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2 14:58: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傳播安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兒童安全用藥監管,鼓勵兒童專用藥品的研制生產,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宣傳、科普教育的主導作用,每年開展兒童安全用藥科普宣傳專項行動,采取可行措施,正確引導行業、媒體和公眾樹立安全用藥意識,及時查處偽劣藥品,堅決打擊虛假醫藥廣告和信息,建立兒童安全用藥信息傳播和科普工作的長效機制,打造良好管理環境。
二、社團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每年開展相對集中的兒童安全用藥科普宣教主題活動,編輯出版科普宣教資料,組織醫藥企業、醫療機構、媒體和醫藥專家等積極參與,強化行業自律意識、質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建立打擊虛假廣告和信息、打擊偽劣藥品的監督舉報信息收集和渠道,正確引導醫藥機構和公眾樹立兒童安全用藥意識,堅決抵制制售假劣藥品行為,不制作、不傳播虛假醫藥廣告和信息。
三、醫藥企業要加大對兒童用藥的研制投入比例,強化質量責任意識,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兒童用藥,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堅決抵制假劣藥品,不制作和傳播虛假藥品廣告和信息。
四、媒體要積極傳播正能量,強化自律意識,經常開展兒童安全用藥宣傳科教,積極營造有利于兒童安全用藥的輿論氛圍,堅決抵制假劣藥品,不制作、不傳播虛假醫藥廣告和信息。
五、公眾應擔負起社會和諧和社會進步的基本責任,尊重科學,摒棄迷信思想,不盲目自我診療,不傳播偽科學,不傳播虛假醫藥信息,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監管工作,主動舉報假劣藥品、虛假醫藥信息和廣告,發揮全民監督和約束力量,為兒童安全用藥和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讓我們都積極行動起來,攜手共進,從自身做起,關愛兒童,關注兒童安全用藥,促進社會和諧和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醫藥報刊協會
自媒體傳播時代對公眾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會轉型時期,面對信息海洋中膚淺信息泛濫、虛假信息橫行、安全信息失竊等現象,社會公眾更需要樹立正確的信息觀。本文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提出在海量信息交流中學會倫理堅守、交互信息分享中堅持理性消費、文化信息傳播中注重信息安全這三種培養策略。
關鍵詞:
自媒體傳播時代;媒介素養;信息觀;觀照與培養
媒介素養的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提出,最初目的是為對抗由電影普及所造成的流行文化對傳統教育的沖擊。美國媒介教育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①在國內,媒介素養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大多都是遵循與參照西方的發展模式。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交流的頻繁,出現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范式——交互式傳播,尤其是基于Web2.0技術以微博、微信等社會網絡為代表的網絡虛擬社區的形成更是將互聯網的交互性能發揮到了極致,使之成為一種參與式媒介樣式。開放成熟化的信息傳播環境與復雜多元化的信息平臺使得公眾在紛繁復雜的信息選擇中茫然失措。信息傳播的復雜與多變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公眾對傳播信息的選擇權和認知能力,社會公眾媒介素養信息觀教育時代來臨。
一、自媒體傳播對公眾媒介素養培養提出新要求
自媒體(WeMedia)是分析博客發展時引入的一個概念。丹•吉爾默(DanGillmor)在其著作《自媒體: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中首次提到。書中對“自媒體”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開放性、易用性、高時效、互動性強是其最顯著的特點?!雹趪鴥裙_發表的文獻中最早涉及自媒體研究的當屬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他認為,自媒體是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核心是基于普通市民對于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但是他并沒有定義何為自媒體和自媒體傳播,只是概括了自媒體具有自主性越來越強、發展越來越快、應用越來越廣、作用越來越大、管理越來越難等特點。③“自媒體”與“自媒體傳播”是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與技術環境的背景下產生的,預示了數字革命對空間、權力和政治所帶來的解放,猛烈沖擊了傳統信息傳播模式,展示了令人激動的新發展新趨勢。互聯網應用技術的發展,不僅撼動傳統大眾傳媒的發展格局,也使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隨著數字化、多媒體化和網絡化的發展,人類進入到基于公眾對于傳播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為核心的以“用戶中心”或者是“去中心化”的自媒體傳播時代。自媒體的出現開啟了信息傳播多元化的時代,引發了信息傳播的重大變革。在現代社會,媒介素養已然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世界各國都不斷地致力于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公眾媒介素養。進入自媒體傳播時代,伴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公眾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傳播環境的新要求。其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對公眾信息傳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媒介日益發達的今天,傳統媒體單向傳播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信息傳播發展的要求。技術的支持是媒介形態演變的強大動力,同時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也深刻改變著媒介的觀念和公眾的需求。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基于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的獨立空間,使得面向多數人的、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交互信息傳播走上歷史舞臺。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方式,自媒體傳播的核心是公眾對于傳播信息的自主選擇與共享。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記者”的傳播環境下,公眾不僅需要掌握計算機和網絡基本知識,還需要了解在信息載體中高效提取自己所需信息的傳播知識??梢姡灾鹘徊婊ゲサ膫鞑シ绞綄妭鞑バ畔⒌哪芰μ岢隽烁叩囊?。自主內容的生產對公眾制作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媒體內容生產的技術關鍵是微內容的聚合與開發。進入自媒體時代,知識生產方式發生轉移,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公眾自主信息內容的生產逐漸興起。相比較傳統媒體條件下的個人言論發表層層受阻,自媒體的興起大大改善了公眾公開發表言論的被動局面。博客、論壇、微博、微信等都成為人們意見表達的公開疆域。這種現象喻國明先生稱之為“全民DIY”:“簡單來說,DIY就是自己動手制作,沒有專業的限制,想做就做,每個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達自我的‘產品’來?!倍^基于網絡的內容生產DIY,其實就是全民出版、全民傳播的意思,它是一種全新的內容生產與消費的生產理念與消費模式。④事實上,在現實的網絡世界中,“全民DIY”現象無處不在,但也有其弊端,需要對公眾在自主信息內容生產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公眾自主信息內容生產重要場所的微博,侵權現象就不斷發生。例如2010年3月,著名體育評論員黃健翔所發的一條微博被張發財指為抄襲其前一天所發的微博,引發輿論關注,諸多網絡大V參與其中,這使得自主信息內容生產中公眾制作信息的能力被提到重要議程。
傳播信息的便捷對公眾的信息辨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強調培養公眾對媒體信息的分析與判斷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對媒體傳播內容的品位、價值所做的判斷上。這樣一種判斷與選擇不僅有著“即時”的作用,更有著“延時”的影響,即對于個體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等將產生長遠影響。⑤進入交互式信息傳播時代,依托于互聯網傳播技術,扎根于普通公眾的自媒體,其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于分享信息的便捷性,這就要求公眾具備更高層次的辨析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自媒體的傳播路徑不再是傳統媒體的一對多的扇形模式,而是點對多的網狀模式。同時,不同的載體之間信息發送路徑完全沒有技術屏障,這使得公眾分享傳播信息具有快速便捷的特征。這種便捷傳播信息的功能在方便公眾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弊端。公眾隨意的轉發與鏈接,使得信息傳播的真實性無從保障,各種虛假信息充斥網絡,這就對公眾的信息辨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公眾媒介素養中的信息觀的觀照
自媒體傳播時代,信息技術通暢,資訊高度發達,快捷便利的閱讀與方式給公眾帶來了豐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公眾對媒體的依賴感加大。社會公眾雖已具備獲取、分析、傳播和使用各種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能力,但隨著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的變革與信息平臺的更迭,面對海量信息的公眾仍會不知所措、無從選擇。因此,樹立正確的媒介信息觀迫在眉睫。
(一)自媒體傳播時代公眾的信息歧途媒介教育重在啟發公民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以求達到高度自律和對媒介的有效利用。⑥自媒體傳播由于難以監管、疏于監管,加之傳播門檻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使得公眾面對信息海洋中的膚淺信息、交互傳播下的虛假信息、文化融合里的非安全信息時無從應對,步入信息傳播的歧途,缺乏對信息傳播的批判意識,直接制約著健康的媒介素養信息觀的確立。1.信息海洋中的膚淺信息泛濫在信息社會,信息量正以指數函數的速度增加,人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信息便捷?;ヂ摼W技術的發展,自媒體傳播手段的不斷更新,尤其是交互式傳播手段的實現,使公眾得以利用微博等交互式網絡平臺實現信息的大量傳播。在龐大復雜的信息傳播網絡中,海量信息傳播也意味著膚淺冗余信息的大量存在。現代信息技術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半小時前的信息,也許就變成明日黃花,過時信息大量沉積于傳播網絡中。膚淺、媚俗化的信息傳播更成為自媒體傳播中的頑疾。為了提高點擊量,社交網絡平臺中充斥著不堪入目的照片、粗俗的話語、攻擊他人的言論,這不僅嚴重影響著信息的有效傳遞與加工速度,還大大增加了用戶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的難度。2.交互傳播下的虛假信息橫行網絡中充斥著大量虛假信息。傳說中瑪雅人預言的2012年“世界末日”的來臨曾成為焦點網絡事件,從淘寶商家的“末日用品”到房地產業的“末日抵押”,這些荒誕不經的虛假信息已全方位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甚至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困擾。虛假信息是其生產者出于某種損人利己的目的而故意制造出來的。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平臺由于其傳播的即時性、分享性更容易成為虛假信息傳播的幫兇。網絡的虛擬性和便捷性,使得虛假信息的傳播產生了明顯的“蝴蝶效應”,某種集體認知一旦形成,將很難被打破,桑斯坦將其稱為“信息流瀑”。信息得到不斷強化之后,形成群體認知,對于任何個人來說,這種群體認知都代表了無形的群體權威。群體共識以權威信息的方式在互聯網上迅速散播,“流瀑”一旦形成,反對聲音就顯得比較微弱,⑦就算證實是虛假信息,也很難完全阻止其危害性傳播。3.文化融合里的安全信息失竊全球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帶來傳播形態和傳播內容的不斷革新,信息傳播已然邁進全媒體發展、全方位傳播的時代。與此同時,社會的快速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文化信息的交流能力在廣度、寬度和深度上得以提高。媒介網絡的空前開放,使得安全信息失竊、泄密現象在文化融合中逐漸顯現。在自媒體傳播時代,信息安全成為更大的隱患。特別是科技的發展會使人們有能力探究別人的隱私信息、竊取企業的商業秘密、打探政府部門和軍隊的機密,而在跨文化傳播中,信息安全現象升級為國際問題,影響力大大超過熱傳媒階段。⑧除此之外,公眾自主內容的生產與聚合,通過自媒體傳播與分享平臺使得被動性泄密也時有發生。信息歧途在網絡世界普遍存在,自媒體傳播特性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公眾在點擊、轉發、共享的剎那間,信息歧途行為就可能隨之發生。隨意傳播信息導致整個網絡文化品質得不到有效提高。經濟的高速發展要求社會公眾必須對媒體信息有選擇地識讀、理解、記憶,樹立正確的信息觀。
(二)自媒體傳播時代公眾的信息素養1.信息社會需要可持續發展的信息觀信息時代到來,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戰略資源、一種財富和生產力。1987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的發展戰略要求,主要指的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沙掷m發展離不開信息資源的支持與保障,必須以信息資源為依托,以信息資源共享為抓手,核心在于要求人們準確、全面地掌握和利用信息資源,協調好人口、資源與發展的關系。正確的信息獲取可以使各門類信息及時有效地交流與傳播,加速物質、資源、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生產、科技與商貿的增值,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的協調發展。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公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目標實現隨時隨地獲得、和分享信息資源,將網絡公共資源轉換為有益個人發展的信息??沙掷m發展信息觀是鼓勵社會公眾發展個人能動性的信息觀,是可以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信息觀,是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2.轉型期社會呼喚和諧發展的信息觀當今中國,正面臨著歷史的機遇期與矛盾的凸顯期。隨著社會力量對比的變化以及在社會結構中國家、組織和個體之間關系的轉變,社會傳播環境也相應地發生了轉型。傳媒作為國家控制的重要工具,在社會發展的大系統中已經無法發揮以前“強效果論”所論及的社會控制作用。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自媒體傳播手段的不斷發展,公眾逐漸擺脫傳統單一傳播模式中被動的信息接收,獲得信息接受者與傳播者的雙重身份。在以往的傳統媒體里,信息是否傳播、何時傳播、如何傳播都要由媒介組織來決定,而自媒體信息傳播權則由個人控制,信息傳播自由度大大增加,獲取信息手段逐漸多樣。在網絡公共領域中,公眾可以通過多樣化的信息傳播平臺,從自己的利益、價值與信仰出發發表對公共問題的看法,最后通過辯論形成民意的表達,這樣的民意表達“來源并不是單純的個人偏好,而是私人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與公開討論”。⑨只有如此,才能杜絕“信息流瀑”,促進理性、和諧的信息觀的形成,促進社會價值統一、社會共識與文化認同。3.媒介社會要求培養文明發展的信息觀在傳播媒介融合發展、信息傳播快而廣的媒介社會,培養公眾媒介素養中文明發展的信息觀,已成為國內外素質教育十分重視的熱點問題。文明發展的信息觀的素質教育應重點強調“科學”與“人本”的平衡。所謂“科學”就是公眾需要成為一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必須能夠充分地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限地發現、探索、評價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所謂“人本”就是公眾需要樹立人本的信息觀,進一步要求對信息進行人性化、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處理,尤其是以積極安全的信息造福人類,避免信息傳播給國家造成損害。在當今媒介融合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信息傳播時,只有將信息觀的“科學”與“人本”雙重要求納入到媒介素養教育與素質教育中,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與時俱進與社會文明發展的使命。
三、公眾媒介素養中的信息觀的培養
在自媒體傳播時代,影響公眾媒介素養中信息觀的因素涉及媒介環境與科技發展等多方面,是一個需要綜合考量的復雜系統。隨著傳播環境的不斷變化與科技傳播技術的交融,需要從整個社會宏觀環境層面考量公眾媒介素養中的信息觀培養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需要發揮公眾的個人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公眾預存知識積累的前提下進行信息傳播行為的善意引導與規勸。海量信息交流中學會倫理堅守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中的普遍運用,信息倫理問題日益凸顯。自媒體傳播時代的公眾直接參與了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再加上監管的不及時、不到位,在信息交流中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道德倫理問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發展。規避與減少自媒體的消極影響,構建和諧健康的文化傳播環境是當前自媒體傳播面臨的重要課題??墒?,外部規范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公眾只有在信息互動交流中學會倫理堅守,在泛濫化感性信息空間里進行解讀和導航,才能正確認識事件或產品信息的全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級到高級劃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⑩自媒體出現伊始,公眾基于人類本能的沖動,良莠不齊的信息傳播充斥其中。在自媒體文化傳播中,倫理價值的缺失導致文化走向庸俗、蕪雜和頹廢。當自媒體已然成為全社會接受的信息傳播平臺,應該向著更高級別的需求發展。公眾在信息互動交流中應注重人文關懷及倫理堅守。人文關懷集中體現了對人的關心和尊重,它不僅著眼于生命關懷,而且著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關懷,把人的生存、人的健康發展作為報道傳播的價值取向。交互信息分享中堅持理性消費在網絡信息社會,信息已成為社會生產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人們日常消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信息消費這種新型的消費模式應運而生。信息消費是社會信息生產和交流過程的延續,是信息消費者獲取信息、認知信息內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環節所構成的社會活動。而公眾獲得、認知和利用信息的來源主要由媒體提供。新媒介技術條件下,媒介組織復雜化、信息源多樣化,經過自媒體傳播進行信息的交流分享更增加信息傳播的復雜性,空前海量的信息對公眾的信息接收與解讀能力提出了考驗。信息傳播由靜態延伸到動態,由二維延伸到三維,傳播速度光電化、傳播內容多維化,所有這些,導致消費活動中閱讀載體電子化、再現形式的多樣化和信息消費互動化,導致公眾在面對眾多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信息傳播時解讀能力與批評能力下降。這就要求公眾在信息分享中必須堅持理性的媒介消費觀,無論是媒體提供的新聞報道,還是自媒體傳播的信息內容,都需要遵循“三品”原則。所謂“三品”原則即媒體信息應具備“文化品位,科學品質、教育品格”。
只有堅持媒介信息的科學性、文化性和教育性,才能使得公眾能夠在“信息流瀑”中不迷失,從而獲取真實的、有利于公共意義空間形成的信息。文化信息傳播中注重信息安全全球化的技術革新使得信息傳播越來越便捷,文化傳播的速度逐漸加快、文化傳播的范圍逐漸擴大、文化傳播的滲透性逐漸增強、文化傳播的影響力逐漸提高。自媒體是公眾進行社會交往的工具和平臺,在文化信息傳播中越來越重要。公眾在享受自媒體傳播帶來的豐富文化的同時,也需要警惕傳播中的信息安全。自媒體由于其快速便捷性與互動分享性,在文化信息傳播中表現異?;钴S。網絡交互平臺的信息隨意傳播,公眾個人隱私、企業商業信息及國家安全信息在互聯網隨處可見,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公眾在文化信息傳播中必須樹立信息安全意識,強化信息保密原則,保持謹慎態度,從根源上杜絕信息泄露等危害信息安全的現象發生。
四、結語
論文摘要:在界定網絡信息傳播內涵的基礎上,探討網絡信息傳播的規律,進而研究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網絡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給社會帶來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網絡信息傳播研究也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蘇聯的凱德洛夫等人認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必須滿足4個條件:①確定研究對象;②定出適合于這個對象的概念;③查明該對象所固有的基本規律;④創立和建立能夠解釋大量事實的原則和理論。閡大洪于2004年5月22日在南京召開的“中國網絡傳播學年會”上指出,我們已經初步建立起中國互聯網傳播學科,同時應將這一學科的學術地位和研究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階段。此外,金鎮在《作為一門學科的網絡信息傳播》一文中,從學科的角度對網絡信息傳播進行系統深人研究,同時指出人們對網絡信息傳播的規律還缺乏全面系統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本文旨在通過界定網絡信息傳播的內涵,探討網絡信息傳播的規律,進而研究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在實踐中的應用,推動網絡信息傳播學科的發展。
1網絡信息傳播的內涵
1. l網絡信息傳播的概念
網絡信息傳播是隨計算機的發展出現的,它的重要特征是網絡充當了傳播信息的媒介,這里所說的網絡,專指計算機網絡,即我們所說的網絡信息傳播,是指互聯網中的信息傳播。網絡信息傳播需要有計算機和通信設施等硬件設備,需要有由先進技術構成的網絡平臺,需要通過數字化技術把信息存儲在光、磁等介質上,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高速傳播。所以,筆者認為網絡信息傳播就是以計算機硬件和通信設備為依托,利用網絡技術傳遞數字化信息,實現信息交流和共享目的的過程。
1.2網絡信息傳播的本質
“網絡環境中的信息傳播只是非網絡信息環境中信息傳播功能的一種延伸和發展,它所要實現的基本目的和功能在本質上和非網絡環境中的信息傳播是一致的,只是實現的手段和環境不同??梢姡W絡信息傳播仍然屬于人類傳播行為和信息傳播活動的一種形式,它只不過是通過互聯網這樣一個新的媒介,進行各種數字化信息的傳遞、交流、共享和利用活動。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將網絡信息傳播的本質歸納為信息數字化、信息傳播行為網絡化。
2信息傳播的規律
2. 1信息相對價值規律
信息是事物屬性的反映,能夠表征事物的運動狀態,是信息的固有本質和普遍價值之所在。在網絡上傳播信息,是為了實現信息傳遞者的意圖,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所以說,對于信息傳遞者來說,他們所傳遞的信息都是有價值的,網絡信息傳播的過程,也就是實現信息價值的過程。
信息的存在是客觀的,但信息接受者對信息的選擇是自由,這種自由在網絡環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為主體的差異性,以及信息選擇和信息理解的主觀性,信息接受者對信息意義及其使用價值的判斷和理解也必然產生差異。因此,信息價值也就具有相對性。對信息傳遞者來說有價值的信息,在信息接受者看來,不一定就是有價值的信息;面對同一信息,這個信息接受者認為很有價值,而另一個信息接受者則可能認為毫無價值;相對于同一個信息接受者來說,同一信息在此時很有價值,而在彼時則也有可能失去價值。因此,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價值是相對的。
2. 2信息梯度轉移規律
信息的傳播可以看作是信息的流動,而任何一種流動,必須有勢差才行。在網絡信息傳播中,這種勢差也必然存在。在網絡信息傳播的兩端之間,這種勢差的存在是客觀的,因為只有信息傳遞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存在某種差異,網絡信息才能順暢完成傳播。也正因為有這種差異的存在,才有進行信息選擇的必要,才有信息傳播需要的產生。與此同時,在網絡環境下,信息的生產、布局和利用過程中普遍存在“馬太效應”現象,這就決定了網絡信息的傳播方向:從占優勢一方流向劣勢一方。又因為網絡的自由度增加,眾多信息接受者可以同時存在,而這些信息接受者之間也必然都存在差異,所以就決定了網絡信息傳播的層次性。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網絡信息是按一定的方向和層次循序進行傳遞的,這就是信息梯度轉移規律。
2. 3信息循環規律
信息是可以共享的,它可以被多次重復利用。信息傳遞者在傳遞信息以后,不會對自身造成損耗,其信息量不會隨“信息實體”的離開而減少,而是始終保持不變。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信息一經掌握,就可以永遠守恒。也正因為這種信息守恒,信息傳播才得以進行,信息共享才得以實現。
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傳播的都是數字化信息。數字化信息一經產生,就由某種特定的符號所代替,信息的傳播實質上就成為某種符號的傳播。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這種符號不受任何外力所影響,是永恒不變的。在網絡環境下,這種符號是易于復制的,當一個信息傳播過程完成后,信息傳播并未終結,而是開始了下一個信息傳播過程。也就是說,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人們只是在不斷地傳遞這種符號,而這種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是永恒不變的,只是隨著傳播產生了位移的變化。信息守恒,加上“符號”永恒,這就是信息循環規律,網絡信息傳播就是在這種循環往復的過程中進行的。
3網絡信息傳播規律的應用
網絡信息傳播規律是客觀的,它不以任何外界力量的意志為轉移。我們研究網絡信息傳播規律,是為了了解網絡信息傳播的內在機理,掌握網絡信息傳播的方法,指導網絡信息傳播的行為,提高網絡信息傳播的效率,保障網絡信息傳播的健康發展。我們在網絡信息傳播的實踐過程中,只能去認識并尊重規律,并自覺地加以有效運用。
3.1網絡信息傳播的控制
網絡信息傳播的控制管理技術雖然較之因特網自身的發展而言,具有明顯的滯后性,但對于網絡信息傳播控制而言,網絡信息傳播技術控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與手段。研究網絡信息傳播規律,了解和掌握網絡信息傳播的內在機制,就能夠對網絡信息傳播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把網絡信息傳播活動納人到有序化的范圍內進行控制,其目的是使網絡信息交流與利用更趨于規范化和系統化。
3. 2網絡信息傳播的保障體系構建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計算機技術得以普及,網絡信息傳播日益繁榮,正在不斷地深人滲透到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之中。如何構建網絡信息傳播保障體系,正在成為世界各國都面臨的緊迫課題。構建網絡信息傳播保障體系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購買技術或開發信息安全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體系建設過程,這個體系主要包括檢測體系、安全防護體系和管理體系。構建網絡信息傳播保障體系,涉及到網絡信息傳播自身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對網絡信息傳播規律進行全面深人研究,可以理清這些方方面面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關系,進而有助于網絡信息傳播保障體系的構建。
3. 3網絡信息傳播倫理準則的確立
美國學者理查德·A·斯皮內洛指出:技術往往比倫理學理論發展得快,而這方面的滯后效應往往會給我們帶來相當大的危害?,F實的情況也正如他所說的那樣,網絡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交流的自由與互動,為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倫理挑戰。網絡倫理是指人們通過網絡媒體進行交流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道德關系,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媒體對象之間的關系。根據網絡傳播的特點,結合信息從信源到信宿的流通過程,網絡信息傳播中的道德失范現象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網絡信息者的道德失范、網絡信息接收者的道德失范、網絡道德評價標準的失范、網絡道德控制機制的失范。網絡倫理的本質是網絡信息傳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這也正是網絡信息傳播規律的研究內容和具體反映。通過全面了解網絡信息傳播各要素的靜態特征和動態交流過程,掌握和運用網絡信息傳播規律,依據相關的法律和倫理規范,制訂出規范、適度、有效的倫理準則,才能保持虛擬空間信息生態的平衡與繁榮。
【摘 要】原始傳播時代是指大眾傳播媒介產生之前的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的災害信息傳播活動是當時人類生存的客觀需要,也是當時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推動力量。本文分別論述了原始傳播時代災害信息傳播的各要素(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傳播環境)和原始傳播時代災害信息傳播的特征。
【關鍵詞】原始傳播時代;災害信息傳播;傳播意義;傳播要素;傳播特征
原始傳播時代,就是指大眾傳播媒介產生之前的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人類根據生存和生產的需要,隨著對災害認知的深入,對信息傳播渠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固定的行為符號、語言符號、圖畫(片)符號、文字符號的產生成為災害信息傳播史上的一個個里程碑,直到今天,行為、語言、文字和圖畫(片)仍然是人類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當信息傳播符號的形式確定下來以后,人類就開始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符號,在這種功利性的驅使下,竹(木)簡的使用、毛筆的出現、造紙術的發明、印刷術的發展,一次次改寫著人類信息傳播的歷史,使得信息傳播沿著時間縱軸和地域橫軸無限延伸和擴展。
一、原始傳播時代災害信息傳播的意義
災害信息傳播是原始傳播時代人類生存的需要。人類從誕生以來,就面臨著大自然的種種考驗,必須群居才能夠增強抵御外部危險的能力。群居的特征決定了信息交流的必然性,這種信息傳播的主要內容就是災害事件。
災害信息傳播是原始傳播時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推動力量。人類在與大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方法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為了營造安全舒適的生存環境,就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以應對災害事件。
二、原始傳播時代災害信息傳播要素分析
原始傳播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自發性特征,其傳播類型主要包括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在這些傳播類型中,傳播的基本要素也具有明顯的原始傳播時代的印跡。
(一)傳播者和接受者
原始傳播時代的傳播者沒有明確的身份標簽,他們并非以此為生,信息傳播只是他們生產生活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手段。傳統的農耕社會和君主統治的愚民政策,并不需要強大的信息傳播系統,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災害信息成為具有官方性質的重要傳播內容。
災害事件發生之后,信息傳遞分為兩種形式:官方傳遞和民間傳遞。官方傳遞的傳播者具有一定的信息傳播經驗,在固有的信息傳播范式中進行,這些傳播者主要包括具有行政職責的地方官吏,他們信息傳播的出發點是尋找自身利益和民眾利益的契合點,因此,災害信息的時間、地點等要素往往是客觀真實的,但是災害損失和救助情況則帶有主觀隨意性。
災害信息的民間傳遞,以災害發生地為中心向外輻射,越往外,影響信息傳播的噪音越大、信息傳遞的速度越慢、信息的確定性越弱。災害信息的民間傳播者身份不確定,信息傳播活動只是人際交往的附屬品,因此,災害信息的民間傳播對時效性和準確性的要求并不高,為了滿足信息接受者的獵奇心理,傳播者往往對信息進行加工,糅進過多的主觀臆測。
(二)訊息
訊息即信息傳播的內容。在原始傳播時代,由于信息傳播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訊息呈現區域性、模糊性等特征。原始傳播時代的災害信息傳播是從實用這一價值維度自發進行的,訊息在傳遞過程中受到了傳播技術的限制,很難在廣闊的空間范圍和連續的時間范圍內展開,具有明顯的區域性。
和災害事實一樣,災害信息也是客觀的,在整個災害信息傳播過程中,只有編碼和解碼過程是主觀的,這是兩個產生信息差異的過程,也就是說,客觀世界、媒介世界和主觀世界三者存在的差異都是由于編碼和解碼過程中鮮明的個體化特征決定的,如果消除了編碼和解碼過程中的個體化特征,客觀世界、媒介世界和主觀世界將會消除差異,但是,事實上,這種個體化特征是客觀存在并且無法消除的,它是個體生命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獨特際遇和大量不可復制的人內傳播活動綜合形成的。
災害信息在原始傳播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訊息能否快速、正確傳遞往往影響了這一傳播時代受眾的生命安全,戰爭災害、洪澇災害等都是重要的訊息,這些訊息在經過個體的解碼后往往產生直接的行動反應。
(三)傳播媒介
語言媒介??诙鄠魇亲顬楣爬锨移袢匀话l揮重要功能的傳播形式。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語言能力和聽覺能力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
在原始傳播時代,文字的普及水平較差,由此形成的文言不一致的現象進一步阻礙了文字在社會信息傳播中的作用。災害事件發生之后,災區民眾將自己所看所感的情形在災區進行交流形成更為全面的觀點,并將這些觀點向災區外部滲透,這就形成了災害信息傳播的第一次擴散。根據人際傳播的特點可知,這些信息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擴散,原本的受眾成為新的傳播者,將災害信息繼續傳遞出去。也就是說,在無數個由受眾向傳播者角色轉變的過程中,災害信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向外輻射。
紙質媒介。造紙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它改變了人類的信息傳播習慣,信息傳遞大大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了解到原始傳播時生過的災害,就要歸功于紙質媒介。紙質媒介和文字符號是分不開的,文字是語言的固定模式,二者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中國古代的文言不一致的現象和語言的模糊性都導致了災害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
實物媒介。除了語言媒介和紙質媒介之外,實物也是原始傳播時代一種重要的傳播媒介。實物傳播媒介代表了另一個語境?!耙阅承┪矬w作為意媒和介質,構成原始社會的實物新聞媒介。實物不是意符,但利用實物的特點代表一種意義,就成為一種象征性的意媒,它本身同時也是介質?!盵1]事實上,無論是在原始傳播時代,還是在現代社會,都有實物媒介的存在,不過,實物媒介必須借助具體語境才能存在。
(四)傳播環境
環境既是媒介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也是人類進行傳播活動的基礎和條件。環境作為人類進行傳播活動的“場所”和“容器”,傳播活動既在它里面表演,也在它里面存放和發展,它對傳播起著維護和保證的作用。[2]在原始傳播時代,統治階級非常懼怕體制外的信息傳播活動,尤其是當災害事件發生之后,他們采取各種手段異化災害,使異化后的災害信息按照統治者的意愿進入傳播渠道,其根本目的就是麻痹受眾,為自己的統治服務,而這一系列動作都是在傳播環境的重重擠壓之下完成的。
經濟環境。在原始傳播時代,社會生產力較為落后,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得人們常常面臨各種災害的侵襲,因此,這一時期的災害信息傳播占據了全部信息傳播活動的大部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交往的擴大,人們的信息傳播活動逐漸變得活躍,開始掌握對抗各種災害的經驗和本領,災害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地位開始下降。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商品交換成為信息傳播發展的驅動力。但是,小農經濟的特性限制了信息傳播的頻率和空間范圍,原始傳播時代的生產力很不發達,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使得人們之間的交際范圍非常狹窄,因此,原始傳播時代的災害信息傳播并未能被客觀描述并廣泛擴散。
政治環境。原始社會的災害信息傳播完全依靠人類的本能和群體的需要,其時并沒有政治團體的出現,因此也就不可能受到政治環境的制約。一直到氏族部落制度完善之后和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的出現,政治環境才開始對災害信息的傳播進行干預。原始傳播時代,人們對災害的認知能力有限,往往將其和當時的政治統治建立某種聯系,這種聯系也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達成了某種共識。因此,我們可以從大量典籍中看到,自然災害發生之后,君主下“罪己詔”,向全國人民檢討自己的過失,以期上天可以饒恕黎民。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政府危機公關方式,既平衡了社會關系,又增強了民眾戰勝災害的精神力量。但這種行為帶有一定的政治風險,容易引起社會民眾對君主德行的猜疑,甚至一些大的災害可能成為一個王朝滅亡的導火索,因此,多數君主一邊通過封鎖災害信息傳播渠道來掩蓋各種災害事實,一邊將罪責加在地方官的身上,地方官為了不使自己的政績受損,也會故意瞞報災情,阻礙災害信息傳播。
文化環境。從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文化開始了對國人長達兩千年的思想統治,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以儒家的教義治國,儒家文化已經深深根植根于社會民眾的心中。在對待大自然的態度上,儒家重視天人和諧,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之中,民眾對自然界的科學認知缺乏更深層次探索的動力,對災害的認知進度也逐漸緩慢,也對災害信息傳播逐漸失去了興趣。
三、原始傳播時代災害信息傳播的特征
(一)原始傳播時代災害信息傳播受到了明顯的時空限制
原始傳播時代的災害信息傳播效果并不明顯,災害事件更多的是局限于“當地當時”,很難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原始傳播時代,很多災害信息在很小的范圍內和很短的時間里就已經終止傳播了,未能沖破時空的藩籬。
小農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原始傳播時代,統治階級擁有更多的生產資料,他們往往更為關注社會動態,尤其是災害信息的傳播,但是他們懼怕災害事件對自己的已得利益構成威脅。而被統治階級缺乏生產資料,而且不關心除了自身生存之外的其他事情,加之缺乏必要的信息傳播能力和對災害信息的獨立思考,因此,占據了社會成員中大多數的農民階級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并沒有主動傳播災害信息的意愿。
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也決定了災害信息傳播無法突破時空限制。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載體,語言的信息傳播能力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傳播范圍小、傳播速度慢、信息內容不確定。文字的出現使信息傳遞的確定性大大提高了,也開始逐漸打破時空限制。真正為信息傳播帶來革命性轉折的是造紙術的出現,它使得災害信息傳播更加便捷,傳播范圍更廣而且時間更久。盡管造紙術和印刷術大大改變了人類的信息傳播習慣,提升了人類的信息傳播能力,但是畢竟這些都仍然屬于人際傳播的范疇,大規模的信息傳播仍未出現,和后來的大眾傳播相比,這只能算是人類信息傳播的原始時代。
(二)原始傳播時代災害信息傳播帶有較強的主觀性
原始傳播時代,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知十分有限,再加上受到統治階級的引導和社會文化的影響,災害信息并不能以其自身的客觀形態進行傳播,在對客觀事實進行編碼的過程中,傳播者過多地加入了個人闡釋,正是受到這種編碼方式的影響,那時的災害信息傳播具有鮮明的主觀性,所以,原始傳播時代的災害信息常常裹挾在神話中進行傳播。
在原始傳播時代,災害信息并不是被作為一個獨立的事件進入傳播渠道的,民眾對災害信息傳播的認識還停留在集體無意識階段,因此各種各樣的故事母體就成為災害信息傳播的載體。目前我們對古代的災害事件進行考察,一是依賴于浩如煙海的史書地方志,二是依賴于燦若繁星的古代文學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災害事件常常被賦予主觀主義色彩,成為某個人物傳記或者某篇文學作品的素材。
災害事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由于民眾的災害認知能力有限,在進行信息傳播時往往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加之這種信息在熟人社會中進行人際傳播,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具有互信的社會關系,這就使得這些主觀色彩濃厚的災害信息得以繼續傳播并最終影響到人們對客觀災害事實的認知。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圖書館公共危機危機信息危機信息傳播
1圖書館參與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契機
1.1危機信息需要整合
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多種因素,使得當今世界處于各種危機的風口浪尖。伴隨著危機產生了大量的危機信息,如危機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涉及人、造成的損失等。公眾由于自身的應激反應,對事件相關的信息將產生較強的獲取動力。論文百事通而正因為如此,當危機發生時,政府、組織和個體都可能是危機信息的傳播者,有關危機的各種信息肯定是“滿天飛”,使得信息的“版本”多得讓處在危機焦慮之中的人們無所適從,即危機信息的傳播缺乏系統性和整合性。而圖書館作為社會的一個信息服務機構,作為政府的一個公益性信息傳播機構,如果能夠在危機信息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對公共危機信息進行篩選與處理、有效組合與傳播,必將給圖書館帶來新的動力和活力,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1.2《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為其奠定了法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為圖書館發揮信息傳播功能開辟了新紀元。該條例對政府信息公開的主體、范圍、內容形式和程序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將于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特別是該條例第3章“公開的方式和程序”中的第l6條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并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向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提供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該條例第2章“公開的范圍”中的第l0條第l款規定,公開的范圍包括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預警信息及應對情況。這些規定賦予了圖書館傳播政府信息的法定職責,也使圖書館公共危機信息傳播“師出有名”,并鞏固了圖書館在危機信息傳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隨著社會的和諧發展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級圖書館的實體資源和網絡資源不斷豐富,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已經全面展開,并逐步形成專業化隊伍,能夠快速、有效地提煉信息,充分、全面地為用戶服務,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地位已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圖書館可憑借自身的信用優勢和服務優勢,對公共危機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種信息進行系統地整合,從而積極有效地發揮圖書館公共危機信息傳播功能。這將是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2圖書館參與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意義
2.1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經濟學所預言的“非穩定狀態”頻發的“關鍵階段”,進入了公共危機事件的高發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暴露的不和諧問題日益突出。而我國在公共危機管理中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如全民防災意識教育相當缺乏、公共危機管理體制不健全、應急反應和快速處置能力有待提高、科學的災害評估體系缺乏、法制不夠完善等。特別是近幾年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顯現了我國危機信息傳播功能嚴重滯后,如2003年“非典”疫情的形成與前期的擴散就與我國公共危機信息傳播滯后有直接的聯系。確實,過去由于GDP政績導向作用,部分官員報喜不報憂,同時沒有全國性的法規條例明確規定政府是否公開信息、公開哪些信息、如何公開信息,對行政機關公布信息的義務沒有形成共識,因此一些政府部門對信息公開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對危機信息公開更是諱莫如深。隨著近年來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理念的提出,我國政府建設開始向服務型政府方向發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是在此背景下出臺的。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應對和處理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唯一主體是政府,社會群體和其它組織不必承擔什么責任。實際上,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和治理的過程中,政府和社會公民都是利益的關聯者。要想有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更何況公共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的根本屬性,圖書館有責任、有義務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盡到自身的職責,而《條例》的頒布,更使圖書館危機信息傳播職能責無旁貸。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圖書館界開始關注圖書館危機信息傳播的研究,同時在實踐領域也有部分圖書館邁開了步伐,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身力量。論文百事通
2.2保障公眾危機信息的知情權
信息知情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尊重公眾知情權,尤其是在威脅到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公共危機中,保障社會和公眾的危機信息知情權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
在這個問題上,公民是主,政府是客,不是政府主觀上愿不愿意促進公眾知情權的實現,而是客觀上必須這么做,這是一個現代社會的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而危機管理說到底,仍是信息管理。對公共危機信息的管理,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政府投資建設的圖書館的責任。在各種突發事件中,圖書館主動承擔起危機信息的傳播任務,不僅是圖書館向政府負責,也是圖書館對大眾負責的表現。作為一個公益性的機構,圖書館沒有任何私利可圖,相較于那些營利性的機構,它可以客觀、準確、迅速地將危機信息傳遞給它所服務的全體社會公眾。
2007年8月2日9時許,河南鄭州暴雨如注,市區瞬間成了澤國。然而,大部分市民卻沒有接到暴雨預警。暴雨導致至少2人死亡,6人受傷,市區1小時內損失上百萬。氣象部門在暴雨前了預警信息,但這一信息卻沒有使絕大多數市民知曉,這是因為出于營利考慮,氣象部門下屬的商業性機構——華云公司控制了該信息手機傳播,只是向交了氣象服務費用的用戶提供了手機短信,結果使暴雨到來之際大多數人沒有準備,以至造成了巨大的災害。而作為公益性機構的圖書館在進行此類危機信息傳播時,應該會更多考慮社會效益。
2.3社區信息服務的延伸
按照民政部的定義,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隨著我國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住宅商品化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成為“社區”的人,社區成了社會的基本單元,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每個公共圖書館的周圍都有一個或幾個社區。社區居民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會階層,對公共服務有不同的需求,對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也有不同的需求。但是他們最關心的還是與他們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的信息,其中就包括危機信息。公共危機對社會秩序、公共安全和公眾利益造成一定危害,將威脅到公共衛生、社會治安、交通、供水、供電和通訊網絡等設施和系統,會給社區居民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恐慌。所以,社區居民在危機發生時刻急切想得到有關危機的一切信息。如果圖書館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當人們對信息有所需求時,首先想到圖書館,并把圖書館作為信息來源的中心,圖書館就必須把社區居民的需求與自身的服務緊密地聯系起來。圖書館應深入社區,了解需求,加強宣傳,整合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危機信息,通過危機事前舉辦危機信息傳播進社區活動,事中與居委會聯合舉辦專家講座,事后發放各種溫馨提示卡片,逐漸使自身成為社區居民的第二起居所、信息集散中心。所以,圖書館參與危機信息傳播是社區信息服務延伸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新晨
2.4弘揚關心弱者、平等服務的圖書館精神
2002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使用了“弱勢群體”一詞,“弱勢群體”隨之成為中國社會新的“關鍵詞”。其實,社會弱勢群體是任何社會和時代都普遍存在的現象,只是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特別是危機來臨之時,他們“抵抗力”更差,更需要幫助。因此,圖書館目光向下,關注底層弱勢群體,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明確指出:“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對因故不能享用圖書館常規服務和資料的用戶,例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醫院病人或監獄囚犯,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和資料”。因此,要進一步弘揚圖書館精神,倡導圖書館走民、關心弱者、平等服務,把弱勢群體作為圖書館服務的重點對象之一。例如,首都圖書館借閱一律免費,提出乞丐也能到館看書,還辦了民工圖書館,派車將民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接到館里參加活動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為了解決貧困地區圖書館資源匱乏的問題,在省政府的支持下興辦流動圖書館,已建18個,以后還會增加。廣西柳州市圖書館免費為殘疾人辦理借書證,開展送書上門的服務;在館內建筑上設計殘疾人通道,開通盲人閱覽室,配置自動朗讀機、盲用電腦觸讀機、字體放大器等,并積極開發殘疾人服務的應用軟件,加強館際資源共享和合作,如制作殘疾人圖書聯合目錄等。這些事例,都充分表明了我國公共圖書館在為弱勢群體服務方面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計算機網絡技術將不斷提升網絡數據傳輸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為用戶提供更方便的應用接口、路由選擇,以及更完善的網絡管理和擁塞控制,使計算機網絡技術向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計算機網絡不再是以典型IP服務所提供的固定編碼和標準分組格式,而是根據用戶實際需要,將網絡內部執行轉變為用戶指定的應用執行。
2互聯網新媒體概述
2.1互聯網新媒體的內涵
互聯網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互聯網絡,是由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網絡和計算機連接而成的全球互聯網絡,具備超文本、超媒體連接的特點,能夠提供遠程登錄系統、信息檢索、電子郵件、文件傳送、BBS、萬維網、即時傳呼、聊天視頻、網絡新聞等功能?;ヂ摼W新媒體是以網絡為主體的傳播平臺,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娛樂服務、商務服務、傳播信息的一種新型媒體形式?;ヂ摼W新媒體之所以被稱為“新”媒體,是因為這種媒體形式實現了媒體產品與信息技術的相互結合,轉變為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手段、傳播方式,突破了傳播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突出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主導地位,推動了媒體發展的巨大變革。
2.2互聯網新媒體的基本特征:
(1)大眾化。近年來,互聯網等高科技技術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網絡的普及程度也隨之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已經比較有序,無論是資源、技術、設備還是用戶都發展快速,網絡媒體的大眾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隨著產業技術的不斷完善和進步以及國內各大網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從而使得網絡接入的軟硬件環境都獲得了不斷優化,終端產品的整體價格也大幅度下調,用戶上網門檻的降低為更多社會公眾接觸網絡新媒體提供了有利條件,互聯網新媒體的大眾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2)多樣化。網絡本身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先進技術,它的出現和發展也都應與人類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F如今,網絡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媒體,其應用性和融合性也都越來越強,尤其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升級和完善,它的功能也隨之變得多樣化。網絡新媒體多樣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上:其一,網絡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更加緊密,如網絡通訊、網絡社區、電子商務、網絡金融等等,這些都是“新”的信息傳輸、交換途徑;其二,網絡專業性增強。專業的網絡服務現已成為互聯網應用的一大特色,如電子郵件、搜索引擎、網上銀行、網絡新聞等等,同時各種“新”服務形式也正在不斷涌現,網絡新媒體多樣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3)融合化。目前,網絡媒體正在向寬帶、移動和三網融合方向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用戶、手機用戶都大幅度增加,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也隨之不斷加快,3G網絡的正式開通,使得3G用戶群體越來越多。同時三網融合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在使用各種多媒體業務時更加方便,這不但有利于促進移動多媒體電視、數字電視、手機電視等“新”業務的發展,而且還有助于推動網絡創新,進而促進產業文化升級。
3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對互聯網新媒體的影響
3.1對互聯網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影響:
(1)對信息傳播時間和空間的影響。相比較傳統媒體而言,互聯網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打破了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對稱、不均衡,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能夠實現信息的實時傳送,不受地點、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一定程度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嚴重影響了信息傳播的效率。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互聯網新媒體拓寬信息傳播范圍、提高信息傳播便捷性提供了技術平臺。如,新浪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等門戶網站,均都能夠為受眾提供24小時不斷更新的新聞訊息,這是傳統媒體難以做到的,體現了互聯網新媒體“新”傳播途徑——網絡傳播的優勢。
(2)對受眾互動的影響?,F階段,隨著計算機網絡覆蓋率的日益提高,計算機成為了人們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過網絡媒介將龐大的信息資源整合起來,能夠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職業崗位、不同興趣愛好的受眾對信息的多樣化需求,進而有利于調動起受眾接受網絡信息的熱情。此外,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為受眾設置了交流平臺,使受眾可以在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參與信息傳播,增加了網絡信息的瀏覽量,有利于提高廣大民眾對熱點新聞的關注度,提高網絡信息傳遞收益。
(3)對信息傳播即時性的影響。實現信息傳播即時性是互聯網新媒介的一項重要功能?;ヂ摼W新媒介可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第一時間內新聞事件,并在全球范圍內形成重大反響,而傳統媒介在新聞事件時需要經歷一定的制作周期和傳播周期,雖然能夠保證信息的優質性,但是卻犧牲了信息傳遞的時間,為此互聯網新媒介成為了即時信息傳播的首選載體。
(4)對信息保存的影響。相比較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信息傳播媒介而言,網絡信息具備更強的保存性,在簡單的操作下便可以將自己所需的信息完整地保存在電腦上,并且不會增加額外的保存成本,在用戶需要時可以不限次數、不限時間地調閱。這種“新”的信息保存方式,突破了以紙質為保存載體的限制,有利于減少紙質保存新聞信息所占據的空間,也彌補了紙質保存載體易丟失、損壞的缺陷。人們的工作、生活已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僅僅需要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便能夠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數據信息資源。
(5)對信息內容結構的影響。在線視頻技術作為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網絡信息傳播方式也隨之向聲音化、圖像化、直播化的“新”方向發展,從而帶來了信息傳播內容結構的重大變革。在線直播可提供高清晰度的視頻,既可以直播新聞、實事等信息內容,也可以上傳用戶周邊的社會現象,這使得互聯網新媒體的信息承載量不斷增大,信息來源渠道更為多樣化,使得信息內容結構不斷創新。
(6)對信息傳播成本的影響。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日漸成熟的環境下,互聯網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的低成本運作,借助于網絡平臺信息幾乎不需要付出費用,這與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有著本質區別。傳統媒體需要耗費一定人力、物力、財力對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其成本相對較高,而互聯網新媒體則省去了絕大部分信息傳播成本。
(7)對受眾地位的影響。傳統媒體將受眾置于被動的地位,只能讓受眾被動地接受信息,并且傳統媒體缺乏與受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難以及時獲取反饋信息。而互聯網新媒體可以徹底改變這一現狀,為受眾提供了“新”的主動獲取信息的途徑,受眾通過收索引擎能夠自主地選擇信息、獲取信息,同時還能夠在交流版塊實現受眾與受眾、受眾與傳播媒體之間的交流,使新媒體及時掌握社會輿論導向。
3.2對互聯網新媒體傳播載體的影響
當前,我國已初步建成3G網絡,標志著通訊網絡與互聯網的正式融合,不僅拓寬了互聯網新媒體的覆蓋范圍,而且還使無線設備成為了媒體傳播信息的“新”載體。隨著手機技術的更新換代,智能手機逐步代替了僅有通訊功能的傳統手機,因其具有獨立操作系統、PDA功能、無線接入互聯網、人性化設置以及可支持第三方軟件等技術優勢,深受廣大年輕人的喜愛。通過在智能手機上安裝各種客戶端,能夠使其具備與電腦類似的功能,如信息瀏覽、發表觀點、關注熱點問題等,凸顯了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客戶端的優勢,可以說手機互聯是互聯網發展的“新”方向。為此,新媒體也將手機作為了信息傳播的重要終端設備,紛紛開發各種軟件,以滿足人們隨時隨地了解生活服務信息、瀏覽社會熱點動態的需求。目前,互聯網新媒體可為手機用戶提供信息定制服務、個性化服務,使得互聯網新媒體從提供全面化信息向提供專業化信息“新”方向轉變。
3.3對互聯網新媒體產業的影響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新媒體產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各大商家開始意識到互聯網新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的優勢,紛紛利用互聯網這一“新”的傳播渠道實施營銷宣傳策略,在網絡平臺投入大量廣告,以獲取良好的宣傳效果。如2012年,京東、蘇寧、國美三大電商的價格戰可謂是收效顯著的網絡化商業炒作,三大電商紛紛在網絡上發表信息要打價格戰,使得眾多網民對此深信不疑,雖然價格戰僅是一種商家的炒作,但是卻通過網絡信息傳播達到了提高產品銷售量的目的。除此之外,在電子加密技術、安全瀏覽器等網絡安全技術逐步完善情況下,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這些網絡安全技術可以自動識別釣魚、木馬網站,為支付寶、財付通、網銀等網絡支付工具創建安全的運行環境,從而使電子商務成為了當前最為重要的商務形式。如以淘寶為例,僅2013年雙十一狂歡節一天的交易額就超過了350億元。由此可見,電子商務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為互聯網新媒體這一“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4規范互聯網新媒體發展的建議
現階段,互聯網新媒體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傳播信息真實性差、傳播侵權、公信力不足等問題,對社會輿論導向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必須加大對新媒體的監管力度,以規范新媒體的發展。具體建議如下:其一,突出管理重點。由于網絡媒體的應用范圍較廣,所以在管理方面應當區別對待,可針對各種網絡媒體形式確定管理的重點,如對電影、科技類可適當放寬監管,對于一些專業報道政治新聞的網站,則應當加大監管力度;其二,對管理模式進行優化調整。網絡媒體與傳統的媒體存在較大的差別,故此應采取更加完善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進行管理,同時,還應加大立法,使網絡媒體的管理真正有法可依;其三,應對管理機制進行不斷完善。網絡媒體的管理任重而道遠,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行的管理機制非常必要,這有助于促進不同地區、行業、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其四,發揮網絡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梢酝ㄟ^建設新聞網站,使網絡媒體肩負起網絡宣傳的責任,強化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功能作用。
5結論
檔案工作發展形勢概述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及受眾群體較以往均發生了一定改變。這也是使得檔案工作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在信息化環境的作用下,檔案信息的開放性明顯有所增強。社會的快速發展,讓公民的思想也變得愈來愈開放,公民的知情權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檔案信息開發需要與大眾需求密切貼合,并且需要承載社會現實元素,才能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這就要求檔案工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在信息傳播速率加快以及信息傳播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也滋生了很多虛假信息。所以檔案工作者還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真偽辨別能力,能夠區分對待檔案信息。與此同時,檔案信息傳播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檔案信息主要以紙質媒介作為載體,傳播效率較慢,并且開放程度不夠。如今,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檔案信息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讓檔案信息傳播形式呈現了多元化特征。自媒體平臺、微博、微信、互聯網等均能夠成為檔案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但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現代傳播手段為檔案信息傳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檔案信息安全問題也變得愈加凸顯。網絡黑客、木馬、病毒等對檔案信息安全所產生的威脅不容忽視。此外,檔案信息傳播客體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在社會公眾信息意識及檔案意識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檔案信息用戶不再局限于政務系統人員及專業管理人員,愈來愈多的大眾群體也參與其中。這使得檔案信息傳播內容需要具備實用性及廣泛性。當然,檔案信息的專業性依然在不斷加深,專業人員對檔案信息質量的要求變得愈來愈高??傮w上來看,信息化時代下的檔案工作較以往出現了很大的不同,這對檔案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素質內涵分析
面對信息化風潮以及檔案管理工作的變化,檔案工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方可從容地面對新形勢下的挑戰。從宏觀上來看,信息素質的本質是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人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其主要內容包括:“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獲得信息;如何有效評價并利用所需求的信息”。相關研究學者更偏向于將信息素質稱之為“信息文化”。首先,信息素質是一種基本能力。它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要求個體能夠具備信息化意識,信息應用能力等。同時,信息素質是綜合能力的體現。事實上,信息素質涉及范圍較廣,涵蓋面十分寬泛,它會涉及到人文、技術、經濟、法律等諸多因素,并且與很多學科存在密切關聯。信息素質需要信息技術作為支撐。而信息技術則強調了對技術理解、認知及應用。甚至可以將信息素質視作為一種了解、采集、評價及利用信息的知識結構。也就是說,具備信息素質的個體,不僅要掌握熟練的信息技術,還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文化意識。信息素質既是能力,又是工具,還是一種獨特的文化。
在信息化社會當中,信息世界正在逐漸替代物質世界,并且對人類基本生存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著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及工作方式。如今,信息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使得信息素質也愈來愈受到關注。當然,信息素質在不同個體身上所體現的側重點是存在差異的,但其主要特征卻是共通的,包括捕捉信息的敏銳性、篩選信息的果斷性、評估信息的準確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以及應用信息的獨創性。從系統角度來審視信息文化,主要涵蓋了三個方面,即硬件、軟件與人。三者既能夠相互獨立存在,彼此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三者需要相互協調,才能將信息系統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達成預期目標??傊?,信息素質是信息化時代的基礎素質,同時也是一種綜合性的素質,它體現在方方面面。對于檔案工作者而言,必須具備這種素質,才能在信息化環境下,提升工作能力。具備良好信息素質,也就意味著檔案工作者能夠以信息化的角度去視相關問題,讓檔案管理工作與社會發展形勢相契合,進一步提升檔案管理效能。
檔案工作中引進信息素質的必要性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檔案工作者扮演了檔案信息傳播者的角色,其素質水平的高低會對檔案信息傳播產生直接影響。從文化素質角度來看,信息素質本身就承載了文化特性,通過加強檔案工作者信息素質培養,能夠進一步提升其文化水準,提升其崗位勝任力。在信息化環境下,檔案工作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檔案專業知識還要充分掌握與檔案工作相關的文化及技術知識。特別是信息開發人員,更需要提升自我信息素質,這樣才能將信息化與檔案管理工作充分結合起來,為實現檔案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礎。在檔案管理日常工作當中,由于信息數量、規模的不斷擴大,要求相關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采集、理解、分析及處理能力。然而,這些能力都涵蓋于信息素質的范疇。加強信息素質培養,也就意味著能夠增強檔案管理人員對信息的把控能力,使之能夠對信息真偽、時效性乃至信息當中蘊藏的潛在價值做出合理判斷,有利于進一步加工、開發相關信息,將檔案信息的綜合效益充分發揮出來。
檔案工作者信息素質培養建議
1加強信息能力培養
信息能力是體現檔案工作者信息素質的重要方面,在檔案工作者信息素質培養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首先,檔案工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處理能力。相對于其他類型工作而言,檔案工作內容較為特殊。檔案工作者獲取檔案相關資料后,要對其進行一定處理,才能形成檔案信息資源,其價值才能夠被充分發揮出來。通常情況下,檔案工作者信息處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篩選、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也就是說,檔案工作者要善于收集信息原材料,并能夠從中辨別真偽,篩選出有效的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其次,檔案工作者要具備良好的信息分析能力。不同類型的受眾群體對檔案信息的要求是存在差異的。因此,檔案工作者要能夠把握這種差異性,結合受眾實際需求,主動推送信息,進一步提升信息傳播的專指度,讓檔案信息傳播能夠保持較高的效率。再者,檔案工作者要具備合格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相關人員必須具備軟件操作及維護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識,保證檔案信息在安全及保密的條件下高效傳播。在相關人員信息素質培養過程中,檔案機構及單位要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軟、硬件環境。通過統籌規劃,為檔案工作人員信息素質培養提供必需的器材、物資、場地及技術支持,進一步提升單位內部辦公化水平,從而創建出一個良性的軟硬件信息環境。此外,檔案單位及機構還應該定期開展交流會議,促進內外部交流,為檔案工作人員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間,使其能夠互相學習經驗,不斷完善信息技能,進一步提升信息能力培養的成效性。
2更新服務理念及意識
檔案工作者信息素質培養不僅體現于技能培養,還關系到服務理念及意識培養。客觀上來看,信息素質應該更注重意識及理念培養。盡管信息素質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撐,但并不意味著相關人員必須精通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其操作也變得愈來愈簡單,這些技術能夠為使用者帶來極大的信息便利。換句話說,個體信息素質的高低,首先取決于其信息意識。信息意識主要是指個體能夠從容面對信息技術的挑戰,并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并操作各種信息技術,能夠掌握信息源及信息工作。同時,能夠較為敏銳地捕捉到各類信息的價值,并愿意將信息技術作為日常工作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說,信息意識才是個體信息技能、素質的內在驅動力。只有具備了良好的信息意識,才能適應并融入到新的信息環境當中,將信息技術的效用充分發揮出來。這就要求檔案單位要加強信息宣傳工作,讓檔案工作人員意識到信息素質的重要性,督促自我不斷提升信息技能及檔案專業業務水平。單位內部還可開展一些以信息素質或信息技術為主題的活動,如知識競賽、技巧講座等,以此來帶動檔案工作者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檔案工作者除了要增強信息意識外,還要具備良好的市場意識及法律意識。在檔案信息開發過程中,要樹立以市場為先導的理念,將檔案信息開發視為一種市場經濟活動,為市場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在檔案信息傳播過程中,檔案工作者必須樹立“依法辦事”的意識,以法律規章制度來約束自身行為,嚴格按照行業規定及國家規定來實施檔案開發、公布及利用工作,保證市場競爭手段的公平性與合法性。另外,檔案工作者要樹立服務理念。檔案工作的本質依然脫離不了為社會服務的范疇。在檔案工作朝著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檔案工作者更要深化服務理念。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信息素質為驅動力,以服務理念為本質,不斷提升檔案服務水平,為社會公眾提供可靠的檔案信息服務。
3加強檔案工作者基礎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