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5 14:50: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環境污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法律;對策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下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可持續發展都在大跨步日新月異。全國各地的農民物質以及精神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與此同時在也出現了農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正在遭受污染的威脅。因此,怎樣治理日益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恢復那里原有的天藍地綠水清,成了不可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
一、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分析
(一)農民濫用農業生產資料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污染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耕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然而當今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民為了快速增產增收,普遍、大量使用了化肥、農藥以及農用薄膜等,過量的化肥、農藥殘留在農作物體內形成一定的累積,很容易引起人畜中毒,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著巨大的隱患;農用薄膜的大量使用與焚燒,嚴重造成了的土壤污染和空氣污染,從而直接影響人類的健康。如果不加以治理將產生災難性后果。這樣的場面不僅造成農民經濟損失、資源的浪費,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造成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
農業生產化過程中,養殖、畜牧業的大規模發展,動物排泄物、飼料殘留物、植物秸稈等殘留物大量增多,這些殘留物通過水產畜牧的生物鏈循環進入大氣、土壤,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
(三)農村居民生活垃圾造成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
現在農村生活開始形成集聚效應,而因為原來的分散隨意的生活習慣,生活污水和垃圾隨意放置,造成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缺乏規范的收集站點和排泄渠道,形成許多了露天的垃圾堆和污水溝,嚴重污染土壤、空氣和水體。
(四)城市污染向農村的轉移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污染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城市污染已經越演越烈,進而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農村。城市大量無法消化的工業廢料、廢水、生活垃圾先是污染河流,進而垃圾占用耕地,使得農村脆弱的環境進一步惡化。甚至一些企業的有毒廢棄物通過非法渠道全都排往農村,蔓延的各種污染源甚至已經威脅到了廣大農村的生命安全。
二、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從法律角度來看,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環境保護的法制宣傳,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法律意識
由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他們對環境污染的后果理解的不夠深刻。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民環境保護的宣傳,倡導科學發展觀,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提升村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環境保護的治理和教育,從而促使他們養成自覺參與環保的行為,把保護環境理解為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偠灾褪翘岣呷癍h保意識,營造良好的環保氛圍。
(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使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法制化
由于農村污染源復雜,要堵住源頭,唯一的措施就是加大立法制度建設,從根本上杜絕污染的進一步惡化。比如從基層入手,將農村治理納入法制化程序,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對農村環境保護法各級政府應該承擔什么責任作出相關規定。并盡快制定配套的,違反這項法律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相應處罰措施規章,做到獎懲分明,保障環境保護法落到實處。
(三)嚴格執法,堅決遏制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泛濫勢頭
法律法規制定后,下一步就是執行的力度問題。首先要培訓一支有責任心的執法隊伍。第二就是要設立相應的農村執法機構,特別是鄉鎮等基層黨支部要建立專門的環境執法大隊,專人負責。第三要根據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特點和規律,摸索一套行之有效執法方式,堵疏結合,以預防教育為主,以理服人。最后在執法監督的過程中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到公信力和執法透明度達到新層次,才能使農村環境執法活動真正走向正規。
三、結語
對于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滲透性、傳播性,一個小小的局部環境的破壞,都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環境問題從而導致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都會因此受到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有著全國乃至全球的重大意義。倘若農村環境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其危害勢必將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影響到每一個人。關注農村、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保護農民環境權益是當今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與否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命運。只有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好我們的家園,才能保護好我們的祖國乃至整個地球。
[參考文獻]
[1]張小紅.城鄉污染轉移的原因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2.32.
關鍵詞:河道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4017701
作為生態系統的“血脈”,河道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所產生的生態效應也不可小視。而城市中的河道更是具有著靈動的生命力,其蜿蜒曲折的流線形態、奔流不息的清澈水體,無不為充滿工業化單一色彩的現代城市帶來其感性的魅力,同時也打破了現代城市沉悶而冷漠的布局。城市河道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對于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促進了城市景觀的改善和優化,為建設宜居型的現代化城市做出不小的貢獻。
1 城市河道生態環境污染的現狀
近年來,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生產活動需求,城市中的河道系統重建工程頻頻實施。但是由于技術和理論的發展限制,河道的建設引起了水環境系統的消極變化。河道生態環境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河道的生態治理和修復問題備受關注。從目前的普遍情況來看,我國城市的河道生態環境主要存在以下的污染和破壞問題:
1.1 河道生態系統的破壞
天然的河道本是自然界的天然產物,在現代的城市建設中卻往往考慮經濟利益的需要而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等等,這一類強行改變河道天然形態的建設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河道天然水系結構的改變及其生態功能的弱化。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對河道功能現代化的強調,對河道的整改只考慮行洪排澇的功能,片面注重河道的行洪速度。在河道的建設工程中往往采用硬質的護坡材料,例如現澆混凝土和預制混凝土塊體,亦或是使用漿砌石結構對河道進行護坡的處理。然而這種硬質而又封閉的護坡結構卻阻礙了地下水與河岸土壤的直接接觸,使河道水體中的各種生物、植物等生命體失去自然狀態的生存環境,同時也破壞了河道生態系統的水體自凈能力。
1.2 河道水質的嚴重污染
目前,城市中大部分的河道嚴格上來講既不屬于天然河流也不算是徹底的人工渠。城市河道的水力特質具有其獨特的一面:進深淺、河道直、流量小、流速慢。這一水力特質已經埋下了城市河道生態環境系統脆弱的伏筆。城市化導致了人口的密集居住,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產生了眾多大大小小的企業和工廠,這兩者所共同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也與日俱增。再加上目前河道污水處理的能力滯后,幾乎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廢水和污水是直接排入城市河道網中的。據統計,2001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已經達到428.4億噸,其中,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就達到了227.7億噸,而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率僅是18.5%,這意味著至少有80%的生活廢水無法處理,加上工業生產所排放的廢水、污水,早已超過了河道的自凈承載力。有資料統計,80%的中國河流受到污染,水質都低于Ⅲ類,河道水質污染嚴重。
2 河道生態環境的防護及治理
河道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因此,河道生態環境的防護和治理也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工程,其防治舉措也應該是整體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其總體的防治目標應該是:通過人工的生態化防治措施,使建設中的或是治理后的河道能夠具有原生態的自然環境體系,形成具有生物多樣性、自然生態野趣的、具備自我修復能力的城市河道體系。
2.1 河道防治的生態性策略
對河道進行治理的生態性策略主要可以通過對河道形態的修復來恢復河道的生態系統,就是要求要保留河道彎曲的自然形態,或者將已經順直的河道進行自然體態的彎曲修復。
2.2 河道防治的工程性策略
河道的防治工程應依據河道的天然地勢,盡量避免截彎取直的做法,以保持河道天然的生態環境。防治工程應充分考慮短期與長期、整體與部分等因素來合理布置堤線,采取工程改造措施和生態修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對混凝土材質的硬質河床進行拆除,保留河岸侵蝕、淤積、沖刷等自然現象,使用自然力,促使淺灘等河道邊緣環境的產生和自然分布。同時對河床的改造主要可以采用自然界的生態材料,例如黏土以及原河底的底泥,還可以使用透水性能較強的卵石和砂土對河底進行保護性修復,構成如同天然形態般的生態河床。而臺地上的坡面可以采用框格型的混凝土植入草皮護坡,這樣既保證了工程的安全性,同時還大大降低了工程的開銷。
2.3 河道防治的政府管理策略
河道的有效防治措施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以及環境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督。因此,進行科學有效的政府管理,加強環保監管,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同時,加強相關的環保部門、環保技術機構的建設等,促進河道防治工作實施和監管的管理體系。加快健全河道工程監管網絡,加強各部門科學有效的合作,使河道的防治工作做到規范化、體制化、日?;?,建立起長期有效的河道生態環境系統監管機制。
3 結語
從生態美學的角度來看,水體環境能夠帶給人類最親切的自然美感體驗。同時,水環境的保護和完善也是建設宜居型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總之,城市河道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美化離不開正確的防護和治理理念,只有科學的整體規劃和系統性的防護才是河道生態建設的最佳途徑。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期待河道的生態美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隨著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挑戰,畜牧業養殖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堅持社會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集中精力治理畜牧業養殖中的環境污染。本文主要從畜牧業養殖工作中環境污染的特征出發,從而探究出有效的治理措施,為畜牧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關鍵詞:
畜牧業;養殖;環境污染;特征;治理
1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特征
1.1化學污染
畜牧養殖過程中會使用到很多化學飼料,但是一般畜禽對于蛋白質的利用率都比較低,飼料中含有的氨、磷都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氨和磷揮發到大氣中會增加大氣的氨含量,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養殖戶將畜禽糞便用于農作物生長,會增加土壤中的氨、磷含量,造成土壤污染,再通過土壤沖刷和滲透作用對地下水形成污染,人們生活中使用地下水,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1]。所以,在畜牧業養殖過程中,飼料中的氨、磷含量會對大氣環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對農作物生長和人體健康都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1.2自污染
畜牧業養殖過程中,自身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因為畜禽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糞便,糞便中含有很多會對生態環境形成污染的物質,如果沒有對這些糞便進行有效的處理,就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會對周圍居民生活質量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2]。畜禽長期處于低度氨環境中,隨意焚燒畜禽糞便會污染空氣質量,甚至可能引發火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2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因素
2.1缺乏環保意識
目前,大部分畜牧業養殖戶還未意識到畜禽養殖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認為工業和生活才是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關鍵性因素。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缺乏環保意識,沒有對養殖場進行合理布局,也沒有配置相應的畜禽糞便池,糞便直接輸送到種植業中,通過土壤和揮發對地下水和空氣造成了污染,導致生態環境污染的情況出現。
2.2資金投入力度比較低
在我國大部分小規模養殖戶都是貧窮農民,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上,一般采用的露天養殖,缺乏科學的管理規范,隨意性比較強,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2.3養殖模式轉變
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造成大量糞便累計,糞便不能及時用于農作物生長中,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頻繁出現在生活中,在畜牧養殖過程中,養殖戶為提高畜禽的成活率,會使用這些藥品防治疾病的出現,促使畜禽快速成長,藥物殘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也對人畜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作用。
3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治理
3.1提高環保意識
當前,在畜牧養殖業發展過程中,要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目標,就必須使養殖戶認識到科學養殖的重要性,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增強養殖戶的環保意識,合理布置養殖場的布局,加強養殖業和種植業的聯系,及時將畜禽糞便投放到農作物生長中,避免糞便大量積累,在揮發作用和滲透作用下造成生態環境污染。通過增強養殖戶的環保意識,使其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為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要使更多貧窮的農民富起來,可以鼓勵農民小規模養殖畜禽,但是,也要樹立環保意識,在畜牧養殖過程中,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配置相應的糞便處理池,相關部門加強監督,幫助養殖戶解決畜禽養殖中出現的問題,對于基礎社會建設不齊全的養殖戶,應該督促其快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3],始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畜牧業實現長遠發展目標提供充分的保障。
3.3養殖方式轉變中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在畜牧養殖業轉變發展方向的時候,要保護生態環境,避免畜牧業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就必須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將種植業和養殖業聯系起來,使畜禽養殖中產生的糞便可以技術投放到農作物生長中,一方面,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養分;另一方面,避免畜禽糞便堆積造成生態環境污染。最后,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主要是因為這些藥品會對人畜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藥品殘渣也會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作者:蒲文娟 單位: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農業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田發榮,田玉屏,楊光,等.山區畜禽規模養殖環境污染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湖北畜牧獸醫,2013,34(6):92-94.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污染;經濟學;污染治理
1 引言
生態環境的好壞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程度密切相關,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工農業的逐步實現現代化,環境保護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生態環境也逐步惡化,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國內外已有學者對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在理論上進行了積極探索與研究,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起到了有益的幫助。但部分研究未能緊密結合當前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因而其應用價值較為有限。本文吸收國內外最新的低碳經濟思想,運用數量經濟學方法對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進行研究,并對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和治理問題進行定量分析。
2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環境污染問題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發展模式,是以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為目的的規制世界發展格局的新規則。當今世界,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
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為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發展低碳經濟,推動持續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未來幾十年,世界能源資源需求和生態環境壓力將大幅上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地球有限承載能力的矛盾將日益尖銳。全球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迫切需要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后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下大氣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因此,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發展方式是我國的必然出路。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的根本出路。
3 環境污染與治理的的數量分析
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環境污染和治理問題,并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與保護問題顯得愈發迫切。因此,本文選取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和國內生產總值三個指標,從《中國統計年鑒》查得各指標2000-2009年度相應數據,并對我國環境污染和治理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進行回歸分析。
為方便分析,分別記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指標為X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指標為X2,國內生產總值指標為X3;lnX1,lnX2,lnX3分別為其自然對數形式。
3.1 環境污染與治理水平對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
為定量研究環境污染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以及環境污染治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本文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因變量,其余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如下回歸分析,可以構建環境污染與治理水平對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的回歸分析模型(1):
lnX3=8.43-0.16lnX1+0.62lnX2 (1)
t=(3.85)(12.09)
R2=0.997,DW=2.04。
經過檢驗,可知模型(1)可以通過計量經濟學檢驗,符合回歸分析假設條件。結果表明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兩個指標,均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產生影響,且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發生次數對經濟發展產生阻礙作用,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則對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當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發生次數每增加1個百分點時,則GDP增長量則會降低0.16個百分點。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每提高1個百分點時,GDP增長量則會提高062個百分點。
盡管環境污染破壞事故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都會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要遠遠超過污染破壞事故的負面作用。因此,我國應該在降低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發生的同時,也要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投資,維護和諧、健康、穩定的生態環境,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2 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污染與保護的影響
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顯然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和水平也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對環境破壞事故等生態環境污染行為治理措施,也與生態環境的好壞息息相關。因此,本文將對經濟發展程度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水平,對環境污染程度構建回歸分析模型進行數量研究,可以構建經濟發展與污染治理水平對生態環境污染影響程度的回歸分析模型(2):
經過檢驗,可知模型(2)可以通過計量經濟學檢驗,符
合回歸分析假設條件。結果表明,GDP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均對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的發生水平產生影響。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會降低環境污染破壞事故發生程度,減少環
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而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則會伴隨GDP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即經濟社會發展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引發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每提高1個百分點時,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就會相應減少2.26個百分點。當GDP每提高1個百分點時,則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就會相應增加4.24個百分點。
盡管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水平都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的好壞,但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次數則會由于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程度的提高而相應降低,也會由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持續惡化,并且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要遠超過污染治理投資的正面作用。因此,我國不僅應當繼續加大對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投資,同時也應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 對策建議
4.1 發揮公眾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公眾在環境和資源管理中的缺位,是當前中國環境管理體系中的最大缺陷。只有公眾真正關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參與環境污染和治理,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要全面強化環境法律監督,重視普通公眾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提案、議案的辦理工作,自覺接受監督,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4.2 媒體加大低碳宣傳倡導公眾低碳生活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是公眾了解當前社會形勢接收社會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引導公眾低碳經濟模式下合理的消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公眾對媒體的依賴越來越明顯,廣告宣傳也因此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對人們的學習型消費造成巨大的影響,從而指導消費者進行低碳消費。
4.3 政府自身低碳化運作發揮新型污染監管職能
在發展低碳經濟社會中,政府自身也要進行低碳化運作,政府行政活動的過程本身也是碳排放的過程,在建立低碳社會的過程中,政府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積極行使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監管職能,將低碳的理念貫穿于各種行政行為,行政立法、行政決策與行政決定等都要符合低碳發展戰略的要求。
4.4 企業進行低碳設計提供低碳產品和服務
企業承擔著社會生產的重大責任,企業實現低碳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污染處理系統,減少“三廢”的排放,通過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減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能源的消耗,積極開發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材料。環保型企業要研究低碳生產工藝,進行技術革新,從而實現生產領域的低碳化、生態化。
參考文獻
[1]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2).
[2]李洪琪,徐志強,廉潔.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J].內蒙古環境保護,2006,(2).
[3]王忠民.中國現行排污權交易存實現困境易引發環境問題[N].經濟日報,2010,(3):16.
[4]李奎.環境污染問題博弈分析[D].鄭州大學,2008,(6).
[5]杜麗巖.試論低碳消費模式的構建[J].商業時代,2011,(3).
關鍵詞: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
農業生態環境指的是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土壤、水源、氣候等要素組成的生態圈。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如果生態環境惡化,就會制約農業的發展。因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勢在必行。
1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聯系
1.1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前提
和工業、服務業相比,農業是直接將自然環境再生產與經濟相結合,而其產品(即農作物)的生產與農業生態系統緊密相連,離開生態環境,其生產過程將無法進行下去。從農業的這一特性,能夠看出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過程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農產品的產量以及質量有著極大的益處。
1.2農業生產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
農業生產為生態環境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搭建了通道。換言之,農業的生產過程是生態環境不斷循環的過程。合理的農業生產有助于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打造良好的小型生態圈。
1.3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
目前,農業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表現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導致鹽堿地增加;濫砍濫伐以及不合理的耕種方式,導致耕地貧瘠、土地沙漠化以及荒漠化嚴重;同時,不科學的施肥、噴灑農藥,導致農田出現化肥污染,并且土壤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微量有毒物質等。這些因素嚴重限制了農業的發展,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相違背。
2環境破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1農業自然災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類不合理的開墾荒地、砍伐森林,導致地表植被破壞嚴重,增大了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首先,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導致土壤養分流失,土地變得貧瘠。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又使得耕地不斷地被蠶食,可耕種土地面積減少;其次,全球變暖,導致洪澇災害以及旱災頻發。如果不能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農業受災范圍將會不斷擴大。
2.2農業的產量以及質量遭到破壞
水土流失,致使土壤涵養水分的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同時,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導致耕地發生大范圍的板結,這些原因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以及質量大大降低。并且,胡亂噴灑農藥以及工業廢水的隨意排放,導致土壤污染,部分農作物可能攜帶微量有害物質,危害人類健康。
2.3農業生態鏈遭到破壞
農業生態環境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為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就必須重視生物多樣性。然而,農業生態系統的破壞,導致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
3農業生產過程中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農業環境污染主要是指過度施肥以及噴灑農藥造成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營養成分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地膜等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污染等。
3.1預防環境污染
首先,應建立病蟲害監測系統,對于病蟲害及早預防,盡量減少使用農藥的次數;積極開發容易分解、對人體危害小、對消除病蟲害效果明顯的農藥,同時,采用噴霧技術,充分發揮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最大效用;最后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等措施,從根源減少農藥污染。
3.2預防重金屬污染
首先,應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對農田進行定期檢測,及時發現重金屬污染;其次,在重金屬污染較重的農田,應選用恰當的農作物,如玉米吸收重金屬的能力差,根莖類蔬菜對重金屬的吸收殘留較少,這些都可以有選擇的種植。當然,還可以采用一些科學手段,引導重金屬遷移或者發生化學反應,減少其危害。
3.3預防化肥污染
首先,應科學施肥,重視施肥的時間以及施肥量,采用正確的施肥方式如分層施肥等,減少肥料的擴散,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同時,增加有機肥的使用,保持土壤自身的肥力;最后,可以根據土壤養分搭配肥料,平衡土壤中的各種微量元素,從根源提高土壤的營養成分。
3.4預防堿以及無機鹽污染
土壤中的堿以及無機鹽污染物主要來源于工農業以及生活廢水的肆意排放。因此,預防這一類污染,就必須規范人們的行為,將廢水經過一定的處理之后,再排放。在農業灌溉過程中,不能用廢水進行灌溉。
參考文獻
[1]楊金發.立法防治農業生態環境污染.農民日報,2002
[2]孟凌聲,吳東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正面臨嚴重挑戰.人民政協報,2000
[3]龍新.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農民日報,2005
[關鍵詞]生態城市;環境污染;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模式;城市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76
1長三角地區城市建設背景分析
自2013年中國近半數城市遭受霧霾污染,中國環境問題越發嚴重,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區,環境污染問題更是成為制約區域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城市群,作為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高階段的必然產物,在我國推進城鎮化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認可,長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區域,
由于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快速城市化建設,已經形成了超大規模人口數量和較高的人口密度;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居民生活、交通運輸方式的改變,快速工業化進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爆炸式增長的機動車以及交通擁堵都在加劇環境資源壓力,導致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長三角地區面臨的問題正是我國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相矛盾的體現,因此探究長三角地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環境問題越發突出,國內外學者針對城市群建設與生態環境相關聯的研究越來越重視。由諾瑟曲線規律可知,當城市化水平處在30%~70%的中期迅速發展階段,人均能源消耗和單位GDP 能源消耗會出現急速上漲趨勢。長江三角洲地區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劇,據統計1999―2012年該地區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速為096,平均城市化率達到507%,可見正處于發展中期,如此的發展規模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能源的剛性需求以及環境的嚴重污染[1]。
在城市化發展角度來看,黃金川、方創琳(2003)認為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相互影響,生態環境隨城市化的發展存在先衰退、后指數改善的禍合規律[2]。宋建波等(2010)通過構建城市群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的評級指標體系,測算長三角16個城市的協調發展程度,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的城市之間城市化水平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差距較大,城市化水平差距明顯[3]。
因此環境資源是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承載因素,支撐長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的發展,環境容量大小以及環境質量水平都對長三角城市群的建設起著關鍵性作用;長三角城市之間城市化水平與生態環境水平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內部發展不平衡將不利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
鑒于此長三角地區想要增強本區域的綜合競爭能力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生態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的矛盾。探索建設生態型城市不僅有利于衡量群內城市城市化水平與環境污染程度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城市化和生態環境研究奠定基礎,也有利于更好的解決城市群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也為我國城市群建設提供寶貴經驗和教訓。
2長三角城市發展問題分析
21經濟發展方式制約環境質量
長三角地區當前經濟總量規模龐大,在諸多環境治理政策影響下環境污染損失增速雖然放緩,但目前還沒出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環境污染仍將隨著經濟增長而增加[4]。上海環境污染主要是由城市“增生”和“外擴”帶來的,高度城市化的經濟聚集效應加大了環境壓力;江蘇省經濟增長主要依賴第二產業的發展,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省內城市發展差距較大,對構建協調區域性的生態城市帶來了難度;浙江省同樣面臨城市差距大的問題,然而浙江省商品經濟發展模式相較來說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以寧波為代表的華東地區重要的發電和化工基地面臨較大的減排治污壓力,產業結構依靠鄰港工業和進出口貿易,限制了制造業未來發展方向的轉換[5]。
22資源承載力限制生態城市建設
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環境污染是直接原因,由資源和環境約束引發的矛盾和沖突顯得更為復雜和尖銳,難以調和。從人口、用地增長與資源環境消耗的關系看,2005―2010年每增加一個人口,長三角地區就要新增用水量610平方米、能耗168噸標準煤和城鄉建設用地250平方米;每增加1萬元工業增加值就要新增工業煙塵排放02千克和固廢排放1766千克左右。雖然2005―2010年萬元GDP用水量和能耗分別下降了449%和171%,但人均用水量和能耗則上升了03%和507%,單位水、能源等資源消耗水平以及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水平也明顯高于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與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水平更不可能同日而語。
23地區間利益矛盾加劇環境污染
一直以來生態環境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擔任著生態旅游的載體,也可以這樣說沒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就沒有生態旅游。所以說保護生態環境是國家發展的大事也是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一些地區生態旅游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小的污染,甚至惡化到難以修復的程度。因此從生態旅游所產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分析找出這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旅游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一)大氣污染
隨著生態旅游區的開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而大多數的游客都是乘坐著汽車來到生態旅游區觀賞,大量的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生態旅游區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不僅如此,汽車揚起的塵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區內賓館和飯店排放出的廢氣等都對生態旅游區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二)水體污染
眾所周知旅游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是相當的廣泛,主要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水上運動帶來的水體污染,水上運動往往給水體帶來的危害最大。我們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車不僅能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還能影響海域生態環境,漏出的油污也會污染水體危害水體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優養化問題,一般來說水體對人類活動特別敏感,原來背景環境的養分很少,但是由于人類活動一下子營養成分的進入導致了水體超過了原有的凈化能力,所以產生了優養化問題。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訪生態旅游區必然會造成所謂的“民生污染”。如果對民生污染處理不當的話將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環境衛生,從而會導致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下降。垃圾如果不進行妥善處理將會衍生出更多新的問題,將會影響到水體、土壤、植物、動物等多個方面。
(四)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旅游活動對于生態旅游區的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隨著生態旅游區的開發,道路等人工景觀的建造嚴重分割了生態保護區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種群,從而減低了生態保護區里自然景觀的連通性,也減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種的生存環境。
2、在生態旅游區的開發中往往將人文景點修建在生態保護區中較為脆弱的的地帶,這樣很容易造成較為強烈而且擴散性的局部干擾和破壞。這樣只會導致局部地區生境的退化和干擾斑塊的擴大。
3、在一些旅游活動中會獵殺該地區的動物,這樣直接導致了生態旅游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瀕危物種地區進行旅游活動則更會影響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二、生態旅游環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強對人們的生態環境教育,逐漸提高人們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不強,所以提高游客們的生態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游客強調以生態環境質量為主的生態意識是很重要的一項措施,這樣在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廣大游客的生態素質。但是目前中國生態旅游地區的開發往往會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對游客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態保護區需要大力對游客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從而達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
(二)嚴格控制游客容量和開發強度
如果一個生態環境超過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時那將必然會破壞其自身的恢復能力。一個生態環境自身恢復能力一旦遭到破壞,它將不會促進生態平衡、系統穩定。所以嚴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態保護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區的游客數量,防止人滿為患對旅游生態環境系統造成破壞,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協調好旅游供求關系,適當分流。不僅如此,還需要人工治理受損環境,加快旅游環境的恢復等。
(三)嚴格控制旅游項目
不同的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程度不同,同時不同的生態保護區以及同一生態保護區對旅游活動的適應性也不同。我國生態保護區可分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種類型。所以根據不同類型的生態保護區應該開展適應其環境的活動,這樣既滿足游客們的需求也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