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時間:2024-02-20 15:41: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動了人們日常生活品質的提升。城市濱水區就是在這一訴求下應運而生的。其既能夠滿足日常防洪和水利功能需求,又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空間。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景觀特色的生態系統,其一般位于水域瀕臨的陸地邊緣地帶,作為水陸之間的連接樞紐。設計師要以城市水域為中心,對城市濱水景觀進行設計,并輔助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
1濱水景觀設計現狀
目前,國外濱水景觀設計已經居于較為先進的水平。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更加注重城市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態性。并且已經逐步將濱水景觀設計延伸到自然資源保護、多功能基礎設施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等層面。我國濱水景觀設計主要被應用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以提升城市形象,并輔助以休閑娛樂功能。
2濱水景觀設計理念
近年來,設計師在對城市濱水景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不再局限于其防洪需求,更加注重對其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回歸自然層面進行延伸。設計師在濱水景觀設計過程中更加注重生態學理念和美學理念的應用。比如,在濱水景觀設計中,要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注重對其親水性、近水性和嘻水性進行考慮[1]。
3濱水景觀設計原則
3.1防洪安全原則
防洪安全是城市濱水區的基本功能。設計師要結合具體工程情況和其防洪需求進行設計。應用石材對防洪坡段進行設計,以達到防洪的目的,并給人以獨特的視覺觀感。設計師也可以應用花草、灌木、水生植物等進行植物景觀塑造。
3.2生態原則
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注重生態性原則。將環境要素和生態要素作為其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夠避免對城市濱水地貌造成破壞,又能夠達到防洪、生態環境建設和城市景觀設計的多重目的。
3.3空間層次原則
濱水景觀立面設計包括硬質景觀設計和軟質景觀設計。硬質景觀設計主要依托了道路和平臺的多層性,進行空間轉化,創造空間高差,以達到立體視覺效果;軟質景觀設計是借助植物構造和配置,先堆土成坡,然后對其進行立體種植,以形成空間層次感。3.4景觀統一原則設計師要結合城市特點進行濱水景觀設計,確保整體風格的統一性。比如,設計人員可以對濱水景觀節點進行放大,并將園林小品或城市地標納入濱水景觀規劃中,進而向城市中滲透,構成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
4濱水景觀設計要素
首先,濱水景觀設計要符合經濟發展和環境要求。設計師要從全局出發,結合城市經濟發展背景對濱水景觀進行設計,使其滿足水運運輸要求的同時,也能夠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設施。濱水景觀設計也要滿足人們的親水性訴求,結合城市背景和市民需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民活動空間布局,創造和諧的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營造舒適干凈的居住環境。其次,濱水景觀設計要達到改善生態環境和景觀制美的目的。城市濱水景觀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點,具有水體循環、水土保持、水質涵養和貯水調洪等作用。設計師要結合區域要素對濱水景觀進行合理規劃。同時,也要滿足人們對優美景觀的需求,注重對其進行多維景觀構造。第三,濱水景觀設計要具有歷史文化特色。設計師要結合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濱水景觀設計,賦予其文化特性。應用精妙的設計技巧對環境要素進行構造,以突出濱水景觀設計的歷史性和獨特性[2]。
5濱水景觀設計的植物造景
5.1濱水景觀植物造景要素
設計師要結合濱水景觀設計要求,注重從顏色、大小、形態和線條等方面對植物進行搭配和選擇。在植物景觀配置中,設計師要綜合視線景觀角度轉換需求進行色彩的搭配;利用植物群體構成和植物間協調性,達到良好的造景效果;通過形狀設計,提升植物造景的協調性,并起到視線支配作用。
5.2濱水景觀植物造景原則
首先,根據濱水景觀設計要求和功能性訴求,對植物種類和種植形式進行選擇,確保植物選擇的多樣性;其次,遵循植物生長特點和生長環境要求,應用適合的植物。并對現有綠化基礎進行應用;第三,結合季節變化對樹種進行選擇,確保四季景觀搭配得宜。第四,設計師要將藝術構圖思維應用到濱水景觀設計中,注重韻律空間構造,并應用透景和借景等多種造景手法,通過比例尺寸搭配,以達到優美和諧的藝術效果。
5.3濱水景觀植物造景形式
濱水景觀植物造景,既要滿足濱水景觀設計的空間性要求,又要滿足避暑、防災和生態等功能性訴求。同時,要注重孤植、組團、帶植、疏林等造景形式的多樣化。孤植,即對喬木或者灌木進行獨立種植,使其作為視覺焦點,達到開闊空間的效果;組團,即將各種植物形式以組團的方式進行種植,使其作為濱水景觀主題,達到開闊的空間效果和通透的視覺效果;帶植,是指連續性的大型植物區,其功能性比較強,為了滿足遮陽和環境保護需求。其一般被應用于護岸林和濱水步行道種植中;疏林,將草坪和低矮灌木作為基礎,并用喬木對其進行點綴,其一般被應用于親水性濱水景觀設計中[3]。
6濱水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6.1國內案例分析
筆者以秦皇島湯河公園為例進行分析。設計師以綠色河流生態廊道為基底,并設計出一條以玻璃鋼為材料的500m紅色飄帶,其中包括步行道、座椅、鄉土植物和燈光等基礎設施,既滿足了人們的日常休閑娛樂需求,也使城市環境景觀得到了有效改善。
6.2國外案例分析
筆者以多倫多濱水長廊景觀為例進行分析。濱水區第一路段長度和寬度別為925m和94m,地面采用馬賽克式黃崗巖進行鋪設,路兩側設置有成排的楓樹、座椅、垃圾桶和攤位等,供人們休閑和乘涼。設置有一個方圓184m的公共空間和寬9m的行人專用區,一直延伸到水濱長廊。同時,設計師將具有加拿大本土特色的楓葉以鋪地形式融入水濱長廊設計中。該設計是優雅公共濱水景觀設計的代表。7結語濱水景觀設計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水體文明的象征。設計師要注重結合城市特色,進行濱水景觀設計,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要求,為現代化城市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冼寧,趙芮興.對現代城市濱水公園景觀設計的初探[J].設計,2015(13):125-126.
關鍵詞:景觀生態規劃垂直生態過程水平生態過程融合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景觀生態規劃(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根據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及其它相關學科的知識,以區域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為基本目標,通過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以及人類活動與景觀的相互作用,建立區域景觀生態系統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使廊道、斑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且適于人類居住。城市景觀生態設計則是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深入和細致,更多地從具體的工程或具體的生態技術配置景觀生態系統。
2目前我國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局限性
我國景觀生態規劃中,更多的是從單一的水平生態過程或垂直生態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而針對二者融合在設計中的應用提到的很少,一方面由于景觀規劃過程的復雜性,同時考慮時間和空間上規劃容易使設計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時間上的自然演進和空間上的人類開發在選擇平衡度上難以取舍。而現階段社會發展,城市化過程中人類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需求也越來越突出,因此注重水平生態過程和垂直生態過程的融合在景觀規劃中的應用變得尤為重要。這種融合不僅要考慮景觀規劃之后的生態持續性,還要考慮符合人類開發的可利用性,同時滿足人類使用的需求和生態延續的目的。
3摩爾廣場簡述
摩爾廣場占地面積4英畝,距今已有220年的歷史,是威廉克里斯摩斯1792年為卡羅萊納州北部的羅利市規劃的五大廣場之一。在現存的三個廣場中,聯合廣場(Union Square)現已成為卡萊羅納州首府用地,納什廣場(Nash Square)則成為19世紀的漫步花園和紀念廣場;但是摩爾廣場始終是一片公共綠地,深受羅利市民喜愛,并被列入國家歷史名勝名錄。如今羅利市人口是初建時的400多倍,人們對公園綠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摩爾廣場的存在正是為了滿足這一需求,但最初規劃的公共空間網絡卻已退化了50%。在摩爾廣場周圍繁華的城區,包括兒童博物館、公共交通系統、歷史名城市場、熱鬧的餐廳、酒吧和咖啡廳在內的地區,這種需求的增長顯而易見。
4摩爾廣場案例分析
4.1生態過程和垂直生態過程的融合應用
場地設計的切入點是針對水平生態過程對整體景觀格局進行簡單干預,在此基礎上再融入細部中的垂直生態過程,增加摩爾廣場空間豐富性的同時,保證廣場內部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植被得以保護、雨水得以收集、生物得以多樣。
4.2 水平生態過程打造景觀格局
盡管摩爾廣場的物理特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它的最大優勢在于它作為公共空間所發揮的作用,根據國家公園管理局對歷史風景的規定改建廣場以提高其公共性能。但是這塊城市瑰寶正在走向破敗,急需改建以適應羅利市繁榮的城市生活。摩爾廣場的整體規劃是基于其最獨特、最顯著的特點設立的,通過打造中心城市地形拓展其空間上、經驗上和規劃上的范圍。這一設計特征將從功能上和視覺上將廣場劃分出幾個特別的空間,滿足更多人群的要求。中心地形概念巧妙的打破了傳統的棋盤式道路結構,充分激發了廣場的潛力,增修了36%的道路,可占用陰影面積增至原來的2.5倍,樹林覆蓋面積增加了39%,專用休息區增加了10倍,原生棲息地擴大至原來的3.45倍,同時保持95% 的地方視野開闊。這種簡單的干預將廣場功能拓展到最大化,在這塊4英畝的廣場上,人們將有更多的娛樂選擇和體驗,這樣的戶外環境將占地面積和多功能 花園放在首位。廣場將成為一個多維度的開放草地,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廣闊的綠地,既可用于緊急避難,還可用于休閑娛樂場所。
4.3垂直生態過程打造細部設計
摩爾廣場項目在垂直生態過程中,盡可能減小對植物根部的破壞,僅把花槽移除以增加景深?,F有的鋪路材料將被回收用做新廣場內鋪路圖案的材料,這樣可以舉辦大型表演和即興表演活動。廣場地形有很多是自然形成的,北面的緩坡成了天然的露天競技場,人們還可以在那里沐浴日光,欣賞美景。規劃還設計了一系列可持續項目,比如:將雨水收集到雨水花園、在自然區增加生物棲息地等,確保該設計有利于生態系統,同時打造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和賞鳥勝地。
4.4 水平與垂直生態過程的成果
摩爾廣場項目設計中秉持可持續性原則,這包括一系列元素,例如:長期的樹木管理、場地規劃和選材。對現有樹木的保護和壽命的考慮幫助完善了項目的各個方面,從而引發出一些創新的設計,如抬高路面,利用墩子做成邊緣系統保護 樹木保護區,嵌入中央地貌內的地上基礎設施核心和景觀動態循環系統。保護性建設技術可以保護歷史悠久的橡木圍,同時賦予廣場更多的占地和娛樂空間。
5 結束語
不同的生態景觀設計在尺度上和地域性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項目尺度較大,采用在大的空間尺度上進行整體景觀規劃,將景觀格局和整體的水文、地形、植被綜合考慮,注重水平生態過程和垂直生態過程的綜合應用。摩爾廣場景觀規劃項目尺度較小,采用先打造大的景觀格局完善水平生態過程,然后在此基礎上融入細部設計完善垂直生態過程。但在塑造景觀生態過程中,考慮了地域景觀在未來發展演進的垂直生態過程和人的活動進入地域景觀之后的水平生態過程。在建立合理景觀格局的基礎上,逐步考慮土地持續利用、生態環境改善、人類活動規劃等一系列景觀生態過程。這種景觀生態規劃的過程都是基于對未來地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遵循自然優先原則、可持續原則、針對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對景觀進行有目的的規劃設計,將景觀生態過程中的垂直生態過程和水平生態過程有效合理的融入到景觀規劃的過程中,以保證景觀空間格局的完整性、連續性和時間格局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章俊華. Landscape 思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13-114
[2]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觀生態網絡連接度評價[J].地理研究,2012.28(2):284-292
[3]曾輝,夏潔,張磊.城市景觀生態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地理科學,2013,23(4)
[4]里爾.萊威,彼得.沃克著,王曉俊譯.彼得.沃克極簡主義庭院[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1)
關鍵詞 植物配置設計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實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0 背景
植物配置設計是我三本綜合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為后續的景觀設計課程打下基礎。該課程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運用植物生態學理論和園林藝術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素材來創造各種不同藝術效果的園林空間,它要求在了解園林植物生物學特性和生態習性的基礎上,模擬自然群落,設計出與景觀設計思想、立意相一致的各種空間,創造不同的氛圍。植物配置設計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和實用性都很強,如何結合三本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以能力培養為導向,對學生進行植物配置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對環境藝術設計綜合實踐教學具有重大意義。
1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植物配置設計課程所存在的問題
1.1 沒有適合廣西地區的廣西園林植物景觀課程教材
目前,國內一些理工類、農林類及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園林植物景觀課程名稱各有不同,如植物造景、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植物造景設計、園林植物景觀等。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各學校的教學內容與側重點也有差別,如農林類院校多從植物的生態習性角度進行內容安排,而理工類、綜合類院校及藝術類則以體現植物景觀的藝術性為主。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適合廣西地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植物配置設計教學的教材。
1.2 沒有合適的實習場所
植物配置設計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對觀賞植物的識別、植物觀賞特性的了解和不同類型綠地的植物配置藝術的了解, 而滿足這些要求就必須有溫室、花房、花圃、苗圃、樹木園、市內各種植物配置類型綠地,而我校目前雖有一定的基礎,但還不完善,僅靠校園植物和為數不多的幾個校外實訓基地難以滿足園林植物多樣性的教學需求,有必要對周邊的一些植物資源進行優化組合,結合廣西鄉土地被及其特有植物掌握園林植物的選擇、配置原則及配置方法,同時發掘更多的實習場所,以最大程度地滿足課程教學。
1.3 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宜培養實用型人才
我校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目前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由教師介紹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與原則,然后教師介紹一些優秀的案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模仿設計,并沒有啟發學生獨立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明顯背離了學校的培養目標。
2 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2.1 合理定位教學目標
以環境藝術設計已成為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而環境中的植物又是創造和諧、生態的城市環境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夠系統掌握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知識、有扎實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和設計創新能力,并掌握環境與建筑空間、環境設施和環境規劃等理論基礎,具備較強的環境藝術設計創作及項目工程管理等專業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與此相適應,我們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植物配置設計的教學目標定位于:(1)能夠識別當地常見的園林綠化植物;(2)能對不同類型綠地中植物景觀的優劣進行評估;(3)能夠勝任各類型綠地的植物配置設計項目;(4)能夠舉一反三,對外地的植物配置進行靈活運用。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實習教學及課程設計等途徑來完成。
2.2 教材的選擇
目前,大部分農林類院校使用蘇雪痕主編的《植物造景》,該教材較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我國植物景觀資源概況,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北京、杭州、廣州三大城市的植物造景特點,以及分別介紹了植物與建筑、水體、道路的植物配置原理和原則,同時對巖石園的植物造景進行了介紹。但該教材它是針對全國范圍內的植物造景進行編排的,針對某區域植物特色造景的實例也比較欠缺和不足,造成學生在對外地植物不了解的情況下,課本中的案例分析難以引起共鳴,即使學習和了解這些實例后,也無法與本地植物相聯系,自如地運用到本土的園林實踐項目設計中去。因此要想將廣西地區的優秀的園林植物資源得以推廣,需要有專門的廣西園林植物景觀教材,于是本次課程教材的選擇以自編講義為主,其它參考書為輔。只有將本地的植物進行靈活的配置,才能舉一反三,靈活地進行其它地區的植物配置設計。
2.3 增大現場教學環節,擴展實習場所
由于我校校園植物種類較少,難以滿足園林植物多樣性的教學需求,因此必須發掘更多的實習場所,以最大程度地滿足課程教學。針對現有的問題,通過實地調查選擇有代表性的苗圃、樹木園、公園、各類公共綠地來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園林植物景觀的手法。通過課程改革,增加實踐環節,帶領學生去各個有代表性的場所進行實地講解,讓學生們通過對本土的優秀的設計實例進行了解,從而掌握住園林植物景觀的方法和程序,然后舉一反三,在后期的專業采風、城市考察環節去其它地區時實地講解其它地區優秀的植物配置實例,拓寬學生知識的廣度。
3 總結
根據環境藝術設計對人才職業能力的需求分析,確定植物配置設計課程在就業崗位以及專業學習中的位置,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內容的選定,有重點地進行地方特色植物實例項目的練習,以掌握設計技巧和規范為主線,采取案例分析、項目訓練、現場講解等教學方法,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使學生在課程實踐過程中消化理論知識,然后舉一反三,更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專業知識融會貫通于實踐工作中。
參考文獻
[1] 邵鋒,寧惠娟,包志毅.園林專業《植物種植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中國林業教育,2009.27(2).
[2] 王建兵.基于地域特征的《植物造景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惠州學院為例.中國林業教育,2011.29(3).
[3] 陳婷.高職《園林植物造景設計》課程改革探討.科技信息,2011(15).
關鍵詞:城市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功能;植物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residential area is the livabl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and refuge of high-quality; i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principle of urban landscape in residential area functional design, as well as the design ideas of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roads, facilities, greening and water.Key words: urba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function; plant
中圖分類號:S759.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一項關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活動,是一種包括自然及建成環境的分析、規劃、 設計、管理和維護的職業,其范圍包括公共空間、商業及居住用地場地規劃、景觀改造、城鎮設計和歷史維護等。
小區景觀設計是人類的一種能動行為。從宏觀意義上講,小區景觀藝術設計是對未來小區景觀發展的設想與安排,是資源管理與土地規劃的過程與行為。從微觀意義上講,小區景觀藝術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由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具體地說,小區景觀藝術設計是對小區所占用的土地進行安排,對景觀要素進行合理地布局與組合,是景觀既有使用價值又體現審美價值的行為過程。
2、居住小區景觀的功能化與人性化設計
2.1堅持可持續發展,尊重傳統、民族、現代化與世界化的結合。居住小區應該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在以人為本的思想下,從歷史傳統文化和人的心理、習慣等各個因素考慮,注重小區居民的日常交流和戶外活動,充分處理好功能化與人性化的關系, 滿足居民因社會進步而不斷變化的價值觀、文化觀。
2.2 重視居住小區景觀環境的特色。在商品經濟時代,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應該在符合國家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小區所在的地理環境、人文、社會背景找出小區的特色所在。增加易于識別的、具有藝術性的設施小品,給居民創造寧靜、優美、舒適宜人的休息和交流空間, 使居民在心理上放松自己,緩解壓力,迎接新的挑戰。
2.3重視小區景觀設計的立體化設計和景觀元素的整合。城市用地緊張的狀況決定了居住小區的密集型用地現狀。居住人口數量大與所需綠地空間面積相對狹小之間的矛盾不斷被激化。為了解決這樣的矛盾,將綠地空間向立體化方向設計,成為必然選擇。綠地空間一體化不是簡單地在房頂、陽臺上種花種草,而是小區規劃的初始,就要加入開放式的多層以綠化為目的的建筑元素。這樣,不僅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多的空間選擇, 而且, 實實在在地增加了綠地的面積。
3、居住小區小品設施設計
設施小品是輔助小區建筑的一系列公共設施,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它既簡單實用又美觀與和諧,同時在小區景觀中起著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它在豐富和美化人們生活空間的同時,又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反映出時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特征。設施小品在布局上一定要注意和整體環境的協調。在設計時,一定要先對環境特征、文化傳統、空間、小區景觀等方面有全面、準確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確定設施小品形式、主題、材質、色彩、尺度、 比例、狀態、位置等,使其和環境協調統一。
4、經典案例分析
小區位于廣東省某市金沙灣觀海長廊西邊,東臨觀海路,南臨規劃路,西臨海灣路,北隔海陽路與金沙灣四期相望。地塊現在小區東邊的觀海路為主要的交通道路,其余三個方向的道路還未建設,用地基本呈方形,地塊方位是南偏東27度,項目占地總面積為80319.3平方米,規劃凈用地面積為65385.0平方米。
強調以人為本、社區與城市共融、資源共享(把自己收集的一些內容通過一些平臺與大家一起分享)、和諧社區。充實表現小區的地理位置,強調小區與外部觀海長廊的交流和滲透(低濃度溶液中的水或其他溶液通過半透性膜進入較高濃度溶液中的現象);景觀的上依照共享原則,采用大景觀規劃理念,將小區景觀設計融入到城市景觀體系中,經過2.5萬平方米的小區中心園林連接城市與居住區,從而形成密不行分的整體景觀。
4.1規劃設計
根據小區地理位置和自身的現狀條件,聯合用地現狀,合理部署居住、公建及綠地。小區位于觀海長廊西岸,在景觀設計上從城市這個角度去考慮,把海景引入居住區,并很好的延續,為城市所辦事。在建筑部署時盡量的加大建筑間距,并做到南北的通透,使小區內部形成一個內庭院。建筑物本身經過層數的高低錯落和不一樣的戶型組合方式避免了建筑的單一化。
由于地塊東面臨海,海邊并有接60米寬的觀海長廊綠化公園,最大限度地應用海景資源,建筑采用周邊式、中心大花園的規劃結構。本方案(進行工作的具體計劃或對某一問題制定的規劃)首先將東面的建筑界面打開,部署2-3層的商鋪和會所,既形成大氣的入口會所,作為小區的主要步行入口,又可以將觀海的視線引入地塊內,使西、北面的住戶可以較為開闊地看海。地塊的南面建筑采用點式的部署形式,使整個小區的空間形態更加通透、生動和活潑,并一定角度部署,能更大限度地看海。整個小區絕相當多戶型都可以看到海景。1-2層的商鋪沿街四邊部署,更好地實現地塊的商業價值。
4.2生態景觀設計
景觀規劃上,與海的主題(內容的主體和核心)相呼應,強調濱水風情的亞熱帶風格的渡假式園林。充實考慮了現有的自然景觀資源,如天然海岸線,金沙灣觀海長廊上的長綠林木和草地和點綴此中的景觀植物,聯合用地內部的中心大花園,在景觀設計上強調會所與內部園林在空間和功能上的銜接,從而達到內部步行空間的完整性和差別性。再者,應用半地下室的高差,聯合園林內部的泳池、水體,既使中心大花園在景觀層次上有所突破(意為打開缺口突破難關),又可把園林景觀及光線引入半地下車庫,經過對景觀空間的合理組織,使社區成為一個流線生動的完整景觀片區。
在休憩線路設計上,充實考慮建筑整體,以建筑空間表現景觀層次,將活動范圍由中心景觀區擴展到組團景觀區,使人的社區活動范圍倍增,并且提升了組團景觀的應用效率,并實現了景觀空間之間的滲透(低濃度溶液中的水或其他溶液通過半透性膜進入較高濃度溶液中的現象)和延伸,綠化設計中,中心景觀重點選用常綠喬木、開花喬木、叢生草本植物,注重植物的原生狀態,模仿自然野生的效果,突出綠化的質量。植物選用上強調喬木與灌木,社區周邊選用攀爬植物以形成遮蔽的效果,強調花卉的季節性和植物的安全性。
4.3道路系統及豎向設計
采用人車分流、小區內部平時無車輛進入的原則,創建安全便捷的小區通行系統。機動車經過社區道路直接進入地下車庫,或停在組團露天車位上,可行達到人車分流。小區的消防道路可到達組團的任何角落。小區主入口以人行出入口為主,次出入口設人行和車行出入口。整個小區內部設置約4.7萬平方米大型地下停車庫,停車位比例按小戶型戶數可達到1:0.67,以處理小區日益緊張的停車難題。用地現狀地勢地形已平整,無明顯高差。根據沙灣控規,道路豎向設計采用向四周分散排水的原則。地下室上面中心花園的規劃室外標高分兩部分控制在8.0米、6.6米(覆土1.2~1.6米);為使行人、車輛能有充足的坡度進入中心花園,必要時可在行人、車輛通道范圍內適當降低地下室高度。
5、結語
綜上所述,小區景觀設計是人類的一種能動行為。是以滿足人的需求而設計,堅持可持續發展,為人類創造進而設計更加美好舒適的生活空間的一項活動。以科學為核心,以藝術為形式,以滿足人的需求為方向,目的是為城市小區居民創造一個舒適更易于人們生活的環境。上文探討了城市居住小區景觀功能化設計的內涵、原則、以及環境、建筑、道路、設施、 綠化和水體的設計思想。
參考文獻
[1]郭淑芬編著.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3-4.
[2]王國斌,張斌編著.景園設計 [M].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
[3]鄭宏編著.環境景觀設計[M].上海: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關鍵詞:景觀橋;景觀設計;改造
前言
橋梁景觀是橋梁建筑藝術、橋梁美學的具體體現,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有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法國境內著名的加爾德水道橋(圖1),建于公元前63~13年間,該橋歷經2000多年,其魅力依然不減,是當地一
處極美的景觀。再如我國建于公元595~605年的趙州橋(圖2),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國外許多橋梁的建造都注重考慮橋梁景觀效果, 無論是大跨徑橋梁還是小跨徑的人行橋都如此,從而建造了一座座既滿通功能又具有景觀價值的橋梁。尤其在城市河道橋梁的景觀建設方面,國外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如捷克布拉格河上的橋梁(圖3)都是拱橋,而每座橋梁的造型卻不雷同,取得了很好的景觀效果。再如愛爾蘭都柏林利菲河上的橋梁(圖4),橋梁造型既有變化又有統一。 類似這兩個城市河道上的橋梁景觀建設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圖1加爾德水道橋 圖2 趙州橋
圖3捷克布拉格河上的橋梁圖4 愛爾蘭都柏林利菲河上的橋梁
1 橋梁整治工程的背景
現代社會,人們追求生活品質的提高的同時,愈來愈關注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因而景觀設計也開始為人們所熟悉。橋梁等大型工程建設,既要抓質量又要重視景觀;不但滿通功能的要求,而且要與周圍環境和整個城市融為一體,成為一座座風格各異的“藝術品”。
然而,東莞市虎門橋梁外形設計較落伍,立面陳舊,僅體現結構的交通功能,忽視了橋梁的景觀美學設計?;㈤T橋梁的現狀與運河周邊日益靚麗的景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橋梁的功能已不僅僅局限于交通功能,更應融合于橋兩岸的自然風貌之中,傳承歷史的同時也應反映東莞的現代面貌,我們必須運用現代橋梁景觀美學的設計方法對該橋梁進行綜合設計,使之真正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 橋梁景觀設計的指導原則
景觀美學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從而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舒適的環境科學和藝術,景觀美學特別注重“景”和“情”,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景自然也屬于物質形態的范疇,其衡量的標準 要看能否借它來觸發人的共鳴。
所以,橋梁景觀設計的前提是認清河沿線的環境氛圍即“意境”。從每座橋所處的“意境”出發,考慮與周邊的建筑環境協調統一,體現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從周邊環境的建筑風格、河岸園林景觀和橋梁結構分類概念入手進行方案的設計。
另一方面,橋梁景觀設計也要注重橋梁本身的統一協調性,在結合道路、交通條件合理規劃,統籌布局,以滿足經濟安全的要求同時,要將規范的抽象的語意轉換為標志、標準字、標準色等視覺符號,塑造出獨特的,具有傳播和感染力的,易為公眾所接受的橋梁整體視覺形象。最終使得橋梁不僅要融入到橋梁四周的景觀環境中,更應融入到該區域的城市中,實現真正的統一與協調的景觀。
橋梁景觀的設計步驟:
(1)考慮歷史文化以及城市發展規劃目標等因素確定橋梁總體形象的定位;
(2)依據橋梁所屬區域的總體形象定位得出概念進行圖式化處理;
(3)確定橋梁景觀的標志色及主體的標志性組件依據上述結果進行設計;
(4)橋梁其它景觀元素的如駁岸整治、園路、公共服務設施與小品等的統一設計;下面結合工程實例分別給予詳述。
3東莞虎門橋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3.1虎門橋駁岸整治設計方案
橋附近原有駁岸樣式過于單一,基本上以混凝土和漿砌塊石為主,景觀效果較差,為了美化視覺效果,故而決定工程技術了該橋梁駁岸整治的風格應體現出城市的現代風貌,以使橋梁景觀設計與周邊高尚寫字樓、賓館等建筑風格相吻合。因此較多的運用現代較強的材質和造型,以充分體現出了濱水景觀以及生態環境的親和力。無論遠觀或近視,其柔和、優美的形體配合運河能體現出極強的親和力。
3. 2 園路設計方案
園路對于整個運河橋梁景觀美化工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橋梁復合景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對景觀的感受并非是各個景觀片段的簡單疊加,而是景觀在空間、時間多維交叉狀態下的連續展現。為了展現橋的繁華景致,區域內的運河景觀園路按照各個景點的特點采用了不同的材質,連接硬地集散空間的主園路采用磚石結構園路鋪設。造型選擇上,主園路以自然流暢形式貫穿整個區塊,支路、小路則采用迂回曲折的環繞間。見圖5
3.3橋面系
大橋橋面系主要是由橋面路燈和防撞護欄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對橋面行車起到安全保護和引導作,是大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融入大橋時所接觸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融入大橋時所接觸到的重要圍合空間。路燈造型簡煉,布設于橋面系兩側,使橋面空間完整、明朗,與橋面系形成統一的整體效果。防撞護欄采用砼制結構,造型大方、穩定與大橋的顏色統一和諧。橋梁欄桿采用豎直線與波浪線結合的造型,不銹鋼材質,如圖6所示。欄桿的間隙有一種透明感,使整座橋的空間放大,立面上的直線,與橋面的弧線形成了一種反差,從而使橋面的空間產生交互和變化。波浪線所呈現的自然,抒情和浪漫與主橋的大小拱優美曲線相呼應,主題和諧一致,在碧波蕩漾的洛水映襯下生動美麗。
3.4色彩
大橋色彩是影響橋梁景觀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大橋外觀形象和展示橋梁個性的直接表達。同時,大橋存在于周圍環境之中,而環境中的色彩直接影響橋本身。大橋位于寬闊的水域上,背景是一片藍灰,兩岸是宜人的自然風光。為使大橋突出于環境之上,采用白色作為基調。白色象征純潔和清新,主拱及拱肋間橫撐采用白色,白色會在橋梁空間留下簡潔的印象,可以使拱形更清晰,映襯出主拱優美的空間造型。欄桿以光潔明亮的不銹鋼材質配以連續優美的波浪紋,與主橋意境和諧一致,連續流暢的美感較強。無論是在白天的陽光下,還是夜間燈光的照射下都熠熠生輝,充滿活力。
3.5 橋梁夜景設計
橋梁的夜景設計是橋梁日景效果的補充和延伸,也是橋梁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橋梁夜景景觀美學的設計,使橋在城市夜景中突現出來,把橋梁的景觀全天候地體現在景觀長廊中。
橋的夜景設計主要根據橋梁結構,通過布置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亮度和不同顏色的照明器,產生具有強烈層次感和立體感的夜景效果,映射出不同時空環境下的燈光效果。
4、結束語
(1)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景觀觀念的不斷增強,橋梁景觀美學的迫切性不言而喻。本文提出橋梁設計應包含橋梁景觀設計,應把橋景、地景和城市景觀三者組成的復合景觀統一考慮,納入與工程設計同步,努力創造出融實用、美觀、和諧、環保于一體的建筑作品。
關鍵詞:地域性文化;濱河綠地;表達方式;香水河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8103
1 引言
在當前的城市濱河綠地中,文化的因素其實并不是格外的突出,這是因為城市濱河綠地更強調的是其休閑性和生態性,講求因地制宜,順其自然,很多要素既可以說是文化,也可以說是生態,因為這兩者在城市濱河綠地中結合得非常緊密[1]。
2 項目背景
香水河位于南海新區的中心位置,沿岸景觀綠地面積大且濱海條件優越,實測80 m干渠當年最位1.82 m,最低潮位0.88 m;根據水文資料提供最位2.05 m。本次設計位于香水河水景軸線及濱江水韻體驗環上。
3 規劃層面
在規劃的層面,需要從大方向來把握地域性文化,在這一步主要有以下幾個工作需要完成,包括了原始的資料收集和分析處理工作。
3.1 資料搜集
搜集和挖掘文化材料是表達地域性文化的第一步[2],沒有材料就做不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文化材料其實也可以分為場地內和場地外2種,場地內的文化材料是珍貴的,這種文化材料最為貼近場地的歷史,有著前后的傳承,是優先考慮的對象。在設計場地內沒有明顯的文化要素時,則應該轉向尋求當地的文化要素。
3.1.1 設計場地內文化材料搜集
所謂的設計場地,可以認為是紅線范圍內的場地,但也可以稍稍地做一些延伸,比如說在出現設計場地和外部環境一體化、同質化的特征很明顯時,顯然就需要將這個設計場地的概念延伸到整個同質的區域[3]。此次設計的香水河的西岸,位于濱江水韻文化體驗環上,周邊用地性質主要為科教用地,場地周圍為科教文化氣氛,可以將場地打造成科教與娛樂共生的活力文化水岸。
3.1.2 場地所在地域文化材料搜集
在場地內的文化材料缺乏利用價值,需要利用更大范圍的文化要素來充實設計方案,或是場地的特殊性導致其需要來承載整個地域的文化時,對整個地域內文化材料的搜集工作就顯得很有必要。對于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的地區,開發其歷史文化會是個很好的選擇。
香水河所在的山東威海自古就有“文登學”的美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詩作賦、歌功頌德,留下“文人登山”的傳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登這方重教尚文的水土孕育出了“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識、崇尚奉獻、崇尚業績”的優良精神品質――文登學。文化性是城市名片的內在靈魂,文登學作為威海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是充滿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城市的濱河區域最直接地反映了城市的面貌,有水的位置往往是城市最具有風情的區域,對該區域的開發使其成為城市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4]。濱水綠地是城市的重要景觀形象,將選取文登學為主要的地域性文化引入本次濱水綠地的設計中,將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通過城市景觀形象展現出來。
3.2 文化材料的總結概括
在進行好前兩步的工作之后,需要對具有可行性的文化材料進行分析總結概括,這種概括是精華性的、濃縮性的,往往是對設計的文化主題的定位。這種定位通常會被概括成簡短的若干句話。比如,香水河西岸濱水綠地規劃設計中,就以文登學“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識、崇尚奉獻、崇尚業績”和新文登學“自強不息,和諧向上”為主題,傳承古老“文登學”精神,賦予“文登學”精神以新的價值觀。由文化材料的總結概括結合場地的生態性及功能性提煉出香水河西岸濱水綠地景觀設計策略(表1)。
4 設計層面
設計的主要作用在于將經過選擇、分析和提煉的文化材料嘗試表達出來,是從內容向形式發展的重要一步。
4.1 具體形態化的表達
這種方法是將文化的材料進行了完整而具體的展示,用還原文化素材具體的形態的方法來向體驗者傳達思想。
設計提煉的地域性文化為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 “文登學”精神。將它以具體的形態化在場地中表達,所以本案設計主要節點以“文登學”三個字為造型,設計出獨具文化內涵的活動空間,三個字皆提取于東晉時期山東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圖1、2、3、4)。
文――懷古思賢,包括:活動廣場,懷古思賢展廊,入口設有樹陣,疏林草地,自行車慢行道以及漫步道等。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茂密的疏林草地及樹陣,讓游人充分體驗出“日出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聲,雨來有清韻”的境界,將成為該景觀區的一道亮麗風景(圖5)。
登――樂活休閑,包括:政通活動廣場,黃金海岸,沙灘排球場,休閑咖啡廳,林蔭漫步道,自行車慢行道,兒童攀爬墻,BBQ觀景平臺,觀演臺等。攀爬墻的設計根據兒童的心里生理特點設計的新型室內玩具,它彌補了現有教具的不足,可很好地培養兒童的勇敢精神和探險意識,深受兒童的歡迎。同時在黃金海岸區域游人可感受到岸坡舒緩,沙細水清,在這里可以歡笑嬉戲,打球漫步,在海天一色的美景中流連忘返(圖6)。
學――動感活力,包括:滑板體驗園,濱水漫步道,陽光草坪,背景林,生態停車場等。滑板體驗園設計就像是極限運動本身一樣,似乎與我們的生活距離很遠,但熱衷它的玩家卻可以從其中體會到常人無法體會的樂趣。濱水漫步道讓游人最大程度的親近水、感受水,飽覽“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優美湖畔畫卷(圖7)。
4.2 符號造型裝飾的表達
符號造型設計就是經過藝術化,抽象化的造型設計,將所傳達的文化含義包含在景觀之中向體驗者傳達。包括了尺度較大的抽象性雕塑作品和常能見到具有接近人感觀尺度感的小品。在“文”主題綠地中將“文登學”內容及精神刻畫在裝飾小品上陳列在“懷古思賢展廊”,這種類型的雕塑小品常常出現在各種類型的綠地中,在一些普通的、不起眼的位置,這些位置雖不如主要的中心景觀這么顯眼,卻是最廣泛、最貼近人,在不經意間就拉近了和人之間的距離,直接將文化展現在游人眼前。這組小品還和實用的室外家具結合起來,可以作為室外座椅供游人休息,吸引游人停留,很好地提升了其景觀性和趣味性[5](圖8)。
4.3 抽象隱喻的表達
這種表達的方式突破了傳統的文化表層的表達,開始注重于從更加隱秘,更加內在的角度來展示文化。本案在“登”主題的綠地景觀中設計的攀爬墻是一個很好的對“文登學”文化的隱喻表達方式。攀爬運動作為活力運動符合設計對“登”主題景觀中要打造活力文化水岸的設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詩作賦、歌功頌德,留下“文人登山”的傳說,如今,新時期賦予了“文登學”“自強不息,和諧向上”的新精神內涵(圖9)。
香水河西岸濱水綠地規劃設計在滿足大學科技園區里的科教與娛樂共生的活力文化水岸這樣的功能體驗的基礎上引入威海市的歷史文化“文登學”傳承古老“文登學”精神,賦予新時代“文登學”嶄新的價值觀,打造新的體驗功能,對景區進行優化和提升,構建聚游憩運動、文化感悟、功績展示于一體的復合式濱水景觀綠地,在場所與人之間產生互動的交流關系,以達到使用者在滿足功能基礎上的更高精神追求。
5 研究結論
在現代的城市濱河綠地景觀的設計中,要依托于城市的地域性文化,依據各方面的要求,融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增加設計的深度,增強場地的識別性,增加方案的個性,避免建設重復的、毫無新意的城市濱河景觀。由香水河西岸濱水綠地規劃設計引入地域性文化總結出的思路和方法如下。
(1)搜集文化素材時首先考慮盡可能保留場地內原有的,留下歷史痕跡的建筑、遺址等并加以保護、改造和使用,重點在于重新發揚其原有的文化歷史。其次,在設計場地內沒有明顯的文化要素時,則應該轉向尋求當地的文化要素。
(2)在選擇要表達的文化一定要和場地具有契合性,兩者之間至少要具有內在的邏輯性,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3)提煉文化精神內涵,在尋找合理的方式來表現文化時,一般會抓住一個方面進行深入,避免面面俱到而毫無重點。同時需要結合場地的功能需求、生態需求以及游人的體驗需求提煉出設計策略。
(4)表達方式視場地而定,可以通過具體形態化的表達方式展現,可以通過造型符號類雕塑小品的展示,也可以運用當地特色材料如鋪裝材料、植物材料,還可以運用某些抽象隱喻的表達方式等。
6 結語
城市濱河綠地和其他綜合公園一樣,就是一個表達的載體,地域性文化就是其內容,目的就是運用合適的形式將地域性文化表達出來[6]?;蛟S都是簡單地置石、種樹、設置小品,但對于不同地區的場地,就會有不同的含義,如何讓當地的地域性文化寄托在設計中,而且讓別人感受到用意,并且表達方式不落俗套,不生硬,不矯揉造作,表達得合情合理,恰到好處,卻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黃 琳,楊京燕.傳承文化、重建濕地:義烏五公園城市濱水綠地景觀設計[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22):79~81.
[2]張秀蓮.淺析阜陽市南城河景觀規劃設計[J].工程與建設,2010,24(4):466~467.
[3]李曉儲,裴建文,趙御龍,等.揚州市古運河生態環境林觀光休閑型綠化模式營建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2001,28(4):4~6,39.
[4]王立國.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濱河綠地景觀設計分析[J].建筑設計,2011,20(4):376~377.
[5]董 俊.武漢市濱水文化景觀之濱水碼頭改造與再創新[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從世界范圍來說,隨著后工業社會的迅速崛起,工業社會的日漸衰退,出現了“逆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現象。首先,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中的傳統制造業比重日益下降,新興產業逐漸取代傳統的產業門類。制造業、倉儲業與運輸業逐漸衰退和退出,而科技、信息、金融、貿易與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趨成為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的主要職能。其次,隨著生產技術、運輸方式和生活、工作方式的轉變,導致城市局部地區的建筑、環境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相對滯后與老化,出現功能性的衰退。
因此,我認為在當今時代的大背景下,在建筑節能減排設計和建筑可持續利用的趨勢中,應該更多的將研究方向設定在對產業類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性建筑設計與改造的方面。希望通過這次學習論文的機會,能夠學到一些指導后工業城市更新中建筑設計方面的一些指導原則。通過研究一些后工業城市改造的經典案例,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建設經驗,以期有朝一日能在國家的后工業城市更新改造建設中得以運用。
在中國,伴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第三產業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很多城市的空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量工業生產機構與倉儲設施被廢除或被轉移到城市新區,而遺留下來相當數量空置的工業建筑和荒廢的工業用地。再者,原先位于城市邊緣的工業建筑,由于城市的擴張,現在占據了新城市版圖的重要位置,造成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由于土地區位價值的變化還造成級差地租現象,表現為城市用地在經濟和環境方面的不合理性。因此,無論是城市中衰敗的工業區還是衰敗的工業城市都勢必面對城市更新的趨勢。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交通、住宅、商業區、社會公共場所等等一切都變得日漸擁擠、狹小和短缺,城市往往向其內部與周邊尋找空間以增加密度和體積的方式容納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行為,這是城市面臨全面更新的原因之一。
在工業遺產的保護的實施層面,巨絕大部分工業遺產不是文物,不能通過文物保護的途徑去實現,所以工業一場保護在我國當前是缺乏法律依據的。怎么講他們保留下來?工業遺產是附著在工業用地之上,所以現在許多工業城市是通過規劃的手段來實現對有價值的工業建筑物的保護。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先確定有價值的構筑物和建筑,制定保護名錄,把保護建構筑物比較集中的區域,參照歷史文化街區劃定的方式,劃定為工業遺產保護區。并將此作為今后城市開發建設的前提條件,在土地一級開發室將工業遺產保護成本,土地污染成本計算在其中。比如首鋼,北京焦化廠的工業遺產保護都是采取這樣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考慮到工業企業搬遷之后,將以往的工業用地轉化為滿族城市新功能的用地,雖然還是以開發建設為主,但希望在開發建設的工程中通過有效手段留下一些有價值的遺產。上海對于工業退出城市中心區后,推行的工業用地更新模式是“3個1/3”的政策――1/3保留,1/3改造,1/3開發。正是這個政策的引導下,上海才出現很多利用工業廠房改造的創意產業園,大大小小已經有70多個,對上海創業轉型和升級創造了良好的物質空間。
通過查閱資料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工業用地更新的實例中,幾乎各種產業都有。例如機械制造廠,紡織廠,食品廠,印刷廠。在城市中心的企業以食品廠,印刷廠,弄堂工廠這類小規模的工廠居多。城市周邊則以焦化廠,化工廠,鋼鐵廠這類的大型工廠居多。
這些場地更新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在不斷擴大,原本位于城市邊緣地帶的工業區,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變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帶。工業用地的土地利用強度雖然不高,占地面積又很大,很多城市道路無法穿過,對城市的交通影響很大,污染對城市的影響也很嚴重。從城市的發展角度來講,企業也希望有更大的空間去發展。來自城市與企業上方面的需要,促使了這些工業企業的搬遷。
我國目前在工業一場方面面臨著嚴峻的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的法律法規。首先大量的工業遺產不是文物,本身沒有法律身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工業遺產只有13處,還有一些“優秀歷史建筑”或“優秀近現代建筑”中的工業遺產,受到法律的保護。但還有大量的工業廠房價值沒有那么大,無法列入各級保護當中去,但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應該提倡工業建筑的改造利用,這就需要在工業用地更新中通過城市規劃和產業發展政策來引導。
其次,目前廠房改造多處于“違章”的狀態。因為土地原有的用地性質是工業,但建筑被改造之后,建筑用途,規模都改變了,與目前土地和城市規劃管理政策存在矛盾,無法辦理相關的手續。其次是目前的改造多是由藝術家自己設計施工的,沒有按照相應的建筑規范來執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典型案例分析
坐落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伯利恒市中心的伯利恒鋼鐵廠改造工程是后工業城市景觀改造的一個突出工程實踐。該項目是一個綜合項目,其設計融合了伯利恒鋼鐵公司舊廠區的特點,極具工業氣息,是近年來美國工業重建工作的典范。該項目的設計人員對占地約80937平方米的一期工程進行景觀設計,將場地濃厚的工業背景與當代設計相結合,打造一處全新的城市娛樂中心項目。
鋼鐵廠舊址中大部分廠區位于利哈伊河南岸,緊鄰活躍的城南地區。廠區內磚結構的老式廠房林立,高爐,辦公樓,龍門吊,支架燈遍布其間。設計方著眼于鋼鐵廠的歷史,并力圖使其在最終的景觀中體現出來。早在20世紀初期,美國就擁有眾多的搞產能的原料加工廠。伯利恒鋼鐵廠就是其中的一個。20世紀初期,全球性的競爭給工業發展帶來了挑戰,企業出現了大規模的倒閉停產現象,經濟開始蕭條。那些一度曾經蓬勃發展的工廠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鋼鐵廠也是隨之不景氣,直到最后被廢棄。
這個項目圍繞著兩大目標展開。首先,盡可能地利用并改造現有的建筑。其次,通過為新建筑注入適當的工業設計語言,保護鋼鐵廠的工業遺產,實現美學上的統一。在設計上,對現有建筑及材料進行適應性再利用,使之融入新的發展規劃,從而將這一即是地標改造成新興的娛樂中心。娛樂中心內設有賭場,酒店,綜合零售店以及美國工業遺產歷史博物館。
該方案著力體現工廠的歷史,之前被用于從鐵道及河流處搬運原料的大型礦石起重機位于工廠的南部,在這一標志性建筑周圍加筑了石籠擋土墻,碩石及石塊,這一切都致力于模擬歷史上曾在這里進行的鋼鐵萃取過程,植物的栽植也遵循簡單,低維護成本的原則。
建筑的再利用乃至整個項目的景觀設計無不體現出可持續的特點。鐵礦的萃取及運輸使場地內土壤的酸度極高。針對此種情況,設計方案采用了易成活的植物,借此改良土壤,以便于灌木,樹木以及其他植物在酸性土壤里生長。景觀沉降區內設有生態調節溝,用于雨水補給。這些調節溝可作為雨水滲入裝置,凈化過濾水體,并將其輸送到蓄水層。
現在,一度蕭條的地區已經發展成為娛樂中心,并且為周邊地區注入了新的活力。該項目的設計成功之處在于講歷史保護與當前開發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