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1 15:48: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的任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駐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人口眾多,交通便利,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一定地理位置優勢,是河南省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工業城市之一。但是,當前駐馬店市的貧困問題依然很嚴重,就拿政府公布的貧困縣數據來說,在國家級貧困縣中,河南省共31個,駐馬店就占了4個,新蔡縣、確山縣、平輿縣和上蔡縣均在列。而河南省公布的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名單中,駐馬店市的泌陽縣、正陽縣和汝南縣3個縣赫然在列。在駐馬店市扶貧開發辦公室的公報中,更是將新蔡縣、確山縣、上蔡縣和平輿縣作為駐馬店市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因為這些縣經濟相對不發達,集中了大量的農村貧困人口。
二、扶貧開發中的農村公共管理
農村公共管理是農村行政組織和社會組織對關系到農民基本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痉秶ń逃?、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人口、資源和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以及電信、郵政和公共交通、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的管理。其中,農村公共管理在扶貧開發中最為重要,關系到農村的和諧穩定。
三、駐馬店市扶貧開發中的農村公共管理的困境
近年來,駐馬店市在扶貧開發的具體實踐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農村公共管理工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從現實的實際狀況來看,扶貧開發中的農村公共管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一)農村公共管理主體層面面臨的困境
首先,相關管理部門的協調性不強。扶貧開發涉及的范圍廣泛,幾乎涵蓋了農民生活的諸多領域,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但是,在現階段,地方政府在簡政放權方面的步伐相對較慢,導致審批層級過多,部門協調配合不一致,尤其對扶貧開發中涉及的資金、人力和項目未能發揮集中效用,也未能形成工作合力,這嚴重影響到了扶貧開發的順利推進。其次,人員的素質有待加強。一些基層的扶貧工作人員,缺乏公共管理的觀念,在扶貧開發中,對各個管理工作不夠重視,在執行扶貧任務、運用扶貧資金以及具體扶貧環節的管理和權責承擔方面比較散漫。此外,再加上現有的基層扶貧機構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有些地方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扶貧資金,導致一些扶貧資金閑置,這不僅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而且還影響到了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
(二)農村公共管理內容方面的困境
國家提倡扶貧開發要注重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的統籌發展,然而在現階段的扶貧開發實踐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偏重于單純的基礎設施建設,這種做法不僅導致了扶貧資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時也使公共管理工作出現了混亂。此外,還有些地方政府,沒有真正的以扶貧工作為己任,只是完全的出于自身“政績”的需要考慮,為了在短時間使扶貧出現較好的效果,將扶貧開發用于交通、基礎較好近郊的農村地區。這樣,那些本來特別需要扶貧支持的偏遠閉塞地區卻得不到應有的支持,這不僅偏離了扶貧開發的初衷,更是加劇了區域性的貧富差距,也使得公共管理工作出現了更大的偏差。
(三)農村公共管理對象的困境
農村公共管理對象的困境,具體表現為扶貧開發中,扶貧對象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扶貧開發工作是以貧困人員為對象展開的,如果扶貧對象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公共管理的任務也就無法實現。雖然扶貧工作開展已久,貧困人員在教育、醫療等方面國家給予的扶持力度較大,農民也切身享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是有些項目較大、需要農民自籌資金的扶貧項目很難進行,農民無法積極配合,參與度比較低。因此,管理效果比較低下。
(四)農村公共管理目標方面的困境
管理目標不明確,缺乏對管理目標的考核與控制。農村公共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涉及的范圍也比較廣。扶貧開發中,如果不能確立好管理目標,缺乏對管理目標的考核與控制,不僅會影響扶貧開發的進程,更會使公共管理行為陷入混亂狀態,公共管理工作也會失去方向和動力。
四、完善扶貧開發中農村公共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提升扶貧人員的素質,提高農村公共管理的效率
在扶貧開發中,為了提高公共管理的實際效率,政府各部門應在扶貧管理工作中相互配合,為資源配置和服務質量優化提供有效建議。為此,必須規范管理機構,理順各級權責。如果需要跨部門合作,需要由主辦部門來協調和管理,加強對整個公共管理事務的全過程管理。此外,在扶貧開發中,還必須注重提高基層扶貧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對扶貧人員的定期培訓,規范扶貧開發活動。
(二)完善扶貧政策的執行機制,提升農村公共管理實施效果
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必須有完善的扶貧政策執行機制,避免形式化行為的出現。在扶貧政策的具體執行過程中,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在給農民宣傳政策的同時,接受農民的監督。通過完善扶貧政策的執行機制,提升農村公共管理的實施效果。
(三)優化扶貧動員機制,強化農村公共管理資源整合
在實際的扶貧過程當中,作為基層的扶貧人員,要確保扶貧資源合理配置,促進扶貧效率的提升。在加強各個部門之間資源的有效整合過程中,還應加快對有地方特色的扶貧機制的構建,從根本上調動貧困農戶的積極性。此外,可以成立扶貧資源平臺,依此提升貧困農民的教育素質和教育水平,這有利于增強貧困農民的參與意識。
(四)明確扶貧開發目標,強化對農村公共管理過程的監控
在扶貧開發過程中,各地要從實際出發,明確扶貧開發的目標。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環環相扣,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形成統一的目標體系。要切實有效分配各部門和各個工作人員的責任,有效提升整個扶貧工作的效率和既定目標。此外,還要實行扶貧目標責任制,并以績效評估的形式進行量化考核,具體落實到各個部門、各個工作人員。在實施目標責任制的同時,必須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相互配合使用。對于達到既定目標的部門或者工作人員,應當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未達到目標或者有嚴重違紀的,應當予以相應的處罰。上述措施對農村公共管理的質量優化具有積極意義。
五、結語
總之,農村公共管理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在扶貧開發過程中,通過上述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公共管理所面臨的壓力,有效解決管理工作存在的難題,促進扶貧目標的實現。但是,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還會出現新的問題,這就需要相關人員不斷探索,從而做到農村公共管理工作的與時俱進,全面提升農村公共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殷福順.現階段我國農村公共管理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8):187.
在科學分類中,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倫理關系歷來都被看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關系。在一種有著相似文化類型的社會中,大致有著相類似的倫理關系,以及由這種倫理關系構成的社會結構類型。即使同一文化類型的社會分屬于不同的國家,它們之間的差別也往往表現在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對于社會的存在來說,往往還是相對表面的現象,在更深的層次上,他們的倫理關系、社會的倫理結構及其倫理觀念,有著不可懷疑的一致性。所以說,倫理學的話題往往是一些永久性的話題。在一定的同一文化類型的社會中,每一個時代的人們,都在重復地談論著同一話題。這表明,在歷史的縱向維度上和在現實的橫向維度上,倫理話題都是最具普遍性的話題。
但是,倫理話題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普遍性其實只是一種歷史現象。在20世紀,一個明顯的社會發展趨勢就是社會生活領域的分化和科學的分化,社會生活在以往的歷史發展的前提下進入了加速分化的階段。同樣,科學的學科分化也令人目不暇顧。在這種情況下,倫理話題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法開始得到證實,存在著一般性的倫理研究和特殊的倫理研究并存的科學事實。一方面,重復著以往時代的倫理話題繼續加以研究,依然是倫理學的主流,甚至出現了更為系統、更為深入的倫理哲學省思。另一方面,關于具體的社會生活領域的倫理考察也吸引了大量學者的興趣,人們深入地分析一些具體的社會生活領域中的特殊的倫理關系類型,提出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建設。這就是在20世紀后半期開始成為倫理學研究熱點的職業道德研究。公共管理倫理學就是在這種科學和社會發展條件下建立起來的一門科學,它是作為對公共管理領域中的倫理關系作出專門研究的科學,并根據這一專門研究對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和公共管理者的職業道德規范作出規定。
“公共管理倫理學”是一門新學科,它的前身可以看作為“行政倫理學”。在稍早的時期中,人們曾經試圖通過對行政體系作出倫理思考去建立行政倫理學,但這個嘗試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根據韋伯等人經典的官僚制理論,行政體系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基礎上的,它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對科學性的追求,所以,以談論價值問題為宗旨的行政倫理學一時很難得到人們的認為。近年來,行政管理的問題開始出現了社會化的趨勢,它不再僅僅是屬于政府專有的管理形式,而成為一種擴展到許多非政府的社會公共部門的管理形式。當行政管理的方式被推廣到非政府部門的時候,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出現了許多不適應的情況,因而需要改革和調整。一方面,使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被改造為適應非政府公共部門管理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這種管理方式在非政府部門的成功又對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求政府部門的管理也采納非政府部門的管理經驗。這樣,就出現了公共管理這個特殊的管理形式??梢?,公共管理是從傳統的行政管理中發展而來的,但又不能根據傳統的行政管理的理論和觀念來認識它,它是一種新型的管理形式,根據管理學的術語,干脆把這種管理形式稱作為管理的新模式。
公共管理倫理學是與公共管理聯系在一起的,是公共管理這種新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建立公共管理倫理學的要求。就公共管理自身而言,它的出現決非歷史的偶然,更不是一些標新立異的學者們的杜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管理模式,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邏輯上講,管理的歷史是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的,有了人也就有了管理。因為,人在今天已經被公認地稱作為社會的動物。從人類歷史的形成來看,單個的人是不能被稱作為人的。我們無法設想,一個單個的人可以從猿進化為人,從猿到人的轉變必然是一個整體進化的過程。人是在社會的整體中才能成為人和被看作為人,離開了社會的整體,就無法理解人與動物還有什么本質性的差別。而人作為社會的人,他的最為基本的存在形式就是他們之間的集體活動和協同作業。這之中,必然包含著管理關系。也許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這種管理關系是極其簡單的。但無論它多么簡單,畢竟是作為一種管理關系而存在的。所以,我們說,即使在最為原始的人類社會中,也必然存在著管理關系,有著管理活動。
行政管理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當然,在一些“類國家”的原始部落中就已經開始出現了行政管理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原始部落稱作為“類國家”的話,那么我們也同樣可以把這種初級形式的行政管理稱作為“類行政管理”。因為我們談論行政管理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把包含著這樣幾項內容的管理形式稱作為行政管理的:(1)有著相對固定的行政等級序列;(2)有著相對固定的行政管理人員;(3)有著相對穩定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授權;(4)最為根本的,還是出于社會秩序的需要而從事的管理,這一點是它區別于其它形式的管理的根本。用現代觀念來看,行政管理在本質上是一種以非盈利為目的的管理,它所服務的是社會長遠利益或根本利益,在迄今為止的社會歷史過程中,這種所渭社會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也可以被直觀地理解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或主導地位的那部分社會群體的利益。
行政管理的出現標志著管理領域和管理類型的分化,或者說,行政管理的出現是社會分化的結果,當社會分化為不同的領域,社會成員生活內容的多元化以及扮演的社會角色的多樣化,都提出了多重管理形式的要求。如果說在國家形成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行政管理都是服務于一個特定集團的統治的要求的,是服務于階級利益的實現的。這種行政管理的范圍,也主要表現為以對官吏的管理為基本內容的管理,它的外部功能極其有限,在國家政權的運作體系之外,存在著相對自主的經濟生活、家族式的社會團體生活、宗教團體生活等等,這些管理與行政管理聯系并不緊密,同時存在很大差異。當然,從歷史上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惟有行政管理發展比較充分,其它形式的管理對于管理史的研究來說,都具有加以考察的價值。
從抽象的意義上說,行政的歷史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在近代社會出現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內,行政管理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而存在,一切行政管理的活動都從屬于統治的目的。所以我們把這一歷史時期中的行政管理稱作為統治行政。這一行政管理類型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職位繼承制和強烈的排外性,雖然在中國發明了科舉考試,對于校正行政管理的排外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并不意味著在本質上改變了統治行政的排外性特征。近代社會以來,隨著服務于統治目的的行政管理的出現,出于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要求的行政管理開始迅速增長。我們把這種歷史趨勢的成熟形態稱作為管理行政。在管理行政服務于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這一目的之中,包含著行政管理更多地接受公共的參與,更多地接受社會的監督,甚至存在行政管理社會化的可能性。在某種意義上,管理行政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公共行政了。所以,近年來,人們把近代成長起來的管理行政稱作為公共行政。但是,管理行政并不是人類行政管理的終極形態,更高級的行政管理模式應當是服務行政,對于這種全新類型的行政模式來說,國家的行政體系對于社會的作用不僅遠遠告別了統治的功能,而且也不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而對社會所實施的管理,它是一種從屬于服務的目的而建立起來的,不僅在客觀的制度或體制設置上體現了為社會服務的目的,而且在行政人員的主觀動機中深深地蘊含著時時處處從公共利益出發,為公眾、為社會服務的強烈愿望。服務行政是完成了的公共行政,只有這種行政模式才能充分體現出自身的公共性質。服務行政并不是空想,在20世紀后期的行政改革中,我們常??吹竭@種理論渴求和呼吁,而且行政體制的重塑,在許多方面反映出了這種趨勢。
二、在行政學的演進邏輯中看“公共管理倫理學”
近代行政管理的發展大約在18世紀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論陳述,而系統原則的制定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作出的。1887年威爾遜發表了著名的《行政之研究》的論文,提出了建立專門的行政管理科學的構想。威爾遜建立行政管理學的構想,實際上是對近代以來行政管理專業化的總結性意見,被我們稱作為管理行政模式的理論表述。然而,行政管理學的提出,本身就意味著行政管理從自然發展走上了自覺建構的進程。也就是說,自威爾遜開始,行政管理的組織、體制、程序以及行政人員的作用,都進入了學者們的研究范圍,成為專門研究的對象。這樣一來,行政管理的經驗可以得到及時的總結和概括,而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又極大地促進了行政管理實踐的發展。所以,對20世紀行政管理的研究,往往可以通過研究它的理論形態而得到一個完整的概觀。
我們說威爾遜的論文《行政之研究》提出了建立專門的行政管理學的構想,這決不意味著它的貢獻僅僅在于提出了這樣一項建設性的意見,而應當理解成整個人類行政管理歷史的繼往開來。威爾遜之所以能夠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基于對人類行政管理的歷史的深刻認識下提出的,反映了行政管理實踐的客觀要求以及人們希望對行政管理的規律和技術進行專門探討的要求。比如,行政管理與其生態環境的關系、行政管理專門化中的法制建設、行政管理殊的技術性要求、行政管理自身的特殊目標等等,這些問題都被涵蓋在威爾遜的建議之中了。所以,威爾遜關于建立專門的行政管理科學的建議能夠得到熱烈的響應。
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出現以后,為學者們開辟了一個巨大的科學暢想空間,使學者們積極地投身到行政學理論模型的建構中來,從而推動了行政學的發展。近年來,人們開始研究行政(管理)學100多年來的發展歷史,提出了所謂行政學的范式轉型的歷史構想。其實,近100多年來,行政學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雖然這種漸進與其它學科相比,速度是極快的,但如果說在這100多年中已經存在著多次范式轉型,則有著夸大的嫌疑。因為,就其根本來說,行政學的理論一直還停留在對管理行政模式的描述和理解上。即使在今天,行政管理的概念已經泛化,行政管理的形式已經社會化,人們不滿足于沿用行政管理這個稱謂來對這種管理形式加以描述,而是發明了“公共管理”這個概念。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是行政管理內容的擴展和形式的推廣,與庫恩所講的“科學結構的革命”這樣的要求相比,還不能稱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范式革命。只有當服務行政的觀念和科學體系建立起來之后,我們才能說,行政管理學實現了一場范式革命。
關鍵詞:社會管理以人為本體制創新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突出強調要"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把管理寓于服務之中",體現了社會管理理念的深刻變化。這是一種既符合現代治理善治理念、又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創新。社會管理是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廣義上的社會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它還包括其他主體以及社會自身的管理。作為政府職能之一的社會管理,是指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社會政策和法規范,對社會組織和社會事務進行規范和引導,培育和健全社會結構,調整各類社會利益關系,回應社會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維護和健全社會內外部環境,促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協調發展的一系列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過程。廣義上的社會管理則是多元主體以多樣化形式進行的上述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過程。
回顧這些年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理論上,我們黨對社會管理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推動了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愈趨多樣化,社會問題增加,社會矛盾增多,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大,社會管理的法規亟待完善,社會管理的體系亟待健全,社會管理的體制亟待創新。因此,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對社會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我們必須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轉變社會管理理念,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完善社會管理法律法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工作,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一、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理念
目前,社會管理在體制上的不適應首先體現在社會管理理念不夠準確。我國社會管理的理念比較陳舊,一些地方領導干部仍然只重視經濟增長,對社會民生管理缺乏熱情,對當地社會基礎設施的基本情況了解甚少,對常規化和科學化的社會管理研究不多。在社會管理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貫徹落實"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把管理寓于服務之中"的理念,仍然存在管控思想嚴重、服務意識淡薄的問題。
我們國家"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高屋建瓴的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對我國社會發展也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要求,也是社會管理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社會建設和管理,必須以此作為指導思想,真正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想問題、辦事情、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作為目標,把求得人的徹底解放作為人類最終的發展目標,推進"以人為本"的改革,真正保障"以民為本"。因此,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強社會管理,必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緊緊抓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個靈魂,突出廣大人民群眾社會管理的主體地位。在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關注社會困難群體,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體現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必須實現成果共享,使構成我們社會的各個階層,參與社會發展的不同群體,都能夠實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共同發展,使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二、轉變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
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首先要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把從政為民、服務社會的價值追求內化為一種穩定的制度功能,并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牢固樹立現代市場經濟理念和現代民主政治理念。為此,要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政府的職責和功能限定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合理邊界。
轉變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首先要完善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長期以來,我國偏重于經濟發展,忽視社會發展,使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現在要順應全球社會公共管理新趨勢,加快傳統的"經濟管理為主"向"社會管理為主"轉變,不斷完善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從實施全面管理的全能政府變為實施公共管理的有限政府,使自身公共管理職能得以強化。其次要改進政府管理社會的方式。一個現代公共服務型的政府必須能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站在全局的、整體的高度,找準定位,明確今后發展的戰略模式、戰略重點、戰略目標,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的規劃,以落實發展的理念和戰略;能夠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權力運作機制,構建新的政府工作運行體系,不斷提高行政效能。再次要提高政府的社會綜合治理水平,一方面,以切實轉換政府職能為抓手,實現真正的"政企分開"和"政社分開",對工、農、學、商等群眾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減少過多的行政干預。另一方面,加強政府的市場化和企業化改革。最后還要形成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加大社會各界參與,構筑民主化、多元化、制度化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全面實現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三、確立多元化的社會管理主體,充分發揮其社會建設與管理的功能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以及公民社會的初步發展,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事務、社會問題、社會需求、利益關系等都出現錯綜復雜的傾向,政府越來越難以單獨承擔社會管理的任務,因而,社會管理的主體應盡快從過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形成一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為中介、基層自治組織為基礎、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的社會管理主體構成的新格局,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社會成員各自在社會管理方面的積極作用。因為只有科學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探索多元化的社會治理機制,才能有效解決目前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
四、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強社會管理
社會管理體制是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必須依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不斷改革與完善現行的社會管理制度,使之切實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制度保障。在推進管理體制創新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強化服務意識,推行電子政務,整合行政資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新體制。進一步理順社會管理各部門的關系,規范它們的職能權限,建立健全各管理部門互相支持、緊密配合、共同促進社會各項事務管理的綜合執法新體制。進一步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推進公共設施建設和管理的社會化進程。健全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努力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
關鍵詞:公務員; 勝任力; 關鍵成功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088-01
一、背景分析
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關鍵成功因素指的是對企業成功起關鍵作用的因素。關鍵成功因素法就是通過分析找出使得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然后再圍繞這些關鍵因素來確定系統的需求,并進行規劃來以此進行構建勝任力模型的標準。勝任力模型中關鍵性成功因素的分析對實施和監督勝任力模型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信息社會帶給我們的變化是深遠、巨大的,很多因素決定了必須重新認識組織管理的重要性和它在組織中的地位。再者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陀^的變化為公務員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和困難,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的研究簡化了對公務員管理的任務同時也反映出一個難題,什么才是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的關鍵成功因素?一下具體進行分析。
二、我國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的關鍵成功因素
1.培養學習態度和樹立學習目標
GE原CEO韋爾奇認為:一個組織的學習能力,是其競爭優勢的核心,恰當的技術與影響巨大、以社交為基礎的學習相結合,正成為公司成長的基本戰略。事實上,營造一種使員工沉浸其中的氣氛,使公司成為一個以創新為指向的“學?!?,使工作成為“被支付報酬的學習”。
不僅僅在企業是如此,現代政府在進行公務員管理時候也要把握對于學習意識的重視,為了減輕變化對業務運作的沖擊,使得員工盡快適用和掌握新系統,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訓。培訓對于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的成功實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培訓可以減輕參與者因為對系統不了解所產生的抵制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培訓可以使參與者熟悉系統操作,利用系統完成業務。進步源源不斷的動力就是學習,勝任力模型引入到我國公務員研究也是不斷研究學習的結果,只有培養學習態度和樹立學習目標才能接受新事物,在勝任力模型操作時才能發現問題并且有效的進行監督。
2.領導者的發起和推動
勝任力模型的實施必須有領導者主觀上的接受后再起發起和推動作用,然后帶動下屬進行運作。一個沒有得到領導者肯定的創意或發明,無法得到實際的應用,因此也就談不上改善和有效。這樣的“創新”沒有任何意義,也帶不來任何利潤。
而且這里著重提出在整個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的構建過程中領導者必須在實施過程中承擔責任和主導權,,要求領導者對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的成功與否,以及將來的持續穩定運行和深化都有所擔當,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
3.對各個層次的公務員勝任力模型參與者都要有足夠的培訓
建立成立培訓事業部對各個層次的公務員都要有足夠的培訓。培訓事業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有一個組織部門和團隊進行規劃實施。成立培訓事業部作為學習型組織的正式組織部門,并由領導者親自負責經營管理,是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創建成功的重要保證。
持續的、及時的對參與人員進行培訓,同時培訓要貫穿于項目的始終,應分階段?分內容?分人員?分管理層次進行?促使觀念進行轉變,從主觀上各個層次的人都能接受公務員勝任力模型,他們明確了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的長遠作用和受益之后才能樹立主人翁精神從而提高和增強全員的信心和熱情,使所有參與者都能盡快地進入角色從而減少模型實施的阻力使公務員勝任力模型具有長久?鮮活的生命力。
4.模型必須簡單明了且具有靈活性
模型必須足夠簡單以使評估的難度降低,晦澀難懂和繁文縟節都會降低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的適應性,提高接受度,減清實施的難度。要求模型具有靈活性,是使模型可以應對不同的環境,能夠隨機應變,從而完善政府的績效管理體系。
5.正視公務員勝任力模型構建中的起伏
任何管理模式的推進都不會一帆風順,公務員勝任力模型這種驅動政府改進管理,提升企業效率的系統伴隨著實施,各種阻力就會顯現,政府機構的組織與文化障礙例如官僚制等使得模型的推進工作陷入困境。模型導入期一些初步的問題也會暴露,短暫的挫折可能會動搖領導者和參與者的信心,以至于讓他們產生困惑。因此,此時正確對待起伏、正視困難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必須克服障礙,調整好心態,樹立必勝信念。
6.重視做好模型實施前的基礎工作
公務員勝任力模型與傳統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都不相同,其成功運行必須要有準確和完整管理等數據作支撐?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政府的管理數據常常不規范,模型實施過程也經常無法按預定計劃運行,處于不可控制的狀態,造成了模型實施基礎十分不完備的狀況,影響了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的成功實施?
為此,政府在實施勝任力模型應在實施基礎上下工夫?首先,要轉變觀念,大膽地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驗,對政府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過程進行必要的優化調整?要善于權衡傳統公共管理制度的利弊得失,逐步建立先進合理的公共管理制度?其次,在政府內部的各有關部門之間要進行反復的協調,以對傳統管理中基礎數據不統一?不完整?不準確的混亂局面加以整頓,解決傳統管理中由于條塊分割機制造成的口徑不一致的問題,建立和規范統一的數據標準,使信息的收集?輸入?處理?輸出和使用流程符合勝任力模型的邏輯要求,以便系統順利集成?
三、結束語
公務員勝任力模型研究是一套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與政府管理的結合,對于我國政府管理來說,它還是一件“新生事物”?在實施過程中,目前還沒有一套完善?成熟的理論做導引,這需要不斷地總結失敗和成功的經驗教訓,從中去尋找和重視那些有規律性的?具有重要作用的共性成功因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走彎路,避免失敗,提高模型實施的成功率?お
參考文獻:
【關鍵詞】社會管理創新;地方實踐
目前,各地積極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管理創新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在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不斷夯實著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充分歸納和提煉這些創新實踐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經驗,有助于從戰略性、全局性的角度把握社會管理創新的方向,從而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實踐向縱深發展,同時,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管理創新模式和創新理論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會管理創新的地方實踐探索
1.以人為本。各地在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把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貫穿工作的全過程,以群眾利益為重,以群眾期盼為念,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提高了社會管理服務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比如,建立社區服務中心。各地積極加大資源投入力度,著眼于方便社區群眾,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開展各種愛心服務工作,為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如山東淄博的淄川區般陽路街道推行“三維數字社會管理平臺”,這個平臺將街道轄區內的居民樓、企事業單位、商鋪等搬上網絡,形成一個真實的三維實景立體街區,實施人口信息動態化管理,開通“民情通”呼叫服務中心,完善“三位一體視頻監控網絡”,創建五件制辦件系統,通過這些措施構筑起了數字化基層政務服務新體系,促進街道社區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2.社會協同。社會管理創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其他社會管理主體的協同作用,從而形成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社會安定有序的合力。近年來,各地積極改革并完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發揮著積極作用。比如,北京市探索樞紐型社會組織管理模式,“樞紐型”社會組織,是對同類別、同性質、同領域社會組織進行聯系、服務和管理的聯合型組織,主要在政治上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業務上發揮引領聚合作用;在日常服務管理上發揮平臺作用,促進本領域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上海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大力推動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政府購買服務項目主要集中于養老服務、慈善救助、社區青少年和外來人員服務等領域,已形成了“項目制”、“招標制”等多種運作形式,并且逐漸趨于成熟。
3.社區管理。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大特色就是各地對城鄉社區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社區網格化即是其中之一。網格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把社區劃分成若干個網格,分別建立功能齊全、相對獨立的社區管理服務體系,有專職人員在網格范圍內對社區實施24小時動態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務,承擔網格內的居民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環境衛生、治安維護等各項事務,努力實現“小事處置不出網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區”,從而實現社區管理服務的全覆蓋。如浙江舟山推行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把全市劃分為2360個網格,每個網格成立一個黨小組,以鄉鎮(街道)、社區(村)干部、轄區民警中的黨員組成,同時吸收教師、醫生、老干部、漁農科技人員等參與,組成一支6至8人的“網格管理服務團隊”,2360支網格團隊織起了一張基層“公共管理服務網”,這樣及時掌握了解每個網格內發生的事關經濟發展、民生民計和社會穩定的大小事件,并及時反饋與妥善處理,變被動應對為主動服務,變宏觀管理為精細服務。
4.風險評估。近年來,因各種社會矛盾引發的群眾上訪和多樣多發,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對房屋拆遷、土地征用、環境保護、教育醫療、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行業和領域,各地積極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對于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等重大事項在實施或出臺之前,采取科學的預測方法,對可能出現的社會穩定風險進行先期預測、先期評估、前期化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將不和諧因素減少到最低限度。同時,在評估過程中,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從而提高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二、社會管理創新實踐的經驗思考
各地社會管理創新的成功經驗表明,社會管理是一項綜合工作,需要統籌兼顧,理順各種關系,發揮多種力量,改革和完善體制機制,從源頭上減少社會矛盾,以增強地區活力和凝聚力,全面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1.完善社會管理新格局。社會管理不是單向的政府對社會的管理,而是政府與社會的合作和共治。長期以來,“全能型政府”的社會管理模式擠壓了社會發展的空間,造成了社會自治能力薄弱,無論是社會組織的發展,還是公民自我管理和服務的能力都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社會管理創新既要堅持黨委領導和政府負責,也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實現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黨的十七大提出,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這是適應新時期社會管理形勢的戰略部署。這個新格局改變了傳統的以政府為中心的單一治理結構,更加注重社會各主體的協同作用,是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社會管理的多元主體治理首先可以適應多元的社會現實,為公眾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社會公共服務。其次,可以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第三,有助于緩解政府壓力、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將精力和資源集中用于宏觀調控領域。
2.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務,管理不是目的,服務才是根本。因此,在管理定位上,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單一的管理者,而是把滿足群眾的公共需求作為主要職責,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在管理體制上,各級政府不斷加快職能轉變,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在管理理念上,實現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務型的轉變;在管理方式手段上,從重管制控制、輕協商協調,從重行政手段,輕法律道德,向多種方式協調發展,多種手段綜合運用轉變。
3.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社會組織與政府組織、企業組織共同構成現代社會的三大組織體系,是穩定社會的“鐵三角”。政府組織是公共組織,是非營利性的,是“以行政求公益的組織”;企業是營利性的,是“以志愿求私益的組織”;光有這兩個范圍是不夠的,二者無法覆蓋其他大量的公益和互益服務范圍,因此就必須要有“以志愿求公益”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目前,我國社會組織的力量還相對薄弱,不僅數量少,實力較強、影響廣泛的社會組織也不多,難以承擔起政府轉移職能、參與社會管理的任務。十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因此,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徐亞奧政府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向社會組織開放更多的公共資源和領域,通過公開競標,讓有能力的社會組織來承擔。
4.加強社區建設。創新社會管理,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鶎泳哂小按航喯戎钡莫毺乇憷?,群眾的利益訴求,基層能最先捕捉到。因此,一定意義上講,基層社會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社會管理的整體績效。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現階段,我國社會矛盾多樣多發,而這些矛盾糾紛大多發生在基層特別是城鄉社區。隨著 “單位人”向“社會人”、“社區人”轉變,社區成為社會管理的重要載體,但同時,由于新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社區管理服務沒有及時跟上,導致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在社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回應和解決。因此,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放在社區。十報告提出,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增強基層活力和凝聚力。
參 考 文 獻
[1]龔維斌.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與思考[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3)
1.1工商行政管理執法手段弱化
在推進工商管理行政政執法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就是逐漸轉變政府職能,逐漸使全能政府成為有限政府,把政府管制變成政府管理。這一理念打破了傳統行政法制中我國政府職能無所不包的局面,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更好更有效地成為服務型行政部門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但是,現實中,過度簡化后的政府職能在現代社會日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并不能應對自如,作為行政機關,其執法手段有被一味弱化之嫌。我國的工商行政執法,由于相關制度不健全,公眾法律素質普遍不高,在行政機關沒有相應的強硬執法手段的情況下,毀滅證據、轉移財產、逃避制裁、抗拒處罰的情況時有發生,不考慮國情和實際,對行政執法手段一味弱化,必然導致執法的疲軟。我國在近年來不斷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法律和文化,特別是對行政執法手段和執法保障的削弱,體現了西方立法技術中減弱國家干預,限制行政職權的理論。這為我國的法律制度盡快和國際接軌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公眾的法律素質、執法環境和法律體系均不完善情況下,將西方經過幾百年的法制建設后才相對完善的執法制度,搬到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中國,不可能帶來預期的效果。從歷史上看,只有《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兩個行政法授權工商部門在監督檢查時可以行使凍結、劃撥、封存、暫扣等專項行政強制性手段。但是后來《商業銀行法》規定:只有法律規定凍結的才能凍結,沒有法律規定就不能凍結。這就致使工商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時候常常處于尷尬處境,對某些違法經營行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賦予了工商部門主動監督檢查權、調查檢查權、強制措施權??梢詫`法行為及物品加以限制,可責令被檢查的經營者說明商品來源時,相對人往往拒絕回答,要求其暫停銷售不得轉移時,相對人往往拒絕簽字,事后商品不知道去向?!斗床徽敻偁幏ā芬幎吮O督檢查部門在調查取證中的詢問、查詢、復制、檢查等權力,但未明確授予查封、扣押財產等強制措施權。行政處罰權與行政強制執行權相分離,工商部門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后,不具備強制執行的權力,削弱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執法的嚴肅性、權威性,無形之中放縱和助長了違法經營行為。
1.2工商行政管理執法受地方保護主義干預嚴重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受到“地方保護主義”干預嚴重?!暗胤奖Wo主義”是當今中國比較流行的一種風氣。雖然地方保護主義弊端重重,但在實踐操作中,但凡在任的地方官員,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投入到地方保護的實際行動中。目前地方各級政府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采取各種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地方保護主義者認為,工商行政管理對外來投資企業的檢查,對企業的違法行為的處罰,會影響投資人的積極性,破壞投資環境。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認為,發展是硬道理,只要有產值、有稅收,不管是什么企業都可以投資興辦,甚至不顧中央的政令,想方設法地變通處理,把一些對環境、資源破壞嚴重的項目都放行準辦。為此,他們認為工商行政管理是阻礙地方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私自決定未經政府允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一律不得到企業進行檢查和實施處罰,企業違法一般不罰或按下限處罰。
1.3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指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行政指導指的是行政主體在其職責任務和管轄的事務范圍內,為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采用說服、教育、示范、勸告、告誡、鼓勵、建議、指示等不具有法律強制力的方法促使相對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非強制。20世紀60年代以來,行政指導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就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成為對傳統的行政執法的重要補充。
行政指導屬于不具備法律強制力的柔性行政行為,主要以示范、勸告、建議、鼓勵等非強制性方式,行政指導作為一種新型的行政手段,廣泛運用于各個行政領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施政的中心,在現代行政中具有重要地位。行政指導還屬于“積極行政”的范疇。古典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政是消極行政,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由于社會經濟生活日益復雜化和多樣化,公益和私益需要兼顧,效率和公平要平衡,社會成本需要降低,社會福利需要增進,凡此種種都需要行政行為由消極轉為積極?,F代社會生活需要行政指導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有效地對經營行為進行干預指導。工商行政部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出現了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有些復雜情況無論是行政立法還是人大立法都難以完全適應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客觀要求。這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給經營者下達提醒、建議、勸告、警示等“行政指導書”,幫助他們改善經營管理,改正不當行為,提高經濟效益。當然,行政機關應當嚴格監管市場主體,對違法者要依法予以懲處。通過嚴格的依法管理和執法,促使市場主體遵循法律道德,做到誠信經營。維護消費者利益。但真正有效的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管”。執法也不是單純的“執罰”。更主要的是根據具體情況實事求是的處理好市場行為中的一些具體問題。能給予經營者正確的指導,能促進法制社會的建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為服務型行政部門出現,應該借助他們對法律法規掌握理解的優勢,對市場主體多些耐心的疏導,善意的提醒,幫助他們少出問題,少走彎路,防患于未然,這樣同時也減輕了行政管理的任務。行政指導作為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行政方式,更多的應該以不自覺的方式被運用,但在我國實際中,這一先進理念的貫徹落實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行政指導的作用還遠未充分發揮。
2優化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執法的對策
行政的法治化和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工商行政管理的法治化之路也是如此。通過對我國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執法的缺陷分析,立足我國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建設的現狀,借鑒國外市場監管的先進經驗,現將對工商管理依法有效行政的建議提示如下。
第一,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體系。
我國目前在政府職能地位和機構配置的法律依據存在有不便于操作,條文不細、規定過于原則,靈活性差等不足之處。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體系,加強行政管理組織發建設,加強市場體系監管立法,解決各類市場監管無法運用工商行政管理綜合性職能,發揮職能合力作用迫在眉急。應該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合同法》等為重點,加快實施細則或單項配套法規的制定,解決工商行政基本法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加快舊法的修改完善步伐,解決掉新舊法規自相矛盾、執法依據不統一的問題。
第二,加強工商行政管理執法。
從上文分析,我們發現,工商行政管理執法存在很多缺陷。改進工商行政管理主要要加強化執法保障,改善執法環境、完善執法程序、加強行政指導等。
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對市場監督機構賦予了較強的執法手段,工商行政機關除在監督檢查時可以行使凍結、劃撥、封存、暫扣等專項強制手段和詢問、查詢、復制、檢查等權力外,可以明確授予查封、扣押財產等強制措施權,把行政處罰權與行政強制權結合起來,提高工商機關執法的權威和嚴肅性。
在改善執法環境方面,除了解決法規滯后和法規矛盾問題。要多加取得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理解。化解地方保護主義和工商行政管理之間的對立情緒矛盾。應該采取措施“對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提出明確要求,要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國家要把依法行政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作為地方政府考核指標、公正評價政府的工作政績。要把維護市場秩序和經濟保障的責任落實到相關政府。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也要按照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服務型工商的要求,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要通過自身行為的規范來贏得政府對執法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地方保護主義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地方經濟。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首先要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樹立服務觀念?!斑\用工商行政管理職能,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不能變;在地方黨委領導下的領導關系不能變;積極參與完成地方政府交辦的工作任務不能變;與地方黨委政領導的工作聯系職能和感情不能變”。
第三,加強行政指導。
行政指導不具備法制強制力,行政相對人是否接受行政指導,完全聽其自愿。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比較具體的行政指導方案,達到行政指導的良好效果。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規劃。第一,加強市場準入秩序行政指導,提升市場主體監管服務水平。第二,加強市場競爭秩序行政指導,提升公平交易執法水平。第三,加強市場交易秩序行政指導,提升維護消費者權益水平。第四,加強企業信用建設行政指導,提升信用監管服務水平。第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行政指導,提升工商部門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水平。第六,加強處置市場突發事件行政指導。提升工商部門公共管理水平。
關鍵詞: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執法;缺陷;對策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11-0331-02
工商行政管理是我國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國家通過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社會商品生產經營者、社會經濟活動所進行的管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隨著民主與法制進程的速度加快,在加入WTO后的不斷變幻的新形勢下,作為主管市場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地位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大,面臨的問題和壓力也越來越多。如何與時俱進,適應新的形勢,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執法水平,切實履行工商行政執法職能,嚴把市場主體準入關,切實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保障公平競爭,嚴厲打擊各種經濟違法行為,保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擺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分析對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執法中常見的缺陷,提出了幾點具體的提高行政執法的方法和對策,以期能對優化工商行政管理做點貢獻。
1 工商行政管理中行政執法的缺陷分析
1.1 工商行政管理執法手段弱化
在推進工商管理行政政執法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就是逐漸轉變政府職能,逐漸使全能政府成為有限政府,把政府管制變成政府管理。這一理念打破了傳統行政法制中我國政府職能無所不包的局面,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更好更有效地成為服務型行政部門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但是,現實中,過度簡化后的政府職能在現代社會日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并不能應對自如,作為行政機關,其執法手段有被一味弱化之嫌。我國的工商行政執法,由于相關制度不健全,公眾法律素質普遍不高,在行政機關沒有相應的強硬執法手段的情況下,毀滅證據、轉移財產、逃避制裁、抗拒處罰的情況時有發生,不考慮國情和實際,對行政執法手段一味弱化,必然導致執法的疲軟。我國在近年來不斷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法律和文化,特別是對行政執法手段和執法保障的削弱,體現了西方立法技術中減弱國家干預,限制行政職權的理論。這為我國的法律制度盡快和國際接軌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公眾的法律素質、執法環境和法律體系均不完善情況下,將西方經過幾百年的法制建設后才相對完善的執法制度,搬到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中國,不可能帶來預期的效果。從歷史上看,只有《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兩個行政法授權工商部門在監督檢查時可以行使凍結、劃撥、封存、暫扣等專項行政強制性手段。但是后來《商業銀行法》規定:只有法律規定凍結的才能凍結,沒有法律規定就不能凍結。這就致使工商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時候常常處于尷尬處境,對某些違法經營行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賦予了工商部門主動監督檢查權、調查檢查權、強制措施權??梢詫`法行為及物品加以限制,可責令被檢查的經營者說明商品來源時,相對人往往拒絕回答,要求其暫停銷售不得轉移時,相對人往往拒絕簽字,事后商品不知道去向。《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了監督檢查部門在調查取證中的詢問、查詢、復制、檢查等權力,但未明確授予查封、扣押財產等強制措施權。行政處罰權與行政強制執行權相分離,工商部門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后,不具備強制執行的權力,削弱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執法的嚴肅性、權威性,無形之中放縱和助長了違法經營行為。
1.2 工商行政管理執法受地方保護主義干預嚴重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受到“地方保護主義”干預嚴重?!暗胤奖Wo主義”是當今中國比較流行的一種風氣。雖然地方保護主義弊端重重,但在實踐操作中,但凡在任的地方官員,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投入到地方保護的實際行動中 。目前地方各級政府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采取各種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地方保護主義者認為,工商行政管理對外來投資企業的檢查,對企業的違法行為的處罰,會影響投資人的積極性,破壞投資環境。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認為,發展是硬道理,只要有產值、有稅收,不管是什么企業都可以投資興辦,甚至不顧中央的政令,想方設法地變通處理,把一些對環境、資源破壞嚴重的項目都放行準辦。為此,他們認為工商行政管理是阻礙地方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私自決定未經政府允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一律不得到企業進行檢查和實施處罰,企業違法一般不罰或按下限處罰。
1.3 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指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行政指導指的是行政主體在其職責任務和管轄的事務范圍內,為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采用說服、教育、示范、勸告、告誡、鼓勵、建議、指示等不具有法律強制力的方法促使相對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非強制。 20世紀60年代以來,行政指導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就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成為對傳統的行政執法的重要補充。
行政指導屬于不具備法律強制力的柔性行政行為,主要以示范、勸告、建議、鼓勵等非強制性方式,行政指導作為一種新型的行政手段,廣泛運用于各個行政領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施政的中心,在現代行政中具有重要地位。 行政指導還屬于“積極行政”的范疇。古典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政是消極行政,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由于社會經濟生活日益復雜化和多樣化,公益和私益需要兼顧,效率和公平要平衡,社會成本需要降低,社會福利需要增進,凡此種種都需要行政行為由消極轉為積極。現代社會生活需要行政指導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有效地對經營行為進行干預指導。工商行政部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出現了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有些復雜情況無論是行政立法還是人大立法都難以完全適應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客觀要求。這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給經營者下達提醒、建議、勸告、警示等“行政指導書”,幫助他們改善經營管理,改正不當行為,提高經濟效益。當然,行政機關應當嚴格監管市場主體,對違法者要依法予以懲處。通過嚴格的依法管理和執法,促使市場主體遵循法律道德,做到誠信經營。維護消費者利益。但真正有效的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管”。執法也不是單純的“執罰”。更主要的是根據具體情況實事求是的處理好市場行為中的一些具體問題。能給予經營者正確的指導,能促進法制社會的建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為服務型行政部門出現,應該借助他們對法律法規掌握理解的優勢,對市場主體多些耐心的疏導,善意的提醒,幫助他們少出問題,少走彎路,防患于未然,這樣同時也減輕了行政管理的任務。行政指導作為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行政方式,更多的應該以不自覺的方式被運用,但在我國實際中,這一先進理念的貫徹落實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行政指導的作用還遠未充分發揮。
2 優化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執法的對策
行政的法治化和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工商行政管理的法治化之路也是如此。通過對我國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執法的缺陷分析,立足我國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建設的現狀,借鑒國外市場監管的先進經驗,現將對工商管理依法有效行政的建議提示如下。
第一,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體系。
我國目前在政府職能地位和機構配置的法律依據存在有不便于操作,條文不細、規定過于原則,靈活性差等不足之處。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體系,加強行政管理組織發建設,加強市場體系監管立法,解決各類市場監管無法運用工商行政管理綜合性職能,發揮職能合力作用迫在眉急。應該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合同法》等為重點,加快實施細則或單項配套法規的制定,解決工商行政基本法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加快舊法的修改完善步伐,解決掉新舊法規自相矛盾、執法依據不統一的問題。
第二,加強工商行政管理執法。
從上文分析,我們發現,工商行政管理執法存在很多缺陷。改進工商行政管理主要要加強化執法保障,改善執法環境、完善執法程序、加強行政指導等。
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對市場監督機構賦予了較強的執法手段,工商行政機關除在監督檢查時可以行使凍結、劃撥、封存、暫扣等專項強制手段和詢問、查詢、復制、檢查等權力外,可以明確授予查封、扣押財產等強制措施權,把行政處罰權與行政強制權結合起來,提高工商機關執法的權威和嚴肅性。
在改善執法環境方面,除了解決法規滯后和法規矛盾問題。要多加取得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理解?;獾胤奖Wo主義和工商行政管理之間的對立情緒矛盾。應該采取措施“對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提出明確要求,要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國家要把依法行政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作為地方政府考核指標、公正評價政府的工作政績。要把維護市場秩序和經濟保障的責任落實到相關政府。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也要按照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服務型工商的要求,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要通過自身行為的規范來贏得政府對執法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地方保護主義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地方經濟。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首先要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樹立服務觀念。“運用工商行政管理職能,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不能變;在地方黨委領導下的領導關系不能變;積極參與完成地方政府交辦的工作任務不能變;與地方黨委政領導的工作聯系職能和感情不能變”。
第三,加強行政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