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5 14:48: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養老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村;老齡化;合作養老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0-0-01
依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8.87%。今后幾年,此比例還將上升;而且,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青壯年繼續向城市遷移,農村老齡人口的比重會遠遠超過城市。因此,解決好農村的老齡化問題是解決整個中國老齡化問題的核心內容。
一、尋找農村合理、安全養老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農村地區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保險養老為輔的模式,其他的養老模式發展比較滯后。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這兩類模式,都存在很大的風險。隨著生育文化的深入人心,未來50年內的家庭結構以“4+2+1”為主流,一對年輕的夫婦贍養四位老人和撫育一個孩子是非常艱難的;而鄉村地區農民的參保率也比較低,60歲以上參保率不足10%,即使參保的農民也存在貨幣貶值的風險。
其他養老模式存在較多的缺點。一是傳統的家庭養老隨著家庭規模的減小、養老費用的上升變得越來越艱難;二是隨著通貨膨脹和房價波動,以保險、住房養老的風險逐步增加;三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農村勞動力的缺失,以土地養老也變得不切實際。因此,探尋農村地區合理、安全的養老模式成為必須。
綜合考慮中國農村的經濟條件、青壯年日益減少等問題,農村合作養老應該是順應了時代和鄉情的。
二、合作養老的基本框架構建
1.合作養老范圍的區域選擇。合作養老適合住房位置上接近、心理以及價值取向上差異不大的人群,所以,合作養老的范圍選擇該綜合考慮當地人口密度、交通方便程度、耕地集中度等。最好按照村莊規模的大小、親緣關系,適當考慮上述因素進行劃分。
2.合作養老的制度建設。①區域內所有家庭都有參加合作養老的權利,同時遵循自愿參加、自愿退出的原則。②管理制度的制定。在合作養老的家庭范圍內選出管理人員,制定出管理人員應盡的職責。③財務制度的制定。④運轉機制的制定。⑤退出合作養老的制度建設。⑥監督與改組管理人員的制度建設。
以上制度的建設均由區域范圍內的鄉民進行民主決議、政府監督。
3.合作養老的具體運作。①合作養老的經營設想——成立合作養老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參與養老的農民以土地入股,土地的經營權歸公司所有,經營所得用于老年人的養老補貼。②護理方面的相互合作。在參與養老的老年人中,選取體力、精神狀態相對較好者對體力、精神狀態不好的老年人進行日常的陪護與聊天,并以大循環的模式輪換。③小病的治理費用由自己的家庭支付,遇到大病尋求集體的幫扶。在醫療費用特別大的情況下,資金來源于家庭、農保理賠以及集體資金三部分、并有合作公司出面向國家申請大病救助。④老年人的文化和娛樂需求。合作養老公司用經營所得添置書籍、視聽設備、健身器材;在老年人中選取有一定文藝才能者成立文藝隊,進行藝術創作與表演。⑤財務每一個季度公開一次,選取老年人中有一定文化知識者對財務進行審查。
三、合作養老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1.合作養老的制度缺失。目前我們國家合作養老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現成的模式加以模仿,所以政府對于養老模式的探究與應用該加以扶持與引導。
2.管理與經營人才的缺乏。就目前來講,農村地區的管理與經營人才是非常短缺的。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這樣的狀況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會逐步解決。解決當前人才短缺的辦法是,養老公司聘請社會上的相關專家、學者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
3.合作養老過程中矛盾的化解。參加合作養老的農民絕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各種紛爭很容易導致合作養老非常艱難。因此,吸引高素質人員加入以及提高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極為重要。
四、農村合作養老的優點
與傳統養老模式相比,農村合作養老存在較多的優點:
1.迎合了老年人不愿意離開鄉土的心理要求。老年人在故土生活了幾十年,對家鄉的風俗、人情以及自然環境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他們絕大多數不愿意離開鄉土去遠在異鄉的兒女身邊養老。
2.兼顧了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文化需求。在中國子女贍養老人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子女因為工作繁忙而將長輩送往養老院等養老機構養老時,往往被社會傳統文化責難為“不孝”。所以,不管作為子女還是作為老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去養老院的。而合作養老不需要老人離家庭。
3.降低高昂的養老費用。合作養老以相互幫助為基礎,以純福利性質為宗旨,節省了床位費、伙食費、護理費等,這與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村實情相吻合。
4.合作養老解決了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養老不僅僅是要解決吃飽、穿暖、醫病等問題,老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難題。合作養老由于都是鄉里人,語言交流、情感溝通不成為問題,況且合作養老還組織一些文、體活動,這些都滿足了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五、結語
1988年,7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集巴黎發表《巴黎宣言》,鄭重聲稱:“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人類在二十一世紀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孔子的智慧——孝文化,無論“孝”的形式如何變化,都將重新點燃人類生命的火焰。
“合作主義模式”在中國是可行的,這不僅是因為它可以調動一切資源,用最低的成本實現最多數量和最高質量的服務,更重要的是,中國孝文化的底蘊已經為“團結”與“互助”奠定了基礎,這種模式的選擇能夠為民間團體的發展壯大給予足夠的空間,為福利的服務社會化提供機會,這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危機盛行的當世,此模式的推廣顯得至關重要,當經濟復蘇時,社會成員將受益無窮。而實踐這種模式的最好形式無疑是“家庭合作,團體服務”。
另外,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減小,目前的時間段是政府引導、解決養老問題的最佳時間窗口。緊緊抓住這個時間段做些文章,我國可以使得農村老年人口“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參考文獻:
[1]胡亞云.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理論與實踐,2002(09).
關鍵詞:農民;家庭養老;特殊性
從歷史上看,我國一直是農業國家,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我國農村人口已達到8.07億人,占人口總數的63.9l%。因此,中國的問題一般可以歸結為農民問題或者與農民有關的問題。此次人口普查還表明,我國人口總數已達l2.95億人,其中65歲以上的人口為8811萬人,占人口總數的6.96%,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10.37%。我國已經屬于老齡化國家。
目前必須要厘清現階段我國農村養老自身所固有的特殊性。
一、家庭養老的普遍性
古往今來,我國農村養老一直以家庭為主,實行家庭養老。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保障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1994年l0月進行的人口抽樣調查,全國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或其他親屬提供經濟幫助,農村則有64.2%的老年人依靠家庭養老,農村老人依靠自己的經濟收入進行自我養老的占29.2%,其中,這部分老年人還有相當一部分采用家庭養老。只有4.4%的農村老人實行社會養老。薛興利等人曾對山東農村進行了問卷調查,農民實行家庭養老的比例為78.4%,而靠社會養老保險金養老的只占6.8%,其調查結果和全國的抽查基本一致。我國農村之所以普遍采用家庭養老,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實行家庭養老符合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原則。這是我國農民愿意采用家庭養老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經濟學家們認為,養老既然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它就必須遵循經濟學所說的“經濟人假設”原則,即人們的每一項經濟活動都力圖做到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因此,作為這種首先表現為經濟活動的農村養老,必然地表現為一種消費支出,也就理所當然地遵循成本收益的比較原則。就以實物供養為主的家庭養老和以貨幣供養為主的社會養老相比較而言,毫無疑問,當然是家庭養老的效用最優。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我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1996年農民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僅為700美元,有些地方競不足100美元,因此,中國農民的現實收入狀況內在地決定了農民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貨幣資金去養老,只能尋找最為經濟的養老辦法。所以,以實物供養、實行家庭養老在我國尤其在農村相當普遍。
第二、實行家庭養老符合中國農民傳統的敬老、養老心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當經濟因素決定以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會意識形態諸因素對事物的發展往往也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馬、恩的這一原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農民的敬老、養老心態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著”而不是如有的學者所說的僅僅“影響著”他們的養老方式的選擇。就我國而言,農民選擇家庭養老還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念因素。千百年來,中國儒家思想中的“要孝敬”“勤持家”“講禮俗”“重人倫”文化傳統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形成了相對獨特的敬老觀和養老觀,并受到聯合國的高度稱贊。聯合國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養老模式是全世界的榜樣。所以,中國的老百姓比較愿意采用家庭養老方式贍養老人,老人也希望晚年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因而,政府和社會都廣泛提倡這種養老方式,并以法律和法規的形式予以確定下來,這并不象哈瑞斯所言,“我們正在用老年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辦法取代工業化以前孩子照看老年父母的制度”,也不是如有些人所說,隨著我國的社會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人們的養老方式也就必然地由家庭養老轉變為社會養老了。家庭養老的普遍性表明,至少在現階段和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村還應當以家庭養老為主。
二、農民養老的自我保障性
所謂農民養老具有自我保障性,我認為,主要是指在家庭養老情況下,現階段我國廣大的農村老人可以通過對一定的“口糧田”、“養老田”或“養老山”的耕種或開發而獲得相對穩定的物質生活來源,從而使老有所養有了較為可靠的物質生活保障,它通常指老人吃飯有了“保障”。
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口養老
一、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養老問題
老年人口高齡化背景下,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在養老中出現了一些有別于其他高齡老人的養老問題。
(一)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日常生活面臨困難
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較低的文化教育水平使其在養老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一是受教育程度偏低,使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對其身體健康狀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二是文化程度偏低,使得農村女性高齡老人認知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降低,導致其精神文化生活單調,以及想法不能被子女后輩們理解。
(二)農村女性高齡老人的經濟供養狀況差
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大多缺乏退休金制度的保障,經濟供養大多來源于子女。盡管有少數高齡老人可以進行一般的勞動,但是它只能算是一種運動的方式,并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開支。另一方面,女性高齡老人的消費水平普遍較低,醫療費用占去了她們消費的大部分,其次是過年、過節時的開支。
(三)農村女性高齡老人的照料方式單一
照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上的照料和患病時醫護上的照料兩種。與男性高齡老人相比,女性高齡老人患病的概率相對要高,因此,家庭成員在女性高齡老人的照料上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村養老機構普遍缺乏,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在中西部很多農村還處于空白狀態。
(四)農村女性高齡老人社會保障不足
農村醫療、衛生設施不齊全,醫療費用高,直接影響到女性高齡老人醫療的積極性。其中,醫療費用偏高是女性高齡老人不愿接受住院醫療的主要原因。對于低收入的農村女性高齡老人而言,政府給予的醫療補助遠遠不能滿足自己對醫療的需求。
(五)農村女性高齡老人精神慰藉匱乏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進城務工、學習和生活,農村家庭中空巢老人家庭也越來越多,女性壽命一般長于男性,空巢女性高齡老人的養老形勢非常嚴峻,很多女性高齡老人缺乏精神慰藉,情感空虛。
二、農村女性高齡老人養老的對策
建立多樣化的社會養老形式,建立和完善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輔、切實提高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口自身養老能力,加快農村社區養老機制建設,完善農村綜合養老保障體系。改革醫療保險制度,切實解決農村女性高齡老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鼓勵農村高齡婦女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共同改善農村高齡婦女的生活質量,提倡子女養老的社會美德,滿足女性高齡老人的精神需求。
(一)積極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工作
應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將其作為解決農村女性高齡老年人養老問題的一種重要途徑。社會養老是我國未來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我國養老保障發展的方向。一是要加大政府補助比重,提高生活補貼標準,提高國家的補助標準,適當的降低集體繳納的標準。二是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層次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同時,應加強對農村養老基金的監督和管理,確?;鹪鲋担瑥娀瘜ι鐣U蠙C構的管理和監督,做到農村養老基金收支分開管理,提高基金管理層次,杜絕腐敗發生。三是要整合農村相關保障制度,保障新農保的可持續運行。
(二)提高農村婦女的地位,為農村高齡老年婦女贏得尊重
由于農村女性高齡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殘留,農村婦女的地位要低于男性。因此,要改善農村女性高齡老人的經濟狀況,提高農村婦女的家庭及社會地位,應將遺屬保險納入社會保險的范圍。另外,應大力弘揚尊老愛老的美德,理解、關心并尊重老年婦女,主動為老年婦女提供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三)繼續發揮和強化家庭養老的主導作用
受傳統倫理思想影響,中國老年人口偏好個人或家庭養老方式。但受內外部障礙性因素的影響,自養層面的養老方式發揮的作用會逐步降低。在現階段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的形勢下,更要發揮家庭養老的主導功能,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把它作為我國農村重要的養老保障方式之一。
(四)積極推進農村社區養老發展
社區是指在共同經濟利益基礎上,并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方面有著某些屬性的特定地理區域。中國的農村社區一般應為一個行政村。因此社區養老保障機制也就是一個行政村應具有的養老保障機制。但是,建立和完善社區養老保障機制,還需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建立起可持續的、協調的養老保障機制。
(五)改革醫療保險制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養老方式主要存在家庭養老、集體養老和儲蓄養老等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除了繼續保持和況固家庭養老的方式外,還需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養老方式并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障資全的投入。
養老保障是社會保障系統中的一個主要項目。它是指對退出勞動領域或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實行的社會保護和社會救助措施,包括經濟、醫療以及服務照料等方面的社會保護和社會救助措施。養老保障制度的內容比較廣泛,具體包括收人保障、醫療保障、最低生活(福利)保障、住房保障、生活服務和保健服務等。
一、農村養老的三種基本形式
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l-老年人口為1.43億,2014年將達到2億,2026年將達到3億,2037年超過4億,2051年達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維持在3億一4億的規模。如何保障老年人口晚年生活是全社會都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而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差距,使得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更加嚴峻。目前農村的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即家庭養老、集體養老和儲蓄養老。
(一)家庭養老
所謂家庭養老,即以家庭為單位,由家庭成員主要是年輕子女或孫子女贍養年老家庭成員的養老方式。養老內容,主要包括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只個方面。這是當前中國農村使用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具體體現。按照政府部門的有關統計資料顯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經濟來源構成中,來自子女供給部分城市占16.8%,城鎮占24.0%,農村地區占39.1%,這說明子女供養在農村養老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集體養老
集體養老就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目前我國的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作為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集體為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五保制度”是對農村喪失勞動力,無依無靠的老、弱、孤寡殘疾居民以“五保”即保證他們的吃、穿、住、燒、葬(教)等為內容,以社會救濟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保障制度?!拔灞!钡墓B方式逐漸通過建立敬老院來實現對孤寡老殘人員的集中供養。目前,五保供養是我國農村地區最為傳統的政府供養方式。這種養老方式對符合要求的老年人主要采取兩種供養形式,一是集中在敬老院供養,即由鄉(鎮)、村安排在敬老院享受養老保障;二是分散供養,由村級組織負責,安排鄰里照顧。
(三)儲蓄養老
儲蓄養老是一種最典型的自我養老方式,即指老年人口依靠 日積月累、勤儉節約的積蓄養老。我國特有的戶籍制度和土地政策,使農業人口從農業生產經營中中獲得的收人微薄,生活所需的不足部分往往由外出打工補充。大量的農村青壯年人口紛紛外出打工,通過辛苦勞作和省吃儉用,或多或少地積攢了一部分財產。他們的這些積蓄除了用于日常開銷、教育投資、醫療費用的支出,還通常用于“防老”。目前我國的農民工人口已達到1.5億左右,大部分人并不打算永久性地居住在城市。有了一定的積蓄后,很多農民工首先想到的就是回老家修房子,目的就是為了將來的養老。
二、農村養老保障體制的現狀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日益深化的時代。傳統的農村養老保障方式遭遇到巨大的沖擊和挑戰,農村養老保障中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以湖北省為例,2005年,湖北省農調隊,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在全省17個市縣就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之后又專門針對農村養老問題在5個縣市對150個農戶進行了重點調查。調查顯示,湖北省農村老年化比重呈加快上升之勢,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卻相對滯后,農村養老問題日益突出。
(一)農村社會保障功能的弱化
農村社會福利、政府救濟和低保投人嚴重不足,大多數的老年人基本處在社會經濟保障體系之外。廣大農村尤其是處于弱勢地位的老年人群體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他們身上體現不夠。此外農村集體經濟脆弱,致使農村社會化養老舉步維艱。與城鎮一樣,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其實是一種福利和救助制度,主要由集體經濟承擔。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雖然國家在城市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社會保障機制的基礎上,也在農村推行了養老保險,但于集體經濟脆弱等多種原因,農村養老保險舉步維艱。據湖北省農調隊2005年對170個村的抽樣調查,2005年底,村均累計負債近78.5萬元,這就意味著農村集體經濟無力承擔農民養老保險費用,農村養老保險的費用完全要農民自己承擔。17個縣市,1700個農戶調查顯示,有近六成的農民認為如果養老保險費用完全要自己負擔,他們不愿參加養老保險。2006年,社保養老保險的實際運作情況比意向調查結果還要差,參加養老保險的只占農戶總人數的10.5%。
(二)土地功能的“虛化”
土地不僅被農民視為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而且被視為失業保障(當從事非農業勞動收入不佳時,農民可以退回到土地,獲得生產和生活資料)和養老保障(在青壯年和老年健康期通過勞動獲得的收人,可以維持自己的老年基本生活)。然而,近年來,農村土地的養老保障功能在不斷“虛化”。一方面,進行農業經營的收益越來越低,甚至出現了種田虧本的現象。土地給予農民的養老保障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展,部分農業用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這樣,部分農民變成了“非城非農”的失地農民,土地養老保障無從談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耕地面積銳減。許多農村老年人失地后,沒有經濟來源,生活拮據,用于養老的積累更少。
(三)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
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農村老年人賴以養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戰。勿庸諱言,家庭養老依然是現階段我國養老的基本模式。但從現實社會及調查材料看,它已不能承擔所有的養老任務,正受到來自于計劃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業化社會共同引發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家庭結構核心化等嚴峻挑戰。現實各種因素的結合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開始瓦解,子女對老年人的照料和慰藉不像過去傳統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經常了。也就是說,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正開始面臨著許許多多的挑戰。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2004年平均3.8個鄉村勞動力就要供養一個老人,據2005年湖北省對170個村的抽樣調查,平均3.2個農村勞動力就要供養一個老人。據巧。個農戶重點調查,2005年農戶用于養老的費用仍然達到每位老人974元,養老費用占農戶家庭年純收入的8.5%。
三、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制的措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面對我國龐大的農村人口群,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為避免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滯后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巫需找到一條適合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的養老保障的發展道路。就目前我國的農村現狀而言,需要繼續發揮家庭養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區養老社會養老保險并加大對農村養老的資金投人,方能解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現實問題。
(一)繼續鞏固家庭養老機制
贍養老人無論從倫理道德還是從法律規定上講,都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從我省農村的實際出發,家庭養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因此,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不應排除家庭養老保障,而是要通過社會化養老保障機制來促進家庭養老。一是以政府行為推動農村家庭養老,在全社會形成養老光榮的風氣。政府通過農村基層組織每年對農民家庭養老情況進行評定,對尊老、愛老,盡到贍養義務的農戶予以掛牌褒獎,并在減免稅費土予以扶持。二是加強對家庭養老的引導和督促。其形式有老年人協會、紅白理事會等。近年來,老年協會在引導和督促家庭養老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紅白理事會引導人們對老年人的喪事簡辦,減輕了家庭負擔,把錢用在老年人生前生活改善上,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質量。對此應進一步加強和引導,促進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養老機制
社區養老是發展新農村的新趨勢。加強社區養老的文化建設和服務理念,盡可能解除落后地區農民的養老后顧之憂,盡快改變其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念,不但對落后地區人口控制發揮作用,也對促進落后地區人口流動、增進落后地區市場經濟的因素有著重要意義。城市社區養老體系建設相比,農村社區養老體系建設起步晚,遠不能適應和滿足農村老人的需求。為此應從三方面加強農村社區養老機制建設。首先,加快建設農村敬老院。敬老院是我國長久以來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服務內容,曾受到老人的喜愛和子女們的青睞。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形成,農村敬老院的數量越發難以滿足老人的需求,因此,必須加快農村敬老院的建設步伐。其次,農村老年服務的內容必須增加,包括老年醫療服務、老年生活照料服務、不能自理老人的長期護理服務等內容,以滿足老年人不同的需要。再次,盡可能在經濟上給老年人以支持。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有的經濟發展迅速的農村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實行了退休制度,也有的按年給予補貼,對老年人的養老作用很大。但這要以雄厚的集體經濟為基礎。因此大力發展對于農村集體經濟,是完善農村社區養老機制的重要之舉。
【論文摘要】江蘇經濟社會比較發達,傳統的單一的農民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要根據農民群體的分層及養老需求情況,細分目標人群,充分整合和優化現有的養老組織制度資源,鞏固家庭養老的墓礎、突出社會養老的功能、拓展商業養老保險的空間。
江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達的地區,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總體而言,城鄉社會保障還存在巨大的差異,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還十分薄弱。尤其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的加快,失地農民、鄉鎮企業職工、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養老保障間題凸顯,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國特色的、能夠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已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江蘇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目標人群分析:農民群體的分層及其養老需求的變化
(一)職業角色的分層化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江蘇農村社會單一的農業勞動者階層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民非農化程度較高。據統計,農業兼業戶和非農兼業戶比重分別為24.25%和20.19%,純農業戶所占比重為55.56% ,遠遠低于全國73.29%的平均水平。(資料來源2001年全國農業普查數據)。江蘇鄉鎮企業發達,在鄉鎮企業從業的農民職工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的113以上,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二是流動農民工多,江蘇是流動人口流人數量較大的省份。截至2005年6月,全省已登記暫住人口1 030萬人。其中蘇南地區暫住人口759萬,占總人口的73.7%。三是失地農民多。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類園區、開發區的建設,建設用地的需求迅速增長,失地農民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多。2002年全省農村居民中無地或未經營農地的家庭約占7%,而1998年還不到1%。
農民職業角色的多元化帶來了養老保障需求的多樣性和不同職業之間的差異性。據我們對被征地農民、鄉鎮企業職工、流動的農民工、農村自謀職業者和留地農民調查,被征地農民由于失去了土地的依靠,對社會養老的保障需求最為強烈,其次是有穩定工作的鄉鎮企業職工,而流動的農民工及農村自謀職業者的養老需求程度要小于留地農民。
(二)收入水平的分層化
近十年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根據江蘇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數據,2004年,蘇南、蘇中、蘇北地區農民人均純收人分別為6 544元、4 765元和3 906元。蘇南地區農民人均純收人遠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別是蘇中、蘇北地區農民人均純收人的1.37和1.68倍。2004年農民收人墩高的江陰市7 673元,最低的灌南縣3 079元,兩者相差4 594元。按照人均純收人五等份分組,2004年20%收人最高組家庭人均純收人10 292元,戶均純收人達到32 523元,分別是20%收人最低組的5.9倍和4.5倍,去掉高收人戶的份額,全省還有一半以上農戶的收人水平達不到平均數。
農民收人分化對養老保障的含義是十分顯著的。收人低的農民群體對社會養老保障的需求可能會明顯不足。由于強制性或自愿繳納的社會養老保險費可能會明顯超出這些低收人群體的承受能力,尤其是那些收人水平過低的貧困人口面臨的問題就更加復雜了。養老的年齡結構問題也加劇了上述問題的復雜性。
(三)年齡結構的分層化
年齡結構的分層化主要表現在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以及城鄉和地區之間的差異。據調查,江蘇省現有60歲以上老人845萬,占全省人口總數的11.9%.在全國已率先進人了人口老齡化時期。其中城鎮老人為182萬,農村老人有663萬,占農村人口的12.5%,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已超過了城鎮。從地區老齡化差異來看,蘇南高于蘇中,蘇中又高于蘇北。
江蘇農村人口年齡結構的分層化與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使農村養老問題變得十分突出。據預測,未來50年內,江蘇老年人口規模將以年均1.9%的速度遞增,到2050年,全省老年人口將達到1 702萬人,老年人口比重將超過四分之一。所以,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障政策的設計就必需考慮到這一未來或預期的養老保障問題與現實的養老保障問題的統籌規劃與發展。
二、江蘇農村養老保障可供選擇的組織制度模式及其評價
(一)家庭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農村最主要的養老形式,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家庭養老方式正在出現弱化的趨勢。這些因素包括:一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農戶家庭中子女的數量減少,家庭日益小型化。據調查,1995年江蘇省家庭平均人口為3.41人,比1990年減少0.45人。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進一步貫徹實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村家庭人口將會形成“四、二、一”結構.即一對夫婦在撫養一個孩子的同時要賠養四位老人;二是人口遷移導致農村老齡化程度比城市更加嚴重。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農村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7.5%.而城市只有6.4%.人口向城市遷移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再加上家庭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難于與子女一起生活,到時農村“空巢”家庭將比城市更為突出;三是農村生產的社會化使得家庭的部分生產功能外部化,家庭的養老能力隨之降低;四是土.地的養老功能正在削弱。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農民的土地正在不斷減少,失地農民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對目前主要依靠土地養老的農民,由于受土地制度、土地數量及土地收人的限制,不能對土地的養老保障作用估計過高。土地的所有權并不屬于農戶所有,也沒有自由轉讓權。土地數量少,農產品價格低,單靠土地是難以維持生計的。
(二)社會養老模式
長期以來,農村社會養老的對象局限于“五?!崩先耍@部分老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的很小一部分比例,因此,五保養老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性。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我國在部分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進行了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自1998年后就基本上處于停頓的狀態。至今,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尚未形成一個較好的方案,目前還處于各地制度探索時期。
近幾年來,以蘇州為代表的建立在集體經濟基礎之上的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模式形成了自身特色.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截至2004年7月,累計參加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已達139.37萬人,參保覆蓋面達76.05%,按月享受社會養老待遇人數52.25萬人,覆蓋率71.46%。據統計,江蘇全省13個省轄市、100個縣(市、區),1 276個鄉鎮的830萬農民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保基金總額達66億元,其中有71萬農民開始領取養老金,雖然江蘇省的農保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但從目前制度的運行情況來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普遍存在夜蓋面窄、保障水平低、參保率不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強、統籌層次太低(以縣級為單位的統籌)等問題。
(三)商業養老保險模式
從很多西方國家建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的經驗來看,商業養老保險是養老保障體系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商業保險業通過經辦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農民工養老保險、計劃生育特殊對象的養老保險等,探索出一些成功經驗,在農民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作用正在不斷增強。受農民收人水平和養老觀念的影響,以及商業養老保險由于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諸如以營利為目的,遵循的是自愿的原則,國家對商業人壽保險的政策優惠不夠,因而,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強,目前還不具備推廣的條件,只在小范圍內發揮著作用。
總之,無論是養老的經濟來源還是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家庭養老(包括個人養老、土地養老)在農村養老中占據絕對的地位。社會養老保險僅在蘇南少數發達的農村地區進行制度試點,商業養老保險基本處于空白。
三、加快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發展的思路與政策逮議
江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達的地區,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基本條件。因此,在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上,要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不斷拓展商業養老保險的空間。可采取的發展思路為:從農村的實際出發,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為目的,以制度建設為核心,分地區(先蘇南發達地區,再蘇中、蘇北地區),分項目(先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發展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分重點(先保障農村中的弱勢群體,再兼業農民,最后留地農民),分階段(先試點,再推廣)進行。
(一)強化家庭養老的保障機制,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地位
家庭養老的實質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養老資源在家庭范圍內的互助和代際交換。家庭不僅是養老的重要經濟來源,也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重要依靠。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家庭養老都將是養老保障體系中的基礎。針對目前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的間題,要加強宣傳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養老文化,以確保養老文化基礎不受削弱和動搖;另一方面要加強家庭養老的法律制度建設,切實維護農村老人依法養老的權益?;鶎咏M織要利用農村原有的鄰里互助的良好傳統,開展“手拉手”、“結對子”等社會互助活動.創造一個尊老,愛老,互助合作的鄉風民俗。
(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基礎性工程,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蘇南地區要全面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應保盡?!钡幕A上逐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蘇中地區要健全制度,創造條件,實現“應保盡?!?蘇北地區要低標準起步,重點保障特困戶,逐步擴大覆蓋面,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穩步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制度中要建立由市、縣(市、區)、鄉(鎮)三級財政以縣為主負擔,省財政設立省級農村低保專項調劑金,對財政較為困難的經濟薄弱地區給予適當補助。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保障金由銀行統一發放,并重視各項配套措施建設。
(三)積極實施農村“五?!睂ο蠹泄B制度,拓寬農村養老機構的功能,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群的養老需求
江蘇農村“五?!睂ο蟮募泄B率在蘇南、蘇中、蘇北之間差距較大,蘇南地區集中供養率普遍較高,而在其它地區集中供養率還比較低。與浙江省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浙江省2001年末,全省共有4.97萬孤寡老人實現集中供養.集中供養率達81.88%。據調查,蘇州農村“五?!崩先酥腥俗○B老機構的有69%,人住農村養老機構的人員中,有6%的老人為自愿選擇養老機構的非“五?!睂ο?,雖然這部分老人占的比例還較小,但已反映了傳統的“子女養老”、“居家養老”的觀念正在發生變革。今后一方面要加快農村公共養老機構的建設,滿足農村“五保”和貧困老人集中供養的需要;另一方面,政府要制訂優惠政策和措施,大力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和經營養老機構,形成多元化競爭的格局,更好地滿足各類層次的老人養老需要,加快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
(四)依據各地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有差別分層次地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
結合西方工業化國家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和目前江蘇省農民的實際情況,農村養老保險應該依據社會群體分層情況和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分類建立,逐步推進。具體的說,對被征地農民.把征地費、補償費轉化為養老保險資金,以土地換保障,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鄉鎮企業職工,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費建立個人賬戶與統籌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保證其繳費的可持續性和養老金的可轉移性,技術要求較為復雜,因此,要首先解決這些前提條件,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才能順利推行。最后是解決自謀職業者(經商人員)和留地人員的養老保險問題。自謀職業者的養老保險費由其本人全部繳納,留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建立取決于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和政府財政實力。換言之,如果純粹以種地為生的農民成為農村人口的很小一部分,如20%或是30%左右,那么,留地農民的養老保險間題就是一個小間題了。
(五)發揮商業養老保險對農村養老保障的輔助和補充性作用
目前,受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商業養老保險在整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作用還非常弱,遠未發揮出其在整個養老保障體系中應有的作用。今后,政府要在利率、行業準入等方面提供相應政策優惠,支持和鼓勵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對商業保險公司來說,要加強宣傳,不斷開拓多種形式的人壽保險業務,充分利用商業保險具有的保障方式較為靈活的優勢,滿足各種層次的養老保險需求,不斷擴大服務的對象,提高夜蓋面。使商業養老保險成為養老保障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使其真正成為農村養老保障的重要補充。
關鍵詞:老齡化;家庭養老;養老保險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群體是我國最大的人口群體,而農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國最大的老年人口群體。研究并解決好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就是解決農民的最基本要求的問題。
一、 農村老年人養老的現狀
農村的養老問題一直關系著我國農村的穩定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養老問題更是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
1、目前國家老齡化正在加快,客觀上使農村養老的形勢更嚴峻
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目前國際上一般把60歲及以上人口稱為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相對比例上升,按國際通行的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和7%,即可看作是達到人口老齡化。截至2008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1.6億,約占總人口的12%,80歲以上的老年人1805萬,約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1.29%。
2、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弱化
家庭養老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由家庭成員或家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養老方式,主要是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個方面。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農民養兒防老的思想極為深厚也不易改變。"養子防老"以及"有錢不如有人"等觀念極為普遍。20世紀70年代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農村家庭"四二一"或"四二二"結構在逐漸形成,家庭規模小型化。20世紀80 年代實行計劃生育后的新生代,父母將很快進入需要養老的階段,家庭養老的負擔日趨嚴重。
3、土地養老保障的功能減弱
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推算,外出農民工增加,而本地減少。2009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總量14533萬人,比上年增加492萬人,增長3.5%。農民工數量不斷增加,對農村的影響很大。他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老人的增多。由此而帶來的影響是,我國農村將普遍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這樣的影響加重了農村養老的困難,使得"空巢"家庭越來越多。
4、醫療資源問題嚴重使得農村就醫難,農村養老保險發展不健全
農村留守老人由于身體、年齡等客觀因素,體能各項指標呈下降趨勢。特別是在貧困偏遠地區的留守老人,巨額的醫療費使得原來就不富裕的農村家庭承擔更加巨大的負擔,成為更為貧窮的家庭,無力支付醫療費的就只能"小病抗,大病拖",如果身染重病就只有等死。[1]醫療資源大多分布在城市,農村分布很少,給患病的農村老人看病更增加了困難,巨大的費用使得老年人養老更難實現。農村人口中參加養老保險的比例在7%左右,而城市在30%左右,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率遠低于城市,使得農村養老金的積累受到很大的限制。[2]
二、建立健全農村老年人養老的有效機制
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不僅給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而且也給當地社會埋下躁動的隱患。建立健全農村老年人養老的有效機制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1、從實際出發,鞏固和完善家庭養老機制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是與傳統大家庭和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生產相聯系的一種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種方式。當前農村大多數老年人都還是采取家庭養老的方式安度晚年,這也是中國國情所決定的。因此,要利用各種宣傳工具,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尊老、敬老、養老是憲法規定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要建立健全"村規民約",保障老人的利益。要積極建設和宣傳新的養老觀,鼓勵和支持簽訂養老協議書,使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和子女應盡的義務公開化。通過加強道德教育、五好文明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思想上樹立尊老敬老的良好習慣,進而達到強化家庭倫理觀念,確保農村老人"老有所養"的目的。[3]
2、建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由于社區養老是比家庭養老更先進的養老方式,具有抗風險能力強等特點,按照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傳統,大部分老年人都喜歡選擇不離開居住社區的養老方式。因此,大力倡導以居家養老為主、以機構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采取切實的政策強化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就必須做到:一是加快建立農村的老年服務體系。農村老年服務必須增加包括老年醫療服務、老年生活照料服務、不能自理老人的長期護理服務等內容,既要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要滿足農村居民的生產需求,有針對性有重點地發展服務項目。二是政府要盡可能加大對農村社區養老機制的資金投入,在經濟上給老年人以支持,并且在社區內開展多項活動,要注重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三是建設好社區服務隊伍,包括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和社區志愿者隊伍,多引進此方面人才合理處理農村老人與其家庭之間的關系。
3、繼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衛生服務體制
大力推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是解決農村老年人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途徑。做好這項工作,首先必須采取國家地方政府和個人負擔的辦法, 要加大新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宣傳力度,激發農民群眾參合積極性。其次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對農村特困老年人參加新型合作醫療。最后各級醫療保健服務,為農村老年人看病掛號、就診、取藥、住院提供方便。抓好農村衛技人員隊伍建設。[1]探索和建立農村衛生人員培養、培訓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醫療水平。
4、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保障事業
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方式,但為實現農村的現代化,我們要積極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這是國家為解決即將到來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一項重要對策。擴大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率,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正確了解有關養老保險的政策。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補貼機制,是促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推行小額商業保險,發揮保險業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積極作用。
5、保護農業用地,發展農村經濟,為農村老年人養老提供經濟基礎
在農村現有經濟條件下,盡管土地的養老保障功能十分有限,但還找不到能夠取代土地為農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物質條件,土地保障還將在一定時期內繼續作為農村社會保障的重要形式而存在。要進一步堅持黨在農村的土地政策。在目前的農村經濟狀況下,搞好農村養老工作,很重要的是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土地政策。要扎扎實實地、不折不扣地執行黨的農村土地政策,落實好責任田,管好責任田,保證責任田的豐收,這是農民基本生活的保障。[5]保障耕地的安全,切不可發生私自占用農用耕地的事件。
參考文獻:
[1]胡正蘭.農村養老現狀與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08,(4).
[2]楊皖蘇,胡慶鈴.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科技和產業,2008,(2).
[3]安然.我國農村家庭養老保障的現狀及對策思考[J].理論觀察,2006,(4).
[4]鄭若愚.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現狀分析及對策[J].經濟管理者,2009,(9).
一、目前漁農村老年人口養老現狀分析
(一)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漁農村老年人賴以養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戰。勿庸諱言,家庭養老依然是現階段我國養老的基本模式。但從現實社會及調查材料看,它已不能承擔所有的養老任務,正受到來自于計劃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業化社會共同引發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家庭結構核心化等嚴峻挑戰,也就是說,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正面臨著種種矛盾和困惑。
1、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的“空巢家庭”越來越多,留守在漁農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擔勞務和家務的雙重勞動,子女對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難以較好實現。在岱西我們看到,留守在漁農村的老人,大多是自己養活自己,活到老干到老,是許多漁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一旦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因無固定收入,生活風險和困難程度均高于城鎮老人。
2、隨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老年人原有的優勢地位正在失去,年輕一代敬老愛老意識的匱乏,致使家庭養老的主體責任正在淡化、丟失。尤其在當今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各種思想活躍,傳統養老觀念受到挑戰,年輕一代在思想上基本認同養老的同時,行為上則表現得更為現實和自我。
3、漁農村老年人自養能力較低。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岱西漁農民主要以曬鹽、種植等為主,村民人均收入較低,一年辛苦下來,除了必要的開支已所剩無幾;二是給孩子成家和蓋(買)房子是漁農民的最大開支,許多家庭把多年積蓄花光,甚至還背上外債;三是由于傳統觀念影響,農村老年人在勞動年齡階段創造的財產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及家庭投資,而不是靠自己的儲蓄來養老。因此,到了老年,經濟上只能依賴子女,由于代際之間經濟交流存在嚴重的不平等,老年人的贍養費用遠遠低于供養子女的費用。
此外,隨著教育消費的增加和醫療制度改革,使漁農村許多家庭本已拮據的生活更加貧困,有的負債累累?,F在孩子從上小學至初中、高中、大學,其花費是過去的幾倍甚至幾十倍,農村人也已認識到讀書是改變個人和家庭面貌的重要出路,寧愿自己受貧,也要供養子女上學,這也使老年人成為家庭邊緣人而被忽視、歧視,甚至虐待的一個現實因素。
(二)漁農村社會養老發展嚴重滯后,不能適應新形勢下人口老齡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表現為一是老年服務體系仍屬空擋,敬老院只能涉及到部分老年人,老年醫療服務、生活料理服務、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長期護理服務等都未建立。二是老年協會組織還不夠健全、不夠完善,老年協會組織在對家庭養老的引導和督促方面的作用發揮還不夠大。
(三)漁農村社會福利、政府救濟不足。自2006年起,舟山市實施新型社區養老保障金發放制度,實施了新型合作醫療,漁農民參保率不斷提升。在岱西,部分社區(村)如搖星浦、前后岸等村還對老年人按年齡給予補助,受到了漁農村老年人的歡迎,但對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作用不大。而且漁農村醫療水平整體上低于城鎮,醫療資源分配不公平。漁農村的低保制度不夠健全。岱西有低保戶數261人,其中老年人低保戶50人,僅占19.2%。大多數低保邊緣戶游離在低保門檻上,基本生活難以維持。
二、完善漁農村養老機制,婦聯在其中發揮作用的幾點思路
如前所述,我國將近70%的老人居住在漁農村。漁農村的養老面之廣,情況之復雜,難度之大,以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程度和能力,由國家和集體大包大攬起來,實在難以達到。如果靠藝術家唱幾首充滿愛心的歌曲,靠企業家的一點捐助,靠社會的助老工程,靠政府的救濟,靠某個組織的恩賜,都不是解決農村養老的根本辦法。我們認為,農村養老問題是一個強大的系統工程,靠單一方法、措施只能解一時、一地之急,而不能從根本上、全局上解決問題,因此需要我們統籌考慮,綜合治理,從多方面入手,婦聯作為群團組織更應發揮積極作用,切實體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用,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效果。
(一)通過宣傳先行,改變傳統觀念,適應新形勢下養老機制的轉變。其一,改變完全依靠后代養老的觀念,樹立多方式多渠道的養老觀念,包括依靠社區、依靠個人、依靠土地等等,這樣可以減輕家庭養老的壓力;其二,改變只有兒子才能養老的觀念,打破贍養責任中的性別劃分,使女兒和兒子共同承擔養老的責任;其三,改變合居才養老、分居則不管的觀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變責任義務關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贍養父母老人。此外,應進一步強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愛老意識,努力維持家庭養老制度,為迎接老齡化的更大沖擊創造雄厚的人力資源條件。
(二)建立農村社區養老機制。其一,加快建立農村的老年服務體系。敬老院是我國長久以來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服務內容,曾受到老人的喜愛和子女們的青睞。隨著社會發展,敬老院要滿足老人的新需求,必須不斷調整管理方式,增添新的內容,才能持續發展。同時,婦聯要積極開展漁農村老年服務,比如增加包括老年醫療服務、老年生活照料服務、不能自理老人的長期護理服務等內容,滿足各種需要。其二,加強對家庭養老的引導和督促。要積極建設和宣傳新的養老觀,鼓勵和支持簽定養老協議書,充分發揮婦聯強化家庭養老的重大作用,加大宣傳監督力度,對盡贍養盡孝義務好的子女給予表彰獎勵,對不贍養老人的子女予以曝光,增強贍養監督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