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2 15:06: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眾媒體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互聯網;網絡媒體;大眾傳媒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7-0051-02
信息技術代表著先進性與創新性,作為一種新媒體,互聯網以其獨有的優勢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在相關行業中加以利用。在互聯網的作用下,網絡媒體應運而生,成為了人們在茶余飯后瀏覽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時網絡媒體的誕生壓榨了傳統大眾媒體的生存空間。因此就網絡媒體對大眾媒體的影響進行研究與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 網絡媒體與大眾傳媒區別
1.1 網絡媒體概念
與傳統媒體不同,網絡媒體是一種能夠與傳統媒體共同存在的新媒體,并且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局限性,網絡媒體的信息流動性較強,內容十分豐富,其傳播形式也多種多樣,這些優點和特點都是傳統大眾傳媒所無法比擬的。
1.2 大眾傳媒概念
不同的傳播媒介決定了不同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因此,傳統的大眾傳媒可分為3個階段:首先,在傳統的傳播媒介當中,紙是十分重要的一種呈現載體,由紙衍生而來的媒體,如報紙、雜志、圖書等都屬于第一階段的重要媒體;其次,隨著電波的誕生,我國的廣播事業開始了自己的發展旅途,因此,廣播是第二階段的代表性媒體;最后,數字信號推動了電視機的產生,從而使得電視機一躍而起,成為人們獲取資料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第三階段的媒體。
2 網絡媒體的主要特點
2.1 加強輿論溝通
傳統大眾傳媒更多的是官方發表聲明的手段,其傳播的內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壓迫了人們的主觀思維。越來越多的人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新聞查詢、瀏覽書刊以及收看節目等等,與傳統大眾傳媒相比,它的內容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內容深度也是傳統大眾傳媒所不能及的。而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它的作用已經從簡單的觀看轉變為直接參與,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流與溝通,利用文字敘述或者語音溝通也十分的便捷,成為了許多人了解社會、深入社會的主要方式。與網絡媒體相比,傳統大眾媒體雖然也為人們提供陳述和建議的機會,但是制約條件相對較多,壓制了人們的主觀思想。
此外,許多人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要觀點,其觀點是屬于客觀評價范疇內的,并且有一定的負責能力,但是傳統的大眾媒體對個人的言論和評價不夠重視,如報紙、廣播以及電視上很難看到這些人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其官方性過強,間接壓榨了人們思想意識的傳播,但是網絡媒體與之不同,它崇尚自由言論,開放性較強,人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相關事件進行闡述,從而真正實現了人民的話語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言論自由不等于言論泛濫,網絡媒體雖然保持了較為開放的評論空間,但是也并非任何言論、任何評價都是積極的、客觀的,因此許多不恰當的言語是禁止出現在網絡媒體上的,比如影響社會和諧、攻擊黨和人民的話語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因此公民需要提高網絡道德素質,在評價一件事、或是一個人時,要做到客觀嚴謹,不僅政府需要及時辟謠,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積極配合上級領導將不法謠傳扼殺在萌芽之中。
2.2 提高社會監督力
網絡媒體是政府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徑,它能夠加強人民與政府之間的聯系,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在網絡媒體的作用下,人們可以針對社會上出現的實事要聞對政府提出相關的意見與建議,使政府能夠更好地把握民意、民情,時刻提醒政府將工作細化。比如:某車違規行駛釀成重大車禍,車內兩人同時喪生;事件發生后,許多人利用網絡將信息公布于眾,人們就該事件進行評論與探討,相關部門通過仔細調查得出結論,并對民眾進行答疑解惑,基于此網絡媒體是當下十分重要的媒介手段。
3 網絡對大眾傳媒的影響
互聯網的優勢眾所周知,它不僅信息傳播及時,也為人們陳述各自的主張與觀點提供了一個信息平臺。受諸多條件制約,這樣的平臺是傳統大眾傳媒無法做到的。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在互聯網時代搏得一絲發展空間,傳統大眾媒體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傳播效率。在過去傳統大眾媒體占據了主導地位進而成為了“主人”,人們只能被動接受成為“客人”,大眾媒體所提供的內容局限性較高,人們無法看清事件背后的真實內容。再者,傳統大眾媒體多為官方服務,國家需要控制社會輿論導向,媒體是把控導向的關鍵,造成了十分片面的傳播方式。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新媒體的誕生加強了人們對信息完全掌握的強烈意愿,不僅將更多的信息內容傳遞到人們的視野中,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主選擇”信息的機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隨時隨地篩選信息。在網絡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大眾媒體必須與時代接軌,摒棄原本的傳播形式,保證信息服務質量,提高社會地位。
傳統大眾媒體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的應用。從今天的發展來看,互聯網將全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網絡媒體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枷鎖來到了新的競爭領域,人們也由此進入了信息含量大、涉及范圍廣的世界當中,使傳統大眾媒體必須面對更多的競爭對手。傳統大眾媒體需要時度勢,采取相關策略改變以往的運作模式,各家媒體之間需要加強溝通與合作,互相學習、交流,使傳統大眾媒體能夠在互聯網的統治下繼續發展。
網絡媒體代表著自由、平等以及公開等優勢,雖然傳統大眾媒體并不具備或者符合條件較少,但是總體看來:傳統大眾媒體與網絡媒體相結合不是沒有可能的。傳統大眾媒體多以單獨播放為主要形式,這種形式不支持與其他媒體有所連接,但是在互聯網的作用下,網絡媒體能夠將諸多傳播形式進行整合,從而達到各媒體之間交流的目的。網絡媒體十分便利,提供文字、語音等多種交流方式,還可以隨時分享各種社會、新聞信息。比如,CNTV就是網絡上的中央電視臺,CNTV具備所有CCTV的頻道、信息以及相關功能。該情況說明,以網絡為媒介進行發展,是傳統大眾媒體邁向未來的重要手段。
4 結論
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媒體為傳統大眾傳媒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絡媒體也為傳統大眾傳媒的發展帶來了眾多契機,相關媒體工作人員必須提高創新意識,解決傳統大眾傳媒的弊病,同時與網絡媒體加強合作與交流,使大眾傳媒能夠與時俱進,為推動我國傳媒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張玉濤.大眾傳媒的現狀分析[J].媒體時代,2015(10).
[2]楊臻臻.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基于唯物主義的大眾傳播模式[J].兵團黨校學報,2016(6):37-40.
筆者認為,紙質媒體的優勢是“擁抱事實”,做強內容。只要把握住網絡傳播的特點,努力提高新聞創新能力,就能借助新興媒體平臺,提高紙媒的輿論影響力。
網絡媒體轉載、跟進,獨家報道者卻遇尷尬
5月2日,《大眾日報》讀者版刊登了獨家報道《耕地上建起豪華別墅》,對臨沂市費縣費城鎮洪河村一處違章而建的“紅頂別墅”予以曝光。見報當天,違章建筑被叫停;見報翌日,違章建筑被拆除;見報第三天,費縣公布調查結果,處理三名相關責任人。
費縣處理“紅頂別墅”的力度可謂強大,這與《大眾日報》對此事報道之后,迅速在全社會形成的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轉載、跟進的強大輿論氛圍有關。除了《大眾日報》作為省級黨報的權威性因素,與“網絡瘋狂轉載、引起全國轟動”的傳播效應也有極大的關聯。
見報后的三天時間里,主流網絡媒體,比如新華網、人民網、中國廣播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網、鳳凰網、新浪網、搜狐網、雅虎網、騰訊網等等,紛紛對稿件進行了轉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摘播,中央電視臺派出攝制組趕往現場,《齊魯晚報·手機報》進行摘要傳播……如此種種,鋪天蓋地,引起全國轟動。
中央媒體嗅覺十分靈敏,《耕地上建起豪華別墅》見報第二天,新華網利用“第一回應”欄目優勢,主動聯系費縣縣委宣傳部,先后兩次獨家刊發最新進展,賺足了眼球。令人嘆服的是,新華網還利用自己的另一個欄目——“第一追問”,對自己獨家刊發的費縣的處理結果提出質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則采用新華網信息,報道最新進展??傊?,在《大眾日報》這篇輿論監督稿件發表之后,費縣“紅頂別墅”事件的后續報道,幾乎就掌握在了新華網手里。新華網相關的信息、評論,再一次形成了網絡傳播熱潮。
相比之下,《大眾日報》不僅缺場,而且還遇到了尷尬。按照慣例,上一期批評報道之后,要在下一期上刊登“回復”,向讀者交代處理結果。5月7日,費縣縣委宣傳部對報紙提出:“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了,能不能不發‘回復’了?”
確實,他們處理“紅頂別墅”的措施,都在新華網通過“第一回應”欄目向外披露了,社會大眾早就知道了。《大眾日報》在報道見報一周后再發“回復”,即使刊登也成了舊聞。
分析網絡傳播特點,明確紙質媒體優勢
《大眾日報》讀者版受出版周期制約,在費縣“紅頂別墅”事件快速發展的事態中難有作為。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新興網絡媒體的優勢,傳統紙質媒體的劣勢。不過,分析網絡傳播的特點,也可以找到傳統媒體的優勢之所在,那就是“擁抱”事實,做強內容,切實做到“內容為王”。
細數“紅頂別墅”事件的傳播,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大眾日報》刊登獨家報道,網絡媒體紛紛轉載,形成網絡熱點;第二階段,費縣人民政府通過新華網向外披露處理措施,形成新一輪網絡轉載;第三階段,新華網通過“第一追問”欄目,對費縣的處理措施提出質疑,其評論文章形成新的傳播。
就傳播效果而言,第一階段最好,全國主流網絡媒體、地區性主流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多予轉載;第二階段次之,轉載量明顯減少,主要局限于主流網站、主流媒體;第三階段偏弱,轉載量更少。由此,我們發現:網絡媒體一次次傳播,一次次賺眼球,都是基于傳統媒體提供的“基礎事實”和真實內容。
兩相比較,傳統媒體雖然“慢”一些,但是更多地控制著“新聞事實”。比如,稿件中的“王某某”,網絡媒體再怎么轉載也不知道他的真實名字,而我們就知道。如果我們公布“王某某”的真實名字,恐怕又會掀起一股“人肉搜索”來。
其實,在《大眾日報》原稿中,“費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不是“王某某”,而是他的真實姓名,只不過在上版的最后一刻,才決定以“王某某”來指代他。之所以這么操作,是基于新聞人的職業自律,更是考慮到了預期的傳播效果,避免“一棍子把人打死”,更為當地黨委、政府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在網絡傳播條件下,傳統媒體需展開新聞創新
在網絡傳播條件下,傳統紙質媒體要提高新聞創新能力。紙質媒體的優勢是“控制事實”、真實反映。在此基礎上,如果把握住了網絡傳播的特點,那么,對提高自身的輿論影響力大有裨益。
第一,網絡傳播具有一種“概念傳播”的特點,幾個關鍵詞就描繪了事實的大致輪廓。拿《耕地上建起豪華別墅》一稿來說,其關鍵詞是:“紅頂別墅”、“費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占地蓋別墅”。這些關鍵詞一時之間成為百度網站的熱門搜索詞。
針對這個特點,傳統媒體就要對新聞事實進行最大程度的概括,最好用一個詞(關鍵詞)來指代一個新聞事件?!凹t頂別墅”這個關鍵詞,之于整篇稿件,就像一根鮮亮的羽毛之于一只驕傲的公雞。所以,記者所要做的,是找出這樣的“羽毛”來,編輯所要做的,是把“羽毛”突出出來,甚至把“羽毛”做成一個“華蓋”(當然不是夸大事實,而是一種突出化的編輯技巧)。
自去年《大眾日報》改版、加強輿論監督以來,此次曝光費縣“紅頂別墅”的稿件,批評對象是“費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是眾多批評對象中職務最高的一個。這個人在縣域之內,也算“高級干部”,其身份本身就構成了一個“關鍵詞”。
第二,傳統媒體要加強“版面協調”,提高反應速度,贏得持續的影響力。如果說稿子被轉載屬于“初始影響力”,那么持續開展后續報道,則會源源不斷地贏得“后續影響力”,實現輿論影響力的最大化。
在費縣“紅頂別墅”事件中,《大眾日報》讀者版受出版周期限制,沒能及時跟進。其實,《大眾日報》每天都出報紙,具備跟進的能力。而且,作為費縣“紅頂別墅”事件的獨家報道者,如果繼續堅持跟進,肯定比新華網更具優勢。新華網主動聯系費縣有關部門,我們應學習人家的“主動精神”和“新聞低姿態”。
第三,網絡傳播還有一個非理性特點,那就是:“只要夠典型,小事兒也傳播”。最近熱傳濟南“下跪城管”,事兒很小,傳得很熱,因為它透露著感情的成分,蘊涵著可以想象的空間,暗含著執法者尊重老百姓的情感。當然,也不排除人為炒作的可能。但無論怎樣,其預期效果業已達到。
論文摘要:手機媒體與不同的傳統媒體可以結合形成不同的手機媒體類型。隨著無線互聯網的高速發展、3G應用及手機的日益普及,手機已不是單純的通訊工具,它開始承擔收看電視、閱讀報紙、瀏覽小說、欣賞音樂等越來越多的功能,并逐漸成為人們未來獲取新聞資訊的一種主要閱讀終端。本文將主要從理論上簡述手機這種新興媒體的傳播特點及其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
一、手機媒體的傳播優勢
1.其受眾資源極其豐富
衡量一個媒體是否具有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現實和潛在受眾,而對手機媒體化來說,最不用擔心的就是用戶資源。眼下,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32.7部。手機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它的快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傳播、整合信息的設備。隨著技術的完善、手機用戶認知的不斷提高和運營模式的逐漸形成,手機媒體會更快更好地承載目前各種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內容。
2.信息傳播方式更自由
保羅·萊文森所著《手機》一書中,對手機發展做了最樂觀的分析。他認為,人類有兩種基本的交流方式:說話和走路。只是,自人類誕生之日起,這兩個功能就是分開的,直到手機的出現,將這兩種相對的功能集合起來。手機之前的幾種媒介,都把說話和走路分開,只有手機能夠使人一邊走路一邊發短信,實現走路和說話的結合。
3.傳播功能極其全面
手機短信,是一種很好的傳播信息的方式。人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很少的字節傳遞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而且只要在開機的情況下,發送信息和接收信息可以說是同步的。
彩信,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體功能,能夠傳遞功能全面的內容和信息,這些信息包括文字、圖像、聲音、數據等各種信息。包括短信、彩信、錄像、拍照等多媒體功能,都為手機媒體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像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功能均可以實現,而這些傳統、新鮮的功能結合在一起,能為不同需求的用戶提供不同的內容,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
4.傳播速度極快、范圍極廣
從傳播的角度看,手機短信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斷加快,實際上也帶來了交流內容的擴大。手機短信、彩信的這一特點使它在新聞信息的傳播方面有著不可比較的優點。新聞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更新快,要求傳播速度快和范圍廣,這正是手機短信的優勢所在。據報道,美伊戰爭爆發后的4個小時內,包括新浪、搜狐、網易等商業網站瀏覽量比平時暴增5—10倍,用戶短信訂閱量超出平時4倍以上。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收到了網站發來的新聞短信,感受了短信業務的方便快捷。
5.互動性強
手機媒體在“交互性”方面也有著傳統媒體無法比較的優勢。我們知道,傳統大眾傳媒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傳播的單向性很強,受眾的信息反饋是滯后的、延時的,這一特點導致傳播者和接受者不能很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而電話則可以實現傳受雙方即時溝通,及時地進行交流。
手機彩信在傳播體系過程中,傳遞雙方是平等的,被傳方也是這個傳播體系中的一環,雙方之間沒有明確不變的界線。因此,手機報可以給用戶發送他所需要的新聞,為讀者和報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務,實現了更廣泛、更迅速的互動。
二、手機媒體與大眾傳播
2004年7月18日《中國婦女報》推出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掀開了手機與報紙聯姻序幕,引起各類媒體的騷動;2005年5月17日,浙江手機報正式開通。2004年2月24日,人民網推出國內首家以手機為終端的“兩會”無線新聞網,首次實現手機報道國家重大政治活動新聞的歷史性突破。
前面這些例子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手機與互聯網的結合才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大眾傳播媒體。手機是跟數字通訊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結合在一起的,這些相關領域的技術的發展是手機更新換代和功能提升的保證。毫無疑問,手機已經成為網絡媒體的延伸與組成要素,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媒體,我們不妨稱之為手機媒體。有人把手機媒體定義為“手機媒體是借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隨著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手機就是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型電腦;而且手機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毕鄬τ趫蠹?、廣播、電視與互聯網“四大媒體”而言,手機媒體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五媒體”。
手機作為媒體模糊了傳統的大眾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地位。由于手機短信的技術優勢,傳統傳播媒介開始開辟手機短信平臺,受眾通過手機短信向這些傳媒發送新聞線索,甚至直接發送新聞,任何受眾都有可能成為大眾傳播機構的傳播者。這樣使受眾直接參與大眾傳播的門檻大大降低,由公眾流向大眾傳播的信息的數量和機會將大大增加。
三、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
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大眾傳播媒介,手機具有易存儲、易復制、隨時交流溝通以及多媒體型媒介的優點。
大眾媒體發展到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使用到現在還有許多本身難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其有線連接的方式造成了獲取信息的時空限制。手機媒體的出現,正彌補了互聯網的這個缺陷?,F在手機網絡的穩定性還不是很高,時常有“掉線”現象。“三網合一”是以后的發展趨勢需要時間和努力。目前的數據傳輸速率還在千字節每秒,3G手機要求的數據傳輸速率得達到兆字節每秒。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用戶只要接上互聯網,就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而用戶如果進行預定,就可以每天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避免了在信息的海洋中搜尋的煩惱。因此,網絡是電視和廣播以及報紙的“補償性媒介”。而手機的方便性和手機無線網絡的遍布性使其占有優勢,使其克服了網絡不能隨身攜帶、不能隨時隨地溝通的弊端,從某種意義上說,手機就是互聯網的“補償性媒介”。
今天,手機繼互聯網之后成為“第五媒體”的事實已經得到了認同,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已經有了很好的聯合。2004年6月,上海文廣新聞集團、上海移動和江蘇移動在上海電視節上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共同開發移動流媒體及相關增值業務內容服務。這一舉動,打開了國內媒體集團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之門。同時,《》《京華時報》等也紛紛與手機聯合,它們都認識到要和手機聯合,這樣可以擴大自己的市場,使報紙媒體得到很好的延伸。
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的素質養成是一把“雙刃劍”,應當自覺發揮主流引導作用,引導大學生吸取“信息精華”,遠離“信息糟粕”。
大眾傳媒在大學校園的影響力分析
大眾傳媒,既包括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傳統媒體,也包括手機等新的信息載體,但大眾傳媒由于自身的特點與定位不同,對大學生的影響也各有短長。
1.電視:我國電視普及率雖然很高,但由于高校目前現有的硬件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所限,電視在高校校園內很大程度上充當了教育的“道具”,對大學生的影響有限。很多情況下,電視只是充當了重大事件的渠道,如學生會組織學生集體觀看重大賽事、重大新聞事件等等。其他時候,電視對大學生的影響有限。
2.報紙:報紙因其廉價、方便閱讀、便于保存、易于傳閱等特點,深受大學生認可。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人群中,86.7%的大學生有閱讀都市生活類報紙的習慣,其中有大概
10.5%的人每天閱讀都市類報紙,26.6%的人一周閱讀3~5次都市類報紙。但大學生看重報紙提供的實用信息,報紙的告知功能強大,引導作用有限,報紙作為大眾傳媒“道德標桿”的作用被淡化。
3.廣播:“居一室而知天下”,廣播這一日漸消退的傳統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有著得天獨厚的生存土壤。廣播電臺以其獨有的廉價、便捷、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受到了很多大學生的喜歡。目前看來,廣播的娛樂功能受大學生喜愛。另外,各類點播、征文、夜話,因為參與性強,也深受大學生追捧。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廣播在校園內受沖擊不小。
4.網絡:網絡對大學生影響有著不可比擬的絕對優勢。就在幾年前,高校還在為是否對學生開放互聯網而爭論,而今天互聯網的影響已經讓人們無路可逃。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已經今非昔比。網絡的即時性、虛擬性、交流的便捷、海量的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已經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一條網線、幾個路由器,就能讓一個宿舍的所有人上網,且價格低廉。有的高校甚至整個校園都能無線上網,這給大學生上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同時,網絡正在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閱讀習慣、生活方式與社交思維模式。聊天、寫博客、充當網絡、做版主等等,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已經具有明顯的網絡色彩。
但網絡的負作用也不容易回避。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經常上網的達到80%,而這些人中只有15%是為了學習,其他40%的人是上網聊天,25%的人則是上網玩游戲。網絡也給大學生帶來了一些災難性的后果:交友不慎、上網成癮、迷戀虛擬世界不能自拔等等。
5.新媒體:新媒體是指相對于報刊等傳統媒體而言的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新媒體種類很多,主要有手機短信、手機報、手機廣播電視等等。這些新興媒體往往依托于網絡,大學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成為新媒體的首批受眾。目前,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
6.校內媒體:大學中的校報、廣播站、電視臺、網站等,更多體現在大學生的參與方面。除了純粹學習上的實用性之外,校內媒體的告知功能有限,大學生更看重校內媒體的參與制作過程。但由于校園bbs的雙向互動性、自由度較大,接近性更強,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重視,校園bbs的引導與組織功能凸顯。
大眾傳媒應改進在大學校園內的有效傳遞
1.大眾傳媒應引導大學生杜絕“信息糟粕”,有效吸取“信息營養”。
從受眾層面來講,大學生面對海量信息,缺少辨析與合理使用的能力,對信息中的糟粕缺少抵制的意識與勇氣,對負面信息的不抵抗也令人擔憂。在信息污染當中,很多大學生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有句話說得好,“現在的文盲,不是不識字,而是不能從海量的信息中獲取有用部分的人。”因此,培養大學生科學獲取信息、并從中汲取營養的能力非常重要。在這方面,大眾媒體應當發揮主流引導作用,引導大學生吸取“信息精華”,遠離“信息糟粕”。
2.媒體報道高校學子,應當立足主流,弘揚正氣,向社會展示大學生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
在一些大眾傳媒上,關于大學生報道的負面新聞占了多半,個別媒體熱衷報道大學生交友被騙、打工被騙、同居、浪費現象嚴重等等,而對貧困生自強自立、自主創業以及青年志愿者的典型卻鮮有報道。這類不負責任的報道長此以往會引起大學生的反感。還有很多大眾媒介以引導和刺激消費為名,利用媒體頗具誘惑力和鼓動性的宣傳,宣揚和倡導極端個人主義、物質至上的價值觀,使青年學生產生炫耀、攀比、超前等不健康消費觀念。甚至還可能喚起一些大學生潛意識里的非理性需求和欲望,進行不顧自身經濟能力和家庭實際情況的消費。這類報道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因此,大眾傳媒應當樹立高度的責任感,深入了解大學生的精神訴求,多多弘揚積極健康、朝氣蓬勃、自強自立的主流大學生形象,為大學生校內校外創造一個真實的、良好的社會認知度與美譽度。
一、體育新媒體和舊媒體的區別
(一)舊媒體、新媒體的概念
任何新與舊的概念都會隨時間的流逝而進行互換,新舊媒體也不例外。例如報紙剛出來的時候,在當時的那個時代來說報紙就是新媒體。但是廣播出現之后,報紙就成為了舊媒體。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新舊媒體。
(二)新舊媒體的區別
新舊媒體組成不同:就當下時代來看,舊媒體是指以報紙(第一大媒體)、廣播(第二大媒體)、電視(第三大媒體)為突出代表的三大媒體。當然,它也有所外延,比如書籍、戶外廣告牌、雜志等都屬于舊媒體。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隨著網絡的發展而演變產生,既繼承了舊媒體的優勢與特點,也更加具有時效性和交互性。新媒體在美國連線雜志中被這樣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這充分說明了新媒體傳播的主體不在僅僅是新聞媒體工作者,普通大眾也能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新舊媒體優劣勢不同:首先,新媒體將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數字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融合于一體,它自然繼承了這些技術的優勢。新媒體的新聞傳播更具有時效性,能夠讓受眾參與到新聞傳播中去,普通大眾也能夠制造新聞,成為新聞的傳播者。但是由于網絡的交互性,新媒體的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與此相對應的傳統媒體就不存在這一問題,傳統媒體經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以南非世界杯為例,僅僅派出的一線記者就高達400多名,這就為世界杯的轉播與記錄創造了良好條件,嚴格的信息采集和信息處理也讓新聞信息較為真實,可信度較高。
二、新舊媒體融合對體育新聞傳播的意義
(一)大眾參與到體育新聞傳播
借助微博、博客、空間等互聯網平臺,觀眾可以自己對新聞的看法和感受,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給觀眾造成一種雙向交流的感覺。同時,隨著新媒體的推廣,更多的體育明星和體育教練也開始在新媒體上分享自己比賽的感受,把最為直接的、最為真實的感受傳達給觀眾,而觀眾進行評論和轉發,讓觀眾感覺到自己身臨在這場體育賽事中。最為重要的是,新媒體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傳播者,觀眾能夠對賽場中的“突發事件”進行報道,這也被社會戲稱為“草根記者”,正是由于草根記者的出現,觀眾能夠更全面的了解賽事情況。
(二)提高體育新聞傳播娛樂化
新媒體出現后,體育新聞變得更具娛樂性。娛樂化是體育新聞傳播的趨勢所在,娛樂化的賽事新聞不僅增強了大眾對體育新聞的興趣,也會讓一些原本不關注體育新聞的人喜歡上體育新聞。傳統媒體的體育新聞報道大多集中于賽事情況的分析,賽況結果的反思,嚴肅的報道形式使報道缺乏趣味性。但是新媒體對體育新聞的報道已經遠遠不滿足與此,在報道賽事的同時也會關注體育明星的花邊新聞、緋聞女友等,這大大增強了體育新聞的可讀性,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
(三)有助于媒體體育產業的發展
21世紀的體育產業被稱之為朝陽產業,體育產業與十幾個產業密切相關,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傳媒產業。傳媒產業的發展推動著體育產業的發展。同理,體育產業的發展又增加了體育新聞的可讀性,這將大大提升媒體行業的發展。在新媒體出現后,體育新聞的傳播渠道大大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體育,這也帶給了媒體體育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傳媒巨頭都紛紛引進多媒體進行新聞傳播,這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單一視聽傳播新聞模式,讓多媒體的網絡傳播被大范圍的推廣開來。
三、新舊媒體融合下,體育新聞傳播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新聞傳播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
體育新聞傳播要實現時效性、便捷性、交互性就需要與現代化技術緊密結合起來。數字化技術為體育新聞傳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存儲庫,可以使海量的體育新聞能夠被實時傳播?,F代通訊技術提升了體育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可以使各類體育新聞能夠被迅速。網絡技術可以使新聞真正實現一個人對其他人的傳播,每個人都能成為新聞的制造者,能夠評論和新聞。
(二)觀眾成為主體,轉變了單向傳播模式
要想讓體育新聞有更多的觀眾,促進體育新聞的發展,就要積極轉變原來傳統的單一傳播新聞模式,讓大眾也能夠參與到新聞討論中來,利用多種平臺,讓大眾能夠對體育賽事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讓大眾也有權利發表新聞,關注受眾的精神需求。讓消費者滿意,這是任何一個商業社會都不能違背的真理,體育事業也如此,要滿足大眾的需要,讓觀眾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轉變單向傳播模式。
(三)體育新聞傳播渠道多元化
[關鍵詞]整合營銷傳播大眾傳媒價值重估
Abstract:withthefullandevenovermuchmultiplechoiceofmediachannel,theinformationthatreceiverscouldachievebecomemoreandmore.Thusitisanecessarychoicetointegratethemarketingcommunicationfoundationandreceiversinformationtouch.Traditionalmarketingcommunicationusesmassmediatorealizeitsvalueeffect.Theabsenceofmessmediacouldcausethefailureofmarketingcommunication.Withthechangesinthemediaworld,acertaindegreeoflimitationappearedinmarketingcommunicationbyusingmassmedia.Thereisnaturaldisadvantagestousemassmediaasthemainsupportofmarketingcommunicationwhichareunilateralism,compulsionanddisseverationtocommunicationandmarketing.Integratedmarketinghasnotonlythecomprehensiveutilizingtoeverymediaandinfluence,butalsochoosethebestcommunicationmodelinmarketingcommunication.Therefore,operationtomassmediacommunicationmaynotbethebest,butitmaybethemethodwithhighestbenefitscosttomanyproductions.
Keywords: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MassMedia,Re-valuation
信息技術和多元競爭正在給現代社會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蛻變,反映在營銷傳播領域一個明顯的標志便是,以大眾傳媒為基礎的營銷傳播模式受到嚴峻的挑戰,而隨著媒體管道的充分多元化甚至趨于過剩,受眾的信息獲得可能越來越多,因此通過整合營銷傳播建立與受眾的信息接觸成為一個必然選擇。整合傳播是一種把構建穩定關系作為核心價值的傳播形態,因此追求互動交流是衡量媒體價值的基本標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大眾傳媒在營銷傳播中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在新的信息傳播背景下各種媒體面臨著一次全面的價值重估。顯然對于大眾傳媒而言,如果要改變這種局面適應新的挑戰,就必須對自己的傳播行為和傳播方式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傳統營銷傳播對大眾傳媒的依賴
傳統營銷傳播是相對于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營銷傳播而言的,它代表了營銷傳播領域的一種信息傳播慣性。其本質就是以往所說的促銷(Promotion),而廣告和公關宣傳則是傳統營銷傳播的主體。傳統營銷傳播通過大眾傳媒相關信息,依賴大眾傳媒作為主要途徑實現其價值效果??梢哉f大眾傳媒是傳統營銷傳播的基本傳播管道,在某種意義上說,大眾傳媒的缺位完全可能導致營銷傳播的流產。因此在營銷傳播的作用模式中,作為信源的營銷傳播者和作為信息管道的大眾傳媒,往往出于共同的利益追求達成某種默契,然后向作為接收者的市場對象發送經過特別設計的信息,而信宿方向則相應的處于被動接收狀態。
傳統營銷傳播得以盛行的一個前提是,由于營銷和營銷傳播的主導權主要控制在制造商和中間商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由于它們對市場營銷和營銷傳播資源的占有和控制,從而形成了營銷和營銷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壟斷和信息不對稱。所謂營銷和營銷傳播的主導權,這里主要是指的營銷中的四大基礎:數字化、信息技術、知識產權和傳播系統,這些基本上都掌握在市場上游的賣方手中。他們控制著數字化的發展和信息技術,并決定何時何地何種背景下在產品和服務中運用這種技術;知識產權本身也掌握在制造商手中,他們利用這種所有者權益開發新產品、獲取專利并行成獨特的技術優勢,從而轉化為無法抗拒的銷售能量;至于傳播系統則更大情況下是受到制造商影響或者操縱的,大眾媒體的結構本身就是為了迎合營銷機構的需求,它吸引盡可能多的受眾目的就是為了將其轉租或者賣給營銷組織以獲得利潤。在這種背景下,處在市場下游的受眾往往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在上游信息的驅動下表現出相應的信息追隨。而生產商和銷售商則總是利用大眾媒體告知客戶相關信息,表現出對大眾媒體極大的依賴性。
在這種營銷傳播模式中,大眾傳媒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首先,它具有其他任何傳媒形態所不具備的廣泛性特征,這使得它可以盡量多的保持營銷傳播對受眾在數量上的要求。因為傳統營銷傳播很大意義上追求的是規模效應,不論是無差別營銷還是差異化營銷,都試圖通過受眾總量的增加實現營銷傳播效果;其次,大眾傳媒在長期的信息滲透過程中通過對受眾的信息統治,已經建立了相應的信息影響力,伴隨著這種影響力而來的是其超出一般傳播手段的公信力。而這點又正是營銷傳播的基本目標之一;其三,由于大眾化傳播模式所具有的公眾性特點,相對于它所帶來的影響而言,營銷傳播的發起者使用媒體的相對成本并不高,在平均概率之下通常送達信息給一個受眾的絕對成本要遠遠低于其他傳播途徑。除此之外,相對于大眾媒體而言,營銷傳播者對受眾的了解程度也有一定的欠缺,這些或可看作是傳統營銷中,以大眾媒體作為主要形式的廣告成為營銷傳播主體的基本原因所在,可以說長期以來,正是這種必然性關系導致了傳統營銷傳播模式受到極大追捧。
通常情況下所說的傳統營銷溝通主要就是促銷組合模式,它一般包含四個主要構成:廣告、公關宣傳、銷售促進以及人員推銷。而廣告在其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無論是就廣告傳播模式和傳播方法而言,還是就廣告在傳統營銷傳播中間所占的比重來看,它都具有相應的代表意義。公關宣傳也不例外,雖然公關宣傳無法像廣告那樣可以通過媒體購買,達成比較自由靈活的媒體操作,但是它對大眾媒體的依賴程度卻一點也不亞于廣告。而正是這種契合與依賴,進一步凸現了傳統營銷傳播在運用大眾傳媒過程中的傳播特征。簡單的說,這些促銷手段在運用過程中強調的是單向度的對銷售對象的促銷,注重于“推”(push)。表面上看傳統營銷溝通方式分屬于不同的營銷傳播工具,它們的特點和應用特征也各不相同的,同時每一種方法也都有自己相應的特色和天然的局限。但是如果對這些傳統手段加以普遍性抽繹,從其依賴大眾傳媒的信息來看,我們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值得統一關注的地方。簡單地加以歸結,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一些共性因素:
其一,直線溝通。這是傳統營銷傳播運用大眾傳媒的一個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傳統營銷傳播在以大眾傳媒作為工具的傳播過程中,都表現為一種直線型傳播。所謂直線型傳播在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方面是指其信息傳達中信息目標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它毫不回避自己所包含的利益追求,一切信息傳播的目標都是為了影響受眾的態度或行為;另一方面是指在傳播環境的設定中,把信息與信息對象之間的關系看成是垂直對應關系。這種垂直關系實際上也是媒體現實所決定的,因為大眾傳媒本身并不具備多重性的互動特征,它只能夠簡單地對既定信息性傳播。
其二,行為第一。傳統營銷傳播在衡量大眾傳媒的傳播效果中,一個顯著的指標就是促成目標對象的行為反應,因此它也成為媒介選擇和媒介使用的基本取舍標準。建立在這種追求基礎上的營銷傳播側重于對象的直接行為反應,把促成交易達成作為單純目的,簡單地以目標顧客的購買行為考量營銷傳播和大眾傳媒的價值。簡而言之,行為第一的營銷傳播建立在簡單的交易關系之上,忽略了品牌與顧客之間的更進一步關系,其假設的前提是“信息促成顧客反應”,而不是“顧客選擇性的評價各種信息”。
其三,信息單純。由于營銷傳播對大眾傳媒的有償使用這一特征,決定了它要充分考慮大眾媒體信息傳達的使用成本。因此在運用大眾媒體過程中,為了能夠突出信息的價值,并減少大眾傳播過程中的噪音影響,把傳播重點放在了信息本身的設計之上。這一點在傳統營銷傳播中格外突出,可以說傳統營銷傳播的許多經典理論都多少與此相關。比如羅斯·瑞夫斯所倡導的“獨特的銷售說辭”理論,就著力于為產品找到一個獨一無二的訴求點。而各種創意理論也基本上都是圍繞這點進行的。
二、大眾傳媒營銷傳播的局限與極限
當然,建立在大眾傳媒傳播基礎上的營銷傳播理論,在今天看來依然有效。但是隨著媒體世界的變化,僅僅依賴這些在整合營銷傳播中卻遠遠不夠。同時我們也很容易就可以發現,以大眾媒體作為營銷傳播主要依托,其間存在著某種天然不足,簡而言之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即單向度、強制性和把傳播與營銷相互割裂。所謂單向度是因為運用大眾媒體信息傳達,沒有考慮到營銷傳播是公司及其產品、品牌與顧客之間的一種交流和對話,任何單純的訴說完全可能只是對牛彈琴;強制性是因為在適應于大眾媒體的信息設計過程中,主要是以公司自身利益作為考慮的前提,各種為消費者設計的利益點其實都是一種變相誘惑消費者接受的強銷說辭;與此同時由于營銷傳播過程中,傳者與受者處在不接觸狀態,而媒體雖然是可以通達的管道,但是仍舊只能承擔簡單的信息傳達作用,所以在這種背景下營銷與傳播是相互割裂的,傳播只是整個營銷過程中的一種促銷手段,而忽視了整個營銷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溝通傳播。
可以說傳統營銷傳播依賴大眾傳媒進行信息傳達過程中,在突出大眾傳媒強大的營銷傳播動力的同時,也暴露了在新型營銷傳播環境中,其達成新的傳播目標的缺陷和不足。以廣告所代表的傳統營銷溝通方式邊際效益遞減現象正日趨加速。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最為突出的事實便是,依賴大眾傳媒的傳統營銷溝通在新的市場背景和信息環境下,其功能模式由于某種不適應性而受到了嚴峻挑戰,并且這種挑戰具有一種深刻的普遍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提出了對大眾傳媒營銷傳播的懷疑。有關大眾傳媒效果的懷疑,最重要的當首推“有限效果模式”。早在20世紀40年代傳播學的先驅卡爾·霍夫蘭就已經已經發現大眾傳播媒介雖然在信息傳遞上非常有效,但是卻未能改變人們的態度。[1]其后在60年代由傳播學家克拉伯正式提出的有限效果理論,他的主要觀點是:
大眾傳播通常不作為受眾效果的必要且充分的原因而發生作用……由于存在著中介的各種因素,大眾傳播在強化現存各種條件的過程中,不是唯一的原因,而往往是構成促進的作用原因之一……作為促進作用因素、或者直接產生效果的作用因素的大眾傳播,其效力受到來自媒介和傳播自身以及傳播狀況的各種層面的影響。[2]
由此可見,在運用大眾傳媒實施營銷傳播過程中,傳播的中介因素和媒體的自身因素是限制傳播效果充分發揮的基本原因。這表明了營銷傳播中大眾傳播的極限所在,即它最多只可能是促進傳播效果達成的眾多原因之一。從這里我們可以引申出在營銷傳播中,運用大眾傳媒形式所必然產生一定程度的傳播局限,我們把這種傳播局限概括為幾個方面:
其一,營銷傳播過程中大眾傳媒延伸限度的局限。所謂大眾傳媒的營銷傳播延伸限度,在這里指的是處于信源方和接收方之間的大眾傳媒,在送達信息過程中由于雙方互聯間存在著某種廣泛性和特殊性,由其大眾化特性所必然導致的特別受眾的媒介可得性差異。
其二,營銷傳播過程中大眾傳媒穩定程度的局限。所謂穩定程度這里是指由于大眾傳媒的普遍性質,使得它在營銷傳播過程中很難保證與公司或者品牌的目標顧客或者相關利益者保持一種緊密的聯系,進而使這種聯系達成一種穩定關系。
其三,營銷傳播過程中的大眾傳媒完整性的局限。完整性考慮的是一種傳播形式是否準確地全面地把營銷傳播信息送達目標接收者,顯然大眾傳媒在這方面的局限十分明顯,通常由于信息資源的限制,信源方向只能夠對信息進行選擇性編碼,而接收方也根據自己的需要采取選擇性態度,這就導致了原本并不全面的信息受到更大程度上的損失。
其四,營銷傳播過程中大眾傳媒信息可靠性局限。正如克拉伯所指出的那樣,大眾傳播通常并不是受眾效果的充分條件,往往只是構成影響的眾多原因之一。在營銷傳播過程中,通常顧客和利益相關者所接受的信息,除了媒體信息之外還有非媒體信息,一般情況下大眾媒體信息是經過信息發送方精心設計的信息,雖然具有概括力但是并非同樣具有可信度。很多情況下,顧客和相關利益者還會接觸到來自其他方向的信息,這些信息并不受公司方面控制,但是他們卻往往對此表現得更加信任。
[page_break]
這種現狀的存在,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在營銷傳播過程中,如何全面把握可以影響客戶和相關利益者的信息接觸。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僅僅著重于大眾傳媒并不能取得良好的營銷傳播效果,因為客戶和相關利益者的信息接觸并不主要來自大眾傳媒,而且大眾傳媒在營銷傳播過程中,本身也存在著上面所說的各種傳播局限。結論是:要想達到合理的營銷傳播效果,必須從客戶與相關利益者的現實出發,分析各種傳播接觸,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實施接觸點管理。在營銷傳播現實中,從接觸意義上看,客戶和相關利益者得到的很多關于品牌的信息并不是來自大眾傳媒,很多情況下它來自于非媒體形式或者是其他意義上的媒體。非媒體接觸通常是指的品牌與客戶和相關利益者之間,通過一種非常規的甚至是偶然性的關聯實現了信息接觸,這種接觸的中介形式往往不是固定的管道,也不具備某種普遍性。比如,某一個品牌不經意間被其消費者的親友提起,也許說者無意,但是聽者卻十分有心,往往隨便一句話就很可能改變后者對品牌的態度。這種傳播接觸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也不具備固定性和公眾性,幾乎不包含任何技術性質,但是其影響力卻毋庸置疑。
三、傳播轉型與大眾媒體價值重估
從廣義上說接觸當然也具有媒體性質,任何傳播都是通過媒體作為中轉的。只是這種對媒體的寬泛理解,大大拓展了我們的視野。麥克盧漢在他令世界為之震撼的著作《理解媒介》中,曾經天才性地斷言“媒介即信息”,他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一切媒介在把經驗轉化為新形式的能力中,都是積極的比喻”,“我們發現自己日益轉化成信息的形態,日益接近意識的技術延伸?!盵3]麥克盧漢的理論盡管受到這樣那樣的不同的闡釋,但是他這種對媒介延伸人體且本身包含信息的論斷,從營銷傳播角度有利于我們解讀不同形式接觸狀態。從中我們顯然可以發現,在營銷傳播的信息接觸中大眾傳媒的絕對優勢正在不斷喪失。一切正如傳播學家沃納·賽佛林(WernaerJ.Severn)和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W.Tankard,Jr.)所說的:
我們正在從將傳播內容灌輸給大眾的泛傳播轉變為針對群體或者個人的需求設計傳播的窄傳播。我們正在從單向的(one-way)傳播媒介轉變為互動的(interactive)傳播媒介?!辽偃齻€方面傳播思路發生了變化:自變量由說服變量(比如消息來源的可信度)向表述概念(即所用語言的本質)和結構概念(在媒介中事件是怎樣包裝和表現的)轉變。因變量由態度(對一個對象或反對或支持的評價)向認知(關于一個對象的知識或信念)轉變。對傳播效果的強調重點由改變(比如態度改變和行為改變)轉向重構(包括建構關于事件的圖解或模型,或者對真實的社會建構)。[4]
媒體和傳播形態的變化來自于信息技術以及市場的轉型。市場的轉型是一個深刻而又廣泛的轉換,實際上它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市場結構轉換,也是社會結構和技術手段發生轉換的一種反映??梢哉f營銷傳播的轉型與市場的轉型是相伴隨著發生的,市場的轉型在本質上表現為市場控制力量的轉移。營銷系統的復雜化和不斷裂變,使得傳統的制造商驅動的市場逐漸發展為分銷商驅動的市場,并且進一步趨向于由市場的需求終端即消費者驅動市場。相對而言渠道商不僅承擔制造商的任務,而且原由制造商所扮演的角色很大一部分轉由渠道商扮演,在整個市場結構中渠道商在直接向消費者兜售的同時,又把自己所擁有的對消費者的兜售能力轉賣給制造商。在大多數比較成熟的市場上,形形的中間商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諸如大賣場、加盟連鎖、各種專業市場等等,組成了一個完整而又嚴密的市場控制體系,這些體系不但進行營銷控制,而且也進行營銷傳播,也就是說它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使營銷和傳播相互統一。
顯然在這里傳播管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往制造商在傳播管道上主要依賴的是大眾傳媒,這種傳播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在渠道商驅動的市場傳播中有所改變,一些有效的更加有利渠道商的傳播手段開始受到注意并得到了快速發展,諸如直郵、服務電話、會員制等等。渠道商為此做了大量投入,在信息技術支持下一些相應的數據庫和目標傳播管理模式開始建立,于是隨著市場格局的演變,新的市場傳播體系也逐漸形成。這個新型市場傳播體系打破了大眾傳媒的傳統壟斷控制,它建立在市場中各個部分對信息資源的共享之上的,因此各方在市場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平等的和對話式的。
雖然制造商仍舊一如既往般地依舊保持著與消費者的交流,并且運用多種方法試圖增加這種交流,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以來它們慣于運用的大眾傳媒方式,在交流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艱難,而本來就缺少反饋的線性傳播又因為渠道商的介入效果進一步衰減??梢钥隙ǖ氖?,新型市場體系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上的。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的大規模介入,使以往市場的基本構架發生了改變,這種轉變最為突出的標志是以傳播手段作為代表的。隨著市場控制權力的下移,原來由制造商和渠道商所壟斷的市場控制力量,分散為市場各個部分共有的權利,而處于市場之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都需要一種權利平衡,并且也因此而形成了相應的全方位的信息交換流向。對此舒爾茨教授的看法是:“所謂交互式就是指:產品和服務的信息流在整個系統中無所不至,而不只是輸出系統,就像制造商驅動的市場和分銷商驅動的市場那樣僅向一個方向輸出。信息是基于各種成員的需求流動、組合、分拆”。[5]毫無疑問,這種控制權的變化也徹底導致了營銷傳播的革命。如果說以往的營銷溝通都是單向的線性傳播,那么現在則是一種雙向的溝通,其間包含著各種溝通層面的互動式交流。
市場轉化也導致了營銷商的傳播角色轉化。對于原始的傳播者制造商來說,它已經不只是單純承擔商品生產者角色,它也負有向消費者進行直接溝通交流的任務;渠道商也不能簡單地控制上下游溝通連接,它只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多重需求和可以實現這種需求的多重選擇中的一個角色。過去它們只是簡單的制造信息并根據自己的需要把這些信息加以輸出,現在它還必須學會聆聽除了制造信息也要接受信息。也就是說在信息傳輸系統中,大家互為信源同時也互相接收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這個新的營銷傳播體系中,來自消費者的信息是最為重要的信息。因為傳統的線性營銷由于其封閉特征,只要開發出有價值的產品將其信息傳達給消費者即可以實現營銷目的,但現在卻必須首先學會在聆聽中發現需求,根據需求進行開發然后在將其傳達給消費者,這樣才有可能獲得反饋。所以新的交互式市場中的傳播流是雙向溝通的。恰恰是在這一點上,大眾傳媒在與新興的互動媒體和各種接觸方式比較中,表現出了它的天然不足。無論是從媒體的有效性、適應性,或者是媒體本身使用的成本價值來看,大眾傳媒的優勢都不復存在,這必然導致營銷傳播中對媒體價值的重新評價。所謂媒體價值評價,在這里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媒體的任務不是簡單的信息,而是要實現與顧客或者相關利益者對話和交流。
這就使營銷傳播中的媒體觀念也發生了徹底改變。因此整合傳播既包含著對各種媒體的綜合運用和發揮集合影響,也不排除在營銷溝通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傳播溝通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媒體傳播運作未必是最佳手段,對于很多產品很可能還是效益成本最高的一種手段。因此整合營銷傳播在保持各種溝通渠道協調一致過程中,都在選擇屬于自己的最佳傳播溝通手段,這一點很多卓有成效的公司已經取得了相當成功的經驗,比如位居世界500強的物流行業的沃爾瑪公司,以及新技術領域的微軟公司、日化行業的安利公司等,它們的基本溝通傳播渠道顯然就不是大眾傳媒和廣告。找到屬于自己的最佳溝通傳播形式,以此為主導并與其他溝通傳播形式完整結合,進而達成與消費者穩定的關系,實現營銷中傳播,傳播中營銷,這才是整合營銷傳播的根本所在。
注釋:
[1]參見[美]E·.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第396頁
[2][美]約瑟夫·克拉伯著:《大眾傳播的效果》,見張國良主編《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第332頁
[3][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3,第92、93頁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的傳媒事業也在蓬勃的發展。作為中國傳媒的主要組成部分,現代傳媒和大眾傳媒之間也更多的進入我們的視野。本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大背景下來討論現代傳媒和大眾傳媒之間的不同于共同之處。
現代傳媒和大眾傳媒,在中國,它們已經越來越貼近,或者說,它們已經逐步的融合了。但是,他們確是兩個雖有著諸多共同之處,卻擁有更多不同的兩種傳媒方式。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現代大眾傳媒來稱呼大眾傳媒,更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兩者的融合,并且開始享受所謂的現代大眾傳媒帶來的生活。
我們現在就來區分一下,什么是現代傳媒,什么是大眾傳媒。
我們知道,在討論問題的時候,通常要給予問題一個大環境,那么,我們在討論現代傳媒和大眾傳媒的區別的時候,我們的大環境就是中國的現代文學視野。在中國,大眾傳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與“大眾文化”相契合的大眾傳媒。
在世界性的傳媒理論中,大眾傳媒這個概念具有廣泛的含義,幾乎包容了所有的傳播媒體。因此,這個概念就存在含義不清,使用混亂的現象。當“大眾傳媒”被引入文學研究之時,就出現了概念混亂以及概念使用上的問題。當然,在中國,概念不清也是因為“大眾傳媒”的外延沒有得到科學的界定,對傳媒的認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如果究其原因,則是中國學者在引用西方文學研究中的這個術語時,缺少必要的輪廓。在西方,傳媒和文化的研究者所使用的“大眾傳媒”的概念,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上的。西方傳媒從其開始就是作為大眾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與西方發達的市民文化密不可分的。脫離了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理論的存在也就沒有了前提。而中國在借用西方傳媒理論時,只是看到了與西方相同的大眾文化的特征而沒有區別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參與傳媒運作時的獨特性。因此,我們往往顧及到了“大眾傳媒”,而忽視了與現代文學關系密切的“小眾傳媒”,或者只強調傳媒與文學的市場化,商品化特征,而沒有充分注意傳媒與文學的政治化特征,或者是只強調了傳媒與文學的政治特征而忽視其商品特征。在現代文學研究的視野里,“現代傳媒”應包括具有精英文化特征的“大眾傳媒”與知識分子的“小眾傳媒”,或者說,在中國,在現代文化時期,“大眾傳媒”還沒有真正演變成為大眾的傳媒,不具有當代文化理論體系中的“大眾傳媒”的意義。只是一種比較流行的文化傳播媒體。
這里,我們就要了解了,什么是“小眾傳媒”。所謂“小眾傳媒”是現代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概念,是現代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有精英知識分子主辦的具有精英文化特征的為高級知識分子階層讀者而辦的讀物,它不追求廣大市民讀者的購買閱讀,也不以發行量作為唯一目標。
但在現代文學階段,大眾傳媒與小眾傳媒并沒有嚴格的區別,大眾傳媒與小眾傳媒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現象十分突出。因此,我們使用的現代傳播媒體,就是包括大眾傳媒和小眾傳媒在內的所有媒體?,F代傳媒首先是與現代文化現代文學相對應的一個現代范疇中的概念,是以現代印刷技術和現代流通方式為主的文化載體。這一文化載體體現為一種現代文化精神,傳達了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欲望,呈現出現代人認識世界的理性方式。
要認識現代傳媒和大眾傳媒之間的區別,就必須刨根究底,最好的是,我們從現代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傳播媒介認知它們的同與不同。一般認為,從傳播媒體而言的人類文化的演進,可以分為口語媒介時期,印刷媒介時期和大眾傳播媒介時期。在多次演進進入大眾傳播媒介時期,口語媒介和印刷媒介同樣還是人們傳播的主要方式。這就是說,任何新的媒體的出現,都不會輕易地否定過去的媒體。恰恰有意思的是,大眾傳媒和現代傳媒,幾乎都是通過這些傳播媒介來進行演化的。而且,在中國,所謂的現代傳媒是大眾傳媒擁有融合了小眾傳媒之后,才形成的一種成條文的傳媒方式。它既有大眾傳媒那種面向大眾文化的大眾面,也有小眾傳媒那種面向那些精英分子文化的小眾面。所以,現代傳媒有時候,表達的是一種適合于大眾閱讀傳播的,但是又容易發人深省的文化。簡單的說,我們可以認為,現代傳媒是高于大眾傳媒而低于小眾傳媒的一種傳媒體現。
現代傳媒與大眾傳媒盡管在傳播方式,傳播載體上面有許多的一致性,但是就其傳播性質以及兩者與文學的關系,還是存在諸多差別,有必要進行區別。
第一,從傳播媒體的主體來看,大眾傳媒的主體主要是從事商業活動的文化人,或是文化經濟人。既然從事的是商業活動,那么,這些主體人士的最終目的,都是盈利。他們之中也有一些精英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們都是以媒體為自己的職業,依靠媒體生存,他們通過媒體從事文學主要是為了商業目標,以文學報刊作為商業活動的方式。現代傳媒的主體主要是由不以盈利為最終目的的精英知識分子構成的,他們或為了社會革命的理想,或為了追求文學的夢,報刊成為他們的一種工具,一種手段。
第二,從傳播媒體的形體質地看來,大眾傳媒是以時尚流行的元素進行傳播,以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為主,大眾傳媒“不僅是我們可用可不用的工具,而且是我們必須生存與其中的世界”。現代傳播媒體則是以報紙,期刊及其他印刷品為主。現代傳媒與大眾傳媒都包括報紙,期刊,圖書等印刷傳媒的載體。但現代傳媒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呈現。而大眾傳媒時代的報刊,書籍則在制作,發行等方面越來越依靠電子傳播媒介,可以說,它是電子信息時代的產物,是電子信息時代文化的呈現。
第三,在傳播內容上,大眾傳播媒體傳播的是信息,它“奉行的是等價交換的原則,只要有人來買的,就是信息;只要賣的出去的,也就是信息”。同樣是傳播信息的現代傳媒,它所傳播的信息則更貼近現實中的人們最為關心的社會時事,民生所向。它的信息,不是以賣出去為前提。從關心的角度來看,大眾傳媒關心的是人們的時尚生活,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從而實現一定的商業目的?,F代傳媒首先關注的是社會,是與社會變革和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文化,文學,新聞。大眾傳媒傳播的是無休無止的欲望,而現代傳媒則主要傳播現代知識分子的話語,它所傳播的欲望,是被知識分子話語所激發起來的變革欲望,英雄夢想,光明理想。
第四,從傳播方式來看。大眾傳媒和現代傳媒最大的不同是,傳媒與受眾的距離。在現代傳播媒體階段,作家為傳媒而寫作,作家與媒體之間及時一種投稿與采用發表的關系,作家要通過報紙,期刊發表作品,取得一定的報酬或獲得發言的機會。同時,這些作家通常都在這些媒體中有一定的話語權,有一體化的關系。雖然,現代傳媒沖開設了“公共領域”,但是,由于知識所限,所謂的“公共領域”,只能讓更多專業的知識分子參加到媒體的活動中來,而不能給廣大的市民提供所需的輿論領域。正是由于這個限制,所以,現代傳媒的一些觀點,往往只代表了少數知識分子的意見,而缺少了必要的群眾呼聲。這也是因為,現代傳媒的靈魂中,有著小眾傳媒的烙印。廣大的市民只能被動的接受,而不能真正的參與到現代傳媒中去。大眾傳媒就不同了。大眾傳媒使得寫作者和發表出版人之間的距離消失了,更多的“大眾”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傳媒發生聯系,而不再是以“讀者”的身份介入傳媒。現代傳媒與大眾傳媒,都依賴于工業生產技術,可以進行文本的印刷發行。不同的是,現代傳媒不是復制作品,而是在印刷技術支持下的簡單印刷,是借用復制技術而進行的文化傳播活動。它有自己的獨特的思想。大眾傳媒可以大量的復制文本,是文本的制作,欲望的制作,大眾傳媒傳播的,大都是一些淺顯,通俗的思想,可以被無限復制的,不同于現代傳媒傳播的獨特性的思想復制的可限性。戴安娜克蘭論述媒體文化的范式時,引用梅洛維茨的觀點認為:“印刷品(圖書和報紙)產生和鞏固了擴大社會群體之間差異的社會等級制。原因在于學會閱讀印刷信息所需要的技能水準,人口各個階層所能達到的技能水準存在程度差異”,而電視等大眾傳媒則是“更容易為所有社會群體接受,無論這些人的年齡和受教育的程度如何”。
總體看來,現代傳播媒體在更具有平民文化特征的同時,主要被具有平民意識和現代意識的精英知識分子所掌握,從而帶上了鮮明的精英文化的特點。而大眾傳媒則是呈現為大眾文化的特點,現代傳媒是打著“大眾化”文化旗幟的精英文化,而大眾傳媒則是以大眾文化的方式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發展。現代傳播媒介是對古代傳播媒體的超越和反叛,從而形成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也形成了現代文學的審美形態和現代文學的文體特征,大眾傳播媒體則是對現代傳播媒體的超越和反叛,“大眾傳媒給欲望的文化,審美實現以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持。大眾傳媒使得欲望文化,審美實現真正成為可能”。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傳播媒體帶來了兩種不同的文化觀念和文化形態,兩套不同的美學話語,當傳媒進入到大眾傳媒時代時,人類文化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此,研究大眾傳媒的英國學者雷蒙威廉斯曾做過精彩的分析:
伴隨著十九世紀后半葉不斷增長的,在二十世紀組建就支配力量的市場競爭的壓力,在這個單純的市場中,“大眾的”還有一層意義。就是從政治激進主義中慢慢分離出來的,而這種政治激進主義本身也就受到了選舉權擴大和新的政黨選舉形式的影響;還來自于一種對于習慣趣味和市場的越來越公開的依賴,而以前那些激進的社會或政治視角總是把它們推到邊緣或凌駕于它們之上;現在?!按蟊姷摹边@一層次意義,已經被新的集中的生產和發行體系認識到了,這一體系是以新聞工作者的讀者,或他們二者和老板之間的關系為基礎的。其結果就是,大眾報紙成為了一種適應“民眾”需要的高度資本化市場的產物。
參考文獻:
[1] 周海波《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4頁.
[2] 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頁.
[3] 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52頁.
[4]戴安娜克蘭《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