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5 14:48: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現代化發展趨勢研究
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發展趨勢研究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善乏可陳,隨著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勢頭不減,經濟社會現代化步伐逐步加快,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對政治經濟學現代化趨勢的研究日漸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筆者結合所思所想對政治經濟現代化發展趨勢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政治經濟學現代化發展趨勢研究
1.1 政治經濟學隨著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而逐步走向國際化
政治經濟學在上世紀絕大部分時間里由于國際政局的原因被隔絕化,沒有能夠充分的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隨著冷戰的接受、東歐劇變,加上我國經濟國際化程度逐步提高,政治經濟日漸走向世界,在豐富世界政治經濟學說的同時也給政治經濟帶來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政治經濟學現代化也是一個國際化的過程,走向國際化的政治經濟學從經濟理論上極大的豐富了我國思想,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有裨益。。隨著中國長期經濟發展奇跡的出現、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相對優勢的確立,尤其是中國經濟在西方金融和經濟危機爆發后的優異表現,中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日益得到國際知識界的關注。
1.2 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也是走向服務于實踐的經濟理論工具的探討過程
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應當更多地被運用、拓展到部門經濟、應用經濟和專題經濟的學科中去。從近年的情況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廣泛應用是經濟學發展的主要趨勢。比如,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原理和分析方法等,都滲透到了金融、貿易、產業經濟等學科之中,體現了理論經濟學對應用經濟學的引領作用,這一點是值得經濟學借鑒的。正是因為政治經濟學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和機制,而經濟系統與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其他系統存在一定聯系和發展的某種共性,因而它對于其他相關學科往往具有滲透和雙向借鑒的意義。
1.3 政治經濟學逐步走向現代化也使得其逐漸數學模型化
經濟學研究中的模型,除了文字模型和圖表模型以外,數學模型是重要的表達和分析方法。當前政治經濟學的數學化,已在以下方面促進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新的數學應用模型的研究和數學研究成果在政治經濟學中的運用,豐富了解釋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理論的工具,對政治經濟現代化帶來了很大后備支撐。隨著政治經濟學通過數學模型煥發新的活力和生命,越來越多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通過數學工具、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創新,助推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
1.4 政治經濟學現代化發展使得政治經濟學研究也越來越細致化,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圍也逐步精細化
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不同,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學派化,不是為了代表勞動階級不同階層的利益,而是都應站在勞動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整體立場,都應遵循經濟學的方法論和理論精神,都應盡可能地全面系統掌握實際經濟情況,在此基礎上對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理論及應用進行深入探討,并由于認識上的不同或不能完全做到“三個都應”而形成各自的學術流派。我國經濟體系分工日漸精細化,經濟是文化好政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社會分工的細化也使得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發展研究領域越來越細致,研究分工也越來越明確。研究分工的細致化給整體政治經濟學研究帶來繁榮的同時,也使得在宏觀上研究政治經濟學的人才越來越少,但凡事物都有兩面性,研究范圍日漸細致也勢必會使得宏觀研究被人為摒棄。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趨勢逐步明顯,我國經濟正大踏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也給我國政治經濟學現代化帶來了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生命力,助推政治經濟學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更好地實現現代化將成為我國馬列主義研究學者的重要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 于金富:努力實現經濟學的現代化[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2] 趙學清.:論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問題[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2009(03)
[3] 洪遠朋:正確認識政治經濟學[J]. 研究. 2009(07)
[4] 趙學清:論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現實走向[J]. 中州學刊. 2008(04)
[5] 胡鈞: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J]. 甘肅社會科學. 2007(01)
關鍵詞:社會經濟體制;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29(C)-0034-01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經濟誕生在西方發達國家,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西方經濟學作為西方國家市場經濟建設的指導理論在我國大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的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大學課程設的地位卻有所下降。大家似乎已不再區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一個回顧和總結。
一、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我國的政治經濟學一般也由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部分組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走的是一條不同于前人的道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只能在實踐中不斷地成熟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思想的指導下,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并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加入了WTO,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對接,我們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后,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我們先后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并最終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的進步和認識的深化大大解放了生產力。與此相應的是,我們在生產關系上也做了許多改革,提出了公有制的主導地位應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在分配制度上提出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在這一時期,作為研究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也做了許多修訂,從哲學上說這也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理論上的爭論,理論層面的爭論主要還是和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處于探索階段有關,也正是這些爭論推動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不斷前進。今天回過頭去看我國早期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可以說我們已經在理論上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也正是理論上的突破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體制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指導??梢韵嘈?,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也會不斷趨向成熟和完善。
二、關于西方經濟學
當前,國內有許多學者將西方經濟學改稱現代經濟學或干脆稱其為經濟學。這種稱呼的改變與我國當前的改革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現在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許多方面,正在走西方發達國家曾走過的道路。我們現在所學習的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來源于二百多年前的亞當•斯密,每一個學習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亞當•斯密于的名著《國富論》其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及經濟人假設奠定了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的基石。在后來的經濟學發展中,特別是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興起,經濟學家們拋棄了“道德人”,而將經濟人作為惟一的分析出發點,而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分析思想也迎合了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的廣泛應用。隨后,新古典經濟學就走上了一條公理化、標準化、機械化的道路。這種數理化的分析方式賦予了經濟學家共同的分析語言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經濟分析中的爭議和不確定性,但是,這種機械高度抽象化的分析方法對現實的大量問題也失去了解釋力。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對社會經濟現象做出解釋,片面追求經濟學的形式化,事實上是與經濟學解釋現實、指導社會實踐的使命背道而馳的,這是西方經濟學當前所受到的諸多批評之一。當前,盡管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已經較為成熟和完善,但是對于實際經濟生活和經濟政策的制定影響卻非常有限,這也表明了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局限性。
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
我們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源配置。二者的研究對象不同,那么為什么還會有沖突呢?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解釋,土地、勞動、資本是西方經濟學中所說的幾種基本資源或者,按照西方經濟學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各種資源根據各自的邊際生產力獲得報酬或者說是利潤,那么利潤從哪里來的呢?這必然又會涉及生產關系,涉及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這種邊際分析方法最終還是回到了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范疇之中,這也說明我們無法擺脫對生產關系的研究而單獨研究資源配置問題。今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重點還應是生產關系,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的態度,認真研究現實問題,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對資源配置這樣微觀層次的問題,我們應更多地運用西方經濟理論進行處理和解決。總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二者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作者簡介:樊艷麗,籍貫陜西榆林,西安交大經濟與金融學院08級本科生,專業:財政學。
1.1學生在學科認識上存在偏差
傳統政治經濟學把整個學科體系劃分為兩大板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者截然對立。這樣的體系劃分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1]??蛇^于強調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經濟體系的對立,熱衷于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簡單對比,使學生看不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內在聯系。學生如果看不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就會使學生產生政治經濟學“過時無用”的觀念,從而挫傷了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主動性。
1.2在學科的實踐性方面存在不足
從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看,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灌輸性講授形式和知識主義的考試形式,漠視了該課程價值觀念滲透、內化的功能;教學過程較多地強調其知識性,而較少強調其思想性、教育性、倡導性。教學評價方式過于簡單化和機械化,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非預設的學習效果;過分重視應試的教學目標,忽視對理解、分析、運用等思維方式的培養。由于“訓練”、“灌輸”取代了陶冶,所以教學內容和現實的脫節是在所難免的,教師無法對課程中的眾多社會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無法給學生符合實際的理念導向。
1.3對現實經濟的解釋力不足
當今社會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社會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使得政治經濟學中的部分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具有了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對現實經濟運作的解釋力不足。部分基本理論與現實存在著差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引入了與資本主義社會一樣的“市場經濟”,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雖已根據中國的經濟實踐進行了一些個別理論、個別概念的理論創新,但是遠無法滿足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不斷涌現新問題的需要,而且有些創新在邏輯上還和政治經濟學存在沖突,相同的范疇、內容和理論常出現此處否定、彼處又肯定的現象,降低了政治經濟學的信服力[2]。理論和現實的差距使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越來越難教了。
1.4在教學內容深刻性方面存在不足
教師在講授時,仍然停留在解釋學科的狀態和層次,把政治經濟學當成是批判的經濟學來講授。因此,多年來一種錯誤的觀念深入人心:“政治經濟學”就是要證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榨取剩余價值或剝削,這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因此,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批判的經濟學,剝削理論和階級觀點是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講授中將緊緊圍繞剩余價值理論,把講授重點放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方面[3]。但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與它對人的自由解放的積極關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也是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關注該門學科的表層,單純給學生講授理論,而沒有深入到其本質精神的剖析,不僅使得理論說教顯得空洞和枯燥,而且讓學生產生理解上的錯誤和偏差,很難準確地掌握這門學科的精華。
二、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探析
2.1實現政治經濟學教學理念的創新
對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大部分學生產生其對今后的學習和事業作用不大的印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糾正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的各種誤解,讓其充分認識到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益處,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積極性。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1.通過提問和探討的方式,了解學生是如何認識政治經濟學的;2.通過介紹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以及經濟學前沿理論和學術爭論,讓學生了解政治經濟學概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3.通過生動和形象的例子,運用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當前的經濟熱點問題等方式。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政治經濟學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立場和觀點,教會我們能從理論的高度去看待周圍發生的一切經濟事物和經濟現象,讓我們掌握經濟學的分析工具,以達到服務于個人、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社會的目的。
2.2不斷發展和變革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
在理論內容上,我們應當在堅持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其他經濟學理論中科學因素和有用成分,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對于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理論進行修改,完善和豐富其內容,重新構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教學內容上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一是以政治經濟學為主線,在學習基本理論的同時,著重學習和掌握的經濟分析方法,堅信經濟學方法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二是以歷史為切入點,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每一個重要觀點與理論產生歷史背景的分析,加深對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理解。三是運用比較分析方法,通過對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研究,傳授和灌輸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和現代經濟學思維方式,加深對現代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和理解。四是運用經濟學知識、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我們國家、某一個地區或某一部門的經濟問題,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充分體現出服務地方經濟的宗旨。
2.3變革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在積極探索教學內容改革同時,與之相適應,還必須有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1)注重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1870年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首創的,并從美國迅速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學。[4]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豐富。在課程講授時,可提前將教材中某些章節的內容布置給學生,讓他們提前預習。案例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設計學習內容,對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將基本概念與案例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和感受案例內容,如情景式教學、項目導向教學等。教師在教學中,可針對政治經濟學特點,加大案例教學的比重,增強課堂感染力;采取小組討論、案例展示、教學小品、學生演講、辯論等教學方式,結合當下的經濟熱點問題,營造輕松、自然、活躍的課程氣氛,注重師生互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這門學科的樂趣和益處。(2)采用“五環節導學教學法”實施全程導學。第一,目標導學。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示課程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每節課學習的內容和需要達到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導向作用,學習目標盡量做到簡單明了。第二,自主學習。教師要設計和提出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學生可以將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點、難點、重點問題做好記錄,為提交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打下基礎。具體時間由問題的難易程度而定,簡單問題在課內解決,復雜問題在課外探討解決。第三,合作探究。三五個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針對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和交流,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第四,展示交流。教師預先把題目和任務分配給每個小組,各小組通過課外合作學習,在課堂上派代表進行成果交流展示,可采用講解、板書或多媒體等形式,鼓勵其他同學提問和質疑。教師匯總學生交流展示中出現的問題,準確把握各小組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和重點問題,為精講點撥做好準備。第五,精講點撥。教師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中發現的問題,對重點、難點、易錯點進行重點講解,為學生答疑解惑,最后點撥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以此增加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性。
2.4增強學科的實踐力
自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世界科技突飛猛進,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政治經濟學亟需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研究對象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把利益(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作為研究對象正是適應政治經濟學現代定位需要的科學選擇。
(一)它符合政治經濟學的時間定位
1.利益關系反映了人類活動的永恒追求
人類活動是緊緊圍繞利益而展開的,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利益的追求史。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無論是人與自然的斗爭,人與人的交往還是國與國的關系,都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離開了利益的創造和獲取,人類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發展,經濟學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2.利益關系反映了時代主題
當前,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國際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離開了發展,就失去了尊嚴和地位。因此,各國都把發展作為本國的第一要務。在未來的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中,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將是各個國家追求的必然主題。政治經濟學要真正確立起自己的王冠地位,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研究對象,使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把利益作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和揭示利益的創造、分配規律,不僅尊重了人類的根本追求,更加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現實要求和發展趨勢。
(二)它符合政治經濟學的空間定位
1.從現實國情看,當前的根本任務是如何盡快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中國所進行的改革,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社會改革,目的都是通過利益的重新協調,建立一種新的利益分配機制,最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焦點也在于利益關系的不協調。構建和諧社會,本質上仍然是構建利益協調的社會。
2.從國際背景看,全球化浪潮已經席卷整個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把世界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發展經濟的制度、方法和政策上,各國相互借鑒,表現出了很強的趨同性?,F代政治經濟學面臨的一系列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課題,如空間開發、資源短缺、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等,都需要國與國之間協同研究,攜手合作才能得到解決。因此,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必須立足本國,放眼世界,,尋找共同發展。
(三)它符合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定位從根本上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是由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的。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類社會生產已經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階段逐步發展到了知識經濟階段。人們對精神利益的追求越來越突出,非物質產品在生活中的比例不斷提高,享受閑暇和服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現代經濟的主體也隨之從物質生產領域向非物質生產領域擴展,知識產品、智力資源和無形資產等開始替代物質資源要素而在社會生產中發揮決定作用,科學、教育、衛生、生態等一大批非物質生產領域的部門逐漸成為主導產業,非物質生產逐漸成為現代經濟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人們對經濟關系、經濟運行與發展規律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把利益作為研究對象,既可以保持傳統經濟學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研究陣地,又可以把非物質的利益生產納入到經濟學的視野,從而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保證了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和科學性。
(四)它符合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定位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是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而經濟活動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具有不同經濟利益的個人。因此,經濟學從一開始就與人文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都不是單純的經濟研究,而是涉及到了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綜合性著作。正如馬歇爾所言,經濟學是關于財富的科學,也是關于人的科學。經濟學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必須關注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兼容并蓄。而能把各個學科聯系在一起,能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聯系在一起,全面反映政治經濟學歷史性作用的研究對象只有利益。把利益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僅符合經濟學的發展趨勢,而且適應了經濟學的學科定位需要。
二、以調整研究對象為契機,重塑現代政治經濟學內容體系
首先,把利益作為研究對象,能夠使政治經濟學真正變成身邊的經濟學。長期以來,政治經濟學之所以缺乏應有的吸引力,根本原因在于它脫離了社會實際,距離人們的生活太遠。在科學研究中,由于經濟改革的實際需要,許多人把研究視野轉向西方經濟學,留下的人則專注于政策、對策研究;在學校教育中,政治經濟學被作為單純的政治課教授,結果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不愿意學。把利益作為研究對象,重構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和體系,則可以徹底改變政治經濟學面臨的窘境,使之真正貼近社會生活,成為人們身邊的經濟學。
其次,把利益作為研究對象,可以使政治經濟學的邏輯線索貫徹始終,增強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傳統政治經濟學或者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部分,或者分為經濟制度、經濟運行、經濟發展幾個部分,但始終不能做到同一邏輯線索貫徹全篇,幾個組成部分無法實現有機結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被簡單割裂,大大削弱了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和說服力。把利益作為研究對象,用利益的創造、實現和分配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緊密聯系起來,可以極大的增強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
再次,把利益作為研究對象,可以徹底解決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矛盾。長期以來,人們重視兩種經濟學之間的區別,卻忽視它們的內在聯系,認為政治經濟學側重生產關系的研究和意識形態的教育,西方經濟學側重資源配置和財富的創造,二者是水火不容的兩個理論,無法溝通和協調。把利益作為研究對象,既尊重了經濟學把生產關系(實質上就是人們的物質利益關系)做為研究對象的傳統,又包含了資源配置和財富創造的西方經濟學研究領域,在強調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聯系基礎上分析其個性,可以實現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相互促進,徹底解決困惑研究和教學實踐多年的矛盾和問題。
最后,把利益作為研究對象,有助于完善政治經濟學內容體系。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利益關系,研究主線是資源配置(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研究的目的是尋求各種利益關系得以實現的最佳組織形式和途徑,研究的任務是揭示國民財富增長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這樣,研究的對象、主線、目的、任務的有機聯系,便形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實現路徑
作為世界著名的指導思想,在國內外的影響非常大。政治經濟學作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環境日趨復雜,過去的政治經濟學不能夠完全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這就需要對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進行創新與完善。
一、政治經濟學為什么要創新
1.政治經濟學必須要適應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揭示世界政治經濟環境與社會背景的學科,因此其必須要適應全球政治環境的變化,才能夠發揮良好的指導作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創立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該時期資本主義制度逐漸成為社會主流,社會的主要矛盾沖突為工人和資本家的利益沖突。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確立階段,該制度在創造高度發達生產力的同時,又在促進社會階層兩極分化,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秩序。在此背景下,政治經濟學在揭示資本主義市場基本運行體制與內在本質的基礎上,深度剖析了資本主義存在的歷史弊端,科學地預見了新的社會制度必將取代該制度。政治經濟學為工人反抗資本家的壓迫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經濟思想指導,并且與其他思想、學說一起構成了系統完善的思想理論體系。一百多年過去了,當今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逐漸被打破,社會主義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社會制度,而資本主義經歷多次經濟危機后,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與修復,與一百多年前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2.政治經濟學自身發展的需求能否對政治經濟學進行創新,關系到的長久生命力,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能否順利開展。對于任何理論學說來說,只有不斷進行自我更新與完善,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才能夠不被其他學說、理論所取代。科學的理論學說之說以能夠被當今社會奉為經典,究其原因還是其能夠不斷適應社會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并且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進行發展與更新,以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成熟的理論出自于實踐,只有立足實際,不斷進行自我創新的理論學說,才能夠真正指導實踐。
二、現代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基本思路與方向
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習俗、經濟制度以及發展歷程,只有真正將這些“獨特”的東西搞清楚,才能夠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且堅定不移地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偉大歷史使命。在這一宏偉歷史藍圖的背景下,只有積極投身于這項偉大的社會主義視野建設,并且積極從中汲取營養元素,才能夠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經濟學指導理論與指導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不應該過分遵從教條主義,而是在堅持將思想基本理論與中國基本國情聯系起來這一基本原則的同時,積極思考中國當前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以發展的角度去思考與分析問題,將基本思想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不是當做絕對的“金科玉律”。針對我國當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環境下,積極思考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研究方法以及理論立場,客觀真實進行總結歸納,將中國已經發生與正在發生的社會問題與思想結合起來,立足于實際,不斷進行政治經濟學創新。在創新中要始終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深挖的思想精髓,扎扎實實分析基本思想、理論內涵,充分運用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于這一理論學說進行創新。
2.在堅持基本原理的同時,積極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其他文明成果。之所以成為當前全球研究的熱點,并且始終保持高度的先進性,究其原因還是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文明成果進行自我完善與更新。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方法不是馬克思與恩格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在充分吸收借鑒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學的基礎上,結合當時資本主義發展實際創立出來的,并且在后來的發展中,不斷吸收西方經濟學等文明成果,最終形成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尤其是在當前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程度遠超過中國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并且借鑒西方經濟學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發展理論,這對于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西方經濟學也存在固有的弊端,那就是將資本主義當做人類發展的最理想社會制度,這顯然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時要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
參考文獻:
[1]馬艷,李韻.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基本路徑[J].學術月刊,2011,7.
[2]王朝科,王中保.用現代政治經濟學引領應用經濟學創新——中國首屆“現代政治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創新”國際研討會綜述[J].海派經濟學,2007.10.
關鍵詞:國際關系 國際政治經濟學 理論
回顧世界歷史,其實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不是一個新問題,早在重商主義盛行的早期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時期,就有不少西歐學者對于這方面的研究。當時的西歐民族國家形成,國家意識日漸牢固,為強化西歐各國內部剛建起的早期資本主義政治結構,各國競相發展海外貿易,企圖通過經濟增長來強化自身實力,從而不可避免地政治會與經濟發生沖突,因此相關研究方興未艾,像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奠基者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完成者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古典政治經濟學集大志者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以及德國幼稚產業保護理論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相關對外貿易中實行關稅保護的理論學說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間的密切關系。只是后來占統治地位的自由主義思潮相繼拋棄了政治與經濟統一的觀點,認為“政治與經濟應該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結果世界政治和經濟關系研究分為彼此孤立的國際政治學和國際經濟學”。[1]
新的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的結合研究興起于上世界70年代以后,當時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者在當時世界政治經濟日益相互依存的時代背景下,對強調權力、國家利益、沖突的國際關系現實主義理論提出了深刻質疑,國際政治經濟學者要求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重新評價,在經濟等“低級問題”日益向“高級政治”轉化的過程中,提倡在國際關系理論進行方法論的革命,用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分析國際政治問題。20世紀70年代,可以說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興起、創建時期,這一時期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相關論著主要有:查爾斯?金德爾伯格的《權力與金錢――國際政治的經濟學和國際經濟的政治學》(1970);基歐漢和奈的《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中的世界政治》,(1977);克勞斯?諾爾的《國際權力:國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1975);瓊?斯佩羅的《國際經濟關系的政治學》(1977)等等。到了80年代,國際政治經濟學到了理論構建時期,作為該理論構建時期重要人物的羅伯特?吉爾平對于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功不可沒。作為其該時期重要代表的《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更是對以前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觀點及流派進行了綜合整理,并摻雜作者自身重要的學術思想。使得該書國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史重要論著。
“沒有國家,經濟活動的結果將完全由價格機制和市場力量決定,這是純經濟學家的研究領域。沒有市場,經濟資源將由國家或類似的權力機構來分配,這是純政治學家的研究領域。雖然世界絕不可能以某種‘純粹’的形式存在,但國家和市場的相對影響確實在隨時地變化著”,[2]吉爾平在國家與市場關系的闡述中,開啟中了他創作本論著的思想之基。
按照吉爾平本人在該論著英文版前言所說的,他創作本書的意旨在于“對該領域反復探討和普遍流行的若干課題的綜述,……在對某些國際政治經濟問題直抒己見的同時,我也吸納了其他學者的思想和理論,……并加深我閃對當代國際政治經濟現狀的認識?!保?]因此本文思路脈絡清晰,每章在重點介紹以前各派國際政治經濟學者思想觀點的同時,適當介入自己的評論,并且不乏許多深刻的思想見解。在《國際關系:國作者際政治經濟學》一書中,前三章里,作者介紹本書需要討論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問題。第一章從國家與市場的相互關系中引出了國際經濟學性質。第二章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三大理論觀點(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觀點進行了綜述,并進行了批判。第三章指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動力在于結構變革,這種結構變革涉及到三個方面的發展:一是經濟中心轉移;二是經濟部門興衰;三是經濟一體化。
接下來的章節吉爾平探討了當代國際政治學的實質問題。第四章中,作者探討了世界貨幣體系的穩定和持久效率這一主題。五、六兩章討論國際貿易和跨國公司等一系列的國際政治經濟現實問題。第七章作者在引用依附相關理論,評價關于國際經濟對不發達國家福利與經濟發展的影響問題。第九章分析國家金融體系在連接國際經濟方面的重要意義、在維持全球經濟發展方面的主導作用以及國際金融體系暴露出來的虛弱本質對國際經濟穩定性的影響。最后兩章作為總結性的兩章評價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第九章討論了國際政治的轉變,第十章節討論了國際經濟秩序的問題。
作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領域重要著作,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這種結合在全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吉爾平所闡述的國際政治經濟理論并不是純粹的、枯燥乏味的空洞理論,無論是在綜述別人的思想觀點時,還是在闡明自己的思想觀點時,吉爾平都時不時地注重理論與現實結合,在書中,可以看到諸多關于國際政治經濟現實的介紹,具體形象的世界經濟問題案例讓理論顯得鮮活而富于可讀性。吉爾平這種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并不是說簡單的有理論有案例,他這種結合是理論與現實的結合,讓人感覺是理論又是現實,是現實又是理論。這種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更顯吉爾平駕馭理論與現實文字的高超。
第二,引述介紹與自我評論相結合,在綜述別人思想觀點的基礎上,表明自己卓識觀點,實現理論上的創新。在對別人理論思想進行綜述時,作者都用單獨一節表明自己的批判,并用充分的理論與現實對此展開批判。在這種批判中展示自己的思想之光。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提出某種代替舊觀念的新理論顯然是客觀形勢的需要,從一點出發,我設法闡明我對國際政治學與國際經濟學間關系的理論?!保?]
第三,多學科知識相互滲透,運用多種學科知識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問題?,F代科學發展的一個趨勢就是多學科知識相互滲透,交叉學科的出現是典型的表現形式。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許多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單靠某一學科的知識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或給出完美的解決方案,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一些問題來說也是如此。在《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吉爾平充分運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知識,充分展示了他豐富的經濟、歷史知識和政治理論的深刻見解。這些知識學科的綜合運用,表明了吉爾平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他企圖運用嶄新方法來分析變化著的國際政治經濟新世界。
吉爾平的這本《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學》是國際關系政治經濟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它以發展的視野對長期爭執的問題重新闡述。全書緊緊圍繞國家與市場這對主角,以豐厚的經濟學知識評述國際貨幣、國際貿易、跨國公司、依附和經濟發展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評述中摻入國際政治學,形成了具有吉爾平本人獨到見解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吉爾平這種政治學與經濟學的結合的努力對于20世紀80代國際關系理論領域里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該書也有不足之處,全書中處處透露著美國霸權思維。在最后一章關于國際經濟秩序的討論中,在談到關于政治領導問題,吉爾平更是當仁不讓地指出,“自由國際經濟的確立、維持和成功運行,需要一個領導。某種管理機制應能提供諸如穩定的貨幣之類的公共產品,并促進市場開放。在國際關系中經常會有一些強大的誘因,驅使一個行為主體進行欺詐和損害其他行為主體,很需要一個政治領導來發揮管理和執行政策的作用?!保?]“幾十年來,這種政治領導(或霸主責任)一直由美國承擔著?!保?]這使得吉爾下成為國際關系理論中霸權穩定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吉爾平的這種霸權穩定思維實際上在為美國繼續其霸權提供理論基礎,吉爾平認為單靠美國一國霸權就能維持全球穩定是片面的。霸權穩定論中許多錯誤假設以點代面,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這是我筆者我不贊同的。當然該書作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白璧微瑕,并不影響該書成為一部優秀學術著作。
注釋:
[1]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第345頁.
[2][3][4][5][6]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頁,第1頁,第2頁,第355頁,第355頁.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羅伯特?吉爾平.全球政治經濟學:解讀國際經濟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根基,很多理論是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正是通過勞動價值論,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資本運作方式,同時促進了工人運動以及社會主義的發展。但是在今天,政治經濟學已經逐步成為非主流經濟學,而其自身存在的缺點卻被當代主流經濟學批判。從勞動價值論,以及其衍生理論進行分析,對比與效用論為基礎的主流經濟學觀點進一步討論其改進與發展的趨勢。
1引言
關于政治經濟學對于現代社會的影響,不同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見解?,F在以效用論為基礎的主流經濟學往往把政治經濟學看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工具,對其勞動價值論進行很大程度的批判以動搖其基礎。而在馬克思看來,西方經濟學為庸俗經濟學,由于其階級本質決定庸俗經濟學家要維護本階級利益。對于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學和以效用論為基礎的西方經濟學到底孰優孰劣,這樣的爭論一直到冷戰結束,蘇聯解體才算結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西方經濟學逐步使政治經濟學邊緣化,而勞動價值論僅僅作為一種學說存在而失去其政治影響力。
看一種理論是否是正確的,主要就是看它對現實社會是否就有解釋力。然而中國對于政治經濟學的學習卻往往忽視了其現實解釋力的學習,并且不能完善其中心內核—勞動價值論,以至于思想僵化,無法對現實世界進行解釋。一些本來可以對現實社會有解釋力的理論或者被教條僵化,或者被現代的計量經濟學所取代。以至于一直作為中國傳統的主流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在改革開放以后也逐步邊緣化。
本文立足于回歸政治經濟學原本狀態,從勞動價值論這一基礎思想出發,對勞動價值論以及其衍生理論做出客觀評述,以確定其是否對現在生活具有解釋力,是不是真的和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的是過時了。從而對其理論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以適應新時期的需要。
2文獻綜述
對于勞動價值論的論述,中外許多經濟學家或者支持,或者反對,有很多論述,但是很多經濟學家不自覺站在某個階級立場上,這樣很多就沒有了事實說服力。
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提出了了勞動價值觀的缺陷:“首先,在完全競爭以外的情況下,它完全不起作用。其次,即使在完全競爭情況下,除非勞動是生產的唯一要素且所有勞動都是同一性質,否則它決不會順利的起作用?!?/p>
對于熊彼特的觀點,張培剛先生在《評熊彼特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文中寫到“我們認為熊彼特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他所提出的反對勞動價值論的‘兩點理由’并不能成立,因為如果把‘假設條件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著重大矛盾’這一點作為反對的理由,那這也同樣適用于‘邊際效用價值論’,其次,更加重要的關鍵一點倒是在于:所謂‘邊際效用論’只是一種以主觀評價為基礎的主觀價值論;而‘邊際效用’作為一種生活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各個消費者千差萬別,變動無常,要是把它作為最終形成價值和衡量價值的客觀依據,不論是‘基數’效用論,還是‘序數’效用論,那都是不可能的?!?/p>
我們發現熊彼特所提出的問題確實是勞動價值論的缺陷表現形式,張培剛先生站在否定效用論的立場上說明,效用論并不是優于勞動價值論,然而對于熊彼特提出的缺陷卻沒有否認。
伍裝在《理解現代馬克思經濟學》一文中說到:“馬克思經濟學提出問題與研究問題的方法是統一的,這就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構建起來的經濟學范式,這種范式從未曾被歷史的經驗和事實在整體上否證過,也從來沒有被哪一種理論邏輯在整體上駁倒過”
這里面提及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樣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看到政治經濟學其實并不是站在考慮個人的主觀感受的角度分析社會,而是站在一個唯物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整個社會的運作,來觀察社會中的形形,人生百態。所以站在個人的主觀角度或者支持,或者否認都是沒有意義的。
黃仁宇在《放寬歷史的視界》一書中,認為中國歷史的基線先后推轉50。年,包括明朝,這長時間的視界使我們了解最近中國所欲困難的遮蔽,同時也看清楚好多問題互相連鎖的情形。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我們現在還有必要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原因。因為它產生時的情況和我國傳播時的情況很相似,發展后在我國現在依然具有解釋力,甚至比西方經濟學更有解釋力,而且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
通過諸多文獻的梳理,我們基本已經理順了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勞動價值論的缺陷,政治經濟學該用何種分析方法,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意義。
3勞動價值論及其衍生理論的優缺點
勞動價值論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以此為依據衍生了整個政治經濟學的體系,包括商品,貨幣,剩余價值等等很多方面。我們將分析以上幾個的缺陷,進而提出改進意見。
(1)商品的二重性的本身是社會現實的體現。
勞動價值是由價值產生的。馬克思的邏輯思維是商品中有一個內核一類的東西叫做價值(value),而這個價值則是由勞動產生的。商品的價格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從這兩點我們看出無論是價值論還是效用論都是對客 觀世界的反映,盡管存在一定的前提假設,無論是馬克思的 完全競爭,還是效用論的理性人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 的,而它們反映的主要是可以代表一般情況的特定情形。而且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在對于一般情況的解釋中,勞動 價值論更有解釋力,因為它體現的是一種唯物狀態,但是效 用論卻陷人了一種為唯心的誤區。不過在特定情況下的解 釋力,價值論就不是很好,比如特定商品如古董,鉆石,以后 再沙摸中的一杯水,在這類問題上,效用論更有解釋力。
這樣我們發現熊彼特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問題,而 第二個問題的勞動力同質也不算是問題。我認為真正要解 決的是生產要素問題。
價值的定義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但是 這里面確實忽視了其他的生產要素—資本和土地。馬克 思解釋為資本和土地里面包括前人的社會勞動。這種解釋 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解釋力的。比如土地,這在很大程度 上是自然資源,馬克思認為是對自然資源的改造中耗費了 大量的人類勞動,但是逆向思維,如果沒有自然資源,大量 的人類勞動又如何承載?所以單純的勞動產生價值是不準 確的,這里面應該包括其他的生產要素,我們認為是多種生 產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價值。
(2)貨幣理論的前提假設以及表現方式與現在實際情 況脫節。
馬克思對貨幣的定義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這在某種意義上是金本位制的基礎。但是其背后貨幣的本身便是黃金,即使紙幣抑或其他東西都是一種貨幣符號,其實質是背后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黃金。也就是說馬克思對貨幣的前提假定就是黃金是貨幣商品。
分析當時的社會情形,我們發現其實馬克思的假設在當時的時代是有一定意義的。馬克思所處時期,是資本主義上升階段,由于資本主義高速發展,黃金大量流人資本主義國家,而紙幣的發行也是以紙幣背后的黃金為硬通貨。這一切盡管理論沒有產生,但是事實上便是這樣運作的。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將貨幣的本質進行闡述,很大程度上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狀況,將當時的社會狀況上升為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理論在當時是先進的。 然而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對當今的一些社會現象卻缺乏解釋力。表現的比較明顯的就是虛擬貨幣。虛擬貨幣是否有價值這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都存在這很大的爭議。不過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它不存在勞動,也不是商品,僅僅有虛擬世界中一般等價物的特點,所以不能有價值,更不能說是貨幣。然而虛擬貨幣確確實實在當今很多領域充當著現實貨幣的作用,這是很難解釋的。
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有這樣兩個:第一是馬克思所處時代的局限性;第二是現在的經濟學家沒能根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內在邏輯以及方法論將其精髓發展,而是教條套用。
當然,對虛擬貨幣的解釋問題,西方經濟學也沒有做的很好,因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回避了對貨幣的解釋問題。
(3)流通中是否產生剩余價值依然無法解釋。
馬克思明確表示價值,剩余價值只會在生產中產生,即剩余價值的產生是由生產前C=+v變成生產后的C=+v+m,m就是剩余價值。也就是說剩余價值試生產的產物,并不是流通的產物,流通中不會產生剩余價值。
我們要考察馬克思所處的時代。19世紀的時候,流通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就拿地產來說吧,當時資本主義社會還沒有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地產公司,所謂流通,無非就是貨幣由一個人手里到另一個人手里,而商品則反向流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流通并不產生剩余價值。(其實不然,交易費用的產生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動,即使在馬克斯時代,流通依舊產生剩余價值。為了論證需要,這里假設交易費用為0)。
然而當今流通不產生剩余價值這個論點是很值得商榷的。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建立以后,流通包括很多內容。既有策劃,市場營銷,以及更多的銷售網點。這里面每一個環節都包括很大的資本投人,很大的廣告投人,很大的勞動以及土地投人,所以這里面產生的價值甚至高于生產產生的價值。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這里都產生很多的剩余價值。
4新歷史角度下的改進
站在整體觀和大歷史觀的角度上,我們發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批判資本主義,更在試圖尋找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其精神內核不是19世紀已經過時的理論,而是其中的方法,內在邏輯以及要解決的真實問題。這要掌握這一點,理論才會更加發揚。
與當今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發現,我們要做的就是變革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內核—勞動價值論。只有內核變革完善,并且在整體性的思想下,馬克思家政治經濟學才會更加顯示出其優越性。
誠如前文所述的,勞動價值論之所以沒有與時俱進,很大原因是由于這個理論把勞動作為產生價值的唯一來源,這也許在19世紀是正確的,但是在21世紀必須要發生變革,為此我結合西方經濟學的觀點,改良中的勞動價值論,提出新價值論的觀點。
我認為商品甚至物品種確實存在其內在的價值,但是這個價值不是僅僅由勞動決定的,而是有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共同決定的。多種生產要素共同決定了商品本身的價值。表示為:C=al+bk +ct,但是不同于薩伊定律,因為這里面依然強調的是勞動價值,其最終是客觀表示而不是效用論。
這樣很多由于現實條件變化,使理論過時的情況就會發生改變。比如虛擬貨幣是否有價值,由于內部的資本以及其他生產要素都可以形成價值,所以虛擬貨幣內部有很大的資本,則虛擬貨幣本身具有價值,同時又有使用價值屬性,所以虛擬貨幣可以是商品。
還有上文提及的流通中產生剩余價值,由于流通過程中投人大量資本,土地,根據新價值論,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都是構成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然產生剩余價值。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