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8 15:44: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檢驗專業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醫學檢驗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掌握各種基本操作技能。臨床檢驗基礎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之一,亦是眾多專業課中最重要的一門課程。目前,傳統的臨床檢驗基礎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需要。本文對臨床檢驗基礎課程教學體會進行了總結。
1優化教學內容
1.1臨床檢驗基本技術課程的開設
臨床檢驗基礎是第二學期才開設的課程,前幾屆學生反饋,如果前期學習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術,對新學期臨床檢驗基礎課程的學習會有很大幫助,可以更好地進人實驗狀態,而不是在開展新的實驗項目時,把有限的時間耗費在了解基本技術操作上。因此,本教研室編寫了校本教材《臨床檢驗基本技術》,并且在學生人學初即開設此課程。該課程教授的內容有:移液技術(移液管及微量吸管的使用)、離心技術(離心機的使用)、光譜分析技術(分光光度計的使用)、顯微鏡的使用及維護、血液標本采集技術(靜脈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與染色技術(瑞氏染色)。學生通過第一學期對上述項目的接觸及練習,第二學期上臨床檢驗基礎實驗課時操作都比較熟練,容易上手。
1.2改變傳統PPT的制作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方法常以填塞方式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接受教材內容,且一部分教師制作的課件也較為粗糙’常把課本內容一字不漏地照搬到PPT上,甚至利用掃描儀將課本內容復制粘貼到課件中。如今是一個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而我們面對的學生均是“90后”,他們反感沉悶的教學氛圍及千遍一律的、毫無變化、毫無新意的教學方法。因此,本教研室對課件制作方法進行改進,不再照搬課本原文,而是將重要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再配上與內容對應的有趣的QQ表情、動畫等。這樣就使得課件非常生動,重點突出,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解“尿液一般性狀”章節中的“尿量”時,介紹健康成人的尿量為1-2IV24h。制作課件時,為了強調1~2L的容量,彈出常見的家庭裝綠茶罐子的圖片,把具體的數字量化、形象化。講解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呈毛玻璃樣微渾時,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均未捜索到毛玻璃樣微渾的腦脊液圖片,索性在課件中插入毛玻璃的圖片,直接加深學生感觀認識。
2強化實驗教學
2.1合理分組,充分利用資源
本專業還招收高職單招的學生,此類學生醫學基礎較好,尤其是檢驗相關操作經過臨床實習已十分熟練。因此,在實驗課分組時將其安插在其他學生中間,實驗課時讓其對其他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和示教。例如:在教授靜脈采血方法時,雖然學生看過教師示教,但是操作時仍難免緊張,而教師也很難顧及到每一個人’而此時各組高職單招學生的指導和幫助則能使課程進展順利,節約時間。
2.2重視實驗標本的采集及制備
為了讓學生看到陽性表現,實驗標本均來源于本地區兩家三甲醫院。學期初,根據課程進度安排,實驗員與醫院檢驗科相關負責人聯系,收集相應的標本。若標本不夠理想,亦會人工制備陽性標本。例如,開展“尿液有形成分鏡檢”實驗時,實驗員會在尿液標本中滴加血常規標本以便學生更好地觀察尿中紅細胞形態;“磺基水楊酸法測定尿蛋白”實驗時,實驗員會制備5種不同濃度的標本,展示從陰性到陽性的梯度變化。
2.3應用PBL教學法
PBL是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學習討論并達到解決問題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m。它是一種新的臨床醫學教育觀,在之前學習的相關實驗操作均已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在對實際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中,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提高其對臨床疾病的診斷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只會做實驗不會分析的階段。例如,課前教師從附屬醫院搜集并整理典型的化膿性感染患者標本’力求臨床資料來源真實、內容詳盡,包括病例、各項檢査報告單和血涂片等。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師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演示給學生,并確定討論基本框架,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進行討論。按照疾病診斷步驟,例如,此患者的重要臨床表現及體征是什么?有價值的輔助診斷是哪些?血常規及血涂片有哪些異常?確診該疾病臨床上尚需進一步檢查哪些指標?并要與哪些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并上機操作血常規檢查及觀察血涂片,之后,每組派代表發言,其他組員補充,最后再由教師歸納總結。利用PBL教學法將相關理論知識與臨床病例相結合,不但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而且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及較強的綜合能力,如病例的選擇、問題的擬定、激發學生興趣等能力。
3全員聽課,嚴把教師關
為了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研室全員一學期需互相聽課兩次。其中,青年教師每學期至少聽課10次,共20學時,并做好相關記錄以備査驗。通過聽課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4舉辦技能大賽
第二學年末,即實習前舉辦臨床檢驗技能大賽。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取消自愿報名賽制,要求全員參加。參賽人員及比賽項目由比賽當天觀摩的校領導通過事先準備好的名單現場抽取。避免了以往參賽選手均是班級表現突出的學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實驗室晚上和周末對外開放,均能看到學生練習的身影,真正做到以賽促練,為臨床實習做準備。
5改革考核內容及模式
學生期末成績由3部分組成,即理論考核成績(占50%)、實驗考核成績(占35%)和平時成績(占15%),可避免學生為得高分而只背書本知識不重視操作及平時作業書寫的問題。實驗考核側重考査學生動手能力、實驗習慣以及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以往考細胞形態知識點時,均是教師找好細胞’學生分組輪流辨認,導致后面的學生多半已知道考核內容。為此,我們改變考核模式,由學生找細胞,在規定時間內找到教師指定的細胞即過關,否則為不及格。平時成績則由上課回答問題和實驗報告完成情況來決定,而實驗報告更加注重分析的書寫與實驗結果討論’操作中的注意事項以及實驗失敗的原因。
6開辟校外課堂,注重理論聯系實踐
憑借附屬醫院的優勢,組織學生去檢驗科見習。在臨床帶教教師的帶領下,參與標本采集、上機檢驗、儀器保養維護和質控等書本上才能見到的操作,使學生產生更直觀的認識。學生可以觀察臨床帶教教師的規范操作,不僅加強了無菌觀念,而且可以參與報告結果討論,還可以觀察血凝儀、流式細胞儀等在學校實驗室里看不到的大型儀器。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科學系統地評價疾病,對臨床檢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認識,也更切合我們的教學初衷。
7結語
以上措施對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臨床檢驗基礎這門課程是有幫助的,隨著臨床檢驗技術在臨床醫學中應用的日趨廣泛,臨床檢驗基礎在醫學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顯。我們要與時俱進,在未來的教學中不斷探索研究,繼續深化教學改革,由以往單一的“教”轉變為既“教”又“導”,教會學生課本上的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醫學檢驗教育的現狀分析
如何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科研能力強和綜合素質高的現代醫學檢驗高級應用人才,是21世紀我國高等醫學檢驗教育面臨的艱巨任務。從目前的本科教育來看,現有的醫學檢驗教育己經明顯不能適應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學技術迅速發展以及社會需求變化的新形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培養目標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醫學檢驗專業的培養目標提出本專業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級醫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門從事醫學檢驗、醫學類實驗室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其在臨床上應該擔負起‘檢驗醫師”的職責。但事實上國內至今尚無‘檢驗醫師”這一崗位編制,高層次人才缺乏和崗位設置與職責規范不健全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加之近年來大部分本科畢業生分配主要充實了省級醫院和各醫學院附屬醫院,廣大基層醫院包括地市級醫院目前本科生缺少,檢驗科大部分骨干、甚至主任仍為??粕?,使得檢驗醫學專業因缺乏高水平醫師而落后于臨床其他學科。而檢驗專業的本科畢業學生,由于受到職業定位、工作目標、師資力量和崗位設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得不到系統、全面的規范化檢驗醫師臨床培訓,在參加工作后往往很難盡快勝任檢驗醫師的崗位和職責。總之,從目前的情況看,順利且卓有成效地實施和完成這一培養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和臨床實踐中還存在一定困難。
1.2課程體系目前我國醫學檢驗教育仍沿用傳統的醫學三階段論,即醫學基礎課、專業課、臨床實習按順序、分階段進行,其優點是以學科為中心,循序漸進教學,注重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這種課程體系在過去二十多年的醫學檢驗教育中發揮了令人矚目的巨大作用,為我國的現代化醫療事業培養了
大批高素質醫學檢驗人才,并且在未來的醫學檢驗教育中還會繼續發揮其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在醫學科學和生物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課程體系己經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點,甚至過去的某些優點也逐漸轉變為負擔或缺陷,己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醫學科技的需要。首先,課程設置片面注重完整的知識傳授而淡化崗位基本能力和素質培養,造成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臨床第一線對技術人才實際需求的脫節[4]。其次,片面強調學科的系統性,造成教學內容的相互重疊,必修課程學時過多,學生沒有時間了解檢驗相關學科的知識,能力、素質、知識得不到協調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十分艱難。本校開設四年制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育,學制短、任務重,上述兩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需要著力解決。
1.3實驗教學雖然現代醫院的檢驗工作己基本實現自動化和部分自動化,但手工操作仍然在臨床實驗室檢驗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很多檢驗項目仍需手工方法去完成,且有些手工檢驗也是校正自動化檢驗儀器的參考方法。手工操作的重要性在臨床基礎檢驗和形態學檢驗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過去一段時間,由于沒有擺脫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片面強調知識傳授的系統性,普遍忽視實驗教學和臨床實習,造成相當部分學生“高分低能”,學生動手能力與操作能力差,使學校培養的學生與相應醫療崗位工作需求不相適應。而且近年來隨著自動化、半自動化儀器設備的廣泛應用,臨床實習強化和鞏固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作用正在慢慢地削弱。這種現象在自動化程度高、工作量大的大中型醫院檢驗科更為突出一些.由于受到實驗條件和工作時間的限制,實習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并沒有得到大幅提高,甚至還出現弱化。與此相對應的是,用人單位(包括自動化程度高的檢驗科室)在招聘人才時,卻十分強調應聘畢業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常常將其作為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考查指標。
2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實踐
針對上述高等醫學檢驗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結合四年制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育的實際情況,本校檢驗系在2003年建系之初便提出了進行教學探索與改革的任務。如何通過系列教學改革,培養出符合當前社會需要的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且具有創新精神、能夠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應用型醫學檢驗人才,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校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幾方面著手,經過兩年多的教學改革實踐,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和科研成績。
2.1確立培養目標近年來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醫學檢驗專業也不例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與時倶進地合理調整教育培養模式與結構,增強醫學檢驗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是我國高等醫學檢驗教育面臨的緊迫而嚴峻的課題。為此,在全面了解我國醫學檢驗教育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辦學以及本系檢驗專業學制短、任務重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醫學檢驗專業四年制本科的培養目標,即“培養適應我國21世紀醫藥衛生事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檢驗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實用型檢驗醫學人才”。根據新的培養目標,通過積極的探索和研宄,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大膽創新和實踐,并初見成效。突出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操作能力這兩個主旨特征,有意識地強化臨床檢驗基本技能的規范化培訓,將成為本校醫學檢驗專業主要辦學特色之一。
2.2構建課程體系根據醫學檢驗專業的特點和課程性質,打破傳統的學科中心課程體系,突出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將原有的四類課程整合優化為五類課程群(即公共基礎課程群、基礎醫學課程群、臨床醫學課程群、人文社科課程群、醫學檢驗專業課程群)構成新的課程體系。新課程體系結構高效合理,內容銜接緊密、交叉滲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其中,符合醫學人才成長和醫學教育客觀規律。
2.2.1加強基礎教育,重視終生學習21世紀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知識信息爆炸式增長,決定了當今正處在一個終生學習的時代。新課程體系人文社科課程群立足基本素質教育,強調廣博的知識面,適當加強該部分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打下可持續學習的基礎。同時,高度重視和加強學生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的教育,在公共基礎課程設置中,加強了外語(包括基礎和專業外語)計算機、數理統計和文獻檢索等所謂‘工具性學科”的教學比重。
2.2.2強調檢驗專業特色,精選主干課程醫學檢驗是建立在眾多基礎醫學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它廣泛應用各基礎醫學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基礎醫學教育。但是醫學檢驗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設置不能完全等同于臨床醫學專業,經過廣泛的探討和科學的論證,整合現有學科資源,將分析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設置為基礎醫學主干課程。將過于冗長、過于純理論的基礎課如基礎化學、藥理學、高等數學等予以弱化。另外,醫學檢驗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在現代醫學理論的指引下,為臨床醫療提供多方面、多層次實驗室信息,因此,必須加強臨床醫學教育,突出檢驗專業課與臨床及相關學科的聯系,突出臨床醫學主干課程包括內科學、外科學、診斷學等。
2.2.3合理設置專業課程,突出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醫學檢驗專業課程群主要包括臨床檢驗基礎、臨床生化檢驗、臨床免疫檢驗、臨床微生物檢驗、臨床血液檢驗、檢驗儀器學和檢驗核醫學。專業課強調實用、適度和針對性,建立以檢驗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體系。首先,增加檢驗專業課的學時數,在教學內容中穿插本學科最前沿的知識,體現本專業最新發展動態。開拓視野,啟發思維,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理論基礎。其次,調整專業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例為1:1,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熟練的操作技能是學生將來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是推動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必須高度重視。
2.2.4堅持整體優化,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堅持課程體系的容涵蓋和組成形式上反映整合化趨勢,體現學科課程及內容的系統性和邏輯聯系,加強五類課程群之間的相互聯系、交叉、滲透和融合,妥善處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課程與檢驗醫學專業課程內容的銜接和分工,實現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
2.3實驗教學改革醫學檢驗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操作技術性強是其突出的特點。實驗教學是醫學檢驗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專業學生全面掌握理論知識、錘煉科學思維、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重要環節[7]。2001年教育部明確提出:實驗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據全面推行素質和創新教育思想,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刪除己被臨床淘汰的實驗內容,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及經典方法和技術,逐步增添方法學評價、自動分析儀器和實驗結果討論等內容.檢驗專業實踐操作多,動手能力強,課堂上只能傳授給學生基本操作的方法,要熟練掌握各環節就必須加強練習,如細菌、細胞、寄生蟲蟲卵、血細胞計數等都離不開顯微鏡,一次顯微鏡觀察記憶不深或沒有掌握,就必須反復練習,方可達到記憶深刻或熟練掌握。為此,必須積極開展臨床檢驗基本操作技能強化訓練,盡量使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就能夠獲得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
2.3.1臨床檢驗基本操作技能強化訓練參考衛生部第3版《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和檢驗科標準操作程序(SOP)文件,結合四年制檢驗專業教學大綱以及其他院校醫學檢驗的辦學經驗,編制了各實驗項目的標準操作教程。實驗項目主要是經典方法和技術,如毛細血管采血法,血涂片的制備,紅、白細胞計數,無菌操作與自我保護,細菌的分離培養,滴定分析,分析天平、移液管、吸量管的使用,生物顯微鏡、分光光度計的使用,常用電泳技術等。為每個學生建立一個強化訓練檔案,標注學生所通過的培訓和考核項目。全面開放實驗室,嚴格按照標準操作程序,組織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學生在規定時間段內進行某一項目的技能訓練,訓練結束后進行考核,隨后進行下一項技能的訓練等。如此循環,直至完成所有臨床檢驗技能的強化訓練。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臨床檢驗基本技能考核標準,著重強調每個實驗項目的具體操作環節,體現整個實驗特點或對整個實驗具有重大影響的具體環節,以加大評分的方式凸顯其重要性。通過對2004級檢驗本科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技能強化訓練,以未開展強化訓練的2003級學生作為對照,應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和SPSS統計軟件,經過對比分析,發現訓練組和對照組的實驗考核平均成績分別為82和73分0.05)可見實踐操作技能強化訓練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把實驗考核與整個實驗教學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的實驗成績分為平時、實驗理論和實驗操作3個部分,公正、客觀地對學生的實驗技能進行綜合評定,使考試達到預期的目的。臨床檢驗基本操作技能強化訓練圍繞培養目標,夯實基礎,培養學生的科學作風、規范化操作、重視實驗準確性的工作作風,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3.2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課實驗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探索性,是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實驗教學改革中,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課比重,開設實驗項目如泌尿系統疾病常用實驗室檢查特點及結果分析,前清蛋白試劑制備及透射比濁測定方法的建立,堿性磷酸酶活性測定及其合鑒定,多克隆抗體制備等。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課改變以往實驗間彼此孤立、實驗為驗證理論的狀態,全程貫穿對學生專業技能、思維方法、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大大促進了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2.3.3積極開展創新科研活動本專業的學生均須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特別是課外科研活動,鼓勵學生進入學校創新教育基地學習。通過查閱文獻、實驗設計、標書撰寫、課題申報、實驗研宄、數據處理和論文答辯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親身參與科學研宄,訓練科研思維,激發創新精神和培養動手能力。實施創新學分制度,要求學生在整個學習期間必須獲得4個創新學分。兩年多本科生創新教育的初步實踐,不僅對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動手能力和學習熱情,培養科研思維和創新精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其中一項科研作品獲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學術節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兩項科研成果己經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檢驗士考試科目有哪些
科目包括:臨床檢驗基礎、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化學、臨床免疫學和免疫檢驗、微生物學檢驗、寄生蟲學及檢驗、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與醫學倫理學。
臨床醫學檢驗技士考試范圍
(一)適用人員范圍:經國家或有關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內,從事臨床醫學檢驗專業工作的人員。
(二)專業及級別范圍:臨床醫學檢驗專業分為初級資格(含士級、師級)、中級資格。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設置;教學
一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設置的現狀
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大二年級開設分析化學課程,選用教材為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張凌和王淑美主編的分析化學上冊和下冊,總時數為54,其中理論教學為28學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誤差和分析數據的處理、滴定分析概論、酸堿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電位法及雙指示電極電流滴定法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的現狀
(一)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理論教學的現狀
本人在我校2017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只學習了基礎化學,沒有系統的學習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因此,學生化學基礎知識相對薄弱,還有很多學生由不同的專業轉入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基礎不一,教學難度大。此外,分析化學的教學內容涉及很多數學公式,但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大一沒有學過高等數學,部分公式理解起來吃力。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和知識,教師和學生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實驗課開設的六個實驗項目和藥學類專業一致,與臨床檢驗聯系并不緊密,專業相關度低,因此,學生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此外,由于開設的實驗項目均是驗證型實驗,且學生人數多、課時有限,實驗中所需的試劑都是由實驗教師配制準備好后供學生使用,學生參與的實驗并不完整,不利于學生對整個分析過程的理解和掌握,實驗課的實際體驗并不好。
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設置的探討
(一)適當增加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時
分析化學作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對其學習后續的專業課程非常重要。目前,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總時數為54,其中理論教學為28學時,實驗教學為26學時,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無論是理論教學課時還是實驗教學課時均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由于受到課時限制,要不只能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選擇性的調整,要不就只能給學生講授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內容[4],而不能就與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章節進行擴展,教學效果不是特別理想,學生感受不到分析化學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重要性,也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建議適當增加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課時,在醫學檢驗的過程中體現分析化學的重要性[5],提高教學效果。
(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理論課程設置的探討
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歸屬于第一臨床醫學院,而分析化學的教學任務由藥學院承擔,課程的設置不是很符合實際需求,因此,在設置課程之前,任課教師應該與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負責人員充分溝通,優化教學體系,根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實際需求設計教學內容,適當減少滴定分析的教學內容、增加色譜法等章節的教學內容。在教材的選用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學教材是針對藥學類專業的,對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而言,并不具有針對性,應重新選用教材。
(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實驗項目設置的探討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分析化學實驗課應該盡量與臨床醫學檢驗接軌,以培養學生今后的實際工作能力。在實驗內容安排上,應該更新實驗項目,減少滴定實驗項目的學時數,提高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實驗學時數量,并增加原子吸收光度法和色譜法中相應章節的實驗,如學時緊張,可通過開放實驗室的方式,間接增加學時數量[6]。此外,應該提高學生的實驗參與度,讓學生獨立準備實驗過程中所需的試劑,如果學生人數較多,采用分組的方式。
四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一)結合實際,開展案例式教學
案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教師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和問題為先導,引導學生通過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7]??蓪咐虒W法應用到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分析化學課堂教學中,例如,將“人體血清鈣指標的測定”引入到配位滴定法的課堂教學中[8],圍繞配位滴定法“能不能測人體血清鈣?”、“為什么能測?”和“怎么測?”展開討論,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學習和掌握配位滴定的理論知識,感受分析化學對醫學檢驗的作用和意義,激發學生學習分析化學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實驗
在每章理論課結束,要求學生做好實驗的預習,并書寫好預習報告,老師在實驗課開始前要予以檢查,實驗課時,老師只要簡單講解一下實驗的內容、強調關鍵的步驟即可,以此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主動性,讓學生把問題帶到實驗中解決,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實驗中去,避免有人做有人看,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三)增加實驗考核
現有的實驗課考核方式主要是依據出勤、實驗態度和實驗報告計算分數,這種考核不能夠真正地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實驗內容和技能,同時也導致部分學生對實驗課不夠用心,因此,應該在所有實驗課結束后增加實驗考核,讓學生在平時實驗中感受到壓力,化壓力為動力,對疑惑的地方主動向老師提問,主動掌握實驗技能。
雙語教學是指用漢語以外的一門外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非語言學科的教學。在我國,雙語教學多采用漢語、英語兩種語言模式,通過雙語教學可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加強和提高英語水平。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中明確表示,“雙語授課課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語授課課時達到該課程課時的50%及以上的課程”。
2醫學檢驗專業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作為一門工具語言,英語在國際中的地位是無可匹敵的。隨著我國改革和對外交流的蓬勃發展,醫學界的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也日益頻繁。為了更好地與國際社會接軌,要把英語作為一門戰略性的交流工具來使用。醫學雙語教學是培養具有扎實醫學專業知識、國際合作意識、國際交流和競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推廣雙語教學,有助于醫學生以英語為工具,更全面、準確、快速地獲取國內外最新的專業信息,為今后的工作、學習、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醫學檢驗工作人員來說,不僅要掌握常規檢驗技術與方法,更要學習和掌握本學科領域最新的科研研究動態和先進的技術。在日常工作中,許多高端的醫療檢驗儀器的操作說明書及控制面板皆為英文編寫,如果不懂專業術語以及專業詞匯的英文縮寫,將無法正確操作儀器,也難以對檢測結果進行正確的解釋和說明。除此之外,處于生物技術及醫學教育前沿的多是發達國家,大多數專業期刊、專業書籍都為英文編撰,醫學檢驗工作者獲取專業文獻、資料,推廣專利成果等都要依賴于良好的專業知識及英語語言交流能力。因此,作為醫學檢驗專業的專任教師,如何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普及英文專業詞匯以及常用檢測技術、方法的英文譯文,是醫學檢驗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
3分子病毒學課程教學特點
分子病毒學是醫學檢驗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病毒學與分子生物學相互滲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門學科。其內容融合了病毒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將病毒基因組復制、基因表達及其調控機制作為研究重點,提示病毒感染、致病的分子本質,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制以及病毒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及依據。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分子病毒學教材內容不斷推陳出新,將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應用到病毒學的分類、致病機理、臨床監測等方方面面。目前使用的分子病毒學教材,都部分引用了英文文獻,甚至有的章節是英文譯著。全英文的教材也有不同的版本,以適用于本科、研究生教育。這就為實施雙語教學奠定了基礎。
4分子病毒學雙語教學改革的實施
分子病毒學雙語教學的目標應定位為:在學科知識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提高專業英文水平。通過雙語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常見專業詞匯的釋義與縮寫,能夠較為順暢地閱讀專業文獻。
4.1雙語課程開設時間及教材選擇
從我國教育現狀來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的小學、初中、高中已經開始英語的普及教育,這為步入大學的醫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基礎。相對于日??谡Z會話、新聞性的短篇閱讀理解來說,醫學檢驗專業英語的特點是醫學詞匯繁多,單詞冗長,專業技術方法表述復雜,難以理解和掌握。因此,通盤考慮,決定將分子病毒學(雙語教學)這門課程安排在第5/6學期進行。學生通過大一、大二的基礎醫學的學習,掌握了基礎醫學知識以及相關的醫學專業英文詞匯(如解剖學中組織器官的英文名稱,病理學中疾病的英文名稱,病原學中微生物的英文名稱及檢測方法等),而且大多數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核,在專業英語的閱讀和交流上具備了一定的基礎。雙語教學教材的選取是否適當,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若直接拿來外文原著,雖然專業性強,可專業詞匯量過大、難度高,難以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決定選擇重點章節的英文資料,將其進行匯總編撰。授課過程中,教師在基礎教學內容講述的基礎上,對重點篇章進行雙語教學,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分子病毒學專業詞匯及專用術語,以達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目的。
4.2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
英語作為獲取國內外醫學新知識、新技術的必備工具,是未來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二本院校,河南科技大學在校學生水平尚未達到可使用全英文教授專業課程的程度。若盲目使用全英文教學,學生需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記憶晦澀、繁雜的專業醫學單詞,勢必會影響到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喪失對雙語教學的興趣。分子病毒學雙語教學的改革必須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正確理解、認識英語與專業課的關系,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目的,方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專有名詞定義、概念、臨床表現、實驗室診斷時,使用英語教材來講解,中間穿插用漢語講解;在進行致病機制等較為抽象內容講解時,先用中文進行講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穿插補充英文資料,將分子病毒學專業知識的傳授與英文專業詞匯、句式的傳授進行有機結合,互為補充。
4.3提高師資力量
雙語教學在要求以英語為載體授課的同時,更要求教師以傳授知識為重。在此模式下,教師對專業課程的熟練程度以及英語口語水平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至關重大。為了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醫學檢驗教研室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高授課人員的專業知識能力以及英文表述水平。
首先,定期舉辦英語口語培訓班。利用本科教學平臺,聘請國際教育學院的英語外教,對分子病毒學專業課教師進行英文口語技能的培訓。
其次,加強專業英語的學習。分子病毒學的雙語教學涉及專業英文詞匯及表述,通過定期舉行醫學檢驗專業英語詞匯及英文原文翻譯的知識競賽,來提高專任教師的學習興趣和專業英文識記能力。
【關鍵詞】崗位需求 中職 醫學檢驗技術人才 調查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B-0125-02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最終的目的是使每個學生畢業后能順利進入崗位就業,而課程改革是影響職業教育的關鍵。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是國家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為了做好醫學檢驗技術示范專業建設,完善人才培養目標的制訂及進行課程改革,我們于2013年7月至10月對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醫學檢驗行業開展了包括各級醫院檢驗人員崗位需求和課程設置情況的調查,于2014年1月完成報告初稿,并邀請課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經過近半年時間的沉淀完善,使得本調研的結果更具科學性、更具現實指導意義。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向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各級醫院發放問卷,由各醫院檢驗科內任意5名以上檢驗技術骨干填寫,不足5人者,要求全部檢驗人員填寫。
(二)方法。通過文獻檢索,我們自行設計了各級醫院對醫學檢驗人才綜合素質需求情況調查表和中職醫學檢驗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情況調查表,向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共64家各級醫院發放問卷,欽州市28家,北海市29家,防城港市7家。其中市級醫院(三級)8家,市縣(區)級醫院(二級)21家,鄉鎮及社區醫院(一級)27家,民營醫院8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現場回收、郵寄等形式回收調查表。共發放醫學檢驗人才綜合素質需求情況問卷表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9份,回收有效率84.5%;發放崗位對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設置需求情況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0份,回收有效率85.0%。
(三)統計學方法。用Excel軟件錄用統計處理數據,采用百分率進行統計性描述。
二、結果分析
(一)各級醫院對醫學檢驗人才綜合素質需求情況。見表1。
表1 各級醫院對醫學檢驗人才綜合素質需求情況(n,%)
綜合素質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份數(份) 百分率(%) 份數(份) 百分率(%) 份數(份) 百分率(%)
思想素質 169 100 0 0 0 0
職業道德與素養 169 100 0 0 0 0
敬業與工作態度 169 100 0 0 0 0
人文素質 151 94.1 18 5.9 0 0
身體素質 169 100 0 0 0 0
法律素質 169 100 0 0 0 0
心理素質 142 84.0 27 16.0 0 0
基本臨床醫學知識 162 95.9 7 4.1 0 0
檢驗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 169 100 0 0 0 0
計算機應用能力 155 91.7 14 8.3 0 0
英語應用能力 99 58.6 63 37.3 7 4.1
新技術應用能力 159 94.1 10 5.9 0 0
自主學習能力 169 100 0 0 0 0
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169 100 0 0 0 0
創新能力 163 96.4 6 3.6 0 0
表達能力 164 97.0 5 3.0 0 0
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 169 100 0 0 0 0
人際溝通能力 169 100 0 0 0 0
團結協作能力 169 100 0 0 0 0
從表1中“重要”一欄可以看出,在人才素質方面,各級醫院選擇的比例,思想素質、職業道德與素養、敬業與工作態度、身體素質、法律素質均為100%,人文素質為94.5%,心理素質為84.0%,心理素質這一項的比例較低,可能是各級醫院日常工作中不太注意這方面的考量。在知識方面,各級醫院選擇的比例,檢驗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為100%,基本臨床醫學知識為95.9%,表明我們培養的學生需要具有豐富的檢驗專業知識與過硬職業技能,掌握基本臨床醫學知識。在能力方面,各級醫院選擇的比例,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均為100%,表達能力97.0%,創新能力96.4%,新技術應用能力94.1%,計算機應用能力91.7%,英語應用能力58.6%。調查中91.7%的人認為計算機應用能力重要,這意味醫學檢驗行業與自動化、軟件化操作是十分密切的,所以必須加強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58.6%的人認為英語應用能力重要,這是調查中比例最低的一項,但是這不表示英語在醫學檢驗行業里不重要,許多大型、先進儀器均是進口的,雖然有中文翻譯的說明書,但是儀器操作界面及部分項目等還是英文符號。我們認為此項比例低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評職稱需考職稱英語,大家都比較排斥,但是又不得不面對,所以不選;二是英語在實際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少。檢驗行業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新操作系統、新項目的研發、儀器更新等要求我們培養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需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行業崗位的需求。
(二)崗位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設置需求情況。我們選取目前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所開設課程中的21門進行問卷,結果見表2。
表2 崗位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設置需求情況(n,%)
課程名稱 重要 一般 不需要
份數(份) 百分率(%) 份數(份) 百分率(%) 份數(份) 百分率(%)
解剖生理學基礎 132 77.6 37 21.8 1 0.6
生物學基礎 142 83.5 26 15.4 2 1.1
無機化學 119 70.0 45 26.5 6 3.5
物理應用基礎 107 62.9 50 29.4 13 7.7
信息技術基礎(計算機應用) 119 70.0 51 30.0 0 0
英語 100 58.8 64 37.7 6 3.5
有機化學 124 72.9 41 24.1 5 3.0
分析化學 128 75.3 42 24.7 0 0
病理學基礎 140 82.4 30 17.6 0 0
生物化學 161 94.7 8 4.7 1 0.6
臨床檢驗 169 99.4 1 0.6 0 0
生物化學檢驗技術 170 100 0 0 0 0
微生物檢驗技術 162 95.3 6 3.5 2 1.2
病理檢驗技術 141 82.9 28 16.5 1 0.6
疾病概要 147 86.5 23 13.5 0 0
寄生蟲檢驗技術 168 98.8 2 1.2 0 0
免疫檢驗技術 169 99.4 1 0.6 0 0
衛生理化檢驗技術 134 78.8 26 15.3 10 5.9
分子生物學常用實驗方法 133 78.2 37 21.8 0 0
檢驗士職稱考試應試指南 145 85.3 22 12.9 3 1.8
醫護禮儀 134 78.8 29 19.4 3 1.8
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物理應用基礎(62.9%)、英語(58.8%)兩門課程不超過70%外,其余課程均高于或等于70%。結果表明,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多數課程設置與崗位需求基本適應。北海市衛生學校曾進行過課程設置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部分的課程設置學科體系明顯還需進一步改進。
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如臨床檢驗、生化檢驗、免疫學檢驗、微生物檢驗等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所需的各種溶液濃度,以及這些濃度的相關的實驗技能包括的各種玻璃容器、量具(移液管、滴定管、量筒、容量瓶等)的使用,以及天平、分光光度計等都是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物理等課程內容授課的重點,學生能熟練這些濃度的計算、熟練配制相關的溶液、熟練使用相關的容器與量器是專業課對該基礎課的要求。教學中應把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內容,讓學生理解這些儀器的工作原理,熟練掌握這些儀器的操作方法,應用這些技能去學習、訓練專業課的實踐技能,而不是在專業課學習時重新復習和訓練這些知識和技能。
另外,在調研中我們也收到各醫院部分醫學檢驗專業在職人員的建議,例如增設檢驗儀器使用與保養、醫療事故的防范、醫患關系的處理、基礎統計學、醫療衛生法規等方面內容的課程。
三、討論
通過對醫學檢驗人才綜合素質需求情況調查分析,我們認為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應培養適應于當前社會主義醫療條件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具有一定臨床醫學知識、掌握較豐富檢驗專業知識和具備熟練職業操作技能、能從事各醫療機構檢驗工作的實用型專門技術人才。具體目標培養要求:一是素質方面,培養具有較高思想素質、職業道德與素養、敬業與工作態度、身體素質、法律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二是知識方面,培養具有豐富檢驗專業知識與熟練職業操作技能、掌握基本臨床醫學知識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三是能力方面,培養具有較強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新技術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英語應用能力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
上述的調研有利于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改革。我們應依據工作崗位對各課程知識的需求,調整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適當減少文化基礎課比重,增大專業課、實訓課比重。根據調查反饋的意見及建議,我們認為應當調整某些課程課時,適當增加崗位急需知識結構的課程,如檢驗儀器使用與保養、醫療衛生法規等方面課程;應該圍繞著檢驗工作的任務和過程,參照臨床醫學檢驗技術(士)資格考試標準,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最終使校內教學與崗位需求緊密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學到有用的知識、練就需要的技能,有能力通過資格考試,為培養實用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奠定基礎。
總之,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通過對行業崗位需求的調查進一步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改革,這僅是人才培養的一部分。要培養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我們還必須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大力開展各項文體活動、社團活動等,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適應現代崗位需求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實用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符秀華.從護理崗位需求調查看中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09(1)
[2]全立群,吳文林.新形勢下大連中職學校(檢驗)技能與就業形勢分析與對策[J].學理論,2011(2)
[3]曾順良.對中職衛校醫學檢驗專業臨床檢驗學教學內容與部分相關課程內容的關聯性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0(10)
論文摘要:通過對醫學檢驗專業課程改革實施試點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等,適應職業崗位要求情況的調研。了解在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過程中,構建的“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在其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能否適應檢驗醫學發展的需要,真正達到“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以技能培養為主線,實現畢業就業崗位零距離”的目標。以此重新審視和反思本課程體系的適應性,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方案。
論文關鍵詞:醫學檢驗專業;課程體系;適應性;就業導向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與檢驗醫學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的檢驗醫學教育電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與調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醫學檢驗專業畢業生仍存在適應能力差、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創新精神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為全國教改試點專業及廣西高職高專第一批精品專業一醫學檢驗專業,自2002年來一直堅持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以醫學檢驗學科的發展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以技能培養為主線,實現畢業就業崗位零距離”為課程目標,在現代高職教育“能力本位”的課程理念指導下,結合我醫學檢驗專業的教學情況及特色,在開展“以就業為導向實施廣西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中,構建了較強崗位針塒性的“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及倒“T”字形的課程結構模式,并以2007、2008屆醫學儉驗高職班作為試點。但是,改革后的課程體系能否真正適應醫學檢驗發展的需要,能否真正達到畢業生與就業崗位零距離的要求,需要通過實踐后加以檢驗。為此,我們針對試點班的實習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間接了解市場及醫學檢驗崗位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學生在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等適應職業崗位要求的全面素質,旨在了解本課程體系的課程沒置、教學內容等的適應性、針對性,以便重新審視相反思本課程體系存在的不足,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和補充,完善醫孛檢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其最終能真正適應社會經濟及檢驗醫學發展的需要。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為改革后的課程體系實施試點的我院2007、2008屆醫學檢驗高職班共216名同學。
1.2研究方法采用教育統計、測量的方法,通過設計一一系列無記名問卷調查表,對在醫院檢驗科學生的畢業實習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分析和比較。
2內容與結果
2.1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實習醫院分布、影響實習效果的因素、在實習中感到最欠缺的知識與能力、實習中的自我評價、目前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能否滿足實習需要等方面內容。
2.2調查結果
從表1得知,學生全部在二級甲等以上醫院實習,其中86.1%在三級甲醫院實習,其檢驗科的條件好,對實習生的求要較高,已能真實地反映出目前廣西臨床醫學檢驗發展對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的需求。
從表2可看出,影響學生實習效果的原因很多,有33.3%的學生對臨床檢驗科的工作性質認識不足,不易適應;31.9%的學生認為是自身理論基礎知識差;27.5%的學生認為學校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要求的脫節;25.1%的學生則認為臨床知識欠缺、不會分析檢驗結果;還有些學生自身不自信、不善于與老師溝通及忙于找工作等因素。
從表3中得知,學生在實習中最欠缺的能力依次是知識的運用能力、自學能力、應變能力及人際關系及團隊精神等。
從表4中得知,學生在實習中最欠缺的知識依次是醫學基礎理論、醫學診斷學、工作崗位專業理論、藥理學、臨床知識及儀器維修理論等。
從表5中的各項統計數據看,多數同學對自身具有的素質及表現較滿意和自信,但認為自己表現一般的項目依次為:儀容31.0%、智能25.0%、溝通與合作22.7%、勤學好問20.3%、適應與應變能力19.9%、自控能力19.9%、遵守紀律18.1%、積極與樂觀16.2%、操作與自信15.2%,在積極與樂觀中還有2.7%的同學認為自己差。
從表6可知,76.8%的同學認為目前的的課程設置已基本能滿足畢業實習的需要,但仍有23.2%的同學認為不能滿足實習需要,主要需要補充的課程是《醫學診斷學》、《醫學檢驗結果與臨床分析》及《人際關系學》,有同學建議增加理論學習過程的見習,實習前希望得到專題指導等。
3討論
3.1就業導向的課程體系適應性的內涵 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實行產教結合,有利于拓寬就業渠道和增加就業崗位,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高職較之普教,更應突出應用性、技能型人才培養,更強調為社會提供“零距離”服務,輸送針對性強的備類急需人才。處理好就業導向中的適應性問題,是高職教育的難點。而課程體系則是解決就業導向適應性問題的切實保障。課程體系的適應性應該達到以下要求:高等教育性、職業性、技術性相協調;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與當前生產實踐水平相協調;本地域生產水平和未來發展水平相協調;專業和課程設置的當前需要和前瞻性要求協調。即培養的學生不應僅限于勝任某一職業崗位具體的能力,只適合于較窄的職業崗位(群),而應該是使學生獲得對職業崗位的良好適應性和可持續學習基礎,具備較強的就業彈性和工作適應性。處理好課程體系適應性問題,是醫學檢驗專業教育的難點。而課程體系中如何協調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三類課程的邏輯關系和比例,是優化醫學檢驗技術型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
3.2醫學檢驗專業課程體系特點 我院醫學檢驗專業構建的以就業導向的“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是一種擴展的“集群式”、理論與實踐相對獨立的課程體系結構。理論體系:首先制定素質基礎課程模塊,然后面向與專業相關的特定職業崗位群(集群)的多種職業方向,抽取出該職業崗位群需要的共同的知識與技能,作為職業方向的基礎部分,設立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再根據職業方向要求設立專業技術課程模塊。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基本技能訓練模塊、專業技能訓練模塊、職業綜合能力訓練模塊。這一課程體系可根據市場及職業技術崗位變化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動態修改、增加或減少部分職業方向的系列模塊。
3.2.1課程體系目標明確:該課程體系已考慮到了就業市場的需求,課程設置直接與就業目標掛鉤。瞄準某種職業并落實到具體崗位,就業方向在課程體系中清晰體現;課程設置指向崗位需要,即根據職業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來確定課程內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體現;專業基礎課程考慮到了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職業方向課程滿足了學生即時就業的需要。
3.2.2活模塊闡明了課程體系適應變化的顯著特征,其適應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職業方向模塊的設置與市場需求的變化保持一致,體現出課程設置的適應性;二是根據人才需求和學生就業率的變化情況,可調整選修相應職業方向模塊的學生人數,體現出課程選擇的適應性。
3.3學生在實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