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7 16:02: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污染的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依據《地理新課標》內容標準,結合有關材料,說出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
二、三維目標解讀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學習后能夠說出主要的污染問題。
(2)學生能夠結合材料和現實情景分析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原因、過程和危害。
(3)學生自覺運用學習材料中的地圖、文字等符號信息培養閱讀、分析、比較、歸納、觀察、辨別地理事物的技巧和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運用157地理自主探究法學習過程進行學習。
(2)學生在157自主探究中學會正確運用觀察發現法、自學探究法、問題解決法和地理動態空間思維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感知、探究與發現“環境污染”的過程中體驗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產生關注環境問題的情感和態度,為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結合多媒體幻燈片展示,以教材為學習材料,運用157地理7步自主探究學習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了解“環境污染問題”,讓學生在7步探究“環境污染問題”中實現三維地理學習目標。
(1)教師暗示學生以中圖版教材第二節“環境污染問題”提供的學習材料通過“觀”發現教材的知識建構體系,包括結構體系與表述體系,進入課堂的自主探究學習狀態。
(2)學生通過“鉆”教材“探索―學習指南―正文”的文字、地圖等說出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簡要分析形成的原因、過程和危害。同時發現學習中遇見的疑難問題。教師注意全體學生,鑒別學生鉆研的學習過程。
(3)學生提出鉆研中遇見的疑難問題,展開“辨”的學習階段。教師設置情景、選擇策略促使疑難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分析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學生根據材料分析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進一步理解環境污染的原因、過程和危害。
(4)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圖,明確環境污染問題原因、過程和危害的內在規律。教師視學生歸納狀況予以點撥,并展示自己的結構圖。
(5)學生用“聯”展開“案例研究”,開展鄉土情懷與地理知識就在身邊的鏈接生活動,初步學會學以致用。教師引導學生遷移思考,展開聯想,回答提出的鏈接問題。
(6)學生通過做中圖版教材課中的思考、課后的復習題和教師用材料設計的客觀題和主觀題展開“練”。師生共同檢查練習的結果實現學生學習的終極目標――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完全領會學以致用的道理。
(7)學生通過“變”質疑和反思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原因、過程和危害,回歸環境污染的情景,洞察知識的發現歷程,品味“環境污染問題”學習的內在價值。教師通過激勵學生質疑與反思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
【課堂實錄】
師:平靜地走進教室,掃視全班同學,稍等學生凝神定氣后,放幻燈片1。
生:仔細觀察。
師:點擊鼠標,幻燈片1依次出現地理?必修6教材封面;第四章環境污染與防治;第一節環境污染問題;157地理自主探究學習模式。
生:拿出筆,打開教材,準備用157自主探究學習“環境污染問題”。
師:放幻燈片2。點擊,幻燈片2依次跳出速覽整節內容,感知教材框架。
生:觀教材,迅速瀏覽整節內容,知道教材的結構體系和表述體系。
(學生學習完成)
師:點擊鼠標,幻燈片2依次出現,課題:環境污染問題;結構體系:探索、學習指南、正文(地圖、文字、表格、閱讀等)、案例研究、復習題、課題2;表述體系:(探索)1個自然段、1道思考題2個問題;(學習指南)4個問題、1個提示;(正文)兩大點,一大點:引言1自然段、3小點、15自然段、5幅圖、2個閱讀(7自然段)、1名詞鏈接;二大點:2小點、8自然段、2幅圖、1閱讀(5自然段、2思考5題)、1名詞鏈接;(案例研究)10個自然段、1道思考題2個問題;(復習題)2道題;(課題2)調查社區內廢棄物的來源地、垃圾填埋場和回收中心的位置,并在地圖上標注出來。
師:放幻燈片3,(口述)接下來,鉆研教材,完成本節學習目標,知道知識要點。不會抓要點的同學注意幻燈片上的提示。在教材中標記經過鉆研后不懂的疑難問題。
提示內容為:鉆教材“探索―學習指南―正文”中的圖―文―表,知道知識要點:主要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其危害。
生:鉆研教材,自主探究“探索―學習指南―正文”的內容,達成學習目標。標記出自己的疑難問題。
師:觀察學生的鉆研狀態,鑒別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待學生開始提問時,放幻燈片4,點擊鼠標跳出“提問―討論―師導”。(口述)下面同學們提出鉆研中發現的疑難的問題。一個同學提出問題后,有誰能回答的請舉手回答。都不能回答的老師也參與大家的討論,幫助大家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參與其中,為大家出謀劃策。
生:這一節能夠學懂,沒什么困難的。
師:大家沒有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一個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生甲:在于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
師:哪位同學對他的回答進行細致的解釋?
生乙:具體講著重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活排放;二是工業排放;三是農業排放。
師:你說說汽車尾氣排放屬于哪一類?
生:我認為這種環境污染三個方面都包含有:因為生活、工農業都要用汽車這種交通工具。
師:這個同學的回答怎么樣?
生:有的回應“可以”,有的沉默。
師:老師認為這同學的回答是正確的。希望同學們積極思考、盡力把學習中的問題探究的深一些。這就是我們說的從鉆研到辨析的思考要深一點,學習能力和水平就會升高一點。下面請大家再次通讀教材,看看自己還有問題沒有。
生:沒有了。
師:(放幻燈片5 )(口述)大家沒有問題了,下面完成知識結構圖,同時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完成。
生:做知識結構圖。
師:(口述)大家做的知識結構圖各具特色,很好。根據知識結構圖,大家發現了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系嗎?
生:污染的表現、原因探究、過程及其危害。環境污染的認識是一個由現象到探究因果、發現危害的自然思維規律過程。
師:(補充口述)實際也就是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思維過程。放幻燈片6(口述)看幻燈片,完成學習中“聯”的環節。其內容為:①“案例研究”拓展,回歸生活情景;②鄉土情懷――說說恩施環境污染問題的長與短;③地理知識就在身邊――列舉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環境污染事件,說明過程、原因、危害。
生:口頭回答。(案例內容見教材;鄉土情懷和地理知識就在身邊視個體知道的回答,答案略)
師:放幻燈片7(口述)“練”的環節,完成問題。
(1)復習題見教材,口頭回答。(答案略)
(2)客觀題。(授課時見課件超鏈接,先展示材料和題目,后展示答案)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1~2題。
材料1:像糧食和蔬菜一樣,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標已開始成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為止已有25000噸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標在我國四省三市(江蘇,山東,河南、山西,上海、天津和柳州)進行了交易,交易額超過2000萬元。排污權交易機制(指政府在對污染排放總量限定的情況下,允許污染排放量大的企業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業購買排放指標)已在我國初步形成。
材料2:全國酸雨分布圖。
①我國南方多重酸雨區最主要的原因是(A)
A: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發達
B:地形有利于酸性氣體的擴散
C:雨水豐沛且降水強度大
D:緯度低太陽紫外線輻射強
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產品的推廣,而加入城市垃圾行列的是(A)
A:廢舊家具、包裝材料、家用電器、廢舊汽車、電腦
B:破舊皮革品、碎玻璃、廢金屬制品、廢舊管道
C:化學危險品、放射性廢棄物、樹葉
D:易燃易爆品、廢橡膠、廢舊電池、建筑垃圾
(3)材料主觀題。(授課時見課件超鏈接,先展示材料和題目,后展示答案)
2009年11月30日起,一場大霧襲擊華北、江淮等地區,許多地方能見度不到50米。大霧連續幾天緊鎖京城。據有關部門消息,因大霧天氣影響,北京市空氣污染已達重度,排在被監測的84座城市中的末尾。相關人士表示,已加大了對首鋼等污染大戶的檢查,但是北京市20萬噸以下的小型鍋爐還有上千臺,而且實施“煤改氣”的步伐緩慢,同時氣象條件出現了同期最差的現象,以致出現連續大霧天氣。不過一場強冷空氣將到來,大霧有望散去。
①簡要分析京城大霧出現的原因。
②大霧天氣可能會給人們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③為何說“一場冷空氣將到來,大霧有望散去”?
④請你就如何減少北京市的大霧天氣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答案:(1)①自然原因:空氣濕度大,氣溫日差較大,且擴散條件差;②人為原因:城市生活和生產排放的吸濕性顆粒多。
(2)影響人體健康狀況;能見度低,影響道路交通;空氣濕度大極易破壞高壓輸電線路,造成大面積停電,進而影響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等。
(3)強冷空氣到來,容易形成冷鋒降水;濃霧中的水汽凝結成雨,降落地表,使大霧消去。
(4)①采取措施減少煤煙、粉塵的排放;②改善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③采取冬季集中供暖;④加強城市綠化工作。(答對三點即可)
師:通過練習,同學們進一步明確了認識環境污染在于人類從污染的危害中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內在價值。下面請同學們展開變式反思,回答問題:①聯系整節內容,反思“環境污染問題”何以產生,走向何處?②環境污染問題的產生給你的啟示是什么?你從中認識到如何形成地理規律的認識方法呢?
生丙:環境污染問題是人類對環境的一種不正確的利用與破壞行為。人類要減少或者消除環境污染問題,只有人類自身克服自己的不當行為,積極采取措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環境,才能取得實際的效果。環境污染問題學習依然在于體現地理學習由地理現象、事實到地理規律、原理的認識過程以及運用規律、原理產生規則并按照規則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
師:(鼓掌)這位同學的回答準確、科學。
生:(鼓掌)
[關鍵詞]出口貿易;工業污染排放;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70(2008)03-0031-03
[收稿日期]2008-0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軟科學研究項目《山東省出口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B200603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啟榮,男,安徽巢湖人,山東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發展十分迅速,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呈現加劇之勢。出口易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問題引起了人們高度關注[1],逐漸開始反思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2,3]。蘭天(2004)[4]以CO[2](污染物)排放量為因變量,以出口貿易額為自變量,分析的結果是,貿易自由化有利于減少我國CO[2]排放量和環境的改善。張梅(2006)[5]對廣東出口貿易額與SO[2](污染物)排放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廣東出口貿易額的擴大導致了廣東SO[2]排放量增加和環境的惡化。以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對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認識,但是,這些研究選擇單一指標(如C0[2]、S0[2]排放量)作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結論仍然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此外,上述研究采用的簡單回歸的方法不但無法說明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還可能由于出口貿易額以及環境的各項指標都是時間序列,在沒有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偽回歸”現象,使得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受到懷疑。本文將選擇工業廢氣、廢水和廢渣為工業污染排放指標,采用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方法來分析山東省出口貿易對環境的影響。
二、山東省出口貿易對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
1.模型選擇
為了解決時間經濟序列的非平穩性可能產生的“偽回歸”問題,Johansen(1988)提出了協整驗方法。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方法產生之前,人們對各種經濟現象之間關系的分析只局限于定性分析的方法,這種定性分析方法往往難以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為此,Granger(1967)和Sims(1972)提出了運用統計方法檢驗各經濟現象之間因果關系的方法(即所謂“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本文將采用Johansen的MLE方法(兩階段回歸法)分析山東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關系的量化關系,并采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方法識別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2.變量及數據來源說明
雖然環境遭受污染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工業生產中產生的污染,也有農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污染。但是,工業部門排放的大量廢氣、廢水、廢渣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選擇工業廢水排放量(water)、工業廢氣排放量(gas)和工業廢渣排放量(solid)為工業污染排放指標[6],將它們分別與出口貿易額(出口規模)(export)組合,檢驗工業污染排放與出口貿易規模之間的協整和Granger因果關系。出口貿易額的單位為萬美元,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廢渣排放量單位均為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單位為萬標立方米。文中使用的1990~2005年的山東省的出口貿易額來源于《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1991~2006),同期工業廢水、廢氣和廢渣排放量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1991~2006)。圖1反映1990―2005年山東省出口貿易額與工業“三廢”排放變動趨勢。為消除誤差項的自相關現象,對文中模型中的變量均采取了對數形式。本文運用EViews3.1版本軟件進行分析。
【關鍵詞】貿易自由化;長三角;環境污染
一、貿易與環境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在考察自由貿易所引起的福利變動時,經濟學家很少考慮環境方面的因素,但隨著自由貿易所導致的后果凸顯以及公眾環境意識提高,人們開始反思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所引起的包括環境污染在內的各種后果。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如下:
1.“污染者天堂”假說?!拔廴菊咛焯谩奔僬f的主要內容如下:如果在實行不同環境政策強度和環境標準的國家間存在自由貿易,那么實行低環境政策強度和標準的國家,由于其外部性內部化的差異,使該國企業承受的環境成本相對要低。這樣在該國進行生產時,其產品價格就會比在母國生產同樣產品的價格相應要低一些。于是國外企業尤其是環境敏感型企業樂于在環境管制寬松和標準低的國家落腳,這些國家就成為“藏污納垢”之所。
2.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國際上關于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GrossmanandKrueger在對NAFTA貿易環境的影響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貿易—環境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他們將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為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這一分析框架現在己經被經濟學者們廣泛采用。他們認為,盡管貿易自由化在短期內的環境效應是消極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貿易自由化將對環境產生長期的積極的影響。
二、長三角地區貿易以及環境污染概況
作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聚集地,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對外貿易和外資利用在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拉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使整個地區的環境質量面臨著日趨惡化的巨大壓力。
以“上海為龍頭,蘇浙為兩翼”,僅憑全國2.2%的陸地面積、10.4%的人口,近三年來長三角地區創造了全國約22.2%的國內生產總值、約23.8%的財政收入以及約36.6%的進出口貿易總額。
1.規模與增速。1995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為521.77億美元,只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8.5%;至2010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達到10882.5億美元,歷年數據如下表所示:
2.外貿依存度。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總體上是呈上升趨勢的,2006年外貿依存度已高達108.83%,比同年全國的外貿依存度67.03%高出41.8%。2000年之前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雖然穩步增加但都在50%的水平以下,直到2001年我國入世之后,隨著對外貿易環境的改善,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才開始得以連續三年急劇增加,并于2005年首次越過100%。
3.污染狀況。作為我國城市群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人口密集,高樓林立,工礦企業密布,制造業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整個地區的環境負荷逐年加重,環境質量日趨惡化,長江三角洲地區己成為我國新的生態環境脆弱帶。
三、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效應分析
貿易自由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即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規模效應是指自由貿易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所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結構效應指貿易自由化通過影響經濟結構所造成的環境影響。貿易對環境的技術效應是指,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環保技術的不斷引進、擴散與創新,使得單位產出的能耗、物耗與污染強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如上圖所示,廠商一開始在B點生產,排污量為zB,由于貿易自由化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廠商的最佳生產點位于C點,排放量為ZS,B到C生產點的變化所產生的對環境污染排放的影響即為規模效應,同樣道理,ZC到ZS即為技術效應,ZA到ZB即為結構效應。
四、回歸分析
1.數據變量選取以及模型設定
本論文主要選取長三角地區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來代表該地區的環境受污染程度,并在計量分析過程中將它作為被解釋變量。
SO2=C(1)+C(2)*GDP+C(3)*FDI+C(4)*TR+C(5)*(K/L)
其中GDP為表示規模效應特征的解釋變量;K/L為表示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特征的解釋變量,用固定投資量除以城鎮從業人員數計算得到;TR表示對外貿易依存度,用進出口總額占GDP得比重得到;FDI表示實際利用外資情況。
2.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模型的回歸結果可知,該模型中各變量的的系數如下所示:
LSO2=4.09+0.59LGDP+0.45LFDI+0.25LTR-0.16LKL
(3.22)(2.28 ) (2.66)) (-3.54)
(1)長三角地區GDP與環境污染成正相關:隨著長三角地區GDP的上升,該地的環境污染狀況也是越來越嚴重的,兩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顯著,通過了T顯著性檢驗。這意味著該地區還位于環境庫茲尼茨曲線頂點的左側,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該地區的環境狀況還是會隨著該地區的GDP的上升而惡化。(2)長三角地區的FDI與環境污染成正相關:其中的一個解釋為,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投資有一部分是為了轉移環境污染,致使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進一步加重。
(3)外貿依存度與長三角地區的環境污染也成正相關關系: LTR的系數為0.25,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長三角地區的以加工制造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出口比重比較大,而第一第三產業即清潔產業的出口比重比較小,即出口帶來環境污染的正效應大于負效應。
(4)該地區的資本勞動比與該地區的環境污染成負相關的關系:資本勞動比每上升一個單位,則該地區的環境污染會減輕0.16個單位。隨著資本勞動比的上升,意味著該地區積極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逐步轉化,從而產品的資本含量和技術含量也在增加,由于產品中技術含量的增加導致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變好。
五、對策建議
從以上的回歸結果以及分析可以看出,貿易自由化是一把雙刃劍,其對長三角地區環境的影響是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復雜性,有利也有弊。
1.完善相關立法。我們應該借鑒國際上成功經驗和措施,將環境保護法與對外貿易法結合起來,在發展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同時,不能片面強調出口創匯,而應建立在不破壞我國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上,在外資項目審批和管理上應該執行嚴格的環境規則,以防止過多的重污染型企業進入該地區。
2.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對外貿易戰略。在出口方面,應減少污染品的出口,鼓勵和發展技術含量高、情節性產品的出口;逐步開發綠色產品,在進口方面,盡可能的減少污染品的進口以及防止重污染企業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該地區。
3.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進一步強化貿易自由化對長三角地區的結構效應,有效遏制該地區的結構性污染,應加快現有區域內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鼓勵發展科技先導型、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和產業群。此外,鑒于當前長三角地區的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充分發揮這一地區的人才優勢,推動服務業的發展,減緩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的壓力。
參考文獻:
[1]于之倩.江西省對外貿易、FDI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研究.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陳歡歡.中國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預防是指在國家的環境管理中的事前控制機制,是通過計劃、規劃等行政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各種社會活動對環境的損害。“預防為主”是針對環境的特點和國內外環境問題的解決的主要經驗和教訓提出的。環境污染與資源破壞一旦發生往往難于消除與恢復,甚至不可逆轉。如果事后再進行治理,從經濟上來說往往要耗費巨資。而且環境問題時空上可變性大,問題的產生上有緩發性和潛在性,這些特性在次生環境問題上表現得尤其突出,再加上科學技術發展以及人類認識問題的局限性,人類對環境的損害活動造成的長遠影響和最終后果,往往難以及時發現與認識。但當問題出現,往往已無法挽回,或者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這種情況要求人類活動必須謹慎注意對環境的長遠的、全局的影響,防患于未然。源頭控制。源頭控制是基于“末端治理”局限性考察的基礎上提出的環境保護理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對社會的關注領域逐漸擴大,生態環境問題在各個領域開始備受關注。20世紀80年代國際社會“末端治理”興起,同時人們吃驚地發現,盡管某些地方環境污染的劇烈程度有所減輕,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也在全球范圍全面爆發,并且與日俱增范圍不斷擴大,已影響到經濟增長、人體健康、文明延續、政治穩定等社會發展的所有宏觀和微觀層面。總結歷史和反思現實,末端治理的致命缺陷顯而易見。末端治理是一方面犯了“腳痛醫腳,頭痛醫頭”的錯誤,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末端治理既不能完全處理廢棄物,又在處理廢棄物的同時消耗著資源。在反思生態環境問題現狀,分析“末端治理”的局限性的過程中,“源頭和過程控制”應運而生,其目的是對環境負責,防患于未然,將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次生環境影響評價就是本著“源頭控制,預防為主”的環境保護理念,而建立的一項基本制度,是一項事前預防制度。通過這項制度的實施,不僅可以將一些環境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還可以對一些可能的環境問題事先制定出預防機制,應急預案及替代方案,對環境問題做出全方位的預測與防范,減少環境問題。
經濟學理論基礎
為了經濟發展卻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這在本質上與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在經濟學領域,社會的發展的考量主要以工業上正常成本的投入與產出為分析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將社會發展的考量推到更廣闊的領域,將環境因素納入到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以經濟學的投入產出理論分析環境—經濟問題。投入產出分析理論是經濟學中的基礎分析理論,即對經濟系統各部門間的數量依存關系進行研究,以確定國民經濟部門錯綜復雜的聯系和再生產重要比例關系的方法與技術。在環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突破傳統的成本觀念,將環境污染、資源損耗及改善環境、維護環境等內容納入國民經濟成本中,進行投入產出分析,已成為人類、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傳統思想對于生產和經營中所產生的問題,如將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隨意處理,很少將處理這些廢棄物、污染物的費用計算在成本中。就我國而言,由于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完善,市場經濟自身弊病自發性、盲目性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以追求最大利益為出發點所導致的。對利益的追求使得大多數生產者和經營者在發展時忽略環境成本,這種成本通常被他們以“外推”的方式,以損害人類健康、生態系統的形式轉嫁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整個社會是一個負效應,因而又被稱為“外部不經濟性”。為了扭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老路,必要的制度建設成為必然,次生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建立,就是對預期存在的環境、生態影響進行全面、戰略性的評價活動進行制度化、法制化規制,以實現降低環境治理增加的經濟損耗———外部不經濟性的法律保障。
結語
關鍵詞:城市規劃;環境因素;設計;意見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因素的重要地位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的城市規劃設計已經不同于傳統城市規劃,我們要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遵循生態自然規律,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嚴格控制環境污染,讓城市規劃設計中多一些“綠色”,使環境成為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因素,這才能使規劃與環保和諧發展,否則將會給城市建設和人們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比如: 某城市住宅小區的規劃建設,盡管其考慮了環境的因素,卻僅僅針對的是住宅小區的施工、運營等對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忽視了外界環境對小區的影響,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住宅小區作為人們日?;顒拥闹匾攸c,在其規劃設計中一定要選擇好建設地址,以防受到不利的環境條件影響,由此,城市的建設規劃設計中必須以環境保護為基礎,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只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才能進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設。
2.城市規劃設計中環境因素的考慮方向
(1) 人工環境的設計考慮
無論是城市規劃這種大項目的設計,還是個人房屋的布局安排,最終都需要人去落實實施,所以,城市規劃設計中少不了人工環境因素的考慮,在其設計中應該利用美學原理,參考園林建設的方法,使用高超的技術手段對城市的平面、綠化、路網規劃等設計進行仔細分析,合理布置,進而達到既推動社會良好地運轉又創建出美好的生態環境的目的。
(2) 社會環境的設計考慮
而除了要考慮人工環境之外,還要全面意識到社會環境因素等的影響,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必定受到諸多社會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比如: 政府部門的執行力度,行政機關的規定要求,區域規劃的設計標準等都有可能對規劃設計帶來影響,因此,城市的規劃設計中必須加強對這些方面的考慮,盡量去滿足適應這些要求與規定,協調有關部門的配合與管理,從而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更具合理、實用化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案。
3.針對環境因素的城市規劃設計意見
(1) 構建城市生態規劃
城市的發展建設是建立在大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之上的,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若不加以及時治理,無論對于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還是阻礙社會主義經濟文明建設,所以,生態環境對于城市規劃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在城市規劃設計當中,應該在依靠大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構建出城市的生態系統,讓城市的建設多一片綠色,現在是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城市規劃模式向綠色生態環保的方向轉變的時候了,否則當環境污染達到無法補救和挽回時,在進行轉變和處理已為時過晚,所以,對于城市的總體規劃布局設計,一方面要保證企業生產的有序進行,經濟利益不受損害,一方面要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并開始有意識、有計劃地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規劃,使環境和發展不發生矛盾和沖突,例如: 城市規劃部門與環保等單位要及時溝通交流,協同合作,一起商討發展與環保的規劃設計問題,對工業生產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做到有效的人工處理銷毀,防止其揮發、堆積造成嚴重的垃圾污染,同時擴大城市綠色植物的栽種面積和規模數量。讓城市免受沙塵暴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增加綠色植物覆蓋率,打造全新綠色環保城市,由此不難看出,城市化進程的推動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構建城市良好的生態圈已成為發展趨勢,城市規劃設計人員一定要深入研究,繼續推行完善。
(2) 重新規劃工業發展布局
盡管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營業利潤,但是隨之產生的環境生態破壞問題,卻是長久而難治理的,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珍惜和保護,其結果未免有些得不償失,從前的慘痛的教訓已經讓人們開始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新的城市規劃設計布局首先應該從改變產業格局、分布現狀開始,長久以來,工業現代化的發展給城市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生態破壞,所以是時候對工業體系進行一次徹底地分析、反思及結構調整了,抓住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方向,將一些老工業基地和重工業污染嚴重的企業從城市轉移到郊區,遠離城市中心,并且注意污染廢棄物的控制和治理,同時加快建立新的工業園區和開發區,將不同工業性質的企業進行合理分區規劃,這樣有助于進一步細化統一管理,另外加強高新技術的開發,全面倡導企業實行無污染、低功耗、高效益的經濟發展原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比如: 城市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對旅游、科教、商貿等第三產業進行扶持與大力發展,如此,對于降低環境污染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3) 維護基礎設施,增強規劃執行力度
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基礎設施的輔助與供應,因此,一個完整的城市規劃設計當中,必須具備良好的城市配套基礎設施,這樣才能支撐城市中各生產企業的穩定運轉,保證一定的經濟效益,而隨著城市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各種工業污染和廢棄垃圾與日俱增,所以相應的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安裝構建顯得尤為必要,它們是保障工業化不斷發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只有增強城市環境垃圾污染的處理能力,才能使環境基礎設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比如: 可以建立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把大量垃圾進行有效處理,同時,為了保證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一定要增強規劃執行力度,確定城市的總體規劃后,要避免因為經濟和市場環境等原因影響規劃設計的正常執行,否則在合理正確的規劃得不到真正實施也是空談。
4.結束語
總之,面對城市發展給環境帶來的生態環境污染,必須加以重視并想辦法解決,依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在城市規劃中引入環境因素的考慮要求,從而使城市的建設多一份環保的意識,為構建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的共同和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常琳娜,高丹,周嘉. 生態城市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以哈爾濱市為例[J]. 中國農學通報,2011,26:254-259.
關鍵詞:環境管制;管制政策;成本—收益分析
一、我國的環境管制政策
環境管制是社會管制的一項重要內容,目的在于達到保持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相互協調。傳統的環境管制政策工具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命令控制型措施;二是經濟激勵型措施,主要包括收取污染稅、可交易的污染許可證制度;三是社會公眾的自我控制型措施。目前,環境管制進入第三代,一方面政府在不斷提升現有環境管制的質量、簡化管制程序、減少管制成本,另一方面則是尋求更好的政策工具,將各種措施結合起來。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環境管制主要體現為命令控制政策和排污收費制度。
我國的命令控制政策主要采取了兩種形式:一是政府對污染水平實行管制,制定有關環境標準,包括污染排放的種類、數量、方式等污染指標,并以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其被執行。對于不達標者,政府可采取強令關閉、限產限量及罰款等處罰,以便將其排出的污染物限制在一個可接受的水平。二是政府直接管制生產過程,對企業所使用的原料、燃料等做出具體規定,要求其必須達到某種質量要求;或強令企業安裝廢物廢水的回收或處理設備,以盡可能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違反者同樣將受到相應的制裁。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根據“污染者負擔原則(PPP)”提出并實施排污收費制度,主要是向排放“三廢”的企業收取排污費,包括超標排污費和排污費兩項內容。排污費是就所有排污行為收取費用,而并不考慮所排污物是否超標。超標排污費則是向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環境標準的企事業單位征收,這是目前最廣泛開征的排污費,開征項目已包括污水、廢氣、固體廢物、嘈聲、放射性廢物等五類共70多項。
二、對我國現行環境管制政策的反思
環境管制一直是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所采取的主要政策之一,它對于我國的環境保護的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也暴露出其諸多弊端:
第一,命令控制政策的實施及執行成本高昂。環境污染是一種典型的負外部性。解決負外部性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法律或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這種行為。作為管制工具,命令控制政策雖然環境效益明顯,但其目標只是保護環境、控制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一方式在改進環境質量狀況的同時,可能導致大量的交易成本并造成效率損失。泰坦伯格發現,要實現同樣程度的污染控制,命令控制型手段的成本相當于最小費用手段的2-22倍[1]。一方面,排污標準和技術標準的制定和調整要求政府必須掌握大量而準確的信息,任何信息上的差錯都會削弱管制措施的有效性。事實上政府很難做到這一點,其制定的標準往往與理想的標準存在較大偏差,因此,這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花費大量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污染源對環境管制政策的執行可能導致較高的服從成本和經濟效益損失。由于我國存在大量污染源,而其個體間污染控制成本千差萬別,對不同的污染源采取整齊劃一的標準,既限制了其中邊際成本最低者作最大的努力,又迫使部分污染源采取不當的昂貴污染控制措施,從而帶來巨額的效率損失。
第二,排污收費制度的費率太低。排污收費是庇古稅在實踐中的一種應用形式,其目的是借助市場力量對相關主體的經濟利益進行調節,促使其做出有利于環境的決策。在完全市場條件下,污染源的排污行為同樣受市場機制控制:如果排污費高于其邊際治理成本,他們就選擇治理;反之,則選擇繳納排污費。我國現行排污收費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收費標準太低。據測算,排污收費僅為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運轉成本的50%,某些項目的收費甚至還達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過低的收費率以及濃度收費和單因子收費的做法,對企業控制污染的刺激作用很小[2]。雖然排污收費專項資金的使用增強了污染治理的能力,但作為環境管制政策,排污收費制度并沒有發揮通過市場手段來控制污染的作用。因此,相對于環境管制目標而言,排污收費制度既沒有將環境污染水平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同時也扭曲了資源配置。
第三,管制監督不力,違法成本低廉。目前,我國環境管制中不容忽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相關部門監督不力,從而導致本就效力極其有限的管制政策更顯蒼白無力。首先,由于環境產權不明晰,我國的環保執法部門及各級政府官員并不能真正擔負起監督不力所要承擔的責任。尤其是在公有制下,財產所有者獨自承擔成本并獨自享有收益這一原則總是被違背。我國長期以來的公有制、難以明確的環境產權,加上尚未徹底完成的經濟轉型,導致了目前環境管制中監督及問責機制徒有虛名。其次,處罰是管制中的重要一環,處罰的力度事關管制效果成敗。我國長期以來對環境違法行為處罰力度較輕,導致違法成本過低。
三、改善我國環境管制政策的建議
單一的政策工具,高昂的實施代價,低廉的違法成本,巨額的違法利潤,注定了我國環境管制政策的低效??傊?,環境管制政策在中國環保實踐中的作用發揮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則既有主觀認識的偏差,也有客觀制度因素。建議借鑒環保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以先進的理論指導實踐,并通過制度體系的完善加強管制政策的環境保護功能。
第一,摒棄陳舊觀點,樹立管制新理念。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認識方面,我國傳統觀念認為,實施環境管制必然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效率。政府也假定企業總是具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取自身利益的動機。這種建立在政府與企業對立關系基礎之上的環境管制及其實施機制,必然受到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標的企業的抵制。相應地,環境管理成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角力戰:企業想盡各種辦法規避政府管理,污染問題屢禁不止;而政府盡管投入大量資源對企業的排污行為進行監管,卻往往事倍功半。我國的環境管制政策長期深陷泥潭,正是受此觀念影響。事實上,環境保護與企業競爭力之間并非是單純的對立關系。哈佛大學著名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教授研究認為,有效的環境管制在提高企業成本的同時,可通過創新補償與先動優勢等途徑為企業創造收益,部分或全部彌補企業遵循環境管制的成本,甚至會給企業帶來凈收益,即環境管制與企業競爭力之間可以獲得雙贏[3]。
第二,加強環境管制政策效率分析,多種工具相互配合。對于環境污染問題,政府可以通過環境管制加以解決,但并不一定有效率。因為外部性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講還是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問題,只有當實施環境管制政策獲得的社會效益大于其所產生的社會成本時,才意味著這一政策相對于市場是有效的。雖然成本——收益分析不是政府進行環境管制目標決策的唯一參照體系和評估尺度,但它是一個主要的標準,要求政府在制定和執行環境管制政策時必須考慮到管制的效率問題。對環境管制政策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可以權衡有限的資源如何在污染控制與經濟增長等其他用途間配置,并可以清楚表明管制應達到的合理程度。系統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美國的環境管制政策制定和實施中并發揮了積極作用。相比之下,我國環境管制政策選擇恰恰缺少了這一重要分析工具,導致政策手段單一且成本過高。
第三,健全法規,增強管制的嚴格性。近年來,國內外日漸強烈的環境壓力迫切要求一國制定實施越來越嚴厲的環境管制政策。根據波特理論,嚴格的管制與寬松的管制相比,可以產生更大的創新補償,因為嚴格的管制會促使企業更注意廢棄物的排放并采用根本的治理方法。雖然適應成本會隨管制嚴格性的增強而增加,但創新補償的潛力會增加得更多。因此,適應的凈成本會隨著管制的嚴格性而下降,甚至會成為成本凈收益。而在我國,企業長期以來的污染治理卻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模式,即控制污染。末端治理的主要目標是污染物的達標排放和廢棄物的處置,卻忽視了其他生產環節的污染控制問題,是一種內在成本很高的辦法。事實證明,環境污染的產生并非簡單的生產末端的問題,在生產過程的很多環節中都存在或輕或重的污染問題。因此,建議盡快立法明確環境產權及責任劃分,加強政府環境職能部門及責任者的環境監管職責,加大其監管成本,在此基礎上采用更為嚴格的管制政策,嚴格執法,促使企業采用更嚴格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第四,嘗試推行自愿性環境協議。自愿性環境協議是西方國家近年來環境管理中基于政企合作的制度創新,是與傳統的命令控制型環境管理模式及以市場為基礎的環境管理模式相互補充的一種制度形式。基于雙贏理念,這一制度形式通過引入政企之間的技術與信息共享、談判協商機制等方式,使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過程充分反映了政府與企業雙方的要求,部分解決了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決策低效問題,減少了政企對抗關系所導致的較高交易成本。隨著我國企業和民眾素質及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企業從環保中獲得激勵的增加,政府與企業達成自愿協議的空間也隨著放大,企業有動力通過承諾實施一些嚴于管制的措施,以換取政府在某些方面管制的放寬和信息、技術、資金和信貸等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因此,在正確認識管制對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嘗試引進這一制度,以一種更為和諧的、低成本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民間對環境保護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羅杰·珀曼著;候元兆譯.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129-132.
3月11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最新消息說,經相關核查,初步確定這些死豬來自浙江嘉興地區。而嘉興當地政府公開否認死豬死于瘟疫,也否認所有死豬來源于嘉興,只承認部分死豬或來自當地。在處理死豬時,嘉興的一些村民圖省事,將大量死豬往河里一扔了事。在某些鄉鎮,不論是主干道兩旁的大河,還是村子里的小河溝,死豬隨處可見,少則幾頭,多則數十頭。
據悉,截至3月20日,上海市已累計打撈死豬10395頭,嘉興清理、打撈死豬5528頭。所有打撈的死豬都進行了深埋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未發現死豬進入流通消費環節。
無獨有偶,隨著黃浦江死豬漂浮事件的曝光,國內多地死豬漂浮事件也開始浮出水面。3月13日,陜西成陽渭河沿岸傳出漂浮死豬的消息。幾乎就在同一時間,廣東鶴山昆南河成為死豬“水葬地”的消息也見諸報端。
多維解讀
環境保護
時下,“環?!苯^對是一個熱門詞語,因為環境污染現狀確實讓人觸目驚心。其中有很多污染都是人為造成的,而最后的受害者也都是我們自己。
黃浦江死豬漂浮事件現在已看似平息,但公眾對于這起環境污染事件依舊口誅筆伐,我們大致能從相關報道中看出公眾為何會對江面上出現如此多的漂浮死豬而如此憤怒。
出現大量漂浮死豬的黃浦江是二級水源保護區。是上海市民的重要飲水來源,在如此重要的水源地出現大量死豬,公眾當然會感到氣憤。
這些年,從土壤到河流,從地表水到地下水,從沙塵暴到霧霾,環保問題一再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各種污染事件表明,我們的環境治理仍然處在低級階段:輿論聲討、領導批示、相關部門整改。這樣的環境治理模式不僅低效,更容易導致相關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縱環境污染。如此治理環境,只會讓“美麗中國”的夢想變得遙遠。
道德良心
有報道稱。中國擁有5000多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絕大多數已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包括長江在內的七大水系無一幸免?!澳戏接兴晕郏狈接泻咏愿伞?。這句話基本真實地反映了我國河流的現狀。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任何一個有良知的國人都不能無動于衷。
黃浦江死豬漂浮事件絕非偶發個案,各地類似的死豬、死羊事件也未必沒有,問題是若出現此類事件政府部門如何對待。值得慶幸的是,通過黃浦江死豬漂浮事件,我們看到了相關部門徹查此事的決心,他們及時進行調查取證,得出并公布了一個大家能夠接受的結論。不過,此次事件再一次給人們的道德和良心敲響了警鐘。
說白了,環境保護就是良心工程。要想讓“美麗中國”不成為空中樓閣,要想讓環境保護真正給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負起責任。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圖自己方便省事,將死豬等往河里一扔了之;而企業的血液里也應該流淌著道德的血液,頭上要高懸起“達摩克利斯之劍”,將環保牢記心中,時常敲起警鐘。無論對于個人還是企業,我們希望,這一場死豬的“奇幻漂流”能夠轉化成一次新的契機。
政府責任
雖然對于病死豬的處理亂象叢生,但事實上,國家對于病死豬處理制定了相應的法規。甚至連具體的實施都有著詳細的規范。比如,《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就對包括病死豬在內的病害動物的運送、銷毀和無害化處理做了具體的規定。不過,對于很多分散的個體養殖戶來說,按照規程處理無疑是非常耗費時間和金錢的事情。除了嫌無害化處理麻煩外,申請補助手續繁多、補助金發放周期較長,以及各地實際實施情況有別。也導致許多養殖戶并不能如數拿到相應的補貼。因此,養殖戶缺乏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動力,加之政府監管的缺位,從而導致死豬隨處亂扔,進而污染了環境。
環境問題,與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政府部門對當地的環境保護以及人民的健康安全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方領導,不要一味盯著政績,在其位,要謀其職,明確自己肩頭上沉甸甸的責任,為人民的生命健康負起責任,這樣才能夠保證一方百姓的健康,才是對改善民生問題的最好落實,而這才是最大的政績。
相關鏈接
臺灣:讓死豬“變廢為寶”
臺灣合法處理死豬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掩埋,二是焚化,三是交由簽約的化制廠處理。但因為可供掩埋的土地不足,而小型豬場又沒有能力投資焚化設備,所以前兩種方法養豬廠鮮少使用,絕大部分都是使用第三種方法:交給簽約的化制廠處理,將死豬做成肥料或飼料用肉骨粉。
據悉,在1991年以前,臺灣養豬戶對死豬也是采用自行處理的方式,有的土埋,有的火化,但是都會造成污染。1997年,臺灣發生口蹄疫,死了400多萬頭豬,數量太大,動用了大量土地掩埋,但是造成了很多公害,比如污染地表水源,以及產生病菌等。
現在,臺灣八成以上養豬戶都是通過全臺7家化制廠來處理死豬的。舉個例子來說,臺中市某養豬戶每年都會與當地養豬協會、當地化制廠簽訂合約:養豬戶一旦發現病死豬,就要向養豬協會通報,養豬協會會派出清運死廢畜禽的化制原料運輸車去養豬戶家里把死豬載走,再運到化制廠處理。死豬運到化制廠后,化制廠會把動物尸體通過物理化處理進行油粉分離,之后再利用高溫滅菌、高溫蒸煮等技術,把動物尸體焚燒成肉骨;而比較新鮮的死豬,則可以回收為動物飼料;其他的就作為有機肥料。另外,油粉分離后,其中油所產生的油脂可作為化工、工業用油,比如制造肥皂等。
山西長治:河流重污染遭瞞報
2012年12月31日。山西長治潞城市境內的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生了一起苯胺泄漏事故,造成漳河上游濁漳河山西境內發生水體污染,并向下游擴散。然而,山西省環保廳直至2013年1月5日才獲知消息,中間間隔了5天。
1月5日下午,以濁漳河為飲用水源的河北邯鄲突發大面積停水,引發市民搶水、儲水風潮,很多商店礦泉水被搶購一空,價格隨之上漲,市民在焦慮和惶恐中度過了一下午。
經過了數個小時的猜測之后,邯鄲市民終于等到了停水的官方解釋。邯鄲市政府稱接到山西省有關部門通報,漳河上游濁漳河山西境內發生了事故性污染物排放……也是這時候,一場被鄰省瞞報了5天的苯胺泄漏事故才浮出水面。
除河北邯鄲外,事故還殃及了河南安陽。1月6日中午,安陽境內岳城水庫、紅旗渠等部分水體苯胺、揮發酚等因子檢出超標,安陽市相關部門切斷了岳城水庫水源,提醒沿線群眾暫停使用紅旗渠、安陽河、岳城水庫等水源。
對此,長治市方面回應稱未瞞報,“發生污染以后,只要污染不出長治的邊界好像就不用往省里報,自己處理就行”。2月19日,山西省對這一事件做出處罰,38名相關責任人受處分,其中5人被移送司法機關。
四川彭山:上千死鴨漂浮河道
2013年3月19日下午。四川彭山縣南河河道出現上千只被拋棄的死鴨,這些死鴨被裝在五六十個白色編織袋中,散落在河邊,不少已經被沖到下游。彭山環保、畜牧等相關部門經過現場勘查初步認定,死鴨系從南河上游漂流而下,堆積在青龍鎮及觀音鎮交接的水域。經當地環保部門檢測,得出的結果是該水域的水質未受到污染。與此同時,畜牧局也著手對鴨子的死因、是否有瘟疫等進行檢測。不過,由于南河沿岸均沒有飲用水的取水點,因此,這些死鴨子不會對人和牲畜帶來危害。
為了尋找死鴨子的主人,彭山縣畜牧局、稅務局以及環保局工作人員等沿河道進行了搜尋,但緊鄰出現死鴨子地點的南河上游數百米。甚至一公里附近均無人養鴨。另外,從裝死鴨子的口袋陷于淤泥中,且表面并無人為遮蓋痕跡來看,也可以確定死鴨子來自上游。
時評佳作
“死豬漂浮”引發生態反思 李泓冰
上海黃浦江上游的死豬漂浮事件引起社會關注,也引來不少擔憂。挑戰面前,上海市為了化解這場“水危機”殫精竭慮,一方面逐日打撈死豬,并做無害化處理:另一方面,則逐日向媒體詳細通報相關信息,力求公開透明。從目前來看,經過艱苦努力,死豬漂浮事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保證了上海市民的飲水安全。
但是,這場危機還難以畫上句號。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各種謎團也漸漸浮出水面,帶來對這起突發事件更加深刻的反思。
漂浮的死豬雖暫時撈盡,還會不會卷土重來?畢竟,黃浦江上游河汊眾多,面對“跨省市污染”,還需追根溯源,加強協同治理。
正是在這一問題上,還有不少疑團待解:為什么在事件發生后,連死豬源頭這一望而知的問題,相關方都不愿認賬?死豬的病死原因何以欲說還休,至今還是一筆糊涂賬?對這些死豬,當地政府有否采取必要措施安全處置?農業部對動物無害化處置的三令五申,是否在當地得到落實?當大量死豬沿江漂流,上下游能否聯合行動,而不是只靠上海方面的末端處置?
縱觀這場水危機從起源到化解的來龍去脈,再聯系此前各地的水污染、霧霾、沙塵暴等諸多環境突發事件,不難發現,僅僅是事發地一方的努力,就算是再盡心、再周全、再有擔當,也會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只能收一時之效,而非正本清源的長久之計。
不管是死豬漂到上海所帶來的水質恐慌,還是霧霾“串門”來到北京所引發的呼吸焦慮,它們都在提醒我們,環境安全問題絕不是一個地方單獨行動所能解決的。一旦在人群聚集的大城市突發環境污染,影響面將非常巨大。但是,它們畢竟只是一個一個“點”,而水和空氣都是流動不居的,我們的關注焦點不能只盯在事發地,而忽略了問題的根源和演化的過程。
行政管轄,固然守土有責,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尤其在生態環保方面,上游下游、各個地區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哪個環節掉鏈子都不行。囿于一隅、只顧自己,就會導致“跨界污染”久拖不決、愈演愈烈,最終埋單的還是大家。
黨的十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正是“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共同責任。茲事體大,誰也不能置身事外,焉能一推了之?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