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9 15:16: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項目知識管理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很多企業都強調將創新作為競爭力的主要來源,而創新的實質就是企業在創造知識和管理知識。如果將知識管理系統定義為一種共享知識的封閉式空間和組織慣例,那它不過就是一種信息處理系統而已。這種系統的重要缺陷之一,就是忽視了組織中的“情境知識”(Contextual Knowledge)。組織只有建立起動態的業務系統,才能真正有效率、有效能地創造并應用知識――在達成組織的經營目標的同時,不斷地創造和應用知識,同時提升組織的競爭能力。建立知識管理系統(也是企業資產管理系統),不僅是公司的IT部門的事情,更是公司最高管理層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斑吀蛇厡W”,企業才能在業務中建立起知識管理系統來。
動態業務系統一方面能將結構要素和程序要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能保持開放性,因而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組織情境。當然,業務系統也是知識管理系統存在與進化的“物質條件”。業務系統的目標是使那些分散的組織流程保持相對穩定性,以形成高效的組織慣例;而動態業務系統的目標則是發展創造性程序,以不斷創造和應用知識。
組織都是通過知識轉化過程(顯性和隱性知識之間的多途徑相互轉化)來創造和使用知識的。這包括了四種過程或形式:社會化、外化、結合、內化。日本7-Eleven超市和豐田汽車公司的知識管理系統的長期實踐,都說明了這些思考的正確性。
動態系統也是流程管理系統。德國的知識管理研究者佛朗霍夫特別倡導“以流程為導向”的知識管理方法,他談到了知識管理的流程化的建議。(1)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來自同事、供應商、客戶、競爭對手及其他來源的知識和專門技術解決問題,完成任務。(2)“我沒有時間”或“我的團隊沒有時間”,是在組織中進行知識管理時最常見的障礙之一。因此,知識管理的相關任務必須與日常工作任務結合在一起,并融入到日常業務流程中。知識管理不應與日常工作脫節。(3)產生、存儲、傳遞知識的方法,因特定的業務流程而有差異。這些具體要求必須融入到知識管理方法當中。(4)業務流程為知識提供應用環境,這導致了工作中使用和產生的知識形成了一種集中式的、以用戶為中心的結構。(5)企業文化是最常提及的知識管理的成功因素。不過企業文化非同質的實體。它是不是的職業文化(如工程師、經濟學家、律師)和部門文化(如銷售、研發、生產),以及根深蒂固的企業傳統和價值觀交織而成的網絡。業務流程能夠為不同的觀點,提供客觀的聯結要素。對與知識相關的活動進行定義,會使相關變化的討論比關于相關價值的討論更為理性。(6)以業務流程來導向知識管理方法,可以使員工更多地參與其中,這有助于實現其工作承諾,并因日常知識管理活動的改善,而促進內部激勵動機的產機。
要從企業戰略層面把握知識管理。20世紀90年代,非常流行的“業務流程重組”(BPR)項目在企業界廣泛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知識這一重要因素。BPR的重心一般放在研究、改變各種流程因素上,包括工作流和流程、信息的流動及其使用、管理和業務實踐,以及人員配備和其他資源。但是,大部分BPR的工作重點,很少放在知識上。經驗與研究結果表明,知識管理和流程與企業戰略之間的關系,將比今天更為緊密,這種需求是顯而易見的。盡管如此,更多的研究還是要放在知識管理與公司的戰略保持一致上。正如英國石油公司的首席知識官所說,“過去,知識管理從‘能源-資源’所在之處開始;未來的知識管理將與公司的戰略保持一致,并融入到業務流程之中?!?/p>
關鍵詞:知識管理;安全管理;運用
中圖分類號:TU71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 引言
由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并且對作業環境陌生,路橋勘測中各種危險、危害隨時可能發生。作為公司,在整個工程中,應該從源頭抓起,實行全過程的安全管理,合理安排和協調各施工單位的作業。要實現項目的長期安全目標,就必須對安全管理進行持續改進。然而,目前項目安全管理的狀況不盡人意,安全管理缺乏一個系統、有效、科學的管理方法。尤其是項目管理人員忽視了對項目安全管理過程中知識的有效管理,導致安全管理知識的丟失; 項目安全管理文件的簡單編撰導致了項目安全管理知識共享的低效; 項目安全管理經驗等隱性知識的難以編碼導致了隱性知識的丟失等。因此,有必要對工程項目中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方法、措施、經驗、教訓等內容進行分析、歸納、提煉,以便為后續管理提供支持,這就需要運用知識管理方法。
二 知識與知識管理
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管理學教授彼得·德魯克博士首先提出了知識工作者和知識管理的概念,指出人們正在進入知識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最基本的經濟資源不再是資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而應該是知識,在這個社會中知識工作者將發揮主要作用。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彼得·德魯克繼續發表了大量相關論文,對知識管理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提出“未來的典型企業以知識為基礎,由各種各樣的專家組成,這些專家根據來自同事、客戶和上級的大量信息,自主決策和自我管理”。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美國波士頓大學信息系統管理學教授托馬斯·H·達文波特在知識管理的工程實踐和知管理系統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提出了知識管理的兩階段理論和知識管理模型,是指導知識管理實踐的主要理論。與此同時,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博士針對西方的管理人員和組織理論家片面強調技術管理而忽視隱性知識的觀點提出了一些質疑,并系統地論述了關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區別,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利用知識創新的有效途徑。進入到嶄新的 2l 世紀初,瑞典企業家與企業分析家卡爾-愛立克·斯威比博士將對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引向了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并相互比照的道路,他從企業管理的具體實踐中得出,要進一步強調隱性知識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個人知識的不可替代性。
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知識管理伴隨著知識經濟進入我國已經有一段較長的時期。然而,知識管理在我國企業中并沒有取得預期成效,既沒有被廣泛地接受認可,又沒有被較好地實施。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建筑企業的市場經營機制逐步完善,為了適應來自國外同行的競爭,一些建筑企業開始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及上市公司,從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向管理密集型、知識密集型企業轉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已認識到信息與知識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這些都為開展知識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知識管理,建筑企業才能有效地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生產力,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三 路橋勘測公司安全知識資源分析
在實施知識管理前,路橋企業就必須對本企業中所擁有的知識資源進行詳盡的分析整理,以確定知識管理的對象和方法的選擇。資源理論認為資源就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這些要素是資源理論分析問題的基本單位。企業的知識資源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企業的顯性知識是企業擁有的以路橋理論、科學發明和工程技術等形式存在的知識。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可以非常方便地整理、存儲以及管理顯性知識。路橋產品、路橋材料、施工設備、施工工法、生產工藝、以及企業擁有的資質和專利都是企業重要的顯性知識資源。企業的隱性知識是指企業員工的創造性的知識,它們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主要是員工的專業技能、技巧、工作經驗、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等。企業擁有大批的知識型員工,這些知識型員工是公司重要知識資源的擁有者、使用者、創造者以及發展者,如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項目經理、技術工程師等,他們都是企業最重要的隱性知識資源。即便是普通員工和基層施工作業人員在企業知識管理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企業內部擁有的對大量信息進行搜索、整理、加工、存儲等相關的系統也是企業重要的隱性知識資源。
在安全管理中實施有效的知識管理,不僅將有利于減少安全管理中形成的知識碎片,而且通過對凌亂知識的整理和積累,可以將以文字或語言形式保存的信息資源與人的頭腦中的經驗思維進行有機地結合,并將之運用于工程項目安全管理的實踐過程中,實現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個人知識向組織知識的轉化,從而保證安全管理目標的實現。
四 知識管理在路橋勘測公司安全管理持續改進中的運用分析
近年來,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生活的推動作用與日俱增,隨著科技對經濟的貢獻日益加大,產品、服務中的知識含量不斷提高,知識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作用日益突出?;谥R管理的路橋勘測安全管理持續改進,就是從獲取的大量知識中發現支持安全管理的知識,進行項目安全計劃的制定、項目安全計劃的實施控制及項目安全計劃的實施效果評價,創造出新知識,實現所有項目管理人員的知識共享,實現對工程安全管理經驗等隱性知識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及個人知識、專家知識向組織知識的轉化,實現安全管理持續改進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 一) 知識獲取
知識獲取就是要將文檔、數據等( 顯性知識) 和存在于人腦的專家技能( 隱性知識) 轉化為可復用、可檢索形式的知識。路橋公司安全管理中,知識獲取包括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如電子文檔資料、紙質文檔資料、語音資料和數據等的搜集、分類和整合。企業的顯性知識是相對容易獲取的,較難獲取的是企業的隱性知識。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引進、人才引進、戰略聯盟等方式獲取知識; 可以通過商業購買的方式獲取其他優秀企業的先進技術; 可以通過獲取技術的存儲媒體( 如光盤、書本、網絡、錄像帶等) 、軟件等方式獲取知識。其次,企業的知識小組可通過業務流程分析,確定企業急需的關鍵人才,并通過內訓、招聘等方式彌補。最后,還可通過與其他外部利益組織組成虛擬企業等形式開展廣泛的合作,尤其是加強與政府、銀行、法律部門、業主的溝通,獲取多方知識。
( 二) 知識傳遞
知識傳遞是知識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知識的傳遞,一方面能夠提高企業的整體績效,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員工的知識水平,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為企業獲得較大的競爭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內容構成
本次正式頒布的標準還只是知識管理的第一個標準――《知識管理框架》部分,主要定義了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模型,以形成對于知識管理統一的認識,力圖為我國的組織開展知識管理實踐提供指南。該標準具體包括: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知識管理目標和原則、知識管理模型、知識資源、知識流程和活動、知識管理的支持要素等。
《知識管理框架》首先從目標和原則上對國內長期存在的多種知識管理定義進行了統一融合,明確指出了知識管理實施的八項指導原則,具體包括領導作用、戰略導向、業務驅動、文化融合、技術保障、知識創新、知識保護、持續改進等。
模型解讀
1)概念模型:
知識管理是企業組織行為主體針對內外部戰略核心資源――知識資源客體,展開一系列的有關知識資源獲取及價值挖掘應用的行為及活動(知識鑒別、創造、獲取、存儲、共享、使用),以有效推進組織內知識資源的積累、創新與增值,并進而推進企業與組織整體戰略發展目標的可持續達成。影響這個過程的關鍵組件要素主要有三方面內容:KMS等系統為代表的技術設施角度的投入;完善的知識管理組織架構及相關崗位職能配備,以及相適應的有助于知識學習共享行為模式形成的規章制度制訂出臺;注重與倡導知識共享與學習創新的組織文化活動開展與氛圍營造。對于任何一個希望在未來實現成功與可持續的知識管理目標的組織與企業而言,這三方面的要素內容缺一不可,要強調針對自身發展階段與需求的三要素協調化發展。
知識管理模型的發展是人們對知識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管理模型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3種類型[14]:基于知識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識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和基于組織績效的管理模型。這些模型對組織結構、組織文化、領導、信息技術、項目質量配置等影響知識管理的因素作了分析,為知識管理的系統化、結構化建立了有力的理論框架。新世紀以來,國內外有關學者的研究進一步推進了知識管理模型的發展。哈佛商學院的邁克•波特在《競爭優勢》中首次提出“價值鏈”模型[15],認為組織的發展不只是要增加價值,更要重新創造價值,在價值鏈系統中,不同的業務單元需要協作,組織內部各項活動需要優化組合與協調,從而為組織創造更大價值。Holsapple和Singh在總結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提出知識鏈模型,對知識管理的活動要素、實施與控制、目標要求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從競爭優勢的角度,分析、尋找與知識管理相關聯的關鍵活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產生競爭力源泉的知識管理活動的框架[16]。馬揚等學者將科研組織的知識管理過程看作是一個循環的、對知識進行控制與反饋的過程。根據科研組織知識生產與流動的特點,提出其知識管理的模式與流程[17],認為這一過程的實現包含了知識的挖掘、整合、存儲、共享和轉化等五個相互融合的階段,這五個階段并非孤立運行,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2.基本假設與研究方法
2.1基本假設
知識管理能力是科研項目組織知識管理水平的具體體現,結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認為知識管理能力的本質是知識資源的統籌協調,提出知識管理能力的內涵和構成如下:知識獲取能力:使組織最大限度擁有知識的能力。知識共享能力:成員間、成員與組織間信息傳遞的能力。知識轉化能力: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有形知識與無形知識相互轉化的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利用已有知識解決現行問題的能力。知識保護能力:保護組織知識免遭剽竊或流失的能力。知識創新能力: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在知識管理提升組織績效的基本前提下,以項目進度、項目成本和項目質量為考量指標,定量分析6大知識管理能力對R&D實施的影響程度,進而探求提升R&D實施效率的有效方法。初步假設6大知識管理能力共同推進項目進度、降低項目成本、提升項目質量,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
2.2研究對象
某大型研究所的40個科研項目組織,該研究所主要從事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領域先進材料的研制與開發,擁有10個研究室,設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動站,科研人員1000余人,成立50多年來,已取得科研成果2400余項。
2.3研究方法
面向40個科研項目組織的成員,包括項目經理、資深專家和一般科研人員,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知識管理對R&D實施的推進作用。問卷設計借鑒國內外知識管理理論的最新成果,結合研究對象R&D實施的具體特點,并在調查問卷正式發放前進行小范圍的試驗調查,檢驗問卷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量表均從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劃分為5級,采用五點正向記分法。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背景情況調查,目的是了解被測試者的基本情況,用于對問卷的篩選;第二部分為知識管理能力調查,包括知識獲取能力、轉化能力、共享能力、應用能力、保護能力和創新能力6個維度,共計41個變量,用于了解被調查科研項目組織知識管理能力的實際狀況;第三部分為R&D實施水平調查,包括項目進度、項目成本和項目質量3個維度,共計16個變量,用于R&D實施水平的定量評價。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建立知識管理能力與R&D實施過程中進度、成本和項目質量的量化關系,包括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回歸分析。其中,信度分析采用最適于態度、意見式調查問卷分析的Cronbachα信度系數法,效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回歸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根據統計分析結果,篩選出影響R&D實施的關鍵知識管理能力,并分析關鍵知識管理能力對R&D實施的影響。
3.結果分析與討論
3.1信度、效度分析
知識管理能力與R&D實施9個方面的信度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可知,所有維度的α系數都達到了0.94以上,調查問卷的內在一致性程度很高。因子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每個維度的調查結果都通過了0.000顯著性水平的Bartlett's球形檢驗,KMO檢驗結果接近或超過0.9,非常適宜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每個維度都提取出一個公因子,方差貢獻率超過76%,這表明9大因子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識管理能力的6個方面和R&D實施的3個維度。將103組調查數據代入各因子的數學表達式,利用EXCEL可以計算出各因子得分,成為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數據基礎。
3.2回歸分析
3.2.1相關分析通過繪制知識管理能力與R&D實施的散點圖,初步分析出知識管理能力與項目進度、項目成本和項目質量之間存在明顯的線性相關性。為進一步明確其相關程度,計算Pearson相關系數見表3。由表3可知,項目進度與各知識管理能力的相關系數介于0.55~0.73,項目成本介于0.47~0.58,項目質量介于0.58~0.7之間,三者的Sig.值均為0.000,小于0.01,表明R&D實施與知識管理能力之間高度相關。3.2.2回歸模型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項目進度、項目成本和項目質量與知識管理能力之間具有較強的線性相關性。因此,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來建立。為消除自變量選取方式對模擬結果的影響,分別采用強行納入法和逐步回歸法建立回歸方程。第一,項目進度強行納入法獲得的回歸方程為兩種自變量選取方式的標準化偏回歸系數均表明,知識應用能力對項目質量的影響最大,它解釋了總體方差的49.6%。
3.3討論
回歸分析表明:知識獲取能力、知識共享能力和知識轉化能力與項目進度、項目成本和項目質量的相關性不強。就此結果,本文進行了專題回訪,科研人員普遍反映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項目信息的獲取、共享和轉化。在信息化技術出現以前,信息的存儲方式以紙介為主,科研項目組織信息的獲取依賴于分散各地的圖書館,組織內信息的共享主要靠口述和紙介傳遞,組織的無形知識和隱性知識更多存在于科研人員的大腦之中,未能有效實現有形化和顯性化。這種信息的處理和傳遞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項目組織R&D實施的效率。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存在于項目組織和科研人員中的無形和隱形知識逐漸電子化、顯性化,科技文獻實現了網絡化,信息處理方式更加便捷化,信息獲取的渠道大大拓寬,科研項目組織內部網絡辦公平臺也逐步建立完善,科研項目組織知識獲取能力、共享能力和轉化能力,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再是制約科研項目組織R&D實施的關鍵因素?;貧w分析結果顯示,知識創新能力影響項目進度?;卦L過程中,科研人員普遍反映,科研項目組織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以及組織文化、管理制度、激勵機制等因素直接影響項目組織知識創新能力。據此,本文認為,為促進項目進度,科研項目組織應從基礎研究入手,通過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創新激勵機制,營造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持續增強組織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進而全面提升項目進度。回歸分析表明:知識應用能力影響項目質量。知識應用源于理論、行于實踐,是理論的工程化應用,回訪時,科研人員普遍認為,組織成員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工程化經驗直接決定著項目的最終質量。老員工的傳幫帶,可以快速促進新員工在實踐中成長;組織內的團結協作和集思廣益,有利于組織整體實踐能力的提升。項目組織全體在實踐中的共同成長,決定了項目的整體質量?;貧w分析表明:知識保護能力影響項目成本。對科研人員的回訪了解到,隨著國家科研體制改革的深入,科研項目的投入逐漸從數量向質量轉化,而且項目從申報到成果驗收的管理也明顯比過去規范和嚴格,與此同時,同期內同類項目的申請單位卻在成倍增加,這使得項目申請和實施的難度越來越大。為確保項目申請成功,項目組織逐漸開展先期風險投入,增加了項目運行的成本。為此,加強科研項目組織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組織知識保護能力,成為贏得項目競標的關鍵因素。
4.結論
由此可以得到啟示:這種管理模式不但推動大型企業的長久發展,對中小企業打好知識管理的基礎也不無裨益。
柏克德公司(Bechtel)把知識與經驗看作企業的重要資產,,投入資金加強管理。但是,該公司的經營預算非常緊張,一切知識管理計劃都只能針對那些回報率最高的領域。
很快,這個工程建筑公司的經理們就發現,只有對企業的“復合型知識”進行優化管理,才能獲得最充分的收益。那些具有多年工程建設工作經驗的項目團隊自然積累了大量的專業知識,遺憾的是,其中很多知識根本不為企業其他人所知。這些知識始終處于封閉隔絕的狀態,他人難以接觸,其利用率也就大打折扣。
柏克德公司目前正在努力地建立起一套基礎設施,用以促進復合型知識的迅速普及,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地調動項目團隊中每一位成員的力量。這種努力非常有助于該公司為遍及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更加出色的服務。同時,公司主要工程項目的收益率也有望得到可喜的提高。
柏克德公司的經驗表明,促使企業中的人員作出正確決策是成功的關鍵。從表面上看,這只不過是下放決策權并建立決策責任制的問題。但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必須為人們提供制定正確決策所需的知識。
雖然許多企業都已認識到加強知識管理的重要性,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磥?,他們的失誤在于采用了一個錯誤的企業知識學習模式。這種模式過分簡單地側重個人的學習,因而使企業在管理重點上出現了失誤。
這種錯誤方針的第一個問題在于,它誤導人們僅僅關注知識的內容。人們會說:“我們需要對有關日本市場的知識進行管理?!?nbsp;
實際上,還有許多其它的知識分類方法,幾乎不考慮知識的具體內容。比如說,除了按照內容分類以外,你還可以根據知識的來源進行分類:這一知識只能在一個地方找到,還是在不同地方都能得到?這種方式就是忽略內容而重視來源的分類。此外,知識的分類還可以按照下列標準進行:
接受者:哪類人員可能需要這些知識與經驗?
適用性:這些知識與經驗的適用范圍有多廣?是只在當地適用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傳遞性:將這一知識傳遞給其他人是否容易?正確地應用這些知識,其難度有多大?
內容的豐富程度:這些知識與經驗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經過簡化之后實用價值將有多少損失?
時效性:這一知識產生了多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時間的影響?
可信度:這一知識是否易于測試?其來源是否可靠?
不同的知識類型 不同的管理方式
如果你同時考慮到這些方面,就一定會對知識的分類有了初步的了解??梢圆捎萌缦滤姆N類型對知識進行分類,并據此實施不同的管理方法:
易學型知識 這種知識簡單易學但適用范圍不廣。例如,麗嘉酒店(Ritz-Carlton Hotel)的一名客房預訂員知道,Smith先生總是預訂禁止吸煙的房間。這一經驗很容易傳達給其他相關工作人員,但是適用范圍非常有限。比如說,你不能據此推斷,所有來自Smith先生家鄉的人都不吸煙。對于這種可以迅速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最佳的管理辦法是把它們匯總在一個人人都能找到的地方,最好是個高效翔實的數據庫。
普及型知識 企業內部有些知識與經驗既容易傳授,適用范圍又廣。企業內部的人員管理規定,如填寫考勤表的方法等等,就是這一類的知識。對于這類“普及型”的知識,最好是將它們編訂在一起,作為基本要求分發給員工,在企業內部推廣普及。
復合型知識 如果一種知識應用范圍很廣但是又比較難以掌握,那么就需要通過精心組織的培訓來普及。例如,管理一個大型項目的要領與技巧就屬于這一類型的知識。學習者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或向有經驗的人員認真學習,才能掌握這種知識。
一次性知識 最后,企業中還有一種知識既不易學,應用范圍也不廣。比方說,某一辦公部門的一位網絡管理人員可能深諳蘋果操作系統(Macintosh)的運作,但是如果企業中絕大多數部門都使用Windows辦公系統,那么他的知識與經驗就沒有必要推廣應用,何況學習這種知識也絕非易事。由于對這類知識進行管理的回報率非常之低,因此沒有必要對這方面的知識管理過于重視。只需鼓勵他們建立一個非正式的興趣小組,供那些有可能用到這些知識的人員進行不定期交流就足夠了。
影響人們的行動,推行高效的工作流程并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持,巧妙地保持這三者的平衡,才稱得上最佳的管理方法。對企業經營如此,對上述四類知識與經驗也不例外。但是,知識類型不同,三者的搭配關系也各異。比如說,易學型知識非常易于計算機化,因而在這方面的管理就要最大限度地圍繞信息技術進行。而復合型知識就要求最大限度地突出人員管理。四種知識類型的管理對資金與人力的投入都有明確的要求標準。對一次性知識的管理就屬于“吃力不討好”,而復合型知識的管理卻是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的唯一關鍵所在。
轉換一種知識傳授模式
一個企業在一天中學到的知識,比一個人一生中學到的都多。因此,當需要個人做出商業決策時,無論他(她)向多么博學多才的個人請教,也不如從整個企業吸取經驗。一位決策者征求顧問團的意見,實際上就是“多對一”的知識傳授過程。而一個項目團隊在網絡討論數據庫上進行咨詢,這種知識傳遞的過程就成了“多對多”。
這種“多對多”的知識傳授模式不可能很快被普遍接受。經理們將會在相當一段時期里維持傳統的咨詢方式,即只向個人而且是可靠的人士征求意見。一旦他們開始嘗試擴大咨詢范圍,馬上就會感到一種失去控制的危機感:知識與經驗是否泄露得太多,知情人是否過于廣泛了?
柏克德公司在知識管理中對傳遞的知識內容與知情范圍相當重視??蛻羝赣迷摴臼且驗槠湄S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但是考慮到這些建設項目的投資額往往非常巨大,客戶們經常對其運營支出感到擔憂也在情理之中。
降低支出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許多方法都是以損害質量或企業對將來的投入為代價的。柏克德公司的方式看起來有些不易理解,它是依靠增加成本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簡單地說,如果能夠為積累知識與經驗提供更多的投入,企業就能創造更多的財富并降低成本。
這一過程遠遠不象柏克德公司一開始估計的那樣簡單。該公司本來以為,只要建立一個經驗交流中心,然后借助信息技術公之于眾就萬事大吉了。而實際上,在人員與工作程序方面投入的精力要比技術方面多得多。
柏克德公司的項目經理們總是認為,無論何時,他們遇到的挑戰和他們所服務的客戶都是各不相同的。他們沒有認識到,他們獲得的知識和他們的同事得到的經驗存在頗多相通之處。事實上,這些知識具有普遍的應用性,尤其是在那些采用同一工作程序的部門。與那些項目經理們的看法相反,他們的知識與經驗并不是“一次性”的,但是要讓他們認識到這一點卻很困難。
設立專門角色管理知識庫
在企業中設立專人負責知識管理工作,可以部分解決這一問題?,F在,柏克德公司設立“知識總裁”,全權負責經驗與知識管理。知識總裁要積極關注經營項目中的知識投入。另外的核心人物是“知識經理”。他們每人負責公司知識庫的一部分,確保這部分知識得到及時的收集與分發。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公司人員培訓的負擔。如果沒有這一安排,企業只能通過對全體員工進行普遍培訓,才能知道哪些知識應用較廣或者哪些知識簡單易學。
“知識庫”的概念最早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經驗存儲庫”,現在它已經包括了“易學型知識”和來自企業內外不同渠道的信息。柏克德公司的人員對確保項目進度極其重視。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問題在于,把從各種渠道收集到的所需信息進行匯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該公司希望借助建立“知識超級便利店”的方法縮短項目周期,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并獲得更大的效益。
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對建設項目這類常見的投資項目的投資規模日漸加大,建設要求不斷提高,工程內容日趨復雜,涉及方面也越來越廣。建設工程的設計對工程整體的進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伴隨著文化多元化的深化,國內外的建筑設計企業間的競爭越演越烈。
建設設計企業是典型的知識型企業,它具有如下特點:知識型企業有完備的智能信息系統,通過組件系統和企業內綜合信息網絡將生產經營活動結合成一個整體;知識型企業的員工包含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知識型人才,非知識型人才的比例正逐步減小,企業的生產工作多由知識型人才實施、組織、完成;知識型企業的具備有效生產組合形式的生產組織系統。與此同時,作為面向項目的建筑設計企業,項目是整個組織的基本業務活動。建筑設計企業依賴相關專家的經驗與知識,以某種形式進行著企業的知識管理活動,但多數企業缺乏結構化的知識管理意識與方法,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在建筑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
1 知識管理和項目管理的結合
1.1 知識管理概述
知識管理是一種組織的內部知識流動過程,通過對已存在于企業內外部的生產經營所依賴的知識的轉移、獲取、分享和應用等一系列過程,使得企業中的各種知識資源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得到增值或共享,進而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實現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創造出更大企業價值目的的一種管理過程[1]。知識管理作為一個動態過程,其劃分方式各學者們看法有所不同,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將知識管理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知識獲取、知識轉移、知識共享與擴散、知識應用。
(1)知識獲取包括:商業伙伴之間或組織之間原有的知識經過整合、再創造,進而獲得新的知識。企業中知識獲取主要是將數據、文檔等顯性知識與專家技能等隱性知識轉化為可檢索、可復用的知識的過程。(2)知識轉移主要是知識從發送者轉換成知識接收者可以消化吸收的形式的過程。知識通過在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間的轉換,擴大了組織內部的知識,促進了組織創新的產生。知識轉換的形式主要有共同性(從隱性到隱性)、外化(從隱性到顯性)、結合(從顯性到顯性)、內化(從顯性到隱性)四種形式[2]。(3)知識共享包括:知識擁有者外化知識、知識需求者內化知識兩個步驟。通過知識共享,使得企業內員工所擁有的經驗知識與他人分享,進而有利于企業核心價值的創造。(4)知識應用是企業的員工對已有知識和新知識整合、應用到產品或服務中的過程。企業應注重知識的存儲、積累、重組,建立開發與共享知識的激勵機制,促進企業內的知識應用。
1.2 項目管理概述
項目管理是把各種技能、知識、手段、技術應用于項目活動中,以達到項目的要求[3]。項目管理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復雜工作,需要設立專門的項目組織,項目負責人在項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項目管理的知識體系包含:范圍管理、整體管理、費用管理、溝通管理、時間管理、采購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質量管理這九各主要構成部分。
項目有多中過程組成,主要有與產品相關的過程,即具體到項目產品的生成;與項目管理有關的過程,涉及到項目的管理與組織。項目管理的過程可歸納為啟動過程組、計劃過程組、執行過程組、控制過程組、收尾過程組這五大過程。啟動是用于正式認可一個項目或一個新階段的過程;計劃是定義項目目標,選擇最佳策略并制定對應的項目計劃;執行是協調項目各類資源,按項目計劃開展項目;控制是都項目過程進行監控、及時糾偏,確保項目計劃的有效執行;收尾是按程序對項目或階段正式驗收。(如圖1)
知識管理與項目管理相對獨立,但項目的全壽命周期內,知識管理在具體環節有重要影響作用。項目管理的成功反映著項目團隊成功地應用了團隊所擁有的知識。知識管理與項目管理的相互借鑒將更好地指導管理實踐。
2 建筑設計項目的知識管理體系
現如今,我國建筑設計項目的管理仍存在諸多管理弊病,由政府和法律法規缺乏造成的困境較難解決。建筑設計的整個過程是設計單位對知識進行收集、整合、共享、利用與創造的過程,是知識運動的過程,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延伸、應用與創新。在建筑設計項目中開展知識管理十分必要,這是知識共享與溝通的需要,是人員管理的需要,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
構建建筑設計項目的管理體系,需將企業整體戰略和知識管理體系整合起來,構建學習型組織、完善企業的知識價值鏈、形成員工知識共享風險防范機制和員工激勵機制,選擇恰當技術工具實施和建設體系,以便實現知識管理目標。
2.1 建筑設計項目各階段的知識管理
建筑設計項目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方案設計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階段。不同項目階段中的知識管理工作側重點各有不同,活動的主要邏輯框架如圖2所示。
(1)方案設計階段中的知識管理主要工作有:收集建筑設計相關的項目信息和文件并建庫保存;記錄所有建筑設計項目相關的溝通與討論,獲取隱形知識;建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專業知識、地理知識等的建筑設計項目的術語名詞目錄和初始數據庫;有效選擇適合承包商完成設計項目的設計與施工。(2)初步設計階段中的知識管理應注重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有機集成,促使知識的螺旋式上升,具體應注意:及時有效提供所需的相關知識,驗證恰當、正確與否;記錄并收集項目進行中的知識,更新改進知識管理系統。(3)施工圖設計階段中的知識管理側重總結項目的教訓、經驗及成果的推廣。與此同時,要通過各種方式收集項目的隱性知識,并將其轉化成可流通傳播的知識形式,打造有效的“學習型組織”。
2.2 基于知識管理的建筑設計項目管理
建筑設計的項目管理主要工作為計劃、執行、控制與收尾四個過程。項目過程中產生的特定項目知識,流入建筑設計的知識管理活動。知識管理包括:真實獲取和存儲、知識共享、知識應用、知識保護四個階段,知識獲取除了項目知識外,還存在外部知識。知識管理通過績效評價對建筑設計的項目管理進行反饋。
2.3 建筑設計項目的知識管理支撐系統
為項目設置兼職或專職的知識管理組織機構,保證組織的知識管理活動的人力資源,該機構中包括:負責微觀操作的知識工程師、負責中層指導的知識管理項目經理、負責宏觀控制的首席知識官。首席知識官對知識管理活動的有效進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對整個團隊的知識創新、企業新型文化的創立、知識組織的加強、人員作用的發揮等負責。
建筑設計項目的知識管理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以便項目知識的即時采集、在線咨詢、遠程、交流與傳遞。知識管理中涉及到的工具有內部網、Internet、外聯網、數據庫管理系統、知識地圖與其他信息技術等。
通過將計算機信息技術引入知識管理中來,學者們開發出一種具有知識協同工作能力、知識管理能力的軟件系統,即知識管理系統(KMS)。該系統是知識管理實施的平臺,是集知識處理、管理方法、組織戰略發展規劃、智能決策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系統。通常狀況下,KMS是以知識為中心,包含:知識提供和采集系統、知識檢索和挖掘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分布式知識倉庫系統、系統管理等組成部分。
從學習策略的角度,企業學習可以分為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就知識管理過程而言,探索式學習表現為對新知識的獲取,而新知識是企業進行管理創新的基礎,能夠幫助企業利用新管理方法或改進原有方法來解決現有問題,增強企業內部流程管理效率和效果,并推動企業進入新市場或擴展現有市場,提高市場績效。探索式學習可以通過對新知識的分享、吸收、整合等轉化過程而產生創新性知識,進而促使企業更新管理流程和市場開發潛力,獲得更多的管理創新機會。利用式學習表現為對企業現有知識體系的深入挖掘,涉及對現有管理技術的改進,以及將新管理方法應用到符合企業實際情境的具體流程,而帶來漸進式的增量管理創新。由于利用式學習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現有管理技術,增加相關管理經驗和知識儲備,往往會增加企業市場機會,獲得即時績效。另外,無論是探索式學習還是利用式學習,企業均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加強知識保護,避免因核心知識外泄而帶來績效損失。所以,企業在實施知識管理過程中需要學習能力保駕護航,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最終實現管理創新績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設4:H4:企業學習能力對知識管理過程與管理創新績效間關系起到協調作用。
二、研究過程
(一)數據獲取
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及轉型的關鍵時期。軟件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度較高的行業,對知識管理和學習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創新活動對于軟件產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本文選取大連軟件產業作為研究樣本,調查對象以創新活動較多的中小軟件企業為主,首先在大連軟件園內選取5家軟件企業進行面對面的調查,初步驗證模型的測量變量。初步調查后將調查問卷在這5家企業進行預調查,根據反饋意見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問卷,最終形成正式調查問卷。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拜訪、電話、電子郵箱等方式,向大連軟件園內的軟件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和軟件設計及研發工程師發放調查問卷。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177份,剔除21份信息不完整的無效問卷,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56份,有效回收率為44.6%。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本文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及SPSS和Lisrel等統計分析工具,檢驗知識管理過程與管理創新績效間的影響關系。從所回收的調查問卷來看,回收樣本以中小軟件企業為主,企業規模3-50人、成立時間3-10年的居多,共計59家,約占總樣本數的57.84%,這也與本研究的初衷向契合,因為年輕的中小軟件企業往往更重視知識管理,更具有創新活力?;厥諛颖局羞€包括一些成熟的大型軟件企業,這些企業成立時間早,在行業內影響較大,企業規模在250人以上,如埃森哲、簡柏特、通世泰、思科、花旗數據等跨國企業以及東軟、華信、中軟、海輝等國內知名軟件企業,約占15.69%。此外,人數在50-249人的中等偏大規模企業27家,約占26.47%,說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樣本結構。
(二)信度和效度檢驗
根據所關心的重點不同,信度可分為內在信度和外在信度兩類,但通常情況下主要考慮內在信度。由表1可以看出除知識更新和市場發展潛力兩個測量項目外,其余項目的Scaleifitemdeleted值均大于0.35,剔除這兩個測量項目可使問卷信度達到檢驗要求。對于知識應用過程的Cronbach’sα值未達到0.7的標準值,可能是由于測量樣本偏小造成的,但考慮到α值與0.7較為接近,也認為問卷滿足了信度檢驗要求。在剔除知識更新和市場發展潛力兩個項目后的信度分析中,知識轉化過程的Cronbach’sα值達到0.913,且外部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固化和創新知識創造三個測量項目,對其他變量題項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50、0.657、0.709;市場績效的Cronbach’sα值達到0.892,客戶滿意度和市場環境適應度兩個測量項目的相關系數為0.697和0.724。指標。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測量項目是以相關文獻研究為基礎,大都已通過實證檢驗,可認為問卷滿足內容效度檢驗。結構效度檢驗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主要體現調查問卷反映抽象概念的程度。本文主要進行了KMO和Bartlett’s球形度檢驗,如表2所示。KMO值為0.874,比較接近于1,說明各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遠大于偏相關系數平方和,也就意味著變量間的相關性較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檢驗的原假設為相關系數矩陣為單位陣,由檢驗結果可以看出近似卡方值為1097.328,Sig值為0.000小于顯著水平0.05。因此,應拒絕各變量獨立的假設,即變量間存在相關性,適合作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過正交變換共生成7個因子,各因子載荷均大于0.5,累積特征值之和占總特征值的86.20%,說明量表的結構效度良好。
(三)模型擬合度檢驗
本文主要探討知識管理的知識獲取、知識轉化、知識應用、知識保護,對管理創新的市場績效和流程績效的影響,以及企業學習能力對知識管理過程維度與管理創新績效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由表3的模型擬合結果可以看出研究模型修正后測量變量的組合信度在0.838-0.932之間,變量平均方差提取系數在0.593-0.784之間,表現出理想的信度水平。所有測量項目的載荷值均大于0.5的顯著水平(t值大于15.36),說明模型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為1.90,滿足小于2.00的理想要求,說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擬合度。另外,GFI和AGFI值分別為0.91和0.90,基本達到0.9的門檻值但相對偏低,而NFI值略低于0.95的門檻值,出現此現象可能是由于知識管理過程的四個維度間并非是相互獨立的,彼此間也存在相互影響關系,增加知識管理過程間的相互影響路徑可能會提高模型的擬合程度。
(四)假設的驗證
由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知識管理的知識獲取過程、知識轉化過程、知識應用過程以及知識保護過程與管理創新績效的關系,以及學習能力對知識管理過程與管理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協調作用,假設H1和H2得到了部分驗證,H3和H4得到了全部驗證。H2d和H1-2d兩個分假設未得到驗證,均涉及到知識保護過程的影響作用,這也說明軟件企業雖然屬于知識密集度產業,但其知識保護意識還很淡薄,目前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保護制度或策略,急需培育知識保護的企業氛圍。雖然企業學習能力對知識保護過程與管理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協調作用,但這種能動作用與企業固有的知識管理觀念相比,作用較小。
三、討論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