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4 00:33: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業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新經濟時代的企業競爭是文化的競爭,是理念的競爭。煤炭企業作為傳統型企業要想更好的取得競爭優勢、戰勝競爭對手,必須對其企業文化實施再造。論文將就這一問題展開分析和研究。
2l世紀人類經濟形態已經進入了以知識、速度、創新、文化理念為根本特征的新經濟模式。新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成為一種重要的企業能力,是一種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途徑,是一種為企業生成價值的重要來源。一個企業要打造具有自己獨特優勢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理念,就必須要從企業文化建設和管理著手,培養具有個性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管理是新世紀重要的企業管理模式。煤炭行業作為能源基礎性行業,其作用和地位不容質疑。不久前國家為了力促煤炭工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煤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和原料,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由于歷史和現時的一些因素積淀,煤炭企業發展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煤炭企業正經過著歷史性轉化過程:即從“制度+控制”型轉變成為“學習+激勵”型。最近幾年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和國際原油等替代性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煤炭行業的形勢開始出現好轉。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下,煤炭企業必須牢牢抓住時機、適時掀起企業變革、塑造新型企業文化,推動整個煤炭行業和企業自身的可持續化發展。
l企業文化理念的產生與實質
企業文化理念的產生源自美日兩國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較。20世紀60~80年代日本經濟迅猛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強國,并在各個領域與世界經濟第一的美國展開強有力的競爭。美國學界在驚呼“狼來了”的同時,分析思考認為日本的成功在于其“管理軟件——文化因素”的成功。從1981年到1982年間美國管理學界連續推出了四部重要著作:《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戰略家的頭腦——日本企業管理藝術》、<企業文化》、《尋求優勢——美國最成功公司的經驗》。系統精辟的分析構成了企業文化這一新的理論系統,標志著企業文化理論的誕生。一般認為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其內外環境中長期形成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行為規范、制度規范和外部形象的總和,是激發企業員工積極性的唯一源動力。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為企業職工提供了一種共同意識,以及日常行為的指導方針。企業文化通過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意識觀念,說服、感染、誘導、約束企業成員,用一種共同的價值觀把全體職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煤炭企業文化以往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2.1文化觀念陳舊、思維模式定化
由于地理條件和作業環境限制等原因,煤炭企業礦區一般都遠在與城市市區相隔較遠的郊區或野外。因此煤炭企業難以接受到外部最新的信息,思維模式容易固化。而思想的僵化又往往就是企業文化再造最大的敵人:企業管理層和員工安于現狀,害怕變革、不愿變革,使得企業的改革發展創新的嘗試只是“換湯不換藥”,難以從根本上起到引領企業發展思路轉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2.2企業領導層不理解或企業文化意識淡薄
眾所周知,目前煤炭企業占相對多數的是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很多的領導并不是通過市場機制的選擇產生,而是直接由上級安排任命。這其中雖然有很多有志于改變企業落后面貌的領導者,但苦于對企業文化理念的不理解和認識不足。造成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路不開闊,企業文化建設停留于表面。更有甚者,一些領導者認為企業文化建設是只投入,不產出的“買賣”,搞不搞對企業效益都無所助益。
2.3企業文化建設政工化、部門化
在煤炭企業調研的時候經常發現在許多企業中,將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等同或混淆兩者之間的異同。實質上企業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業建設中兩個既有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范疇,通過兩者有機的融合和協作,可以有效的幫助企業解決經營管理中所潛在和發生的一些問題;還有的煤炭企業將企業文化建設職能安加在工會、宣傳部等部門,實際上企業文化建設是整個企業都必須共同承擔的職能,而不是哪一個具體部門自己的事情,企業文化細化在企業運作流程的每一個階段之中。
2.4企業文化建設表面化、口號化
以往煤炭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企業文化建設表面化、口號化。由于思想保守和員工素質參差不齊等因素,煤炭企業內部對企業建設的效用和重要性認識不足。經常是“熱熱鬧鬧開場,冷冷清清收場”,沒有將企業文化建設真正的嵌入到企業的靈魂之中,企業文化留于表面。因此我們走進礦區經常發現是口號、標語很多;今天號召這個,明天要求哪個。沒有一個有序、繼承性的企業文化發展建設思路。
3煤炭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與思路
3.1以“客戶服務至上”為導向
由于多年來傳統體制的影響,使不少煤礦至今還沒有在思想上真正確立“服務至上”的思想,煤炭產品同其它產品相比雖然有自己的特性,但作為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上有共同之處,如認真履行合同、定期走訪用戶、提高質量、擴大產品品種滿足不同用戶的要求等。及時了解市場動態,預測客戶可能會提出什么要求,提前準備,在第一時間提供給客戶,從而大大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為客戶節省時間、為客戶節省成本、為客戶提供方便已經成為新經濟時代企業成功的首要因素。
3.2以“以人為本”為核心
企業有價,人才無價。新經濟時代中作為知識載體的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企業最具競爭力的核心生產力要素。企業文化的實質是以人為本,是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從過去只注重物轉到重視人的基點上來,把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培養人、重視人的價值,不斷提高人的素質,調動人的積極性,作為企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如何有效的引人、留人、用人、培育人已經成為煤炭企業文化管理中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企業必須充分調動資源,做好企業人力資源開發這篇大文章。
3.3以構建、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支撐
煤炭企業文化重塑要以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作為支撐和保障。通過建立和完善以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有序的法人治理結構,可以有效的促進煤炭企業文化建設科學化、制度化、明確化。為企業下一步將企業文化滲透到企業的各個角落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3.4落實溝通培訓和激勵機制
由于煤炭企業內部傳統勢力強大,抗拒文化革新和消極對待文化革新的現象普遍,而且廣大員工素質參差不齊、認識不一。要想在煤炭企業內部順利開展企業文化理念革新,首先必須進行深入細致的有效溝通。解除員工對于企業文化再造的疑慮和不解,并通過具體培訓的方式,使廣大員工認識到企業文化再造的效用與意義所在。通過激勵機制吸引和鼓勵廣大員工參與到企業文化再造的過程中來,實現由“企業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
3.5以績效考核機制為約束
有時候企業傳統勢力過于強大,企業文化變革在企業內部寸步難行。此時為破除阻力、引進新思路,就必須果斷借助績效考核機制等強制手段,引導員工個人行為向企業希望的方向轉變;新文化的引入要想真正“生根”必須有一定的強化過程,通過績效考核機制的作用,我們可以使得員工逐漸生成“習慣反射”,使得企業文化最終能夠在企業內“生根發芽”。
3.6以企業與員工“雙贏”為訴求
強制并不等于強迫。雖然要員工將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自覺做到相統一,但不能抹殺員工個人作為獨立主體的需要。長久以來,煤炭企業以“犧牲、奉獻”精神為感召,而忽視了員工作為個人有自身多元化、多層次需要的現實。21世紀是合作的世紀、是雙贏的世紀,企業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建立“雙贏”的文化理念,只有企業和員工都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4煤炭企業文化再造的具體內容
4.1繼承傳統,面向未來的新型企業精神
一個企業要有自己的靈魂,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中外企業無不把培育企業精神當作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和根本任務,把企業精神當作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制勝的法寶,視之為企業之魂。煤炭企業要精心提煉出最適合本行業發展、最有價值、最有特色的企業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并加以確立和塑造。將長期經營活動中培育的能反映企業精神風貌、激勵職工奮發向上和規范企業行為的群體意識,能引導職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相融合,樹立具有本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精神。樹立企業精神要注重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同時要突出時代性和個性化。
4.2加強煤炭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由于煤礦生產的特殊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煤礦事故時有發生,有的甚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干擾正常的生產經營。事故高發及難以遏制的趨勢,不單源自科技管理水平低下,更在于員工對安全的認識水平不高和企業整體安全文化理念不強。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做到“安全第一,預防為先”,實現文明生產,才能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健康、穩定、高效發展。珍惜、愛護和尊重員工的生命,從安全的意識、思維、觀點、行動、態度、方法上使員工形成深層次的安全文化素質,并付諸于完善和維護企業安全文明生產上,認真將安全文化細化到現場生產管理之中。
4.3重新塑造煤炭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它是指企業在社會公眾中的印象和評價。一個企業在社會公眾的心目中是否有高度的信任感,關系到這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一方面,傳統上社會意識中煤炭企業的形象就是“苦、臟、累、險、黑、大、笨、粗”;另一方面由于只注重效益,缺乏環保意識。導致企業環境惡化:煤塵飛揚、地表塌陷、酸雨、溫室效應、固體廢棄物、光化學煙霧等敏感環境問題既危害了企業,更危害了社會。因此煤炭企業要建立新型企業文化,首先就要重新塑造自身企業形象。對內要提高環保意識,提升員工素質。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工程建設,建設成為一個生產生活秩序井然、環境整潔優美的現代新型礦區。對外要通過cI形象設計塑造個性鮮明、全面完整的企業形象。注重企業聲譽,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幫助企業樹立講文明、負責任的光明形象。
4.4通過質量文化樹立強勢企業品牌
高質量的產品是企業生存的根基。它既反映了企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企業吸引客戶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才能贏得更多的客戶,也只有樹立質量第一的文化理念,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產品質量實際上是企業質量文化、倫理觀念在實踐層面的反映和體現。有什么樣的質量文化,就有什么樣的產品質量。良好的技術、設備固然是影響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但非決定因素,要從根本上解決質量問題,還必須以人為本,從指導人們實踐的觀念形態著手尋求解決途徑。從煤炭企業長遠發展、從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地域經營的大視角出發,重視企業形象、商標形象、產品形象的策劃、宣傳、投入,把品牌意識和策略引入企業營銷機制中,提高企業競爭力,最終塑造強勢企業品牌才是煤炭企業在21世紀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最終勝利的必由之路。超級秘書網
4.5科技文化興煤,創新文化富煤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戰略性的指導方針在今天的煤炭企業改革中意義猶為重大。今后我國煤炭企業的改造目標重點是要應用高新技術:比如遙控與自動化技術、加快高產高效礦井建設、推進潔凈技術的產業化。煤炭企業的發展正朝向科技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向迅猛發展。毫無疑問,科技文化將給煤炭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場新的革命。能源有限、創新無限。煤炭企業不可能永遠靠煤吃飯,大力推進企業創新文化理念的形成是企業可持續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在企業內形成一種創新生產工藝、創新管理理念、創新發展思路為核心的創新文化體系,為煤炭企業不斷飛躍,添磚加瓦。
工業設計介入“非遺”生產性保護,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能更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一)“非遺”的內涵與外延“非遺”的內涵是指處于核心地位的地域文化,它是項目傳承人祖輩相傳的,是我們發展民族文化的根?!胺沁z”的外延是其本身豐富多變的外在形態,它是文化內涵的物質載體,具有多變性和流變性的特點。如竹編技藝制成的用具中包含涼席、涼枕、籮筐、竹籃等眾多形式。傳統手工技藝是銜接“非遺”內涵和外延的橋梁,是其生命延續的手段,也是“非遺”產品具有獨特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的技術保障?!胺沁z”的內涵和外延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就如同果實的結構一般,文化內涵是“果仁”,手工技藝是“果核”,而外在形態則是“果實”的外表?!吧a性保護”主要是要保護作為核心的手工技藝和文化內涵,而“非遺”產品的生命延續又必然借助于外在物質形態的創新。工業設計的介入主要是對“非遺”的外延產生影響,同時對內涵也有積極的能動作用。
(二)工業設計在“非遺”生產性保護中的作用
1.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如今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年青一代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很多“非遺”項目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同時一些本土元素卻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如俞孔堅的作品以現代性和鮮明的中國特色,以生態和人文的精神,贏得國際聲譽;2012年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王澍,其設計特色突出體現了“中國傳統空間的韻味”。這些案例無不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正在被世界所認同??梢哉f,目前我們所缺少的是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信,而工業設計的介入能夠使本土文化走向世界,隨著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的成功,能夠為世界開啟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也有助于使青少年建立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促進“非遺”產品的創新。設計是地域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設計能夠使本土產品走向世界,同樣,通過與外界的交流又能反過來促進本土產品的創新發展。“非遺”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應當與當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時展的步伐。這就需要在傳統的“非遺”生產性項目的合理利用方面融入或引進現代設計理念,關注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和觀念。但由于地理環境及觀念等限制,傳統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往往在手工技藝上非常出色,但在產品形式的創新上特別是與時俱進方面有所欠缺。工業設計可以在素材和材料選擇、外觀造型等方面為“非遺”產品的創新出謀劃策,使其更具時代感和藝術魅力。
3.塑造和提升“非遺”品牌形象。工業設計的品牌策略能夠為“非遺”項目提供品牌策劃服務,通過品牌形象的提升增加“非遺”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消費者對“非遺”項目的認知度。如法國FORTROYAL公司通過品牌塑造的方式,集中了多個領域優秀的手工藝人,使古典園藝、古典家具制作等多種瀕危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和發揚。另一方面,品牌策略有助于集中專業人才,壯大行業力量,實現“非遺”技藝的專業化、集約化和高端化。文化部于2011年10月設立了首批41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這一舉措為我國“非遺”項目品牌戰略的建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非遺”生產性保護中工業設計的介入策略
(一)文化尋根與立足當下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傳承已久的“非遺”項目卻陷入了瀕危的窘境。對傳統美術類等“非遺”項目采取生產性保護,通過保護其核心技藝的方式,使其在新的文化生態中得以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其目的就是為了保留民族文化的“根”。在“非遺”的生產性保護中,文化的“尋根”不是要回到過去,不是仿古或復古?!胺沁z”產品要滿足現代人的生活,應立足于當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使人們重新建立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覺醒,使傳統文脈得以傳承。正如俞孔堅所說的那樣:“當挖空心思尋找千年古跡和傳統形式,以求地方文脈和精神的時候,突然發現,這種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工業設計的介入并不是簡單地將“非遺”技藝應用于現代產品的生產,更不是用現代工業技術取代傳統技藝,“拿來主義”只會造成“非遺”的研究和保護失去文化之根。因此,只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營養元素,同時立足當下,才能實現“非遺”生命的延續。
(二)保護為主與合理利用“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的目的是“保護”,而不是“開發”,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注重社會效益。為此,保護活動應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手工藝原則。“非遺”生產性保護和工業產品在生產方式上的區別在于其堅持手工藝的原則,而非批量生產和流水作業。那種用現代工業技術粗制濫造地“復制”“非遺”產品,以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必將斷送傳統文化的生命。手工制作不同于機械生產,傳承人的制作過程同時也是創造的過程,“非遺”產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同樣是在傳承人的手工制作過程中被賦予和實現的,保留手工技藝就是保護傳統文化的內核。工業設計的知識體系本身就包含材料學、形態學和工藝學,工業設計的介入應尊重手工制作的方式,加強對傳統工藝的研究和保護,從而為“非遺”生產性保護提供動力和資源。
2.協同合作原則?!胺沁z”的延續是以地域文化和傳承人所構成的文化圈為內力展開的,但“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文化學、形態學、符號學、材料學、工藝學、歷史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需要地方政府、“非遺”專家、教育機構、工業設計師、消費者等多種外力的介入和努力。工業設計學科和工業設計人員的介入除了需要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開展保護工作外,還應當處理好與其他學科、部門和人員的協同關系,共同促進“非遺”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
工業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汪美葵.后亞運時代的廣州文化產業[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2(08):38-39.
[2]鄧靖.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啟示[J].創新.2012(03):68-70.
[3]王曉紅.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路[J].中國經貿導刊.2012(09):26-29.
[4]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5]葛俊杰.文化創意產業格局下的工業設計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時代,2011,24:119-120.
工業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李敏,方忠民,程友斌.基于市場需求的高職工科類工業設計人才培養———以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教育研究,2012(11):47-48.
[2]駱沙鳴.創辦設計專業大學,助推我國工業轉型[J].教育與職業,2011(19):6-7.
[3]倪江忠,王力夫.高職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體系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7(6):49-50.
[4]王鳳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本建設的任務[J].職業技術教育,2008(2):58-59.
[5]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工業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周維宏,宋金文等編.日本社會解讀[M].時事出版社,2002
[2]李亮之編著.世界工業設計史潮[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3]李彬彬編著.設計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4](美)WM.E.舒德爾,(美)J.丹尼爾·舍曼編著,繹明宇等譯.新技術開發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0
[5]馬國馨著.日本建筑論稿[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6]袁宏偉,谷淑娟編著.專利權保護案例分析[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7]席酉民主編.經濟管理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出版: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評委評語】
作為一本學術會議的論文集,《旅行的圖像與文本》中的“攝影作為信息和方法”單元,集中展現了當代中國學研究的新取向,即在現代中文語境中,通過對于攝影圖像與文學文本之間的跨媒介互動,來發現攝影在型塑“中國性”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攝影和文學互動所激發出來的對于文本釋讀的新的可能性。同時,這些論文(并不限于這個單元)也體現了這一領域里的最新學術成果,并且可以為正在興起的當代攝影學術研究提供成熟的規范借鑒。
―顧錚
如果說從手抄本到印刷本是書籍史、閱讀史上劃時代的變化的話,那照相術毫無疑問是近世信息傳播領域里一場天翻地覆的技術革命。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觀點?!靶畔ⅰ痹诖瞬⒉粌H僅是知識,而是指“對人的組合與行動的尺度和形態”,媒介發揮了塑造和控制的作用。照片、影像,以其巨大的復制、傳播的功能,隨著全球資本市場的興起,徹底地改造了現代人感知世界、情感交流的模式。海德格爾前瞻性地預言說,“世界被把握為圖像”。視覺性,就如同語言,成為現代人把握世界、表達自我的基本方式。本書收入的第二組四篇論文,既是對中國早期攝影史的補白,更是思考攝影新媒介,作為“人的任何延伸”,在近代中國的技術傳播中引發的感知與改造主體性的革命。
芮哲非(Christopher A.Reed)在其專著《谷騰堡在上海:中國印刷資本業的發展(1876-1937)》一書中指出,照相技術與武器制造、鐵路一樣,成為清末推動革新的重要推動因素。收入本書的論文勾勒了照相術早期在上海傳播的概貌,指出石印技術在19世紀后期仍占主導地位,照片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普及。該文對石印技術、攝影術作為兩種同時進入中國印刷業的技術進行比較研究,兼及討論技術性的圖像與潛在觀者、受眾之間的關系。通過對信息交流模式(圖像生產過程)與信息網絡(體現在圖像中的受眾群體的構成)的研究,他提出一種假說:石印圖片中淡化中國人,不見洋人;而工業照片中卻時時可見西洋管理者的身影。作為清末中國工業化過程中信息交流模式的視覺呈現,《媒體即信息:中國早期工業照片和 石印圖片及其觀者之比較》一文認為照片為研究中國工業生產網絡、重構受眾群體提供了直觀的證據。作者亦是在此意義上使用媒體(照片)即信息(工業生產網絡的參與者)的說法。
法國學者狄瑞景(Régine Thiriez)長期致力于中國早期攝影史的研究、照片的收藏與整理工作。收入本書的論文《威廉?桑德斯鏡頭下的舊上海風情》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歷史圖像文獻,即1862年到1870年間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在上海開設森泰照相館時拍攝的民俗照片。這類攝影多為擺拍,展現東方奇觀,無論是待砍頭的國人、蝴蝶發髻的女子、流動的食攤、沿街叫賣的小販,還是披枷帶鎖的囚犯。這些來自文化他者的凝視、技巧、構圖,推動了中國本土攝影業的發展,上海耀華照相館等即有模仿桑德斯的作品。桑德斯通過擺拍、修飾的策略對文化“類型與風俗”的鏡頭捕捉,為在世界范圍內的印刷品的流通傳播提供了一份意義含混的中國影像。這份對歷史“永恒”的記錄,也提醒后世的研究者反思“圖像反映真實”這一迷思。
吳盛青與徐蘭君的文章,都是利用視覺材料來討論新的觀視技術對感性主體的型塑作用。吳盛青的文章《相思之影:清末明初照相文化中的情感地圖》通過對19世紀末20世紀早期的詩歌與人物肖像照的對讀,展示新舊雜糅的時代里舊詩與新影像的交鋒對峙以及融合。攝影從傳入中國之初起就與性別化的凝視與想象女性的視覺政治與文化表演彼此纏繞、互相牽連。題照詩,發揚題美人畫的傳統,是對“女性”照片的想象上的意義的增值與添加。該文關注以蘇曼殊、柳亞子為中心的文人圈子,追溯照片作為禮物、信物題詠、流播的軌跡,討論情與物的關系,尤其是新媒介對男性文人情感的主體間性的塑造作用。文章《照相術與現代中國“兒童相”的譜系學研究》是對“兒童相”知識考古學的梳理,徐蘭君認檎障嗍踉凇胺⑾幀畢執兒童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晚清傳教士何德蘭的《孺子歌圖》《中國男孩與女孩》,借用照片和兒歌的翻譯以及游戲,從人類學的視角向世界介紹中國兒童。照片作為輔助媒介,召喚在兒歌的文字翻譯中丟失了的中國性,喚起的是富于象征意味的中國形象?,F代心理學先驅人物陳鶴琴,記錄兒童日常生活中的面部表情、行為動作,進一步倡導童年生活中“趣味”的概念。該文提出一系列關鍵性的思考:影像如何發揮作用?與現代學科建設(如文化人類學、心理學)與大眾媒體(如《良友》畫報)之間有何種關系?影像如何對現代人的身心建構、人格型塑起到“規訓”的作用?
參考文獻是幫助作者提升論文寫作質量和學術價值的重要依據,同時是幫助讀者把論文作者的觀點和引用的學術觀點更好的區分開來,關注學術參考網,查看更多優秀的論文參考文獻。下面是小編采編的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
[1]黃曉林.推銷技巧與禮儀課程的教學策略[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B12):71-73.
[2]崔平.推銷技術與商務談判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J].機械職業教育,2000,12:16-16.
[3]雷海艷.淺談“商務談判與推銷技巧”的案例教學法[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19(8):51-52.
[4]唐莉莉.情景教學在《推銷技巧》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3:113-113.
[5]崔玉華.推銷技巧課“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北京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2(1):51-53.
[6]易明霞.推銷技巧實踐性教學淺析[J].當代經濟,2007,06x:131-132.
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
[1]楊丹.模糊性法律語言的語用功能[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約翰·吉本斯.法律語言學導論[M].程朝陽,毛鳳凡,秦明,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91.
[3]X·M·弗拉斯科納,H·李·赫瑟林頓.法律職業就是談判[M].高如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尹桂鳳.投資審計現狀及面臨困難的探討[J].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行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12).
[5]呂毅,李文化.關于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問題的法律思考[J].湖南省審計學會五屆三次理事會首次理事論壇論文集,2008,(08).
談判技巧論文參考文獻:
[1]高媛媛.國有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研究[D].浙江大學,2013.
[2]王雅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戰略定位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構想[J].南方金融,2012,(11):4-9.
[3]周軍.大型商業銀行小企業融資業務的拓展與管理[D].浙江大學,2014.
[4]韓鳳榮、劉克敬、陳寶啟.對外經濟貿易談判[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
[5]劉向麗主編.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6]何光明.商務英語電子郵件的寫作[J].英語自學,2006(5)
18世紀中葉在英國興起的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它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都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帶來了轉型性的變化。對英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引發的對英國工業革命以及與英國工業革命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已然成為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環境學甚至生物學等學科所關注的主要對象,成為學者們始終關注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對休閑生活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國外的研究看,據筆者掌握的材料,西方學者對休閑生活的研究起步較早。隨著工業化的深入,包括休閑生活在內的社會生活各領域的轉型性變化十分明顯。與此同時,萌芽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新史學,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成長壯大并與傳統史學抗衡,最終贏得了主流史學的統治地位,開始進入到了迅猛發展的時期。其間,研究領域、研究對象、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表達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便成為對休閑生活的關注與研究應運而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對英國休閑生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
較早對英國休閑生活進行系統研究的當為B.S.朗特利和G.R.拉夫爾合著的《英國人的生活與休閑·社會研究》一書。同時,皮特·昆萊爾主編的《英國生活》叢書、E.P.湯普遜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3]和布賴耶·哈里森等學者的相關著述等。大致看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既有側重于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娛樂、消遣和游戲等休閑生活的簡單描述;也有在研究方法方面積極引進其他學科研究方法進行交叉研究的初步探索。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與同期西方新史學關注處于社會底層普通大眾日常生活的傾向基本一致,西方學者對休閑生活的研究明顯呈現出側重于經濟一社會史和民眾休閑史研究的開展和深入。有探討19世紀30-80年代清教主義對休閑生活影響的皮特·伯利‘引;有對休閑生活商業化進行研究的J.H.普拉姆勃;有對運動休閑研究的H.A.哈里森;有對民眾休閑生活問題的研究;還出現了一些零星的關于工業化進程對休閑生活影響的分析,如阿薩·勃里格斯、R.W.馬爾克姆森等人的表述。
在上述研究中,最為突出的是關于休閑理念變化的研究。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一方面是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物質生活的豐富,但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壓力日益增加,自我釋放的休閑理念應運而生。于是人們在注重創造財富的能力的同時,也把休閑視為釋放壓力、交往、溝通乃至創造財富的一種方式而予以重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對英國休閑生活的研究出現了深入與角度多樣的趨勢。有影響的著作包括蒂姆·哈利斯主編的《英格蘭的民眾文化,1500-1850》、阿里森·西蒙的著作《都鐸王朝時期英格蘭的娛樂與休閑》和德國學者里夏德·范迪爾門所著的《歐洲近代生活》(三卷本)等等。研究涉及:近代以來休閑時間、休閑方式和休閑觀念的變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重大事件對休閑生活的影響;近代以來休閑的商業化程度、原因、影響和趨勢;工業革命、技術進步對休閑的影響;近代以來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休閑生活;不同休閑形式的發展與變遷;各種休閑生活的職業化;政府在休閑生活轉變中的地位和角色;非法休閑娛樂等等。上個世紀90年代末,西方學者對休閑史的研究還呈現出了西方新史學或后現代史學的一些特征。如,主張放棄對歷史變化做“概括性的敘述”“把高質量的學術研究與普通讀者可接受的形式相結合”等。
可見,西方學者起步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對英國休閑生活的研究,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不僅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研究領域,而且其地位也逐漸為學術界主流所認可,向深度和廣度擴展,研究成果日益豐富。
從國內的研究看,筆者以為休閑生活真正進入學者們的視野是在20世紀90年代[12]。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人們的日常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休閑逐漸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益高漲的休閑消費需求刺激下,我國的新型休閑產業蓬勃發展。于是,關于休閑理論、休閑史和休閑指導等相關研究逐漸引起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們的關注。相關研究成果逐漸面世。如,在社會科學領域“閑暇社會學”開始興起,主要著述有樓嘉軍的《休閑新論》、陳琰的《閑暇是金——休閑美學談》和馬惠娣的《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等。從已公開發表的論文看,改革開放至上世紀80年代末,還較少有關于休閑生活研究的,然而到上個世紀90年代,情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日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外語專業的畢業論文是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外語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后階段,也是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綜合檢驗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學生學士學位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
一、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畢業論文在外語專業中的地位至關重要,無法取代。畢業論文的開展不能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脫節,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我們于2009年至今不定期的對日語專業的畢業生、用人單位和專家等相關人員進行了關于“日語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關的調研和訪談,同時結合我校日語專業的生源情況,將我校日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畢業后可在BPO行業、商貿企業、涉日IT企業等從事相關工作的應用型日語專門人才。從專業培養目標可以明確看出,我校日語專業培養的是符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日語人才。
二、合理定位畢業論文
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條不紊地開展畢業論文的工作,必須有與之對應課程對畢業論文進行支撐,而且畢業論文是大學學習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對前期學習效果的檢驗和綜合運用的過程,前期的課程也是畢業論文有力的支撐。我們根據CDIO教育理念設計了包含畢業論文在內的以“項目”為引導,注重能力培養的一體化專業課程能力培養體系(圖1)。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瑞典皇家工學院、瑞典查爾摩斯工業大學和瑞典林雪平大學共同創立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CDIO教育理念是對傳統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突破,它強調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項目教學為模式開展實踐教學,CDIO教育理念對日語教學,尤其是為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的畢業論文工作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了一種打破傳統的全新教學思路和模式。
如圖1所示,魚骨圖的兩側分別代表大一學年的導引項目(一級項目)和大四學年的壓頂石項目(一級項目)。主魚骨上面的三個魚刺分別代表三個學年的二級項目。其中六個二級項目均設置在實踐學期。每個二級項目的順利開展必須由對應魚刺上的若干個三級項目(具體課程)支撐。在一體化的項目體系中,三級項目支撐二級項目,二級項目支撐一級項目。也就是說,前期的導引項目和二級項目都支撐著大四學年的商務日語綜合實訓項目和畢業論文??梢?,畢業論文并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學生運用大學期間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去完成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夠得到綜合檢驗的畢業成果。
三、能力培養
畢業論文從開題到答辯整個過程的跨度為8個月,它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綜合檢驗和能力進行綜合培養的過程。我們通過對教師、在校生、畢業生和企業的問卷調查、當面訪談,以及結合畢業論文在教學體系中所處地位的綜合考慮,最終比較客觀地確定了畢業論文各個階段、各個任務重點培養的能力指標。畢業論文的整個過程重點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了解日本社會文化背景的能力、行業知識及企業文化的能力,良好的日語讀解和書寫能力,確定主次與重點的能力,較高的日語表達、說明能力、口頭表達和人際交流能力,書面的交流能力,養成批判性思維,以及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與習慣等。即對畢業論文工作進行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一體化設計。
四、總體設計
我系每一年度的畢業論文工作啟動為本年度的10月中旬,結束為次年的6月上旬,歷經8個月的時間。從啟動時期的選題,到論文答辯、存檔等工作由負責教學工作的系主任為領導小組組長,具體工作由教研室負責教學的主任負責,下設若干論文指導小組,每個小組由組長、秘書和組員組成,做到責任到人。并圍繞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指導、校外實習、教學檢查、評閱、答辯和存檔等環節,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強過程管理,提高畢業設論文質量,確保了畢業論文工作的順利實施。我們制定了非常詳細、明確的教學實施方案,規定了每個階段的任務,提交的材料、文檔提交的時間,同時各種文檔和模板都有明確的要求和說明,先從制度和文檔等方面,確保了思路明確、標準統一,同時也不讓教師分心,確保教師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指導學生上。
五、論文選題
1.選題方式
我們利用“實踐教學管理平臺”按照“雙選制”進行選題。要求教師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能夠指導的論文方向以及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具體要求等信息提前錄入系統。然后統一將系統開放給學生,學生登陸系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和指導教師,完成初步“雙選”工作。根據“雙選”結果,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確定題目,完成選題工作。整個過程教師都按照教學實施方案的要求和日程進行指導,并且及時做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選題方向
我們要求教師和學生在選題過程中要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符合教學基本要求,注重語言能力培養。規定在傳統的日語語言、文學、文化方向的基礎上,主要以IT行業、旅游行業、會展行業、酒店行業、日本社會、日本經濟、企業管理、商務禮儀和日語教育等應用性強、和教學聯系比較緊密的選題為主。選題結合教學、科研等實際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先進性、開拓性。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能夠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同時要求學生的論文題目和內容不能和近三年的選題和內容相同,題目宜小不宜大,宜具體不宜寬泛,堅持一人一題的選題原則,以保持較高的更新率。大力提倡并鼓勵真實性選題。
六、結語
筆者發現一些學生由于到企業實習、進行留學準備等各種原因,不夠重視畢業論文的現象,甚至也發現個別沒有經驗的指導教師不夠重視的現象。無論畢業論文的設計多么理想,作為實施者的學生和指導教師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顧佩華,沈民奮,陸小華.重新認識工程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楊秀娥.日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過程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