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6 15:21: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案例教學有效性
高中地理教學是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過程,是培養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及運用的過程,案例教學是實現這些過程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核心在于幫助學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方法。所以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本文在具體案例教學實踐基礎上,對高中地理案例教學要求學生需要達到何種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問題的方法步驟,并且應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來反饋案例教學的效果等進行了探討。
一.對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有效性的理解
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因此,地理案例教學的有效性可以理解為:案例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某個案例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應該是學生有沒有從案例分析過程中學到什么地理原理或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在認真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習了某個案例學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過程中提升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學主要包括三個基本環節,見下表:
為提高案例教學過程中各環節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學生原有的案例背景知識體系,是提升學習有效性的基礎
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的過程,需要運用邏輯思維;闡明地理事物之間和人地之間的聯系,也需要邏輯思維能力。地理案例教學是以學生具有一定案例背景知識作為基礎而展開的,例如,必修三的學習就需要學生有較為扎實的區域地圖判讀能力和基本的區域特征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所以,當發現學生對案例涉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有缺失時,就必須及時地加以補充。
這在案例實施的準備階段非常重要,因為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利用性和牢固性直接影響后階段調用知識解答問題的教學過程。以中國三大自然區的對比為例,強化了學生區域地圖地理基本信息讀取、三大自然區地理環境基本特征差異對比、綜合分析等方法訓練,對中國的主要區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進行前期的知識鋪墊和查漏補缺,并在此基礎上訓練了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多種技能,這樣就為學生后階段案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這種在學習新知識、新案例之前,幫助學生把記憶中零散的、支離破碎的知識整合起來、建構成知識網絡體系是高中案例教學準備階段的要點。
2.與鄉土地理結合,提高案例教學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案例教學首先要找到可供學習的案例,地理案例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以及教師實施案例教學的主要載體。選擇好的案例是地理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所以,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貼切的教學案例,所選定的案例內容要清楚明確、可讀性強,最好對學生的情感有所觸動,同時,又要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給學生營造出思考的空間。
鄉土地理來自學生身邊的地理事實,即符合學生客觀認知又能揭示地理要素內在聯系和地理原理,因此,精選身邊的、學生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鄉土案例供學生學習使用,可以更好的吸引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學習的愉悅度,從而使案例教學的效果會更好。如在學習《工業區位布局》時,有學生針對課本知識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在我們每天上學途經的大坦沙污水處理廠,他的布局為什么不是在河流流經城市的下游地區?”。帶著這樣的疑問,學生饒有興趣地到了大坦沙污水處理廠進行參觀。經過這次活動,學生知道了大坦沙污水處理廠主要凈化荔灣區居民的生活污水,其處理標準還未能達到飲用標準僅是排放江河的標準。通過大坦沙污水處理廠布局的案例,學生不僅理解了污水廠布局要求,而且也得到了額外的知識收獲,更好地理解了工業區位的基本原理。
3.案例呈現的直觀性和可比性,是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案例是理論和實踐的一座橋梁,怎樣呈現案例,讓學生在案例學習中獲得原理并應用到實踐中,這是案例教學的關鍵。從案例的呈現形式看,可以有文字、圖表、景觀圖片、數據等多種形式,但無論采用何種形式,都應注意案例呈現的直觀性,目的是使學生易于感知和理解;此外,還有案例的可比性也非常重要,目的是增強案例的反差,使學生易于對比,通過對比更好地理解地理基本原理。例如,在“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教學”中,呈現了廣州市二沙島及大坦沙島的相關資料,如兩島的位置、樓價、建筑景觀圖片、交通、醫療設施等對比圖文資料,給予學生視覺上的刺激,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對兩個鄉土案例的分析過程中,也更好的理解了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基本原理。
三.影響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1.鄉土案例資源獲取不易,開發不足
課本案例較典型,但理論層面高,實踐層面弱。而鄉土案例不及課本案例典型,理論層面弱,但實踐層面高,而且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所采用的鄉土地理往往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后需及時進行反思,并對教學案例進行改進和完善,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及開發鄉土地理案例。
2.易走入教案例,學案例的誤區,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教學實際操作中容易讓教師走入教案例,學生學案例的誤區,這不僅是教師把握的錯誤,有時會因學生對案例所涉及區域的地理環境不熟悉所造成,教師在教學中不得不停下給學生進行該區域自然地理知識的補充。
3.事例教學與案例教學
事例教學與案例教學分別是基于“事例”與“案例”的分析而進行的教學,表面看兩者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含義及實際的運用中卻存有較大的區別,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容易混淆。事例教學是指師在教學中呈現的故事、事件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缺乏典型性,所以一般在課常教學中用于課堂的導入、說明或佐證一個概念或原理及作為習題的背景材料等。案例則以實際生活情景中肯定會出現的事實為基礎所展開的課堂討論,是指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內容,情節、過程和處理方法所進行的客觀書面描述,案例一般采用文字材料的呈現形式,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和問題性特征,所以相比之下,案例比事例更具有說服力,在同類事件中更具有代表意義。
關鍵詞:地理 改革 轉變 關系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改革已在我校施行將近一學期。如何更好地熟悉新課程、理解新課程、實施新課程、開發新課程是教學第一線上每一位教師應該關注的。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首先,要求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必須正確。在模塊教學中不可能對所有的學生高標準嚴要求,我們要培養的是合格公民,而不是地理專家。切忌深挖教材,否則的話,事倍功半,既增加了教學難度又加重學生負擔。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
第一,地理事實和地理原理的關系。地 理學 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 科學 。新教材包含著豐富的地理事實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前者包括地理數據、地理景觀和事物及其演變和分布狀況等,通常稱之為“地”;后者包括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的演變和分布的 規律 以及形成原因等,通常稱之為“理”?!暗亍焙汀袄怼笔墙y一的。有的教師認為地理事實“易學易懂”,教學中不予重視,以致學生缺乏對地理事實材料應有的感知;有的教師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光講“地”不講“理”,教學囿于地理事實的單純描述和堆砌,不重視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探究,其結果是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地理事實與所反映的基本原理統一起來,以基本原理統率事實材料,以事實材料印證基本原理,使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地理知識與地理技能的關系。知識不同于技能。以《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教學為例,學生在用圖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時,所應用的地理概念、基本原理等屬于知識,而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觀察、分析、綜合、抽象和邏輯推理,以及繪制圖表等,屬于技能。知識和技能又是密切聯系的,一方面地理技能是在掌握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 發展 起來的;另一方面技能又制約著掌握知識的難易、速度和鞏固程度。
第三,地理教學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系。按《課標》要求:①教師要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事實材料,努力發掘情感、價值教育素材.②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復興中華民族的責任感。③價值教育需要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并要做到言傳身教,學生才會接受所教的價值觀。
二、教學方法的改變
實施地理新課程要運用 科學 的、多樣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課標》中課程目標的第二部分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新課程重視地 理學 習的過程與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有利于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會學習是整個課程改革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如何使學生學會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重視“教”,更要重視“學”。由于每個地理教師的思想水平、知識結構、教學能力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不同,在針對不同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從事教學活動時,可以選擇自己得心應手的教學方法。但無論采用怎樣的方式和模式,下述幾點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第一,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積極探究。教師的教學方式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是教的出發點,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必然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例如,探究式學習的每個步驟都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拿收集證據來說,可以通過觀測、實驗和調查來收集,也可以通過查閱 文獻 和上網來收集。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學習的同時,還可積極開展課外探究,包括野外實習觀察、鄉土地理研究、專題講座、地理墻報和地理教具制作等。
高一地理則以揭示地理事物(現象)發生、發展的原理、規律等理論知識為主,注重抽象思維,教材中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較初中地理少,內容的難度、深度、廣度和課程體系的復雜性都遠超過初中地理,出乎多數高一新生的意料。加上初中地理教學要求較低,課堂知識密度小,課堂上有較多的時間組織學生活動,有時間對基本技能進行反復訓練和做課堂作業,高中地理課程則相反。高初中地理跨度大,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差,加大了高一地理教學的難度?;诔醺咧械乩碚n程內容和教學等方面的差異,可采取以下措施做好高、初中地理教學銜接工作。
1.精心設計緒論課,讓學生充分認識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和學習的內容、方法和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使學生了解高中地理的內容和地理學的特點、學習方法。(2)以具體事例使學生明白高中地理的學習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3)向學生介紹高中地理與其他學科內容及思維方面的聯系,說明學習地理既需要理科思維,又需要文科思維。
2.適當復習初中內容,理清初高中地理的知識體系。在進行高一地理教學時,應先組織學生適當復習相關的初中地理知識,理清初高中的知識體系,可降低教學難度。
3.調整進度,落實訓練,穩扎穩打,突破難點。教師可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能力,適當調整教材,分解難點,放慢進度,引導學生突破難點,并加入習題課和訓練課,通過教師對典型例題的詳細講解,讓學生理清解題的思路。對于較簡單的、學生易理解的內容,可進行提綱式教學和學生自學,加快進度。這樣詳略得當, 課時才夠用。
4.聯系生活實際,開發校本課程,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收集與課程聯系緊密的、貼近學生的鮮活事例,作為校本課程開發。運用具體事例教學,可以使教學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可降低教學難度,又可提高學習興趣。同時,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既可提高教學進度,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空間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5.貫徹新課程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師應結合實際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并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與教師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開放地理課程,創造機會激活學生思維的靈感和靈氣,激發創新的沖動和欲望,使高一地理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二、關注學生心理,開發學習潛能
1.建立學習信心。許多高一新生可以說是坐在高中教室的初中生,心理上并未為高中學習做好準備。面對突然增大的學習難度,他們會出現驚恐、畏懼等不良情緒,意志力較弱的學生進而產生畏難情緒,主觀上會夸大地理學習的難度,潛意識里躲避、甚至逃避地理學習,影響地理學習中智力水平的正常發揮,加大地理學習的難度,容易產生惡性循環。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師,對此首先要有預見性,盡力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其次,在教學活動中,設法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建立和增強學習信心。
2.培養積極心態。學習心態與學習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把學生的學習態度大致分為主動學習、被動學習、應付性學習和放棄性學習等四種。高一學生的心理還不怎么成熟,心理可塑性大,抓緊時間、抓住時機進行心理輔導是可以轉換的。對于主動學習的要給予表揚鼓勵,使他們堅持下去,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在“同伴教育”中起積極作用。對于對地理學習有間接興趣的學生,應設法將其轉化為直接興趣。而對于對地理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應設法提高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認知水平,轉化他們的學習情感,培養其意志品質。如果他對考試分數比較在意,則應先培養他對地理學習的間接興趣,然后再逐漸轉化為直接興趣;如果他對考試分數不在意,則應抓準時機培養他對地理學習的直接興趣。
三、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習習慣
許多高一學生認為地理是文科,用學習語文、政治、歷史的方法來學地理,認為考前突擊背書就可得高分,對地理這門介于文理科之間的邊緣學科的特點和學習方法認識非常膚淺,預習、聽課、筆記、作業等常規學習方法基本沿用學初中地理的方式,所以地理學習效果較差。
1.給學生指出高中地理學習的基本原則: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原理,用理科的思維方法學習自然地理,用文科的思維方法學習人文地理,能說出“有什么規律”為什么”“、怎么辦”等問題,培養讀圖繪圖和文字邏輯表達、收集整理地理資料等能力。自然地理與數理化生等學科的知識與能力有較多的聯系,學習時要充分利用圖解法,從三維空間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原理;幫助學生復習相關的數理知識,然后再運用于地理學習。例如,學習天文和大氣這兩個單元時,先復習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圓周運動、熱量與溫度、密度與氣壓等相關的物理知識。人文地理與政治、歷史聯系較多,引導學生將相關的政治歷史知識和分析方法運用到地理學習中,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各種人類活動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為什么會沿著這樣的軌跡發展,人類目前面臨的怎樣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經濟、社會、環境多角度多因素地分析人類各種活動的合理性、科學性,掌握其中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
2.指導學生認真預習。有的教師認為預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可事實證明許多高中生不會預習。指導學生根據教師事先給的學習提綱或教參上的提綱,讀懂教材、配套地圖冊和教參,有重點地抓住基本概念去理解,抓住基本原理去思考,然后嘗試做課后練習,最后將所遇到的問題、困惑記在筆記本上帶進課堂。這樣堅持下去,聽課效果會大大提高,大量減少課后作業時間,不斷提高自學能力,使學習在探索中進行,變得更有趣,更有意思。
3.學會聽課和記筆記。帶著預習中的困惑和問題聽課,課堂上學生會集中精力聽教師講解他所帶來的問題,參與同學討論他所困惑的問題,聽課效率必然大大提高。上課做筆記,連許多高二、高三的學生也只會記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提綱式的字句。
4.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讀圖繪圖、圖文轉換的方法。在分析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時,詳細列出 本分析步驟,讓學生弄清其中的邏輯關系。高一學生讀圖能力較低,經常不知道分析圖表該從何處入手。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各類圖表的分析方法、步驟和如何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弄清各類地理圖表的表達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轉換關系。
一、更新教學觀念是前提
教學觀念是教學行為的靈魂。教學觀念直接左右著教師的教學行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啟動與實施,首先必須從更新教學觀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為: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等。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地理教學觀,不再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結論輕過程,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輕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再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能力的培養,忽視個性的發展,阻礙素質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現高分低能的狀況。我們要通過學習、實踐、反思、交流等方式樹立新的教學觀念。
(1)全面發展的教學觀。要注重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克服以知識為本的傳統教學觀。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因而備課的重點往往放在知識的獲得與技能的訓練上。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而且要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確有什么作用,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能否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能否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的能力發展轉變。學生學習,既是學習和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又是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身心發展的過程。
(2)師生互動的教學觀。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體,在教學中師生交往、交流和互動是高中地理教學必須踐行的理念。
(3)注重過程的教學觀。要讓學生在研究、思考、探究問題和科學實踐中獲得知識。
(4)以人為本的教學觀。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特別尊重學生的人格,從學生的發展著眼,真正在備課的每一個環節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使課堂教學在真情的涌動中回歸教育的真實,回歸生命發展的自然。總之,更新教學觀念為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創造了前提條件,掃清了思想障礙。
二、改變教學方式是關鍵
教學方式的優劣是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環節,改變教學方式就是要徹底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大力實施啟發式和討論式等符合課改精神與要求的教學方式。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把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方式的設計要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創造良好的條件。近年來,北京市中學地理教研人員和許多中學地理骨干教師,認真學習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實驗,尤其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構建了多種以學生為主體,真正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啟發式教學模式:啟發學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觀等感性知識,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律等理性知識,跨越時空的限制,將地理知識濃縮在有限的課堂中體驗模式;實踐式教學模式:將地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技能和能力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將知識、技能、能力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應用于實踐,通過地理觀察觀測、地理制作、地理調查、地理實驗來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地理年代的久遠及空間的宏大與學生有限的感知是相矛盾的。地理學習僅在課堂內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及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的關系,進而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觀念,獲得相應的技能和能力,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行為的新一代公民,應讓學生走入自然,走入社會,走入自然與社會的情境與場景中去,進行體驗式學習、角色扮演、正反方辯論、當小老師等;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問題解決學習是高層次的探究和研究式的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范例式教學模式:在地理學習中,借助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案例,對其進行剖析和研究,得出地理規律和原理,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范例研究聯結了:“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使學生不僅理解地理學的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規律,而且找到應該“怎么辦”的方法和途徑,進而體現地理教學的實用性和教育性。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氛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改革,如果不改變舊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學方式,那么,這種改革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關鍵詞:高中地理概念;機制分析法;應用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1-0072-02
一、高中地理概念凸顯本質特征
地理概念是概括說明某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屬性,或者根據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感性認識,經過思維、比較、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而認識其本質屬性。它能充分展示人地關系的思維方式,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變過程的本質屬性,是對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它作為地理抽象思維的基本元素,直接影響到地理判斷、推理與論證。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學,對于學生準確掌握和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進行創新教育的基礎,也是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
二、“機制分析法”與地理概念教學
分析一切地理問題,都必須從概念出發,在正確掌握概念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概念眾多,其中不乏相近或相反的地理概念,學生容易混淆。如果僅用直講法將教材中的概念直接灌輸給學生,簡單地講解,不僅使學生難記,也很難形成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較高的思維能力,導致學生對概念的認識表象化,大多數學生缺乏對概念本質屬性的認知而無法建立清晰的概念,對概念的運用缺少靈活性,往往混為一談。比如,對“長江中下游地區植被破壞會對環境造成哪些不利影響”這一問題的分析中,有的學生回答“砍伐森林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次生鹽堿化?!睆膶W生的答案可以看出,學生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次生鹽堿化這幾個概念混淆在一起,并沒有分清這幾個概念的本質,沒有理解這幾個問題的形成條件。
那如何才能更為有效地進行地理概念教學呢?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明顯的本質特征,如果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發現和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就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從而使之能夠比較容易地掌握地理概念,也很容易與其他概念相區分。因此,教者在講授概念時,應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著意養成學生按事物內在關系進行思維的習慣,提高抽象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而按事物內在本質進行思維的習慣,抓概念的本質特征,即抓住概念的機制,也就是“機制分析法”。
三、“機制分析法”在地理概念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1.用“機制分析法”學習高中地理中的洪澇問題。在高中地理的概念教學中,洪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學生在分析洪澇的成因時,往往容易遺漏很多因素,導致分析不完整。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洪澇問題:
(1)洪澇的本質是什么?
(2)從洪澇的本質出發,分析洪澇問題的思路是什么?
通過學生的探究,得出以下結論:
(1)洪澇問題的本質就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地表積水過多的一種災害現象。
(2)從洪澇的本質出發,分析洪澇問題的思路就是分析哪些因素導致地表水過多。
我們根據洪澇的本質出發,共同將分析洪澇問題的思路概況為:
洪澇即水的來量較大,排量較小,蓄水能力有限導致地表被淹沒的災害,而引起水來量、排量、蓄水能力變化的因素無非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在分析了洪澇的思路后,又追問一個問題:
(3)根據分析洪澇問題的思路,分析長江中下游夏季多洪澇的成因。
由于有分析洪澇問題的思路做鋪墊,學生分析起來比較順暢,總結為:
來量:①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②長江中下游地區流域面積廣,且南北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河水來量大。
排量:①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勢低洼,河道彎曲,排水不暢。②中上游地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使下游河床抬高,淤塞河道,排水不暢。
蓄水能力:圍湖造田,蓄洪能力減弱。
分析了長江夏季洪澇問題后,筆者又讓學生分析孟加拉國夏季多洪澇災害的原因,學生分析起來思維清晰,比較全面,只是在孟加拉國的風暴潮引起的海水淹沒上有所欠缺。
2.用洪澇機制思維遷移其他地理問題的分析。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一些概念或成因與洪澇機制相類似或相反,這些問題都可以用洪澇機制去分析,如沼澤問題、干旱問題等與水相關的問題。
其實,洪澇機制不僅適用于與水相關的一些問題分析上,在全球變暖的問題上,仍然可以沿用洪澇機制的來量與去量的機制分析,把全球變暖問題本質看成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多、吸收量少而導致的溫室氣體增多問題,而影響排放量與吸收量的因素無非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這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就迎刃而解。此外,還可以把洪澇機制應用于資源短缺問題的分析上,資源短缺問題的本質是一種資源供應量少、需求量多的矛盾問題。
四、“機制分析法”在概念教學中應用的反思
教學實踐發現,“機制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學中具有以下優勢:
1.有利于學生構建思維模式。學習地理,關鍵是構建思維模式,思維建模就是構建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的科學思維模式,形成一套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從洪澇機制的分析過程中,我們可以提升出關于與水相關的問題分析思維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可以應用于不同的區域,只要注重不同區域特點的差異,便能準確地分析問題。這樣,學生便會獨立、主動地去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創造性地探索新的知識。
2.有利于學生的思維遷移。凡是學生掌握的知識經驗是進行了概括的,那就能夠從一個情境向另一個情境遷移。對知識經驗的概括化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產生遷移作用,因為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識,就越能反映同類事物間的共同性特點和規律性聯系,與具體事物的聯系也就越廣,遷移的相對性就越大,因此,提高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是促進學習遷移的突破口。分析了洪澇機制后,教師應有意識地將該機制分析的思維應用于全球氣候變暖、資源短缺的問題中,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遷移、擴展,也得到了提升。
當然,“機制分析法”也不是萬能的,它不能分析所有類型的地理概念,有其局限性。在地理概念教學中,應根據地理概念的特點選取不同的方法,將多種方法相結合??傊?,高中地理概念教學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問題。充分利用“機制分析法”,培養學生構建地理思維模式并進行思維遷移,是提高高中地理概念教學的重要方法。
參考文獻: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實用性很廣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發揮地理教學應有的作用。本文從高中地理教學現狀出發,提出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以促進高中地理教學順利開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
高中教育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對學生、教師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能教給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改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①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②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③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④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但是,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往往無法達到新課改的要求。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索,改進高中地理教學。
一、高中地理教學現狀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體系的重要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地理的學習難度較大,教學范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對高中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大多數學校都把地理學科放在次要位置,不重視地理教學。正因如此,高中地理教學資源非常有限,課堂教學主要依靠教師的講授,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知識,這就使得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取決于教師的講授。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較多,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地理知識。
由于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范圍廣泛,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教學結果,忽視教學過程,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具有連貫性,但當前的教學安排卻打斷了這一連貫性,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加重了高中教師的教學任務和負擔。
二、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高中地理教學難度大、范圍廣,學生不重視,方法不多樣,過程不連貫,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師要分析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生不重視地理。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對高中地理的認識,使學生明白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對高中地理學習不夠重視,這就會加大教學的難度。
很多高中地理教師試圖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可往往事與愿違,收效甚微。由于學業壓力較大,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少考慮個人興趣和愛好,只是盡力把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完成。因此,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開展是不現實的。
其次,有些高中地理教師不具備整體概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整體把握,只會分散地教授地理知識。高中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側重于理解,人文地理側重于記憶,二者各具特色。
高考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從高一開始給學生奠定基礎,否則就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高中地理教學存在教學方法運用不當的問題。高一、高二的地理知識在高考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打好基礎。
關鍵詞: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
自教育部于2003年3月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以來,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就拉開了帷幕。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如何順應新課改,探究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呢?
一、積極學習高中地理新課改理論,不斷更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觀
教學觀念是教師教學行為的靈魂,不同的教學觀念直接左右教師不同的教學行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啟動與實施,首先要求從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人手。從2010年開始,我們在市、區教育主管部門的組織下,先后學習了《走進高中新課程》、《新地理課程標準》等理論書籍,自己也閱讀了許多有關新課程理念方面的論文。通過學習和實地觀摩,我進一步理解了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為: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等觀點。也深刻地意識到要不斷更新自己地理課堂教學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逐步樹立了新的地理課堂教學觀念。
總之,我們只要能不斷地更新地理課堂的教學觀念,就會為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創造前提條件,掃清思想障礙,就會積極投入到新課改的浪潮中去。
二、借鑒已有的成功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探究符合本校校情的地理課堂教學新模式
教學方式的優劣是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環節,改變教學方式就是要徹底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大力實施啟發式和討論式等符合課改精神與要求的教學方式。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方式的設計要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創造良好的條件。
近年來,許多已實施新課改省份的中學地理教師,認真學習素質了教育的基本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實驗,尤其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構建了多種成功的以學生為主體、真正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值得我們在今后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借鑒。如:
模式一、啟發式教學模式:啟發學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觀等感性知識,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律等理性知識,跨越時空的限制,將地理知識濃縮在有限的課堂中的體驗式教學模式。
模式二、實踐式教學模式:將地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將知識、技能、能力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應用于實踐。
模式三、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地理觀察、觀測、地理制作、地理調查、地理實驗來驗證一些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的模式。
模式四、山東杜郎口的“三三六”有效課堂模式:課堂自主學習三特點,即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自主學習三模塊:預習、展示、反饋;課堂展示六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驗的課堂教學模式。
模式五、山東昌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模式:把課堂45分鐘分別按照2:7:1比例,劃分為“10+30+5”。要求教師講課時間不大于20%,學生自主學習占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課的成果測評。
總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改革,只有在不斷地借鑒他人已有的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再結合本校校情,不改變舊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學方式,不斷探究符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改就會盡快取得有效的成績。
三、發展學生能力是高中地理課堂改革的核心
高中地理新課程目標把發展學生能力擺在核心地位。這就要求高中地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加強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且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感知、記憶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及其方法的掌握,培養學生的創造人格,發展創造性個性品質,開拓創新精神,激發創造興趣,鍛煉意志和毅力。通過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地理環境和地理圖像的觀察能力,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加以認識、理解和想象,提高他們運用地理科學思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開展野外地理考察和社區地理調查的能力等。
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培育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緊緊抓住發展學生能力這一核心要求,以實現高中地理新課改的新任務。
四、重視學法指導和信息技術的應運會增強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活動重視的是教師如何教,而對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等研究少。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學生如何去學地理比給學生灌輸地理知識更為重要。教學的意義首先是教學習,即教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該怎么樣學習,學會學習,進而善于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主動學習,積極學習,創造學習,不但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更能獲得好的效果,從中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新課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又是新課改的關鍵。上述的四項建議措施就是探究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教學模式最基本的思路和要求,我們每個地理教師都應在教學與改革的實踐中結合本校實情,不斷總結和提煉出更多更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新模式,為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沈斌.高中新課程---地理教學策略與備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