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7 14:52: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塊鏈技術研究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區塊鏈;金融業;應用實踐
一、金融區塊鏈應用的意義
區別于傳統互聯網技術,區塊鏈具有弱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征。區塊鏈技術可能給金融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由區塊鏈技術構建的金融生態,可以解決傳統金融模式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另一方面,人們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將資產準確、快速地進行價值和信用轉移。未來,區塊鏈技術將對金融行業產生以下積極影響。
(一)降低金融機構運行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
目前,金融機構業務開展的各個環節不僅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還將引發操作風險。區塊鏈可以改進傳統的經營模式,優化業務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從而增強核心競爭力。
(二)降低金融機構管理風險,提升業務處理效率
區塊鏈利用特有的密碼技術,減少信息不對稱性,實現數據的不可篡改,確保交易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降低了銀行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區塊鏈還能省去各種中間環節,加快結算與清算速度,實現全天候、實時到賬,提高了業務處理效率。
(三)加大金融機構創新活力,發展新興金融業態
區塊鏈在重塑傳統業務模式的同時,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業務模式。一方面,區塊鏈促進金融機構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如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拓展;另一方面,區塊鏈加大金融機構業務之間的協調合作深度,通過源代碼的開放與協作,催生了更多的金融業態,推動了新興金融業態的出現。
二、當前江蘇金融業區塊鏈應用進展
(一)規劃布局迅速鋪開
人總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穩妥推進分布式賬本等技術的驗證試點和研發運用,轄內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區塊鏈相關發展規劃與統籌部署。統計數據顯示,共30家金融機構結合自身實際特點,制定了區塊鏈發展戰略與部署方案,占調研機構總數的40%。同時,科技投入總體呈上升趨勢,各機構2020年金融科技資金投入總額為135.1億元,比2019年增長23.9%,占營收比例由1.6%增加至1.8%(見表1所列)。統計顯示,各機構金融科技人員占比逐年上升,2021年1-10月金融科技人員占比中位數為3.2%,比2019年提高1個百分點,70%以上機構的金融科技人員占比有所提升(見表2所列)。
(二)應用實踐有序推進
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牽頭組織建設了長三角征信鏈平臺、反洗錢關注信息共享區塊鏈系統、國庫非現場監管聯盟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業供應鏈產融服務平臺等項目,在反洗錢、支付結算、供應鏈金融、票據業務、征信、函證等場景逐步開展應用,提升監管效率和金融服務水平。此外,鼓勵金融機構基于聯盟鏈方式,發揮區塊鏈跨主體、低成本構建互信的技術優勢,探索綜合民生、融資授信、交易存證等區塊鏈應用,如江蘇銀行推出全流程線上化的物流動產質押融資產品、招商銀行搭建物流鏈普惠云平臺、蘇寧銀行加入區塊鏈信用證系統、東吳證券參與上交所區塊鏈存證系統建設等。
(三)產用融合不斷深入
江蘇銀行、東吳證券、國聯人壽等11個金融機構聯合高校、科技公司成立聯合實驗室,重點圍繞區塊鏈等技術開展基礎研究合作,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例如:江蘇銀行與南京理工大學聯合開展區塊鏈技術研究,落地區塊鏈跨行票據貼現業務;東吳證券與北京大學實驗室聯合研究可信區塊鏈,主要用于數據保護、態勢感知等安全場景;蘇寧銀行與南京財經大學聯合共建實驗室,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解決不同平臺之間數據共享的問題,并構建小微商戶底層數據融合體系;蘇州銀行與西安紙貴互聯網科技公司共建區塊鏈技術實驗室,圍繞區塊鏈底層技術、場景化服務與應用等方向開展研究。從初步統計的科研成果看,專利申請方面,有9家機構共申請了119項金融科技相關專利;專利授權方面,有7家機構共擁有32項專利授權;軟件著作權登記方面,有15家機構登記了軟件著作權共計138項。
(四)標準化水平全面提升
積極發揮標準的支撐、引領和示范作用,推進區塊鏈標準的研究和制定,促進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規范化發展。一是組織轄內金融團體積極制定區塊鏈相關的團體標準,包括《長三角征信鏈征信一體化服務規范》《基于區塊鏈的電子存證應用規范》等,并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二是鼓勵金融企業積極制定區塊鏈相關企業標準,通過參與企業標準“領跑者”活動提高自身的行業競爭力。省內蘇寧金融科技等共4家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企業入選《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應用》2020全國企業標準“領跑者”。
三、存在不足
(一)技術仍處于探索期,應用尚未形成規模
目前區塊鏈底層技術在可用性、可靠性、技術架構等方面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網絡攻擊通過新技術漏洞向消費者傳遞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分布式賬本使用的密碼技術本身可能被破解,給整個產品線帶來巨大威脅;成熟的應用案列不多,場景挖掘有待提升,部分金融機構在項目建設中處于觀望階段。
(二)投入回報比還不高,專業人才相對匱乏
區塊鏈作為一項前沿技術,技術積累相對薄弱,底層技術研發成本較高,回報難以保障;中小金融機構由于地域和資金投入的限制,在吸引高層次人才方面較為困難,引進人才成本較高,專業人才儲備相對不足,主要通過技術外包的模式開展項目建設。接近70%的機構反映缺乏既精通新技術又熟悉業務的復合型人才,超過30%的機構認為本單位科技人才難以支撐數字化轉型的需要。
(三)監管機制尚未健全,標準體系有待完善
區塊鏈創新應用的高速發展也正不斷引發新的監管挑戰,因涉及金融、工商、稅務、司法等多個行業主管部門,涉及層面廣,統籌難度大,亟須建立一套適用于新興科技發展的區塊鏈治理模式與機制。此外,全國統一的標準供給不足,相關技術規范尚未形成,跨鏈互通難度較大。
四、應對策略
(一)統籌規劃,務實推進
一是深入貫徹落實《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統籌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系統建設。二是加強組織保障和資源支持,推動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發揮區塊鏈技術優勢,提升風險技防能力。三是指導金融機構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在區塊鏈技術探索、場景落地、產用融合、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探索。四是強化各類區塊鏈金融標準的貫標落地,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區塊鏈行業和團體標準編制。
(二)聚焦前沿,合力創新
一是鼓勵金融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智庫等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搭建創新交流平臺,加強區塊鏈專業人才聯合培養,參與信任機制、跨鏈技術、隱私保護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二是推進區塊鏈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借助科技公司的技術力量搭建安全可信的區塊鏈平臺,通過共建聯盟鏈等方式推動行業協同發展。
(三)服務實體,深度融合
一方面,引導金融機構探索在參與主體多、驗真成本高、交易流程長的金融場景應用,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繼續做好長三角征信鏈項目,增加服務對象,提升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促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深度融合,深挖應用場景,推動集成創新。
(四)管控風險,創新監管
一是平衡好安全與發展的關系,深入研究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對現有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則的挑戰,防止區塊鏈技術風險與金融業務風險疊加產生風險擴散效應。二是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為契機,繼續推動符合條件的區塊鏈金融創新應用開展測試,及時發現風險隱患,提煉優秀實踐和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區塊鏈金融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20)[R].2020.
[2]周猛,高峰.商業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現狀與前景探析[J].商業銀行,2018(7):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