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0 14:49: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分子生物學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制定合理的帶教計劃,重點明確
實習學生在本院實習分子生物學的時間為4周。由于實習時間較短,帶教老師應首先制定合理的帶教計劃,便于學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掌握實習內容。在制定帶教計劃的過程中,不僅要結合學科的大綱要求,還應結合歷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驗室的基本情況,制定最合理、最貼近實際的帶教計劃。由于本實驗室開展的檢驗項目較多,而學生實習時間較短,實習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帶教計劃中將帶教內容分為4個類別,即熟練掌握、基本掌握、熟悉和了解。例如,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分區制度、工作流程、乙型肝炎病毒DNA檢測等納入實習生應熟練掌握的內容。有側重點的帶教可以讓實習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牢固掌握常用檢測項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項、臨床意義等,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由點到面地進行分子生物學檢驗知識的學習。
2注重崗前教育,樹立整體意識
為引導實習學生轉變角色,保證實習質量,崗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對設備、環境和操作人員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實習學生進入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前,應首先對其進行崗前教育,包括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基本情況、分區制度及相關工作流程等。并且要求學生實習前仔細閱讀實驗室管理文件和標準操作規程(SOP)文件,著重學習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各區的工作制度、各項目檢測操作規范、質量控制、生物安全防護及標本接收、處理和保存等內容,使學生對實驗室工作有初步的認識。學生進入實驗室后,帶教老師應首先引導實習學生按照區域流向制度依次參觀各實驗分區,系統地向其介紹各檢驗項目的檢測原理及臨床意義。然后,根據帶教計劃的側重點,選擇常用檢測項目,結合項目介紹主要相關儀器設備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日常保養及記錄登記,讓實習生樹立整體意識,對實驗室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加強操作訓練,培養質量控制理念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速度較快,學生在校園內依靠有限的教學設備和較少的實驗課時難以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技術。因此,實習學生在進入臨床實驗室后,對很多儀器設備較為陌生,操作過程中難免存在不規范之處。再加上分子生物學檢驗對實驗操作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使其不斷進步。首先,帶教老師必須從最基本的實驗操作出發,邊操作示范邊講解相關知識,重點強調操作要點和關鍵步驟,指出注意事項并說明原因。然后讓學生實際操作,帶教老師在旁給予指導,并當場糾正操作中出現的錯誤,讓學生記憶深刻。通過操作示范和指導,帶領學生逐步完成規定的實驗操作項目。此外,帶教老師應盡量多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加強對學生的監督,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各項目的檢測操作步驟和操作規范,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準確的檢驗結果是檢驗醫學的生命。檢驗結果出現較大偏差會對患者診治產生影響,甚至引起醫療糾紛。分子生物學檢驗是繁雜有序且細致的工作,從標本接收、標本前處理、DNA提取、擴增分析到報告發放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得有誤。因此,帶教老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的質量控制理念。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需要根據崗前教育的內容,對各個操作環節的影響因素進行細致分析,并向學生講解相應的質控措施,重點說明標本質量判斷標準、實驗操作規范、儀器設備校準、質控參數設定、結果處理、報告審核與簽發等內容。在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時,帶教老師應做到“放手不放眼”,對學生嚴格要求、持續關注,一方面保證檢驗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工作習慣。
4科學考核,嚴把實習質量
在學生實習期滿時,應按照要求對其進行考核。本實驗室對實習生分子生物學檢驗的考核內容包括如下兩方面。(1)基本操作考核:實習生需獨自完成規定標本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檢測。帶教老師根據學生的操作流程、操作規范程度、檢測結果準確性進行打分。(2)理論考試:內容涉及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實驗室分區、標本采集及保存、質量控制、常用檢驗項目的簡要操作流程或項目檢測的臨床意義、污染預防措施等。通過考核,帶教老師能了解實習學生對實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對實習學生掌握不佳的知識點再加以指導,為保證實習質量把好關。
5引導學習前沿知識,培養科研思維
由于教材更新一般都滯后于學科的發展,因此為了彌補分子生物學教材和臨床實踐應用脫節的缺陷,帶教老師還應盡量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相關前沿知識,提倡學生廣泛搜集、閱讀文獻和專業書籍,使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學科進展。當然,這對帶教老師也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為學生做好表率。此外,學生實習期間還需完成畢業論文,對于承擔畢業課題指導任務的帶教老師而言,還需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如果條件允許,帶教老師可以讓學生參與相關科研課題的研究,使其能夠在完成畢業論文過程中,通過搜集、整理文獻鞏固基礎理論知識,了解新的研究進展;通過實驗設計熟悉和掌握多種實驗方法;通過撰寫畢業論文提高科研寫作水平。科研和教學相輔相成,既豐富了分子生物學帶教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科研思維和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
6小結
關鍵詞 分子生物學 婦科 產前診斷 免疫遺傳
中圖分類號:Q7文獻標識碼:A
1 分子生物學與婦產科的基本情況概述
分子生物學的興起是上世紀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興起和發展以來,發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關注。六十多年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繁榮的勢頭依然十分強勁。分子生物學研究要進行的問題在于對生命本質一致性的分析,學者們通過分子水平的研究,發現由最低級、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最復雜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組成(這些組成主要由蛋白質、核酸、糖等三類物質構成)的構成與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則)以及含義(遺傳密瑪)乃至能量轉換的機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們才發現在分子水平層面,生物取得了相對的統一。分子生物學的這一成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個體、種屬之間的轉移成為可能,從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學各個分支學科以及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在21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將不斷深入和擴大,關于腦的活動、生命發育、疾病免疫等復雜難題將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準確客觀理解分子生物學對婦產科的影響,必須對婦產科的基本情況所有了解,在長期的醫學研究和發展實踐中,婦產科的研究和實踐內容不斷豐富和發展,如在生命發育階段,對胎盤、胎兒生理、母體子宮平滑肌的功能調節以及分娩發動機制、早產等問題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對于絨毛外滋養細胞以及胎兒胎盤轉運方面的問題也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重視。在歐美國家,分子生物科學較為發達,對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斷深入,探討了一些生物學的病理機制及治療方法,典型的如子癇、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問題。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代表的一些研究結構對婦科流行病學、早產病因基因組研究以及基于循證醫學早產臨床干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學在婦產科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分析
事實上,婦產科的發展歷史較之于分子生物學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學興起之后,對婦產科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些影響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產前診斷中,分子生物學的興起使得我們對一些具有嚴重出生缺陷或者遺傳病等問題在宮內期即可作出診斷并及時采取科學合理的對策措施。分子生物學產生之前,該領域主要運用的是胎兒鏡以及影像技術,但是,近年來,致病基因不斷分離克隆,高危胎兒的基因突變分析不僅重要而且必須,分子生物學技術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雜交、熒光原位雜交、PCR技術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單基因病以及染色體畸變的診斷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諸如端粒探針、錨定原位標記技術、基因組雜交等在婦產科的應用問題也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筆者通過以上的分子生物學在產前診斷的應用問題的論述,已經很明顯的說了分子生物學對提高植入前遺傳診斷或用孕婦血中胎兒細胞診斷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應用到婦產科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是多種多樣,紛繁復雜的,如索森印跡雜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單鏈構象多態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異源雙鏈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測試(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技術在婦產科的很多具體方面得到了應用與發展,如在遺傳方面的研究,當前,我們已知一些遺傳性腫瘤(視網膜母細胞瘤、Wilm氏瘤)的突變基因是按孟德爾方式遺傳的。當然也有一些基因與腫瘤的易感性有關,但是其遺傳方式都是孟德爾方式,分子生物學技術可以對這些基因可以進行產前檢查。又如多聚合酶鏈反應這一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一些婦產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營養不良癥、囊性纖維化癥、苯丙酮尿癥、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等進行診斷和治療已經成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學在母嬰感染傳播方面的應用,超微量的DNA擴增技術具備敏感性、特異性以及簡便性的優點在母嬰感染傳播方面的應用優勢十分明顯。分子生物學的應用使得對于母嬰傳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細胞病毒(CMV)、風疹病毒等進行一些提前的檢測與預防成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術還可以根據不同引物的特點進行預后。近年來,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嬰傳播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PCR技術在這一領域也取得了諸多成就。此外,在婦科腫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學界對腫瘤發生和發展的認識進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腫瘤細胞中復雜的染色體異常組成以及對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貢獻。當前免疫遺傳研究熱點是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與該病的關系。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使HLA分型研究從抗原水平進入到基因水平,使與疾病關聯的HLA基因準確分型、定位。以上所舉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學在婦產科領域應用和發展的冰山一角,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婦產科的不斷交叉融合,兩個學科以及交叉部分都會取得更多嶄新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李隆玉,萬建萍,鐘傳慶.子宮內膜癌發生分子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8(19).
【關鍵詞】醫學;高等院校;中醫專業;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實踐
1教材的選擇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也是教師授課的重要依據和學生學習知識的工具,因此選擇合適的教材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開設中醫學專業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時,我們選擇了供中醫藥類專業使用,由唐炳華,王繼峰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分子生物學》作為教材。該教材承接醫學院校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深入和系統地介紹分子生物學的理論、技術和應用,注重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結合,符合中醫學專業學生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增強了教學效果。分子生物學是一門現代生命科學領域中的前沿性學科,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發展成果日新月異。因此如何借助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將基礎性的教材內容與最新研究成果的補充增添內容融為一體,是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5]。近年來,以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為代表的高通量分析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組學以及大數據分析的技術手段為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提供了更豐富的信息和更廣闊的視野。這使得現有的教材出現了一定的滯后性,我們根據長期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經驗體會,編寫了針對高等醫學院校學生醫學分子生物學的專業授課為明確對象的《醫學分子生物學》教材。本教材在突出前沿和實用為原則的前提下,縮減了同類教材中普遍出現的與技術細節相關的大篇幅內容,而對理論和原理部分進行了擴展與強化;注重討論與疾病和臨床案例或相關問題的聯系;根據對分子生物學發展趨勢的把握,嘗試了對系統生物學等前沿領域的介紹[1]。目前,該教材已經在本校醫學各專業使用了近1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內容的優化
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概念抽象,內容繁多、新概念、新技術及新進展不斷涌現。在有限的學時內,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專業的特點優化教學內容、注重理論知識及技術相互滲透,并兼顧新知識的傳授,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配合新教材的內容,重新修訂了大綱和教案,精選了7個專題,以“基因與基因組”,“基因組穩定性與DNA損傷修復”,“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調控”作為學生學習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的基礎;隨后通過“基因結構分析的基本方法”,“基因克隆與基因體外表達”介紹多項分子生物學中重要的實驗技術;與醫學緊密聯系的“腫瘤分子生物學”;包含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前沿知識的“生物組學與研究方法”。確保課程內容既豐富全面,涵蓋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術,又避免重復,還具有前沿性。
3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1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中有很多需要掌握的概念、原理和技術,傳統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感覺學習枯燥,不能深刻理解概念,缺乏學習興趣。相較于以往傳統的板書教學,多媒體形式更靈活、內容含量更豐富,可以通過幻燈片、動畫、視頻等更加直觀形象地呈現,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量[6]。例如在講授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的基本原理時,僅有文字描述,甚至示意圖都不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PCR技術是如何把目的基因擴增至100萬倍的,在講解原理后配合PCR擴增的多媒體動畫,生動形象的展示PCR在每一輪循環中DNA新鏈合成的過程,數目變化,最終是如何達到100萬倍的。這樣就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具體化,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了學習興趣。
3.2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
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基礎醫學各個學科如生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藥理學以及臨床各學科都有廣泛的聯系,相互交叉與滲透。所以要透徹理解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精髓,必須將這些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有機地貫穿到相應的原理和概念中去。在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注重之間的相互聯系,例如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涉及生物化學課程中講過的核酸分子重要的特性即:核酸的變性和復性。我們在講授核酸分子雜交技術之前會帶著學生復習核酸分子變性和復性的概念,然后引出核酸分子雜交的概念,再進入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的介紹。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又由淺入深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識,使學生的知識體系跨越學科的界限相互聯系在一起。
3.3突出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藥學研究中的應用
近年來,運用分子生物學相關知識與技術研究中醫學已經在國內外廣泛開展,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辨證論治學說、中藥臨床應用、中醫臨床研究等方面,對推動中醫理論向現代化邁進有著重要的意義[7]。中醫藥專業學生的生物學知識背景相對薄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體系、興趣以及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針對性的進行講授[8]。在給中醫專業的學生講授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在醫學分子生物學理論和實驗技術的講解過程中穿插中醫藥研究中實際案例,如在講解限制性長度多態性(RFLP)技術時,引入科學家利用PCR和RFLP技術作為分析手段對黃芪亞族和甘草亞族親緣關系的研究。在講解人類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成果時,介紹利用蛋白芯片技術來鑒定中藥品質、分析中藥成分;利用基因芯片技術研究中藥治療前后疾病相關基因位點的變化,篩選中藥作用靶點。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了視野,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和掌握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重要性。
4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時代的發展對分子生物學教學不斷提出新要求,對專業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新標準,迫切需要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9]。因此,針對當前中醫專業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在基礎研究、臨床實踐中應用醫學分子生物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為今后學生科研選題或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此外,我們還鼓勵有能力的學生閱讀相關英文專業書籍、和專業文獻;參加海內外相關領域專家所做的學術報告,增加學習興趣和熱情。
關鍵詞: 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 教學模式 實驗內容 評價體系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分子生物學理論與基本技術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成為生命科學中最具活力的學科,并且得到越來越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趨勢[1]。
分子生物學實驗是一門集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理論為一體的操作性極強的實驗性課程。因此,對實驗教學內容的設置會影響學生對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的學習和理解,合理地設置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作風和科學思維能力,形成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于分子生物學實驗對操作技能和實驗條件要求較高,同時本科教學又具有學時少和學生人數多等特點,給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2]。針對我院學生的特點,我們也在不斷思考,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以期更好地利用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讓學生掌握其基本實驗技術和規范化操作,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本文就此課程的實驗教學進行了探討。
1.教學模式
1.1從基本操作入手,培養基本技能。
在實驗課中對每個儀器設備使用方法都給學生清晰地講述,并多做示范動作,每個儀器上都簡明扼要地給出儀器使用操作步驟和方法,保證儀器的安全使用,尤其是微量移液器的使用及保養。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及時指出不規范的地方,并予以糾正。實驗空隙給學生集中講解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實驗中的學生多提問幾個為什么,讓他們思考和回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奠定了做好實驗的理論基礎。
1.2學生自主動手,培養實驗興趣。
為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對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如分子生物學實驗試劑配制、器皿清洗和滅菌等工作,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完成。帶領參與準備實驗的學生完成預備實驗,全程監督,嚴格要求,在具體操作方面,從試劑的配制、分裝到保存,儀器的使用及養護等都給予精心指導,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分析和指導。通過學生參與實驗準備,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整個實驗,同時可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和欲望。
1.3向學生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的開放不僅是指儀器設備與時間概念上的開放,是實驗課程、實驗項目的開放,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投入到教師的研究課題中,讓學生在實際科研活動中得到鍛煉。承擔科研項目的教師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活動并有計劃地安排實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配給學生適當的實驗任務,在科研活動中鍛煉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實驗技能。
2.依據能力培養,制定實驗內容
2.1精選實驗內容。
我院分子生物學實驗相對課時較少,本科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專業實驗課僅為18學時,在有限的學時內,我們選擇實驗內容時應盡量避免重復,還要兼顧實驗方法的完整性,充分體現分子生物學實驗與其他實驗的異同。我們選擇了大腸桿菌質粒DNA的提取、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分光光度計檢測DNA的濃度和純度、大腸桿菌質粒DNA的轉化及聚合酶鏈式反應。通過對質粒DNA的提取、檢測、轉化、擴增使學生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我們選用北京師范大學魏群教授主編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教材,由于實驗材料不同,有關老師共同編制了每一個實驗的方法步驟,簡明清晰,增強可操作性,盡量保證每個實驗都有實驗結果,讓學生觀察到自己所做的實驗結果,增強學生對實驗的信心。同時對我們無法開設的實驗,學生也可通過實驗教材的學習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2.2適當補充創新性實驗。
在實驗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3]。學生可以選擇相應的指導教師,由學生選擇研究題目作為自己的課題,除了分子生物學基礎實驗以外,對于學生還要求系統學習創新實驗或生物技術綜合實驗,探索分子生物學實驗的多樣性,為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提供實驗教學模式的多樣性。
在實驗的開設上要注意實驗內容與專業相結合,使學生學到的實驗技術對今后的工作產生實質性幫助,這樣的實驗既符合本科教育的目標,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在分子生物學實驗成績的評定中,主要采用實驗考核包括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兩部分。平時考核的內容包括實驗預習、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等環節,各環節考核分數比例為:預習報告10%、實驗操作40%、實驗報告50%,這部分成績占該實驗課總成績的80%;期末考試(包括實驗操作、技能、實驗理論等)占該實驗課總成績的20%。
4.結語
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經過幾年的教學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學生認識到了本課程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上好實驗課的熱情,牢固地掌握了分子生物學基本方法和規范化的操作,為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體系需要不斷進行適時的調整與更新,注意與相關學科的銜接。此外實驗室開放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各種試劑、耗材增加;儀器設備的規范管理和使用等都有待完善和解決。
參考文獻:
[1]李林,張宇輝,李云峰.構建新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模式[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6):630-631.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具有較強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因此科研創新能力也成為了衡量研究生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并且將其與研究生學術論文、研究成果等密切結合,形成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因此,關于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課題。分子生物學是一門新興課程,代表了現代生命科學前沿發展水平,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科學從研究細胞整體水平逐漸深入到分子水平,所以在生命科學的研究生培養方面,也要緊跟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促進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分子生物學教學中培養研究科研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驗科學,都已經滲透到醫學、藥學等相關領域中,所以關于分子生物學教學的相關研究活動也越來越多。研究生的科研過程中須要撰寫相關的畢業論文,如果可以從研究活動中獲得更多系統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可以為研究生的論文提供更大的課題范圍和先進的理論支持,而研究生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關系到他們是否能夠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挖掘到科研活動所需的內容,因此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十分重要。同時,中國擁有豐富的中醫藥文化,為了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研究人員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分子生物學理論基礎,同時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更全面地揭示中醫藥的分子機制,對中醫藥中運用基因組、基因譜、基因群等分子機制的原理、運用方法等內容進行辯證研究,從而獲得更加豐富的中醫藥研究成果。總之,分子生物學是醫藥學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具有相對較為有利的理論和實驗環境,有利于幫助研究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用分子生物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增強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二、理論課教學中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途徑
(一)強化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因此,要加強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首先須要強化的是教師的科研長信能力,構建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一方面,學校需要為教師提供更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尤其為青年教師創造更多出國學習的機會。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可以拓寬教師的事業,而且有利于改變國內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引入更多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從而提高國內教育水平。關于分子生物學的學術研究活動持續不斷,形成的研究成果也不斷更新,對國際研究成果給予更多關注,有利于促進我國分子生物學教學體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教師須要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研究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以及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只有教師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新思維,才能為學生帶來更多科研創新的積極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二)教學設計的完善
創新意味著對傳統的顛覆,教學設計與研究生教學成果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就必須要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革與優化,這里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添加更多國際最新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動態,并且介紹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使研究生對國際學術研究的趨勢有更多了解。拓寬研究生的視野,有利于形成更加豐富的創新思維;第二,在現有的分子生物學課時安排的基礎上增設關于分子生物學的專題講座,聘請科研專家和相關工作者進行學術報告,針對分子生物學的學術地位、研究技術等,打消研究生“學非所用”的顧慮,幫助他們樹立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第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為研究生布置一些課后小任務,這些任務應當具有探索性,可以將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與實踐實現很好的結合,而且應當突破教材的限制,將其與學術前沿相結合,使研究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更開闊的視野。
(三)多媒體技術的有效運用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多媒體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設備,將靜態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圖形、聲音、視頻等不同的形式,既可以為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又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有利于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在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內容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解和記憶的難度都較大,因此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生物學的專業知識。同時,多媒體技術也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學術前沿的知識,尤其是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研究生可以運用平板電腦、手機等設備隨時登錄網頁查詢相關的知識,可以隨時隨地滿足研究生的學習需求,可以有效地增強研究生的學習熱情。另外,運用多媒體工具,可以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溝通的平臺,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等工具分享學習心得,交流關于分子生物學的前沿知識和文獻查詢結果,有利于激發研究生的科研興趣,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三、實驗教學中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途徑
(一)充分運用探究性實驗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實驗課的有效開展,是對研究生理論知識掌握水平的檢驗環節,也是增強研究生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教學,發揮探究性實驗對于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式,幫助學生開拓思維空間。教師可以為研究生提供一個探究性的科研小課題,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并輔助文獻查閱,以小組或個人形式完成,這就會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不僅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被充分激發,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也促進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通過設計實驗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
由研究生自主完成實驗設計是培養他們創新思維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可以充分運用實驗設計的環節,根據分子生物學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探究性實驗的設計目的,將實驗設計的過程交給研究生。當研究生接到實驗設計任務時,須要擬定一個實驗方案,并且驗證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同時還須要考慮到實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在實驗設計的過程中,學生擁有主動權,并且積極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鍛煉和強化。在實驗完成后,教師需要對實驗設計和實施的過程進行總結,讓學生對參與實驗設計的過程有系統的認知,并且有所收獲,只有這樣才能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并且增強科研興趣,促進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考核評價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教學實踐
分子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等專業開設的主干課程之一,主要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本質、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1],是現代生命科學中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帶頭學科,其基礎理論和技術手段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很多國家已經把分子生物學及對應的生物技術列為優先發展的高科技項目[2]。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突飛猛進,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涌現,新詞匯層出不窮,給分子生物學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使學生及時了解快速發展的分子生物學前沿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我校按照國家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從08級生物技術專業開始,進行了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改革的嘗試。
1.雙語教學的含義
雙語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兩種語言,即在教材使用、課堂講授、課后輔導、課程考核等教學環節中同時使用外語(主要為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作為教學手段,進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學活動[3]。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走向國際的重要舉措之一,能使學生在專業學習和研究實踐中盡快掌握本學科相關的英語詞匯,加強學生了解生物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對跟蹤國際分子生物學發展的最新進展、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和水平與國際接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分子生物學雙語教材的選擇
雙語教學應盡可能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它便于和國際接軌,接觸到國外第一手資料[4]。因此,我們采用Geoge M.Malacinski等主編的《Essentials of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學精要)影印版原文教材,該教材具有條理清晰、簡明扼要、重點和主線清晰明確、容易理解等特點,并附章前提示和章末小結、參考文獻及主題索引等,是指導學生快速掌握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優秀教材。但該教材知識點內容偏少,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因此,我們選用了Turner等編著的《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原文教材和朱玉賢主編的《現代分子生物學》這兩種國內廣泛采用的教材作為指定參考書目,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及擴充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
3.雙語教學方式的探索
分子生物學傳統教學方式都是教師在講臺上不停地講,學生坐著聽,是一種“填鴨式”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創新能力、發散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更與雙語教學這種新穎的授課模式不相適應[5]。因此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是目前雙語教學廣泛采用的主要方法。
3.1 授課語言
學生英語水平不同,多數缺乏專業英語基礎,要求都能一下子聽懂英語講授的內容并用英語思考比較生疏難懂的專業知識,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仍以母語為主,采用滲透式混語,重點攻克分子生物學專業詞匯,先講述構詞方法,鼓勵學生盡量“猜詞”,使其專業詞匯量迅速增加;在講授重要概念和分子機制時用英語講述,使學生可以多一些機會接觸英語詞匯,并強化刺激學生聽覺;或交替使用中英文講授,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中文內容。對于一些關鍵點用英文講解后再用中文作些解釋;每個章節用英、中文作簡要總結。另外,必須根據學生的反應循序漸進,隨時調整中英文的使用比例,避免盲目追求形式,例如過于強調英文的使用比例和頻率而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造成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就會被語言障礙所干擾,既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對雙語教學產生畏難甚至抵觸情緒。
3.2 教學內容
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既包括經典內容,又增補了生命科學的新技術、新進展,尤其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該領域呈現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眼于21世紀生命科學的重大學科方向和領域,注重本學科出現的重大理論和應用問題,充分反映生命科學最新進展和成就,目的在于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興趣,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討論與評價分子生物學研究現狀等科學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3.3 教學方式
在雙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既要克服語言障礙又要理解記憶專業知識,維持連續的旺盛精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非常困難,如果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就更難接受和理解,因此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實踐中,先利用校園網絡,開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專區,學生可以通過該網頁了解課程的相關情況,教師通過網絡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提前通過上網查詢資料,進行探究式學習,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使用各種學習資源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相處的能力。上課時,教師一律使用全英文形式的電子教案,采用圖文并茂、信息量大、形象生動的多媒體形式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全英文課件可盡量包含所有知識點,以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講到 “核酸與染色體”時,可以通過相關視頻,讓學生回憶和學習在生物化學和遺傳學中涉及的內容,既省時又生動地完成這部分內容;講到“RNA的轉錄、蛋白質的翻譯”時,可以通過Flas將轉錄和翻譯過程完整地展示給學生,然后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去詳細講。另外,在講課中適時、適量地列舉反映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的生活、生產實例,對學生聯系實際,橫向思維,開拓思路有很好的幫助,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6]。課余時間我們通過英文版配套光盤學習、參觀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及本科生參與青年教師科研課題等多種方式來加強課堂學習內容。
4. 課程教學考核
考核屬于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通過考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鞏固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一定影響,不同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以不同的態度面對課程的學習。傳統的考核方法著眼于結果,對學習過程考慮較少,致使學生為應付考試而學習,最終喪失了求知興趣[7]。因此我們嘗試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用啟發性和總結性的考試題目來激勵學生,使學生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得到公正、客觀的體現。基于這一教學理念,我們采用綜合考核方法,平時成績占30%,主要考核學生的聽課和回答問題情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外作業占10%,考核學生課外作業的完成質量,目的是督促學生高質量完成課外作業,強化課堂講授內容;期末考試占60%,采用全英文試卷,學生可用英文或中文答題,也可二者結合答題,用英文答題酌情額外加分,目的是鼓勵學生盡可能使用英文思考并回答問題,激發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分子生物學是生物類相關專業課程體系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其原理和方法已廣泛滲透到眾多生物類相關學科,并推進它們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采用雙語教學,使學生充分了解分子生物學日新月異的發展,促進本科教學與國際接軌,推動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和留學生教育。通過我們的努力,將摸索出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好方法,提高我校整體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玲,秦永燕. 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當代教育論壇,2008(4):12-13..
[2] 李淑鋒,劉蕭,謝維. 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探索[J]. 醫學教育,2004(3):25-26.
[3] 董登峰.《分子生物學》課程雙語教學實踐與評價[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5):38-39.
[4]羅敏華,姚孟暉,文 質,舒明星. 醫學雙語教學的初探[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24):156-157.
[5] 熊德慧,胡維新. 開放式教學法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 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06(3):24-25.
[6] 楊濤. 關于開展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6):584-585.
[7] 宋哨兵,來娜. 雙語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學版),2005(3):226-228.
資助項目:
浙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ZC2010040);浙江海洋學院第11批校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教學;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鄭州師范學院校級課題項目(項目批準號:2012076)。
分子生物學技術是我國綜合、師范、醫藥、農林類院校生物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也是生命科學的帶頭前沿學科,課程地位十分重要。我校是一所師范類的本科院校,在生物技術與應用專業開設了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本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以及當前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的前沿領域。了解或掌握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及其研究方法對高級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理論知識抽象、有深度、內容多,而且教學時間短(54學時),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師們最關心的問題。作為一名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的老師,就我院學生的情況在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改革的思路及對策談幾點看法。
一、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一)分子生物學課程特點
分子生物學是在生物化學的基礎上發展、向生命科學各個領域拓展而形成的,是研究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間作用規律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這門學科的飛速發展,使人類從分子水平上真正揭開生物世界的奧秘,由被動地適應自然界轉向主動地改造和重組自然界[1]。另外,近年來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絕大多數都頒給了分子生物學相關的研究領域,這表明了分子生物學在整個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地位。
(二)分子生物學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過分依賴現代化教學手段
分子生物學技術內容龐雜、抽象,較難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實驗技術和操作,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術是很難的,導致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隨著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效果有明顯提升。該技術可將抽象的、理論的東西形象化,將空間的、難以想象的內容具體化,還可以在課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觀現象、模擬實驗過程和再現研究過程,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2]。但這也很容易產生一些負面效果,一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交流及互動的環節減少;二是學生無法及時消化吸收大量的課堂信息。
2.理論與實驗教學比例失調嚴重
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是一門實驗技術類課程,在我國師范類高校中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實驗課時普遍較低,特別是處于本科發展起步階段的師范院校,實驗能力的培養得不到重視,特別是我院開設的這門課程,理論內容在一學期內都很難講授完,幾乎沒有時間安排學生實驗,更不要說讓學生系統的掌握一項分子生物學技術了。由于實驗課時很有限,很難保證學生對基本實驗技能的掌握,對理論內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逐漸喪失。
3.綜合型和研究型實驗缺乏
綜合型實驗是將某幾個相關的實驗內容結合,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型實驗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和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3];而知識驗證型實驗主要是驗證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分子生物學技術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僅能夠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固定的實驗操作進行培訓。目前,實驗課程的教學以知識驗證型實驗為主,缺乏綜合型、研究型實驗,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設計、自主解決問題等實驗能力。
4.實驗教學經費匱乏
學校每年都在擴招,我院每次上學生實驗課實驗室內人數都在25個左右,又由于實驗經費很有限,而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用的儀器設備、實驗耗材和試劑都比較昂貴,根本無法讓每一位學生都進行實驗操作。結果導致實驗課上只有幾個學生經常動手操作,其他大多數學生坐等結果,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實驗能力培養目標
分子生物學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通過學習該課程不僅應掌握重要的理論知識,而且應掌握一些實驗技術,更重要的是具備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單靠理論教學無法完成,必須將實驗教學納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將理論和實際運用結合起來,使理論內容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專業應用能力,逐步建立獨立的科研和工作方法,為繼續深造發展和將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深厚的專業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本課程建設必須緊密結合教學實踐。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實驗項目和課程設計分階段完成,以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為基礎,循序漸進地構建分層次的能力,由淺入深地不斷提高。
三、分子生物學技術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對策
1.充實理論內容,采用互動式教學法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知識、新理論、新成果不斷涌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敏銳把握學科發展前沿并及時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使學生對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有一種開放和發展的心態[4]。另外,只有與人類自身密切相關的知識,才能引起學生更大的興趣,才能變灌輸為啟發,同時也才能使該課程為社會科學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授課過程中,適當增加一些與疾病發生原理、藥物和保健品開發、個體發育、生殖健康、生產生活和生活質量等有關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內容,讓學生覺得這門抽象的課程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進而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更重要的是,在教學方式上可采取課堂討論、提問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同時與講授教材、新進展專題系列報告的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課堂討論與課堂提問的互動式教學可以將分子生物學技術理論內容分成幾個部分,同時將學生分成相應的組,每組同學準備一部分的內容,也可以讓每一位同學準備一章理論內容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專題報告,并選擇在課堂上向全體同學講解該部分內容,其他同學就該部分內容提出問題,所提問題由該組同學回答,不能回答的問題下一次課回答,最后由教師解答疑問并總結。
2.增加實驗課時數和教學經費,充實實驗內容
增加實驗課時數,是進行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迅速,運用廣泛,是生物技術類學生進行實驗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就目前的課時數而言,根本無法滿足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教學需要。增加課時數,一方面可以適當增加些基礎性實驗,讓學生學會分子生物學技術常規儀器設備的使用、試劑的配制及一些基本的實驗方法,例如:基因克隆涉及的核酸提取、PCR、凝膠電泳等;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自己科研項目引導學生設置一些探究性實驗,讓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自擬實驗方案,制定技術路線,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撰寫實驗研究報告,這樣有助于學生科技創新實驗活動和自主能動性的發揮。
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所需儀器設備、耗材以及試劑都比較昂貴,目前的實驗教學經費不足以滿足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行實驗操作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一要積極申請實驗教學經費,使學校加大對實驗教學經費的投入;二每次進行實驗準備前,可以通知學生,讓無課并且有興趣的學生參與到實驗準備工作中來,使學生既可以熟練掌握儀器使用及試劑配制,又可增強其責任感,使其在進行實驗時,能更加珍惜實驗儀器和試劑,認真做好實驗。
3.科研課題和實驗教學緊密結合
高校要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科研是關鍵。將科研課題以及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驗教學,能幫助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科研動態及科研成果,提高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為其今后的發展方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5]。本院有多位教師承擔著校級、省部級及國家級科研項目,可以讓有科研課題的教師帶領一部分學生做科研,使學生熟練掌握與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基本實驗方法的同時,建立科研思維。這樣,可以真正做到實驗教學緊密聯系科研,以科研促教學,使學生參與到科研中,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實驗的全過程,又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掌握實驗技巧以及實驗以外的其它知識技能。
4.培養學生閱讀文獻的習慣
查閱有關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新進展的文獻,通過對學生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感受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也培養學生閱讀文獻的能力,使其了解當今生命科學發展的進展和熱點問題。向學生介紹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領域一些重要的期刊,比如英文的期刊Pubmed (http: / / ncbi.nlm.gov/pumbed),Science Direct電子期刊(http: / / sciencedirect. com),Wiley Inter Science電子期刊(http: / / interscience. wiley. com/ journal finder. html)等;還有一些中文的期刊:中國知網、維普中文期刊、萬方數據庫等,選擇代表性的數據庫給學生演示一下如何查文獻,尤其是自己對某方面研究感興趣的文獻,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搜集學習資料的手段。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仔細閱讀并逐漸地提煉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創新的過程,對學生以后畢業論文和進行科學研究論文的寫作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5.構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教師對所講授課程進行考核是衡量學生對知識內容掌握情況的一種基本方法??己朔绞蕉喾N多樣,但怎樣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起到衡量學生對一門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值得我們每位教師思考的問題。為了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平時不努力,考前突擊的情況,我們增大了平時成績的比重(30%)。平時成績由聽講、回答問題、作業、查閱文獻資料的總結報告4個方面組成;由于平時成績所占總評成績比重較高,學生上課聽講大都認真專注,每次理論課后學生都按時復習課堂講授重點并按時完成作業;實驗的設置也增進了學生對分子生物學技術部分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近5年的考試成績來看,學生對本課程要求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考試成績有較大提升,且對基本實驗技術理解更加深入。
四、結語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教師的理論和實驗教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論教學可以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知識內容,實驗教學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和創新能力,因此加強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扎實的生物技術技能的立足點。本文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僅對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觀點和經驗,如何順應分子生物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需要,仍需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總結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朱玉賢,李毅.現代分子生物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2]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08(4):99-100.
[3]鄧磊,趙文吉,胡德勇.遙感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教改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2 NO.07,136-137.
[4]范純新,郭弘藝,唐文喬.細胞生物學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思路[J].中國校外教育,10/2011,7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