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5 15:46: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家庭情況自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男男者;同性戀;異性戀;性取向;家庭環境
[中圖分類號]R167 [文獻標志碼]A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與同性發生的男性,是行為學上的定義:由于MSM易發生無保護的并有多個多,因此成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從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戀、男雙性戀和曾與男性發生過的男異性戀者,其中以男同性戀和男雙性戀者為多。男性同性戀成因十分復雜,主要涉及遺傳、表觀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因素、發育及內分泌因素、社會及心理因素等諸多方面,彼此之間的因果關系不明。青年學生MSM作為這一群體中年齡偏小、文化水平偏高這一特殊群體,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學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戀和雙性戀)的家庭及成長環境成因及影響因素,以利于對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從而預防青年學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區級疾控中心和社會組織為依托,通過疾控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和社會組織同伴教育員采用同伴推動抽樣法招募全市12個區的25所大中專院校青年學生MSM 51人,并從5高校招募異性戀學生35人,1名MSM學生因年齡過大(33歲)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對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寫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使用自行設計的基本信息問卷和性取向成因問卷(參考張艷輝等的研究)對調查對象進行統一問卷調查?;拘畔柧戆ǔ錾掌?、民族、戶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時間、所學專業類別、性取向(自我認同的)等問題;性取向成因問卷包含可能與性取向有關的家庭環境、個人性格等問題,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一對一的訪談式提問,有效確保問卷的質量。
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人口學特征
調查對象共85人,全部為男性、未婚,年齡范圍為18~27歲,平均年齡(21.18±2.01)歲。MSM組50人,平均年齡(21.60±1.92)歲;普通男大學生組35人,平均年齡(20.57±2.02)歲,兩組年齡差異經秩和檢驗有統計學意義。民族、戶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時間、所學專業類別及性取向等基本情況見表1。
2.2 性取向相關影響因素
經卡方檢驗,MSM組童年時與父母親關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學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為先天性,均不自覺有任何事件或人誘導,屬自然而然、不自覺便喜歡同性,但發覺的時間早晚各異,從小學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響(包括父母離異、父親強勢、和父親關系緊張、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網絡及影視作品影響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誘導、與異往受挫等原因而產生同性性取向。
2.4 調查對象對我市大中專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計
MSM組估計我市大中專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數)為15.7(10.0)%,普通男大學生組估計該比例為11.7(2.0)%。合計為14.0(7.8)%。
3 討論
本研究選擇的人群為在校學生,主要是因為學生的依從性高,而且年齡小回憶偏倚小,有利于質量控制并能減少回憶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實、準確。本研究的青年學生MSM依托于各區級疾控和社會組織招募,雖為匿名調查,但信息相對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樣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說和后天說,先天說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腦結構,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會、心理、生理等因素。國外還有研究成長環境和基因對性取向的影響,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壓力。本研究中,MSM組童年時與父母親關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學生組,說明了童年時與父母親的關系會對同性性取向的產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楊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未與親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結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均產生嚴重影響。幼年時喜歡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兒童性別角色混亂,這與錢玉燕、張北川等的研究結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時候不愛活動、不喜冒險、不喜歡玩刀槍玩具的青年學生更有可能成為同性戀,這可能是在孩童時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現傾向。18歲之前接觸過有關同性戀的書籍或電影并從中獲得性可能是產生同性性取向的誘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認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當;而自述為后天因素導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為主要原因,這也說明了家庭環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為網絡及影視作品,說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據“空白占據理論”,首次性經歷對于性取向的形成至關重要。青春期(性朦朧期)的首次性經驗對其性別角色的識別認同具有較強的影響,并因隨后一段時期內的空白而不斷強化進而固化,逐漸形成終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戀的形成并非是單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的。
本研究還設計了對大中專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進行估計這一題目,估計的比例可能有一定偏差,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同性戀人群正由以往的隱蔽化向公開、顯現化過渡。這也體現了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中學生家教家庭教師利弊手機應用APP在我國,家教是指教師或大學在校學生利用課外業余時間,通過幫助學生補習學科知識提高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并獲得一定經濟回報的有償教學,因而也被稱為“贏利性教學”。家教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它即是一種有社會需求的客觀存在,也是一些從事家教群體人員分享知識和教學獲取一些收入的新途徑,因而,家教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簡稱或別名。
一、請家教存在的問題
1.好的家教不好找
在家教市場,家教老師的水平參差不齊,魚龍混珠。有的是在一線從事教學的中學老師,也有的是正在上學的大學生。但實際上往往事與愿違,很多家庭在付出高額成本后,發現實際的家教效果并不明顯甚至還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由此可見,找到一個好的家教,在現實中仍然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2.適合自己的家教不好找
通過與其他同學溝通,發現很多同學存在一種共同的情況,就是請到的家教老師本身很優秀,但是就是跟自己的學習思路不對脾氣,弄得自己教頭爛額,疲于應付,時間一長,漸漸對家教失去了興趣,對應學科學習的動力慢慢消失。因此,如何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家教老師,是擺在我們學生面前的一個難題。
3.受制于距離和投入的制約
通過調查,很多家庭在找到合適的家教老師后,又由于雙方距離較遠或交通問題,造成家教時間往往不能按時開始或家教成本的上升,也影響了學生甚至家庭其他事情的安排,為學生學習帶來不小壓力,也為家庭增加了不小的額外負擔。所以,如何就近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也是一個要解決的難題。
4.不清楚需要家教的學生在哪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及時或不對稱,一些好的家教老師,往往也不清楚附近有沒有需要家教的學生,造成家長、老師彼此都不知道誰在哪里,有什么樣的需求,彼此在尋找和等待中錯過機會,或者舍近求遠,耽誤大量的學習或教學時間,潛在的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二、找到良好家教的途徑與辦法
1.建立一個良好的信息平臺
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通過網絡手段來解決或實現。對于家教市場而言,可以建立一個公平、可信的家教信息平臺,學生、家長、老師(在校學生)可以分別各自的需求和服務信息、服務評價及價格信息等,讓供需雙方能夠借助互聯網及時、快速找到相關信息,這樣可以幫家長減少很多找家教的時間,在線了解和尋找可幫助學生的老師;而對于老師而言,也可以快速找到附近有需求的學生,快速建立溝通渠道;對于學生而言,也能夠通過提供自述信息,幫助老師及早制定針對自己的學習計劃,這樣可以一舉三得。
2.學生和家教老師能夠遠程互動
通過供求信息平臺,選定一些老師后,可以通過及時通訊或視頻方式,與老師進行初步的溝通,幫助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輔導老師。老師也可以針對選定自己的學生群體,遠程開通一些試講試聽課程,讓學生能夠更深入一些地了解老師的講課風格和思路。
雙方達成一致后,即可在線達成家教合作,便于學生和老師及時溝通,為家教后續學習進度安排做出更合理的規劃和設計,達到家長和學生的家教目標。
3.建立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群落
可以借鑒滴滴打車或者滴答打車的模式,基于學生自己的家庭住址,由學生主動獲取附近滿足自己需求的家教老師,這樣能夠大量減少學生和老師的在途時間,集中精力更好的安排和進行學習,不再舍近求遠。
4.利用手機APP拓展家教新模式
(1)實名注冊,嚴把師資關。對于運營方而言,需要有嚴格的后臺管理和審核功能。每一個注冊的家教老師,都要實名注冊。對于在校的老師而言,需要填寫包括姓名、身份證信息、教師證認證、學歷認證、專業資質認證、擅長領域、空閑時間等信息,便于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這一類老師的情況。對于在校的大學生而言,需要填寫包括姓名、身份證信息、所在學校、當前所學專業等信息。對于學生和家長,也需要實名注冊,包括姓名、家庭所在地(便于進行地理位置服務)、學校名稱、年紀信息、希望請家教的學科、其他需要補充的自述信息。
(2)信息及審核,師生公平互選。完成實名注冊后,學生、家長、家教老師就可以家教供求信息,系統后臺能夠根據地理位置、學科、年紀、教學進度等信息,進行自動匹配,為老師或學生自動推薦家教對象信息。
需要開發強大的檢索和查詢功能,支持按照學科、老師評價、距離、家教費用(每小時課時費)等信息進行檢索和排序,完成雙方的在線雙向選擇,選擇完成后,進入在線遠程互動階段,以便學生、老師之間能夠進行遠程互動。
(3)遠程互動,在線試聽。老師和學生完成初選后,可以在線進行遠程互動,通過視頻或者在線即時通訊工具進行虛擬的溝通,以便進一步加深了解。同時,為了減少老師的互動和選擇時間,家教老師可以開設試聽教師功能,滿足同時針對多個學生的在線試聽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個人需要,最終確定是否選擇該老師。一旦選定后,老師和學生就可以進行線上簽約,學生要支付一定的訂金到運營方第三方賬戶。如果沒有選中,學生有權退訂該試聽,并進行新的老師的選擇。
(4)線上簽約,線下履約。學生選定老師并支付費用到第三賬戶后,學生和老師之間便建立了家教的契約關系,由運營方監督教師的家教履約工作,并將一定比例的費用打入教師賬戶,以便鼓勵老師按照學生要求開展輔導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由第三方負責監管教學計劃的執行、課時費用的懲罰和獎勵等,及時督導老師和學生共同履約,這些工作需要教師、學生分別填寫相關進度的完成情況,只有共同確認完成才可生效。
(5)家教成果,在線評價。家教契約關系確定后,教師仍需要線下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一對一的輔導。對于每次家教的執行情況,學生和老師需要通過客戶端應用填寫或選擇。整個家教計劃完成后,由家長、學生對家教老師的教學成果進行評價,獲得好評的老師將能夠獲得運營平臺的綜合獎勵,并作為整個家教履約費用支付的依據。
(6)公平交易,第三方支付。整個家教工作計劃完成后,運營平臺方根據雙方契約完成情況,支付學生預交的費用到老師賬戶中,完成整個交易。
三、結論
對于中學生而言,手機應用已經不再陌生,通過創新性的使用手機家教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找到我們心儀的家教老師,為我們的學習增添助力,省去家長很多的時間,也能為家庭降低一定的家教投入,為好老師提供新的服務信息,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參考文獻:
[1]張君鳳,樊文靜,徐美紅.家教中介現狀調查及法律思考――以寧波市為例.西江月,2012.
大學生創新能力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應該具備主動性,能夠主動地學習基礎和專業知識,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地參與各項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目前,我國各高職院校在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加大了師資力量和教育投資,并引入了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認還存在著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薄弱、教學課程設計陳舊、針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社會關注度不夠等問題。
學生創新意識不強 根據10所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自評的數據顯示,具有強烈的自信心的學生僅占19.3%,具有想象力的學生占15.7%,敢于質疑老師的學生占31%,具備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學生占40.4%。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普遍不強,習慣于聽從教師的指令完成學習任務,很少主動參與和挑戰新的實踐活動。創新意識是個體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能夠激發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新意識的缺乏則使得學生安于現狀,盡管滿腹牢騷卻懶得主動改變現狀。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使得他們僅僅關注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不注重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白x死書、死讀書”導致他們的思維在面對新問題、新挑戰時比較狹隘,很難迸發出靈感。盡管他們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積累和豐富的想象力,但很少采用辨證的、全局的觀點來思考和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缺乏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的鍛煉。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和主動質疑、探索的意識。思維定式局限了他們的思維深度和創造力的繼續開發,當遇到難題時更容易受到挫折。
二是創新熱情不高,缺乏進行創新的毅力。有31.2%的學生認為學習就是為了一張畢業文憑,對于未來的工作沒有目標,有著得過且過的消極心理,因此對于主動學習課本外的知識也沒有很大興趣。另外,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容易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外界新生事物的刺激將對他們的創新實踐的持續性產生沖擊,而享樂情緒、畏難情緒也使他們的創新活動難以持續。
三是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實踐動手能力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基礎,盡管很多學生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忽視了實踐動手能力,做實驗時手忙腳亂。有35.8%的學生自述創新實踐能力一般,沒有到企業或教學基地進行過生產實習,也很少參加學校組織各類實踐活動。67.2%的學生沒有參加過職業能力培訓和科技創新活動。
教育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的教育理念重視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知識傳授,強調教育內容的統一性。但是這種理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有27.3%的學生反映一次性接受的新知識點太多,對教師課堂教授的知識無法完全理解,有48.7%的學生由于害羞、不重視等個人原因不愿意向學習校好的同學請教,有64.8%的學生感覺接觸本專業和其他學科的前沿知識的機會較少。再者,各院?;静捎貌?,個別教材內容已經嚴重落后。經調查,專業教材書采用5年前出版的占44.8%,因此從另一層面導致了學生的知識結構陳舊。另外,教師不注重自身知識更新、封閉式教學、課程設計不合理、各學科知識交叉不足等因素也是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負面因素。
支持創新的社會氛圍不濃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合力支持。但是,當今各單位人才招聘往往注重學生在校時的成績單或各種證書,對于學生參與的各項實踐活動不夠重視。學生在生產實習時也僅僅是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簡單和重復性工作,顯示不出實習和實踐的意義。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庭的教育觀念存在一些誤區,認為創新的啟蒙教育完全是學校的責任,沒有為孩子營造平等、自信的家庭環境,動輒打罵訓斥,習慣于拿孩子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相比,追求成績至上。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自信心較弱,膽小怕事,遇事不敢質疑,創新性也較差,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與此相反,有些家庭溺愛、嬌慣孩子,從而造成學生依賴性強,不會主動進行思考,同時缺乏毅力和耐心。
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應對措施
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需要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樹立新型、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的理念,形成有效的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鼓勵和引導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促使學生自動自發的形成創新和探索精神。
激發學生進行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未來職業的定位,促使他們根據職業需求主動地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市場調研,了解社會和企業對本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需求,了解職業的發展前景,從而堅定學習和實踐創新的信心。對于學生自身來說,應該樹立自信心,認識和了解人類社會不斷進行創新發展的歷史進程,建立創新觀念。學生應該認識到,創新需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廣博的知識面和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創新與學習是一個良性循環過程,學習是進行創新的前提,而創新成果可以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的不足。在創新過程中,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面對挫折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探索精神。
設計具有職教特色的課程體系 有些高職院校仍側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具有職教特色的課程體系應該將實驗、課程設計等環節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另外通過建立校企合作的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實習、職業技能培訓和專業技能鍛煉的機會,了解企業的運作方式,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需要不斷追蹤當前本專業的前沿技術,注重多學科交叉和滲透,幫助學生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和開闊視野,掌握高、精、尖技術。另外,學??梢試L試開設一些幫助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系列課程,以及做與創新相關的學術報告,從而使學生系統的接受創新思維、創新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訓練。通過理論教學和專業技術技能的實踐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在就業時更順利地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建立創造性、啟發性的教學環境 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傳統的“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必須進行創造性教學,通過了解、分析和歸納最新的教育成果,將有益的經驗應用在教學當中。教師也必須強化創新意識,善于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和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能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采用多元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站在輔助者的立場鼓勵學生參與科技競賽和助學助研活動,培養他們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關注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若干富有探索性的教學情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質疑和探索的精神,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積極的學習。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 大學生亞健康心理 調節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歷來重視音樂與人生、人與社會關系。與西方音樂追求對比和矛盾沖突、斗爭相比,中國傳統音樂千百年來始終崇尚的是“和”,這與中國傳統的禮樂文化有著直接關系。在中國古代,“樂”從一開始就是與“禮”捆綁在一起,作為反映為“禮”的封建等級制度的調和劑而存在?!岸Y”強調的是“異”,而“樂”強調“和”,“樂”之“和”就是為了消除由“禮”之“異”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使人們在“樂”的熏陶中心甘情愿的接受“禮”的制約,從而達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境界 。要達到上述目的,不論是在音樂創作、表現還是接受活動中,中國傳統音樂向來以“中和之美”為最核心的標準,作品意蘊大多剛柔兼備,情感力度適中,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等特性,崇尚和諧、自然,不追求強烈。即便在當今社會,以“和”為美的中國傳統音樂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當前在高校中,大學生由于遭遇失戀、學業和就業壓力以及家庭貧富差距等現實問題,容易引發壓抑、焦慮、孤僻、自卑、嫉妒、過度憤怒等不良情緒,直接導致亞健康心理狀態的出現。①關于亞健康心理狀態,究其本質也是一種“失和”的心理狀態。本文要探討的是通過以“和”為內涵的中國傳統音樂對大學生施以心理干預治療,使得他們的內心由“不和”轉為“和”,即通過中國傳統音樂來改善大學生亞健康心理狀態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一、五音療疾
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闡述了五行音樂治療的原理,把五音和五行、五臟相配對,并指出了其間的對應關系,以此作為防治疾病的依據之一?!饵S帝內經》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載“角為木音通于肝,徵為火音通于心,宮為土音通于脾,羽為水音通于腎?!标U明五音與五行相應,與五臟、五志相連。在此理論基礎上,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角調音樂具有木氣的屬性,能防治氣的內郁;徵調音樂具有火氣的特征,有利防治氣機的下陷;宮調音樂具有土氣的特性,以利防治氣的升降紊亂;商調音樂具備金氣的特點,以防治氣的耗散;羽調音樂為水氣的體現,利于防治氣的上逆或過分上炎。《皇帝內經》中還記載:“宮音悠揚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欲;商音鏗鏘肅勁,善制躁怒,使人安寧;角音調暢平和,善消憂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這說明不同調式的音樂不但對人體的臟腑有相應的影響, 還可以調節人的情志。 根據中國傳統醫學,五行、五音、五臟及五志的對應關系如下:
實際上,按照現代醫學的解釋,是因為人體是由許多有規律的、 協調振動的系統所組成,諸如:大腦的電波運動、心臟的搏動、肺部的收縮、腸胃的蠕動和自律的神經活動等,都是有著一定節奏和頻率的。當有著一定頻率的音樂節奏與人體內部器官的振動節奏相吻合時, 就能夠產生同步共振作用, 從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療。
根據以上理論,對于大學生的各種亞健康心理特征,我們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音樂干預治療。如“過度憤怒”在五行中屬“木”,這類人性格耿直,但是遇事不冷靜,容易發怒。對于這類學生,應多聽角調式音樂,如《月兒高》,此類樂曲生氣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溫心,清風入夢,能讓人心境趨向寧靜平和,緩和暴怒的情緒。 自卑的人稍遇挫折就灰心喪氣,失去信心,可以多聽徵調音樂,如《紫竹調》,《百鳥朝鳳》等樂曲。 徵調音樂熱烈歡快,活潑輕松,構成層次分明,能使人奮發向上。“壓抑”、“孤僻”在五行中屬“土”,這些人多思多慮,多愁善感,又不愿與人交流,因此不良情緒長期累積于心形成抑郁,多造成食欲不振。這類人平時應多聽宮調式樂曲,如《良宵》,宮調式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能使人的思緒得以排解,恢復旺盛的食欲?!敖箲]”屬于五行中的“水”,這類人總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過分擔心或煩惱,應多聽羽調式的音樂,羽調式音樂風格清純柔美,如大自然中的行云流水,能夠平和人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推薦樂曲《陽關三疊》?!皯n傷”、“悲哀”在五行中屬“金”, 在人們悲痛欲絕、欲哭不能的情況下,可以先通過商調式引導排遣。商調式樂曲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如《春江花月夜》等,能使人及時發泄心頭悲痛,防止悲傷的情緒壓抑于內心而產生抑郁。當患者能夠暢快淋漓地哭出來之后,則可轉聽徵調式音樂,如《百鳥朝鳳》,其旋律輕松愉快、活潑,能補心平肺,使患者擺脫悲傷與痛苦。 要說明的是,以上推薦樂曲中有部分樂曲并不只有單一調式,而是多種調式交替,所以在選擇樂曲的時候可以根據接受者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南京中醫藥大學耿元卿博士以該校22名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并予以五行音樂進行干預。試驗音樂選用臺灣風潮唱片公司出版的《易經五行療效音樂》,根據實驗對象的心理亞健康的表現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音樂,并開出音樂處方。試驗結果說明,五行音樂能有效地控制不良情緒,顯著改善焦慮、抑郁等心理亞健康狀態,甚至對消化不良、睡眠障礙、疼痛等軀體亞健康癥狀的改善也有良好的康復作用。其中,發生顯著改善的包括“焦慮”、“抑郁”、“強迫”的心理亞健康因子,得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P
二、情緒引導
針對不同的亞健康心理,對大學生采用傳統音樂治療,是單純通過聽音樂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它與一般欣賞娛樂性音樂有原則區別。它是根據患者所患心理疾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音樂對患者進行情緒引導,使人體機能和心理得到相應的治療,可治療情緒不安、精神抑郁、神經衰弱、失眠、胃腸功能紊亂等病癥。選曲原則,既可以用“正治――情緒疏導法”也可以用“反治――情緒中和法”。
“反治――情緒中和法”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即采用與聽者情緒相反的音樂使其過分的某種情緒得以中和。在中國古代,人們都認為古琴音樂平和悠遠,能調暢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歐陽修在《送楊序》中寫道:“余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痹谖闹袣W陽修自述曾經患有“幽憂之疾”,多方求醫無效。后來歐陽修向好友孫道滋學琴,只要撫弄琴弦,投入到琴聲中去,他便萬事離心,煩惱盡除,不覺間抑郁癥竟痊愈。宮音屬古代五聲之一, 歸脾, 脾主思, 思可解憂, 宮調式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故以宮音醒脾而解憂為最佳。因此,在治療大學生亞健康心理時,我們可以采用與聽者情緒相反的樂曲來中和其過分的情緒。如讓情緒過于興奮者(如易怒、失眠者)聽平和憂傷的樂曲,使其過于興奮的情緒得以中和,恢復平靜?;蚴亲屒榫w萎靡不振者(如抑郁癥患者)聽歡快活潑、情緒明朗、令人振奮的樂曲,使其低糜的情緒得以中和,恢復積極的心態。
此外,“正治――情緒疏導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國傳統醫學在使用音樂進行情志治療時,認同“物極必反”,即某種情緒在音樂的支配下,達到頂峰時,會出現一個向相反情緒轉化的時刻,而這一時刻,正是患者感到暢快的時刻。如遼代契丹族醫生耶魯敵律, 對宰相夫人( 樞密使妻) 的頑疾怪?。?沉疴) , 認為是“ 心有蓄熱,非藥石能及, 當以‘意療’ , 因其聵, 聒之使狂, 用泄其毒則可。于是令大擊鉦鼓于前, 翌日果狂, 叫呼怒罵, 力極而止, 遂愈”( 《遼史?耶魯敵律傳》)。 對于這種蓄熱, 要使它發泄出來才能愈, 就布置行軍的鉦鼓, 大擊大擂 , 造成令人難耐的噪聲, 激怒患者發狂, 將患者推向極端, 從而通過聲音發泄震蕩, 吐出怒氣。 從心理動力學觀點來說, 使氣得以發泄而治病。 泄出心中蓄熱, 病就好了。因此,在面對亞健康心理的大學生時,我們可以采用與其情緒相同的樂曲,幫助聽者宣泄過多的不良情緒。例如讓悲傷抑郁者聽大悲的樂曲,激起他強烈的情感共鳴,能夠促其大哭更好,使聽者將積郁于心的憂傷情緒全部釋放出來,從而帶走悲傷?;驅^度興奮者(失眠、易怒、暴躁者)給予以振奮的音樂,使他更加興奮,稍許,待他情緒宣泄殆盡感到疲勞時,再抓住時機給以有鎮靜效果的樂曲,最終使其亢陽興奮的狀態得到化解,氣血回復平衡,心中平和自然顯現。
結語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概念也給予了嚴格的定義:“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和不正常的現象存在,進而還指每個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社會行為方面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狀態?!睆倪@個定義可見,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了三個部分:沒有疾病的身體、以愉快為主的心理狀態和能夠承擔自己的角色責任的行為能力。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危害性多年來一直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在很多情況下心理亞健康狀態對他們的影響比軀體疾病要大得多。我們可以舉出無數個象霍金、張海迪這樣身體患有嚴重疾病,但卻能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做出卓越成績的事例,但對一個心理亞健康狀態者而言,卻很難指望其能夠有所作為,甚至無法正常學習和工作。有研究顯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輟學、失業、失戀、家庭矛盾、離婚和人際關系糾紛等生活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心理亞健康狀態。但是大多心理亞健康狀態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得到改善的。據統計,30%多的心理亞健康狀態者經過一般的心理咨詢就獲得有益的改善,70%多的心理亞健康狀態者經過系統心理治療走出了心理痛苦的陰影。清代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說 : “七情之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明確指出了音樂對于人的心理疾病的療效有時候甚至強于藥物治療。中國傳統音樂本身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和”的特質,對于“失和”的亞健康心理恢復“平和”有著顯著的治療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我國傳統音樂和醫學,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治療,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對于廣大音樂教育者和醫學工作者來說都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注釋:
①亞健康狀態是人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低水平的功能狀態。心理亞健康是亞健康狀態的一個亞型,介于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如不引起重視可能發展為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
參考文獻:
[1]邊江紅.古琴音樂療法概況及其對中風后抑郁癥的治療淺析[J].湖南中醫雜志,2012,28(4):144-145 .
關鍵詞:大學生 情緒困擾 案例報告 認知行為療法
一、一般資料
馮XX,女,20歲,大專二年級學生。2005年5月來學院心理咨詢中心求助。自述父母均為農民,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基本和睦,有一年邁的奶奶同住。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均在上學。身高大約1.55米左右,體態正常,無重大器質性疾病。高考和大學入學體檢未發現軀體疾病。家族無精神疾病歷史。
從小在農村生活,性格溫順,比較內向、膽小,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對其要求嚴格。一直非常聽父母和奶奶的話,做事謹小慎微,要求完美,生怕做錯事讓家長操心。平時除了幫助父母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外,還要照顧弟弟妹妹。學習也非常努力刻苦,成績優良。對人有禮貌,是家長、鄰居和教師公認的好孩子。高考發揮不甚理想,只上了??凭€,本想復讀一年再考,但考慮到家庭經濟狀況,不愿給父母再增加負擔,只想早點讀書早點畢業替父母減輕壓力。自述上大學的學費是父母想盡各種辦法才湊齊的,入學后向學院申請了貧困生助學金,獲得批準,認為學校領導和教師對自己非常好,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不辜負教師和父母的期望。平時遵守校紀班規,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學習刻苦努力,成績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內向、膽小,不愛說話,也不愛主動與人交流,幾乎不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時常感到自己壓力很大,覺得任何時候只要不學習就是浪費時間。
二、主訴
一個多月前得知父親患了肝硬化,已住進醫院接受治療,由于病情較為嚴重,需要很大一筆治療費用。想到父親是自家的頂梁柱,如今患病住院,不但少了家庭經濟來源,還需大筆醫療費用,弟弟妹妹年齡還小,也都在上學,自家的經濟實力太有限,實在難以承擔。而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在家庭遇到困難時理應主動替父母分擔。于是想到自己是否該退學出去打工掙錢,幫家里減輕經濟負擔,也減輕父親的壓力,以使其病情盡快好轉。但同時又覺得自己的學習機會難得,況且現在社會對學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如果沒有文憑,出去也找不到好工作,并且以后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讀書了。于是處于到底要不要退學的嚴重心理沖突中,心情緊張,腦子里的那根弦隨時緊繃著,每天都感到壓力、緊張、矛盾、煩惱;情緒低落;經常失眠,頭痛,心情煩躁;沒有食欲,從來沒感到餓,不想吃東西,身體虛弱無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記憶力下降,學習效果變差;有自卑感和無助感,覺得自己“命不好”,“沒用”,要是學習再下降的話,就對不起家人。
求助者意識到自己的變化,覺得這樣的狀況非常不好,感到自責,于是努力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看書學習,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時候眼睛盯著書,心里卻在想別的問題,但是又不愿意讓自己放松或休息,覺得只要自己有一刻空閑時間沒用在看書學習上就是浪費,就對不起父母和老師的期望。越是希望控制越不能控制,越不能控制就越是感到壓力、緊張和自責。癥狀已影響到自己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不得已前來求助。
三、觀察和他人反映
同學反映求助者最近顯得心事重重,情緒低落。不愛跟同學打招呼,同學主動招呼她時顯得無動于衷。有時聽見她嘆氣,問及原因,又不愿說。每天吃很少的東西,有時該吃飯時根本不吃。有時一整天都難得說上幾句話,甚至同學講笑話時她也沒啥反應。
任課教師反映求助者最近上課一反常態,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走神,常常盯著黑板一動不動,不知在想啥。教師有時提問她,不知道教師提的什么問題。曾向班主任反映過該生最近的狀況,結果班主任還沒來得及找其談話,就外出學習,一直沒有與其交談。
四、評估與診斷
根據來訪者癥狀選用SCL-90自評量表測試,結果顯示:軀體化:1.3強迫:1.1人際關系:1.8抑郁:1.4焦慮:2.2敵對:0.6驚恐:0.5偏執:0.6精神病性:0.4
根據對臨床資料的收集及心理測驗結果,該求助者學習成績一直優良,可推斷其智力水平正常;個性內向、自我期望值較高、有輕度焦慮和人際關系問題、較難適應外部環境;情緒比較低落;有較強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綜合分析所獲得的臨床資料,對求助者問題持續的時間、強度和典型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進行分析判斷,根據軀體疾病歷史、精神病家族歷史以及典型心理與行為異常的表現排除了精神障礙,如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品行障礙。
求助者的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屬于心理問題的范疇。
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由現實問題引起的較大心理壓力及由此產生的情緒困擾;
2.學習和生活適應性不良。
五、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減少求助者的壓力和緊張;消除其情緒困擾,恢復正常的情緒狀態;提高上課時注意力水平,改善學習成績。
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能運用所學到的、建設性的應對方法和認知模式調適心理狀態,正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完善求助者的個性,增強其自信心,提高有效應對挫折的能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六、咨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認知行為療法
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由于現實問題引起的較大壓力和緊張,自身又無法調適,于是處于情緒困擾之中。無論是情緒低落還是學習成績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認知過程發生機能障礙的結果,而這種不良的認知是在其成長過程中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不斷習得和形成的。因此咨詢的重點在于改變求助者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和行為,因為認知是情緒和行為的中介,不良情緒和不適應行為可以從認知中找原因。只有當認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被揭示出來,進行正確合理的再認識,不良情緒和行為才會隨之改善。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為異常還沒有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加之其有較強的自知力和求助動機,比較適于采用如上咨詢方法。
2.雙方責任、權利和義務
咨詢過程中,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見《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培訓教程》。
3.咨詢時間與收費
咨詢時間:每周1次,每次1小時左右
咨詢收費:免費
七、咨詢過程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
1.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2.心理幫助階段;
3.結束與鞏固階段。
具體咨詢過程:
第1次2005年5月24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況;
(2)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3)確定主要問題;
(4)探尋改變意愿;
(5)進行咨詢分析。
方法:會談法
過程:
(1)填寫咨詢登記表、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詢問基本情況,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
(2)確定咨詢目標;
(3)與求助者會談,收集臨床資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內在心理矛盾及求助意向;
(4)根據臨床資料作出初步分析,讓求助者理解為什么會這樣。
(5)布置咨詢作業:
a.主動與平時跟自己關系較好的朋友或者班主任老師交談,傾訴自己的困難和煩惱,尋求心理上的安慰;
b.時常與家人保持聯系,關心父親的病情,讓家人對自己放心;
c.找出自己的優點。
第2次2005年5月31日
目的:
(1)加深咨詢關系;
(2)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認知方式;
(3)改變求助者的不合理認知。
方法:會談法、合理情緒行為療法
過程:
(1)反饋咨詢作業,與求助者討論其遇到的困難,對其傾訴的現實問題及情緒和行為問題予以真誠的關注和充分的理解,表示其現在的各種反應都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減輕求助者的心理壓力。
(2)通過討論,讓求助者明白影響情緒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但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合理認知以及由此導致的不自信,并結合上次咨詢作業中求助者總結自己的優點,鼓勵求助者主動與人交往,多參與集體活動,加強體育鍛煉,轉移注意力,增強自信心。
(3)改變不合理認知,比如“命不好”,“沒用”,“只有看書做作業才是學習”,“上大學的唯一任務就是看書學習”,“只要有一刻空閑時間沒用在看書學習上就是浪費”,“學習不好就對不起家人”,以及自責等。
(4)幫助確立新的合理信念,如“人人都會遇到困難,要敢于面對",“自己的事情只有通過自己才能最終解決”,“我一直都很聽話,父母會理解我的”,“學習內容與方法是多方面的,與人交流、看電視等也是學習的方式”,“我學習很努力,即使偶爾出現下滑,也是正常的”,“只有自己勇敢一些,一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難"等。
(5)布置咨詢作業:
a.每天堅持記日記,幫助自己進行思考,回顧每天的所作所為;
b.每天進行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運動,可以是散步、打球或跑步等;
c.加強預習和復習,以減輕由于上課分心而帶來的焦慮;
d.找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第3次2005年6月7日
目的:
(1)緩解由于心理壓力導致的緊張、焦慮,變壓力為動力;
(2)逐漸改善睡眠、食欲、注意力等方面的障礙。
方法:會談法;放松訓練
過程:
(1)反饋咨詢作業,求助者感到記日記和運動有助于減輕壓力;鼓勵其堅持日記和運動,合理安排時間。
(2)向求助者介紹放松療法,并對其進行肌肉放松訓練示范。
(3)對求助者進行肌肉放松訓練,直到掌握為止。在訓練過程中,注意觀察求助者的反應,發現問題及時重復示范。
(4)布置咨詢作業:
a.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練習1―2次,每次15分鐘左右;
b.記下自己的感受。
第4次2005年6月14日
目的:
(1)鞏固咨詢效果;
(2)學習有效應對困難和挫折的技巧;
(3)增強自信心;
(4)結束咨詢。
方法:會談法、合理的生活指導
過程:
(1)反饋咨詢作業:完成順利,表揚其認真完成的態度,鼓勵今后繼續運用這些方法自我調適。
(2)肯定其學習和生活能力,進一步增強自信心。
(3)給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導,比如“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適當降低個人期望值”,建議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參與集體活動,力圖全面發展,主動與人交流,消除不良情緒等。
(4)繼續努力的方面:合理的自我評價與正確的面對生活壓力的態度。
(5)基本結束咨詢:制定認知行為目標,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強自信、樂觀的品質。
八、咨詢效果評估
1.求助者的評價:一個月后,期末考試剛結束,求助者主動來咨詢室表示“現在感到壓力減輕了許多”,“堅持鍛煉,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明顯好轉,失眠、頭痛、沒有食欲等癥狀已基本消失,再也沒有無精打采了”,“跟家人保持聯系,父親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為此感到安慰和愉快”,“期末考試感覺還行,至少能順利過關”。
2.咨詢師的評估:新學期開學,咨詢師通過回訪和追蹤,發現咨詢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求助者情緒明顯好轉,能大膽主動地與同學和朋友交流思想,接受別人良好的建議;個性變得開朗了,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再也沒有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學習也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上期期末成績處于中上水平。該咨詢增加了求助者的情緒穩定性,消除了緊張、壓力、焦慮以及自卑和無助感,使求助者個性變得更加勇敢和堅強了,咨詢效果較為明顯。
3.心理測驗結果:SCL-90:軀體化1.0,強迫0.8,人際關系1.2,抑郁1.1,焦慮1.6,敵對0.2,驚恐0.4,偏執0.3,精神病性0.3。測驗結果提示求助者情緒及人際關系癥狀均得到有效緩解。
九、咨詢后的反思
此次的咨詢結構比較嚴謹,咨詢關系的建立比較好,咨詢方法基本恰當,咨詢過程相對完整,條理比較清楚。
參考文獻:
[1]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出版社,1994.
[2]王玲,劉學蘭.心理咨詢(第二版)[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3]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二級)[M].民族出版社,2005.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患社交焦慮障礙的學生都有著與實際不相符合的較低自我評價。比如,認為自己能力差,在公眾面前總會出丑;認為別人都能看出他不自然的表情與窘態,因此對他的評價是否定、嘲笑或蔑視;特別是在一次又一次與別人交往時的失敗體驗后,會逐漸喪失信心,封閉自己。最后,患者的社會功能會因該病而受到極大影響。
據調查,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失業率是常人的3倍,會造成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低下的惡性循環。同時,他們比常人過早離開學校,在交友方面也不滿意,娛樂活動少,單身或離婚率增加。同時,社交焦慮障礙不僅本身能造成心理殘疾,還經常伴隨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癥、雙向情感障礙、酒精依賴等。我們調查發現,該病與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率達30.87%。這些共病會加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使自殺或意外死亡的風險增大。
及早發現,及早就醫
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慢性疾病,病程較長,多為終身患病,自發緩解可能性小,僅有少數受過高等教育、起病時年齡大、不合并其他心理障礙的患者通過自身有意識的鍛煉可能緩解。所以,大中學生以至成年人一旦有這樣的困擾,應該盡早接受干預,以提高治愈成功率。
不過,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害羞、社交焦慮,還是社交焦慮障礙。從害羞到社交焦慮,再到社交焦慮障礙,是一個從正常行為到異常行為的過程。害羞是正常的個性特征。社交焦慮是害怕別人的否定評價, 對人際交往表現出憂慮、緊張、不安、回避等情緒和行為反應,但不會影響本人的生活、學習功能。而社交焦慮障礙則是一種給患者帶來苦惱并損害患者社會功能的心理疾病。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三者的區別。
學生一,女,初中生,內向,一般不主動與同學說話,從不舉手發言,但老師指定回答時能從容作答,能參加舞蹈表演,自述表演前輕度緊張,開始表演后緊張感消失。
學生二,男,高中生,內向,轉校新生,擔心自己的口音被同學笑話而不敢主動找別人說話,但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
學生三,男,初中生,外向,從不敢正眼看同學或是老師,尤其是異性同學,自述一旦與別人目光接觸,隨即滿臉通紅。
學生四,女,大學生,內向,從不敢在公共場所打電話,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如商場、火車站去,買東西時也從不敢與別人還價。
分析后不難發現,學生一有著害羞的個性,而學生二由于環境的變化而產生了與人交往時的焦慮,但他們的問題會隨著與人交往的經驗和能力的提高而逐漸消失,無須醫學干預。學生三、四則是典型的社交焦慮障礙患者,他們對自己的問題深感苦惱卻無能為力。
事實上,符合以下三條時,可確定是社交焦慮障礙:①與人接觸或被人注意時產生強烈的焦慮或恐懼情緒。②伴有自主神經癥狀,如心跳加快、出汗、臉紅、發抖、呼吸困難等,使病人萬分痛苦卻無法改變。③有回避行為,且回避行為嚴重妨礙了病人的社會功能。
社交焦慮障礙的特點是過分的情緒反應、回避行為、患者強烈的苦惱和對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的影響。若這些情況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則應該引起重視。患者應該盡早到權威的心理衛生中心就診,以明確診斷,并開始正規治療。
接受心理治療,記錄心理日記
一旦確診為社交焦慮障礙后,患者也不要灰心失望,因為該病雖然“致殘性”強,但并非是難以治愈的心理疾患,只要開始治療,即意味著通向光明之路的開始。
現在,藥物治療多采用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阻斷劑,因其療效好且副作用較小,現已是治療社交焦慮障礙的一線用藥,其中的帕羅西汀是在美國唯一注冊的治療社交焦慮障礙的藥物。而心理治療是治愈社交焦慮障礙的根本方法,包括社交技巧訓練、認知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形式上以團體治療效果較好。
特別推薦的是記錄心理日記的方法,簡便可行?;颊呖筛鶕旅娴谋砀駜热莺妥约旱膶嶋H情況進行記錄。
情境
1. 何人?
2. 發生何事?
3. 在何時?
4. 在何地?
情緒
1. 那時的感受如何?
2. 評估一下情緒狀態。
不自主的思維
1. 在你有這樣的感受之前,心里想的是什么?
2. 對自己的評價是什么?
3. 認為別人如何評價你?
記錄下來之后,等情緒平靜下來時反思自己的思維是否正確,最好能勇敢地問問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當時的表現的,并特別地問問他們是否看出了自己的緊張和焦慮。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很多患者都能逐漸地明白自己的想法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之后便不斷地修正自我意識,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逐步協調,從而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得出正確的自我評價,找回自信。
預防社交焦慮障礙的關鍵時期
【關鍵詞】網絡使用;家庭功能; 對照研究
中圖分類號: C913.5、R3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7)012-00837-04
Family Function of the Adolesc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age
LIANG Ling-Yan1, TANG Deng-Hua1, TAO Ran2
The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amily function of the adolesc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ag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family intervention. Methods:211 in-patient adolescents with the 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and 260 normal adolescents were rated with Young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DQ) and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s, second edition, Chinese Version (FACESⅡ-CV). Results:The Actual Cohesion Scores, the Actual Adaptability Scores and the Ideal Cohesion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group (60.7±11.9/69.4±9.7, 42.4±10.5/49.8±8.1, 68.7±11.4/73.4±10.5, P
【Key word】 Internet usage;family function;control study
網絡成癮已逐漸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尤其處在13~18歲年齡段、身心迅速成長發育的中學生是網絡成癮的重災區[1]。不少研究顯示網絡成癮與家庭因素相關[2,3,4]。但以往關于網絡成癮的研究很少涉及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無法了解其家庭因素特點。本研究比較了211例網絡過度使用青少年和260名正常青少年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特征,探討網絡過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特征。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來自總醫院網癮中心2005年11月~2006年11月住院的青少年,發放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211份。平均年齡18±3歲(13~24歲),男201人(95.3%),女10人(4.7%);受教育程度,初中61人(29.3%),高中 103人(49.5%) (其中重點中學107人,普通中學57人),大學47人(21.5%);城市164人,鄉鎮47人;獨生子女152人,非獨生子女59人。入組標準:過度使用網絡而被父母送住院;Young網絡成癮診斷問卷符合網絡成癮標準,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精神分裂癥、腦器質性精神病、嚴重軀體疾病者。另從北京市重點中學、普通中學和普通大學各一所中隨機抽取對照組260名。入組標準:填寫Young網絡成癮診斷問卷 [5]而被評定為陰性,自述網絡使用不影響正常學習者,同意參加本研究。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性別、年齡、年級、學校類型構成比及居住地、獨生子女所占比例、城市所占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工具
1.2.1 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網絡使用時間、地點、使用動機等。
1.2.2 Young網絡成癮診斷問卷 [5] 由8個題目組成,均為“是”、“否”選項,選5題或以上者為陽性,被評定為網絡成癮。本研究采用潘瓊[6]等的中文翻譯版本。該量表各題項因子負荷在0.3以上, 有較好的區分信度[7]。8個題目的信度系數為0.736[8]。
1.2.3 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第二版[9] 由Olson等于1982年編制。費立鵬作了此量表的修訂,量表具有較高的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和趨集效度[10]。該量表由30題目組成,主要評價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每個項目按程度分為五個等級,參試者的回答代表該項目所描述的狀況在其家庭出現的程度。家庭親密度由低到高可劃分為4種類型:松散型、自由型、親密型及纏結型。家庭適應性由低到高可劃分為4種類型:僵硬型、有規律型、靈活型、無規律型。根據親密度和適應性不同類型的組合又可分成16種家庭類型:親密度和適應性均表現為極端的4個類型稱為極端型,這類家庭及其成員常常出現適應不良等問題;親密度和適應性兩個維度中一個維度表現為中等程度而另一維度表現為極端的8個類型稱為中間型;親密度和適應性兩個維度表現為中等程度的4個類型稱為平衡型,即適應良好的健康家庭[11]。
隨機選取參試者30例,于首次測量后的第2周重新測定,結果兩次測量的實際親密度、理想親密度、親密度不滿意度、實際適應性和適應性不滿意度的相關系數r分別為0.788、0.518、0.60、0.542和0.417,均P0.05,一致性較弱。兩次測試Young網絡成癮診斷問卷的相關性也較高(r=0.61),表明參試在不同時間對其家庭功能的評價及對是否上網成癮的判斷是穩定一致的。
1.3統計方法 進行卡方檢驗、t檢驗、秩和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得分差異比較
研究組的實際親密度得分、實際適應性得分、理想親密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親密度不滿意度得分、適應性不滿意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理想適應性得分與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性,研究組的親密度不滿意度、適應性不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見表1。
不滿意程度是實際感受得分與理想得分之差取絕對值,表示家庭感受的不滿意程度,間接測量家庭成員對家庭的親密性或適應性的滿意程度。
2.2 兩組親密度和適應性各種類型所占比例比較
研究組中親密度被評為“松散型”的比例高于對照組,被評為“親密型”、“纏結型”比例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組中適應性被評為“僵硬型”的比例高于對照組,“無規律型”、“靈活型”的比例均低于對照組,見表2。
2.3 兩組中各種家庭類型所占比例比較
研究組中對家庭評定為“僵硬-松散型”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35.5%/10.0%,χ2=45.120, P=0.000),評為“親密-靈活型”比例低于對照組(8.5%/22.7%,χ2 =17.081, P=0.000),見表3。
2.4 家庭功能特征與青少年過度使用網絡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將是否為網絡成癮者為因變量,將家庭功能各因子分作為自變量,采用Logistic回歸(各種方法結果一致),剔除自變量的標準α=0.10。結果顯示:實際適應性進入方程(OR=0.936,β值=-0.066)。
3討 論
本研究的絕大部分對象為男孩,說明性別是網絡成癮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可能與男孩更具有反叛性及反叛的能力有關,與李曉駟[12]等的研究一致。研究組的實際親密度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親密度最差的“松散型”占到近一半(42.2%),而親密度較高的“親密型”和“纏結型”明顯比對照組低,提示因過度使用網絡而被送住院的青少年的家庭親密度差,這與臨床經驗一致。臨床上這樣的家庭其成員之間、尤其是親子之間缺少情感的交流,成員之間通常是用說理的、外交談判式的,或者指責的方式來交流,彼此不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對他人的感受也缺少關注和理解,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理性的角度去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父母對孩子行為的管理常常是用較為嚴厲的、說教的方式強迫孩子“聽話”、好好學習,用權威來控制孩子玩游戲、上網等,而不是培養孩子自我管理和控制行為的能力,孩子通常會覺得其學習也是為了父母的需要。因此,這樣的家庭一旦孩子長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自我意志和能力不斷加強,當其達到父母的權威不能控制的程度時其行為就可能完全失控,不考慮自己的未來而整天沉迷于網絡,親子之間的沖突也就會加劇,而親密感又會進一步減少,從而使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進一步減弱,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孩子的沉迷網絡得以持續。臨床研究也表明,在親密度和適應性表現出極端特征的家庭,尤其是親密度極度匱乏、家庭角色混亂、規則不一致的家庭,特別容易出現家庭成員離家出走、患身心疾病、子女行為出軌等適應不良現象[13]。
研究組的實際適應性低于對照組,且適應性最差的“僵硬型”也占到約一半(44.5%),提示沉迷網絡孩子的家庭缺少隨著家庭內部和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能力,這樣的家庭通常習慣于一些穩定不變的、僵化的互動模式,在遇到外部和內部環境的變化時缺少變通,尤其是當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孩子和父母都不能適應一個青春期孩子成長所帶來的暴風驟雨式的變化,如對于孩子自我意志和自尊心的成長父母不能理解和尊重,而還是習慣于用孩子兒童時期的管教方式,這樣必然會導致親子的對抗。并且,在這種親子的對抗中,那些無效的對抗性的互動方式又由于彼此都缺少變通的能力而使得沉迷網絡的問題得以延續下來,孩子被迫住院也是親子對抗極端的一種形式。
研究組的理想親密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網癮者由于多次與家庭沖突,導致他們對家庭間情感聯系的期望值明顯較正常青少年低。研究組的理想適應性與對照組相比并無顯著差異,提示對于家庭隨著處境及其不同發展階段而改變的適應能力,網癮者和正常青少年的期望值無顯著差別。說明過度使用網絡的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一樣都明白:父母的年齡偏大,對他們適應性變化的可能性期望不大。
本研究中研究組的親密度不滿意度、適應性不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推測,網癮青少年由于過多使用網絡而被父母送入醫院,與父母的沖突較正常青少年更多,親子關系更為矛盾,家庭成員間情感聯系的不滿意程度以及他們對于家庭隨不同階段改變的適應能力的不滿意程度均高于正常青少年。
研究組中“僵硬-松散型”的家庭占了三分之一以上(35.5%),提示在缺少親密感的家庭如果又有家庭適應能力的薄弱,那將是使得孩子沉迷網絡的高危家庭,提醒治療師在對這樣的孩子進行干預時要充分考慮到家庭的因素,對這樣的家庭作治療要著重培養情感交流的能力,挑戰僵化的家庭互動模式、促進家庭的適應性及變通性。
本研究發現家庭實際適應性低的人更容易過度使用網絡。推測處于家庭適應性低的青少年由于親子間互動方式僵硬,更容易將網絡作為逃避不良情緒的方式。國外研究也顯示[14], 導致網絡成癮的因素可能是逃避某種不良感覺和獲取某種需要,并在網上尋找慰藉, 使得網絡成癮癥狀產生。桑標[15]等認為網絡給網絡依賴者帶來的感受主要是解脫和刺激,對無網絡依賴者的感受主要是便利。
本研究參試者皆是被父母送入院的,其中部分人與父母關系緊張,填寫問卷不合作,導致在收集問卷時存在一定難度,有效問卷回收率只達到50.2%,因此本研究只反映了一部分因過度使用網絡而住院青少年的情況。未來研究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此類青少年填寫問卷的合作性,使研究結果具有更強的推廣性和使用價值。
致謝: 本研究得到總醫院青少年成長基地臨床心理醫生、教官、護士等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 特此致謝。感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榮華醫生、北大六院的潘成英醫生和李建穎醫生、北京復興醫院的王瑛醫生、北京北緯路中學的陳小華老師、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的王金鳳老師、牡丹江市鐵嶺醫院的王群醫生、云南省玉溪市第二人民醫院的李春林醫師所給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黃岑.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成因及干預.職業與健康,2004,20(9):98-99.
2 高文斌,陳祉妍.網絡成癮病理機制及綜合心理干預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599.
3 潭三奇,李增慶,呂媛,等.長沙地區大學生病理性互聯網使用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3,25(6):667-668.
4 Lin SS.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Human Behav,2002,18: 411-416.
5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addi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 sociation,1996.
6 潘瓊,肖水源.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研究進展.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3):237-239.
7 劉加艷,徐海玲,鄭金金.大學生使用因特網心理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7):507-510.
8 林絢輝,閻鞏固.大學生上網行為及病理性互聯網使用探討.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8(7):507-510.
9 費立鵬.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42-149.
10 費立鵬,沈其杰,鄭延平,等.“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的初步評價.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1,5(5):198-202.
11 Olson DH.Circumpolar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J Fam Ther, 2000,22(2):144-167.
12 李曉駟,李澤愛,謝雯,等.合肥市中學生網絡成癮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1):51-54.
13 易進.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家庭理論.心理學動態,1997,6(1):37-42.
14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 The emergence of a new disorder. Cyber Psychol Behav, 1998 , 1 (3) : 237 - 244.