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6 10:06: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保護調查背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環境意識 環境教育 大學生
1引言
環境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規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產生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積極性,是人類意識進化的新表現形式,最終體現在保護環境的行為上。公眾環境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社會道德水準和現代文明程度。
目前,針對海南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開展的環境意識調查較少。高校環境教育成效直接影響大學生環境意識水平。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其環境意識如何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影響。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海南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海南生態省建設和國際旅游島建設背景下,樹立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理念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曾于2003年對海南省大學生的環境意識進行過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環境意識水平為中等,主要停留在中綠層,環境教育的實效性較差。鑒于此,本文選擇海南省普通高校海南大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大學生的環境意識進行調查分析,旨在了解目前海南省大學生的環境意識現狀、變化及其特點,為進一步改善海南省高校環保宣傳教育工作提供依據。
2研究方法
2.1調查時間與對象
此次調查集中在2015年3月2日至17日進行。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整體抽樣法。海南大學是海南省唯一的211重點大學,學生數量多,專業門類齊全,因此調查對象選擇海南大學在校本科大學生。對象盡量覆蓋多個專業和不同年級,男女生比例基本接近1:1。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50份,回收542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問卷528份,有效率96.0%。
2.2調查方法
主要采取無記名問卷的方式進行抽樣調查,輔以訪問調查及座談交流。調查問卷的設計包括內容設計和答題方式設計。調查問卷的內容根據環境教育的內容,主要從環保知識、環境保護態度和預期行為等方面編制了26個題目,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射環境意識水平。調查問卷的答題方式包括單選和多選兩種,采取5分制。
2.3數據處理與結果解釋
應用國際通用SAS軟件和微軟EXCEL軟件進行處理。結果解釋以統計結果為依據,以訪談、與專家討論等方式進行。
3結果與討論
3.1環境認知狀況
3.1.1整體狀況分析
環境意識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受訪人的環保知識水平。在問卷設計時,環境保護相關知識包括環境保護基本概念與常識、環保組織與活動、環保法規制度以及海南生態省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低碳省建設等內容,分值累計11分。統計分析表明,總體得分最大值為11分,最小值為3分,平均值為8.3,得分變化的標準差為2.19。
得分低(3-6)、中等(7-9)、和高(10-11)所占比例分別為9.5%、63.4%和27.1%,表明目前海南省大學生對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掌握仍顯缺乏。
從答題正確率來看,大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環境知識較為了解,而對生態環境問題及法律法規等了解較少。環境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淺綠層(關注環境衛生綠化等身邊的具體事);中綠層(關注環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惡化環境因素的解決);深綠層(側重于水資源問題、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環境問題)。按此標準定位,海南省大學生環境問題認知水平處于中綠層。
筆者曾于2003年對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該校已于2007年與原海南大學合并)在校生環境意識進行調查,結果表明人均得分僅為6.8,環境認知水平處于中綠層。此次調查的得分明顯高于十二年前,表明環境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學生對環境保護意識有所加強。
3.1.2環境意識水平的差異分析
為了解海南省大學生環境意識水平的差異,在a=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調查數據進行了顯著性分析,包括不同學科類型、不同學歷層次或年級和不同性別等的顯著性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性別學生之間的環境知識水平差異不顯著;高年級本科生的環境知識水平顯著高于低年級本科生;文學和農學、理工學、管理學等學科間差異達顯著水平。這說明,在海南省高校開展的環境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和認知水平有積極作用,但也反映出不同學科間存在著不均衡性。
3.2環境態度和預期行為
大學生的環境態度總體表現為積極、樂觀、負責。調查表明,多數學生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認知。與2003年的調查相比,情況有所改善,但環境教育效果仍有待加強。例如,在談及處理海南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時,贊成“先污染后治理”發展模式的比例由3.6%下降為0.9%,這體現出大學生對環境資源價值與環境保護理念的認同。但從調查中也發現,大學生對實踐環境保護行為方面的自律性較差,不利于環保的生活習慣仍普遍存在。如有81.2%的學生認為不應該使用一次性筷子,但98.4%的學生在調查前3個月內使用過。95.2%的學生認為不應該在海灘上燒烤和亂扔垃圾,但高年級的大學生中93.9%的學生曾經1次以上在海灘上燒烤,主動清理垃圾的僅占75%。84.3%的學生曾經為了抄近路從校園草坪上走過,這個比例遠高于2003年調查中63.3%的比例。以上說明,學生的環境價值觀仍不穩定,易受外界因素條件影響,因此,如何培養并鞏固學生的環境價值觀,是海南省高校環境教育所面臨的艱巨任務。另外,除自律性有待加強外,大學生在制止他人破壞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態度欠積極。如外出就餐食用保護動物時,80%的學生回答不會食用,比2003年的調查結果有所提高,但多數學生表示不會干涉他人食用。
從統計分析來看,法學、農學學生的環境態度及預期行為表現較好,與其他學科大學生之間差異達顯著水平。女生的環境態度及預期行為表現明顯優于男生。高年級學生得分優于低年級學生,表明環境教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3對環境的觀察、對環境教育和活動的參與態度
筆者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多數受訪者已認識到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也自知環境保護知識的欠缺。電視、廣播和學校教育等仍是大學生的主要環保信息來源。與2003年調查相比,網絡是當前大學生信息來源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在環境教育上推進“互聯網+”行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另外,多數大學生愿意參與“地球日”“環境日”等宣傳活動,但是實際參與率僅51%,低于2003年的調查水平。這一方面表明,社團組織及相關部門的宣傳力度不夠,也反映出學生的參與意識不足。
4環境教育路徑選擇
4.1分層次開展大學生環境教育
通過定期開展環境意識調查與訪談,深入了解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和不同層次的在校學生(含本科生、研究生)的環境意識水平及其需求。應分層次地有針對性地開展環境教育工作。如不同專業學生應結合專業特點,將環境類知識從不同學科進行滲透。環境保護在農、工、理、法、文和管理等各學科均有交叉。在不同年級應由淺入深地將環境保護理念逐漸引導至專業教學中。環境教育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很難有一整套通用的手段或模式。只有將對象合理的分類,然后分階段地開展環境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4.2多渠道開展大學生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應更多的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提高。筆者多年的實踐表明,環境教育很難通過傳統課堂理論講授取得好的效果。在進行海岸帶退化、紅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水體富營養化等專題教育時,應盡可能讓學生參與環境實踐并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會極大激發大學生的環境保護熱情,并使相關環境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對于很難親臨現場或大尺度的生態環境問題,可以通過視頻等方式讓學生先思考再討論。如在討論資源、環境及經濟協調發展主題時,可結合《可可西里》等影片開展等系列討論;在討論全球氣候變化主題時,可結合《后天》等影片開展討論。
另外,可將非環境類專業環境類課程設置成專題講座,改變傳統的章節式教學模式。這樣可將一門理論課程由多名教師共同承擔。環境保護知識由于涉及面廣,專業教師亦各有所長。由每個老師講授一個專題,可以保證環境教育的實效性。
4.3有特色開展大學生環境教育
在“互聯網+”背景下,應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資源,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海南省的高校應充分利用區域氣候和環境特點,在冬季邀請國內外環境領域的知名專家來校授課,讓學生享受更多的優秀教育資源,分享更多的環境保護理念與研究成果。另外,還可將環境教育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密結合,在形勢政策、法律基礎、創業創新教育等課程中開展相應的專題,這樣環境教育普及率將大大提高。筆者在多年的環保協會指導過程中發現,環境保護類社團組織是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載體。應充分發揮社團的作用,營造積極的環境保護宣傳和活動氛圍,開展各類環境論壇或環境主題活動(如綠色營等),亦能取得較好的環境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丁淑杰,徐平,劉京中.非環境類專業大學生環境意識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1,694(18):166-167.
[2]陶文娣,王會,王瑾芳,周萌,徐福留. 北京市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與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130-134.
在開設課程之初,宜先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而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置相應的知識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將環境保護觀念滲透到教學中,使學生能夠自覺為環境保護作出努力。調查活動一般采用問卷調查,調查問卷涉及有關環境意識的“知”和“行”兩方面內容?!爸笔腔靖拍詈椭R,“行”是指行為取向和實踐,即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和參與行動,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實踐性。以此為原則,調查問卷的設置從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具體問題入手,調查大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知程度和面對實際環境問題時的行為傾向,調查結果有助于了解學生對環境問題所持有的認識與態度,明確環境教育的重點與方針,從而為大學環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對高校大學生環保意識調查的報道得較多。如吳云影的《高校生對環境問題認識的調查》以7個系學生為對象進行環保意識的問卷調查。調查表明,大學生主要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獲取環境信息,但新聞性較多,深度不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學開展的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也表明,大學生掌握了環境保護的常識性內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環境意識調查的基礎上,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教師可指導學生收集傳播領域的一些“熱點問題”專題資料,并深入挖掘問題發生的根源,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將課堂環保教育與學生關注的新聞熱點緊密聯系起來,既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周圍環境問題,也促使他們關心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環境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知識點的掌握,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認識和理解環境問題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不同專業學生的環保認識和掌握程度存在差異,如文科專業的學生在環保技術和理論方面通常較理科專業學生要弱一些。教學過程中,宜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差異而因材施教。如有調查發現,在提問“消費時是否會選擇有生態環保標志的產品”時,化學專業的學生選擇“會”的比例較高,而法學專業學生多回答“不知道”。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學生對環保知識相對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導致他們在實際行為選擇時,考慮經濟因素多于其他方面,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在環境保護的教學中,應針對學生不同專業背景的層次性特征,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有所區別。文、理科學生都能積極關心周圍環境問題,但文科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理解及行為比較感性,如在提出犧牲個人利益保護環境、重視生態校園建設等方面文科學生積極響應,而理工科學生則比較理性,善于從生活細節入手,采取實際環?;顒樱缋砜茖W生在生活中能主動關電等。針對文科學生,除理論知識的傳輸外,還應指出具體可采取的行為,如人走燈滅、雙面打印、垃圾不隨手亂扔等,有利于學生通過小的舉措實現環境保護。而理科學生不同專業也有各自特點,如生物、化學等專業學生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內容,針對此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深入講解理論知識,引導其積極討論和采取實際行動,并投入到社會性公益組織和參與相關活動,利用自身的知識和行為輻射影響其他人。
從具有環境意識到采取環保行為之間有大量的空間,學生可能會不知不想,有的會想而不行動,或想行動而又動搖,在教學中應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認可保護環境很重要,僅4%的學生認為應以個人利益優先,寧可犧牲生態環境。但當保護環境和個人短期利益發生矛盾時,50%左右學生是猶豫或被動接受的態度,不到10%的學生僅考慮短期個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數大學生的“行”明顯滯后于“知”。環境教育重點對象是表現猶豫態度的大部分學生,通過適當的環境教育,促使他們樹立堅定的環保意識,并能主動選擇環保行為。在課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強知識的深度傳播,通過對科學道理的解釋與資料的引證,增強對環境問題嚴重現狀的信服。同時,將當代的熱點環境問題帶入課堂,引領他們關注一旦在身邊發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則對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將產生嚴重危害,迫使學生感受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如近年來北方頻發嚴重的霧霾天氣,大氣污染使當地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劇增,多年的醫療資料也表明該區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數較以前增多。
三、“行”是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
如何使學生通過環境教育行動起來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后,“知”要轉化為環境保護的“行”,只有有了行動才能真正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目前,大學生在環境意識“知”上的水平較高,關心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環??茖W知識,對環境現狀和危害有較多的認知,環保意識較強。但在環境意識“行”上的水平較弱,能積極選擇環保行為的大學生不到一半,如別人隨地丟垃圾自己也跟著丟的從眾行為等。在調查中,相當多的大學生在犧牲短期個人利益來保護環境需要方面,態度不堅定,甚至有些錯誤想法。對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大學生進行環保理念的培養,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將環保意識內化為他們的思維方式,繼而成為他們穩定的行為習慣。戴洪厚等在邯鄲學院進行的“節能環保意識”調查表明,大學生在環保行為方面則較弱,如對日常生活行為“在沒有垃圾桶的公共場所,吃過水果后,您會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帶回去處理”的選擇率最高,而對說服與勸阻行為“你看到同學隨便丟垃圾你會說服勸阻”(選擇率僅26.3%)、教育行為(15%關注)的關注或執行程度低,對消費行為“畢業后,如果在您的工資里扣除一定的環境稅(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學生支持。
王媛等調查發現,只有約30%~40%的學生能比較堅定地主動選擇以保護環境目標為至上的行為。如何強化大學生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王建英提倡在環境教學中的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徐永榮等提出直觀式、體驗式、參與式教學的應用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一般來說,環境考查法是使用較多且效果較好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對周圍環境問題進行調查,加深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從而使課堂教育與實踐相聯系,學生獲得正確、真實印象的同時,積極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及解決途徑,提出自己的觀點,有助于對環境問題的探究。另外,對有條件的學?;蚧瘜W等等相關專業的學生還可采用實驗法,通過采集環境樣品進行分析,從數據上了解周圍環境的質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力。在課堂上,可采用課堂討論的方法,選擇一些熱點生態與環境問題,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課外查詢文獻資料,提出個人觀點。
四、教師身教重于言傳
你了解家鄉的環境嗎?比如,空氣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樹木增多了還是減少了?人們為保護環境做了些什么?讓我們開展一次調查周圍環境的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周圍的環境,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懂得相關的環保知識,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2.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身邊的野生動物,周圍的花草樹木,增長相應的自然科學知識。
3.通過調查、采訪、查找資料、記錄整理等活動,培養他們獨立的社會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谡Z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5.培養學生相互交流、與人合作的精神。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2.難點:根據調查成果進行資料整理,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活動時間:
一周。分“環境調查”“認識身邊的野生動物”“認識植物”“環保宣傳”“匯報交流展示”五項活動,利用放學后的時間和周六、周日進行觀察調查。課堂上進行匯報展示。
活動方式:
觀察、訪問、查找資料。
活動準備:
教師:設計活動環節和進行活動指導;收集相關的資料和實物;設計相關的表格指導學生填寫。
學生:分組,選出組長,確定組員的分工,聯系需要采訪的對象,準備好采訪的問題。確定觀察的地點,有條件的帶上相機。
活動小組:
組長:_____ 成員:__________
活動人員分工:
1.現場觀察:____; 2.訪問有關人員:____;3.查找有關資料:____;
4.其他:____。
活動過程:
活動一:環境調查
___年級___班第___組輔導教師___
組長:___組員:____________
活動方式與指導
時內
間容
采用什么方法開展調查活動 請留心觀察我們的周圍,看一看有哪些破壞環境和污染環境的現象?通過調查后進行思考整理,記錄下來。 我們的周圍有哪些保護環境的部門?大家分別做了哪些保護環境的事呢?寫下來。 你覺得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事?你對保護環境有些什么建議?寫下來。
_年
_月
_日
空氣資源
_年
_月
_日
水資源
_年
_月
_日
垃圾處理
_年
_月
_日
野生動物
_年
_月
_日
花草樹木
活動二:認識野生動物
___年級___班第___組輔導教師:____
組長:___組員:____________
活動時間:___年___月___日
活動指導 學了課文《燕子》、《翠鳥》后,相信大家一定都很喜歡小鳥,喜歡小動物。我們這兒都有些什么野生動物呢?我們一起細心地觀察吧。
提出問題 我們周圍有些什么野生動物?
堅持觀察
查找資料 請你認真進行觀察,記錄好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見過怎樣的野生動物,通過什么辦法知道它的名字的?可以用語言描述,可以畫圖,也可以用拍照的方式。
1
2
3
4
活動三:匯報交流展示
活動提示:通過前段時間的調查,了解周圍環境的情況,大家認識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我們分組討論,再進行全班交流;我們還要想一想,怎樣把這一階段的學習所得展示出來呢?
分組討論。
(1)小組合作整理資料。
(2)小組合作填寫好調查表格,并上交(可配文字、圖畫或照片),做好討論準備。
全班匯報交流。
展示成果。
(提示展示的方式方法)
(1)辦手抄報。
(2)辦墻報或宣傳欄。
(3)設計環保標語。
(4)寫環境保護的建議書。
(5)編排環境保護的小品。
(6)寫下活動過程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關鍵詞 高中地理 環境保護 選修模塊 現狀
高中生是未來社會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和棟梁,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地理課程是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優勢課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高中地理課程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來進行課程內容設計的[1],不僅在3個必修模塊中始終貫穿“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而且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環境保護”選修模塊,來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環境教育。選修模塊的設置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為切實把握遼寧省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實施狀況,并剖析其中的問題以改進現狀,開展了此項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目標與樣本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是在遼寧省省會城市沈陽的范圍內(教師樣本來源于全?。┱归_的,問卷統一發放、統一回收。為了較為全面、便捷地了解實際情況,學生目標群體選取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作為樣本進行調查,教師目標群體為各級高中的地理教師。共發放學生問卷350份,教師問卷80份,經過認真鑒別和整理,剔除無效樣本,確定學生有效樣本數為326份,教師有效樣本數為78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3.1%和97.5%。
2.研究工具
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均由兩大部分構成:個人基本資料、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實施狀況,分別為21和25個題目。問題形式以選擇題(單選、多選)為主,并輔以開放式問題。調查問卷內容的具體構成情況如下。
第一部分是個人基本資料。其中,學生問卷包括被測對象的性別、所在學校的級別、所屬學區;教師問卷包括被測對象的性別、教齡、任教年級、所在學校的級別。
第二部分是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實施狀況。為了使調查的內容盡可能全面,從多個角度展開調查。其中,學生問卷涉及:課程設置、課程需求、學習意愿、教學方法、考核方法、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影響因素等;教師問卷涉及:課程設置、課程需求、課程目標、教學方法、考核方法、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影響因素、采取措施與如何發揮作用等方面。
3.研究程序
本研究中使用的教師和學生問卷均進行了相應的預測試,根據預測試的相關反饋進行修改,最終確定正式用稿。調查問卷回收之后,經過認真鑒別,確定有效調查問卷,然后將數據錄入計算機,再將獲得的有效調查問卷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和Excel軟件進行處理和統計分析,除了基本的頻率統計之外,為了解不同背景高中地理教師和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是否存在差異,還進行了差異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1.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開設應試性明顯
調查顯示:關于影響《環境保護》選修模塊開設狀況的主要因素,絕大多數教師(85.3%)和學生(87.1%)認為“與高考的相關性”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般來說,學校會根據高考方案只開設高考選修模塊,不作為高考內容的就不開。另外,包括《環境保護》選修模塊在內的選修模塊只對文科生做出學習的要求,高考必考模塊是文科生必學的模塊,而另外一些學生雖然對此模塊有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但由于高考和學校的原因,只能就此作罷??梢?,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開設還具有很強的應試性和強制性,而且對象比較局限,僅面對文科生,無疑使絕大多數“理科生”失去了接受系統環境教育的機會。
相比之下,學生對《環境保護》選修模塊卻有強烈的需求。調查顯示:絕大多數(92%)學生表達出愿意學習該模塊,并認為學習該模塊對提升他們的環境意識具有重要作用。而現實情況卻是,學生選修的意愿得不到尊重,個性得不到發揮,違背了課程標準“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學生的發展出發”的初衷。
2.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目標定位有失偏頗
調查顯示:多數高中地理教師認為《環境保護》選修模塊教學主要達成的目標是“環境情意”和“環境知識”目標,而對環境行為目標和環境技能目標的重視性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目標定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培養出具有綜合環境素養的人,而環境行為是環境素養最直觀的體現,因此僅停留在或偏重于知識層面的環境教育是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的,必須及時改進。
3.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教學方法單一
環境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單純的環境知識層面,還必須關照到環境情意和環境行為層面,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要體現這一特點。調查顯示:“課堂講授法”仍是廣大高中地理教師在《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中采用率最高的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或辯論法也有一定程度的應用,角色扮演法、戶外教學法、價值澄清法的采用率卻不高,而這些教學方法卻是實施環境教育效果較好的方法。相比之下,學生更青睞于戶外教學法,部分教師也認識到戶外教學法的優勢所在,但受到經費、人員、時間、安全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戶外教學法的選用不理想??梢?,學生青睞的教學方法或是教學效果好的教學方法與教師實際采用的教學方法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4.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評價偏重結果性評價
檢驗教學效果離不開評價這一環節。調查顯示:考試類(如開卷考試、閉卷考試、口試等)的結果性評價方法是多數高中地理教師樂于選用的方法,主要是實施起來方便;過程性評價方法(如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活動類作業法、檔案袋法等)采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戶外教學法采用率低,直接影響到評價方法的選擇;二是過程性評價方法實施起來較費時費力,而且評價的主觀性較強。環境教育的評價重點不在于知識的掌握,而在于觀念的形成、技能的掌握、行為的改變。因此,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評價不同于應試教育的結果式評價,應是一種形成性、過程性評價。
5.高中地理教師勝任《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能力欠佳
教師本身的環境素養以及實施環境教育的能力是制約環境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查顯示:雖然多數(88.5%)高中地理教師認為自己能勝任《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但學生對他們的環境教育施教能力不甚滿意,認為高中地理教師應著力在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能、考核方法方面做出改進。調查也顯示出:絕大多數(94.3%)高中地理教師認為應接受環境教育的培訓,來更好地開展環境教育,否則教學質量是無法保證的??梢姡咧械乩斫處熢谟行嵤┉h境教育的教學能力與水平方面均有一定的欠缺。
6.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材選用過于呆板
教材是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和參照。調查顯示:遼寧省地區統一使用的是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多數地理教師(68.6%)和學生(83.4%)認為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能夠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但仍有相當比例的教師認為人教版的教材不太能滿足教學需要。另外,人教版的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教材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仍需不斷完善,比如“教學案例的選擇”“活動設計的實用性”“內容的覆蓋面”等,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個版本,如多個版本教材搭配使用,必能優勢互補,克服某些問題。
三、改進建議
1.優化與規范《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設置
優化與規范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設置,將有助于高中生獲得較為系統的環境教育,進而提升綜合環境素養。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設置應放大選課的自由度,不應是學校硬性規定或是完全服務于高考的需要,限定某類學生為必選,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另一部分學生的選課權利[2]。因此,應將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設置為面向全體學生的選修模塊,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需要進行自由選擇,這樣更為科學、恰當。
2.確?!董h境保護》選修模塊的目標定位科學、準確
目標定位科學、準確,才能確保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選用恰當,進而保證實施效果。一般來說,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環境素養,環境素養涉及環境認識、環境情意、環境行為三個層面的內容,而環境行為是環境素養最直觀的體現。環境教育不僅是知識教育,也是價值觀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因此,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在目標的定位上不能只強調認知方面環境素養的培養,也要考慮情意方面、行為方面環境素養的培養,力爭做到兼顧、不偏廢,應將培養出具備環境行動力的學生作為最終的目標。
3.注重“行為取向”和“價值觀取向”教學方法的運用
環境教育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特點,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要體現這一特點。課堂講授法固然必不可少,但為了達成環境教育的情意、行為、能力等目標,應在嘗試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適當注重“行為取向”和“價值觀取向”教學方法的運用[3]?!靶袨槿∠颉钡慕虒W方法主要指的是地理戶外教學法,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直接從環境中得到真實的、實際的體驗,以便發展學生保護與改善環境的意愿,進而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4]?!皟r值觀取向”的教學方法主要指的是角色扮演法、價值澄清法與價值分析法。當然,適用于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方法不限于上述幾種,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可能僅憑一種教學方法就能達成預期的目標,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效配合。
4.突出過程性評價方法的使用
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必將催生出“優質教學”。當前,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評價仍是結果性評價占主導地位,而考試等結果性評價方法對于環境教育評價來說不是最好的。因為結果性評價方法主要檢測知識和事實,很難用于檢測態度、能力和行為,而態度、能力和行為又是環境教育更為重要的目標。所以,要通過評價來有效促成高中生環境素養的提升,必須對現有的評價方式方法做出相應調整,結果性評價必須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并突出過程性評價方法。在眾多的評價方法中,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活動類作業法、檔案袋法等是評價學生環境教育成效較好的評價方法,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5.加強教材與師資隊伍建設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個版本,在教學案例的選用、活動設計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方面各有優長。在教學中,高中地理教師有必要在以一個版本教材為主的情況下,適當參考其他版本的教材,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材選用更應如此。另外,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學實踐,編寫具有本土特點的校本教材,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地理教師的環境素養和環境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實施效果。因此,加強高中地理教師環境教育綜合素養的培訓,使其具備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以此開展模塊教學,才能確保高中地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教學質量,確保所培養的學生具備較高的環境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傳兵,趙守拙.當前高中地理選修課程實施現狀分析及改進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1).
[3] 韓梅.中學地理學科中的環境倫理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國際上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發展趨勢
從發達國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歷史來看,有以下三個特點;
(1)公眾參與過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以20世紀70年代為分界線,70年代之前,各基金項目:國家發改委(ZBKT043)新時期國家環境戰略研宄作者簡介:郭梅(1977—),女,博士,主要研宄方向:環境管理與環境政策研宄。
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主要采取集會、游行、抗議、請愿的方式,環境保護群眾運動基本上處于松散狀態,并沒用形成政治力量。70年代之后,環保NG)的數量急劇増長,有些甚至形成了有政治影響的政黨。
(2)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領域越來越廣,從反對污染到參與決策到自身友好行為
在早期公眾參與的活動中公眾主要對工業污染不滿,因而公眾參與主要針對污染和破壞環境行為,以及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不足。隨著環境保護觀念逐步深入人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早己不局限于反對污染,而是參與了決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公眾身體力行,從點點滴滴做起參與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如節水節電,減少廢物排放,購買使用環境友好型產品等。
(3)N3O在公眾參與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工業發達國家生態運動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
除“綠黨”起著重要作用之外,環保NCO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逐步形成了有組織的活動,形成了眾多的環境保護民間組織,這些組織發揮的作用包括自救、訴訟、宣傳、教育、咨詢服務等。
2中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21中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相關法律法規
早在198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的第6條就己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這為中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提供了原則性的法律依據。
1996年《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第10條規定:“建立公眾參與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檢舉和揭發各種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p>
2002年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對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作了進一步具體的規定。2006年2月14日原國家環??偩终搅恕董h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它是中國環境保護領域第一部專門關于公眾參與的規范性文件。該《辦法》明確了公眾參與的權利和具體程序,雖然這些權利和程序只是有關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但是對于公眾參與其它領域的環境保護將起到極大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2007年4月11日原國家環??偩至恕董h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辦法》中對政府和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范圍、方式和程序及監督與責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該《辦法》從法規的角度上,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準確、及時地獲得環境信息,進一步為公眾更深層次、更高質量地參與環境保護創造了空間。
22中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現狀221環境科學知識的認知度分析
根據中國環境意識項目辦組織開展的2007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中國公眾在環境科學知識認知方面依然存在對環境科學知識的實際知曉率以及認知廣度偏低等問題,如在被調查的公眾中,僅有8.7%的聽說過并準確知道“世界環境日”的含義,有18.5%的被訪者竟然沒有聽說過環境科學知識中的白色污染、世界環境日、垃圾分類、三廢、溫室效應、有機食品、生物多樣性7個基本概念中的任何一個。111
222環境意識分析
“中國環保民生指數”一直被譽為中國公眾環境意識與行為的晴雨表。2007年由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開展的“中國環保民生指數”調查表明,中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水平仍較低,總體得分為421分。
另外,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發達地區的公眾環境意識并沒有明顯的提高,|3丨如前幾年Shan一hnChug4等在對廣州市公眾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廣州市居民的環境意識處在稍低于美國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水平,而稍好于90年代早期香港居民意識水平。馬天芳|5丨等對番禺區常住居民的環境意識現狀調查結果也顯示:居民對環境的認知水平偏低,對于身邊的環境衛生、植樹綠化等日常性問題大都有較清醒的認識,但關于生態方面的知識還缺乏了解是一種典型的“自我保護型”環境意識。
223環境保護行為分析
從公眾的環境保護行為看,公眾實際采取的環保行為主要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于自身健康的行為為主,而對于與此無關或須増加支出的環保行為則相對較少。如日常生活中的節約用水、用電等;公眾關注環保的出發點主要是個人權益,責任意識淡薄,對于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層面的公眾參與遠遠不夠。
224環保NGG的發展22.1環保NGO的數量及構成
自1978年5月中國第一家由政府部門發起成立的NGO—“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1994年3月中國第一個草根NGO—“自然之友”成立以后,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獲得了快速發展。截止2008年10月,全國共有環保NGQ3539家(包括港、澳、臺地區)其中,由政府發起成立的有1309家,學校環保社團有1382家,草根環保N3C508家,國際環保NGC駐中國機構90家。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四川、重慶、云南、內蒙、湖南、湖北等地,其中草根NGO主要分布在有草地、濕地、山地、林地的省份及長江、黃河流域。|6丨22.2環保NGO的作用。
近十年來,環保NGO組織是中國較為活躍、有影響的民間組織。對中國環境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1)幫助政府對重大環保政策方針進行調研論證,積極諫言獻策;
(2)監督政府、督促相關政府部門認真履行環保職責;
(3)通過開展各種環境宣傳教育、活動幫助公眾提高環保認識、培養公眾參與環保的自覺意識和志愿服務精神,指導公眾環保行為,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4)關注弱勢群體通過專業服務、咨詢,幫助受害群眾開展環境維權,推動了環境公益訴訟的不斷發展;
(5)監督企業履行社會環境責任,為企業提供專業幫助,引導企業在原材料選擇、生產工藝、生產過程等方面符合環保要求和理念。
22.3環保NGO的發展趨勢
總體上看,中國環保NGQ組織是在參與中不斷成長的,目前,正在逐步走上一條更為成熟、平坦的道路,近年來,中國環保NGO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動向:
(1)不斷向專業化發展,一批具有較高專業化水平的環保NGO脫穎而出。一方面,很多環保NGO根據自己的資源和條件以及自己對環保事業的關注角度,逐漸確定自己的工作領域和方向;另一方面,一些NGC組織逐步把工作做得更加科學、更加具有權威性,例如,2005年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了《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綠皮書》2006年中華環保聯合會了《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發展狀況藍皮書》。
(2)主動尋求合作,包括與政府的合作和環保NGQt間的合作。環保NGO之間的信息交流更趨頻繁,很多環保民間組織主動搭建各種信息和交流平臺,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且更加注重聯合行動,以提高實現預期目標的成功率和組織公信力。17123存在的問題分析
(1)追求個體利益的社會風氣制約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公眾追求個體利益風氣漸濃,這種風氣對于發展充滿活力的私有經濟十分有益,有利于社會繁榮和發達,但是也容易出現對集體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冷漠,滋生實用主義風氣,漠視公眾環境問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家對環境質量提出很高的要求,但除非直接損壞自身利益,人們一般不會參加環境保護,公眾對待環境問題上表現出很強的政府依賴性。
(2)公眾參與社會階層不均衡。
從社會階層看,學生環保團體起著先鋒作用,而成人的參與較少,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有較高的環境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年輕人大多比較激進,對社會變革抱有不同尋常的熱情,而且目前的環?;顒尤菀滓鹉贻p人關注。
(3)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形式單一,高層次參與較少。
目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各種形式中,由政府部門組織的宣傳教育活動最多,其次是“綠色學?!薄熬G色社區”等的創建活動。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以及環境執法進行監督,參與環境立法等深層次環保較少,效果較差。
(4)環境宣傳教育注重新聞效應,缺乏對環境科學知識的關注。
目前學校的環境教育大多數停留在地球日、課外活動等象征性層次面。而沒有從根本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培養學生的環境行為和環境意識。新聞廣播關注新聞效應,對環境污染事故報到的多,而且較多的是將環境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不良后果加以警示,而較少從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的角度加以詮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很多公眾將環境問題等同于環境污染。對社會的宣傳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掛橫幅、喊口號”層面上,缺乏對環境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對公眾的吸引力,缺乏群眾基礎。
(5)環保NGO發展還處于調整期。
最新大學生環境保護調查報告一
一、調查背景和目的: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環保已成為一個全球的熱點。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選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因此,在學校中開設環境教育和有關環境保護的活動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當前,新世紀的新技術革命將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發生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變化,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是社會行動力的主體,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將決定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向。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行動意識,是環境教育的首要任務。
因而學校的環境教育也應從傳統的環境教育向新時期的環境教育轉變,同時把培養學生的人格、能力、行為提上環境教育的日程,把學生的社會實踐參與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來越多的事實和經驗也證明,光有環境保護的認識是不夠的,怎么樣落實到實處才是最重要的。
二、調查方法:
對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的部分學生采取了隨機抽樣調查。
三、調查時間和地點:
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綜合樓,20xx年x月x日下午5點到6點。
四、調查基本資料:
1、總共發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別占40%和60%。
3、調查對象主要為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在校大學生,全為大一學生。
4、本次調查對象來自不同的院系。
五、調查內容分析及建議:
(一)調查內容分析:
本次針對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問卷,主要從環保行為、環保意識和環境問題對策這三方面進行了調查,就這三個方面進行如下調查結果分析:
1、環保行為方面
問卷的第2題至第6題涉及到被調查者的環保行為:
① 一次性盒飯問題:只有5%的學生會絕對不會在吃放打包帶走時使用學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飯盒,24%的同學是幾乎不會使用一次性飯盒,而40%的同學偶爾會使用學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飯盒把飯打包帶走,16%的同學會習慣性地使
用一次性飯盒。
② 踐踏草坪問題: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踐踏草坪的同學中,幾乎每次都會那樣做的占40%,偶爾會做的占40%,經常那樣做的占20%,這表明大部分同學都會為了方便而踐踏草坪。
③ 燈和空調的開關問題:在自習室時,看到人不多的情況下,偶爾會自覺地關掉一些燈或關掉空調的同學占大多數,占56%,幾乎不會那么做的占20%,絕對不會那么做的和習慣性那么做的分別占12%.
④ 垃圾分類問題:偶爾會分類扔垃圾的同學也占大多數,占50%;而絕對不會分類扔垃圾的占24%。
小結:由①②問題可得同學們為了方便,會經常使用一次性盒飯,也幾乎每次都會踐踏草坪,可見當面臨便捷方法與消極的環境保護行為的選擇時,大家會選擇對環境造成危害或消極影響的行為;而由③④問題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的環保行為還是積極的,他們會主動節約資源,會主動做出有利于解決環境問題的行為。
2、環保意識方面
問卷的第7題至第9題涉及到被調查者的環保意識:
①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角色問題:有40%的同學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過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學認為起到比較大的作用,10%的同學會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沒有人不知道個人環境保護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關環境保護的關注問題:在有關平時是否會關注保護環境這方面的新聞的問題上,36%的同學的回答是經常,62%的同學選擇了偶爾,還有2%的同學從不關注保護環境方面的新聞,這表明大家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別關注,這點值得大家注意。
小結:①表明大家對個人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環境的,也許改變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數據表明,同學們的環保行為過程中大家環保意識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學的環保意識需要加強。
3、環境問題對策方面
問卷的第10題與第11題涉及到被調查者面對環境問題的對策:
發現有污染現象時,只有20%的同學會直接找有關部門反映,而卻有50%的同學會想參與但認為由于身單力薄而放棄 ,有24%的同學會直接撥環境問題免費舉報電話,竟也有6%的同學認為無所謂,事不關己,這可見面對環境問題時,大部分同學會選擇逃避,也許這也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放棄為環境問題出對策的現象。
(二)有關環境保護意識的建議
就調查結果分析從學生自身、整體文化氛圍、學校管理這三個角度出發給出一些有關環境保護意識的建議:
1、 從學生自身出發
(1).大學生應積極了解與環境問題相關的知識和新聞,提高環保意識 :
在問及大學生環保意識增強的想法時,選擇學生自身素質高的大學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見多數的大學生認為提高環保意識的根本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在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對環?;局R的了解較少,對環保知識或者新聞的關注度并不高。對于與自身密切相關并且具重大意義的大會,作為大學生,應該做為常識了解。
(2).大學生應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雖在前面的調查結果中我們介紹到大部分有較好的生活習慣,但在對白色污染這一世界性的難題上,我們需要每一個大學生的參與。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事業中 :
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不僅要從自身出發,做個環境的守護者,也要讓自己的行為感染周圍的人,譬如在面對亂扔垃圾等破壞環境的行為時,我們自己撿起來的同時亦需要勸導他撿起來,重申維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不必區分是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大學生是應當勇敢地承擔起社會責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從整體文化氛圍出發
整體文化氛圍好是大學生認為群體環保意識最強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們建議大學校園中,各類學生組織,如學生會,團委,各類社團都可以通過一些宣傳活動,如舉辦知識大賽,晚會來營造良好的氛圍,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加入環保事業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看到絕大部分大學生用實際行動響應低碳。我們相信,在他們的影響下,更多的同學也能積極地參與到響應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為環保發現自己的力量。
3、從學校管理出發
(1)多進行環境保護意識宣傳:
學??梢?開展關于保護環境的班隊會,讓同學們自由發言,想出保護環境的辦法,讓同學們更多的為保護環境、愛護環境做貢獻;多開展一些環保手抄報制作活動,多貼一些環保手抄報和一些關于環保的資料在展示區里,讓同學們多了解環保,知道環保的重要性等等。
(2)對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過調查可知,有94%的同學希望通過雙面打印,并適當降低打印價格以節約紙張,由此我們認為對復印或打印實行雙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減少紙張被使用的目的。從而我們對學校復印店提出有償使用雙面打印或復印的建議。而同學們為了方便會使用一次性飯盒和踐踏草坪,因此學??梢詫κ程锰岢龊侠砘ㄗh,如改變食堂飯菜分類方式,擴建食堂以至于學生不會因為食堂擁擠而選擇使用一次飯盒把飯帶回宿舍等等。
六、調查結論:
此次環境意識調查活動雖然只在一所大學一個年級進行,但具有以點及面的效果。調查結果也確實反映出學生普遍環境意識水平較高。在學生的環境意識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認識,但在行動力方面就顯得略有不足,表現出知與行有些脫節,令人擔憂。希望通過這次調查結果的顯示,讓同學們有所深省。
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生存的基礎,保護他就是保護自己。希望學生們通過學校接受系統的環境教育和社會的一些公益活動或著環境保護特別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在各類環境保護活動的宣傳灌輸和成人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可以自覺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意識里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思想。
最新大學生環境保護調查報告二
人們多有這樣的經歷:一大盒禮品,拆開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買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貨員會用一個小塑料袋包裝;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務員會遞給你一份用塑料盒裝的飯菜;去農貿市場,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類、米面??無一不用塑料袋裝給你,甚至買一頭蒜,也會用一只小塑料袋裝起來。塑料制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許多方便,而且價錢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過,它在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白色災難。
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研究,查閱各種資料,并進行分析總結。
一、我們的調查研究:
1、我們在小吃街路旁的一個垃圾箱口統計了一下,半小時扔大大小小的包裝袋、快餐盒與塑料制品的次數:早上總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則扔了95次,這僅僅是一個垃圾箱,一天之內廢棄的塑料如此多,不難想象全國乃至整個地球上廢棄的塑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2、我們在小學學校門口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聽到:他們一天中能賣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個,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個。
4、我們去了新華書店,學校的圖書室查閱資料,但關于白色污染這方面的資料非常少,看來,我們得找另外的辦法。
6、為了擺脫困難,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利用網絡進行研究。在網上我們尋找到了一片廣闊的空間,使我們對白色污染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對我們撰寫論文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新型名詞。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發泡塑料飯盒,各種塑料袋,農用地膜等給環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樹脂(PS)。在這些污染物中,還加入了增塑劑,發泡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許多企業對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
3、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料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視覺危害:
散落在環境中的塑料廢棄物對破壞了市容景觀。如散落在自然環境、街頭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料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二)潛在危害:
1、塑料地膜廢棄物在土壤中大面積殘留,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2、拋棄在陸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廢棄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后,會導致動物死亡。
3、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它們填埋,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裝的材料,這樣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層變薄。
我們對使臭氧層變薄這一危害尤其感興趣。因為塑料廢棄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層存在于天空中,兩者相隔那么遙遠,怎么會有關系呢?經過翻閱資料,查閱書籍并問了一些教師得出:白色污染經過太陽的發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氣層,大氣層上面是臭氧層,這樣使臭氧層的氣體逐漸變薄。我們大家都知道太陽是一種溫度可達到上萬度的天然發光和發熱的大火球。當鋼鐵還未靠進它幾千米,就已經化為氣體。這么高的溫度怎能不破壞地球?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壞,臭氧層可真是立了大功了。當太陽輔射時,它便挺身而出,擋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擊??捎捎诎咨廴敬_實破壞了臭氧層,使它變薄,這將會是地球巨大的危機。
五、行動起來治理白色污染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了解到: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每當大風刮起時,空中就彌漫著黃色的粉塵,有時在空中還飛舞著白色塑料袋。使人們出門十分狼狽。因此,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改變這種狀況,光靠環衛工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同時,我們也懂得了:我們就是社會的主人,改善地球環境,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努力增強環保意識,節約資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壞,天天破壞,地球就會變成垃圾場;如果全球人人環保,天天環保,就能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讓我們攜起手行動起來,共同努力保護好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
為此,我們建議從我們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亂扔垃圾及廢棄物,將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內。
2、我們學校早已經設置了垃圾分類存放處,我們就要積極參與和宣傳。
3、不要浪費,包括不浪費一張紙、一滴水、一分錢。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可持續發展觀;教學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環保問題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除了依靠政府之外,必須依靠全體公民。環境保護意識是指對環境保護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并在思想中養成環境保護觀念以指導人們的良好環境行為的一系列思維模式,環境保護意識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個人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準,在環保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會議正式提出了“要把提高全民族h境意識作為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學生是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的環保意識將會影響未來社會整體素質,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環節,沒有中學生的環境意識的提高,就沒有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研究目的
環保意識將使人的行為具有自覺性和目的性,使個體主動地去認識、評價與保護環境,自覺地調整、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環保意識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中學生正處在意識形成和行為培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他們進行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尤為重要。隨著家庭重心的下移,中學生成為家庭的核心,由教師對中學生進行環境知識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水平,再由其對長輩在知識上進行“反哺”,顯得既有可能也很可行。通過中小學生向他們的父母傳授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本次研究了解到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現狀并分析問題所在,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
三、我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為了較全面地了解我校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知識的掌握狀況和環境保護意識水平及環保行為習慣,并借機宣傳環保知識,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我校地理教師對全校三個年級的1 500名學生開展了一次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習慣問卷調查活動,收回有效問卷1 320份,回收率達88%。
通過對本次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發現,多數學生比較關心環境問題,有較強的環保意識。但是學生對于環境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我國環境現狀等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對噪音污染問題,反映了不清楚噪音污染的分類以及對人體的傷害;對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的問題更反映出我們長期以來對學生教育我國是地大物博的影響,學生不了解其實我國人均資源不足已經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教育學生節約資源。
四、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
教材必修2第六章提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而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密切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貫徹可持續發展觀,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環境哲學思想是迄今為止人類最重要的生態智慧??鬃诱f“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既肯定了人生,又面向自然,從而治理人生和順應、適應自然。
我校處于城鄉接合部,我們生活的環境近年來隨著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加之農村生產力布局的調整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興起,工業、企業的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超標排放已成為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上必修2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時,除了講授書本知識外,可以帶領學生調查本地區土地利用類型的轉變、水域面積的變化、水體污染和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等,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地區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在講解農業發展方向時,一定要詳細介紹本地區面臨的生態問題(酸雨、土壤污染、水質惡化、霧霾)以及它們產生的原因和對策,組織學生交流或討論,強調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改善生態環境入手,堅持開放、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重點理解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統一。
課標中要求了解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因此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改進,理清知識聯系,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滲透人地關系思想,最終達到與高中必修內容之間建立知識網絡結構。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討方案是課標提出的要求,加強對學生環境意識的引導教育是不可忽視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環境教育與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
參考文獻:
1.王民.環境意識及測評方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2.楊振強,孫銘明.環境意識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周毅.環境問題與環境文化建設[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