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老年人常見的護理問題
時間:2024-02-28 15:44: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老年人常見的護理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60歲以上老人已達1.53億,占全國人口人數11.6%是世界上老人最多的一個國家。提高老年人的身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幸福歡度晚年已成為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基礎,是延年益壽的源泉,因此要延年益壽不僅要重視醫療保健,而且要重視心理衛生保健,才能保證真正的健康。老年人要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就要正確看待和處理常遇到的一些心理問題,下面介紹一下社區老年人常出現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健康保健護理措施。
1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1.1孤獨感孤獨感是老年人最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是老年人身心疾病的主要誘因。在現代社會里,以核心家庭增為主,出現了許多獨居老人,子女早出晚歸忙工作和學習社會壓力大,與老人溝通不夠,都容易使其產生孤獨感。長期下去,就會導致疾病發生。
1.2離退休綜合征許多老人從工作崗位上離、退休后,不能適應社會角色的轉換,在身心方面出現許多不調適的現象。這也是社區老人中較常見的問題,隨著退休后無所事事的清閑生活,他們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下降,出現焦慮、抑郁、性情急躁。尤其是一些領導干部離退休后,出現權利的旁落,以及人情冷暖,他們對環境變化和社會角色的轉換不能良好的適應,產生心理不平衡和強烈的失落感、惆悵感,這種狀態如果持續存在,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情緒變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權力、地位、金錢、親人和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處于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于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生事物,懷戀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與后輩、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1.4記憶力減退不少老年人都時常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好而深感苦惱,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特點是對新近接觸的事物忘得很快(醫學上稱"近事遺忘"'),而對過去的往事卻記憶猶新。記憶力減遲是大腦細胞衰老。
1.5睡眠問題老年人大多數睡眠減少、睡眠淺、易驚醒。由于老年人睡眠的質和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因此許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后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濟,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現睡眠過多或睡眠倒錯(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頻頻打盹,即使在很重要的場合也難以自制,這也是腦功能削弱的顯著標志。退變的常見現象,過于嚴重則可能是老年癡呆的一種表現。
1.6抑郁抑郁是老人常見的情緒和心理失調表現。多由于老年人受慢性病的困擾及死亡威脅而產生恐懼心理而導致,也有的老人生活單調、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內心空虛而產生、嚴重抑郁會使人產生輕生的念頭應該引起高度的注意。
2心理問題直接影響疾病發生,發展,尤其老年人身患多種慢性病。心理問題容易出現,要重視這一類人群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與護理很有必要。
2.1提倡社區范圍尊老愛老的氛圍.宣傳尊老愛老傳統,爭取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對老年人要充分理解和諒解,盡量采取寬容、包容的態度,提供盡可能多和家庭成員情感交流的機會,以減少、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失落感,使他們真正感到家庭的溫暖與關心。
2.2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老年人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用樂觀的心態去看事物就會發現其積極的一面,從而使人走出心理困境。只要你熱情、積極、樂觀的生活就將充滿陽光。
2.3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張馳有度、勞逸結合、少飲酒、不吸煙、合理飲食、適當鍛煉,以保證老年人在良好生活環境中健康、科學的生活,維護和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社區醫院要定期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詢、進行健康查體,首先保證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2.4督促老年人活到老學到老俗話說:“樹老怕空,人老怕松”。社區要多開展一些適合老年人的團體體育鍛煉活動。培養和堅持各種興趣愛好,既豐富生活也激發對生活的樂趣,有可以協調神經使神經系統更好地調節全身各系統各器官的生理活動。也能夠了解自己在生理及心理上可能產生的諸多變化及適應方法,對易患疾病、意外事件以及心理困擾也要有所認識,才能自我預防和治療。
2.5老有所用對于閑不住的老人,可適當做一些力所能及地家務活,這樣會使他們在心理上覺得晚輩依然需要和依賴他們,也讓老年人感到自己老當益壯,老有所用,充分體現生命的價值。
2.6幫助老人主動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老人遇事多體諒別人,不要一味感情用事,同時也要培養自己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主動和孩子交流,縮小代溝。社區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多與老人家庭成員保持聯系,與家屬配合密切,多關心體貼老人,特別是一些喪偶及患有身體疾病的老人,多給予一些精神關懷和物質幫助。
2.7教會老人寬容對人學會制怒寬容對人不僅有益別人,也有益自己。為鄰里之間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身心健康。適當地宣泄不良情緒是健康所必需的。不要讓負面情緒長期困擾,要學會用正確方法釋放情緒,成情緒的主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漸增加,老年人的身心問題及社會環境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區護士在老年人的心理護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區護士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幫助老年人改變不良的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及時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他(她)們自我的心理適應和調節,幫助老年人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和自身健康的群體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老年人;癡呆患者;精神護理;家庭支持
1 癡呆型患者的概述
癡呆是一種腦部功能運轉不正常的疾病,是大腦產生的獲得性與持續性的智能反應障礙的綜合癥狀,老年癡呆國際醫學界稱之為阿爾茨海默病,在老年人精神病的狀態中表現很正常,較為常見。病人主要癥狀表現為記憶力衰退,反應變慢,外出容易忘記回家路線,對近些時間發生的事情判斷與記憶不足,但是對后期發生的事情會記憶清晰,大多數病人還表現出對簡單的運算失去興趣和判斷能力,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道德觀念扭曲等狀態。
2 老年癡呆癥的一般性護理
2.1 生活類型護理 第一、為病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幫助老年人重新設計或者營造一種全新的病房環境,讓病房內部充滿舒適和溫馨的感覺,讓老年人的感覺變得更加安全、舒適,病房內部要提供較為充足的陽光照射、通風要良好,溫度保持在22-25℃,濕度以50%-60%為標準,這樣就可以盡可能的提供多的舒適感覺,讓老年人不會感到不適。床鋪要選擇柔軟的床墊,衛生間也要干燥、防滑。
第二、老年人癡呆患者的精神狀態不佳,必須要從飲食上做出改善,要保持老年人的拒食現象的減少,護士要注意觀察病人的具體表現,要保證老年人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的攝取,保證老年人的生活基礎性的滿足,加上服務抗精神衰老的藥物,護士要不斷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環境,提高病人足夠飲食和合理膳食的條件。
第三、老年人因胃腸蠕動慢常有便秘: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便秘更為常見。對此應讓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多飲水,多運動,還可吃一些麥片或菜汁,并鼓勵病人進行有規律的鍛煉,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如3天無大便,可用大便軟化劑或輕瀉劑。
第四、大小便失禁時,是老年人最為煩躁的一個問題,也是護理人員的難題,對待老年人的大小便失禁必須要細心輔導,善于訓練老年人定時大小便,減輕病人的焦慮不安。
第五、在老年人癡呆癥患者的個人護理中,要注意老年人的皮膚直接接觸的衣物和棉被,一定要注意舒適程度的適中,保持老年人的皮膚舒適性,降低不適,減輕老年人的心理焦慮和壓力。病人的大小便一旦發生失禁現象,必須要保證皮膚的清潔干燥,以免發生壓迫和潰瘍現象,還要定時按摩與提高血液循環的震動性解壓按摩,定時翻身,保證老年人癡呆癥患者的汗腺分泌的正常揮發,對男性老年人癡呆癥患者還要經常性的剃胡須、剪腳趾甲等。
2.2 藥物性護理 護士在執行醫囑時,如發現問題或有問題時應查清或詢問醫生,不應盲目執行或擅自更改。要嚴格核對。對拒服藥物的病人,要耐心解釋或留待發完他人的藥物后處理,并且吃藥后要檢查口腔,防止吐藥或藏藥。確實難以服藥者,可給予鼻飼。細心觀察病人用藥后的療效和副作用。
老年人癡呆癥患者最常見的反應是身體呈現出不自信的反應,內心的固步自封,低血壓或者本身的內在壓力,老年人癡呆癥的常見反應就是面色蒼白,病人無意間的跌倒或者出冷汗等現象。必須要保證此時可以疏導老年人癡呆患者盡可能的平躺,注意保暖。
2.3 心理護理 研究表明,使患者保持愉悅的情緒和心境,對維持及促進其精神健康和預防腦老化有積極作用。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改善患者病情有很大幫助。語言是心理護理的主要手段,古希臘名醫波克拉底曾斷言:醫務工作者有兩樣東西能治病,一是藥物,二是語言。
老年性癡呆癥患者心理想法與其他疾病的患者還存在不同,老年人癡呆患者常常內心中充滿了固執與性情怪異,老年人對周圍事物的記憶力比較低,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缺乏對老年人本身的熱情,導致了老年人的積極性不強,降低了老年人患者的內心對醫院和護理人員的信賴性,護理人員必須要對老年人本身有一定的具體了解,要善于通過家屬分析老年人的具體身體狀況和信心,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性,從而采取行動消除老年人內心中的緊張、恐懼與焦慮的心情,對待老年人癡呆癥患者的健忘癥,護理人員必須避免自我的厭煩與抱怨,在護理時怒斥和抱怨老年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一些晚期癡呆癥患者有可能因為一次怒斥或者抱怨就再也無法面對生活,而走向極端。護理人員應該盡可能的讓老年人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利用撫摸頭部或者輕聲細語的講笑話等方式,贏得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信賴。
3 精神護理及家庭支持的一些措施
3.1 增強鍛煉,加強運動 對于輕度癡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例如刷牙、洗臉、整理儀容、入廁、收撿衣物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使他們保持基本生活習慣,而且能給大腦以有益的刺激。
3.2 智能訓練活動 護理人員要針對老年人癡呆患者的患病程度,制定出相應的記憶力鍛煉計劃,計劃內容主要就包括對語言、思維、認知能力的訓練,目標就是為了提高老年人的記憶力與判斷能力。比如可以組織老年人與其他患者、護理人員在一起聊家常、講故事,組織患者看電視、玩撲克、下棋,或給患者一些數字卡片,訓練將其按順序排列等。這些活動可以隨機開展,也可以針對性的開展,主要為了改善老年人的一種思維方式和靈活應對內心恐懼的一種方式,可以促進精神健康,保持患者愉快的心情。
3.3 體能訓練與興趣活動 要提高老年人癡呆癥患者的體育鍛煉,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素質,身體素質的提高可以包括很多種運動項目,其中有散步、慢跑、歌舞、游戲、廚藝等等,還可以利用一些休閑活動,比如種花、種樹等等,這些活動都可以增強老年人癡呆癥患者的自信心與生活的興趣,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和判斷能力,增強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林麗,王泉,時利平.老年癡呆的林床特點及護理[J].中華臨床醫藥,2010,(09):127-130.
[2] 肖順貞,DonnaL Algase,王志穩.老年院癡呆患者激越行為的觀察與描述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01):9-11.
【關鍵詞】 社區老年人;健康;護理
社區護理是由公共衛生學和護理學理論組成的,其可提供全科性的、動態的、連續的護理服務,促進和維護人群的健康[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迅猛發展,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呈不斷增加的態勢,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在我國,家庭規模逐漸轉變,社會養老機制尚有待完善。在此背景下,諸多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逐步凸顯出來。老年人是社區護理的重點人群,社區老年護理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
1 影響老年人健康的因素
1.1 心理因素 離退休之后的角色轉換將對老年人的心里感受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職業的老年人群離退休后的心里變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腦力勞動者由于離退休后社會角色、人際關系、生活環境等發生了較大改變,其心里感受與體力勞動者相比變化較大,部分老年人因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而表現出情緒和身體方面的變化,如情緒上易煩躁、焦慮、孤獨、抑郁,伴有失落感、衰老感和疾病恐懼感;身體方面表現為食欲欠佳、失眠等[2]。此外,缺乏子女和配偶照顧的老人其內心也會經常受到孤獨等情緒的侵擾,久之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1.2 生理和病理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項生理機能逐漸衰減,整體健康水平處于下降態勢。多數老年人患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疾病,心腦血管、內分泌、消化以及呼吸系統疾病居多。老年人慢性病病程較長、易反復,并且老年人對自身生理和病理狀況的認識程度不同,上述因素均可造成老年人在醫院和家之間周折,疲憊不堪。
1.3 社會因素 隨著老年人體能的衰退,部分老人感覺自己失去了社會價值,無法適應外界高速發展的步伐。其他一些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交織在一起也在不斷困擾著老年人,使他們擔憂自己的晚年生活,逐漸產生心理障礙,影響身心健康。
2 護理對策
我們應該從社會、家庭等層面關愛老年人,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社區護理是關愛老年人的重要舉措,也是老年人服務的重點。開展社區護理可以增強老年人的保健意識、以此達到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的目的。社區護士是此項工作的重要執行者,承擔著疾病預防、日常保健、疾病康復等工作,尤其應加強對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在心理、生理、社會等各個方面的關注,為他們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2.1 提供形式多樣的社區護理服務 定期開展常見病防治、衛生保健、體檢等工作。為社區老年人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將體檢結果、平時的健康狀況及時記錄,并提出科學的指導和建議[3]。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動,使老年人對生活充滿積極向上的情趣,對其身心健康大有益處。
2.2 增強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 根據老年人的認知程度和需求采用科學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健康教育內容應結合實際情況而定,通過簡單易行、形象生動的方式方法使老年人熟悉和掌握常見病的預防知識[4]。對于共性問題可做詳細的健康教育計劃,逐步開展群體教育。對于個性化問題,可展開一對一服務,展開個體教育。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健康教育都應做好隨訪工作以便了解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并根據隨訪調整社區健康服務工作。
2.3 重視心理調護 社區護理倡導零距離就診、人性化服務、親情化關懷,是一種持續。社區護理人員在對老年人的知識層次、性格特點等方面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后,針對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我價值,鼓勵其積極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并幫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給于老年人關心、理解、照顧和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3 小結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衰退,與社會的聯系和接觸也日益減少。因此,心理狀態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如缺乏歸屬感、缺乏自信心,心理長期抑郁從而導致心理和身體疾病的發生。關注老年人健康因素以及積極開展護理工作是醫療衛生事業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社區護理是這項工作的重要舉措。它對于預防老年人疾病的發生、保持老年人健康的心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發揮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秋菊. 社區老年人的居家護理與保健[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2, 6(20):131-132.
[2] 馬春玲. 老年人群社區心理護理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2012, 10(28):325-326.
1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
1.1 智力改變 老年人反應速度慢,容易健忘。
1.2 情緒變化 老年人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情緒不穩定,常表現為興奮、激惹、多變。情緒激動程度與所遇到的不順心事嚴重程度不相符,一旦強烈情緒發生后需較長時間才能平靜。
1.3 人格變化 較多老年人表現為比較頑固,習慣按自己觀點看問題、守舊、不易接受新鮮事物和他人意見,猜疑心較強,有的則過多的感慨、傷感,喜歡回憶往事,沉溺于對過去成功事例追溯之中。
1.4 生活方式改變 老年人多已退休在家,子女大都獨立生活,這種生活環境和角色變化構成了老年人孤獨的主要原因。孤獨寂寞、社會活動減少使老年人選擇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釀酒、缺乏運動等。
2 針對上述心理問題我們采取相應護理措施
2.1 社區護士為老年人進行處置或做健康咨詢時,解釋耐心細致,遇到聽不清或不懂時,我們會不厭其煩地為老人重新說明,直到滿意為止。健忘時指導老年人有規律安放日常生活用品[1]。老年人應加強健腦鍛煉,如背詩詞、經常下棋等。
2.2 幫助老年人調整情緒 護理人員對老年人應給予特殊照顧,熱情的關懷,減少其精神刺激[2]。除了語言交流外,還使用了非語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藥的老人為其準備溫開水,在社區護理工作中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感到愉快。
2.3 尊重老年人 老年人突出的心理要求是受到重視和尊敬,對他們稱呼要用職銜稱或尊稱,老年人經歷、特長、愛好要強調出來,如“您是革命戰爭中過來的老首長,真了不起”。對他們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的每一點進步要予以表揚。與老年人交談中常以聆聽為主,順勢提出自己的建議,輔以適度的表情,如微笑的點頭,同情注視加上輕揉的動作,使老年人充分信任社區護理人員。
2.4 社區護士應與老年人家庭保持多方面聯系,動員家屬、子女多關心、體貼老人,經常與老人團聚,減少寂寞感。鼓勵老人適當參加社會活動,保持與人交往,從社會生活中尋找樂趣。
3 社區老年人提高了生活質量
社區老年人通過社區護理人員的心理護理,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他們對待疾病采取正確的態度,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認真學習疾病相關知識,增強了保健意識,提高了老年期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化要求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新的醫學模式要求我們將對疾病的護理轉向對病人的護理,而病人不僅僅是肉體或生理活動,還有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功能。同時,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病程和轉歸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視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其次,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要求加強心理護理:由于醫療器械的進步,醫療診斷、監護、治療日益依靠先進的儀器,如CT、MRI、B超、大型x線機、多普勒等。這就造成見物不見人,見病不見人。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醫患關系,這是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因此,要克服這一傾向,改善醫患關系。最后,行為衛生階段要求心理護理:當前預防疾病已經由環境衛生階段、個人衛生階段,步入到當前的行為衛生階段。這是因為現代多發病多是由于不良行為所引起,只有從小養成健康行為和改變不良行為才能預防現代疾病。心理護理責任之一既是改變不良行為,預防現代疾病。因此。臨床護理中急待心理護理的參與。
隨著我國經濟衛生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老年人(>60歲)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據有美部門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到199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占我國總人口比例的10.09%,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盡管理解衰老是生物體不可抗拒的規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盡量健康長壽。他們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別人說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會出現以下常見心理問題:
1 衰弱綜合征
1.1 常見原因
長期煩惱、焦慮;腦動脈硬化、腦損傷后遺癥;離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環境太靜,與周圍人往少,信息不靈;各種疾病引起的腦缺氧等。
1.2 常有表現
疲乏、頭暈、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穩、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時晨起頭痛、眩暈,情緒不穩。
2 焦慮癥
經常處于明顯的焦慮狀態,對心身健康有很大影響。常見因素有: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疑病癥;退休后經濟減少,生活水平下降;兒孫上班上學時的交通安全;社會治安問題等。容易焦慮的老人衰老過程可加快,助長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當急性焦慮發作時??梢鹉X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壓驟升而頭痛、失明;或發生跌傷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癥
老年抑郁癥是老年期最常見的功能性精神障礙,以持久的抑郁心境為主要臨床特征,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軀體不適為主,多發50~60歲,80歲后少見。表現:情感障礙、思維活動障礙、精神活動障礙、意志行為障礙、軀體癥狀。
4 離退休綜合征
是指在離退休后出現的適應。這種應激因素對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擾,使一些老年人在一個時期內難以適應現實生活,并且出現一些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發生或發作。嚴重地影響了健康。主要表現:坐臥不安、行為重復、猶豫不決,不知所措;煩躁、敏感、失眠、心悸。絕大多數人在一年內能基本恢復,對性情急躁而較固執的老年人則所需時間較長。
5 空巢綜合征
“空巢”是指無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繼離開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獨守空屋的特點,尤其是老人單身家庭,西方國家稱之為“空巢”。這樣。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虛、寂寞、傷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體弱多病、行動不便時,上述消極感會加重,久之,會減低身體免疫功能,為疾病敞開了大門。
6 高樓住宅綜合征
是指一種因長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層閉合式住宅里,與外界很少接觸,也很少在戶外活動,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異常反應的一組癥候群。多發生于離退休后久住高樓而深居簡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現:不愛活動,性情孤僻、急躁,難以與人相處等。它是導致老年肥胖癥、糖尿病、骨質疏松癥、高血壓病及冠心病的常見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當某種疾病較重而就醫時。他們對病情估計多為悲觀,在此基礎上,原有的心理問題凸現,有的甚至發展為嚴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住院后環境的改變都會產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應,具體說來,老年病人會有以下的幾種心理類型:
6.1 孤獨型
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表現情緒低落、憂愁、聯想,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自尋煩惱,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現為自制力減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現為毫無根據地懷疑別人,對他人言行愛追根問底,心情悶悶不樂。
6.4 老年性癡呆型
表現為整個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現記憶衰退,轉眼就忘。
同時,住院治療又面臨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若病人不能適時得到生活需要的滿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與安慰。這些均會使病人心理壓力加重。心理問題增多,不良心境加劇,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將有利病人適應新的環境,有利調動病人的良好情緒,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在老年患者護理中急需心理護理??偨Y起來,我們對老年患者實施心理護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幫助老年病人適應新的醫院生活環境。②幫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適應新的社會環境。③幫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認識疾病,正確對待疾病。
④幫助老年病人解除或減輕在疾病過程中由各種因素引起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以積極態度與疾病作斗爭。
同時,在對老年病人實施心理護理的時候應遵循心理護理的原則:①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人的心理壓力對疾病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盯著疾病的護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圍繞所患疾病而產生的。軀體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見的。因此,在進行護理時,要從病人的心身整體來考慮。既對患者進行軀體護理,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減輕情緒對軀體的作用,通過阻斷病人的惡性循環鏈,逐步建立一個心身良性循環鏈,達到心身整體的協調。②個體化原則:每個病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遺傳素質不同。個性特點不同,所以,在護理上應強調心身護理的個性化,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心身反應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進行有計劃的護理。③治療性原則:通過對病人心理資料的觀察、收集、整理、分析、
實驗與研究,制定心理護理計劃,實施心理護理措施,都必須符合病人對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須與治療措施緊密配合,決不允許出現任何有損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療原則與目的的心理護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癥狀和體征雖然為“標”,卻是主要矛盾,應首先采取恰當有力的醫護措施緩解癥狀爭取治療護理時間;而在疾病的緩解期,癥狀體征這個“標”已經下降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變化。所以,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患病的不同階段極其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恰當處理。⑤重視病人親屬影響的原則:病人住院離開他所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斷工作,打亂了他日常的生活習慣,陌生的病房環境,滿目的陌生人,還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會面臨死亡的威脅。病人因此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各種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既可能來自對疾病本身的擔心,也可能來自于對醫院環境的不習慣,或因家庭、經濟、事業問題而加重的心理反應。因此。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心理反應和需要,注意觀察其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適應、對住院的反應、對病友的態度、對家庭親友探訪的態度以及與發病有關社會心理因素等。詳細觀察和了解病人的情況,能有的放矢地幫助病人適應醫院環境。配合醫療護理過程,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因此,臨床上,護理人員應針對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根據心理護理的目的,遵循心理護理的原則,設計與其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具體分述如下:
6.6 入院時的心理護理
由于病房環境陌生、安靜,使患者感到焦慮、恐懼、不安,因此,患者進入病房時,責任護士就應主動熱情接待患者,攙扶患者到病床,幫助整理用物,親切介紹病房環境、作息時間,介紹同病室病友,幫助患者建立病友關系。同時向家屬了解老人生活習慣、心理特征、性格、愛好等,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護理打好基礎。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視。消除憂慮恐懼心理。
6.7 密切護患關系,滿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離開家庭、親人,感到孤獨、失落,護理人員應以熱情關懷的態度,對患者進行護理,使他們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滿足。同時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技巧,與患者溝通,使他們愿意把心里話傾吐出來,尋求護士對他們的理解和幫助,縮短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增加信賴感。同時用禮貌得體的語言,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動員家屬經常陪伴,探視患者,避免產生被遺棄感。護理人員應諒解多疑患者的異常行為,應主動關懷體貼他們。并適時組織老年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轉移情緒,活躍精神生活。
6.8 滿足患者了解對自身疾病及相關知識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關心的是疾病的轉歸及預后,在遵守保護性醫療原則下,根據患者個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釋說明,同時介紹同種疾病患者恢復較好的情況。消除思想顧慮,并及時告訴患者治療效果及身體恢復情況,使他們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療與心理護理的有效結合
在平時的護理操作過程中有效運用心理護理的技巧。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增進護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護理
護士對老人應主動問寒問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對癡呆、健忘患者應加強生活護理,不應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應協助完成特殊檢查和服藥,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紙、眼鏡、水杯等,隨時準備妥當,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對能自理的患者,鼓勵適當活動,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避免產生依賴心理。
6.11 注重環境因素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環境是支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靜的基礎上,注意病房的安排,盡量將同一社會層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心靈容易溝通,保持心情舒暢。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樣,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覺。
6.12 注重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調查,修正具體措施
護士必須注意護理的效果,才能真正體現護理的價值。應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信息,采用上級部門下查,不記名問卷,聽取家屬意見等。找出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改進護理計劃,完善護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護理
根據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層次講解治療和康復保健知識,并向家屬交待老人住院期間心理活動及護理效果,以及出院后護理措施。使心理護理不間斷。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復。
6.14 護理人員應繼續學習,擴大知識面,達到和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交流目的
現代科學日新月異,發展很快,隨著護理學的發展,護理的內涵不再僅僅是對疾病本身的護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有廣泛知識,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以便能與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溝通,才能達到應有的護理效果。如護理人員在心理、自然科學、藝術、人文科學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識。
【關鍵詞】 老年人;靜脈輸液;護理對策
靜脈滴注是臨床治療和急救用藥及供養的重要途徑,大多數患者存在血管自身條件不好,且有多種疾病。在靜脈輸液時易發生滲漏,尤其是刺激性液體,易造成局部皮膚紅腫、疼痛、血管痙攣、靜脈滲漏等情況發生,影響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為了減少老年患者外周靜脈血管的損傷,減輕患者的痛苦,針對輸液中觀察出現的問題,采取不同護理措施,減少了各種輸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和治愈率以及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
1 老年輸液常見的幾個問題
1.1 液體外滲及不滴 液體外滲多由于注射時針頭穿透血管或者針頭未完全進入血管內,或者由于老年人輸液時活動,使針頭部分脫出血管外。輸液過程中液體不滴主要原因是,液體壓力過低(即輸液架高度偏低);穿刺針頭斜面緊貼血管壁,妨礙液體下滴,不慎回血,時間過久致凝血,使針頭阻塞;因外周氣溫低或其他原因使患者的血管痙攣,亦可致液體不滴。
1.2 穿刺失敗 老年人血管管壁較硬,彈性差,皮膚懈松,或一次性輸液的穿刺針頭不銳利或帶鉤; 老年人因長期靜脈注射或反復靜脈注射,造成血管嚴重損傷,或因發熱、腹瀉、飲水少而引起脫水,皮膚彈性差致血管不充盈;或因周圍環境溫度偏低,致末梢血液循環較差;或應皮膚粗糙、外傷使血管不明顯,穿刺不易一次成功。
1.3 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經驗豐富,病程閱歷不同,對醫護人員缺乏信任,對患病的嚴重程度、以及不同的經濟承受能力的擔心;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并伴有神經血管病變,血管彈性差,末梢循環欠佳,因此輸液過程中發生疼痛、痙攣、滲出,輸液不暢等情況較多,尤其在應用高滲溶液時更易造成血管痙攣、靜脈炎、滲出,甚至局部皮膚變色或壞死等情況,從而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影響患者的治療。
2 護理對策
2.1 藥物的檢查 使用一次性輸液器時,必須認真檢查輸液器是否符合要求,如操作過程中發現排氣不暢,可檢查空氣過濾器等,或重新更換輸液器;護理人員在加藥操作時,必須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在靜脈輸液過程中,如遇兩種藥物不能連接滴注(如甲硝唑不能與氨曲南;左氧氟沙星不能與喘定不能連接等),中間必須用等滲鹽水或其他液體隔開,避免發生藥液混濁或引起不良反應;注射前應仔細檢查液體有無雜質及結晶現象。
2.2 輸液穿刺的護理措施 護士在操作前應了解患者病情,認真選擇穿刺部位,檢查穿刺針頭是否銳利,對長期輸液的患者,應注意保護血管,可選擇使用靜脈留置針,或可按先遠端后近端的靜脈穿刺原則操作;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每次輸液完畢拔針后,應按壓好穿刺部位,防止針口處出血;老年人選擇5號頭皮針,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穿刺成功后,固定好針頭,保持靜脈輸液通暢。了解藥物用量的換算和對老年患者用藥劑量的限制; 嚴格掌握滴速,合理排序。
2.3 心理護理 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以及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適當用語言或肢體語言進行有效的溝通,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提高信任感,給患者以心理支持;針對老年人不同的心理問題及其文化程度的不同,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解決老年患者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使其針對治療和護理主動采取積極的態度配合。
3 討論
3.1 藥物外滲而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或滴注刺激性藥物引起靜脈炎,立即用95%酒精或25%硫酸鎂溶液熱濕敷。
方法:選取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85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方法對常見護理問題進行研究,經過統計學分析得出影響呼吸內科老年患者護理質量的主要因素。
結果:在呼吸內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見護理問題中最為常見的問題主要有5類:心理護理問題(85.88%),日常護理問題(75.29%),用藥安全問題(55.29%),皮膚護理問題(36.47%),飲食護理問題(32.94)。
結論: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以及處于治療階段這一特殊情況,老年患者會表現出更加嚴重的心理方面問題,并且隨著現代人對自身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關注,日常護理、飲食護理、皮膚護理以及用藥安全都是老年患者較為重視的問題。在臨床護理中要深刻把握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采取針對性的人性化的護理方法幫助患者盡早康復。
關鍵詞:呼吸內科 老年患者 常見護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354-02
老年患者是護理工作要重點關注的對象,在臨床實踐中要切實根據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制定符合老年人的護理措施[1]。臨床資料顯示,呼吸內科住院老年人通常為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住院,患者身體機能以及各器官功能出現進行性退化,免疫功能也大幅下降,伴隨而來的還有抑郁、恐懼、焦慮、失眠等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問題[2]。因此加強對呼吸內科長期住院老年患者的研究是提升護理滿意度,實現醫療衛生價值的重要舉措。本文研究了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85例住院老年患者,對其在住院期間常見的護理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呼吸內科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5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51例患者為慢性支氣管炎,病程為2.5年至21年,平均12.8年,16例大葉肺炎,病程為1年至6.4年,平均2.8年,1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為2年至14年,平均7.5年,其中多數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颊咧心行?9例,女性36例,年齡范圍為62歲至87歲,平均年齡為76.8歲。
1.2 一般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統計學分析方法,設計問卷參照國際衛生組織關于臨床護理分類標準進行制定,由護理專家及呼吸內科醫生進行審閱修正后予以采用,客觀性和可靠性強。護士經過專業化的培訓后進行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工作,多數患者自主完成問卷調查,對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完成問卷的填寫。發放問卷共85份,全部回收,經驗收均為有效問卷,問卷回收后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對以上方法中收集到的數據運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以及隨訪,獲取的信息為主要有以下內容,呼吸內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見護理問題主要有五大類,基本涵蓋呼吸內科全部護理內容,其中各種護理問題所占比例為:心理護理問題(85.88%),日常護理問題(75.29%),用藥安全問題(55.29%),皮膚護理問題(36.47%),飲食護理問題(32.94)。具體情況見表1。
3 討論
3.1 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針對老年患者和危重患者較為有效且十分必要的護理內容。通過運用科學化的心理護理方式能夠使患者建立起積極健康的心態,對患者心理和生理恢復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操作中首先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針對不同病情、不同性格的患者都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愛心[3]。在平常護理工作中多注意和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使患者對護理人員產生深刻的信任和依賴感,為接下來的心理干預打好基礎。在構建良好醫患關系的基礎上,護理人員要通過兩方面加強對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預,一是調節患者生活內容,為患者提供多樣化的護理服務;第二是對患者進行專業性的心理學干預,通過醫療知識教育,人生觀教育等重塑老年人的積極心態。
3.2 日常護理。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接觸最多,因此對護理質量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對于呼吸內科的老年患者,應盡量避免使其獨處,鼓勵患者之間進行有益的溝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以及其他運動項目,這樣既能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和體質,還能夠配合心理護理使患者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眷戀。日常護理還應注意針對性,如對于容易感冒的患者要鼓勵其加強呼吸功能的鍛煉,適當引進增強和患者耐寒能力的體育項目,及時提醒患者增減衣物。對于入院前有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加強對其戒煙戒酒的提醒,幫助其做好呼吸功能的改善工作。
3.3 用藥安全。隨著現今人們知識水平的提升以及對影響自身健康因素的關注,醫療衛生用藥安全成為患者及家屬重點關注的內容[4]。用藥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而老年人由于記憶力減退常常忘記定時定量服用藥物,因此護理人員要重視用藥安全方面的護理工作。
3.4 皮膚護理。年齡的增長、皮膚彈性的降低、住院環境和抵抗力低下促使老年患者更易發生皮膚破損和感染。護理人員要保證病房的干凈衛生,適當進行通風,對患者進行定期的皮膚清潔護理,鼓勵患者多做翻身運動。在進行皮膚清潔時,護理人員要注意詢問患者對于水溫的適應度,防止對患者造成刺激和不理影響。
3.5 飲食護理。科學合理的飲食安排對于患者的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護理人員要嚴格根據護理等級對患者需要進食的類型進行監督和干預,使患者養成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
參考文獻
[1] 凌艷娟.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實踐的體會[J].臨床肺科雜志,2009(01):131
[2] 李芳.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因素及對策[J].當代醫學,2012(2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