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3 15:4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考試說明》 能力要求 復習效率
多年來,學習《考試說明》更多的是關注考試范圍和內容的變化,往往忽視《考試說明》一些基本的功能和要求,這樣是不能真正挖掘和發揮《考試說明》的功能和作用的。下面,我就《考試說明》對高考后期復習的指導作用談談認識。
一、引導師生重視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
我們在高考總復習的第一輪復習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基礎知識的解讀和記憶,未能真正體現《考試說明》中對學科能力的全面要求。
《考試說明》突出強調了高考命題一貫遵循的基本原則,一是在高考功能上堅持“兩個有利”的原則,即有利于高校選拔具有良好學習潛能的優秀新生,有利于促進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堅持在考查歷史知識的同時注重考查歷史學科能力。這就明確告訴我們,高考的選拔性要求和考查的重點――歷史學科能力,正是中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高考命題改革的方向,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方向。
《考試說明》的第四部分“考核目標與要求”共有四大項各三個層次的內容。
(一)獲取和解讀信息:1.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3.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二)調動和運用知識:1.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2.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3.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
(三)描述和闡釋事物:1.客觀敘述歷史事物;2.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3.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的闡釋。
(四)論證和探討問題:1.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2.運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3.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
在《考試說明》的第五部分“題型示例”中把“考核目標與要求”的四個方面十二級的能力層次要求,都結合典型題例進行說明,都體現出新高考命題加強對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加強對考生理解和詮釋歷史能力的考查,鼓勵考生從不同角度獨立地發現歷史演變的規律和詮釋歷史事物的價值。我們在教學中應更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學習方法、研究方法的掌握。
我們在高考總復習的后期復習中,要充分發揮《考試說明》對高考復習的導向作用,把這些層次的能力與要求落實到歷史學科的學習和復習中,培養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提高高考復習效率。
二、利用“考試內容”,查找基礎知識的缺漏。
《考試說明》中“Ⅲ.考試范圍和內容”是關注最多的地方,主要是了解與往年相比,考試內容“增加了什么?”“又減少了什么?”,就以此為依據,進行深入研究并作為復習重點。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試想,如果這部分內容沒有變化,那么考試說明也沒有使用價值了嗎?其實,《考試內容》是基本穩定的。經過一輪輪復習,是否清楚高考歷史有哪些重要知識考點,自己掌握較好的有哪些?有哪些沒有掌握?知識結構是否完善?
《考試說明》中“考試范圍和內容”的“古代中國”部分有以下內容: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來歷,三公九卿,郡縣制,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朝,三省六部制科舉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君主專制制度加強的影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古代中國的經濟:(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同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4)京劇等劇種的產生和發展。
以上內容區區四百多字,集中在一目了然的方寸區間,高度概括了必修Ⅰ、必修Ⅱ和必修Ⅲ三本教材中有關古代中國歷史的主干知識。它把教材中數十頁的內容集中起來,是非常精簡的知識提綱,是很好的復習指南,有利于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建議可采用以下方法使用《考試說明》的這部分內容:一是根據《考試說明》的“考試內容”,逐一落實每一個知識點,查缺補漏,提高復習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二是參照以上內容,甄別主干和非主干知識,集中力量復習鞏固主干知識。如關于“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部分內容,重點考查的有四條,分別是:“始皇帝”的來歷;三公九卿;郡縣制;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背景”、“秦始皇征匈奴,修長城”等并非是要考查的主干知識,這些內容即可淡化。
三、認真領會“考試范圍和內容”中的內容要求,有針對性地復習。
利用《考試說明》讓學生進一步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并形成知識的脈絡化,將分散的知識點有規律地串聯,把許多零零碎碎的歷史知識點建成立體的歷史知識之樹,提高高三歷史復習效率。
四、依據整體性原則學習《考試范圍和內容》,宏觀把握歷史知識。
學習歷史,胸中先有一個宏觀的大框架,將所學知識條理化、序列化并內化于原有的知識系統,這是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正確法則。依據整體性原則,以宏觀之著眼點看待歷史,不拘泥于具體的人物事件,而是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并前后連貫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壓縮性的特點綱領。
在一輪復習過程中,學生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是零碎的、孤立的、記憶分散的,不可能把歷史學好。后期復習,要求學生必須抓住知識范圍之內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中,強化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和整體性。
以下為“考試范圍和內容”中“近代世界”的部分內容:
“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1)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2)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荷蘭的殖民擴張,英國的殖民擴張,殖民擴張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3)兩次工業革命,兩次工業革命及其對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3.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權利法案》,責任制內閣的形成,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p>
【關鍵詞】新課改;知識結構;高中歷史
伴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考歷史命題改革出現的新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構建歷史知識結構重要性越來越明顯。構建知識框架,將各模塊、各專題分散的知識聯系在一起,使得學生系統掌握歷史知識網絡,對于基礎年級學生日常學習、高年級學生備考有很大幫助。
一、順應新課程改課教材變化,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學科基礎知識
在高中新課程改革之后,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改變傳統通史教學體系,不再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循環,而是采用“模塊+專題”的課程結構。知識體系龐雜,包羅萬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的歷史演變。結構主義理論代表人物、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教授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學科基本結構。歷史學科的教和學亦離不開基本知識結構的構建。較之于傳統通史教材體系,每個單元介紹同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在使用現行的“模塊+專題”的教材時,構建知識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每個模塊下設若干專題,每個專題主題明確,涵蓋了不同歷史時期特點,揭示歷史發展線索和基本規律,注重主題性和系統性,“強調歷史學科內知識整合”。這種體系設置強調需要整體、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開闊的視野,較強的思維能力。不僅提高綜合分析及應用問題能力,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素養,也帶動其他人文學科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教和學的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能像傳統歷史課堂只是關注教授具體歷史知識,將歷史事件及其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結果、意義等要素劃分為干巴巴的條條框框讓學生記憶。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在是機械的死記硬背,更要求理解和運用,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
歷史知識結構是歷史知識的網絡,將各個模塊分散、孤立的歷史知識和原理,納入完整體系之中,反映其內在聯系,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符合新課程的設置,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學習效率。
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按照通史體例設置,“模塊+專題”的教材結構完全避開與之重復,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但是,教學實踐表明,現行考試制度決定了歷史是一小學科,加之有些地區歷史中考開卷考試,很大一部分學生初中不重視歷史學科學習,基礎知識并不扎實。在教學過程中常遇到學生混淆中國古代歷史朝代,歷史事件和人物張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學常識的現象。初中知識儲備是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重要基礎。初中基礎不穩固為高中學習埋下隱患,部分學生遇到有時間跨度題目時常出錯。通過構建知識框架雖然不能完全彌補初中知識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加深記憶,理順思路,改進學習方法,取得更好成績。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專題內部、專題與專題之間,甚至是不同模塊之間的多方位的聯系。通過架構知識聯系網幫助學生整體掌握教材結構,加深學科教學目標的理解,突破重點難點,夯實學科基礎知識,提高學科素養。
二、有利于學生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課堂學習中注重基礎知識學習,忽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缺乏全局觀,在課內練習中尚能做對,但是在綜合練習非常容易出錯,客觀題混淆選項,主觀題審題不準,不能將學過知識恰當應用。在大型考試中,基礎題目能得分,而中等難度的題目失分嚴重。這就要求加強構建知識知識框架。教師要指引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從知識全局出發,把握學科整體知識,從大綱到主線,從主線到知識點,層層分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的來源和內在聯系,理解知識點內涵和引申含義,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學習目的”。通過這種方法,學生查漏補缺,將知識點“一網打盡”。
在平時學習和考前復習中注重構建知識結構,還可以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體知識遺忘造成的失誤。通過不斷訓練,即便遺忘了具體歷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學生腦海中的歷史知識結構會幫助學生將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時間重新串聯起來,形成整體認知,準確解決問題。
三、有利于順應高考命題趨勢,提高復習效率
伴隨著課程改革,高考命題也出現新趨勢。據研究,“新課程改革開始后,單元式主體命題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學科式和學習領域式的主體命題逐漸唱主角”;而“學習領域式的主題所占數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專題與專題之間、模塊與模塊之間結構的聯系,側重考查主干知識,主干知識反映出歷史主題發展線索和基本規律,與之聯系密切的知識點成為考試重點。在歷史教學,尤其是復習課中,不僅要精講基礎知識,更要引導學生理解相關學習領域的重大歷史事件,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加強體系建設。
新課改主張發揮學生主導作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構建、深度解讀知識結構,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方法”。在復習備考中,老師要教給學生歷史知識構建的方法,然后要求嚴格學生自己去做。真正達到每一課都歸納,每一專題都有總結,自我構建起每一模塊的立體知識體系,實現查漏補缺,夯實基礎知識,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和復習效率。
在課改的新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面臨更大挑戰,教學方式需要改變,不能僅僅識記具體知識點即可,構建知識結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師要嚴格要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抓住基礎知識的同時,自主構建學科知識結構,從整體把握教材,提高解題能力和復習效率,讓學生實現自我突破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漢國,鄭林.高等師范院校教材?新編歷史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頁
[2]許霽.試論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構建知識框架[J].新課程(中),2015年11期,144頁
【關鍵詞】全國卷;高考歷史;沖刺階段;復習備考
從2016年開始,福建、安徽等8省對外宣布高考將結束自主命題,參加由國家考試命題中心統一組織的全國1卷考試。這一變化,對參加回歸全國卷首屆的我省師生來說不僅面臨著準備時間短,復習容量大,考試難度加大等一系列的問題,更是對今年高考各學科復習備考的一次巨大挑戰。以下,筆者就依據一年多以來對已參加全國卷省份高考歷史學科復習備考策略的一些研究和多年來從事畢業班復習教學實踐,簡要談談對回歸全國卷背景下高考歷史沖刺階段的復習備考策略。
一、依據考綱,回歸課標,把握主干
歷史學科考試大綱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是每年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命制的主要依據,在高考復習的沖刺階段,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對照歷史學科考試大綱中要求的每個知識點,并結合相關試題解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排查式地復習,力求不留復習的死角;而且還要指導學生回歸《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按《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3個學習模塊,4大學習主題(分別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科技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和25個學習專題并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相關知識作為沖刺階段復習的主干線索,抓住高考歷史的主干知識和重點,以此來提升學科復習的效果。例如,可以將考綱中“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相關知識點整合為:
二、回歸教材,貫通古今,關聯中外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初高中歷史教材是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的基本依托和來源。因此在考前的沖刺階段,如何指導學生回歸教材就顯得十分的重要。教師應依據有限的復習時間指導學生對初高中歷史教材進行系統的泛讀、對照考試大綱的重點精讀和結合時政熱點有突破的研讀。除此之外,由于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一般不會只考查某一個孤立的知識點,通常會選取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中某一模塊的具體知識點作為切入,考查它與其他模塊之間的聯系,通常會涉及古今、中外之間的聯系對比。例如2015年全國文綜1卷歷史試題第40大題就涉及到古代和近代不同學者對儒學的不同態度;2014年全國文綜1卷歷史試題第40大題就涉及到中國明朝科學家宋應星與近代英國科學家牛頓不同科技成果出現的背景、特點和命運不同原因的比較。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備考中應盡可能指導學生不僅要把握某一歷史現象的內涵,同時還應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辨析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征,分角度、多層次地將相關歷史知識融合起來進行有效復習。
三、回顧錯題,反思錯誤,查缺補漏
在日常復習教學中,教師時常會指導學生建立學科錯題集,這樣做能有效地防止學生在學科學習中重蹈覆轍、走向成功。在高考的沖刺階段,對近期已做過的高考歷史模擬試題,無論是教師提供的,還是自己購買的,教師都應指導學生及時地收集錯題并回顧,再次地進行反思。例如,做錯的選擇題,是否是因審錯時間造成的還是審錯題意造成的?非選擇的主觀題解答,是否有圍繞設問多角度地思考來組織答案?只有堅持這樣做,才能幫助學生一步步地反思和糾正做歷史試題的錯誤思維,才能幫助學生理順解題的思路和提升分析、歸納和概括知識點的能力,才能查缺補漏,決勝于全國卷的歷史高考。
四、研究真題,精選習題,提升技能
歷年來的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都是由專家學者們經過長時間精雕細琢出來產物,它反映了對當年高考歷史考試內容的深思熟慮、對高校選拔人才要求的考量和文科學生歷史知識水平的客觀判斷。因此,研究歷年來的全國卷歷史試題,就如同和這些專家學者們對話。
在高考的沖刺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地研究近三年來全國卷的高考歷史試題,將其按題型分類處理,重新看一遍、做一遍,好好地體味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僅從試題中體會課標要求的知識點在高考歷史試題中會“怎么考”,還可以讓他們從試題的參考答案中體會做題時應“怎么答”。因此,研究近三年典型的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不僅有助于指導學生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方法和提升解題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熟練地把握答題的節奏和積累考試心理調適的經驗。
因為距離高考時間有限,教師在指導學生做題時應精選試題,從題目選用來源來說,首先可以選用近三年全國1卷、全國2卷和海南卷的高考歷史試題,其次可選用比我省早進入全國卷考試模式省份最新的名校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從題目選用的類型來說,應與全國卷題型模式一樣,即12道單選題,2道非選擇必做題和四選一模式的選做題;從題目選用的內容來說,應該要加強針對新史觀和與社會時政熱點相關試題的訓練。
做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限時訓練,一方面充分地調動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審解題能力做題,提高答題的準確率,同時還要及時地找到做錯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以防重蹈覆轍。在做題過程中,應按不同的題型認真地進行審題、解題訓練和規范地組織、書寫答案,提升應試技能。
總之,只要我們在復習備考的沖刺階段中,能以“依據考綱,回歸課標和教材,把握主干知識,貫通古今,關聯中外”為指導,堅持“回顧錯題,反思錯誤,查缺補漏,研究真題,精做習題,提升技能”為有效途徑,相信2016年我省參加全國卷高考歷史成績一定能獲得喜人的豐收。
參考文獻:
[1]高章元. 理差異明考題變化辨思路尋應對策略――高考語文安徽卷與新課標全國卷之比較[J].學語文,2015年05期
[2]王邵勵. 什么是合理的歷史“概括”――以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材料解析題為例論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15期
[3]劉國彬. 堅持?改進?啟示――我看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第41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15期
備課組長:楊衛麗
一、 高考題的特點及命題趨勢:
(一)歷史學科的高考要求,(《考試大綱》對歷史學科考查的能力要求
歷史高考題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歷年的歷史試題,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知識點的考核,都是以教材知識為依托,通過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景,提出新問題,使試題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套試卷側重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不論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都需要學生對材料進行充分的分析、綜合、歸納和概括,選擇題主要考察學生的集中思維,非選擇題主要考察學生的發散思維。
1. 獲取和解讀信息 (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2. 調動和運用知識 (辨別歷史事實與歷史敘述。 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結論。說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
3. 描述和闡釋事物 (客觀敘述歷史事實。正確解釋歷史事物。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
4. 論證和探討問題 (發現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 獨立提出觀點。)
(二)考查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伴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的深入展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已進入當前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的視野,成為當前歷史教學中最炙手可熱的研究主題。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課程的奠基石,也是學科教學和高考改革推進與深化的重要“風向標”。隨著課改的推進,歷史高考也有了新的命題思路,基于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引導,高考命題從“知識立意”到“能力主導,素養立意”已成為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卷命題的導向。而高考歷史第41題開放性試題作為歷史學科高考改革的“試驗田”,則是最能體現高考考查學生核心素養趨勢的題型,值得深入研究。
1、命題從基于“能力立意”向“素養立意”的考查側重點轉變??季V明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強調考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從近年實測情況看,命題者多在非選擇題上強化了對考生“問題意識”的考查;而在選擇題上則多考查基于對歷史事實與現象的歷史理解與解釋。
2、堅持學術性、專業性引領的方向不變。以對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考查為落點,注重歷史學科思維與學科方法的運用。考查指向更為直接、明確。可見,市面流行的所謂“高考必考點”作為知識立意的產物,已嚴重滯后于高考現實。
3、強調了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的素養。不完全依托考綱考點,而以隱形考點或與考點有所關聯的學術焦點、現實熱點,以及黨史、中國現代史為重要的題材,蘊含和強化德育的導向功能。
二、 應對與落實復習
1.把握命題特點和方向,突出重點考點,落實能力要求
要吃透把握近三年高考命題的新思路、新考點、新題型、新樣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復習和練習,突出重點考點和高考的能力要求,通過月考和隨堂練習,反復做近三年的高考試題,把能力要求落實到練習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著重解構歷史概念,強化歷史理解與解釋等歷史學科能力、方法的訓練。
3、關注并整理與考點有所關聯的學術焦點、現實熱點,以及黨史、中國現代史的相關題材,強調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在問題發現、討論與解決中的體現。(如: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國關系及國際關系格局的調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反腐倡廉從嚴治黨;民生問題:救災、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保障;中國生態文明)
4、把提高教與學的成效有效轉化率,作為提升歷史學科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突破點。改換以教代學、以考代學的陳舊教學范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精講與指導方式,總結有關知識框架、重要概念、常用方法等,側重于以學生為主體多想、多說、多做,使之在不斷“試錯”中理解、掌握知識、能力和方法。
5、回歸教材,夯實基礎 ,升華認識
突出主干知識,重點知識,重要概念,重要史學理論,歷史發展基本線索和歷史階段特征,歷史對現實的啟示等歷史學科體系構建特別重要的知識,必須做到講授透徹準確,理解深刻全面,認識升華到位,打牢雙基。
6、以基于史料的問題教學為主要教學形式,打破原有的教材知識結構,以教材與課外材料為載體,以若干問題為綱重建知識結構,著眼于應用所學知識在問題解決中重構知識結構。
7、重視歷史知識體系的交叉和綜合
近三年的高考試題,考查歷史知識的交叉和綜合的特點已十分明顯,必須注意培養學生整體上、宏觀上、長時段把握歷史知識的能力,做到專題基礎上的通史,通史基礎上的專題,專題史和通史交叉綜合,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的交叉綜合,會總結一個歷史發展時段內歷史發展的主體線索和階段特征,學會從多角度認識和理解歷史問題
8、運用新的史學觀點和史學理論闡釋歷史
結合教材教學內容,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把一些新的史學成果和史學觀,如對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有了新認識、新觀點;如對歷史研究中產生的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引入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9、重視書寫的規范性和文字表達的準確性
要求學生在做題時盡量做到審題準確, 觀點明確,書寫整潔,語言規范,層次清楚,簡明扼要;按分值設計答案要點,不重復啰嗦;答案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對于選做題上,如果學生做了,但不明確是做哪一題,沒涂題號的,我們改卷時都是按零分為記。
10、歷史試題測試
在進行一輪專題復習及二輪通史復習的過程中,根據自己學校學生的特點,教師自己命題進行月考,(按通史復習及高考考綱、近幾年新課標全國卷題型、結構、考點命題)。認真講解試卷,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不僅僅靠課堂上去培養,更多的時候需要教師通過講解試卷,引導學生學會怎樣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概括,然后再組織答案。針對學生所考的每一套試題,歷史備課組的每一位教師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具體說來,對只是部分學生做錯的選擇題,只做個性化處理;而對大部分學生都做錯的選擇題,教師會仔細引導學生如何讀懂材料,然后將備選項與材料靠攏,從而找出正確的答案,對學生錯選的答案找出錯誤的原因所在,及時糾正學生的思維誤區。非選擇題著重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粗讀、細讀和精讀,然后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概括,最后再來組織答案。
三、高三歷史學科的教學和高考復習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
1.以《歷史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為指導,把握新課程特點,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材料、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轉述和概括材料及文字表達的能力。
2.整合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成通史體例,構建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以便于學生系統全面地把握和理解知識,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儲備。
3.講練結合,精講精練,通過練習和考試培養學生答題的準備率和思考問題的思路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合理安排教學進度,穩步扎實有效地推進高三歷史教學和復習備考工作。
(二)教學進度安排
1、2019年8月---2019年9月前,完成一輪復習工作。
一輪復習按課本編排的內容進行專題史的復習(外加通史),是從縱向幫助學生梳理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古今中外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的發展狀況。這一輪復習花費的時間較多,做到認真過每一個知識點,對核心主干知識講清、講透,該提升的內容一定進行提升,因為光靠二輪和三輪復習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時間太短,也太過倉促。由于此前的一輪復習是和州上組織考的內容相掛鉤,到2019年6月份復習過于倉促,所以在開學后利用半個月的時間來進行整體的、框架性的復習。
2、2019年9月中旬---2020年1月底,進行二輪復習, 構建起立體的學科知識網絡。
二輪復習主要是進行通史復習(外加專題史),是從橫向幫助學生梳理基礎知識,主要抓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完成學科內知識體系的構建,幫助學生掌握某一階段的發展狀況、階段特征。通過接觸綜合學科命題,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
3、2020年3--5月,進行三輪復習、主要是查缺補漏、強化訓練及對熱點問題的關注。
一、分析與定位
1.分析必修科目的學測說明(以2014年為例)
從學測的命題指導思想來看,學測力圖體現基礎性、公平性、時代性、創新性和情境性,以科學評價引導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有效實施。從測試能級看,學測主要側重于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敘述和闡釋歷史事物這三類。從測試具體內容看,學測的知識點都是各專題的主干知識,在所有202個二級內容中,“了解”要求的有132個,占比65%。從試卷結構看,試題難度比例中容易題占70%,中等難度題占20%,較難題占10%。
綜上所述,必修科目主要測試學生對主要史實的了解狀態、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必備的人文素養。
2.分析近四年來的學測試卷(以2011、2012、2013和2014年江蘇學測試卷為例)
圖表一:2011―2014年學測試題知識點來源分布圖
圖表二:2011―2014年學測試題能級分布圖
注:①表格中的百分比是分值占比。 ②能級1-4分別為: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敘述和闡釋歷史事物,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 ③在能級分類時,如果涉及多重能級要求,以主要考查能級計入。
盡管數據統計很費事,統計口徑也會因人而異,但從統計數據中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學測必修科目知識點的考查仍然與教材知識密切結合,年均約88%的分值與教材知識相關。(2)在材料情景成為命題趨勢時,年均約60%的分值需要我們閱讀、解析材料獲得,這對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和語言理解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3)從能級目標分布看,歷年的試卷基本能夠在四級目標上做到全面覆蓋,但側重在前三個能級目標,即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敘述和闡釋歷史事物,年平均分值占比約為91%,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能級4即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能力也增長的趨勢。連續四年數據的量化分析可以驗證學測與課標、考試說明的要求基本吻合。
根據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學測試題主要是對主干知識、基本能力的考查,題型以基礎題為主,在短時間內集中地講與練,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應試能力,“保C”問題較小。但是在材料情景成為命題趨勢下,教師的講和學生的練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知識點,對材料解析的視角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試圖以全講全練來替代一切顯然是行不通的,“沖A”難度很大。“白羽雞式”的教與學將使新課程精神不能得到張揚,歷史思維、創新精神、價值觀念、人文素養不能在課程的學習中得到落實。對于原本就不喜歡歷史的理科生們,在這樣的課堂中如同遭受著鈍刀的宰割,有點兒效率恐怕也是依靠高耗換取的,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二、設計與例證
課程目標決定考試目標,應對學業水平測試的課堂教學首先要從課標出發,分層次地落實課程目標,讓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具體而言如下所述。
1.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
依據課標、教學要求和測試說明等學科指導性文件,選擇面向考試的教學內容,既不是單純的教教材,也不是單純的羅列和鋪展歷史知識。而是將歷史新課程精神懸于頭頂,謹嚴而又富有創意地分解新課標的內容標準,充分而又節制地闡釋內容標準里的知識內涵,擷取校情和學情能夠接受的內容塊面,內容的確定才是效率的依據。[3]我們以“工業革命”為例。內容標準: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必修科目的測試內容和要求:了解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條件,了解兩次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發明,了解兩次工業革命中生產組織形式的創新,認識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無論是內容標準還是測試要求涉及歷史概念(工業革命、生產組織形式)、歷史線索(工業革命的發生、世界市場的發展)、歷史認識(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歷史階段(兩次工業革命),當然還涉及歷史的過程與方法(了解史實,探討影響),以及價值觀(認識影響)。針對這些教學內容要素,我們可以進行細分:需要“知道與了解”的為工業革命的概念,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創造,工業革命的形成條件。需要“理解和認識”的為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辯證地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觀點。對內容標準進行細致合理的分解,既是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也是教學功利化的使命。
2.通過學生的學習行為分解的內容才能轉化為他們的知識與能力
時下常用的材料教學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識讀、記憶、體驗、表述、制表歸納、質疑、比較中逐漸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理解和解釋歷史,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激發歷史學習的激情。[4]此外,觀察式教學、思辨式教學效果也很好。觀察歷史實物、歷史圖畫、歷史環境等可以使學生具有更為敏銳的觀察力,從而為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乃至創造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也漸漸地獲得提升。歷史的學習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還在于讓學生依據有關材料能獨立思考、質疑、認識和判斷,得出相關的結論,同時也能在已經學到的知識、能力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遷移,在思辨的過程中正確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以獲得對歷史過程的初步認識,掌握歷史概念,對事實和性質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達到深刻理解和認識歷史的目的。還是以“工業革命”為例,我們可以用五個步驟來轉化分解后的教學內容。
第一,教師用“資本、勞動力、市場、政治環境”等關鍵詞去啟發學生,使其通過知識遷移,了解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
第二,指導學生制作“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發明創造”的表格,一方面進行知識整理,另一方面面對成就表,談談兩次工業革命中的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體會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
第三,繼續用圖表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即工業革命的線性進程:棉紡織部門 動力部門交通運輸部門。
第四,進行材料解析、圖片觀察等,重點從“世界市場的孕育和成熟”以及“世界連接為一體”兩個方面分析討論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五,圍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展開辯論,探討并認識工業革命為世界市場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先進的技術基礎,同時就后工業革命時代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物資和物種交流、人口遷徙與種族融合、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沖突與選擇等議題進行思考和交流。[5]
3.培養良好的閱讀和解決難題的考試品質
重復、機械的訓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們的應試技巧,但這種技巧會隨著訓練的消失而逐步消失,而且這也會使我們的課堂失去潤澤之感,選拔失去愉悅之情,注定是一種高耗而又低效的行為,更不可能成為學生終身受用的品質。閱讀、審題、解析、歸納、表達、書寫等良好品質的形成,一方面可以通過教與學的雙向行為在活動中逐步提升這種品質,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典型例題的講解和適度的訓練使其得到養成和提高。當然我們也不要忽視對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和應用。只有這樣,技巧才能沉淀為自己的學科素養,成為一種品質。猶如上文設計的教學步驟,在第一步中,教師用關鍵詞啟發,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打開了思維的閘門,鍛煉了知識遷移的能力,學會了舉一反三。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學生通過制表,學會了歸納;通過讀圖,學會了觀察。制表和讀圖也讓學生進一步清楚理解了工業革命的概念,懂得了史論結合的道理。在第四步中,材料解析讓學生養成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歸納、表述和書寫的好品質。在第五步中,學生通過辯論,訓練了思維,錘煉了語言,學會了合作、交流、判斷和推理。如此長期地鍛煉下去,怎愁學生的學養不能提升呢?
三、從鈍刀宰割到如飲甘泉
不難看出,有效且高效的教學行為應該是圍繞著內容目標,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步步為營,穩健推進。那種不斷地講、反復地練的教學不適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也會使課堂變得沉悶、機械和索然無味,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是鈍刀的宰割。新課程和考試并不矛盾,用新課程的眼光審視考試不應只是一種技術行為,圍繞教師給出的“標”,師生之間通過雙向乃至多向的互動,在體驗中不斷地提升教師的教養和學生的學養。我想無論是從“沖A”、“保C”的功利視角還是新課程視角看,上述教學設計是目標實現的必由之路,如此師生才能如飲甘泉。
注釋
[1]必修科目的學業水平測試在下文中簡稱學測。
[2]白羽雞: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的雞種,常被冠名為“速生雞”。本文所指的“白羽雞式”教學是指希望通過短時間的講、練、背,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的教學方式。
[3]束鵬芳.域內方外:指向歷史高考的教學策略庶談[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12).
【關鍵詞】歷史科 影響 復習要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01-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世界經濟、文化的變化對中國的沖擊是無比巨大的,要想培養出真正適合世界發展的人才,只有不斷地改變自己。高考模式的更新則是教育事業得以發展的必然途徑,在此形式下,只有不斷地改變自己,才能夠真正地讓自己適應于現代教學的改革。在我國,高考中“3+2”的綜合考試模式已實行多年,面臨新教改,考試的命題一定會做出重大的改變,那么我們就要去適應這樣的改變,才能夠在未來的高考中取得勝利。
一 高考文科綜合考試下歷史科考試模式
我國高考分為文科、理科兩種,以“3+2”考試模式進行,其中“3”即指考試綜合。文科中則是文科綜合。這種模式在我國已實施多年,但隨著時間的遷移,我國的高考模式已逐漸變成了單純用知識點的覆蓋來評價成績的優劣,已經失去了高效人才選拔的意義。所以,實施教改已勢在必行?,F在的“3+2”考試模式開始被“3+X”模式所取代。
二 新教改對高考文科綜合考試下的歷史科復習的影響
1.對歷史科命題的影響
從近年來的歷史科的高考試題中可看出,考試命題相當簡約,僅有選擇題和材料型問答題兩種,相對來說比較單調。所以,通過教改,命題方向會發生改變,將更加注重考察學生們利用歷史知識來思考相關問題的能力,題目也將變得更加靈活、更加新穎,以此來考查學生對歷史學科特點的理解與掌握。
2.對歷史科教學策略的影響
由于新教改的實施,歷史科的教學重心也會發生轉移,那么老師們的教學策略在教改影響下也需要發生改變。所以,面對這種全新的策略,學生一定要掌握好老師的教學方向,以此來確定自己的復習計劃。
三 新課程改革高考文科綜合考試下的歷史科復習要點
1.要注重自身歷史思維方法的培養
新教改的實施是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具有更高素質的學生,是為了社會國際化發展選拔人才的一項措施,因而,如果學生仍然圍繞書本上的單純知識而展開復習,將難以達到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學生在展開復習時,不能只從書本上學習,還應當注重自己的歷史思維的培養,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軌,進一步加強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倡導自身對歷史科進行研究性的學習,不斷地開闊自己對歷史的認識與領悟。
2.學會將時事熱點與歷史事件相聯系
在教學改革體制之下,考試命題的方向與社會熱點相接軌,要求學生對社會的發展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歷史科的復習中,一定要學會將時事熱點與歷史事件相互結合起來,聯系思考,如改革開放與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港澳臺的回歸對我國現在發展的幫助等,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彌補教材知識對人才培養的不足,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注重歷史知識的基礎培養,重視課本的復習
雖然新教改更加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但是,課本始終是教學展開的依據,是考試圍繞的重心,如果無法做到對課本了若指掌,沒有歷史方面的基礎知識為依托,何談歷史思維的培養,何談歷史事件的認識?所以,學生在進行歷史科的復習時,一定要做到重視歷史課本的學習與掌握,掌握基礎知識。學生在對課本進行復習時,可將課本知識分為歷史事件和歷史階段兩大部分。再展開復習時,可以通過時間的歸納與總結,將各個時期相互分離進行記憶,最后再相互綜合串聯起來。
4.掌握歷史科高考模式下的命題方向
掌握好命題方向,是為復習制訂計劃的基礎,如果只是盲目地對歷史科進行復習與認知,只能是大海撈針,甚至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在展開復習之前,學生一定要掌握高考的命題方向和考試重點,再以此為中心展開復習,從而不斷減少工作量,牢記相關知識。
面對新教改的實施,學生做出相應的改變是極為必要的,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能夠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學生一定要學會開闊視野、發散思維,從而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老師也要做到對教學的不斷探討與創新,擔負起培養社會接班人的責任,開創出歷史教學的新局面,幫助學生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宏偉.文科綜合考試歷史學科備考模式初探[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4)
關鍵詞:歷史教學;培養;概括能力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概括能力的培養。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創設的“新材料、新情境”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可采取以下策略:
1.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依據,對于紛繁復雜的史料和歷史現象來說,中學歷史教科書已作了高度概括,但要將教材的知識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則需要對教材做進一步的概括。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閱讀教科書中的專題導語、課前提示、目錄、課題和子目錄的習慣,因為它們是對全書內容系統、高度的概括,能讓人很清晰且有重點地從宏觀上把握課本結構和知識的基本線索。教師應當組織學生根據導語、課前提示、標題,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不同層次的概括總結,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比如人民版必修二中的第二課“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之后民族工業經歷了什么樣的曲折歷程,這就可以將本課的內容系統化,順著這樣的線索去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思索和歸納每個階段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概況、結果,從而更好地提煉核心內容,理解知識點,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過程。此外,在閱讀教材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圖文史料深入開發,合理利用“學習思考”“自我測評”欄目中的問題對知識點進行概括,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歷史現象的本質,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2.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歷史知識結構具有系統性和立體性等特點。從人類歷史活動的要素看,歷史由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構成;從橫向結構看,歷史知識由經濟、政治、軍事、民族、對外關系等構成;從縱向結構看,歷史現象都有一個開始、發展、和結束的過程,不同階段的特征也不相同;從聯系的角度看,歷史現象也都有其產生的前因后果、背景、條件和影響;從理論的角度看,歷史知識又由史實和觀點兩個方面構成,而觀點又包括性質、實質、意義、評價、經驗和教訓等。以上這些知識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就構成了基本的知識網絡結構。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分析及運用這些結構。不僅要構建專題知識結構、單元知識結構、章節知識結構等,還要立足于整體,著眼于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系,再回到整體,善于打破時間、空間、模塊及章節子目之間的界限。
3.加強習題訓練,提高寫作能力
在平時的習題訓練中,教師要選擇典型的有概括要求的多樣化的材料和習題,啟發學生對其深入分析和歸納以及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另外,要引導學生掌握和自我發現解題的規律和方法,培養做完習題之后對知識點進行總結的學習習慣。新課程習題呈現的都是“新材料、史料”,對歷史知識的概括離不開兩個基本原則和方法,即“論從史出”和“史論結合”,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這些原則和方法。概括能力的水平也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密切相關,所以,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歷史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采取課前試編教學提綱或學案的方式預習,課后記錄讀史札記、試寫歷史小論文、編寫歷史短劇等,這些方式都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4.掌握思想理論,提升概括能力
引導學生從歷史學科思想理論的高度概括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這也是最高形式的概括。在教學中,要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學科的各種思想理論分析問題,諸如: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理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階級斗爭的理論、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的理論等等。
總之,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離不開對概括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并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概括,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勇.中學生歷史學習技能培養之我見[J].教師,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