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15:15: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生心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教育教學優秀論文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和學習知識階段,更是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逐步形成的階段,因而小學生具有比較顯著的心理特點,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心理十分簡單但又十分矛盾。一是基本上都有美好的愿望,很多小學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卻不夠努力,特別是對現實榮譽十分看重。二是基本上都缺乏理智,感性往往往都會“戰勝”理性,很多時候都非常感情用事,特別是現在的小學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其自我意識更強。三是基本上都具有較強的進取心,爭強好勝的心理比較強,但很多時候都停留在“口頭上”,付諸行動的時候相對較少,特別是對于一些困難普遍都有畏難情緒。
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黨的十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關重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有針對性的解決小學生普遍存在的情緒不穩、學習困難、缺乏毅力以及抗打擊、抗挫折能力不強等問題,能夠使小學生健康成長。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讓小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適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高小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特別是能夠改變小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團隊精神不足的問題,讓小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班主任如何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
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而,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必須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加強“學情”分析,特別是要通過與小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讓小學生愿意與班主任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位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并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既要重視心理教育更要重視心理健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二)在班級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小學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導者,特別是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與小學生接觸的機會最多、時間最長,因而必須在班級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班級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要把創造“和諧班級”作為重中重,鼓勵、支持、引導小學生樹立民主、和諧、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注重在班級管理中加強對小學生健康心理的教育,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小學生學會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諒解,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
(三)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
種花須知百花異,育人要懂百人心。小學生感性思維都比較強,因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班主任必須時刻關注小學生的心理變化,因為小學生的心理變化常常會表現為外在的變化。比如有的小學生會莫名的出現不愛說話,有的小學生也會莫名的出現脾氣暴躁,還有的小學生會莫名的出現成績下降,等等。這些都需要班主任細心的去觀察,并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四)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積極應用于教學中
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還必須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是要加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各方面的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與教育教學工作、班管理工作相結合的有效載體,不斷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推動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科學、持續、健康發展。
一、學習適應性的概念、檢測工具及其功能
1.適應和學習適應性。“適應”在心理學上一般指個體調整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使之與環境條件的要求相符合,這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就“適應”而言,包含了三個基本組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成部分:①個體,這是“適應”的主體;②環境(情境),它與個體的相互作用,不僅對個體提出了自然和社會的要求,而且也是個體實現自身需要的來源,其中人際關系是個體“適應”過程中環境(情境)的重要部分;③改變,這是“適應”的中心環節?,F代意義上的“改變”不僅包括個體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而且也包括個體改變環境使之滿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個體和環境的和諧。“適應性”則指個體在這種使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適應環境要求時表現出來的特征。因此,“學習適應”是指學生個體主動調整自身以與學習環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學生、學習環境與改變三個部分。“學習適應性”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調整自身、適應學習環境的能力傾向。
2.學習適應性的功能。
(1)促進學業進步。學習適應性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不容忽視和低估的影響,良好的學習適應性是學生取得學業進步的重要保證。戴育紅的研究證實,學習適應性和智力都對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程度大致相同的顯著影響;劉衍玲的研究則從作用機制上揭示了學習適應性對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具有直接影響,但對優等生和差生的影響較為間接。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指導,是轉變學業不良學生并提高教學質量的可行途徑。
(2)維護心理健康。學習適應性是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學習適應狀況的改善將增進學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程度。宋廣文研究指出,學習適應性強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較高,培養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理應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我國有關“學習適應性”研究的現狀
總結、概括我國有關“學習適應性”的文獻資料,筆者發現主要有以下五類研究:
1.調查報告,這是最常見、最基礎的,重點是如實地反映某一群體的“學習適應性”狀況。調查報告一般就是選取研究對象,利用學習適應性標準化量表進行測試,寫出這些對象的特點,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如:戴育紅所寫的《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王澤歡、鐘文龍所寫的《佛山高一學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與診斷》;白晉榮、劉桂文、郭雪梅共同寫的《中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均為此類型,它們都選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訂的“學習適應性量表”(AAT),分別在不同的學校選取了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普測,然后寫出調查報告。
一般這類研究樣本較大,可以在調查報告中看到某一類群體的學習適應性的總體狀況,各個適應性等級的比例等都會反映,給人以宏觀上的學習適應性印象,但它們都是最基本的事實報告。至于如何利用調查結果對不良問題進行調適與改進在這類報告中卻沒有,而且每個調查采用的調查工具、所反映的角度、問題及測量程序都存在差異。
2.比較研究,這是第一類研究的深化。根據樣本的相關或獨立性,又可分為相關研究與差異性研究,前者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主要研究某同類樣本的學習適應性各不同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常常對同一樣本進行學習適應性測試的同時配以別的不同測試(如:心理健康測試、親子關系測試、學習動機測試或者行為問題的測試),以深入而有側重點地探討研究對象的總體學習適應性與其他各內容(如:學習環境、學習態度、學習技術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尋找與總體適應性最密切的因素。后一種“差異性比較研究”,主要是通過同時選取不同的樣本進行學習適應性測試,然后比較這不同樣本間的學習適應性各因素的水平差異,在此基礎上做出概括化的總體估計。
這類研究是基于調查基礎上的有關適應性項目的比較,根據比較結果說明影響適應性的因素。它比調查報告要具體,把研究對象放在相應背景下進行探討,但所選樣本的不同很可能會影響結論的適用性或泛化。
3.模式構建,這是一類“實踐一理論一實踐”的研究,主要是對“學習適應性”理論本身的探討,研究“學習適應性”的內涵與各組成部分的內在關系,重視其普遍性規律及研究方法的廣泛適用性,是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研究者在許多調查或比較的相關結論中,尋找學習適應性的共同機制,概括提煉出一些因素,構建普遍化模型;再進一步編制出可用于實踐性研究的工具——量表或問卷等。雖然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思考中會有不同的模型設想,但總體上都為以后的調查研究或比較研究,對更有針對性的應用研究提供理論指導和可行性根據。
比如,學習適應性測驗(AAT),這源于日本教育研究所學習適應性測驗研究部編制的《學習適應性測驗》,其中國版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訂而成的,在國內的中小學學習適應性研究中,此測驗被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廣泛使用。這一測驗的基本理論認為,“學習適應性系指克服種種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適應能力。根據這一理論,研究者編制了“學習適應性測驗”(AAT),根據年級的差異,在測驗項目上作了細致的編排,隨年級的升高而增多,屬標準常模測驗。此測驗適用廣泛而靈活,但有著傳統標準化量表的缺點:其效度、信度及常 模都受測試樣本的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進行相應的常模修訂,否則將影響其評價鑒別功能。
4.驗證性研究,是在接受廣泛應用一種新的學習適應性理論模型及其工具前,通過實驗或調查應用,對“學習適應性”的有關理論模型及其量表進行檢驗的研究。一般都是通過對被驗證對象的信度、效度等分析、檢驗來評價其價值所在;一旦通過了此類研究,認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某一種理論模型及其測驗或問卷性工具才可能被應用。當然,在驗證性研究的過程中,可能會根據具體的環境范圍對對象的某些非本質性內容進行相應調整、修改(如:改變量表測題的語言、刪除有些項目等)。
5.應用性研究,這類研究是基于以上幾類的研究,應用性研究是指在實踐中進行學習適應性的指導,諸如:上學習適應性輔導課、組織學習適應性團體咨詢,等等。它們基本走上了有組織的應用研究的軌道,但在學科滲透以及具體學生的干預上尚屬萌芽階段。
綜合以上五類關于“學習適應性”的研究可以看到:總體上這五類研究都偏重于對群體或“總體”的研究,有的反映“群體”的學習適應性現狀,有的從“群體”上比較學習適應性的因素關系,有的努力構建及其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驗證有普遍適用性的理論。即使是應用研究也只是側重于宏觀上的指導,討論的范圍更多地集中于心理學、教育學等有限的領域中。至于如何針對有著具體適應問題的學生進行輔導,使之向適應性學生轉變;如何利用調查結果及協調相關的影響因素,來發展學生的適應性行為等都沒有詳盡的介紹。雖然有許多數據結果,但真正從學校教育的個體性發展目標來看,具體化的操作指導極其有限。因此,就國內目前的學習適應性研究來看,在進一步深化宏觀研究的同時,微觀意義上的研究也應大大加強,這樣才可以讓理論研究服務于實踐,讓大量的調查結果及研究結論在對學生進行輔導的時候體現價值。
參考文獻:
[1]戴育紅.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J].教育導刊,1997,(1):15-17.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問題;方法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非常典型的育人課程,是國家對學生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時也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重要的意義。思想品德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課教師應當積極思考的主要問題。
《小學德育綱要》明確指出: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各科的教育應該以思想品德教育為根本,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熱愛祖國,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然而現行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一、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雖然小學的教學方法一直在進行改革,但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堂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地位,教師處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他們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生搬硬套地灌輸給學生,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書本上的道德教育知識。而且教師在教學中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局限于課堂中。
(二)教材和生活缺乏聯系
許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喜歡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一點一點地讓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只是停留在書本中,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書本的含義。教材為了適應所有學生的需求,選擇的材料都是當代比較典型案例,并不能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所以學生只能學到書本上表面的理論知識,并不能很好地聯系實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不給學生表現自我經歷的機會,學生很難投入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導致很多思想品德課失去了真正的教學意義。
(三)教學理念比較陳舊,需要逐步轉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仍然處于教材的層面,創造性較少;
2.在課堂上過分追求標準答案,學生富有個性的見解得不到充分的肯定;
3.學生的參與層面還比較簡單,具體體現在學生在課堂中所有的回答還是從書本中找到,這些答案并不是他們自己領悟出來的。
(四)忽視主題探究活動
思想品德新教材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在每一個單元標題之下設計的“主題探究”活動,這個活動以主題統領單元主要內容,安排任務型的作業,使之貫穿于單元教學的全過程中。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理念,以及開展主題探究活動的條件限制,許多教師并不重視主題活動,這大大的阻礙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養。
二、針對以上幾個問題提出思想品德教學方法
(一)善于進行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
小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他們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盡量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與思想品德教育相關的圖片或者視頻動畫,讓學生充滿興趣,學生樂于觀看,主動觀看。同時多媒體技術還能營造一個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小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學習,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對于很多比較典型的案例,教師是很難用言語表述清楚的,有了多媒體播放精心制作的動畫,學生可以更加直觀的進行思想品德學習。
(二)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操
思想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素質。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特別注重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針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進行教育,與學生進行符合實際情況的交流。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和行為方式然后對他們耐心的進行教育。
(三)提高學生在教學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學生心靈的培育者。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著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課堂更多的留給學生,作一名真正的引導者,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思想品德知識。教師還要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學生的思維習慣,制定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策略。
(四)利用好社會大課堂,理論聯系實際
理論聯系實際也就是要求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這是思想品德課程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主要方式就是學生在學到相關的理論知識之后,讓學生結合調查采訪,聯系身邊的同學和家人,開闊視野,然后在課堂中進行談論分析,或者寫政治小論文。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農村教學的時候,利用便利的條件,讓學生去農村感受農村的環境,體驗農村的生活。這樣可以使學生生動活潑,讓他們在思想品德課中學習到的知識得到升華,激發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和追求。這樣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理論素養和覺悟水平,最終獲得良好素質教育。
(五)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打鐵先要自身硬”,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自己的言行修養和道德覺悟。要堅持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勇于反思,為人師表,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做一名有高素養的老師,以高尚的師德成為學生的楷模。
總結: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教師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重視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不斷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開展思想品德課程中結合社會現狀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真正把思想道德教學和現實生活案例結合起來。同時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寓教于樂,提升思想品德素養,努力做一名高素質的小學生。
參考文獻:
[1]吳慧珠《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概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年
[2]章志光《學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
數學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一
一、數學課堂進行游戲教學的意義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數學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學習。游戲的趣味性不但激勵學生去探索,去了解其中的規律,而且在探索、了解的過程中,使學生嘗到積極思維的無窮樂趣,學生的思維習慣、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了發展。融入數和運算規律的游戲是激發學生探索的動力和途徑之一。
二、數學課堂實施游戲教學的具體過程
課堂中的游戲教學法,要求教師的身份必須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應該和學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融入到學生中去。
借某校三年級上了一堂數學課,班級共有27人,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較好。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擲一擲。在教學前,制訂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運用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探索規律。2.運用探索的規律,了解游戲的運行原理。3.運用游戲方法和規律,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游戲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取出兩顆骰子
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擲一擲,看看得到的兩個數的和是多少?并把他們記下來。
學生操作,然后思考得到的結果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得出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不可能有和13。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激發興趣。教師的引導也使學生對游戲的秘密進行思考,提高了思考的效度。
2.激發動機、研究規律,提高學習興趣。
老師和學生比一比,如果是5、6、7、8、9就算老師贏,如果是另外的6個就算你們贏。
學生操作,記錄結果,看誰能贏。
結果肯定是老師贏,學生很好奇很想知道原因。
對規律的探索和游戲秘密的揭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尋找規律,探索未知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有趣和親切,提高了對數學的興趣。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猜想的提出、驗證,方法的得出,都是學生個體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結果。雖然整個過程一帆風順,但教師適當地制造“碰壁”,反而會推動學生走向成功,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繼誘導。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3.運用規律、誘導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新。
發表格和骰子,兩人一組輪流擲。和是幾,就在幾上面涂一格,涂滿其中一列,游戲結束。
小組交流,哪些和出現的可能性大,哪些小?為什么?
引導學生得出:5可以分成幾和幾,6可以分成幾和幾,7可以分成幾和幾。
應用學生發現的規律和方法這是對學生最好的一種肯定,通過填表的練習,讓學生感到自己探索的價值,同時也反映了教師對《標準》教學觀念的體現。引導學生聯想,消除學生依賴的心理,培養學生進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維空間。遇到問題就馬上聯想到與之有聯系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和鞏固創新思維能力。
三、數學課堂實施游戲教學的成效與反思
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處于表象、直觀階段。有著天真、活潑好動的天性,對任何新穎有創意的活動都懷有“好玩”的思想傾向。游戲教學剛好迎合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教師有目的地組織學生以觀察、操作為主的教學,讓學生在擺、拼、畫、折、量的實際操作中,手腦并用,以動促思,培養了學生游戲的興趣。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教師要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觀念,將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探索和交流。雖然學生的語言有時不夠規范,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這樣的課堂真正做到了:我們的課堂我做主,課堂也在學生和老師的游戲中靈動。
數學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二
一、課題研究的類型目的和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茖W的學習方法是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前提,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地指導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基礎,對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及持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興趣是學習動力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也是學好數學的必要因素,因此,關注并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的關鍵內容。這正是本課題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外關于小學生數學合作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開放性學習等方面研究成果頗豐,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方面的理論也成爭鳴之勢。但是鑒于地域性差異和學生個體差異,其具體針對性尚有欠缺之處。找到一套適合我地區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及學習興趣培養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自行探索。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行動研究理論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探索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規律及可行的數學學習科學方法,同時揭示學生興趣對數學學習方法形成激發作用,是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核心方法為行動研究法,同時伴以文獻研究、調查法、個案跟蹤法和試驗法。首先在專家的指導下對現行的小學數學學習方法進行甄別和梳理工作,針對現行小學數學興趣培養手段的弱點加以分析,重建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理論,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然后由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線教師共同實踐和研討,三位一體合作對實驗學校的教學實踐進行共建和交流,及時調整研究過程中的偏差,記錄成功的經驗。通過兩個學年的行動研究,及期末和期終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測評數據,進行過程性評價和定性分析,總結出研究經驗,以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及興趣狀況調查報告行式形成研究中期成果,并提出指導意見向廣大教師推廣。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周期、步驟和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實施周期:2006年7月~2009年12月1.
準備階段:2006年7月~2007年1月
成立課題組,收集相應資料,開展小學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經驗交流和討論,制定課題研究的方案和計劃,對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理論進行重新建構,并著手調查研究。
2.實驗階段:2007年3月~2009年1月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7年3月~2008年1月通過經驗交流對共建學校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進行教學實踐,選定實驗班和對照班,同年級的其他班級作外部參照。實驗班的教學主要以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教學為主,對照班用常規教學法進行第一階段的行動研究,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理論。
第二階段:2008年3月~2009年1月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手段,實驗教師在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并做好研究過程的記錄。期終對第二階段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得出最終結論。
3、結題階段:
(一)以小學教師崗位任務為導向的專業能力培養
通過調查了解與專業相關的小學教師崗位知識和能力群,嚴格按照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選適合的相關課程,將小教機構的崗位任務要求轉化為小學教育專業的能力培養目標。根據能力培養目標,把專業能力與崗位所對應的職業資格要求相結合,歸納出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若干行動領域,確定支撐專業能力培養的實踐類課程設置,并體現在實踐教學環節設計中。如以實踐教學為中心設計課程鏈,把小學教師的崗位技術標準與實踐教學標準相銜接,將證書考試大綱與實踐教學大綱相融合,將職業資格鑒定考核與實踐類課程考核相貫通,實現實踐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二)以小教崗位素質要求為依據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知識的學習通過實踐檢驗,能力的培養需要實踐強化,素質的形成依托實踐打造。按照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知識應用為重點,學生專業技能與崗位對接為突破口,構建了以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為目標的“12345”實踐課程體系,對實踐類課程進行優化和整合,改變以往實踐教學形式的單一、封閉,通過技能強化訓練和針對性指導,將專業技能訓練融入到實踐教學全過程中,突出專業實訓,強化專業實操,多方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
二構建:與崗位技能對接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與崗位技能對接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旨在探索符合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的形成過程。在進一步明晰“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基礎上,構建了“一主線、二模塊、三層次、四結合、五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主線”:指專業所有的實踐教學活動都圍繞培養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而展開,包括專業基本技能、實踐應用能力以及綜合教學技能。專業基本技能主要是指專業崗位或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訓練,專業教學技能主要是指教師崗位應具備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筆字(毛筆、鋼筆、粉筆)、語言表達與溝通(演講、朗誦、講故事)、教案撰寫、課件制作、說課、講課等;實踐應用能力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訓練,包括制定各種教學計劃或方案的能力、教學反思能力、觀察記錄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分析評價能力等;綜合教學技能主要是指學生在實際崗位上各種能力及創新能力的訓練,包括自主學習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等四個方面。[2]
“二模塊”:分別是指課內實踐和課外修煉,分別是指課內實踐和課外修煉,課內實踐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主,課外修煉以教師素質修煉指南為主。在講清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課程教學加大學生教學實踐活動的比例,如《小學生心理學》實踐目標除了觀察小學生的行為發展以外,還可以設計一些心理測量或實驗等活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可讓學生在小學組織開展專題性的德育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勞技活動等。課外制定《小學教育專業教師素質修煉手冊》,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及興趣愛好,自行組成興趣小組、特長小組或學生社團,自主開展三筆字、表達與溝通、教學活動設計等技能修煉活動。
“三層次”:為課程實踐(學中做),包括隨堂實踐、實驗室實驗、教學模擬等各種在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等理論教學中穿插的實踐環節。各課程實踐以“點”的形式散布,實踐的內容圍繞著各獨立課程的核心知識點,表現出彼此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二是專項實踐(做中學),每學期進行一項有針對性的專項技能訓練活動,如三筆字、表達與溝通等,實踐的內容是用相對完整的單項技能以“線”的形式貫穿整個學期的技能訓練。三是綜合實踐(學做結合),在課堂外進行的教育調查、見習、參觀、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的內容以“面”的形式覆蓋前三年所學課程和技能,以實際項目進行訓練,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達到學校用人的標準和要求。
“四結合”是指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依托校內實踐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體教室、心理咨詢輔導室等)和校外實踐基地(如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等),由專業教師進行課堂和課后集中輔導,包括理論與技能類的學習。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把學生按特長分組,針對不同專長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證集中指導的有效性。分散訓練則根據實踐內容、學生個性特點以及學生發展目標的不同,自行組建興趣小組或進行個別訓練,合理、靈活地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進行訓練,查漏補缺,通過小組模擬訓練、社團活動、各種教學競賽等活動,強化某一或某幾個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礎上做到“一專多能”。
“五環節”是指把大學四年實踐教學活動設計為“講習—見習—演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五個環節,突出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價值取向。講習是教育實踐活動的第一個環節,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去小學前,通過書本、錄像、講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學校教育教學、教師和小學生的情況,培養熱愛教育事業和熱愛教師工作的專業思想,建立做小學教師初步的感性知識。教育見習的重點是讓學生參與到小學活動中,感受教育環境,觀察教師及小學生活動,充當教師助手,觀摩優秀教師的“演示課”等,讓學生與職業進行“零距離”接觸。演習則是根據教學需要組織學生在校內實訓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擬創設小學教學環境,組織教學活動的實際訓練。實習是指通過畢業綜合實踐,為畢業生提供在教育實踐中學習和發展的機會,使他們能以真實的教師身份去親歷整個教育過程,深入了解學情、校情,領會小學教師所需要的素質、知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專業技能。教育研習是指通過教育實習后的回憶、反思等認識活動,關注自身的理論缺失,總結教育教學實踐的經驗與教訓,從教育教學活動中選擇和確定有價值的研究專題,主動發現問題,并能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增強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顯:與崗位技能對接的實踐教學特色
(一)對接職業標準,構建課程體系按照《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加強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建立一套比較科學、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貫穿于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活中。這些內容的安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如第一學年以講習為主,課內有入學初期的入學教育,有專業的現狀、前景介紹和為期二周的下校觀摩,有與專業學習結合的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有教師書法技能訓練、表達與溝通、教師口語等專業技能修煉。第二學年以見習為主,專門的實踐教學包括每學期2周的教師素質訓練實踐活動(一共4個學期),每次帶著不同的任務深入到不同的小學觀摩、調查,填寫見習報告;開設有聲樂、形體訓練、素描與簡筆畫、寫作與創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等相關職業技能訓練。第三學年以演習為主,除了社會實踐活動、教育見習、教師技能培訓等專門實踐課程繼續開設外,專業課程小學語文教育學、小學數學教育學、小學心理輔導與咨詢、班主任工作藝術、小學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學中包括大量的實踐內容,還有微格教室中的說課、試上課、評課等教學技能的培訓。第四學年以實習和研習為主,主要有為期12周的教育實習、2周教育調查和8周畢業論文撰寫。教育實了課堂教學實習和班主任實習外,學校管理、教研活動、教職工會議、家長會甚至在職教師培訓等活動也被納入實踐內容。
(二)對接工作環境,建立實訓基地根據小學教師崗位的需求,按照實踐教學實施要求,校內建立實訓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統訓練室、心理觀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擬訓練的任務,創設學校環境,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進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論;校外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這是學生進行教師素質訓練實踐活動基地,成員由三部分人構成:小學一線教師、小學專業學生、大學專業教師。實踐基地提供的指導教師需有豐富教學指導經驗,要求指導教師“導教、導研、導管”,不只是知識的、理論的、技能的學習,更包括價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態度的學習。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聽取指導教師的示范課,說課、評課、上試教課等,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熟悉并逐步開展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工作、班隊活動,參與課題研究等。通過傳、幫、帶過程中教學技藝的模仿與培育,與指導教師的合作與交流,對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化與建構,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初步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風格。同時還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實踐基地豐富的教學資源,讓高校教師深入小學一線,與一線教師共同立足于真實的教學情境,實現研究者和行動者緊密結合,讓研究者參加行動,讓行動者參加研究,在進修培訓、聯合攻關、合作研究和資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補共進的多贏局面。
(三)對接用人要求,實施個性教學深入了解學校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實施個性教學,完善質量監控。由學生自主成立專門的素質修煉中心,下設各專項技能訓練小組,必修項目包括三筆字、表達與溝通、綜合教學技能等,在專業閱讀、寫作與創新、教案撰寫與課件制作、班級管理等選修項目中可任選二項,由學生自行制定修煉計劃,自主在課堂學習、實踐環節、社團活動和個人課余時間內開展修煉,老師充當項目教練,為學生咨詢與服務。出臺素質修煉手冊,規定修煉目標、前期準備、檢測內容、檢測方法,并附測評標準,形成一個技能培訓與考核序列,進行規范化的考核,采用優秀、合格、不合格的達標考核辦法。在各項訓練獲得通過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綜合性訓練,如說課、試講、見習、實習、調研、論文的寫作與答辯等,形成綜合的教育教學能力。建立一個專門的素質修煉QQ群,搭建網絡平臺,學生在這里展示技能學習、訓練的成果(如書畫作品、演講視頻、上課錄像、教學課件、研究論文、教案設計等),獲取或傳遞相關信息,交流技能修煉中的心得體會,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疾病預防;現狀
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在素質教育中占據著較為關鍵的位置,好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培養創造性人才。社會應將中小學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完善教育與醫療衛生相結合的有效戰略研究。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實際經驗,對心理健康的實際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評估,逐漸研究出相應的發展對策,有效推動了中小學健康教育的發展。
1現階段中小學心理健康管理現狀分析
1.1關于心理健康的輿論宣傳過多,行動力較差
現階段,從中央的相關機構到地方教育部門,多樣化的教育書刊無不在加大力度宣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中小學也在不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但是,一些中小學在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過程中,特別是一些西北偏遠地區,對心理健康的開展往往只注重其形式,不能將之落實,口號大于行動,實效少于虛名。很明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醫療衛生行業心理健康的宣傳力度以及研究不足,并且具體醫療防控中心的工作相對不夠完善,使得教育與醫療之間不能做到有效的融合,進而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得不夠完善[1]。
1.2心理健康理論研究較多,實踐方法較少
現階段,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詢已經逐漸成為心理學以及醫學的重點內容,關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以及心理醫療衛生相關書籍不斷的涌現出來。但是,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文章相對較多,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方法策略反而相對于較少,使得在讀者觀看以后常常無從下手,不知道以何種方法解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問題,這是嚴重制約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因素。例如,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常常涵蓋了呼吸道健康、消化道傳染病健康、吸煙問題、免疫預防、艾滋病等與醫學有關宣傳的健康教育,人們在觀看過程中缺失正確的認識,以為心理健康的宣傳只要做到位,真正做到與否不重要。在這一層面上,我國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心理健康教育專家以及學者應該承擔起相應的治療義務與教育責任。社會以及人們常常對大學機構、醫療防護中心、科研究中心等機構部門中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以及學者報以厚望,希望他們能研究出一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心理教育方法,發表一些中小學健康教育發展的創新著作。但是,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疾病預防機構以及教育部門的研究作品與中小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發展現狀不相符合,使得可實際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相對較少[2]。
1.3心理健康提倡建議較多,強制實施少
即使我國的疾病預防機構與教育部門已經聯手針對現階段青少年的實際特點,提出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強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進一步強化我國青少年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3]。但是,這些已經頒布的明文制度并沒有引起社會關愛中小學生協會的高度重視,其主要原因在于社會教育以及醫療部門對于下發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不當做是一項必須發展的任務,可以不用做出任何的檢查以及監督。因此,社會將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如何強化中小學生成績以及發展方面,使得心理健康落實力度不夠,教育機構與疾病預防中心的配合也相對減弱。
2優化中小學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強化中小學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傳
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深入社會與學校的思想教育中,得到社會及家長的廣泛關注,但是就宏觀的角度來說,不論是疾病控制中心、中小學、家長或者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認識不夠到位,對心理教育認識上的缺失仍然是現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重大阻礙。社會上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心理健康的實施完全只限于一種形式化,對疾病預防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仍然不到位。因此,應有效強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以及實施力度,教育部門聯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強健康教育宣傳、開設健康教育課堂,講解突發衛生事件及衛生應急處理,進行應急演練、疏導學生恐慌心理等,促進家庭、社會、學校對心理健康開展重要性的認識,進而從自身出發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2.2強化對中小學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疾病預防系統中起步相對較晚,一些地方的發展較不完善。但是時代的發展推動社會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步伐。面對這種狀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都應該進一步得到有效落實[4]。從一個層面而言,在理論上應該與實踐進行有效的整合?,F階段,有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以及文章多為理論化,學術性較強。因此,在強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入手,也就是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中得出一些具有科學性、合理的、有價值的理論;從另一個層面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進行有效總結,從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研究,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活動,鼓勵中小學生能夠積極的解決一些心理疾病。例如,一些學生患有較為嚴重的抑郁癥,醫療工作人員應該與學生的老師、家長及時的溝通,根據一些心理學的治療理論并加以落實,逐漸帶領學生走出抑郁癥的陰霾??偠灾?,現階段的書籍很少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通常情況下都缺少一定的實踐性,這樣一來就需要廣大心理疾病研究學者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探索以及研究,使得其對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深度剖析以及研究,進而有效的提取出具有實用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5]。
2.3積極的開展心理講座課程
針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疾病,疾病控制中心應與教育部門進行聯合開展一些心理學的基本課程以及相關的心理講座,完善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的活動教育中,并且創設出較為良好的校園氛圍,使得學生能在健康愉快的氛圍下將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能夠及時提出。強化以及不斷調整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內容,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充分了解到心理疾病的嚴重性,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效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鼓勵學生在疾病的預防控制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從而進一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的排除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療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得中小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逐漸增強,心理健康保健系統進一步得到完善[6]。
3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多元化的治療手段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合理的監管以及適當的調控,結合了心理學以及疾病預防控制,從衛生醫療管理的角度對中小學心理健康的實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究。現階段,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與不足,一些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都需要醫療衛生與教育部門進行解決,心理健康宣傳以及心理治療是相當重要的途徑之一。應立足于我國的實際國情建立起具有本土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而強化我國廣大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的更好發展。
作者:邢麗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參考文獻:
[1]妮,張勤,張玉媛,等.蚌埠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2):231-234.
[2]范婷琳,王子友.椒江區小學生心理健康現況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15(5):512-513,516.
[3]王平,于茂河,柳忠泉,等.青年學生男男者心理健康及其與童年家庭環境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4):523-526.
[4]趙雪,謝華.中小學女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4(2):37-39.
一、認識和理解批判性閱讀
批判性閱讀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讀物的科學批判,另―方面是對自己認識的局限性、片面性的批判,使自身通過正確的批判性思維,把自己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
批判性閱讀是一種強調思考、評析的閱讀方法。它是學生深入學習、研究和不斷進取的基礎。批判性閱讀的實質是批判性思維,它兼容創造性思維,包含著四個重要的認識行為:探詢――能主動地發現或提出問題,對可疑、新奇的事物充滿興趣并積極探討;沉思――運用想象、聯想和創新方法去尋找問題以及問題的解答;鑒賞――依據審美或邏輯原則,對內容和形式等進行審視;建構――對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研究與把握。
我從小就愛讀書。小學時代的連環畫,即俗稱的“小人書”,占據著我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以至于現在的記憶還脫不了那個黑白分明的底子。出生在一個不需要思想的年代,自然容易成為一個盲從的學生。起初,我竟然對書里的一切信以為真,對其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敬佩得難以言表。后來,知道了文學作品中的形象雖然可能有原型,但大多是虛構的,便轉而對作家們的本領崇拜得五體投地,立志要當一名作家,也寫出一些讓人著迷的神奇故事來。可是事與愿違,盡管我當年的許多學生現在成了作家,我自己卻充其量只能算一個作者,只不過我對文學和文學青年們的熱愛,卻絲毫不減當年。每有文學競賽,只要舉辦單位樂意請我這個做過作家夢的所謂專家當評委,我總是欣然應允。
最初發現書里竟然也有錯時,我有點不敢相信;經過仔細求證,發現真的錯了,心情十分復雜,因為那些美好的東西不再如以前認為的那樣美好了。如今,粗制濫造的書籍和文章多了,嘩眾取寵的書籍和文章多了,故作高深的書籍和文章多了,批判性閱讀,也就慢慢成了我的一大嗜好;而且,在批判的同時,我還嘗試著提出自己的創見。
二、對教科書和教學用書的批判
在我剛參加工作時的20世紀80年代,教科書的權威性是無法動搖的。向它挑戰,是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充分的積累的。那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第五冊中,有關詩詞曲朗讀方法的知識短文有一處瑕疵。教材已經用了幾年,老師們習以為常,并未在意。在那篇短文中,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的節奏劃分是這樣的: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將“三秦”和“五津”生硬地拆開,我覺得不妥,但在教材這個“權威”面前,我還是不敢貿然行事。于是,我開始大量閱讀與詩詞曲相關的理論著作,并且從大量古典詩詞中尋找例證。
相關的理論著作,我手頭有很多,如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劉福元、楊新我二位先生的《古代詩詞常識》,潘佛章先生的《詩詞讀寫》,艾治平先生的《古典詩詞藝術探幽》,李葆瑞先生的《詩詞語言的藝術》等。細讀下來,我不禁為自己的判斷而沾沾自喜。王力先生說:“在聲律單位和語法結構發生矛盾的時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語法結構?!边@就等于宣布了將“三秦”和“五津”拆開來的節奏劃分方法是錯誤的。潘佛章、艾治平、李葆瑞諸位先生都主張將五字句和七字句分別分成兩個較大的節奏單位:五字句分為二三,七字句分為四三,把三字尾看作一個整體。這樣,上面例句中,“輔三秦”“望五津”便均不必拆開,也不會影響意思的表達。
古典詩歌的例證,我認為《唐詩三百首》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尤其是其中那些著名詩人的著名詩作。通讀一遍后,果然收獲頗豐。但是,我最終放棄了其他的選擇,而只選取了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一是因為大家對這句詩耳熟能詳,二是因為按照上述知識短文所講方法來劃分節奏,就需要將疊詞“森森”拆開,尤顯其荒謬。后來,我還參閱了《宋詩鑒賞詞典》《宋詞鑒賞詞典》《元曲鑒賞詞典》,鮮有所得。最后,我在《樂府詩選》中找到了一首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其中“李波小妹字雍容,蹇裳逐馬如卷蓬”一句令我大喜過望。因為若按照上述知識短文所講方法來劃分節奏,人的名字“雍容”便要被拆成兩半,這就不只是荒唐,簡直是可笑了。
從對教科書的批判性閱讀開始,到大量閱讀相關的理論著作和詩歌,最終成就了論文《詩詞曲節奏劃分辨》,文章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上。這是我第一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不久,在教材再版時,依照我的意見對相關部分進行了修改。幾年后,我把這個故事寫成文章《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參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50周年社慶征文,獲得了特等獎,還發表在《中國教育報》上。
歐美諸國教育界要求語文教師從小學起,就要重視指導學生學會批判性閱讀,即不囿于課文,而能用自己的眼光去閱讀,發表自己的見解??墒牵谖覈?,小學語文教材和教學用書成人化傾向嚴重的現象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我妻子是小學語文教師。一天,我閑來無事,順手拿起一本小學語文教學用書翻了翻。我驚異地發現,原來小學語文的教學參考書竟和中學的教學參考書如出一轍:第八冊第一課《小足球迷》,不僅在“教學要求”“數學重點”等概括性文字中找不到兒童口味,甚至在“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中,也找不出多少能夠體現兒童情趣的地方!
我又從妻子那里要來第八冊教材,發現這篇課文中的不少地方,是能夠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著意發揮的。教師教學用書卻熱衷于絲絲入扣地“冷靜”地條分縷析,而我們的小學教師又大多習慣于循規蹈矩,從不懷疑教參這個“權威”。這種現象讓我意識到:小學語文的成人化偏差十分嚴重,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要讓小學語文教育多一份對孩子的愛,要讓孩子們在一個充滿童趣的氛圍中學習、成長!
于是,我讓妻子把其他的小學語文教材全部找來。接連上多天,一有空閑,我就當起“小學生”來,把這十多冊教材和十多冊教學用書讀完了。粗略統訃,反映兒童生活的課文所占比重,只有約37%,居然不到一半;而反映兒童生活的作品,也同樣存在著成人化傾向,具體表現在加入了過多的成人的思想感情,有意無意地避開了童年時那些“幼稚”的方面,一些文字顯得過于深刻和“老到”,等等。
僅僅帶著批判的眼光閱讀一共20余冊的教材和教學用書還不夠,還要尋找產生這種偏差的原因和糾正這種偏差的方法。至
少,相關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是非讀不可的。通過閱讀,我找到這樣的心理學依據:同樣一個對象,反映在成人和小學生眼里,并不是完全一樣的。要多從兒童的角度去審視小學語文教材,使其中的課文更富于兒童情趣,讓學生們感受到,教材與他們的生活的距離是那樣的接近,與他們的思想感情是那樣的融洽。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更加濃厚。后來,我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了題為《小學語文的成人化偏差》的論文,發表在《小學語文教學》雜志上。
三、對教育理論著作的批判
當前,我們面對浩如煙海的讀物,最重要的對策之一是養成一種批判性的閱讀能力和選擇能力。諾貝爾獎獲得者溫伯格博士提醒人們,不要安于接受書本上所給予的現成答案,要去嘗試發現與書本上不同的東西。要注意培養學生批判文獻、批判演講、批判前輩的能力。
中國人喜歡跟風,中國的教師也不能免俗。建構主義來了,一夜之間,所有的課題方案、教學論文和教學案例都“建構”了;合作學習來了,課堂上便開始流行四人小組,不管需不需要合作,都讓學生熱鬧一番;接受美學來了,不管學生對于課文怎樣解讀,便都“很好”“很有道理”“很有見解―了。學術風氣也越來越不正常,除了照搬照抄別人的成果,還有一些人將一些通俗的道理改頭換面以后,用比較“洋氣”或者是比較“陌生”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人不得不贊嘆作者學問高深。
因為職業的原因,也因為性格的原因,我把這個理論那個學說的著作買了許多帶回家,試圖把它們學懂弄通。但是,天資愚鈍的我對許多著作只能是一知半解。于是,看到同一理論的不同版本,或者關于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如何進行實際操作的書籍,我又忍不住買回家來參詳?,F在,圍繞我書房三面墻壁的8個書柜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這種理論。幾年來,我似乎著了迷,一有空閑,就會對這些理論著作進行分門別類的閱讀,將各種理論的要點摘錄下來,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通俗化的解讀。
后來,便用被我“消化”了的理論,指導研修班的青年骨干教師做課題、寫論文和案例,告訴他們哪些理論在自己的課題、論文和案例中用得上,哪些用不上,應該怎樣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我甚至將自己在閱讀這些理論時的心得在新課程全員培訓大會上與一線教師交流。
在講到接受美學的時候,我指出,接受美學注重讀者再創造的能動作用無疑是正確的,但將讀者的地位無限抬高以致忽視作家和作品本身,就失之偏頗了?!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如果讀者讀到的不是哈姆雷特而成了其他的文學形象,文學的典型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關于合作學習,我認為,合作學習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自尊心、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等諸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也和其他教學策略一樣,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和適應對象。因此,不能濫用合作學習,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對教學進行合理設計,弄清楚合作學習策略適合于哪些教學內容和不適合干哪些教學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確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后來,我還將這些通俗化的理念,結合自己的實踐和思考,寫成論文《既要合作,也要效率》,發表在《中國教育報》上。
朋友中不乏博士和碩士,本人才疏學淺,自愧不如,因而認認真真地拜讀過一些專著和文章。但是,越讀越覺得許多書籍和文章無法卒讀。時下,國內有些學者的著作和論文,以在熟悉的名詞后面標注英文和生造名詞為叫‘髦,表示自己曾經喝過一些洋墨水。哪怕是中國味很濃的“國語”,也非要加上對應的英文“na LionalIanguage”不可。再如“同儕語言”,就是在有意地“陌生化”,讓一般教師讀不懂。查詞典得知“同儕”是一個文言詞語,乃“同輩”之意;所謂“同儕語言”,其實就是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所說的“伙伴語言”,卻遠不如洪先生那樣來得通俗、生動。
于是,我將自己20余年讀書、教學和研究所得,系統地整理出來,寫成了30余萬字的《語文教學科研的成果表達》一書,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理論的通俗化和實踐中的可操作性。正因為書中“示例”的絕大多數由自己撰寫,或者經我指點和修改,我才最了解其形成過程,這種“解剖”才最真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