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9 15:2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產業管理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于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開始進行試點招收生,在2011年成為可授予管理學與藝術學學位的正式專業。經近十年的發展,全國已有近百所院校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以碩士、博士、博士后教育為附體的專業教育培養體系。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在探索中漸趨成型。但科歸屬不明確、人才培養同質化等難題一直困擾著專業的發展。有特色的專業教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教育的現狀
(一)國內文化產業教育的概況
2002年以來,文化產業管理教育蓬勃發展。從辦學規模來看,全國有近百所院校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其學校類型包括了綜合性大學、藝術類院校、師范大學、財經類大學、理工類大學以及其他特色型大學等六類;從專業設置和方向名稱來看,基本可以分成六種類別:一是直接按教育部同意試點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二是文學、歷史類本科專業下設立的文化產業管理方向。三是一些藝術院校、電影院校和公共管理學科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下設立的影視制片管理、文化經紀人、文化藝術管理、群眾文化管理等方向。四是一些藝術院校結合自身的藝術學科優勢,在音樂學專業和美術學專業下設立文化藝術管理或藝術管理與策劃方向。五是借助國際貿易學科優勢設立國際文化貿易方向。六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名義招生,但下面設立文化事業管理方向;從學科建設來看,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已經基本完成框架建設,相應的機構建制、課程教學、學術研究都取得較大成效。學科的規范化建設步伐逐步健全,培養目標逐漸清晰,培養規格逐漸明確;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主要形成了復合型與特色型管理人才的兩種培養模式。這兩種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綜合性大學和特色性大學在專業設置方向上的差異所導致的。前者如山東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其以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為主;后者如中國傳媒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方向,其以培養傳媒行業管理人才為主。
在發展同時,亦有諸多問題。學科定位模糊、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師資水平與教學需求脫節、人才培養目標寬泛,專業學習形式大于內容、教材建設滯后等諸多難題深深制約著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發展。
(二)內蒙古文化產業教育的概況
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規模還處于起步階段,全區僅有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財經大學三所高校開設此專業。內蒙古大學在其藝術學院文化藝術管理系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文化藝術管理方向),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于2005年開始招生。內蒙古師范大學在其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于2008年開始招生。內蒙古財經大學在其旅游學院會展經濟與文化產業管理系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于2012年開始招生。三所高校的招生規模,皆為每年40-50人,在籍專業學生總人數不過200人。從學科建設來看,三所高校皆依托其固有的優勢學科體系開設,內蒙古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突顯其藝術背景,內蒙古師范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教育以文史見長,內蒙古財經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教育以經濟管理為優。在人才培養目標來看,三所高校皆強調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雖初露崢嶸,但亦有許多問題。例如:專業整體建設起步晚,基礎差,缺乏積淀;各高校辦學專業優勢突出,綜合競爭力偏弱;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缺失的教育現狀,缺乏科研支撐,無戰略前瞻優勢等。
二、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
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教育的特色,主要是由滿足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相關利益者的利益需要,與擁有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這兩者共同決定的。在此基礎上,結合民族地區的民族性、地域性特點,即是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特色之路。
首先,按照營銷學的原理,特色就是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系統差異。因此,學校要具備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特色,就需要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市場進行細分,選好進入的目標市場并進行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定位。這種核心競爭力,是各高校辦學的導向與基礎。各高校的文化產業管理辦學過程中,應首先剖析自我供給的產品構成,明確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延伸產品的內涵。高校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為市場所提供的核心產品即能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及滿足文化產業需要的教育、科研服務。高校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形式產品即為人才培養的模式、學科建設的方式、本校的品牌、學科優勢、師資結構、校友資源、行業資源等。高校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外延產品,即專業辦學及人才培養的創新,專業的聲譽、口碑,對行業形式發展的引導等。在各層次分析得出本校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后,進行目標市場細分,根據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進行目標市場定位;同時依據目標市場的需求進行自身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產品的開發與生產。
其次,按照相關利益者原理,一種產品及其產業鏈要能持續發展,必須使所有相關利益者分享合理的利益。在此理論的基礎上,文化產業管理教育主要分為人才培養與教育科研服務兩個層面的利益相關者。在一個競爭性的人才供給與需求市場上,學生的招生、培育、就業涉及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競爭對手、學校四個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在競爭性的教育與科研服務的市場上,教育與科研服務的供給與需求涉及教師(科研人員)、需求用戶、競爭對手、學校四個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因此,學校要選擇進入既能滿足用人單位需要,又能發揮自身教學科研資源優勢,還能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特別是能持續吸引與滿足學生和家長需要的教育市場,即要做到使相關利益者都樂于接受或滿意學校的教育產品。
再次,內蒙古地區的民族性、地域性優勢是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重要核心競爭力。北方民族及蒙古族在繁衍生息中,開創出有別于農耕文化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并在與農業文明的長期歷史互動中,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內蒙古不僅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而且北方民族及蒙古族的物質遺存、非物質文化都數量巨大。這些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與運營,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內蒙古地跨三北,擁偎京津,北與蒙古、俄羅斯接壤,南近華北諸省,地域優勢正逐漸彰顯。內蒙古的東部地區受遼寧半島城市群影響,中部地區在京津冀城市群輻射圈內,西部地區的呼包鄂城市群正強勢崛起。獨特的文化資源與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成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的最大差異化競爭力,同時也是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核心競爭力系統中的重要因子。
因此,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特色教育實現的路徑,就是在內蒙古民族文化資源與地域優勢的基礎上,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需要、科研項目招標單位需要,更好地滿足畢業學生與家長需要,最優配置學校教學資源的人才招生、培育、就業與科學研究的投入產出系統。其計量指標具體表現在:畢業生就業率高、薪酬高,教師獲得更多、更高等級的研究課題;畢業后工作好引致生源充足,學校也可以優選學生;教師與學校有積極性堅持辦好這一專業等方面。
三、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特色教育實現的具體路徑
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特色教育的實現路徑,主要是各辦學主體將自身優勢與內蒙古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在一起,聚焦細分市場,提供差異性供給,并使相關利益者的利益最大化。主要通過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兩個層面來實現。
(一)從單純的學校資源角度供給轉變到相關利益者共贏的學科建設
內蒙古開設文化產業專業的院校大多從自身的學科背景及優勢資源,進行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這固然能彰顯院校學科發展的差異性,但是卻忽略了相關利益者因素。以課程體系為例,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本科教育的課程從內容上主要分為六類:1、文化基礎與文化資源類課程,如文化資源學;2、一般管理類及文化產業管理類課程,如文化產業學;3、文化創意與策劃課程,如文化產業項目策劃;4、政策法規類課程,如經濟法學;5、語言類課程,如專業外語6、信息技術應用與管理類課程,如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三所高校的課程設置雖各局優勢,但形式大于內容,基本還是各教所長。單純地從自身供給出發的教育,學生是否能有效接受?民族生預科生是否能很好完成高等數學課程?藝術類學生經濟管理教育缺失是否可行?單純地從自身供給培養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用人單位需要?
因此,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建設應由單純從學校資源供給角度出發考慮專業與學科發展的“單廂情愿戰略”,轉變到實施全面考慮學生成長利益、用人單位發展利益與學校自身資源優化配置利益的“和諧共贏戰略”。
(二)定位目標市場,形成壟斷競爭的人才培養模式
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培養目標基本都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反映了辦學單位努力進入一切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機會市場。這就導致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同質化,人才需求市場選入完全競爭狀態。因此,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從缺乏市場細分轉變到實施市場細分,根據自身優勢與目標市場需要進行定位。各辦學院校在目標市場的需求上,突顯自己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性,使人才需求市場出于壟斷競爭狀態。
參考文獻:
[1]葉取源,乇永章,陳昕主編.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8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胡惠林,陳昕主編.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10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3]中國經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高層論壇組委會組編.第二屆中國經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高層論壇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旅游學:新理論、新場域[M].復旦大學旅游學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林 .高校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與選擇[J].理論導刊,2008(4)
[6]郭小婷.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國內研究綜述與探析[J].職業時空,2011(1)
[7]趙欣,翁鋼民.河北省文化產業專門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河北學刊,2012(5)
[8]李志雄.文化大發展背景下“文化產業”學科體系的建構[J].現代傳播,2012(5)
[9]張培奇,胡惠林.探索與發展的十年: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學術研究述評(上、下) [J].學術論壇,2013,36(1-2)
關鍵詞:文化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發展;重要作用;概念意義
1文化藝術管理和文化產業分析
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當中,只有全面加強文化藝術的管理才能有條不紊地推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自古以來,只有進行管理活動才能夠保證各項事情能夠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因此開展科學合理的管理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否則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管理本身對于生產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文化藝術管理與管理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對文化藝術進行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具有較強的公益性,但是其他的管理活動往往是以獲利為目標。當然,文化藝術產品要想營利就需要加強管理。尤其是在進行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當中,只有進行管理才能夠保證對設備資金等進行有效的運用,保證文化產業發展具備一定的效果。為了實現文化藝術產品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加強管理,尤其是要采取科學的途徑,借助一些資本的力量進行市場化的運作。藝術管理是以現代管理觀念與管理理論為依托,以文化市場需要為根據所設計的新型理念。藝術管理的關鍵是,管理者如何把一個很好的藝術品介紹給觀眾?!八皇且话愎芾韱栴},管理者首先要對藝術品創作、生產傳播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2文化藝術管理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文化產業是為了給社會大眾提供文化服務以及從事文化產品生產的一種經營性行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藝術管理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而且文化藝術管理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當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文化藝術管理區別于其他的生產管理工作。文化藝術管理主要是對藝術作品以及藝術產品進行管理、規劃,要保證反映出我國不同的文化素養以及審美方面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藝術管理的范疇相對較為廣泛,而且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尤其是當下我國文化事業不斷發展,文化市場日益繁榮,不僅出現了圖書、報刊、影像、資料等文化產業,而且也有了針對娛樂戲劇等的文化服務,這些都屬于文化藝術管理的范疇。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也進一步衍生了文化旅游行業,所以只要是能夠為社會大眾提供文化娛樂相關活動的都屬于文化產業。其次,文化藝術管理也逐漸向營利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愈發明顯,各種文化思潮層出不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形勢之下,文化產業也逐漸向營利化產業方向推進,但是與其他的工業產品和物質產品之間依然存在差別,主要是由于文化產業的消費體現的是一種文化素養以及審美能力,區別于工業上的加工流水而形成的利益。因此,文化藝術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針對文化藝術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避免出現文化扭曲的現象。最后,有必要增強我國文化藝術管理的實際效果。結合當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的情況,在進行文化藝術管理時也應該打破傳統的觀念,能夠結合時代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改進文化體制,將原來的文化事業單位轉化為企業單位,進而增強文化創造力,保證文化產業的順利發展。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文化藝術管理的辦法,改進傳統的觀念,尤其是增強文化藝術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夠對文化產業進行強有力的管理,而不會被市場化的管理模式所束縛,但是也要推進文化藝術管理的市場化發展。比如當下的很多綜藝節目如《快樂大本營》等也屬于文化藝術管理的范疇,是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融合的結晶。在進行管理時,既要體現藝術品的獨特審美,也應該加強管理,保證創作出更多的文化精品,通過加強藝術管理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尤其是當下韓劇備受推崇,這與文化藝術管理也有直接的關聯。為了保證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避免受眾崇洋媚外,需要加強藝術管理工作,以積極的策劃促進文化產業走得更遠。
關鍵詞:互聯網+ 文化產業園 新興業態 虛擬體驗 跨界融合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互聯網與任何行業都可以相互融合的時代,其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是傳統行業向互聯網靠攏,就連新興文化產業在諸多具體領域也找到了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契機?!盎ヂ摼W+文化產業園”模式系文化產業園經營型和教學型網絡虛擬平臺,通過互聯網與文化產業園的融合發展和產業鏈延伸,它將締造文化產業園的新興經營業態和服務業態。
一、情景再造
隨著互聯網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通過網絡技術構建網絡虛擬平臺已成為可能,也為打造“互聯網+文化產業園”虛擬運營實驗室提供了技術支持。主要依托以下三個方面的技術支持:一是采用B/S體系結構:基于與網絡技術的結合,用于構建文化產業園網絡虛擬運營實驗室的整體框架;二是3D MAX三維場景建模:針對文化產業園的真實大型場景管理運作的拓撲關系,通過3D MAX對產業園場景進行渲染建模和動畫設置,構造文化產業園網絡三維模式,實現文化產業園運營情景的再現;三是采用ASP+SQL Server技術:主要應用于文化產業園整體網站的開發。
通過對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把現實的文化產業園的業務搬到網絡熒幕。文化產業園虛擬實驗室將分為兩種業態:
其一是主要服務于文化產業經營行業,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業園進行網絡管理工作、產業園入駐者經營產品和提供服務以及消費者網絡體驗消費等。通過嵌入管理程序、開發網頁板塊、建立網站在線銷售及體驗服務消費,實現文化產業園經營情景再現,在三維空間中,達到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真切體會到體驗經濟所帶來的精神享受和娛樂。
其二服務于教育行業,以社會效益為追求目標,為科研教育單位提供文化產業教學支持,促進信息化校園建設,構建新興文化產業教學研究和交流試驗的平臺等。免費提供文化產業虛擬運營實驗平臺,情景再現文化產業園整體格局,展現文化產業整體運營模式,依照組織層級和管理結構打造虛擬教學實驗室,應用于相關專業工作者及學生虛擬體驗文化產業園的經營及運作模式。
二、體驗經濟
約瑟夫?派恩認為,體驗是人類發展史上第四種經濟提供物,作為一種新的價值源泉,將會給社會及個體帶來巨大的財富。體驗經濟的開展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首的,以其發達的服務經濟為基礎進行拓展體驗經濟,被稱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之后的第四個人類經濟生活發展階段,它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和經濟生活不斷提高的產物。“互聯網+文化產業園”可謂之及其重要的互聯網文化產業體驗經濟的新興業態之一,那么體驗經濟究其為何?簡言之,體驗經濟就是人們為了獲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理、娛樂方面的滿足,愿意為“體驗”付費,這種體驗是建立在能夠給體驗者帶來意義和的基礎之上的,可以說體驗經濟是人們更高層次的消費追求。
體驗消費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完全虛擬的,所以也要有實體體驗的經歷。筆者認為,之所以體驗者愿意去體驗性消費,是因為他們不滿足于傳統的服務項目,通過“互聯網+”的新興業態展現體驗性消費,不僅帶來極大便利,而且還能夠在體驗消費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體驗經濟順勢而為,固然在經濟生活的變更潮流中,尋找到其自身的發展方向?!盎ヂ摼W+文化產業園”將為體驗經濟消費提供一個方便、快捷而且具有高效率的體驗消費服務,這種虛擬體驗總體具有互動性、存在性、參與性、娛樂性特征。在“互聯網+文化產業園”運作過程中將會產生眾多新的消費用戶,開辟新的消費市場,并且也會拓展文化產業園經營業態,培育和產生更多著名的文化產業園,縮短了產業園與體驗者的距離,使產業鏈更加完善、密集,使各個環節更加緊扣。
文化產業園的體驗經濟如何構造,這就要依托互聯網虛擬技術將文化產業園情景再現,只有情景再現,才會致使體驗者產生體驗經濟消費的欲望。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管理者數字管理化的實現,通過三維結構對各部門及入駐文化產業具體行業進行資源配置、管理方案制定等,將極大提高文化產業園管理效率;其次對于經營者而言,“互聯網+文化產業園”網絡營銷模式,給自己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的提供開辟了新門徑,作為獨有文化產業園的官方渠道,免去了網絡刊登信息的費用,并且還可以通過虛擬平臺了解市場趨勢,調查市場需求,及時更新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然后對于消費者而言,為滿足自己對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找到了一種便利的途徑,足不出戶便可以達到目的,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最后是教育學習方面,網絡模擬文化產業運作模式,并設置文化產業園各部門、其他行業市場、產品服務推廣、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以及盈利核算等模塊功能,實現體驗性運營文化產業園,并加入創意開店板塊,虛擬入駐文化產業園。
文化產業園虛擬體驗是建立在真實文化產業園基礎之上,并形成一種“超現實主義”三維空間,這種體驗既是真實的,又具有虛擬色彩。文化產業的體驗經濟消費,在市場經濟中,也往往由免費向付費的方向轉變,通過開通不同的服務渠道,分劃高端、中等、普通、一般的等級,進行不同的收費標準設定,進而滿足不同體驗者的不同需求,真正體現文化產業園體驗經濟消費存在的價值[1]。
三、跨界融合
文化產業園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將催生“數字文化產業園”的產生,就如同電視、音樂和刊物與互聯網的跨界和交叉重組,形成數字電視、數字音樂和數字刊物等,這種產業鏈的延伸必然構建新的文化經濟領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稱,“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時代,它可以與各行各業之間相融合,將會重塑工業和互聯網的生態。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將產生一個大數字產業集群化效應,文化產業園涉及眾多文化產業具體門類,例如創意產品屋、咖啡館、書吧、科技工作室、工藝制作室、藝術家工作室等,通過先進的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與各個文化產業領域相融合發展,將會推動整體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構造新型文化產業園運作模式,數字化網絡平臺將成為這些具體文化產業在網絡上更直觀、更形象的展現的載體。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新興業態的融合發展,將是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的一個新的歷史結合點,以互聯網的思維發展文化產業,運營文化產業園,在這樣一種網絡虛擬平臺發揮互聯網思維的互動性和極致性,加強體驗者與產品服務的互動消費和體驗消費關系。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勢,開發文化產業園數據統計中心,對文化產業本身、經營者及消費者進行數據化管理,通過收集眾多市場關聯信息,整合發展“互聯網+文化產業園”新興業態[2]。當然,其融合發展也要堅持幾個大方向:第一,要具有創新思維,精準巧妙,發展創新型文化經濟;第二,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推廣營銷,實現其最大經濟效益;第三,要迎合時展趨勢,弘揚和傳播優秀互聯網文化,緊跟“互聯網+”時代潮流,融合大眾化、喜聞樂見、高品位的文化,注重社會效益。
四、結束語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這一新興業態的產生將會給社會帶來諸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體驗經濟的便捷性
網絡平臺運行及虛擬平臺的建立,無論是文化產業園的管理工作,還是體驗者付費的形式都將發生顛覆性變化,增強了消費的及時性,告別以往文化消費的現場性;便捷的消費渠道方便了文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其融合范圍的擴展和產業鏈延伸,也不斷給體驗經濟注入新活力。
(二)教育行業的實用性
作為新興行業的文化產業,面對專家對文化產業教育途徑的不斷探索的窘迫現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文化產業教育模式探索指明了方向,“互聯網+文化產業園”虛擬運行實驗室將形成綜合性的文化產業運行模式,形成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網絡營銷平臺。
(三)文化產業的補充性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這一新興業態,豐富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容經濟,是文化產業體驗經濟的具體體現。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緊跟體驗經濟消費潮流,通過跨界融合,進行虛擬平臺的情景再造和對文化整體的虛擬體驗,不僅會提高文化產業現行運營模式的效率,增強再創新能力,也將是一種新的文化產業教育模式,促進文化產業新興業態發展,從而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關鍵詞:政府職能;文化產業;促進作用
引言:政府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依法承擔很多責任,并通過責任的承擔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政府職能的行使是政府權力的體現,也是政府對社會發展的職業完成的體現,在知識經濟時代,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和促進,成為政府行使社會職能、文化職能的主要方式。
1.文化產業發展概述
1.1 文化產業的內涵
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進行文化服務的行業。一切與文化相關的產品生產環節和文化服務環節都屬于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音樂、藝術品、網絡服務和教育產業,都是文化產業中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說,文化產業是當今社會的支柱性產業。
1.2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狀況
伴隨著網絡時代到來的知識經濟形態使我國的文化產業成為近年來為經濟發展和GDP增長貢獻最多的產業,除了旅游業、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之外,與藝術相關的各個行業的發展也使得文化產業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2. 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行為
2.1 實施文化調節政策
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與政府實施的文化調節政策息息相關,可以說,沒有政府對社會文化發展的調整,文化產業只能以民間產業的形式緩慢發展,而絕不會發展成為目前蓬勃向上的景象。政府實施的文化調節政策包括文化發展戰略的制定、文化政策文件的下達和相應立法的完善、地方進行文化發展預算和專項發展基金建設等。這些行為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使文化產業有空間、有基本的發展資金。
2.2進行文化市場監管
在文化產業進入市場經濟模式后,政府的行為轉向對文化市場進行監管方面,針對文化市場的發展頒布相應的法律、處理文化產業市場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一些問題,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和文化市場的壟斷、維護特殊文化發展的空間成為政府進行文化市場監管的主要行為。
2.3 進行社會文化管理推動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產業的發展包括產品生產和提供服務兩部分,無論政府給與多少資金和政策支持,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經濟模式,其發展始終需要大量的消費者的認可,由于消費者認可帶來的巨大市場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這些消費者就是廣大群眾,群眾對文化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認可,實際上就是我國廣大人民對文化素質提升的需求,而政府進行的各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是幫助國民提升文化素質的方法,其直接效果就是文化產業市場的擴大。
3. 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3.1 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模式予以科學的指導
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文化產業發展“開拓”方面開始顯得“落后”,很多法令的頒布和政策的制定可能與民眾的要求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不吻合,然而,政府作為我國人民權利的代表,始終掌握著最為豐富的資源,包括資金、技術、人員和公權力等,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始終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各地區的文化產業團體應將自身發展的訴求、市場調查分析的結果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交予政府,由政府和文化產業團體共同協商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文化產業團體亦可通過向政府尋求資金、技術、人才和立法方面的支持。
3.2 維持文化產業市場的基本秩序使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經濟模式,在進入市場經濟環境下必然面臨著各種競爭,這些競爭大到為國際性文化集會(如奧運會)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會,小到兩家音像店的營銷手段,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引發的競爭通常是殘酷的,而為惡意競爭買單的往往是消費者。文化產業為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滿足公眾的文化發展需求,而公眾的文化素質發展則關系到我國未來公民的基本素質水平,因此,文化產業決不能有惡意競爭,也決不能使公眾為自由市場的惡意競爭買單。
3.3 通過宣傳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的擴大化
我國政府對社會建設的兩大職能就是進行經濟建設和進行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這兩項建設的速度加快,反過來,政府為進行文化建設的進行的種種宣傳活動,使文化產業得以擴大。一方面,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基層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這使得文化產業能夠將產品和服務推廣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如鄉村圖書館的建設;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穩固和國力的日益強盛,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使得文化產業有了向全球范圍擴張的可能。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的提升,這其中離不開我國各級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雖然各地政府由于實際執政能力上的區別使政府對待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一些問題,但政府職能的履行始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這個朝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永遠離不開政府的調節和鼓勵。
參考文獻:
[1]介明菊.論文化產業發展中政府職能的轉變[J].管理學刊,2010(06):61-63.
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當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正在積極構建核心課程體系,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充分考慮課程建設與專業能力結構之間的關系.從厘清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結構體系,思考不同的課程在承擔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優劣,尋找合適的實現課程功能的途徑的基礎上來構建專業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
課程建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構建
當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面臨的緊迫任務是課程建設,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思考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要素及結構體系.
1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培養的兩種理念
通過對開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院校的分析可以發現,有兩種理念在影響各高校在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的進程及做法.其一是,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落腳到“管理”二字之上,也就是培養管理人才,只不過是為文化產業這一特定的產業培養專業的管理人才.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之下,相關的培養機構主要針對學生與管理有關的,特別是體現出與文化產業的管理能力有關的能力的培養.這從相關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可以看出來.其二是,考慮到文化產業在中國發展的現實需求,以及該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層面,部分院校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落腳到“文化產業”之上,也就是為文化產業培養各種專業人才,這種理念促使相關的培養單位更加重視對學生文化產業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不單單限于文化產業的管理能力.由于文化產業所包含的門類及具體業態甚廣,這里又顯現出兩種趨向.其一,部分高校該專業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主要在于讓學生理解作為整體的文化產業及基于此培養相關的能力,也就是從各個作為文化產業的具體門類中抽離出具有文化產業共性的東西.希望通過對學生一般性的文化產業的知識傳遞和技能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應對現實需求中的某一種具體的文化產業的工作.其二,另一些培養單位則在考慮文化產業共性的同時,提供一個或多個文化產業的具體門類作為專業方向,將此重點發展,這也就成了培養某一類或幾類文化產業具體門類的專業人才,同時基于此進行相應的能力訓練.比如重點培養文化產業門類中的影視類人才、會展類人才等.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理解成文化產業的理念的兩種趨勢各有優長,但也都有局限.將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并基于此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側重于對文化產業一般規律的學習,由于把文化產業當作整體來討論時,勢必抽離其特殊性,也就是排除掉對具體文化產業業態的討論,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能力培養也只能流于空泛,也就是只能培養諸如更上一層級的能力,如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意能力等,而這些更基礎的能力是否需要特定的專業來培養則成為了問題.用抽離出文化產業的某些具體門類來培養文化產業學生的趨向,由于更加重視某一類或幾類具體的文化產業門類的學習,比如說會展方向、廣告方向、或影視方向等,這的確可以彌補第一種方式流于空泛的弊病,但是,會展專業、廣告專業、編導專業已經是較為成熟的獨立專業了,用后一種方式來理解文化產業和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話,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存在的合法性問題在這里就面臨了挑戰.除此之外,這種方式同時忽略了文化產業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眼界,沒有為其在未來從事更廣泛的文化產業門類打下基礎.當然也有一些學校采取了將上述兩種思路結合的方式.
2課程建設背景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結構體系
基于以上討論,是否有第三條或更多的道路可以選擇以增加培養模式及培養人才的豐富性及多樣性成為了必須考慮的問題.要思考這個問題,幾個前提必須考慮,其一是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其二是在就業的視角下,基于能力培養的角度來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其三兼顧文化產業一般與特殊的關系.考慮到上述三個前提,同時結合當前文化產業實業界多以項目的方式運作某一文化產業的具體業務.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在現實中不是在從事作為整體的文化產業,而更多從業者是按照文化產業項目的分工在從事某一類的具體文化產業的工作.另一方面,從業者又不是長期一成不變的在從事某一文化產業具體類別的工作而是經常從這一類別跳到另一類別,這些類別雖在大的文化產業的概念之下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又是不一樣的.基于這樣一些特點,筆者認為在文化產業這一抽象的概念之下,在某一具體的文化產業門類之上的結合點是它們均按照“項目”的方式來進行運作,仔細分析,這些“項目”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同時可以就此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能力的培養.這種專業能力指的是完成某種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這種專業能力區別于諸如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一般能力,同時也區別于完成復雜任務和解決新問題所具備的綜合能力.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具體的文化產業門類多種多樣,因此要討論文化產業的專業能力必須基于整體的文化產業而言.按照文化產業各門類的共性,按照“項目”的方式運作,因此,可以基于對文化產業項目的分解來說實現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理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模式來確定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能力的結構:分析職業標準—確定能力標準—分解能力標準—確定能力單元.[1]
2.1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要素體系
一般來說,一個文化產業項目包括如下環節的工作:項目的各種與調研有關的工作;在調研基礎上的各種創意工作;在前兩項工作基礎上的各類策劃工作;在策劃基礎上的具體運作工作,包括文化企業的日常運作以及項目管理;文化產品的開發及生產工作;文化產品的市場營銷工作;收集各種反饋信息,進入下一輪新的循環.在文化產業的各種門類的具體業務中都包含上述幾個環節的各項工作,如完成上述工作的一般能力完全具備,進一步深入到各類具體門類的相對應的工作則相對容易.例如通過培養掌握了一般的調查工作所應該具有的各項能力,那么具有這樣能力的人則很容易掌握并養成文化市場調查等具體的調查工作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由于每一項具體的文化產業項目幾乎都包括了以上幾方面的工作,那么,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如果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中心進行人才培養的話,那就應該以完成相應的工作的能力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基于以上理念的話,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包括:1、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調研能力;2、文化創意能力;3、文化產業項目的策劃方面的能力;4、文化企業或單位的日常運營及文化產業項目的管理能力;5、文化產品的開發及制作能力;6、文化市場營銷方面的能力等.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能力除了可以分解為上述一些具體的能力之外,每一種具體的能力又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分層的結構.在水平層面,每一種具體的文化產業類別的能力,比如調研能力、創意能力、策劃能力等都是由知識和技能兩方面構成,例如,調研能力包括與調研有關的各種知識,同時還包括具體調研過程中應該具有的各種技能;在縱向的層面,每一種能力的知識要素又可分為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每一種能力的技能要素又可分為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2]
2.2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結構體系
在討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能力的結構這一問題上,能力的各個要素只是結構的一方面,而能力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也是作為結構問題的一部分應該加以討論的.首先,調研、創意、策劃、運營、管理、營銷等環節是作為一個文化產業項目整體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不可缺少,因此,如果缺少了具有上述某一能力的成員的話,整個項目是會受到嚴重影響的.其次,文化項目作為整體是需要團隊協作的,這是基于一個人很難充分而全面的掌握上述的所有能力.這也就是說,個人在某一項目團隊中發揮作用的是上述工作環節中的某一環,比如說,某一人在一個文化產業項目中主要從事調研工作,那么他就是主要完成整個項目中調研這一環節的工作,而要很好的完成這一環節的工作,則需要很強的調研能力,包括掌握豐富的調研知識,同時具有很強的調研技能.那是否說明,作為文化產業的學生,只需要掌握一個文化項目的某一環節工作的能力就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一個文化產業項目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劃分成各個環節的工作只是一種人為的結果,如果從事其中一個環節工作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工作的整體情況,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自己這一環節的工作的.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精通.考慮到這一對矛盾的有機體,兼顧這兩者,作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同學應該至少精通一個文化產業項目某一環節的工作,非常熟練的掌握這一環節工作相關知識和技能,同時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其他環節工作所需的能力.比如說,一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同學基于多方面的考慮將發展方向定位在了文化調研方面,那么他應該全面掌握與文化調研有關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但是為了更好地從事調研工作,他還應該較為熟練地掌握文化創意、策劃、營銷、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第三,文化產業能力結構的層次性問題也需要關注.文化產業能力結構的層次性主要體現文化產業項目運作的線性關系上,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文化產業項目的運作過程一般是按照先進行前期調研,在調研基礎上的創意以及策劃工作,緊隨其后的是具體的運營和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工作,然后是營銷工作等,所有這些工作在整個項目的發展過程中大致呈現出一種有先后順序的線性關系.但又并不完全是線性的.每一個環節又會包含其它環節的工作,例如在市場營銷環節就仍然包含調研方面的工作,只不過在這一階段,調研的內容是圍繞營銷進行的,且調研在這階段的工作中不是主要工作,而是為營銷服務,體現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同樣,文化產業能力也具有此特點,在上述六種能力中,也具有此種相互包含的關系,但在某種具體能力中,其他的能力則占據次要的地位,起著輔助的作用.另一方面,從縱向上來看,上述能力是建立在思維能力、交往能力、情感能力、語言能力等更基礎的能力之上的,同時在上述六種能力的更下一個層面還包含更多層次的能力,在每一個層次還包含多種能力要素,總體來說構成了由基礎到具體的縱向結構層面,而在每一個縱向層面的平面上又分布著相互聯系的橫向的各個構成這個層面的能力要素.
2.3課程建設背景下構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
由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能力是一個系統的體系,是按照一定的結構來組織和構建的,這就要求該專業的教學工作者按照其內在結構體系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2.3.1運用系統論觀點,全面分析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能力結構.系統論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任何系統都具有開放性、自組織性、復雜性、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基本特征.[3]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的參與者需要將專業建設看成一個有機整體,而能力培養是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又不是一個自足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厘清專業能力的各個要素以及各個要素不是單獨的發展而是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進行聯系.
2.3.2分析各種可能使用的教學手段,尋找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教學方式組合.不同的教學手段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優勢,會導致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的差異,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認真考察各種可能的教學手段的特性.另一方面,每一種教學手段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是有限的,而專業能力是豐富而多層的,這就要求尋找教學手段的組合來實現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2.3.3專業課程體系的安排要充分考慮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當前,多數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的課程都可以分為通識課程、學科課程、專業課程.這三類課程的確考慮到了學生能力結構的不同層次,但是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對前兩種課程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明顯認識不足,這就要求在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中要明確不同的課程在承擔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的作用.專業課程中又分為基礎性的理論專業課程和實踐性的專業課程,在現實操作中,往往只有專業課程承擔了明確的專業能力的培養任務.要改變此種現狀,首先需要分解專業能力的各個要素和層級,分析不同的要素和層級需要采用何種教學方式和課程才可以實現,然后為每一種課程在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專業能力方面做出明確的要求.
2.3.4根據專業能力結構體系按照教師的特長來進行專業教學分工.當前,大多數高校主要采用教師專業特長與課程掛鉤的方式來進行專業教學團隊的教學分工,但是這種方式沒有考慮教師的能力特長與課程的關系.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在一個專業教學團隊之中,基于不同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的不同特長來分別承擔整個專業能力體系中的不同任務.比如說創意性強的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策劃能力強的教師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諸如此類.但是,這種方式需要打破傳統的一位教師承包一門課程的方式.因為,任何一門課程都承擔了培養學生多項能力的重任,由于不同教師能力的差異,導致其可能在承擔這門課程的部分能力方面是不錯的人選,但是也可能這門課程承擔的培養學生另外的能力方面該教師并不在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如果一位教師完全上完該門課程,該教師就會揚長避短,就會向自己擅長的能力方面進行重點傾斜,而該門課程承擔的其它能力培養的方面則不太涉及,這就導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為該門課程設定的專業能力培養的任務并沒有完全實現.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是將課程按能力培養任務進行分解,同一門課程安排多位教師基于該課程承擔的能力培養任務按照教師的能力特長進行分工合作.
綜上所述,在課程建設背景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可以基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培養學生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調研、創意、策劃、企業日常運營、管理、營銷、產品開發與制作等能力,在當前的課程建設過程中,首要的是需要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培養的理念貫穿到課程建設過程中,只有這樣開發出來的課程才能適應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作者:劉術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何萬國,漆新貴.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3-64.
一、文化產業發展需要處理好兩大關系
文化產業本身是一個內容產業,創新是源頭,人才是關鍵。發展區域文化產業必須貫徹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要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培育市場主體,研究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鏈的關系。
(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李長春同志曾明確指出,要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文化事業是以公益性、服務性為主,文化事業的積極發展離不開效率提高與職能轉變。文化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以文化事業為基礎,并為文化事業的長期建設提供經濟動力。它們共同服務于保持社會主義先進的文化的前進方向。內蒙古地區經濟要想保持發展的持續力,需要將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同并進。一方面要分清文化事業的公益性,另一方面要認清文化產業的利益驅動機制。將公益性發展與利益性驅動協同并進,將二者相互促進與融合不僅能有效增強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持續力更是考驗地方政府行政智慧與效能重要指標。內蒙古的文化發展需要制定文化發展規劃,一方面在文化事業發展的規劃中注重民眾的主觀訴求,另一方面在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中注重企業或企業集團的利益點,將二者在利益驅動的機制中實現共同發展的愿望,實現有效對接與共同發展,這樣才可能使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具有共同前景與良好的發展基礎。例如,內蒙古自2006年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初見端倪,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掛牌成立、自治區圖書發行業進行改革、內蒙古電影集團與出版集團成立,這在提振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方面給予了前期基礎,后期的工作規劃要體現與文化事業的對接,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撐與原動力。
(二)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鏈的關系
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的領域廣泛,從成產環節到消費環節其鏈條中能夠驅動的相關產業眾多。因此以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相關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是提振地方經濟的有效方式。通過產品的制造與加工、流通與消費,以文化發展促進生產進步與經貿繁榮是發展中的亮點。例如,文化產業可以與旅游業相結合,以旅游展現文化、以文化包裝旅游,展現旅游發展的文化之路與文化發展向旅游業滲透的新文化發展之路。此外,文化產業發展還可以與會展業、新聞出版業、影視劇、數字媒體等產業相促進,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內蒙古的文化產業走上一條創新之路。
二、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找到制約的瓶頸
(一)文化體制瓶頸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尤為重要和緊迫,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化體制的制約性顯現。傳統文化體制是以事業性為主體的,在這種機制下,文化資源被國有文化單位所掌握,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只能有所取舍,體現不了文化發展的全面性與民眾對文化發展的訴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眾對文化發展的層次提高,而傳統機制又不能在文化發展上提供新路徑,因此產生了民眾文化饑渴與國家文化創新力弱的局面,當然,對于地區經濟發展來講,如何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增強后勁、實現跨越是當務之急。地區經濟的發展依賴國家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大環境,結合地區文化特色,深入開展有特點、有實踐性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并逐步推進。地區文化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文化的繁榮與創新,在增強地區文化發展創新力的同時彰顯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提升地區文化特色與影響力,打造地區文化品牌增強區域文化競爭力,在地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發展的同時體現文化的協同發展。
(二)管理體制瓶頸
真正實行政企分開、管辦分離,不斷改進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強服務能力。地方政府要創新發展思維,以市場為先導、積極培育充滿市場活力的微觀主體。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市場主體,傳統管理體制下管辦一家、政府與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方面職責不分,不能激發主體的活力,因此說市場是一個不完全的市場。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發展一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有競爭力、有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主體方面完成培育,也才能促使其向市場轉型,形成以服務為導向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整合有效資源進行重組,發揮其優勢為文化的繁榮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市場主體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轉變管理觀念,放開管理路徑,重塑管理思路是目前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的著眼點,積極調整結構,培育市場主體,增強微觀活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區域文化產業保持強大的后勁,逐步實現突破性發展。否則,沒有真正意義的市場主體,發展文化產業只能是一句空話。
三、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探索健康發展的路徑
(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需要建立健全相應政策支撐系統,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引導和扶持。黨委、政府先后做出了《關于印發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綱要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快文化發展的決定》《關于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若干政策規定》《關于扶持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連同《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若干優惠政策》《內蒙古文化產業2009-2013發展規劃》等,這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為引導和扶持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政策體系要體現宏觀的方向的把握和微觀專業的指引,既要注重總體又注意細節。
(二)要建立起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
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過的程中轉變政府職能,政府管理注重宏觀指導向服務思維轉變的路徑。政府的主要任務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發展工作機制,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加強宏觀政策指導、打造地域文化產業特色、扶持骨干企業的發展、培育創新的市場氛圍、吸引非公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三)要強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文化產業實現健康發展的硬件。以自治區經濟的迅猛發展和財政實力的迅速增強為基礎,建設一批有代表性的、規模大的、功能全的、有標志性文化設施的文化產業是具有實質意義的。例如通過會展中心、文化城、產業園區等工程的建立,打造一批內蒙古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
(四)要開拓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將現代高端的制造業與現代化文化相結合,形成現代生產與時尚消費的新主流。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出,抓住了現代文化產業的核心和實質,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上拓寬了視野、調整了方向、掌握了重點,為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政府在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必須要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作為其發展的新主流,以創意促進創新、帶動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在科學發展、可持續進步的思想指導下,自覺地對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做更加整體性的考慮,探索一條具有地區特色的新型文化產業發展的道路。
(五)要加強地方金融體制改革
將地方的投融資體制改革作為改革的重點和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杠桿,推動文化資本投資浪潮的形成。推動自治區文化產業格局成型,推動文化產業的金融創新,離不開金融機構的觀念更新與積極探索??梢劳胁糠志哂邢嚓P服務經驗的金融機構,組建若干文化產業金融創新平臺,對文化產業金融產品開展集成創新。
四、結論
文化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然包括文化生產力結構的調整,生產力才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文化產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只有通過文化產業生產力的調整,以及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才能獲得有效的克服和解決。
調整文化產業結構,需要在文化產業的管理制度上創新。有效的制度創新是在文化產業生產力結構的同步創新變革下,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制度上配合。實施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創新,是在統一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將公益性文化產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適度剝離。根據市場與意識形態相關制度的不同,對文化企業進行科學和實事求是的區分,然后分類指導,并分步驟實施創新性的體制。
如果繼續以舊的管理模式來運行擴大了的文化產業,一定會造成文化市場的混亂,如果政府職能轉變得好,對我國廣大的文化消費者,對從事文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投資者,對國家經濟建設都會帶來巨大的好處。我國政府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與WTO的規則也有沖突,現在要修改或放棄原來熟悉且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學習不熟悉的新規則,必然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當然,我們希望這個過程越短越好。 (孫安民北京市副市長)
把“首鋼”建成生態休閑文化創意產業的偶合體
“首鋼”時代的結束,同時應該是石景山(首鋼)生態與文化園的開始。高爐的關閉將要迎來另類藝術園林的新生。這里應保留鋼鐵工業的記憶:高爐、煉鋼、貯水池,原有的工業符號應予保留。當然,所有這一切都應以綠筆渲染為底色,是在擁有大規模的綠化的前提下,建成美麗的文化演藝大市場和青年活動中心。工坊、動漫基地、藝術人的沙龍,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大藝術工廠、藝術作坊、游人與藝人的交流場、觀眾的游戲場。這里可以有純傳統的藝術,也有現代的、前衛的、抽象的,甚至是涂鴉的。在傳統與現代交融中,實現固守、嫁接、吸納、變形,多種藝術品種的寬容相處的藝術特區。
(劉秀晨北京市園林局副局長)
應加強對動畫的管理
國家應有個強有力、有絕對權力的動畫管理部門,協調、整合、扶持、管理目前還一盤散沙的中國官方、私營的動畫機構,有規劃、有設計、有方案地提出中國動畫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方向。
目前有十幾家部委涉及動畫的管理,但這種現象結果就是都管又都不管,沒有明確政策和統一指令,我們建議:國務院可成立“中國動畫事業管理委員會”,設在文化部。由它協調十幾個部委;由它整合中國動畫資源;由它對外和國際上動畫機構溝通合作;由它加強管理,使中國動畫早日走向正軌、走向產業、走向輝煌。
(李揚長安法制電視制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