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8 15:44: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信息化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壽光;農業信息化;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一、壽光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壽光市是山東省農業強市之一,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市。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壽光市立足蔬菜產業優勢,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創新為動力,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以推動農業現代化。
(一)信息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到2012年底,壽光市有線廣播電視網入戶率達到99%以上,基本實現了戶戶通;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固定電話94部,移動電話67部,電視102臺,電腦10臺,實現了廣播電視、電話和寬帶網絡的“村村通”。 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遍地開花的基礎上,又建立起覆蓋市內35個涉農部門、產業組織及執法單位的信息咨詢服務平臺,讓方便快捷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直通農家。
(二)信息服務模式不斷創新。2005年 12月,成立農業信息綜合服務中心;2006年5月,投資30萬元建成“三農”服務信息平臺——壽光農業信息網,隨后在全國農業部門中率先開通遠程視頻咨詢服務系統和“12316”農技服務熱線;先后投入資金100多萬元,配備了信息服務配套設施和服務車輛,成立了信息采編室、專家遠程視頻服務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室等,開發了系列信息管理服務系統;依托農資經營點和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建立了360多處農村信息網絡服務站,促進了信息服務進村入戶。
(三)現代物流信息與服務平臺建設初具規模。投資20億元,建成占地面積3000畝的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年蔬菜、水果及農副產品交易量100億公斤;投資4000萬元,建成蔬菜電子拍賣大廳,克服了傳統交易中存在的諸多弊端;投資1300萬元,建設的蔬菜電子交易市場,每年交易額達330億元;新建成的農貿物流整體調配調度中心和信息平臺,實現了對全市農村商品流通的綜合管理;目前正在開發的“省錢貓”手機蔬菜銷售平臺,可以讓各地用戶在娛樂中完成壽光蔬菜的網上訂購和配送。
二、壽光市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發育和成長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壽光市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環節薄弱。長期以來,各部門普遍存在“重硬輕軟”的思想,對信息資源建設尤其是信息技術研究缺乏必要的重視。雖然涉農網站建設和發展速度較快,但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卻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和應用水平仍然不高,為民服務功能較弱,指導全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二)缺乏信息資源統籌、共享機制。由于缺乏宏觀發展規劃和部門間的統籌協調,信息采集、分析和缺乏統一標準,導致信息資源分散、交叉重復現象普遍,信息集成共享程度低,信息的權威性和指導性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三)社會力量參與不夠廣泛。受條件、環境的種種限制,一些社會力量的信息化意識比較薄弱,壽光市農業信息化建設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扶持和部分龍頭企業的帶動,還沒有形成全社會廣泛支持參與、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圍。
(四)農業信息人才短缺。壽光市還未形成完善的信息人才培訓機制,農業信息人才隊伍仍不健全,既適應市場經濟和信息時代要求又熟悉農業經濟運行規律的復合型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約壽光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一大瓶頸。
(五)農民信息意識淡薄。隨著壽光農業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深入,多數農民逐步開始對信息服務有所需求。但農民的綜合素質整體偏低,信息意識淡薄,獲取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不強,導致農業信息服務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
三、加快壽光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對策
當前,農業信息化已成為主導未來一個時期農業現代化方向、促進農村經濟轉型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壽光市應抓住機遇,統籌協調、突出重點,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進一步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進程。
(一)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要兩手抓:完善各類信息傳輸網絡建設;繼續推廣“三電合一”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行業在網絡服務方面的優勢;建立覆蓋面廣、內容全面的信息網絡數據庫;強化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政務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和創新。
(二)健全農業信息化網絡體系。要繼續加強政務網站建設,完善市、鎮、村涉農部門局域網建設,還要著力加大特色農業網站建設力度,逐步構建起以“壽光農業信息網”為門戶、各鎮村涉農網站為平臺、特色農業網站為支撐的農業信息網站群,以便更好地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
(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協調作用。新形勢下政府應把加強信息服務作為一項重要職能,把滿足農民信息需求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制定信息服務發展規劃,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制度,構建農業信息標準體系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等,使農業信息服務工作管而不死、活而不亂。
(四)加強農業信息人才培養。建立健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機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發展農村教育,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著力培養一支高素質、高水平、高規格的農業信息服務隊伍。
(五)促進農業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化。在農業信息服務實踐中,要根據用戶的不同特點和各類信息的不同屬性,選擇適當的傳播方式,既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又要利用好報紙、廣播、電視、電話等傳統信息傳播手段,做到“土洋結合”,多渠道、多手段地傳播農業信息,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信息和傳播窗口,擴大農業信息的覆蓋面。
參考文獻:
“四化”同步為浙江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同時也對農業信息化適應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城鎮化可持續新格局,加快建設與發展提出了內在要求。從農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實踐來看,現代農業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撐和引領,農業現代化是農業信息化生存的土壤,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產物、不可或缺的內容、主要標志和重點體系保障。推進“四化”同步,就是要將信息化發展納入農業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局之中,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設步伐,使之迎頭趕上,促進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協調發展、同步發展。
2農業信息化關鍵要把握戰略機遇,確立發展意識
近年來,浙江農業信息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浙江農民信箱系統、浙江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全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亮點。但總體來說,浙江農業信息化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甚至滯后于現代農業建設。當前,浙江已進入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構建有中國特色、浙江特點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關鍵時期?!八幕蓖綉鹇詻Q策為農業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同時也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發展農業信息化,必須緊緊抓住農業信息化發展新機遇,不斷提升農業信息化建設與實際應用水平。樹立高度的機遇意識、危機意識、競爭意識、責任意識、有為才有位的意識和創業精神,振奮精神,轉變作風,真干事、干實事,積極探索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領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長點,做大農業信息化產業,做強農業信息化地方特色,全面推進浙江農業信息化工作。組織農業信息化發展扶持政策調研,全面了解農業信息化工作進展情況,調研農業物聯網應用、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等重點難點,探討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推進主體、發展機制、政府扶持等問題,為制定農業信息化發展政策、推進農業信息化提供依據。
3當前應重點突破的農業信息化建設領域
3.1拓展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領域
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是圍繞推進現代農業的科學管理,全面建立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目標而建成的系統[1]。3.1.1建設歷程立項階段。2010年1月7日提出建設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思路和工作任務。7月《關于建設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請示》(浙農〔2010〕34號)得到浙江省政府的認可。在明確項目建設任務后,浙江省農業廳制定《浙江省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方案》,確定系統建設由廳產業處、農作局、土肥站和農業信息中心共同負責。試點應用階段。浙江省農業廳組織浙江省農科院數農所等單位實施系統開發,并組織專家不斷調整、完善系統的架構、功能。制定《浙江省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試點方案》,并根據農業區劃、“兩區一田”(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和標準農田)建設狀況和農業信息化基礎,確定長興、平湖、海鹽、諸暨、嵊州、衢江、龍泉、溫嶺、仙居等9個縣(市、區)為系統建設試點。2011年8月8日—9日,專題部署系統建設試點工作。11月,浙江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爐院士為組長,全國農技推廣中心、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國土廳、浙江省測繪局等單位組成的專家組對系統開發與應用進行評估。推廣普及階段。浙江省農業廳對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實施頂層設計。2012年6月26日,聯合浙江省林業廳、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和浙江省水利廳統一部署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工作,舉辦2期全省性的系統操作培訓。在集中建設期間,建立《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涉農部分)建設進展動態報送制度》,全面、準確掌握系統進展動態,并于9月27日,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涉農部分)建設的通知》,督促建設進度,確保建設質量。在系統驗收期間,浙江省農業廳制定《浙江省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涉農部分)建設工作驗收方案》,組織專家組逐地驗收,抽查測量“兩區一田”項目上圖入庫信息與實地相符性。結果“兩區一田”上圖入庫準確率高,賬、表、圖、實一致。3.1.2建設現狀系統總體建設情況。據統計,目前已有11個市、83個縣(市、區)建成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并通過驗收,基本建成覆蓋全省的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立了信息系統基礎平臺,“兩區一田”業務數據庫,落實系統管護人員521人?!皟蓞^一田”上圖入庫情況。2010—2012年全省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22.307萬hm2,上圖23.899萬hm2?,F代農業綜合區137個創建點全部上圖入庫;主導產業示范區169個創建點,上圖82個,其中,已認定的25個全部上圖入庫;特色農業精品園473個創建點,上圖276個,其中,已認定的94個全部上圖入庫。全省100.867萬hm2標準農田全部上圖入庫,2009—2011年標準農田質量提升的,已上圖11.857萬hm2?!皟蓞^一田”項目信息化應用情況。指導各市、縣在建設地理信息系統過程中,按照業務系統渠道、項目內容、工作流程“三不變”原則和實現項目申報、審核、立項、創建、驗收、評價的一站式管理要求,開展上圖入庫,落實相關管護工作。同時,按照“分級、協作、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由產業、農作、土肥、農業信息化等部門500余人組成的系統管護隊伍,開展了2期全省性的系統建立、數據采集分析的操作培訓。針對農民服務需求,組織開發并在吳興區八里店鎮、桐鄉市石門鎮等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試點觸摸屏信息化服務系統,全面系統、集成“兩區一田”、測土配方施肥、園區智能監控、專家咨詢診斷、萬村聯網工程[2]、農產品電子商務、浙江農民信箱等信息系統,實現涉農服務信息的即查即得,受到農業“兩區”建設現場會、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現場會與會代表的好評。3.1.3建設成效保障各級政府科學決策。通過網絡化、可視化、實時化方式,管理以耕地為主的農業生產要素,展示“兩區一田”建設進度、建設信息和建設成效,為農業應急指揮信息系統的建設奠定基礎,為各級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保障。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水平。通過對“兩區一田”實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建設面積比對、衛星影像比對和區域分布比對等技術手段,實現對現代農業建設的動態監測、評價和預測預警,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水平。提升涉農部門服務能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為各級農業部門提供現代農業建設進展情況,便于全面掌握農業主體的建設需求,為農業部門開展信息、技術服務提供支撐,有助于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和實際服務效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降低各級行政運行維護成本。系統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為支撐,改變了傳統的農業業務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大量節約人力、財力和物力,有助于降低行政運維成本。3.1.4主要經驗在系統建設過程中,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整合資源,協調推進”的原則,積極落實以用促建。一抓組織領導。將系統建設工作列入對市級農業部門年度考核目標責任制,做到人員、措施、工作、責任“四到位”。市、縣(市、區)農業部門切實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分工,落實相關責任,將系統建設任務列為重點工程,列入相關科室的年度目標任務。二抓資源整合。遵循“三不變”原則,整合農業產業、農作糧油、土壤肥料和農業信息化等部門資源,組織市、縣(市、區)農業部門按照全省統一的標準共同開展系統建設。同時,與國土、測繪、通信等部門通力合作,形成各級、各部門共同參與系統建設的工作機制。三抓建設質量。找準業務需求,制定建設方案,組織系統研發,采集業務數據和開展系統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把系統建設質量關,確保系統滿足現代農業管理要求。特別是在“兩區一田”數據采集上,組織各地落實省定技術方案要求,認真核查業務屬性數據是否完整,地理信息數據是否準確。四抓長效管理。對“兩區一田”項目進行綜合運維,項目申報、審核、立項、驗收和評價等活動,全部通過系統實施信息化管理,不進入系統的不予立項或驗收。同時,積極落實以用促建,通過開展數據采集分析、圖件加工處理等培訓,提高各級系統管護人員的業務水平,確保系統建設的順利推進。3.1.5發展設想拓展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領域。在建設“兩區一田”業務應用的基礎上,逐步拓展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領域,研發測土配方施肥、農村土地流轉、農業應急指揮、農機作業調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系統,建立全省農業系統“一張圖”。推廣應用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等設立觸摸屏,普及園區智能監控、測土配方施肥和農業物聯網等新型實用技術,加快系統建設成果轉化,創新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提高“智慧農業”發展水平。建立省、市、縣現代農業數據中心。以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業務數據庫為核心,統一數據結構、數據標準和數據接口,統籌建立省、市、縣三級分布式農業數據中心,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形成一站式服務、多部門聯動、全覆蓋應用的現代農業數據中心網絡體系。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問題;對策
西平縣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由于地理環境優越,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曾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提升試點縣,西平縣不滿足于這些榮譽稱號,在農業信息化發展上也爭做全國的排頭兵。在2014年麥收季節,我曾來到西平縣的麥田里,發現田間地頭赫然豎著一塊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著麥種名稱以及管理方法;在我們稱之為農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中,可以看到整齊的排列著濕度、風向、光照度、病蟲害等監測儀器;空曠地段的高清大顯示屏,實時更新農情信息;更有農業專家用儀器監測麥子的生長情況??吹竭@樣的場景。我向當地的技術員詢問得知這是一套叫做小麥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的系統,也就是利用物聯網,將麥田的實際情況傳輸到網絡平臺,建立起數據庫,供專家實時解決相關問題。與其他縣城相比,西平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仍存在著一定問題。下面就起存在的問題與相應的解決對策進行分析。
一、西平縣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對農業信息化認識不足
盡管我國在農業信息化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這一進程中還是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農業勞動者信息化素質較低,對信息化認識不足就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據調查,西平縣像我國山東、四川、安徽等許多省份的大多數縣城一樣,大部分青壯年到沿海城市打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和兒童,青壯年只是在收獲季節和過年才會回來,而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新技術的接收較慢;另一個問題是現在出現了許多的空心村,現在的青壯年我們也稱之為“新生代農民工”與過去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變化,筆者曾經與比較熟悉的玩伴聊天,他們就表示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想再回到農村從事農業,想留到大城市或者在縣城買樓房,筆者想這一現象在當前極其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推廣;最后,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農村留守的大都是老人、50后、60后以及兒童,由于所學知識有限,他們自然對信息的敏感度和應用能力缺乏,導致農業信息化推廣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農業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比較落后
雖然西平縣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但是結合我國的信息化發展現狀,我國也就是近年才對農業對信息化發展重視的。筆者了解到西平縣建設了自身的農業信息網網站,在這個平臺上實時更新農情通報、技術服務、分析預測等板塊為農民提供所需的各種服務,而這樣的網站是許多縣級政府是沒有的,此外它還有前文提到的一些農業信息化的系統,但是我們要清楚的意識到農業信息化是一個特別大的概念,并不是購置幾臺計算機、搭建一些平臺、數據庫,就建成農業信息化了。真正的農業信息化要具備基礎設施裝備高度智能化、農業操作技術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的網絡化等。此外,普遍存在的農業信息化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導致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整體相對落后,還無法滿足當前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整體要求。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落后阻礙著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整體進程。
(三)農業信息化相關專業人才短缺
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致使地域差異、城鄉差異越來越大,而城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較大差異,致使很多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到鄉鎮以及行政村等基層工作。雖然近兩年國家在盡力改變一些偏遠貧窮地區人才缺乏的現狀,所推行的大學生村官制度對這一現象有所緩解,但是由于工作條件落后,培訓機制不完善,導致農業信息化人才不穩定且流失較大。另一方面,由于對農業信息化人才重視力度不夠,缺乏穩定的資金支持及相關措施的保障,也導致了農業信息化人才不足的問題。
(四)可用的農業信息資源不足
對于農村信息化建設而言,不能只是依靠基礎的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還有必要擴大農村網絡信息內容,進而滿足農民的各式各樣的需求。但是在實際的實踐中,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是開發和整合網絡農業信息資源不足的問題。對于西平縣來說,已經建有西平農業信息網,但是,除了那些剛結婚的年輕人家里,農村大多數農戶的家庭里并沒有配置計算機,退一步講,即使家里有電腦他們也不會上網。所以就農業信息網上出現的與農業信息化相關的信息也就不能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與次相比,倒不如發放一些農業信息化相關的書籍、電視上推送農業信息化相關節目、廣播中定時推送相關信息更能發揮效果?,F存的對農民而言可用的農業信息資源不足的問題,致使農業信息化的推廣與農民脫鉤,延緩了農業信息化的進程。
二、西平縣農業信息化發展的解決思路
(一)提高農民的農業信息化認知文化素質
在農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要大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信息化意識,重點培養農民的科技意識、智能意識和市場意識,進而實現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定期對農民進行培訓,讓農民切實意識到網絡與他們的生產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未來的生活農業生產當中網絡將帶給他們極大的便利并且改變他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結合西平縣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為鼓勵青壯年當地就業提供條件,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更為農業信息化發展集聚后備力量。
(二)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基礎建設
為順應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以及總理提出的互聯網+相關政策,各級政府也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農業信息化發展是時代潮流、民心所向,只有加大農業信息化的相關投入,才能給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保障,才能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富裕,農業發展。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科研經費投入,與省內相關院校開展合作,引進國內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先進經驗,為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充足的智力和資金保障。加大農業信息化發展相關的軟硬件設備的投入,相關人員培訓以及后期維護的正常運轉提供保障使農業信息化更好的開展。
(三)大力引進農業信息化相關人才
針對農業信息化開展過程中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可提出以下解決辦法,首先,從各大高校引進物聯網、電子商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農業發展等相關專業優秀人才,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備選人才。其次,在政策上給予農業信息化人才良好的工作環境,優厚的工作待遇,完善的培訓制度以及良好的晉升空間,進而使人才穩定并留住優秀人才。再次,定期組織農業信息化人才去國內甚至國外參觀學習農業信息化示范點,借鑒他們的優秀經驗,結合我縣實際把學到的優秀經驗推廣到實際的應用當中去。最后,在引進人才過程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去實現農村信息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利用
就西平縣農業信息化資源利用不足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發展、提升信息服務能力。依據各級主體的差異性需求,對信息內容進行整合分析,加強信息資源的深度應用,由于信息資源在整個農業信息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對信息資源進行重度挖掘,全方位對信息資源進行搜集和整理,加大對信息資源的研究和使用率。在西平縣現有農業信息網和相關數據庫的基礎之上,完善農村基層信息平臺,并根據當地的生產和發展需求,不斷完善農村基礎數據庫。并用大眾熟知的喜聞樂好的接收方式進行信息資源的推送,如發放農業信息化相關書籍、廣播推送農業信息化新聞、對農民開展相關培訓,進而對信息資源進行合理利用。
三、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意義
農業信息化與現代農業的一個質的區別是,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發展中一個比較高級的階段,它并不是農業發展的終點,它是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GPS等新一代技術,而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全方位管理與控制,對建設高水平現代農業以及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從我個人比較關注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層面來說,農業信息化對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大意義。
(一)農業信息化是大農業發展的趨勢
當今社會,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加之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現代農業的發展遇到了環境、資源、市場等多方面的挑戰。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更高級形式,其通過傳統農業與信息技術的完美融合,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提升資源利用率,提升勞動效率,進而減少農業面臨的環境、資源、市場等方面的挑戰,是我國實現產業升級最終走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二)農業信息化給農業管理帶來便利
前文也提到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應用中可以提高傳統農業的管理水平,在農業生產、管理過程中,通過智能傳感器對農業環境信息的及時采集、利用,然后在借助顯示大屏及其他設施對相關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報送,進而為農作物田間生產和氣溫、濕度等溫室大棚精準調控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通過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優化,不僅為作物生長提供最佳條件,促進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同時也提升了水資源、化肥等農業的使用率,有利于生態、高效、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三)農業信息化給食品安全帶來保障
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和養生,一度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責”在人們的生活中引發強烈關注。社會上隨之出現了農產品領域的集電子標簽、傳感器網絡、條形碼、計算機網絡等的農產品和食品追溯系統,其通過對農產品和食品的追蹤、溯源以及數字化管理,實現對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智能監控,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安全保障。雖然這只是生產生活當中的一個具體情形,卻真正體現了農業信息化由給農產品流通帶來的保障,彰顯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勢不可擋。
四、結論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也將會不斷地完善,而與之相應的農業信息化勢必會有更高層次的要求。農業的發展在不同的時代展現出差異化的變遷,這使得農業信息化建設在以后的發展中有著新的意義和內涵。河南省西平縣在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潮流中所呈現出的特征,要求我們對農業信息化有更為透徹的了解,同時借鑒國內外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先進經驗,并結合當地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本著更為本土化的目標,總結出適合河南省西平縣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道路,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當然,這不僅僅是對西平縣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希望,更是對我國其他地區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隋艷穎.農業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面臨的問題[J].北方經濟,2008(8):30-31.
[2]陳熙?。形鞑窟吘壣降剞r業信息化現狀與問題分析———以四川省達州市為例[J].中國科技信息,2011(1):224-226.
[3]吳風華,盧秀霞,張斌.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09(10):32-33.
[4]蔣艷萍,田興國,楊征,呂建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51-53.
美國的農業信息化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20世紀50~60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20世紀70~80年代的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知識處理信息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知識的處理、自動控制技術的開發以及網絡技術的應用。
(1)20世紀50~60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自從1844年莫爾斯(S.F.B.Morse)發明第一封電報起,人類就進入了電子信息傳播時代。1946年貝爾實驗室研制成功真空晶體管后,美國的無線電聲音廣播開始進入普及階段。此后隨著圖像傳遞技術的發明,美國的無線電聲像廣播得到了迅猛發展,并在農村地區得到了普及,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的農業信息化進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的農業信息化進入廣播、電話階段。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數字顯示,20世紀50年代,電視已基本在美國農村地區普及。1954年美國農村居民的電話普及率為49%,到1968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83%。從1962年開始,美國開始資助在農村建立教育電視臺。電話和聲像廣播在農村的普及,可以把大量的農產品市場信息和科技信息傳遞給農業生產者,起到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穩定農產品市場行情的作用。此時,計算機才發明不久,體積較大,運算速度較慢。計算機在農業上的應用還僅局限于科學計算階段。例如20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家運用線性規劃對飼料配方和飲料問題的處理等。
(2)20世紀70~80年代的計算機農業數據處理和農業數據庫開發階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政府尋求計算機以開發潛在的戰略價值。這促進了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1944年霍華德.艾肯(1900~1973年)研制出全電子計算器;1946年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The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在費城公諸于世;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1958年發明集成電路后,計算機制造商開始面向普通消費者開發微型電腦。1981年,IBM推出了用于家庭、辦公室和學校的個人計算機(PC)。此后,整個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個人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從桌上到膝上到掌上。與IBMPC競爭的Apple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電子計算機的商業化經營和實用化推廣,帶動了美國農業數據庫建設、計算機網絡等方面的建設。1985年,美國對世界上已發表的428個計算機化的農業數據庫進行了編目。這些數據庫是當代最重要的農業信息資源。其中最著名、應用最廣的是: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和美國農業部共同開發的A-GRICOLA,它存有雜志論文、政府出版物、技術報告等;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生產的AGRIS,存有10萬份以上的農業科技參考資料;還有信息研究系統CRIS,該庫可提供美國農業部所屬各研究所、試驗站、學府的研究摘要。數據庫應用系統則有不同的目標,它們分別服務于農業生產、管理和科研。如美國還建有全國作物品種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可在全國范圍內向育種家提供服務。現有60萬個植物資源樣品信息被計算機化,可用計算機和電話存取。
(3)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自動控制技術的開發以及網絡技術應用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計算機應用逐步推廣到農場范圍;到1985年,美國已有8%的農場主使用計算機處理農業生產,其中一些大農場則已計算機化。迄今,計算機的應用,給美國的農場管理與生產控制、科研和生產帶來了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2日本
日本農林水產省對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農事廣播(有線放送)的基礎設施建設開始,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開始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管理(計算機)中心、以及農村有線電視放送(CATV)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提出“GreenUtopia構想”,順應了當時新聞傳媒的潮流,對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到了80年代末,由于各種信息機械的迅速普及與網絡化的發展,農村信息化政策業不斷地進行擴充,農村地區的信息化程度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到1998年底,在日本各都道府縣建立的與農業信息化相關的網絡中心等機構有67個,平均每個縣有1.5個農業信息中心。另外在全國各地有38個研究機構開展的信息化軟件開發以及信息化應用研究等課題。日本20世紀90年代初建立了農業技術信息服務全國聯機網絡,即電信電話公司的實時管理系統(DRESS),其大型電子計算機可收集、處理、儲存和傳遞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技術信息。每個縣都設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關信息,并隨時交換信息。
3德國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德國農業廣播、電話、電視等通信技術發展,并在農村地區普及。是德國農業信息傳播的初級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德國計算機數據處理、建立數據存儲等農業信息化技術從初級階段走向成熟的階段。如早在1976年就使用計算機計算每塊地的面積、登記每塊地的類型及價值。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各地區、村莊、道路的信息系統。80年代中期,德國政府委托有關研究部門建立了全德國的地區農業經濟模型,后來經過不斷地補充和修正成為很成熟的農業信息處理系統,為有關決策提供服務。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德國計算機數據處理、數據模擬模型技術開發走向應用的階段。在此時期,德國在農業的數據庫技術研究開發建設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如B.Hau(1985)設計了害蟲管理數據庫系統,用于作物害蟲信息的采集、存儲、查詢和應用。J.Lipinski(1988)設計了農藥殘留數據庫IN-TERPRET,科學地管理農藥殘留數據。G.Teubner(1989)設計了植物保護劑數據庫,用于植物保護劑的數據管理和開發利用。E.moll(1990)建立了蘋果害蟲管理數據庫,將蘋果害蟲的生物學特征、發生與危害、防治方法等信息科學有序的管理起來,方便查詢與開發利用。D.Blumenbach(1986)研究建設植物保護文獻數據庫PHYTOMED,用于德文和英文文獻的的管理。進入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在德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電腦廣為普及。通過Internet聯網,德國已擁有了發達的通訊網絡。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互聯網絡的出現使農業信息的傳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前大型而低效的數據存儲設施被高效的計算機系統所取代。目前,德國通過各種網絡的連接,可查找到各種專業研究信息、科技管理信息和經濟等方面的信息。
4法國
在1997年前,法國信息化還相對滯后。在信息網絡方面,法國落后于英國和德國,當然也落后于美國和加拿大。從1997年開始,法國政府將信息社會的發展擺在了優先位置,前總理奧內爾•若斯潘(LionelJospin)于當年啟動了“信息社會項目行動(PAGSI)"。經過不懈努力,法國已經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法國家庭電腦配備在1997年到2000年幾乎翻了一番。在2000年末,個人電腦家庭配備率介于26%~33%之間,增長幅度基本上達到了該時期歐洲平均水平,由此也促進了法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2000年,法國有700萬至1100萬個英特網用戶。法國在家庭、公共場所、農業企業及工廠的英特網用戶的增長幅度大大快于歐洲平均水平。為了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步伐,法國政府計劃于兩年內把全法互聯網絡建設年度投資額提高到目前水平的2倍以上。
5印度
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農業研究中使用計算機。第一臺計算機是1964年安裝的,是一臺IBM1620-Ⅱ,在新德里的印度農業統計研究所(IASRI)用來進行統計數據的分析。IASRI的計算機系統1977年升級為B-4700。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IASRI應用計算機進行氣象學、遺傳學和產量預測方面的研究。1971年印度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信息系統(NISSAT)。國家科學技術信息系統歸國家科學與工業委員會領導,不是一個大的領導實體機構,而是一個協調性組織。其目的是把信息系統和服務中心相互連接,成立一個整體性信息服務網。通過協調,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信息資源和基礎設施,避免重復,實現優勢互補,提高信息服務效率,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在1979~1985年間,IASRI通過農業科技信息系統來提供服務,之后則由位于新德里的農業研究信息中心來提供這項服務。1983年,IASRI成立了一個農業統計和計算機應用高級研究中心。20世紀70年代,一些農業大學,比如G.B.Pant農業技術大學也在應用印度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電腦來進行數據處理和學校管理。1985年左右,流行病學的研究數據庫和疾病信息系統就開始使用小型個人計算機。直到1990年,個人計算機才開始在農業研究院所普遍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決定實施農業研究信息系統(ARIS)項目,以信息技術促進國家農業科研系統的發展,資金來源于國家農業研究項目基金。建立農業研究信息系統的主要目的是:使農業管理人員和農業研究人員快速而方便地獲取信息;利用國家農業研究系統的基礎設施搜集、加工、儲存、檢索和利用信息;在國家農業研究系統內部全面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研究項目規劃、執行、監督和評價的能力。
6韓國
(1)韓國農業信息化起動階段(1986~1993年)
進入20世紀80年代,韓國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隨著農業現代化和集約化水平的提高,農作物的單產也較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耕地銳減的負面影響。韓國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把農業信息化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一階段農業信息化的特點是主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下工夫上,首先,加大對通訊設施的投資,1986年在這方面投資高達20億美元,占政府投資總額的7.7%。其次,鼓勵私人企業介入。1989年國家通訊部宣布了若干項通訊市場自由化措施,尤其是建立增值網的措施,加速通訊基礎設施包括信息網絡的建設,到1994年全國擁有電話線2078萬條,并且全部實現自動化。1988年韓國數據通訊株式會社(DACOM)研制出一種尖端電訊網絡,可以提供電子郵遞、資料庫和增值網信息等服務,大大地改善硬件設施的環境,為農業信息化搭好大展宏圖的舞臺。
(2)韓國農業信息化初步發展階段(1994~1999年)
1994年韓國推出《農漁業振興計劃和農業政策改革計劃》,加強科技其中包括信息技術對農業的投入。在振興農業的過程中,農業信息技術開始發揮作用。這一階段農業信息化的特點是強化了政府在信息化過程的作用。
(3)韓國農業信息化深入發展階段(2000年至今)
韓國作為農業信息化起步較晚的發展中國家,采取農業信息化的“追趕型”模式?!白汾s型”國家有可能借助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相對于工業化進程來說提前進入信息化時代,并利用信息化技術反過來推動和改造傳統的農業,甚至于形成“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新模式。這一階段信息化的主要特點是更注重于信息技術應用的實效。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業經濟;信息技術
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信息化已經成為發展中必須重視的一部分內容。信息化的融入,可以更好地解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并且達到對農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目的。在農業信息化發展應用的過程中,要從多個角度入手,對于整個信息化的發展路徑進行研究,打造一套高效、科學的農業信息化發展體系。無論是農業生產中,還是原材料、農產品、生產活動,以及資源開發等,農業信息化的應用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應用優勢
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開展,可以更好地實現對農業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整個產業結構更好地結合市場化的發展方向,更好地通過調整來適應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可以為廣大農業產業從業者提供一個更加全面、快捷、準確,且高效的信息化環境。通過信息的快速獲取,從而更好地對供需信息進行掌握,進而實現對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活動的方向性,減少生產與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這種信息方面資源的有效共享,能夠很好地對于市場發展中的一些生產和供需方面的矛盾進行解決。在農業信息化發展中,農業經濟的征途服務體系也要得到進一步的完善。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農業生產活動可以更好地進行決策,并且集合農產品的發展情況,展開相關管理工作。地方有關的農業主管部門也可以通過對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應用,實現對農業產業生產進行全方位的控制,對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及時發現和解決,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加全面且優質的農業服務。
對于農業發展中,通過農業生產的快速變化情況及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實現對各類市場變化的快速體現和應對,并且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更加科學的信息方面的服務。在現代農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市場經濟是主要的發展策略,在新的市場經濟形勢下,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對于以往信息不對稱和信息閉塞的問題得到了有效地解決,并且通過對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應用,使整個農業生產中的各類資源的配置,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和控制。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信息化促進了整體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全面提高。在農業信息化的形勢下,很多新的知識、工藝及技術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和應用,整個農業生產活動和整個技術的推廣、產品的創新開發,以及農業生產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都可以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例如,通過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可以在生產活動開始之前,結合具體的生產需求,對生產計劃進行編制,并且合理地對于市場的需求進行全面的分析,結合不同階段的生產目標,對生產過程中各類物資的應用等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實現精細化管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
2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的健康增長產生動力
在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信息化是整個農業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同時,農業信息化發展和相關活動的開展,也需要一套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保障,加強相關投入。有關部門要做好主導,配合多方進行統一、聯合建設,更好地實現資源方面的共享,并且將公用和專用進行有效地融合?,F階段,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進行規劃和統籌。有關部門要對于現階段的農業信息化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聯合以往的信息化渠道,推進信息化發展的轉型。在信息資源利用的過程中,要對新的信息技術進行認可,并且做好對信息資源的優化與全面整合。在信息化的過程中,要做好對于信息的全面收集,并且對信息進行進一步的篩選,結合已經獲取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應用。
在分析的過程中,要通過對各類數據進行全面的應用,配合相應的數據分析和實踐經驗,對于農業生產中的各類決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信息資源的全面開發和利用,可以更好地對信息資源的整體質量進行保障,最大化利用信息資源價值。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廣大農業經濟活動參與者自身的信息化意識。通過對于信息化的優勢進行全面宣傳,打造一個全面參與的信息化發展環境。有關部門要積極深入到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做好引導和規范管理,帶頭做好相關培訓工作,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進行更好地鞏固。只有讓廣大農業經濟活動參與者真正感受到農業信息化技術所帶來的優勢,感受到信息化技術的獨特價值,農業信息化的相關工作的開展,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支持和配合。相對國際社會來說,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在信息化發展中,要積極地對先進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借鑒,更好地實現資源的交流和互換,將我國的農業信息資源積極地推廣到國外,走向國際市場,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農業生產的互利互惠。。
3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農業信息化發展建設,可以更好地推進農業經濟的健康增長,并且成為重要的農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進步,特別是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和價值必將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和體現。
參考文獻
[1]張莉莉,張承祥.農業信息化過程中信息資源整合措施分析.現代農業科技,2016,(11)
[2]徐娜,李紅,張帆.現代農業信息服務發展探究——以溫州為例.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05)
[3]張鯤鵬.農業信息化發展中的問題與解決對策——以河南省西平縣為例.商,2016,(13)
1 湖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湖北農業信息化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農業信息服務進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農業信息網牽頭,串聯起各級農業信息服務專家隊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生產經營大戶及村組信息服務站點組成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業信息化技術不斷深化。以物聯網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術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流通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領域的應用日漸深入,有力地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
2 湖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政策引導與統一規劃
作為一個交叉行業,湖北農業信息化發展還處在不成熟階段,缺乏對農業信息化整體、系統的政策引導、支撐,缺少對農業信息產品、技術、服務等的標準規范,導致整個行業發展處于自發狀態,沒有明確的方向。各地農業信息化大都由當地農業部門牽頭推進實施,但信息基礎設施掌握在經信部門、網絡運營商手中,大量涉農信息資源又分散在土地、規劃、水利、科技、商務、民政等眾多部門,這樣一來,不僅限制了基層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更導致了資源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2.2 人才培養與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農民信息素養普遍較低,畢業生普遍存在著知識面狹窄,聯系實際不緊密的問題,原有從業人員知識老化,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因此,從事農業信息化管理和開發、運維、農產品電商服務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較大。從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上來看,在農村地區,還有近5%的行政村沒有通網絡寬帶,特別是以計算機為媒介的互聯網終端服務的發展速度相當緩慢,利用互聯網進行農業信息傳播在大多數農村家庭無法實現,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農業信息化實用技術
雖然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獲得社會共識,但是無論是農業信息化建設還是相關科學研究多偏重概念,導致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產業化融合度低。農業信息化體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受到當前行業各部門之間的話語權爭奪和利益分配機制制約,信息傳輸的“三網融合”推進緩慢;信息服務站點的長效運行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持續化的服務更多是依賴政府的財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獨立發展能力不強;農業信息資源分散,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共享機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趨勢
3.1 農技信息服務進一步提升
通過采集和整理農業信息資源,促進信息資源的標準化運作,進一步提升農技信息服務水平。圍繞湖北省的農業生產特色,建立農業信息資源采集標準、網絡交換標準、業務應用標準。在農業信息標準支持下,建設省市各級耕地資源空間數據庫,并通過農業信息服務云平臺向社會,構建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實現農業部門服務職能在區域中的本地化、實用化。在此基礎上,利用農技服務信息化,實現農村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出率。
3.2 農業電子商務廣泛推進
通過互聯網+農產品銷售,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提升農業經營效率。選擇支持一批農業生產穩定、有特色的規?;r業經營主體,與優勢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對接或直接面向終端用戶營銷,減少流通環節損耗、實現生產與消費透明、雙向互惠共贏。通過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進農業生產與農產品銷售的一體化。鼓勵農產品經營主體走進城市社區、建立微商網絡,通過建立社區微商規范,保證各類農產品信息的真實性和公平交易,促進鮮活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3.3 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利用現有生產環境與優質農產品認證,規范農產品生產檔案,實施對經營主體的備案管理制度,建設統一的農產品追溯標識和網絡化標識查驗數據庫,構建覆蓋農產品生產、收購、產后處理、儲藏、運輸和消費者查詢等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農產品物聯網監管中心,推進鄉鎮農資執法部門的執法監管,農村用戶對相關信息的無線和有線網絡查詢,為農資打假、投訴舉報、信用查詢、消費指導服務。同時增強政府部門對農資監督執法工作信息管理和分析決策能力。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 發展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07-01
香格里拉縣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從2005年前后開始起步,在全國上下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大政策的推動下,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近十年來,縣鄉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受地理環境、民族文化、資金投入等條件的限制,與國內發達地區以及省內其它州市還存在很大差距。為此,要認真分析香格里拉縣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加強信息化建設,讓信息化更好的為全縣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增收服務。
一、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1.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果
香格里拉縣自1997年開始實施推廣云南電腦農業專家系統以來,每年投入的項目資金都在3-5萬元,先后為全縣11個鄉鎮配備了電腦設備,并全部接入網絡,成為全縣各行業領域中率先實現辦公上網的行業。2003年開始,云南農業信息網的推廣,為縣級農業系統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實現了縣級信息上網。2008年實施的云南數字鄉村項目及金農工程項目,先后投入資金110多萬元,為縣鄉兩級配備了全新的電腦設備,對縣鄉兩級信息員進行了系統的技術培訓,集中收集整理出了全縣的農業生產數據,并建立了1個縣級,11個鄉鎮,64個村,709個自然村的四級數據信息網站,以文字、數據、圖形、圖表、聲音、影像等多種形式,提供全縣常規糧食作物及特種經濟作物生產技術、市場營銷政策、咨詢等信息。農業系統與中國移動通訊合作的農信通也在廣大農村用戶中得到廣泛推廣使用。
2.信息化在農村的覆蓋面不斷拓寬
在全縣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同時,從事農業信息工作的人員也得到加強,通過開展農業信息技術培訓,在糧食種植、畜牧養殖、農產品市場、農業機械等領域,培養出了一大批信息采集人員,相應建立了比較穩定的信息指標體系和采集報送制度。
3.面向農民和社會的農業技術服務取得一定進展
目前,已經建立的縣鄉網站以及開始向鄉鎮級農產品市場、中介組織及農業大戶延伸的網絡,積極開展面向農民、農業企業和社會的市場信息服務,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4.利用信息網絡推銷農產品初見成效
縣內的省州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香格里拉酒業、藏龍生物、青稞公司、瑪卡企業等已相繼建立了自己的企業網站,在網上展示自己的產品并實現了產品網上銷售及項目招商等,藏龍生物還在淘寶天貓開設了網上商城。通過信息網絡進行當地農產品的介紹和推銷,收到了農產品推銷速度快、成本低、見效大的效果。
二、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信息化重視不夠
縣鄉各級各涉農部門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不足,沒有將信息化建設作為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片面上對信息化建設重視不夠。互聯網、信息化與當地政府部門、基層干部、群眾相距甚遠?;鶎痈刹拷^大部分不懂電腦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聯網,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服務體系基礎較差,形成農業信息化發展嚴重滯后的局面。
2.農業信息網絡不夠發達
從現有的縣鄉“兩網”建設上看,雖然省州縣各級花費了大量財政資金,但在后期不重視信息采集,網站上信息不多,沒能使這些網站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在整個農村由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傳遞速度緩慢,信息市場發育的基本條件落后,信息傳遞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內容單調,信息產品和技術的實用性差,使信息失去時效性,失去價值。
3.信息技術人才相對缺乏
目前在“兩網”的運行維護上,因鄉鎮工作人員水平較低,不少的網絡變成為垃圾網站。而廣大農民自身素質偏低,缺乏既懂現代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科學技術的高級人才。在計算機應用上,人才培養落后,信息標準不統一,信息網絡不健全,高新技術開發不力,成果推廣力度不夠等。
4.農業信息化服務水平偏低
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為三農服務,在香格里拉縣,目前只有幾家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能充分運信息化來促進企業的發展。而廣大農民收入較低,獲取信息的成本偏高,農戶經營規模對信息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收益空間的制約,信息咨詢服務滯后,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科研、教學和管理對信息的需求。
三、對推進農業村信息化建設的對策探索
推進農業農業信息化,就是要使農業信息產業能夠被充分發揮和利用。信息化是雙向的,一方面是要上廣大農民能即時迅速的接收到外來的對自身的生產銷售有促進作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要讓廣大農民能及時將自己的生產銷售信息給外界,從而促進銷售。如何做好這兩者之間的牽線搭橋的工作,這就是我們要探索研究的主要目標。
1.提高農業信息化意識,建立高效的農業信息化管理體制
要充分認識農業和農業信息化在全縣農業結構調優、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進一步加大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從農業信息采集到利用全過程的制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的農業信息網和數字鄉村網站的運行維護,讓“兩網”更好的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同時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手機,為廣大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農業信息服務。
2.加快農業信息科技人才的培養
農業信息化是一項高科技的事業,研發、推廣運用靠人才,競爭靠人才。在香格里拉縣,農業信息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最長遠的制約因素。農業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科技和農業經濟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必須從現在起加速培養適應農業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各層次專業人才??h鄉兩級政府及農業部門應注重對農業信息專業人員的培養,在信息員的使用上也應建立相應的利益激勵機制,促進信息工作的延續性。同時,還要對廣大農民群眾進行農業信息化培訓和引導,讓廣大農民也主動的尋求利用和信息。
3.加快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應用
抓好農業市場信息資源開發,組織好縣內農業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的農產品信息上網工作,建立農業企業及相關產品數據庫。進一步加大對云南電腦農業專家系統經驗的推廣應用,組織力量開發出適合縣情的青稞、馬鈴薯、瑪卡種植,牦牛、尼西雞、藏香豬養殖等產全程管理系統和實用技術系統,并推廣應用到實際生產中,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的推廣利用。
4.建立農村信息服務市場。
在充分發揮“兩網”服務作用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農業信息咨詢業務,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原始農業信息進行深度加工,為農民選擇項目提供咨詢性意見,或接受農民委托,進行市場調查,為其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積極發展農業信息社會服務機構,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處理、傳輸專業優勢,促進農業信息市場發育。近年來,農村鄉鎮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蓬勃發展,他們對人才信息、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需求不斷增長,農業信息產業應把目標放在廣闊的農村市場,使之在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又可以促進農業信息產業本身的健康發展。
5.依托旅游產業,促進農業信息化的全面發展
香格里拉是一個近年來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品牌,在推進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這一品牌,外來香格里拉旅游的游客每年達到907萬人次,可以將這些游客作為一個地方農業信息傳遞的載體,一方面可以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的形式,以體驗、品嘗的形式向這些外來游客宣傳本地的農業資源、企業形象、農牧產品;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這些游客帶來的信息促進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將農業生態旅游與信息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旅游業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