇妙無窮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正確評價人們不同的生活條件,為了未來一代關注環境質量和人類棲息地,在個人生活中能夠利用足夠而可靠的地理知識,愿意在《世界人權宣言》的基礎之上,承擔解決當地以及地區性和國際性問題的責任。這段描述體現了一種試圖謀求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人文精神,體現了當今世界主流價值觀念。
在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起著核心和引領作用。事實上,《地理教育國際》也將促進學生對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認同,將培養學生基于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責任感作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必須要強調地理教育在形成學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須要強調地理教育在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過程中的重要性。通過地理教育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對周圍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變化作出正確評判,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一種對己、對人、對社會、對未來的責任感。從現代傳播學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傳播,與現行初中階段顯得空洞無物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廣闊的外延,是對學生進行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不可多得的平臺。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價值
知識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但知識不等于文化。雖然知識記載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識的靈魂,才是知識的生命。如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很多知識已經被悄無聲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這不是因為知識的總量過大,超越了人類的記憶極限,也不是人類忘記了自己的過去,而是因為這些知識所承載的那些文化已經或正在走向消亡。
遺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幾乎無一例外走的是知識與文化相分離的教學路線,迎合以考試和分數為終極目標的主流教育價值觀。在這條教學路線之下,雖然知識所承載的那些文化還方興未艾,但知識本身卻已經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歷史教科書,企圖用深埋某些知識的方式扼殺這些知識所記載的文化和歷史。對比在日本,教師在地理、歷史課上對學生說你們要給我牢牢地記住,因為這是我們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們是大和民族的子孫!他們的目的是文化傳承和文化認同;在中國教師在地理、歷史課上對學生說你們要給我牢牢地記住,因為這些內容中考必考!我們的目的是記住考點和拿到分數。一門意在傳承文化的課程就此墮落。有人用有知識,沒文化來評價當代大學生,看來不無道理。
就地理學科知識與文化的關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認自然地理是造成人類文化差異性的決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應該看到,在當今世界,人類活動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間:從人類熟悉的都市和鄉村,到人類從未涉足的天涯海角,無論是物理現象﹑化學現象,還是地理現象等其它現象,無不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無不被打上人類文化的烙印。而將來,人類必將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現象同樣具有決定意義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地理現象和人類文化的交互影響中,人類必將自食其果,我們只能祈求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僅需要從地理出發去理解文化,還必須從文化出發去認識地理,更必須要從受到現有人類文化影響的地理對未來人類文化產生可預測的影響出發,去反思、去審視、去調整我們正要和將要對地理現象施加的文化影響??v觀初中各門學科,與人類文化如此糾纏不清,與人類文明、人類文化交互影響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學實踐中,不應該忽視地理教育的文化價值,通過地理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看待和理解人類文化的進步和發展。這既是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認識論淵源,也是將地理教育列為公民基本文化素養的教育論淵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維價值
地理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時空變化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跨門類的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屬性,在解決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自身又無法獨立解決的綜合性問題中起到特殊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地理也是初中各門學科中唯一具有邊緣學科意義的課程。地理學科獨特的空間分布概念、人地關系思想、辯證思維方式也是其它學科所無法企及的。
當今世界各種邊緣學科方興未艾,并逐漸構成人類的科學前沿。邊緣學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學價值外,對人類思維方法、思維過程,甚至思維形式的發展都帶來革命性變革。從學習心理學或認識論的角度看,在同一問題上,邊緣學科為學習和認識提供了多種視角、多種理解、多種途徑、多種方法,將人類思維置于一個更高更廣闊的平臺上,讓我們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無限可能。
當今世界,人才濟濟。我們不缺各個領域的專才,缺的是擁有創新、創造思維能力的統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一位名叫丹尼爾卡尼曼的心理學家。卡尼曼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發現,單純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釋復雜的決策行為,于是他將心理學的內在觀點和研究方法引進了經濟學,并得出內在的激勵才是決定人類行為的因素的結論。這不僅顛覆了外在的激勵形成人們的行為的經濟學傳統觀點,還成功破解了人類的決策行為如何系統性地偏離標準經濟理論所預測的結果這一長期困擾經濟學家們的難題??崧灿纱顺蔀樾袨榻洕鷮W和行為金融學的奠基人。
這只是眾多邊緣學科成功解決重大難題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應該高度重視和突出初中地理的邊緣學科特征,充分利用這種特征在形成學生思維品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品質。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學價值
翻開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對象十有八九都與自然和地理現象相關。也就是說,流行于現代的多數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類對自然和地理現象的錯誤認識。18世紀后,近代和現代地理學的興起,終結了許多流傳數千年的迷信傳說。從這個意義上講,地理科學在科學與迷信的對壘中首當其沖。更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對自然現象和地理現象的神秘解讀,使得地理教育在培養中國公民科學素養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0年11月了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2010年中國大陸(不含港澳臺)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只相當于日本、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芍^觸目驚心。
中國科協指出,教育是影響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主要因素,并且認為學校在公民科學素養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當然不能將責任全部歸咎于地理學科,但地理學科教育在這個問題上肯定難辭其咎。
科學知識是指學生所掌握的學科知識,科學素養則是指學生基于科學知識形成的,符合科學精神的穩定的態度、看法、觀念、能力和行為體系。在大數據狀態下,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之間存在正比關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狀態下,科學知識都不等于科學素養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實上,問題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識與素養相分離的教學路線上。這與上述知識與文化相分離的教學路線如出一轍:保留知識,揚棄素養。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學科,教的重點仍然是知識點,學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學的共同目標唯有分數。有人說,名詞、概念、數據,不背還能咋地?看看下面這兩個問題會有什么結果。
題目1:xx地理現象的科學意義是什么,學生:背。結果,他們記住了意義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意義。
題目2:對xx氣候現象的變化我們應該持什么態度,學生:背。結果,他們記住了態度的全部文字,但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們的態度。
有不少中外學者認為,掌握科學知識的數量和質量也是學生科學素養的構件之一。探討唯分唯考狀態下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數量和質量。
唯分唯考狀態下,教師和學生最關心的就是知識點或考點,就算是關系題、意義題、論述題也必以知識點或考點的方式呈現。在記憶心理學實驗中,常常用無意義音節作為實驗材料,以加大記憶的難度,驗證測試者的記憶能力。而教學過程中,為了考試的需要,人為的將原來彼此關聯的概念、原理、原則等切割為互不相關的無意義音節。這不僅加大學生的記憶難度,而且降低了學生的記憶質量。
關鍵詞:地理會考;地理學科素養;興趣
一、應試背景下初中階段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升學考試催生的教學“導向性”錯誤
筆者在初中階段擔任地理教學工作已經快接近20年了,結合和多個學校的同仁交流,普遍有同感的是地理教學在初中階段是個誰都能勝任的一碟“小菜”,地理教師更是可有可無的一根“雞肋”。不是領導看不起地理老師的人,而是應試教育讓領導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地理教學,整個學校的輿論環境就不利于初中地理教學的開展。在這種導向錯誤的影響下,初中階段地理教學課時嚴重不足,教師很難按照自己的預定計劃開展教學。這樣,初中階段的地理或被視作“偏房”得不到正視,或被永遠打入“冷宮”。
2.知識本位的陳舊思想泛濫
“這節課我們上……,重點內容是……,下去背誦記憶……”這些話基本上是很多地理老師每節課要說的經典臺詞,一方面是受到課時不足的限制,如果要展開來教學,那就在會考之前完不成教學計劃,唯有忽視了學科綜合素養的訓練這一環節(學科素養的培養往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直奔主題方能快速奏效。
3.“宅”在課堂學天書,不從身邊探真知
地理就是“大地”之“理”,研究的對象就是我們身邊真真切切的地理事物,由于地理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地理教學很難在實驗室開展地理實驗教學。最大最完備的實驗室就是我們身邊的環境。由于學生很難與生活中身邊的地理現象結合,再加上初中生的思維能力局限,漸漸地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越來越淡。
二、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做為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學“走進生活、走向大自然”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地理教學的不二法門。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時事熱點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課堂中,讓學生親近地理,注意以與學生年齡特征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學習內容,增加具有廣泛應用性的內容,建立地理課程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現實世界的結合。例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優勢資源,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動腦思考,這樣獲得的知識是活生生的,學生理解得深刻,也許終身不忘,還會激發學生保護植被、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培養地理應用能力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世界觀,更好地認識事物、認識世界。比如,索馬里海盜為什么那么猖獗且能夠劫到貨船?我們首先要知道索馬里是在非洲東北部,相當窮,因為不能生活所以那些人才都成了海盜,而且索馬里附近的紅海是重要的國際貨運航線,所以有很多貨船,才有劫持的可能性。試想,如果索馬里是一個很富有的地方,那些人還會冒著生命危險去當海盜嗎?這僅僅是個例子,但卻可以簡單地說明培養地理應用能力對學生世界觀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由于目前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實,在此情況下,教師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和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無定法,教師應該根據課文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思維狀態,讓學生、教師進入各自的角色。以“中國地理”教學為例,對照《標準》,我們不難理解教學模式多樣化的必要性?!稑藴省分校恳徊糠值膶W習內容都有“運用地圖,說出……”“運用資料說出……”“舉例說出……”三大要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提出問題運用地圖提取信息找出答案(問題教學)
閱讀資料提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開放性教學)
舉例探究成因歸納總結形成規律(探究性教學)
提出假設運用地圖結合地理現象提出新觀點(創造性思考教學)
1培養學生提高初中階段地理識圖能力的重要性
地理學包括自然地理知識與人文地理知識。自然地理的開端就是對地球進行學習與了解,學生在學習認識地球的過程中,通過對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掌握到地球中自然系統的運作模式,學習到地理環境諸多要素之間的運動規律以及變化規律等。對于地理學科知識的學習與研究來說,地理圖冊是重要的使用工具。地圖承擔著記錄地理信息以及傳遞地理信息的重要功能,地理學科中自然地理方面的學習離不開地圖的掌握與使用。學生只有了解這些內容才能明白地理學習中為什么要進行地圖的學習,從而提升自身對于識圖能力的重視,進一步保證地圖知識的學習與更好的應用。要達成自己對于地理識圖能力的提升學生要緊跟教師的引導與指導,在日常學習中學習并善于運用地理識圖技能,逐漸形成自身的理論體系,通過學習掌握簡單的地圖三要素開始深入了解地理識圖方面的相關知識,同時地理識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對我們日常生活也會有一定的幫助,例如,通過識圖能力的提升學會自己看地圖,可以進行方向辨別、認識地形地貌、估算距離、識別風向、讀懂導航軟件等,在日常出行中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通過對歷年來各地區地理科目的中考試題考察以及地理學科課程標準的研究可以發現,地理學科中許多知識點的呈現形式都會配有圖標,地理科目呈現出來的圖像數量巨大,而且地理科目圖標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地理科目試題中通過結合圖像對學生進行讀圖、圖像分析的能力考察,例如,學生從題目中給到的圖片中獲得并提取相關重點信息,結合文字材料給出的信息進行試題的解答,這就充分表現出識圖能力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中的重要性。初中階段地理學科的識圖能力培養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立體空間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同時識圖能力的培養有助于鞏固學生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對地理符號知識以及地理圖像資料的了解與掌握后可以深入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識與地理現象,這對于構建屬于學生自身的地理認知結構有很大的幫助,這也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開發與提升,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空間感,促進學生立體空間思維能力的開發。同時,初中階段教師在進行地理學科教學中會根據學科知識以及地圖資料引導學生學習地理基礎知識,這種文字與圖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師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鞏固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初中地理學科中通過對學生的識圖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更好的進行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學生識圖能力的提高對于自然地理知識的記憶會更加生動具體,促進學生對于自然地理知識認知能力的提升,易于學生在自身頭腦建立相關的自然地理模型,有助于學生對自然地理現象的理解與把握,使學生的知識學習與掌握程度更深,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地理學科知識的儲備量。
2初中地理學生識圖能力培養過程中的“攔路虎”
2.1學科特點及學生特點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主要以綜合科目學習為主,重點在培養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重點在于具體形象思維的發展,而抽象思維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而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科知識又是建立在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之上,因此部分學生在尚未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的情況下就開始初中階段的學習,使相關知識學習的困難程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學生在初中階段之前也尚未對地理知識有過正式的了解,面對學科數量的增多,新科目的出現,部分學生會出現畏難情緒,無法適應新知識的呈現,從而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出現不知所措的局面,導致地理學科識圖能力的提升有很大阻礙。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空間想象能力尚不健全,而地理學科的特點又是會大量涉及到關于空間想象能力的應用,這就導致學生在地理學科的識圖能力方面會產生一定的阻礙,學生無法做到通過簡單的文字描寫深入了解知識的深層含義,因此,地理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識圖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生空間想象力不足的影響。
2.2教師教學模式
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使教師在進行地理學科知識教學過程中對側重點把握不到,只在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否達標,卻忽略學生是否得到一定能力的發展,是否促進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生學科思維模式的形成與建立是提升學生學科學習綜合能力的基礎,對于學生學科的深入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現階段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在地理學科方面識圖能力發展的忽略,導致學生地理學科整體思維模式的建立與形成受到影響,使學生地理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受到阻礙,對學生地理學科整體能力的發展形成不可忽視的阻力。
3提升學生識圖能力的方法策略
3.1立足教材,正確認識識圖能力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的地圖識圖等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時初中地理教材也配備相關的地理圖冊作為教材的輔助,由此可見,初中地理的識圖能力是被國家所重視的一個方面。教師教學過程中也不難發現,初中階段的地圖具有直觀性的特點,這也是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而進行的設計安排,地理圖冊以及地理教材中對于地理圖標以及相應的圖像資料均以生動形象的形式進行展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培養學生發展識圖能力,養成良好的識圖習慣,培養正確的識圖意識同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地理識圖能力是為地理學科的深入學習做基礎,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識圖能力對于地理學科知識中涉及到的地形特點、中高低緯度的劃分、大洋大洲的分布,氣候變化的分布以及進行相關空間位置的推算與學習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學生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對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分析,使自身的地理學科分析能力得到培養與鍛煉,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科的識圖能力,提高地理學科素養。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教科書《地理》第三章第四節《世界的氣候》一文學習中,教材的編排與設計先是使學生了解世界的氣溫以及降水分布,進而借助氣溫與降水分布使學生了解世界的氣候分布,以及各個氣候類型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在第一章學到的地球相關知識,根據地理圖標先是進行全球各大洲與大洋分布情況的了解,進而進行各種氣候類型的學習,通過對地球地理概況的了解猜測氣候分布的特點以及成因,大膽猜測各種氣候類型條件下,各地區會有怎樣不同的特點,以及不同地區的植被類型、環境都有哪些特點。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進行地理圖冊的觀察,分析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情況以及各種氣候類型的產生成因。教師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觀察地圖中的經緯度分布情況,以及各大洲的地勢地形分布情況,來進行氣候類型的分析,使學生正確認識到氣候形成與地球緯度的關系及各種特殊氣候產生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地球氣溫分布規律是從赤道最高,隨著緯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遞減。但是同一緯度內,海拔高的地方氣溫相對較低,海拔低的地方氣溫就相對來說高一些,這也就導致同一緯度內海拔高度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氣候類型,而相同的氣候類型也會分布在不同的緯度范圍內。因此,學生對于地理圖冊中地理圖像的海拔高度以及緯度的判斷就要具備一定的辨識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識圖能力的培養。
3.2立足學生,加強識圖能力的重視程度
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被重視,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對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學生學會正確辨別圖標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識圖能力,從而獲得相應的地理相關知識。同時,在教學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抱有濃厚的興趣以及最佳的學習狀態是同樣重要的。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學習中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共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同時還會學到許多重要的半島、島嶼海灣以及海峽,在這部分的內容學習中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圖表以及圖像資料進行教學,采用將地球以平面圖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展示,并對學生進行分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七大洲、四大洋以及重點島嶼、海峽、海灣的標注比賽,學生通過對圖像的了解以及位置的確定來進行對圖像進行標注,選出標注的又快又好的小組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這樣游戲的方式既使學生的識圖能力得到鍛煉,又引起學生地理識圖的學習興趣。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其地理學科知識掌握的基礎,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于地理圖標的分析能力,使學生可以通過地理圖標獲取相關地理信息,得到一定地理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識圖能力會得到進一步加深,同時還會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七年級下冊《地理》課本的學習中,為更好的鞏固學生本冊書的基礎知識,教師在進行每一章節講解過程中均可采取多媒體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各個不同半球、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地形的不同、地勢的不同以及氣候的不同等,通過直觀展示的手段使學生更加深刻了解各地的差異。同樣,在學期末進行課本復習的時候,教師通過應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考察,教師可以展示某地區圖標,要學生進行知識搶答,首先進行位置判斷,進而通過對其緯度以及海陸空間位置的判斷來分析氣候類型,這樣既使學生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又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鍛煉,同時進一步使學生的識圖能力得到提升。
3.3立足方法,深化提升識圖能力
通過教師一定的教學引導以及學生一定的知識掌握,學生對于地理識圖能力會有一定的提升,后續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斷深化學生原有的地理識圖能力,使學生識圖能力達到更高標準。例如,學生在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材中會學習到我國不同的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氣候特征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對學生進行各地區的知識講解之外,也要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相鄰地區之間氣候或地貌的異同等,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識圖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識圖技巧得到進一步深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一定的教學技巧對學生進行識圖能力的培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有扎實的識圖能力,具備一定的識圖方法。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學習中,學生會學習到兩個位于美洲的國家“美國”和“巴西”,在進行這兩個國家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向學生展示二者在地球的位置,讓學生根據位置來分析二者在地理概況以及氣候類型等方面的異同,美國位于北美洲,其地形主要是東山地中平原西高原,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它的主要氣候類型,也有一部分地區位于寒帶、亞寒帶以及熱帶。而巴西位于南美洲,地形結構是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氣候類型以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二者同位于美洲大陸,但是所處半球不同,所處緯度高度也不相同,國家內的地貌也不盡相同,因此氣候類型等基本地理概況也是不同的。教師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并了解到兩個國家不同的地理概況,認識到不同的地圖圖標標識方式,能夠使學生識圖辨別能力的準確性得到一定的鞏固和提高。
4結束語
上文已經提到,由于學校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沒有予以高度的重視,所以,往往會安排一些非地理專業的老師進行地理教學,或者老師是地理專業畢業,但學術不精。常言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擁有一桶水。老師擁有的知識還不夠充足,那么他怎么將這有限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呢?所以,要想教好學生,給學生傳遞源源不斷地地理知識,教師必須時刻進行“充電”,這種充電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參與專業的教學培訓
國家每年都會安排老師進行教學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我們的地理教師可以通過這種短期的培訓,增加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完善教學方法與技巧,從而更好地掌握地理教學的真諦。
2.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地理知識,拓寬地理研究的領域
短期的教學培訓可以立竿見影,使教師能在短時間內接收到很多的地理教學知識。但由于時間較短,知識的容量畢竟有限,要想取得長期良好的效果,更好地消化吸收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積累地理知識的良好習慣,多涉獵一些和地理相關的專業書籍,多留心身邊的地理現象,這樣,不僅可以使自身的專業素養得以提升,還能使自己在課堂上有話可說,有例可舉,豐富了課堂,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轉變傳統的地理教學理念
由于受多方面條件的限制,探究式教學在我國農村地區的實施存在諸多阻礙,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學校管理者的思想觀念比較傳統、落后。初中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為:能夠讓學生熟練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地理的基本技能,了解地理自然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問題,讓學生具備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以及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思想情感。然而很多農村學校領導者及教師并沒有正確認識到初中地理教學的價值及其功能,認為地理只不過就是記憶、了解一些國家、地區、城市、山河、道路、物產等知識的學科,對于學生的升學并沒有很大幫助,也不能用于土地種植、發家致富。他們將地理學科當做一門可有可無的“副科”,進而導致地理學科在農村教育中地位低下。因此,想要在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中順利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首先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正確地認識地理學科的教育價值。
二、立足農村自然的鄉土地理環境,豐富教學資源
很多農村地理教師認為開展探究式教學是城市學校的專利,在城市可以通過少年宮、圖書館以及博物館等途徑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農村并沒有什么值得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資源。其實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城市和農村都具備各自的教學資源優勢。地理教學的內容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因此農村的黃土高坡、一草一木、丘陵山岡都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素材,農村初中地理教學應立足于農村自然的鄉土地理環境,深入地挖掘、探討有關的地理教學資源。比如在學習“等高線”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知的農產品――土豆進行教學。課前讓學生自行準備一個形狀不規則的土豆,把它切成幾片厚度相等的土豆片。教師指導學生將每片土豆片的輪廓描繪在紙片上,再向學生詳細講解等高線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學生通過模擬等高線的畫法,就可以自己摸索等高線的意義,在動手實踐中習得知識。
三、充分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探究
農村的學生相比城市的學生而言,從小便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這有助于他們形成吃苦耐勞、堅強的性格,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他們每天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大自然中神奇的奧秘必然使他們產生濃烈的探索欲望,這也是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的良好條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長期的農村生活經歷中,學生的腦海中其實已經描繪出了一幅比較抽象的地理環境圖,其中就蘊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比如在學習初中地理教材中“地質災害”的相關內容時,筆者將當地頻繁發生的地質災害――泥石流作為很好的活教材,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泥石流特大災害發生的區域實況。讓學生自己在現場觀察周圍的地理環境,研究泥石流發生的原因,及其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并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說說可以采取哪些防御措施,進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地質災害對人們實際生產、生活的影響。
綜上所述,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以及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及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引入探究式教學理念顯得尤為必要。廣大農村地理教師應正確認識地理教學的價值,充分利用農村鄉土地理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面實施探究式教學。
參考文獻
[1]鐘琦.昭通市農村中學實施探究式教學調查研究[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2).
關鍵詞: 初中地理教學 教材特點 教學方法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認為,在優化地理教材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注重發揮好教材的資源引導功能,創新教學思維模式,不僅僅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必然需要,更是優化課程教學過程和方法的重要依據。在教學中緊緊圍繞教材特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多元探究、社會實踐等技能,不僅僅發揮了教材的資源引導作用,更為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方法的運用應該是對課程教材資源的一種體現和升華。
1.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點
1.1優化了課程知識結構。
新課程教材打破了傳統的地域組合安排特點,讓學生在學習地球、地圖的初步知識后,學習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及鄉土地理。這樣的教材安排,一方面體現了知識結構的整體性和局部性的有機融合,便于學生學習理解,另一方面體現了由淺入深的學習認知規律,便于學生學習掌握。
1.2課程內容層層相扣。
在教材編排上,該套教材非常注重各個章節之間的有機聯系,體現了“圍繞標題、緊扣重點、凸顯難點”的特點。在課程章節標題的設計上以“人類與地球關系”為中軸線,層層鋪開,反映了當代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等重大問題,使得課程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探究性。
1.3教材內容圖象多彩多姿。
新教材從青少年的地理學習認知規律特點出發增加了大量的圖表、漫畫,體現了直觀形象的特點。每幅圖都能緊密配合教學內容,對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培養識圖技能和分析地理事物與現象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應有的作用,能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地理知識。
2.依據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點的教學方法
2.1發揮教材欄目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尤其注重對“閱讀”、“活動”等小欄目的優化和運用,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予以靈活探究和運用,以便積累豐富的學科知識素養。我們不妨利用上述小欄目的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激活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激情,而且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以提高學習技能。
例如,在《一個小國是怎樣變富的?》閱讀中,我們不妨運用如下方法進行教學:(1)建議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并從文章的核心詞匯中概括出與表達意思相關的語句;(2)要求學生從“世界政區圖”中,日界線西側赤道附近找到太平洋上島國――瑙魯,并思考:該國致富的秘訣是什么?(靠開采磷酸鹽礦);(3)要求學生以此為例,就該章節中相關的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和質疑精神。
2.2借助圖像資料輔助,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圖像資料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深化的有效輔助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圖表和自行繪制的地圖及制作的教具輔助教學,簡明達意、教與學兼用之。填圖、讀圖能促進學生學習感官的協調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和運用能力。
如我在《大洲大洋》一節的“活動”欄目教學中,要求學生運用拼積木的形式來鼓勵學生操作實踐,讓學生更為直觀清晰地理解記憶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略圖,從而提高看圖運用能力。圖像的輔助,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夠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靈活運用。
2.3關注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是課內知識的延伸,而且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理解和感悟更具有意識性,便于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班級黑板報上刊登有關地理知識,在班級活動中組織猜地理謎語,做地理游戲。如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我就建議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將自己對“人類對地球環境影響”的感受及親身所見所聞予以展示,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
3.湘教版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思考
3.1教學應該以教材的知識結構為根本,努力探尋其中的知識內在聯系和規律。任何教學都離不開教材的支持和保障,以知識結構為根本,幫助學生探尋其中的規律,不僅容易使學生獲取更為豐富全面的知識,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
3.2教學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多元化學習。教材的內容為學生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獲取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思維進行深入理解感悟,以積累豐富的學科素養。
3.3教學應該將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進行有機融合。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應該在激活他們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將他們的認知和教材進行有機的融合,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內化生成。
在圍繞教材資源特點基礎上的課程教學,就是要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技能的基礎上,開闊學生的學科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學習思維和良好習慣,促進他們綜合知識技能的生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第1版.
[2]王周勇.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點與教法探討[J].中學文科?綜合版,2008,(4).
[3]蔡運龍.地理教師教學法用書[M].星球地圖出版社,2005.12.
一、新版地理課程標準的三大變化
1.課程理念更鮮明、簡潔,凸顯地理課程價值功能
原“實驗稿地理課標”涉及的學科課程理念有:“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共六條”,而2011年版地理課程標準將過去的六條理念重新梳理整合為三條,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梢哉f,這三條學科課程理念緊扣時代脈搏,凸顯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程在培養公民素養方面的重要價值,文字簡潔,朗朗上口,容易記憶,便于教師時刻牢記本學科的三大理念并在地理教學中加以體現。
2.尊重差異性、不均衡性,重新調整“標高”
我國是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且經濟、文化、教育發展很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而國家制定的本學科標準就只有一個。因此,如何考慮標準的通適性問題,是課標組修改地理課程標準所面臨的主要課題。新版地理課標在尊重差異性和不均衡性方面,重新調整了“標高”,在部分較難內容上,降低了要求,如刪除了“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取而代之的是“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這使國家課程標準更能適應我國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為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奠定了基礎。
3.標準更具操作性、指導性,令人耳目一新
過去的實驗稿地理課標的一些條目,在行為動詞的搭配,要求的具體化、活動的實施等方面,還存在指向性不明確、教學深度和廣度難以把握、“活動建議”實施困難較大等問題。而新版地理課標針對這些原實驗稿地理課標所存在的問題均做了修改,如將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修訂為 “省級行政區域單位”、將“……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中的“說明”二字修訂為“認識”等。其許多變化之處,令人耳目一新。
二、落實新版地理課程標準應注意的問題
1.高度重視課標,擯棄輕課標重教材的錯誤認識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教學評價的依據,也是教材編寫的依據。因為學科課程標準在內容上通常具有以下一些要素:以學科內最重要的內容且長久不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重點;有利于公民素養的培養,滿足學生今后工作和終身教育的需要;體現時代性和科學性;具有發展性等??梢哉f,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根本大法。然而,在實驗稿課標使用中,許多一線教師片面認為,課標與自己的教學沒有多大關系,只要認真研讀教材,根據教材進行備課并實施教學即可。由于這種錯誤認識,致使部分地理教師教學盲目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甚至增加課改前老教材中相關的教學內容,僅注重知識傳授等,從而加大了教學難度和學生負擔,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
因此,重新學習和領會地理學科課程標準,是廣大一線教師把握地理學科教學目標,認真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廣大地理教師當前專業發展和繼續學習的重心。
2.對照課標要求,反思教師自身教學行為
地理課程標準在培養學生形成地理思維方法和地理技能方面有許多具體要求。這既是新課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價值追求,也是地理學科教學工作的重點。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思路、技術和途徑。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借助一定的方法,地理學也不例外。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一是獲取地理信息和資料;二是分析處理地理信息;三是形成結論、成果展示。這其中就涉及地理學科的探究發現法、野外考察法、觀察觀測法、社會調查法、腦中地圖法、文獻資料法等。而作為地理學科的地理技能,則是思考地理問題的必要工具和技術,它是地理學了解地球上自然、人文現象和過程的特有方法。具體來講包括:提出地理問題、獲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問題等。
反思目前的地理教學,許多教師仍停留在就地理知識而講知識的層面上,在過程與方法方面,仍顯得非常薄弱。其原因之一即是沒有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的精髓,缺乏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因為單憑教材難以逐一落實課標所提出的若干學科方法和技能的條目內容。
因此,只有掌握和領會學科課程標準,才能養成依據課標備課,逐一完成課標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并在教學中體現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新課程理念??梢哉f,課標是一面鏡子,通過學習和了解課標,發現自己平時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這包括: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落實,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教學評價的實施等。
3.改革教學評價,發揮課程標準重要作用
盡管新課程已經推進了十一個年頭,但是許多地方涉及的考試內容仍未完全按照學科課程標準來確定考試目標、考試內容和評價方式,這致使許多一線地理教師認為,只要讓學生掌握了教材,死記硬背教材中那些所謂的重要知識,就能讓學生獲得好成績,課標也因此變成可有可無的指南。具體表現為:過分依賴紙筆考試,僅以分數作為評價的唯一指標,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單一,對平時地理學習的評價權重還非常小等。還有一些地方將義務階段地理考試納入了中考,雖然客觀上有利于提升本學科的地位及提高本地區將來文科生的高考成績,但另一方面又拔高了教學要求,將水平考試變成了選拔考試,增加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地理教師的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