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9 15:17: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工業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課程 有效教學 策略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恒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準。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有效性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于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于學、苦于學、倦于學、厭于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這樣學生才會更熱衷于學習地理課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而且是師生雙方情感共融、分享體驗、共同創造的完整的生活過程。因此,我們應著重關注課堂上學生三維目標的實現情況,即是否獲得了知識與技能,是否經歷了過程、掌握了方法,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怎樣。
如“工業區位條件”一課,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調查本地崇明工業園區的發展,以鄉土地理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了解工業區位的條件及對崇明工業園區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地激發,不僅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通過對工業區位的理解,幫助學生鞏固了區域性、綜合性的地理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運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工業的變化,加強了對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本節課由“一維的知識性目標”拓展為“豐富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過程性目標和情感性目標;不僅解決了“怎么教”、“教什么”這兩個層面上的問題,而且較好地解決了“怎么學”、“為什么教”的問題。
二、能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欲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求知,學會求知的方法。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三、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學生雖然生活在群體之中,但是他們都有獨立的意識。他們喜歡接受教師的傳授,更喜歡自我的體驗。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自主探究、自主實踐、自主驗證知識。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等;這需要教師優化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可采用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思考題或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課堂活動,組織學生討論、辯論。如講到全球環境問題之一――溫室效應,首先可以給學生提供閱讀材料:“溫室效應淺析”,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溫室效應?其次,請學生觀看有關“溫室效應影響”的視頻,并討論總結出溫室效應的主要影響;最后,觀看“關于溫室效應發展”的教學錄像片,結合已有背景知識思考并討論:人為因素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有多大,各種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與我們目前的生產生活方式之間有何聯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是積極的旁觀(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今日的學生就是明天的建設者、決策者,地理教育對學生今后的決策思維、決策方向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取決于人類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能力,因此現代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引導學生用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決人地關系問題,引導學生樹立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環境道德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石。
總之,高中地理的有效課堂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實際上,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張昕、任奕奕主編:《新課程教學設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論文摘 要: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在教學體系系統性設計方面存在較大不足。solo分類理論以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為主線,以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為考核對象,實現了教學設計的整體性,思路清晰、簡捷明了。為此,旅游管理專業基于solo分類理論進行了專業整體課程優化設計,對本專業的21種可觀察學習成果進行分類,根據認知規律進行排序,獲得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三個學年的課程和實踐教學整體設計方案。
2011年3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發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開新聞會,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會上表示,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到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36%,接近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學生走入社會,各高校當務之急是專業建設,課程優化設計是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需要系統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各開設院校普遍存在教學設置偏差、教學方法落后的現象。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在旅游企業如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景點等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從事接待、服務與基礎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要達到此目標,高職旅游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及合理的知識結構,如具有較廣闊的歷史、地理、園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識素養,以及能夠掌握旅游基本理論和旅游業經營管理的基礎知識。但以上兩方面都需要學生內化后通過一定的實踐才能顯現出價值來,其隱性存在的特點致使學習效果評價障礙重重。有些學校進行了pbl教學改革或項目化教學改革,這些大膽嘗試的目的是打破舊有的知識體系教學設計,將目光轉向能力培養,逐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知識傳授型教育向能力訓練型教育的轉變。他們的積極探索意義重大,正確引導了高職旅游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向。但是,這些教學方法在單獨的模塊化教學方面優勢突出,而在整體教學體系系統性設計方面略顯不足。
二、solo分類理論指導下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優化設計
(一)solo分類理論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縮寫,譯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此理論更加注重整個教學的系統設計。它以可觀察的學習成果作為為教學和考核對象,將學習成果按性質不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學習一門新學科時首先獲得的分離的、互不相關的教學內容,其加總后形成量變。量變進一步深入之后,質變發生了,所學的內容相互聯系起來,構成一個連貫、一致的整體,此類學習成果為第二類。當學生的思維建立起抽象體系后,就可以解決以前從未遇到的新問題,此類學習成果為第三類。以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為主線,即簡單到復雜、量變到質變、表面到抽象的認知規律。因此形成了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由于此分類理論,以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為考核對象,以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學習成果的循序漸進培養為教學設計思路,使專業教學整體設計更具系統性。為此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計進行了solo分類理論指導下的課程改革嘗試。
(二)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優化設計思路
課程優化設計焦點在于對各種教學資源的重新構建和組合,包括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兩個向量,目的是使教學質量不偏移。為此課程設計步驟分為三步,一是找到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即學什么,這部分內容主要通過深入的企業調研來完成;二是對學習成果進行類別定義。定義原則為:分離的、互不相關的教學成果定義為第一類學習成果;相互聯系的、連貫的、一致的整體教學成果定義為第二類;抽象思維后可以解決以前從未遇到的新問題的教學成果定義為第三類。第三步是根據認知規律調整教學順序,即怎么學,調整順序的原則如下: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循序漸進。
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依據服務面向不同有所區別,但本質上應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體素質,合理的知識結構,較高的職業綜合技能,在旅游企業如旅行社、旅游景點等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從事接待、服務與基礎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適合的工作崗位(畢業后3-5年)為:接待經理、外聯經理、計調經理、導游經理四個。以上崗位的優秀工作者都將成為企業調研的跟蹤對象。通過對62家企業248位以上崗位的優秀員工進行工作過程實時跟蹤,形成了崗位職業能力的重要指標,此即旅游管理專業的可觀察學習成果共計21項。再對以上學習成果進行類別劃分,形成了11項第一類、5項第二類、5項第三類可觀察學習成果。
1.接待經理崗位可觀察的學習成果(職業能力項)中第一類是客戶心理、分析旅游線路、推薦門市銷售三部分,第二類是簽訂旅游合同,第三類是旅游風險規避和;
2.外聯經理崗位可觀察的學習成果(職業能力項)中第一類是旅游市場調研,第二類是旅游市場開發和客戶開發與維護,第三類是旅游產品銷售;
3.計調經理崗位可觀察的學習成果(職業能力項)中第一類是旅游要素采購,第二類是旅游線路設計和成本核算,第三類是突發事件處理與預防
4.導游經理崗位可觀察的學習成果(職業能力項)中第一類是客戶檔案管理、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務、游客個性化服務、迎送服務、景點講解、商品導購講解等,第三類是導游培訓
(三)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優化設計結果
按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的教學順序,對以上能力點的相關培養環節(包括課程和實訓)進行前后序調整,形成了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方案。
1.專業必修課。順序開設《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旅游政策與法規》、《旅游安全與急救》、《領隊業務》、《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計調實務》、《旅游文化》、《旅游英語》、《現場導游》、《接待實務》、《中國旅游地理》、《旅游市場營銷》、《旅游經濟學》14門課程。
2.專業任選課程。順序開設《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會展概論》、《管理學基礎》、《經濟學基礎》、《旅游美學》、《旅游公共關系》6門課程。
3.實踐課程及交付成果。為增強學生動手能力,高職高專層次專業教學應開設大量的實踐課程。在職業背景下,實現前述21個可觀察學習成果(即職業能力)的培養。
第一學年以認知實習為主的體驗教學。訓練包括客戶心理分析、旅游線路推薦、門市銷售、旅游市場調研、客戶檔案管理、客戶迎送服務、景點講解等11個一類能力項。通過對旅游企業實地調研,加強學生對就業崗位、工作環境等的感性認識,促成第一類可觀察學習成果(即職業能力)的培養。
第二學年以生產性實訓為主的雙軌教學。一部分學生進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聯、計調、導游等崗位熟悉工作程序與工作內容,實現簽訂旅游合同、旅游市場開發、客戶開發與維護、旅游線路設計、成本核算等五項第二類可觀察學習成果(即職業能力)的培養。
第三學年學生帶課題進入企業實習,課題設計全部與第三類能力訓練相關,包括旅游風險規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產品銷售、突發事件處理與預防、導游培訓等五項,實現了第三類可觀察學習成果(即職業能力)的培養。
三、solo法在課程優化設計中的實施難度
(一)應用知識教學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學習者任務是雙重的。第一必須掌握一些認知范疇的知識,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實資料等;第二必須掌握、應用前述認知知識的方法,從而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對按以上課程體系完成教學任務的08級畢業生進行回訪,發現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發揮,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課程開發是團隊工作
對能力、工作任務分析、可觀察教學成果等事項的信度嚴重影響課程整體設計的水平,參與人員需要精通學科知識并對課程廣泛涉獵,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課教師、課程理論專家和企業專家組成的隊伍來共同完成此項工作。
結束語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體系設計,雖然存在瑕疵,仍不影響其優秀教學成果的顯現。我們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職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的思路,并將其應用于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優化設計中,實施此方案的08級畢業生獲得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后續研究我們將深入更多的專業領域,通過優化設計實現課程的精準定位。
參考文獻:
[1]李俊,鞠燕梅.高職院校在專業教育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j].文教資料,2008(6):242.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情景模擬;教學改革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紀,企業在多變的競爭環境下獲得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供應鏈管理不僅是一種管理工具,更是與時俱進的管理思想。它為企業提高了認的知機遇,有了借以重新規劃、設計和優化業務流程的途徑。為企業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低成本的業務模式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
1 供應鏈管理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難點分析
1.1供應鏈管理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網鏈結構模式。而供應鏈管理就是對這一網鏈結構模式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的各種活動和過程。
“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對于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及基于供應鏈的現代物流經營與管理職業能力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2供應鏈管理課程改革的難點
供應鏈網鏈結構模式是由利益關系將各個企業鏈接在一起的一種假象型聯盟形式,在現實生活中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雖然目前的授課引入了多媒體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探索式教學等多種方式,對于學生來說仍然是一種信息量的堆積,都是在他人的二手信息中完成知識的再學習,這就造成了信息的單向性流動,缺乏了來自于學生個體的體驗和思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造成虛幻毫無感知性的結果,從而不能理解供應鏈這一網絡結構模式的實際意義,也就更談不上今后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2 情景模擬教學的一般理論分析
2.1 情景模擬教學的內涵
情景模擬教學是指根據某一教學主題的具體要求,創造或虛構幾部分情景,將事件的發展過程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模擬或虛擬再現出來,使得學生從親生體驗中領悟教學意義,掌握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技能于時間操作之中的一種認知方法。
2.2 情景模擬教學對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改革意義
情景模擬教學為學生在課堂上搭建一個實踐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在文字、語言方面的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在一定環境或條件下的應變能力、組織能力與操作能力,鍛煉學生的團 隊合作能力。
情景模擬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變以往單向性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而要把個體體驗和知識應用融入到教學環節中。由于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實踐要求性較強,可以嘗試將理論要點與角色扮演相結合的體驗式教學方式,也就是進行供應鏈管理的情景模擬。目的是通過富有多樣化且真實感的舞臺表演形式,將所學的商務禮儀、商務談判、物流管理等專業知識融入其中,在學習供應鏈管理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熟知供應鏈的具體內容,簡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難度,讓同學們熟悉供應鏈中這一網絡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每個部分對供應鏈的發展起到何種支撐作用,并且深刻認識供應鏈的運作過程,變以往虛幻的課堂知識為現實中可感知和運用的實際技能,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供應鏈管理情景模擬教學的實例
3.1 情景模擬教學的基本流程
3.1.1 準備階段
為了使情景模擬教學達到預期效果,準備階段的工作要由任課教師做好設計和安排。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實施計劃,為接下來的情景模擬做好人,事,物的安排。其次,根據計劃的安排,協助學生設計場景和角色,安排人員布置布景和相關設備。
3.1.2 模擬階段
模擬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由學生完成,學生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認知進行角色扮演,使他們真正體驗到該角色在供應鏈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這一體驗能夠應用于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
3.1.3 反饋階段
由于情景模擬屬于實踐教學的一部分,教師和學生都應對此次活動做出總結。教師要對整個過程進行回顧,得出優勢和缺失,為下次的教學改革做經驗的積累。而學生要擬寫模擬活動中的心得體會,便于教師今后改進教學設計。
3.2供應鏈管理情景模擬教學的實例運用
3.2.1 情景構建
供應鏈的主要部分分別是核心企業,以及其上游的的供應商,下游的銷售商和貫穿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服務。因此,情景構建就是根據主要成員間的合作內容,分別設計為核心企業的需求而進行的采購場景、銷售場景和物流場景的輪換。
3.2.2 角色扮演
根據每一個場景模擬出所需要的利益合作并進行角色的設計和扮演。此次情景模擬的主要內容是構建一個虛擬的供應鏈,結合供應鏈管理的具體內容,根據實際可發生情況,將供應鏈的組成部分分別模擬出供應鏈所需要的各個角色。
1.設計核心企業
供應鏈由所有加盟的節點企業組成,一般有一個核心企業,這個核心企業可以是產品制造企業,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業。這是供應鏈最關鍵的部分,他與任何一個加盟企業都有著利益聯系。根據這一特性,把核心企業設計為XX食品制造企業,并由一名學生進行扮演。
2.設計核心企業的上游供應商
供應商是指給生產廠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業。若核心企業是食品制造企業,該企業最重要的的上游供應商就分別是為其提供食品原材料的食品供應商,和提供食品包裝等零部件的設計商。這由兩個學生模擬與核心企業的采購情景。
3.設計核心企業下游的各級分銷商
下游企業通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將產品運送到各地的產品企業,二是將產品銷售給終端消費者的零售企業。這由兩個學生模擬與核心企業的銷售情景。
4.設計貫穿供應鏈的物流商
物流商的主要任務是為供應鏈中的各個企業提供專門的物流服務,幫助產品發生地理位置的轉移。由一位同學扮演物流企業,模擬物流服務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鄒瓊.情景模擬教學在組織行為學課程中的應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2. 尹子民.情景模擬教學法的初探[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09(11).
【關鍵詞】數學史 大學數學 主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2-0045-02
數學史是研究數學學科產生、發展及其規律的學科,是數學和科學史的交叉學科。它不僅涉及數學學科自身的內容,還涉及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內容。數學史以數學發展進程與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追溯數學內容、思想和方法的產生、演變與發展過程,并探索數學學科的發展過程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學習數學史,我們可以認真探索前人的數學思想,以便在數學研究的方法和途徑方面獲得啟示,這比掌握單純的數學結論更為重要;不僅如此,還可以從數學家身上學到孜孜不倦的科學獻身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與鼓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一 數學史融入大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背景
大學數學主干課程主要指高等數學、經濟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四門課程,它們是理工類和經管類學生進入大學的必修基礎課程。較之中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大學數學具有知識內容增多、難度加深、計算繁瑣、概念抽象難懂等特點,加之目前部分院校特別是獨立學院大量縮減數學教學課時,以及大學數學的教育仍普遍停留在“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階段,學生逐步喪失了對大學數學的學習興趣,他們無法理解中學階段原本妙趣橫生、充滿技巧刺激的數學到大學階段竟會變得如此枯燥無味,并且感覺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毫無用處,從而產生了數學無用論的消極思想。大家都是為了學分或拿獎學金而學習數學,并不是出于對數學學科本身的熱愛,使得大學數學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大學數學主干課程融入相關的數學史知識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二 數學史融入大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
在大學的數學課堂中穿插數學史知識,一方面可以揭示數學知識的來源與背景,引導學生體會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緩解老師一味地講解數學概念、例題的沉悶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發現數學中的美,如抽象美、對稱美、正負美、奇異美,以及一些曲面、曲線、黃金分割之美等。
1.課堂教學融入數學史實、數學家傳略等的教學設計
大學數學主干課程之一的高等數學是理工科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研究數學史的規律和進程,可以發現數學史在高等數學和經濟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上會給我們一些幫助,能使學生更好地記憶難以理解的概念,比如一元微積分學的相關概念。關于這部分內容,教材與教學一般都是按照這樣的順序設計:“極限——導數與微分——不定積分——定積分”。這種傳統的教學內容設計看似順其自然,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然而對學生來說這些知識卻是生硬的、枯燥無味的、古怪討厭的,無不是照本宣科,讓學生完全忽視了微積分的產生與由來的問題。
事實上,在講授微積分學的數學理論知識時,我們不得不提到微積分的艱難發展史和牛頓—萊布尼茨公式的來歷。英國數學家牛頓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他們分別在自己的國度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對微積分學的研究,有趣的是牛頓發現最終的結果比萊布尼茨早一些,但萊布尼茨發表自己的結論比牛頓早一些。實踐證明,簡要介紹微積分的誕生情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接著可介紹微積分的艱難發展史,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白極限的產生是微積分的需要,而不是像教材編排那樣在極限的基礎上發展出微積分的,極限思想貫穿微積分的始終,這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極限、導數、微分、積分等概念的來龍去脈,還能對它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一節課堂教學內容結束時,也可融入下節課的相關數學史實,為新課開展做鋪墊。比如,在講清定積分的概念后,大多數學生可能都會為求特殊和式的極限計算繁瑣而苦惱,這時我們可以不失時機地指出“微積分學基本定理——牛頓—萊布尼茨公式”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并融入英國數學家與歐洲大陸數學家就“誰是微積分的創立者”的持久論戰,為下次課的教學埋下伏筆,同時也可增強學生提前預習的自覺性。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這些發展史很感興趣。
微積分發展史中提到的數學家不僅僅在微積分方面做了杰出工作,在其他的數學領域也有眾多成就。比如,在線性代數的課堂教學中,關于行列式的提出與發展,我們得重新提到微積分的奠基人之一萊布尼茨,因為他是歐洲第一位提出行列式概念的人,同時他還提出了行列式的某些理論。另一位重復提到的是法國數學家柯西,他大大地發展了行列式的理論,在行列式的記號中他把元素排成方陣并首次采用了雙重足標的新記法,并沿用至今。這樣在不同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介紹相同的數學家及他們在不同數學領域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奠定了數學家們應有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家傳略的興趣,對于培養學生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2.適當融入一些數學方法論知識的教學設計
在極限理論的課堂教學中,除了單純地講解極限的定義之外,也可將與第二次數學危機有關的著名“芝諾悖論”即“古希臘善跑英雄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融入其中,讓學生產生急于明白問題的渴望,認真聽取老師的講解。待課堂內容和計算方法給出后,以具體形式將故事編成練習題,讓學生用極限方法找到阿基里斯一定能追上烏龜的原因,從而否定追不上的結論,這樣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極限的形成思想,同時還享受到自己破解了前人難題的喜悅,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在習題課中,學生會因為老師一味地講解題目而走神、打瞌睡,這時可穿插數學史上的數學危機,因為每一次危機都是由有趣的數學悖論而引發與度過的。如,希帕索斯悖論的提出即無理數的出現導致了第一次數學危機,它的解決促成了公理幾何與邏輯的誕生,微積分工具的使用與貝克萊悖論的提出導致了第二次數學危機,它的解決促成了分析基礎理論的完善與集合論的創立,羅素悖論即“理發師給不給自己理發”的問題導致了第三次數學危機,它促成了數理邏輯的發展與一批現代數學的產生。由此我們不難看到數學悖論在推動數學發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由此可見,在大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史知識,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大學數學的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春英.淺談數學史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科技資訊,2008(29):168
[2]李恒、馬建軍.數學史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意義[J].洛陽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7(4):71~73
初二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一
一、指導思想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世紀精神為指針,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網絡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二、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一年地理學習,學生對地理學習方法已基本掌握。學習中國地理相對比較容易。但由于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所以應重點在教法上以面向中游學生的“雙基”和應用能力為主,同時兼顧兩頭,讓優秀生更突出,讓落后生有進步。爭取通本學期的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地理,會學地理”,并且會應用地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教材分析:本學期主要的地理教學任務:主要是學習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區域地理。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主要學習中國的疆域、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介紹了我國的領土情況、行政區域的劃分、人口概況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況、我國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國自然環境。介紹了我國地形、氣候、河流的基本情況,介紹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影響,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介紹了我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特點、分布、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第四章:中國經濟:介紹了區域地理的劃分。重點講述了四大區域的情況。
四、教學目標 認識領域:掌握大綱所要求的認識領域
能力目標:
1.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 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
3.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的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 德育目標:
1.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關心家鄉和祖國的建設,增強對祖國和民族發展的責任感。
2.正確認識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差異,理解和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
3.進一步樹立協調人地關系的觀點、地區差異的觀點、因地制宜的觀點、
地區發展潛力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進一步學會運用這些科學觀點分析和解決一些地理問題。 4.正確對待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進一步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依法規范自身行為和影響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5.進一步感受、體驗和欣賞地理環境中的和諧美,進一步增加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進一步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精神,進一步體會人地關系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學習和實踐中進一步培養集體主義觀念,與同學相互尊重,團結協作,提高自主性,培養創新精神。
五、具體措施
1、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2、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4、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能力再上新臺階。5、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6、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爭創優秀課件。
7、每次月度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分析
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8、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初二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二
地理教學計劃詳情如下:
一、所教年級學生現狀分析
本學期繼續任教初二地理,根據上學期教學成績和教學實際分析:
(1)每個班會學中國地理,會用地圖,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對地理有一定的興趣的學生達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個班學習地理能夠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但分析問題閱讀地圖還需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不能獨立選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問題的占比例的也能達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礎知識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會看地圖、不會學地理,完全靠死記硬背取得一點成績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二、本冊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冊教材為中國地理下冊,第七章中國的農業第八章中國的工業第九章中國的交通第十章中國的商業和旅游業屬于中國地理總論,是在上冊介紹了中國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之后逐章講述的。第十一章中國的區域地理從區域性和綜合性的觀點,著重指出每個區域的地理特征,選擇每個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主要問題加以論述,最后一章中國在世界上是在學生學完了中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以后從總的方面認識中國的國情,并從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變化中,認識我國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們的奮斗目標和肩負的責任。
三、本冊教材總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的
1、完成中國地理下冊的教學任務,進一步使學生獲得地理基礎知識,學會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學生傳授中國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繼續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進行辨證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行地區差異、因地制宜與發展潛力,人地協調發展等科學地理觀點教育。
3、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善于運用所學知識去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種植業的南北差異、我國農業的發展、鐵路干線、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資源、區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區是重點。工業的分布及原因、鐵路干線的分布、區域地理是難點。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當前,地理教學改革已經進入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新階段,我們第四冊的教材這學期也做了很大的調整。按照全面實現素質教育要求,地理教學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地理課堂教學:
(1)從教學目標上,課堂教學設計注意強調知識、能力、態度三方面的全面發展,特別強調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
(2)在教學內容上講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注意以突出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觀點作為主線。
(3)在教學過程上,做到整體優化:
A、注意創設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景,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特別注意重視地理圖像的作用,讓學生圍繞圖像充分進行觀察想象和思維,即開展以“表象--想象-聯想”為主要形式的形象思維,從而達到理解、鞏固與應用。
B、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將不同教學方式融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同時注意讓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方法。
C、在教學手段上,恰當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從“板書、板圖、板畫”到現代的投影、錄像、多媒體計算機,發揮它們在優化教學過程的綜合效益。
D、教學過程中,注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
E、注重實踐教學,組織模擬旅游比賽,選擇旅游路線,并介紹沿途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經濟發展的情況以及風土人情等。
初二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三
一、 指導思想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二年級是經1年半學習,年級整體情況較好,生活、學習基本上能按部就班,任教年級約120名學生,有三個班級,基本形成了有序課堂,為有效教學事先存在了基礎。個別學生有時不能形成班級焦點,必須進行較多的組織教學。有不少學生好動、貪玩,精力不集中,學習方法欠恰當,因而學習成績不夠理想。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要加強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初中地理整學期的教學內容,實際上就是基礎知識和靈活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兩大部分。
復習基礎知識,必須以書本為主,將書本看透,圖看懂,達到重點知識理解記憶。只要基礎知識能理解掌握,通過活動題檢驗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動題能順利解決,那基礎知識也就基本掌握,靈活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就已經具備。
四、教學目標:
初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和第三章《天氣和氣候》是本學期的復習教學重難點。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最難,學生普遍掌握較差。轉入復習時,這部分應作重點講解復習。經過初一的學習,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復習時再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應該容易些。所以,教師應抓住這個時機全面系統地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給學生一個整體知識的框架,讓學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氣和氣候》的難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復習時可以多以實際生活作為例子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尤其是第二、三節氣溫、降水時空分布的變化。
這兩章內容都應以讀圖理解作為突破,其他章節可以點清重點,讓學生理解記憶。
總之,復習要緊扣教材,有效運用地圖,精選練習加以訓練鞏固。 初一地理難點,重點很多。大部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還不過關,所以復習的方式應以夯牢重點基礎知識記憶,抓住讀圖理解掌握為主。
下冊區域地理以課本圖為重點抓住關鍵,做到圖文結合,掌握基礎培養能力。
總之,復習要緊扣教材,有效運用插圖,精選練習加以訓練鞏固
初二重點章節有:
第一章第一節《遼闊的疆域》;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三章第三節《水資源》;
第四章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第二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第三節《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下冊區域地理以課本圖為重點抓住關鍵,做到圖文結合,掌握基礎培養能力。
總之,復習要緊扣教材,有效運用地圖圖,精選練習加以訓練鞏固
五、 教學措施與計劃
地理復習時間短、內容多要讓90%以上的同學取得較好的成績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把握考試要點,作到科學合理、優質高效地安排復習,在全面分析課程標準和考試標準的基礎上,特制定二階段復習計劃。
第一階段:(3月22日――5月21日)立足課本,夯實基礎
這一階段的復習主要是嚴格扣緊考試大綱規定的范圍,以《學習手冊》中概括的知識體系為線索,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課本,特別是課本中大小標題(黑體字)的內容,它們概括性強,重點突出。課本中的“活動”、插圖圖表,重要的閱讀材料(如:之“最”)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確把握地理概念,正確掌握讀圖、填圖、繪圖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夠靈活應對各種試題,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第二階段:(5月22日――6月13日)梳理體系,講練結合。
課本的基本知識點的熟悉掌握是必須必要的,但是僅僅有這個環節,還是不夠的。因為,考試不是簡單的對課本知識的重復再現。其中,解題的方法解題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較理想成績的一個關鍵所在。針對地理考試題的特點(“無圖不成題”是地理中考試卷的重要特點)。我們這階段安排了以下兩個環節:
1、梳理體系環節。章與章之間、節與節之間的界限,以地圖為中心,整合相關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系統的體系化。以幫助于學生形成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思維能力(地理思維能力),也便于學生專題掌握知識,并在中考中答題過濾組織使用知識點。
2、講練結合環節。主要分各種題型的講練(讀圖、填圖、繪圖訓練,材料分析題訓練, 開放性題目訓練),各種專題的講練(精選部分中考試題,組成幾套專題練習)。通過講練,幫助學生總結和歸納有規律性的知識,教給學生解題思路和方法,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切入點、方法,規范表達的方法,分析地圖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時布置量小而精的作業(對練習要精選,注意練習的基礎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礎題為主,適當綜合、適當提高。堅決舍棄“繁、難、偏、舊",的題目)幫助學生理解、鞏固、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并從中發現不足和漏洞,及時調整教學,補缺補漏。
通過這個環節的復習,學生們基本做到課本知識點熟悉,應考方法掌握。那么學生們參加中考應該說,就沒有多大問題了。
強化訓練,沖刺中考。通過模擬題實戰的強化訓練 [精選幾套中考模擬試題進行近似實戰的強化訓練(做到限時、限量、優質),注意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熟練掌握解題方法、解題技巧,最終以百倍的信心沖刺中考
初二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四
經過一個愉快寒假的休整,又迎來了一個新學期,為了保證在新學期里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先做好如下教學工作計劃:
一、學生現狀分析:
本學期是在學生經歷一個學年的地理方面知識的學習進入了初二階段,學生在初一階段的學習中,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也具備了一定的地理技能。在課堂上能進行有序的教學,但學生之間的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學生由于平時投入少,未能及時做好復習,課堂內精力不集中。有的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不太強,所以本學期要按照班級實際情況,并在教學中關注全體學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成果。
二、教材分析
學習中國地理知識和運用常見地圖、地理圖表,以及填寫簡單地圖和圖表能力,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觀察,記憶想象思維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簡單的地理問題的能力。初步樹立正確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懂得協同人類發展與環境關系。
三、本學期教學目的
本學期是在八年級上冊講述中國地理概況、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礎上開始進一步闡述我國不同的地理差異,認識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之間的差異。了解省級區域、省內區域和跨省區域的位置、自然特征及經濟的發展狀況。
四、提高措施
1、在一年級現有的基礎知識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做好每一節課的課堂實際,在課后的反思中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取長補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學。在課堂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現象,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在相應地理材料、圖片中獨立獲取地理知識。在平時月考之前,把學習的基礎知識要掌握好,并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記憶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個別學生加以指導,使他們更快進步。
2、做好不同學生的提高工作。本學期要對中學生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地理能力,如讀圖和用圖的能力。對于他們不正確的學習方法給予改進,在課堂上要注意他們的聽課狀態檢驗學習效果。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因人數較多,所以更要加強聽課效率,適當完成基本任務。就是掌握本節基礎知識和在圖上讀懂必要的內容,就是從簡單的知識學起,使他們能體會到成功,多給他們一些鼓勵,還要繼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3、結合中國地理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根據我們國情、鄉情,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保觀的教育。糾正他們不良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
五、繼續滲透
1、通過本學期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進一步樹立人地協調觀念,進一步學會運用科學的觀點分析和解決一些地理問題。
3、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依法規范自身行為和影響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
通過本學期地理教學,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進一步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同時通過本學期教學,使學生掌握中國地理概況,中國的人口、民族特點及分布。了解人口問題給社會經濟 、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掌握中國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河湖的概況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影響,認識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學生的節約意識。
六、自我提高
本學期繼續加強各種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并及時圈點重要內容,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理論水平,以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聽取其他老師的教學過程,并從中吸取適合學生的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利用剩余時間學習有關的教學書刊《地理教學參考》、《地理辭點》等,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活躍、充實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師德
1、擁護黨的領導,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維護社會公德,為人師表。
2、以誠相待,做到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在幫助和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將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誠”,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3、在個人修養方面,衣著簡單,得體,言談舉止文明,對學生不用侮辱性語言以防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八、教學亮點
好習慣的養成:首先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品行端正,要有一個好的道德基礎。其次是針對本學科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讀圖用圖習慣,這也是我參加教研探討并用相關地圖來獲取相應的地理信息。還有,通過電視媒體獲取最新地理信息的習慣等等。
總之,開學初制定了教學教學工作計劃,那么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就要按照它去做。在應用的過程中適合的留下來,不適合的進行調整,以利于教育教學工作。
初二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五
八年級下學期面臨著會考,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訂本計劃如下:
一、面臨的情況和任務
(一)、基本學情分析
由于學校嚴格執行國家的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今年的八年級八個班341名學生,自七年級以來一直堅持系統的、正規的地理教學,沒有因為是小科而受冷落。因此,大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有了深入的認識,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備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了用人地關系的觀點看待地理問題的“地里頭腦”。從過來情況看,學生比較穩定,課堂紀律、課間紀律、師生關系都比較好,為本學期的地理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也是千差萬別,具體到每個班,都有2、3名后進生(不單是地理學科,各科成績都不理想)。通過家長座談會和與學生本人私下里溝通了解,這些學生厭學情緒太嚴重,迫于家長的壓力不得不上,一摸書本就頭痛,他們學習成績差主要是態度問題,缺乏學習的自信心。有的受社會上一些青年影響,認為不如早打工早賺錢好。
(二)、教學用時與教學內容
這幾年地理會考時間是在五月下旬。不出意外的話,今年依舊。所以,八年級地理下學期教學工作只有15周的時間。地理教學內容除了八年級地理下冊和《天津地理》,還要復習七年級地理上下冊和八年級地理上冊。
客觀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教學進度,才能充分準備地理會考。由于在上學期就做了充分準備,滲透拓展了部分下冊的知識內容,因此本學期地理教學進度加快,是切實可行的。在期中考試到來時(第十周)完成中國地理下冊的教學,用一周半完成《天津地理》教學,用三周時間依據課標要求進行有重點的復習。
(三)、提出的目標任務
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讀圖能力、運用資料能力和聯系實際能力;對于課標要求學生記憶的內容,必須要求學生背下來;對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不要求背誦但必須理解。結合過來幾年的地理會考成績,提出本年度的地理會考目標:合格率達到98%;良好率達到85%;必須達到一個確保,即確保“有望升入重點高中的學生”達到良好。
二、把握教學和復習重點
(一)八年級地理下冊:
1.我國地理四大分區的依據及各自特征,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首都北京、香港、澳門、臺灣的地理教學;
3.西雙版納支柱產業――旅游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
4.結合珠江三角洲說明地理環境和區域發展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5.西部大開發――新疆
注:長江沿江地帶在上學期學習長江和我國工業時已經做了滲透;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在上學期學習黃河時已經做了滲透。
(二)天津地理:
1.評價天津的地理位置;
2.天津的海陸變遷――三道貝殼堤;
3.海河水系的特點、問題和解決措施;
4.天津的農業生產和物產;
5.天津的城市發展與布局和濱海新區建設;
6.天津的歷史、文化與民俗
(三)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重點:
1.地球形狀、大小、半球的劃分和自轉、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五帶的劃分;
2.經緯度劃分和經緯度定位;
3.地圖三要素的運用。能在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地理事物;
4.牢牢掌握等高線地形圖,會識別山谷、山脊、山頂、陡崖、鞍部、盆地,等高線稀密與坡度的關系,繪制地形剖面圖;
5.牢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及范圍輪廓;
6.板塊學說對山系、裂谷、火山、地震的解釋;
7.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及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常用天氣符號;
8.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溫室效應;
9.緯度、海陸、地形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閱讀氣候直方圖;
10.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征和地區分布(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11.三大人種、三大宗教的特征與分布;
1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異與分布,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
13.國際合作――聯合國。
注:七年級地理上冊的內容是學習地理必備的基礎知識,本冊是復習中重點的重點。
(四)七年級地理下冊復習重點:
1.在圖中描述大洲、地區、國家的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四鄰位置、半球位置等)并進行評價;
2.結合非洲說出地形、氣候、河流的相互關系和對人類活動(生產、生活、文化等)的影響;
3.結合熱點地區――伊朗、利比亞、埃及、伊拉克、敘利亞、也門等復習西亞北非;
4.兩極地區的特殊自然環境和科考價值。
注:七年級地理下冊的復習目標:要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五)八年級地理上冊復習重點:
1.我國的位置、面積范圍,牢記34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2.我國的人口基本特征和人口分布,人口政策;
3.我國的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
4.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勢特征及其影響;
5.長江、黃河的概況
6.自然資源的類型,我國土地資源、水資源的主要特征,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
7.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會選擇適當的交通運輸方式;
8.我國農業的分布概況,影響農業分布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9.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以四大工業基地為重),影響工業分布的主要因素,認識高新技術產業;
注:八年級地理上冊的知識內容與下冊內容聯系緊密,上冊的很多內容可以滲透、延展到下冊,上冊內容學生掌握得鞏固,下冊加快進度就順利得多。
三、指導思想與措施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地理會考導向為抓手,注重地理這門學科的育人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心系祖國放眼世界的情懷,樹立科學的人地觀、發展觀。決不能為應付會考把地理課上成灌輸填鴨,變得蒼白和僵化。
1.注重學生地理分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關注學生對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運用,多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地理課堂教學要生動活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在學習新知的同時對前面的相關知識進行復習,加大課堂密度。
3.要注重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充分利用課余或自習時間,做好個別學生的輔導。
4.堅持每周的地理教研活動,多分析,多交流,相互查漏補缺,共同提高。
5.多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密切師生關系,深入了解,增進感情,廣泛爭取支持。
6.地理復習課不能上成對所學過教材的重復課。復習形式要多樣,如以做習題的形式,以問題討論的形式,以師生共同歸納、分類、比較的形式,以地理小組開展活動的形式(利用板報、墻報、辦地理報宣傳地理知識)。
強調:地理會考命題是基于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我們的地理教學必須以新理念為指導,圍繞地理課程標準展開。要深入學習、研讀藍皮的《地理課程標準》和黃皮的《地理課程標準解讀》,只有對地理課程標準的理解掌握越深入越鞏固,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效率越來越高,考出滿意的會考成績。
四、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備注
1第五章第一節剛開學,進度適當放慢些
2完成第五章教學
3第六章第一節
4第六章第二節
5第六章第三節
6第六章第四節、第七章第一節
7第七章第二節、第八章第一節
8第八章第一節、第二節
9第八章第二節、第九章
10復習期中考試暫定
11地方課程《天津地理》
12地方課程《天津地理》、會考前復習
13會考前復習
關鍵詞 :尋址導向;中職;計算機網絡基礎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101-04
中職學生有自身特點,即形象思維能力強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動手操作能力強而理論學習能力較弱,愿意在經歷中記憶,反感強記書本內容。中職畢業生的工作大多不是開發工作,也不直接主導大型網絡設計,主要是網絡管理工作。因此,中職教材、教法均應據此而定。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網絡課程不是單純的操作類課程,而是一門通過理論指引設計簡單網絡,在網絡管理中分析和排除錯誤的課程。于是,從應用的角度研究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知識內容組織,以及運用相應的教學方式達成理想教學效果成為中職教師的迫切任務。
筆者從2005年開始從事中職網絡基礎教育,并于2008年編寫了《網絡基礎》教材。經過第一線的教學、分析、研究工作,筆者認為,從數據尋址的角度闡述計算機網絡,并作為主線開展教學,更適合分析網絡故障,判斷并排除網絡故障,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應用的角度分析,通過理解數據在網絡中的尋址過程來學習計算機網絡非常實用,學生容易理解,教學效果明顯。
中職網絡基礎教學分析
(一)目標分析
各行各業都需要網絡專業人才,尤其是需要大量的網絡維護與安全管理方面的實用技術型人才。我校就業辦對已畢業學生就業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網絡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工廠軟硬件維護和網絡維護、聯想等公司硬件維修工程師、電信ADSL安裝工程師等工作。根據就業情況確定網絡基礎的培養目標是網絡管理員,即要求學生掌握網絡管理、網絡安全、硬件維護、軟件維護等知識和技能,能夠從事網絡管理與維護、各種服務器架設等工作。課程目標還需要兼顧網絡設備管理、網絡服務器搭建、網絡安全等課程的需要,以及學生可持續發展自學能力的建立。
(二)教學內容分析
中職學生學習基礎差異性很大,面對“高深莫測”的教材,許多學生既聽不懂也學不會,久而久之就產生逆反心理,厭倦學習。我們從應用的角度組織教學內容,同時減少文字表述,輔以直觀的圖形和貼近生活語言的描述。我們不使用OSI七層模型、不使用“映射”這類數學名詞,直接對TCP/IP模型簡化,只需建立三層的封裝、解封裝概念,封裝內容僅僅包括地址信息。教學內容上闡述地址來源,交換設備如何根據地址處理相關的數據報(分組、幀)。教學內容以模擬以太網為實例,對ATM和ISDN等學生畢業后幾乎接觸不到的網絡不花費精力去教。對涉及的相關技術,從宏觀上把握,不糾結細節,如對“生成樹技術”內容,只要學生知道生成樹技術用于解決怎樣的網絡問題即可,不要求學生掌握交換機內部對協議實現的細節。
注重尋址導向的計算機網絡基礎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確立
教學內容圍繞幾個問題展開:(1)主機A(QQ)發送數據給主機B(QQ),為什么數據不會在IE中顯示?(2)主機A(QQ)發送數據給主機B(QQ),為什么不會在主機C(QQ)顯示?(3)交換機為什么能夠向相應的接口轉發數據?(4)路由器為什么能夠向相應的接口轉發數據?(5)共享上網,為什么就知道哪臺機器撥了ADSL?要明白上述問題,理解數據結構(端口、IP地址、MAC地址)在數據封裝中的作用極其重要。其中,本機已知的數據結構是TCP/IP屬性,數據傳輸過程就是根據這些地址的“數據包”尋址過程,所以整個教學內容圍繞理解數據結構以及硬件設備根據數據結構尋找目標設備的過程。
圍繞問題,是從應用程序發送數據開始思考網絡的,所以根據內容組織的需要,從應用層開始,我們自頂向下組織教學內容。自頂向下組織教學內容可以強調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突出內容重點。緊扣應用環境也便于學生實踐,做到“做中學,學中做”。內容如圖1所示。
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路是:源主機發送出去的數據加上地址,相應的設備(進程)根據地址進行轉發,源主機需要獲取相應的地址填入;集線器相當于廣播的交換機,不處理MAC地址,三層交換機相當于交換機+路由器,多口NAT轉換設備相當于交換機和路由器。對基礎知識的思考模式建立以后學生理解后面的部分就不難了。相關的技術,如藍牙、IP電話、搜索引擎應用等內容可放到閱讀材料中。
(二)教學模式選擇
應將傳統課堂教學和數字化教學兩種教學模式有機整合,以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1)在傳統教學方面。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明白基本的理論部分內容,達到在模擬實訓中有據可依,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討論。還要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試,對理論部分進行作業強化練習。(2)在數字化教學方面。作業和每節課的小測驗將會因嚴重加大教師工作量而變得不切實際。建立網絡自學平臺,開展自我檢測,每節課通過網絡小測,讓軟件自動評分,成績雖然會立刻得出,但大部分學生會緊張。
教學過程要虛實結合?!疤摗辈皇侵咐碚搩热莸奶摚峭ㄟ^虛擬軟件對教學內容進行模擬,特別是對一些可觀察的內容,通過模擬讓學生很好地理解相關知識點?!皩崱?,一方面,有些內容在真實環境下模擬,學生能夠理解虛擬環境與真實環境是能夠對接的,實訓用例場景是真實的;另一方面,教學過程要理論講解和實訓交替進行,塑造學生的網狀知識結構,線性的教學內容和過程重復兩次更有利于學生重構知識。
教學實踐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式,比如對封裝、解封裝,我們在課堂先講一遍理論,用虛擬軟件模擬一遍,再在真實環境中抓包觀察,讓學生對封裝和六個地址(三對)有深刻認識,毫不懷疑模擬環境,認識了再去研究源和目標地址怎么來的。對于端口地址的學習,我們采用VB開發工具、Socket控件、UDP協議編寫簡單聊天軟件,設置多個問題促進學生對端口地址的理解。對于OSPF、RIP、靜態路由、交換機交換原理、VLAN、生成樹技術、鏈路匯聚、堆疊技術我們采用Packet Tracert軟件進行模擬?,F舉幾例加以說明。
(一)透明交換機交換原理課堂教學
對MAC地址和透明交換機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們先進行課堂理論教學。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來激發學生思考:交換機剛啟動后,沒有發生任何數據交換,交換機的轉發表是空白的,表格如何構建?如果交換機出廠前預置,MAC地址已在網卡中,交換機生產商不知道主機用哪塊網卡,所以不可能。如果是人工添加,電腦從一個接口換到另外一個接口,就要人工修改,比較麻煩。自主學習是很好的學習方式:交換機從接口接收到數據幀,數據幀中有源MAC地址,學生把源MAC地址和接口號添加到MAC地址表中。然后給出如表1所示的交換機MAC地址表進行數據幀處理規則講解。
處理規則如下:(1)當交換機收到數據幀,先把數據幀的源地址和接收接口放入上面所示的表格中。(2)如果目標地址是廣播地址則向所有接口轉發,否則在表格中查找物理地址列:如果匹配成功,而且表中接口號和接收數據幀接口號不相同則按相應的接口轉發數據幀;如果匹配成功,而且表中接口號和接收數據幀接口號相同則丟棄數據幀;如果查找不到,將向除了接收數據幀接口以外的全部接口轉發。
之后我們配套開展一個模擬透明交換機實訓,一個手工運算處理規則的作業。這樣,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透明MAC地址和透明交換機原理,建立了這樣的思考方式以后理解VLAN就不再有難度了。
(二)VB編程理解端口號實訓數字化教學
編程是理解傳輸層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學生理解端口號在尋址中的意義,理解端口在同一操作系統、同一協議下的唯一性。為了解決學生使用VB的困難,應盡量簡化程序,不加入錯誤檢測。采用UDP編寫的聊天程序,加上變量定義,我們只寫了十行代碼。程序界面如圖2所示(操作過程和程序略)。
然后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聯系理論知識思考,重構網狀知識體系:(1)A同學沒有單擊監聽,B同學給A發送數據,A能接收到嗎?(2)同時運行兩個程序實例,分別單擊“監聽”可以嗎?為什么?(3)A同學監聽4520,B同學給A同學發送數據到端口5630,A同學能接收到嗎?(4)給所有同學發送信息,目標IP應該怎么配置?(5)三五個同學群聊,應該配置什么IP地址和端口號?
(三)用Packet Tracert軟件模擬OSPF協議的模擬教學
路由表、網絡號、路由器部分的教學我們使用CISCO的Packet Tracert進行模擬,主要使學生理解不同的路由協議需要配置什么參數,以及配置了基本參數之后路由器之間會交換路由表并重新形成自己的路由表。至于路由算法是如何實現這些過程的,中職學生并不需要關注。中職學生需要知道各種路由協議都啟動了之后哪個協議具有優先級,多久能夠更新路由表,從而避免工作中配置了參數卻又誤認為無效。在實訓中讓學生連線有條理,弄明白各參數對應關系,反復操作,最后一遍做到不給參數也能自己配置出同樣功能網絡,以更好地理解參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配置和連線如下頁圖3所示(連線和參數略)。
完成上面實訓后學生要回答下面問題,并記錄路由表:(1)注意觀察Router0,傳遞到網絡192.168.4.0下一跳選擇Router4還是Router1?(2)將Router0到Router4的最終路由表記錄到如表2所示的表格中。
結語
我們經過多年探索發現,計算機網絡基礎選準理論切入點,以應用為標準重構知識體系,以尋址為導向,用適合中職學生的語言描述,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建立計算機網絡運行方式的思考方式,并初步建立自學能力,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學習,為后續課程打下應有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丁晶.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課“情景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09(12):44-45.
[2]謝希仁.計算機網絡(第4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3.
[3]林玉泉.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64-65.
[4]丁云霞.中職校本教材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職教通訊,2011(24):37-38.
[5]王濤,吳振強,任平安.自頂向下還是自底向上?——論計算機網絡原理課程教學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1(24):65-68.
[6]劉繁華.在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中運用混合學習模式的教學效果分析[J].教育研究,2009(4):78-81.
關鍵詞:車身設計;多媒體教育;教學;效果
Study on automobile specialty body design multimedia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ng Yu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of multimedia educ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vehicle body design cours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ted forward the reform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approach. On this basis, designed the vehicle body design multimedia courseware.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vehicle body design multimedia courseware meets the current body design teach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courseware is an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tool,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is obviously improve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flect good.
Key words: vehicle body design; multimedia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
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對其生存與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現代信息技術為推動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效手段,也促進了多媒體教學方式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和發展[1]。多媒體教學方式可綜合運用多項信息,極大地改進了黑板加粉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2],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習興趣,營造輕松學習氛圍,具有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
在高校汽車專業開設的眾多課程中,車身設計課程以其與眾不同的行業背景和教學特點越來越受到高校師生的重視。目前,國內汽車車身設計整體實力較弱,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而車身在汽車行業中經濟效益最高,可挖掘潛力很大,行業現實和勢在必行的發展趨勢突出了高校車身設計課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車身技術涉及面廣,與國家歷史文化特色緊密交織,與發動機、底盤技術相比獨具特點,甚至大相徑庭,教學難度更高,也對高校車身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車身技術對帶動和促進我國汽車工業,乃至整個工業水平發展和提高的龍頭作用,也決定了其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 車身設計多媒體教育軟件的要求
車身技術在汽車領域中是相對年輕而又發展迅速的分支,作為一門發展中的科學,在車身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更應特別注意傳統基本理論與現代車身技術相結合,課堂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原則,針對車身技術的特點,提倡加強課外閱讀,了解現代車身技術的發展趨勢與特點,這就對車身設計課堂教學的啟發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在車身設計課程的教學領域,國內外有關車身的教材及系統性的學習參考資料普遍較少。目前,車身技術主要是通過企業內部培訓的方式進行傳承與學習,且車身技術涉及面廣,部分內容非常抽象,傳統教學方式對車身設計過程難以表達清楚,學生感性認識較為缺乏,也導致單純依靠教材和掛圖很難講解清楚,而高校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雖然明知實習教學環節重要,但往往由于多種原因不能或不便安排,因而車身設計課堂教學難度很大,這就對車身設計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車身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教材的相對滯后矛盾突出,這就要求車身設計的課堂教學不能唯教材是從,需要對已有教材的部分內容進行適當取舍和擴充,課堂教學內容應力求緊跟車身技術的發展前沿。
眾所周知,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圖、文、聲、像、動畫、視頻的有機結合,可以著力表現傳統教學手段不易表達的內容,展示現場觀察不清楚的細節,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生動活潑的畫面,使課堂教學直觀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加快課堂教學進度,增加教學內容,教學效率也得到提高。因而,在車身設計課程中采用多媒體教育軟件可以有效地適應上述要求,彌補目前條件下車身設計教學條件的不足。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致力于提高車身設計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努力將抽象難懂的理論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表達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先后采用了多種輔助教學手段,從最初的課堂板書繪圖、掛圖,到使用光學投影儀放映自制的幻燈片,經過長期努力,目前已經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多媒體課件的內容尤其針對上述要求進行制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 車身設計多媒體教育軟件制作
2.1 制作要求和課程改革目標
由于車身設計課程涉及機械工程學、人體工程學、空氣動力學、造型藝術及美學、用戶心理學等多種學科領域,而目前高校汽車專業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都是工科專業范疇,學生單一學科基礎知識同車身設計多學科融合教學特點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時,與其相關的課程設計、課程實習、課外講座等配套教學手段由于各種原因嚴重不足,進一步導致車身設計課程在傳統教學手段下無法滿足目前車身設計行業發展對教學質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別是在人體工程學、空氣動力學、造型藝術及美學等學科領域,需要進一步拓展教學手段,擴充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盡可能地挖掘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潛力以彌補教學條件的不足。因而,車身設計多媒體教育軟件研究應同課程的教學特點相適應,按上述要求,不斷深入課程教學改革,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特長,努力彌補汽車專業單一知識背景下車身設計課程教學的不足,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在相關的課程設計、課程實習、課外講座不能開展的情況下,能夠在多媒體軟件上有所體現。
2.2 制作工具選擇
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教學工具,應具備豐富的表現力,良好的交互性和極大的共享性。在眾多的多媒體課件制作工具中,微軟Office系列組件之一的PPT編輯多媒體的功能比較強大,內置了豐富的動畫、過渡效果和多種聲音效果,可以充分體現教師的授課意圖,展現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易于表現教師的授課風格,其強大的超級鏈接功能,可以直接調用多種格式的外部文件,且支持IE瀏覽器,優點顯而易見,能夠滿足車身設計多媒體教育軟件的制作要求。同時,由于Office軟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使用PPT制作的課件在使用時一般也不需要進行打包等處理,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從制作角度考慮也易于掌握與使用,便于制作者集中精力精選課件內容,挖掘課件內涵。因此,采用PPT軟件進行車身設計多媒體課件制作是可行的。
2.3 制作內容及步驟
車身設計課程涉及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車身概論、車身設計方法、車身總布置設計、人體工程學在車身設計中的應用、車身造型設計、汽車的空氣動力性能、車身表面及空間曲梁繪制、車體結構分析與設計、車身部件結構設計等。
根據上述內容的不同特點,對車身概論、車身設計方法、車身總布置設計等章節內容。由于相對枯燥,且學生對車身總布置、車身油泥模型制作、樣車試制與實驗、車身主模型制造過程沒有任何的感性認識,在講授這些知識時,如果單純依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深入生產企業參觀實習的條件不具備時,應加強視頻和圖片的搜集整理,特別是汽車生產企業的介紹視頻,來自生產一線的工程師講座視頻,應增加數量,注重素材的整合美化,力求生動,使課程內容易于理解,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人體工程學在車身設計中的應用、汽車空氣動力性能等章節涉及人體工程學與空氣動力學兩個新的學科領域,與一般高校汽車專業學生熟知的機械工程學科基礎知識差異較大,因而汽車專業學生此類基礎知識較為薄弱,課件制作時的重點工作應以相關知識體系的補充完善為主。
而車身造型設計涉及科學和藝術兩大方面,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包括車身結構、制造工藝要求、空氣動力學、人體工程學、工程材料學、機械制圖學、聲學和光學知識,還需要有高雅的藝術品位和豐富的藝術知識,如造型的視覺規律原理、繪畫、雕塑、圖案學、色彩學,汽車作為一種商品,還要考慮成本和顧客的心理需求,等等。由于所涉及知識面很廣,與一般高校汽車專業的大多數課程內容缺乏聯系,汽車專業學生這一類的基礎知識普遍較為缺乏,因而課件制作時的重點工作是搜集整理相關的藝術素材,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
車身表面及空間曲梁繪制、車體結構分析與設計、車身部件結構設計等章節內容,工作重點是使教學內容進一步拓展和完善,特別是同計算機的應用結合起來,啟發學生用計算機進行汽車造型、空氣動力學分析,以及用計算機對車身進行有限元分析,使其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
在確定了車身設計課程主要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將課件的制作工作細分為4個模塊,可分別進行,即總體方案設計,教學內容提煉,素材的收集與再加工,課件表達形式設計[3]。
其中總體方案設計主要是流程設計、界面設計,封面制作、目錄制作和正文制作,車身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并采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安排好目錄主題的顯示方式,建立信息間的層次結構和瀏覽順序,確定信息間的交叉鏈接關系,著重體現教學內容在車身設計一般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教學內容提煉時,不僅要將教材的教學內容以提綱的形式提取出來,還需要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基礎知識要條理清晰,重點和難點要進一步細化且要有足夠的篇幅,以期在教學上做到基本概念認真教,重點內容重點教,難點內容輕松教,著重克服和改善車輛工程專業教師授課時相關學科領域知識結構的不足。
素材的收集與再加工,要利用網絡、光盤等渠道獲取素材,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對素材進行取舍和整理,使用相應的制作處理工具對素材進行分析和處理,素材既要注重表現必要的基本內容,又要根據汽車專業學生的特點加強部分薄弱內容,課件在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考慮課程內容的特點,加強素材的啟發性,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注重彌補車身設計相關專業,特別是人體工程學、空氣動力學、技術美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
課件表達形式在設計上要力求生動活潑,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梢圆捎枚喾N表達形式,如在文字上添加動作,設置圖片出現的先后次序,展示圖片出現的動畫效果,并可隨時調用相應的Flas以達到最佳的表現效果,對于講座視頻素材最好能進行剪輯處理,分段加標題,以突出主題。課件表達形式設計最終目的是實現生動活潑的教學,因而片面追求課件的外觀,過多使用偏離主題的視頻、音頻材料,對課件界面作過分的渲染,都會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4]。
最后一步是對課件的細致測試,特別是教學現場的應用測試,考慮到不同多媒體教室的軟硬件教學環境不同,應將課件拿到各多媒體教室進行細致完整的測試,在測試中發現制作中存在的問題,修改使之最終趨于完善。
車身設計多媒體課件按上述步驟進行制作,依據課程改革目標改進提高,經過努力,可以通過車身設計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使車身設計課堂教學直觀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彌補目前車身設計相關課程設計、教學實習、課外講座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車身設計的興趣,更好地適應車身設計多學科融合的特點,使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 車身設計多媒體教育軟件使用效果
車身設計多媒體教育軟件研究項目的預期成果是制作完成車身設計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投入使用以改善教學效果,主要用于我校汽車專業教學,還可應用于機械制造、自動化和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等專業選修課的教學,受益面不僅包含我校一本、二本的本科教學,還可涵蓋三本相關專業及課程的教學,覆蓋面較廣。
本課件在車身設計教學中的使用獲得了良好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和視覺來提高教學效率,增加了教學信息量。
(2)內容豐富,表現力強,對教材上很多重點和難點內容的表達更加形象、清晰、準確,并能夠預先根據學生特點進行細致的設計,結合教師的講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3)直觀易懂、圖文并茂的表現方式使課堂教學更加輕松,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學效果得到改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4)教材內容的補充著重體現了現代汽車車身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彌補了相關領域專業知識的不足。
4 車身設計多媒體教育軟件特色與創新
車身設計多媒體教育軟件研究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以多元化的技術方法與手段較好地解決了車身設計涉及知識面廣,需要多個學科領域基礎知識的特點,拓寬了學生知識面,多學科融合的教學特點體現充分。
(2)以圖、文、聲的有機結合,使教學活動圖文并茂、生動有趣,較好地解決了車身設計部分內容非常抽象,傳統教學方式難以表達清楚的問題,更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3)不拘泥于課件制作的一般形式,注重內容,結合實際,以視頻、音頻素材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校因自身條件限制,不能或不便安排車身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問題。
(4)針對汽車車身行業發展較快,課程涉及知識面廣,部分章節篇幅不足,內容與普通工學專業的大多數課程差異較大等特點,擴充并修改完善了教材的原有內容。
(5)課件操作簡便,層次清晰,重點突出,課程內容的表現力豐富。
5 結束語
汽車車身技術是汽車技術中年輕而又發展迅速的一個分支,具有多學科融合的教學特點,部分內容非常抽象,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十分必要,而一些高校因自身條件限制不能或不便安排,在進行多媒體教育軟件研制時,著重考慮了上述因素。在車身設計教學實踐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提高教學效率、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與教師講解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對車身設計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有更好的了解,通過多媒體課件圖、文、聲的有機結合彌補了感性認識的不足,有效避免了車身設計傳統教學方式的枯燥和呆板,有利于使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課程內容。
參考文獻
[1] 范素琴,趙麗芳,趙樹國.如何提高高校多媒體教育效果[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3(2):61-64.
[2] 金燕,魏雪,鄭一筠.對高校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與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探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