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4 16:46: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報表審計的核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國際審計準則;總體目標;比較;啟示
國際審計準則第200號(ISA 200)――《獨立審計師的總體目標與按照國際審計準則執行審計》包含了對審計的總體觀點,有助于審計師理解審計目標和范圍。準則還定義了國際審計準則的要求和指南各自的權威性,并包含了對審計師的最基本要求,強調了審計師合理一致的專業判斷的重要性,以及為支持審計師觀點而提供充分審計證據的必要性。重新修訂和起草的ISA 200樹立了審計師的基本目標和責任,并對如何理解所有國際審計準則的目標、要求以及指南作出了解釋。
一、國際審計準則第200號準則修訂案的變化
1.通過結構調整提高準則整體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
現行準則將目標和核心要求與舉例等解釋性說明資料混在一起表述,導致目標和核心要求等重點內容淹沒在冗長的準則中,沒有突出重點,不便于理解和執行。新修訂的審計準則《獨立審計師的總體目標與按照國際審計準則執行審計》構建了一個新體例結構,該新體例結構包括引言、審計師的總體目標、定義、要求、應用及其他解釋性資料五個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制定該準則的目的、適用范圍以及財務報表審計的相關規定。制定該準則的目的是為了規范獨立審計師按照國際審計準則執行財務報表審計的總體責任,確立獨立審計師的總體目標,明確獨立審計師為實現審計總目標而執行審計的性質和范圍。
審計師的總體目標包括:對財務報表整體是否不存在由舞弊或錯誤導致的重大錯報獲取合理保證,使得注冊會計師能夠對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編制發表審計意見,按照審計準則的規定,根據審計發現對財務報表出具審計報告,并與管理層和治理層溝通。
定義部分對準則中包含適用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審計證據、審計風險、審計師、檢查風險、財務報表、歷史財務信息、管理層、錯報、前提、專業判斷、職業懷疑態度、合理保證、重大錯報風險以及治理層等術語進行詳細的解釋。
審計師執行該準則應遵守的要求包括與財務報表審計相關的職業道德要求、職業懷疑態度、職業判斷、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和審計風險以及按照審計準則的規定執行審計工作等。
應用及其他解釋性資料提供了準則的背景信息以及執行準則的進一步說明和指引,但這一部分內容并不構成對審計師的要求,僅用于幫助恰當理解和運用準則。新修訂的準則將解釋性說明資料、舉例等內容放入應用資料中,避免了目標和核心要求淹沒在冗長的準則中,便于理解和執行,更能突出重點。
2.該準則進一步強調了審計師合理一致的專業判斷的重要性
準則中的要求部分規定審計師在計劃和執行財務報表審計過程中應運用職業判斷。職業判斷是審計準則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財務報表審計的精髓部分。然而,由于審計師的職業能力、經驗水平以及風險偏好存在個體差異,在運用職業判斷時會導致較大的差異。為更好的規范和指導審計師運用職業判斷,ISA200在應用及其他解釋性資料部分對審計師運用職業判斷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指南。
審計師執行審計過程中必須運用職業判斷,尤其是對以下情況的考慮:重要性和審計風險;為符合ISAs要求和收集審計證據執行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評價所獲取的審計證據是否充分、恰當以及是否仍需執行其他審計程序;評價管理層對采用財務報告框架的判斷,根據所獲取的審計證據形成審計意見。對職業判斷的評價依據是審計師所作的判斷是否反映了審計師正確運用審計和會計原則以及恰當反映審計師在審計報告日前所知悉的事實和環境(或與這些事實和環境一致)。審計師運用職業判斷要基于他們所了解的事實和環境,并要貫穿于審計過程的始終。
二、我國審計準則第1101號準則與ISA200修訂案的比較分析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一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分為八章,具體包括:總則、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與財務報表審計相關的職業道德要求、財務報表的審計范圍、職業懷疑態度、合理保證、審計風險和重要性、附則。我國審計準則第1101號準則與ISA修訂案在結構和具體規定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1.中國審計準則沒有確立注冊會計師的總體目標。中國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僅提出了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而沒有確立注冊會計師的總體目標。
2.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缺少定義部分,對準則中包含的術語僅在相關的條例中進行相應的解釋。
3.中國審計準則第1101號將財務報表審計分為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財務報表的審計范圍以及審計風險和重要性,而ISA200將這三部分統一在財務報表審計一章中表述。
4.我國審計準則將對注冊會計師的要求分為與財務報表相關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懷疑態度,而ISA將對審計師的要求統一在一章體現。
5.對執行準則的進一步說明和指引沒有包括在準則中,而是通過應用指南來做出相關規定。
三、國際審計準則第200號準則修訂對我國審計準則制定的啟示
我國于2006年2月了新的審計準則體系,實現了與國際趨同的目標,與原來的獨立審計準則體系相比,不論是在審計理念還是在審計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同時,IAASB也加快了修訂更新國際審計準則的步伐,重新修訂和起草的ISA 200的對于IAASB按照清晰化規范所起草的準則的解釋而言,是明確相關原則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這對我國審計準則的進一步完善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1.確定注冊會計師的總體目標
ISA200提出的審計師總體目標是,對財務報表整體是否不存在由舞弊或錯誤導致的重大錯報獲取合理保證,使得注冊會計師能夠發表審計意見,根據審計發現對財務報表出具審計報告,并與管理層或治理層溝通。為了實現總體目標,注冊會計師在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時應當使用相關審計準則規定的目標。在使用規定的目標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認真考慮各項審計準則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是否有必要實施除審計準則規定以外的其他審計程序,以實現審計準則規定的目標,并評價是否已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注冊會計師的總體目標在審計準則中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注冊會計師的總體目標的作用是統馭各項審計準則規定的目標,而各項審計準則規定的目標是聯系總體目標和準則要求之間的橋梁。因此,我們在制定審計準則過程中應確立注冊會計師的總體目標,統領各項審計準則規定的具體目標。
2.增加定義一章,對準則中包含的術語進行解釋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對準則中涉及的術語的解釋分散的各準則條例中,導致了準則規定的核心內容淹沒在各種解釋中,重點不突出,不便于理解和執行,而將對各術語的解釋作為獨立的一部分列示,既能突出準則規定的核心內容,也將有利于注冊會計師的理解,從而提高準則的明晰度。
將準則的應用指南納入到準則中,提高應用指南的權威性。
3.對注冊會計師的要求應增加職業判斷
審計作為一個多因素的行為過程,判斷在其中起到顯著的作用,審計判斷貫穿于從接受委托到發表意見的整個審計過程。然而,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也存在缺陷,例如他們的判斷往往存在著各種主觀偏見、錯誤以及的個體差異。審計職業判斷如此重要,又容易受判斷個體的影響,而我國新審計準則中并沒有對“職業判斷”這一術語給出定義。因此,可以考慮在我國未來的審計準則中新增一章來定義職業判斷,并闡明職業判斷在審計中的作用及相關服務的基礎概念(如重要性和審計風險)中的應用,來指導注冊會計師更好地運用職業判斷。
關鍵詞:財務報表審計;內部控制審計;整合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46
1 財務報表審計、內部控制審計、整合審計的概念
財務報表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把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為審計對象,以提高財務報表預期使用者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的信賴程度為審計目標,按照審計準則的規定來進行審計工作。注冊會計師需要制定、執行相關審計程序,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遵循財務報表編制基礎進行編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具有合法性和公允性等獲取適當和充分的審計證據,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錯報發表最終審計意見。財務報表審計對企業來講,一方面可以降低財務信息有虛假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財務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內部控制審計,是指被審計單位委托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專業人員通過計劃、執行相關審計工作,在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對內部控制測試設計和運行的是否有效,最終對其特定基準日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獲取適當和充分的審計證據,最終發表審計意見,最終出具審計報告。
整合審計,是指被審計單位委托會計師事務所按照相關法律規章,對被審計單位同時進行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通過利用兩次審計工作的相似性來設置一套具有針對性的審計流程和審計方法,運用相應的審計程序,最終執行兩種審計的目標。也就是說,注冊會計師最終通過得出一份審計報告,將這兩種審計,即財務報表審計、內部控制審計的目標進行全部闡述,即運用一套程序和流程,實現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公允合法性以及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這兩個審計目標。整合審計就是在這兩種審計合并的基礎上,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簡化重復的流程,刪減重復的步驟,更加合理的設計審計程序及環節,有效保證兩種審計目標最終都實現。
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的優化整合,既能夠通過利用風險導向模式審計來實現降低審計風險和提高審計效率,還能夠減少以前由于兩種審計分開而產生的不必要的審計費用開支,從而更有助于實現雙重目的。
2 整合審計在我國實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2.1 整合審計在理論上是切實可行的
會計師事務所對同一被審計單位執行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兩種審計業務,這二者間具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2.1.1 兩種審計具有相同的審計主體
根據中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雙方約定必須由注冊會計師自己承擔,需要客戶簽署的審計和會計事務業務條件下,這兩種審計工作從根本上被審計單位管理相關決定,但只有最后一期的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承擔法律責任,但你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是企業管理自己的責任,責任鑒定。兩個審計報告預期用戶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企業的股東、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或相關監管機構,等。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兩個審計預計財務報表的用戶,也有相同的審計主體和客體,審計三方一致關系的前提下實施整合審計的可行性。同時,在受托經濟責任的概念下,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也有所有利益相關者這樣的共同委托方,還有一樣的諸如管理層這樣的受托方,實際業務中受托經濟責任關系的一致性也是整合審計基本理論得重要前提之一。
2.1.2 兩種審計具有相同的審計模式
就目前來看,我國實際中執行的財務報表審計通常采用的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這是主要方向。而且審計中必須要進行風險評估程序,還要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并對上述審計模式準備相應的審計應對措施,當然還要有配套的具有針對性的審計程序得以實施。而這一系列工作流程中重大錯報風險評估則恰恰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中最最突出的特點。自上而下的審計方式一般使用在內部控制審計中,注冊會計師根據對內部控制總體風險的了解結果和對財務報表層面的了解結果,會對重要賬戶和業務流程進行重點關注,并在下層即業務層面展開審計工作。因此,自上而下的審計方式在根本上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核心。綜上分析,兩種審計在審計模式上都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程序。
2.1.3 兩種審計具有相同的審計程序
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在審計程序上都運用了詢問檢查觀察和重新執行等方法來測試內部控制的設計運行是否有效。兩者在識別的重要賬戶、列報及其相關認定相同。在確定重要性水平方面,兩者都需要一個合適的重要性水平來辨別錯報將來對審計結果的影響,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缺陷是否具有重大的缺陷,是否影響其內部控制的運行效果。而該項控制能不能給在實際工作中對財務報表進行預防和發現里面的重大錯報,則決定了內部控制運行的有效性,綜上分析,這兩種審計應當確定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從上述三個方面來看,財務報表和內部控制審計這兩種類型在各個方面具有較高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的理論整合審計為我國的實施完全可行的條件。
2.2 整合審計在實際中是現實需要的
2.2.1 國家政策法規的出臺及注冊會計師職業能力的提高
隨著2010年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以及實施,內部控制審計在實際中一直不斷發展和完善。這種發展形勢使得整合審計也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其第五條中也非常明確的指出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的時候完全可以將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進行審計。所以,整合審計之所以在實際中得以實施主要是因為《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在政策法規方面給予了堅實的保障。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和有關內部控制的規范不斷出臺,很多的會計師事務所也開始加大力度對其員工進行包括學習《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具體內容和相關內部控制的法律規范等,以及如何提升專業勝任能力等方面的專業培訓,要求員工在執行審計業務的時候必須參照相關規范,以_保審計人員內部控制審計的審計質量。經過這些專業培訓,注冊會計師在內部控制審計的執業能力方面得取得了相當大的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國市場上很多會計師事務所在具備實施財務報表審計實力的同時,也具備了內部控制審計的實力,所以當然也具備審計上市公司的資格,完全可以執行這兩項審計任務。
2.2.2 被審計單位審計意識的強和節約審計資源的需要
《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里面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向其外部信息的使用者告知其公司年度財務報告,同時,該報告需要附有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此外,管理被審計單位的審計工作也需要積極支持注冊會計師的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幫助。然而在實踐中,如果企業審計業務分別簽署不同的兩個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將導致重復執行相同的工作內容,但也可能導致相同的兩個會計公司工作為同一內容詢問調查,或重復相同的業務會計憑證等各種效率低情況出現等等。這樣就造成被審計單位在配合審計人員工作的時候,就必須相應增加財力物力和人力。尤其是在強調獨立性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審計溝通不暢,效率低下。另外分別審計還可能會造成兩家事務所出具報告的時間不一致,最終將導致企業在對外公布其財務報表的審計報告和內部控制的審計報告時,難以按照法律法規要求的時間及時完成。但如果是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完成這兩種審計業務的話,被審計單位則可以縮短很多不必要的配合時間和節省很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因此,進行整合審計,既可以減少雙方為了配合工作而浪費的資源、又可以節省很多不必要的審計開支,還有利于兩者工作方面的更充分的協調,兩者兼顧。同時審計成本的合理控制,也有利于提高審計服務的質量。所以對于被審計單位而言,其管理層當然會更把這兩種審計都委托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由此可見被審計單位在審計意識方面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恰恰是整合審計在實際中得以推行的重要條件。
3 整合審計程序在實際中的運用分析
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實施審計工作的主要程序有風險評估程序和進一步審計程序,其中進一步審計程序又包括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而內部控制審計運行的審計程序則包括風險評估程序和控制測試。通過下表的對比分析為這兩種審計程序的整合提供思路。
由上述表格的對比可以得出,內部控制審計中的最核心程序是控制測試,因此,在實際業務中,注冊會計師無論怎樣評價控制運行的預期的有效性,在執行整合審計時都必須采用既包括執行控制測試,又包含實質性程序的綜合性方案。控制測試在財務報表審計中是非必須程序,因此在執行該審計業務時所選取擬測試的控制范圍相對而言比較小,但內部控制審計在執行控制測試時的范圍相對來說是比較大的。因此,在控制測試方面,兩種審計工作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如果從整合審計的角度來看,要想能達到既減少實質性程序的財務報表審計工作,同時又要滿足內部控制審計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的雙重目的的要求,就必須要執行足夠大范圍的控制測試。所以注冊會計師開展審計服務時通常都是按照需求的內部控制審計控制測試的目標。
實質性測試作為一個獨特的和必要的財務報表審計工作流程,其工作可以控制和測試結果。如果在執行實質性程序時發現有些認定層次的項目出現比較嚴重的錯報,注冊會計師就必須重新考慮控制測試的工作結果,當然也要重新考慮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是否恰當。
綜上所述,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這兩種審計結果能夠相互制約,既可以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及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又可以提供高質量且有效的審計結果。雖然內部控制審計在我國的實施時間還不夠長,對于實施整合審計的實際效率和效果也有待繼續驗證。但是,整合審計是隨著我國審計市場的需求應運而生的,而且對會計師事務所、被審計單位、政府及社會公眾等各方利益體而言,實施整合審計都是有必要的。所以,將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進行整合,是必要且可行的,是提高我國審計工作水平的必要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胡本源,徐丞.整合審計、審計費用與審計質量[J].會計之友,2015,(02).
[2]王若詩.上海家化內部控制否定審計意見的思考與啟示[J].商業會計,2014,(21).
[3]嚴萍,任靜,郭佳等.整合審計在上市公司的運用研究―以新華制藥為例[J].河北企業,2014,(08).
[4]時軍.我國整合審計發展與實施問題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12).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 財務治理 委托關系
公司治理結構(Corporate Governance)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現代企業制度的實施進程。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現代公司治理的重要特征,按照委托關系原理,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著先天性的制度缺陷:國有股權控制權不明確,在當前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經理層利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計劃經濟解體后留下的真空對企業實行強有力的控制,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企業的實際所有者,國有股權虛置;由于股權過于集中,國有股一股獨占,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不能起到對公司管理層應有的控制作用,董事會成員主要來自主發起人的國有企業,且大多同時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他們對上市公司實施具體的經營管理,又名義上代表股東,經營者集公司決策權、監督權于一身。
在“內部人控制現象”的影響下,上市公司還在財務報表審計關系和獨立董事制度引入等方面深層次的表現出委托關系的嚴重失衡。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中存在著雙重委托關系,包括投資者在內的社會公眾是委托人,公司經理層是人(受托進行經營管理),與此同時,股東作為委托人,進行財務報表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是人(受托鑒證公司經理層的經營業績)。盡管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必須經過股東大會的批準,但實際上上述三者之間的委托關系被扭曲為經營管理層與會計師事務所二者之間的委托關系。聘任會計師事務所的權力實際掌握在經理層手中,被審計對象變成了實質上的審計委托人,出現了管理當局自己委托他人審計自己的情況,上市公司管理層與會計師事務所存在著明顯的利益捆綁關系,前者成了后者的“衣食父母”。
無論從公司治理的理論,還是從其實際來講,在公司法人治理中加強對控股股東和公司高管的監督已經成為了邏輯的必然。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我國引入了獨立董事制度(明確規定聘請的獨立董事中至少有一名會計專業人士),作為一項制度安排已為證券市場所接受,但實施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委托關系的錯位。獨立董事作為中小股東利益的人,本應由中小股東(委托人)提名選聘,實際上卻是由大股東一手包辦,致使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隱性關聯交易,直接削弱了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因為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存在著利益關系,就很難向上市公司和大股東的決策提出異議,所以未能完全盡到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股東權益的社會責任。獨立董事一方面受制于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又要為市場勤勉盡責,陷于兩難處境。
委托關系的嚴重失衡是影響上市公司治理的硬傷,它無疑制約著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在上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的三種情況中,所有者代表缺位,內部人控制問題是矛盾的焦點。審計關系不正常,獨立董事不獨立是公司治理不完善的實質表現,它們的一個共同特征是主要通過財務治理的層面來影響上市公司質量。正如同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則重在財務治理。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根本出路在于宏觀層面上的股權改革,并重構資本市場。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國市場經濟剛剛起步,而西方證券市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何況中西方資本市場起點不同,西方國家資本市場的起點是私有制,一開始產權關系比較清楚,相關的保護產權的法律制度也比較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則是從公有制開始的,其初衷是給國有企業融資,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因此我們的證券市場建立時的最大特點就是支持國有企業上市,國有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股權不能流通轉讓,所謂一股獨大的現象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變的,這就是中國國情。我們一方面要看到一個真正的市場通過我們的努力是會出現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對市場經濟規律學習、吸收、消化和掌握的長期過程,即漸進式改革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待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既要堅定信念,充滿信心,又要精心安排,多管齊下,將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相結合,治本與治標兼顧,兩種思路并存。
財務報表是上市公司披露會計信息的主要載體,是廣大利益相關者了解上市公司情況,以便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為了保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理論上可以設想通過提高社會收費標準,加大審計成本,以保證審計質量,但實際上由于上市公司會計報表審計業務處于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僧多粥少,會計師事務所往往降價以求。2004年四川省物價局曾批準審計收費標準平均提高40%,而有的會計師事務所只按半價承攬審計業務,會計師事務所與上市公司這種利害關系在有些地方則蛻變為前者有意無意地去迎合和滿足后者的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有部分會計師事務所成了上市公司作假的幫手??梢娮詴嫀煹莫毩⑿院涂陀^公正性難以保證,要確保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必須改變目前的審計委托模式。一種設計是從會計核算憑證的取得、登賬和報表生成的程序來考察,上市公司會計機構擬不再承擔財務會計報表生成的對外職能,這一部分職能可交給社會完成;上市公司會計機構只承擔管理會計的對內職能和與內部管理密切聯系的記賬、登賬的財務會計核算職能,真正實現會計參與管理,符合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安排中會計的地位和立場。另一種設計是由上市公司向證券交易所支付財務報表審計費用,再由證券交易所向社會招標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為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作為關系上市公司、投資者和注冊會計師利益的中介——證券交易所,不能以贏利為目的,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它有利于會計信息的商品化,并將推動會計信息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在注冊會計師行業內部將有利于打破條塊分割的地方保護主義,推動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資源整合,形成會計信息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的保證機制,最終實現證券交易所、投資者、上市公司和注冊會計師利益的帕累托最優。
第3種制度設計是財務報表責任保險制度,即由上市公司向保險公司投保財務報表責任險,由保險公司聘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審計,一旦投資者發現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作假,可向保險公司索賠。保險公司為降低金融風險,勢必要求被聘用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嚴格審計。在這種制度安排下,保險公司聘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割斷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經營管理層的經濟利益關系,使注冊會計師具有更強的獨立性,執業時會更加認真負責,嚴格公正。這樣上市公司與注冊會計師間的委托關系被變更為上市公司、保險公司、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三者之間的委托關系。財務報表責任險雖然在國際上仍處于學術探討階段,但已逐漸為人們所共識。特別是美國安然事件出現后,國內外有識之士更是呼吁該制度早日出臺,筆者建議我國有關部門可以先行組織試點,而后總結推廣之。
證券市場中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國際性難題,上市公司會計報表審計委托模式改革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思路??扑沟慕灰踪M用理論認為企業與市場是產品生產組織的兩種不同組織形式,產品是選擇企業生產還是市場購買取決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市場購買成本的高低。運用交易費用理論可以分析得出中國現有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委托模式是一種資源浪費的結論,它為財務報表審計委托模式改革和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舉措,應該通過建立以獨立性為原則的獨立董事選聘機制,盡可能減少目前尚未理順的委托關系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實踐證明獨立董事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為上市公司加強財務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內部人控制及內部人和大股東對會計信息的舞弊行為。獨立董事除具有公司法和其它相關法律法規賦予董事的職權外,上市公司還賦予其特別職權,其中大多與財務治理業務有關,如重大關聯交易和擔保事項的判斷與認可;提議聘用和解聘會計師事務所;獨立聘請外部審計機構和咨詢機構等。獨立董事除參加董事會行使自己的職權外,還可在董事會內設的審計委員會中起主要作用。如監督公司的審計制度及其實施;審核公司的財務信息及其披露;審查公司的內控制度等。作為會計專業人士的獨立董事,在公司財務治理中更是責無旁貸。
從一定意義來講獨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是對上市公司監事會監督職能缺失的一種補救,因此獨立董事的功能應集中定位于監督職能。加強上市公司財務監督是獨立董事的重要職能之一,強化獨立董事對財務的監督是防止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和落實會計內控制度的有效措施。
公司治理結構實質上是對企業進行控制而建立的企業內外一整套制度的安排。良好的內部會計控制是正確處理企業的利益相關方關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證。企業內部控制應以內部會計控制為核心。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建設,應根據會計法、審計法、公司法、企業會計準則、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等,結合企業的業務流程、組織機構、經營特點與規模、控制目標等進行設計,為企業提升競爭實力提供制度保證。獨立董事,特別是作為會計專業人士的獨立董事在企業內控制度建設上是大有作為的。
風物長宜放眼量,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過程中,應不斷理順各種委托關系,形成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才能促使上市公司持續健康的向前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瑪格麗特。M.布萊爾。1999.所有權與控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科斯等。1991.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三聯出版社
(一)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委托模式的歷史演進筆者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委托模式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由最初的管理層委托注冊會計師審計,發展到由公司股東擔任委托方,最終形成現行的由審計委員會委托事務所進行審計的模式,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個階段:由公司管理層擔任審計委托方。19世紀中期,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主要是由公司管理層自愿委托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以增加財務報表所披露信息的可信賴程度。此時,美國還缺乏強制性規則要求對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英國《1856年公司法》也只是允許股份公司在章程中自主規定是否進行審計,同時授權政府有關部門在一定比例的股東(股東人數以及所擁有的股票價值達到五分之一以上)提出要求時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調查。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由管理層自愿委托審計過渡到強制委托審計,法定審計得以產生。1720年英國的南海公司泡沫事件,標志著自愿委托審計走向法定審計的開始,隨后英國《公司法》中已明確規定了公司的會計賬簿、記錄都必須經過審計,其資產負債表必須附有審計報告。美國國會也先后于1933年和1934年制訂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對審計作出強制性要求。
第二個階段:審計委托方由公司管理層轉向了公司的股東。根據這一審計模式下,財產的所有者(股東)為保證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委托獨立的第三方(注冊會計師)對經營者(管理層)的經營狀況進行審查和評價。理論上,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之間沒有子契約,不會發生勾結、共謀。所有者、經營者和第三方是相互獨立、相互制約、權責分離的三角關系。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股權分散,一股獨大,大股東與管理層合謀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小股東由于所持股份較小,沒有適合的方式同時也沒有積極性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這些都導致不少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受到大股東或者管理層的操縱,股東大會流于形式。
第三個階段,審計委托方由公司的股東轉向審計委員會,這也是目前所實行的財務報表委托審計模式。審計委員會制度起源于1938年發生的美國邁克森?羅賓斯藥材公司倒閉案,為了重樹社會大眾對于外部審計師的超然獨立性及專業能力的信任,1939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其的第19號會計系列文告中首次建議由董事會設立一個專門委員會代表股東負責選任外部注冊會計師。同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也提出了“由公司的非執行董事組成一個特殊的委員會來選擇公司的審計人員”的建議。而中國證監會和國家經貿委也于2002年1月7日聯合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該準則第五十二條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可以設立戰略、審計、提名、薪酬與考核等專門委員會。專門委員會成員全部由董事組成,其中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應占多數(二分之一以上)并擔任召集人”。目前,審計委員會有“由二分之一獨立董事組成”向“全部由獨立董事組成”方向發展的趨勢。
然而目前實行的審計委員會制度也有其固有缺陷,由于《公司法》對獨立董事的任職條件要求較高,不僅要求其獨立于企業.還要求其具備專業勝任能力。目前我國的獨立董事多是由高校教師和退休官員擔任,一方面這些人員與企業接觸少,缺乏生產經營和管理經驗,其專業勝任能力應受到質疑,另一方面,獨立董事的薪金由企業支付,薪金的標準較難確定,若薪金過高,將影響獨立董事的獨立性,而薪金過低又會打擊獨立董事履行職責的積極性。因此,審計委員會委托模式下的獨立董事制度往往會出現“獨立不董事,董事不獨立“現象,中小股東權益難以得到維護。
(二)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委托模式的其他設想目前,關于財務報表審計的委托方由誰擔任的問題,學術界持有不同的看法。有部分學者提出由監管機構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認為應把公司分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審計業務由證監會下設審計監管中心行使審計委托權,非上市公司審計業務則由國家審計署、地方審計局下設審計監管中心按非上市公司隸屬關系、規模行使委托權。也由有部分學者在此觀點下補充提出利用監管機構招投標機制選擇會計師事務所。筆者認為政府作為委托方必然會導致尋租行為及腐敗問題滋生。并且招投標方式確定會計師事務所的程序復雜,容易導致事務所低價競爭行為,從而影響審計質量。
二、新型財務報表審計委托模式――財務報表保險制度
(一)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運作機制針對現行財務報告審計模式的缺陷,美國紐約大學的會計學教授喬斯華?羅恩(Joshua Ro-nell)于2002年提出了建立一種新型的財務報告審計模式――財務報表保險制度(Financial statement insurance,簡稱FSI),旨在利用市場機制,從源頭上消除可能威脅審計獨立性的制度基礎。在該制度下,公司管理層不再直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報告進行審計。而是向保險公司購買財務報表保險,由保險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投保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審計,根據審計的結果評估其錯報風險并確定承保金額及保險費率,對因為財務報告錯報造成投資者重大損失的,由保險公司負責對投資者進行賠償(設定一定的免賠額)。
財務報表保險的基本運作程序:第一步,由上市公司管理層向保險公司發出投保要約,保險公司對該上市公司進行初步的風險評估。應充分考慮企業所處行業的特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運行情況等因素,根據初步的評估結果決定是否接受該要約。第二步,如果保險公司決定接受該要約,則向公司管理層出具投保建議書,建議書中包括保額和保險費率的對照表。第三步,公司管理層將投保建議書和投保計劃交由股東大會,由股東大會決定是否投保及投保的保險金額,并由股東大會在最高保險金額下投票選擇任何一檔的保費及相應的費率。股東大會的決定必須對外公布。第四步,股東大會決定投保后,由保險公司通過招投標的方式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投保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審計,如果是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則保險公司同意承保并簽發保單。如果是其他意見的審計報告,則保險公司應重新與投保公司商議保單條款或者拒絕承保。第五步,保險公司必須向公眾披露保險合同,如果保險事故發生,保險公司對投資者承擔一定額度的賠償責任,并向其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追償部分金額(會計師事務所的民事責任)。
(二)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優勢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財務報表保險制度解決了傳統審計模式的固有缺陷,大大增強了審計的獨立性。通過保險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切斷了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單位的直接經濟利益聯系,審計人員獨立性增強,將會更加注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告的質量,保險公司為降低自身的經營風險,也必然要求被審計單位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出
具真實的財務報告,保險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的目標趨于一致,能更好得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2)財務報表保險制度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整個社會的資金使用效率。在該制度下,保險公司向公眾披露了保險合同的條款,上市公司的投保額以及保險費率等信息可以成為衡量其財務報告質量和投資風險的可靠指標,投保額相同時,保費率越低,財務報告質量越高;保費率相同時,投保額越高,財務報告質量越高。這將大大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一方面,公司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另一方面,投資者能夠較準確得估計所持有股票、債券等資產的內在價值,做出明智的投資選擇。最終,市場上的資金大都留向了使用效率較高的企業,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3)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為公司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創造動力。在該制度下,公司的股價必然會受到投保額和保費率的影響,那些投保額低、保費率高的公司的股價也相應較低,給公司管理層提高財務報表質量反映真實經營情況帶來內在激勵和外在壓力。
(4)財務報表保險制度將有利于提高審計行業的整體執業水平,同時減少整個社會的法律訴訟成本。由保險公司作為審計委托人,如果會計師事務所失信于一家保險公司,必然會失去該保險公司旗下全部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同時由于上市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原本的直接經濟聯系已被切斷,這是會計師事務所必然會以質量競爭取代低價競爭,審計師依靠自己的專業勝任能力來贏得市場份額,整個審計行業的執業水平提高的同時,審計報告質量也會隨之提高,因此,由于審計失敗造成的股東損失及由此產生的法律訴訟的可能性會有所降低,整個社會的法律訴訟成本會減少。
(5)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有利于提高證券市場的運行質量,恢復投資者的信心。該制度通過環環相扣的利益關系最大化了舞弊和疏忽的成本。從宏觀上看,其將保險業引入會計師事務所,有效緩解了審計市場供求不平衡現狀,使會計師事務所的弱勢地位有所改善,保險業本身的社會信譽也可使投資者對事務所更有信心。
(三)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缺陷及推行障礙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推行的缺陷及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需求角度來看,保險業務是建立在隨機事件的大數法則定理上的,其存在需要大量的參保人,而任何一種產品在推行初期往往缺乏市場需求,參保人數量有限必然導致保險業務推出困難。首先,就保險公司而言,由于財務報表保險制度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國內、國外均無可以借鑒的經驗,因此,保險公司推行風險較高,在沒有政策支持的情況下,不會輕易推行這一保險產品。其次,就上市公司而言,由于目前我國的審計市場的需求屬于強制性需求,上市公司缺乏審計的自主性,如果該保險缺乏強制性,潛在的投保人往往會缺乏夠買的積極性,很可能出現所有的上市公司串謀不購買保險的情況。
(2)從市場角度來看,羅恩指出該制度建立在證券市場處于次強勢的基礎上,同時依賴于規范的保險業和完善的法律法規。但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目前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對于其是否已達到弱強式仍存在爭論,推行財務報告審計制度缺乏市場條件。
(3)從上市公司角度來看,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首先,由于保險公司為了彌補自己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費用,會抬高保險收費,上市公司購買保險的成本必然大于直接購買審計服務的成本。其次,根據中國證監會公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及《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簡稱“IPO”)及在增發股票時,發行人應擁有注冊會計師出具了無保留結論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要求發行人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財務報表的編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發行人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由注冊會計師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因此,上市公司在進行融資時,可能會出現既需要購買審計服務,又需要購買財務報表保險的情況。
(4)從保險公司角度看,由于影響審計質量的因素多樣,衡量風險的標準難以確定,財務報表險種定價困難。主要反映在投保公司對財務報表保險的風險評估技術及保險范圍與保險費用的合理確定,對投資者損失的責任認定,對投資者損失金額的確定等方面尚無研究依據和經驗借鑒。
(5)從投資者的角度看,難以得到公平受償,權益沒有保障。首先,保險公司為減少可能出現的損失,會采取抗擊訴訟策略使風險反向轉移,如制定苛刻甚至難以操作和無法辨清責任的保險條款。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其次,投資者在虛假會計信息下導致投資失敗,主動索賠的法律意識淡薄。最后,投資者也有投資數額大小之分,并且投資者遍布全國各地,實際賠償在操作上存在困難。
(6)從會計師事務所的角度來看,會計師事務所可能因此面臨失業壓力,審計獨立性問題也將出現轉移現象。保險公司為降低財務報表保險的收費以吸引更多的客戶,會選擇用內設審計部門直接進行審計的方式取代聘請第三方,此時的保險公司可以看做是審計人,其與被審計人――上市公司之間存在直接經濟利益,傳統審計模式下的會計師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直線關系轉移為保險公司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直線關系,保險公司與被審計單位合謀的可能性增大,影響審計獨立性的威脅并未從根源上得到消除,同時會計師事務所也將面臨失去審計客戶所帶來的壓力。
三、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加強對財務報表保險業務的宣傳力度針對財務報表保險業務缺乏市場需求問題。筆者建議,首先,保險公司方面,應當加大對該項業務的宣傳力度,同時通過試點的方式分階段實行,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推行中的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可利用現有試點的成功案例進行宣傳,減少消費者的認識偏差,擴大業務的影響力和認可度。其次,國家方面,應從政策上給予支持,比如加大對建立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推行初期的財政投入,同時應該制定強制性的法律法規,比如要求上市公司均應當購買財務報表保險,保證該保險業務推行的市場需求。
(二)建立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推行所需要的外部環境針對我國證券市場效率較低問題,應著手健全我國的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建立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推行所需要的外部環境。如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加快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保險業向審計師業滲透以及建立健全保險公司的執業規范和監管體制等。當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都較為完善時,由于保險公司非人力資產的特點和更強的信號傳遞機制的作用,財務報表保險制度能比現行的獨立審計制度更為有效地運行。
(三)利用審計資源,降低融資成本針對企業融資成本增加的問題,筆者認為保險公司在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后,可以將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同時提供給企業,作為其IPO以及增發股票的依據.以解決企業既需要購買審計服務,又需要購買財務報表保險,支付雙重審計費用的現象,達到降低融資成本的目的。
(四)加強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推行力度針對衡量風險的標準難以確定、保險定價困難問題。筆者認為學術界應當加大財務報表保險制度在推行細節和推行技術方面的研究。
造成獨立審計失敗,除審計信息不對稱、對獨立審計監管力度不夠、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有待提高之外,現行審計委托模式的弊端也不容忽視。現行審計委托模式由于管理層越位、公司治理結構缺陷和審計市場過度競爭等原因,使注冊會計師與公司管理層之間存在著利益關聯,損害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
注冊會計師審計起源于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財產所有者為了解和考核經營者的管理責任,委托獨立的注冊會計師對經營者的經營情況進行審查,受托的注冊會計師將審查結果報告給委托人,委托人支付相應的報酬,這就是獨立審計的基本委托關系。我國現行的審計委托模式也是基于上述原理設計的,具體而言,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全體股東組成的股東大會(委托人)聘請注冊會計師對公司財務報表的合法公允性進行審計,審計的內容是反映經營者履行受托責任和公司實際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及相關資料,完成審計后,注冊會計師將審計報告送交委托人,并由其支付審計報酬。在這種審計委托模式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注冊會計師必須獨立于委托者和被審計者,即上市公司所有者(股東大會)和經營者(管理層)。而在實際操作中,恰恰就難以保證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真正獨立,造成“獨立審計不獨立”的尷尬局面。
(一)管理層越位,成為實際上的委托人。從理論上講,財務報表審計是由公司的所有者委托注冊會計師對管理層的經營情況進行審計,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具體化為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在委托、雇傭注冊會計師。盡管形式上要經過股東大會投票決定注冊會計師的聘請和報酬,但注冊會計師是由管理層事先推薦,股東們是不大可能親自去尋找注冊會計師的,這也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固有限制,因而委托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決策權實際上是被公司管理層掌握著。管理層不僅決定著財務報表審計的注冊會計師聘請、審計報酬的多少及其支付,而且還決定著注冊會計師為上市公司提供的其他審計鑒證業務(如驗資、盈利預測等)。因此,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之間存在著實質上的利益關系,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才是注冊會計師真正的“衣食父母”,二者之間并不獨立。
(二)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注冊會計師僅聽命于大股東。我國證券市場中,國有企業改制上市的公司占相當大的比例?!耙还瑟毚蟆钡默F象很多,這些公司的大股東在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管理層都擁有不可置疑的絕對權威。我國上市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的比例高達60%以上。而中小股東由于股份份額、參與程度等原因在公司的決策機構和管理機構中聲音很小,甚至沒有發言權。在這種情況下,大股東取代全體股東,成為既是所有者又是經營者的上市公司真正的主人。就大股東而言,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委托關系已不存在了,對中小股東而言,在大股東“一言堂”的情況下,要么聽命于大股東,要么“用腳投票”,整個上市公司實際上是在大股東的一方領導下運營,權利的監督制衡機制流于形式。在這種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下,只要審計委托權還由上市公司行使,就等于完全由大股東決定注冊會計師的聘請、審計報酬及支付情況,而由于大股東既是所有者(委托人)又是經營者(被審人),就形成了大股東花錢請注冊會計師來審計自己的局面。雖然這種審計受法律約束必須進行,但具體請誰來審計,支付多少和如何支付審計報酬卻由大股東決定。這樣,接受委托的注冊會計師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當然得看大股東的臉色行事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自然就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三)引進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改革現行審計委托模式。現行審計委托模式的缺陷動搖了注冊會計師在獨立審計關系中應有的獨立性,成為影響審計意見客觀性的根本原因之一。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割裂上市公司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的直接聯系,尋找一個獨立的第四方(相對于委托人、受托的注冊會計師和被審計的管理層),由其來行使審計委托權,并由其直接支付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酬。
目前數據式審計還沒有公認的定義。1985年日本通產省情報處理開發協會信息系統審計委員會認為:數據式審計是由獨立于審計對象的信息系統審計師,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對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系統進行綜合的檢查、評價,向有關人員提出問題,追求系統的有效利用和故障排除,使系統更加健全。因此,數據式審計也稱為信息系統審計(IS審計)。國際信息系統領域的權威專家Ron Weber將其定義為:收集并評價證據,以判斷一個計算機系統是否有效做到保護資產、維護數據完整、完成組織目標,同時最經濟地使用資源。
一、數據式審計的發展歷程
數據式審計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初,最早稱為計算機審計,是隨著計算機在財務會計領域的應用而產生的。早期的計算機應用比較簡單,相應地數據審計也僅僅是關注對被審計單位電子數據的取得、分析、計算等數據處理過程,這個時期的審計還稱不上真正的數據式審計。
從傳統的賬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和風險基礎審計三個發展階段看,由于信息技術在經營和管理領域中的逐步運用,數據式審計陸續貫穿于各項審計之中。作為審計業務的一個專業技術領域,數據式審計在審計發展的各個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賬項基礎審計階段,數據式審計的主要業務內容是對交易金額、賬戶、報表余額進行檢查,屬于審計程序中的實質性測試環節,它只是傳統財務審計業務的一種輔助工具,對客戶的電子化會計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為財務報表審計的審計結論提供支持服務。在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下,計算機審計的業務內容已經擴展到符合性測試領域。隨著計算機技術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展,計算機對被審計單位各個業務環節的影響越來越大,計算機審計所關注的內容也從單純的對電子數據的處理,延伸到對計算機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進行檢查和評估。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的采用以及信息技術在被審計單位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與其所服務的組織面臨的各種風險有著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并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財務報表的真實、公允。在這種情況下,對被審計單位風險的評估必須將計算機信息系統納入到考慮范圍之中,真正的數據式審計也隨之出現。
二、數據式審計與傳統財務報表審計的區別
(一)審計目標不同數據式審計的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發表意見。因此,數據式審計側重于對軟件系統本身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以及內部控制的完整性、一致性與安全性進行審查。而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發表意見。
(二)審計對象、內容不同數據式審計的對象是被審計單位的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覆蓋了會計信息系統從計劃、分析、設計、編程、測試、運行維護到該系統報廢為止整個期間的各種業務,其側重點著重于會計信息系統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及其效率性。而財務審計的對象是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及有關的經營管理活動,會計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是審計對象的反映,其所反映的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營管理活動是具體審計對象的本質。會計信息系統的系統資源、運行環境及系統的生命周期全過程是數據式審計的內容,包括計算機資源管理審計、硬件和軟件等的獲取審計、系統軟件審計、程序審計、數據完整性審計、系統生命周期審計、應用系統開發審計、系統維護審計、操作審計和安全審計等。而財務報表審計的內容是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有關及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有關的資料。
(三)審計依據不同 審計依據是提出審計意見、做出審計決定的依據,是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用來衡量審計事項是非優劣的準繩。信息系統審計師執行數據式審計時,主要以信息系統的管理制度、條例和法規等為主要依據。而財務報表審計所執行的是《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執行財務報表審計時主要以財務制度、會計法及其他法規為依據。數據式審計工作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沒有形成一套成形的專業規范。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是數據式審計行業唯一的國際性組織,數據式審計師應根據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的《信息系統審計準則》執行數據式審計業務。
(四)審計技術不同 會計信息系統是建立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基礎之上的,對會計信息系統進行了解、描述,需要掌握一些專門的技巧和信息技術知識。對系統進行測試,特別是對應用程序及嵌入到程序中的各項控制措施進行審查時,必須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廣泛深入,信息系統日益復雜,同IT環境下的財務審計相比,執行信息系統審計所采用的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則更為復雜。財務報表審計中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審計效率,因而是可選的。
(五)審計人員不同 數據式審計人員必須精通信息技術,掌握網絡、數據庫、電子商務、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并且應掌握一定的審計理論與實務,以指導其開展信息系統審計工作。因此,數據式審計的人員組成不同于傳統財務審計的人員組成,它主要由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人員和計算機專業人員組成。而財務審計人員必須精通會計和審計的理論與實務,掌握會計法、稅法及其他有關法規和財務制度。同時,在IT環境下執行財務審計,審計人員還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以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
三、數據式審計在我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數據式審計在我國的現狀我國處于數據式審計發展的初級階段,起步較晚。國家審計署計從八十年代后期開始應用計算機審計,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數據式審計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一套成形的專業規范,也沒有形成一支能夠全面開展數據式審計業務的人才隊伍。我國會計審計界所進行的計算機審計的探索和嘗試以及開發的計算機審計軟件大都還停留在對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進行處理的階段。我國在信息化推進的過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規劃制定不夠深思熟慮;項目管理不夠嚴格;系統運行效益不夠明顯。究其原因是相當普遍地對信息化風險認識不足,規避風險的措施不力,運用傳統的會計審計知識已經不能對客戶進行風險評估、內控測試與評價,從而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式審計業務。
(二)數據式審計在我國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審計人員的數據式審計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偏低。審計人員對待計算機審計有三種方式,即繞過計算機審計,通過計算機審計及利用計算
機審計。目前,注冊會計師審計通常是采用繞過計算機審計的簡單方法,只有極少數的注冊會計師進入了通過計算機審計的階段。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由于在我國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計算機應用還只是一種嘗試,數據處理傳遞的自動化水平較低;二是由于我國注冊會計師的市場化建設推行較晚,現行的注冊會計師的素質較低,同時在注冊會計師的考試中也沒有計算機方面的要求,因此,絕大多數的注冊會計師運用計算機的水平很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仍然是傳統的手工審計為主。
另一方面是審計軟件的發展存在嚴重問題。主要包括:一是審計軟件的理論研究嚴重不足。審計軟件的開發仍沒有擺脫傳統的手工審計模式,僅僅適用于一些查帳的程序,并且絕大多數的審計軟件僅僅適用于定期審計,跟不上信息化的發展速度和要求。目前,我國對于計算機審計軟件方面的理論研究還很不足,而審計軟件的開發卻已經蓬勃發展起來,這就造成了理論和實踐的脫鉤,審計軟件的開發缺乏理論指導。二是會計軟件和審計軟件嚴重脫節。很多會計軟件沒有設計專用的審計軟件接口,使得在會計軟件中嵌入適時跟蹤監控的審計程序難以實現,審計軟件的數據收集等功能受到很大的制約,對計算機審計的發展極為不利。計算機審計軟件要發展,不能專為一種會計軟件而開發,會計軟件不規范,必然導致計算機審計軟件的編譯過程過于龐大或者對于部分會計軟件的不適用。三是計算機審計準則、標準和規范不完善。信息化的大力發展,使審計工作環境、審計范圍、審計對象、審計目標、審計線索等基本審計要素發生重大轉變,原有的針對手工審計所制訂的審計準則、標準和規范已不能適應數據式審計的發展要求。目前,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計算機審計準則,對審計人員開展數據式審計產生了一定的風險和障礙。
四、數據式審計在我國推進的發展策略
(一)數據式審計判斷效率化――建立獨立客觀的審計專家系統專家系統是人工智能走向實用化的一個最新研究領域,它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智能化的計算機軟件系統,它將專家的知識、經驗加以總結,形成規則,存入計算機建立知識庫,采用合適的控制策略,按輸入的原始數據進行推理、演繹,作出判斷和決策,因此能起到專家的作用。專家系統的另一個優點是它能夠保持審計的客觀獨立性。專家系統是一種以計算機支持的電子設備,它解決問題的唯一依據是專家的知識經驗、政策法規和推理機制。因此,要保證專家系統研制、生產的獨立性,從主觀上講,審計專家系統完全能夠保持客觀、正直和獨立的審計態度。
(二)數據式審計軟件商品化――使會計軟件與審計軟件相互配合《審計署關于計算機輔助審計的暫行辦法》第7條規定:“為便于審計機關實施計算機審計,審計機關應當要求被審計單位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給審計留有數據接口和必要的工作空間,該數據接口應當能將計算機應用系統中應用的數據轉換成審計機關指定的格式輸出”。因此,所有會計軟件必須建立標準的審計數據接口,使不同格式的數據能夠在審計時轉換成同一格式,為審計軟件所認識,從而節省審計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提高審計效率?,F有的會計軟件必須進一步改善,增加數據轉化的模塊,將其會計數據轉化成合乎會計數據接口標準的形式,以便與審計軟件配合使用,實現會計審計一體化。同時,在會計軟件中設置相應的模塊,使系統能提供完整的數據修改日志,使審計線索更加清晰有效,這就要求在軟件開發過程中設計相應的內部控制監控子系統。
現代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始于本世紀初期(2002年),最早由美國發起,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1997年)美國安然公司就出現過利用非法手段隱藏公司債務、操縱近6億美元的利潤,最終的結果就是公司破產。再如,世通公司在市場擴張的過程中,公司內部管理出現了問題,即管理層失誤的決策,盲目進行低成本擴張,大肆造假支出,掩人耳目虛增企業的市場利潤和現金流,最終的結果也是倒閉破產。即使是在今天,國內外企業財務欺詐事件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真正遇到侵害的是利用相關者,其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是社會性的。我國現代財務會計領域的發展起步比較晚,現代內部控制審計體系也不夠完善、成熟,本文正是基于這種背景環境,從當前我國特殊的市場經濟制度為出發點,就財務會計的發展、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演進,對審計流程、標準的選取與實施路徑簡要探究。
一、財務會計和內部控制審計現狀
1.內部控制和內部控制審計
關于“內部控制”,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和發展,興起比較晚。在2008年,我國財政部門聯合其他四大部門聯合制定、頒布、施行了《企業內部控制的基本規范》這一章程標準,其中首次明確規范了內部控制的含義。即“為了保證公司生產經營管理的合法合規,提高生產經營的效率和效果,確保財務報表信息的真正可靠,由企業的股東會、董事、監事、經理層及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過程”。
2.企業財務會計制度
新時期新經濟形勢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各行業發展領域及其所處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演進之中。在這種復雜而又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經濟主體所遭受到的最大影響因素還是來自于內部會計運作模式,換言之就是指在新形勢下財務會計所處環境在不斷變革之中,并且受到社會環境中經濟、政治、法制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進而呈現為當下人們所看到的多元化、信息化、人力資源化等特點??傮w來評價,財務會計及其環境已經成為會計理論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于企業價值的實現,還是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都起到著重要的促進功用。
二、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告質量相關性
1.新時期資本市場財務環境分析
① 人力的資本化。當今世界是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互聯網信息時代,隨著技術經濟在社會和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顯著,企業更加注重人在生產要素中所發揮出的巨大作用。簡單一點講,現代企業無論是在經營管理理念上,還是在財務會計實施策略上,對于人力資本的投入,就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體系,也初步形成了現代企業價值觀,任何資本投入都是有價值的。② 主體的多元化。社會經濟主體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產業經濟結構上,比如,在經濟主體層面上,我國包括國營經濟、外商投資經濟、個體經濟、中外投資經濟等。主體多元化,勢必會導致與催生利益多元化,繼而引發出一系列利益沖突,簡單一點講就是市場競爭程度加強,各企業的競爭實力也得到加強。現代企業會有針對性的給出相對精確的目標,長此以往,創新型的財務會計信息技術也就逐漸得以形成,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會計信息運行體制。③ 計量屬性的轉變。在現代社會,人們一般都會重點研究與議論財務會計的價值,但是財務會計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包括企業市場價值、企業會計的公允價值、內在價值等,無論如何,有一點不容置疑,即財務會計的價值是面向過去時間的,這也就是我們常提到的歷史成本。如果我們從企業現行低成本或者是企業市面價格來計算,那么所估算出來的企業價值中所涉及到各指標要素,以歷史價值作為可靠,并且它與企業未來現金流量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
2.提出假設
根據前面相關理論和實踐內容的概述,基于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告之間的相關性,在這里提出假設(包含兩個)。問題假設一,上市公司被強制性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之后,可以預想到,公司內部控制審計的引入以及在公司規章規范中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公司財務報表審計質量的提升;問題假設二,依據前面提到的整合審計大發展趨勢,可以猜想到,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程度越高,就更加有助于公司財務報表審計質量的提升。根據上述兩個問題假設的提出,也印證了本文研究的核心論點,即上市公司在公司內部治理中運用并強化現代內部控制審計,可有效地提高公司財務報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