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5 14:50: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數字化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數字城市;數字鄉村;電子政務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
云南省加強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工作,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據三農工作新形勢決定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云南省通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采取以點先行、典型示范、積累經驗、完善政策、先易后難、逐步推廣的政策,對于扎實推進“數字鄉村”工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關于“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云南省農業廳在關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的通知內容中已經給出了簡要的概括描述:“通過完善互聯網、電腦、數碼照相(攝像)機等農業和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為基礎的農村基礎情況、鄉風民俗、政策法規、政策補貼、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農業生產管理、農業科技、農村財務管理、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標準、名優產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招商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資源環境管理、農村規劃建設、農村疫情檢測防治、氣象、扶貧開發、衛生、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農村經濟社會信息數據庫,建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社會管理服務信息化,采用圖、文、聲、像和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為農民提供及時,高效的信息服務,為各級黨委、政府了解農村基層和新農村建設情況、實施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盵1]由此可知,“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實質就是三農的信息化建設。
二、從“數字城市”到“數字鄉村”
1.用“數字城市”帶動“數字鄉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信息化正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運用已經融入到了城市經濟、鄉村經濟及其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發達地區和城市建設發展,而后慢慢過渡到落后地區及鄉村的一個動態過程,是信息時代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如中國信息化發展,首先是數字北京、數字上海、數字廣州等發達城市率先進行科學規劃并進行試點工作,而后才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推開。一般來說,城市以工業化為主,而工業化是工業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鄉村以農業為主,而農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基礎。按照成熟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道路,是先實現工業化,后發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農業,最終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這并不是一個矛盾的過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們不僅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推動工業化發展,建設“數字城市”,同時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農業的發展,建設“數字鄉村”,反過來,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的發展又為信息化提供了建設經驗和技術支持。中國目前數字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同樣得到很大發展的同時,用“數字城市”經驗來帶動“數字鄉村”建設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是一種相互依賴、互為促進的關系,兩者也將共同推動信息化的進程。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將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理解為信息社會的重要內容。
2.“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能互動發展。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是一個全局性的長遠的戰略思維,其核心在于:(1)用數字化手段統一處理城市或鄉村問題;(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3)為建設數字省份、數字國家、數字地球創造條件。具體地說,就是在城市和鄉村的層次上,長遠地規劃區域數字信息的獲取、處理、應用等方面的相關工作,從系統論和一體化的角度來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發展的與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相關的理論、技術、數據、應用和能力。數字城市與數字鄉村的建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標。目前,應當建立多應用層面的數字化地區、數字化城市或數字化鄉村,能夠更廣泛、深入地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數字鄉村”建設以來,“數字城市”建設同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特別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書記仇和在考察中國電信云南公司時指出:“昆明將建成為‘無線數字城市’,以信息化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毫無疑問,以信息化推進城市數字化和鄉村數字化,是未來各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和方向,同時,城市數字化和鄉村數字化也要將實現地區數字化、省份數字化、國家數字化、全球數字化作為其發展目標,因為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三、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的現狀和問題及成因分析
1.現狀。云南省“數字鄉村”項目從2007年開始起步,到目前為止,云南省數字鄉村工程建設已經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據統計,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傳鄉村視頻文件2 238個,其中鄉鎮視頻351個,完成比例為26%;行政村視頻1 887個,完成比例為14.1%;已完成報表數據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個,完成比例為48.6%;已完成報表數據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個,完成比例為28.8%。另外,數據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紅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臨滄市完成20.3%、迪慶州21.7%、昭通市25.1%。視頻制作上傳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經完成了所有鄉鎮和行政村的視頻制作上傳工作,楚雄州鄉鎮視頻已經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較好,分別完成了61%、44.4%。麗江市至今還未啟動視頻制作上傳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個鄉鎮的視頻,完成比例為0.09%、臨滄市完成了3個鄉鎮和10個行政村的視頻,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個鄉鎮和51個行政村的視頻,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從上面的這一系列數據中可看出,云南省數字鄉村項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僅僅在短短兩年之內,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且其建設力度仍在不斷加大,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增多。但同時也會發現,在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領導不夠重視,目前仍就沒有開展數字鄉村建設,信息化滯后等狀況。
2.存在問題。總體來說,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離保障三農工作順利開展還有一段距離。從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對“數字鄉村”的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尚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難以對全省各地“數字鄉村”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撐;從人員素質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員、電腦設備、電腦操作人員技術不熟練,影響了工作進度,在信息采集過程中,雖然對各村、寨進行了基礎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數量不夠,有的照片規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滿足網頁制作需要。其次視頻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較為專業的人員進行攝像、編輯、配音,編輯還要有相應設備和軟件,而部分地州,特別是貧窮鄉鎮均不具備條件;從工作進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進度較快,已按實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礎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電子版信息表錄入和照片分類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麗江、怒江)進度較慢,基礎信息表、照片的采集還未完成過半,電子版信息表錄入、照片分類保存工作進度緩慢;從建設規劃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數字鄉村建設上的條件、標準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統一、規范的規劃和技術標準難以確立,即使在著手統一規劃之后,也很難盡快達到協調統一;從自身利益考慮,在統一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各地市對本地區的利益考慮得太多,不僅仍然各自為戰,而且顧慮太多,拖拉被動,對總體建設規劃不支持,具體到各村和個人則更不會積極響應,甚至還會抵觸;從應急管理和服務體系角度看,舊的應急體系容易導致重復建設、浪費資源,表現在人、財、物等各方面的重復投入,各地市為了完善本地區的應急機制,往往重復購置一些設備,同時增加一些人員。另外,隨著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不斷出現,現有應急管理與服務體系的問題也越發凸顯出來,不僅變得反應遲鈍和效果不佳,而且還常常發生相互之間的脫節和制約,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應急資源大量浪費,導致應急管理與服務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無疑問,“數字鄉村”的建設其基礎條件取決于信息化發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區信息化程度高,則該地區發展數字化也將相對容易。然而伴隨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的認識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影響和制約信息化長遠發展的因素也日益顯現。對于在云南省數字鄉村初始建設過程中,為何會出現上述一系列相關問題,本文認為這主要還是應歸結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體體現為六個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應用總體上仍處于分散推進階段,體制性、機制仍然存在,電子政務協同服務水平有待加強,社會信息化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礎設施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現象比較突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相對滯后,條塊分割的信息孤島問題依然存在。信息系統的標準、相關數據的格式、形態等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發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區間、城鄉間信息化水平差異明顯,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差距”較為明顯;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務的廣泛性不夠,社會化專業服務體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勢群體的信息能力較弱,信息不對稱現象有加劇傾向;第五,信息化“雙刃劍”的負面效應日益突出,信息系統故障、計算機病毒、網絡犯罪、黑客攻擊、不良信息傳播等安全問題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術能級亟待提升。日益嚴峻的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問題威脅著重要信息系統的可靠運行[3]。
綜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數字鄉村”持續快速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只有立足現狀,發現問題,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最后認真把這些問題解決掉,才能強化云南作為全國“數字鄉村”的領頭兵地位,才能為其他省市提供相關的參考標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鑒的價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會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數字云南”的大致輪廓。
四、建設“數字鄉村”的對策建議
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在中國是一個創新,綜觀全國三農工作的開展過程,把三農納入信息化建設,云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對于云南省鄉村數字化的發展就不可能從其他省市借鑒經驗,但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的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電子政務和數字城市的建設無疑都給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基于電子政務平臺建設“數字鄉村”。云南省電子政務工程自2002年開始實施,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基礎平臺也自此開始建設,截至2007年底,全省電子政務骨干網已接入4 344個政務部門,省級各部門依托云南省電子政務網已建及在建全省性專網達44個,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基礎平臺得到充分應用。另外,2007年7月以來,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為龍頭,80個省級部門網站、1 300余個州市政府和部門網站、8 300余個縣區政府和部門網站為支撐的全省政府信息公開網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務和網上審批、交費、辦證、求助等電子政務應用以及實施網上執法監察和效能監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設“數字鄉村”時能很好地應用其已經成形的電子政務平臺,依托云南省電子政務建設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電子政務已有的信息基礎設施資源,相信定會為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數字城市經驗發展“數字鄉村”。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在中國可謂獨一無二,因此,要實現快速發展,就只有摸著石頭過河。但這也并非毫無經驗可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特別是中國100多個數字城市的建設經驗就可作為參考。如“數字北京”、“數字上?!薄ⅰ皵底謴V州”、“數字深圳”、“數字杭州”的建設都已經初具規模,其經驗也可謂豐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為了結合電子政務建設的需要和步驟,提出了建設“數字昆明”的設想,并開展了對“數字昆明”建設的前期摸底調研工作,2007年底,“數字昆明”建設啟動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間信息資源數據交換共享平臺擴容項目,并計劃于2008年8月完成。從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過對“數字昆明”的建設,已經總結了一套“數字城市”建設的技術思路,相信對云南省數字鄉村的信息化工作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導作用。所以可認為,在云南省建設數字鄉村時,如能借鑒其他省數字城市建設經驗,把在云南省打造數字昆明的技術、思路,通過修改完善后,直接轉嫁到數字鄉村建設上,進行去粗取精,優勢互補,相信定能促進云南省數字鄉村的快速發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數字鄉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業,難點在農民?!笆晃濉睍r期,云南省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作為目標。并認為,全面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云南省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云南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是進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經濟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選擇。正是立足于這一戰略選擇,云南省的信息化發展從電子政務開始,接著打造數字城市而后邁向數字鄉村,以建設“數字云南”為長遠目標,最終構建面向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全數字化信息系統。云南省“數字鄉村”工程規模龐大,所以在建設過程中應重點強調統籌協調,節約物力,即集中全省各業務部門現有設備和信息資源,與國家實施的“金農”、“金水”、“信福”和“三電合一”項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設項目相結合,不搞重復建設。同時,還需運用市場機制,鼓勵企業參與,共同建設農業信息交互平臺,盡最大努力爭取做到使云南省數字鄉村信息庫內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農,讓農民盡快掌握先進技術和市場信息,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不斷完善,從而形成開放的現代化、信息化模式,為云南省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整體性地解決區域、全球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問題,為解決全球范圍內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建設方案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云南省農業廳關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的通知內容[EB/OL].云南數字鄉村網,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農業廳“數字鄉村”工程項目實施小組辦公室,全省“數字鄉村”工程建設進展順利[N].數字鄉村快訊,2008-10-28(2).
本教學研究項目是通過搭建B/S結構模型平臺,在研究如何經濟、高效地制作三維村鎮模型的方法與步驟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省村鎮規劃信息化水平。
1.1本教學研究項目依托浙江省典型村鎮三維仿真規劃信息化平臺模型,實現美麗鄉村仿真場景漫游及規劃信息化管理。著重研究在教學研究項目過程中采用的各種紋理建模方面的優化方案,包括紋理建模過程和烘焙過程的優化,以及開發軟件平臺自身提供的一些優化方案和優化技術。
1.2教學研究項目通過本地或者遠程管理界面,對三維村鎮規劃
信息化平臺場景中的個體信息進行交互,做到規劃信息數據實時更新。
2.教學研究項目平臺的開發流程
2.1三維場景模型的構建
浙江省美麗鄉村三維虛擬現實教學研究項目組織與實施及開發流程的研究。教學研究項目首先是對單個美麗鄉村模型場景的創建,通過B/S瀏覽方式進行整合。(1)教學研究項目的需求分析及相關數據收集與整理。通過課程組成員調查走訪,合作單位直接提供等方式獲取一手資料,再結合衛星地圖,綜合創建地形地貌。大量的建設貼圖通過單反相機進行實地拍攝。(2)CAD總平面圖的處理。通過測繪部門或者鄉村相關職能部門獲取的鄉村CAD總圖信息量大,對模型創建來說需要精簡,然后導入3dsMAX軟件進行場景模型的創建。(3)優化創建的模型,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精簡三維模型面數等信息,確保在平臺運行時的流暢。(4)村鎮場景模型的烘焙。在目前虛擬現實場景中,通常都是由建筑模型在貼圖、燈光等一系列步驟后進行烘焙(在Unity最新的5.0系統中,可實現實時光影,不一定需要烘焙步驟)輸出到相關平臺,這樣能獲得的視覺效果更佳。(5)在3DSMAX環境中直接導出并合并場景至相關虛擬仿真平臺,可分為兩種方式進行,部分靜態模型的導出與全部靜態模型導出,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進行。
2.2系統功能的實現
系統功能的設計,包括虛擬現實引擎和相關技術的選擇以及在應用中如何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研究。(1)創建相機及相機動畫,在無人交互操作的時候,可以通過動態相機對美麗鄉村進行飛行鳥瞰等預設。(2)虛擬現實場景碰撞屬性的設置,默認可以直接把場景中的所有物體設置為碰撞體,減少工作量,但在實踐中發現,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系統運算量大,執行效率較低,影響最終的運行速度。所以一般都是人為設置一個較簡單的物體,設置碰撞后,進行隱藏操作。(3)創建特效與周圍環境。教學研究項目可根據需求,設置不同季節及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模擬環境,對表現水景效果、蝴蝶飛舞等特效的制作,動態效果通過3dsMAX進行動作設定,導入到虛擬現實引擎進行后期處理。(4)村鎮地圖的導航制作。導航圖的制作關鍵是要在3dsMAX平臺中進行坐標的定位,確定坐標參數后,在虛擬現實平臺中進行相關的參數設定。(5)美麗鄉村數據庫的創建。平臺可以支持的數據庫豐富,包括ACCESS、Oracle、SQLServer、MySQL等,虛擬對象與數據庫的關聯操作和數據庫查詢功能的實現是平臺實現交互的堅實基礎。(6)交互功能的實現。平臺支持的交互功能眾多,可能鼠標事件、距離、鍵盤等觸發調用相應的響應事件,大量的交互功能還涉及到數據庫的數據讀寫,這在本教學研究項目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7)教學研究項目。教學研究項目平臺支持生成EXE可執行文件脫離平臺環境單獨運行,也可以到互聯網絡中進行網頁瀏覽交互,本教學研究項目最終是通過生成單個的網絡版本,通過WEB樹形目錄,把浙江省的各個村鎮的三維虛擬仿真系統合成到大平臺中。今后的研究中考慮使用跨平臺支持效果更好的Uni-ty3D引擎。
2.3平臺特點與特色
本平臺采用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圖形圖像軟件結合虛擬現實平成,腳本引擎功能強大,壓縮率高,真實感強,沉浸感好,可嵌入音頻、flash、視頻、圖片、網頁。(1)平臺仿真度高,區別于能流暢實現村鎮的三維漫游功能,部分村鎮信息查詢等功能,滿足決策者對美麗鄉村規劃功能的要求。(2)可以實時把畫面用“虛擬相機”進行拍攝出圖,能直觀、精確、更大范圍地展現規劃設計方案,有效地提高規劃審批決策科學性。(3)該系統作為公共服務平臺,可通過二次開發,開放接口,擴展到經濟、衛生、交通、應急、消防等領域。
3.教學研究項目平臺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浙江省村鎮共有1500多個,教學研究項目建成后,為浙江省美麗鄉村規劃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出明顯成效,也為浙江省鄉村建筑數字化程度的提升做出重大貢獻。研究成果專注于虛擬現實與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浙江省美麗鄉村規劃領域中研發和推廣,目標是國內領先的村鎮虛擬現實技術解決方案。教學研究項目能滿足不同數字規劃管理領域,不同層次決策者對數字仿真的需求。
4.平臺的保障力量
4.1人員保障
教學研究項目分別由高校、企業與政府職能機構等三部分技術力量組成:教學研究項目主持單位高職院校在教學研究項目實施過程中,采集村鎮基礎數據,利用研究小組學生在暑期社會實踐中調查數據、采集可視化資料及到鄉村管理部門查詢資料,也為教學研究項目的完成打下堅實基礎。本科院校為本教學研究項目提供理論支撐,在校的虛擬現實方面的碩士研究生,也參與到教學研究項目中,為教學研究項目提供了技術保障。
4.2資料保障
規劃設計院作為合作企業單位,負責提供浙江省典型美麗鄉村規劃圖紙。企業內部有較多的規劃專家,可以對教學研究項目進行深度研究。提供一手資料,研究中的浙江省溪口美麗鄉村規劃方案就由他們提供,為該教學研究項目的順利進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4.3政策保障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委村鎮建設專業委員會,對教學研究項目的推廣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所在的村鎮建設專業委員會在教學研究項目研究中還負責對村鎮管理者規劃信息化方面進行指導。每年都會對浙江省村鎮優秀規劃方案進行匯編、獲獎教學研究項目的收集整理,具有非常豐富的參考資源,對建設系統相關職能部門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便于教學研究項目具體實施過路中的運行與推廣。
5.結束語
覆蓋方式的多樣性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廣播電視覆蓋方式主要有衛星、有線以及地面無線覆蓋。
隨著以數字壓縮和數字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數字電視飛速發展,衛星覆蓋的應用日益廣泛,其中最為矚目的是衛星直播電視(DTH)。DTH匯集了當今數字電視和衛星通信領域的諸多前沿技術,綜合了傳播范圍廣、受地理環境限制小和數字電視抗干擾能力強、傳播節目多的突出優點。DTH采用數字電視壓縮技術和動態統計復用技術,使用同步軌道上的廣播衛星或大功率通信衛星,可以傳送多至100~200套的高質量節目,無論是效率還是成本都具有其他廣播電視傳播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DTH不僅傳送節目的能力強,而且配合有條件接收和用戶管理技術,可實現對平臺的所有節目、用戶的直接授權和管理,還能同時傳送圖文、電子節目單和數據等多種信息,向觀眾提供金融證券、Internet、教育、游戲等各種增值業務,極大拓展了廣播電視的業務空間,同時也將推動我國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
各地網絡整合力度的加大,也使有線電視的覆蓋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廣播電視領域的一項新興產業。有線覆蓋方式就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光纖、電纜、MMDS微波等傳輸技術,在省、市、縣各行政區域范圍內建設有線電視網。目前,正朝著大容量、數字化、雙向多功能等方向發展。經過幾年的網絡實踐,一個以傳輸廣播電視節目為主的平臺和一個以傳輸數據為主的平臺已經取得成功。既保證了千家萬戶收看高質量的廣播電視節目,又為數據通信和各種信息的傳輸提供高速率、大容量、低資費、安全可靠的傳輸手段。統計顯示,當前我國大多數省市已開通采用數字技術的光纜干線,實現了全省、全市范圍內的聯網。同時,全國骨干網采用先進的數字傳輸技術,為開展數字、數據傳輸業務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平臺,從而推動我國有線電視進入了實現數字化、交互式高速多媒體信息網的實驗階段。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且地形地貌非常復雜,地面無線覆蓋仍然是廣播電視在當前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中提供服務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內容,是確保村村通的一項重要舉措。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提供的數字,我國有3.78億戶家庭,有線電視用戶占1.4億戶,其余60%以上的家庭主要通過無線方式接收廣播電視節目,因此無線覆蓋在我國廣播電視覆蓋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無線覆蓋工程成為新時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工程,是確保廣大農村群眾享有聽廣播、看電視等基本文化權益的民心工程,是我國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基礎工程。
工程建設受多重制約
鑒于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成為整個工程建設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現有的條件尚不能完全滿足建設管理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建設所設計的大量臺站及其相關資料還沒有完全實現數字化存儲和管理。二是數據資源分散,集成度不高。有關工程建設現狀資料以及工程實施的詳細內容資料比較分散,不利于國家主管部門的領導決策,需要有統一的數據集成標準和管理環境。三是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建設還缺乏豐富的地理空間數據支持,缺乏諸如地形、人口、道路等一系列有關臺站選址、改造、建設與實施的空間信息基礎支撐依據。四是工程建設管理還缺乏清晰、直觀、可視、易讀的信息呈現和服務手段。五是還缺乏有效的覆蓋預測、覆蓋分析手段。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地理、地形等空間數據以及相關的空間分析技術支持。
網絡數字化的應用
在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中,我國的廣播、電視覆蓋網數字化應用已經取得了較大發展。調幅頻段中波、短波廣播的數字化DRM系統已在多個發射臺做過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DAB和DMB數字音頻廣播也在廣東、北京、鄭州等地播出。電視的衛星傳輸已經實現了數字化。但對于數字電視的三種綜合覆蓋手段來說,在我國不能惡性競爭,而應是優勢互補,適度競爭和協調發展。數字有線電視更適合于城市高樓大廈和人口密集型地區的固定接受用戶收視;數字地面電視更適合于移動人群和有線電視覆蓋不好的城郊地區的居民收視;而數字衛星電視更適合于居住在地廣人稀地區的居民收視。
覆蓋區域及技術分析
廣播電視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目標是實現最有效的人口覆蓋,其重點是解決“盲區”的覆蓋問題,新增臺站和發射機或調整現有臺站發射機是常用的方法。但是這兩種方法都不可避免地會與現有覆蓋區產生重復覆蓋。為最大限度利用頻率資源,實現最有效的覆蓋,需要對前后覆蓋區進行分析。
長期以來,由于技術及其他原因,我國的廣播電視覆蓋預測規劃要靠野外實地考察加經驗進行,這種覆蓋預測規劃越來越不適應廣播電視事業發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對頻譜資源需求越來越多,有限的頻譜資源變得彌足珍貴,粗放式的廣播電視覆蓋規劃會浪費不少的頻譜資源,從而使本來就比較復雜的廣播電視覆蓋規劃變得更加困難;二是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信號的“峭壁效應”要求場強預測更加準確、合理。
人口的分布與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不同的海拔高度、地理坡度、土地利用類型、水體分布以及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會影響人口的空間分布。盡管人口統計的最小單元是自然村,但人口的現實分布區是趨向于面狀分布特征的??紤]到廣播電視對城鎮人口、鄉村人口特別計算的要求,可以考慮在對城鎮人口進行聚集性處理、對鄉村人口進行面狀化分布計算的基礎上,對兩類不同人口信息的數據進行整合計算。
一、學術期刊走向數字化是一種必然趨勢
互聯網由于具備支持傳播信息的各種強大功能,并且在現實世界中扮演了重要的媒體角色,被人們稱為“網絡媒體”或者“電子傳媒”。它給出版業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野,沖擊著傳統紙質出版的意識、思路、方式等,催生了傳統期刊的變革契機。這種新鮮事物是社會變革和前進中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而這來源于數字化的巨大優勢:一是即時性。不僅內容更新快,可以隨時增加或更新內容;而且傳播速度快,網上的內容可以在短時間內傳至世界各地,如電子期刊在編輯完成后,可以向全球數億萬用戶同時發送,瞬間完成。二是海量性。它的信息容量理論上可以達到無限量的多,且可以無限量地增加相關鏈接。巨大的信息容量消除了版面限制。三是共享性。不僅快速實現所傳播信息和資源超越時間、空間的廣泛共享,而且實現編輯、作者和讀者“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和互動。這也同時決定了它的開放性和服務性等多種良好特性。因此,隨著網絡期刊、數字圖書館的盛行以及個人閱讀的電子化網絡化,網絡環境下的學術期刊,逐步由文字傳播轉向數字傳播,將是今后發展的主流趨勢。
《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加快傳統出版發行業向現代出版發行業的轉換,積極發展電子書、手機報刊、網絡出版物等新興業態。發展手機網站手機報刊、IP電視、移動數字電視、網絡廣播、網絡電視等新興的傳播載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強調要把繼續推進數字化網絡化的出版和傳播作為出版業現代化的重要戰略,大力發展內容產業。數字出版a已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
二、學術期刊出版數字化的挑戰與機遇
(一)挑戰
1.讀者逐漸減少,發行量不斷下降
由于數字化期刊的強大優勢,它能很快地獲取受眾、服務受眾,而傳統期刊出刊周期長、傳播速度慢、單一化,加上發行模式的老套,致使刊物內容送至讀者的時間過程長,對類似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的內容總是傳送滯后,而讀者早已從網絡上獲取相關的信息。這顯然影響到讀者的數量,發行量也受到限制。對于那些有經營指標的學術期刊,則自然影響到贏利。
傳統學術期刊辦刊的各個流程和環節幾乎是一種孤立的編輯活動,甚至可以說是“閉門辦刊”。編輯、作者、讀者之間缺乏立體的全方位的交流和互動,有的只是簡單的信函、電函互通,周期長,涵蓋的作者范圍窄,不像網絡期刊即時實效、雙向互動、多樣化,最大限度地激發以讀者為主的各類群體的主動參與性。
對于學術期刊尤其是眾多的高校學報,普遍存在這樣的觀念和意識: “高校需要學報而非市場需要學報”,“作者需要學報而非讀者需要學報”。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符合客觀事實的,但數字化的發展顯然已使這一立論面臨挑戰。期刊的退出機制和學報的市場化改革也沖擊了這一意識。
(二)機遇
1. 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契機
數字化給紙質出版的傳統期刊帶來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和強烈的危機感,從而使其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契機。紙質出版通過介入和利用網絡出版,分享平臺,刊網互動,可實現雙贏。國家《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強調提出順應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趨勢,推進新聞出版業轉型和升級。要鼓勵和支持新聞出版企業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發展以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傳播渠道網絡化為主要特征,以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為主要代表的數字出版等新興業態,推動數字內容加工、存儲、傳輸、閱讀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發與制造,發展電子閱讀及有聲閱讀,改造提升傳統新聞出版產業,提高新聞出版企業裝備水平和新聞出版產品的科技含量,實現新聞出版內容資源深度整合。加強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項目的數字化建設,加快國家數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設和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建設。期刊的數字化不僅可以提高作者文稿的發表速度,而且能為讀者提供更加快捷、人性化的閱讀服務和豐富的閱讀體驗。期刊的數字化是科技發展的要求,是作者的要求、讀者的要求,更是期刊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紙質期刊只有融合數字技術,與網絡期刊實現雙向互動,才能分享平臺、實現雙贏。
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出版,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編輯的理念和模式,推動著編輯業務工作的革新。傳統的學術刊物編輯流程通過一個數字化技術基礎上的網上編輯新平臺,可達到雙向及多向互動以及多流程的智能化管理。這就使編輯、作者、讀者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編者、作者、讀者之間的聯系由間接變為直接, 由被動變為交互, 所有編輯工作都可集中于網上,實現信息獲取、發送、篩選、加工、出版、發行網絡一體化, 方便快捷, 減少了期刊出版的中間環節, 縮短了出版周期, 增強了稿件的時效性。編輯工作的創新,還將進一步促進編輯人員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知識的學習,跟上時代步伐,加快知識更新,拓寬學術視野,提高自身素質。
3.使紙質期刊的發展空間更大
網媒與紙媒是兩種不同的媒體, 二者所覆蓋的人群顯然要大于其中的任一種媒體, 因此, 高校學報在其中任一媒體中所獲得的信譽和知名度都將使另一媒體受益。美國一項調查表明,63%的網絡版讀者愿意再去購買該網絡版的印刷版。[1]
網絡期刊對紙質期刊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內容的來源上。幾個大型電子系統如清華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龍源網等都要依賴傳統期刊做內容供應商。紙質期刊在一些方面具有網絡期刊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計算機非常普及的國家里, 大多數學者仍習慣于用印刷版刊物, 即使是通過網絡途徑獲得的資料, 75% 的人還是看打印出來的紙稿。
三、學報的改革取向―加快辦刊模式的轉型
在我國近10 000種公開發行的期刊中,學報有2 000多種。這樣一個重要的期刊出版組成部分,在數字化趨勢下如何加快自身的改革,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呢?當務之急是要加快辦刊模式的轉型。
(一)融合、分享公共數字化平臺
期刊的辦刊模式包括它的傳播模式、贏利模式、發行模式等方面。對多數高校學報而言,由于其特殊屬性,對于贏利、發行考慮得較少,而比較關注傳播模式的改革,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越來越多地介入網絡傳播。學報的網絡化包括學報的網絡版和網絡學報(如《國際網上化學學報》)。對絕大多數學報而言,網絡化出版的含義是指學報的網絡版,即學報通過中國期刊網和中國數字化期刊群把自己印刷版期刊的電子版搬上網絡,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適合網絡環境的變革。當前,大多數學報已經或者正在這樣做。借助網絡傳播的快速、共享、互動,吸引了更多的讀者群,提高了影響力,從而自然增加了發行量。當前,學報界人士探討組建“高校學報網”, 走網絡聯合出版之路。這一主張建議無紙化出版, 各學報基本運作程序不變, 只是在排完版之后, 不再交給印刷廠, 而直接交給“全國高校學報網”。 借助這一新的傳播形式,一方面學報在網上以獨立的個體存在, 另一方面又將學報按專業進行整合, 從而擁有了更多被同行點擊的機會, 也更容易凸顯精品, 引領學術潮流。[2]
(二)構建獨立的學報網站,打造全媒體化的學報新品牌
學報網絡化,不能僅停留在將紙質期刊原封不動地搬上網絡,而必須構建自己獨立的網站宣傳平臺。網絡信息的傳輸渠道、特點、受眾結構與紙質媒體大不相同,所以不能只是簡單地把紙質媒體搬上網絡,需要經過適當的加工、整理和編輯。學報盡管是很嚴肅的理論刊物,具有較高的學術定位和專業特色,但為了增加讀者的興趣和吸引更多的人關注,也需要強調圖片的視覺效果并利用音、視頻等豐富的多媒體手段。借助于自己的網站,打造全媒體化的學報新品牌。《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編輯部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此開展了很多探索。他們開設自己的網站,把編輯部的情況、征稿簡則和目次摘要信息等及時放到網上,以供作者和讀者查閱。她們開設的網站欄目豐富多彩、別具特色,運作良好自然就打造了全媒體化的學報新品牌。這方面,學報更要向其他學術期刊學習,他們探索得早,運行時間久,辦得更成功。如中國鄉村發現網,點擊進去,不僅可以即時看到他們《中國鄉村發現》等刊物的電子版,還可以讀到很多的特色欄目、前沿研究,還有各類的學術研討會從新聞到會議實況的視頻錄制播放,很有吸引力,讓你接近學術而又不覺得枯燥。
(三)從日常編輯的電子化進一步走向網上編輯
當前,有相當一部分學報已經實現了電子化的組稿、投稿、送審、存檔管理、稿費統計、編輯量計算等,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網絡環境下,學報編輯還應掌握和利用網絡的各種有利條件,充分利用先進的編輯軟件,高效、能動地處理各種稿件,搭起一個網上編輯新平臺。通過該平臺,建立起網絡化的電子郵件處理系統,使學報編輯、作者、審稿專家可以隨時隨地登錄到稿件處理系統中查看、收取、評審或處理稿件,三方實時互動和交流 [3],稿件切磋和修改及時高效。學報完全有條件有可能進行這種嘗試。而且,通過這種平臺,可以向全球網民征求論文和稿件,并在稿件審理、排版校對、版面設計等多個環節中,讓讀者充分參與進來,進行點評和建議,從而成為四方互動的平臺。
(四)質量為本,練好內功,從根本上實現集約化辦刊
期刊是“影響力經濟”,是典型的以內容為王的媒體。學報影響面窄、影響力弱,唯有以過硬的實力方能應對各種變革。為此,首先要提高刊物的學術檔次,在內容的策劃、選題、組稿、編輯上下足工夫,在學術質量上做足功課,盡可能多出精品。同時辦好特色專欄與品牌專欄,在眾多同類期刊中凸顯自己刊物的品牌和特色,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應對專業性期刊的挑戰,針對學報綜合性的困惑,采用特約專欄主持人的做法,在某一專業領域中選擇合適的切入點,組織優秀的稿件,設置特色的欄目,實現專業化和特色化并舉。從而提升刊物的整體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力?!稄V東社會科學》和福建省的《東南學術》期刊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可資借鑒。其社長劉澤生和楊健民幾乎同時提出了綜合性期刊解困之新探索新嘗試:從“學科綜合”向“問題綜合”轉變。由于人文社會科學內部的學科分工越來越精細,許多重大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具有綜合性。這種針對“問題綜合”的研究與辦刊模式必然越來越為期刊人、學報人所關注。
參考文獻
[1] 黃艷林. 論高校學報網絡化的發展趨勢[J]. 福州大學學報: 哲社版 , 2002(1).
關鍵詞:GPS,農村宅基地,數字化地形圖,廣西
中圖分類號: C35 文獻標識碼: A
前 言
農村宅基地是指農村居民因居住生活而建造房屋等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包括住房、輔助用房與房前屋院用地等。我國農村宅基地分布廣、占用面積大,且近年來呈不斷增長之勢 [1]。
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是明晰農村宅基地產權關系,依法保護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人合法權益,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公益性工作。為規范工作程序,統一技術標準,確保廣西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順利進行,本文作者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廣西農村宅基地的親身經驗,對廣西農村宅基地數字化地形圖測繪進行了簡要分析,希望能對廣大從事宅基地工作的技術人員能有一定的借鑒作用[2-3]。
1地形圖測繪要求
根據國土資源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部、農業部《關于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2011〕178號)(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要求,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宗地地籍調查,應采用解析法實測界址點坐標和計算宗地面積,宗地圖和地籍圖比例尺不小于1:2000;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關于開展自治區第二次土地調查和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桂財建〔2012〕69號)對專項資金檢查工作的安排,廣西農村宅基地數字化地形圖測繪有以下要求:
(1) 地形圖測繪內容的綜合取舍,必須保證著重顯示與農村規劃、建設、土地管理有關的各項要素,準確表示地物的位置、形狀、性質、結構特征以及表示地貌、土質的形態、類別、分布特征。
(2) 地形圖自由圖邊在保證規定測區邊界內的地物地貌要素完整、準確的前提下,應測出測區邊界外適當的距離(大于10米)。
(3) 地形圖整飾要求圖面整潔,線條美觀、曲線光滑,無變形;圖式符號運用正確,各種地物地貌表示無矛盾;各要素符號相切、相接、相交、相離關系的處理符合要求。
(4) 地形圖測繪采用全站儀全野外數字化方法成圖,測繪房角、電桿等精度要求較高的地物點時,由于反光鏡有一定厚度及寬度,均應由操作全站儀的技術員現場直接在全站儀加一相應的改正數。
(5) 地形圖上高程注記應均勻分布,每格注記10–18點,復雜地區適當加密。建筑區高程注記點測設在道路中心線或道路邊、道路交叉中心,建筑物墻基角和相應的地面、管道檢查井井口、橋面、廣場、較大的庭院內或空地上以及其它地面傾斜變換處、隧道、涵洞底面等地方。每個高大樓房或大房屋的墻基角至少注記一個高程。鐵路軌頂、道路中心應保證圖上3~5 cm有一個高程注記。
(6) 線型、符號、編碼按《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圖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 20257.1-2007)結合南方測繪軟件CASS 2008編碼表執行。
7.平坦的耕地按地塊測繪,每一塊田塊有一高程注記。
8.外業繪圖均在現場描繪清楚,當天測量的內容當天編輯整飾完畢。
數據采集方法與基本要求
廣西農村宅基地全野外數字化地形圖測繪推薦使用南方測繪開發公司開發的ASS 2008測圖軟件進行測繪。數據采集使用全站儀與便攜機直通,采用現場采集現場編輯的方式以極坐標法進行測量,或用全站儀采集現場繪草圖輸入編碼回到室內編輯的方式進行測量。
設站要求
測圖前輸入測圖區所有控制點以及測區西南角坐標、所用全站儀等信息,并經100%檢查無誤后進行實地測繪。測站設架設器對中誤差不應大于5mm ,儀器高、覘標高應量記至毫米。定向后,應采用另一圖根點進行檢核,檢測點的平面位置誤差應小于0.10m,高程誤差應小于0.10m,在無檢校方向的情況下,對起始方向歸零檢核,并以相鄰測站的地物特征點進行檢核。
地物屬性要求
廣西農村宅基地全野外數字化地形圖測繪每類地物要有一個三位以上的屬性編碼,屬性數據中要求點、線、面、文字四種屬性區分清楚。
測距要求
廣西農村宅基地全野外數字化測繪1:500地形圖地物特征點(地籍要素點)最大測距150米,地形點最大測距300米。
3 總體流程圖
廣西農村宅基地全野外數字化地形圖測繪總體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廣西農村宅基地全野外數字化地形圖測繪總體流程圖
4 詳細流程
4.1居民地的測繪
(1)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及主要附屬設施應準確測繪實地輪廓和如實反映建筑結構特征。
(2) 房屋的輪廓應以墻基外角為準,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質分類、注記房屋名稱、注記層次:全鋼架結構的房屋,用“砼”表示,并加注相應的層次;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屋,用“混”表示,并加注相應的層次;磚瓦結構的房屋,用“磚”表示,并加注相應的層次;房屋底層為車庫且高度高于2米的,計算一層,小于2米的,不計算車庫的層數;測區內的廁所、浴室以及牲口房不注性質及層次,加注“廁”、“浴”、“牲”;房屋逐個表示,不綜合,并標注門牌號,門牌號的注記原則上在房屋邊線里側實際開門處或圍墻門洞處,字向垂直于邊線,但字頭不朝南、朝西;房屋的內部天井區分表示,并加注“天”字。其余按圖式表示。
(3) 柱廊、廊房、門廊、雨罩以及室外的臺階、樓梯、圍墻、柵欄、房屋周邊的鋪裝地面,自行車棚(臨時性的除外)等一般應準確測繪并表示出來,大樓底層與陽臺重疊的亂搭亂蓋的臨時房可不表示;當雨罩寬度小于圖上3mm時可不表示;臺階、樓梯在圖上投影(寬度)小于2mm時可不表示;無煙灶臺不表示;高層建筑物中樓中樓的陽臺應表示。
(4) 房屋與圍墻相關位置的表示方法:①實地明顯有圍墻的,則圍墻應完整的表示出來,且房屋邊線與圍墻內墻或外墻重合(當房屋在圍墻內時,則屋邊線與圍墻內墻重合;當房屋在圍墻外時,則房屋邊線與圍墻外墻重合);②實地明顯沒有圍墻而僅有房屋墻的,應將房屋完整的表示出來,不用加繪圍墻。
(5) 圖上小于4 mm2 的花圃不表示。
(6) 圖上小于6 mm2 的散樹或行樹的水泥邊框不表示。
4.2 道路的測繪
(1) 道路測繪時不但要測繪道路本身,還應測繪其附屬建筑物與構筑物,以及隧道、橋涵、路塹、路堤、里程碑等,涵洞較小時按非比例尺符號表示。
(2) 測區內的公路一般應按實際位置測繪,測繪時交錯立尺于路的兩側,并隔一定距離在路中心立尺測注高程注記點;簡易公路則只測其中心位置,量取寬度繪于圖上;城鎮附近可通汽車和拖拉機的土路均按大車路測繪,鄉村間能通拖拉機的土路也用大車路表示,大車路按實際寬度依比例尺表示,若實地寬窄變化頻繁,則按平均寬度表示;村與村、鎮與鎮間不能通行大車的主要道路用鄉村路依比例或不依比例尺表示,雙線鄉村路及大車路不注記路面材料。
(3) 街道兩旁的人行道不注記鋪裝材料。
4.3 電力線、通訊線測繪
電力線、通訊線應準確表示,電桿、鐵塔位置實測,不連線,只在桿架處繪出連線方向,當多種電線在一個桿上時只表示主要的;注意區分電力線中的高壓線與低壓線,實地測繪時可以瓷瓶、桿型、檔距等加以判別:一般瓷瓶多,桿型為水泥高桿,桿距長,由三條主線(有的頂上有一條細線)組成者為高壓線,低壓線一般是4條同樣粗的線,由變壓器分出來;各種線路應做到線類分明,走向連貫。
4.4 水系測繪
河流、溪流、湖泊、池塘等水涯線,一般按測圖時的水位測定,溝渠寬度在圖上小于0.5mm,以單線表示,街道兩側較小的排水溝(寬度在圖上小于0.6mm)不測繪,等級公路兩側的排水溝應測繪。
4.5 陡石山測繪
測區范圍內的陡石山也要實測,陡石山山腳邊界統一用倒坎符號表示。
4.6 地形地貌測繪
各種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其坡度在70°以上時表示為陡坎,70°以下時表示為斜坡。斜坡在圖上投影寬度小于2mm,以陡坎符號表示。當坡、坎比高小于1/2等高距或在圖上長度小于5mm時,可不表示,坡、坎密集時,可適當取舍。斜坡坎坎腳必須加地類界,并在斜坡坎坎頂、坎腳測注高程;陡坎應測注高程,量注坎高。
4.7 獨立地物的測繪
(1)道路上的各種檢修井、污水篦子應予以測繪(單位、居民地內水泥蓋板的不明污水井等不表示),當地物較多,各類符號重疊時,檢修井、污水篦子可適當取舍,但道路拐彎、交叉處的井蓋、污水篦子必須測繪;測區內的路燈不用區分左、右方向,全部用雙路燈表示。
(2)獨立地物與房屋、道路、水系等其它地物重合或相互壓蓋時,可中斷其他地物符號,間隔0.3mm將獨立性地物完整繪出。
4.8 地類測繪
城郊較為固定的常年種植蔬菜且面積較大,有一定灌溉設施的地類用菜地表示;街道、巷道、公路旁邊的零星地類(檢種菜地)不表示;對于房前屋后的菜地,面積大于圖上4cm2的,用旱地表示,面積小于圖上4cm2時不表示;水田等平坦的耕地按田塊測繪,田塊中不同地類測繪田埂,不用地類界表示;有坡度的耕地,不按塊表示,只繪制等高線;耕地中不同植被的地塊,當是平坦的耕地時用田埂表示,當是有坡度的耕地時用地類界表示。單位內部、街道邊的草地一般用花圃符號表示,若面積較大(大于圖上8cm2)也可用改良草地的符號表示。
5 小 結
利用GPS與全站儀技術,開展廣西農村宅基地全野外數字化地形圖測繪,突破了傳統模擬成圖的技術和方法,本文將GPS與全站儀技術結合應用于廣西農村宅基地全野外數字化地形圖測繪中,是信息化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廣西農村宅基地全野外數字化地形圖測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GPS與全站儀技術作為廣西農村宅基地全野外數字化地形圖測繪的技術手段,也會發展得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 李春英.重慶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探析[J].特區經濟,2008.
二、高標準規劃,整體推進,實現縣鄉村組廣播電視網絡一體化。 在廣播電視村村通發展上,我們采取先區域后連片,最終實現廣播電視全縣大聯網的方法,做到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施工、統一管理。
2、無線電視網絡建設,堅持“小功率、多布點”的方針,積極擴大有效覆蓋??h電視臺實現“兩完整、一混合”播出,對少數山區群眾居住比較分散的地方,采取衛星地面接收站、共用開線等多種形式,解決群眾收聽收看難問題。目前,全縣已登記發展500多套衛星地面接收設施。
3、廣播網絡建設,采取中波覆蓋、調頻補充。我們在“熱電視、冷廣播”的大氣候下,堅持辦好廣播。去年,縣局投資7萬多元,建立數字化音頻工作站,使廣播節目數字化制作播出,提高了播出質量。今年春節后,為擴大發射功率,采用縣中波臺2臺3000瓦發射機,使輻射范圍由城區擴大到方圓150公里的區域,覆蓋全縣人口的88%。我們還在寺山電視臺建起調頻轉播臺,為全縣18個鄉鎮提供縣電臺節目信號源,覆蓋全縣80%以上的地區和人口,為收聽廣播提供了方便。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5-0083-02
關鍵詞:廣東;貧困地區;閱讀推廣;延伸服務
就目前而言,圖書館仍是閱讀的重要場所,而閱讀推廣這一伴隨現代圖書館而生的服務形態,保障了大眾公平、平等地享有閱讀的權利。尤其是我國有近一半的農村人口,且鄉村的閱讀基礎設施發展還不健全,所以,應該將農村地區圖書館的建設作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力求突破空間的壁壘,使貧困地區的人們也能夠自由獲取知識,從而實現“科技興農”這一最高戰略目標[1]。
1 V東貧困地區圖書館發展現狀
1.1 運作經費嚴重短缺
相關數據顯示[2],貧困地區圖書館普遍存在運作經費嚴重短缺問題,這嚴重制約了農村地區弱勢群體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來,我國大力投入文化事業,大眾的閱讀熱情也越來越高。城市地區圖書館建設力度加大,而農村地區體量龐大,每一個公民閱讀的權利很難得到真正保障,圖書館建設任重且道遠。與廣東貧困地區情形相似的是,在四川省內多個縣市的圖書館里,每年購書經費不足萬元的圖書館占比竟高達50%,其中某些縣市圖書館的藏書量僅有3~4萬冊,人均圖書閱讀量大約為0.03冊。以上數據表明,經費嚴重短缺是當前貧困地區圖書館面臨的最大困境。
1.2 圖書館空置現象嚴重
貧困地區由于財政資金投入匱乏,致使運營經費難以維持正常的運作,因此,往往造成多數建成的圖書館無法投入使用。據統計[3],在偏遠的廣東貧困地區,約有1/4的縣市未建設圖書館,而建成的圖書館仍有10%被空置起來。此外,許多圖書館建成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館舍及設備陳舊,導致無法進行正常的閱讀服務。
1.3 館員待遇低,流失情況嚴重
圖書館屬于社會公益事業單位,其資金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據相關數據統計,一線城市多個縣級圖書館的年人均收入低于該市的年人均收入,貧困地區的館員收入情況就更加不容樂觀。以廣東貧困地區為例,館員不僅收入低,而且有的連社會醫療保險都沒有,這導致了館員的大量流失。
2 廣東貧困地區圖書館存在的問題
2.1 缺失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當前情況下,制約貧困地區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最大問題是缺少經費來源。廣東貧困地區圖書館依賴于國家財政撥款,雖然每年有一筆運營經費,但這些費用連維持圖書館正常運轉都不能保證,增添新的設備和圖書資源就更無從談起。例如:某貧困地區近年建成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其項目包括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及文化活動室等,但尚未被中央財政納入補貼范圍,只能由市、縣財政各自承擔部分經費。這些經費用于日常運作已經勉強,因而很難保證閱讀服務的質量。此外,我國倡導在貧困地區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但建成后的農家書屋由于缺少財政補助,致使其一切日常運營費用由當地政府一力承擔,其經費取決于當地政策的年度計劃,這無疑存在許多主觀因素與變數[4]。
2.2 工作機制不完善
相對于發達城市圖書館工作機制的完善與成熟,貧困地區圖書館管理存在諸多弊端與漏洞。盡管我國十分重視農村偏遠地區文化事業的建設,例如在《社會教育工作提綱》中就提出了要在縣、區、鄉、村建立圖書館的目標,也頒布了一系列文件來支持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自改革開放以來更是全力扶助農村進行圖書館文化事業的建設,但是,發展至今,其成效仍微乎其微[5]。目前,由于農村圖書館缺乏明確的認知與定位,面臨“無讀者可服務”的尷尬現狀。加之農村圖書館具有地域分散的特征,難以像城市圖書館一樣采取集中化管理,因此,導致其日常工作缺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
2.3 缺乏專業人才
目前,因受條件所限,貧困地區圖書館員薪水微薄,生活艱辛,導致很多擁有專業技能的圖書館員選擇離開,而留下的館員以及兼顧圖書館基本運營的非正式人員因缺乏業務知識和主業技能,導致圖書館管理效率低下,閱讀推廣活動的效果不盡如人意[6]。例如:在筆者所調研的某個縣級圖書館,其館員大多為大專學歷,但由于信息閉塞,互聯網技術在該館仍未普及。部分館員不熟悉基本的電腦操作,為讀者辦理借閱手續往往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農村書屋更是如此,其管理人員多由當地村委會任命,加上在農家書屋服務是義務勞動,很少有人愿意承擔這項工作,最后只能由村委會主任或大學生兼任。此外,不少農村書屋的管理人員擔心借出的圖書會丟失或折損,就明令禁止外借。更有一部分管理人員不按時開放農家書屋,只在上級檢查的時候開放,使農家書屋成為擺設。
2.4 圖書利用率低下
一些圖書館資金設備健全,其標準也符合國家政策的相關要求,館藏資源相當豐富,但圖書利用率低下。例如:廣東某貧困地區圖書館空間布局合理,館藏豐富,其設備均為現代化圖書館的標準配備,但仍無人問津,使閱讀推廣活動難以深入開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圖書館員嚴重缺失宣傳、組織、引導等管理知識,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據調查,農村地區的讀者多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而且在貧困地區,農民更注重物質生活,并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 廣東貧困地區閱讀推廣及延伸服務的發展策略
3.1 構建多元化合作
針對當前貧困地區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力度不夠的狀況,圖書館應在現有的管理制度下聯合企業、協會及各方愛心人士等,齊心協力,面向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深入推廣閱讀服務,并逐漸改變他們由于貧窮而導致難以充分獲取信息的處境。同時,活動環境、活動創意、館藏資源及持續時間等多項因素均會影響閱讀推廣活動的成敗[7],因此,為了向弱勢群體提供良好的閱讀氛圍,圖書館及農家書屋應充分利用講座資源,邀請相關專家舉辦特色講座。
3.2 強調需求導向
圖書館應針對兒童及殘疾人制訂特殊的閱讀推廣服務,然后逐步將服務人群向外擴展。同時,圖書館還應對轄區內讀者的知識需求進行相關調研,并依托流動圖書服務點與農家書屋向其定期開展針對性的延伸服務[8]。閱讀推廣的形式多種多樣,以主題圖書活動為例,因為部分農民對種植知識及先進技術有強烈的需求,圖書館通過為其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目或宣傳手冊等就能夠實現信息知識的傳播。此外,圖書館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整合館藏資源,為有信息需求的用戶推送相關數字資源。
3.3 創建國家閱讀基金
目前,我國人口眾多,閱讀資源分配不均。作為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一環,圖書館仍面臨著運營經費匱乏這一非常嚴峻的問題。因此,為了實際解決問題,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財政部門應加大對圖書館建設的投入。此外,作為公益性的圖書館應設法改變單純依靠政府扶持的局面,主動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創建國家閱讀基金,整合社會力量,尤其是吸納國內外的社會團體及愛心人士等積極參與到捐書或捐款活動項目中去,共同構筑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3.4 調整館藏結構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也越來越趨向于現代化。一方面,圖書館館藏文獻實現數字化,具體指的是借助數字化技術將紙質文獻以音頻、電子書、影像及視頻動畫等形式向外界傳播,從而實現全球資源的有效共享;另一方面,應用新媒體技術,可以輕松便捷地實現服務的自動化,廣大讀者只需要一部電腦就能獲取自身所需的信息。但是,農村圖書館尚未形成數字化圖書館的特定理念,因此,首先,圖書館應注重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其次,圖書館應開展數字化課堂,使館員能夠熟練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9]。
綜上所述,廣東貧困地區圖書館閱讀推廣與延伸服務任重而道遠,因此,相關職能部門及各地圖書館應齊心協力,創造更多的可能,讓每一位公民的閱讀權利得到充分保障。
參考文獻:
[1]李亞冰.拓展公共圖書館服務功能推進全民閱讀的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8):169-172.
[2]田磊.關于圖書館閱讀推廣幾個問題的思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2):96-101.
[3]喬廣芬.延伸圖書館服務功能,扶持農村個體圖書室建設[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9):289-290.
[4]于靜.鄉村地區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發展策略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6):187-189.
[5]薛明.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與新農村建設芻議[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3):231-234.
[6]陳燕.論鄉村公共圖書館的發展:以郴州市為例[J].湘南學院學報,2012(4):85-88.
[7]雷香花.試論鄉村圖書館的“1+X”建設模式[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5):83-85.
[8]儲流杰.鄉村圖書館的普及與發展:2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的新路向[J].圖書館,2008(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